北京信用建设出现两大亮点

北京信用建设出现两大亮点

一、北京信用建设突现两大亮点(论文文献综述)

张梦玥[1](2021)在《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使生活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生活垃圾分类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立法作为推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途径,其必要性凸显出来。过去二十年,我国多层次打造生活垃圾分类法律体系,但是仍存在诸多问题。为此,需要对此进行不断的完善,建构真正符合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际需要的法律实施保障体系,摸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道路。围绕上述思路,本文分成五章对当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一章为导论,包括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梳理总结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是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概述,重点阐释了城市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内涵以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相关理论,肯定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的必要性:既是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垃圾分类制度法治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促进垃圾减量、实现资源再生的需要。第三章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现状进行分析,梳理现有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以此为基础对立法的突破和缺失进行辩证分析。在立法突破方面,我国实现了环境道德法律化、强化减量化原则和减量目标、重视问题导向解决生活垃圾分类。在立法缺失方面,存在法律不健全且条文分散、地方分类标准频繁变动不统一、各类主体法律职责划分不合理、内外监督制度建构不健全、激励机制发挥作用范围有限等问题。第四章选择以日本的生活垃圾分类法律为借鉴对象,说明借鉴原因,介绍该国各阶段生活垃圾分类立法背景,进一步分析日本有关生活垃圾分类法律制度中具有代表性的基本法、综合法、专项法,从而总结出日本生活垃圾分类成功的立法经验。最后,第五章节提出完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的对策建议,着重从完善垃圾分类法律体系、制定合理生活垃圾分类标准、明确相关主体法律义务、健全内外监督制度、落实垃圾分类奖惩制度度这五个方面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框架进行完善,力图破解我国城市“垃圾围城”困境。

于跃[2](2019)在《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追求及其实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国IBM公司于2010年提出智慧城市愿景并将之推向世界。很多国家相继展开智慧城市实践,并以此推动智慧社会乃至智慧国家建设,使得智慧类实践热潮空前炙热,智慧化建设需求日益攀升。当城市、社会和国家治理由智能化转向智慧化,必然要求它们的管理者——政府所提供的管理、决策和服务也能从智能化提升至智慧化,由此引发的对政府具有高度智能和更多智慧的需求,必然要求电子政府由智能政府向智慧政府转型,同时要求其电子政务由智能政务向智慧政务转化。因之,智慧政府建构成为电子政府适应智慧化建设需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智慧政府基于电子政府已有成果建设,实践才刚刚起步,成果也只是初步的。在建的智慧政府和智慧政务成果是否名副其实?应该如何评判它们是否符合“智慧”的原则要求?未来的智慧政府及其政务系统建设和发展到底应往哪儿去、该怎样走?这些都取决于人们能否对智能与智慧、智能政府与智慧政府做出正确理解和合理区分。为正确理解智慧政府,明确智慧政府的衡量标准和表征标识,第一章从语义、哲学、科学、技术等维度辨析“智能”与“智慧”的区别与关联,从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中析取智慧元素,在归纳已有的智慧政府概念的要点的基础上,厘定智慧政府的基本涵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以满足公众需求和解决社会复杂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政府职能清单为基本构架,以智慧决策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和政府内外部合作共建具有高度智能和更多智慧的政务系统,从而主动精准、优质高效地推送令公众满意甚至超出公众期望的政务服务的一种新的政府形态。还在分析智慧政府的特质的基础上提出智慧政府的属性主要表现为智能性与智慧性、集聚性与延展性、可能性与可行性、继承性与批判性、自主性与规范性的统一,以此为确定智慧政府的评判原则提供初步素材,为摆正智能政府与智慧政府的关系与界线提供考据。之后,探究智能政府和智慧政府为何区分及以何区分,指出二者区别不在于比对它们的智能高低,而在于运行中注入、融汇、融会智慧的多少和程度,应以此促进两者相互转化,而相互转化的关键在于人类智慧的持续融入。智慧政府唯有依靠人民的智慧这一根本性的要素,才能追求智慧,进而更多地具有智慧,更好地应用智慧,从而推动电子政府向智慧政府晋阶。关于电子政府应该以智慧政府为发展方向的观念已经达成基本共识,很多国家已将智慧政府写入国家电子政府规划或专门制定的智慧政府规划,并已开始付诸行动。各国筹划的或在建的智慧政府的目标规划各有不同,并不一定符合本文提出的智慧政府的衡量标准和表征标识。但是,即使是在信息技术领先国家也很少有电子政府能够达到基本符合智慧政府的衡量标准和表征标识的情况下,各国的智慧政务建设在它们的目标规划的引导下也有不同程度的进展,说明各国有关电子政府和智慧政府的建设规划中所设计的目标的确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至少,它们在努力建设智慧政府并将之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一行动本身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原则性地给出了电子政府应“往哪儿去”的答案。在智慧政府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现实情况下,借助智能技术、机器和系统支撑智慧政府具备高度智能固然重要,令智慧政府至少具有与其智能程度相匹配的“智慧”更为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智慧政府建设并纷纷从国家战略高度对其目标做出规划的原因或初衷。第二章从明确中国政府和社会的价值追求入手,考查国外电子政府和智慧政府规划中设计的目标及其启示和借鉴,在明确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选择原则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取向,包括:开放透明的治理环境、共商共议的合作氛围、共建共享的基础资源、精准高效的政务服务、平等包容的伙伴关系。主要目的是明确中国智慧政府的发展方向,带领各级政府和全体人民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而做到不仅力促智慧政府追求智慧,还能够更多地具有智慧和更好地应用智慧。针对智慧政府的智能化和智慧化需求,着眼于建构具有更高定位——“以人民为中心”和更智安排——“数据驱动、精准对接的智能型政务系统与数据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及更多智慧的相互融合”的智慧政府,第三章探讨智慧政府的生成和演进的逻辑规律,寻求智能生成和智慧演进所需依靠的资源要素和支持智慧政府具有智慧的逻辑模型,旨在获取使智慧政府具有高度智能和更多智慧的应然建构。采取的技术路线是:首先厘清智慧政府的生成逻辑,探寻智慧政府的机器或系统的“智能”究竟应该依靠哪些资源要素来生成,即解决“智能化从哪里来”的问题,提出应以数据资源为核心,借助数据、信息和知识等资源要素的递进关系逐步生成智能;其次研究智慧政府的“智慧”可以依靠哪些知识要素、采取怎样的逻辑进路来实现由“智能”向“智慧”的演进,即解决“智慧化往哪里去”的问题,提出可以将人类生成智慧的资源要素作为智慧政府的智慧生成需要依靠的基本要素,通过具体运用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技术手段和工具以及其他智慧元素,实现逐层管理资源、持续融入智慧、递进实现晋阶的效果,旨在为维持智慧政府生存和发展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提供模式和方法。一些公共管理学者主张采取将人工智能向政府不断渗入的模式建构智慧政府。本文主张与之相向而行,即智慧政府通过将人的智慧嵌入政务系统之中使之事实上具有智能,再借助政务系统应用中的人机交互环节,将智信人的智慧持续注入系统之中,经由政务系统对其智慧进行融汇,继而再由智信人完成融会的工作,使得政务系统因为融入智慧而具有智慧,实现智慧的动态建构,推进智慧政府由智能向智慧晋阶。已有的电子政府和智慧城市实践为智慧政府建设积累了实践基础和有益经验。对于建立在电子政府和智慧城市已有成果之上的智慧政府而言,其研究重点显然不在技术基础、管理基础和体制机制上,凡此种种固然重要,但这却是电子政府分内应该解决或早该解决的问题。智慧政府所应具有的“智慧”之处,才是它更应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第四章主要探索如何借助政务系统的智能以及社会公众的智慧实现以智慧武装智慧政府头脑的目的,并探讨了如何为之提供可能与可行的思想条件和实施路径。具体地讲,就是从智慧政府应用智慧的需求出发,首先,提出要进行主体间性思想建设、包容性文化建设、伦理道德教育、思维观念转变和知识能力培养等思想条件建设,借以提高智慧政府的软实力;其次,从完善顶层设计和行动计划、建设基础资源和政务系统以及改善内外部合作伙伴关系等路径提出智慧政府应用智慧的实践条件,以便为智慧政府硬实力建设提供解决方案,最终实现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

孟庆麟[3](2019)在《我国新闻出版的热点关键词分析与发展对策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党对意识形态及传媒领域的重视程度、举措密度和网络治理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从而营造了团结、鼓劲、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十九大召开以后,更加重视意识形态及新闻出版工作,新时代要求新闻出版领域能够实现舆论引导、传承文明、凝聚共识、提高公众素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领域的基础性、战略性价值,在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推进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等方面做出积极有效的探索。本文对我国新闻出版的热点关键词进行分析挖掘,并且对新闻出版的发展路径及对策做了深入研究。首先,运用CiteSpace方法对我国新闻出版研究状况做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探讨我国新闻出版研究的网络、热点、内容聚类和发展趋势等,发现了研究热点集中在新闻出版业、新闻出版强国、小康社会以及文化产业等方面;也发现了新闻出版研究的内容形成了法制与道德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与时代背景、战略目标与发展规划和政府职能五大聚类中心这些研究特征。特别是通过对热点关键词的趋势分析,发现了媒体融合与数据新闻是近年来关注的两大热点问题。这些研究内容是后面几个专题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其次,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我国新时代背景下媒体融合发展特征、数据新闻发展特征以及国家出版基金对新闻出版的支持特征这三个专题做深度分析,特别是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方法挖掘了数据新闻、媒体融合研究的关注热点和关键内容。对传媒产业融合发展特征的分析包括媒体产业多模式发展特征、新媒体融合的战略目标和定位、新闻媒体的需求融合与市场融合等;对数据新闻发展特征的分析包括数据新闻的发展历史、国外数据新闻的热点、人工智能对数字新闻的影响及数据新闻发展趋势分析等;对国家出版基金支持特征的分析包括国家出版基金发展概况、国家出版基金与国家发展战略关联、国家出版基金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文化产业投入与文化产业发展关联分析等。再次,探讨了当前我国新闻出版发展路径与对策,包括我国新闻出版业数据新闻发展路径与对策、新媒体融合多模式发展路径与对策以及新闻出版业大数据发展路径与对策等。最后,探讨我国新闻出版发展路径与对策实施中的保障机制,包括媒体组织绩效评估机制、新闻出版健康发展的导向机制、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保障机制、现代数字技术保障机制、促进媒体融合的激励机制以及新闻出版监管机制等。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4](2019)在《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在知识高度分化与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的整体背景下,我国教育管理学逐渐走向成熟与专业化。基于四十余年纷繁复杂的研究成果,对学科已有研究开展系统性、理论性的回顾与反思,既有助于厘清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又有助于准确掌握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是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然而,现有对学科整体审视的研究,多为学者凭借自身知识积累所作的阶段性的回顾与展望,又或是囿于某一分支学科、具体研究领域当中。既有研究在视角上缺少全景维度与长时间段的系统检视,难以从海量繁杂信息中洞悉学科发展的真实样貌和客观动态规律,系统性的学科审思需引入新的研究范式加以完善。知识图谱作为反映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以及结构关系的一种知识管理工具,能有效克服以上不足。通过对海量复杂信息开展缜密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可动态展现学科的演进特征,探究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缺失与薄弱环节,对拓宽学科研究广度与挖掘研究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将知识图谱方法运用于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研究当中,以学科归宗、学科渗透、学科价值为研究基点,以正视学科发展的复杂本质、顺应跨学科的发展态势为研究原则,通过构建三维矩阵(以学科给养、主题演化、知识流动、学术群体为目的维,以各类知识单元为对象维,以统计分析、引文分析、共引分析、聚类分析等科学计量分析为方法维),将CNKI中1979-2018年我国教育管理学38162篇文献信息转化成一系列的知识图谱,以期更深层次地揭示学科结构的相似性与承接性,具体的研究过程及研究发现如下:(1)“学科给养”视角。分别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层面呈现学科演进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基础条件。总体来说,学科目前仍处于成长阶段,学科发展的内部与外在条件整体较好,高等院校引领拉动学科发展,但机构之间“贫富”差距较大。此外,研究成果分布在829种不同的期刊上,涉及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14个学科,呈现学科交叉性强,领域广泛等特性。(2)“发展轨迹”视角。前述文献样本涉及到的50351个关键词之间存在强弱关系,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开展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挖掘出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亲疏关联。整体来看,学科经4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明确的范畴体系,整体呈现“核心—衍生—边缘”的主题格局。阶段性分析表明,学科演进过程中新老话题的更替,存在明显的“政策依赖”特性,与繁荣的应用研究相比,基础性研究量少质低,纵向连贯性研究不足。(3)“知识关联”视角。通过探测突现词把握学科研究前沿。学科研究中具有时代特征“变”的研究域,是学科发展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回应。综合“主题演化”的分析结果可知,关注度高的热点领域,容易聚集集体智慧创造新知识,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对前述38162篇文献样本涉及到的144618篇参考文献开展引文分析,结果显示,滋养学科发展的奠基性文献在学科发展初期较为欠缺,这与学科发展初期学术研究规范性存在欠缺有关,因学科研究更注重现实性与实用性,学术积累在延续性和体系上较为薄弱。(4)“学术群体”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对作者合作与作者共被引形成的“显性网络”与“隐性网络”进行考察。整体而言,作者合作构成的“显性网络”密度低,“权威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不紧密,“师生型”、“同事型”是合作的主要方式,网络中派系林立的程度值不高,整体科研合作网络仍处于待优化的初级阶段。基于核心作者共被引构成的“隐性网络”按照研究领域可分为10个学术群体,研究跨领域特性明显,但不具备明显的学派效应。整体上来看网络连通性好,信息传递快,具有典型的“小世界”效应,存在“学术明星”现象。(5)综合上述分析,研究基于知识图谱视角,总结出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范式特征,并对学科研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从建构均衡化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打造本土化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等层面提出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一系列建议。研究借由宏观概括、中观分析、微观扫描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四十年进行回溯与总结,结合学科发展范式特征提出展望,客观呈现学科总体图景、发展态势与结构特征,为后续研究把握研究重点、捕捉研究前沿、规范学科布局奠定了研究基础。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还需进一步扩充基础数据,扩大文献样本的来源范围,将学术着作、学位论文吸纳进来,同时增加中外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横向对比,以客观评价我国教育管理学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优势与差距。此外,还需丰富研究内容,将学科研究成员的知识结构与研究取向纳入学科建设的重点考察范围,进一步完善本研究。

马晓波[5](2018)在《紫金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紫金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发展为背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社区参与理论、旅游产业集聚理论等理论为基础,通过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重点剖析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情况,研究发现紫金县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突出,呈现山、水、林、茶等特色,美丽乡村游取得阶段性发展。文章以凤安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项目、兆达农庄、在上村农旅为例,进行了资源开发典型案例分析。在对紫金县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实地调研、资料分析、数据统计的基础上,本文发现紫金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存在资源开发力度薄弱、旅游服务设施落后、机制体制僵化、旅游企业用工荒、旅游形象不鲜明等问题,诱因在于缺乏针对性规划指导、配套设施投入不足、职能部门合力与社区参与度不足、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匮乏、旅游宣传缺失等方面。结合紫金县旅游管理体制、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宣传途径等实际情况,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后,本文提出做好整体规划与系统开发、加大配套设施的资金投入、完善资源开发的机制与体制、切实做好旅游人才培育与引进、注重品牌塑造与营销推广等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建议,在研究视角方面有一定的创新,对紫金县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有积极指导意义。

马韶君[6](2018)在《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导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种类与人数的增多,国家、政府各项文件对导师素质要求的提高,关注专业学位硕士与导师关系成为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我国亟待反馈与回应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之一。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容忽视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领域又不能忽视师生关系研究,在此背景之下,本文将以全日制专业硕士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导生关系的现状,并尝试深入分析影响专业硕士导生关系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专业硕士与导师关系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我国专业硕士与导师关系的建议,构建和谐的专业硕士导生关系。通过对专业学位、导生关系研究文献的回顾,阐述已有研究的特点及不足。采用访谈法,对11位专业硕士访谈文本进行归纳,提炼出不同学科、不同导师下的四种导生关系类型;采用内容分析法,利用NVivo软件对访谈稿重新拆分组合,对导生关系的影响因素进行归因分析;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法,对导生关系影响因素进行级别划分,得到如下结论:首先,校内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访谈发现,当前校内导师承担着对学生学术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其次,导生关系是特殊的师生关系类型,从动态转型视角下的导生关系存在一直生疏、敬重;从敬畏到平淡;从陌生到熟悉;从嫌弃到崇拜四种渐进变化类型。最后,学生学术能力是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直接因素,而起基础性作用的因素分别是学生兴趣、导师特征、社会职务、学科属性、学校提供的实践机会。最后,提出改善导生关系的若干建议。

徐莉[7](2017)在《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育2030提出“全面整合的可持续变革方式”的新主张,并强调没有这种变革方式的出现,全球的改革事业都将因此受阻。变革路径的逻辑重构,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大命题,也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命题。在这个深层意义框架内,理论指导对成功实践变得空前重要。那么,这个新变革方式的核心是什么?其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又是什么?本研究认为,此两个问题都非现存理论所能解决,需要跳出现有框架来探索和审视。然而,这种新理论意识却并没有真正地被感知到,教育改革的现状仍在边角思想的传统框架内徘徊。研究发现,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需要整体重新设计,而非在既有框架下能改造而成的,硬把两个体系进行拼接的结果,不是把事情搞得更糟,就是毫无意义。而这种路径却仍在被不断地重复着,由此使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步履维艰。基于研究问题,本文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为案例,着眼于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尝试了以新方法和新视角,系统探讨了变革的内在机理及规律,并最终形成了系统的可持续变革理论框架。全文沿着理论—实证—理论的线索展开:首先,构建了以突破性变革为起点的问题前提及新概念框架。针对终身教育与变革理论研究中概念使用的混乱问题,尝试将概念对象从单个变为图式块进行研究,为本文新理论体系提供了概念框架,并有效解决了相关概念混乱的现实难题;其次,着力对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变革系统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为案例研究及理论构建提供了逻辑框架和分析工具;进而,为确保研究的可靠性,采用罗伯特·K·殷创立的案例实证研究法,对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案例进行了系统严谨的研究。研究经过历时两年多的田野调查,收集了七种来源数据,包括遍及全国的50余人(共计300多小时)的关键人物访谈和4个学习型城市1600份调查问卷及其他类重要资料。获得了理论构建的重要数据资料。并取得可作为研究工具共享使用的附带性成果:一份案例实证研究设计,一个终身教育改革试点研究数据库;最后,在理论研究与案例抽象基础上形成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并据此设计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新路径方案(见图7-8),以及中国教育改革的对策建议和改革生态诊断案例。本研究的结论,关于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理论框架:由“外边界框架”“思想体系”“可持续适应性内构件”三部分构成。外边界框架(见图7-2),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原理得出。框架界定了完整的理论视界,主要部分包括:变革目标体系、变革实施体系和人的要素三个方面,以及整体变革生态的形成和可持续性能的生成。该框架将有助于确保变革理论研究及实践操作的完整无残损性;思想体系(见表7-1),来源于对案例实证研究结论的抽象。体系构成于五个关键要件,即分别从时代、社会、事物自身、以及事物的质变标志、质变的深、广度五个视角上抽取观察事物发展阶段的关键信号。这些信号可帮助人们准确判断变革对象的发展阶段,以便决定选择适宜的变革策略。此5个关键信号构成系统,被视为使变革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系统,可为科学构建变革中的关键和首要的目标问题,减少变革失误提供科学支持。可持续适应性内构件(见图2-4,图2-5),是由“适时、适度、连续”三个核心要素构成的可持续变革系统内模型,其作用是,从根本上说明可持续变革机制的来源,揭示出实现变革有效而可持续的内在机理。此模型源自于对复杂适应系统变革机制的探索,是可持续变革理论最深层的本质内核。其核心思想是,变革策略和变革干预强度的选择,要与变革对象在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特点相适应。是“整合的”“包容的”“可永续的”变革系统理想状态模型。第二,形成了 3个配套的理论操作工具:(1)可持续变革等级量表(表7-4)。本量表可在三个方面为选择变革路径提供支持:一是根据“方向、张力、节奏、内涵、广度”几个关键要素间关系的规律,识别事物发展阶段;二是根据事物发展的阶段,选择适宜的变革策略;三是根据变革策略确定改革内容,并由此确定变革在制度体系、组织结构、文化价值等几个方面实现变革的任务目标;(2)变革策略整合模型(图7-4)。整合已有变革理论中孤立使用的不同变革模型而形成的变革类型选择参照表;(3)可持续变革三层任务操作框架(图7-5)。可持续变革实施过程路线图,是一份有助于改善变革质量的操作性工具。该工具可为克服变革实施的随意性提供设计规范和原则。本研究提出的可持续变革理论的中心思想是,生态、适应及可持续性,即有节律有张力并且节律张力合理的连续可持续性的变革过程。研究的主要突破:一是使变革系统自身成为了与时代相适应的可持续适应性系统;二是为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开辟了新道路;三是在现有维持型变革基础上,使变革类型得到了扩展和完整。事物的发展总是按照两个相对的方向运行而不断循环往复的,传统变革理论关注的是保持事物已确定状态下的稳定问题,本研究关注了另一个方向上的问题,即发展与突破的问题,亦即如何推动某种新质事物产生的问题。

马晓云[8](2017)在《从“疑欧”到“脱欧”:英国卡梅伦政府对欧盟政策研究》文中认为“疑欧主义”是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政策最重要的特征。2016年6月,英国全民公投决定“脱欧”震惊世界。英国外交讲究实用主义,从“疑欧”到“脱欧”,卡梅伦政府对欧盟政策遵循的逻辑是:首先、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双重冲击下,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崛起、以及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降低了英国加强与欧洲关系的压力,促使它去寻求新的国际介入。其次、卡梅伦政府对欧盟政策主要涵盖三个方面:在防务领域,英国曾主导欧盟防务一体化的建设,然而英国的基本原则是把它视为是北约的补充,加之该政策机制自身的缺陷,成员国对防务能力承诺的投入不足,以及成员国建设观念之间的分歧,使英国的立场发生动摇。卡梅伦政府对欧盟集体防务的主导性战略是脱离介入。鉴于英国在欧洲防务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防务在“脱欧”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经济领域,英国国内对欧盟成员国地位成本与收益的评估,存在激烈的争论。尤其是近年来,欧盟在英国贸易份额中比例的下降,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地位的上升,同时,成员国地位阻碍了英国与欧盟之外国家和地区签订更自由的协定,使得这一争论更加突出。卡梅伦政府迫切需要削减财政赤字、恢复经济增长。然而,欧债危机大大降低了英国对欧出口,加剧了英国银行业对欧投资的风险,尤其是危机突显的欧元区国家国际竞争力的缺乏削弱了英国人对一体化的功利性支持,助长了英国国内“疑欧主义”情绪的发展,迫使卡梅伦对欧盟采取强硬的立场,使英欧分歧公开化。支持美欧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谈判是卡梅伦政府对欧经济政策的一大亮点。然而,TTIP通过“贸易转移”效应造成英欧经济一体化水平的下降,进一步增强了其对欧盟的离心力。在政治领域,英国一贯反对向欧盟超国家组织让渡主权,反对欧盟朝联邦制方向发展。卡梅伦政府强烈反对欧盟为应对危机而加强政治一体化的努力。欧盟向财政一体化方向的发展与英国参与一体化的宗旨背道而驰,尤其是欧盟新签订的“财政契约”使欧盟内的权力从“法德轴心”向“德法轴心”转变,英国陷入孤立,坚定了它寻求调整英欧关系的决心。另外,由于欧盟拒绝给予伦敦金融城以特别保护,若英国继续留在欧盟,将必须接受欧盟不断趋紧的监管规则,例如:建立银行业联盟、征收金融交易税等,威胁其金融业的利益,使它不得不考虑退出欧盟。重要的是,卡梅伦否决欧盟修约并未缓解国内要求就欧盟成员国地位举行全民公投的政治压力。否决欧盟修约成为英欧关系的分水岭。综合经济、政治两方面因素考量,欧债危机无疑是英国“脱欧”的导火索,其中经济因素是基础性动因,而政治因素是重要的纽带。再次、基于对欧洲政策困境的认知,卡梅伦宣布将重新谈判英欧关系并举行“留/脱欧”全民公投。作为情势施动者,卡梅伦改变对欧政策传统旨在调和党内、党外和民众的诉求,缓和国内矛盾,稳固保守党的执政地位;同时,把“脱欧”作为筹码,迫使欧盟在英欧谈判中做出让步。随着英欧矛盾与分歧的进一步扩大,移民问题逐渐成为双方冲突的焦点。2016年2月,英欧重新谈判达成协议,欧盟对英国做出一定的让步。在此期间,欧洲的难民危机加剧了民众疑欧主义情绪和分离主义倾向,尤其是难民危机引发的恐怖主义威胁激起英国国内民粹主义思潮的爆发成为民众选择“脱欧”的重要推动力。最后、卡梅伦政府的政策目标是“留欧”,然而,“脱欧”这一结果反映出政治精英阶层战略上的短视及其对国民情绪的误判,突显了在社会纬度,欧洲一体化和全球化浪潮在普通民众与精英阶层之间形成的鸿沟,公投“脱欧”实际上是普通民众对精英阶层的政治反叛。从英国对欧政策的传统、历史、观念和情感等角度来看,英国“脱欧”是可以理解的;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英国“脱欧”的目的不是要抛开欧盟,而是要重新调整英国与欧盟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它是英国外交讲究实用主义的再次体现。从中、短期来看,“脱欧”这一政策后果带来的是巨大的不确定性,必将对英国自身、欧盟、欧洲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乃至全球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长远来讲,目前还难以对“脱欧”的利弊做出进一步的评判。至于英欧关系的未来,双方最终能否达成“英国模式”的安排,让我们拭目以待。

步德胜[9](2015)在《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中人才支撑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在蓝色经济发展和海洋强国建设的大潮中,青岛市率先提出了打造“中国蓝色硅谷,,的战略构想。蓝色硅谷建设的突破口在于科技、资本与人才等高端要素的聚集与有效结合,其中最为关键、最具活力、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才,尤其是可以带进成果、团队、项目和企业的领军型高端人才。为此,全面把握青岛蓝色硅谷人才供求现状,构建蓝色硅谷人才支撑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学术界多限于对青岛蓝色硅谷的内涵、外延、特征以及建设背景、建设意义、功能定位、运行模式、创新措施等研究,对于人才支撑的研究只是作为促进青岛蓝色硅谷建设措施的一部分,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为此,本文以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以及产学研合作理论为指导,根据青岛蓝色硅谷建设发展战略规划,分析青岛蓝色硅谷人才需求及供给现状,并借鉴国内外硅谷建设中人才开发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提出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中人才支撑体系;分析了各体系之间的内在关联及现状,提出了优化措施,构建了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中人才支撑体系运行模式。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主要论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分析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和实践进行了梳理和评价,指明了本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明确了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第2章,分析了青岛蓝色硅谷人才支撑体系构建中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在蓝色硅谷人才预测、人才支撑体系构建、各子体系之间的内在关联分析以及人才支撑体系运行模式构建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以及产学研合作理论。第3章,对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中人才需求进行了预测,主要是通过运用频度统计法、问卷法和专家咨询法筛选指标,得到满足科学性和系统全面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类此估算出2015-2020年蓝色硅谷需要的人才数,为蓝色硅谷人才工作的引进、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第4章,对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中人才支撑体系进行了初步设计,介绍了青岛蓝色硅谷人才支撑体系的内涵、建设目标、建设原则,提出了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中人才支撑体系的基本框架,即包括环境层系统、依托层系统、战略层系统和职能层系统,分析了四个子系统的内在关系及相互作用,并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对整个人才支撑体系进行了回路分析和剖面分析,同时简要阐明了各个子系统的内涵、构成及运作机理。第5-8章,分别对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中人才支撑体系的环境层、依托层、战略层和职能层进行了分析,阐明了青岛蓝色硅谷在人才支撑体系各子系统层面的做法,指明了各层面建设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优化各层面建设的具体措施,积极构建蓝色硅谷人才支撑体系,大力聚焦科技研发领军型人才、成果孵化技能型人才和城市建设综合人才。第9章,对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中人才支撑体系模型结构和运行进行了分析。主要是以协同学理论为指导,分析了环境层、依托层、战略层、职能层等四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提出并分析了青岛蓝色硅谷人才支撑体系构建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参与、社会协同运行”的模式。第10章,研究结论及展望,总结了本研究在青岛蓝色硅谷人才预测、人才支撑体系构建、四个子系统优化以及整个体系运行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分析了本研究在研究体系、研究对象、研究针对性和深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青岛蓝色硅谷人才发展将面临国际化、职业化、复合化等趋势。

肖云[10](2015)在《创意产业的要素构成和系统研究 ——基于CAS的理论与方法》文中指出本文所研究的创意产业要素构成及其系统演化,目前相关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出发来展开的。事实上,囿于精神产品生产的特殊矛盾性,采用传统经济学理论(以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服务为主要对象)来进行研究的路线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因此,必须在研究方法上进行创新,才能建构科学的创意产业理论。本文根据创意产业系统的复杂性,采用复杂适应系统(CAS)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创意产业的要素(主体)构成和系统演化。首先本文研究了创意产业的CAS特征,即创意产业的要素就是CAS系统中的适应性主体,创意产业系统的要素构成就是系统适应性主体的构成;创意产业系统中适应性主体的交互方式和演化规律就是创意产业系统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和生成发展路径。接着,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考察了创意产业的主体构成和系统演化。从宏观层而,本文认为创意产业的适应性主体是由政府主体、创意主体、创意转化主体、生产主体、推广主体、渠道主体、终端主体、消费主体、衍生主体和地点主体等10大主体构成的。这10大主体之间,任意一个主体都与其他所有主体存在交互关系,在相空间里面,这些主体构成了一个球型的交互图景和演化系统;同时这些主体又分别构成了整个创意产业系统的10大节点。任意一种创意产业,如果这些主体节点的某一个节点缺乏鲁棒性,就不可能与其他节点发生充分的交互;这种不充分的交互,将形成负反馈,并传导至整个创意产业系统,降低系统整体的鲁棒性,导致系统演化的停滞、延缓,甚至崩溃。进一步的,本文根据CAS理论有关聚集的思想,把10大主体由单主体聚集所形成的球型结构,变成了多主体聚集体;并根据聚集体中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创意产业系统的“群风车模型”,让人们更清楚地看到了创意产业系统内部主体之间的层次结构和交互关系。从微观方面,本文以闻名全球的北京798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例,研究了作为CAS系统的创意产业的7大特性;同时,全面探讨了创意产业系统主体在执行系统、信用分派、规则发现等方面的适应性功能,并运用遗传算法构建了798演化的计算机仿真模型;最后,基于CAS回声模型对创意产业系统主体之间的交换接触和交配接触进行了系统研究,让人们更清楚地看到了创意产业主体的特性和系统演化规律。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创意产业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系统中的主体都处在由其他主体所提供的情境中,由于所有的主体都变动不居,因此无法用静止的、线性的方法来对每一个主体赋予一种可以确定其变化的函数关系;但是如果用计算机模型来进行仿真研究,则很可能会有所得。比如,可以通过遗传算法来为创意产业的进化过程建立计算机仿真模型。第二、从拉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市场角度看,由于创意产品的消费往往需要累积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资本,而且具有偏爱价值,因此主体的信用分派除了直接赋信以外,延宕赋信和链式赋信都存在诸多困难,需要采用新的赋信方法,即本文所谓的“链式累积赋信”和“非敏感赋信”。第三,创意产业系统的演化是其构成主体不断交互的结果,没有主体之间充分的交互,就没有创意产业系统的演化;而主体之间的充分交互,是以主体自身的鲁棒性为前提的。因此,发展创意产业必须重视系统每一个主体的发展。中国目前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还不足4%,而美国等西方国家早就超过了20%。本文认为,中国创意产业的现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创意产业各个主体之间的交互尚处于“弱交互”状态、一些重要节点的鲁棒性较差造成的。中国创意产业要发展壮大,必须为创意产业主体的交互,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增加节点的鲁棒性。本文为如何开展这些方面的工作提供了比较深刻的洞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北京信用建设突现两大亮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信用建设突现两大亮点(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第2章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概述
    2.1 基本内涵
    2.2 相关理论
        2.2.1 循环经济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完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的必要性
第3章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现状
    3.1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法律渊源
        3.1.1 法律
        3.1.2 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3.1.3 地方性法规
        3.1.4 其他规范性文件
    3.2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突破
        3.2.1 实现环境道德法律化
        3.2.2 突出减量化原则和减量目标
        3.2.3 不断强化问题导向
    3.3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缺失
        3.3.1 法律不健全且条文分散
        3.3.2 地方分类标准频繁变动不统一
        3.3.3 各类主体分工不合理
        3.3.4 内外监督制度尚未健全
        3.3.5 激励机制发挥作用有限
第4章 日本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与经验
    4.1 日本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法律治理概况
        4.1.1 公共卫生改善阶段
        4.1.2 生活环境保全阶段
        4.1.3 循环型社会构建阶段
    4.2 日本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相关法律制度概况
        4.2.1 《环境基本法》
        4.2.2 《废弃物处理法》
        4.2.3 《再生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
        4.2.4 《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
        4.2.5 各种专项立法
    4.3 日本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经验
第5章 完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垃圾分类法律体系
    5.2 制定合理垃圾分类标准
    5.3 明确相关主体法律义务
    5.4 健全内外监督制度
    5.5 落实垃圾分类奖惩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2)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追求及其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回顾与研究述评
        (一)智慧政府的相关概念谱系
        (二)智慧政府的前提条件准备
        (三)智慧政府的基本策略安排
        (四)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分析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资源
    一、核心概念
        (一)“智能”与“智慧”辨析
        (二)智慧政府的基本涵义
        (三)智慧政府的特质和属性
    二、智能政府与智慧政府区分
        (一)智能政府和智慧政府为何区分
        (二)智能政府和智慧政府以何区分
    三、理论资源
        (一)合作治理理论
        (二)数据管理理论
        (三)信息管理理论
        (四)知识管理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考量
    一、中国政府和社会的价值追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
        (二)政府治理的价值取向
        (三)社会公众的现实诉求
    二、国外电子政府和智慧政府的目标规划及其启示借鉴
        (一)国外电子政府的目标规划及其启示借鉴
        (二)国外智慧政府的目标规划及其启示借鉴
    三、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取向
        (一)开放透明的治理环境
        (二)共商共议的合作氛围
        (三)共建共享的基础资源
        (四)精准高效的政务服务
        (五)平等包容的伙伴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慧政府建构的逻辑进路和支持模型
    一、智慧政府建构的逻辑进路
        (一)智慧政府的生成逻辑
        (二)智慧政府的演进逻辑
    二、智慧政府建构的支持模型
        (一)智慧政府的数据管理模型
        (二)智慧政府的信息管理模型
        (三)智慧政府的知识管理模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智慧政府建构的思想条件和实施路径
    一、智慧政府建构的思想条件
        (一)主体间性思想建设
        (二)包容性文化建设
        (三)伦理道德教育
        (四)思维观念转变和知识能力培养
    二、智慧政府建构的实施路径
        (一)完善顶层设计和行动计划
        (二)优化基础资源和政务系统
        (三)改善内外部合作伙伴关系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附件 数据管理的关键技术集
后记

(3)我国新闻出版的热点关键词分析与发展对策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关于新闻出版改革创新意义的讨论
        1.2.2 关于新闻出版与传播模式方面的研究
        1.2.3 关于新闻行政监管创新方面的研究
        1.2.4 关于新闻出版业投融资体系及模式的研究
        1.2.5 关于新媒体融合与演化的研究
        1.2.6 关于数据新闻和数字出版的研究
        1.2.7 关于媒体组织绩效评估的研究
        1.2.8 其他方面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及界定
        2.1.1 新闻出版
        2.1.2 新媒体
        2.1.3 数据新闻
    2.2 科学知识图谱CiteSpace
    2.3 数据拟合模型与理论
        2.3.1 线性趋势拟合模型
        2.3.2 二次曲线趋势拟合模型
        2.3.3 指数趋势模型
    2.4 回归分析模型
    2.5 定性预测方法
    2.6 评价与评价指标体系
    2.7 文献研究法
    2.8 本章小结
3 我国新闻出版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3.1 文本处理过程中重要参数的选取
    3.2 新闻出版的共现现象分析
        3.2.1 共现分析的一般过程
        3.2.2 共现网络的聚类分析
    3.3 新闻出版研究特征的分析视角
    3.4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3.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4.2 研究工具
    3.5 新闻出版研究演化过程
        3.5.1 新闻出版研究的基础数据分析
        3.5.2 新闻出版领域研究学者关系图谱
        3.5.3 新闻出版研究的历时热点议题演变
    3.6 新闻出版研究趋势
    3.7 新闻出版研究特征
    3.8 本章小结
4 媒体融合发展热点分析与特征挖掘
    4.1 媒体融合概念与模式
        4.1.1 媒体技术融合
        4.1.2 媒体经营方式融合
    4.2 我国媒体融合研究的发展历程
    4.3 媒体融合发展的特征分析
        4.3.1 媒体融合研究热点可视化整体分析
        4.3.2 媒体融合研究热点领域内容分析
        4.3.3 媒体融合研究知识聚类
        4.3.4 我国媒体融合研究前沿的核心知识群
        4.3.5 我国媒体融合研究前沿的次级知识群
        4.3.6 我国媒体融合研究前沿的边缘知识群
        4.3.7 媒体融合研究前沿可视化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数据新闻热点分析与发展特征挖掘
    5.1 数据新闻的功能与特征
        5.1.1 数据新闻的理念
        5.1.2 数据新闻的功能
        5.1.3 数据新闻模式的特征
    5.2 我国数据新闻研究基本状况
    5.3 数据新闻研究的知识图谱
        5.3.1 数据新闻研究热点可视化整体分析
        5.3.2 数据新闻研究热点领域内容分析
        5.3.3 数据新闻研究知识聚类
        5.3.4 我国数据新闻研究前沿的核心知识群
        5.3.5 我国数据新闻研究前沿的次级知识群
        5.3.6 我国数据新闻研究前沿的边缘知识群
        5.3.7 数据新闻研究前沿可视化分析
    5.4 数据新闻的发展特点
        5.4.1 新闻报道的动态化
        5.4.2 数据新闻的定制化
        5.4.3 数据新闻可视化
        5.4.4 数据新闻预测服务
    5.5 2018年全球数据新闻奖获奖分析
        5.5.1 全球数据新闻奖历史
        5.5.2 数据新闻获奖案例创新分析
    5.6 数据新闻的发展态势
        5.6.1 数据新闻的内容多样化
        5.6.2 数据新闻的形式多样化
        5.6.3 数据新闻的功能多样化
    5.7 数据新闻发展的反思
        5.7.1 扩大数据来源及深度数据挖掘
        5.7.2 急需设立我国数据新闻专业规范
        5.7.3 监管与提升需要并重
        5.7.4 需要扩展新型的新闻法律法规
        5.7.5 设计人工智能新闻伦理标准
    5.8 本章小结
6 国家出版基金对新闻出版的支持特征分析
    6.1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发展概况
    6.2 国家出版基金与国家发展战略关联分析
    6.3 国家出版基金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6.4 文化产业投入与文化产业发展关联分析
    6.5 国家出版基金对新闻出版的支持特征
    6.6 本章小结
7 我国新闻出版发展路径与对策
    7.1 数据新闻发展路径与对策
        7.1.1 数据新闻的本土化对策
        7.1.2 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对策
        7.1.3 数据新闻的新技术对策
        7.1.4 数据新闻的专业化管理对策
    7.2 媒体融合多模式发展路径与对策
        7.2.1 媒体融合是新时代新闻出版的必然趋势
        7.2.2 新闻媒体融合转型的关键:需求融合和市场融合
        7.2.3 新媒体融合的战略目标和定位
        7.2.4 新媒体融合的战略方案
    7.3 新闻出版业大数据发展路径与对策
        7.3.1 大数据对我国出版行业的影响
        7.3.2 我国出版业发展大数据的应用环境分析
        7.3.3 我国出版业大数据应用的战略分析
        7.3.4 大数据出版业应该重视个人数据隐私、企业数据安全
    7.4 本章小结
8 我国新闻出版发展策略的保障措施
    8.1 建立适合我国新闻出版特征的绩效评估机制
        8.1.1 媒体组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8.1.2 绩效评估的综合评价方法
        8.1.3 评估模型量化计算的进一步思考
        8.1.4 绩效评估的可拓优度评价方法
    8.2 建立新闻出版健康发展的导向机制
    8.3 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保障机制
    8.4 现代数字技术保障机制
    8.5 打造促进媒体融合的激励机制
    8.6 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闻出版监管机制
    8.7 本章小结
9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及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可能的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基础
        一、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三、知识图谱绘制流程
        四、辅助软件
第二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给养”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时序分布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论文时序分布
        二、基于学科成长规律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空间分布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机构分析
        二、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研究基金项目分析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项目资助年度分布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类别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典型基金项目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学科知识生产仍处于成长阶段
        二、学科发展呈现交叉性强领域广的特点
        三、学科发展存在分化不均的现象
第三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轨迹”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展现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性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时间演化
        一、1979-198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二、1990-199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三、2000-200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四、2010-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特点总结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演进总结
第四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关联”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整体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阶段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基础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文献共被引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共被引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基于研究前沿的分析
        二、基于研究基础的分析
第五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学者分布状态
        一、高产作者界定标准
        二、高产作者产出与分布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合作网络解析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状况整体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网络特征分析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一、数据来源和分析架构
        二、作者共被引网络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基于学者合作状况的分析
        二、基于学术群体构成的分析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工作及发现
        一、基于“学科给养”视角的研究发现
        二、基于“发展轨迹”视角的研究发现
        三、基于“知识关联”视角的研究发现
        四、基于“学术群体”视角的研究发现
    第二节 知识网络视角下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特点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学科交叉与互涉促进分支学科不断生成
        三、以混合团体为基础聚合的学术共同体
    第三节 学科视角下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展望
        一、建构均衡化的教育管理学科体系
        二、打造本土化的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
        三、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术语缩写列表
    附录二 数据索引
    附录三 本研究涉及的部分法律与政策文件
    附录四 1979-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部分着作统计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紫金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
        1.4.1 技术路线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农业生态旅游概述
        2.1.1 旅游资源的概念
        2.1.2 生态旅游的概念
        2.1.3 农业生态旅游的概念
        2.1.4 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概念
    2.2 农业生态旅游的特征
        2.2.1 农旅融合性
        2.2.2 内容广博性
        2.2.3 游客参与性
        2.2.4 市场定向性
        2.2.5 季节周期性
        2.2.6 民俗文化性
    2.3 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类型
        2.3.1 乡村体验类
        2.3.2 生态休闲类
        2.3.3 文化创意类
        2.3.4 户外运动类
    2.4 理论基础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2 社区参与理论
        2.4.3 旅游产业集聚理论
第3章 紫金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3.1 紫金县基本概况
        3.1.1 历史沿革
        3.1.2 地形地貌
        3.1.3 区位交通分析
    3.2 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基本情况
        3.2.1 自然旅游资源
        3.2.2 人文旅游资源
        3.2.3 旅游资源评价
        3.2.4 旅游经济发展情况
    3.3 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情况
        3.3.1 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特色
        3.3.2 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目标与定位
    3.4 紫金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3.4.1 生态保护原则
        3.4.2 效益优先原则
        3.4.3 参与体验原则
        3.4.4 农旅融合原则
    3.5 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典型案例
        3.5.1 凤安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项目
        3.5.2 龙窝镇兆达农庄
        3.5.3 九和镇在上农旅项目
第4章 紫金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紫金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4.1.1 资源开发力度薄弱
        4.1.2 旅游服务设施落后
        4.1.3 机制体制僵化
        4.1.4 旅游企业用工荒
        4.1.5 旅游形象不鲜明
    4.2 紫金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问题产生的原因
        4.2.1 缺乏针对性规划指导
        4.2.2 配套设施投入不足
        4.2.3 职能部门合力与社区参与度不足
        4.2.4 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匮乏
        4.2.5 旅游宣传缺失
第5章 紫金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5.1 做好整体规划与系统开发
    5.2 加大配套设施的资金投入
        5.2.1 交通设施投入
        5.2.2 城乡信息化建设
    5.3 完善资源开发的机制与体制
    5.4 切实做好旅游人才培育与引进
    5.5 注重品牌塑造与营销推广
        5.5.1 品牌塑造
        5.5.2 融合营销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导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计量法
        二、访谈法
        三、案例研究法
        四、内容分析法
    第五节 研究概览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一节 导生关系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二节 专业学位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述评
第三章 基于访谈的专业学位导生关系案例研究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步骤
        二、访谈脚本
        三、访谈提纲
    第二节 访谈过程
        一、研究对象
        二、样本抽取
        三、研究信效度及伦理
    第三节 个案研究
        一、“一直生疏、敬重”
        二、“从敬畏到平淡”
        三、“从陌生到熟悉”
        四、“从嫌弃到崇拜”
第四章 基于NVivo的专业学位导生关系因素识别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步骤
    第二节 描述分析
        一、研究对象
        二、词云图谱
        三、主题识别
        四、情感探索
    第三节 编码分析
        一、因素识别
        二、具体释义
第五章 基于ISM的专业学位导生关系因素级别划分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步骤
    第二节 构建框架
        一、因素遴选
        二、概念框架
    第三节 研究过程
        一、建立矩阵
        二、区域划分
        三、层级划分
        四、修正模型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对策
    第三节 研究展望
附录A 我国40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历程
附录B 访谈保密承诺书
附录C 专业硕士访谈提纲
附录D 导师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 选题经过:对识别一个真问题的警醒和追求
        (二) 选题反思:是否为一个真问题及研究的可行性
    二、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
        (一) 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的总体思考
        (二)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的具体呈现
    三、研究意义及研究创新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创新
    四、研究综述
        (一) 有关终身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 有关变革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综述小结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可持续变革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
    一、可持续变革研究的问题阐释
        (一) “变革我们的世界”和“如何变革我们的世界”
        (二) 变革规律及“可持续变革”的思考框架
    二、可持续变革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
        (一) 研究的起点和目标方向问题
        (二) 研究的基本概念问题
    三、本研究基本问题的尝试性解释框架
        (一) 关于起点和方向问题的解释框架
        (二) 关于基本概念问题的解释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可持续变革研究框架建构
    一、探索人类社会复杂系统奥秘的工具:CAS
        (一)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阐释
        (二)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的适切性
    二、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的变革机制初探
        (一) 变革机制的宏观视域:人类社会复杂适应系统分析
        (二) 变革机制的中观探察:变革真相与理想道路寻求
        (三) 变革机制的深层探源:理想变革的适应性内模型及其含义
    三、复杂适应系统(CAS)变革机制下研究框架建构
        (一) 本文案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界定
        (二) 研究空间:逻辑与实证之间的往返穿梭
        (三) 研究框架:多视角分析框架的组合尝试
第三章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为案例的研究设计
    一、案例意义:独具解剖和研究价值的典型实例
        (一) 大力推进的时代价值
        (二) 走出困境的研究价值
    二、案例的研究目标及分析单位
        (一) 研究目标
        (二) 拟解决的问题及分析单位
    三、案例的观察框架
        (一) 确保足够视域度的双维度观察思路
        (二) 变革的行动维度:启动—实施—成果
        (三) 变革的目标维度:理想目标—政策目标—实践目标
        (四) 双维度组合的案例观察框架构成
    四、案例的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
        (一) 数据收集:全面完整可靠多来源
        (二) 数据分析:数据因子—数据单元—数据链—数据库
        (三) 数据库建构
    五、信效度及伦理问题
        (一) 信效度
        (二) 伦理遵循
第四章 社会惯常视角的案例研究结果呈现
    一、试点启动:目标和规模
        (一) 理想目标——国家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再推进
        (二) 政策目标——新世纪中国迈向终身教育的规划纲要及实施
        (三) 实践目标学校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
        (四) 一场空前规模的教育改革
    二、试点实施:项目背景及行动策略
        (一) 学习型城市建设项目
        (二) 开放大学建设项目
    三、试点结果:成效及制度化情况
        (一) 学习型城市建设——向世界亮出一张靓丽的名片
        (二) 开放大学建设——新历史起点上升起的一颗新星
        (三) 不能不提的部分特别的改革者队伍
        (四) 制度化成果——标志性文件及机构变化
第五章 局内人视角的案例评估与反思
    一、经验启示:愈是基础性改变,愈能解决整体性问题
        (一) 试点案例改革成功推进的主要经验
        (二) 打散重组战略转型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三) 试点案例战略转型经验的重要启示
    二、教训反观:愈是局部上的困境,愈在折射着全局性后果
        (一) 试点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困境
        (二) 问题困境所致的阻滞性变革难题
        (三) 试点案例问题及困境的深刻警示
    三、试点结果的评估与反思:终身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一) 挤在方格子里的变革图景
        (二) 试点结果并非为全局性问题的答案
        (三) 冷静审视局部性改革成效
第六章 研究者视角案例改革路径的探察与审思
    一、研究者视角试点案例改革模式的探寻
        (一) 试点运行的改革系统环境
        (二) 试点运行的改革内生空间
        (三) 试点改革模式的形成及影响过程评估
    二、试点改革路径的审视与反思:与解决终身教育问题南辕北辙
        (一) 并非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的适切路线
        (二) 单一维持型模式的方向错误与不可持续性
    三、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案例的理论启迪
        (一) 对一项好的改革之关键要素的理论启示
        (二) 案例研究结果与理论假设的模型匹配
第七章 可持续变革理论构建及终身教育建设改革路径重构
    一、可持续变革理论的系统构建
        (一) 名称来历及本研究的新定义
        (二) 理论构建的前提及关键所在
        (三) 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的整体构成
        (四) 可持续变革的理论属性及优越性
    二、范型:可持续变革理论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路径重构
        (一) 五要件内涵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目标的识别与建构
        (二) 可持续变革等级量表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路径选择
        (三) 三层任务操作框架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的方案设计
结论
    一、研究回望
    二、研究结果及主要贡献
        (一) 变革理论的系统探索
        (二) 方法论的新尝试
    三、研究局限及研究展望
        (一) 研究局限
        (二) 研究展望
    四、中国教育改革及试点案例的对策与建议
        (一) 对教育改革进行系统诊断和修复
        (二)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重新审视再出发
    附: 可持续变革视域下的中国教育改革生态诊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2: 关键人物访谈信息一览表(局内人与局外人)
附录3: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展情况调查问卷(一)
附录4: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展情况调查问卷(二)
附录5: 关键文件一览
附录6: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
致谢

(8)从“疑欧”到“脱欧”:英国卡梅伦政府对欧盟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来源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主要观点及创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战后英国对欧政策的演变及其特征
    第一节 确定基调:战后英国对欧政策的演变
    第二节 “新工党”政府对欧政策的调整
    第三节 “疑欧主义”:战后英国对欧政策的特征及其根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卡梅伦联合政府对欧盟政策的背景和外交理念
    第一节 卡梅伦联合政府的执政背景
    第二节 英国国际角色定位的重要调整
    第三节 自由保守主义:卡梅伦联合政府外交理念的基础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新定位:卡梅伦政府与欧盟防务合作关系的调整
    第一节 独特的角色:英国对欧洲防务合作方针的演变
    第二节 脱离介入:卡梅伦政府对欧盟防务合作方针的调整
    第三节 英国与法国防务合作的加强
    第四节 对卡梅伦政府对欧盟集体防务政策的评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疑欧”的发展:卡梅伦政府对欧盟经济政策
    第一节 关于欧盟成员国地位成本与收益的争议
    第二节 欧债危机与英欧分歧的公开化
    第三节 “疑欧”新动力:卡梅伦政府与美欧自贸协定谈判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疑欧”还是“脱欧”?卡梅伦政府与欧盟的政治关系
    第一节 初露端倪:联合政府执政之初的对欧政策
    第二节 英欧关系新危机:卡梅伦否决欧盟修约
    第三节 “脱欧”还是筹码?卡梅伦“留/脱欧”全民公投策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公投“脱欧”及其影响
    第一节 公投“脱欧”:民粹主义的胜利?
    第二节 英欧关系的未来模式
    第三节 英国“脱欧”与英美特殊关系
    第四节 英国“脱欧”对中国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9)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中人才支撑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2.1 满足蓝色硅谷对人才的大量需求
        1.2.2 全面把握蓝色硅谷人才供求现状
        1.2.3 积极建立蓝色硅谷人才支撑体系
        1.2.4 促进蓝色硅谷人才支撑体系运行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价值
    1.4 研究、实践现状
        1.4.1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2 国内外实践经验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重点和创新
        1.6.1 研究重点
        1.6.2 主要创新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人力资本理论
        2.1.1 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
        2.1.2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
        2.1.3 人力资本理论的应用
    2.2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
        2.2.1 人性假设理论
        2.2.2 GM(1,1)灰色模型
        2.2.3 胜任素质模型
        2.2.4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型
    2.3 系统动力学理论
        2.3.1 系统原理
        2.3.2 协同原理
    2.4 产学研合作理论
        2.4.1 产学研合作概述
        2.4.2 产学研合作模式
3 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中人才需求预测分析
    3.1 青岛蓝色硅谷建设发展战略规划
        3.1.1 青岛蓝色硅谷总体布局
        3.1.2 青岛蓝色硅谷规划目标
    3.2 青岛蓝色硅谷建设发展人才基础
        3.2.1 青岛蓝色硅谷人才内涵界定
        3.2.2 青岛蓝色硅谷现有人才分析
        3.2.3 青岛蓝色硅谷人才存在不足
    3.3 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人才需求预测
        3.3.1 青岛蓝色硅谷人才指数制定
        3.3.2 青岛蓝色硅谷人才需求分析
4 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中人才支撑体系设计
    4.1 人才支撑体系概述
        4.1.1 人才支撑体系的概念与内涵
        4.1.2 青岛蓝色硅谷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目标
        4.1.3 青岛蓝色硅谷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原则
    4.2 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中人才支撑体系构建
        4.2.1 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中人才支撑体系主因素分析
    4.3 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中人才支撑体系四个子系统总论
        4.3.1 环境层系统
        4.3.2 依托层系统
        4.3.3 战略层系统
        4.3.4 职能层系统
5 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中人才支撑体系环境层分析
    5.1 青岛蓝色硅谷人才支撑体系环境层建设现状
        5.1.1 自然环境
        5.1.2 经济环境
        5.1.3 市场环境
        5.1.4 文化环境
    5.2 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中人才支撑体系环境层存在不足
        5.2.1 地理位置和城市规划影响了人才环境
        5.2.2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人才环境
        5.2.3 市场不完善制约着人才环境
        5.2.4 文化、历史影响了人才环境
    5.3 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中人才支撑体系环境层子系统的优化
        5.3.1 为蓝色硅谷聚焦人才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
        5.3.2 为蓝色硅谷聚焦人才夯实雄厚的经济环境
        5.3.3 为蓝色硅谷聚焦人才建立健全的市场环境
        5.3.4 为蓝色硅谷聚焦人才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6 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中人才支撑体系依托层分析
    6.1 青岛蓝色硅谷人才支撑体系依托层建设现状
        6.1.1 组织机构
        6.1.2 工作人员
        6.1.3 政策制度
        6.1.4 财物投入
    6.2 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中人才支撑体系依托层存在不足
        6.2.1 人才开发管理观念落后、职能单一
        6.2.2 人才管理水平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6.2.3 人才政策不完善、贯彻落实不到位
    6.3 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中人才支撑体系依托层子系统的优化
        6.3.1 加强蓝色硅谷人才开发管理
        6.3.2 完善落实人才激励政策制度
        6.3.3 完善人才知识产权保护模式
        6.3.4 建立完善的投资、融资模式
        6.3.5 搭建平台做好人才公共服务
7 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中人才支撑体系战略层分析
    7.1 青岛蓝色硅谷人才支撑体系战略层建设现状
        7.1.1 人才预测
        7.1.2 人才规划
        7.1.3 规划实施
        7.1.4 反馈调控
    7.2 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中人才支撑体系战略层存在不足
        7.2.1 对人才的认识仍不足
        7.2.2 人才资源分布不均
        7.2.3 人才工作体制老化
        7.2.4 人才流失比较严重
    7.3 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中人才支撑体系战略层子系统的优化
        7.3.1 做好人才资源调查
        7.3.2 做好人才资源预测
        7.3.3 抓好人才队伍规划
        7.3.4 做好人才规划实施
        7.3.5 不断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8 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中人才支撑体系职能层分析
    8.1 青岛蓝色硅谷人才支撑体系职能层建设现状
        8.1.1 人才引进
        8.1.2 人才培养
        8.1.3 人才使用
        8.1.4 人才考评
    8.2 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中人才支撑体系职能层存在不足
        8.2.1 人才资源总体实力不强
        8.2.2 选人用人机制不够完善
        8.2.3 人才资源开发能力不足
        8.2.4 人才工作观念不够解放
    8.3 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中人才支撑体系职能层子系统优化
        8.3.1 构建素质胜任模型,科学合理选拔人才
        8.3.2 坚持政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8.3.3 倡导以人为本理念,不拘一格使用人才
        8.3.4 建立健全指标体系,开展人才开发评估
9 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中人才支撑体系运行
    9.1 青岛蓝色硅谷人才支撑体系模型运行分析
        9.1.1 协同学下模型运行的基本原理
        9.1.2 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中人才支撑体系的动态性
    9.2 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中人才支撑体系的运行模式
        9.2.1 政府主导
        9.2.2 企业主体
        9.2.3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参与
        9.2.4 社会协同运行
10 研究结论及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展望
        10.2.1 研究不足
        10.2.2 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课题研究

(10)创意产业的要素构成和系统研究 ——基于CAS的理论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1 CAS理论的由来和重要研究成果举例
        1.2.2 CAS理论概述和简评
        1.2.3 回声模型
    1.3 创意产业相关研究述评
        1.3.1 创意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1.3.2 我们对于创意产业的认识
        1.3.3 创意产业的特征
        1.3.4 CAS方法与创意产业研究的统一性
    1.4 CAS理论在创意产业研究中的运用概览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1.5.1 主要内容
        1.5.2 目标与方法
        1.5.3 思路和路线
第2章 创意产业系统的特征分析
    2.1 创意产业系统的主体构成
        2.1.1 创意产业系统主体的研究现状
        2.1.2 创意产业系统的主体构成
        2.1.3 创意产业系统诸主体交互的基本模式
        2.1.4 创意产业系统诸主体交互的价值模式
        2.1.5 政府在创意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2.1.6 申论:创意产业诸主体交互的鲁棒性
    2.2 作为CAS的创意产业系统的特性
        2.2.1 主体的聚集
        2.2.2 主体的非线性交互
        2.2.3 主体之间的资源流动
        2.2.4 创意产业系统的多样性特征
    2.3 作为CAS的创意产业系统的机制
        2.3.1 标识创意产业系统形成的动力机制
        2.3.2 内部模型创意产业系统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机制
        2.3.3 积木推动创意产业系统发展的关键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创意产业主体的性能分析
    3.1 创意产业主体的执行系统
        3.1.1 创意产业执行系统的规则
        3.1.2 创意产业执行系统的特点
        3.1.3 创意产业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3.2 创意产业主体的信用分派
        3.2.1 创意产业主体对规则的直接赋信
        3.2.2 创意产业主体对规则的延宕赋信
        3.2.3 创意产业主体对规则的链式赋信
        3.2.4 创意产业主体的缺省层次
        3.2.5 信用分派的传递水桶算法
    3.3 创意产业主体的规则发现
        3.3.1 GA算法在CAS领域运用的可能性
        3.3.2 运用GA对798进行计算机仿真的基本思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创意产业系统的回声模型分析
    4.1 创意产业系统回声模型的建立
        4.1.1 ECHO模型述论
        4.1.2 例说:中国艺术产业的ECHO模型
    4.2 基于回声模型的创意产业主体的交换接触
        4.2.1 创意产业主体的条件交换
        4.2.2 创意产业主体的资源变换
        4.2.3 创意产业主体的粘着耦合——CAS形态发生的机制
    4.3 基于回声模型的创意产业主体的交配接触
        4.3.1 创意产业主体的选择性交配
        4.3.2 创意产业主体的条件复制——CAS的形态发生过程
        4.3.3 例说—日本动漫产业演化的回声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创意产业系统自组织演化机理分析
    5.1. 创意产业系统的自组织现象
        5.1.1 自组织理论概述
        5.1.2 创意产业系统的自组织生长
        5.1.3 一个他组织失败的案例
    5.2 创意产业自组织演化的条件
        5.2.1 自组织与系统开放
        5.2.2 自组织与系统远离平衡态
    5.3 创意产业自组织演化的动力机制
        5.3.1 自组织与系统内部的非线性作用
        5.3.2 自组织与系统涨落
    5.4 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形式
        5.4.1 系统自组织与系统循环
        5.4.2 自组织与系统分岔
    5.5 创意产业自组织演化的复杂性
        5.5.1 自组织与混沌
        5.5.2 798的混沌演化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的科研项目

四、北京信用建设突现两大亮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问题研究[D]. 张梦玥.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2021(12)
  • [2]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追求及其实现研究[D]. 于跃. 吉林大学, 2019(02)
  • [3]我国新闻出版的热点关键词分析与发展对策究研究[D]. 孟庆麟.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4]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D].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 [5]紫金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马晓波.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8(06)
  • [6]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导师关系研究[D]. 马韶君. 天津大学, 2018(06)
  • [7]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D]. 徐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8]从“疑欧”到“脱欧”:英国卡梅伦政府对欧盟政策研究[D]. 马晓云. 南京大学, 2017(05)
  • [9]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中人才支撑体系构建研究[D]. 步德胜. 中国海洋大学, 2015(10)
  • [10]创意产业的要素构成和系统研究 ——基于CAS的理论与方法[D]. 肖云.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标签:;  ;  ;  

北京信用建设出现两大亮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