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对吉林省农业的影响

中国加入WTO——对吉林省农业的影响

一、加入WTO——对吉林省农业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姚新玲[1](2020)在《吉林省对俄农产品贸易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吉林省与俄罗斯毗邻,农业资源丰富多样,一些优质农产品如:玉米、水稻、大豆、牛肉等使其成为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大省,吉俄农业合作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贸易发展前景也十分广阔。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吉俄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农产品贸易关系,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和开发开放图们江地区的政策有利地促进了吉林省更多优质的农产品出口至俄罗斯市场。研究吉林省对俄农产品贸易,有利于深入了解吉林省与俄罗斯农产品贸易关系的内在机理和制约因素,有利于制定推动吉林省因地制宜的农产品贸易政策,有利于扩大和发展吉林省对俄贸易往来,有利于解决吉林省与俄罗斯农产品贸易中存在巨大贸易逆差的情境。多数学者对国与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研究比较多,对省与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研究屈指可数。对吉林省农产品贸易的研究主要是政府部门的调查报告以及阐述贸易结构和贸易数据等问题的文献;现有的文献主要集中于中俄农产品贸易研究,对吉俄农产品贸易的研究特别少,且吉林省与俄罗斯在外贸关系上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工业方面,本文从吉俄农产品贸易的角度分析,选题角度有一定新意;运用比较分析法、定量分析法、SWOT分析法对吉俄农产品贸易全方位进行分析;并针对吉林省与俄罗斯农产品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有借鉴性的建议。本文主要研究吉林省对俄农产品贸易问题。将自由贸易理论、贸易保护理论、SWOT分析理论引入吉林省对俄农产品贸易的研究中。本研究首先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吉俄农产品贸易总体状况、吉俄农产品贸易结构进行了分析,吉林省对俄农产品贸易竞争力进行分析,其次对吉俄农产品贸易进行了SWOT分析,吉林省对俄农产品贸易优势主要包括区域资源优势、农产品产量优势、特种农产品产量优势,劣势包括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水平低、农产品化肥施用超标、出口物流体系不健全,机遇包括政治环境良好、中俄农业合作升级、俄罗斯入世的积极影响,威胁包括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壁垒、国际竞争激烈、自身品牌效应难以塑造、出口龙头企业数量少。发现吉俄农产品贸易存在:产品质量低下、基础设施不健全、外贸出口水平低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问题的成因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剖析。最后在吉俄农产品贸易问题分析和SWOT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吉俄农产品贸易更快更好发展的建议:扩大对俄精加工农产品的贸易规模和质量、拓宽农产品外贸行业的融资渠道、增强政府扶持力度、加强吉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强政府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农产品物流支持体系。

唱晓阳[2](2019)在《规模变动视角下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生产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规模化生猪养殖的快速发展,生猪养殖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2015年,国家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生猪养殖向玉米主产区和环境承载容量大的地区转移,使得众多生猪养殖经营主体把养殖基地建设的目光聚焦吉林省,省内生猪养殖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吉林省规模化生猪养殖态势已经形成,生猪产业链上游的供给端加速整合,生猪养殖户分化经营趋势日益明显。吉林省规模化生猪生产趋向专业化、标准化、生态化,现有的政府规制对生猪养殖户生产行为的规范与约束也日趋严格。吉林省生猪养殖户自身生产经营特征和外部环境特征发生了质的改变,使得不同规模及不同资源禀赋生猪养殖户的生产决策有了多元化选择。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有限理性的养殖户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户综合其资源禀赋、自身生产经营特征及外部环境特征,如何做出正确的生产决策,以实现其最优资源配置下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2022)的背景下,政府如何有序引导不同规模及不同资源禀赋养殖户做出合理的生产决策,实现生态农业循环综合利益最大化,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保障养殖户稳定增收,从而带动区域畜牧业经济快速增长并达到有效的政策效果目标,是有序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外部推动力。因此,本文基于规模变动视角,以不同规模及不同资源禀赋养殖户的长、短期生产行为作为切入点,研究当前环境下吉林省生猪养殖户长期规模经营、短期调整及退出等生产决策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对相关决策问题给予回答。此外,通过对影响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生产决策的政策实施效果分析,找出现行政策的不足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本文在查阅了国内外有关农户生产行为的研究文献、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农户行为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蛛网理论、外部性理论等作为本文的理论研究基础,运用问卷调查、计量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规模变动视角对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生产决策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吉林省生猪养殖总体情况分析得出:吉林省规模化生猪养殖态势已形成,大中规模养殖户逐步成为吉林省生猪养殖的主要承载体。吉林省规模生猪养殖集中区域主要分布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规模养殖户采用自养与“企业+农户”合作养殖较为普遍;目前,吉林省规模生猪养殖户饲养育肥猪比重最大且收益最为可观。通过面板数据分析得出: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的总体数量不断减少,其中,小散养殖户数量的大幅度减少是导致吉林省生猪养殖户总体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而大中规模生猪养殖户数量的不断增加是促进吉林省生猪产量稳步增长的主要原因;大中规模生猪养殖户将逐渐成为吉林省生猪养殖的主要承载体。(2)对吉林省生猪养殖户长期规模经营生产决策分析是以养殖户的持续经营为假设前提,通过对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户经营成本与效益分析得出:吉林省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户的经营成本与效益存在差异化。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的经营成本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而降低,大规模生猪养殖户的成本利润率逐渐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优势日益突出,而中规模养殖户规模经济效益优势未能体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吉林省生猪养殖水平未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得到显着提升。在成本效益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吉林省生猪养殖户长期适度经营规模测度得出:吉林省大规模生猪养殖的经营综合效率最高,大力发展大规模生猪养殖是吉林省生猪养殖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吉林省生猪养殖户长期规模经营生产决策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生猪养殖户的主要决策人年龄、政策认知对其长期规模经营生产决策有显着负向影响作用;固定资产投入、受教育程度、充足的资金、获得的外部支持对其长期规模经营生产决策有显着正向影响作用。(3)对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短期调整生产决策分析是以养殖户经营的固定要素投入不变为假设前提,通过对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短期调整生产行为的分析得出:政策引导与低成本需求是养殖户短期生产要素调整的主要动因,其中,低成本需求是养殖户短期生产要素调整的内部动因;鼓励种养结合,实现农业循环利用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的引导是养殖户短期生产要素调整的外部推动力。通过Engle-Granger检验分析得出:生猪价格与养殖户短期存栏量存在动态因果关系。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未实现满负荷生产的生猪养殖户短期调整到满负荷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检验得出: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的养殖年限、预期生产成本投入、政策认知对其短期调整生产决策有显着负向影响作用;价格预期、种养结合、能繁母猪存栏量、合同订单、劳动力人数对其短期调整生产决策有显着正向影响作用。(4)通过面板数据对吉林省生猪养殖户退出情况分析得出:吉林省小散生猪养殖户在持续退出,其中散养户在加速退出。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吉林省小散生猪养殖户退出生产决策的影响因素实证检验得出:生猪价格波动、获利水平、环保规制对小散生猪养殖户退出生产决策影响显着,其中,生猪价格波动、环保规制对小散生猪养殖户退出生产决策有显着正向影响作用;获利水平对小散生猪养殖户退出生产决策有显着负向影响作用。(5)通过对影响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生产决策的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得出:吉林省生猪养殖户对于直接补贴性政策和规范性补贴政策认知度较高;规范性政策实施效果大于补贴性政策的实施效果,现行政府补贴政策及规范性政策多向大中规模生猪养殖户倾斜。吉林省规范与约束养殖户生产行为的地方性规章制度缺失,对规范养殖户生产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约束,致使吉林省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与生猪生产能力发展水平不适应,规模化养殖效益优势未能完全发挥出来。与已有研究成果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本文基于规模变动视角,以不同规模及不同资源禀赋养殖户的长、短期生产行为为切入点,研究生猪养殖户长期规模经营、短期调整及退出的生产决策问题,从而对大中规模养殖户进行产业融合化经营、符合生产条件的小散养殖户转向家庭农场经营、未实现最优规模生产的养殖户短期扩大生产经营以及不符合生产条件的小散养殖户快速退出等决策问题给予回答,拓宽了研究视角。第二,本文在实证分析生猪养殖户相关生产决策的影响因素时,引入循环经济发展指标来衡量环保规制的强弱,将环保规制因素纳入到生猪养殖户相关生产决策影响因素的解释变量中,最终验证得出环保规制对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相关生产决策有显着影响作用,丰富了农户行为实证研究成果。第三,本文通过对影响生猪养殖户生产决策的政策实施效果分析,提出了丰富多元差异化补贴或服务政策、健全规范规模生猪养殖户生产行为的地方性规章制度等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陆奕[3](2019)在《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国家富强,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环境污染问题以及能源过度损耗的问题。所以,人们急需通过新的模式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低投入、高收益、低排放的农业。本文对吉林省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并从时间分布上论述了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构建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PSS统计软件对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最后根据评价结果,从政策保障、信息支持、科技支撑、资金投入几个方面就如何促进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于鸿[4](2018)在《吉林省公共基础工程加入GPA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府采购协议》(The Agreement On Government Procurement,简称GPA)是WTO下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的诸边贸易协议。GPA试图将国际贸易中的公平竞争机制引入政府采购领域,完善各国政府采购制度,以使各国政府都能够在公平的环境下参与国际的政府采购。随着我国政府加入GPA谈判步伐的加快,按照财政部的部署,根据《2012年中部10省主要经济指标和排序表》,吉林省属于中部地区第三批次(最后批次)列入GPA出价范围的省份。但是由于吉林省公共基础工程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地缘优势又不明显,政府采购方面理论研究较为匮乏,因此,要想在加入GPA后引进国际先进工程技术和人员,最大限度维护吉林省的利益,就要通过建立起健全的政府采购法规制度、充分利用GPA的例外条款来加以实现。加入GPA将对吉林省的政府采购市场带来冲击,将对吉林省的外贸进出口、招商引资和国际合作产生重大影响,吉林省政府应该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值得思考和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对GPA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吉林省公共基础工程政府采购现状的研究,分析出当前吉林省公共基础工程加入GPA存在着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不健全、政府采购运行监管不到位、公共工程政府采购机制不科学、公共工程政府采购人员专业水平较低、对GPA规则不甚了解等问题。在借鉴美国、欧盟和日本等GPA参与国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总结对吉林省公共基础工程加入GPA的启示,并提出吉林省公共基础工程加入GPA的对策建议:完善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吉林省公共基础工程政府采购监管力度、组建吉林省GPA领导小组、坚持循序渐进的开放思路、熟悉使用GPA规则寻求保护、严格遵守政府采购国际市场规则、培养政府采购专业人才等。

栾立明[5](2011)在《吉林省大豆生产的实证研究 ——基于农户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大豆是中国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对吉林省来说是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中国作为大豆的原产国,在20世纪90年代前,一直是世界大豆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但自1996年以后,中国大豆的进出口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大豆的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目前大豆已成为我国进口量最大、用汇最多的农产品。2009年全国进口大豆4255万吨,是本土产量的2倍多,大豆进口的依存度高达78.7%,这不但使国内的粮食市场深受国际粮价波动之害,也给国内大豆生产以沉重打击,影响了中国的粮食安全。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提高我国大豆的生产能力。由于中国耕地资源的稀缺,通过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来提高产量的空间有限,提高大豆的单产就成为增强国产大豆生产能力、减少国际市场冲击的根本途径。吉林省是我国大豆的主要产区之一,有“大豆之乡”的美誉,2000年以来,吉林省大豆播种面积一般居于全国第五位,年均产量130多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1%,总产量和单产排名一般位居全国大豆主产区的前三名。因此,吉林省大豆的生产能力有典型代表性,研究它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主要基于吉林省大豆产业状况,依据大量的调查资料和有关文献资料,通过计量模型,对吉林省大豆生产率、生产效率、农户意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探索提高吉林大豆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二章分别是导论和综述部分,主要是明确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意义,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和研究的技术路线,对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国内外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评述。第三章是对中国大豆生产规模、生产效益,大豆进出口贸易状况和中国大豆产业相关政策措施及中国大豆生产的前景进行总体评价。在概述的基础上,对吉林省大豆产业发展的资源、经济环境、生产规模、生产效益、生产能力进行客观分析,找出吉林大豆产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第四章对吉林省大豆生产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将大豆生产经营规模分为最佳规模和临界规模,在此基础上对大豆的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利润率与耕地规模的关系进行曲线模拟,得出对应最佳规模的农户大豆生产经营的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利润率,接下来对影响大豆生产率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受教育水平、个人年收入、种植大豆纯收入、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农用固定成本、大豆生产流动资本投入以及被雇务农收入对土地生产率影响显着;耕地面积、耕地被分割的块数、性别、受教育水平、个人收入、家庭兼业情况、人口与劳动力数量、种植大豆纯收入、大豆生产用工量、家庭农用固定资本、大豆生产流动资本投入、额外承包土地费用以及村里土地流转制度对大豆劳动生产率影响显着;耕地面积、受教育水平、个人年收入、家庭兼业与劳动力数量、种植大豆纯收入、外出务工收入、大豆生产流动资本投入以及被雇务农收入对资本利润率影响显着。第五章对吉林省大豆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运用DEA方法中基于可变规模假设的产出导向BCC模型对大豆生产效率予以测度,结果表明:随规模的变化,大豆生产效率呈现U型曲线的变化规律,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过多;运用Tobit模型对影响大豆生产效率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户主受教育水平,家庭劳动力数量,耕地规模,耕地块数,种植大豆纯收入,家庭从事非农产业收入,农用固定资产,大豆生产流动资本投入及当地村里土地流转制度均对大豆生产效率有着显着的影响。第六章对吉林省大豆生产经营意愿状况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绝大多数大豆种植农户生产经营大豆的意愿不强烈,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农户表现出了扩大生产经营的意愿。对此,笔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主要采用能够反映非连续解释变量的logit模型分析各种意愿的影响因素,得出如下结果:“希望扩大规模”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户主的婚姻,个人年收入,家庭人口,经营二、三产业纯收入和用工量,额外承包土地费用以及农药费用;“希望缩小规模”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户主的个人年收入,耕地被分割块数,种子与化肥费用;对于“保持规模不变”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户主年龄,额外承包土地费用,种子费用,雇工费用。第七章基于上述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当前大豆种植户的实际经营规模都远远小于其最佳规模,扩大规模总是有利于提高大豆的生产率。(2)大豆土地生产率随规模变化并不是人们想象的倒U曲线,而是呈∽曲线变化规律,而大豆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利润率随规模变化呈倒U曲线变化趋势明显。(3)耕地规模狭小和细碎化阻碍大豆生产率的提高。(4)农户家庭及户主个人特征对大豆生产率影响显着。(5)大豆生产效率随规模变化呈现U型曲线的变化规律。(6)过多的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不但没有提高大豆生产效率,反而导致大豆生产效率降低。(7)绝大多数农户的大豆生产经营意愿并不强烈,但不放弃生产大豆的意愿,因此,大豆生产经营意愿高的农户很难实现规模化经营。总之,要提高吉林省大豆生产能力,一是应在保证现有大豆面积的基础上,可通过适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方式扩大大豆生产规模,以提高大豆生产率和生产效率。二是加快现代农业技术在大豆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降低生产成本为提高大豆生产率和生产效率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在国内建立大豆价格保护长效机制,避免大豆生产的波动。四是在尊重农户大豆种植意愿的基础上,运用利益诱导机制带动大豆生产经营农户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吉林省的大豆生产能力。

韩阳[6](2011)在《吉林省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振兴地方经济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入WTO后,吉林省农产品直接面对国外质优价廉农产品的激烈竞争,使吉林省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显得十分不利,使吉林省农业发展滞后,甚至会对全国农业的发展产生较大冲击。因此,本文通过对WTO农业国内支持相关规则的准确解读,客观分析吉林省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运行情况,提出吉林省农业国内支持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认真总结国外发达国家农业国内支持经验,进而对吉林省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调整与改革进行深入研究。本文认为,吉林省应加大对农业国内支持力度,优化农业国内支持方式,调整农业国内支持结构,并建立起高效的监管体制,使吉林省农业在新的国际环境下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滕星均[7](2009)在《区域三农问题的系统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文中认为“三农”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点和关键。近几年来,“三农”问题成了理论界和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经济学界在“三农”问题上有着长久而热烈的探讨与争论,不管他们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如何各异,但对于问题本身的看法却是日趋一致的,那就是“三农”问题已经趋近于一个国家可承受的极限值,并且直接影响了农民从事农业活动的积极性和农村基层社区构架的稳定,从而诱发中央及各地政府积极探索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三农”问题受到了中央高层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依据区域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基础理论,以区域经济突破为主线,将区域创业环境、三农问题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形成原因及其解决办法纳入一个系统,对三农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别从研究背景、吉林省“三农”问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吉林省“三农”问题形成原因、吉林省“三农”问题发展趋势分析预测以及解决吉林省“三农”问题的思路与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系统地对吉林省“三农”问题发展趋势及对策进行了研究与解答。

赵建华[8](2008)在《农产品绿色壁垒制度化与发展绿色农业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产品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国外形形色色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的影响日益巨大,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一个重要瓶颈。21世纪的中国正在步入一个全新的繁荣发展阶段,农业在这一阶段要实现转型,农产品要实现升级,这种质的变化是在WTO的外部环境和人类环境保护事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其复杂性和严峻性备受世人瞩目,能否选择正确的农业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跨越绿色壁垒对拥有13亿人口、近9亿农民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论文以技术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视角研究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绿色壁垒日益制度化的外部环境中如何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地规划自身的发展方向,走既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发展之路,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跨越绿色壁垒,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农产品绿色壁垒是协调环境与发展矛盾的必然产物,是平衡人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工具,我们应通过发展绿色农业来适应农产品绿色壁垒的发展趋势,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中通过农产品生产的绿色化、区域化、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来实现农产品升级和农产品新的竞争力的培育。绿色农业的实现机制是市场拉动、政府推动、龙头企业带动和农民启动。其中的关键是政府利用所掌握的规制手段和政策资源建立互相配套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引导企业和农户走发展绿色农业之路。龙头企业、农户是发展绿色农业的实施者,行业协会是引导者和服务者。上述四方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协调机制,这一机制对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跨越绿色壁垒,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韩星焕[9](2008)在《吉林省农业支持与保护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hina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and a major grain consumer. The top priority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oriented to ensure food safety, and simultaneously the core of food safety has been geared to grain supply. To realize a stable and sufficient supply of food, it is imperative to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producing power of the thirteen major grain-producing areas. Jilin province, as an important national commodity grain base, is not only the core strength of grain production, but the typical model of major grain-producing areas. Hence it i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agricultural support and protection in Jilin province.The dissertation explor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s of agricultural support and protection in Jilin province, under the prerequisite of an objective revelation of th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nditions. It constructs the fundamental framework of agricultural support and protection in Jilin province by referring to the beneficial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al support and protection in other countries. It develops along the thread of grain safety, and its theme is agricultural support and protection in Jilin province. The methods adopted are a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and case analyse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es, and deductive and inductive analyses. The main issues included are as follows:1. Define the concept of agricultural support and protection and explore the issues relevant in terms of theory. The dissertation holds the belief that the support and protection for agriculture, in reality, should be the trinity of supporting and protecting agriculture, farmers, and countryside. It also illustrates, from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the necessity of agricultural support and protection, the main body of its realization, the timing, the selection of objects and the foundation of policy making.2. Explore the issues on the demand and supply of agricultural support and protection in Jilin province at the macro-level. The agricultural support and protection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Jilin province is driven not only by objective demand but by the current ability to supply. The two conditions are indispensable. Macroscopically, the suppliers and demanders are the same—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Demand at macro-level was found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respects: building stable bases of food security strategy to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national grains; steadily increasing fanners’ income to maintain the enthusiasm of production; ensuring reliable sources of raw material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processing industry and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economy depending on mainstay industries; reinforcing fundamental conditions of agriculture to steadily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produce food.As far as supply capacity is concerned, it is mainly embodied that Jilin province has been generally in the mid-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so it possesses the basic ability to "feed back"; at the national level, China has been in the post-midst 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with the capability of feeding back; The tendency of policies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ill provide sufficient guarantee in macroscopic policies for the support and protection in Jilin province; there is still enough room or "yellow boxes" for the agricultural support and protection to employ 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WTO and the situations in China. The dissertation establishes the model of demand and supply of agricultural support and protection, and carries out three relative discussions and arguments about the proposition.3.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present situations about agricultural support and protection in Jilin province. By using such indexes as PSE, NRP and AMS, and Green Box Policies, the agricultural support and protection levels in Jilin province a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It is concluded that agricultural support and protection in Jilin province is by and large on the positive level, nevertheless, the overall level is not high and it fluctuates between years; from the aspect of varieties, the support and protection levels differ from agricultural and livestock products. Corn is consistently under positive protection, other products are alternately under positive or negative protection and negative protection is obviously demonstrated on pigs. The supporting levels of Green Box Policies increase, though on low level. Some problems still exist now: low financial input to agriculture; severe shortage of agricultural credit; imperfect guarantee system for the support and protection; inefficient financi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unreasonabl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support and protection, and so on.4. Sum up the experience from agricultural support and protec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t provides some references for agricultural support and protection in Jilin province: adjusting the tariffs and export supporting policies to enhance the boundary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e in Jilin province;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supporting policies of prices for farm products to protect main farm product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agricultural multifunction to mainta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creasing farmer’s revenue by implementing direct subsides an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pushing forward the building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by taking some measures.5. Establish basic framework for agricultural support and protection. The framework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goals, principle, key points and important measures for agricultural support and protection. The dissertation puts forward a new goal system which is made up of revenue goal, goal of supply and demand, goal of ecology, goal of interest by the analysis of the new problems fac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changes in the main body of farm production in thoughts, concept and qualities. The specific principles are as follows: the principle of enlightening main points and appropriately supporting and protecting; the principle of standing to market principle and the principle of adhering to Agricultural Treaty in WTO; the principle of mutual support and protection for the main grain-producing areas under the superiority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the principle of industrial providence for agricultural support and protection to develop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ystem. The major keys to support and protection include: grain production especially corn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basic facilities. The main measures taken for the support and protection in Jilin province should be as follows: building multiple agricultural financial investment system; reinforcing basic condition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enhancing the building of new-br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rvice system; developing farm insurance in policies; leveling up the industrialization, marketing and farmers’ organization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peeding up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standardization; exploiting the human resources in the countryside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law systems and others.Possible breakthroughs of the dissertation are displayed as follows:1. Analyze the general trend of grain consumption structures in the last ten years in China and show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al changes of grain consumption; make scientific predictions about its structure of grain demand and supply and total amount; display the possible contradictable movement and challenges facing national food security i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food; analyze the decisive influence and role of main food-producing areas for national food security and point out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protecting the food-producing areas.2. Establish the modes of supply and demand in agricultural support and protection under the framework that shows the same subject of suppliers and demanders on the macroscopic level in Jilin province; argue abou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level of supply and demand, their structures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macro-demand realization;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in different stage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conclus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during the course of performing the support and protection.3. Point out the right orientation of long-term agricultural support and protection: strengthening financial support of agriculture, improving credit environments and lessening farmers’ burden. The goal is accomplished by considering such indexes as Farmers’ Subsidies Equality, Nominal Protection Ratio and Comprehensive Support Degree, by constructing and analyzing Amount of PSE Analysis Model,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support and protection in Jilin province,4. Analyze the dynamic effect of the four factors of supply, revenue, ecology and interest at the new stag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n national food safety; illustrate the necessity, the realization and urgency of strategic changes in agricultural support and protection and explain the timing and rationality of the new targets for agricultural support and protection in Jilin province.

李泽坤[10](2007)在《韩国企业对吉林省直接投资环境分析》文中提出自1992年韩中建交以来,两国间的贸易来往一直持续增长。特别是,由于韩国国内劳务费用的上升和中国积极的招商引资政策使得韩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急速增加。到2006年底累计韩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为15,909个企业投资了169.8亿美元,继香港,维尔京群岛,日本之后居世界第四位。到目前为止,韩国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集中在以环渤海湾为中心的沿海地区,但是由于受中国政府西部内陆地区均衡发展的政策以及沿海地区劳务费用的上升等影响,其投资地区逐渐转向内陆。因此,之前一直不受外国企业欢迎的投资地区吉林省在这种影响下也开始倍受外国企业的关注。本文想从两个角度着手进行研究从而得出结论。第一,为韩国企业计划在吉林省投资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和投资战略提供建议。第二,从吉林省的立场出发,为将最近急速增加的韩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引向吉林省地区提供建议。首先为计划在吉林省投资的韩国企业提供周密的企业妥当性分析和投资资金计划,充分的了解和事前调查,选定信誉高的合作伙伴,对中国消费市场的了解,充分利用优惠政策,考虑间接费用和隐藏费用等战略建议。另一方面,为吉林省提供创新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思想观念,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经济手段,加强对外招商引资活动,配套完善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升级,引导外资投向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加大政府透明度、依法行政等战略建议。

二、加入WTO——对吉林省农业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对吉林省农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对俄农产品贸易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
第2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
    2.1 自由贸易理论
        2.1.1 绝对优势理论
        2.1.2 比较优势理论
        2.1.3 要素禀赋理论
    2.2 贸易保护理论
        2.2.1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2.2.2 地区经济主义贸易保护理论
        2.2.3 战略贸易理论
第3章 吉林省对俄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
    3.1 吉林省对俄农产品贸易规模分析
        3.1.1 中俄农产品贸易规模
        3.1.2 吉俄农产品贸易规模
    3.2 吉林省对俄农产品贸易结构分析
        3.2.1 吉林省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
        3.2.2 吉林省对俄农产品进口贸易结构
    3.3 吉林省对俄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分析
第4章 吉林省对俄农产品贸易的SWOT分析
    4.1 吉林省对俄农产品贸易优势分析
        4.1.1 区域资源优势
        4.1.2 农产品产量优势
        4.1.3 特种农产品产量优势
    4.2 吉林省对俄农产品贸易劣势分析
        4.2.1 经济结构不合理
        4.2.2 农业现代化水平低
        4.2.3 农产品化肥施用超标
        4.2.4 出口物流体系不健全
    4.3 吉林省对俄农产品贸易机会分析
        4.3.1 政治环境良好
        4.3.2 中俄农业合作升级
        4.3.3 俄罗斯入世的积极影响
    4.4 吉林省对俄农产品贸易威胁分析
        4.4.1 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壁垒
        4.4.2 国际竞争激烈
        4.4.3 自身品牌效应难以塑造
        4.4.4 出口龙头企业数量少
    4.5 综合分析
第5章 吉林省对俄农产品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5.1 吉林省对俄农产品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5.1.1 产品质量低下
        5.1.2 基础设施不健全
        5.1.3 外贸出口水平低
    5.2 吉林省对俄农产品贸易问题成因分析
        5.2.1 贸易政策支持不完善
        5.2.2 贸易信息化管理落后
        5.2.3 贸易农产品价格过高
        5.2.4 人力资源管理不健全
第6章 提升吉林省对俄农产品贸易的对策建议
    6.1 扩大对俄精加工农产品的贸易规模和质量
    6.2 利用各种手段增加农产品基础投入
        6.2.1 拓宽农产品外贸行业的融资渠道
        6.2.2 加强政府扶持力度
    6.3 提升吉林省农产品外贸出口水平
        6.3.1 加强吉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
        6.3.2 完善农产品物流支持体系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后记

(2)规模变动视角下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生产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农户生产决策理论研究
        1.2.2 农户生产决策实证研究
        1.2.3 不同规模农户生产行为相关问题研究
        1.2.4 政府规制对农户生产决策的影响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概念界定
        1.3.1 生猪养殖户
        1.3.2 生产决策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吉林省生猪养殖规模总体变化分析
    2.1 吉林省规模化生猪养殖发展总体情况
    2.2 吉林省生猪养殖规模变动情况分析
        2.2.1 吉林省生猪存出栏数量的变动情况
        2.2.2 吉林省猪肉产量与消费量变动情况
        2.2.3 吉林省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户数量变动情况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规模变动视角下吉林省生猪养殖户长期规模经营决策分析
    3.1 规模经营行为的理论分析
    3.2 吉林省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户长期经营成本与效益分析
        3.2.1 生猪养殖成本与效益
        3.2.2 吉林省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户经营成本分析
        3.2.3 吉林省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户经营效益分析
    3.3 吉林省不同生猪养殖户长期适度规模经营分析
        3.3.1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3.3.2 适度养殖规模测度
    3.4 吉林省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户长期经营行为选择分析
        3.4.1 大中规模生猪养殖户经营产业融合化分析
        3.4.2 部分小散生猪养殖户转变家庭农场经营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吉林省生猪养殖户长期规模经营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4.1 吉林省生猪养殖户规模经营描述性分析
    4.2 吉林省生猪养殖户长期规模经营决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2.1 研究假设
        4.2.2 模型定义及变量选择
        4.2.3 相关性检验及回归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规模变动视角下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短期调整生产决策分析
    5.1 生猪养殖户短期调整生产行为的逻辑分析
    5.2 生猪养殖户短期生产要素调整行为分析
        5.2.1 生猪养殖户短期生产要素调整的动因
        5.2.2 生猪养殖户短期生产要素调整的有效性
    5.3 生猪养殖户短期产量调整行为分析
        5.3.1 研究假设
        5.3.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5.3.3 模型设计
        5.3.4 实证分析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短期调整生产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6.1 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短期调整生产描述性统计分析
    6.2 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短期调整生产决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2.1 研究假设
        6.2.2 模型定义及变量选择
        6.2.3 回归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规模变动视角下吉林省生猪养殖户退出生产决策分析
    7.1 生猪养殖户退出生产行为的逻辑分析
    7.2 吉林省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户退出情况分析
    7.3 吉林省小散生猪养殖户退出生产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7.3.1 数据来源与研究假设
        7.3.2 模型定义及变量选择
        7.3.3 相关性检验及回归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影响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生产决策的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8.1 政府规制引导养殖户生产行为的逻辑分析
    8.2 生猪养殖相关政策实施情况及其影响效果分析
        8.2.1 农业政策对生产者支持水平分析
        8.2.2 生猪养殖相关政策实施情况分析
        8.2.3 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的政策认知与评价分析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对策建议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3)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1.3.1 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
        1.3.2 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1.4 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1.4.1 有机农业理论
        1.4.2 生物农业理论
        1.4.3 生态农业理论
        1.4.4 可持续农业理论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5.3 创新点
第2章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2.1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行模式
        2.1.1 立体种植模式
        2.1.2 生态观光旅游模式
        2.1.3 农业基地模式
    2.2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
        2.2.1 吉林省绿色产业集团
        2.2.2 神农庄园
第3章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3.1 经济效益
    3.2 农业生产
    3.3 人民物质水平
第4章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型的构建
    4.1 指标体系
        4.1.1 影响因素分析以及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4.1.3 数据的来源
    4.2 评价方法
        4.2.1 主成份分析法
        4.2.2 因子分析法
    4.3 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
第5章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
    5.1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构成要素综合评价
        5.1.1 农业生产
        5.1.2 经济效益
        5.1.3 人民物质水平
        5.1.4 综合评价
    5.2 吉林省、辽宁省、北京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比较分析
第6章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6.1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6.1.1 缺乏环境基础
        6.1.2 产业化水平低
        6.1.3 科技支撑力不足
        6.1.4 缺乏系统规划
    6.2 原因分析
        6.2.1 农民缺乏生态意识及农技知识
        6.2.2 农业信息渠道狭窄
        6.2.3 政府支持引导角色缺失
        6.2.4 农业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
第7章 对策建议
    7.1 政策保障
    7.2 信息支持
    7.3 科技支撑
    7.4 资金投入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吉林省公共基础工程加入GPA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相关理论概述
        1.4.1 寻租理论
        1.4.2 公共物品理论
        1.4.3 经济安全理论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6 写作框架
    1.7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公共基础工程及GPA的基本问题阐释
    2.1 公共基础工程政府采购的概念界定
        2.1.1 公共基础工程的含义
        2.1.2 公共基础工程政府采购的含义
    2.2 公共基础工程政府采购的功能及作用
        2.2.1 加强宏观调控
        2.2.2 节约财政支出
        2.2.3 活跃市场经济
        2.2.4 保护民族产业
    2.3 GPA背景分析及发展近况
        2.3.1 GPA的发展历程
        2.3.2 GPA的适用范围
        2.3.3 GPA的宗旨
        2.3.4 GPA的发展近况
第3章 吉林省公共基础工程加入GPA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3.1 吉林省公共基础工程政府采购的基本情况
        3.1.1 吉林省加入GPA谈判的过程
        3.1.2 吉林省政府采购模式
        3.1.3 政府工程采购管理
    3.2 吉林省公共基础工程加入GPA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不健全
        3.2.2 政府采购监管体制不合理
        3.2.3 公共工程采购机制不科学
        3.2.4 公共工程政府采购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3.2.5 地方政府对GPA规则不甚了解
    3.3 吉林省公共基础工程加入GPA问题成因
        3.3.1 吉林省政府采购责任主体不明
        3.3.2 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盛行
        3.3.3 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工作不到位
        3.3.4 专业采购人员匮乏
    3.4 吉林省公共基础工程加入GPA对吉林省的影响
        3.4.1 加入GPA对吉林省的有利影响
        3.4.2 加入GPA对吉林省的不利影响
第4章 国际GPA主要参加方的经验及对吉林省的启示
    4.1 美国加入GPA的经验和做法
        4.1.1 市场开放范围
        4.1.2 特例条款和除外项目
        4.1.3 谈判协商制度
    4.2 日本加入GPA的经验和做法
        4.2.1 市场开放范围
        4.2.2 特例条款和除外项目
        4.2.3 日本履行GPA承诺的情况
    4.3 欧盟加入GPA的经验和做法
        4.3.1 市场开放范围
        4.3.2 额外条例
        4.3.3 谈判协商制度
    4.4 各国加入GPA的经验做法对吉林省的启示
        4.4.1 GPA出价要加强吉林省利益的保护
        4.4.2 GPA出价要有健全的法规体系
        4.4.3 要充分利用GPA的额外条款
        4.4.4 要利用公共政策功能限制政府采购
        4.4.5 要实行开放与保护并举的策略
第5章 吉林省公共基础工程加入GPA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
    5.2 加大公共工程政府采购监管力度
    5.3 组建吉林省GPA领导小组
    5.4 坚持循序渐进的开放思路
    5.5 熟悉使用GPA规则寻求保护
    5.6 遵守政府采购国际市场规则
    5.7 培养政府采购专业人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吉林省大豆生产的实证研究 ——基于农户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选题依据与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依据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农户
    1.3.2 生产率
    1.3.3 生产效率
    1.3.4 生产率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1.3.5 大豆生产经营意愿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1.6 数据来源(问卷的设计与数据的收集、处理)
1.7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7.1 研究的创新
    1.7.2 研究的不足 2 文献回顾与评述
2.1 关于大豆生产率的研究
    2.1.1 关于大豆生产率的国外研究
    2.1.2 大豆生产率的国内研究
    2.1.3 关于大豆生产率研究存在的不足
2.2 大豆生产效率的研究
    2.2.1 大豆生产效率的国外研究
    2.2.2 大豆生产效率的国内研究
    2.2.3 关于生产效率研究存在的不足
2.3 大豆生产意愿的研究
    2.3.1 大豆生产意愿的国外研究
    2.3.2 国内关于农户生产意愿的研究
    2.3.3 关于农户生产意愿研究存在的不足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和吉林省大豆生产概况
3.1 中国大豆生产概况
    3.1.1 中国大豆生产现状
    3.1.2 中国大豆生产与大豆主要生产国的比较
    3.1.3 中国大豆进出口贸易状况
    3.1.4 中国大豆产业相关政策措施
    3.1.5 中国大豆生产消费前景
3.2 吉林省大豆生产概况
    3.2.1 吉林省资源环境与大豆生产发展情况
    3.2.2 生产规模
    3.2.3 生产效益
    3.2.4 大豆生产的规模优势指数和资源禀赋系数比较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吉林省大豆生产率实证研究
4.1 样本情况分析
    4.1.1 样本的选择
    4.1.2 样本农户基本情况
4.2 吉林省大豆生产率计量分析
    4.2.1 基于大豆生产率的规模概念界定与模型选择
    4.2.2 大豆土地生产率的计量分析
    4.2.3 吉林省大豆劳动生产率计量分析
    4.2.4 吉林省大豆生产资本利润计量分析
4.3 基于农户大豆生产率的不同规模的比较分析
    4.3.1 大豆生产的最佳规模分析
    4.3.2 大豆生产的临界规模分析
    4.3.3 基于大豆生产效率的规模比较分析
4.4 吉林省大豆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
    4.4.1 变量定义与模型选取
    4.4.2 大豆土地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
    4.4.3 大豆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
    4.4.4 大豆资本利润率影响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吉林省大豆生产效率研究——基于DEA与Tobit两阶段分析法的实证
5.1 DEA分析法测度效率的基本原理
    5.1.1 效率内涵的界定
    5.1.2 DEA分析方法的特点
    5.1.3 DEA效率评价模型
    5.1.4 模型中径向技术效率的含义
    5.1.5 产出角度技术效率度量模型
5.2 构建大豆生产效率评价模型
5.3 数据的处理与说明
    5.3.1 大豆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确立
    5.3.2 数据的处理与说明
5.4 大豆生产效率实证分析
    5.4.1 大豆生产效率的测算
    5.4.2 效率计量结果分析
5.5 吉林省大豆生产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5.5.1 研究方法与计量模型
    5.5.2 变量的定义与说明
    5.5.3 回归结果估计
    5.5.4 大豆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吉林省大豆生产经营意愿研究——基于Logistic模型的分析
6.1 大豆种植农户生产经营意愿情况
6.2 农户大豆生产经营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2.1 模型的构建
    6.2.2 变量的选取
    6.2.3 模型结果的估计与检验
    6.2.4 大豆种植农户生产经营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吉林省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农业国内支持概述及相关理论
    2.1 农业国内支持概述
    2.2 农业国内支持的相关理论
第三章 发达国家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经验及借鉴
    3.1 美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及经验分析
    3.2 日本农业国内支持政策及经验分析
    3.3 欧盟农业国内支持政策及经验分析
    3.4 发达国家的经验对吉林省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启示
第四章 吉林省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运行情况分析
    4.1 吉林省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运行现状分析
    4.2 吉林省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运行效果分析
    4.3 总结
第五章 吉林省农业国内支持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5.1 农业国内支持力度不足
    5.2 农业国内支持方式效率低
    5.3 农业国内支持的结构不合理
    5.4 财政支农管理体制不完善
第六章 优化吉林省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对策建议
    6.1 加大农业国内支持力度
    6.2 优化农业国内支持方式
    6.3 调整农业国内支持结构
    6.4 建立高效的农业国内支持的监管体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区域三农问题的系统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三农”问题研究背景
        1.1.1 什么是“三农”问题
        1.1.2 三农问题的负面影响
    1.2 “三农”问题研究现状
        1.2.1 税费改革及免除农业税:关于政策性的背景考察
        1.2.2 乡村组织改革:关于“税改”遗留问题的讨论
        1.2.3 农村公共品供给:关于“后税费”下热问题的思考
        1.2.4 农村发展战略选择:关于农民向何处去的设想
        1.2.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于重建乡村的研究
        1.2.6 研究路径多元化:关于研究走向的探索与实践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产业经济学理论
    2.2 产业组织生态理论
    2.3 制度经济学理论
    2.4 市场机制理论
    2.5 区域经济学理论
    2.6 区域创业环境理论
第3章 吉林省“三农”问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吉林省“三农”问题总体情况
        3.1.1 吉林省“三农”概况
        3.1.2 吉林省“三农”存在的问题
    3.2 吉林省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1 吉林省农业发展现状
        3.2.2 吉林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3 吉林省农村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3.1 吉林省农村发展现状
        3.3.2 吉林省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3.4 吉林省农民收入现状
        3.4.1 吉林省农民收入状况
        3.4.2 吉林省农民支出状况
第4章 吉林省“三农”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4.1 内、外部因素分析
        4.1.1 内部因素分析
        4.1.2 外部因素分析
    4.2 现实及历史因素分析
        4.2.1 现实因素
        4.2.2 历史因素
第5章 吉林省“三农”问题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
    5.1 吉林省“三农”问题总体发展趋势分析
    5.2 吉林省“三农”问题具体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
        5.2.1 吉林省农业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
        5.2.2 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5.2.3 吉林省农民收入发展趋势预测
第6章 解决吉林省“三农”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6.1 解决吉林省“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
        6.1.1 系统地认识“三农”问题
        6.1.2 重点发展新型农业
        6.1.3 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6.1.4 改善农村创业环境
    6.2 解决吉林省“三农”问题的创新思路
        6.2.1 用工业化思维谋化农业发展
        6.2.2 用农业产业化经营统领农村经济工作
        6.2.3 用统筹观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思想方法
        6.2.4 通过创业教育促进农村创业活动
    6.3 解决吉林省“三农”问题的对策研究
        6.3.1 建设吉林省新型农业的对策
        6.3.2 发展吉林省农村经济的对策
        6.3.3 增加吉林省农民收入的对策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摘要
ABSTRACT

(8)农产品绿色壁垒制度化与发展绿色农业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背景
        1.1.2 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合评述
    1.3 研究框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3.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农产品绿色壁垒的理论研究
    2.1 绿色壁垒的内涵
        2.1.1 绿色壁垒的概念
        2.1.2 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
        2.1.3 绿色壁垒的特点
        2.1.4 绿色壁垒的本质
    2.2 农产品绿色壁垒的内涵
        2.2.1 农产品的特性
        2.2.2 农产品绿色壁垒的概念
    2.3 农产品绿色壁垒产生的背景
        2.3.1 农产品绿色壁垒的社会背景
        2.3.2 农产品绿色壁垒的经济背景
        2.3.3 绿色壁垒的政治背景
        2.3.4 绿色壁垒的法律背景
    2.4 农产品绿色壁垒的作用机理
        2.4.1 农产品绿色壁垒的社会福利保护功能
        2.4.2 农产品绿色壁垒的环境保护功能
        2.4.3 农产品绿色壁垒的贸易保护功能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产品绿色壁垒的制度化趋势
    3.1 相关国际公约及组织
        3.1.1 相关国际公约
        3.1.2 相关国际组织
        3.1.3 我国已加入的相关国际公约
    3.2 WTO 相关约束的制度化
        3.2.1 WTO 相关约束的发展进程
        3.2.2 相关协议
    3.3 国际标准及相关制度
        3.3.1 关于环境保护的国际标准及相关制度
        3.3.2 关于健康和安全的国际标准及相关制度
    3.4 各国国内相关规制
        3.4.1 美国
        3.4.2 欧盟
        3.4.3 日本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绿色壁垒视角下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4.1 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4.1.1 农产品贸易规模
        4.1.2 市场集中度
        4.1.3 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性质
    4.2 我国农产品面临的绿色壁垒
        4.2.1 边境上措施
        4.2.2 边境后措施
    4.3 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4.3.1 总体影响
        4.3.2 威胁与机遇
    4.4 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深层次因素
        4.4.1 我国农业的特点
        4.4.2 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4.4.3 优势与劣势
    4.5 最需解决的瓶颈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战略选择和部署
    5.1 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战略选择
        5.1.1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形成
        5.1.2 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农业
        5.1.3 绿色农业的概念和内涵
        5.1.4 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战略目标
    5.2 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路径
        5.2.1 绿色化
        5.2.2 区域化
        5.2.3 产业化
        5.2.4 集约化
        5.2.5 标准化
        5.2.6 信息化
    5.3 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实现机制
        5.3.1 市场拉动
        5.3.2 政府推动
        5.3.3 龙头企业带动
        5.3.4 农民启动
    5.4 参与方协调机制
        5.4.1 目标及目标的协调
        5.4.2 基于目标的工作分解
        5.4.3 角色和责任的分担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政府在发展绿色农业中的作为
    6.1 观念的转变
    6.2 完善立法
        6.2.1 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
        6.2.2 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立法
        6.2.3 市场准入及竞争规则立法
        6.2.4 知识产权保护立法
        6.2.5 农业科技促进法
    6.3 制度建设
        6.3.1 发展绿色农业基础制度环境的营造
        6.3.2 农产品检验检疫制度的完善
        6.3.3 农产品标准化制度的完善
        6.3.4 农业基础设施及公共产品的投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6.3.5 信息沟通服务机制
    6.4 政策引导
        6.4.1 农业产业政策
        6.4.2 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
        6.4.3 农业补贴政策
        6.4.4 创新激励政策
    6.5 对外博弈
        6.5.1 充分运用WTO 规制维护自身利益
        6.5.2 制衡机制的建立
        6.5.3 加强国际合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龙头企业和农户在发展绿色农业中的作为
    7.1 龙头企业在发展绿色农业中的特殊作用
    7.2 龙头企业的作为
        7.2.1 树立绿色观念
        7.2.2 实施战略管理
        7.2.3 差异化营销
        7.2.4 实行标准化生产
        7.2.5 信息沟通与反馈
    7.3 农户的作为
        7.3.1 观念的转变
        7.3.2 特色化经营
        7.3.3 农业技术的应用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农产品行业协会在发展绿色农业中的作为
    8.1 利益集团理论
    8.2 国外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作用
    8.3 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现状
        8.3.1 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现状
        8.3.2 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存在的问题
    8.4 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性质
    8.5 行业协会在发展绿色农业中的作为
        8.5.1 组建农业行业协会的意义
        8.5.2 行业协会在发展绿色农业中的作为
        8.5.3 建立行业协会应对绿色壁垒的民间快速反应机制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以吉林省为例的实证研究
    9.1 吉林省农产品出口概况
        9.1.1 吉林省农产品出口规模及在全国的地位
        9.1.2 吉林省出口农产品品种结构
        9.1.3 农产品出口市场集中度
        9.1.4 出口企业性质
    9.2 吉林省农产品面临的绿色壁垒现状
        9.2.1 吉林省农产品面临的主要绿色壁垒及其影响
        9.2.2 吉林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9.3 吉林省发展绿色农业的战略选择
        9.3.1 外部环境分析
        9.3.2 内部环境分析
        9.3.3 吉林省发展绿色农业的战略方向
    9.4 吉林省发展绿色农业的战略实施
        9.4.1 政府的作为
        9.4.2 龙头企业的作为
        9.4.3 农户的作为
        9.4.4 行业协会的作为
    9.5 本章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摘要
ABSTRACT

(9)吉林省农业支持与保护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标、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逻辑框架与研究内容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农业支持与保护相关问题的理论分析
    2.1 农业支持与保护的概念界定
    2.2 关于农业支持与保护的必要性
    2.3 关于农业支持与保护的实施主体
    2.4 关于农业支持与保护的适宜时机
    2.5 关于农业支持与保护的目标选择
    2.6 关于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措施结构设计的国际依据
第三章 吉林省农业支持与保护的宏观需求与供给能力分析
    3.1 分析框架
    3.2 吉林省农业支持与保护的宏观需求分析
    3.3 吉林省农业支持与保护的供给能力分析
    3.4 农业支持与保护的供需关系分析模型的构造与讨论
第四章 吉林省农业支持与保护的综合评价
    4.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支持与保护的历程
    4.2 吉林省农业支持与保护的综合分析
    4.3 吉林省农业支持与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 农业支持与保护的国际经验
    5.1 美国的农业支持与保护
    5.2 欧盟的农业支持与保护
    5.3 日本的农业支持与保护
    5.4 韩国的农业支持与保护
    5.5 印度的农业支持与保护
    5.6 国外农业支持与保护的启示与经验借鉴
第六章 吉林省农业支持与保护的基本框架
    6.1 吉林省农业支持与保护的目标
    6.2 吉林省农业支持与保护的原则
    6.3 吉林省农业支持与保护的重点
    6.4 吉林省农业支持与保护的主要措施
第七章 主要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韩国企业对吉林省直接投资环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 研究方法和范围
第二章 海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1 外直接投资的概念及特性
    2 有关海外直接投资的理论
        2.1 垄断优势理论(monolithic advantaged theory)
        2.2 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 theory)
        2.3 产品周期理论(PLC theory)
        2.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eclectic theory)
    3 海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3.1 战略动机
        3.2 行动动机
        3.3 经济动机
        3.4 财务动机
    4 海外直接投资的类型
        4.1 根据股份分类
        4.2 根据设立方式分类
第三章 中国的投资环境和引进外资政策
    1 中国的投资环境
        1.1 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和前景展望
        1.2 中国的企业投资环境的变化
    2 中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
        2.1 产业政策
        2.2 地区政策
        2.3 税收政策
    3 外资企业引进现状
        3.1 按年度分的外资企业引进现状
        3.2 按国家(地区)分的引进现状
        3.3 按行业分的引进现状
        3.4 按投资方式分的外商投资额现状
第四章 韩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 韩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的现状
        1.1 按年度考察对中国的投资现状
        1.2 按产业考察对中国的投资现状
        1.3 按省分考察对中国的投资现状
        1.4 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的特征
        1.5 韩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动机
    2 韩国企业对吉林省投资现状
        2.1 外资对吉林省投资现状
        2.2 韩国企业按年度分对吉林省投资现状
        2.3 韩国企业按产业对吉林省投资现状
        2.4 韩国企业对吉林省投资的特征
第五章 吉林省投资环境分析
    1 吉林省概况
    2 行政区划
    3 经济环境
        3.1 吉林省的宏观经济指标
        3.2 经济政策
        3.3 工资政策
        3.4 吉林省主要产业概况
    4 消费水平
        4.1 全省居民消费支出水平
        4.2 个人消费水平和构成
    5 历史沿革
    6 自然地理环境
    7 人口与人力资源
        7.1 人口概况
        7.2 人力资源水平
        7.3 职工平均工资
    8 基础设施环境
        8.1 开发区现状
        8.2 能源
        8.3 交通系统
        8.4 邮电通信
    9 投资环境综合分析
第六章 影响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的环境因素
    1 韩国政府对海外直接投资的政策
        1.1 金融支持
        1.2 税制支持
        1.3 韩国出口保险公司的海外投资保险
    2 中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标准提高
    3 人民币汇率变化风险增加
    4 中国沿海地区工资上升
    5 中国对外资企业引进政策的调整
        5.1 企业所得税的调整
        5.2 鼓励及限制产业的变化
        5.3 加入WTO 后投资政策的变化
第七章 对韩国企业在吉林省投资战略建议
    1 对吉林省投资需要考虑的一般事项
        1.1 周密的企业妥当性分析和投资资金计划
        1.2 充分的了解和事前调查
        1.3 选定信誉高的合作伙伴
        1.4 对中国消费市场的了解
        1.5 充分利用优惠政策
    2 对吉林省的投资战略要点
        2.1 投资计划阶段
        2.2 投资后管理上的战略
第八章 对吉林省引进韩国企业战略的建议
    1 吉林省投资环境的SWOT 分析
        1.1 外部因素
        1.2 内部因素
    2 对吉林省完善外商投资环境的建议
        2.1 创新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思想观念
        2.2 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经济手段
        2.3 加强对外招商引资活动
        2.4 配套完善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
        2.5 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升级
        2.6 引导外资投向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2.7 加大政府透明度,依法行政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四、加入WTO——对吉林省农业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对俄农产品贸易问题研究[D]. 姚新玲. 吉林财经大学, 2020(06)
  • [2]规模变动视角下吉林省生猪养殖户生产决策研究[D]. 唱晓阳.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3]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陆奕. 长春大学, 2019(03)
  • [4]吉林省公共基础工程加入GPA的对策研究[D]. 于鸿. 吉林财经大学, 2018(02)
  • [5]吉林省大豆生产的实证研究 ——基于农户视角[D]. 栾立明. 吉林农业大学, 2011(01)
  • [6]吉林省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研究[D]. 韩阳. 长春理工大学, 2011(04)
  • [7]区域三农问题的系统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D]. 滕星均. 吉林大学, 2009(08)
  • [8]农产品绿色壁垒制度化与发展绿色农业战略研究[D]. 赵建华. 吉林大学, 2008(07)
  • [9]吉林省农业支持与保护问题研究[D]. 韩星焕. 吉林农业大学, 2008(11)
  • [10]韩国企业对吉林省直接投资环境分析[D]. 李泽坤. 吉林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中国加入WTO——对吉林省农业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