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师电子备课系统》软件购买新资料

《中学地理教师电子备课系统》软件购买新资料

一、《中学地理教师电子备课系统》软件购买新信息(论文文献综述)

徐宇婷[1](2020)在《多媒体教学在牡丹江市第九中学历史课堂运用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和知识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方式,而这些都离不开教育的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多媒体技术的日渐体系化,多媒体与现代教育的联系日益紧密,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开始广泛被运用到初中历史课堂之中,越来越多的初中一线历史教师改变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使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日常授课。在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只能通过语言讲授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和结果,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积极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丧失兴趣,严重制约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影响着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多媒体教学应用到教学领域中,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焕然一新。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叙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学术动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从多媒体教学与初中历史教学入手,分析多媒体、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概念和初中历史课的目标要求及特点,提出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运用的理论依据、必要性、作用和原则。第三部分对牡丹江市第九中学的学生和相关历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学校主管领导和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访谈,统计调查数据并整理访谈内容,具体分析牡丹江市第九中学目前历史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现状。第四部分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分析牡丹江市第九中学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优势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五部分针对不足之处提出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最后,设计了一节较为完整的多媒体教学课堂案例,期望通过本次的调查与研究能够对牡丹江市第九中学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运用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对牡丹江地区相关子弟学校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更好的运用起到一定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宋芳[2](2020)在《藏汉双语三维动画在藏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教育信息化和化学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三维动画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但是,目前高中化学三维动画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尚处在发展阶段,针对藏区教学的多媒体资源相对缺乏,现有的高中化学三维动画难以满足藏区教师的日常教学需求。在藏区高中化学教学中,藏语的化学物质命名情况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直接理解,缺乏符合藏区高中化学教学实际需要的藏汉双语三维动画资源,教师自主制作资源也存在技术难题。为促进信息技术与藏区高中化学教学的融合、帮助藏区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提高藏区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效率和信息化教学水平,本文在实地调研基础上,根据藏区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藏汉双语三维动画在藏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选题。在相关教育学理论指导下,结合藏区实际条件,针对藏区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藏汉双语三维动画的七大开发原则、四个开发策略和四步开发流程。并结合具体的高中化学藏汉双语教学案例对开发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为藏区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开发指导。最后将其应用在藏区高中化学教学中,并对应用环境和调查结果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藏汉双语三维动画在藏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该藏汉双语三维动画资源的应用十分方便,开发也相对容易,且可以促进相关化学知识的有效传递,提高藏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教学效率,起到辅助藏区高中化学教学的作用。本研究提供的开发方法赋予藏区教师进行资源开发的可能,为藏区化学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学资源提供了帮助。

曹阳[3](2019)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基于H大学的教学实践》文中研究说明适应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课堂所承担的任务之重不言而喻,高校课堂教学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及对培养新人的需求,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转型。在时代变迁、技术扩散与教育变革三者相互激荡的历史潮流中,高校课堂教学转型一方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在实际的变革进程中却又面临着一系列非常突出的问题。对这些现实问题进行清晰明确的界定,并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寻找到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成功驾驭信息时代高校教育教学变革的复杂性,可持续地推进信息技术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深度融合应用,最终真正完成高校课堂教学之关键历史转型的基础与前提。本文主要围绕“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这一中心命题,重点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内涵是什么?高校课堂教学转型面临哪些突出的问题?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理论依据如何?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课堂教学转型有哪些具体实践?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因素有哪些?论文除绪论外,主体部分共有六个章节,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高校课堂教学转型及信息技术与高校课堂教学转型关系的理论探索和历史考察,即本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本文所说的课堂教学转型,是指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转变。笔者首先从价值取向调整、教学过程转变、教学关系变化等三个维度探讨了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概念内涵,通过国内外文献的分析和实例的列举,对以教为中心教学和以学为中心教学的理论缘起、结构要素、内涵特征和典型模式等方面展开了全面的阐释。接着从教师、学生、教学管理等方面论述高校课堂教学转型面临的问题,对信息技术与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介绍了国内外以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典型案例,从而确立了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定位和取向,使其贯穿于整个研究。第二部分:对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实证研究,包括第三、四、五章。信息技术是否能对高校课堂教学转型起到促进作用,必须借助详实的案例调查和数据分析进行证明。通过介绍H大学以常规方法推进以研究型教学为特征的课堂教学转型的总体情况,分析其成效和遇到的问题,论文提出了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具体措施。笔者采用深度访谈、课堂或视频观察、教学设计分析、教学效果分析等多种途径,深入到教师的课堂实践中,根据信息技术在新的课堂形态下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具体分析了H大学课堂教学转型的三个案例: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优化的微助教教学、信息技术支持下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翻转课堂教学以及智慧教室环境下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同步课堂教学,揭示了信息技术在促进课堂教学转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论文还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分别讨论了信息技术应用对教师的影响、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对教学生态的影响,并提出了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过程中的现行问题及解决策略。这些为最后部分的结论与展望提供了实践证明。第三部分: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环节和政策建议,是论文最后一章。通过总结前面几章的研究问题,提出高校课堂教学转型,其核心是由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关系、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各方面都要从根本上做出改变。通过分析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指导、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得出融合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可以更好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对高校课堂教学转型能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展望,并对下一阶段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大学课堂教学转型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朱梅萱[4](2019)在《新高考背景下芜湖市高中智慧学校建设调查研究》文中指出新高考改革强调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鼓励高校多元选拔。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促使高中学校传统的“流水线生产式”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发生变革,新高考改革呼唤教育的智能化与智慧化。智慧学校作为智慧教育重要的技术支撑,其建设目标早已不再停留在以能用上“新技术”为旨归的数字校园时代,而是以培养智慧型、创新型人才为出发点和归宿,聚焦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符合新高考改革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虽然新高考改革与智慧学校建设价值旨趣一致,但当前智慧学校建设普遍无法达到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学习环境“智能化”。芜湖市作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拥有一定“智慧化”的“社会土壤”。虽然安徽省延缓了新高考改革进程,但延缓是为了准备得更充分,新高考势在必行。在新高考到来之前,了解当前智慧学校建设现状,找出其与新高考内在要求之间的差距,帮助全市高中学校及时调整学校信息化建设路径,变革教育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本研究以芜湖市38所高级中学为研究对象,针对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智慧学校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通过对当前智慧学校建设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与总结,结合新高考改革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归纳出新高考改革对高中智慧学校建设提出的具体化的新要求。据此,结合各省份已正式出台的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标准,总结出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智慧学校建设的几个标准模块,在此基础上形成本研究的5大调查维度。接着对全市38所高中学校信息化建设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选取其中11所学校对其管理者进行实地访谈,随后对回收的调查数据以及访谈记录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当前新高考背景下芜湖市高中智慧学校建设存在六大问题:移动网络“有缝互通”,“泛在”服务难以实现;物理环境“局部”感知,“全向交互”受到阻碍;“云+端”难以“落地”,智慧课堂“智慧”不足;数据收集“平面化”、“阶段化”,大数据不“大”;数据应用存在“堡垒边界”,数据价值“孤岛化”;传统教学观念“固化”,“重建轻用”仍然存在。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智慧学校建设相关政策过分强调“标准化”,智慧学校建设资金保障不到位,管理者及教师对新高考与智慧学校的内在联系认识不足等可能的解释。最后,基于总结出的问题及其解释提出四大建议,分别为:践行智慧教育理念,加快管理者与教师思维转变;打造泛在网络,无缝对接虚实空间;打破数据“堡垒边界”,促进资源统筹整合;健全长效保障机制,确保“新高考”与“智慧学校”双落地。本研究对新高考改革大背景下芜湖市高中智慧学校建设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对当前高中智慧学校建设现状与新高考改革内在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与分析,为即将到来的全新的考试招生模式下芜湖市高中学校信息化、智慧化建设提供了切实有效的理论引领与实践指导。

李文[5](2019)在《行动科学视角下教师TPK影响因素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数字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世界已经进入泛在技术时代。教育领域也已经从过去的技术辅助教学,步入了技术的融合时代。2018年教育部提出的教育信息化2.0,正是迎接这一新挑战的重要战略举措。教师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教师整合技术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水平和教育改革的成果。本文以中小学教师TPACK结构中的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为研究对象,依据行动科学理论,从教师的主观认识和实际行动两个层面,对影响教师TPK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了对比分析,得出了两者存在的差异及其根本原因。据此提出了教师TPK提升的双路径学习策略并作初步实证,验证了结论的合理性和策略的有效性,最后为教师TPK发展提出了几点实施建议,为同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有一定价值的参考。行动科学认为,人在实施某种行动时存在着两种行动准则,一种是行动者声称的要遵循的价值观和理论,即“信奉理论”;另一种是在行动过程中实际遵循的价值观和理论,即“使用理论”。很多情况下,由于某些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行动者会“不自觉地”改变行动策略,造成两种理论不一致,从而导致了预期和结果的差异。本研究的核心思路就是依据行动科学的上述原理,从中小学教师对待TPK的主观态度与实际行动不一致的现象出发,建立基本问题假设:即教师在对TPK的主观认识和实际应用行动中,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有所不同。找到这一差异中的具体因素并深入分析其根本原因是本研究的核心任务,其次是依据研究结论提出教师TPK提升的有效策略。本研究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部分:问题提出与研究现状综述(第一章);阐述研究的理论基础,梳理TPK的属性、特征以及基本内容框架,并以此为指导设计研究方案(第二、三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三万多个样本作了数据统计分析,得出教师信奉理论下的TPK影响因素结构(第四章);通过课例分析和访谈法,对比分析24节课堂教学案例,与14位教师作了开放式访谈,综合分析结果,得出教师使用理论下的TPK影响因素结构(第五章);对两种影响因素结构进行比较与整合,形成影响因素综合框架,就比较结果作深度分析与提炼,得出结论(第六章);根据结论提出双路径学习策略并进行了3个案例的实证(第七章);分析了面向教育信息化2.0教师TPK的发展趋势并对教师TPK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第八章)。研究认为,在TPACK系统中,教师的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具有独立的范畴和价值,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TPK在内容构成上不应只是技术与教学法的简单相加,而应是包含技术学的相关理论、学习理论等多种知识的综合知识体;在属性上是知识属性与实践属性相结合,更偏重于实践属性的教师专业通识性知识。因此教师TPK的发展必须重视教师的教学实际行动和实践反思。研究发现,教师在信奉理论下和使用理论下TPK的影响因素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信奉理论下教师认为自身的技术能力、学生的技术适应水平、环境条件和教育理念等是关键因素,而对教学效果预期、技术理念等关注较少;但在使用理论下教学效果预期却显示出最强相关性,而教育理念、教学法、技术理念等因素则表现出弱相关。这一结果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效果的重视是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但也正是这一因素,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转变了行动策略,减少了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应用,减少的原因则是教师没有充分体验到技术对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因而对技术存有疑虑。这表明教师在理念上还没有真正理解技术与教学的关系,在方法上缺少以整合技术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创新思路,依旧将技术视为教学程序之外的附加物,教师的TPK还没有真正形成。对此,研究认为应该有效调整以往的教师信息化提升的策略和方法,在常规的自上而下的培训模式基础上,增加更多自下而上的、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的实践模式,让教师在实践中体验技术的真正作用和现实意义,设计多路径复合型的发展策略提升教师的TPK水平。基于分析结论,本研究提出了教师TPK提升的双路径学习策略并开展了三个案例的初步实证。验证结果支持教师在信奉理论下与使用理论下对TPK的认识存在着差异的预测,同时初步证明了双路径学习策略的有效性。最后,针对中小学教师TPK发展,特别是面向教育信息化2.0时代要求,提出了宏观设计上的调整对策,强调了完善的顶层设计、开放的程序与标准以及确立教师的中心地位等内容的重要性,同时对教师自身的实践提出了行动建议。总之,本文以行动科学视角开展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TPK在主观认识和实际行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术界应该针对差异背后所体现的隐性问题制定更有效的行动方案。双路径学习模型为此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参考,它强调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从教学实际需求入手,在实践反思与理论学习中交替往复上升,促进教师TPK的提升,使教师能够适应时代变革,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凌丽媛[6](2017)在《广西高中地理教师TPACK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推进,使教育信息化成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同时也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学者Matthew J.Koehler与Punya Mishra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y Pedagogy and Content Knowledge,简称 TPACK)”理论框架,这是教师在创新创造理念的指导下将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三类知识融合的一种新型知识形态,是教育信息化时代下教师专业知识中的核心部分,因此在教育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对高中地理教师的TPACK水平和特点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广西高中地理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发展现状,探究广西高中地理教师TPACK平均水平,分析其特点及差异,发现存在问题并分析成因,提出促进广西高中地理教师TPACK发展的针对性对策。为达成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定量+定性”的混合研究方法,从宏观和微观双视角进行分析,在实施的过程中具体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进行调查分析。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阐明研究意义、研究问题和内容,制定研究思路和框架,界定相关概念。第二部分: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阐述TPACK的概念、框架、测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文献进行述评。第三部分:用定量研究法对广西高中地理教师TPACK现状及特点进行调查研究。阐明量表问卷的设计与编制过程、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样本基本信息数据、自评量表数据,包括TPACK整体水平、七个维度知识水平得分及得分等级分布情况分析。另一方面是人口学背景因素差异性分析。对调查样本的性别、学历、教龄、职称、是否参加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等因素进行TPACK整体及各维度上的差异性检验并分析不同人口学背景因素下教师TPACK的发展特点。第四部分:用定性研究法对教师TPACK进行案例研究与分析。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学预设阶段TPACK的运用情况及清晰度。对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进行深入访谈并对比分析,探究两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TPACK的差异及存在问题。第五部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结合前文的分析结果及结论,在对广西高中地理教师TPACK现状总评的基础上,发现广西高中地理教师TPACK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对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能力较差;(2)教师缺乏TPACK各维度知识的整合意识;(3)教师TPACK整合层次偏低;(4)资源开发建设及学生主体地位未得到重视;(5)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TPACK水平参差不齐;(6)教师职后培训项目内容不完整。笔者对问题的成因进一步分析,并从不同角度提出发展教师TPACK的对策。首先,在教师自身管理方面,为了使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水平得以提高,教师可以将以下几点作为努力的方向:(1)更新教学理念,加强信息技术学习;(2)加强技术整合意识,制定相关评价标准;(3)将TPACK融入日常教学实践,提升整合能力。其次,教育部门与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构建优质教学资源平台;(2)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师TPACK发展;(3)鼓励教师结对发展,实现优势互补。最后,在教师培训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1)培训内容要突出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2)分学科、分层次制定培训内容体系;(3)实施多样化的培训形式与方法;(4)建立“三位一体”培训评估考核制度。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本研究仍存在部分不足之处,但希望相关结论及对策能够对广西高中地理教师的TPACK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马建军[7](2017)在《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发展研究 ——基于微课开发案例的分析》文中提出继舒尔曼提出学科教学知识(PCK)之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逐渐成为教师知识的一个核心要素,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有效地促进教师TPACK的发展,逐渐成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教师知识体系的建构,也关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更进一步说,甚至关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前景和未来。本研究以微课开发项目为基础,旨在探究参与到活动中的师范生的TPACK发展。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探究参与微课开发的师范生的TPACK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微课开发从哪些方面促使了这些变化的产生,影响参与者TPACK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研究对象是研究者以招募的方式从所在师范大学里物理教育专业中产生的八名大二师范生。他们每人都经历了二轮个人访谈和四轮微课开发循环,涉及微课的设计、制作、点评、修改和提交等环节。研究者通过访谈、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研究资料,利用Nvivo 11.0质性资料分析软件进行资料编码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学科知识教学的微课开发项目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师范生在课堂教学中整合技术运用的思想意识和知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他们对于技术、教学法与学科内容之间密切联系的理解,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TPACK水平的发展。本研究共包括四个主要部分,包括:导论和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研究历程和主要研究发现;研究结论和反思。首先,本研究对国内外TPACK研究、微课开发的理论和实践等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梳理出相关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并对选题的缘由、主要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等进行了阐述。其次,在案例研究设计及实施策略的部分,我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资料收集手段,着重描述了本研究的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案。研究历程和研究主要发现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详细描述了案例研究方案的整合实施过程细节,并采用TPACK框架对研究发现进行分类呈现。最后,在研究资料呈现和分析的基础上,验证了研究假设一假设四,对竞争性研究假设予以反证,从而得出本研究的四个研究结论和一个总结论,并验证了研究结论的效度和信度。同时,研究者也对整个研究活动进行对了深入的反思,提出了几点启示和建议。本研究在理论层面上,进一步验证和丰富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理论框架,使其具备了师范生、微课开发等这些血和肉的融入;在实践层面上,为师范生乃至在职教师的课堂技术整合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全新的、基于微课开发的路径。

李静[8](2017)在《基于外语开放教育资源设计和整合的应用研究 ——以西部M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为例》文中认为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人们的学习方式,知识时效等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课本学习、课堂学习等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丰富多样的开放教育资源为学习者提供很多便利条件。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其研究主要是在大学里进行,研究对象以大学生为主。中国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缩小地区教育之间的差距,促进各地区教育平衡和发展成为题中之意。当代英语教育迅速发展,对英语听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发达地区教育部门对于外语听力愈加重视。本研究是在中国西部不发达少数民族聚居地区M高中开展进行的,研究对象是高中生。本研究选取的开放教育资源主要有,英文歌曲、英文动画片、新概念英语、乐词、百词斩以及各大高中英语学习网站等。本文着眼于外语开放教育资源的设计、整合和利用,力求与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教材听力内容相匹配和融合,关注丰富的外语开放教育资源对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影响和意义。论文主要包括开放教育资源的定义、英语课程标准对利用开放教育资源的要求、国内外设计、整合和利用开放教育资源为外语服务的现状和经验以及高中阶段使用外语开放教育资源的困难、建议和方法。该文通过访谈法、观察法、教学评价和问卷调查法,重点探索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开放教育资源对中学英语听力教与学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教师和学生对使用开放教育资源(OER)的兴趣和态度。

陈睿勤[9](2016)在《中小学学校信息技术吸纳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在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大方针和政策的支持和指导下,国家对中小学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更高,从而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投入也越来越多。信息技术的实现过程不再仅仅是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和个体使用者对待技术的态度问题,而是技术和组织、技术和环境互相产生互动和完美结合的整个过程。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引进和应用逐渐普遍化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多的关注到信息技术被引入到学校后的实际应用和被学校吸纳程度的问题。目前学校当中的信息技术吸纳程度良莠不齐,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系统地研究这些影响因素,探究各因素对中小学学校对信息技术吸纳是如何影响的,也就是把学校作为一个组织,从组织层面来做研究,从技术、组织、环境三个维度来研究中小学学校信息技术吸纳的影响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改进策略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本研究首先进行文献研究。对国内外有关技术接受和吸纳、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推广和应用效果的研究进行文献梳理,旨在了解以往的研究对组织技术吸纳的研究重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重点梳理IT吸纳因素方面的研究,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其次,对TOE(技术-组织-环境)框架进行系统的讨论,分析其在信息系统中的研究现状,并将其引入到教育领域的学校信息技术吸纳研究中,构建中小学学校信息技术吸纳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根据相关理论提出研究假设。再次,通过发放问卷再回收的方式来做实证研究。通过对技术吸纳和学校技术推广量表的研究分析,结合本研究学校信息技术吸纳的特点设计出“中小学学校信息技术吸纳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问卷进行发放、回收,用SPSS17.0对调查问卷的信效度、相关性、回归性进行分析。最后,通过问卷分析,总结研究结论。提出在学校吸纳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技术的相对优势、在技术的引进和采纳环节要注意信息技术的易用性、提高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理念的深刻认识、增加学校IT知识存量、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等方面的相关建议。

王兴华[10](2012)在《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研究 ——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地区团场中学为例》文中提出教师信息素养是近年来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热点问题,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教学改革正在产生明显的影响。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加强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研究主要针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部分团场学校的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状况进行探讨,以期对这一地区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现状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尝试给出建议和对策。本文的引言部分主要说明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缘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从国内外对信息素养的概念及内涵出发进行梳理,提出教师信息素养的构成,进而论述了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特点和必要性,信息化教学对语文教学的推动和发展。第三部分主要介绍调查的思路、工具设计、过程、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及调查方法。第四部分主要是利用数据分析软件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的结果呈现,意在直观再现兵团部分地区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状况。第五部分根据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进行讨论,找出限制语文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主要因素与问题。第六部分从教育管理层面、学校支持层面、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层面分别给出一定的参考性建议和改进的策略。第七部分对本论文的研究进行反思,并指出后续研究的方向。本研究认为,信息素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已经逐步融合到教育教学各个领域,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内涵越来越丰富,领域越来越广泛,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意义也越来越明显。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区语文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制约因素,从教育管理层面、学校支持层面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层面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改进,是推动兵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兵团学校语文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

二、《中学地理教师电子备课系统》软件购买新信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地理教师电子备课系统》软件购买新信息(论文提纲范文)

(1)多媒体教学在牡丹江市第九中学历史课堂运用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学术动态梳理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多媒体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第一节 多媒体与初中历史课堂
        一、多媒体相关概念
        二、初中历史课程的目标要求及特点
    第二节 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运用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 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的必要性、作用及原则
        一、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的必要性
        二、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的作用
        三、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的原则
第二章 牡丹江市第九中学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堂中运用现状的调查
    第一节 调查流程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目的
        三、调查过程
    第二节 调查内容与结果
        一、学生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二、教师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三、学校领导及相关技术人员的访谈结果
第三章 牡丹江市第九中学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堂运用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
    第一节 牡丹江市第九中学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堂运用的优势
        一、普及率和使用率较高
        二、应用效果明显
        三、教师教学理念转变
    第二节 牡丹江市第九中学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堂运用中存在的不足
        一、多媒体教学起步较晚
        二、多媒体教学环境不完善
        三、缺乏对多媒体教学相关技能的培训
        四、部分教师缺乏恰当的多媒体教学观
        五、部分教师对课件内容与形式的转换把握不当
        六、部分教师忽视传统教学模式的作用
        七、学生主体地位不突显
第四章 牡丹江市第九中学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堂运用不足的有效解决对策
    第一节 从学校层面
        一、需完善多媒体教学设备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三、丰富多媒体课件资源储备
    第二节 从教师方面
        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
        二、提升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
        三、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统一
第五章 多媒体教学案例设计
    第一节 教学设计方案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新课讲授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反馈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2)藏汉双语三维动画在藏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教育信息化和新课改的要求
        二、面向藏区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际需要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
    第六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动态
        二、国内研究动态
    第七节 本文的篇章结构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双语与藏汉双语
        二、三维动画与三维教学动画
        三、多媒体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资源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认知负荷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经验之塔”理论
第三章 藏区中学多媒体教学现状调研与分析
    第一节 现状与问题
        一、学校硬件设备状况
        二、课堂教学观察
        三、对学生的调查研究
        四、对教师的调查研究
    第二节 原因与对策
        一、软硬件资源方面
        二、师资力量方面
        三、多媒体教学资源方面
第四章 藏区高中化学藏汉双语三维动画的开发探究
    第一节 开发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二、针对性原则
        三、必要性原则
        四、经济性原则
        五、多通道原则
        六、适度性原则
        七、适中性原则
    第二节 开发策略
        一、内容选择策略
        二、素材采集策略
        三、外观设计策略
        四、软件选择策略
    第三节 开发流程
        一、需求分析阶段
        二、设计构思阶段
        三、制作编辑阶段
        四、评测应用阶段
第五章 藏区高中化学藏汉双语三维动画教学案例的开发
    第一节 需求分析
    第二节 设计构思
    第三节 制作阶段
    第四节 编辑阶段
第六章 藏区高中化学藏汉双语三维动画教学案例的应用
    第一节 应用环境
    第二节 应用结果调查与分析
        一、教师访谈评价
        二、学生问卷评价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
        二、不足
    第二节 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藏区多媒体教学应用现状调查——学生版
    附录二 藏区多媒体教学应用现状调查——教师版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高中化学藏汉双语三维动画应用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3)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基于H大学的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新时代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要求
        (二) 传统课堂教学弊端日益凸显
        (三) 信息技术正在对教育教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
        (一) 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二) 教育信息化及其发展研究
        (三) 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四) 研究展望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校课堂教学转型概述
    一、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内涵
        (一) 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概念
        (二) 课堂教学转型相关概念辨析
    二、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必要性
        (一)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 高校现行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发展历程
        (一) 国外高校教学转型的发展历程
        (二) 我国高校教学转型的发展历程
    四、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取向
        (一) 以教为中心教学的特征及典型模式
        (二) 以学为中心教学的特征及典型模式
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高校课堂教学转型
    一、高校课堂教学转型面临的现实障碍
        (一) 教师方面
        (二) 学生方面
        (三) 学校管理
    二、信息技术对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影响
        (一) 信息技术的应用动摇了以教为中心教学存在的“合法性”
        (二)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以学为中心教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典型案例解读
        (一) 国外典型案例
        (二) 国内典型案例
第三章 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实施路径
    一、H大学推进课堂教学转型的过程
        (一) H大学推进研究型教学的过程
        (二) H大学推进研究型教学取得的初步成果及遇到的问题
        (三) 利用信息技术:H大学推进课堂教学转型的思路
    二、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具体措施
        (一) 优化顶层设计,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 重构教学环境,实现物理、资源、社交空间的融合
        (三) 开展进阶培训,助力教师角色转变和能力提升
        (四) 变革教学过程,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五) 改革评价方式,开展基于数据的综合评价
        (六) 重组管理机构,落实制度安排和组织保障
        (七) 重塑教学文化,形成教学创新的整体氛围
        (八) 重构育人生态,建立信息化支撑的育人环境
第四章 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案例分析
    一、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优化:“微助教”教学
        (一) 教学设计原理
        (二) 教学过程实施
        (三) 教学效果评价
        (四) 教学经验总结
    二、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模式变革:翻转课堂教学
        (一) 教学设计原理
        (二) 教学过程实施
        (三) 教学效果评价
        (四) 教学经验总结
    三、智慧教室环境下的教学组织形式变革:同步课堂
        (一) 教学设计原理
        (二) 教学过程实施
        (三) 教学效果评价
        (四) 教学经验总结
    四、案例分析与总结
第五章 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成效与反思
    一、课堂教学转型中教师的变化
        (一) 教学方式:信息技术高效融入
        (二) 效果: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及对混合式学习课堂认可度的提升
    二、课堂教学转型中学生的变化
        (一) 学习模式:自我探究与互动合作
        (二) 效果: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变及其混合式学习课堂接受度的提升
    三、学校教学生态的变化
        (一) 高校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得以完善
        (二) 数字化校园建设得到发展
        (三) 科教融合得以有效推进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成效总结
        (一) 教师教学方式多元化,引导性增强
        (二) 教学资源来源广泛化,前沿性增强
        (三) 学生课程学习主动化,自主性增强
        (四) 成绩评价方式多样化,真实性增强
        (五) 学校课堂管理系统化,实效性增强
    五、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 混合式学习课堂现行问题
        (二) 混合式学习课堂对策建议
第六章 结论、展望与讨论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 以学为中心是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核心
        (二) 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推动高校课堂教学转型
    二、研究的展望
        (一) 高校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环节
        (二) 信息技术促进未来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的讨论
        (一) 研究的创新点
        (二) 研究的局限处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研究型课堂卷)
附录2: 《混合式课堂教学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3: 《混合式课堂教学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后记

(4)新高考背景下芜湖市高中智慧学校建设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新高考改革呼唤教育的智能化与智慧化
        二、新高考改革与智慧学校建设价值旨趣不谋而合
        三、当前智慧学校建设尚未达到“智能化”目标
        四、“智慧芜湖”具有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特殊属性
    第二节 已有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智慧教育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外智慧学校相关研究综述
        三、新高考背景下智慧学校建设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为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智慧学校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二、推动新高考背景下芜湖市高中智慧学校可持续性建设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高考
        二、智慧教育
        三、智慧学校
第二章 新高考改革对高中智慧学校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第一节 “多维化”数据收集、挖掘与分析重塑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一、全方位的数据收集为学生探索外部世界奠定基础
        二、多维度的测评数据挖掘帮助学生深入认识自我
        三、数据分析结合教师实时指导帮助学生合理选科
    第二节 “技术融合”支撑合理选科、智能排课、科学走班管理
        一、大数据技术助力学生合理选科
        二、计算机软件技术助力智能排课
        三、智能感知技术助力走班管理
    第三节 “全过程”数据记录与追踪分析助力综合素质评价
        一、依托物联网技术全过程记录学生行为表现数据
        二、借助学习分析技术追踪过程化学习数据,突破终结性评价屏障
    第四节 “云+端”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催生更加适配的教育资源服务
        一、“云、网、端”综合部署,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二、开发校本化富媒体教学资源,形成服务于学生的数字化课程体系
        三、学习分析、智能推荐技术助力课堂精准分析、即时反馈、资源推送
第三章 新高考背景下芜湖市高中智慧学校建设现状及统计分析
    第一节 调查前期准备工作
        一、确定调查方法
        二、选取调查对象
        三、设计调查工具
    第二节 调查实施情况
        一、问卷调查实施情况
        二、访谈实施情况
    第三节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一、基础环境建设现状
        二、新高考相关应用与服务系统建设现状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
        四、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五、保障机制建设现状
第四章 新高考背景下芜湖市高中智慧学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释
    第一节 新高考背景下芜湖市高中智慧学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移动网络“有缝”互通,“泛在”服务难以实现
        二、物理环境“局部”感知,“全向交互”受到阻碍
        三、“云+端”难以“落地”,智慧课堂“智慧”不足
        四、数据收集“平面化”、“阶段化”,大数据不“大”
        五、数据应用存在“堡垒边界”,数据价值“孤岛化”
        六、传统教学观念“固化”,“重建轻用”仍然存在
    第二节 新高考背景下芜湖市高中智慧学校建设中问题的解释
        一、智慧学校建设相关政策过分强调“标准化”
        二、智慧学校建设资金保障不到位
        三、管理者及教师对新高考与智慧学校的内在联系认识不足
第五章 对新高考背景下芜湖市高中智慧学校建设的建议
    第一节 践行智慧教育理念,加快管理者与教师思维转变
        一、从“旧”到“新”,以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导向
        二、从“IT”到“DT”,增强教师数据与教学的“融合意识”
    第二节 打造泛在网络,无缝对接虚实空间
        一、升级基础网络环境,实现“无缝交互”
        二、构建泛在感知体系,达到“全面感知”
    第三节 打破数据“堡垒边界”,促进资源统筹整合
        一、“统一规划,有效集成”,实现“接口统一化”
        二、“集中建设,分散使用”,推进“云端一体化”
    第四节 健全长效保障机制,确保“新高考”与“智慧学校”双落地
        一、加强新高考背景下智慧学校建设区域制度保障
        二、健全新高考背景下智慧学校建设校本化保障机制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过程与结论
        一、研究过程
        二、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5个省份的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指标
    附录二:新高考背景下芜湖市高中智慧学校建设现状调查问卷(一稿)
    附录三:新高考背景下芜湖市高中智慧学校建设现状调查问卷(五稿)
    附录四:新高考背景下芜湖市高中智慧学校建设现状调研访谈提纲
    附录五:芜湖市田家炳实验中学H校长访谈记录节选
    附录六:芜湖市第二中学M校长访谈记录节选
    附录七:蚌埠市电教馆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致谢
本人读研期间科研成果及奖励情况

(5)行动科学视角下教师TPK影响因素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教师TPACK的内涵
        1.2.2 教师TPK研究
        1.2.3 教师TPACK及 TPK的影响因素研究
        1.2.4 行动科学视角的教师TPACK研究
        1.2.5 教师整合技术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
        1.2.6 分析与综述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 研究步骤与方法
        1.5.1 研究步骤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行动科学
        2.1.1 阿吉里斯与舍恩的行动科学
        2.1.2 行动理论主要内容
        2.1.3 双路径学习模型
        2.1.4 行动科学对教师TPK发展研究的意义
    2.2 技术哲学与教育
        2.2.1 技术价值论
        2.2.2 技术与教师
    2.3 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理论
        2.3.1 教师专业发展取向与知识内容研究
        2.3.2 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2.3.3 教师的技术能力发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行动科学视角下教师TPK影响因素研究方案设计
    3.1 研究题目诠释
        3.1.1 概念的界定
        3.1.2 研究题目的诠释
    3.2 研究方案设计
        3.2.1 信奉理论与使用理论
        3.2.2 研究总体框架
        3.2.3 影响因素的确定与假设
        3.2.4 教师信奉理论下TPK影响因素分析的方案设计
        3.2.5 教师使用理论下TPK影响因素研究设计
    3.3 研究基础与条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奉理论下教师TPK影响因素分析
    4.1 调查问卷设计与前测检验
        4.1.1 调查问卷编制
        4.1.2 问卷的前测检验
        4.1.3 问卷修改与定稿
    4.2 正式调查的实施
    4.3 调查数据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信度与效度分析
        4.3.3 相关性分析
        4.3.4 回归分析
    4.4 信奉理论下TPK影响因素模型
        4.4.1 各因素与TPK相关性的深度解析
        4.4.2 各因素影响程度的比较分析
        4.4.3 信奉理论下TPK影响因素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使用理论下教师TPK影响因素分析
    5.1 教学视频案例分析
        5.1.1 教学视频案例的样本选择
        5.1.2 视频案例的分析因子与编码
        5.1.3 样本采集与数据处理
    5.2 教学视频课例数据分析
        5.2.1 教学行为时间占比分析
        5.2.2 教学行为课堂时序分析
        5.2.3 基于S-T分析法的教学模式分析
        5.2.4 分析结论
    5.3 教师访谈与分析
        5.3.1 教师访谈设计与实施
        5.3.2 访谈文本节点编码分析
        5.3.3 访谈内容分析
        5.3.4 访谈分析结论
    5.4 使用理论下教师TPK影响因素分析
        5.4.1 课例与访谈分析结论的综合
        5.4.2 使用理论下教师TPK的影响因素构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教师TPK影响因素综合结构
    6.1 教师TPK发展影响因素综合模型
        6.1.1 信奉理论下TPK影响因素结构
        6.1.2 使用理论下TPK影响因素结构
        6.1.3 教师TPK的影响因素综合结构
    6.2 影响因素综合结构体现的深层问题
        6.2.1 系统的“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尚未真正成型
        6.2.2 教师教学需求的现实性很难突破
        6.2.3 对技术的局限性缺少正面引导
        6.2.4 教育信息化推进机制有待完善
    6.3 教师TPK发展的主体定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教师TPK发展双路径学习策略
    7.1 教师TPK的属性特征与获取途径
        7.1.1 教师TPK的层次性结构
        7.1.2 教师TPK的实践性特征
        7.1.3 基于影响因素框架的提升策略设计思路
    7.2 教师TPK提升的“双路径学习模型”
        7.2.1 教师TPK双路径学习模型
        7.2.2 教师TPK双路径学习模型解读
    7.3 教师TPK提升双路径策略实施案例设计
        7.3.1 研究的目的
        7.3.2 案例设计基本思路
        7.3.3 流程与依据
        7.3.4 研究的实施
    7.4 双路径学习策略实施案例一
        7.4.1 基本情况
        7.4.2 课堂观察
        7.4.3 分析、反思与诊断
        7.4.4 改进方案的实施
        7.4.5 沟通与再改进
        7.4.6 后测与总结
    7.5 其它案例的实施与总结
        7.5.1 案例二实施过程与总结
        7.5.2 案例三实施过程与总结
    7.6 案例实施结论
        7.6.1 两种行动理论下差异的验证
        7.6.2 双路径策略实证结论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教师TPK发展实施对策
    8.1 面向教育信息化新趋势的教师TPK发展
        8.1.1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核心思想
        8.1.2 教育信息化发展新趋势对教师TPK的影响
        8.1.3 教师TPK的发展趋势
    8.2 双路径学习策略的实施要点
        8.2.1 做好顶层设计
        8.2.2 合理制定程序与标准
        8.2.3 培养高水平的专家
        8.2.4 明确教师的主体地位
    8.3 对教师的行动建议
        8.3.1 建立适合时代需要的技术理念
        8.3.2 提升自身行动反思的能力
        8.3.3 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主要结论
    9.2 研究的创新点
    9.3 研究的不足
    9.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
    附件六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6)广西高中地理教师TPACK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1. 立德树人教育方针提出教师新要求
        2. “互联网+”教育模式掀起教育信息化新浪潮
        3. 地理学科内容的特殊性对信息技术的要求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 研究目的及内容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四)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五) 核心概念界定
        1. 三个核心要素
        2. 四个复合要素
二、文献综述
    (一) TPACK研究现状分析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二) TPACK的概念研究
    (三) TPACK的结构框架研究
        1. 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的TPACK框架
        2. 考克斯(Cox)的精致化TPACK框架
        3. 万松(Wassong)和比勒(Biehle)的CKT-TPACK框架
        4. 闫志明和李美凤的TCPNet框架
        5. 阮全友和杨玉芹的TSACK和TMACK框架
    (四) TPACK的测评研究
        1. 定量研究法
        2. 定性研究法
    (五) 文献述评
三、高中地理教师TPACK现状调查研究
    (一) 量表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1. 对已有量表问卷的分析
        2. 量表问卷的设计
    (二) 量表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1. 预调查基本情况
        2. 量表的效度检验与分析
    (三) 问卷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1. 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
        2. 人口学背景因素差异性分析
四、教师TPACK的案例研究与分析
    (一) 研究准备
        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 资料的获取
    (二) 教学设计对比分析
        1. 教材分析
        2. 学情分析
        3. 教学目标
        4. 教学重难点
    (三) 个案访谈对比分析
        1. 教师背景介绍
        2. TK(技术知识)比较
        3. PK(教学法知识)比较
        4. CK(学科内容知识)比较
        5. PCK(学科教学法知识)比较
        6. T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比较
        7. TP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比较
        8. 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比较
五、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 广西高中地理教师TPACK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
        1. 存在问题总结
        2. 问题成因分析
    (二) 广西高中地理教师TPACK发展对策
        1. 教师自身管理方面
        2. 教育部门与学校管理方面
        3. 教师培训管理方面
六、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反思
        1. 创新之处
        2. 不足之处
    (三)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广西高中地理教师TPACK水平自评量表(初始)
    附录2 广西高中地理教师TPACK调查问卷
    附录3 教师教学设计(案例研究)
    附录4 广西高中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发展研究 ——基于微课开发案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电化”新技术运用于学校教学的时代要求
        二、技术、教学法、学科内容整合的国际趋势
        三、个人学术背景和职业经历形成的研究兴趣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
        一、研究视角
        二、理论基础
第二章 研究现状、探索空间及研究思路
    第一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技术发展对学校教学变革之影响的研究(宏观层面)
        二、关于教师技术素养与学科教学有效性之关系的研究(中观层面)
        三、关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研究(微观层面)
    第二节 概念解读
        一、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及其各构成因子
        二、教师知识和教师专业发展
        三、微课及微课开发
    第三节 探索空间及研究思路
        一、探索空间
        二、问题聚焦、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三章 研究设计及实施方案
    第一节 研究准备
        一、基本情况
        二、研究合作者及任务分工
        三、参与者招募及分组
        四、前期研究基础
        五、活动建模
    第二节 主要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手段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资料收集手段
    第三节 资料整理、编码与分析方案
        一、分析单位界定
        二、编码方案
        三、资料分析方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历程
    第一节 活动的准备(第一阶段)
        一、拟定活动方案
        二、首次见面,商定活动方案
    第二节 活动的实施(第二阶段)
        一、第一轮个人访谈
        二、微课开发循环
        三、第二轮个人访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发现及阐释
    第一节 师范生技术整合思想意识的发展
        一、认识到在物理课堂中整合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形成在课堂中主动整合技术的意识
        三、认识到微课(或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局限性
        四、认识影响物理课堂中技术整合的因素
    第二节 师范生技术整合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一、能够根据教学的境脉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技术工具
        二、根据教学境脉调整技术运用的方式和策略
        三、形成对课堂中技术运用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第三节 师范生微课开发知识和技能的发展
        一、优化微课设计
        二、形成对于物理微课开发与应用的深层理解
    第四节 TPACK相关因子水平的发展
        一、学科教学法知识(PCK)
        二、技术教学法知识(TPK)
        三、技术知识(TK)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研究的效度和信度估价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关于研究设计
        二、对微课开发活动实施过程的反思
        三、对研究者本人研究活动的反思
    第三节 研究启示
        一、对师范生培养的启示
        二、对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启示
        三、对教育研究者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附录10
后记

(8)基于外语开放教育资源设计和整合的应用研究 ——以西部M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世界各国对开放教育资源的重视
        (二)英语课程改革对听力能力的重视
        (三)网络学习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二、外语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语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外语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一、开放教育资源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概念界定
        (二)外语开放教育资源的选择标准
    二、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理论
        (一)多元智能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外语自主学习理论
        (四)数字学习多媒体理论
第三章 研究分析—以M中学高一英语听力课程为例
    一、听力课程分析
        (一)英语新课标听力教学目标分析
        (二)听力教学内容分析
        (三)听力教学方法分析
    二、研究对象分析
        (一)学生学习条件分析
        (二)学生英语听力成绩分析
第四章 研究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系统性
    二、课程研究设计的过程
        (一) 课堂英语听力教学
        (二)校园内和社会环境中的英语听力自主学习
第五章 听力教学的三种模式
    一、英语开放教育资源的应用环境
        (一)课堂英语听力教学环境
        (二)校园英语听力教学环境
        (三)社会英语听力教学环境
    二、基于英语开放教育资源的听力教学模式
        (一)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二)英语听力教学校园教学模式初探
        (三)英语听力教学社会模式初探
    三、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英语听力教学课堂模式的主要作用
        (二)英语听力教学校园和社会环境模式的辅助作用
    四、开放教育资源应用研究的分析和讨论
第六章 讨论
    一、利用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议
        (一)英语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效结合
        (三)师生创造英语开放教育资源
        (四)建设英语开放教育资源库
        (五)英语开放教育资源与教学评价相结合
    二、研究实施中的困难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
        (二)硬件设备和网络的重要性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9)中小学学校信息技术吸纳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内容和意义
        (一) 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一)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吸纳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创新扩散理论
        (二)组织学习理论
        (三)AST理论
    三、文献综述
        (一)信息技术吸纳的相关研究
        (二)学校中信息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第三章 中小学学校IT吸纳的影响因素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中小学学校信息技术吸纳的特点
        (一)作为组织的中小学学校的特点
        (二)中小学学校中信息技术的特点
    二、技术特性与IT吸纳
        (一)相对优势
        (二)兼容性
        (三)易用性
    三、组织特性与IT吸纳
        (一)学校领导的支持
        (二)学校IT知识存量
        (三)组织沟通
    四、环境特性与IT吸纳
        (一)政府政策
        (二)潮流压力
第四章 问卷设计与检验
    一、问卷设计
        (一)问卷的内容和形式
        (二)问卷设计过程
    二、数据获取
        (一)数据收集
        (二)样本描述
    三、项目分析
    四、信效度检验
        (一)效度检验
        (二)信度检验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发现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二、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三、变量的回归分析
    四、研究发现
第六章 促进中小学学校信息技术吸纳的建议
    一、充分考虑技术本身的特性
        (一)在学校吸纳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技术的相对优势
        (二)在技术的引进和采纳环节要着重考察信息技术的易用性
    二、注重组织内部特性
        (一)提高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二)增加学校IT知识存量
    三、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的主要成果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个人简历

(10)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研究 ——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地区团场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缘起
    (三)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四) 研究问题的阐述
    (五) 文献综述
        1 国外关于信息素养的文献梳理
        2 国内关于信息素养的文献梳理
二、 对提升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思考
    (一) 信息素养的概念及发展
        1 信息素养的内涵
        2 关于信息素养名词解析
    (二)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出
        1 教师信息素养综述
        2 教师信息素养的构成
    (三) 中学语文教师信息素养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1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特点的分析
        2 信息化环境之下语文教学的新特征
        3 中学语文教师信息素内涵
        4 中学语文教师信息素养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三、 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 调查的思路及方法
    (二) 研究对象确定及资料的收集
    (三) 调查工具设计
    (四) 调查结果与分析
四、 当前语文教师信息素养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关于教师信息素养的制度标准不健全,评价监督考核不力
    (二) 相关部门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重视不够
    (三) 学校和教师信息设备不足,管理制度不合理
    (四) 教师不断增长的信息素养的需求与自身的现状造成很大矛盾
    (五) 信息素养培训的简单化,方式单一,后续教育缺失
五、 促进语文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一) 教育管理层面的对策建议
    (二) 学校支持层面的对策建议
    (三) 教师个人发展层面的对策建议
六、 研究反思
    (一) 研究的创新点
    (二) 对研究方法的反思
    (三) 对研究结论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语文教师信息素养调查问卷
    附录二:语文教师信息素养访谈提纲
后记

四、《中学地理教师电子备课系统》软件购买新信息(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媒体教学在牡丹江市第九中学历史课堂运用调查研究[D]. 徐宇婷.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2]藏汉双语三维动画在藏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 宋芳.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3]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基于H大学的教学实践[D]. 曹阳.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4]新高考背景下芜湖市高中智慧学校建设调查研究[D]. 朱梅萱.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5]行动科学视角下教师TPK影响因素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D]. 李文.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6]广西高中地理教师TPACK现状与对策研究[D]. 凌丽媛.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1)
  • [7]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发展研究 ——基于微课开发案例的分析[D]. 马建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8]基于外语开放教育资源设计和整合的应用研究 ——以西部M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为例[D]. 李静.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2)
  • [9]中小学学校信息技术吸纳的影响因素研究[D]. 陈睿勤. 沈阳师范大学, 2016(09)
  • [10]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研究 ——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地区团场中学为例[D]. 王兴华. 西北师范大学, 2012(04)

标签:;  ;  ;  ;  ;  

《中学地理教师电子备课系统》软件购买新资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