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使用纳米技术

污水处理使用纳米技术

一、污水治理用上了纳米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政[1](2021)在《β-FeOOH/Fe3O4/生物炭光致型复合材料的研制及脱除偶氮染料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催化和类Fenton工艺是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两类具有前途的高级氧化技术。两者形成组合新的类Fenton的光催化体系可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光致型类Fenton技术能够通过活性材料光激发产生出超氧化物和羟基自由基,从而非选择性地破解了废水中最难处理的有机污染物的结构进而达到降解。因此如何制备光致型类Fenton的活性材料及复合光催化剂,高效、绿色、环保的处理偶氮染料废水是水体治理的共性关键难题之一。本文以玉米芯生物质为原料,经热解制备、活化、多态铁元素共沉积,研制出磁性纳米β-FeOOH/Fe3O4/生物炭光致型类Fenton复合材料,通过表征解析了该材料的类Fenton催化降解机制,旨在开发一种降解含有偶氮染料废水的新材料,探究出水资源的再生利用的新方法。本文通过热解制备出富含类石墨烯结构和多酚羟基的玉米芯生物炭,对其进行KOH活化得到活性生物炭;再通过一步共沉淀法制备出新型β-FeOOH/Fe3O4/生物炭光致型类Fenton复合材料,并以典型偶氮染料甲基橙(MO)为对象,研究可见光下的光降解及其光催化活性;探究可见光下活性生物炭上的类石墨烯结构和酚羟基、β-FeOOH、Fe3O4对降解MO的协同作用以及抑制羟基自由基的湮灭;可见光下的光催化及磁分离性能;水和氧气被激发从而产生活性物质(羟基自由基和过氧化氢)对偶氮染料的降解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以玉米芯为原料制备的生物炭比表面积为468.59 m2/g,是玉米芯生物质的3.8倍,对MO的最大吸附量为90.02 mg/g。制得的玉米芯生物炭富含类石墨烯结构及多酚羟基官能团,在可见光下通过静电相互作用、电子共享和电子交换的协同能力促进电子共享和转移,诱导类石墨烯结构和氧产生高活性羟基自由基以降解MO。(2)经KOH改性的玉米芯活性生物炭,孔结构发达,以微、中孔为主,孔隙连续且完整,类石墨烯结构增加,富含酚羟基,且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和负载功能。活性生物炭的比表面积为1424.82 m2/g,是玉米芯生物炭的3.04倍。活性生物炭对MO的光催化降解去除率是玉米芯生物炭的1.32倍。(3)通过一步共沉淀法制备出具有光催化性能和超顺磁性的新型β-FeOOH/Fe3O4/生物炭光致型类Fenton复合材料。XPS光谱证实了β-FeOOH/Fe3O4和活性生物炭之间存在C–O–Fe键,能加快传导光生电子。UV-vis光谱表明β-FeOOH与活性生物炭之间存在电子-空穴对,从而促进光生电子从β-FeOOH向活性生物炭的界面转移,并在可见光下加速产生活性物质。电子自旋共振分析和自由基猝灭实验探明,羟基自由基是复合材料光降解甲基橙过程中的主要活性物质,因此在协同光催化体系中,复合材料对MO表现出优异的催化降解性能,光催化降解效率是活性生物炭材料的2.03倍。此外,复合材料在多次循环使用后仍保持稳定的结构和催化活性,且由其超顺磁性而更易于回收分离。(4)采用光致型类Fenton复合材料催化降解MO发现:复合材料对MO的吸附遵循Freundlich吸附模型,且其吸附能力对p H不敏感;在光致型类Fenton非均相催化体系中,β-FeOOH/Fe3O4与载体活性生物炭之间的吸附-催化协同作用显着的提高了MO降解率;催化体系的p H值对MO的降解具有一定的影响,在p H为3.0~8.0范围时,随着p H的降低,·OH的生成速率增大,提升MO的降解速率;降解过程符合Langmuir–Hinshelwood历程;复合材料中Fe2+的流失的所引起的非均相催化反应对MO降解的影响甚少。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稳定性与适用性。(5)揭示了β-FeOOH/Fe3O4/生物炭光致型类Fenton催化体系中MO的降解机理:β-FeOOH通过酚羟基与生物炭形成稳定的C–O–Fe键,生成电子-空穴对并促进光生电子从β-FeOOH向活性生物炭的界面转移,加速产生·OH和H2O2;Fe3O4的类Fenton催化机制促进H2O2分解为·OH并抑制光生·OH的湮灭,光催化和类Fenton的协同作用能破解MO的结构而降解;·OH首先攻击MO分子中的二甲氨基和磺酸基,再断裂偶氮键,最终开环并生成小分子产物;FTIR、XPS和LC-MS证实降解过程的协同作用以及中间产物的产生。

麦雅婷[2](2021)在《VIB、VIA族共掺TiO2的电子结构及光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锐钛矿相TiO2是一种结构稳定、无毒、光催化活性和亲水性很强的半导体,在环境治理、绿色能源、太阳能电池等重大领域被广泛应用。针对锐钛矿相TiO2的禁带宽度大且光量子效率低问题,我们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软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系统研究VIB、VIA族原子共掺杂TiO2的光电性能。本文主要探究调制带隙、改善光吸收的基本方法和机理,进而增加光催化效率。具体地,针对掺杂结构的形成能、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和光学特性展开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VIA族原子单掺杂后TiO2的体积随着VIA族原子序数增加而依次膨胀明显。VIA原子均在价带顶引入了杂质能级,分别主要由S_3p、Se_4p、Te_5p和O_2p轨道杂化而成。禁带宽度随着VIA族原子的序数增加而减小,光的吸收范围也相应扩大至可见光区域,提高了对光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了光的催化活性。(2)VIB单掺杂TiO2结构中,VIB原子的引入导致导带底出现了杂质能级,这些杂质能级分别由Cr_3d、Mo_4d、W_5d和Ti_3d轨道杂化而成。禁带宽度随着掺杂原子的序数增大而增大,W@TiO2的禁带宽度比纯TiO2的大。杂质能级的存在是光吸收范围扩展到红外光区域的原因,提高了对光的利用率,提高了TiO2的光催化活性。在VIB单掺杂TiO2结构中,Cr@TiO2的光吸收能力最好。(3)W、Mo和Cr分别与VIA族原子共掺杂TiO2后的体积膨胀随着VIA族原子的序数增加而依次明显。Cr_3d、Mo_4d以及W_5d电子态在导带底形成了杂质态,VIA族原子分别以S_3p、Se_4p、Te_5p电子态在价带顶引入了杂质态。禁带宽度随着VIA原子序数的增加而依次减小。其中Cr共掺在200 nm~430 nm区域,光吸收能力随着VIA族原子序数增加而依次增强,W、Mo的共掺结构在360 nm~500 nm区域,它们的光吸收能力随着VIA族原子的序数增加而增强。在360 nm~500 nm区域,VIB族原子与Te各掺杂结构吸收光的能力大小:WTe@TiO2>Mo Te@TiO2>Cr Te@TiO2,随着VIB族原子的序数增加而增强。各个共掺杂结构在350 nm~800 nm波长范围内,WTe@TiO2结构的红移最明显,是这些掺杂结构中吸收能力最好的表现。

王秀芳[3](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孙淑伟[4](2020)在《石墨烯基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离子检测和吸附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本实验将荧光团与氧化石墨烯(GO)进行了有机结合,得到了带有荧光团修饰的氧化石墨烯复合纳米材料。另外,我们还继续探讨荧光团-氧化石墨烯复合纳米材料对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检测和吸附作用,包括对有机染料的吸附降解效果。GO表面的荧光团赋予复合纳米材料对溶液中离子检测和吸附的选择性,除此以外,制备的荧光团-氧化石墨烯复合纳米材料对离子的检测灵敏度可以得到pH、浓度等多种因素的调控。主要工作为:1.基于荧光团(FC)表面含有氨基,我们对GO表面的环氧基羧基化,与氢氧化钠(NaOH)处理过的荧光团进行酰胺缩聚反应,制备荧光团-氧化石墨烯复合纳米材料(GO-FC),并进行多次清洗稀释,从而探究GO-FC复合纳米材料对几种金属离子的检测效果。其中对铝离子(Al3+)有很好的选择性检测作用,并且检测的灵敏度可以得到包括pH、GO的浓度、FC的浓度的调控。2.将处理过的荧光团与GO在反应釜中进行反应,得到荧光团-氧化石墨烯泡沫。我们进一步探究制备的杂化泡沫对铝离子(Al3+)的选择性吸附效果。实验证明,与普通GO泡沫相比,杂化后的GO泡沫Al3+有很好的选择吸附性,首次吸附效率可达90.82%,并且可以循环使用6次。

刘树鑫[5](2020)在《阳离子红X-GRL的臭氧微纳米气泡技术处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印染行业的改革创新,阳离子染料废水在印染工业废水中担任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阳离子染料废水具有废水排量高、成分复杂、水质变化明显、可生化性差、色度巨高等特点,尤其色度这一污染指标位居染料界的首位,对此本文旨在寻求一种有效的新型水处理工艺。本文将采用臭氧气体为气源,通过微纳米气泡曝气的方式对阳离子红X-GRL染料模拟的阳离子废水进行处理,比较了微纳米气浮与传统气浮的气泡性能,同时比较了不同气源与不同曝气方式对模拟的阳离子废水中色度、CODCr、UV254的去除率。根据本文臭氧微纳气浮工艺的特点,确定最佳反应时间和最佳染料初始浓度之后,分析初始p H值、臭氧进口浓度和微纳米气泡曝气量三个单因素条件下对臭氧-微纳米气泡曝气处理染料废水的效果影响。选择三因素三水平设计正交优化实验,确定最佳的因素水平组合,同时考察各因素对废水处理效果的比重。在微纳米气泡与普通溶气气泡的比较实验中,微纳米气泡曝气在500 m L的量筒中平均停留时间要更长,微纳米气泡的臭氧传质系数和臭氧平均利用率是普通溶气气泡的1.7倍和1.4倍,同时采用四种不同曝气方式处理模拟废水,臭氧-微纳米气泡的色度、CODCr、UV254的去除效果最优。在臭氧-微纳米气泡体系的单因素影响实验中,阳离子废水中的初始p H值越高,三种污染物指标的去除效果越好,最佳p H值为11,但综合考虑最合适p H值为9;通过改变臭氧进口浓度发现,通过控制气源臭氧浓度使其升高,废水中的各污染物去除率也都增强,最优臭氧浓度为10.3 mg/L;在考察曝气量对实验结果的处理效果影响中,实验结果发现曝气量过高过低均对阳离子废水的去除产生弊端,则最佳微纳米气泡曝气量为2.5 L/min。分别以阳离子废水初始值pH,臭氧进口浓度,微纳米气泡曝气量这三个单因素,取各因素中的三个水平设计正交实验。通过正交实验得出的实验数据经过系统的计算,根据最终的极差R值得出最优的正交组合,得出三个单因素中臭氧进口浓度对阳离子红X-GRL染料废水中的脱色影响最大,对阳离子废水处理效果最佳的组合为:废水初始p H值为9、臭氧进口浓度10.3 mg/L、微纳米气泡曝气量2.7 L/min。

林玮[6](2020)在《Fe-Si-B非晶态雾化粉末去除污水中Cr(Ⅵ)和Cd(Ⅱ)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产业快速升级所带来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及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污水重金属离子的处理问题逐渐凸显,尤其是排放不当引发水资源危机。铁基非晶合金近些年被发现是一种化学活性高、催化能力强的新型污水处理材料,本文致力于探索铁基非晶对两种毒性较强的Cr(VI)和Cd(II)离子去除效率,分别采用成分为Fe78Si9B13的非晶条带、雾化粉末和300目还原性铁粉进行对比去除实验,选出效率最优者进行材料表征并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去除率的影响。这对污水处理新材料的革新突破以及Fe-Si-B系非晶合金在重金属离子去除领域的推广和理论依据的奠定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对比发现300目还原性铁粉、Fe78Si9B13非晶条带和雾化粉末去除K2Cr2O7中Cr(VI)的途径和反应机制几乎相同,均为Fe0中自由电子对Cr(VI)传送为主的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了Fe、Fe2O3、Cr(OH)3等主要物质,经计算该过程中的表观反应速率系数(Kobs)和表观约化反应速率系数(KSA)较高,是同成分晶态合金条带的1.8倍,300目还原性铁粉的23倍,反应后的特性曲线表明Fe78Si9B13非晶态雾化粉末的去除效率最高,条带次之,还原性铁粉最低。这可能归功于材料本身的结构特性,还与表面形貌、元素的化学状态和环境因素等有关;从XPS的分析中可知三种去除材料的反应类型均为还原—吸附型,而非晶态雾化粉末颗粒光滑的外表结构有利于产物层的脱落,这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传质过程中阻碍电子传送的阻力;实验分析还发现溶液的起始浓度可作为循环利用次数的调节变量,在低浓度的Cr(VI)溶液中可利用次数较多且不会失去活性,浓度为10 mg/L的K2Cr2O7溶液中使用6次后仍具有60%的去除率。为了进一步研究铁基非晶态雾化粉末在实际环境中去除含有Cd(II)溶液中的去除效率,首先选取存放于大气中的Fe78Si9B13非晶态雾化粉末和300目还原性铁粉进行电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即便在表层钝化膜影响的条件下亚稳态结构的非晶态雾化粉末依然拥有良好的去除效果。通过特性曲线的趋势可以看出该过程在符合伪一级动力学模型的条件下去除效率高于铁粉。另外X光电子衍射产物分析得出类金属(Si和B)影响着Fe78Si9B13非晶态雾化粉末的去除性能,不仅氧化物可以保持粉末颗粒的表面活性,且生成的硅酸、硼酸盐及含铁复合氧化物层的溶解脱落有利于彰显还原反应的主导地位。其它因素如温度、粉末投加量、溶液起始浓度都能够显着地改善去除效果;其中温度主要改变了反应速率,而其它条件既加快了速率,又提高了去除率;pH值的影响表明碱性环境有利于Cd(II)的去除。

徐沛文[7](2019)在《TiO2气凝胶和MIL-101对水体中锑的吸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锑产量最大的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锑污染问题,水体中的锑污染对生态环境和生物体都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当前治理锑污染的材料普遍存在着制备条件复杂、吸附性能差、难回收等问题。而MIL-101和TiO2气凝胶材料具有绿色环保、吸附性能好、结构可调控等优秀性能,当前这两类材料在除锑领域没有论文被发表。本文基于研究现状以及实际应用中对污水处理的需求,开展了新型材料去除水体中锑污染的研究。通过水热法制备出MIL-101(Cr)、MIL-101(Fe)两个材料,通过溶胶-凝胶法,以PEG为模板剂制备出模板TiO2气凝胶。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N2吸附/脱附等测试手段对材料的结构性质进行了表征分析。将这三个材料应用于含锑水体的去除实验中,探究不同反应条件和因素对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MIL-101(Cr)材料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MIL-101(Cr)对三价锑的最大吸附容量为78.2 mg/g,最佳pH为6。杂质离子的存在一般不会干扰该吸附反应,该材料对三价锑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且可重复性能好。(2)MIL-101(Fe)材料具有均匀、多孔的通道结构,在三价锑的吸附实验中的最大吸附容量达到91.7 mg/g,最佳pH为5~6。该吸附反应一般不会被杂质离子干扰,MIL-101(Fe)材料对三价锑的去除效果较好,可重复性能好。(3)模板TiO2气凝胶对溶液中50 mg/L三价锑的最大吸附容量为414.9 mg/g,最佳pH为8,杂质离子一般不会影响该吸附反应。该气凝胶对三价锑的吸附能力好,已超过当前已发表的最佳材料。

王京[8](2019)在《反对称双Z型ZnIn2S4/Er3+:Y3Al5O12@ZnTiO3/CaIn2S4光催化剂制备及降解酸性橙Ⅱ同时制氢》文中研究指明光催化作为一种高效、低成本和无二次污染的绿色环保治理技术,在净化污水和生产清洁能源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潜能。通过在废水中光催化制氢,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作为牺牲剂,可以实现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同时生成氢气。这不仅可以解决水污染问题,而且还可以生产可再生能源,来缓解能源的短缺。宽带半导体光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氧化还原性,可以同时产生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和制氢的反应。然而,由于它的较宽的禁带宽度,只能被高能量的紫外光激发,太阳光谱的利用范围较窄。并且,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容易复合,降低了量子效率。所以,为了改善这两个情况,本研究选择两个窄带的半导体光催化剂(ZnIn2S4和CaIn2S4)与一个宽带的半导体光催化剂(ZnTiO3)复合,构成双Z型光催化体系。这不仅可以拓宽太阳光的响应范围,还能促进光诱导电子和空穴的分离以及提高氧化还原能力。另外,将上转换发光剂(Er3+:Y3Al5O12)包覆于宽带半导体光催化剂中,可以将可见光转换成紫外光,提供更多的紫外光来激发宽带半导体光催化剂(ZnTiO3),从而提高太阳光的利用率。因此,设计的新型光催化体系,可以提高光催化性能,有利于实现更高效地降解有机污染物及同时制氢。在本研究中,通过等电点和煅烧的方法,制备了反对称双Z型ZnIn2S4/Er3+:Y3Al5O12@ZnTiO3/CaIn2S4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图(SEM),透射电子显微镜图(T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分析了制备样品的元素组成、表面形态以及晶体结构。利用光致发光光谱(PL)研究了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并通过电化学阻抗谱和瞬态光电流响应的测试,进一步验证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情况。本研究将酸性橙Ⅱ作为目标有机污染物,通过在模拟太阳光的照射下,进行降解酸性橙Ⅱ并同时制氢的实验,评估了反对称双Z型ZnIn2S4/Er3+:Y3Al5O12@ZnTiO3/CaIn2S4光催化剂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反对称双Z型ZnIn2S4/Er3+:Y3Al5O12@ZnTiO3/CaIn2S4光催化剂在降解酸性橙Ⅱ及同时制氢的反应中,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并且,重复循环实验表明,它具有高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综上所述,本工作成功设计了一种有效的太阳光驱动的ZnIn2S4/Er3+:Y3Al5O12@ZnTiO3/CaIn2S4复合光催化剂,用于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及同时制氢。这为有效地解决水污染问题和高效地生产清洁能源,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途径。

魏爽宁[9](2019)在《鄂西南山区农村户厕改建设计研究 ——以恩施土家聚落彭家寨为例》文中指出厕所是人们解决其基本生理需求的场所,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是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也是中国当下乡村环境卫生危机的来源之一。一方面,中国近年来有大量关于厕所革命的实践,但缺乏针对农村厕所的系统性研究;另一方面,多专业领域已有针对鄂西南山区传统民居做过的大量研究,但其中户厕问题却有所忽视。在此背景下,笔者愿意在鄂西南山区农村户厕问题上做些探索。首先,笔者通过阅读文献和整理分析,基于中国传统厕所历史的视角对鄂西南山区农村户厕的形制、使用方式以及相关的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进行研究,探讨了现状厕所问题存在的背后根源。然后以彭家寨为例,笔者对鄂西南山区进行文献阅读和田野调查,通过访谈、观察、拍照、记录等形式,对彭家寨户厕空间布局、功能、厕屋材料及结构、厕坑形式及排污处理、废物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出了鄂西南山区农村户厕现状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空间布局不合理、厕屋内功能设施不全、卫生器型落后、舒适度不达标、厕屋建造简陋以及排污处理不完善等。在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笔者继而深入挖掘出针对以彭家寨为例的鄂西南山区农村户厕改建的四个设计理念,即生态化、可持续化、地域性以及人性化,以此作为提出相关改建设计策略的理论依据。最后针对分析所发现的问题笔者对彭家寨户厕改建设计策略进行深入探讨,并根据彭家寨未来的发展设想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案,从而建立与鄂西南山区发展相适应的一系列设计策略。笔者深知,本研究中所提出的设计策略并非唯一,也未必是最佳,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引发建筑学界对鄂西南山区农村户厕的重视,为多学科结合共同改变山区厕所添一份力。

朱越[10](2019)在《复合絮凝剂—SBR工艺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污水处理厂是水处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其处理规模、处理水平等直接影响治水成效。当前污水处理厂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运行负荷率不达标、进水水质水量波动较大、出水水质难稳定达标等。在更高出水标准的要求下,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迫在眉睫。本文以序批式(SBR)活性污泥工艺为基础,以复合絮凝剂Nanofloc为辅助药剂,开展了基于污泥快速沉降的SBR污水处理新工艺的研发,主要对复合絮凝剂-SBR工艺在小试和中试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在小试SBR系统中长期投加复合絮凝剂,对于稳定和提高出水水质有较好效果。在絮凝剂投加量为20μL/L时,出水中COD、TP、NH3-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92.4%、98.4%、99.4%和66.5%,其中COD、TP和NH3-N可达一级A标准。小试SBR系统活性污泥受药剂影响较大,MLSS值最大为4400mg/L,SVI30值最低为30 mL/g,MLVSS/MLSS受药剂影响不大。(2)利用中试设备运行投加复合絮凝剂的复合絮凝剂-SBR系统,在加药量为20μL/L时,系统对污染物能保持较高的去除率。出水中COD、TP、NH3-N和TN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3%、95%、95%和72%,出水达到一级A标准。系统污泥沉降性能提升明显,SVI30为38 mL/g。污泥EPS值为120 mg/gVSS,平均粒径为350μm,粒径200μm以上的颗粒占比达到66%。(3)复合絮凝剂-SBR系统中的污泥具有和好氧颗粒污泥相当的沉降性能,在低负荷条件下不易解体,能保证出水水质稳定达标,因此该工艺可以用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中。

二、污水治理用上了纳米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污水治理用上了纳米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β-FeOOH/Fe3O4/生物炭光致型复合材料的研制及脱除偶氮染料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偶氮染料来源
        1.1.2 偶氮染料废水的危害
        1.1.3 偶氮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
    1.2 光致型类Fenton体系简介
        1.2.1 传统光-Fenton技术
        1.2.2 光致型类Fenton技术
    1.3 光致型类Fenton催化剂
        1.3.1 光催化和光-Fenton材料的研究
        1.3.2 纳米β-FeOOH的光敏特性
        1.3.3 纳米Fe_3O_4的类Fenton催化特性
        1.3.4 催化剂载体的应用
    1.4 生物炭材料
        1.4.1 生物炭材料的吸附性能
        1.4.2 生物炭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1.4.3 生物炭材料的活化
        1.4.4 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特性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生物炭的制备及其特性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2 生物炭的制备
        2.2.3 分析测试与表征方法
        2.2.4 生物炭对甲基橙的吸附能力研究
        2.2.5 可见光催化降解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生物炭制备的条件研究
        2.3.2 玉米芯生物炭的表征
        2.3.3 吸附性能
        2.3.4 光催化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活性生物炭的研制及其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3.2.2 活性生物炭的制备方法
        3.2.3 分析测试与表征方法
        3.2.4 活性生物炭的性能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活性生物炭制备条件的研究
        3.3.2 活性生物炭的结构
        3.3.3 吸附性能
        3.3.4 光催化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β-FeOOH/Fe_3O_4/生物炭光致型类Fenton复合材料的研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4.2.2 纳米β-FeOOH/Fe_3O_4/生物炭的制备方法
        4.2.3 分析测试与表征方法
        4.2.4 光催化降解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多态铁负载量对光致型类Fenton复合材料的影响
        4.3.2 组分比对光致型类Fenton复合材料的影响
        4.3.3 复合材料的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β-FeOOH/Fe_3O_4/生物炭光致型类Fenton复合材料对甲基橙的协同降解.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5.2.2 吸附实验
        5.2.3 光致型类Fenton降解实验
        5.2.4 分析测试与表征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甲基橙的吸附实验
        5.3.2 纳米β-FeOOH/Fe_3O_4/生物炭复合材料的光致性能
        5.3.3 甲基橙在不同催化条件下的降解实验
        5.3.4 光致类Fenton体系降解甲基橙的影响因素
        5.3.5 纳米β-FeOOH/Fe_3O_4/生物炭复合材料的稳定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β-FeOOH/Fe_3O_4/生物炭光致型类Fenton复合材料对甲基橙的降解机理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6.2.2 降解实验
        6.2.3 分析测试与表征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反应速率的控制步骤影响
        6.3.2 活性物种的产生种类及其产生机理
        6.3.3 降解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6.3.4 甲基橙的协同降解研究
        6.3.5 甲基橙的降解机理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2)VIB、VIA族共掺TiO2的电子结构及光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TiO_2的基本性质和晶体结构
    1.3 TiO_2材料的应用领域
        1.3.1 处理污水
        1.3.2 净化有害气体
        1.3.3 催化水裂解制备氢气
        1.3.4 制备太阳能电池
        1.3.5 用于防雨、自清洁
    1.4 TiO_2材料光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
    1.5 元素掺杂的TiO_2研究进展
        1.5.1 非金属单掺杂
        1.5.2 金属单掺杂
        1.5.3 两种元素共掺杂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创新点
2 密度泛函理论基础和方法
    2.1 密度泛函理论
        2.1.1 Thomas-Fermi模型
        2.1.2 Hohenberg-Kohn定理
        2.1.3 Kohn-Sham方程
    2.2 交换相关能量泛函
        2.2.1 局域密度近似(LDA)
        2.2.2 广义梯度近似(GGA)
        2.2.3 轨道泛函LDA(GGA)+U
        2.2.4 杂化泛函
    2.3 基于DFT计算的主要参数
        2.3.1 赝势的选取
        2.3.2 截断能的选取
        2.3.3 布里渊区间K点取值
    2.4 计算软件VASP与计算方法
        2.4.1 计算软件VASP
        2.4.2 计算方法
3 VIA族原子和VIB族原子单掺杂TiO_2
    3.1 VIA族原子单掺杂TiO_2
        3.1.1 模型结构
        3.1.2 电子结构
        3.1.3 光学特性
    3.2 VIB族原子单掺杂TiO_2
        3.2.1 模型结构
        3.2.2 电子结构
        3.2.3 光学特性
    3.3 本章小节
4 VIB族和VIA族原子共掺TiO_2
    4.1 Cr与 VIA族原子共掺TiO_2
        4.1.1 模型结构
        4.1.2 电子结构
        4.1.3 光学特性
    4.2 Mo与 VIA族原子共掺TiO_2
        4.2.1 模型结构
        4.2.2 电子结构
        4.2.3 光学特性
    4.3 W与 VIA族原子共掺TiO_2
        4.3.1 模型结构
        4.3.2 电子结构
        4.3.3 光学特性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3)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三、推进医学改革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石墨烯基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离子检测和吸附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石墨烯基荧光检测材料
        1.2.1 石墨烯与DNA结合
        1.2.2 石墨烯与多肽的结合
        1.2.3 石墨烯与蛋白质的结合
        1.2.4 石墨烯与其他有机物结合
        1.2.5 石墨烯与贵金属的结合
    1.3 石墨烯基荧光传感材料的应用
        1.3.1 对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检测
        1.3.2 对水体中有机染料的检测
        1.3.3 对人体中生物分子的检测
    1.4 本课题基本思路
    1.5 课题的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课题意义
        1.5.2 实验研究内容
        1.5.3 实验创新点
第二章 氧化石墨烯(GO)-荧光团(FC)复合纳米材料选择性地检测金属离子
    2.1.实验试剂及实验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GO-FC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
        2.2.2 表征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GO-FC复合纳米材料的形貌表征
        2.3.2 GO-FC复合纳米材料的结构表征
        2.3.3 GO-FC复合纳米材料对Al~(3+)的检测效果
        2.3.4 GO-FC检测Al~(3+)时的影响因素
        2.3.5 GO-FC复合纳米材料对几种阳离子的检测
    2.4 小结
第三章 氧化石墨烯-荧光团(GO-FC)杂化泡沫对Al~(3+)的吸附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GO-FC杂化泡沫的制备
        3.2.2 表征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GO-FC杂化泡沫的结构表征
        3.3.3 GO-FC泡沫的形貌表征
        3.3.4 GO-FC杂化泡沫吸附Al~(3+)后的形貌表征
        3.3.5 GO-FC杂化泡沫对于Al~(3+)的选择性吸附
        3.3.6 GO-FC杂化泡沫对Al~(3+)的分离效果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5)阳离子红X-GRL的臭氧微纳米气泡技术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阳离子染料废水的研究现状
        1.1.1 阳离子染料废水的来源
        1.1.2 阳离子废水的分类
        1.1.3 阳离子染料废水的特点与危害
        1.1.4 阳离子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
    1.2 臭氧氧化技术
        1.2.1 臭氧的发展过程
        1.2.2 臭氧的性质
        1.2.3 臭氧的氧化机理
        1.2.4 臭氧的产生方式
        1.2.5 臭氧在废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
    1.3 微纳米气泡技术
        1.3.1 微纳米气泡的特性
        1.3.2 微纳米气泡的产生方式
    1.4 研究意义与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1.4.4 技术路线
2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仪器和药品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药品
    2.2 实验装置
        2.2.1 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
        2.2.2 反应装置
    2.3 测定方法
        2.3.1 液态臭氧浓度的测定
        2.3.2 气态臭氧的测定
        2.3.3 色度的测定
        2.3.4 COD_(Cr)的测定
        2.3.5 UV_(254)的测定
        2.3.6 染料浓度的测定
        2.3.7 pH值的测定
3 微纳米气泡与普通气泡的对比实验研究
    3.1 空气-微纳米气泡与空气-普通溶气气泡的气泡性能比较
        3.1.1 水中停留时间比较
        3.1.2 溶解氧反应效率比较
    3.2 臭氧-微纳米气泡与臭氧-普通溶气气泡的气泡性能比较
        3.2.1 臭氧传质效率比较
        3.2.2 臭氧利用率比较
    3.3 四种气泡曝气对阳离子红X-GRL的处理效果
        3.3.1 色度去除效果
        3.3.2 COD_(Cr)去除效果
        3.3.3 UV_(254)去除效果
    3.4 本章总结
4 臭氧微纳气浮处理阳离子红X-GRL废水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确定最佳反应时间
        4.1.1 色度去除效果
        4.1.2 COD_(Cr)去除效果
        4.1.3 UV_(254)去除效果
    4.2 确定最佳染料初始浓度
        4.2.1 色度去除效果
        4.2.2 COD_(Cr)去除效果
        4.2.3 UV_(254)去除效果
    4.3 不同pH值的处理效果
        4.3.1 色度去除效果
        4.3.2 COD_(Cr)去除效果
        4.3.3 UV_(254)去除效果
    4.4 不同臭氧投加量的处理效果
        4.4.1 色度去除效果
        4.4.2 COD_(Cr)去除效果
        4.4.3 UV_(254)去除效果
    4.5 不同微纳米气泡曝气量的处理效果
        4.5.1 色度去除效果
        4.5.2 COD_(Cr)去除效果
        4.5.3 UV_(254)去除效果
    4.6 本章总结
5 阳离子红X-GRL废水的优化处理效果研究
    5.1 正交实验
    5.2 最佳组合下的去除效果
    5.3 本章总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Fe-Si-B非晶态雾化粉末去除污水中Cr(Ⅵ)和Cd(Ⅱ)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非晶合金简介
    1.2 铁基非晶合金概述
        1.2.1 铁基非晶合金性能
        1.2.2 大块铁基非晶合金的应用
    1.3 重金属污水治理研究历程
        1.3.1 电化学法
        1.3.2 物理法
        1.3.3 生物法
    1.4 零价铁治污的发展概述
        1.4.1 零价铁污染物去除机制
        1.4.2 零价铁的改性研究
    1.5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背景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法与设备
    2.1 引言
    2.2 试验流程
    2.3 铁基非晶合金的制备
    2.4 试样的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Fe-Si-B三元非晶去除重金属Cr(Ⅵ)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Fe-Si-B非晶合金的结构表征
    3.3 Fe-Si-B非晶态雾化粉末去除重铬酸钾中Cr(Ⅵ)的性能
    3.4 Fe-Si-B非晶态雾化粉末去除Cr(Ⅵ)的反应机制
        3.4.1 反应物相分析
        3.4.2 反应产物形貌及表面元素状态的分析
    3.5 环境因素对Fe-Si-B雾化粉末去除速率的影响
        3.5.1 温度
        3.5.2 溶液起始pH值的影响
        3.5.3 溶液起始浓度的影响
        3.5.4 粉末投加量的影响
    3.6 Fe-Si-B非晶态雾化粉末重复利用率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Fe-Si-B非晶态雾化粉末去除Cd(NO_3)_2溶液中Cd(Ⅱ)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电化学测试分析
    4.3 基体结构和反应产物分析
        4.3.1 基体结构分析
        4.3.2 反应产物及表面形貌分析
    4.4 Fe-Si-B非晶态雾化粉末去除Cd(Ⅱ)的性能研究
    4.5 环境条件对Fe_(78)Si_9B_(13)非晶态雾化粉末去除效率的影响
        4.5.1 温度的影响
        4.5.2 溶液起始浓度的影响
        4.5.3 粉末加入量的影响
        4.5.4 Cd(NO_3)_2·9H_2O溶液pH值对去除特性曲线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TiO2气凝胶和MIL-101对水体中锑的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锑污染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锑的性质与应用
        1.2.2 锑污染的源头与危害
    1.3 除锑技术概况
        1.3.1 吸附法
        1.3.2 化学沉积法
        1.3.3 离子交换法
        1.3.4 电化学方法
        1.3.5 其他除锑方法
    1.4 MOFs材料
        1.4.1 MOFs材料的背景与制备方法
        1.4.2 MOFs材料的种类
    1.5 气凝胶材料
        1.5.1 气凝胶材料的发展背景
        1.5.2 气凝胶材料的应用
        1.5.3 TiO_2气凝胶
    1.6 论文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6.1 选题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MIL-101(Cr)的制备及其吸附去除水体中锑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 MIL-101(Cr)的制备
    2.4 材料的表征
        2.4.1 X射线衍射分析
        2.4.2 N_2吸附-脱附分析
        2.4.3 傅立叶变换红外分析
        2.4.4 扫描电镜分析
    2.5 MIL-101(Cr)的反应研究
        2.5.1 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2.5.2 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2.5.3 pH对吸附的影响
        2.5.4 背景离子对吸附的影响
    2.6 吸附等温曲线
    2.7 材料重复性试验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IL-101(Fe)的制备及其吸附去除水体中锑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3 MIL-101(Fe)的制备
    3.4 材料的表征
        3.4.1 X射线衍射分析
        3.4.2 N_2吸附-脱附分析
        3.4.3 傅立叶变换红外分析
        3.4.4 扫描电镜分析
    3.5 MIL-101(Fe)的反应研究
        3.5.1 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3.5.2 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3.5.3 pH对吸附的影响
        3.5.4 背景离子对吸附的影响
    3.6 吸附等温曲线
    3.7 材料重复性试验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iO_2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吸附去除水体中锑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3 模板TiO_2气凝胶的制备
    4.4 材料的表征
        4.4.1 X射线衍射分析
        4.4.2 N_2吸附-脱附分析
        4.4.3 傅立叶变换红外分析
        4.4.4 扫描电镜分析
    4.5 TiO_2气凝胶的反应研究
        4.5.1 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4.5.2 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4.5.3 pH对吸附的影响
        4.5.4 背景离子对吸附的影响
    4.6 吸附等温曲线
    4.7 材料重复性试验
    4.8 除锑材料性能的对比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反对称双Z型ZnIn2S4/Er3+:Y3Al5O12@ZnTiO3/CaIn2S4光催化剂制备及降解酸性橙Ⅱ同时制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2 光催化技术与应用
        0.2.1 光催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0.2.2 光催化技术处理有机染料废水及同时制氢
    0.3 半导体光催化剂性能的改进
        0.3.1 拓宽光催化剂对太阳光的利用范围
        0.3.2 抑制光催化剂中的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
    0.4 上转换发光材料的研究
        0.4.1 上转换发光材料及应用
        0.4.2 上转换发光机理
    0.5 等电点的性质及应用
    0.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1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反对称双Z型 ZnIn_2S_4/Er~(3+):Y_3Al_5O_(12)@ZnTiO_3/CaIn_2S_4光催化剂的制备
        1.3.2 样品的表征
        1.3.3 反对称双Z型 ZnIn_2S_4/Er~(3+):Y_3Al_5O_(12)@ZnTiO_3/CaIn_2S_4在模拟太阳光下光催化降解酸性橙Ⅱ同时制氢的实验
        1.3.4 反对称双Z型 ZnIn_2S_4/Er~(3+):Y_3Al_5O_(12)@ZnTiO_3/CaIn_2S_4在模拟太阳光下光催化降解酸性橙Ⅱ同时制氢的重复实验
第2章 结果与讨论
    2.1 制备光催化剂的XRD分析
    2.2 制备光催化剂的EDX分析
    2.3 制备光催化剂的SEM分析
    2.4 制备光催化剂的TEM和 HRTEM分析
    2.5 制备光催化剂的XPS分析
    2.6 制备光催化剂的UV-vis分析
    2.7 制备光催化剂的FT-IR分析
    2.8 制备光催化剂的光致发光光谱分析
    2.9 制备光催化剂的光化学测试结果分析
    2.10 光照时间对光催化降解酸性橙Ⅱ及同时制氢的影响
    2.11 重复使用次数对光催化降解酸性橙Ⅱ同时制氢的影响
    2.12 机理探讨
第3章 结论与展望
    3.1 结论
    3.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9)鄂西南山区农村户厕改建设计研究 ——以恩施土家聚落彭家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现状综述
        1.2.1 厕所的研究性组织与会议
        1.2.2 厕所革命运动的相关研究
        1.2.3 厕所卫生技术的创新研究
        1.2.4 传统厕所的历史文化研究
        1.2.5 生态卫生旱厕的优化研究
        1.2.6 农村改厕的社会调查研究
        1.2.7 建筑学视角下的厕所研究
        1.2.8 实践动态
        1.2.9 总结
    1.3 研究目标和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1.4.1 概念界定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基于中国传统厕所历史视角的鄂西南农村户厕研究
    2.1 中国传统厕所形制及使用方式视角下的鄂西南农村户厕
        2.1.1 厕所的形制
        2.1.2 便器和厕纸
        2.1.3 粪肥与猪厕
    2.2 中国传统厕所思想文化及习俗视角下的鄂西南农村户厕
        2.2.1 落后的卫生观念
        2.2.2 厕所的风水思想
        2.2.3 厕所的民间习俗
    2.3 本章小结
        2.3.1 文明社会的象征
        2.3.2 历史文化的反思
        2.3.3 未来发展的思辨
第三章 彭家寨户厕及相关问题调研分析
    3.1 彭家寨基本概况
        3.1.1 地理气候
        3.1.2 历史源流
        3.1.3 民俗风情
        3.1.4 价值评估
        3.1.5 经济支撑
    3.2 基于社会学视角对彭家寨户厕的分析
        3.2.1 内部人员的变迁
        3.2.2 外来人口的影响
    3.3 基于建筑单体空间类型对彭家寨户厕的分析
        3.3.1 平面空间分析
        3.3.2 剖面空间分析
        3.3.3 空间类型小结
    3.4 基于建筑单体功能类型对彭家寨户厕的分析
        3.4.1 正屋功能分析
        3.4.2 附属空间功能分析
        3.4.3 户厕相关功能组合及内部使用情况分析
    3.5 基于建筑单体材料及构造对彭家寨户厕的分析
        3.5.1 主屋的材料及构造
        3.5.2 附属空间的材料及构造
        3.5.3 厕屋空间的材料及构造
    3.6 基于基础设施现状对彭家寨户厕的分析
        3.6.1 能源利用
        3.6.2 给水系统
        3.6.3 排污处理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彭家寨户厕改建设计理念的探讨
    4.1 理念研究
        4.1.1 关于生态环境的思考
        4.1.2 关于资源利用的思考
        4.1.3 关于地域特色的思考
        4.1.4 关于个体需求的思考
    4.2 理念提出
        4.2.1 生态化
        4.2.2 可持续化
        4.2.3 地域性
        4.2.4 人性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彭家寨户厕改建设计策略
    5.1 调整户厕数量与空间布局
        5.1.1 案例分析1——从无到有
        5.1.2 案例分析2——去旧增新
        5.1.3 一般性原则
    5.2 功能整合与完善
        5.2.1 户厕及相关功能整合
        5.2.2 厕屋空间内功能完善
    5.3 卫生器型升级
        5.3.1 水旱厕价值取向
        5.3.2 卫生器型的选择
    5.4 舒适度改良
        5.4.1 残障关照
        5.4.2 夜间照明
        5.4.3 通风除臭
    5.5 结构工艺更新
        5.5.1 旱厕厕坑平台的改良
        5.5.2 厕屋围护结构的更新
    5.6 排污与生物资源再利用
        5.6.1 集中污水处理
        5.6.2 肥料化利用
        5.6.3 能源化利用——沼气厨房猪圈一体化
        5.6.4 产业化利用——粪尿养蛆,以蛆养鸡
        5.6.5 小结
    5.7 精神文明建设
    5.8 未来的适应性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彭家寨核心区农户基本信息统计表
附录二 彭家寨核心区家庭能源使用统计表
附录三 彭家寨核心区厕屋建造统计表
附录四 彭家寨核心区厕所使用情况统计表
附录五 彭家寨核心区农户主观意识统计表
附录六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复合絮凝剂—SBR工艺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的发展及应用
        1.2.1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在不同运行条件下的表现
        1.2.2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处理不同种类污水
    1.3 絮凝剂在水处理工艺中的应用
    1.4 好氧颗粒污泥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目的与内容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用水
        2.1.2 试验污泥
        2.1.3 试验试剂
    2.2 分析指标及实验仪器
        2.2.1 分析指标
        2.2.2 试验仪器
    2.3 实验装置
        2.3.1 配水实验与小试实验装置
        2.3.2 中试装置
    2.4 实验内容
        2.4.1复合絮凝剂性质测定实验
        2.4.2配水实验
        2.4.3小试实验
        2.4.4中试实验
        2.4.5 拟解决的问题
        2.4.6 预期效果
第三章 絮凝剂性能测定实验
    3.1 实验目的及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复合絮凝剂在生活污水中的应用
        3.2.2 复合絮凝剂在活性污泥中的应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复合絮凝剂的SBR工艺配水实验
    4.1 实验目的与方法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投加复合絮凝剂对于系统出水的影响
        4.2.2 投加复合絮凝剂对于系统活性污泥的影响
        4.2.3 水质参数沿程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复合絮凝剂的SBR工艺小试研究
    5.1 实验目的与方法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1 投加复合絮凝剂对于系统出水的影响
        5.2.2 投加复合絮凝剂对于系统活性污泥性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复合絮凝剂的SBR工艺中试研究
    6.1 实验目的与方法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6.2.1 投加复合絮凝剂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6.2.2 投加复合絮凝剂对于系统活性污泥性能的影响
    6.3 复合絮凝剂-SBR工艺的技术适用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四、污水治理用上了纳米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β-FeOOH/Fe3O4/生物炭光致型复合材料的研制及脱除偶氮染料机理研究[D]. 张政.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2]VIB、VIA族共掺TiO2的电子结构及光学特性研究[D]. 麦雅婷.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3]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4]石墨烯基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离子检测和吸附性能的研究[D]. 孙淑伟.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5]阳离子红X-GRL的臭氧微纳米气泡技术处理研究[D]. 刘树鑫.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6]Fe-Si-B非晶态雾化粉末去除污水中Cr(Ⅵ)和Cd(Ⅱ)的性能研究[D]. 林玮. 兰州理工大学, 2020
  • [7]TiO2气凝胶和MIL-101对水体中锑的吸附研究[D]. 徐沛文. 云南大学, 2019(03)
  • [8]反对称双Z型ZnIn2S4/Er3+:Y3Al5O12@ZnTiO3/CaIn2S4光催化剂制备及降解酸性橙Ⅱ同时制氢[D]. 王京. 辽宁大学, 2019(01)
  • [9]鄂西南山区农村户厕改建设计研究 ——以恩施土家聚落彭家寨为例[D]. 魏爽宁.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10]复合絮凝剂—SBR工艺的应用研究[D]. 朱越.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污水处理使用纳米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