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长的好伙伴——联想天辉-快乐少年电脑

学习成长的好伙伴——联想天辉-快乐少年电脑

一、学习成长好伙伴──联想天慧-快乐少年电脑(论文文献综述)

曹晓雪[1](2020)在《小学中年级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科技事业快速进步,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对人的整体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美育教育、德育教育等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国家教育方针,属于审美教育的音乐教育被逐渐重视起来。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是整个音乐教学的基础,它是以创造性的方式,通过音乐将个人情感、认识、理解、感受等要素相统一而进行的一种精神活动过程。经过实践证明,多样化、专业化的音乐欣赏教学是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有着不能忽视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是针对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气象路校区)三、四年级学生进行的个案研究。正文部分分为现状调查、教学设计和反思总结三个章节。第一章是为了了解当前小学音乐欣赏课实际教学情况,发现当前欣赏课教学的待优化问题,为后续实践提供参考,而分别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教材使用三方面的情况做的现状调查。第二章是教学设计,为本论文的重点部分。基于前期的资料搜集,结合音乐欣赏课的课程价值,以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首先将音乐欣赏课教学划分为了“听、学、赏”三个层面,以使音乐欣赏课教学更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这也是本论文的一个创新点。进而对现有先进教学模式进行总结,并基于现有模式,从课程价值层面入手,针对三个层面具体内容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大量的教学实践,最终总结出七种实用教学方法。第三章则是主要针对教学方法对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与问题以及研究的局限性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并对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提出思考与建议。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三种研究方法。其中问卷调查法主要用于收集教学实践前后学生音乐欣赏课学习的相关信息;访谈法是用于了解教师对欣赏课的态度与具体授课情况;而观察法则是对课堂活跃度、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收集与分析。实践结果显示,针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三个层面的教学方法设计,使欣赏课教学更具层次性和针对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欣赏课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希望通过本文的实践研究,能够对今后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资料,以起到借鉴作用。

姜晓慧[2](2017)在《不同版本小学音乐教材比较研究 ——以人音版、人教版、冀少版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在厘清我国小学音乐教材建设与发展历程的基础之上,分析并研究了现有音乐教材的研究成果,选取人音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冀少版(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三版小学音乐教材作为研究对象,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参照,旨在对三版小学音乐教材各自的编写理念、内容结构、编选音乐作品的基本情况,及音乐作品在不同教学领域的具体教学要求进行比较。目的在于通过比较三版音乐教材各自的编写特点与差异提出改进建议,力图为小学音乐教材的再编提供理论参照,以期促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小学音乐教材的分析与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本论文首先采用文献法对音乐教材比较研究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与整理,对建国至今我国小学音乐教材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进行考察,进一步熟知不同版本音乐教材比较研究的相关动态。其次,采用描述统计法对三版教材编选音乐作品的数据资料作出整理与分析。通过对教材歌曲作品和器乐作品的编选数量、演唱及演奏形式、演唱及演奏类型等内容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来掌握音乐作品在教材中的编选情况,总结出三版教材编选音乐作品的特点与差异,并探寻教材编选音乐作品的一般规律。此外,比较研究法是本文最主要的研究方法,笔者对三版音乐教材进行详细的对比研究后发现,三版教材编选的音乐作品在不同教学领域具有不同的教学要求。然而,经笔者研读《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规定发现,三版教材对音乐作品的编选及作品在各教学领域教学要求的呈现上与课程标准的规定仍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笔者认为三版教材仍具有一定的改进之处。针对人音版、人教版、冀少版三版教材在创造领域教学安排存在的问题、音乐作品编选存在的问题、音乐理论知识内容安排存在的问题、教材对流行音乐的引进及教材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五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能够为音乐教育者分析教材,对新教材的再编提供理论支撑。

陈亮[3](2017)在《台湾小学音乐教材研究 ——以翰林版和康轩版为例》文中提出由于两岸多年政治对峙、文化和教育交流不畅,导致大陆对台湾小学音乐教育知之甚少。本文概述了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课程纲要”的理念和音乐教科书编写的原则,以“多元化”、“本土化”和“生活化”为切入点,研究分析台湾翰林版与康轩版小学音乐教材的特点。宏观方面,分析其内容编排方式和在“统整”课程中的地位。发现了音乐内容编排以“单元”方式呈现,并包含了音乐知识、音感、演唱、演奏、欣赏、创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音乐教材内容在“统整”课程中所占比例最多,音乐在艺术课程中占重要地位。微观方面,分析其曲目主题、单元主题、曲目来源、歌唱语言、音乐体裁、音乐风格、音乐创编、曲目选择、音乐术语、曲目歌词、美术设计和语言表述、乐器选用等等,进而发现:1、在曲目主题、曲子来源、歌唱语言、音乐体裁、音乐创编等方面,具有“多元化”特点;2、曲目选择具有“本土化”的特点,注重选择台湾本土的乡土音乐、台湾籍当代作曲家的创作音乐;3、音乐术语、语言表述、歌词、美术设计等方面,具有“生活化”的特点。文章最后,以多元化、本土化、生活化为视角,分析大陆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并与台湾小学音乐教材相比较,认为台湾教材开放性、国际化、包容性更强,具体表现为教材中外国曲目多中国曲目少,选取一些新音乐和流行歌曲;大陆教材具有鲜明的“民族化”、“母语化”特点,表现为选取中国境内各地域、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教材中无论是演唱曲、欣赏曲还是演奏曲,都是中国曲目多于外国曲目,且注重选儿童化、艺术化的曲目。总的来说两岸教材各有所长,但台湾小学音乐教材中有意识地忽视大陆地区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以及当代创作音乐,则有明显的“去大陆化”倾向,值得关注。

林琳[4](2015)在《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分析研究》文中提出教科书与人类的生存和教育发展密切相关,教科书凝聚着人类经验的精华,而知识经验的传递又必须借助教科书这个载体通过教学得以实现。因此,教科书建设和编写是事关人类自身发展的基础工程,教科书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教科书的建设,新课标背景下修订的教科书紧紧把握住了课改的特点,力求符合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以新的理念、新的结构、新的内容和新的呈现方式,得到了人们充分注意和重视。什么样的音乐教科书,才能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实现课程改革目标呢?有鉴于此,本文从简述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开始,通过对2011年《新课标》以后修订的十套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在编写理念、编写思路、编写内容、体例结构、评价与考核设计、版面设计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总结出音乐教科书的结构特色和规律特点,以揭示音乐教科书知识选择与组织的基本规律,为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的研制与编写提供理论上的支持。本文分六各部分:在论文的开篇,笔者就课程标准、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教学大纲、音乐教材、音乐教科书等相关的概念做以界定和厘清,为更进一步的论述做一个基本的理论铺垫。第二章以较大篇幅论述本课题研究的宏观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由于目前音乐教科书的研究尚未形成理论体系,本章笔者试图从音乐教育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分析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编写和设计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其中理论基础包括哲学基础、教育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关于哲学基础,笔者对音乐教育哲学的三种哲学观——审美哲学观、实践哲学观和文化哲学观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探讨了上述哲学思想对音乐教科书编写和设计理念的影响。关于教育学基础,文中对建构主义课程论和后现代课程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笔者认为,建构主义课程论和后现代课程理论的理念可以开拓教科书编写的思路,为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编写提供了很多具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并可为音乐教科书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关于心理学基础,本文梳理和分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心理学及其教育观和课程论,重点分析了上述理论在音乐教科书的目标拟定、内容选择与组织,音乐教科书的架构和评价等方面的影响,笔者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心理学理论为音乐教科书的整体设计架构进一步提供了依据,成为音乐教科书编写的心理学基础。第三章主要进行教科书史论方面的研究。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论述了百年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科书随课程标准的演变所发生的阶段性变化,将清末以来各主要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教科书及其特征加以梳理,从而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在历史长河中的纵向发展脉络有了基本的认识。这种回顾和总结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将中小学音乐教科书放在我国近现代和当代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中来观照的。第四章本文以《新课标》十套中小学音乐教科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十套音乐教科书的容量、单元主题、单元内容、附属栏目的静态分析、比较、研究,探讨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对《新课标》基本理念的体现。总结十套教科书反映出的共性与不足之处。第五章是在第四章对全国十套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分析、比较,共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十套音乐教科书的个性研究。着重分析总结了人教版、人音版、湘版、沿海版、广西版五套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在编写理念、编写思路、编写内容、体例结构、评价与考核设计、版面设计等方面的结构特色和规律特点,简要分析了其他五套音乐教科书的编写特色。为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研究提供一定的启发,为我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的最后,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编写的四点结论。

毕世响[5](2002)在《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文中提出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和智慧 论文用文化人类学的田野法,以一所乡村小学作为研究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观察、体验、思考乡村生活与文化、农民的道德智慧、乡村人物的文化和道德特征、教育在农民生活中的地位、少年儿童在乡村文化下的德性成长,以及教育与少年儿童生活的关系。把乡村生活和少年儿童的德性成长当作一个整体。 论文首先是看问题的视角——躺下来看教育和站起来看教育,即从形而下入手,再进行形而上的思考。认为教育是艺术,教育在于提升人的境界——道德与艺术的结合;建立生活本体论——人的生活有差异,做人没有差异。儿童的道德教育不能偏离开他们实在的、整体的生活,人是在整体生活中成长的。 论文的主体是把具体的生活场景作为道德的生发,生活场景是道德的情境性存在,道德教育就是用那样的方式自然流淌着。要将生活场景理解为一种文化的存在,所以,道德教育在生活中的体现是道德文化,和道德智慧。说明人的生活和人本身都是文化。而道德文化就是人与生活场景之间的相互交流。生活场景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一个具体事件,可以是一个变化过程,还可以是一个生活观念;论文强调体悟,认为最大的道德就是忘掉道德,倾听个人内心的声音,道德教育更在于教外别传——透过生活场景,发现背后的东西。故而把发现作为德性的慧眼。 论文的写作方法采用夹叙夹议。 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有四“观”一矛盾:“生活”观,“世界”观,“人生”观,修养观。道德教育还有自戕的性质。 论文中体现的几对范畴是:传统——现代,文化——变迁,因人论世——因世论人,本土化——全球化,落后——先进。 论文以农民生活和乡村生活的思考为主线贯穿,认为农村的集中意义是自身蕃衍,农民是在内心讨生活,农民的宗教是生活宗教。

二、学习成长好伙伴──联想天慧-快乐少年电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习成长好伙伴──联想天慧-快乐少年电脑(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中年级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小学音乐欣赏课现状调查
    第一节 教师教学情况
        一、教师对音乐欣赏课的态度
        二、教师音乐欣赏课具体教学
        三、音乐欣赏课课程反馈
    第二节 学生学习情况
        一、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态度
        二、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音乐欣赏课的整体学习水平
        四、学生音乐欣赏课中的课堂参与
    第三节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材使用情况
        一、教材欣赏曲目梳理
        二、曲目选择与编排
    第四节 调查情况问题分析
        一、音乐知识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课堂互动问答效果不佳
        三、教师欣赏课备课时间紧张
        四、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五、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章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教学的三个层面
        一、“听”—音乐欣赏的本体层面
        二、“学”—音乐欣赏的认知拓展层面
        三、“赏”—音乐欣赏的意识培养层面
    第二节 教学的三种模式
        一、情感体验模式
        二、行为辅助模式
        三、认知探索模式
    第三节 教学方法实践
        一、总分总,高效聆听
        二、动态情境法,沉浸式学习
        三、律动模仿法,感受式学习
        四、动画故事法,直观性学习
        五、创编互评法,提高音乐审美
        六、情感再现法,渗透爱国主义
        七、实践体验法,建立积极乐观态度
第三章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 实践反思与研究的局限性分析
        一、教学方法的设定与选取
        二、课堂内容与教学时长
        三、教学行为与表现
        四、课堂问题反思与解决
        五、研究的局限性
    第二节 教学效果总结
        一、课堂效果
        二、学生反馈
        三、教师评价
    第三节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相关建议
        一、转变音乐欣赏课教学观念
        二、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三、高效利用多媒体
        四、设计有效音乐活动
        五、适当拓展课外音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不同版本小学音乐教材比较研究 ——以人音版、人教版、冀少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描述统计法
    五、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重难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我国小学音乐教材的建设与发展
    第一节 1949年至1965年我国小学音乐教材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节 1966年至1976年我国小学音乐教材的建设与发展
    第三节 1977年至1999年我国小学音乐教材的建设与发展
    第四节 2000年至今我国小学音乐教材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章 三版小学音乐教材编写理念与内容结构的比较
    第一节 三版小学音乐教材的编写理念
        一、人音版教材的编写理念
        二、人教版教材的编写理念
        三、冀少版教材的编写理念
    第二节 三版小学音乐教材的内容结构
        一、三版教材单元数量的分析
        二、三版教材单元主题的分析
        三、三版教材附属内容的分析
第三章 三版小学音乐教材歌曲作品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三版小学音乐教材歌曲作品编选的基本情况比较
        一、数量的比较
        二、演唱形式的比较
        三、曲目类型的比较
        四、编选民族歌曲的比较
    第二节 三版小学音乐教材歌曲作品在不同领域教学要求的比较
        一、歌曲作品在表现领域教学要求的比较
        二、歌曲作品在感受与欣赏领域教学要求的比较
        三、歌曲作品在创造领域教学要求的比较
第四章 三版小学音乐教材器乐作品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三版小学音乐教材器乐作品编选的基本情况比较
        一、数量的比较
        二、演奏乐器的比较
        三、中外乐曲的比较
    第二节 三版小学音乐教材器乐作品教学要求的比较
        一、人音版教材器乐作品在感受与欣赏领域的教学要求
        二、人教版教材器乐作品在感受与欣赏领域的教学要求
        三、冀少版教材器乐作品在感受与欣赏领域的教学要求
第五章 三版小学音乐教材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第一节 创造领域教学安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第二节 音乐作品编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第三节 音乐理论知识内容安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第四节 教材对流行音乐的引进
    第五节 教材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3)台湾小学音乐教材研究 ——以翰林版和康轩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台湾学者对台湾小学音乐教育的研究现状
        (二) 大陆学者对台湾小学音乐教育的研究现状
        (三) 两岸学者对台湾小学音乐教材的研究现状
        (四) 研究趋势
    四、研究内容及研究对象界定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对象界定
        (三) 文本描述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二) 文本分析法
        (三) 数据统计分析法
第一章 台湾小学音乐教材编写指导纲要概述
    第一节 台湾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概述
        一、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的修订背景
        二、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的主要内容
        三、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的突破点
    第二节 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课程纲要概述
        一、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目标
        二、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的分段指标和实施要点
        三、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的教材内容
    第三节 “指导纲要”下的台湾小学音乐教材
        一、台湾小学音乐教材的内容编排
        二、台湾小学音乐教材在“统整”课程中的地位
第二章 台湾小学音乐教材的特点之一—多元化
    第一节 “多元文化思潮”影响下的台湾音乐教育
    第二节 演唱曲目主题多元化
    第三节 曲目选取多元化
    第四节 演唱歌曲语言多元化
    第五节 歌曲创作多元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台湾小学音乐教材的特点之二—本土化
    第一节 “本土化思潮”影响下的台湾音乐教育
    第二节 突出台湾乡土音乐
    第三节 突出当代台湾创作音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台湾小学音乐教材的特点之三—生活化
    第一节 “生活即教育思潮”影响下的台湾音乐教育
    第二节 音乐术语和教学语言的生活化
    第三节 音乐主题生活化
    第四节 美术设计生活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比较视域下的两岸小学音乐教材
    第一节 两岸小学音乐教材特点之异同
        一、两岸小学音乐教材均重视“多元化”,但侧重点不同
        二、两岸小学音乐教材均重视“中国曲”,但取域不同
        三、两岸小学音乐教材均重视“生活化”定位,但表达方式不同
        四、其他方面的比较
    第二节 启示
        一、台湾小学音乐教材对大陆的启示
        二、大陆小学音乐教材对台湾的启示
第六章 结论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缘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的深入探讨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课程标准、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教学大纲、音乐教材、音乐教科书
        (一) 课程标准、音乐课程标准的含义
        (二) 音乐课程标准与音乐教学大纲的异同
        (三) 音乐教科书与音乐教材的概念界定
        (四)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音乐教科书的关系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教育规划及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课程标准解读的状况
        (二) 中小学音乐教科书改革的现状
        (三) 音乐教育哲学、音乐社会学、音乐文化学、研究方法的现状
    四、思路与方法
    五、历史的回顾: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演变
        (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
        (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三)《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注释
第二章 本课题研究的宏观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一) 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
        (二) 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
        (三) 音乐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二、教育学基础
        (一) 建构主义课程论
        (二) 后现代课程理论
    三、心理学基础
        (一) 心理学的影响
        (二) 音乐心理学的影响
    注释
第三章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发展的回顾与反思
    一、近现代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历史沿革
        (一) 我国早期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的奠基石——学堂乐歌(1902一 1919)
        (二)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的初创期(l911一 1949)
        (三)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的转型期(1949—1966)
        (四)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时期(1966一 1976)
        (五)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的恢复期(1976一 1985)
        (六)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的繁荣期(1985一 2000)
    二、2001年以来的实验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教科书
        (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153]
        (二) 《课标(实验稿)》版中小学音乐教科书
    三、2011年以来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教科书
        (一) 新课标音乐教科书修订的主要依据[161]
        (二) 新课标音乐教科书修订后的主要变化
    注释
第四章 《新课标》十套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分析比较
    一、十套音乐教科书容量分析比较
    二、十套音乐教科书单元主题分析比较
    三、十套音乐教科书单元内容分析比较
        (一) 对单元内容进行统计
        (二)十套教科书在内容上所体现的共同特点
    四、十套音乐教科书附属栏目比较分析
    注释
第五章 《新课标》十套中小学音乐教科书个性分析研究
    一、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音乐教科书
        (一) 体现音乐课程的性质
        (二) 突出音乐学科特点
        (三) 呈现方式灵活多样
        (四) 适中的容量和难度
    二、人民音乐出版社《新课标》音乐教科书
        (一) 单元(课)设置具创新性,整体布局科学合理
        (二) 选材内容具创新性,更新曲目落实课标
        (三) 编写体例具创新性,细化要求重视评价
        (四) 版面设计具创新性,图文并茂形式新颖
    三、湖南文艺出版社《新课标》音乐教科书
        (一) 修订后教科书的整体编写思路与单元(课)体例
        (二) 湘版音乐教科书的编写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四、沿海版《新课标》音乐教科书
        (一)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同时,关注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
        (二) 重视音乐实践,强调音乐创造
        (三) 结合国情,创造性地吸收了国外先进教学理念
        (四) 曲目突出了民族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特点,选材数量较大,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五、广西版《新课标》音乐教科书
        (一) 修订后教科书的基本架构与编写体例
        (二) 广西版音乐教科书的编写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六、其他五套《新课标》音乐教科书的编写特色
        (一) 江苏版《新课标》音乐教科书
        (二) 河北版《新课标》音乐教科书
        (三) 西师版《新课标》音乐教科书
        (四) 沪版《新课标》音乐教科书
        (五) 辽海版《新课标》音乐教科书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 研究方法
        1 田野研究——实地考察与体验
        2 一所乡村小学——研究的窗口
    二 研究过程——三个阶段
    三 论文结构——四个方面
        1 看问题的视角——躺下来看教育
        2 看问题的方法——教外别传
        3 看问题的本体论——生活
        4 看问题的策略——生活场景
    四 论文的思维——道德教育思维和智慧
        1 发现——德性的慧眼
        2 夹叙夹议——写作方法
    五 论文的中心——生活场景
    六 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和生活为一体
        1 培养少年儿童对文明生活的希望——“生活”观
        2 道德教育与世界——“世界”观
        3 道德教育与人生境界——“人生”观
        4 个人修养——修养观
        5 道德教育是双刃剑——道德教育有自戕的一面
    七 论文中体现的几对范畴
        1 传统——现代
        2 文化——变迁
        3 因人论世——因世论人
        4 本土化——全球化
        5 落后——先进
    八 对农民生活的思考——在内心讨生活(生活宗教)
    摘要
壹 躺下来看教育
    一 看问题的视角——看问题的本质
    二 生活场景——道德文化的情境性存在方式
    三 研究对象
贰 教外别传
    一 体验与超越
        1 得其环中,超以象外——深入生活以情,超出生活以无己
        2 生活和道德在于个人的体验——蝴蝶是庄生,庄生是蝴蝶
        3 悟性——德性
        4 生活和道德的艺术本质——自我翻新
        5 现象世界和意念世界——我转生活而非生活转我
        6 猴子到底有没有掰玉米——德即是得到吗
        7 道德的挽歌性质——道德的悲剧本质
        8 坐忘——忘掉道德
    二 生活和道德以什么为指导
        1 学会独处——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2 生活、思想、道德与时代——时代变化并不必然说明思想的变化
        3 学术与道德、思想和文化——“儒以《诗》《礼》发冢”
        4 哪里有道德——“道德教育基地”
    三 导师
        1 德性——万变不离其宗
        2 生活创造导师——教育不能创造导师
        3 随时聆听导师的教诲——德性和智慧的化身
    四 发现——德性的眼睛
叁 生活和教育
    一 小学生的生活比较
        1 小学生的生活——从生活知道人
        2 农村小学生赵前家的生活——赵前的生活世界
        3 城市小学生孙里家的生活——孙里的生活世界
    二 对生活的理解
        1 生存空间——生活的具体单元和身心的寄托
        2 生存时间——生活的时段和身心的超越
        3 生存手段——“千里做官,为了吃穿”
    三 生活的表现
        1 生活的差别——生活与文化“向上走”
        2 思想观念的差异——不取决于人本身
        3 生活的表现——生活的中心和生活的边缘
        4 教育不居于国家生活的中心——教育是青少年发展的中心
        5 生活的中心——道德人格榜样
        6 生活的“先进”与“落后”——道德观念的基础
        7 生活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痕迹的是什么人——最落后的才是最先进的
        8 生活中心的变化——道德中心的变化
        9 农民生活的中心——农民与国家
    四 小学生生活的中心
        1 学习——与玩耍并重
        2 道德教育不能偏离学生生活——“鸡司晨,犬守夜”
        3 社会应该为每个年龄的人负责——各安其位
        4 主课(中心)和副课(边缘)——学生是教育的尾巴
        5 老师在教育中的作用——边缘人物
        6 教育改革——不是为农村服务
    五 生活的特征
        1 生活的层次——形而下和形而上
        2 生活在广义上与人生同义——超越精神
        3 生活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昨天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明天的生活
        4 当下即是——刹那见永恒
        5 生活是一个发展性概念——人是教育的过程和结果
        6 生活的变化在于生活方式的变化——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
肆 村庄
    一 历史积淀
        1 文化背景——粗狂而不是细腻
        2 五段生活史和民风——人文积淀浅薄,敦厚鲠直
        3 渴望有作为的文化人物——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
        4 辈分和称呼——道德维系的自然法
        5 乡间道德维系人——没有固定的权威
        6 拜年——磕头
    二 神圣生活和世俗生活的同一
        1 生命与思想所系——天堂与人间合
        2 村庄的演变——生活、道德没有变
        3 村庄的小学——村庄能够看到国旗的地方
    三 后六段村
        1 村庄概括——也是鱼米之乡
        2 融融生机——鸡犬之声相闻,生死皆相往来
        3 对待孩子——穿堂过户
        4 家庭对孩子交往的选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四 村庄里少年儿童的亲密伙伴
        1 家族关系——本是同根生
        2 邻居关系——远亲不如近邻
        3 同学关系——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
        4 兄弟姐妹关系——手足
        5 伙伴之间的称呼——不严守辈分
伍 乡间生活
    一 村庄景观
        1 缕缕炊烟的消淡——人烟的另外一种存在方式
        2 早晨锻炼与养鸟——生活的闲适
        3 少年儿童生活中的遗憾——谁与鸟儿问答
        4 生活中的时尚——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二 道德之流传
        1 说书——“恶有恶抱,善有善报,不是不抱,时候不到”
        2 道德演义——口耳相传、亦庄亦谐
        3 时代变化与道德演义——不会“超越道德、超越悲剧、超越文化”
    三 生活节奏
        1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何尝不是一种自己的日自己过的幸福
        2 季节性的张驰和从众——再多些激情和雅气
        3 节制——小日子的过法
        4 天——没有绝对的权威
        5 明比暗较和不甘沉默——“沉默是孬种”
        6 回味和咀嚼——对平凡生活的过滤
        7 生活习惯——季节性与不多做讲究
        8 打招呼——沟通方式
    四 农村生活环境
        1 居住环境——随便中有讲究
        2 行为随意性大——家门口的英雄
        3 语言环境——口头禅
    五 乡间的道德榜样
        1 行走坐卧讲究的士绅和家族长——解放前
        2 集体制下的干部与劳动——解放后
        3 自己对自己负责——改革开放后
陆 家庭
    一 家庭关系
        1 家庭结构的变化——由“讲究”到“方便和随便”再到无可奈何
        2 父母和儿子家的关系——不平等下掩盖着的亲情
        3 女人不上席——待客规矩
        4 男权制道德体系的微妙——太阳往往挂在家庭的半边天上
        5 长老制道德体系的危机——老人另外意义上的逍遥
        6 家庭是一台戏——婚丧嫁娶是唱大戏
    二 家庭生活规矩
        1 吃饭坐位规矩——讲究上首
        2 住房尊卑规矩——堂屋与上房
    三 家庭的道德空气
        1 婆媳关系——家庭关系的分水岭
        2 兄弟关系——手足不如衣服
        3 老大哥——老大的尊崇地位
        4 家庭关系里面的弯弯饶——大风起兮云飞扬
        5 儿子的特殊地位——母亲与妻子的争夺战
        6 少年儿童——爱的拉锯战
        7 对孩子在家庭中教育的思考——孩子与家庭互为映射
    四 家庭革命的微妙
        1 男人和女人的地位——东方女性的智慧
        2 哲学和哲学家难断家务事——跳蚤结论
        3 妇女与儿童——妇女的地位拴在儿童身上
柒 语言
    一 语言方式
        1 语言直率——不是温文尔雅
        2 日常生活语言——“过”
        3 口头禅——使用频率最高,叫板
        4 在客人面前——尽量文雅
        5 吓唬孩子——教育的传家宝
        6 说话的命令口吻和训斥口吻——另外一种方式的关心与爱护
        7 “孩子”——特定涵义
    二 语言的改变与人的改变
        1 改变人的关键是先改变语言——文化同化和道德同化
        2 人们对文雅语言的态度——受敬重而不属于自己的语言
        3 学生使用“双语”——“文明语言”和方言,普通话和土语
    三 小学生语言分析
        1 作文语言——书面语
        2 作文中的语言转换——方言土语与书面语
        3 作文的方言表达——语言还原
        4 语言体系和人格发展——语言是一种资格与教养
捌 少年儿童的生活
    一 家庭中的孩子
        1 孩子是家庭的珍宝和艺术品——没有孩子生活就没有底气
        2 孩子的名子——小名、大号和家谱
        3 称呼——亲切、尊敬与庄重
        4 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意义——维持家庭动态平衡
        5 孩子和家庭游戏法则——一切皆缘法
        6 父母对孩子未来的安排——“爹欠儿一个媳妇”,“儿欠爹一口棺材”
        7 计划生育——“男女有别”
    二 儿童的发育与成长
        1 营养——非“布衣”之“食肉者”
        2 快乐的孩子——父母将沉重留给了自己
        3 精神食粮——猫怕老鼠,狼和羊是朋友,黑老大潇洒,鬼风采绝人
    三 少年儿童的经济收入与消费
        1 爷爷奶奶——细水长流的老银行
        2 爸爸妈妈——算帐银行和“转帐银行”
        3 其他亲属——人情银行
        4 亲戚——综合银行
        5 跑腿钱——奖赏
        6 压岁钱——常例
        7 生意人家的孩子——人少钱多,影响大
    四 今日的洒扫应对
        1 孩子的职责——学校与玩耍
        2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只能嘱咐叮咛
        3 要懂事——好孩子
        4 家庭生态系统——为人之道
        5 孩子成长的矛盾——不再那么听话
    五 对儿童道德发展有不良倾向的因素
        1 对儿童的引诱——商店和小商品
        2 打麻将——耳濡目染
        3 看电视——心蒙尘,眼蒙雾
        4 游戏机——“吃孩子的老虎”
        5 说话的口头禅——“骂人文化”
    六 知识与人格
        1 两类知识——做事谋生的知识和立身处世的知识
        2 小人与君子的二合一——野蛮躯体,文明精神
        3 单一文化——人的断裂
        4 儿童知识的获得和智慧的启迪——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综合过程
        5 道德在于各种关系之中——学校只是一个关系体系
        6 读书——学校应该给孩子的一生受用无穷的品质
        7 人格榜样——实际的人和物、观念的存在都能够成为人格榜样
玖 玩耍人生
    一 玩耍是少年儿童的生命
        1 玩耍支撑少年儿童的生活——玩耍将孩子的生活连成一体
        2 少年儿童没有闲暇——玩耍生存
        3 玩耍的内容——一切皆玩耍
        4 玩耍的意义在玩耍本身——为自己而玩儿
        5 走路也是一种玩耍——用全身一切器官走路
        6 玩耍面前人人平等——抹平了少年儿童的一切差别
    二 在学校的玩耍
        1 抓紧一切机会玩耍——一切都具有玩耍的意义
        2 两种快乐——玩耍的快乐(原始快乐)与学习的快乐(发展快乐)
    三 两种趣味横生的玩耍
        1 扑蜻蜓——心儿与蜻蜓齐飞
        2 捣马蜂窝——胆儿共黄蜂一色
    四 不同季节的玩耍——自然的教育
        1 春季的玩耍——清明垂柳的风韵
        2 夏季的玩耍——孩子的兴致高得就像天上的太阳
        3 秋季的玩耍——中秋月亮的清韵
        4 冬季的玩耍——天寒心热
拾 教育
    一 乡间对教育的理解
        1 教育——上学(学习)与管教(品行)
        2 教育是一乘车——开往何方
        3 教育——农民实际生活以外的“势力范围”
        4 道德教育——学校教育的副教育,或落人口实
        5 教育的中心——学习成绩
        6 老师和学校的“教育”事务——在单调中变化着师生的气质
        7 农村教育——何方神圣来负责
    二 对教育的思考
        1 制度化教育的尴尬和自然化的教育——教育的科举实质
        2 教育的核心是文化——学校教育培养的是文化人吗
        3 教育要培养双文化人——最传统的人才是最现代的人
    三 道德教育
        1 培养少年儿童对文明生活的希望——“生活”观
        2 道德教育与世界——“世界”观
        3 道德教育与人生境界——“人生”观
        4 个人修养——修养观
拾壹 老师
    一 老师在乡间的地位
        1 乡间社会结构——乡间英雄座次怎么排
        2 官员和农民——天与地
        3 老师和医生——先生行(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物)
        4 村官——一方神圣
        5 谁也不比谁高尚——没有文化和道德的区别
    二 对老师的看法
        1 不上不下——没啥,不孬
        2 校长是高于老师的官——学校是校长的思想领航
    三 老师的结构
        1 老师的社会关系复杂——农民底色
        2 老师是职业——只是职业
        3 老师生活的二重性——乡间生活意义的提高
        4 老师并不是特殊的交待道德角色——既可仰视
    四 对老师称呼的变化
        1 先生——老师不是先生
        2 同志——Mr.Smith和Mz Smith
        3 学生对老师的称呼——无可计较与无可奈何
    五 老师的语言
        1 文雅语言和方言土语并用——“双语”特征
        2 老师不能使学生带走语言——俺与我
拾贰 学校
    一 学校在农村的地位
        1 小学的归属——拴在地方政府腰带上的把戏
        2 学校改造不了乡村文化——支撑农村文化和道德的不是学校
        3 农村生活中的另外一种文化——人祸
        4 文化平面——人与人之间没有文化素养上的差异
    二 农村学校
        1 平静的世界——外面风雨交加,这里毛毛细雨,只有心的跳动
        2 靠良心教学——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3 单文化部落——对学校的概括
        4 学校与乡民——学校生活情调与乡民生活情调一致
        5 上学的目的——个人前途与长大的地方
        6 孩子道德发展——不完全在上学结果之列
        7 偏于保守的道德气氛——守本分
        8 学校影响不了乡间事务——学校和村庄之间是一座狭窄的桥连接
        9 少年儿童——一半是家庭的孩子,另一半是学校的学生
    三 学校的线索只应该有一个
        1 学校——学校就是学校
        2 老师和学生——学生就是学生,老师就是老师
        3 学校到底要以什么为教育——智慧和做人
    四 学校和农村社会的思考
        1 农村学校不具有文化辐射力——不能以地方学校衡量地方文化
        2 学校——农民的墙头草
        3 学校与农民实际生活的关系是间接的——为学生的“上学”而存在
    五 学校教育的持续性作用何在
        1 可持续发展——上学前后的生活变化
        2 黄鹤——嘹亮的叫声叫给谁
        3 不必悲哀——生活的游戏规则
        4 小学——人之初
拾叁 上学
    一 家庭为孩子上学做的准备
        1 学费——不算沉重
        2 桌椅板凳和学习用具——学生的辎重
        3 红领巾——学生身份的象征
        4 劳动工具——用时带来,用过带走
        5 自己上学——从来如此
    二 一个学生的特征
        1 退学的学生——腿色、凋谢的花朵
        2 学生的言谈举止——不离自己的生活和玩耍
        3 学生的穿戴打扮——既象样又不会十分爱惜
    三 作息制度
        1 作息制度及其批判——早操和早读的取消
        2 早操和早读——受过正规教育的特征和痕迹
        3 学生作息制度——对农民生活有意识的影响
        4 到校——喜欢学校
    四 学生提前较早到校的原因
        1 学生的灵魂在学校里——精神家园
        2 学生有空闲——松驰的生活节奏
        3 中间的时间间隔长——不紧张
        4 家离学校很近——轻车熟路
        5 学生不干家务活儿——职业学生
        6 家长和老师不干预——任自然
        7 学生早到学校后的活动——快乐的玩耍
    五 儿童间冲突的处理
        1 冲突是正常的——没有冲突就没有活力
        2 老师、家长和学生对冲突的态度——道德教育的典型事件和人际关系的特殊体现
    六 教育的中心到底在哪里
        1 两套不同的教材——教育部教材和省教育厅教材
        2 寒暑假作业和试卷——省、市、县、乡镇“四坐大山”共同作用于学校和学生
        3 学校对“教育”的操作——曲折、灵活地执行上级指示
        4 分数——大浪淘沙淘出的金豆子
        5 教育的中心何在——学校、老师、学生到底是教育中的什么角色
    七 教材
        1 教材——应该是教育的集中表现或者精华
        2 主课与副课——反教育和反道德
        3 副课——对儿童发展作用大于主课
        4 教育的真正提高——把所有的课程开齐
    八 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册)各科教材枚举
拾肆 婴幼儿养育
    一 婴儿养育
        1 传统养育——梦花生女,梦果生男
        2 女人养孩子——“养不教,父之过”
        3 对孩子的护佑——招魂
        4 沙土育婴——人是从土里面爬出来的
    二 幼儿养育
        1 看孩子——哄孩子
        2 养育孩子的道理——一个羊也是赶,一群羊也是放
        3 产婆术(生命的正当途道)——剖腹术(生命的非正当途道)
        4 孩子这样长大——任自然
        5 对待孩子——爱护、哄骗、吓唬
        6 儿歌——蚂嘎子,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
        7 孩子的贵贱二重性——贵得像宝,贱得像草
        8 孩子金贵起来了——家庭的喜怒哀乐系于孩子的健康快乐之上
    三 幼儿园
        1 育红班——“哄孩子”已经不仅仅是婆婆妈妈的事情了
        2 幼儿园的生存——维持
        3 幼儿教育在于使孩子过两种生活——家庭生活和集体生活
拾伍 后六段小学
    一 学校
        1 学校概况——自成一体的生活单元
        2 学校布局——花草、操场、挺拔的扬树和为生活增添滋味的花椒树
        3 学校的生活——自然、真实
        4 对学生生活的理解——心中的蓝天
        5 作息制度——日升而上学,日不落而下学
    二 从作文看学生的生活
        1 趣事——生活趣味处处有
        2 幻想——对生存范围以外和生活常规以外事情的渴望
        3 钓鱼——不是姜太公
        4 户外活动和结伴活动——自然与智慧
        5 假期作业——任务
        6 对外面的世界的想望——只能想望
        7 开学前的兴奋——又要回到学校
    三 学生作文实录
        1 小学生作文——暑假趣事
        2 中学生作文——暑期的“极乐世界”
    四 学生的自我介绍
        1 3——6年级小学生——家庭、朋友、爱好、感受
        2 小学生喜欢的事情——能够与人玩耍,家人的关心
        3 小学生不喜欢的事情——受人轻视与冷落
    五 后六段小学在村庄的方位示意图
    六 后六段小学平面示意图
拾陆 生活中的新与旧
    一 服饰的变化
        1 服装——遮羞布与文化载体
        2 婚装——红德与白德
        3 新旧交替——渐变
    二 家庭用具和道德变化
        1 新的锅碗瓢勺交响乐——老曲新奏
        2 饭锅与生活和道德的内容与形式——从大锅饭到小锅饭,从大合唱到独奏
        3 碗碟与生活和道德的内容与形式——饭吃得少了,药吃得多了
        4 瓢与生活和道德的内容与形式——使用葫芦瓢的良苦用心
        5 炉灶与生活和道德的内容与形式——解放妇女儿童
        6 坐具卧具与生活和道德的内容与形式——找不到坐太师椅的感觉
    三 对新用具的思考
        1 塑料生活和塑料文化——快餐文化和快餐道德
        2 辨证思考——抹平了文化,抹平了道德
    四 老话题
        1 乡间的一些“老话题”和少年儿童的知识——时代精神的体现
        2 粮食——一切生活和道德的参照物
        3 为什么叫北“斗”星——照亮人生
        4 什么是“双千顷牌”——孩子的精神世界尚没有烟火气息
        5 “三寸金莲”——是多长
        6 公里——抑或是公理
        7 你有家兄吗——长大挣钱
        8 “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危机——文化殖民和文化消亡的危险
        9 榜样——城市堪为榜样吗
    五 乡村文化
        1 政府的宣传活动——例行公事
        2 大众传播媒介——消磨时间
        3 地方戏和说书——劝善
        4 婚丧嫁娶——生活、道德、教育的综合和集中性文化
        5 过节——生活的有意思气氛
        6 鬼神之事——离地三尺有神灵
        7 基督教和天主教——洋道德入主乡间
        8 禁忌——生活道德
        9 吵架——生活不能没有热闹
        10 上坟——生又何乐,死又何苦
        11 养花草和鸟——生活的点缀
        12 庙会——熙熙攘攘,来来往往
    六 学校与农村文化
拾柒 农民生活及其变化
    一 生活的变化
        1 积累、固定与变化——生活在于经验
        2 生活规矩和家畜以及庄稼一起变化——对人习性的考验
        3 教育——速成式和批发式
    二 农民生活光怪陆离的变化
        1 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解放了肢体
        2 生活变化的正副两个方面——柴米油盐酱醋茶农药和民众素质
        3 闲暇——何以陶冶性情
        4 农民仍然靠体力生活——农民生活的根本手段没有变化
    三 劳动
        1 劳动——农村生活的支柱性原则
        2 劳动是一个复杂的观念——对农民的集中概括
        3 学生对劳动不热心——须转化劳动的意义
    四 对农民生活的思考
        1 农民整体生活不取决于自己本身——时代的恩赐
        2 农民的尴尬生活——集体制是农民生活的出路
        3 教育应该为农民的生活负责——教育应当由国家承担
        4 教育不能决定农民的生活——教育不是最后的因素
    五 农村
        1 自身蕃衍——农村的集中意义
        2 狼来了——与狼共舞而不是打狼
        3 农业已经不是最后的生活保障——今天的孩子可能成为历史上最感沉重的一代
        4 农民的达观和无可奈何——孩子将来的生活不取决于农民自身
        5 天不会塌下来——农民的希望和生活哲学
        6 时代改变了农村生活的中心——经济就是道德
        7 农民气质需要转化——诗人和艺术家
    六 农村的新生活靠什么样的人来营造
        1 教育要唤醒民众——觉悟
        2 教育不能解决农村少年儿童将来的生活出路——不动的土地和驿动的人
    七 农村生活的三大变化
        1 解放前——土地生活中心,传统道德和个人修养,教育是高于生活的奢侈享受
        2 解放后——粮食生活中心,集体庇护和劳动道德,教育是生活一部分,半普及且廉价
        3 改革开放后——经济生活中心,个人负责和经济,教育被当作生活方式,普及却昂贵
    八 教育和道德的关系有分离的倾向
    九 人并没有变化
拾捌 小学生和老师生活实录
    一 学生学校生活——我的心和光阴像小溪流水
    二 老师在学校的生活——清清的池塘,微微的波纹
    三 学生寒假生活——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拾玖 站起来看教育——中国现代化教育的文化思考
    一 教育百年轨迹
        (一) 现代化的启蒙与教育演绎——古今东西文化交汇
        1 现代化与学术文化指导——百年轮回
        2 教育演绎和“五四”精神——“文艺复兴”
        3 教育与文化前提——新旧两种道德情怀
        (二) 教育的新演绎与现代化——人、文化、科学、时代、本土化
        1 对现代化的再思考——时代道德
        2 社会主义教育演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3 教育的形而下思维和形而上思维——“处士横议”
        4 传统、后现代、创新的教育思考——“继承”、“创新”与“思想”
        5 教育中的声音与民主精神——基本道德
        6 “完善的人”——“人的全面发展”
        7 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本土化
    二 教育在于提升人的境界——道德与艺术的结合
        (一) 对教育的艺术定位——教育思维
        1 教育的艺术定位——教育在于提升人的境界
        2 人本主义——儒比德、道物化、佛顿悟
        3 道德与艺术合一——美即善
        (二) 做人、智慧与文化—教育内容
        1 人的风采——人之为人
        2 智慧——德性之体现
    三 教育是人的文化化——人是文化
        (一) 民族文化与教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 时代精神——教育追求
    四 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干预
    五 制度化教育的尴尬
        1 思想——教育的精髓
        2 自然的教育——人与物感应

四、学习成长好伙伴──联想天慧-快乐少年电脑(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中年级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实践[D]. 曹晓雪.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2]不同版本小学音乐教材比较研究 ——以人音版、人教版、冀少版为例[D]. 姜晓慧. 石河子大学, 2017(01)
  • [3]台湾小学音乐教材研究 ——以翰林版和康轩版为例[D]. 陈亮.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4]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分析研究[D]. 林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5(06)
  • [5]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D]. 毕世响. 南京师范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学习成长的好伙伴——联想天辉-快乐少年电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