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资料存储方式的转变——浅谈地质资料光盘存储

地质资料存储方式的转变——浅谈地质资料光盘存储

一、地质资料存储方式的转变——浅谈地质资料光盘存储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温雪茹,郭斯嘉,刘冰[1](2021)在《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方案研究》文中提出对地质资料数字化的整体流程和技术要求进行了全面梳理,便于读者更加精准、科学地组织工作.对数据化趋势和数据化方法的简要分析更加明确了地质资料管理的努力方向.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数字化进而数据化是地质资料管理的必然趋势,能帮助我们更加智能、高效地把地质研究成果提供给社会服务.

陆剑予,孔维豪,刘原麟,李雪,张璐[2](2021)在《铀矿地质行业云计算平台技术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云计算是一种IT模型,可以实现随时随地便捷地调用资源共享池中的软硬件资源。云计算依赖于网络和虚拟化,采用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等技术提供高效、自主的资源管理。研究如何建设云计算平台,进而搭建一套符合铀矿地质行业特色的云计算平台,满足行业内各单位对于多源数据汇集的需求,解决"数据孤岛"等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文章介绍了云计算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结合铀矿地质行业特点,提出以云服务为核心、统一行业标准体系、顶层设计以及整合多源数据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设计铀矿地质行业云计算平台系统框架,对云平台的存储与备份方式、网络建设和系统安全等提出建议,为后期铀矿地质行业云计算平台落地提供参考。

陈玉琴[3](2021)在《地勘地质档案资料信息化建设管理及策略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进步,我国地质勘查行业实现迅猛发展,地勘地质档案资料随着技术的创新、设备的升级和完善而变得更加丰富、全面。企业的地勘地质档案资料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开展,地勘地质档案资料朝着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加快档案资料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本文重点探讨地勘地质档案资料信息化建设相关问题。

于翔[4](2021)在《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华北平原是我国地下水超采最严重的地区,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形成了冀枣衡、沧州及宁柏隆等七大地下水漏斗区,尤其是河北省,地下水超采量和超采面积占全国的1/3,由此引发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问题。国家高度重视,自2014年起在河北省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趋势得到显着改善。通过对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有助于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措施落实,高质量完成地下水超采治理各项工作。本文采用大数据、组件和综合集成等技术,建立了集空间数据水网、逻辑拓扑水网和业务流程水网为一体的数字水网,研发数字水网集成平台,基于平台提供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过程化评价及水位考核评估业务应用,为河北省地下水超采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研究意义。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了河北省一体化数字水网。面向河流水系、地表水地下水等实体水网,将地理信息、遥感影像等数据数字化、可视化,构建空间数据水网;将管理单元的对象实体逻辑和用水对象进行拓扑化、可视化,构建逻辑拓扑水网;采用知识图将业务的相关关系、逻辑关联进行流程化、可视化,构建业务流程水网。研发数字水网综合集成平台,搭建可视化操作的业务集成环境,通过三种可视化水网的集成应用构建一体化的数字水网,为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和水位考核评估提供技术支撑。(2)提出了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融合模式。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地下水数据资源进行处理与分析,实现多源数据融合;将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及水位考核评估的数据、方法和模型等进行组件开发提供组件化服务,实现模型方法的融合。采用知识可视化技术描述应用主题、业务流程、关联组件和信息,实现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过程融合;将数据、技术及业务进行融合,基于平台、主题、组件、知识图工具组织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应用,实现基于数字水网的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融合。(3)提供主题化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应用。基于数字水网集成平台,按照业务融合应用模式,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多源数据进行融合,搭建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的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信息和计算服务。针对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目标,采用组件及知识可视化技术将评价方法组件化、过程可视化,搭建过程化评价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在线评价和决策服务。根据地下水采补水量平衡原理,研究河北省超采区的地下水位考核指标制定的方法,基于数字水网搭建水位考核评估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考核和决策服务。

曹睿娟[5](2021)在《邢台市地下水压采效果动态评估模型与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地下水的超采引发了诸如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生态环境问题,制约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对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及压采效果评估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本文以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重点地区邢台市为研究区域,在分析历年地下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础上,构建基于地下水模拟系统(Groundwater Modeling System,GMS)的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根据多因素影响及不同情景模拟地下水埋深变化情况。采用数据库、组件及可视化仿真等技术研发了地下水压采效果动态评估系统,基于系统实现地下水评估过程的流程化与可视化,为地下水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持。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剖析了邢台市地下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克里金空间插值、趋势检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地下水变化特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灰色关联分析、随机森林等方法分析了地下水埋深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邢台市地下水呈现西北埋深较深,东南埋深较浅的总体趋势,每年6月为地下水埋深最深时期,7-9月埋深回升,10-12月埋深较为稳定。地下水埋深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降雨量和地下水开采量。(2)建立了基于GMS的邢台市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基于GMS对研究区域进行边界条件概化,源汇项及参数处理,并对模型进行参数率定。基于验证后的模型对2021-2030年多因素影响下的地下水埋深变化进行模拟,分析了稳定开采和综合治理两种开采方案下地下水埋深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总体呈回升趋势,2021年邢台市地下水埋深平均回升3.86m,2030年若保持开采量128.15亿m3,则地下水埋深会有所降低。稳定开采会导致地下水埋深的持续下降,而实施引水压采等治理措施则埋深呈现回升趋势。(3)研发了邢台市地下水压采效果动态评估系统。采用数据库、组件、空间插值以及可视化仿真等技术,构建了地下水压采效果动态评估系统,以邢台市为研究区域对系统进行应用,实现了地下水埋深动态评估及目标变幅打分评估,并将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以2018年为例对邢台市地下水埋深变化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邢台市实际埋深变幅小于目标变幅,评估结果为优秀,即达到压采目标。

崔美慧,董涛,邵长凯,尹剑飞,张淼,雷印祥,王俊洁[6](2021)在《实物地质资料岩心数字化实践、意义及建议》文中认为岩心是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区域基础地质调查和基础地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重要实物地质资料,随着互联网+地质信息共享时代的来临,为了使馆藏岩心资料更便于查询,为生产找矿、科学研究及科普展示提供便利,开展岩心数字化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阐述"中国岩金勘查第一深钻"岩心数字化的工作过程及取得的成果,对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在实际应用方面进行了探讨。

鲜勇[7](2021)在《地区油气田企业地质档案大数据开发利用体系实践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华北油田是我国最后一个以会战方式开发建设,总部机关唯一在县级市(中石油集团内)的老油田,勘探区域主要集中在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内蒙古二连盆地、巴彦河套盆地和山西沁水盆地四大探区,累计生产原油在中石油油气田企业中位居第四,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自1975年7月4日任4井获日产千吨高产油流发现之日起,迄今勘探开发已45年。

樊强[8](2021)在《从建筑影像学到影像建筑学 ——影像视角下的建筑思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梳理了建筑作为“实物”和影像同构的事实,从建筑的认知、建筑影像与建筑实体之间的相关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建筑实体的原生影像(物像)伴随着建筑过程而产生,与建筑实体同构,不存在独立于原生影像之外的建筑实体。建筑与影像的“同构性”和“共生性”是建筑的重要属性。论文对建筑本体与建筑影像之间创作的产生、互动及其内在联系的分析研判,深入分析了建筑影像的作用、价值、文化属性与媒体属性,以及当建筑物的原生影像被绘画、摄影等方式表达与记录,成为次生影像,并进入科研、教育、传播等领域的文化形态与意义。研究遵循建筑影像史的发展脉络,对建筑的原生影像与次生影像进行辨析,界定了建筑影像的涵盖范围、表达与记录方式。文章从建筑思想的产生、建筑实体的建造、建筑艺术表达入手,剖析了建筑与影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生关系,明确了影像之于建筑的内在属性和外在表征,建筑影像的界定以及二者间的关系。继而认为建筑影像展示出来的样态和结构特征既是其本体形像的表达,也是进行建筑艺术理论研究、建筑设计、审美研究和建筑批评的重要依据。研究同时定义了影像建筑(非实体)的概念及涵盖范围,认为建筑的设计和营造过程是思维的逻辑图像的具体体现和现实投影,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建筑从思维到成为实体的形成机制,认为在建筑实体不复存在或“未建成”的情况下,建筑的“思”的过程依然可作为非实体的状态也就是图像的方式持存在和发生。在非实体情况下,建筑影像依托计算机生成图像、VR虚拟现实技术,电影和游戏等方式和途径独立表达,构成虚拟建筑。并成为思想传递、理念传承、美学感受和建筑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建筑设计的阶段性非实体成果。文章通过研究分析了在影像中表达的建筑,即展示建筑师思想的“未建成”建筑、电影中的建筑及游戏中的建筑,研究认为影像建筑终将成为建筑构思展示的重要部分、建筑设计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既可以作为实体建筑之前的影像虚拟建筑,也可以彻底的在游戏电影教学等领域成为纯粹的影像建筑。文章通过类比、推演与例证,就建筑和逻辑思维的关系进行了充分探讨。通过对思维的精神影像、意识之于建筑生成的哲学关系以及思维与影像、超影像的内生关系及其反作用进行了逻辑论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清晰的重新界定了建筑影像学这一研究方向,并新定义了影像建筑学这个研究方向,对两个方向的研究范围、研究主体、相互联系和延伸进行了探索。论文将建筑影像学的研究主体界定为对于建筑实体的影像及其次生影像及其生成媒介与传播。将影像建筑学研究主体主要定位为建筑命题的提出、思维的产生,从建筑思维到影像呈现的可能,以及影像建筑在建筑设计探索过程中发挥的先导作用。研究认为,建筑影像(包括原生影像和次生影像)是建筑师思想、理念的重要载体和传输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建筑实体的终结期,建筑影像仍能够作为建筑信息的重要和有效载体,继续承载、表达并传承建筑的语汇和信息。而影像建筑学已经在建筑设计、效果图、虚拟现实、影视以及游戏领域成为了事实和现象,并将在一定范围影响和推动建筑理念的发展。

雷传扬,刘兆鑫,王波,范敏,谢海洋,尹显科[9](2021)在《“互联网+”背景下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研究》文中指出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是地质工作成果和价值的体现,对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受政府监管"缺位"、共享服务意识淡薄、共享服务标准体系不完善、共享服务体系基础薄弱、数据源的质量和数量不能满足共享服务以及网络安全等障碍因素影响,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工作进展缓慢。为了紧跟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步伐,促进地质行业转型升级,必须有序推进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工作。目前经济、技术和可操作性等已能够完全满足地质大数据共享工作的要求。有序推进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工作的基本思路:(1)明确地质大数据资源的产权归属;(2)完善政策法规,构建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保障机制;(3)强化政府对地质大数据资源配置和共享监管的力度;(4)树立共享理念,提高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模式;(5)大力营造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的社会文化氛围。

温凤飞[10](2021)在《基于工作流的钻井工程设计审批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由于传统的审批管理系统框架老旧,耦合程度高,开发效率低,会直接影响油田公司业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且目前很多油田公司还在采用人工方式进行审批,大大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并且会带来审批不及时、审批周期过长、审批内容不完善、审批反馈不及时及审批流程不规范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审批决策处理能力和工作效率,本文研究并实现了一个基于工作流的钻井工程设计审批系统。首先,本文对油田公司钻井工程设计审批系统的需求进行了调研,对系统开发所需的工作流技术、SSM开发框架和MVC设计模式进行了阐述,分析和比较了目前主流的工作流引擎,并对钻井工程设计审批管理工作的业务流程进行了分析。其次,本文针对用户提交申请表单设计了表单识别算法,主要运用光学字符识别算法(OCR)对上传的表单进行了图像灰度化、二值化、图像降噪、网格检测和字符识别操作。本文对工作流中任务负载进行了分析和对任务分配模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适合本系统的适应度函数,对粒子群优化算法(PSO)的惯性权重进行了改进,加入了混沌扰动因子以防算法陷入“早熟”,通过实验对比得到了更佳的任务分配策略。设计了基于工作流的钻井工程设计审批系统的总体框架与功能模块(包括流程管理模块、系统登录模块、基础信息管理模块、任务管理模块、审批管理模块和公告管理模块),并详细设计了审批系统中的核心流程,主要包括钻井地质设计审批流程、井身结构设计审批流程、钻井液设计审批流程、固井工程设计审批流程和资金申请审批流程,同时对系统的审批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数据库表结构进行了设计。最后,系统采用了Java开发语言、SSM开发框架和MVC设计模式,通过Eclipse开发工具开发了基于工作流的钻井工程设计审批系统,使用Activiti工作流引擎技术对钻井地质设计审批流程、井身结构设计审批流程、钻井液设计审批流程等多个流程进行建模和部署,采用My SQL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相关数据存储操作。本文通过对系统性能及主要功能模块进行测试,达到了预期的需求目标。研究并实现的基于工作流的钻井工程设计审批系统不但能使油田公司人员明确审批工作和职责,更加明确业务分工,且能缩短审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而且确保油田公司的信息安全,使审批系统管理更加规范化。

二、地质资料存储方式的转变——浅谈地质资料光盘存储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质资料存储方式的转变——浅谈地质资料光盘存储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纸质档案与数字化档案的优缺点对比
2 数字化与数据化的阶段分析
3 数字化工作方案设计
    3.1 人员安排
    3.2 确定扫描范围
    3.3 核对目录数据库
    3.4 修复处理
    3.5 资料分类
    3.6 确定扫描工作技术标准
        3.6.1 扫描色彩模式的选择
        3.6.2 扫描分辨率的选择
        3.6.3 图像存储格式的选择
        3.6.4 扫描设备的选择
    3.7 图像处理
    3.8 数据化加工
    3.9 数字化存储
    3.1 0 数据共享
4 结语

(2)铀矿地质行业云计算平台技术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云计算概述
    1.1 云计算的基本特性
    1.2 云计算平台
    1.3 虚拟化
2 铀矿地质云计算平台建设必要性
3 铀矿地质云计算平台设计
    3.1 建设铀矿地质云计算平台的要点
        3.1.1 统一的铀矿资源标准体系
        3.1.2 统一的铀矿行业信息化顶层设计
        3.1.3 整合多源异构数据
        3.1.4 确立云计算服务
        3.1.5 铀矿地质云平台运维和安全
    3.2 总体设计思想
        3.2.1 平台架构设计
        3.2.2 存储和容灾
        3.2.3 网络
        3.2.4 端到端的系统安全
4 结语

(3)地勘地质档案资料信息化建设管理及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勘地质档案资料信息化建设相关概述
    (一)地质档案资料信息化建设现实意义
    (二)地勘地质档案资料信息化建设内容
    (三)地勘地质档案资料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工作人员尚未树立正确观念。
        2.地质档案资料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3.缺乏先进完善的地质档案资料管理技术和设备。
二、地勘地质档案资料信息化建设管理具体对策
    (一)加快地质档案资料信息化建设速度
    (二)创新服务模式,加强对地质档案资料管理人员培养力度
    (三)创新技术手段
        1.注重构建具备地质档案目录检索功能数据库,从而不断提高地质档案资料信息查询效率与水平。
        2.实现对传统纸质档案数据的数字化管理。
        3.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
        4.结合具体密级加以管理。

(4)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地下水超采研究现状
        1.3.2 地下水变化特征研究现状
        1.3.3 治理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1.3.4 数字水网研究现状
        1.3.5 相关文献计量分析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论文创新点
2 地下水超采形势与治理现状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地质
        2.1.4 河流水系
        2.1.5 社会经济
    2.2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2.2.1 地下水资源量
        2.2.2 地下水开采量
        2.2.3 地下水供水量
    2.3 地下水超采造成影响
        2.3.1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形成
        2.3.2 对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2.3.3 地面沉降及地裂缝产生
        2.3.4 海水入侵及其危害程度
    2.4 地下水超采治理现状
        2.4.1 地下水超采形势
        2.4.2 治理任务及范围
        2.4.3 治理的相关措施
        2.4.4 治理措施实施情况
        2.4.5 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数字水网的构建及关键技术
    3.1 数字水网关键技术
        3.1.1 大数据技术
        3.1.2 5S集成技术
        3.1.3 可视化技术
        3.1.4 综合集成研讨厅技术
    3.2 空间数据水网构建
        3.2.1 空间数据处理
        3.2.2 地形地物可视化
        3.2.3 数字水网提取
        3.2.4 空间水网可视化
    3.3 逻辑拓扑水网构建
        3.3.1 拓扑元素概化
        3.3.2 拓扑关系描述
        3.3.3 拓扑关系存储
        3.3.4 拓扑水网可视化
    3.4 业务流程水网构建
        3.4.1 业务主题划分
        3.4.2 业务流程概化
        3.4.3 流程可视化描述
        3.4.4 业务水网可视化
    3.5 一体化数字水网构建
        3.5.1 业务集成环境
        3.5.2 三网集成合一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融合及实现
    4.1 数字水网与业务融合
        4.1.1 多源数据融合
        4.1.2 模型方法融合
        4.1.3 业务过程融合
    4.2 面向主题的业务应用
        4.2.1 主题服务模式
        4.2.2 主题服务特点
        4.2.3 业务应用过程
    4.3 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实现
        4.3.1 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服务
        4.3.2 基于水网的过程化评价
        4.3.3 基于水网的水位考核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大数据的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
    5.1 业务应用实例及数据来源
        5.1.1 业务应用系统
        5.1.2 多源数据来源
        5.1.3 应用分析方法
    5.2 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分析
        5.2.1 地下水位时间变化
        5.2.2 地下水位空间变化
    5.3 地下水储量变化特征分析
        5.3.1 地下水储量反演方法
        5.3.2 地下水储量时间变化
        5.3.3 地下水储量空间变化
    5.4 地下水动态影响因素分析
        5.4.1 自然因素变化
        5.4.2 人为因素变化
        5.4.3 影响因素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
    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主题化指标库
        6.1.2 评价指标优选
        6.1.3 评价等级划分
    6.2 评价方法选取调用
        6.2.1 评价方法选取
        6.2.2 方法的组件化
        6.2.3 方法组件调用
    6.3 评价结果及应用实例
        6.3.1 指标数据来源
        6.3.2 评价结果分析
        6.3.3 结果的反馈优化
        6.3.4 过程化评价实例
    6.4 本章小结
7 地下水治理效果水位考核评估服务
    7.1 水位考核指标制定方法
        7.1.1 考核基本原理
        7.1.2 指标计算方法
        7.1.3 水位考核评分
    7.2 水位考核评估计算示例
        7.2.1 监测数据处理
        7.2.2 水位指标确定
        7.2.3 地下水位考核
    7.3 水位考核业应用务系统
        7.3.1 数据管理服务
        7.3.2 基础信息服务
        7.3.3 考核管理服务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数字水网开发程序代码
附录B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邢台市地下水压采效果动态评估模型与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动态变化研究现状
        1.2.2 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3 地下水评估系统研究现状
        1.2.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地下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河流水系
        2.1.4 气候条件
        2.1.5 社会经济
    2.2 研究方法
        2.2.1 趋势检验法
        2.2.2 交叉小波
        2.2.3 灰色关联分析
        2.2.4 多元线性回归
        2.2.5 随机森林
    2.3 地下水变化特征分析
        2.3.1 年际变化特征
        2.3.2 年内变化特征
    2.4 地下水影响因素分析
        2.4.1 影响因素变化特征
        2.4.2 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2.5 地下水预测模型
        2.5.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2.5.2 随机森林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GMS的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研究
    3.1 地下水数值模拟原理与方法
        3.1.1 数值模拟方法概述
        3.1.2 GMS软件介绍
        3.1.3 模型原理及求解
    3.2 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构建
        3.2.1 三维地层模型
        3.2.2 模型构建流程
        3.2.3 模型初始化与参数率定
    3.3 基于影响因素的地下水埋深模拟
        3.3.1 影响因素预测
        3.3.2 地下水埋深模拟
    3.4 不同方案下地下水埋深情景模拟
        3.4.1 情景方案拟定
        3.4.2 地下水埋深预测
    3.5 本章小结
4 地下水压采效果动态评估系统研究
    4.1 系统设计
        4.1.1 系统框架设计
        4.1.2 系统功能设计
    4.2 系统关键技术
        4.2.1 数据库技术
        4.2.2 数据插值法
        4.2.3 可视化仿真
    4.3 系统应用功能
        4.3.1 基于模型的评估结果展示
        4.3.2 基于目标变幅的打分评估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实物地质资料岩心数字化实践、意义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物岩心资料保管及利用现状分析
2 开展岩心数字化工作的意义
3 岩心数字化实践
    3.1 数字化钻孔岩心选取
    3.2 扫描仪器、图文处理软件及扫描方法
    3.3 岩心数字化工作流程
        3.3.1 岩心扫描
        (1)启动扫描仪并预热。
        (2)扫描仪对焦。
        (3)选择扫描方式,设置扫描参数。
        (4)图像存储。
        3.3.2 岩心扫描原始图像裁剪
        3.3.3 建立岩心图文数据库
    3.4 数字化成果利用
4 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成果总结与思考
    4.1 山东省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首选优势矿种
    4.2 岩心数字化有利于提高实物岩心的利用率
    4.3 岩心数字化有助于完善“地质云”平台内容

(7)地区油气田企业地质档案大数据开发利用体系实践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新思路
二、创新做法
三、创新成果及影响

(8)从建筑影像学到影像建筑学 ——影像视角下的建筑思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相关研究
        1.3.1 哲学层面的研究
        1.3.2 电影建筑与建筑影像传播的研究
        1.3.3 思维、影像与建筑间联系的探索
2.语言、建筑与影像记录
    2.1 “影像”及“建筑影像”的涵盖
    2.2 建筑的原生影像与次生影像
    2.3 被记录和转译的建筑
3.建筑影像与机械复制
    3.1 机械复制时代的开启
    3.2 动态影像——“这一段”的影像呈现
    3.3 声音记录及“超文本”影像
    3.4 建筑影像是维系建筑记忆的重要途径
    3.5 建筑影像的标志性意义及其纪念碑性
4.哲学思维与建筑影像
    4.1 建筑影像、想象与空指谓建筑
    4.2 以影像思维创作的逻辑图像
    4.3 思维的摄影机机制与思维投影
    4.4 建筑的共时性影像和历时性影像
5.建筑影像空间与影像呈现
    5.1 建筑空间及其影像空间
    5.2 建筑影像的表皮与影像特性
    5.3 在影像中“视为等同”
    5.4 影像技术的演进与影像修改
6.“未建成”与影像建筑
    6.1 建筑之“未建成”——机械生成作为原生影像
    6.2 影视领域的影像建筑实践
    6.3 影视城与影像建筑
    6.4 电子游戏与影像建筑
    6.5 线性与非线性——从影像建筑到建筑实体
7.建筑影像及影像建筑实践
    7.1 建筑影像的拟仿
    7.2 “被动给予”与“主动获取”的建筑影像
    7.3 方兴未艾的影像建筑
8.建筑影像学与影像建筑学的提出——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9)“互联网+”背景下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 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存在的障碍因素
    2.1 监管上“政府缺位”
    2.2 共享服务意识淡薄
    2.3 共享服务标准体系不完善
    2.4 共享服务体系基础薄弱
    2.5 数据源的质量和数量不能满足共享服务
    2.6 网络安全问题
3 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的动因和可行性分析
    3.1 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的动因
        3.1.1 外部需求驱动
        3.1.2 内部需求驱动
    3.2 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的可行性
        3.2.1 经济可行性
        3.2.2 技术可行性
        3.2.2.1硬件技术的进步
        3.2.2.2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
        3.2.3 操作可行性
4 推进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工作的基本思路
    4.1 明确地质大数据资源的产权归属
    4.2 完善政策法规,构建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保障机制
    4.3 强化政府对地质大数据资源配置和共享监管的力度
    4.4 树立共享理念,提高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模式
        4.4.1 树立共享理念,提高服务意识
        4.4.2 创新服务模式
    4.5 大力营造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的社会文化氛围
5 结语

(10)基于工作流的钻井工程设计审批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作流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钻井工程设计审批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
    2.1 工作流相关技术
        2.1.1 工作流技术概述
        2.1.2 工作流引擎
    2.2 MVC设计模式
    2.3 SSM开发框架
    2.4 光学字符识别算法
    2.5 粒子群优化算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工作流的钻井工程设计审批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可行性分析
    3.2 系统需求分析
        3.2.1 系统总体需求
        3.2.2 功能性需求分析
        3.2.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工作流的钻井工程设计审批系统设计
    4.1 系统总体架构
    4.2 数据库设计
        4.2.1 系统E-R模型设计
        4.2.2 数据表结构设计
    4.3 基于OCR的表单识别算法设计
        4.3.1 图像灰度化与二值化
        4.3.2 图像降噪
        4.3.3 网格检测
        4.3.4 字符识别
    4.4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工作流任务分配策略
        4.4.1 任务负载分析
        4.4.2 任务分配模型
        4.4.3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工作流任务分配策略
    4.5 功能模块设计
        4.5.1 流程管理模块设计
        4.5.2 系统登录模块设计
        4.5.3 基础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4.5.4 任务管理模块设计
        4.5.5 审批管理模块设计
        4.5.6 公告管理模块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工作流的钻井工程设计审批系统实现与测试
    5.1 系统开发环境与工具
    5.2 Activiti工作流引擎程序的实现
        5.2.1 Activiti开发环境的配置
        5.2.2 Activiti流程实现过程
    5.3 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
        5.3.1 流程管理模块
        5.3.2 系统登录模块
        5.3.3 基础信息管理模块
        5.3.4 任务管理模块
        5.3.5 审批管理模块
        5.3.6 公告管理模块
    5.4 系统测试
        5.4.1 测试环境
        5.4.2 功能测试
        5.4.3 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四、地质资料存储方式的转变——浅谈地质资料光盘存储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方案研究[J]. 温雪茹,郭斯嘉,刘冰. 地质与资源, 2021(04)
  • [2]铀矿地质行业云计算平台技术研究与设计[J]. 陆剑予,孔维豪,刘原麟,李雪,张璐. 铀矿地质, 2021(04)
  • [3]地勘地质档案资料信息化建设管理及策略探讨[J]. 陈玉琴. 山西青年, 2021(13)
  • [4]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D]. 于翔.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5]邢台市地下水压采效果动态评估模型与系统研究[D]. 曹睿娟.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6]实物地质资料岩心数字化实践、意义及建议[J]. 崔美慧,董涛,邵长凯,尹剑飞,张淼,雷印祥,王俊洁. 山东国土资源, 2021(06)
  • [7]地区油气田企业地质档案大数据开发利用体系实践与应用[J]. 鲜勇. 兰台世界, 2021(S1)
  • [8]从建筑影像学到影像建筑学 ——影像视角下的建筑思维研究[D]. 樊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9]“互联网+”背景下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研究[J]. 雷传扬,刘兆鑫,王波,范敏,谢海洋,尹显科.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1(11)
  • [10]基于工作流的钻井工程设计审批系统研究与实现[D]. 温凤飞.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地质资料存储方式的转变——浅谈地质资料光盘存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