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论坛第一讲机电一体化与支柱产业

机电一体化论坛第一讲机电一体化与支柱产业

一、机电一体化讲坛 第一讲 机电一体化与支柱产业(论文文献综述)

马艳[1](2021)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在我国汽车行业是支柱性产业,因此,对汽车设计需要给予高度重视。机电一体化在汽车设计领域当中应用较为广泛,而且需要应用到的技术相对较多,属于一种综合性的技术,同时随着技术日益成熟,对汽车行业的高效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田云飞[2](2021)在《智能化办公家具的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智能化的普及,办公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导致传统的办公家具无法适应现代与未来的办公生活,也不能满足更高层次的办公人员需求。因此本研究以智能化相关技术理论与未来办公形态特点为依据,探讨智能化办公家具的特征,建立其体系,提出一套智能化办公家具设计指导理论。本文以智能化与办公家具的关系以及办公形态的发展为基础。首先,以智能化相关领域的研究为背景,得到智能化办公家具的定义、结构、控制理论与应用技术。并从办公形态的影响因素入手,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办公条件。分析新旧办公形式的变化,总结出未来办公形态的特点。在明确办公形态与办公家具的关系后,使智能化办公家具和未来办公形态的特点相适应。归纳出智能化办公家具交互化、复合化、高效化、弹性化、技术化五大特征,为智能化办公家具的设计要素和设计原则提供依据。然后,以构建体系目标为前提,对智能化办公家具在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控制层、云层五个方面的体系进行分析,为实现智能化办公家具奠定了可能性。最后从智能化办公家具的特征细分中提取出12个需求,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再结合构成体系的实现。通过功能要素、结构要素、造型要素、环境要素四方面的设计要素,以及安全性原则、高效性原则、生活性原则三方面的设计原则,详细描述了智能化办公家具的具体做法和规则,为智能化办公家具的设计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手段。

张海英[3](2013)在《A研究院企业文化变革案例研究》文中提出当今时代企业改革重组如同浪潮席卷中国大地。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组正在不断深化,经营性国资进一步集中到关系国家战略、国计民生、城市安全、基础资源领域,集中到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先导性产业等支柱产业或战略产业。但是实践证明,企业改革重组充满着各种风险,失败率很高。其中,文化整合是导致企业改革重组成败的重要因素。而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文化力的竞争必将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所在,文化资源必将成为企业发展最经济和最有价值的战略资源。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不重视企业文化,企业注定不会走得太远。科研院所是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有超过一万家的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实施了企业化转制。在经历了从吃“皇粮”到自己在市场上求生存“找饭吃”的洗礼后,此类科研院所往往会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科研院所的改革发展关系着我国的技术进步和创新体系的建设,因而始终受到国家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2011年,A研究院由上海市无偿划转给中央企业H集团,从而由上海市国资委直接管辖的一级企业,成为央企的二级企业,A研究院正经历着一场重大的变革。何况A研究院有着几方面的特点:一是有着5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此次重组进入的是成立仅4年多的央企,二是科研人员集聚,员工自主和民主意识强,三是当前经济效益较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处在较高水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自身改革动力不足的问题。重组对A研究院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其深远的影响首先从文化变革开始,而文化变革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重组的成败和今后的发展。本文在探讨企业文化和相关变革理论的基础上,以A研究院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研和访谈,深入分析和探讨企业文化类型、成因和思辨企业文化刚性特征,研究A研究院在企业重组进入央企背景下遇到的问题和瓶颈,寻出差异和关键,提出变革的对策。本文希望通过对A研究院企业文化类型的分析和重组中文化变革的实践,探究转制科研院所重组中文化变革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为处在当今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的科研院所,乃至高素质人才集聚的科技型企业在企业文化理念和文化变革策略方面提供可以借鉴的管理模式与机制创新途径。

秦祖泽,刘迎春,覃事刚[4](2013)在《创新企业办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以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本文以湘电集团主办的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企业办学基础上凝练了"两车间、三领域、三证书、五段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从理论与实践上对企业办学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指导作用。

郝文升[5](2012)在《低碳生态城市过程创新与评价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文中指出在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低碳生态城市已成为城市发展转型的必然趋势,我国诸多城市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摸索实践。在这种情况下,明确低碳生态城市的定义和内涵,解析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过程,探索政府、企业和公众协同至善的最佳治理模式,构建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对于推动低碳生态城市的研究实践,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对低碳生态城市的定义及其内涵进行了辨析。在对低碳生态城市产生背景和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述评的基础上,从过程论角度将低碳生态城市定义为以低碳发展为中轴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实现自然环境生态化、经济发展低碳化和社会生活幸福化的协同可持续发展演进过程。这为低碳生态城市的研究和实践明确了方向和目标。其次,对善治理念下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过程进行创新性地深入解析。将善治理念和过程研究方法引入低碳生态城市研究中,认为善治理念下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是一个持续性的系统性互动过程,是政府、企业、公众追求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趋向协同至善的公共管理过程,进而剖析了低碳生态城市的主体嵌入过程和客体发展过程,及其相互联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动态演进关系。再次,构建了基于三维空间结构的低碳生态城市三维目标—过程评价方法。评价方法从低碳生态城市三个子系统的特征目标出发,构造了基于自然生态、经济低碳和社会幸福三维空间结构的评价数学模型;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定量指标采用“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递阶层次框架结构,运用德尔菲和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28项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定性指标借鉴中新天津生态城引导性指标的方式,针对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机制选取5项指标。评价方法既可用于城市发展状态和过程评价,还可对城市发展的目标进行可达性分析,指导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最后,以天津市为例,对低碳生态城市三维目标—过程评价方法进行实例研究。评价结果与天津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过程和成效基本吻合,初步检验了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张帆[6](2012)在《基于有限元法的实木框架式家具结构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木框架式家具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在当前的家具行业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我国实木家具的结构设计仍以经验类比和简单计算为主,家具力学性能的检测也主要以整体破坏性试验为主要手段。国内有关家具结构力学性能的研究少且不系统,没有形成完整的设计理论,不能为家具的结构设计提供科学、高效、定量的方法。本论文将有限元法引入家具的结构力学研究,研究探讨了计算机有限元模拟分析应用于家具结构设计与力学性能测定的理论基础、系统构建和具体方法。论文采用了试验测试、数学建模、计算机数值模拟、类比、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将家具结构力学及有限元理论、家具材料性能、家具三维实体模型建立、计算机模拟测定分析等几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研究。以中国传统椅凳、桌案、柜架类三种家具类型中的典型家具为研究对象,建立家具三维实体模型,并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家具力学性能的模拟分析测定,提出了家具结构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系统集成软件的构建思路与系统组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论文采用电测法和静态三点弯曲法对18种硬木的各项弹性常数和力学强度进行了试验测定,所得结果数值能较准确反映木材性能。材料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和密度是利用计算机有限元模拟计算分析进行家具结构设计与力学性能测定的基础。(2)论文对中国传统实木框架式家具中椅凳、桌案和柜架类三类家具的构件构成形式与构成关系进行了归类研究;对上述三类家具使用中的受力情况进行了分类研究,为家具实体模型的建立提供依据。(3)确立了实体模型建模的基本思路和简化原则:a.保证家具主体框架结构及尺度与真实体的一致性;b.简化或隐去对结构强度贡献不大或无直接关联的造型及装饰元素;c.保留形制较为固定的典型构件的主要特征。(4)论文以椅凳、桌案和柜架类的数件典型家具为研究对象,对各类家具针对不同构件不同方向施加静载荷,得到了家具变形及应力应变的结果。分析过程和所得结果都证明了计算机有限元模拟计算分析对于家具结构力学设计与测定是可行且适用的。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家具结构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系统集成软件构建的基本思想和系统组成。论文将家具结构力学、有限元理论、家具材料性能、计算机建模及模拟计算分析等几个研究领域集合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研究,以系统化、定量化为基础,为家具结构力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发展方向。

高博[7](2011)在《高速旋流旧砂再生装置设计参数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我国年均铸件产量都在3000万吨以上,将铸造旧砂进行回收再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实现绿色生产。再生后的旧砂具有粒度均匀、表面光滑、耐热度好等优点,可以提高型砂和铸件的质量。目前的旧砂再生设备存在再生率低、砂粒破碎率高、耗能大、再生工艺繁琐、耗时长等缺点。因此需要寻找新的方法、开发新的设备来提高旧砂再生能力,满足旧砂再生的要求。旋流式旧砂再生装置的提出是以热法和气流式再生机理为基础,采用旋动射流的气流为动力源的新型旧砂再生装置。本文通过对不同旧砂再生方法优、缺点的对比指出干法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再生方法,而气流再生法又以其工作稳定、可靠,维修方便等优点已成为干法再生中的主流方法。通过对旋动射流相关理论的研究发现旋动射流的气体在强旋度的情况下存在很强的卷吸能力从而产生很强的掺混作用,这样会使砂粒与砂粒间发生相互摩擦,这有利于提高旧砂的再生效果。并根据横吹式旧砂再生机存在的砂粒易破碎、回收率低等现象和旋转的射流打击力随偏转角增大而递减的规律分析以后,提出了采用热法与旋动射流气流撞击法相结合的再生新方法。本文采用气流式旧砂再生机理及低温加热脆化方法针对粘土混合型旧砂的再生提出了旋流式旧砂再生装置的设计方案。在详细分析了旋流发生方式以后,采用管内导流法设计了该装置的旋流发生器。并通过Fluent软件的大量模拟仿真分析,得知圆弧板翼型叶片的导叶会使直流射流的气流产生强旋度的旋动射流。并指出在同一安装轴上,选择适当弧度、安装角、叶片数、弦长,叶片高度的圆弧板翼型叶片的旋流发生器,将产生更强旋度的旋动射流气流,并指出圆弧板翼型的安装角、弧度和叶片数量对气流的影响最强。又根据仿真结果提出入砂漏斗应尽量布置在靠近旋流发生器喷嘴的位置上,这有利于提高砂粒的流动速度和磋磨作用。并对入砂漏斗、入风口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设计,使入砂量可以调节、入风口入风均匀。并应用Fluent软件提供的离散相模型,对砂粒的流动轨迹、流动速度进行了分析。最后对高速旋流旧砂再生设备的工艺步骤和优点做出了详细的分析。

曾勇伟[8](2008)在《综采液压支架及“三机”配套选型系统软件的研制与应用》文中提出综合机械化采煤是21世纪采煤发展的趋势,而液压支架、采煤机和刮板输送机是综合机械化采煤的核心,是一个矿井生产的核心,是矿井安全高产高效的保证。液压支架与“三机”配套选型适当与否,直接影响整个矿井的生产效益的好坏。本论文主要介绍了以WindowsXP为开发平台,以VB6.0,Microsoft Excel2003,Word2003和AutoCAD为开发工具,利用OLE/COM技术实现对Excel、Word和AutoCAD的交互,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液压支架及“三机”配套选型系统软件。配套选型系统具有四个功能:采煤方法及工艺选择、支架选型、快速调用对应液压支架图和生成简易选型报告。该系统还具有界面友好,操作简单的特点。本论文前三章主要讨论了液压支架的基本知识、液压支架选型的原则及其计算公式,并且简要介绍了采煤机与刮板输送机的选型选择及其计算公式,同时简要阐述了“三机”配套的基本原则。第四章主要通过前三章的基本知识作为液压支架与“三机”配套选型系统的专家知识库,并且利用计算机编程技术实现液压支架选型的智能化,同时利用现有的“三机”配套数据库来实现“三机”配套的选型。用户还可以方便的查看所选择的液压支架及“三机”配套图,让用户更直观的掌握相关情况。另外,利用各种支架的特点作为知识库,本系统还可以自动生产选型报告,方便用户了解各种架型的适用条件和性能。第五章主要利用现有生产矿井的实际地质条件,通过选型系统实现液压支架及“三机”配套的智能化选择,同时证明了本选型系统的可靠性,通用性和实用性。第六章主要对论文进行总结和展望。本论文作为《采矿毕业设计手册》之第七分册《液压支架及“三机”选型》的主要内容部分。

朱英[9](2007)在《基于机器视觉的纸病检测系统的应用与研究》文中认为纸病检测系统(Web Ispection System,WIS)是目前已被广泛接受的造纸过程监测系统之一,它能对纸及纸板的生产过程提供全面的监视及测量。本文是结合实验室DVT机器视觉系统,以FrameWork为基础,通过对该软件的深入研究和具体应用,使用高级语言Delphi搭建用户平台,与智能图像传感器Legend530建立起的一套纸病检测系统。主要完成了与智能图像传感器Legend530的通信,包括图像信息通信和数据通信,使用到了包括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在内的主流技术。通过对FrameWork的深入了解和熟练应用,以及对其控件DVTSID的学习和分析,进行了在线纸病检测系统(WIS)的总体设计。构建的该系统主要包括硬件构成和通信驱动、软件设计和试验与仿真。硬件构成和通信驱动,主要是对智能图像传感器530进行分析和应用。智能图像传感器是硬件工具用来确保纸张质量并提供企业各个层次的信息,此信息可能是设备层数据,例如送往PLC的检测数据和处理层统计过程控制(SPC)数据。信息可能会综合为通过(PASS)或失败(FAIL)信号或特定为运动控制器的反馈信号。通过对这些特定的反馈信号的解码,得到所需要的数据。其采用以太网TCP/IP协议与PC进行通信。软件设计,包括通信连接、使用Script语言进行图像预处理和用户使用平台的设计,使用高级语言Delphi编程,实现纸病测试系统的各项功能。试验与仿真,所设计的纸病检测系统与Framework软件进行仿真试验,实现通信功能,得到所要的数据和图像。本文最后总结了所设计的纸病在线检测系统的特点,随着纸机车速的不断提高,纸张面临着出现更多缺陷的风险,靠人工肉眼检测外观纸病已不现实。因此,在线纸病检测系统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对提高造纸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阎颐[10](2007)在《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供应链协同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造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国内外学者对制造系统的研究给予了普遍重视,研究成果丰硕;但对于制造系统中的重要而特殊的一类——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供应链、协同供应链进行研究的文献更不多见。本文紧紧围绕此类系统的大物流和工程项目两个重要特征,以复杂系统和协同学理论为指导,以海洋石油平台制造企业为背景,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系统宏观层面对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供应链协同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分析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的体系结构和技术特征,以及此类系统的生产方式、物流和供应链形态、结构及其特点。2.基于复杂系统和协同学理论,分析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供应链的复杂性,阐述其协同机理并构建协同适应策略模型。3.研究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的物流协同模式,构建物流协同模式决策模型和决策流程。4.对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供应链的协同动因、协同关系和协同利益进行深入分析,用数学模型揭示其内涵和相互作用机理;构建协同动力、协同激励约束、协同支持保障、协同风险防范和协同运行的协同实现机制整合模型。5.基于协同学的序参量原理和使役原理,对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供应链协同程度进行评价研究;寻求和识别序参量,建立二级序参量层次结构和协同测度模型。以HG公司为背景,用基于复合熵权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和模糊信息熵法,对其供应链运行协同程度进行实证评价,并对有序度水平的评价结果进行解读;将供应链运行的有序度和HG公司主营业务的经济效益进行相关性分析。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改进HG公司供应链管理、提升其供应链运行有序度水平提出建议。

二、机电一体化讲坛 第一讲 机电一体化与支柱产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电一体化讲坛 第一讲 机电一体化与支柱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机体一体化技术在汽车行业当中的发展现状
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设计行业的应用优势
    2.1 使用功能更加完善
    2.2 工作状态更加安全
    2.3 生产功能更高效
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设计当中的应用
    3.1 电子制动系统
    3.2 自动变速系统
    3.3 设计理念方面的应用
    3.4 机电一体化设备更新
    3.5 车身模型
    3.6 ABS系统以及无人驾驶
    3.7 提升设计师的个人素质
    3.8 创新汽车理念
4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
5 流程应用举例
6 总结

(2)智能化办公家具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办公形态与办公家具的研究现状
        1.2.2 智能化与办公家具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智能化办公家具理论概述与技术基础
    2.1 智能化办公家具的概念
        2.1.1 智能化办公家具的相关概念
        2.1.2 智能化办公家具在智能化领域中的从属关系
        2.1.3 智能化办公家具的定义
    2.2 智能化办公家具的组成结构与控制系统
        2.2.1 智能化办公家具的组成结构
        2.2.2 智能化办公家具的控制系统
        2.2.2.1 智能化办公家具的控制理论
        2.2.2.2 智能化办公家具的嵌入式系统
    2.3 智能化办公家具的应用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未来办公形态的特点与智能化办公家具的特征
    3.1 未来办公形态的特点
        3.1.1 办公形态的影响因素
        3.1.2 限于影响因素下的办公形态变化
        3.1.3 未来办公形态的特点分析
        3.1.3.1 办公结构扁平化
        3.1.3.2 办公形式虚拟化
        3.1.3.3 办公模式互动化
        3.1.3.4 办公职位细分化
        3.1.3.5 办公空间灵活化
        3.1.3.6 办公生活一体化
    3.2 基于未来办公形态的智能化办公家具的特征
        3.2.1 智能化办公家具的交互化
        3.2.2 智能化办公家具的弹性化
        3.2.3 智能化办公家具的复合化
        3.2.4 智能化办公家具的高效化
        3.2.5 智能化办公家具的技术化
    3.3 本章小结
4 智能化办公家具的体系
    4.1 构建智能化办公家具体系的核心目标
    4.2 智能化办公家具构成体系的实现
        4.2.1 感知层的实现
        4.2.2 网络层的实现
        4.2.3 应用层的实现
        4.2.4 控制层的实现
        4.2.5 云层的实现
        4.2.6 各层级之间的关系
    4.3 本章小结
5 智能化办公家具的设计要素与设计原则
    5.1 智能化办公家具的需求与要素和原则的联系
    5.2 智能化办公家具的功能要素分析
        5.2.1 办公家具构建办公人员之间的交互功能
        5.2.2 办公家具对办公人员的服务功能
        5.2.2.1 信息采集功能
        5.2.2.2 信息编辑功能
        5.2.2.3 信息输出功能
        5.2.3 办公人员与办公家具的交流功能
        5.2.4 办公家具之间的交流功能
    5.3 智能化办公家具的结构要素分析
        5.3.1 办公家具结构对团队的适应
        5.3.2 办公家具结构对个人的适应
        5.3.3 办公家具结构对职业的适应
    5.4 智能化办公家具的造型要素分析
        5.4.1 功能因素对办公家具造型的影响
        5.4.2 结构因素对办公家具造型的影响
        5.4.3 其他因素对办公家具造型的影响
    5.5 智能化办公家具的环境要素分析
    5.6 智能化办公家具的设计原则
        5.6.1 安全性原则
        5.6.2 高效性原则
        5.6.3 生活性原则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3)A研究院企业文化变革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内容结构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企业重组的概念界定
    2.2 企业文化理论基础
        2.2.1 企业文化理论的起源
        2.2.2 企业文化理论的含义
        2.2.3 企业文化的结构
        2.2.4 企业文化的类型
        2.2.5 企业文化的功能
    2.3 企业重组与文化变革
        2.3.1 企业重组文化差异的概念界定
        2.3.2 集团文化的概念及定律
        2.3.3 企业文化刚性特征
        2.3.4 企业文化变革过程
第3章 A研究院企业文化调研
    3.1 A研究院概况
    3.2 调研设计
        3.2.1 调研的目的
        3.2.2 调研的设计
    3.3 调研实施
    3.4 调研结果
        3.4.1 对文化类型的直观感受
        3.4.2 A研究院发展至今的关键成功因素
        3.4.3 A研究院的发展战略及其实施
        3.4.4 A研究院的制度及其管理
        3.4.5 A研究院市场地位以及与外部的关系
        3.4.6 A研究院的员工职业发展
        3.4.7 A研究院的分配与激励机制
        3.4.8 A研究院的内部沟通与协作
        3.4.9 A研究院员工对H集团文化的认同度
        3.4.10 A研究院员工对文化建设的态度
    3.5 A研究院企业文化类型成因分析
第4章 H集团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4.1 H集团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4.1.1 理念体系
        4.1.2 核心理念
    4.2 A研究院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探源
        4.2.1 来自自身文化的局限性
        4.2.2 来自与H集团文化的差异
    4.3 A研究院与H集团文化差异的关键因素
        4.3.1 战略与目标
        4.3.2 组织整合
        4.3.3 核心竞争力
第5章 A研究院文化变革管理推进策略
    5.1 制定变革方案
    5.2 物质文化的变革
    5.3 精神文化的变革
        5.3.1 强化培训
        5.3.2 全员大讨论
    5.4 行为文化的变革
        5.4.1 制定员工行为规范
        5.4.2 提升员工职业素养
        5.4.3 强化组织纪律
        5.4.4 核安全文化行为养成
        5.4.5 加强领导人员行为指引
    5.5 制度文化的变革
        5.5.1 开展制度审查
        5.5.2 调整组织建制
        5.5.3 健全教育培训制度
        5.5.4 完善创新文化机制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与实践启示
    6.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附件1 企业文化调查问卷之一
附件2 企业文化调查问卷之二
参考文献
致谢

(4)创新企业办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以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车间、三领域、五证书、五段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例: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现状
    2.“五措施”推动“两车间、三领域、三证书、五段交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创新企业办学基础上的校企共同体, 实现职业教育融入地方产业发展。
        (2) 校企共建专业, 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
        (3) 校企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现学校“教师”与企业“巧匠”对接。
        (4) 校企共建“工作室+两车间”实训基地, 实现教学与生产对接
        (5) 校企共育文化, 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3.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成效与应用推广

(5)低碳生态城市过程创新与评价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城市病”与生态城市
        1.1.2 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
        1.1.3 低碳生态城市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与本文研究空间
        1.2.1 国外低碳生态城市研究现状
        1.2.2 国外低碳生态城市实践现状
        1.2.3 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研究现状
        1.2.4 国内低碳生态城市实践现状
        1.2.5 国内外低碳生态城市评价研究和实践现状
        1.2.6 研究现状述评与本文研究空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低碳生态城市理论研究
    2.1 低碳生态城市的学科和理论基础
        2.1.1 学科和理论基础框架
        2.1.2 学科基础简介
        2.1.3 基础理论简介
    2.2 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及其内涵
        2.2.1 低碳生态城市概念辨析
        2.2.2 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
    2.3 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选择
        2.3.1 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模式
        2.3.2 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模式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善治理念下低碳生态城市过程创新研究
    3.1 善治的概念及其拓展
        3.1.1 善治的概念
        3.1.2 善治概念的拓展
    3.2 善治理念下低碳生态城市过程创新
        3.2.1 过程哲学及其应用
        3.2.2 善治理念下低碳生态城市过程创新
        3.2.3 善治主体嵌入过程创新研究
        3.2.4 善治客体发展过程创新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碳生态城市三维目标—过程评价研究
    4.1 低碳生态城市的三维空间结构模型
        4.1.1 低碳生态城市复杂性分析
        4.1.2 低碳生态城市三维空间结构模型
    4.2 低碳生态城市三维目标—过程评价模型
        4.2.1 低碳生态城市三维目标评价
        4.2.2 低碳生态城市过程评价
        4.2.3 低碳生态城市评价结果分级与应用
        4.2.4 基于 GM(1,1)模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可达方程
    4.3 低碳生态城市三维目标—过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1 指标体系的意义和功能
        4.3.2 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4.3.3 指标框架构建
        4.3.4 定量评价指标选取
        4.3.5 定量评价标准值确定
        4.3.6 定量指标评价值计算
        4.3.7 定量指标权重设定
        4.3.8 区域协调发展定性评价指标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天津市的评价实例研究
    5.1 天津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概括
        5.1.1 天津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历程
        5.1.2 天津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现状
    5.2 天津低碳生态城市三维目标—过程评价
        5.2.1 定量评价计算结果及分析
        5.2.2 区域协调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6)基于有限元法的实木框架式家具结构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1 实木框架式家具
        1.1.2 家具结构力学及结构设计
        1.1.3 有限元法
    1.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架构
        1.4.3 研究流程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家具结构设计与力学性能检测
    2.2 有限元法在建筑、工程等领域的应用
    2.3 有限元法在家具结构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2.3.1 国外有限元法在家具结构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2.3.2 国内有限元法在家具结构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2.4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4.1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
        2.4.2 有限元法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3. 针对家具结构力学研究的有限元理论及分析方法
    3.1 针对家具结构力学研究的有限元法分析的基本步骤
        3.1.1 前处理
        3.1.2 分析
        3.1.3 后处理
    3.2 基于有限元法的ANSYS软件及其在家具结构力学研究的应用
        3.2.1 ANSYS分析软件的功能
        3.2.2 利用ANSYS软件进行家具结构力学分析的主要步骤
    3.3 有限元理论对家具结构力学研究的适用性
    3.4 本章小结
4. 木材力学性能参数的试验测定与分析
    4.1 木材力学性能参数测定对本研究的意义
    4.2 材料与试验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2.3 试验测定参数
    4.3 试验测定过程
        4.3.1 抗压试验中测定的参数
        4.3.2 抗弯试验中测定的参数
        4.3.3 密度的测定
    4.4 结果统计与分析
        4.4.1 弹性常数
        4.4.2 力学强度参数
        4.4.3 密度
    4.5 本章小结
5. 实木框架式家具结构力学分析与研究
    5.1 实木框架式家具的基本结构体系
    5.2 传统实木框架式家具结构构成形式的研究
        5.2.1 传统实木框架式椅类的结构构成形式
        5.2.2 传统实木框架式凳类的结构构成形式
        5.2.3 传统实木框架式桌案类的结构构成形式
        5.2.4 传统实木框架式柜架类的结构构成形式
    5.3 实木框架式家具的力学特性
        5.3.1 实木材料的主要力学特性
        5.3.2 实木框架式家具的受力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对象的确定及简化模型的建立
    6.1 研究模型对象的确定
        6.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6.1.2 研究对象的分析
    6.2 研究对象模型的建模原则
        6.2.1 模型结构类型组成
        6.2.2 模型简化
        6.2.3 模型结构形式
    6.3 研究对象模型的建立
        6.3.1 小方凳
        6.3.2 灯挂椅
        6.3.3 四出头官帽椅
        6.3.4 夹头榫翘头案
        6.3.5 炕桌
        6.3.6 圆角柜
    6.4 本章小结
7. 实木框架式家具结构力学强度ANSYS模拟计算分析
    7.1 椅凳类家具的ANSYS模拟计算分析
        7.1.1 椅凳类家具力学性能测定基础
        7.1.2 小方凳模型ANSYS模拟计算分析
        7.1.3 灯挂椅模型ANSYS模拟计算分析
        7.1.4 四出头官帽椅模型ANSYS模拟计算分析
    7.2 桌案类家具的ANSYS模拟计算分析
        7.2.1 桌案类家具力学性能测定基础
        7.2.2 翘头案模型ANSYS模拟计算分析
        7.2.3 炕桌模型ANSYS模拟计算分析
    7.3 柜架类家具的ANSYS模拟计算分析
        7.3.1 柜架类家具力学性能测试基础
        7.3.2 圆角柜模型ANSYS模拟计算分析
    7.4 结果分析与讨论
        7.4.1 椅凳类力学性能计算机模拟分析前处理规范
        7.4.2 桌案类力学性能计算机模拟分析前处理规范
        7.4.3 柜架类力学性能计算机模拟分析前处理规范
        7.4.4 计算结果分析及讨论
    7.5 本章小结
8. 家具结构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系统集成软件构建思路与组成
    8.1 系统集成软件构建的基本思想
        8.1.1 问题分析
        8.1.2 预期解决的几类问题
    8.2 系统集成软件的组成及工作流程
        8.2.1 系统总体描述
        8.2.2 系统集成软件的组成
        8.2.3 系统集成软件的工作流程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创新点
    9.3 研究局限与建议
        9.3.1 研究局限
        9.3.2 后续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索引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高速旋流旧砂再生装置设计参数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型砂在铸造工艺中的应用
        1.1.2 粘土混合旧砂形貌及其再生用于制芯
        1.1.3 旧砂再生问题的提出
        1.1.4 旧砂再生的意义
    1.2 旧砂再生后应获得的效果及质量要求
        1.2.1 旧砂再生后的效果
        1.2.2 再生砂的质量要求
    1.3 旧砂再生技术研究动态与现状
        1.3.1 旧砂再生的主要处理方法
        1.3.2 干法再生的主要方法
        1.3.3 旧砂再生技术的发展概况
        1.3.4 气流式再生设备的发展概况
    1.4 课题研究的提出及内容
        1.4.1 课题提出的必要性
        1.4.2 课题提出的可行性
        1.4.3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旋流气流的相关理论
    2.1 旋动射流的旋度和卷吸能力
        2.1.1 旋度
        2.1.2 卷吸能力
    2.2 产生旋动射流的方法
        2.2.1 对发生旋流射流的研究
        2.2.2 常用的旋转方式
    2.3 旋动射流的特性分析
        2.3.1 旋动射流出口处速度分布
        2.3.2 旋动射流的轴向速度分布
        2.3.3 轴向速度、旋转速度沿轴向衰减的情况
        2.3.4 旋动射流紊动特性
        2.3.5 旋动射流的击打力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FD理论及Fluent软件选用
    3.1 计算流体动力学概述
    3.2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工作步骤
    3.3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特点
    3.4 Fluent软件的选用
    3.5 SIMPLE算法
    3.6 湍流模型
    3.7 离散相模型
        3.7.1 多相流的研究方法
        3.7.2 离散相模型的主要功能
        3.7.3 离散相模型的应用限制
        3.7.4 离散相模型的选择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旋流发生器的主要参数分析
    4.1 加旋方式选择
    4.2 叶片参数的研究
        4.2.1 翼型的几何参数
        4.2.2 叶栅的几何参数
        4.2.3 基于Fluent的叶片参数分析
    4.3 叶片参数的综合优化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再生装置的基本结构设计与砂粒运动情况分析
    5.1 撞击式旧砂再生机理—脱膜能理论
    5.2 高速旋流旧砂再生装置的结构设计
    5.3 砂粒运动情况分析
    5.4 实验工艺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速旋流旧砂再生机的工艺流程
    6.1 高速旋流旧砂再生机的工作流程
    6.2 旋流再生新技术的优点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专利

(8)综采液压支架及“三机”配套选型系统软件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RESEARCH BACKGROUND AND MEANING)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RESEARCH ACTUALITY)
        1.2.1 液压支架的国内外概况(Status of the hydraulic support)
        1.2.2 采煤机的国内外现状(Status of the Coal Winning Machine)
        1.2.3 刮板输送机的国内外现状(Status of the Scraper Conveyor)
        1.2.4 综采液压支架及“三机”配套选型现状(Status of the Hydraulic Support and Three-Machine Equipment Arrangement)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目标(RESEARCH CONTENTS AND OBJECTIVES)
    1.4 课题实现方法(RESEARCH METHODS)
2 液压支架选型原则及其主要参数确定
    2.1 液压支架分类及型号(CLASSIFYING AND NUMBERING HYDRAULIC SUPPORT)
        2.1.1 液压支架分类(Classifying Hydraulic Support)
        2.1.2 液压支架型号 (Numbering Hydraulic Support)
    2.2 液压支架的特点及适用条件(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BLE CONDITIONS OF HYDRAULIC SUPPORT)
        2.2.1 支撑式液压支架的特点及适用条件(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ble Conditions of Chock Support)
        2.2.2 掩护式液压支架的特点及适用条件(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ble Conditions of Shield Support)
        2.2.3 支撑掩护式支架的特点及适用条件(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ble Conditions of Chock-Shield Support)
        2.2.4 放顶煤液压支架的特点及适用条件(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ble Conditions of Sublevel Caving Support)
    2.3 液压支架选型原则及一般参数的确定(PRINCIPLES AND GENERAL PARAMETERS OF HYDRAULIC SUPPORT)
        2.3.1 液压支架选型原则(Principles of Hydraulic Support)
        2.3.2 液压支架的主要参数确定(General Parameters of Hydraulic Support)
3 采煤工作面设备配套选型程序及方法
    3.1 煤层赋存条件、生产条件及工作面产量要求(DEMAND OF COAL SEAM OCCURRENCE CONDITIONS、PRODUCTIONS CONDITIONS AND COALFACE YIELD)
    3.2 采煤工作面“三机”配套选型(THREE-MACHINE EQUIPMENT ARRANGEMENT OF COALFACE)
        3.2.1 围岩条件对架型、支架参数和支架结构选择的要求(Demand of Surrounding Rock Conditions to Hydraulic Support Type、Parameters and Structure)
        3.2.2 按煤层条件及工作面生产能力初选采煤机(Choose Coal Winning Machine According to Coal Seam Conditions and Coalface Production)
        3.2.3 根据工作面生产能力和采煤参数初选刮板输送机(Choose Scraper Conveyor According to Coalface Production and Mining Parameters )
        3.2.4 “三机”配套选型应考虑的问题(Some Problems to Be Considered in Three-Machine Equipment Arrangement)
4 系统研制
    4.1 系统开发环境(SYSTEM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4.1.1 Visual Basic 简介(Introduction of the Visual Basic)
        4.1.2 Microsoft Word 2003 简介(Introduction of Microsoft Word 2003)
        4.1.3 Microsoft Excel 2003 简介(Introduction of Microsoft Excel 2003)
        4.1.4 AutoCAD 2004 简介(Introduction of AutoCAD 2004)
        4.1.5 OLE、ActiveX 和 COM 技术简介(Introduction of OLE、ActiveX and COM)
    4.2 系统研制(THE SYSTEM DEVELOPMENT)
        4.2.1 系统研制的原则(Principles of System Development)
        4.2.2 系统研制的目标(Target of System Development)
        4.2.3 系统研制的要求(Demand of System Development)
        4.2.4 系统研制步骤(Steps of System Development)
    4.3 系统程序设计(DESIGN OF THE PROGRAM OF SYSTEM)
        4.3.1 系统需求分析(Requirement Analysis of System)
        4.3.2 系统概要设计(Summary Design of System)
        4.3.3 系统详细设计(Detailed Design of System)
        4.3.4 系统操作界面(System Operation Interfaces)
        4.3.5 系统流程图及部分程序代码(System Flowchart and the Code of Program)
    4.4 系统运行环境(SYSTEM OPERATION ENVIRONMENT)
5 应用实例
    5.1 掩护式液压支架选型实例(EXAMPLE OF LECTOTYPE OF SHIELD HYDRAULIC SUPPORT )
    5.2 放顶煤液压支架实例(EXAMPLE OF LECTOTYPE OF SUBLEVEL CAVING HYDRAULIC SUPPORT )
    5.3 小结(SUMMARY)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CONCLUSIONS)
    6.2 系统存在问题(UNSOLVED PROBLEMS OF SYSTEM)
    6.3 液压支架选型系统展望(PROSPECTS ON EQUIPMENT TYPE SELECTION OF HYDRAULIC SUPPORT)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于机器视觉的纸病检测系统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纸病
        1.2.1 纸病的定义
        1.2.2 纸病的类型
        1.2.3 纸病的模型
    1.3 纸病检测系统概述
        1.3.1 检测原理
        1.3.2 系统结构
        1.3.3 检测方法
    1.4 关于机器视觉
    1.5 相关研究工作
    1.6 国内外研究水平
    1.7 论文研究的内容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纸病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一般机器视觉系统的组成
    2.2 纸病检测系统的整体组成
        2.2.1 CCD
        2.2.2 光源
        2.2.3 其他部件
        2.2.4 FrameWork 图像处理软件
    2.3 系统的工作原理
    2.4 系统设计的软、硬件环境及开发工具的选择
        2.4.1 系统硬件的选择
        2.4.2 软件开发工具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纸病检测系统的硬件构成和通信驱动
    3.1 智能图像传感器530 系列
        3.1.1 DVT 简介
        3.1.2 智能图像传感器的配置
        3.1.3 智能图像传感器的硬件装备
    3.2 与智能图像传感器通信
        3.2.1 以太网及其发展
        3.2.2 TCP/IP 协议解析
    3.3 通信驱动
    3.4 IP 地址、端口及 Sockets
        3.4.1 IP 地址的设置
        3.4.2 端口的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纸病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设计原则
    4.2 建立通信连接
        4.2.1 IdTCPClient
        4.2.2 DVTSID
    4.3 FrameWork 图像预处理
        4.3.1 编写 Script 实现图像预处理
        4.3.2 Script 语言的编写
    4.4 纸病检测用户软件
        4.4.1 窗体设计器
        4.4.2 代码编辑器
        4.4.3 Delphi 可视化编程的步骤
        4.4.4 用户界面
        4.4.5 系统只要功能的实现
        4.4.6 主要程序代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
    5.1 纸页纸样图像的获取
    5.2 利用 FrameWork 进行图像处理
        5.2.1 利用 Blob 中的工具对图像进行腐蚀和膨胀预处理
        5.2.2 编写 Script 实现对纸样的检测
    5.3 仿真
        5.3.1 步骤
        5.3.2 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系统的改进
参考文献
附录
详细摘要

(10)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供应链协同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的界定
    1.2 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协同供应链研究现状
    1.3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研究路线
第二章 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体系结构及技术特征
    2.1 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体系结构
    2.2 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技术特征
    2.3 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企业生产方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协同学的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供应链协同分析
    3.1 复杂系统理论
    3.2 协同学理论
    3.3 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供应链协同机理
    3.4 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供应链协同适应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物流协同模式及其决策
    4.1 相关概念辨析
    4.2 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物流协同模式
    4.3 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企业物流协同决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供应链协同动因、协同关系及协同利益研究
    5.1 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供应链协同动因
    5.2 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供应链节点企业关系
    5.3 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供应链协同利益
    5.4 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供应链协同实现机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供应链协同测度
    6.1 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供应链协同测度方法
    6.2 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供应链协同测度模型构建
    6.3 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供应链协同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实证研究:海洋油/气生产平台制造企业供应链运行协同评价及改进建议
    7.1 海洋石油工程特点及海洋油/气开发程序
    7.2 海洋油/气生产平台制造企业及其供应链现状
    7.3 海洋油/气生产平台制造企业供应链运行协同评价
    7.4 提升海洋油/气生产平台制造企业供应链运行有序度的建议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本文的探索性研究及创新性成果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与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附录I:HG公司供应链协同运行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II:供应链运行协同评价熵权计算表
致谢

四、机电一体化讲坛 第一讲 机电一体化与支柱产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J]. 马艳. 内燃机与配件, 2021(24)
  • [2]智能化办公家具的设计研究[D]. 田云飞.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2)
  • [3]A研究院企业文化变革案例研究[D]. 张海英.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8)
  • [4]创新企业办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以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秦祖泽,刘迎春,覃事刚. 中国大学教学, 2013(01)
  • [5]低碳生态城市过程创新与评价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D]. 郝文升. 天津大学, 2012(05)
  • [6]基于有限元法的实木框架式家具结构力学研究[D]. 张帆.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5)
  • [7]高速旋流旧砂再生装置设计参数的优化研究[D]. 高博.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5)
  • [8]综采液压支架及“三机”配套选型系统软件的研制与应用[D]. 曾勇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08(01)
  • [9]基于机器视觉的纸病检测系统的应用与研究[D]. 朱英. 南京林业大学, 2007(02)
  • [10]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供应链协同及评价研究[D]. 阎颐. 天津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机电一体化论坛第一讲机电一体化与支柱产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