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脑室内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

阻塞性脑室内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

一、梗阻性脑室内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云峰,黄春玲,童笑梅,张扬,曾琳,原晋芳[1](2021)在《早产儿梗阻性脑积水外科治疗与预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早产儿梗阻性脑积水外科治疗与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49例梗阻性脑积水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外科干预组12例,保守治疗组37例。分析外科干预组的引流方式、并发症及最终分流,以及分析比较两组脑积水病因、两组治疗方式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49例梗阻性脑积水早产儿中,严重颅内出血(37例,76%)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0例,20%)是脑积水主要病因,但外科干预组和保守治疗组病因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干预组4例行侧脑室-帽状腱膜下分流,8例行Ommaya储液囊分流;1例继发感染;8例最终行脑室腹腔分流。外科干预组存活率高于保守治疗组(P<0.05)。37例严重颅内出血者中,外科干预组神经发育正常比例高于保守治疗组(P<0.05)。1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中,两组神经发育异常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梗阻性脑积水外科干预可有效提高存活率,改善严重颅内出血早产儿的预后。

黄盈[2](2021)在《脑出血后合并慢性脑积水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慢性脑积水是急性脑出血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影响脑出血患者的康复,造成严重的不良预后。本次研究对幕上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索幕上脑出血后合并慢性脑积水相关的影响因素,旨在于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早期判断预后,避免或减少危险因素,并使用脑出血发病早期的临床评估手段对患者合并慢性脑积水的概率进行评估,早期采取措施降低脑积水发生,提高脑出血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收集整理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之间就诊于我院神经外科及神经内科并根据2018年中国急性脑出血诊治指南诊断明确诊断为新发幕上脑出血的患者。排除合并由于颅脑外伤及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排除合并颅内感染(脑炎、脑膜炎)的患者;排除合并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及蛛网膜囊肿的患者;排除年龄小于18岁的患者;排除生存时间或随访时间未超过3个月的患者。最终共233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血肿部位、脑实质内血肿量、入院时GCS、是否破入脑室、是否脑疝、mGS评分以及治疗方式,并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至发病1年,根据临床预后是否合并慢性脑积水分为脑积水组及非脑积水组两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将可见明显统计学差异的因素(P<0.05)纳入logistics多因素回归模型中,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曲线下面积评价各因素对脑出血后合并慢性脑积水的预测价值。结果:1.在233例患者中,在发病后3个月至1年间影像学上出现慢性脑积水表现的患者有21例。对两组幕上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两组间的GCS评分、是否发生脑疝、是否破入脑室mGS评分以及治疗方式等因素可见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余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将两组患者的年龄、出血部位、脑实质内血肿量、入院时GCS评分、是否发生脑疝、mGS评分以及治疗方式纳入logistics模型中。Logistics单因素分析示入院时GCS评分、脑疝以及mGS评分为幕上脑出血后脑积水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s多因素模型中,除入院时GCS评分低、是否发生脑疝以及mGS评分高为幕上及急性脑出血后合并慢性脑积水的影响因素外,治疗方式也为其影响因素(P<0.05)。其中GCS评分低(β=0.568)、脑疝(β=0.1.441)以及mGS评分高(β=0.232)为险因素,而脑出血后手术(β=-1.259)为保护因素。3.以入院时GCS、脑疝、mGS以及治疗方式作为检验变量,以是否合并慢性脑积水作为状态变量绘制ROC曲线。其中治疗方式的对于预测合并慢性脑积水不的预测价值较低(P=0.454)。入院时GCS、脑疝、mGS预测患者合并慢性脑积水的AUC分别为0.668、0.642、0.70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571、0.742;0.524、0.759;0.476、0.887;约登指数分别为3.5、0.5、5.5三者联合预测患者合并慢性脑积水的AUC为0.731,对合并慢性脑积水的预测价值较高。结论:1.患者入院时GCS评分、脑疝、mGS评分、手术治疗为影响脑出血后形成慢性脑积水的相关因素,其中GCS评分低、脑疝、mGS评分高为脑出血后形成慢性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2.GCS、mGS以及是否发生脑疝对患者脑出血后合并慢性脑积水的概率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李政[3](2020)在《神经内镜技术在幕上脑室内病变治疗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脑室内病变由于位置深在,解剖结构复杂,手术并发症多,脑室内病变使得显微外科手术难以进行,目前神经内镜技术不断发展,在神经外科病变治疗中已十分普遍,尤其在治疗脑室内病变被认为是显微手术的有效替代方法。研究目的:分析在临床上通过使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幕上脑室内病变患者的解剖特点、手术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通过收集在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病房并通过术中使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幕上脑室内病变(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内)的16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例症状性透明隔囊肿;1例位于侧脑室Monro孔区囊肿;1例侧脑室内实性肿瘤,1例透明隔区肿瘤,1例左侧侧脑室旁及丘脑肿瘤;10例脑积水的患者通过在神经内镜下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ETV)重新构建脑脊液循环,其中4例因颅脑手术后伴发脑积水;2例患者因松果体区肿瘤合并梗阻性脑积水,4例特发性梗阻性脑积水,均行ETV解除脑脊液循环梗阻。所有患者均接受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手术包括ETV、神经内镜下脑室内肿瘤活检术、神经内镜下透明隔囊肿造瘘术、神经内镜下脑室内肿瘤切除术以及神经内镜下脑室内囊肿切除术等。术前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以及相关影像学检查(头颅CT及MRI),病变均位于侧脑室、第三脑室内或脑室旁,并完善心电图、胸部平片、实验室检查、高龄患者或心功能不佳患者行心脏彩超,腰穿测脑脊液压力等检查。手术采用STORZ硬质内镜(4mm*150mm,分为0°、30 °、45°成角内镜)、脑室镜(4mm*180mm)及Endoport内镜工作通道(外径20mm*160mm工作通道长度)及相关显微器械。术后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有无头痛、体温变化、颅内压力变化以及是否有电解质紊乱、颅内感染、脑脊液漏、伤口愈合、术后癫痫等并发症。在内环境方面,予以监测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术后在拔除气管插管平稳后、住院动态复查头颅CT,评估手术疗效及相关病情。术后随访:根据患者病情变化不适随诊,一般在术后3月、半年以及一年左右复查头颅CT或者MRI,评估肿瘤有无复发,脑积水症状有无改善。结果:所有患者均诊断为幕上脑室内病变,其中2例透明隔囊肿经神经内镜造瘘后,2例患者症状均消失,其中1例患者出院后出现头痛对症治疗后头痛消失;1例侧脑室囊肿,术后症状缓解;1例侧脑室内肿瘤,完整切除,临床症状消失,2例神经内镜下肿瘤活检诊断成功,出院后均化疗或放射治疗。10例患者行ETV,其中9例患者脑积水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1例因术前基础状况差,术后死于肺部感染。结论:掌握内镜下脑室解剖特点,才能在内镜手术中准确定位从而精确实施手术。神经内镜技术具有解剖清晰、创伤小等优点,治疗梗阻性脑积水、脑室内囊肿、<2cm脑室内肿瘤切除及脑室肿瘤活检等幕上脑室内病变,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联合应用神经导航、激光刀等新技术可以协助解决术中肿瘤定位、重要结构保护以及通道止血等难题。

郝桥[4](2020)在《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脑室出血在神经外科疾病中比较常见,具有发病急危重,死亡率和发病率是相对较高的特征。出血以后,脑室内血凝块的物理作用使脑脊液正常流通受阻,导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的发生发展,若脑室内被血脑脊液填满,致使形成脑室铸形时,死亡率明显增加。目前,脑室内出血的治疗包括基础管理和外科治疗,基础管理如脱水降颅压、降血压、止血、吸氧等。外科治疗目前应用较多的是侧脑室外引流术,但其引流效果差,不能改善患者预后,而持续腰大池置管引流可以增加血肿清除率,延长脑脊液的引流时间,从而弥补单纯侧脑室外引流的不足,降低脑室感染率及脑积水发生率。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回顾对照分析持续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的可行性,通过持续腰大池置管引流术联合侧脑室外引流术与单纯侧脑室外引流术的对比,探讨持续腰大池置管引流术对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脑室出血患者80例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接受的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术式为侧脑室外引流术(EVD)联合持续腰大池置管引流术(CLD),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单纯EVD,所有患者入院后即给予心电监护,观察意识和瞳孔变化,进行吸氧,控制血压,脱水降低颅压,抑制胃酸等基本管理,没有明显的手术禁忌证后,全部急诊行EVD。出血累及单侧脑室且无室间孔堵塞者,行单侧EVD;出血累及双侧脑室,行双侧EVD。两组患者均在EVD放置12h后在无菌条件下向脑室外引流管内注入尿激酶20,000U与0.9%生理盐水3-4毫升溶解血肿,然后夹住脑室外引流管3-4小时,每天一次或两次,连续2-3天。当CT上证实第三和第四脑室血凝块基本消失后(一般为EVD术后3-5d),床旁行持续腰大池置管引流术。对比两个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两组分别计算侧室引流时间、脑积水发生率和颅内感染发生率。对6月后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量量表(ADL)进行电话随访,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统计分析表明:(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改良Graeb评分,出血部位,出血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侧脑室外引流时间对照组明显长于观察组(P<0.05);(3)并发症,两组脑积水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颅内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个月后随访结果表明,观察组预后优于对照组。经GOS评分,观察组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DL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1.持续腰大池置管引流术可以缩短侧脑室外引流的时间,从而使侧脑室外引流术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持续腰大池置管引流术可以延长脑脊液的引流时间,使血肿清除更加彻底。2.持续腰大池置管引流术可以使脑脊液更快的恢复正常循环,并形成压力差,对血脑脊液有洗刷引流作用,降低了脑积水的发生率。另外,通过及时有效的引流,可以减少血液中的神经毒性物质对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通过提升血肿清除率及降低并发症,从而使患者预后明显变好,提高了生存质量。

刘永英[5](2020)在《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收集及分析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相关临床特征,以更好地对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进行防治。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中心2011年至2019年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病例,共133例。制定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临床资料调查表,记录患儿的性别、地域、发病时月龄、发病时间、首发症状、主要症状、阳性体征、发病至确诊时间、喂养方式、母亲饮食情况、母亲产次、出生时胎龄、围产期情况、血液检测相关指标、颅内出血部位、有无并发症(脑梗塞、脑积水)情况、致病因素、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等。采用构成比、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及敏感性分析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发病男性显着较女性多,男女比例约为2:1;发病时月龄主要集中在1-2月(含2月),占54.14%;喂养方式主要是纯母乳喂养,占56.39%;首发症状以呕吐、发热为主,分别占24.81%、21.05%;主要致病因素是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占46.62%;出血部位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硬膜下出血为多,分别占51.88%、51.13%。2.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病例中继发脑梗塞的占26.32%,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1)采用卡方检验方法,结果显示单部位出血与多部位出血(≥2处)继发脑梗塞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显示颅内出血部位的数量与继发脑梗塞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额叶出血与继发脑梗塞存在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继发脑梗塞呈正相关,额叶出血与继发脑梗塞呈负相关;再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结果显示额叶出血与继发脑梗塞的相关性准确度低,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继发脑梗塞的相关性准确度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病例中继发脑积水的占24.06%,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1)采用卡方检验方法,结果显示单部位出血与多部位出血(≥2处)继发脑积水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显示颅内出血部位的数量与继发脑积水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显示脑室内出血与继发脑积水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结果显示脑室内出血与继发脑积水的相关性准确度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发病男性显着较女性多,多以呕吐、发热为首发症状,发病时月龄主要集中在1-2月(含2月),以纯母乳喂养为主,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2.婴儿期非创伤颅内出血的出血部位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硬膜下出血为多,继发脑梗塞及继发脑积水与颅内出血部位的数量无关,而与颅内出血部位相关,蛛网膜下腔出血易继发脑梗塞,脑室内出血易继发脑积水。

范自强[6](2020)在《终板造瘘联合腰大池外引流辅助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探讨》文中认为一、目的探讨终板造瘘联合腰大池外引流辅助治疗对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术后慢性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及预后的影响。二、方法按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选取2017年07月至2020年01月期间入住永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的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92例。采用抽签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以下四组:对照组(单纯动脉瘤夹闭20例)、造瘘组(动脉瘤夹闭+终板造瘘24例)、引流组(动脉瘤夹闭+腰大池外引流19例)、造瘘+引流组(动脉瘤夹闭+终板造瘘+腰大池外引流29例)。对四组术后脑血管痉挛、慢性脑积水、GOS预后评分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三、结果1)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引流组、造瘘+引流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引流组与造瘘+引流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造瘘组低于对照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2)术后慢性脑积水发生率:造瘘组、造瘘+引流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造瘘组与造瘘+引流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引流组低于对照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3)出院时GOS评分:造瘘+引流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造瘘组与对照组、引流组与对照组相比较GOS预后评分稍提高,P>0.05,无统计学意义。四、结论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早期行开颅后交通动脉瘤夹闭,辅助终板造瘘和腰大池外引流能够减少术后脑血管痉挛、慢性脑积水的发生,提高GOS预后评分。

蒋德曦[7](2020)在《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短期预后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是自发性脑出血(SICH)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是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特点的危急重症。由于该疾病患者的预后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降低这些危险因素造成的不利结果,对提高患者的预后起着关键作用。本课题通过收集昆明医科大学附属曲靖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通过统计分析进一步探讨影响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同时结合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做相关分析,为今后HICH患者规范化及个体化的临床诊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从而提高患者的预后、改善其生活质量。[方 法]本课题通过查阅国内外与高血压脑出血相关的文献资料及目前的研究现状、趋势及研究结果,结合我院神经外科对该疾病的诊疗情况,对2018年08月至2020年01月期间,在我科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并进行手术治疗的205例,符合本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进行统计。结合目前存在争议及探讨的焦点,通过对临床资料的筛选,将以下可能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数据收集:个人资料(年龄、性别),既往史资料(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术前CT影像学资料(出血的位置、血肿的形态、血肿的体积、脑室是否积血、中线是否偏移),术前的一般情况(术前收缩压、术前舒张压、术前脉压差、术前GCS评分),实验室资料(术前血糖值、总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发病至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术中是否行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术后再出血、是否颅内感染、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NICU住院天数。对患者一个月的神经功能及预后恢复情况选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进行评估,根据评分情况分为2组:(1)预后良好组:患者基本能独立行走,其mRS评分在0、1、2、3分内,ADL评分≥75分;(2)预后不良组:患者不能独立行走,其mRS评分在4、5、6分内,ADL评分<75分。对以上因素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接着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进一步筛选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 果]1.本课题纳入的205例手术治疗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13例(55.1%),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01±12.003)岁,术前收缩压平均为(174.24±27.298)mmHg,术前舒张压平均为(96.67±17.649)mmHg,术前GCS评分中3~8分的患者有110例(53.7%)。血肿位置最多的是基底节区有127例(62.0%),血肿体积平均为(41.64±15.861ml)、血肿体积>50ml的有49例(23.9%),中线移位≥5mm者有98例(47.7%),血肿形态不规则的有46例(22.4%),血肿破入脑室的有91例(55.6%)。选择大骨瓣开颅者有55例(26.8%)、微创小骨窗开颅者有66例(32.2%)、行颅骨钻孔置管引流者有84例(41.0%)。行气管切开的患者有82例(40.0%),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有112例(59.5%),发生术后再出血的有52例(25.4%),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有82例(40.0%),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有13例(6.3%),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15例(占7.3%),NICU住院天数≥7天的患者有136例(66.3%)。术后一个月随访结果,以mRS评分预后良好的有97例(47.3%)、预后不良的有108例(52.7%),以ADL评分预后良好的有84例(41.0%)、预后不良的有121例(59.0%)。2.对收集的27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下列15项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收缩压、术前GCS评分、血肿体积、中线移位程度、NICU天数、手术时机、血肿形态、血肿的位置、手术方式、血肿是否破入脑室、是否气管切开、术后再出血、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颅内感染。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mRS评分分组的结果显示,下列7项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危险因素:术前GCS评分(95%CI(0.000,0.125),OR=0.007,P=0.001)、血肿体积(95%CI(0.000,0.096),OR=0.001,P=0.004)、中线移位(95%CI(0.002,0.249),OR=0.021,P=0.002)、NICU 天数(95%CI(0.001,0.151),OR=0.013,P=0.001)、手术方式(95%CI(0.001,0.332),OR=0.001,P=0.008)、血肿是否破入脑室(95%CI(0.020,0.987),OR=0.142,P=0.048)、术后再出血(95%CI(0.004,0.269),OR=0.033,P=0.001)。以ADL评分分组的结果显示,下列6项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危险因素:术前GCS评分(95%CI(0.015,0.337),OR=0.072,P=0.001)、血肿体积(95%CI(0.000,0.800),OR=0.016,P=0.038)、NICU 天数(95%CI(0.008,0.201),OR=0.040,P=0.000)、手术方式(95%CI(0.008,0.678),OR=0.073,P=0.021)、血肿是否破入脑室(95%CI(0.042,0.914),OR=0.196,P=0.038)、术后再出血(95%CI(0.024,0.896),OR=0.147,P=0.038)。[结 论]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经外科治疗的患者,早期预后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本次研究中经多因素分析后发现,下列7项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影响因素:术前GCS评分、血肿体积、NICU天数、手术方式、中线移位程度、血肿是否破入脑室、术后再出血。因此,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救治过程中,重视这些影响因素,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选择个体化、标准化的治疗方案是提高患者救治率的关键,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减轻社会及家庭经济负担有着积极的作用。

廖长品[8](2020)在《神经内镜手术与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治疗脑室铸型血肿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神经内镜手术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治疗脑室铸型血肿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手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日、术后24h内血肿清除率、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手术后需分流型脑积水、手术后30d内死亡率,手术后1月GCS评分、手术后6月KPS预后分级,探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在治疗脑室内铸型血肿过程中对各项指标的影响,评价不同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脑室铸型血肿的临床效果;总结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技术特点及优势。方法:收集100例术前经头颅CT确定为脑室铸型血肿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神经内镜手术组(58例)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42例)。术前均经头颅CT已确认为脑室内铸型血肿形成,并经行头颈部CTA或DSA检查排除局部脑血管数量及结构异常,如脑血管畸形或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等。其中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男性40例、女性18例,年龄介于41-82岁之间、平均年龄(55.90±8.88)岁,入院时GCS评分4-15分之间、平均值为(7.83±2.72)分,脑室内铸型血肿量(34.07±7.31)ml;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男性29例、女性13例,年龄介于34-85岁之间、平均年龄(55.21±10.16)岁,入院时GCS评分3-15分之间、平均值为(7.88±3.20)分,脑室内铸型血肿量(32.71±7.54)ml。(1)分别比较神经内镜手术组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探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在治疗脑室内铸型血肿过程中对各项指标的影响;(2)分别比较神经内镜手术组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术后24h血肿清除率、术后脑积水、术后30d内死亡率,评价不同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脑室铸型血肿的临床效果;(3)分别比较神经内镜手术组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术后1月GCS评分、术后6月的KPS评分评估患者对日常生活的依赖程度;(4)将上述实验数据经过统计学分析,总结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技术特点及优势。结果:(1)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1.67±7.66)min,平均手术中出血量(59.83±11.03)ml,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5.29±2.59)d,平均住院时间(18.31±8.50)d;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1.07±10.10)min,平均手术中出血量(15.67±5.12)ml,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7.00±3.74)d,平均住院日(24.57±14.65)d。两组患者平均手术中出血量、手术平均时间、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平均住院日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24h内血肿清除率>80%36例(62.1%)、40-80%17例(29.3%)、<40%5例(8.6%),有效率53例(81.4%),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24h内血肿清除率>80%0例、40-80%9例(21.4%)、<40%33例(78.6%),有效率9例(21.4%)。两组患者手术后24h内血肿清除率数据经秩和检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术后需分流型脑积水8例(13.8%),术后30d内死亡6例(10.3%);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手术后需分流型脑积水7例(16.7%),术后30d内死亡11例(26.2%)。(4)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术后1月平均GCS评分(11.47±3.66)分,术后6月平均KPS评分(65.86±28.78)分;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手术后1月平均GCS评分(9.64±4.95)ml,手术后6月平均KPS评分(50.00±36.76)分。两组患者手后1月平均GCS评分及手术后KPS评分数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对于脑室铸型血肿的治疗,神经内镜手术与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相比,该术式的手术平均时间较长、术中平均出血量较多,但其平均住院时间及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较短。(2)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术后24h内血肿清除率较高,术后需分流型脑积水的发生率及术后30天内的死亡率较低。(3)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月及6月随访患者GCS评分即KPS评分发现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较高。综上所述,神经内镜手术可改善预后、提高患者手术后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新技术。

邱治春[9](2020)在《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手术疗效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血肿穿刺引流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手术的疗效差异,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相关参考依据。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于2014年01月2018年01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的患者,共收集63例病例,分为两组:血肿穿刺引流组(33例)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手术组(30例)。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丘脑血肿量、术前GCS评分、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半年的ADL与GOS评分情况等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设计调查表。对收集的病例资料进行相关编码、录入、核实和复查。以ADLBarthel指数评分和GOS评分为评估患者预后的指标,釆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分别以ADL评分和GOS评分为标准进行预后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等同手术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在术后再出血情况方面,血肿穿刺引流组再出血2例,占6.1%,小骨窗手术组再出血3例,占10.0%,采用Fisher的精确概率检验,两种手术方式再出血率无显着差异(P>0.05)。在死亡率方面,住院期间血肿穿刺引流组死亡4例,死亡率12.1%,小骨窗手术组死亡5例,死亡率16.7%,采用Fisher的精确概率检验,两种手术方式死亡率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半年随访,血肿穿刺引流组死亡7例,死亡率21.2%,小骨窗手术组死亡9例,死亡率30.0%,采用Pearsonχ2检验,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半年的总死亡率也无显着差异(P>0.05)。2.在其他预后影响因素方面:以ADL评分为标准的预后单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抽烟、饮酒、术前GCS评分、丘脑血肿量、术后并发症等与手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预后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而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长短、糖尿病病史、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等与手术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超重相对于体重正常的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OR=11.378,95%CI:1.96865.782);术前GCS评分小于8分相对于大于8分的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OR=17.404,95%CI:3.29791.882);以GOS分为标准的预后单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抽烟、饮酒、糖尿病史、术前GCS评分、丘脑出血量等与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手术治疗预后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而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长短、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情况等与手术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超重相对于体重正常的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OR=4.761,95%CI:0.87026.070);术前GCS评分小于8分相对于大于8分的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OR=15.897:95%CI:2.54899.175)。结论:1.血肿穿刺引流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术后半年的预后恢复情况无统计学差异,两种手术方式的再出血风险及死亡风险也无统计学差异。2.在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治疗中,体重指数、吸烟、饮酒、糖尿病史、术前GCS评分、丘脑血肿量、术后并发症等影响手术患者的预后,其中,体重超重和术前GCS评分低于8分是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曹忠文[10](2019)在《微创穿刺清除术(MPST)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LCFD)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脑出血破入脑室占脑出血的40%,是脑出血的严重类型,可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AOH),病情重、进展快、死亡率高、神经功能恢复差,是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传统手术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创伤大、预后差、并发症多、患者家属接受度差,近年来临床应用率降低。随着近年来医学科技的进步,新技术、新设备迅速应用于临床,脑出血微创治疗已成为一种趋势。MPST联合LCFD疗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并为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等广泛应用的新型临床治疗方法。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实施MPST联合LCFD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比较分析微创穿刺清除术(MPST)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LCFD)在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方面的优势,为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治疗提供参考及理论依据。材料及方法:回顾性分析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5月—2018年5月住院行MPST治疗的脑出血破入脑室病例94例。入选病例中8例脑出血集中在脑室内,占入选病例数的8.5%;基底节区脑出血破入脑室37例,占39.4%;丘脑出血破入脑室22例,占23.4%;脑叶出血破入脑室19例,占20.2%;小脑出血破入脑室6例,占6.4%。根据MPST治疗时是否联合应用LCFD,分为MPST组和MPST联合LCFD组。MPST组41例(其中男23例,女18例)采用北京万特福公司生产的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清除套装,对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经颅脑CT精准定位后行脑室血肿MPST治疗,术后应用尿激酶对血肿进行纤溶治疗,脑室内积血70%清除后,夹闭脑室硬通道引流管24h,观察病情无加重后拔除脑室硬通道引流管。MPST联合LCFD组53例(其中男27例,女26例),对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行MPST后,应用尿激酶溶解血肿,三、四脑室开放,AOH缓解的前提下再行LCFD引流脑室残余积血,增强疗效。脑室内积血70%清除后首先夹闭脑室硬通道引流管24h,观察病情无加重后拔除脑室硬通道引流管。LCFD引流脑脊液颜色、细胞数检验等逐渐正常后拔除LCFD引流管。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出血量、Graeb评分(Graeb脑室内出血评分表见附表1),两组病例资料类似,有可比性。对比分析两组患者10d血肿基本清除率、平均住院天数、术后感染率、脑脊液漏发生率、术后再出血率、半年后慢性脑积水发生率及预后情况,探讨MPST联合LCFD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意义。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正态分布数据的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有序分类资料采用符号秩和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出血量、Graeb评分,两组病例资料类似,(P>0.05),有可比性。MPST组10d血肿基本清除例数29例,占70.7%,平均住院天数中位数19d;MPST联合LCFD组10d血肿基本清除例数47例,占88.7%,平均住院天数中位数17d。两组数据比较分析:MPST联合LCFD组平均住院天数显着小于MPST组(p<0.001)。MPST联合LCFD组10d血肿基本清除率高于MPS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MPST组术后脑室穿刺点脑脊液漏9例,发生率22%;颅内感染8例,发生率19.5%。MPST联合LCFD组术后脑室穿刺点脑脊液漏3例,发生率5.7%;颅内感染2例,发生率3.8%。两组数据比较分析:MPST联合LCFD组脑室穿刺点脑脊液漏发生率及颅内感染发生率显着低于MPST组(p=0.042,p=0.034)。半年后随访预后情况:MPST组41例,优良7例、轻残14例、重残9例、死亡11例;慢性脑积水9例,发生率22%。MPST联合LCFD组53例,优良19例、轻残19例、重残4例、死亡11例;慢性脑积水3例,发生率5.7%。两组数据比较分析:MPST联合LCFD组半年后的预后情况优于MPST组(p=0.038),MPST联合LCFD组和MPST组死亡率无显着差异(X2=0.476,P=0.49)。MPST联合LCFD可以降低慢性脑积水发生率(p=0.042)。结论:MPST能及时解除急性梗阻性脑积水(AOH),又能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脑脊液循环通畅后MPST联合应用LCFD引流血性脑脊液,可以加快脑室残留积血排出,减少住院天数、减少脑脊液漏发生率、减少颅内感染率及慢性脑积水发生率,改善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预后。MPST联合LCFD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疗效确切,方便快捷、比单行MPST疗效好,值得推广。

二、梗阻性脑室内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梗阻性脑室内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早产儿梗阻性脑积水外科治疗与预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脑积水诊断标准
    1.3 脑积水的外科处理方法
    1.4 神经发育预后
    1.5 资料收集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外科治疗情况
    2.3 治疗方式、病因与神经发育预后关系
3 讨论

(2)脑出血后合并慢性脑积水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临床资料
    3.诊断标准
    4.临床资料
    5.随访
    6.临床资料分析
    7.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两组脑出血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结果
    2.脑出血后合并慢性脑积水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各因素对脑出血后合并慢性脑积水的的预测价值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脑出血合并脑积水的发病机制及防治
    参考文献
致谢

(3)神经内镜技术在幕上脑室内病变治疗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神经内镜技术在脑室内病变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4)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引流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颅内感染与脑积水发生情况比较
    2.4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2.5 两组典型病例定期复查颅脑CT结果比较对照组
第三章 讨论
    3.1 病因
    3.2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3.3 IVH引起脑损伤的机制
    3.4 IVH后脑积水的形成因素及危害
    3.5 IVH的治疗
    3.6 预后因素
    3.7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3.8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5)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颅内出血的概况
    1.2 颅内出血的分型
    1.3 颅内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
    1.4 颅内出血的病因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性别构成
    3.2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发病时的月龄分布
    3.3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患儿的喂养方式
    3.4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首发症状
    3.5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致病因素
    3.6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出血部位分布情况
    3.7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继发脑梗塞的情况分析
    3.8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继发脑积水的情况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男女构成比
    4.2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首发症状
    4.3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致病因素
    4.4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继发脑梗塞
    4.5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继发脑积水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5.3 不足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6)终板造瘘联合腰大池外引流辅助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研究对象分组
    2.4 相关诊断及分级标准
        2.4.1 慢性脑积水诊断
        2.4.2 脑血管痉挛诊断依据
        2.4.3 Hunt-Hess评分
        2.4.4 改良Fisher分级
        2.4.5 GOS预后评分
    2.5 手术方式
    2.6 术后治疗措施及随访
    2.7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后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4.2 终板造瘘对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术后脑积水的影响
    4.3 腰大池外引流对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4.4 终板造瘘联合腰大池持续外引流共同作用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短期预后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神经内镜手术与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治疗脑室铸型血肿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研究对象
    1.3 影像学资料
    1.4 临床资料和评价指标
    1.5 治疗方法
    1.6 远期随访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时GCS评分、脑室内铸型血肿量
    2.2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平均住院时间
    2.3 手术后24h内血肿清除率
    2.4 手术后需分流型脑积水、手术后30d内死亡率
    2.5 术后1月G C S评分、术后6月K P S预后分级2
3 讨论
    3.1 手术时机的选择
    3.2 VCH的微创手术治疗
4.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脑室铸型血肿的微侵袭手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9)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手术疗效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手术治疗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微创穿刺清除术(MPST)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LCFD)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资料
    2 手术治疗方法
    3 观察比较指标
    4 判定标准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 10d血肿基本清除率、平均住院天数
    2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再出血率、脑脊液漏发生率、颅内感染率
    3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半年后随访时恢复情况、死亡率、慢性脑积水发生率
论讨
结论
病例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表
致谢

四、梗阻性脑室内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早产儿梗阻性脑积水外科治疗与预后的临床研究[J]. 刘云峰,黄春玲,童笑梅,张扬,曾琳,原晋芳.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21(12)
  • [2]脑出血后合并慢性脑积水的相关因素分析[D]. 黄盈.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3]神经内镜技术在幕上脑室内病变治疗的临床应用[D]. 李政. 苏州大学, 2020(02)
  • [4]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研究[D]. 郝桥. 延安大学, 2020(12)
  • [5]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分析[D]. 刘永英.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6]终板造瘘联合腰大池外引流辅助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探讨[D]. 范自强. 南华大学, 2020(01)
  • [7]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短期预后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D]. 蒋德曦.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8]神经内镜手术与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治疗脑室铸型血肿的对比分析[D]. 廖长品.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4)
  • [9]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手术疗效及预后分析[D]. 邱治春. 西南医科大学, 2020(09)
  • [10]微创穿刺清除术(MPST)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LCFD)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研究[D]. 曹忠文. 青岛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阻塞性脑室内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