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1世纪图书馆管理的创新

论21世纪图书馆管理的创新

一、论21世纪的图书馆管理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苏新宁[1](2020)在《新时代图书馆使命与未来图书馆学教育之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未来图书馆将会发展成为一种网络运行的数字化、虚拟化、可移动、智慧服务的新形态,其资源全面融合、无缝链接;图书馆的职能也不仅仅是进行文献服务,将会扩展到服务于国家战略。图书馆的五大重要使命包括:辅助科技创新,提升全民文化素质,传承历史文化,推动科学普及,引领学科发展。未来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掌握新资源环境下图书馆学理论、技术与方法,注重图书馆资源建构与组织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科馆员使命感和能力的培育,提高大数据环境下资源获取能力和分析能力,把在图书馆实习当作必修课程。参考文献26。

刘琳婕[2](2020)在《广州绿道系统中的文化景观呈现研究》文中指出文化景观作为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是指特定的文化群体为改变生存环境与自然互动创造出的成果,是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作用影响下持续进化的人与自然的共同的作品,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审美价值。广州近几十年因城市化经济发展规模效应的影响,城市人口日渐增加,带来对城市绿道公共空间的需求量的增长和品质要求。另一方面,广州建成绿道景观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广州有着较多承载着宝贵历史印记的文化景观,因建成环境的无序扩张而被蚕食变得孤岛化,乡村地区的文化景观则因人口减少而日渐凋零的现象益增。绿道作为可以连接现代和传统、城市和乡村景观的桥梁,拥有与各类文化景观整合呈现以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沿线经济发展、提升景观审美体验品质以及应对多种城市化问题的潜能和前景。本文基于风景园林史学与风景园林美学相结合的研究视角,对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呈现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梳理,以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理论研究方法构建研究框架,从推进城市整体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提升景观审美体验三个角度切入,将广州绿道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建设与文化景观空间环境的保护活化相结合,探讨其具体实现路径和对策。论文首先通过对广州文化景观的类型、发展现状和建成绿道所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梳理,概括出广州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现状关系中的主要问题:生态绿道沿线文化景观生态优势待彰显,郊野绿道可加强与主要产业发展的关联,都市绿道对文化景观历史环境维护较少。然后提出从生态、经济和审美三个角度搭建研究框架,探索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整合呈现的具体策略,以统筹回应当前的多种现实问题。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通过回归绿道概念的生态环境保护内涵,结合时代发展推进生态系统的协调和促进绿道沿线景观要素风貌的多元共融,回应当前广州绿道建设中城乡绿道生态职能区分不明确、绿地和文化景观“破碎化”、景观风貌杂乱等现状问题。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引入经济学中城市化研究成果,提出从结合产业发展进行绿道游径选线、依据景观资源优势发展绿色经济和适应技术发展所带动的需求变化三个方面,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并提出在广州绿道系统文化景观呈现过程中,结合区域发展目标改善城市环境,响应城市双修和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推进公众参与和社区建设,以增进建设共识提升绿道系统环境的正面效益;在完善建设过程中,加强政府对优化绿道系统的政策支持、引入市场的参与合作以提升有续运营和尊重专家对完善公共环境的价值引导,以优化绿道建设运行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提升景观审美体验方面,先对审美客体即绿道系统中的文化景观的审美文化特征进行概括提炼,然后结合主体审美结构层次分别从生理层次、心理层次和社会文化层次切入,对绿道系统的可达性、绿道景观多样性和文化性进行优化路径探析;最后从改善审美活动的条件方面,提出提升广州绿道系统的关键节点的景观品质、凸显主要游径的主题序列和完善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网络关联,提升景观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对话交融的可能性。

叶晴[3](2019)在《数字时代研究型高校图书馆空间变革研究》文中提出进入数字时代以来,研究型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把握变革并理清变革的动力因素才能展望未来趋势,为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改造与转型提供指导。本研究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第一,数字时代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空间发生了哪些变革?第二,推动数字时代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空间变革的动力因素包括哪些?第三,未来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空间将会呈现哪些新趋势?历史地看,大学图书馆的发展经历了多态变迁。基于对大量文献的研究回顾了西方与国内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中世纪后期,西方出现了最早的大学图书馆,采用“读经台式”藏书,至十七世纪转变为“墙壁式”藏书。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西方的大学图书馆走向近代化。美国最早实行开架制的管理方式,使得书库与阅览室的界限逐渐消失。国内大学图书馆的近代化主要是因为西方近代图书馆理念的引入,是西学东渐的结果,而不是由封建藏书楼自然发展形成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内建设了一批近代大学图书馆,但仍采用闭架管理模式。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大学图书馆才广泛应用开架制,并开始采用模数式的设计原则。二十世纪末至今,国内外的大学图书馆共同致力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通过分析网上搜索与实地搜集的资料,发现数字时代研究型高校图书馆主要发生了四项空间变革。首先是空间功能的拓展,在藏书、阅览与学习的传统空间功能的基础上拓展出娱乐、文化等新型空间功能。其次是空间理念的升级。在传统阅览室,读者获取书本且被动接受知识,读者之间无互动。而在信息共享空间与学习共享空间,读者获取信息,主动获取知识。在创客空间,读者获取工具,主动利用知识甚至创造知识。共享空间与创客空间还体现了读者之间沟通互动、合作共享的新理念。再次是学习空间的多样化发展,为了满足读者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数字时代的高校图书馆出现了个人学习空间、小组学习空间、大型学习空间、非正式学习空间、多媒体学习空间等多类型的学习空间。最后是空间设计的人性化,主要体现为高校图书馆空间的舒适性、艺术性与隐私性。数字时代研究型高校图书馆空间变革的过程中有多种动力因素发挥作用。图书馆理念是空间变革的根本动力。“以人为本”理念推动用户需求成为空间变革的直接动力,“第三空间”理念推动图书馆空间功能的拓展。新兴技术是空间变革的支撑动力,推动高校图书馆空间理念的升级。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开放获取运动共同推动信息共享空间理念的诞生,3D打印技术、VR技术与创客运动共同推动了创客空间理念的广泛应用。用户需求是空间变革的直接动力,包括学习需求与使用需求。其中学习需求直接推动高校图书馆的学习空间多样化,例如读者对协作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需求分别促进了小组学习空间与学术咖啡馆在高校图书馆的兴起。用户在使用图书馆空间时对舒适性、美观性及隐私性的需求,直接推动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的人性化。未来的研究型高校图书馆空间将呈现多方面的变化。首先,藏阅空间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储存图书馆的出现有利于主馆藏书空间的进一步压缩,阅览空间将以人为主、以书为辅、更加人性化。其次,学习空间将继续以共享空间为核心,并针对教师、研究生、国际学生等群体建设特定学习空间。最后,未来研究型高校图书馆中的新空间将更加注重创造与体验,例如创客空间、多媒体制作空间、数据处理空间等创造型空间以及VR空间、游戏空间等体验型空间。

胡浪[4](2017)在《《图书与情报》(1982-2016)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文中认为文章运用中国知网数据库,对《图书与情报》1982-2016年所载论文的关键词、发文机构、引文及被引、H指数等情况进行统计和历时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图书与情报》始终站在学科研究前沿,引文量、被引量、H指数等指标均呈上升趋势;基金论文比明显高于同类期刊,表明《图书与情报》已经成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较大影响力的刊物;篇均被引率、H指数处于平均水平,尚有提高的空间。

蔡振华[5](2016)在《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生态化建设研究 ——以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是知识社会和信息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知识的追求越来越强烈。高校图书馆作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承担着人才培养、教育以及支撑科研的任务,是高等学校中的重要部门。一个学校的图书馆建设水平如何,能否紧跟社会的发展,能否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是衡量当今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图书馆成为每个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人类的生活逐渐向生态化方向发展,生态图书馆正成为全世界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创建生态图书馆应是图书馆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发展目标。论文介绍了选题来源、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论文的创新之处;阐述了生态图书馆建设的相关理论基础,对传统图书馆的现状、特点、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对生态图书馆建设的原则及主要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河南科技大学新区图书馆为例,采用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对图书馆生态化建设进行分析,并针对生态图书馆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七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与建议。(1)设计上尽量节能、降耗、通风、采光,以人为本。(2)建材上力争环保、生态。(3)维护信息生态环境,净化网络信息。(4)采用绿色植物构建图书馆绿色生态环境。(5)追求图书馆的人文生态化建设。(6)管理服务追求生态化。(7)建设精神生态系统,践行生态道德实践。

杜建蓉[6](2014)在《复合型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与服务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复合型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共存互补的新模式。未来图书馆模式,不是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建设复合型高校图书馆,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二者的优势互补,并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在复合型图书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与服务工作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文章从复合型图书馆的特点入手,重点探讨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与服务的新模式。

付天松[7](2013)在《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文中认为图书馆学理论和图书馆工作,是学术性和实践性都很突出的一个领域。而图书馆学则既要有深厚的专业学术造诣,还要有勇于实践、善于探索的精神。图书馆学家的思想将会带动着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对于图书馆的学科发展和事业发展,更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推动性。本文依据《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关于图书馆学家年代的划分情况,通过了解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生平,基于中国知网、国家数字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平台检索出每位图书馆学家的论着及其被引情况,进而梳理出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学科理论和实践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黄筱玲[8](2012)在《继往开来 承前启后——黄宗忠主要学术思想微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简要叙述黄宗忠主要学术活动和成就,在这些学术活动与成就中所表现出来的学术思想以及在中国图书馆界的传承和发扬。

韩淑举[9](2012)在《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访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黄宗忠教授》文中研究表明韩淑举(以下简称韩):黄老,您好!谢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采访前我查阅了不少您的材料,但是关于您的中小学阶段却资料很少。这一阶段是人生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您这一时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黄宗忠教授(以下简称黄):中小学阶段是人生的青少年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对一个人来说是一生难忘的时期。然而由于每个人在青少年时期所处

孙玲玲,杨文祥[10](2012)在《1979-2010年中国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进展述评》文中指出文章对1979-2010年间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界关于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与述评,将这三十多年的研究进程划分并总结为三个阶段。1979-1990年:学术思想解放阶段;1991-2000年:由传统图书馆学向现代图书馆学转型与过渡阶段;2001-2010年:现代图书馆学新视野、新理论、新体系的学术奠基和理论准备阶段。在对每一个阶段的代表性观点进行简要论述的基础上,重点对每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总体评析,为今后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提供基础。

二、论21世纪的图书馆管理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21世纪的图书馆管理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图书馆使命与未来图书馆学教育之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未来的图书馆
    1.1 未来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全面融合、无缝链接
    1.2 未来图书馆的形态———数字化、虚拟化、可移动、智慧服务
    1.3 未来图书馆的能力———助力强国战略,提升民众素养
    1.4 未来图书馆员的定位———兼具学科知识和业务技能
2 未来图书馆的使命
    2.1 充当科学研究帮手,辅助科技创新
    2.2 提升全民文化素质,进阶文化强国
    2.3 加强古籍保护,传承历史文化
    2.4 积极开展科普活动,推动科学普及
    2.5 助力教学科研活动,引领学科发展
3 未来的图书馆学教育
    3.1 掌握新资源环境下图书馆学理论、技术与方法
    3.2 图书馆资源建构与组织能力的培养
    3.3 学科馆员使命感和能力的培育
    3.4 资源获取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3.5 加强图书馆实践,图书馆实习应为必修课
4 结语

(2)广州绿道系统中的文化景观呈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绿道研究概况
        1.2.2 文化景观研究概况
        1.2.3 现有研究述评
        1.2.4 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对策与思路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
        1.3.2 核心概念内涵讨论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图
第二章 广州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现状分析
    2.1 广州当前建成绿道的主要问题
        2.1.1 生态型绿道:生态优势待维护和彰显
        2.1.2 郊野型绿道:功能类型差异化待提升
        2.1.3 都市型绿道:需提升可达性和安全性
    2.2 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主要类型
        2.1.1 纵横古今的广州遗址景观
        2.1.2 生机盎然的广州场所景观
        2.1.3 依山靠水的广州聚落景观
    2.3 广州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现状问题
        2.3.1 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型绿道文化景观周边生态资源待重视
        2.3.2 社会经济关联:郊野型绿道与沿线生态产业关联性待加强
        2.3.3 景观审美体验:都市型绿道对文化景观历史环境维护较少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呈现策略
    3.1 回归绿道概念的生态保护内涵
        3.1.1 凸显绿道系统的生态特征
        3.1.2 维护文化景观的生态环境
        3.1.3 理清城乡绿道的生态职能
    3.2 结合城市发展推进生态系统的协调
        3.2.1 推进景观生态廊道的构建
        3.2.2 彰显文化景观之间的关联
        3.2.3 延展各类景观资源的功能
    3.3 促进沿线景观风貌要素的和谐共融
        3.3.1 绿道游径规划与文化景观格局相应
        3.3.2 绿道景观形式与文化景观风貌相衬
        3.3.3 绿道景观功能与文化景观资源相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呈现策略
    4.1 助力城乡经济发展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4.1.1 结合产业发展进行绿道游径规划
        4.1.2 适应技术发展调整绿道设施供应
        4.1.3 依据景观资源优势发展绿色经济
    4.2 增进建设共识以提升绿道系统正面效应
        4.2.1 宏观:结合区域发展,促进绿道对生态产业的带动
        4.2.2 中观:结合城市双修,改善文化景观空间环境品质
        4.2.3 微观:结合社区建设,推进公众参与绿道景观优化
    4.3 调整绿道建设运行方式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4.3.1 加强政府对优化绿道系统的政策支持
        4.3.2 尊重专家对完善公共环境的价值引导
        4.3.3 增加市场的参与合作以提升有续运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升景观审美体验的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呈现策略
    5.1 彰显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审美文化特征
        5.1.1 延续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地域技术特征
        5.1.2 展现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社会时代精神
        5.1.3 传承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人文艺术品格
    5.2 依据主体审美结构层次完善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
        5.2.1 依据主体审美生理层次提升绿道系统的可达性
        5.2.2 依据主体审美心理层次提升绿道景观的多样性
        5.2.3 依据主体审美社会文化层次提升景观的文化性
    5.3 改善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中审美活动发生的条件
        5.3.1 提升广州绿道系统的关键节点的景观品质
        5.3.2 凸显广州绿道系统中主要游径的主题序列
        5.3.3 完善广州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网络关联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数字时代研究型高校图书馆空间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现状述评
        1.4.1 高校图书馆空间变革的研究进展
        1.4.2 高校图书馆空间未来趋势的研究进展
        1.4.3 现有研究结论与不足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2.1 西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2.1.1 高校图书馆的兴起
        2.1.2 近代图书馆的出现
        2.1.3 现代图书馆的发展
    2.2 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2.2.1 西方图书馆理念的引入
        2.2.2 近代图书馆的形成
        2.2.3 现代图书馆的建设
3 数字时代研究型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变革
    3.1 空间功能拓展
        3.1.1 藏阅功能
        3.1.2 娱乐功能
        3.1.3 文化功能
    3.2 空间理念升级
        3.2.1 共享空间
        3.2.2 创客空间
    3.3 学习空间多样化
        3.3.1 个人学习空间
        3.3.2 小组学习空间
        3.3.3 大型学习空间
        3.3.4 多用途学习空间
        3.3.5 非正式学习空间
        3.3.6 多媒体学习空间
    3.4 空间设计人性化
        3.4.1 舒适性
        3.4.2 艺术性
        3.4.3 隐私性
4 研究型高校图书馆空间变革的动力探析
    4.1 图书馆理念
        4.1.1 以人为本
        4.1.2 第三空间
    4.2 新兴技术
        4.2.1 信息共享空间
        4.2.2 创客空间
    4.3 用户需求
        4.3.1 学习需求
        4.3.2 使用需求
5 研究型高校图书馆空间的未来趋势
    5.1 以人为本的藏阅空间
        5.1.1 藏书空间
        5.1.2 阅览空间
    5.2 持续发展的学习空间
        5.2.1 共享空间的发展
        5.2.2 学习需求的细化
    5.3 注重创造与体验的新空间
        5.3.1 创造型空间
        5.3.2 体验型空间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与建议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图书与情报》(1982-2016)的文献计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载文量的时间分布
3 载文研究热点分析
4 发文机构及作者分析
    4.1 发文机构分析
    4.2 发文作者分析
5 基金资助论文分析
6 引文分析
7 被引分析
    7.1 被引量
    7.2 影响因子
    7.3 H指数评价
8 结论

(5)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生态化建设研究 ——以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预期结果
        1.3.1 研究内容
        1.3.2 预期结果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相关理论问题
    2.1 数字图书馆概念的提出及相关定义
        2.1.1 提出背景
        2.1.2 数字图书馆的相关定义
    2.2 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2.3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差异化比较分析
        2.3.1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区别
        2.3.2 数字图书馆的优势
第三章 数字生态图书馆研究与发展现状
    3.1 生态图书馆的内涵
    3.2 生态图书馆的特征
        3.2.1 理念特征
        3.2.2 建筑学特征
        3.2.3 绿色馆藏特征
        3.2.4 功能特征
        3.2.5 生态管理特征
    3.3 国内外数字图书馆生态化建设研究与发展现状
        3.3.1 高校图书馆建筑生态化建设
        3.3.2 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生态化建设
        3.3.3 高校图书馆光线生态化研究
第四章 高校数字图书馆生态化建设
    4.1 图书馆建设与生态审美
    4.2 图书馆建设中内外环境的生态审美
        4.2.1 图书馆建筑文化的生态审美
        4.2.2 图书馆内外环境布局的生态审美
    4.3 图书馆内部运作机制的生态审美
        4.3.1 读者服务工作中无私奉献、平等和谐的生态关系
        4.3.2 图书馆各部门间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生态关系
    4.4 图书馆生态园林设计
        4.4.1 图书馆生态园林设计思路
        4.4.2 图书馆生态园林建设
    4.5 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应对策略
第五章 关联规则挖掘在图书馆生态化建设中的应用
    5.1 关联规则
    5.2 关联规则的问题描述
    5.3 Apriori算法
        5.3.1 连接(join)
        5.3.2 剪枝(prune)
    5.4 Apriori算法的实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促进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生态化建设的措施与建议
    6.1 建设生态型高校图书馆的原则
        6.1.1 节约性原则
        6.1.2 实用性原则
    6.2 促进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生态化建设的措施与建议
        6.2.1 绿色建筑设计
        6.2.2 图书馆的建材生态化
        6.2.3 维护信息生态环境,净化网络信息
        6.2.4 采用绿色植物构建图书馆绿色生态环境
        6.2.5 图书馆人文生态化建设
        6.2.6 管理服务生态化
        6.2.7 建设精神生态系统,践行生态道德实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不足之处及展望
        7.2.1 论文不足之处
        7.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2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1.1 沈祖荣的论着
        2.1.2 胡庆生的论着
        2.1.3 刘国钧的论着
        2.1.4 洪有丰的论着
        2.1.5 戴志骞的论着
        2.1.6 袁同礼的论着
        2.1.7 李小缘的论着
        2.1.8 杜定友的论着
        2.1.9 杨昭惁的论着
    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2.1 桂质柏的论着
        2.2.2 裘开明的论着
        2.2.3 马宗荣的论着
        2.2.4 查修的论着
        2.2.5 皮高品的论着
        2.2.6 周连宽的论着
        2.2.7 吕绍虞的论着
        2.2.8 张遵俭的论着
        2.2.9 严文郁的论着
        2.2.10 毛坤的论着
        2.2.11 汪应文的论着
        2.2.12 汪长炳的论着
        2.2.13 钱亚新的论着
        2.2.14 柳诒徵的论着
        2.2.15 万国鼎的论着
        2.2.16 王云五的论着
        2.2.17 王献唐的论着
        2.2.18 王重民的论着
        2.2.19 张秀民的论着
    2.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3.1 彭斐章的论着
        2.3.2 佟曾功的论着
        2.3.3 鲍振西的论着
        2.3.4 赵世良的论着
        2.3.5 郑莉莉的论着
        2.3.6 赵琦的论着
        2.3.7 孙云畴的论着
        2.3.8 陈誉的论着
        2.3.9 周文骏的论着
        2.3.10 朱天俊的论着
        2.3.11 张琪玉的论着
        2.3.12 黄宗忠的论着
        2.3.13 谢灼华的论着
        2.3.14 白国应的论着
        2.3.15 陈光祚的着作
        2.3.16 倪波的论着
        2.3.17 金恩晖的论着
        2.3.18 吴慰慈的论着
        2.3.19 肖自力的论着
        2.3.20 谭祥金的论着
        2.3.21 杜克的论着
        2.3.22 黄俊贵的论着
        2.3.23 辛希孟的论着
        2.3.24 沈迪飞的论着
        2.3.25 张德芳的论着
        2.3.26 钟守真的论着
        2.3.27 侯汉清的论着
        2.3.28 徐引篪的论着
        2.3.29 左恭的论着
        2.3.30 胡耀辉的论着
        2.3.31 丁志刚的论着
        2.3.32 杨威理的论着
        2.3.33 阎立中的论着
        2.3.34 孟广均的论着
        2.3.35 黄长着的论着
        2.3.36 刘湘生的论着
    本章小结
3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1.1 沈祖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3.1.2 胡庆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3.1.3 刘国钧论着的被引情况
        3.1.4 洪有丰论着的被引情况
        3.1.5 戴志骞论着的被引情况
        3.1.6 袁同礼论着的被引情况
        3.1.7 李小缘的论着被引情况
        3.1.8 杜定友论着的被引情况
        3.1.9 杨昭惁论着的被引情况
        3.1.10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3.1.1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3.1.12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3.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2.1 桂质柏论着的被引情况
        3.2.2 裘开明论着的被引情况
        3.2.3 马宗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3.2.4 查修论着的被引情况
        3.2.5 皮高品论着的被引情况
        3.2.6 周连宽论着的被引情况
        3.2.7 吕绍虞论着的被引情况
        3.2.8 张遵俭论着的被引情况
        3.2.9 严文郁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0 毛坤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1 汪应文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2 汪长炳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3 钱亚新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4 柳诒徵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5 万国鼎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6 王云五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7 王献唐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8 王重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9 张秀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3.2.20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3.2.21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3.2.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3.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3.1 彭斐章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 佟曾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 鲍振西论着的被引情况
        3.3.4 赵世良论着的被引情况
        3.3.5 郑莉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6 赵琦论着的被引情况
        3.3.7 孙云畴论着的被引情况
        3.3.8 陈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9 周文骏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0 朱天俊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1 张琪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2 黄宗忠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3 谢灼华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4 白国应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5 陈光祚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6 倪波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7 金恩晖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8 吴慰慈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9 肖自力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0 谭祥金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1 杜克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2 黄俊贵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3 辛希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4 沈迪飞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5 张德芳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6 钟守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7 侯汉清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8 徐引篪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9 左恭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0 胡耀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1 丁志刚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2 杨威理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3 阎立中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4 孟广均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5 黄长着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6 刘湘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7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3.3.38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3.3.39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本章小结
4 总结
    4.1 三代图书馆学家思想的异同点
    4.2 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后人的启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继往开来 承前启后——黄宗忠主要学术思想微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
2 图书馆事业研究
3 图书馆管理研究

(9)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访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黄宗忠教授(论文提纲范文)

一.专着
    1.《图书馆学导论》
    2.《图书馆管理学》
    3.《文献信息学》
    4.《文献采访学》
    5.《中国图书与图书馆》 (日文译着)
二.论文

(10)1979-2010年中国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进展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1979-1990年: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发展的学术思想解放阶段
    2.1 1979-1990年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成果
    2.2 1979-1990年中国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进展述评
3 1991-2000年:传统图书馆学向现代图书馆学转型与过渡阶段
    3.1 1991-2000年代表人物及主要成果
    3.2 1991-2000年中国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进展述评
4 2001-2010年:现代图书馆学新视野、新理论、新体系的学术奠基和理论准备阶段
    4.1 2001-2010年代表人物及主要成果
    4.2 2001-2010年中国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进展述评
5 结语

四、论21世纪的图书馆管理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图书馆使命与未来图书馆学教育之思考[J]. 苏新宁.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0(01)
  • [2]广州绿道系统中的文化景观呈现研究[D]. 刘琳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3]数字时代研究型高校图书馆空间变革研究[D]. 叶晴. 浙江大学, 2019(05)
  • [4]《图书与情报》(1982-2016)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 胡浪. 图书与情报, 2017(04)
  • [5]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生态化建设研究 ——以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D]. 蔡振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1)
  • [6]复合型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与服务探讨[J]. 杜建蓉. 课程教育研究, 2014(10)
  • [7]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D]. 付天松. 黑龙江大学, 2013(S1)
  • [8]继往开来 承前启后——黄宗忠主要学术思想微探[J]. 黄筱玲. 图书馆, 2012(02)
  • [9]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访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黄宗忠教授[J]. 韩淑举.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2(01)
  • [10]1979-2010年中国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研究进展述评[J]. 孙玲玲,杨文祥. 图书馆, 2012(01)

标签:;  ;  ;  ;  ;  

论21世纪图书馆管理的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