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鱼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的介绍

梭鱼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的介绍

一、梭鱼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刘涛[1](2021)在《梭鱼饲料中豆粕蛋白替代鱼粉蛋白适宜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林怡辰[2](2021)在《重金属在近岸海域海产品中的富集及其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海产品中蛋白质含量丰富,是人类的优质动物蛋白来源。但随着沿海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海环境受到污染,海产品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其中重金属是主要污染物之一,全国多地已经出现多种海产品重金属超标问题。重金属可以在水环境中稳定存在,继而在生物体内富集,其污染具有高毒性、环境持久性、隐蔽性、生物蓄积性等特征,被认为是危害最严重的污染物之一。本论文旨在研究海产品中重金属的分布、富集、健康风险及在食物链中传递行为与影响因素,主要分为“综合调查-因素分析-机制探索”三个步骤进行。首先,通过洲际尺度的多种类(双壳类、甲壳类、鱼类)海产品中8种常见重金属(Cu、Pb、Zn、Cd、Cr、Hg、As和Ni)综合调研分析全国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预测宏观政策的实施对海产品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效果。其次,选取代表性双壳类和鱼类作为实验生物,探究影响海产品重金属富集的环境因素、物种因素的作用原理和贝类全养殖周期中重金属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最后,从食物链传递和重金属可脱除形态角度探究不同重金属在海产品中的污染特征和富集规律,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重金属污染防控和海产品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全国范围内大尺度且多种类的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我国近岸海产品重金属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差异和种间差异,重金属浓度排序为双壳类>甲壳类>鱼类,其中,双壳类中扇贝的重金属污染状况最严重,鱼类中野生鱼重金属污染程度大于养殖鱼类。我国沿海人群重金属平均每日估计摄入量均小于联合国农粮组织设定的每日最大摄入量阈值,且超过97%的海产品中重金属的非致癌风险指数值低于限制值,说明通常情况下消费者适量摄入海产品不会引起健康风险,但部分海产品存在较高潜在食用健康风险。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和铅同位素的重金属源解析表明,海产品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可能是化石能源(煤炭燃烧和汽车尾气)、海水和冶金粉尘。利用海岸带水-食品-能源系统综合分析表明,宏观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海产品质量。(2)针对综合调查发现的野生鱼肌肉组织中重金属含量高于养殖鱼的结果,采集养殖和野生状态的同种鱼类样品的进一步对比证实。结果表明对于大小体重相似的同种鱼类,野生鱼重金属污染程度显着高于养殖鱼。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同种鱼类的野生样品肌肉中稳定同位素比值均大于养殖鱼,表明野生状态下的鱼营养级层次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养殖和野生鱼样品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值与鱼类营养级和食性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故证明鱼类体内重金属污染水平与鱼类营养级和食性关系极大。因此,养殖环境和自然生境中鱼类不同重金属富集能力受到营养级、食性和生长速率的影响,在近海环境污染的背景下,人工可控条件下的工厂化养殖是控制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手段。(3)针对综合调查发现的扇贝重金属污染状况严重的结论,进行针对性的研究证实。对黄渤海常见的3种养殖扇贝体内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表明,扇贝是Cd的强富集生物,样品Cd超标率为96%。扇贝重金属浓度种间差异较大,栉孔扇贝较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更易积累重金属。不同组织由于生理特征和功能的不同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消化腺>鳃>闭壳肌,消化腺是其主要重金属储存器官。空间区域对比发现,扇贝的重金属污染程度排序为渤海>南黄海>北黄海。Cd等痕量有害重金属的积累造成在养殖容许(国家海水质量二类标准)环境中的海产品仍潜在健康风险。因此,物种差异影响海产品重金属富集可以归因于典型物种的特异重金属强富集性和不同亚种间生长速率差异。(4)为了分析扇贝中高浓度Cd的来源与积累过程,选定养殖范围广且生长速度较快的海湾扇贝(Argopectehs irradias)作为移植实验的研究对象,跟踪整个养殖过程中扇贝体内重金属浓度变化,分析各种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实验结果表明,移植到近海养殖场后,扇贝体内Cd含量迅速上升并居高不下,扇贝中重金属积累是一个快速富集平衡的过程。在全养殖周期中,扇贝重金属浓度主要受周围环境重金属(海水和海洋悬浮物)浓度变化影响,与生长发育状体无显着相关关系。扇贝中重金属的来源主要为周围海水环境(35.7%)和作为食物的海洋悬浮物(50.7%)。所以,在贝类养殖过程中环境的变化是影响重金属富集的主要因素,贝类通过迅速调节平衡以适应周围环境变化。(5)典型近海经济性海产品生物组成的食物网中,无脊椎动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与鱼类差异较大,鱼类中主要的污染重金属是As,而无脊椎动物中主要存在重金属Cd含量超标。鱼类样品的重金属污染指数值与营养级呈显着正相关,说明鱼类重金属富集能力受营养级影响较大。在整条食物链上,生物体内Cr和Hg呈现生物放大现象,Ni呈现食物链稀释现象,Cu/Zn/As因为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的种间差异呈现的传递规律出现偏差,但As在无脊椎动物呈现了明显的生物放大现象,Zn在鱼类中呈现出生物放大现象。(6)人工海水暂养对整体扇贝软组织中重金属脱除率分别为Hg(55%)>Ni(52%)>Cr(46%)>Cu(45%)>As(44%)>Pb(38%)>Zn(27%)>Cd(20%),其中Cd的脱除率最低,说明Cd与扇贝机体结合较紧密,进而验证了扇贝是Cd的强富集生物的结论。海水暂养和食用前冲洗均对扇贝中重金属的净化能力有限,尤其是无法有效排出扇贝肌肉组织中的重金属。所以,海产品中的重金属脱除难度较大,污染源控制是提升海产品质量的关键。本论文的创新点如下:(1)综合评估大空间尺度范围内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状况,利用“水-食品-能源(Water-Food-Energy NEXUS)系统”量化宏观政策在海产品重金属污染控制方面的实施效果,证实“碳中和”策略对于改善近海海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进行笼养扇贝的全养殖周期跟踪调查,实现了扇贝完整生长过程中体内重金属富集特征的探索,并应用DGT技术探究海水中生物有效性重金属浓度与贝类重金属积累的关系。(3)从典型物种的强富集特性和痕量重金属的食物链放大效应角度,揭示了海产品在养殖容许环境下仍存在典型重金属高富集风险,为海产品食用健康风险评估和安全阈值制定提供依据。

刘永强[3](2021)在《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研究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Genetic improvement of farmed tilapia,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分别用6种等氮不同脂质水平的配合饲料投喂40d龄吉富罗非鱼幼鱼:对照(基础)饲料(含脂质0.35%),另添加鱼油配制含脂质3.35%、6.35%、9.35%、12.35%和15.35%的饲料。每组3个平行,每个养殖槽(容量为120L)共36尾。于试验开始和投喂90d后随机抽取鱼样品测定,主要结果如下:1.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提高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日增长指数(DGI)、增重率(WGR)、体长增长率(BLG)和蛋白质效率(PER)显着提高(P<0.05),饲料系数(FCR)显着降低(P<0.05),但对存活率(SR)没有显着影响(P>0.05)。根据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2%时,SGR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8%时,DGI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67%时,WGR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1.56%时,BLG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5%时,PER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61%时,FCR最低。因此,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2%-11.56%时,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较为理想。2.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形体指标,包括肥满度(CF)、肝体系数(HSI)和脏体系数(VSI)。根据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4%时,CF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7.56%时,HSI最低;当饲料脂质水平为4.53%时,VSI最低。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全鱼体成分。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全鱼的粗脂肪含量显着升高(P<0.05),全鱼的粗蛋白含量显着降低(P<0.05),但对全鱼的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降低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脂肪酶(Lipase)和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肠中Lipase活性显着降低(P<0.05),肝、肌肉和肠系膜脂肪组织中FAS活性显着降低(P<0.05)。在吉富罗非鱼幼鱼中,Lipase活性大小为:前肠>中肠>后肠;FAS活性大小为:肝>肠系膜脂肪组织>肌肉。3.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提高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抗氧化性能、免疫功能以及炎症抑制能力。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肝和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着升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脾指数显着升高(P<0.05),血清中溶菌酶(LZM)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补体C3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脾、头肾和肝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干扰素γ(INF-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4.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脂肪酸组成。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各组织/器官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s)含量显着升高(P<0.05),肝、肌肉、肾、肠系膜脂肪组织、血清和脑中饱和脂肪酸(SFAs)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含量显着降低(P<0.05),肝、肌肉、肾、肠系膜脂肪组织、血清和脑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含量显着升高(P<0.05)。在试验组中,各组织/器官中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PUFAs)含量随饲料脂质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在吉富罗非鱼幼鱼中,同一组织/器官PUFAs含量显着高于SFAs含量和MUFAs含量(P<0.05)。相对于鱼体其他组织/器官而言,肝和肌肉中脂肪酸组成更易受饲料脂肪酸组成的影响。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脂敏感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血清中瘦素(LEP)浓度显着升高(P<0.05),脂联素(ADPN)浓度显着降低(P<0.05)。各组织/器官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基因、LEP基因以及脂联素受体1/2(AdipoRI/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ADPN基因以及瘦素受体(Lep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在吉富罗非鱼幼鱼中,PPARα基因主要在肝、脑和心脏中表达,LEP基因主要在脑和肝中表达,LepR基因主要在脑、脾和心脏中表达,ADPN基因主要在肝和脑中表达,AdipoR1基因主要在脑、脾、心脏和肝中表达,AdipoR2基因主要在脑、肝和肌肉中表达。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可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2%-11.56%时,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较为理想。

韩焕豪[4](2019)在《稻田-生态沟-塘堰湿地系统氮素迁移转化规律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稻田面源污染由于其发生面广、影响程度大的特点已成为当今研究热点。稻田面源污染治理研究可主要分为稻田源头控制、生态沟拦截去除及塘堰湿地净化三部分。然而,稻田面源污染(特别是氮素污染)在稻田、生态沟、塘堰湿地及它们组成的稻田-生态沟-塘堰湿地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机理并不完全明确。模型可以模拟氮素不同迁移转化过程,克服田间试验中的诸多缺点,而现有的稻田水氮平衡模型对稻田氮素迁移转化过程的模拟并不全面且系统氮素迁移转化过程模拟模型还未构建。综合上述稻田-生态沟-塘堰湿地系统氮素迁移转化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于2016~2019年在滇中高原洱海灌区开展了稻田、生态沟、塘堰湿地及其组成的系统氮素迁移转化规律及机理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为了探明稻田氮素迁移转化规律及机理,连续开展了4个稻季的稻田水氮综合调控模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间歇灌溉模式、减量施肥及增加施肥次数均可减少稻田排水、淋溶、表层土、耕作层土氮素损失。间歇灌溉还可抑制浮萍的生长,减少微生物固氮量,增加土壤矿化量及氮素反硝化量。增加施肥次数也可减少稻田氮素淋溶及排水损失,但会增加氨挥发损失。(2)基于田间试验结果构建了较为全面的稻田日尺度水氮平衡模型,该模型可有效模拟不同水氮处理下包括尿素水解、灌水带入氮素、微生物固氮、湿沉降、土壤有机氮矿化、田面排水、淋溶、氨挥发、硝化、反硝化、植株吸收及浮萍氮素吸收与释放等12个环节的氮素迁移转化过程。验证结果显示除反硝化外其余氮素模拟值与实测值无显着性差异,相关性较高。较全面地揭示了不同水氮调控模式下稻田氮素迁移转化规律及机理。(3)为了研究不同水力条件及植物类型下生态沟对稻田排水中氮素去除规律及机理,于梭鱼草、美人蕉及茭白三条生态沟内分别开展了不同流态氮素去除及示踪试验。研究表明,在生态沟静态和动态过流下梭鱼草沟对稻田面源污染氮素去除效果均最好。不同植物生态沟静态情境下的氮素去除率普遍比动态的高。动态过流下氨氮NH4+-N和总氮TN的去除率随着水位的增加而显着减小,硝氮NO3--N的去除率随着水位的增加而增加,综合来看低水位低流量低进水总氮浓度处理下TN去除率较大。生态沟氮素的去除是传质系数Vf和流速水位组合u*h共同作用的结果,u*h一定的情况下,Vf越大吸收长度Sw越小,去除率越高。生态沟氮素去除率受水力停留时间、侧向补给及暂态存储区大小的影响。生态沟内的水力停留时间主要来自其主渠道流动水体而非暂态存储区。(4)为了研究不同植物类型及运行方式下塘堰湿地氮素去除规律及机理,于梭鱼草塘、再力花塘及水葱塘内分别开展了水力性能及主要影响因素试验。研究表明,塘堰湿地对TN的去除在水力停滞一周左右即可达到满意的效果。连续进水方式下梭鱼草塘去除效果最好,再力花塘最差。塘堰湿地氮素去除效果受水体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的影响且可反映在不同深度水体pH变化上,DO及pH均随着湿地水体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它们的变化可作为硝化反硝化作用的有力证据。梭鱼草塘对氮素去除效果最好是其最大根长、地下生物量及根孔隙度综合作用的结果。浮萍的腐解后氮素释放量最大且最快,茭白因其生长过程中对氮素吸收量较大且腐解后氮素释放缓慢的特点可作为生态沟或湿地氮素去除优选植物。水葱、梭鱼草与再力花的腐解是一个长期过程。(5)基于稻田、生态沟及塘堰湿地氮素去除试验及模型模拟结果,构建了稻田-生态沟-塘堰湿地系统氮素去除组合模拟模型并分析了系统氮素去除协同策略。研究表明,系统模型对氮素去除效果的模拟较好,其中生态沟及塘堰湿地的模拟效果要好于稻田径流。稻田采用W1N1F2处理可获得系统氮素协同去除的源头优势,使得整个系统的氮素去除率较高。增加生态沟及塘堰湿地的水力停留时间也是增强系统氮素去除率的重要举措。稻田-生态沟-塘堰湿地氮素协同去除策略的关键可总结为:稻田采用采用节水灌溉+减量施氮肥+适当多次施肥,通过设计及管理措施延长生态沟及塘堰湿地水力停留时间。

尹丽文[5](2019)在《杭州市江洋畈生态公园蝶类多样性和植物景观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绿地生境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蝶类是最易受城市化影响的群体之一,也是生物多样性研究中重要的保护类群。如何通过植物景观营建蝶类栖息地环境及保护和吸引蝶类物种,已成为城市园林景观构建中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植物和蝶类物种资源与群落多样性的调查,研究了植物景观对蝶类多样性的影响,为蝶类栖息地的营建提出有效策略,并为城市绿地植物景观配置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调查研究于2018年4月-2019年3月进行,运用样方法和样线法对公园内三个生境类型中的植物与蝴蝶的种类、数量与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通过层次分析法、多样性指数等对比分析植物景观对蝶类多样性的影响。其主要结果为:⑴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植物-蝴蝶相互作用加权矩阵,发现植物与蝴蝶物种具有嵌套关系,特定的蝶类对特定的植物物种有依赖性,反之则不成立。且发现蝶类对开花植物某些花卉的偏好具有差异性。⑵共记录到植物63科113属121种,蝶类8科41属57种。经研究分析发现对于不同生境,植物与蝶类多样性指数大小同为人工与次生林>湿地>森林,植物均匀度指数大小为人工与次生林>森林>湿地,蝶类均匀度指数大小为森林>人工与次生林>湿地。结果显示植物生境类型和植物群落结构是影响蝶类多样性的重要因素。⑶对1986-2019年中三个时间阶段的江洋畈地区蝶类资源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蝶类的栖息与寄主及蜜源植物等不具有必然联系;春、夏季蝶类多样性、均匀度与优势度指数均为夏季>春季。对比分析植物物候变化与蝶类群落组成及分布的关系,发现随时间、环境气候的变化,植物开花、结果等与蝶类觅食有关的植物物候变化,会对蝶类多样性产生一定的影响。⑷本次研究从蝶类栖息地植物物种、景观要素与植物景观营建方面,提出适宜城市绿地建设中蝶类栖息地的营建策略,主要包括:蝶类栖息地植物景观模式的应用;焦点物种栖息地植物景观保护模式构建;引入或恢复乡土植物景观斑块;控制威胁因子干扰。

张成龙[6](2019)在《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中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的筛选及其特性》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通过在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的不同运行阶段采集样品,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对能够进行氮素净化的菌株定向筛选,选择一株高效硝化细菌和一株高效反硝化细菌,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分别研究对应菌株的硝化特性或反硝化特性,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通过在人工湿地不同运行阶段硝化细菌筛选以及硝化速率的初步测速可知,在人工湿地运行初期、运行中期、运行末期筛选的菌株硝化速率分别为,(60.61±1.95)mg/(L·d)、(49.69±1.02)mg/(L.d)、(21.96±1.15)mg/(L.d)。通过个体形态特征的观察、生理生化实验以及16S rDNA同源性比对分析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得知人工湿地运行初期筛选的硝化细菌为约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ohnsoni),运行中期和末期的硝化菌均为莱菌海默氏菌(Rheinheimera sp)。选取硝化速率最高的菌株即在人工湿地运行初期筛选得到约氏不动杆菌进行菌种特性的研究,命名ZX2。结果可知,ZX2菌株在pH7,温度30℃,NaNO2浓度0.8 g/L时硝化能力最强,硝化速率达到了 68.4 mg/(L·d),菌液浓度OD600值为0.87。通过对人工湿地系统中反硝化细菌的筛选、测速以及菌种鉴定可知,人工湿地运行初期筛选得到反硝化菌株为肺炎克雷伯氏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反硝化脱氮率为86.2±1.8%,人工湿地运行中期和末期筛选得到的反硝化菌均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但反硝化脱氮率却存在差异,分别为85.4±2.5%和93.1±0.98%。选取人工湿地末期筛选得到的假单胞菌,进行菌种特性的研究,命名ZF7。结果可知,ZF7菌株在pH值7,温度35℃,接种量为6%条件下,反硝化能力最强,脱氮率达到了 94.5%,且菌液浓度OD600值可到1.00以上。通过对人工湿地稳定运行期间的理化指标进行连续监测,发现pH变化范围基本在6.0-8.0,温度变化范围在19-33℃。对比菌种特性研究的结果可知,ZF7菌株在该pH和温度范围内有着很好的生长状态,OD600值可达1.00以上,脱氮率在80%以上,ZX2菌株硝化速率在50-60 mg/(L·d)范围内波动,这表明在人工湿地运行期间的pH和温度条件下,筛选的硝化菌和反硝化菌能够较好的发挥其氮素净化效果,但具体效果仍需进一步的实际应用来验证。本研究旨在通过特定生境下硝化及反硝化细菌的筛选、鉴定、分析及应用,实现人工湿地氮素处理效率的提升,以期为加强人工湿地氮素处理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陈涛[7](2018)在《池塘循环水养殖梭鱼蛋白质需求、肌肉品质及越冬生理生化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旨在探讨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下梭鱼(Liza haematocheila)蛋白质适宜需求量、肌肉品质及越冬生理生化变化,研究内容如下:试验一:选取健康无病、规格一致的梭鱼(83.80±0.70 g)为试验对象,分别投喂蛋白水平为26%、28%、30%、32%的4组等脂饲料,在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下饲养90 d。结果表明:梭鱼形体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饲料系数无显着差异(P>0.05),增重率及存活率随蛋白水平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P<0.05);总蛋白、球蛋白含量随蛋白水平上升呈上升趋势(P<0.05),白蛋白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0.05)。结果显示,池塘循环水养殖梭鱼对饲料中蛋白质适宜需求量为28%。试验二:利用常规方法对传统池塘养殖与池塘循环水养殖梭鱼含肉率和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比较,池塘循环水养殖梭鱼含肉率、肌肉粗脂肪含量及粗灰分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蛋白质含量显着上升(P<0.05);肌肉中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以及氨基酸总量无显着变化(P>0.05),丝氨酸含量显着上升(P<0.05);肌肉中C15:0、C22:4n-6及C18:3n-3含量显着降低(P<0.05),n-3族脂肪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饱和脂肪酸总量及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无显着变化(P>0.05)。结果显示,与传统池塘养殖比较,池塘循环水养殖促进了梭鱼肌肉蛋白沉积,提高了肌肉丝氨酸含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梭鱼肌肉品质。试验三:选取池塘循环水养殖梭鱼为试验对象,研究其越冬期间生长指标、形体指标、血液指标及营养成分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越冬期间梭鱼体重损失约19.48%,越冬后期体重显着下降(P<0.05);越冬期间,梭鱼脏体指数无显着变化(P>0.05),肝体指数、肥满度和胃体指数变化显着(P<0.05);血液指标中总蛋白及谷丙转氨酶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白蛋白、球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液生化指标变化显着(P<0.05);越冬期间,梭鱼肌肉及全鱼中水分含量显着增加(P<0.05),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5)。结果显示,池塘循环水养殖梭鱼越冬期间体重损失约19.48%,全鱼、肌肉中蛋白质及脂肪含量均下降;越冬后期梭鱼体重下降显着,鱼体健康受一定影响。

朱加宾[8](2018)在《人工湿地对重金属以及有害微生物去除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研究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对池塘养殖水体中重金属以及指示和病原微生物的的净化效果,本研究开展了进出水口水质和重金属的测定以及指示和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并分析了不同植物根系及其根系附近基质对重金属富集效果的差异、不同环境因素与重金属富集速率之间的相关性、各指示和病原微生物微生物在水体和基质中分布与衰减的差异及其主要去除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对水质指标和重金属的测定并分析得出,人工湿地对水体中铅、铜的去除效率分别为77.2%、41.7%,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湿地,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对铅、铜的去除具有一定优势;砷在湿地中存在释放现象,平均释放率为8.40%。水蓼和再力花根系对铬、砷、铅、铜具有富集作用,梭鱼草仅对铬、砷存在富集作用。水蓼、梭鱼草、再力花根系附近基质均对铬有较好的富集作用,其中梭鱼草对铬的富集速率最大,为0.987mg.kg-1.d-1。水蓼根系对铅和铜的富集速率与水温显着负相关性,对铬、铜的富集速率与pH呈显着负相关性;梭鱼草根系对铬、砷富集速率与水温显着负相关性;再力花根系对铅富集速率与水温、pH显着负相关性,对铜的富集速率与水体温度显着负相关性。通过对人工湿地中水体和基质中各指示和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并分析得出,人工湿地对粪大肠菌群、总大肠菌群、大肠杆菌三种指示微生物的去除效果均优于沙门氏菌这一病原微生物,在出水中仍检测出较高数量的沙门氏菌,其平均去除率仅为23.2%,粪大菌群、总大肠菌群、大肠杆菌平均去除率为65.7%、50.9%、43.4%,而粪链球菌平均去除率呈负值。人工湿地单元池中水体和基质以及出水中的粪便污染主要来源于动物排泄的粪便。从总体来看,湿地单元池基质中各指示和病原微生物均高于单元池水体中的数量,这表明截留沉积作用是指示和病原微生物去除的关键作用。基质中各指示和病原微生物衰减速率的变化趋势与水体总体一致,但均低于在水体中的衰减速率,且粪链球菌在水体和基质中的衰减速率均最大,分别为0.9841g/d-1、0.492lg/d-1。另外,本研究选取的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粪链球菌这4种指示微生物在水体和基质中的衰减速率均高于病原微生物。本研究从改善养殖水体环境、实现水产养殖可持续健康发展以及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角度出发,为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更好的投入生产应用以及湿地植物的选择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参考。

杨文平[9](2017)在《梭鱼脂代谢相关基因的克隆及饲料营养水平对其脂肪蓄积和代谢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梭鱼是我国沿海地区低盐度滩塘和海水池塘养殖的重要经济鱼类,也是江苏沿海正在开发的海、淡水养殖新兴品种之一。目前梭鱼的营养需要研究还很有限,配合饲料的配制主要借鉴其他杂食性鱼类的营养需要,在养殖中常发现梭鱼体(尤其是腹部)脂肪过量蓄积的现象。作为配合饲料的重要营养成分:脂肪、蛋白质和糖类的不平衡均会导致脂代谢紊乱和脂肪的过量蓄积,其发生、发展过程和脂代谢关键因子有着重要的联系。本文借助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手段,首次克隆获得梭鱼脂代谢关键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α 和γ、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基因全长cDNA和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基因cDNA片段,测定了梭鱼上述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研究了饲料脂肪、蛋白水平对梭鱼体组织脂肪蓄积和脂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梭鱼配合饲料的开发及梭鱼脂质代谢的调控提供必要的参考。1.饲料脂肪水平对梭鱼生长、血液生化和肝脏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采用单因子浓度梯度法,以鱼油为脂肪源,制成脂肪含量分别为2.04%、4.83%、7.47%、9.79%、12.01%、14.59%的六组等氮等能(蛋白含量为 30.70 土0.12%;总能22.32±0.13 MJ/kg)的饲料。健康的梭鱼鱼种(均重9.5±0.3 g),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水族箱30尾鱼,分别投喂以上6种不同脂肪水平的饲料,饲养60d。试验结束后,饥饿24h,采样,测定。结果显示:7.47%和9.79%脂肪水平组增重率、饵料系数均差异不显着(P>0.05),增重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饵料系数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9.79%脂肪水平组蛋白质效率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和7.47%组差异不显着(P>0.05);采用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分析梭鱼增重率与饲料脂肪水平之间的关系(二次性,P<0.001),确定了梭鱼适宜的脂肪水平,脂肪水平作为自变量(X),增重率作为因变量(Y),得到回归方程:Y=-0.8238 X2+14.949 X+162.51(R2=0.7750),当X=9.1%时,梭鱼幼鱼的增重率最高。血浆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随脂肪水平的增加显着升高(线性,P<0.05);脂肪水平对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四种血脂指标影响不显着(P>0.05)。过氧化氢酶活性随脂肪水平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二次性,P<0.001),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二次性,P<0.001),总抗氧化能力随脂肪水平的升高而下降(线性,P=0.014),与此相反,丙二醛含量随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线性,P<0.001)。鉴于脂肪水平为7.47%和9.79%时,鱼体均获得了较好的生产性能和肝脏生化指标,因此梭鱼幼鱼饲料中脂肪水平以7.5%~10%为宜。2.饲料脂肪水平对梭鱼形体指标、体脂蓄积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饲养方案同1。结果表明: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均随脂肪水平的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二次性,P<0.05),脂肪水平为4.83%、7.47%、9.79%、12.01%的四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肌肉和全鱼中脂肪含量和饲料脂肪水平呈正相关(线性,P<0.05),肌肉、肝脏和肠系膜脂肪三种组织脂肪蓄积量占鱼体总脂的比例分别为 20.30%~24.31%、2.43%~2.95%、11.33%~12.47%;各脂肪水平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鱼油)的增加,三种组织和全鱼油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均有所增加,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也显着提高(P<0.05)。研究还发现,各试验组内,三种组织和全鱼油脂中22:6n-3含量都高于20:5n-3。3.梭鱼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技术克隆了梭鱼PPARα、PPARγ、LPL基因全长cDNA序列和FAS基因部分cDNA序列;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梭鱼上述4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如下:(1)PPARα基因全长cDNA序列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克隆了梭鱼PPARα基因全长cDNA序列(GenBank:KJ848472.1),包含2409个碱基,编码478个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PPARa基因具有4个功能区域,分别为保守性差的N端区域、DNA结合区、可变的铰链区、C端配体结合区;梭鱼PPARα和其他物种的相似性很高,一些重要的功能位点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PPARα基因在所有被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脏组织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脑、胃、皮肤、脾、腹腔肠系膜脂肪、鳃、肾、肠、心脏,肌肉中表达量最低。(2)PPARy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克隆了梭鱼PPARγ基因全长cDNA序列(GenBank:KJ848473.1),包含2985个碱基,其中5’端非编码区为200bp,3’端非编码区为1183 bp,开放阅读框1602 bp,编码533个氨基酸。PPARγ基因和PPARα基因类似,也具有4个功能区域:保守性差的N端区域、DNA结合区、可变的铰链区、C端配体结合区;序列比对分析表明,梭鱼和脊椎动物的序列相似性很高,该基因在进化过程中保守。PPARγ基因在被检测的11种组织中均有表达,腹腔肠系膜脂肪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肠、鳃、肾、肝脏、皮肤、脑、脾、胃,心脏和肌肉中表达水平很低。(3)LLPL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克隆的梭鱼LPL全长cDNA序列(GenBank:KJ825894.1)包含2395个碱基,5’端非编码区为168 bp,3’端非编码区为676 bp,开放阅读框为1551 bp,编码516个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LPL基因可以划分为N末端(24-362位氨基酸残基)和C末端(363-516位氨基酸残基)两个结构区域,一些重要的功能位点如脂肪结合域、催化三联体(Ser-Asp-His)等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LPLmRNA在所有被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腹腔肠系膜脂肪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肝脏、胃、肾、鳃、肠、脑、心脏、脾脏,在肌肉中表达量较低。(4)FAS基因cDNA部分序列的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克隆的梭鱼FAS基因cDNA部分序列(GenBank:KJ848474.1)长920 bp,编码303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梭鱼FAS基因和其他物种的该基因相似性为74%~95%。FAS基因mRNA在梭鱼被检测组织中表达丰度差异显着(P<0.05),脑中含量最高,其次是肝脏和腹腔肠系膜脂肪组织,肌肉中表达量最低,其余7种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显着低于脑和肝脏(P<0.05)。4.饲料脂肪水平对梭鱼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和酶活性的影响饲养方案同1。结果表明:肝脏中PPARα基因mRNA的丰度随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P<0.05),腹腔肠系膜脂肪和肌肉中PPARα基因mRNA表达量随脂肪水平的升高无显着变化(P>0.05)。肌肉、肝脏、肠系膜脂肪组织中PPARγ基因mRNA表达丰度在脂肪水平增加时有升高趋势,但三种组织中各组间均差异不显着(P>0.05)。腹腔肠系膜脂肪和肌肉中LPLmRNA、FAS mRNA表达量各组之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肝脏中LPL mRNA的丰度随脂肪水平的升高显着升高(P<0.05),12.01%和14.59%两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2.04%、4.83%和7.47%三组(P<0.05);肝脏中LPL酶活性也随脂肪水平的升高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14.59%组酶活性显着高于2.04%和4.83%组(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肝脏中FAS mRNA的表达丰度显着下降(P<0.05),12.01%和14.59%两组均显着低于2.04%组(P<0.05),其余三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肝脏中FAS酶活性随脂肪水平的升高也显着下降,14.59%组显着低于2.04%和4.83%组(P<0.05)。5.饲料蛋白水平对梭鱼体脂蓄积、肝脏抗氧化性能、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和酶活性的影响配制蛋白含量分别为26%、28%、30%、32%的四组等能等脂(总能12.48 土0.10 MJ/kg;脂肪水平5.13±0.12%)饲料,配方中采用玉米淀粉补充蛋白浓度降低导致的能值缺失。均重92.20±4.23 g的梭鱼随机分到工业化养殖池中,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水池2300kg(约25000尾鱼),分别投喂以上4种不同蛋白水平的饲料,养殖周期60 d,试验结束后饥饿24h,取样,测定。结果显示:肌肉、肝脏和肠系膜脂肪组织脂肪蓄积量占鱼体总脂的比例分别为23.29%~24.98%、3.30%~4.27%、7.11%~12.75%,各蛋白水平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三种组织中均以26%蛋白水平组脂肪蓄积比例最高。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二次性,P=0.012)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二次性,P=0.014)活性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先增加后下降;26%蛋白组丙二醛含量显着高于其余三组(P<0.05);各组间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随蛋白水平的增加,肌肉中PPARα基因mRNA表达水平先降低后升高,肠系膜脂肪中变化趋势和肌肉中相似,均以30%蛋白组表达水平最低(P<0.05);肝脏组织中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三种组织中PPARγ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以26%组表达量最高,除肌肉组织中32%蛋白水平组外,各组织中26%组显着高于其它各蛋白水平组。三种组织中FAS mRNA表达水平和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均先降低后升高,各组织中均以26%组FAS mRNA表达水平和酶活性最高,28%和30%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然后在32%组又均有所提高。三种组织中LPL mRNA的丰度无显着差异(P>0.05),肠系膜脂肪组织中各组间LPL酶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肌肉和肝脏中LPL酶活性随蛋白水平的升高呈升高趋势。综上所述,得出如下结论:(1)适宜的脂肪水平可以促进梭鱼的生长,提高生产性能,过高的脂肪水平(12.01%和14.59%)会抑制鱼体生长,降低肝脏的抗氧化能力,还会导致体组织(肌肉、肝脏)及全鱼蓄积较多的脂肪,因此饲料中应避免添加过多的脂肪;随鱼油添加水平的提高,组织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n-3系列有显着提高,和EPA相比,梭鱼幼鱼体组织选择性沉积更多的DHA;梭鱼幼鱼三种脂肪蓄积位点的脂蓄积量占鱼体总脂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肌肉、腹腔肠系膜脂肪组织、肝脏。(2)梭鱼PPARα、PPARγ、LPL、FAS四种基因编码序列保守性良好,在所有被测组织中均有表达,四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中表达量差异显着。PPARα mRNA在肝脏中高表达,PAPARγ、LPL mRNA在腹腔肠系膜脂肪组织表达量最高,而FAS mRNA在脑、肝脏、腹腔肠系膜脂肪组织中高水平表达。(3)随脂肪水平的升高,脂肪分解基因PPARα和LPL mRNA在肝脏中的表达水平显着提高,LPL的酶活性也显着增加,而脂肪生成基因FAS mRNA表达和酶活性均显着下降。(4)在等能等脂条件下,低蛋白组(26%)和高蛋白组(32%),尤其是前者,上调了组织(肌肉、肝脏、腹腔肠系膜脂肪)生脂基因PPARγ和FAS的mRNA表达及后者的酶活性,也增强了组织脂肪的沉积,两种蛋白水平下,组织中PPARαmRNA表达水平均有提高,而高蛋白水平(32%)较低蛋白水平(26%)显着提高了 LPL的酶活性。蛋白水平试验中梭鱼幼鱼三种脂肪蓄积位点的脂肪蓄积模式和脂肪水平试验相同。

丁福红,毛守康,雷霁霖,庄志猛,马爱军,徐宝荣[10](2014)在《我国植物食性海水鱼类养殖发展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50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从过去追求养殖面积扩大和养殖产量增加,向更加注重品种结构的调整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新的养殖技术和新的养殖品种不断推出,工厂化养殖、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迅速发展,2012年我国海水鱼养殖产量为102.84万t,年增长6.66%[1],品种达80余种。养殖模式方面,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池塘养殖等多种

二、梭鱼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梭鱼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2)重金属在近岸海域海产品中的富集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海洋渔业规模近况
        1.1.1 世界与中国海洋渔业基本状况
        1.1.2 海洋鱼类养殖和捕捞概况
        1.1.3 扇贝养殖概况
    1.2 国内外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状况
        1.2.1 国内外海产品重金属含量标准
        1.2.2 国内海产品中重金属含量
        1.2.3 国外海产品中重金属含量
    1.3 重金属的来源与危害
    1.4 海产品重金属污染溯源分析方法
        1.4.1 铅同位素法进行重金属污染溯源
        1.4.2 多元统计分析法进行重金属污染分析和溯源
        1.4.3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进行重金属溯源
        1.4.4 其他生物体重金属污染溯源方法
    1.5 海产品重金属污染分析与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1.5.1 生物富集、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
        1.5.2 海产品中金属污染评价
        1.5.3 海产品摄食健康风险评价
    1.6 碳氮稳定同位素在重金属富集机制研究的应用
    1.7 影响海产品中重金属积累的因素
        1.7.1 客观因素影响重金属浓度和分布
        1.7.2 生物动力学因素
        1.7.3 重金属形态影响
    1.8 科学问题与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8.1 科学问题与意义
        1.8.2 研究内容
        1.8.3 技术路线
第2章 我国近海海产品重金属分布、溯源与风险调控
    2.1 引言
    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1 采样区域介绍
        2.2.2 样品采样
        2.2.3 样品处理
    2.3 材料与方法
        2.3.1 重金属检测方法
        2.3.2 重金属每日估计摄入量计算
        2.3.3 健康风险评价
        2.3.4 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和Pb同位素重金属溯源
        2.3.5 宏观政策实施下的污染控制
        2.3.6 质量控制
        2.3.7 数据统计与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大尺度范围的海产品重金属分布特征
        2.4.2 重金属每日摄入量--通过食用海产品的途径
        2.4.3 海产品摄食健康风险
        2.4.4 海产品重金属溯源
        2.4.5 “化石能源消耗控制”和“近岸水污染防治行动”政策实施有助于降低海产品重金属健康风险
    2.5 小结
第3章 养殖鱼类与野生鱼类重金属积累差异
    3.1 引言
    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3.3 材料与方法
        3.3.1 鱼肉及其他组织内重金属含量测定方法
        3.3.2 鱼肉样品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方法
        3.3.3 鱼肉食用风险评价与推荐最大食用量计算
        3.3.4 利用稳定同位素确定鱼类食性与营养级方法
        3.3.5 质量控制
        3.3.6 数据统计与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养殖/野生鱼体内重金属含量分布差异
        3.4.2 养殖/野生鱼不同组织中重金属积累差异
        3.4.3 养殖/野生鱼摄食健康风险与最大推荐食用量
        3.4.4 鱼类肌肉组织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较
        3.4.5 营养级和食性的计算
        3.4.6 养殖/野生鱼营养级和食性对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3.4.7 鱼类养殖周期对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黄渤海养殖扇贝中重金属空间-种间分布差异及健康风险
    4.1 引言
    4.2 样品采集与处理
        4.2.1 采样区域介绍
        4.2.2 样品采集
        4.2.3 样品处理
    4.3 材料与方法
        4.3.1 重金属检测方法
        4.3.2 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4.3.3 质量控制
        4.3.4 数据统计与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黄渤海三种养殖扇贝体内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4.4.2 扇贝不同组织中重金属含量变化
        4.4.3 扇贝中重金属的生物富集
        4.4.4 扇贝中重金属的摄食健康风险
        4.4.5 最大安全摄入量推荐
    4.5 小结
第5章 笼养扇贝在全养殖周期中重金属来源与富集规律探究
    5.1 引言
    5.2 实验设计与方法
        5.2.1 扇贝生长实验方法及采样
        5.2.2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的使用
        5.2.3 重金属检测方法
        5.2.4 重金属评价指数
        5.2.5 稳定同位素测定
        5.2.6 主成分分析方法
        5.2.7 质量控制
        5.2.8 数据统计与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海水水质指标与重金属浓度变化
        5.3.2 扇贝生长发育指标及体内稳定同位素含量变化
        5.3.3 全养殖周期中扇贝体内重金属浓度变化
        5.3.4 影响扇贝中重金属积累的主要因素探究
        5.3.5 扇贝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探究
        5.3.6 利用稳态模型分析扇贝中多源重金属的生物浓缩和生物放大
    5.4 小结
第6章 典型近海经济性海产品中重金属在食物链间的传递及放大
    6.1 引言
    6.2 样品采集与处理
    6.3 材料与方法
        6.3.1 重金属检测方法
        6.3.2 样品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方法
        6.3.3 碳稳定同位素法计算生物营养级
        6.3.4 重金属在食物链上营养级放大系数
        6.3.5 质量控制
        6.3.6 数据统计与处理
    6.4 结果与讨论
        6.4.1 主要经济性海产品中稳定同位素比值
        6.4.2 主要经济性海产品营养层次
        6.4.3 主要经济性海产品体内重金属含量
        6.4.4 海产品体内重金属含量与其食性/营养级的关系
        6.4.5 食物链上重金属的积累和生物放大
    6.5 小结
第7章 海产品中重金属的人工干预净化
    7.1 引言
    7.2 实验设计与方法
        7.2.1 对比实验设计
        7.2.2 室内培养实验方法
        7.2.3 样品收集及处理
        7.2.4 重金属检测方法
        7.2.5 质量控制
        7.2.6 数据统计与处理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扇贝整体软组织中重金属净化效果
        7.3.2 扇贝闭壳肌中重金属净化效果
        7.3.3 扇贝鳃中重金属净化效果
        7.3.4 扇贝消化腺中重金属净化效果
        7.3.5 死亡扇贝重金属净化效果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脂质对鱼类的营养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1.1.1 脂质的营养作用及其生物学功能
        1.1.2 脂质的代谢途径
        1.1.3 脂肪酸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代谢途径
    1.2 鱼类对饲料中脂质需求量的研究进展
        1.2.1 鱼类饲料的最佳脂质水平的研究
        1.2.2 鱼类对必需脂肪酸需求量的研究
    1.3 鱼类脂质代谢及其关键酶的研究进展
        1.3.1 饲料脂质对鱼类脂肪含量的影响
        1.3.2 饲料脂质对鱼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1.3.3 饲料脂质对鱼类脂质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1.4 鱼类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4.1 鱼类PPARα基因的研究进展
        1.4.2 鱼类瘦素及其受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1.4.3 鱼类脂联素及其受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1.5 脂质对鱼类抗氧化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1.6 脂质对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1.8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2.2.3 饲料配方
        2.2.4 饲养和管理
        2.2.5 样品的采集
        2.2.6 样品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2.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2.3 结果
        2.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存活率的影响
        2.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含量及其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3.2.3 饲料配方
        3.2.4 饲养和管理
        3.2.5 样品的采集
        3.2.6 样品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3.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3.3 结果
        3.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形体指标的影响
        3.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全鱼成分的影响
        3.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酶和脂肪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抗氧化、免疫及相关基因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4.2.3 饲料配方
        4.2.4 饲养和管理
        4.2.5 样品的采集
        4.2.6 样品的测定方法
        4.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4.3 结果
        4.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脾指数的影响
        4.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4.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4.3.4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表达的影响
        4.3.5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白细胞介素1β基因表达的影响
        4.3.6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干扰素γ基因表达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5.2.3 饲料配方
        5.2.4 饲养和管理
        5.2.5 样品的采集
        5.2.6 样品的测定方法
        5.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5.3 结果
        5.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各组织器官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酸代谢相关因子及相关基因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6.2.3 饲料配方
        6.2.4 饲养和管理
        6.2.5 样品的采集
        6.2.6 样品的测定方法
        6.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6.3 结果
        6.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血清中瘦素浓度的影响
        6.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血清中脂联素浓度的影响
        6.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PPARα基因表达的影响
        6.3.4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瘦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6.3.5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瘦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6.3.6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联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6.3.7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联素受体1 基因表达的影响
        6.3.8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联素受体2 基因表达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7.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

(4)稻田-生态沟-塘堰湿地系统氮素迁移转化规律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稻田水氮管理对氮素迁移转化及其流失规律影响
        1.2.2 稻田氮素迁移转化过程观测及模拟
        1.2.3 稻田水氮平衡模型
        1.2.4 生态沟中氮素迁移转化规律及机理
        1.2.5 塘堰湿地中氮素去除规律及机理
        1.2.6 稻田-生态沟-塘堰湿地系统中氮素去除效果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区概况及田间试验设计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区布置
    2.3 田间处理设计
    2.4 田间试验观测内容与方法
        2.4.1 物候及气象要素观测
        2.4.2 水平衡要素观测
        2.4.3 氮平衡要素观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水氮调控模式下稻田水氮迁移转化规律
    3.1 水稻干物质量及产量
        3.1.1 水稻干物质量
        3.1.2 水稻产量
    3.2 稻田水量平衡
    3.3 稻田氮平衡要素迁移转化
        3.3.1 氮素湿沉降
        3.3.2 田面水氮素浓度变化
        3.3.3 氮素田面排水损失
        3.3.4 氮素淋溶损失
        3.3.5 稻田氨挥发
        3.3.6 稻田土壤氮素矿化
        3.3.7 稻田反硝化
        3.3.8 稻田微生物固氮
        3.3.9 水稻植株吸氮量
        3.3.10 浮萍氮素吸收与释放
    3.4 稻田氮平衡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稻田水氮平衡模型构建
    4.1 水平衡模型
    4.2 水平衡模型要素确定
        4.2.1 田间水深、灌水量及土壤含水率
        4.2.2 排水量
        4.2.3 渗漏量
        4.2.4 需水量
    4.3 氮平衡模型要素确定
        4.3.1 尿素水解
        4.3.2 氮素湿沉降
        4.3.3 灌水带入的氮素
        4.3.4 土壤氮素矿化
        4.3.5 稻田微生物固氮
        4.3.6 田面水氨氮硝化
        4.3.7 田面排水损失
        4.3.8 稻田氨挥发
        4.3.9 氮素淋溶损失
        4.3.10 稻田反硝化
        4.3.11 水稻氮素吸收
        4.3.12 浮萍氮素吸收及释放
    4.4 氮平衡模型率定及验证
        4.4.1 氮平衡模型率定
        4.4.2 氮平衡模型验证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态沟氮素去除规律及机理
    5.1 不同过流状态生态沟氮素去除规律
        5.1.1 处理设计
        5.1.2 氮素去除率计算
        5.1.3 生态沟氮素去除规律
    5.2 生态沟氮素去除示踪试验
        5.2.1 生态沟水力示踪试验
        5.2.2 处理设计
        5.2.3 生态沟示踪试验结果分析
    5.3 生态沟氮素去除模型及量化参数
        5.3.1 生态沟氮素去除模型
        5.3.2 氮素吸收长度S_w
        5.3.3 生态沟传质系数V_f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塘堰湿地氮素去除规律及机理
    6.1 不同水力停滞时间下湿地氮素去除规律
        6.1.1 处理设计
        6.1.2 观测内容与方法
        6.1.3 氮素去除率计算方法
        6.1.4 结果与分析
    6.2 水力停滞下湿地氮素去除主要影响因素
        6.2.1 处理设计
        6.2.2 观测内容与方法
        6.2.3 结果与分析
    6.3 连续进出水方式氮素去除规律
        6.3.1 处理设计
        6.3.2 观测内容与方法
        6.3.3 氮素去除率计算方法
        6.3.4 结果与分析
    6.4 植物腐解氮素释放试验
        6.4.1 试验方法
        6.4.2 观测内容与方法
        6.4.3 腐解率计算方法
        6.4.4 结果与分析
    6.5 塘堰湿地氮素去除模型及参数率定
        6.5.1 氮素去除模型
        6.5.2 氮素去除模型参数率定
    6.6 讨论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稻田-生态沟-塘堰湿地系统氮素协同去除效果
    7.1 稻田-生态沟-塘堰湿地系统氮素去除组合模拟模型构建
    7.2 稻田-生态沟-塘堰湿地系统氮素去除效果实测与模拟
        7.2.1 试验观测及模型模拟
        7.2.2 试验观测及模型模拟结果
        7.2.3 稻田-生态沟-塘堰湿地氮素协同去除策略
    7.3 讨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稻田水氮综合调控模式试验研究及水氮平衡模型构建
        8.1.2 生态沟氮素去除规律及机理
        8.1.3 塘堰湿地氮素去除规律及机理
        8.1.4 稻田-生态沟-塘堰湿地系统氮素协同去除效果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5)杭州市江洋畈生态公园蝶类多样性和植物景观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1.1 时代背景
        1.1.1.2 城市绿地生境破碎化现象严重
        1.1.1.3 生物多样性遭受危机
        1.1.1.4 蝶类资源价值
        1.1.1.5 杭州地区优良的自然状况和蝶类资源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
    1.3 研究进展
        1.3.1 城市生态公园植物景观研究进展
        1.3.2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3.3 蝶类多样性研究进展
        1.3.4 不同维度蝶类群落结构研究进展
        1.3.4.1 不同生境蝶类群落结构研究进展
        1.3.4.2 不同时间蝶类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3.5 适宜蝶类栖息的植物景观结构研究进展
        1.3.6 小结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内容和技术路线
        2.1.1 研究对象
        2.1.1.1 江洋畈生态公园自然地理概况
        2.1.1.2 江洋畈生态公园环境状况
        2.1.2 研究内容
        2.1.3 技术路线
    2.2 研究方法
        2.2.1 样线与样方设计
        2.2.2 调查方法
        2.2.2.1 植物资源调查
        2.2.2.2 蝶类资源调查
        2.2.3 其他影响因子调查
        2.2.3.1 鸟类资源基础调查
        2.2.3.2 景观元素因子调查
        2.2.4 数据处理
        2.2.4.1 数据处理依据
        2.2.4.2 数据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江洋畈生态公园植物物种组成及植物景观特征研究
        3.1.1 植物物种组成及特点
        3.1.2 生境类型研究
        3.1.2.1 生境分类及植物群落特征
        3.1.2.2 不同生境类型植物组成及特点
        3.1.2.3 不同生境植物多样性分析
        3.1.3 蝶类寄主与蜜源植物类型及物候特征
        3.1.4 小结
    3.2 江洋畈生态公园植物景观与蝶类多样性关系研究
        3.2.1 植物-蝴蝶关系研究
        3.2.1.1 蝶类群落种类组成及特点
        3.2.1.2 植物物种对蝶类物种的影响分析
        3.2.2 不同生境类型蝶类群落分布研究
        3.2.2.1 各生境类型蝶类群落组成
        3.2.2.2 各生境类型蝶类多样性分析
        3.2.2.3 不同植物群落结构对蝶类多样性影响分析
        3.2.2.4 小结
        3.2.3 不同时间蝶类群落分布研究
        3.2.3.1 蝶类多样性年际变化及成因分析研究
        3.2.3.2 蝶类多样性季节性变化研究
        3.2.3.3 植物物候变化对蝶类多样性的影响分析
        3.2.3.4 小结
    3.3 不同生境类型蝶类多样性样方案例分析
        3.4.1 湿地生境
        3.4.1.1 点
        3.4.1.2 线
        3.4.1.3 面
        3.4.2 森林生境
        3.4.2.1 混交林疏林空间
        3.4.2.2 林缘空间
        3.4.3 人工与次生林生境
        3.4.3.1 乔草植物群落
        3.4.3.2 乔灌草植物群落
4 基于蝶类多样性的蝶类栖息地植物景观营建原则与策略
    4.1 蝶类栖息地植物景观营建及景观要素应用原则
        4.1.1 蝶类栖息地植物景观营建原则
        4.1.1.1 生态性和美学原则
        4.1.1.2 异质性和多样性原则
        4.1.1.3 生物通道流动原则
        4.1.1.4 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4.1.2 蝶类栖息地植物景观要素应用原则
        4.1.2.1 植物物种的多样性
        4.1.2.2 寄主与蜜源植物的必要性
        4.1.2.3 其他食源植物与配套景观的招引性
    4.2 蝶类栖息地植物景观营建策略
        4.2.1 蝶类栖息地营建植物物种推荐
        4.2.2 蝶类栖息地植物景观营建策略
        4.2.2.1 蝶类栖息地植物景观模式
        4.2.2.2 焦点物种栖息地植物景观保护模式
        4.2.2.3 引入或恢复乡土植物景观斑块
        4.2.2.4 控制威胁因子干扰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加强跨学科领域合作
        5.2.2 提高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5.2.3 蝶类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共同发展
        5.2.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江洋畈生态公园不同生境植物种类组成表
附录2 江洋畈生态公园不同生境蝴蝶种类及寄主植物组成表
附录3 植物-蝴蝶相关作用加权矩阵数据图
附录4 江洋畈生态公园春、夏季蝴蝶种类及生活习性组成表
附录5 蝶类栖息地植物物种推荐名录
附录6 蝴蝶生态照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中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的筛选及其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产养殖业氮素污染
        1.1 污染现状
        1.2 氮素来源及氮素污染危害
        1.2.1 氮素来源
        1.2.2 氮素污染危害
        1.3 氮素污染的治理
    2 人工湿地
        2.1 人工湿地概述
        2.2 人工湿地分类及特点
        2.3 人工湿地对氮素的净化机理
    3 微生物硝化作用氮素净化与应用现状
        3.1 硝化作用及硝化细菌
        3.2 硝化细菌氮素净化应用现状
    4 微生物反硝化作用氮素净化与应用现状
        4.1 反硝化作用及反硝细菌
        4.1.1 反硝化作用
        4.1.2 反硝化细菌分类以及种类
        4.1.3 影响反硝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4.2 反硝化细菌氮素净化应用现状
    5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人工湿地硝化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湿地组成
        1.1.1 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结构图如下所示
        1.1.2 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池塘循环水系统基本数据
        1.2 样品采集和数据测定
        1.2.1 样品采集
        1.2.2 硝化培养基的选择
        1.2.3 硝化细菌的筛选
        1.2.4 备用菌液的培养
        1.2.5 硝化速率测定
        1.2.6 菌种鉴定
        1.2.7 菌种特性分析
        1.2.8 数据测定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工湿地水质指标
        2.2 菌种鉴定
        2.2.1 湿地运行初期硝化细菌的筛选鉴定
        2.2.2 湿地运行中期硝化细菌的筛选鉴定
        2.2.3 湿地运行末期硝化细菌的筛选鉴定
        2.3 ZX2菌株特性的研究
        2.3.1 ZX2的进化树分析
        2.3.2 温度对ZX2菌株硝化特性的影响
        2.3.3 pH对ZX2菌株硝化特性的影响
        2.3.4 NaNO_2浓度对ZX2菌株硝化特性的影响
    3 讨论
        3.1 关于ZX2,约氏不动杆菌的菌种鉴定
        3.2 关于ZX2,约氏不动杆菌的硝化特性
        3.3 关于人工湿地不同运行阶段硝化细菌筛选鉴定结果
    4 结论
第三章 人工湿地反硝化细菌筛选鉴定及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湿地组成
        1.2 实验器材
        1.3 培养基选择
        1.4 样品采集与数据测定
        1.4.1 样品采集
        1.4.2 反硝化细菌筛选
        1.4.3 备用菌液培养
        1.4.4 反硝化脱氮率测定
        1.4.5 反硝化菌种鉴定
        1.4.6 反硝化细菌脱氮特性研究
        1.4.7 数据测定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工湿地温度、pH、溶氧
        2.2 人工湿地不同运行阶段反硝化细菌筛选及鉴定
        2.2.1 人工湿地运行初期反硝化细菌的筛选鉴定
        2.2.2 人工湿地运行中期反硝化细菌的筛选鉴定
        2.2.3 人工湿地运行末期反硝化细菌的筛选鉴定
        2.3 ZF7菌种特性的研究
        2.3.1 ZF7的进化树分析
        2.3.2 温度对ZF7菌株反硝化特性的影响
        2.3.3 pH值对ZF7菌株反硝化特性的影响
        2.3.5 接种量对ZF7菌株反硝化特性的影响
    3 讨论
        3.1 关于ZF7菌株,恶臭假单胞菌菌种鉴定结果
        3.2 关于ZF7菌株,恶臭假单胞菌反硝化特性
        3.3 关于人工湿地不同运行阶段反硝化细菌筛选鉴定结果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7)池塘循环水养殖梭鱼蛋白质需求、肌肉品质及越冬生理生化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鱼类对饲料蛋白质需求量的研究进展
        1.1 蛋白质
        1.2 蛋白质生理功能
        1.3 水产动物对饲料蛋白适宜需求量的研究进展
    2 鱼类营养分析与品质评价研究进展
        2.1 水产动物营养及品质
        2.2 鱼类肌肉品质及评价指标
        2.3 影响水产动物肌肉品质的因素
    3 水产动物越冬研究进展
        3.1 动物越冬现象及机制
        3.2 水产动物越冬研究进展
        3.3 水产动物安全越冬研究
    4 池塘循环水养殖研究进展
        4.1 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
        4.2 池塘循环水养殖研究及应用
    5 梭鱼及其营养需求研究
        5.1 梭鱼及其养殖研究
        5.2 梭鱼营养需求研究
    6 本课题研究意义
第二章 池塘循环水养殖梭鱼对饲料蛋白质适宜需求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饲料
        1.3 饲养与管理
    2 样品采集与指标分析
        2.1 形体指标
        2.2 生长指标
        2.3 血液生化指标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饲料蛋白水平对梭鱼形体指标的影响
        3.2 饲料蛋白水平对梭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3.3 饲料蛋白水平对梭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4 讨论
        4.1 饲料蛋白水平对梭鱼形体指标的影响
        4.2 饲料蛋白水平对梭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4.3 饲料蛋白水平对梭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5 小结
第三章 池塘循环水养殖梭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及品质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饲料
        1.2 试验动物
        1.3 饲养管理
    2 样品采集及指标分析
        2.1 含肉率测定
        2.2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2.3 氨基酸组成测定及营养价值评价
        2.4 脂肪酸组成测定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梭鱼含肉率及肌肉常规营养成分
        3.2 梭鱼肌肉氨基酸分析及品质评价
        3.3 肌肉脂肪酸组成
    4 讨论
        4.1 梭鱼含肉率及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4.2 肌肉氨基酸组成分析
        4.3 肌肉脂肪酸组成分析
    5 小结
第四章 池塘循环水养殖梭鱼越冬形体、生长、血液生化指标及营养成分的变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饲养管理
    2 样品采集及指标分析
        2.1 生长指标
        2.2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2.3 血液生化指标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梭鱼越冬生长及形体指标的变化
        3.2 梭鱼越冬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3.3 梭鱼越冬期间肌肉、全鱼营养成分的变化
    4 讨论
        4.1 越冬对梭鱼生长及形体指标的影响
        4.3 越冬对梭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4.4 越冬对梭鱼营养成分的影响
    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人工湿地对重金属以及有害微生物去除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人工湿地
        1.1 人工湿地概述
        1.2 人工湿地的组成
        1.2.1 人工湿地植物
        1.2.2 人工湿地基质
        1.2.3 湿地微生物
        1.3 人工湿地的分类及特点
        1.3.1 表面流人工湿地
        1.3.2 潜流型人工湿地
        1.3.3 垂直流人工湿地
    2 人工湿地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2.1 国内外人工湿地处理重金属污染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2.2 国内外有关人工湿地去除指示和病原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3 人工湿地处理污染物的机理
        3.1 重金属去除机理
        3.1.1 植物的作用
        3.1.2 基质的作用
        3.1.3 微生物的作用
        3.2 指示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去除机理
    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5 课题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人工湿地不同植物根系及基质重金属富集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人工湿地的构建
        1.2 实验设计
        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1.4 样品的检测
        1.4.1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1.4.2 重金属含量测定方法
        1.4.3 植物根系及根系附近基质对各重金属的富集速率计算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工湿地水质指标
        2.2 人工湿地对养殖池塘水体重金属去除效果
        2.3 人工湿地不同植物根系对重金属的富集效果
        2.4 人工湿地不同植物根系附近基质对重金属的富集效果
        2.5 人工湿地水体、植物根系以及基质中各重金属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2.5.1 人工湿地水体中各重金属去除率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2.5.2 人工湿地植物根系以及基质中各重金属富集速率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人工湿地对养殖水体重金属去除效果分析
        3.2 人工湿地植物根系以及根系附近基质对重金属富集效果比较分析
        3.3 人工湿地植物根系以及根际基质中重金属富集速率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 结论
第三章 人工湿地中指示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分布与衰减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人工湿地的构建
        1.2 实验器材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设计
        1.5 样品采集与处理
        1.5.1 采样前准备工作
        1.5.2 取样与保存方法
        1.6 样品检测方法
        1.6.1 水质指标的测定
        1.6.2 指示和病原微生物的测定
        1.6.3 菌落计数方法
        1.7 实验方法
        1.7.1 指示和病原微生物在人工湿地中的分布
        1.7.2 指示和病原微生物在人工湿地水体和基质中的衰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工湿地水体和基质中微生物的数量分布及其对微生物的去除效果
        2.1.1 各指示和病原微生物在水体中的动态分布
        2.1.2 各指示和病原微生物在基质中的动态分布
        2.1.3 人工湿地水体和基质中指示和病原微生物的平均数量分布比较
        2.1.4 人工湿地对各指示和病原微生物的去除效果
        2.2 指示和病原微生物在人工湿地水体和基质中的衰减
    3 讨论
        3.1 人工湿地中指示和病原微生物的来源与归宿
        3.2 人工湿地中各指示和病原微生物的去除效果分析
        3.3 人工湿地中各指示和病原微生物在水体和基质中的衰减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9)梭鱼脂代谢相关基因的克隆及饲料营养水平对其脂肪蓄积和代谢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鱼类脂肪过量蓄积的诱因
        1.1 饲料营养素
        1.2 抗脂肪肝物质
        1.3 其他
    2 脂肪蓄积和脂质代谢关键因子
        2.1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
        2.2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2.3 脂蛋白脂肪酶
        2.4 脂肪酸合成酶
    3 鱼类脂肪的蓄积和调控
        3.1 脂肪的合成
        3.2 脂肪分解和转运
        3.3 鱼类脂肪蓄积和代谢的调控
    4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饲料脂肪水平对梭鱼生长、血液生化和肝脏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主要仪器和试剂
        1.4 样品采集
        1.5 测定方法
        1.6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饲料脂肪水平对梭鱼生产性能的影响
        2.2 饲料脂肪水平对梭鱼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2.3 饲料脂肪水平对梭鱼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饲料脂肪水平对梭鱼形体指标、体脂蓄积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主要仪器和试剂
        1.4 样品采集
        1.5 测定指标
        1.6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饲料脂肪水平对梭鱼形体指标的影响
        2.2 饲料脂肪水平对梭鱼组织脂肪蓄积量的影响
        2.3 饲料脂肪水平对梭鱼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梭鱼部分脂代谢相关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第一节 PPARα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用鱼
        1.2 试验试剂及仪器
        1.3 试验方法
        1.4 序列分析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梭鱼PPARα基因全长cDNA克隆与序列分析
        2.2 梭鱼PPARα基因mRNA组织表达
        3 讨论
        4 本节小结
    第二节 PPARγ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用鱼
        1.2 试验试剂及仪器
        1.3 试验方法
        1.4 序列分析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梭鱼PPARγ基因全长cDNA克隆与序列分析
        2.2 梭鱼PPARγ基因mRNA组织表达
        3 讨论
        4 本节小结
    第三节 LPL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用鱼
        1.2 试验试剂及仪器
        1.3 试验方法
        1.4 序列分析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梭鱼LPL基因全长cDNA克隆与序列分析
        2.2 梭鱼LPL基因mRNA组织表达分析
        3 讨论
        4 本节小结
    第四节 FAS基因部分cDNA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用鱼
        1.2 试验试剂及仪器
        1.3 试验方法
        1.4 序列分析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梭鱼FAS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2.2 梭鱼FAS基因mRNA组织表达
        3 讨论
        4 本节小结
第五章 饲料脂肪水平对梭鱼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和酶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
        1.2 试验试剂及仪器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饲料脂肪水平对梭鱼PPARα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2.2 饲料脂肪水平对梭鱼PPARγ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2.3 饲料脂肪水平对梭鱼LPL基因mRNA表达水平和酶活性的影响
        2.4 饲料脂肪水平对梭鱼FAS基因mRNA表达水平和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饲料蛋白水平对梭鱼体脂蓄积、肝脏抗氧化性能、脂代谢基因表达和酶活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主要仪器和试剂
        1.4 样品采集
        1.5 测定方法
        1.6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饲料蛋白水平对梭鱼组织脂肪蓄积的影响
        2.2 饲料蛋白水平对梭鱼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3 饲料蛋白水平对梭鱼组织基因表达和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本文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10)我国植物食性海水鱼类养殖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主要植物食性海水鱼种类及养殖现状
    1.1 主要养殖种类与生态习性
    1.2 养殖发展现状
2 发展植物食性海水鱼类养殖的优势
    2.1 物质能量转化、生态与资源优势
    2.2 品质、成本与市场优势
3 推进植物食性海水鱼类养殖面临的困难及建议
    3.1 种质资源优化的问题
    3.2 养殖技术研究及规范化问题
    3.3 强化加工与市场扩展

四、梭鱼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梭鱼饲料中豆粕蛋白替代鱼粉蛋白适宜量的研究[D]. 刘涛. 浙江海洋大学, 2021
  • [2]重金属在近岸海域海产品中的富集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 林怡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21(01)
  • [3]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 刘永强. 广西大学, 2021(01)
  • [4]稻田-生态沟-塘堰湿地系统氮素迁移转化规律及机理研究[D]. 韩焕豪. 武汉大学, 2019(02)
  • [5]杭州市江洋畈生态公园蝶类多样性和植物景观相关性研究[D]. 尹丽文.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6]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中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的筛选及其特性[D]. 张成龙.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池塘循环水养殖梭鱼蛋白质需求、肌肉品质及越冬生理生化变化研究[D]. 陈涛. 湖南农业大学, 2018(09)
  • [8]人工湿地对重金属以及有害微生物去除效果的研究[D]. 朱加宾.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9]梭鱼脂代谢相关基因的克隆及饲料营养水平对其脂肪蓄积和代谢的影响研究[D]. 杨文平.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10]我国植物食性海水鱼类养殖发展前景[J]. 丁福红,毛守康,雷霁霖,庄志猛,马爱军,徐宝荣. 海洋科学, 2014(11)

标签:;  ;  ;  ;  ;  

梭鱼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的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