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德标-CCRF”中国奖(2003年)

第五届“德标-CCRF”中国奖(2003年)

一、第五届“德彪-CCRF”中国奖(2003年度)(论文文献综述)

查小涵[1](2018)在《四川音乐学院钢琴教学研究》文中指出通过梳理四川音乐学院从起步、发展再到繁荣兴起的历史进阶过程。探寻该院校独具特色的钢琴教学特色和方法,探究其钢琴教学的成功之道,挖掘它对钢琴教育理论领域的实际应用意义和价值。总结归纳川音的钢琴教学,对其钢琴特色教学思想进行深层分析。力图找到提高基础钢琴教学水平与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使我国钢琴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本文试图梳理川音发展的脉络和通过研究川音的钢琴教学,从中提炼出川音钢琴教育方法中的精髓和理论成果,总结归纳出其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积极影响力和独特价值。进而,分析四川音乐学院钢琴发展对四川以及西南地区所带来的影响和贡献。探寻在20世纪中国钢琴教育文化发展的宏观视阈下,川音所起到的弘扬钢琴教育发展和它共存的价值观的作用。

胡笛[2](2014)在《时代的歌者—鲍元恺音乐思想微探》文中研究指明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种论调,认为历史为少数伟大人物之产儿。这“少数人”是英雄、领袖、杰出人物,是某种强大意志的化身,是时代亟需的具有超凡才能的集大成者。英国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1795-1881)就曾慷慨激昂地宣称:“整个世界历史的灵魂就是这些伟人的历史”①特定的历史人物必然会沾染着特定的时代“烙印”。这些伟人在特定的时代应运而生,用自己的智慧、才能、勇气、精神创造了新的历史,而历史又将他们镌刻在了永恒的史册之中,真可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在这些群星璀璨伟大的英雄中,历史将会记录下中国有一位音乐天才,他用他的睿智和胆识抓住了历史的机遇,幸运地成为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者、音乐教育体制的革新者、伟大时代的歌者,他就是中国当代着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鲍元恺先生。本文立足于特定的时代背景,通过对鲍元恺先生音乐创作思想的形成、对音乐教育理念进行的分析与研究,引出当今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以及鲍元恺对其现状的思考与疾呼。通过大量事实和理论支撑,阐述了鲍元恺先生不仅自身作为时代的歌者,更是一位为这个时代培养歌者的具有历史使命感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李红敏[3](2014)在《指挥棒下的风范》文中研究说明对于很多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来说,每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的新年音乐会是绝对不容错过的音乐盛事,乐迷们除了关心每一次新年音乐会演出的曲目以外,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另外一个能够令人津津乐道的事情便是每年的执棒指挥家,他们的生平、音乐风格、指挥成就、艺术态度、艺术修养等等都在乐迷们的关注范围之内。指挥大师可谓数不胜数,不过从最具有传奇色彩的指挥大师尼基什的1914年录音开始,我们已经能够通过当时的录音技术还原当年的"演出现场"了,因此很多乐迷成了

张伟[4](2005)在《20世纪中国声乐教育》文中研究表明面对20世纪音乐教育这个整体性范畴,它包括了专业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四个分支。所有这些范畴基本上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发展的。在20世纪前半叶,该领域已经有过许多有益的实践,发生过一些偏差,并且它们对20世纪后半叶,该领域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在学科范畴上选择紧密联系专业和师范音乐教育这两个分支来研究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时间跨度上选择了1919—2000。文章把20世纪中国声乐教育近百年的历史分作发轫、初创、曲折发展、提升与停滞、高潮、华彩六个篇章,涉及近现代声乐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专业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声乐家与声乐师资队伍的建设发展等等。该文力图在整体上把握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的脉络和发展规律,是一项涉及音乐理论、音乐教育和音乐史等方面的跨学科研究课题,并将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 论文分为六章: 第一章 发轫期——五四时期的声乐教育。五四时期是我国近现代声乐教育的发轫期,是20世纪中国音乐历史拉开帷幕以来的第二个开放时期。本章围绕20年代,具有专业性质的中国声乐教育如何产生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论述,分为四节:一、围绕20年代新型音乐机构(包括:新型音乐社团和新型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产生与发展,选择其中在声乐方面较突出的几所,从不同角度加以研究,论述声乐教育的产生及新型音乐机构的特点。如“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它是五四以来最早开设声乐课的新型音乐社团,该会刊物《音乐杂志》最早刊登了关于西洋美声唱法的声乐理论知识(陈仲子翻译的《音乐教授法》;纽伦着、黄培铢译的《唱歌之指导》),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奠定了基础。二、针对声乐教育学科的实践性,通过对20年代少量的、重要的声乐艺术实践的研究,来加深了解当时声乐教育的发展状况。三、对发轫期中国声乐教育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做出总结,聘用外籍声乐教师是这时期声乐教育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第二章 初创期——三十年代声乐教育的发展壮大。30年代中国声乐教育事业的总体特征是加速发展,分为五节:首先,文章围绕这时期在声乐方面较突出的七、八所音乐教育机构进行研究,论证了这时期声乐教育事业加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得益于这时期专业音乐院校之迅猛发展。其次,从整体上对三、四十年代一些重要的声乐演出进行了梳理,又对上海犹太难民音乐家中的声乐活动作了仔细研究。三、文章对我国前两代声乐家、声乐教育家生平、艺术经历以及他们为中国声乐事业做出的贡献,进行了搜集和整理,从他们身上折射出声乐事业发展的一个侧面。最后,文章总结了该时段声乐教育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与前一阶段相比,这时期声乐教育事业仍是初创性质,但已初具规模。 第三章 曲折发展期——战争年代的声乐教育。该时段是中国声乐教育事业发展中最具“个性”和时代风貌特征的阶段,分为五节:首先文章对三个不同政治

二、第五届“德彪-CCRF”中国奖(2003年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五届“德彪-CCRF”中国奖(2003年度)(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音乐学院钢琴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价值及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研究价值
        3、创新点
第一章 曲折漫长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起步—发展(1920—1942)
        一、四十年代前
        二、省立艺专
    第二节 从省立艺专到西南音专(50年代)
        一、新中国成立后
        二、西南音专
    第三节 从西南音专到四川音乐学院(1953—1959)
        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二、钢琴教研室的成立:1953
    第四节 四川音乐学院钢琴教学发展概况
        一、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正式成立(1961)
        二、短暂停滞(1966—1976)
        三、新时期教学发展概况
        1、基础概况
        2、钢琴教学
    小结
第二章 新时期腾飞
    第一节 高水平师资力量的组建
        一、八十年代初的新兴师资队伍
        二、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师资
    第二节 钢琴专业教学的蓬勃发展
        一、八十年代初川音三巨头带领的优秀教学群体
        二、周广仁先生与川音的不解之缘
    第三节 “但昭义现象”
        一、注重少儿教育
        二、教育观
        三、钢琴家的培育
    第四节 教学贡献与价值意义
        一、科研活动
        二、艺术实践与对外交流
        三、教学成果
    小结
第三章 教学实践探析
    第一节 教学追求
        一、基本功的扎实训练
        二、练琴方法
        三、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核心
    第二节 教学理念
        一、技术与音乐的紧密结合
        二、对声音的追求
        三、突出音乐的“层次感”
    第三节 钢琴表演能力的培养
        一、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二、乐感的培养
        三、舞台实践的培养
    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一、核心材料
    二、直接相关材料
    三、间接相关材料
附录1 :郑大昕教授访谈录
附录2 :杨成刚教授访谈录
附录3 :何沙教授访谈录
附录4 :王雁老师访谈录
附录5 :徐懿教授访谈录
附录6 :改革开放后四川音乐学院国际钢琴比赛赛事获奖情况总览

(2)时代的歌者—鲍元恺音乐思想微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命题之阐述
    1.2 命题研究现状
    1.3 命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命题重点与难点
    1.5 命题研究对象及基本思路
第二章 鲍元恺的双重身份
    2.1 岁月七十载
    2.2 大展经纶奉献舞台
        2.2.1 三尺童子之作:《登山》、长笛曲、钢琴《变奏曲》
        2.2.2 “中国风”吹遍世界
        2.2.3 研精覃思六部鸿篇巨制
        2.2.4 “绕梁三日”——回声
    2.3 风流蕴藉奉献讲台
第三章 鲍元恺的音乐创作思想
    3.1 传承古人之训教
    3.2 传承师长之训教
    3.3 扎根沃土徜徉国风
    3.4 影响一代人之音乐创作理念
第四章 鲍元恺的音乐教育思想
    4.1 秉承传统探索前沿
        4.1.1 倡导“挖坟寻宝”借鉴创新
        4.1.2 实现古今结合之梦
    4.2 踏向中西合璧之路
        4.2.1 西方音乐之“华化”
        4.2.2 与世界对话
        4.2.3 鲍氏中西文化关系之谋
    4.3 求异存同培养个性
        4.3.1 他独具匠心之教学风范
        4.3.2 他因材施教产生效果
        4.3.3 他挖掘潜能作品踊献
        4.3.4 他论专才与通才之培养
第五章 按照音乐艺术规律培养艺术人才
    5.1 析我国艺术教育之现状
    5.2 鲍氏对当今音乐教育体制之见解
    5.3 鲍氏音乐教育改革之主张
    5.4 辨鲍氏的学术、艺术、教育之论
    5.5 悟艺术与艺术教学之内涵
    5.6 探鲍氏“音乐学”缘何泛滥之言
    5.7 观选拔音乐人才的重要标准在于“基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指挥棒下的风范(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交响乐团“三朝元老”———韩中杰
指挥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的内容———严良堃
电影音乐与指挥并重的指挥家———尹升山
中国首位女指挥家———郑小瑛
现代民族管弦乐奠基人———彭修文
天籁收集者———杨鸿年
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乐队指挥———卞祖善
我国当代最有才华的指挥家之一———陈燮阳
新中国首位音乐博士———陈佐湟
以灵魂舞动旋律的指挥家———汤沐海
美籍华人指挥家———胡咏言
上帝语言的演奏者———余隆
才华横溢的青年指挥家———李心草

(4)20世纪中国声乐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中国声乐教育的发轫期——五四时期的声乐教育
    第一节 新型音乐社团中的声乐教育
        1、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19)
        2、上海中华美育会(1919)
    第二节 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中的声乐教育
        1、成都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1915)
        2、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1920)
        3、私立上海专科师范学校(1919)
        4、上海国立音乐院(1927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
        5、私立燕京大学音乐系(1929)
        6、私立沪江大学音乐系(1929)
    第三节 二十年代的声乐演出活动
        1、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的音乐演出;
        2、《五月花》;
        3、《弥赛亚》、《创世纪》等清唱剧的演出
    第四节 发轫期中国声乐教育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本章引用和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国声乐教育的发展与壮大——三十年代的声乐教育
    第一节 三十年代音乐教育机构中的声乐教育
        1、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1930)
        2、私立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增设高师科图画音乐系(1921)
        3、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增设音乐系(1930)
        4、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1928)
        5、私立华西协合大学文学院增设音乐系(1932)
        6、浙江省立音乐馆(1937)
        7、上海国立音专的继续发展
        8、根据地的声乐教育
    第二节 三十年代中外歌唱家的演出活动
        1、三四十年代我国比较重要的演唱家
        2、国外艺术家来华的演出活动
        3、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
    第三节 上海犹太难民音乐家中的声乐活动
    第四节 声乐教育家、声乐家
    第五节 三十年代中国声乐教育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本章引用和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一切为了救亡——战争年代的声乐教育
    第一节 沦陷区的声乐教育
        1、北平师范大学
        2、夏里亚平在满洲里
    第二节 国统区的声乐教育
        1、音乐教导员训练班
        2、四川省立戏剧音乐学校
        3、中央训练团音乐干部训练班
        4、国立实验剧院
        5、青木关国立音院
        6、西北音院
    第三节 边区的声乐教育
        1、鲁迅艺术学院
        2、华北联大音乐系
    第四节 声乐教育家、声乐家
    第五节 战争年代中国声乐教育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本章引用和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全面提升到“极左”观念蹂躏下的停滞不前——新中国建立至文革时期的声乐教育
    第一节 文革前音乐院校/系中的声乐教育
        1、河北师范学院
        2、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
        3、上海国立音专的继续发展
        4、湖北省教育学院艺术科
        5、中央音乐学院
        6、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
        7、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
        8、西北艺术专科学校
        9、西南音乐专科学校
    第二节 声乐演出、比赛、交流与声乐事业的发展
        一、国内较重要的声乐演出与声乐活动
        二、国外的声乐比赛、演出与交流活动
        三、外籍声乐专家来华演出及声乐活动
    第三节 老一辈中国声乐教育家与这时期的声乐教育
        第一类:1、应尚能
        2、蔡绍序
        3、喻宣萱
        第二类:1、王品素
        第三类:1、周小燕
        2、沈湘
    第四节 近现代杰出的声乐家与声乐教育家
    第五节 新中国建立至文革时期的声乐教育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本章引用和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中国声乐事业的高潮期——文革后至八十年代末的声乐事业
    第一节 国内较重要的声乐演出、赛事及交流活动
        1、民歌搜集、整理活动以及较重要的民族民间唱法演唱会
        2、国内较重要的声乐比赛
        3、重要的声乐会议
        4、专业性音乐会
        5、大型音乐活动
        6、几部重要的歌剧演出
    第二节 国外重要的声乐赛事与来华的外籍演出及交流活动
        一、国外重要的声乐赛事、演出与交流活动
        二、外籍声乐专家来华的重要演出及交流活动
    第三节 老一辈声乐教育家与这时期的声乐教育
        第一类:1、喻宜萱
        第二类:1、王品素
        第三类:1、沈湘
        2、周小燕
    第四节 近现代杰出的歌唱家与声乐教育家
    第五节 新时期声乐教育事业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本章引用和参考文献
第六章 “华彩乐章”——九十年代中国声乐事业枝繁叶茂
    第一节 国内较重要的声乐演出、赛事及交流活动
        1、歌剧类的演出和评比:
        2、国内重要的声乐比赛
        3、专业性音乐会
        4、重要的学术活动与声乐会议
        5、大型音乐活动中重要的声乐活动
    第二节 国外重要的声乐赛事与来华的外籍演出及交流活动
        一、在国外重要的声乐赛事、演出与交流活动
        二、外籍声乐专家来华的重要演出及交流活动:
    第三节 老一辈声乐教育家与这时期的声乐教育
        1、周小燕
        2、沈湘
        3、姜家祥
        4、金铁霖
    第四节 八、九十年代涌现出的一批年青歌唱家
    第五节 九十年代声乐教育事业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本章引用和参考文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四、第五届“德彪-CCRF”中国奖(2003年度)(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音乐学院钢琴教学研究[D]. 查小涵. 南京艺术学院, 2018(02)
  • [2]时代的歌者—鲍元恺音乐思想微探[D]. 胡笛. 天津师范大学, 2014(02)
  • [3]指挥棒下的风范[J]. 李红敏. 音乐时空, 2014(04)
  • [4]20世纪中国声乐教育[D]. 张伟. 陕西师范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第五届“德标-CCRF”中国奖(2003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