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工程河段冲刷问题研究综述

黄河工程河段冲刷问题研究综述

一、穿黄工程河段冲刷问题研究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千鹏霄[1](2020)在《基于河流生态自修复理念的城市滨水景观研究 ——以荥阳市索河为例》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城市河流污染严重,城市滨水区生态景观体系支离破碎。传统生硬的城市硬质护岸设计以及简单草坪的搭配组合,不仅缺乏美感,更无法展现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生态魅力,未能发挥城市滨水区营造生境、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研究为基础的分析,融入景观规划的设计理念,建立由生态修复技术方法(生态湿地工程、生态护岸工程、面源控制工程)与景观设计中的“点、线、面、体”元素相融合的,搭配组合形式多样的城市滨水区生态模块。围绕荥阳市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在分析了区域内的社会经济、河流水系、水生态、水景观等背景数据后,在生态水利工程学、景观生态学、水工美学等理论的指导下,明确规划设计的原则、设计的目标以及设计的定位,实现荥阳市索河的河流生态自修复。

邓勇,赵鑫[2](2016)在《基于管道穿越工程冲刷计算的二维水沙两相流模型实证研究——以西气东输三线东段龙津溪穿越处水文工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长输距离管道穿越河流的冲刷规律,本文结合西气东输三线东段龙津溪穿越处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建立了水沙两相流平面二维数学模型。同时利用该模型,仿真模拟了管道穿越河流处的水沙运动,研究计算了在不同洪水组合情况下,龙津溪穿越工程断面及其附近河床冲淤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对主河槽最大冲刷深度和淤积摆动规律进行预测和分析。研究表明:采用平面二维数学模型,可以准确模拟工程河段的水流运动和计算管道穿越处主河槽最大冲刷深度(河床最低点高程)。

曾鹏升[3](2016)在《陕京四线黄河穿越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长输管道工程中,长输管道的河流穿越是整个工程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科学地利用长输管道河流穿越技术是长输管道建设的首要工作,特别对于长距离大口径管道,常规非开挖穿越方式已经基本不适用。本文以陕京四线黄河穿越工程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黄河穿越相关关键技术,为今后类似的长输管道大型河流穿越工程提供有益的经验。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根据陕京四线线路走向、环境影响等影响因素,对提出的三个穿越位置方案进行比选;结合盾构、顶管、定向钻穿越方式,再对三个穿越位置经过综合分析,最终选定黄河穿越位置。(2)通过对多种黄河穿越技术方案进行分析,具体穿越方案的选择,总结不同穿越方案的特点、适用范围与条件及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最后选择了目前非开挖技术领域内应用广泛和发展前景较好的定向钻技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3)对多次连续定向钻+中间基坑连头穿越方案与多管一次定向钻方案对比分析研究,选择确定管道穿越方案为:多次连续定向钻+深基坑连头穿越。(4)对定向钻穿越曲线、回拖力计算、深基坑的设计及其降水方式、连头段稳管方式进行了研究。(5)通过对穿越管道的刚度、强度、稳定性、应力等校核,均能满足管道安全性要求。(6)优化定向钻与基坑的施工技术要求,分析可能施工风险并提出有效应对措施。

尤伟星,董芃羽,黄亮[4](2016)在《二维水沙数学模型计算在管道穿越方案选择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水利工程下游的河道受清水下泄影响,冲刷深度可能加大。为合理确定河流穿跨越方案,以某油气管道龙津溪穿越为例,采用64-1公式计算穿越处的河道冲刷深度;建立穿越处的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对河流的冲淤变化进行计算验证。结果表明:在考虑上游枋洋水利枢纽工程影响后,冲刷深度增加2.8 m,冲至岩石层。在此基础上,对开挖及定向钻穿越方案进行了比选,以此为依据确定龙津溪采用定向钻方案试穿实施,为今后类似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宋明生[5](2016)在《基于数值模拟的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十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加大对流域水环境信息管理的研究力度和精力。但是从现行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研究都只是停留在流域水环境信息管理的方法。但是如果要是从信息管理理论的角度出发,那么对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管理的研究成果却很匮乏。而且流域水环境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新形势影响下发生了很多变化,与之配套地产生大量的流域水环境问题。这些流域水环境问题已经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成严重的掣肘,因此水环境问题也就成为一个不得不解决的严峻而又复杂的现实问题。随着计算机科技的突飞猛进,依托计算机技术而形成的数学模型计算也得到极大程度的发展。通过数模模拟的方法能更好地解决水环境问题。本文以流域水环境为切入点,在对比分析了现阶段对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管理不足的情况下,采用了流域水环境时空同化技术和流域水环境信息传输网络技术后,在借助于水环境数值模拟的方法补充完善水环境综合信息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与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相配套的管理系统,并在金沙江流域中得到应用和检验。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面对流域的信息与资源共享这一重大问题时,需要通过分析水环境业务来构建出与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相配套的服务系统,并用该系统的总体架构来指导应用系统的开发。基于信息管理理论和方法,在该总架构下,将流域大气、水文、水情、水质等要素的实时监测信息、历史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建成数据库。并基于数据库的有效资料,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构建基于大气-水文-泥沙环境耦合的水质模拟技术系统,实现水生态监控三维模拟仿真系统,最终设计构建出与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相配套的管理系统。(2)为了构建在整个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的通信手段,采用可靠的方式完成数据从监测站到监控中心的实时传输。基于流域信息传输网络的建网原则,通过建网的关键技术,结合流域信息传输硬件与软件系统,构建出与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相配套的传输网络,结合流域水环境信息时空同化技术,建立了面向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服务的数据库。该数据库作为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既可方便地构造水质预测系统用于对流域进行模拟,又可应用于水环境模拟的在线监测,在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上相互协作,为水环境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3)拓展了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核心技术,即是从流域水环境演变与调控、水利工程对流域水环境的影响研究、水污染防治工程设计、水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研究了水环境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流域水环境数值模拟定量描述流域水环境演变过程,基于流域下游流域大气、水文、水情、水质等要素的实时监测信息、历史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通过建立有限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型、流域产流、产沙、产污模型、河道梯级多库联调水量水质耦合模型、面向生态环境的梯级水库群调度模型等,构建基于大气-水文-泥沙环境耦合的水质模拟技术系统,实现水生态监控三维模拟仿真系统,为流域下游流域环境安全监控和应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平台。(4)基于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总体架构,构建出的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系统包括:数据库、接口和中间件、系统界面、应用子系统、配置方案、数据处理和信息共享标准、数据编码、运行和管理等内容。将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系统应用于金沙江流域,并检验其合理性。

张辛,丁涛,徐珊,向巍[6](2014)在《南水北调穿黄隧洞变形监测方法探讨》文中认为通过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黄隧洞的变形影响因素,系统研究了已有隧洞变形监测方法的适用性,并通过对比,指出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隧洞变形监测中具有独特优势。总结了穿黄隧洞现阶段使用的变形监测方案,指出,在继续使用已有的接触式检监测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为穿黄隧洞运行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

魏泽彪[7](2014)在《南水北调东线小运河段突发水污染事故模拟预测与应急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上遭受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国家,特别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环境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大,新的环境保护问题层出不穷,突发性的环境事件发生的概率也相继增加,近年来,全国水污染重大事故屡有发生,这些重大突发水污染事故都严重破坏了水域环境,特别是严重污染饮用水源,对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直接构成威胁,同时也影响了社会安定。为保证长距离输水工程的水质安全,本文以南水北调东线小运河段输水干渠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风险源识别,确定该段输水工程最可能发生的突发水污染事故,利用建立的水动力模型和水质模型,模拟分析多种典型突发水污染事故发生时,污染物在输水干渠中的输移转化规律,预测污染物对小运河沿线水质的影响时间,范围及程度,确定典型突发水污染事故在污染物持续污染时间较长时,污染物从突发水污染事故的发生位置到达某个分水口(或出口断面)浓度正好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的上限值的情况下,事故点污染物的污染量临界值,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调控思路,最后对典型突发水污染事故发生后,几个调控方案进行仿真模拟,比较分析各方案的调控效果。该研究结果可为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输水干渠突发水污染事故情况下的水质预测、预警、应急调控提供重要参考。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南水北调东线小运河段输水工程进行风险识别,分析可能引发突发水污染事故的因素,判断得到最可能发生的突发水污染事故是由跨河桥梁上的交通事故引起的污染物泄露进入河道的事故。(2)根据小运河实际情况,选择mike11软件作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工具,说明mike11水动力(HD)模块和对流扩散(AD)模块的原理及求解方法,为模拟预测提供了软件基础。(3)建立水动力模型,利用实测水情资料进行率定,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建立水质模型(对流扩散模型),并提出污染流量、水动力时间、水质时间和污染量临界值等概念。(4)设置四种水动力工况,选取保守型和非保守型两类污染物,对典型突发水污染事故进行模拟预测,分析讨论污染物进入河道后的输移转化规律,为制定应急调控方案提供了依据。(5)对突发水污染事故按事故严重性、出口断面污染物浓度及污染持续时间等分成四级,分别针对水源地突发水污染事故和河段内突发水污染事故,提出了相应的应急调控思路。(6)选取了三种典型突发水污染事故,对相应的应急调控措施进行模拟分析,判断比较调控效果,选取了最优方案,保证输水干线的水质安全。

马秀琴,李会云,黄建成[8](2010)在《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线路比选方案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河床演变分析的基础上,从河势稳定及主流摆动的角度分析了适宜过江的河段及线路。通过模型试验,把不同线路的河势变化、主流摆动、流速、水位及河道冲淤等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进一步综合分析,认为孤柏嘴河段是穿黄工程良好的比选河段,而且隧洞方案优于渡槽方案,在隧洞方案中李村线为最优。

刘恒,耿雷华[9](2010)在《南水北调运行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介绍"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南水北调运行管理关键技术问题研究"课题的主要成果。课题在南水北调工程运行风险分类与相互关系、风险识别与风险机理、风险预测与控制和风险安全保障预案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许多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成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为南水北调未来运行的风险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马秀琴,程传国,黄建成[10](2009)在《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线路比选方案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河床演变分析的基础上,从河势稳定及主流摆动的角度分析了适宜过江的河段及线路。通过模型试验,把不同线路的河势变化、主流摆动、流速、水位及河道冲淤等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进一步综合分析,认为孤柏嘴河段是穿黄工程良好的比选河段,而且隧洞方案优于渡槽方案,在隧洞方案中李村线为最优。

二、穿黄工程河段冲刷问题研究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穿黄工程河段冲刷问题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河流生态自修复理念的城市滨水景观研究 ——以荥阳市索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论文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荥阳市河流环境问题概况
    2.1 地理区位
    2.2 社会经济
    2.3 流域分析
        2.3.1 河流水系
        2.3.2 水文气象
        2.3.3 流域水库
        2.3.4 南水北调及其他工程
    2.4 现状问题
        2.4.1 水生态问题
        2.4.2 水景观问题
    2.5 生态分区总体布局
        2.5.1 水源涵养区
        2.5.2 城区生态修复区
        2.5.3 郊野生态防护区
    2.6 本章小结
3 河流生态自修复相关理论与技术方法
    3.1 相关理论基础
        3.1.1 生态水利工程学
        3.1.2 河流生态学
        3.1.3 恢复生态学
    3.2 指导原则
        3.2.1 生态性原则
        3.2.2 自然化原则
        3.2.3 可持续发展原则
    3.3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案例分析
        3.3.1 美国芝加哥河
        3.3.2 韩国光州川
        3.3.3 杭州浦阳江
        3.3.4 迁安三里河
    3.4 城市生态河道修复工程技术方法
        3.4.1 生态湿地工程
        3.4.2 生态护岸工程
        3.4.3 面源控制工程
    3.5 本章小结
4 河流生态自修复理念下的城市滨水景观应用
    4.1 城市滨水景观面临的生态问题
        4.1.1 定位问题
        4.1.2 布局问题
        4.1.3 同质化问题
    4.2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意义
        4.2.1 有助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4.2.2 有助于促进人水和谐发展
        4.2.3 有助于刺激当地经济效益
        4.2.4 有助于整体提升社会素养
    4.3 相关理论基础
        4.3.1 景观生态学
        4.3.2 生态美学
        4.3.3 水工美学
        4.3.4 构成学
    4.4 指导原则
        4.4.1 以人为本原则
        4.4.2 景观多样性原则
        4.4.3 规划整体性原则
        4.4.4 亲水性设计原则
    4.5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策略
        4.5.1 定位准确化
        4.5.2 设施健全化
        4.5.3 景观多元化
        4.5.4 管理标准化
    4.6 城市滨水区生态模块构建
        4.6.1 理论依据
        4.6.2 城市滨水区生态湿地(点域元素)分析
        4.6.3 城市滨水区生态护岸(线域元素)分析
        4.6.4 城市滨水区河流基底(面域元素)分析
        4.6.5 城市滨水区生态模块(体元素)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实例研究—以荥阳市索河为例
    5.1 项目概况
    5.2 地理位置
    5.3 基地现状分析
        5.3.1 植被现状分析
        5.3.2 河道现状分析
        5.3.3 农业现状分析
        5.3.4 水库现状分析
        5.3.5 村庄现状分析
        5.3.6 交通现状分析
    5.4 规划设计
        5.4.1 上位规划
        5.4.2 设计原则
        5.4.3 建设目标
        5.4.4 规划理念
        5.4.5 规划主题
        5.4.6 总体布局
    5.5 生态专项工程
        5.5.1 生态湿地工程
        5.5.2 生态护岸工程
        5.5.3 联通水系工程
    5.6 城市滨水区生态模块
        5.6.1 上游生态河道段模块
        5.6.2 生态湿地段模块
        5.6.3 城市型生态河道段模块
        5.6.4 生态河道段模块
        5.6.5 下游生态湿地段模块
        5.6.6 生态郊野休闲段模块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3)陕京四线黄河穿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内容
        1.3.1 本文研究的目的
        1.3.2 本文研究的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陕京四线黄河穿越位置选择
    2.1 背景工程概况
    2.2 穿越位置选择
        2.2.1 线路走向描述
        2.2.2 穿越位置比选
        2.2.3 穿越位置确定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陕京四线黄河穿越地质和水文条件分析
    3.1 自然地理条件
        3.1.1 地形地貌
        3.1.2 气象水文
        3.1.3 交通情况
    3.2 地质条件
        3.2.1 地层岩性
        3.2.2 区域地质概况
        3.2.3 地震及场地土液化判别
        3.2.4 土壤和水的腐蚀性
    3.3 河道河势分析与河道冲刷
        3.3.1 河道现状
        3.3.2 河道横断面变化分析
        3.3.3 河道河势分析与评价
        3.3.4 河道冲刷
    3.4 防洪评价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陕京四线黄河穿越方案选择
    4.1 穿越方案选择原则
    4.2 穿越方案比选
        4.2.1 穿越方案推荐
        4.2.2 定向钻方案
        4.2.3 盾构隧道法穿越方案
        4.2.4 顶管法穿越方案
        4.2.5 穿越方案确定
    4.3 光缆套管穿越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陕京四线黄河穿越方案设计研究
    5.1 穿越工程等级及设计基础参数
    5.2 穿越地层选择
    5.3 出入土点选择
    5.4 穿越曲线设计
    5.5 定向钻穿越接点设计
        5.5.1 连头基坑高程与尺寸
        5.5.2 连头基坑的开挖与防护
        5.5.3 基坑降水
    5.6 钻机回拖力计算
    5.7 钻杆选择
    5.8 稳管方式
        5.8.1 稳管判断
        5.8.2 稳管形式
        5.8.3 配重块设置计算
    5.9 钻机场地及回拖场地
        5.9.1 入土点钻机场地
        5.9.2 出土点场地
        5.9.3 回拖场地
        5.9.4 管道发送方式
    5.10 光缆穿越
    5.11 本章小结
第6章 陕京四线黄河穿越管道工艺计算
    6.1 管材壁厚计算
        6.1.1 主要设计参数
        6.1.2 管材壁厚计算
    6.2 管道刚度校核
    6.3 管道强度校核
    6.4 开挖段管道稳定性校核
    6.5 管道应力校核
        6.5.1 管道回拖工况应力校核
        6.5.2 管道试压工况应力校核
        6.5.3 管道运行阶段应力校核
        6.5.4 管道定向钻段径向屈曲失稳校核
    6.6 管道抗震校核
        6.6.1 一般段管道抗震校核
        6.6.2 液化区管道抗震校核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陕京四线黄河穿越施工技术与风险分析
    7.1 施工基本要求
    7.2 施工技术要求
        7.2.1 测量、放线与定位
        7.2.2 钻进导向孔
        7.2.3 扩孔与洗孔
        7.2.4 管道回拖
        7.2.5 基坑开挖
        7.2.6 基坑边坡稳定与支护
        7.2.7 基坑排(降)水施工
    7.3 施工注意事项
    7.4 施工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7.4.1 穿越施工的风险分析
        7.4.2 应对措施
    7.5 管道防腐与阴极保护
    7.6 管道焊接与检验
    7.7 管道清管、试压与干燥
    7.8 地貌恢复与环境保护
    7.9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二维水沙数学模型计算在管道穿越方案选择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管道穿越河流冲刷深度的计算方法
    1.1 公式计算法
    1.2 二维水沙数学模型法
2 龙津溪穿越冲刷深度的计算确定
    2.1 64-1公式计算
    2.2 二维水沙数学模型计算
3 穿越方案的确定及实施
    3.1 开挖穿越方案
    3.2 定向钻穿越方案
    3.3 穿越方案实施
4 结论

(5)基于数值模拟的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意义
        1.1.2 研究中主要解决的问题
    1.2 国内外流域水环境问题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水环境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2.2 国内水环境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现状
        1.2.3 国内外水环境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异同
        1.2.4 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与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基本研究框架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基本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1.3.3 研究中的技术难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3.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流域产流、产沙、产泥、产污
        2.1.1 流域概述
        2.1.2 流域-江河-湖泊-河口之间的关系
        2.1.3 流域产流机理
        2.1.4 流域产沙、产泥机理
        2.1.5 流域产污机理
    2.2 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
        2.2.1 水环境问题分析
        2.2.2 流域地理信息
        2.2.3 流域径流信息
        2.2.4 流域水环境信息
        2.2.5 流域生态系统信息
    2.3 水环境数值仿真
    2.4 信息管理系统介绍
        2.4.1 信息系统
        2.4.2 信息管理
    2.5 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关联性
第3章 流域信息时空同化技术与水环境分布规律
    3.1 流域信息时空同化技术
        3.1.1 流域信息构成与来源
        3.1.2 资料时空同化技术
    3.2 流域污染物及其估算方法
        3.2.1 流域面源污染物估算方法
        3.2.2 江湖污染物输移浓度计算方法
    3.3 水域纳污能力及水环境容量动态估算
        3.3.1 纳污能力与水环境容量
        3.3.2 水环境容量估算方法
        3.3.3 流域水体容污量计算方法
    3.4 重点水域水环境评估方法
第4章 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系统构成
    4.1 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系统构成原理及框架
        4.1.1 基本原理
        4.1.2 技术框架
    4.2 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采取技术
        4.2.1 水环境信息采集技术
        4.2.2 局域信息集成技术
    4.3 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系统构建与运行管理
        4.3.1 系统总体方案
        4.3.2 系统建设策略和运行与管理
    4.4 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配置与服务
        4.4.1 信息服务平台构成
        4.4.2 门户与信息授权配置
        4.4.3 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第5章 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传输网络
    5.1 流域信息传输网络与技术
        5.1.1 建网原则
        5.1.2 建网关键技术
    5.2 流域信息传输硬件与软件系统
        5.2.1 物理网络的建设
        5.2.2 通讯平台硬件的建设
        5.2.3 通讯平台软件建设
第6章 基于数值模拟技术的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系统功能与实现
    6.1 数字模型功能作用及其关联性
    6.2 大气数值预报模式
        6.2.1 AREM数值预报模式
        6.2.2 模式边界条件
        6.2.3 模式物理过程参数化
    6.3 流域水文泥沙模型
        6.3.1 流域水文预报模型
        6.3.2 流域江湖泥沙模型
        6.3.3 流域产污模型
        6.3.4 河道梯级多库联调水量水质耦合模型
        6.3.5 面向生态环境的梯级水库群调度模型
    6.4 基于大气-水文-泥沙环境耦合的水质模拟技术系统
        6.4.1 动态模拟
        6.4.2 事故模拟计算
        6.4.3 污染预测仿真
    6.5 水生态监控三维模拟仿真系统
        6.5.1 图形引擎研究
        6.5.2 场景管理器研究
        6.5.3 数据库接口研究
        6.5.4 指令通信接口研究
        6.5.5 三维模型数据库研究
        6.5.6 水生态三维仿真研究
第7章 金沙江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系统实施案例
    7.1 建设背景
    7.2 金沙江流域水环境状况及其污染源
        7.2.1 金沙江流域水环境监控现状
        7.2.2 金沙江流域水环境现状
    7.3 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7.3.1 建设目标
        7.3.2 建设内容
    7.4 金沙江流域水环境自动检测站布置
        7.4.1 金沙江全流域监测站点布设
        7.4.2 金沙江下游段监测站点布设分析
    7.5 金沙江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7.5.1 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
        7.5.2 实现技术
        7.5.3 监控中心建设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表一
附表二

(6)南水北调穿黄隧洞变形监测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穿黄隧洞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1.1 双层衬砌结构特点
    1.2 黄河汛期冲刷影响
    1.3 隧洞外水压力的变化
    1.4 其他因素
2 主要变形监测方法研究
    2.1 接触式监测
    2.2 非接触式监测
        2.2.1 激光测距技术
        2.2.2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2.2.3 光纤传感技术
3 方法比较与分析
    3.1 接触式监测存在的问题
    3.2 非接触式监测的适用性
4 穿黄隧洞监测方案
    4.1 传感器类监测
    4.2 冲水试验阶段及检修期变形监测
5 结语

(7)南水北调东线小运河段突发水污染事故模拟预测与应急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中相关概念定义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突发水污染事故模拟预测研究进展
        1.2.2 应急调控方案研究进展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背景
        1.3.1 小运河输水河道工程概况
        1.3.2 主要建筑物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小运河突发水污染事故风险识别
    2.1 突发水污染事故概况
        2.1.1 突发水污染事故特征
        2.1.2 突发水污染事故的危害
        2.1.3 水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
    2.2 突发水污染事故风险识别
        2.2.1 突发水污染事故风险概念
        2.2.2 突发水污染事故风险识别
3 突发水污染事故模拟研究理论基础
    3.1 DHI Mike11介绍
    3.2 一维水动力模型原理
        3.2.1 水动力模型假定
        3.2.2 控制方程
        3.2.3 圣维南方程组的求解
    3.3 一维水质模型原理
        3.3.1 污染物输移转化规律
        3.3.2 控制方程
        3.3.3 对流扩散模型求解
4 小运河突发水污染事故模拟及分析
    4.1 典型突发水污染事故参数设置
        4.1.1 突发水污染事故时空特征
        4.1.2 典型污染物
        4.1.3 水污染事故模拟条件及参数
    4.2 突发水污染事故水动力模型
        4.2.1 模型建立及率定
        4.2.2 水动力模拟工况
        4.2.3 水动力模拟结果
    4.3 突发水污染事故水质模型
        4.3.1 水质模拟方案
        4.3.2 水质模拟结果
5 小运河突发水污染事故应急调控方案研究
    5.1 突发污染事故分级
        5.1.1 一级重大事故
        5.1.2 二级较大事故
        5.1.3 三级一般事故
        5.1.4 四级轻微事故
    5.2 突发水污染事故应急调控思路
        5.2.1 源头突发水污染事故
        5.2.2 河段内突发水污染事故
        5.2.3 思路总结
    5.3 典型突发水污染事故
        5.3.1 典型一
        5.3.2 典型二
        5.3.3 典型三
    5.4 突发水污染事故应急管理调控方案模拟
        5.4.1 典型一调控方案
        5.4.2 典型二调控方案
        5.4.3 典型三调控方案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参与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南水北调运行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南水北调工程运行风险分类与相互关系
    1.1 南水北调工程运行风险分类
    1.2 南水北调工程运行风险相互关系
2 南水北调工程运行风险识别与机理分析
    2.1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行风险因子识别
        2.1.1 点状受体风险因子识别
        2.1.2 线状受体风险因子识别
        2.1.3 面状受体风险因子识别
    2.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风险因子识别
        2.2.1 点状受体风险因子识别
        2.2.2 线状受体风险因子识别
        2.2.3 面状受体风险因子识别
    2.3 南水北调工程运行风险机理分析
3 南水北调工程运行风险预测评估
    3.1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行风险预测评估
        3.1.1 东线运行点状风险预测评估
        3.1.2 东线运行线状风险预测评估
        3.1.3 东线运行面状风险预测评估
    3.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风险预测评估
        3.2.1 中线运行点状风险预测评估
        3.2.2 中线运行面状风险预测评估
        3.2.3 中线运行面状风险预测评估
    3.3 南水北调工程运行风险时空耦合分析
4 南水北调工程运行风险控制
5 南水北调工程运行安全保障预案
6 结语

(10)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线路比选方案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基本情况
    2.1 河段概况
    2.2 线路概况
3 穿黄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4 模型试验成果分析
    4.1 河势及主流摆幅
    4.2 水位和流速变化
    4.3 河床冲淤变化
5 结论

四、穿黄工程河段冲刷问题研究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河流生态自修复理念的城市滨水景观研究 ——以荥阳市索河为例[D]. 千鹏霄.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2]基于管道穿越工程冲刷计算的二维水沙两相流模型实证研究——以西气东输三线东段龙津溪穿越处水文工程为例[A]. 邓勇,赵鑫. 对接京津——廊坊优势与率先发展论坛论文集, 2016
  • [3]陕京四线黄河穿越技术研究[D]. 曾鹏升.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5)
  • [4]二维水沙数学模型计算在管道穿越方案选择的应用[J]. 尤伟星,董芃羽,黄亮. 管道技术与设备, 2016(04)
  • [5]基于数值模拟的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D]. 宋明生. 武汉大学, 2016(06)
  • [6]南水北调穿黄隧洞变形监测方法探讨[J]. 张辛,丁涛,徐珊,向巍. 人民长江, 2014(S2)
  • [7]南水北调东线小运河段突发水污染事故模拟预测与应急调控研究[D]. 魏泽彪. 山东大学, 2014(11)
  • [8]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线路比选方案试验研究[A]. 马秀琴,李会云,黄建成. 水文泥沙研究新进展——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10
  • [9]南水北调运行风险管理研究[J]. 刘恒,耿雷华.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0(04)
  • [10]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线路比选方案试验研究[J]. 马秀琴,程传国,黄建成.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9(06)

标签:;  ;  ;  ;  ;  

黄河工程河段冲刷问题研究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