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放牧牲畜采食量的新方法

测量放牧牲畜采食量的新方法

一、测定放牧家畜采食量的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岚[1](2021)在《滩羊放牧对典型草原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多功能性的影响》文中指出放牧是草原的主要管理方式之一,以往的研究较为关注放牧对草原的整体作用,而对放牧家畜的采食、排泄物和践踏单独或两两结合对草原的作用研究较少,制约着我们对放牧效应及其机理的认识。氮沉降是全球生态过程,它与放牧对草原的耦合作用有待定量试验研究。为此,在兰州大学环县草地农业试验站,利用长期划区轮牧试验样地,研究典型草原放牧滩羊的采食、排泄物和践踏对植被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及放牧强度和氮添加水平的交互作用,分析草原多功能性的响应。主要结果如下:1放牧绵羊的采食对土壤、牧草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家畜采食量与土壤有机碳(OC)和全磷(TP)含量显着负相关,与植物群落C和氮(TN)含量显着正相关,与土壤TN含量、群落TP含量、土壤和群落C:N:P计量比无显着相关性。典型草原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随采食量增多上升。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指数随采食量增加呈“驼峰”曲线变化,当干物质采食量为1.66 kg head-1 d-1,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指数达到峰值,对应的放牧强度为4.60sheep ha-1。随着年降水增加,家畜采食加剧典型草原N限制。2放牧绵羊的排泄物对土壤、牧草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2016年和2017年,家畜排泄物增加土壤和土壤微生物C、N和P含量,尿和粪混合排泄物较两者单独作用提高土壤TP含量,降低土壤TN含量。尿对土壤C:N无影响,而粪和混合排泄物增加土壤C:N。尿或粪提高土壤的C:P和N:P,放牧强度8.7 sheep ha-1的混合排泄物(尿1.5 L m-2和粪14.2 g m-2混合)显着降低土壤C:P和N:P,显着提高植物群落P含量。粪或尿均增加群落N含量,其中在尿1.0 L m-2达到峰值。家畜排泄物对群落C含量、C:N、C:P和N:P无显着影响,尿和粪混合排泄物较两者单独作用降低群落C:P和N:P,加剧N限制。家畜排泄物提升地上生物量和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指数,分别在放牧强度8.7 sheep ha-1的混合排泄物和粪9.4 g m-2最大。随着年际间降水增多,排泄物对典型草原的P限制增强。放牧家畜排泄物的遗留效应(Legacy effect)。排泄物处理停止两年后(2019年),排泄物对土壤和土壤微生物C、N和P含量的增加仍有遗留效应,继续提高了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指数,放牧强度5.3 sheep ha-1的混合排泄物(尿1.0 L m-2和粪9.4 g m-2混合)的遗留效应最大。3模拟放牧绵羊的践踏对土壤、牧草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2016年,践踏对土壤C:P无显着影响;2017年,较高的践踏强度120 footsteps m-2提高土壤C:P。植物群落C、N和P含量随践踏增强均呈“驼峰”曲线变化,践踏强度分别为40,80和80 footsteps m-2时达到峰值,分别高于对照15.8%,14.0%和27.6%。2016年,践踏显着减少群落N:P,但提高地上生物量,而2017年反之。践踏降低群落C:N和C:P,对土壤C:N和N:P作用不显着。践踏降低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指数。年际降水增加放大了践踏引起的典型草原P限制。放牧家畜践踏的遗留效应。践踏停止两年后,对土壤OC和TP含量、植物群落N和P含量仍然增加,在40或80 footsteps m-2的遗留效应最大。践踏对群落C:N、C:P、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具有负的遗留效应。根据遗留效应,放牧强度2.7-5.3 sheep ha-1较为适宜,对应的践踏强度为40-80 footsteps m-2。4放牧对土壤、牧草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综合作用滩羊暖季放牧,放牧家畜对草原作用的3个途径中,采食对土壤TN含量、C:N和N:P、植物群落C、P含量和C:P、物种丰富度的贡献率最高;排泄物对土壤TP含量、C:P和群落N:P的影响最大;践踏是土壤OC含量、群落N含量和C:N、地上生物量、香农-威纳指数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指数的主要影响因子。采食对土壤和植被功能的负作用降低了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指数,粪、尿的正负效应相互抵消导致排泄物对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指数影响较弱。践踏促进草原土壤和植被C、N和P固存,提高了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指数。土壤OC、TP、C:N和C:P随放牧强度增加呈“马鞍”曲线变化,均在放牧强度2.7或5.3 sheep ha-1时达到极值。2016年,土壤TN和N:P随放牧强度增加则呈“驼峰”曲线变化,在放牧强度2.7 sheep ha-1时最大;2017年,放牧降低土壤TN和N:P。放牧显着增加植物群落N和P含量,降低C:N和C:P。2016年,放牧增加群落N:P,2017年相反。放牧降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指数。降水较多年份,放牧对典型草原的N限制作用加剧。5氮添加和放牧对土壤、牧草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除土壤OC、C:N外,放牧和氮添加对土壤和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交互作用显着。2017年,放牧强度2.7 sheep ha-1时,氮添加降低土壤TN含量,放牧强度8.7 sheep ha-1时则相反。氮添加均增加土壤TP和植物群落N含量,降低群落P含量和C:N,对土壤OC、C:N、C:P和N:P的影响不显着。氮添加在2.7和8.7 sheep ha-1放牧强度显着提高植物群落C含量、C:P和N:P,而在5.3 sheep ha-1反之。4个氮添加水平下,土壤TN和TP含量随着放牧强度增加均呈“马鞍”曲线变化,均在放牧强度2.7和5.3 sheep ha-1时达到极值。放牧降低植物群落C、C:N和C:P,提高群落N和P,对土壤OC,C:N,C:P和N:P影响不显着。2016年,放牧强度8.7 sheep ha-1减少群落N:P;2017年,群落N:P随放牧强度增加呈“驼峰”曲线变化,在放牧强度2.7 sheep ha-1时最高。氮添加对地上生物量和香农-威纳指数的负作用随着放牧增强而升高。2016年,放牧强度2.7和5.3 sheep ha-1削弱了氮添加10 g N m-2yr-1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指数的正效应;2017年,放牧强度2.7和5.3 sheep ha-1降低高氮添加水平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指数的正效应。在湿润年份,氮添加加剧了放牧引起的典型草原P限制。综上,放牧滩羊的采食、排泄物和践踏通过调控植物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存在拮抗和协同的作用,同时受放牧强度和降水影响。家畜排泄物和践踏均对典型草原的多功能性有正向的遗留效应。低氮添加水平可削弱放牧对典型草原多功能性的负作用。

王金龙[2](2021)在《北方主要草地丛枝菌根真菌分布格局及其对家畜放牧的响应》文中研究说明草地是全球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约占全球陆地表面的五分之一。草地既是畜牧业的主要生产基地,也是临近区域的重要生态屏障。丛枝菌根真菌(A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广泛分布于草地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关于我国北方不同草地类型间AMF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其形成机制也尚不明确。宿主植物在草地生态系统AMF群落分布格局中形成的作用还有待于揭示。此外,放牧作为草地最主要的利用方式之一,对包括AMF在内的生物群落产生非常复杂的影响。以往关于放牧对AMF群落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放牧强度方面,关于家畜组合放牧方式对AMF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仍较为缺乏。本研究在我国北方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开展跨尺度实验,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草地AMF的分布格局,探讨了草地类型对AMF群落分布格局的影响及其机制及宿主植物在对草地AMF群落结构形成的选择作用。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开展了区域尺度上的放牧控制实验,在三种草地类型上了分别开展了牛单牧、羊单牧、牛羊混牧和无牧的放牧控制实验,探讨了草地AMF群落组成、多样性和网络结构对不同放牧方式的响应。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草地中的AMF群落主要由球囊霉属(Glomus)、多孢球囊霉属(Diversispora)、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和无梗球囊霉属(Acaulospora)组成,其中Glomus占绝对优势(72.52%以上)。不同草地类型间AMF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差异明显。荒漠草原AMF物种α多样性显着高于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p<0.001)。共现性网络分析发现,AMF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并不是随机分布的,而呈现出一定的共现性模式(Modularity>0.4),且草甸草原AMF群落共现性网络结构的复杂程度最高(Clustering coefficient:根际土壤,0.612;根系,0.674),荒漠草原最低(Clustering coefficient:根际土壤,0.337;根系:0.484)。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结果表明不同草地类型间AMF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年均降雨量、年均温和p H,且年均降雨量的影响最大。(2)通过研究草地中不同宿主之间AMF的分布格局发现,不同宿主植物种类根际土壤和根系中AMF群落组成不同。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中糙隐子草根际土壤中的Diversispora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共同生活的其他宿主植物,草甸草原中日荫菅根系中Paraglomus的相对丰度高于针茅属植物和糙隐子草。宿主植物种类对根际土中的AMFα和β多样性影响较小,但对根系中AMF影响较大。针茅属植物根系中AMF的α多样性均高于其它宿主植物,且与其共生的AMFβ的多样性能明显的与其他植物区分开,表明宿主植物虽然对与之共生的AMF之间无严格的一对一的共生关系,但会根据自身营养需求和AMF的生活史策略对AMF的群落结构产生影响。(3)通过不同放牧组合进行的家畜放牧控制实验,发现家畜动物通过采食植物叶片,降低植物地上生物量,减少植物传递给共生AMF的有机碳含量,显着降低了草甸草原根际土壤中Scutellospora、典型草原根系和根际土壤中Diversispora和荒漠草原根际土壤中一种未分类的球囊菌纲(Gromeromycetes)的相对丰度。此外,由于牛和羊对食物资源的利用方式不同,牛单独放牧显着改变三种草地中AMF的群落结构(β多样性),而羊单独放牧和牛羊混牧的对AMF群落结构几乎无影响。通过网络结构分析发现,不同放牧方式均增加了AMF群落网络结构的复杂程度,以此应对放牧对宿主植物造成的压力。其中,以网络节点平均度(Average degree)所代表的网络结构复杂程度,牛单独放牧草地中AMF网络结构的复杂程度最高(15.36),羊单牧次之(13.59),牛羊混牧最低(7.26),均高于无牧对照组(6.58)。(4)草地中AMF并非随机分布,非生物因素、宿主植物和放牧都能够对AMF群落分布格局产生影响,且具有尺度依赖性。在局域尺度上,放牧方式对AMF群落分布格局形成的驱动作用大于土壤因子和宿主植物种类的作用,且在根系中宿主植物对AMF的选择作用明显高于宿主植物对根际土壤中AMF的选择作用。在区域尺度上,草地中AMF群落分布格局的形成同样受非生物因子(气候因子和土壤因子)、放牧方式和宿主植物种类的多重影响。非生物因子对根际土壤和根系中AMF群落分布格局的驱动作用大于放牧方式和宿主植物,宿主植物对根系AMF群落结构形成的影响大于对根际土壤样本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北方草地AMF群落的分布格局,以草地类型、放牧方式和宿主植物为影响因素,对草地AMF群落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了草地类型、放牧方式及宿主植物对AMF群落的影响及作用途径。为草地AMF群落分布格局形成机制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一定经验,并能为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草地放牧管理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家畜放牧降低草地AMF的多样性,但是会增加AMF群落网络结构的复杂程度。放牧家畜种类对草地AMF群落的作用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在当前草地退化的背景下,重视放牧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草地放牧管理时,除了传统上的对放牧强度的管理外,还需要根据草地的生产力、植物多样性等植被条件,结合对AMF群落组成、多样性及网络结构的监测,制定适宜的家畜组合放牧方式,以避免草地生物群落种间关系网络的失衡,防止某些物种的种群爆发导致草地退化加速。

乔江[3](2020)在《家庭牧场草地家畜生产优化管理模型研制与验证》文中认为我国草地面积大、类型丰富,是重要的家畜生产和生态安全区域。在长期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下,我国草地畜牧业生产经营处于长期落后状况,草地生态退化得不到有效缓解。家庭牧场是我国北方草地利用的主要经济体。由于历史传承、利益驱动、气候变化等原因使得超载放牧、草地退化在家庭牧场尺度上成为常态。为了缓解牧场生产经营效率低下,促进农牧民脱贫增收,摆脱恶劣环境的限制,急需通过高效、精准的生产经营模式来替代传统模式,实现草畜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模拟模型的使用是快速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工具。本文应用畜牧学原理、生态学原理,借鉴澳大利亚ACIAR系列模型StageTWO的建模方法,通过建立模拟放牧草畜代谢能平衡子模型、经济分析子模型和家畜放牧草畜平衡子模型,自主设计和开发了最优经营方式的规划求解算法。同时,本文于2011~2014年期间,在内蒙古自治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区通过半结构式问卷调查和牧场控制性对比试验监测数据,依据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和草地生态状况调查结果,将牧户分为实验户和对照户,基于实验户成功经营经验,将家畜生产理论与实际生产经营结合,结合前期研究成果,对自主开发的家庭牧场优化生产管理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家庭牧场优化生产管理模型的求解过程引入家畜采食限制因素和采食喜好问题,使用VC++编程,完全底层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家庭牧场优化生产模型。该模型运行于Windows系统,共有15296行代码,运行模块仅3.5 MBytes,软件无需安装,操作简单。(2)模型通过对草地、家畜、经济、环境和生产管理参数的输入设置,自主进行决策运行,确定最高经济收入时的生产经营方案。该最佳方案以图表的形式进行展现,包括不同自然气候条件的家庭牧场生产经营净收益最高时的载畜率、人工草地建植组合,家畜逐月补饲种类和数量,并基于上述优化经营方式分析家庭牧场的经济收支情况,设计出最优经营方案的家畜生产日历和家畜放牧行为。(3)通过在内蒙古不同草地类型区的家庭牧场进行验证分析表明,该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度高,适合于不同草地类型家庭牧场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具体优化决策结果包括:①内蒙古地区鄂温克族自治旗草甸草原、正镶白旗典型草原和四子王旗荒漠草原最适合的载畜率分别是1.2羊单位/公顷/年、1.0羊单位/公顷/年和0.7羊单位/公顷/年。②冷季补饲是家庭牧场主要支出,不同草原类型地区补饲占总支出比例在55%~63%之间,人工草地经营可以显着减少补饲支出,建议鄂温克族自治旗草(?)草原区家庭牧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展高产人工草地。③生产优化管理可以显着提高单位家畜净收益,鄂温克族自治旗草甸草原、正镶白旗典型草原和四子王旗荒漠草原模拟值比对照户可分别提高26.6%、39.6%和 98.3%。④牧场优化管理对不同草原区喜食多年生和一年生牧草的高度、密度、生物量均有所提高,不喜食多年生牧草也有基本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喜食多年生牧草密度和生物量在草甸草原会出现显着下降。⑤根据生产优化模型决策分析,不同草原区推迟产羔时间可以减少补饲支出,提高生产效益。

唐淑珍,陈翔宇,刘艳丰[4](2020)在《浅谈放牧家畜营养均衡需要数字化体系建立的必要性》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开展放牧家畜营养需要量、营养与代谢规律、草场中牧草营养价值评定等基础性研究工作,获得放牧家畜营养参数,建立数据库,最终研发均衡营养应用软件,为全社会提供资源共享服务,为牧区养殖业发展提供参考。

孙海荣[5](2020)在《青贮、黄贮及添加甜叶菊茎秆改善绢蒿饲草品质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为了提高紫泥泉种羊场附近温性气候主导下的荒漠类草地上的优良牧草-绢蒿的利用率,本试验分析了其分布和产量特征,并通过青贮、黄贮及添加甜叶菊茎秆的方法来改善绢蒿饲草的品质,为绢蒿饲草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以绢蒿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分析其在种羊场附近天然草地的分布情况以及产草量特征,同时测定绢蒿和其它主要牧草禾草、苔草的营养品质动态变化情况。将绢蒿分为青绿时期和枯黄时期分别研究。在绢蒿青绿时期通过添加2%、5%、10%的蔗糖、104 cfu/kg、105 cfu/kg、106 cfu/kg乳酸菌混合剂以及30%、40%、50%番茄皮渣与绢蒿一起青贮,分别在第0天、7天、15天、30天和60天时取样,测定不同添加剂青贮的NDF、ADF、CP、pH值的变化以及乳酸菌和酵母菌的数量变化。枯黄期添加甜叶菊秸秆进行黄贮,添加量为0%、10%、20%、30%同时添加将20‰的纤维素酶。不同处理的黄贮在第0天、15天和30天时取样测定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可溶性糖及有机酸含量。在第30天时取黄贮样加水浸提24h,做小鼠饮水试验,观察小鼠对不同浸提液的采饮情况。结果:1.绢蒿在8月和10月达到两个产草高峰,并且绢蒿的营养品质在高峰期也较好,而此时的绢蒿利用率均非常低下,主要是因为夏季牧群转场,且绢蒿的苦味和挥发性气味在夏季达到了较高的积累量,致使牲畜不采食或极少采食。秋季枯黄期绢蒿的保有率高,气味有所减少,但粗纤维含量升高,因此利用率依旧低下,导致了饲草资源的浪费。2.添加蔗糖、乳酸菌混合剂和番茄皮渣均能够使青绿时期绢蒿的发酵品质达到一个较好的水平。综合评定,蔗糖中以2%蔗糖的添加量效果最好,其能够使绢蒿青贮的pH值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保证发酵环境,同时对绢蒿的营养品质保存较为优良。添加乳酸菌组,以105cfu/kg最好,过高的乳酸菌含量使得绢蒿本身的糖不足够支撑发酵,造成乳酸菌的浪费。添加番茄皮渣的青贮效果最为理想,不同比例的添加量均能很好的降低青贮酸度值(pH在4.1左右),同时较为完整的保存绢蒿的营养品质,其中以40%番茄皮渣的添加量最优。3.甜叶菊与纤维素酶的联合使用可以有效的保存枯黄时期绢蒿的营养素品质,同时达到较好的发酵效果。纤维素酶可以有效的降低枯黄期绢蒿中的NDF、ADF的含量,但纤维素酶对绢蒿黄贮的发酵品质影响不大,主要由甜叶菊主导绢蒿黄贮的酸度值。小鼠对于添加了甜叶菊的绢蒿黄贮浸提液的接受度均较未添加甜叶菊的绢蒿黄贮浸提液高,其中,公鼠对于20%甜叶菊添加量的绢蒿黄贮浸提液接受度最高,而母鼠则对20%和30%甜叶菊添加量的绢蒿黄贮均表现出很高的接受度。因此,甜叶菊确实能够改善或影响枯黄期绢蒿的不良气味,以20%甜叶菊的添加量最优。结论:通过青贮、黄贮及添加甜叶菊秸秆的方法均可以不同程度的改善绢蒿饲草的营养品质。

张艳芬,杨晓霞,董全民,张春平,俞旸,杨增增,冯斌,褚晖,魏琳娜,张小芳[6](2019)在《放牧家畜采食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放牧家畜采食量是家畜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同时也是决定放牧季节内的最适饲养管理标准。然而,近年来对放牧家畜采食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测定方法和放牧强度对家畜采食量的影响,没有系统的研究影响放牧家畜采食量的因素。本文通过分析不同放牧方式、不同放牧季节、不同放牧家畜和不同放牧草地状况对放牧家畜采食量的影响,以及不同放牧管理对家畜采食量的影响。从而为放牧家畜的科学管理和放牧草地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提出了放牧家畜采食量研究今后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姚喜喜[7](2019)在《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家畜对放牧压力的响应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地生态系统作为我国陆地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不仅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在维持草地生物多样性和支持草地畜牧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不仅是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关键物质支撑,也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放牧作为最基本的草地利用手段,同时,也被认为是最主要的人为干扰因素之一,对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普遍而深刻的影响。目前由于过度放牧所导致的草原退化问题已成为破坏草原生态环境和制约牧区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深入研究和揭示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机制,对于遏制草原退化,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支持草地畜牧业生产,实现草原永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指导意义。本研究依托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肃南县康乐草原固定放牧控制实验平台,以当地夏季放牧牧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和研究了不同降雨年份[丰水年份(2015)、干旱年份(2016)、丰水年份(2017)和平水年份(2018)]和不同放牧季节(6—9月份)条件下放牧强度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群落多样性、草地生产力、营养品质和甘肃高山细毛羊生产性能等服务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并建立了天然牧草营养品质可见/近红外光谱(Vis/NIR)预测模型。该野外试验平台始于2008年,试验设有4个放牧强度:0、3.7、5.3和7.6 sheep/ha,其中,0 sheep/ha作为围封对照、3.7 sheep/ha为轻度放牧处理、5.3sheep/ha为中度放牧处理和7.6 sheep/ha为重度放牧处理。本试验采用单因素(放牧强度)4个处理水平、3次重复、共12个小区的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对放牧强度及年际降雨量的响应。(1)放牧显着降低了群落的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且随放牧强度的增加,群落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显着降低;(2)围栏和放牧样地群落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表现出随降雨量的年际变化而出现先下降后上升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2015-2018);(3)放牧强度和年际降雨互作显着影响了群落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2.植物群落密度、物种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Evenness均匀度指数(E)对放牧强度及年际降雨量的响应。(1)放牧显着增加了群落密度、物种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Evenness均匀度指数(E),且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显着增加;(2)放牧样地群落密度、物种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Evenness均匀度指数(E)表现出随降雨量的年际变化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围封样地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2015-2018);(3)放牧强度和年际降雨互作显着影响了群落密度、物种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Evenness均匀度指数(E)。3.植物群落营养品质对放牧强度、年际降雨量及季节变化的响应。(1)放牧显着增加了群落营养品质。放牧显着提高了丰水年份、平水年份和干旱年份群落营养品质,且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显着增加;(2)降雨量的年际变化反映了群落营养品质的年际变化。丰水年份群落营养品质显着高于平水年份和干旱年份,平水年份显着高于干旱年份;对于放牧样地,群落营养品质随降雨量的年际变化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而围栏样地则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2015-2018);(3)群落营养品质存在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且在牧草返青期6月份出现最大值、牧草枯黄期9月份出现最低值;放牧强度对群落生长季各月份(6-9)营养品质的影响各有不同,且均表现出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显着升高的趋势;(4)群落营养品质同时受到放牧强度、年份降雨、季节变化的相互影响;(5)群落干物质消化率预测方程的准确性受到放牧强度、年际降雨和季节变化的显着影响。综合分析可知,在中等放牧强度5.3 sheep/ha时,群落营养品质最高。4.植物群落四个优势种物种营养品质对放牧强度、年际降雨量及季节变化的响应。(1)放牧显着提高了丰水、平水和干旱年份四个优势种(矮生嵩草、珠芽蓼、金露梅和锦鸡儿)的营养品质,且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矮生嵩草、珠芽蓼和锦鸡儿的影响品质显着增加,而对金露梅影响较小;(2)四个优势种牧草营养品质表现出随降雨的年际变化而变化的趋势,丰水年份四个优势种的营养品质显着高于平水年份和干旱年份,平水年份显着高于干旱年份。对于放牧样地,四个优势种的营养品质随降雨量的年际变化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而围栏样地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2015-2018);(3)四个优势种的营养品质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且在牧草返青季6月份出现最高值,在牧草枯黄季9月份出现最低值。放牧对各优势种在各放牧月份营养品质的影响各有差异,且营养品质随放牧强度的增加显着增加;(4)群落混合牧草营养品质由优势种所决定,优势种营养品质对放牧强度表现出明显的物种特异性响应,如耐受(即较强的再生能力,如矮生嵩草和珠芽蓼)和避牧(即较低的适口性,如金露梅);(5)优势种营养指标之间的关系和干物质消化率预测方程的准确性均受到放牧处理、年份、月份和牧草种类的影响;(6)放牧强度、采样年份和采样季节互作显着影响了四个优势种的营养品质,且各优势种营养品质对放牧强度、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物种特异性响应。综合分析可知,矮生嵩草和珠芽蓼在放牧强度5.3 sheep/ha时,营养品质最高;金露梅和锦鸡儿在放牧强度7.6 sheep/ha时,营养品质最高。5.草地生产力和放牧绵羊生产性能对放牧强度及年际降雨量的响应。(1)降雨量是决定群落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和牧草营养品质的主要因素。放牧强度越大,牧草营养品质越高,地上净初级生产力越低;(2)放牧强度最高,短期内草地的公顷增重LWGha最高,但长期而言会危及草原放牧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盈利能力,适度放牧强度(5.3 sheep/ha)可提供公顷增重LWGha的78%,满足可持续放牧管理的要求。6.高寒草甸牧草营养品质可见/近红外光谱(Vis/NIR)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1)不同降雨年份(2015—2018年)、放牧月份(6—9月份)和放牧强度(0、3.6、5.3、7.6 sheep/ha)来源的混合牧草和四个优势种牧草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干物质消化率和代谢能含量变异较大;(2)除粗脂肪外,其它营养指标如干物质、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干物质消化率和代谢能含量的可见/近红外光谱(Vis/NIR)预测模型决定系数RSQ为0.9920.999,外部验证RPD为3.825.97,取得了最佳的定标效果,且定标方程均具较好的预测能力,能够成功应用于日常分析;(3)与其它营养品质指标相比,粗脂肪的决定系数RSQ为0.837,外部验证RPD为2.30,定标效果不理想,定标模型虽不能用于准确的定量分析测定,但仍能应用于牧草粗脂肪的粗略测定中。

焦婷,吴铁成,吴建平,赵生国,雷赵民,梁建勇,冉福,九麦扎西,刘振恒[8](2019)在《不同类型藏羊消化率与采食量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采食量是放牧家畜生产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草地生态系统中起重要作用。夏季在甘南夏河分别选取不同生理类群(羔羊、1岁母羊、2岁母羊、3岁母羊、4岁母羊、羯羊和种公羊)的欧拉型、甘加型和乔科型藏羊各4只进行试验。采用二氧化钛指示剂法与粪氮指数法分别测定藏羊排粪量和牧草有机物质消化率,从而计算放牧采食量,并对特征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欧拉型、乔科型和甘加型藏羊的平均放牧采食量分别为1031.93、834.59和956.15 g·d-1,乔科型藏羊放牧采食量显着(P<0.05)小于欧拉型和甘加型藏羊。3个类型藏羊的每kg代谢体重采食量和干物质采食量占体重比差异均不显着(P>0.05)。欧拉型、乔科型和甘加型藏羊对夏河天然草地牧草的平均有机物质消化率分别为50.79%、47.22%和55.58%。欧拉型、乔科型和甘加型藏羊的平均排粪量分别为561.26、484.06和466.74 g·d-1,其中欧拉型藏羊的排粪量显着高于其他两个类型。试验在高寒地区天然草地研究不同类型藏羊的排粪量、有机物质消化率和放牧采食量,旨在为该地区放牧藏羊的科学饲养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韩丁[9](2018)在《草原放牧绵羊牧食行为检测识别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针对放牧绵羊牧食行为监测传统上主要依靠人工直接观测,费时费力、不准确,且影响家畜的正常牧食行为等问题,本文采用现代测试技术设计开发了放牧绵羊牧食行为自动检测系统,并建立绵羊牧食行为与草场质量的相关性,为生态工作者进行草场评价、草原管理等提供依据。鉴于放牧绵羊群体性行为及个体采食行为的特点,设计了微型测试装置,检测放牧绵羊的运动行为与采食行为,主要结论如下:(1)应用嵌入式处理器STM32VET6采集GPS NEO-6M、三轴加速度传感器MPU6050及温湿度传感器信息,融合安装于羊龙头右侧的微型摄像机采集到的视频信息,实现了放牧绵羊时空数据匹配及相关牧食行为检测。该系统由GPRS将数据上传腾讯云服务器,保存数据到Apache环境下的My SQL数据库,并采用HTML设计网页版浏览器,实现放牧绵羊典型行为信息的采集、显示与存储,试验验证了装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2)本文采用小波阈值去噪法,改进的小波阈值去噪法对放牧绵羊的三种行为数据进行滤波去噪。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能取得很好的去噪效果,后者更佳。采用K-mean聚类算法较准确地实现放牧绵羊的卧息行为识别,再匹配GPS速度信号得到放牧绵羊运动行为和站立行为的识别结果,与人工直接观察法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放牧绵羊的三种运动行为识别率均达到85%以上。(3)对放牧绵羊采食牧草的视频进行预处理,提取放牧绵羊采食到的牧草叶片图像,即ROI(Region of interest)。通过提取牧草的颜色、形状、纹理特征,进行有效的特征匹配与降维处理,由BP神经网络训练学习后完成牧草的分类,实现放牧绵羊采食植物种类的识别,与人工模拟法对比验证,整体识别率将近80%。(4)草原植被覆盖度表征微观草场质量水平,由草原导航车采集牧草图像信息,建立典型牧草特征规则库,并应用基于2G-B-R的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实现牧草图像的土壤背景分割、再由神经网络法完成典型牧草的植被分割后,统计像素点以计算绵羊采食点处植被的覆盖度,与人工模拟法进行比较,计算准确度为84.9%。(5)本文对放牧绵羊运动行为、牧食行为规律进行了统计,并建立与微观草场质量的相关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所得行为规律与国内外畜牧学研究人员的结论较一致,且微观植被覆盖度与绵羊运动行为、采食行为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进一步证明了系统检测手段、运动行为与牧草识别算法的可行性、准确性及有效性。

吴景[10](2018)在《牦牛味觉调控对放牧行为、植被和土壤的影响》文中指出放牧家畜的行为受味觉的影响,进而间接作用于植被和土壤,因此,放牧家畜的味觉调控是管理土、草、畜互作的可能途径。因此,在青藏高原高山草甸开展3年的暖季和冷季试验,研究苦味剂、甜味剂、咸味剂对牦牛放牧行为的作用,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味剂对放牧行为的作用。3年中,在夏季,苦味剂降低放牧牦牛采食量,咸味剂提高牦牛采食量。在冬季,2015年甜味剂增加采食量,2016年苦味剂减少牦牛采食量,而2017年甜味剂和苦味剂抑制牦牛采食量、甜味剂促进牦牛的采食量。味剂对牦牛采食速度的影响,依次为:咸味?甜味?对照?苦味;对牦牛觅食速度的影响相反。2.咸味剂、苦味剂、甜味剂对不同牧草的作用效果不同,咸味剂可以显着提高牧草的适口性,促进放牧家畜的采食;甜味剂的作用不明显;苦味剂对于不同牧草都起到广泛抑制作用。3.牦牛味觉调控对高寒草甸植被的作用。高寒草甸地上现存量在各味剂处理下依次为:苦味?对照?甜味?咸味。6-8月,同一味剂处理下,草地地上现存量月份间无明显变化,但12月较暖季明显降低。优势种或功能群的现存量。群落多样性指数依次为:苦味?对照?甜味?咸味。味觉调控对高寒草甸优势植物ADF、NDF和CP含量无显着影响。4.牦牛味觉调控对高寒草甸土壤的作用。土层从0-10cm到30-40cm,土壤pH值逐渐增加;2016年,甜味剂和苦味剂处理的样地深层土壤pH值分别在暖季和冷季下降;2017年夏季,咸味剂显着降低表层土壤pH值。苦味剂显着提高2016年夏季10-20 cm土壤含水量,咸味剂减少2017年冬季0-10 cm土壤含水量。咸味剂降低2016年和2017年夏季、2017冬季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咸味剂调控导致夏季表层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和2017年冬季表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下降。5.牦牛味觉调控对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的作用。0-10cm土壤微生物碳在苦味剂处理的样地显着降低,咸味剂样地显着升高;微生物氮在咸、苦和甜味剂处理样地显着升高。2016年,味剂处理样地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无显着改变;2017年,咸味剂显着降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咸味剂降低放线菌门丰富度,苦味剂降低绿弯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富度,甜味剂降低放线菌门丰富度,3种味剂均提高芽单胞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丰富度;变形菌门丰富度无显着变化。

二、测定放牧家畜采食量的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测定放牧家畜采食量的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滩羊放牧对典型草原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多功能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1.2.2 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1.3 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家畜采食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C:N:P化学计量特征和多功能性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2.3 植物及土壤样品收集
        2.2.4 植物及土壤样品测定
        2.2.5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土壤对家畜采食的响应
        2.3.2 植物群落对家畜采食的响应
        2.3.3 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对家畜采食的响应
        2.3.4 家畜采食量与放牧强度、C:N:P化学计量特征、植物群落特征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指数的关系
        2.3.5 家畜采食调控土壤或植物C:N:P化学计量特征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2.4 讨论
        2.4.1 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对家畜采食的响应
        2.4.2 植物群落C:N:P化学计量特征对家畜采食的响应
        2.4.3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对家畜采食的响应
    2.5 小结
第三章 家畜排泄物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C:N:P化学计量特征和多功能性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植物及土壤样品的收集
        3.2.3 植物及土壤样品的测定
        3.2.4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土壤对家畜排泄物的响应
        3.3.2 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对家畜排泄物的响应
        3.3.3 家畜排泄物调控土壤或植物C:N:P化学计量特征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3.4 讨论
        3.4.1 植物群落C:N:P化学计量特征对家畜排泄物的响应
        3.4.2 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对家畜排泄物的响应
        3.4.3 家畜排泄物对植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的遗留效应
        3.4.4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对家畜排泄物的响应
    3.5 小结
第四章 模拟家畜践踏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C:N:P化学计量特征和多功能性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模拟滩羊践踏试验
        4.2.2 指标测定
        4.2.3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土壤对模拟家畜践踏强度的响应
        4.3.2 植物群落对模拟家畜践踏强度的响应
        4.3.3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指数对模拟家畜践踏强度的响应
        4.3.4 模拟家畜践踏调控土壤或植物C:N:P化学计量特征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4.4 讨论
        4.4.1 土壤物理性质和C:N:P化学计量特征对模拟家畜践踏强度的响应
        4.4.2 植被群落特征和C:N:P化学计量特征对模拟家畜践踏强度的响应
        4.4.3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对模拟家畜践踏强度的响应
    4.5 小结
第五章 家畜采食、排泄物和践踏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C:N:P化学计量特征和多功能性的贡献率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4.1 家畜采食、排泄物和践踏对土壤系统的贡献
        5.4.2 家畜采食、排泄物和践踏对植物系统的贡献
        5.4.3 家畜采食、排泄物和践踏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贡献
    5.5 小结
第六章 滩羊放牧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C:N:P化学计量特征和多功能性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设计
        6.2.2 植物及土壤样品收集
        6.2.3 植物及土壤样品测定
        6.2.4 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土壤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6.3.2 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6.3.3 放牧强度调控土壤或植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6.4 讨论
        6.4.1 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6.4.2 植物群落C:N:P化学计量特征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6.4.3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6.5 小结
第七章 放牧和氮添加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C:N:P化学计量特征和多功能性的影响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设计
        7.2.2 植物及土壤样品收集
        7.2.3 植物及土壤样品测定
        7.2.4 统计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土壤对放牧强度和氮添加的响应
        7.3.2 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对放牧强度和氮添加的响应
        7.3.3 放牧强度调控土壤或植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7.3.4 土壤含水量影响生态系统C:N:P化学计量特征和多功能性对放牧强度和氮添加的响应
        7.3.5 放牧、氮添加和降水影响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7.4 讨论
        7.4.1 土壤对放牧强度和氮添加的响应
        7.4.2 植物对放牧强度和氮添加的响应
        7.4.3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对放牧强度和氮添加水平的响应受到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北方主要草地丛枝菌根真菌分布格局及其对家畜放牧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AMF的生态系统功能
        1.2.2 AMF群落的分布规律
        1.2.3 影响AMF分布格局的非生物因素
        1.2.4 植被类型在AMF分布格局形成中的作用
        1.2.5 AMF分布格局对放牧扰动的响应
        1.2.6 宿主植物选择性对AMF分布格局的影响
        1.2.7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征
    2.3 植被特征
    2.4 土壤特征
    2.5 植被利用方式及放牧历史
第3章 我国北方草地AMF群落的分布格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地设置与实验设计
        3.1.2 取样与样品测定
        3.1.3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草地中的AMF群落组成特征
        3.2.2 草地类型的AMF多样性
        3.2.3 草地类型间AMF网络结构的差异
        3.2.4 草地AMF群落分布格局形成的驱动因素
    3.3 讨论
        3.3.1 草地类型对AMF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
        3.3.2 草地类型与AMF的共现性网络结构
        3.3.3 草地AMF空间分布格局变异的影响因素
    3.4 小结
第4章 宿主植物对AMF分布格局形成的选择性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地设置与实验设计
        4.1.2 取样与样品测定
        4.1.3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不同宿主植物根际土壤和根系AMF群落的组成特征
        4.2.2 宿主植物种类对AMF多样性的影响
    4.3 讨论
        4.3.1 宿主植物对AMF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
        4.3.2 宿主植物对AMF分布格局形成的选择性作用
    4.4 小结
第5章 AMF分布格局对放牧方式的响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样地设置与实验设计
        5.1.2 取样与样品测定
        5.1.3 数据统计分析
    5.2 结果
        5.2.1 不同放牧方式下AMF群落的组成特征
        5.2.2 AMF多样性对放牧方式的响应
        5.2.3 放牧与草地AMF共现网络结构的关系
    5.3 讨论
        5.3.1 放牧显着改变AMF的群落结构
        5.3.2 放牧方式对AMF群落影响
        5.3.3 放牧增加了AMF群落种间关系的紧密程度
    5.4 小结
第6章 生物、非生物因素及放牧对草地AMF分布格局形成的驱动作用
    6.1 数据统计分析
    6.2 结果
        6.2.1 局域尺度上草地AMF分布格局形成的驱动因素
        6.2.2 区域尺度上草地AMF分布格局形成的驱动因素
    6.3 讨论
        6.3.1 局域尺度上草地AMF分布格局形成机制
        6.3.2 区域尺度上草地AMF分布格局形成机制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7.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3)家庭牧场草地家畜生产优化管理模型研制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草原管理研究进展
        1.2.2 家庭牧场生产优化管理研究进展
        1.2.3 家庭牧场模型模拟研究进展
    1.3 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草甸草原研究区概况
        2.1.1 草甸草原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草甸草原研究区气候特征
        2.1.3 草甸草原研究区植被特征
        2.1.4 草甸草原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2.2 典型草原研究区概况
        2.2.1 典型草原研究区地理位置
        2.2.2 典型草原研究区气候特征
        2.2.3 典型草原研究区植被特征
        2.2.4 典型草原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2.3 荒漠草原研究区概况
        2.3.1 荒漠草原研究区地理位置
        2.3.2 荒漠草原研究区气候特征
        2.3.3 荒漠草原研究区植被特征
        2.3.4 荒漠草原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3 实验设计及测定方法
    3.1 实验设计
    3.2 试验内容及步骤
    3.3 实验方法
        3.3.1 牧户调研及模型参数的确定
        3.3.2 牧户对比试验
        3.3.3 基础数据收集
    3.4 模型原理与方法
        3.4.1 模型基本原理
        3.4.2 家畜生产优化管理建模方法
        3.4.3 家畜生产优化管理模型建立流程图
    3.5 数据处理及分析
4 家庭牧场生产经营参数的表达
    4.1 家庭牧场参数
        4.1.1 天然草地参数
        4.1.2 人工草地参数
        4.1.3 气候特征参数
        4.1.4 其他参数
    4.2 市场经营参数
        4.2.1 经营性收入参数
        4.2.2 经营性支出参数
    4.3 家庭牧场家畜生产参数
        4.3.1 不同载畜率放牧家畜基础数据
        4.3.2 放牧家畜生产节律
5 家畜生产优化管理模型建立
    5.1 不同载畜率模拟放牧草畜代谢能平衡子模型
        5.1.1 不同载畜率模拟放牧家畜代谢需求
        5.1.2 不同载畜率水平模拟放牧家畜代谢供给
        5.1.3 不同载畜率模拟放牧家畜代谢能平衡子模型
    5.2 不同载畜率水平家庭牧场经济分析子模型
        5.2.1 不同载畜率水平家庭牧场生产经营收入
        5.2.2 不同载畜率水平家庭牧场生产经营支出
        5.2.3 不同载畜率水平家庭牧场经济分析子模型
    5.3 不同载畜率水平家庭牧场草畜平衡子模型
        5.3.1 不同草场不同种类牧草逐月干物质产量
        5.3.2 不同载畜率畜群采食干物质逐月需求量
        5.3.3 不同载畜率放牧家畜天然草地逐月采食量
        5.3.4 不同载畜率放牧家畜粗饲料逐月补饲量
        5.3.5 不同载畜率不同草地逐月干物质逐月现存量
        5.3.6 不同载畜率不同草地不同种类牧草逐月干物质可利用量
        5.3.7 草地生态平衡子模型建立
    5.4 家庭牧场优化生产管理模型的建立
        5.4.1 目标函数
        5.4.2 决策变量
        5.4.3 约束条件
        5.4.4 初始条件
    5.5 家庭牧场生产最优经营方式求解
        5.5.1 最优解算法流程图
        5.5.2 家庭牧场生产最优经营方式模型求解步骤
    5.6 模型的改进
        5.6.1 原有模型的缺陷
        5.6.2 现有模型的改进
6 家畜优化生产管理模型开发及模拟结果
    6.1 开发平台
        6.1.1 开发平台
        6.1.2 运行环境
    6.2 模型使用概述
    6.3 模型运行结果
        6.3.1 不同载畜率水平模拟放牧实验结果列表
        6.3.2 不同载畜率水平模拟放牧实验结果图示
        6.3.3 不同载畜率水平模拟放牧实验结果报表
7 家畜生产优化管理模型结果验证
    7.1 不同类型草原家畜生产优化管理验证
        7.1.1 不同类型草原家畜载畜率优化管理验证
        7.1.2 不同类型草原家畜生产日历优化管理验证
        7.1.3 不同类型草原家畜补饲优化管理验证
    7.2 不同类型草原放牧草地优化管理验证
        7.2.1 草甸草原放牧草地优化管理验证
        7.2.2 典型草原放牧草地优化管理验证
        7.2.3 荒漠草原放牧草地优化管理验证
    7.3 不同类型草原家庭牧场经济收入验证
        7.3.1 草甸草原家庭牧场经济收入验证
        7.3.2 典型草原家庭牧场经济收入验证
        7.3.3 荒漠草原家庭牧场经济收入验证
8 讨论
    8.1 模型设计
    8.2 模型算法
    8.3 模型功能
    8.4 模型创新点
    8.5 模型评价与验证
        8.5.1 模型评价与验证的原则和方法
        8.5.2 模型的应用与验证
    8.6 模型的不足及后续优化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浅谈放牧家畜营养均衡需要数字化体系建立的必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草场牧草营养价值的分析研究及数据库的建立
2 放牧家畜营养状况数据库的建立
3 放牧家畜营养需要量分析数据模型的建立
4 放牧家畜营养参数数据库的建立及均衡营养应用软件系统的研发

(5)青贮、黄贮及添加甜叶菊茎秆改善绢蒿饲草品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2.1 青贮保存青绿饲料营养品质研究现状
        2.2 纤维素酶改善干草品质研究现状
    3 蒿类牧草苦味物质种类及其去除(掩盖)研究现状
        3.1 蒿类饲草的主要研究内容
        3.2 蒿类饲草中苦味物质的主要来源
        3.3 蒿类植物苦味物质—挥发油及成分分类
        3.4 苦味物质去除(掩盖)的方法
    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4.1 .研究内容
        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绢蒿产草量动态及不同月份营养价值变化情况
        1 材料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紫泥泉种羊场绢蒿类天然草地型分类
        2.2 紫泥泉种羊场天然草地绢蒿产草量
        2.3 不同月份草地生产力特征
        3 讨论
        3.1 绢蒿类草地的分布及分类
        3.2 绢蒿产草量及营养品质变化
        4 小结
    试验二 青绿绢蒿青贮发酵效果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材料
        1.3 研究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添加剂青贮的发酵品质
        2.2 添加乳酸菌对绢蒿青贮营养品质的影响
        2.3 添加蔗糖对绢蒿青贮营养品质的影响
        2.4 添加番茄皮渣对绢蒿青贮营养品质的影响
        3 讨论
        3.1 添加乳酸菌对绢蒿青贮的效果的影响
        3.2 添加蔗糖对绢蒿青贮的影响
        3.3 番茄皮渣对绢蒿青贮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三 纤维素酶与甜叶菊联合施用降解粗纤维和苦味掩盖效果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1.2 研究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绢蒿黄贮的发酵品质影响
        2.2 纤维素酶和甜叶菊的联合使用对绢蒿黄贮的营养品质及可溶性糖的影响
        2.3 添加甜叶菊对绢蒿黄贮苦味的影响
        3 讨论
        3.1 绢蒿黄贮发酵品质
        3.2 纤维素酶和甜叶菊的联合使用对绢蒿黄贮的营养品质及可溶性糖的影响
        3.3 添加甜叶菊对绢蒿黄贮苦味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章 结论
    1 主要结论
    2 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6)放牧家畜采食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放牧家畜采食量的测定方法
    1.1 估测法
    1.2 指示剂法
2 影响放牧家畜采食量的主要因素
    2.1 不同放牧家畜的采食量
    2.2 不同草地状况对放牧家畜采食量的影响
    2.3 不同季节对放牧家畜采食量的影响
    2.4 不同放牧管理对家畜采食量的影响
3 研究展望

(7)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家畜对放牧压力的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助项目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的影响
        2.1.1 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2.1.2 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2.2 放牧对草地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2.2.1 放牧对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2.2.2 年份变化对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2.2.3 季节变化对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2.3 放牧对草地生产力和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
        2.3.1 放牧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2.3.2 放牧对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
    2.4 可见/近红外光谱(Vis/NIR)分析技术在牧草营养品质检测中的应用
第三章 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特征及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实验设计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4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放牧强度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3.2.2 放牧强度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群落特征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机制
        3.3.2 群落多样性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机制
第四章 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营养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区域概况
        4.1.2 实验设计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4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放牧强度对群落营养品质的影响
        4.2.2 年份变化对群落营养品质的影响
        4.2.3 季节变化对群落营养品质的影响
        4.2.4 放牧强度、年份变化、季节变化互作对群落营养品质的影响
        4.2.5 群落营养品质的线性拟合关系
        4.2.6 群落干物质消化率(DMD)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函数关系
    4.3 讨论
        4.3.1 群落营养品质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机制
        4.3.2 群落营养品质对年份变化的响应机制
        4.3.3 群落营养品质对季节变化的响应机制
        4.3.4 群落营养指标之间的关系
        4.3.5 群落DMD预测
第五章 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优势种营养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研究区域概况
        5.1.2 实验设计
        5.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放牧强度对四个优势种营养品质的影响
        5.2.2 年份变化对四个优势种营养品质的影响
        5.2.3 季节变化对四个优势种营养品质的影响
        5.2.4 放牧强度、年份变化、季节互作对四个优势种营养品质的影响
        5.2.5 四个优势种牧草营养品质的线性拟合关系
        5.2.6 四个优势种干物质消化率(DMD)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函数关系
    5.3 讨论
        5.3.1 四个优势种营养品质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机制
        5.3.2 四个优势种营养品质对年份变化的响应机制
        5.3.3 四个优势种营养品质对季节变化的响应机制
        5.3.4 四个优势种营养指标之间的关系
        5.3.5 四个优势种牧草DMD预测
第六章 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草地生产力和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研究区域概况
        6.1.2 实验设计
        6.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6.1.4 数据统计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放牧强度对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6.2.2 放牧强度对绵羊日增重LWG_(sheep)和公顷增重LWG_(ha)的影响
        6.2.4 牧草化学成分组合参数预测日增重和公顷增重(average daily gain,ADG)
    6.3 讨论
        6.3.1 草地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机制
        6.3.2 绵羊日增重和公顷增重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机制
第七章 高寒草甸牧草营养品质可见/近红外光谱(Vis/NIR)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7.1 材料与方法
        7.1.1 研究区域概况
        7.1.2 实验设计
        7.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牧草样品光谱扫描结果
        7.2.2 全集、定标集和验证集样品营养品质测定
        7.2.3 定标集样品的最佳定标方式及模型参数
        7.2.4 验证集样品定标模型的外部验证结果
    7.3 讨论
第八章 结论及创新点
    8.1 结论
        8.1.1 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特征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8.1.2 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营养品质的影响
        8.1.3 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四个优势种营养品质的影响
        8.1.4 放牧强度对草地生产力、绵羊日增重和公顷增重的影响
        8.1.5 高寒草甸牧草营养品质可见/近红外光谱(Vis/NIR)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8)不同类型藏羊消化率与采食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1.2 试验对象及设计
    1.3 牧草有机物质消化率的测定
    1.4 牧草有机物质采食量的测定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藏羊生长速度评价
    2.2 不同类型藏羊有机物质消化率比较研究
    2.3 不同类型藏羊粪特征比较研究
    2.4 不同类型藏羊采食量比较研究
    2.5 不同类型藏羊采食量与消化率及相关指标的相关关系
3 讨论
    3.1 藏系绵羊放牧采食量研究方法
    3.2 不同类型藏羊粪特征、有机物质消化率和采食量的比较
4 小结

(9)草原放牧绵羊牧食行为检测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放牧家畜牧食行为监测方法研究现状
        1.2.2 动物运动行为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1.2.3 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牧草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内容
        1.3.1 存在的问题
        1.3.2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放牧绵羊牧食行为检测系统设计
    2.1 放牧绵羊牧食行为检测需求分析
    2.2 放牧绵羊牧食行为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2.2.1 放牧绵羊运动行为监测装置硬件设计
        2.2.2 放牧绵羊采食行为可穿戴式监测装置设计
        2.2.3 放牧绵羊牧食行为云平台硬件构架
    2.3 放牧绵羊牧食行为实时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2.3.1 软件程序的设计
        2.3.2 软件界面的设计
    2.4 放牧绵羊牧食行为检测系统试验与结果分析
        2.4.1 试验条件
        2.4.2 试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放牧绵羊运动行为检测识别研究
    3.1 放牧绵羊运动行为数据的小波去噪
        3.1.1 小波去噪流程
        3.1.2 小波基函数
        3.1.3 小波阈值选择规则
        3.1.4 小波阈值函数
        3.1.5 小波阈值去噪试验
        3.1.6 小波阈值函数的改进
    3.2 放牧绵羊运动行为数据预处理
        3.2.1 位置校准
        3.2.2 加窗处理
    3.3 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放牧绵羊运动行为识别
        3.3.1 K-means聚类算法理论
        3.3.2 K-means聚类算法试验分析
    3.4 GPS速度信号校准运动行为
    3.5 小结
4 放牧绵羊采食典型植物种类的检测识别方法研究
    4.1 视频信号预处理
        4.1.1 动态视频图像配准分帧
        4.1.2 图像去模糊化
        4.1.3 图像滤波去噪
        4.1.4 图像帧间差分法自适应提取ROI
    4.2 被采食植物特征提取
        4.2.1 颜色特征提取
        4.2.2 形状特征提取
        4.2.3 纹理特征提取
        4.2.4 特征参数主成分分析降维
    4.3 被采食植物模式识别
        4.3.1 BP神经网络结构
        4.3.2 BP神经网络学习流程
        4.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放牧绵羊采食植物检测识别研究
    4.4 小结
5 绵羊采食路径中草原植被覆盖度检测识别研究
    5.1 图像信息获取方法
    5.2 图像信号预处理
        5.2.1 图像标定校准
        5.2.2 基于2G?B?R色差特征的模糊C-均值聚类背景分割
    5.3 牧草图像特征提取
        5.3.1 建立牧草RGB颜色矩特征规则库
        5.3.2 建立HSV颜色矩数据库
        5.3.3 牧草颜色矩特征参数降维
    5.4 BP神经网络植被分割
    5.5 牧草覆盖度计算
    5.6 小结
6 放牧绵羊牧食行为与草场微观质量相关性研究
    6.1 放牧绵羊牧食行为时空匹配规律统计
        6.1.1 放牧绵羊牧食行为时空匹配
        6.1.2 放牧绵羊行走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6.1.3 放牧绵羊行走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6.1.4 放牧绵羊行走路程与季节的关系
        6.1.5 放牧绵羊日均卧息次数、卧息时间与季节的关系
        6.1.6 放牧绵羊日间行走、站立、卧息时间规律
    6.2 放牧绵羊运动行为与草场微观质量的关系
    6.3 放牧绵羊采食行为与草场微观质量的关系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牦牛味觉调控对放牧行为、植被和土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家畜与草地之间相互作用
    2.2 天然草地土壤微生物的特性
    2.3 土壤微生物在草地中的作用
        2.3.1 提供营养元素促进植物生长
        2.3.2 增加植物抗逆性
        2.3.3 促进腐殖质的形成
        2.3.4 降解污染物
        2.3.5 引发病害、降低生产力
    2.4 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5 放牧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技术路线
    3.2 研究区概况
        3.2.1 自然概况
        3.2.2 植被与土壤
        3.2.3 气候条件
        3.2.4 社会经济概况
        3.2.5 家畜以及放牧方式
    3.3 研究方法
        3.3.1 样地设置及管理
        3.3.2 实验材料
        3.3.3 家畜管理与放牧行为
        3.3.4 草地取样与数据处理
        3.3.5 土壤取样与指标分析
        3.3.6 统计分析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味觉调控对家畜行为的影响
        4.1.1 味觉调控对牦牛采食量的影响
        4.1.2 味觉调控对牦牛采食速度的影响
        4.1.3 味觉调控对牦牛觅食速度的影响
        4.1.4 味觉调控对牦牛牛粪数量的影响
    4.2 味觉调控对牦牛选择性采食的影响
        4.2.1 味觉调控对采食喜食牧草的影响
        4.2.2 味觉调控对采食可食牧草的影响
        4.2.3 味觉调控对采食毒害草的影响
    4.3 味觉调控对植物的影响
        4.3.1 味觉调控对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4.3.2 味觉调控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4.3.3 味觉调控对草地优势物种ADF的影响
        4.3.4 味觉调控对草地优势物种NDF的影响
        4.3.5 味觉调控对草地优势物种粗蛋白的影响
    4.4 味觉调控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4.1 味觉调控对土壤pH值的影响
        4.4.2 味觉调控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4.4.3 味觉调控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4.4.4 味觉调控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4.4.5 味觉调控对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4.4.6 味觉调控对土壤铵态氮的影响
    4.5 味觉调控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5.1 味觉调控对土壤微生物量氮、碳的影响
        4.5.2 味觉调控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4.5.3 味觉调控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的影响
第五章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测定放牧家畜采食量的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滩羊放牧对典型草原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多功能性的影响[D]. 李岚. 兰州大学, 2021(09)
  • [2]北方主要草地丛枝菌根真菌分布格局及其对家畜放牧的响应[D]. 王金龙.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家庭牧场草地家畜生产优化管理模型研制与验证[D]. 乔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4]浅谈放牧家畜营养均衡需要数字化体系建立的必要性[J]. 唐淑珍,陈翔宇,刘艳丰. 饲料博览, 2020(11)
  • [5]青贮、黄贮及添加甜叶菊茎秆改善绢蒿饲草品质效果研究[D]. 孙海荣.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6]放牧家畜采食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张艳芬,杨晓霞,董全民,张春平,俞旸,杨增增,冯斌,褚晖,魏琳娜,张小芳.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19(06)
  • [7]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家畜对放牧压力的响应机制研究[D]. 姚喜喜. 甘肃农业大学, 2019
  • [8]不同类型藏羊消化率与采食量的比较研究[J]. 焦婷,吴铁成,吴建平,赵生国,雷赵民,梁建勇,冉福,九麦扎西,刘振恒. 草业学报, 2019(05)
  • [9]草原放牧绵羊牧食行为检测识别方法研究[D]. 韩丁.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10]牦牛味觉调控对放牧行为、植被和土壤的影响[D]. 吴景. 兰州大学, 2018(09)

标签:;  ;  ;  ;  ;  

测量放牧牲畜采食量的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