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SP系统的开放式设计

基于DSP系统的开放式设计

一、基于DSP系统的开放性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姚冲[1](2020)在《基于带通采样的信号采样与重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软件无线电是基于通用的硬件平台上用软件来实现各种通信模块一种射频通信技术。相比传统无线电功能单一,开发成本高等问题,软件化可以重构升级加快通信模块的开发速度,降低开发成本,便于调试和维护。近年来,采样精度和速率的提高促进了数字采样技术的进步,从而使带通采样在软件无线电接收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带通采样时有用信号混叠和镜像混叠问题影响了同一平台上多频段和多模式信号的接收。因此在软件无线电的接收机中研究多路信号和多频段信号无混叠接收具有很好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基于带通采样,研究了软件无线电接收机中有用信号和多频段信号的抗混叠技术,实现了带通信号的无混叠接收。首先,为解决三路带通信号混叠问题,提出了一种延时可调的三阶带通采样结构,通过设计数字抗混叠滤波器,可实现对三路带通信号的无混叠接收。给出了仿真实现结果,并对信号进行重构,分析了抗混叠性能,三路带通信号经过抗混叠滤波器后,信号输出信噪比可在28dB以上。该方法解决了带通采样中多信号混叠问题,增加了采样频率选择范围,可以减少硬件负担,提高了软件无线电的灵活性。其次,由于镜像混叠限制了带通采样接收机的灵活性。针对镜像混叠问题,改进了二阶带通采样结构,提出了一种简化的增益模型替换常规抗混叠滤波器,通过频域中RF信号所处不同位置调节复增益来抑制镜像混叠。所提出的算法更易于实现,并且无论RF信号的位置如何,都可以实现无混叠接收。仿真结果表明,可以通过同一接收机接收收0.5-6GHz附近任意位置的带通信号,并且可以将镜像混叠抑制近30 dB,提高了接收机的可扩展性。最后,在远程医疗监控的短距离无线通信中,不同的医学数据测量设备具有不同的无线传输模式。这里设计了一种多标准接收器,可以适应不同的医学数据测量设备。使用二阶带通采样来设计抗混叠滤波器,可以实现多路信号无混叠接收。同时,减轻了采样频率的限制。该设计提高了远程医疗监控系统中的多标准接收器的灵活性,并且具有节省频谱资源,便于频谱规划等优点。

姚佳丰[2](2018)在《街区制理念下的开放社区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社区规划在城市规划框架体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2016年相关文件指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社区。开放社区是我国城市与住宅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街区制的推行缓解了现有的城市问题,但其复杂性和开放性设计也带来新的矛盾与挑战。因此,对街区制理念下开放社区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寻找当前开放社区规划设计的突破与创新,成为开放社区规划设计实践与研究的重要课题。街区制理念下开放社区设计策略探索研究,对城市和社区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以开放社区设计策略为研究对象,在对开放社区概念和理论辨析的基础上,阐述我国城市居住社区模式的发展及影响,分析国内开放社区现状及存在问题,归纳总结国外街区型社区发展经验,对其社区规模、功能布局、道路交通、街区活力、景观绿化、公建配套设施、安全管理等方面深入分析研究。结合国外开放社区的特点,从开放社区空间结构、用地模式及交通体系等视角入手,探索研究社区空间结构与功能组织、街区边缘界面、社区安全、景观及公共设施的共享开放等设计对策,提出街区制理念下开放社区的设计策略。街区制理念下开放社区的设计策略研究,提供了解决开放社区问题的有效途径,完善了城市和社区规划理论内容,为开放社区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借鉴,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为推动街区制政策的落地实施提供了有利保障。

杨晓琳[3](2016)在《基于体系分离的高层开放住宅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商品房住宅的发展历经30余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居住要求逐渐从对空间数量的追求转向对居住质量的提升,多样化的住户将不再满足于在有限的几种套型中做出选择;此外,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变迁,住宅作为一种奢侈型消费品,如何在较长时间内满足住户不断变化的居住要求也成为影响住宅发展的一个难题。多样化、快速变化的居住要求成为当代住宅建筑短命化的原因之一,为了构建具有良好可持续性的住宅建筑,本文针对“开放住宅”理念深入拓展研究,旨在从根本上缓和当前住宅建筑中存在的两个矛盾:一是住宅单一化的产品形式与住户多样化、个性化的居住需求之间的矛盾,二是住宅建筑一成不变的状态与住户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居住需求之间的矛盾。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有效增加居住空间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从而提高居住品质,实现住宅建筑的长效发展。本文的理论基础源于荷兰学者哈布瑞肯(N.John Habrake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开放建筑(Open Building)的思想,其中两阶段供给方式是主要构成方法,包括支撑体系统(Support System)与填充体系统(Infill System),开放建筑在住宅领域相对完备成熟的实践即SI住宅(Skeleton Infill住宅),这一理念在日本得到了较为完善的发展与实践。此外,本文的实践基础源于世界范围内工业化住宅的发展,工业化住宅及部品体系的完善均为开放住宅的应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持。在分段供给的思想基础上,本文所述的开放住宅设计采用了将建筑体系分离的方法,将住宅分离为恒定体系与可变体系两个部分,其优势在于将住宅整体分离后可有效延长恒定体系的寿命,同时增加可变体系的灵活适应性。开放住宅的恒定体系由建筑师与开发商共同设计建造,它的意义在于为住户搭建一个类似于地面的空中平台式“次级地面”,极大地提高了住户发挥主观性的自由度,它包括住宅的结构主体(柱、梁和楼板)、公共设备管井、楼梯电梯等公共空间;可变体系主要由住户完成(可咨询建筑师意见或请专业公司完成),包括外围护系统、内装部品、内装设备、主要部品群等。本文所述开放住宅以分离化的恒定体系与可变体系为基础,实现了住宅建筑恒定体系长寿命化与可变体系灵活性的整合,实现了恒定体系的标准化建造与可变体系工业化、多样化生产的整合,实现了开发商、建筑师和住户共同参与住宅设计的理想,这是对传统住宅设计模式的挑战,是引发住宅设计革命的开端。鉴于城市密度不断提高、高层住宅日趋普及,故本文以城市高层多户住宅为主要研究对象,将体系分离设计方法应用于高层多户住宅,从理论到实践多方面论述了基于体系分离理念的高层开放住宅设计方法之可行性。

孙辉[4](2015)在《基于DSP的数字化继电保护测试仪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IEC61850标准在我国电力行业的大力推广和应用,数字化智能变电站成为今后变电站建设的发展趋势,各大继电保护厂家也推出了配套的数字化智能保护设备。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DSP系统的数字化继电保护测试仪的实现原理和硬件结构,并对测试仪的上下位机软件设计做了简单介绍。该测试仪遵循IEC61850标准的相关规定,可作为数字化继电保护设备调试、校验、检修的有效工具。

商宇航[5](2015)在《城市街区型住区开放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今世界住区多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住区建设模式却一直以封闭式居住小区为主,然而居民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需要多样化的住区模式。街区型住区作为在21世纪初产生的新型住区模式,在结构形态及空间布局上与城市的关系更加亲切友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封闭小区带来的问题,是一种可参考的实践模式,也是对我国住区模式的丰富及补充。住区对城市开放是住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然而开放不是取消封闭围墙的简单概念,而是在形态结构及空间布局上与城市有机融合。此外,完全意义的住区开放是不存在也不符合社会现状的。本文以国内的街区型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文献研究、案例分析与实地调研,总结出适宜我国发展现状的街区型住区开放性设计手法,为促进住区与城市的融合和共享、打造有活力的新型住区模式,提供行之有效的规划及建筑学策略。本文首先从我国当前住区建设背景出发,论述了研究背景、目的及方法,并解释了街区型住区的涵义。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究了居民关于住区封闭与开放的心理意愿,以辩证的角度阐述了街区型住区的建设意义。结合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归纳总结街区型住区在形态结构及空间布局的基本特征及开放性设计要点。最后,从城市规划及建筑学角度,从道路系统的可达性、景观空间的互动性、服务设施的共享性以及基本居住单元四个方面提出了街区型住区的开放性设计策略,并以图示化语言抽象出街区型住区的概念模型。此外,针对我国开放的街区型住区在开发建设中面临的实际困难,从政府、市场、社会这三个角度提出宏观的应对策略及变革方式,并对街区型住区的发展前景做出展望。

木合塔尔·艾沙[6](2013)在《RFID手机一卡通技术在新疆某高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推广,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正在朝信息化方向改革,管理信息化水平正在成为衡量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学校管理能否达到现代化标准的重要标志。RFID-SIM手机一卡通正是针对高校的综合管理,同时借助于RFID射频技术,使手机除了具备基本的移动通信功能外,还可以实现门禁、考勤、图书借阅、机房上网、食堂消费、水控、电控等身份识别和商业交易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提升了高校形象,进一步拓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思路,将高校的管理水平推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本文基于RFID手机一卡通技术、J2EE平台开发技术、Oracle数据库技术,结合新疆医科大学的情况,对技术和行业应用融合进行研究和设计,研究内容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实施等。通过手机一卡通的建设,为高校提供电子化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把学校、老师、学生、教学、后勤服务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广大学生和教职工提供快速、便捷的、准确、及时的移动服务渠道。

张杰[7](2013)在《基于资源共享视角下的住区开放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住宅建设的快速发展,居住小区理论指导下的封闭的住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如配套设施利用率低下、住区生活与城市隔离、住区活力不足、交通拥堵加剧、城市空间单调。住区的资源共享和开放性设计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途径之一,但由于居民对于住区开放多持怀疑和反对的态度,同时设计者难以突破传统设计思维的限制,以及地方政府对于住区的开放性问题没有给予重视,导致我国住区的开放性发展面临着很大的阻碍。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住区资源共享和住区开放性问题进行了探究。首先以资源共享的视角,梳理了经典城市规划思想和住区规划理论、对建国后我国不同阶段住区建设进行了开放性分析;然后探究了住区资源共享和住区开放性的意义,总结了住区资源共享的影响因素;其次对经典的住区开放性实践案例进行解析,从道路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绿化景观系统和开放空间等方面认识了住区的开放性问题并初步总结了开放性实践的策略;再次,以西安市内的开放性的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开放性住区的发展过程、建设类型、实践方式、经验教训等。最后,针对的住区开放性实践提出相应的策略,并结合秦川福利区的设计实践阐述住区开放性设计的策略和方法。

冯友宏,曹喜珠,丁绪星,谢小娟,杨凌云[8](2013)在《基于专业背景的“DSP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研究》文中提出"DSP原理与应用"是一门工程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硬件复杂、内容多、编程灵活等问题,提出基于不同专业背景、已有相关知识和经典案例以及C语言入门的教学方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手段,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具体的教学实施表明,该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及创新能力成效显着。

赵斌,杜石雷,孙海蓉,高明[9](2012)在《基于RS-485总线的分散控制系统开放性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RS-485总线在分散控制系统(DCS)中的应用为切入点,简要介绍了Modbus RTU协议的通讯模式、通讯规约,以及RS-485总线应用在现场控制站中的软硬件设计,探讨了DCS开放性设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杜金榜[10](2011)在《基于语音编码的旋转机械振动数据压缩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文中提出旋转机械是坦克等武器装备系统的关键部件之一,其振动状态监测对于提高武器装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促进视情维修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型旋转机械振动监测向综合、高速、连续和网络化趋势发展。海量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与同步存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成本与技术瓶颈问题,解决这些难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是进行旋转机械振动数据压缩。本文以某型装甲车辆载荷谱测试和发动机全面鉴定试验为背景,立足于测试数据压缩这一仪器科学与技术的学科前沿和新的生长点,从标准化和多学科深层次交叉融合的角度出发,旨在将业已成熟的标准语音编码技术应用于旋转机械振动数据压缩领域。围绕基于语音编码的旋转机械振动数据压缩关键技术与系统实现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根据旋转机械状态监测与振动数据压缩试验的需求,基于振动信号本质特征,建立了涵盖基频振动、谐波振动、拟周期振动、冲击振动、调制型振动乃至混沌振动等典型状态的广义归一化旋转机械振动信号模型。2.在继承和发展语音、图像及其它领域数据压缩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综合衡量旋转机械振动数据压缩与重构性能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时频域主观视觉验证、压缩效率、算法复杂度、时延特性和时频域重构信号质量等主客观数字评价指标,以及基于主客观数字评价指标线性加权最优的多目标优化综合评价原则。3.针对语音编码与旋转机械振动信号处理的关键技术,从信源产生机理、经典数学模型、基本处理单元、信息冗余消除以及工程应用等不同层面进行广泛的类比分析,定性讨论了语音编码技术在旋转机械振动数据压缩中的适用性。基于广义归一化振动信号模型和综合评价方法,应用ADPCM波形编码、G.729A参数编码、MP3感知编码和EZW变换编码四种代表性语音编码算法进行振动数据压缩与重构仿真试验。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仿真验证了经典语音编码算法在旋转机械振动数据压缩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4.在试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从压缩效率、重构信号质量、算法复杂度及适用性等方面,讨论了四种经典语音编码算法在旋转机械振动数据压缩中的综合性能及其优化思路。为进一步提高压缩效率,提出了基于数据稀化和语音编码的旋转机械振动数据联合压缩算法。5.从服务于旋转机械综合、高速、连续和网络化振动测试的角度,借鉴GPIB、VXI、PXI和LXI系统规范,基于多DSP并行处理、嵌入式PC104和MC3一体化等数字化测试技术,自主研制和设计了高性价比的Ⅰ型类GPIB、Ⅱ型和Ⅲ型类VXI/PXI以及基于LXI的IV型旋转机械综合振动测试与实时压缩处理系统,为基于语音编码的旋转机械振动数据压缩技术研究提供了实验平台。6.以多功能轴承-转子实验台为对象构建旋转机械振动测试与数据压缩实验系统。对论文提出的基于语音编码的旋转机械振动数据压缩算法进行了实验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基于语音编码的振动数据压缩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基于DSP系统的开放性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DSP系统的开放性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带通采样的信号采样与重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4 本文结构
2 软件无线电理论知识
    2.1 软件无线电接收机模型
    2.2 采样理论
    2.3 数字滤波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三阶带通抗混叠滤波器
    3.1 三阶带通采样结构
    3.2 抗混叠滤波器设计
    3.3 仿真结果
    3.4 信号重构性能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二阶带通采样的镜像抗混叠
    4.1 射频信号的带通采样
    4.2 抗混叠方法
    4.3 仿真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二阶带通采样的远程医疗监控系统的多标准接收机设计
    5.1 多标准接收机
    5.2 混叠分析与约束条件
    5.3 多标准接收机的仿真结果
    5.4 硬件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街区制理念下的开放社区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社会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学术研究综述
        1.3.1 国外学术研究综述
        1.3.2 国内学术研究综述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开放社区相关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释义
        2.1.1 居住区、居住小区
        2.1.2 社区、开放社区与封闭社区
        2.1.3 街区、街区制与街区制社区
    2.2 开放社区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2.2.1 城市规划理论
        2.2.2 人本主义理论
        2.2.3 城市绿道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城市居住社区模式发展及影响
    3.1 我国城市居住模式的发展与演变
        3.1.1 中国古代住宅聚落模式的历史沿革
        3.1.2 近现代社区模式的发展
    3.2 社区封闭模式引发的城市道路现状问题
        3.2.1 道路宽度失控
        3.2.2 城市道路密度过低
        3.2.3 道路等级与功能不匹配
        3.2.4 忽视道路宽度的运行效率
        3.2.5 交叉口制约通行能力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内街区型社区现状调研
    4.1 调查范围和对象
    4.2 调查内容和方法
        4.2.1 深圳天悦龙庭
        4.2.2 上海梧桐城邦二期
        4.2.3 武汉万科城市花园
    4.3 用户体验调查
        4.3.1 居民赞成封闭社区的主要原因
        4.3.2 居民反对封闭社区的主要原因
        4.3.3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种类和使用情况
        4.3.4 社区内景观绿化存在的不足
        4.3.5 社区存在的主要交通问题
        4.3.6 居民对开放社区的态度情况
    4.4 现有街区型社区主要存在问题
        4.4.1 街道生活的消失
        4.4.2 景观资源的浪费
        4.4.3 公共设施的低效
        4.4.4 道路弹性的破坏
        4.4.5 生活出行的不便
        4.4.6 城市安全的失稳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内外开放社区设计方法与实践
    5.1 国内外开放社区的实践探索
        5.1.1 新加坡公共组屋的景观花园
        5.1.2 日本新城建设的街区营造
        5.1.3 韩国分级邻里的日常生活化
        5.1.4 中国城市型社区的混合功能
        5.1.5 巴塞罗那城市街区的艺术环境
    5.2 国内外开放社区发展模式的启示
        5.2.1 街区式社区的风险属性
        5.2.2 城市层次的绿化体系
        5.2.3 功能混合的综合效益
        5.2.4 城市交通的多元化
        5.2.5 城市公共设施的共享
        5.2.6 活力街区的开放界面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开放社区设计原则与策略
    6.1 开放社区的设计原则
        6.1.1 区位适应性原则
        6.1.2 适度开放性原则
        6.1.3 邻里互动共享原则
        6.1.4 多样化和个性化并存原则
        6.1.5 统筹兼备可持续原则
    6.2 空间结构与功能组织
        6.2.1 大开放、小封闭的社区结构
        6.2.2 功能多元混合的空间布局
        6.2.3 活力交融的街道空间
        6.2.4 尺度宜人的街区模式
        6.2.5 层次丰富的街区景观
    6.3 街区边缘界面设计
        6.3.1 视觉层面的渗透
        6.3.2 边界的柔性处理
        6.3.3 入口交换空间的开放
    6.4 街区道路的开放性设计
        6.4.1 路网等级与结构
        6.4.2 街道的慢行生活
        6.4.3 停车位的共享使用
    6.5 开放社区的可防卫空间设计
        6.5.1 商住空间的立体化
        6.5.2 自然监视的多样化
        6.5.3 社区活动的组织监视
        6.5.4 社区照明的辅助监视
        6.5.5 建筑立面的细节防卫
        6.5.6 安保措施的智能化
    6.6 景观系统的开放连续
        6.6.1 景观轴线设计
        6.6.2 景观节点设计
        6.6.3 社区内部景观设计
    6.7 公共设施的共享开放
        6.7.1 设施的开放性
        6.7.2 服务的高效性
        6.7.3 功能的兼容性
        6.7.4 布局的可达性
    6.8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居住社区及其封闭性研究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发表的学术论文
    科研成果

(3)基于体系分离的高层开放住宅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基本概念
        1.2.1 高层开放住宅
        1.2.2 体系分离
        1.2.3 恒定体系与可变体系
        1.2.4 次级地面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开放住宅理论
        1.3.2 国内开放住宅理论
        1.3.3 国内外工业化住宅研究
    1.4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统计调查法
        1.5.3 计算机仿真模拟分析法
        1.5.4 比较和归纳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高层开放住宅的理论基础与思想
    2.1 高层开放住宅的理论基础
        2.1.1 荷兰SAR理论
        2.1.1.1 理论背景
        2.1.1.2 理论体系
        2.1.1.3 设计实践
        2.1.2 支撑体住宅理论
        2.1.2.1 理论背景
        2.1.2.2 理论体系
        2.1.2.3 设计实践
        2.1.3 长效住宅理论
        2.1.3.1 理论体系
        2.1.3.2 设计方法
        2.1.4 日本SI住宅理论
        2.1.4.1 理论背景
        2.1.4.2 理论体系
    2.2 高层开放住宅系统论思想
        2.2.1 高层开放住宅系统的内容
        2.2.2 高层开放住宅系统的特性
        2.2.2.1 层次性
        2.2.2.2 开放性
        2.2.2.3 自组织性
        2.2.3 高层开放住宅系统的相关理论
        2.2.3.1 耗散结构理论
        2.2.3.2 协同论
    2.3 高层开放住宅的建构思想
        2.3.1 建构文化思想内容
        2.3.2 高层开放住宅的建构思想
        2.3.2.1 建造的逻辑性
        2.3.2.2 结构的真实性
        2.3.2.3 表现形式的差异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层开放住宅的背景研究
    3.1 住户背景
        3.1.1 住户人群概述
        3.1.1.1 人口结构特征
        3.1.1.2 住户共性特征
        3.1.2 住户居住需求特点
        3.1.2.1 结构性供需矛盾
        3.1.2.2 家庭规模变化
        3.1.2.3 家庭结构变迁
        3.1.2.4 高品质与个性化生活
    3.2 社会背景
        3.2.1 经济特征
        3.2.1.1 体验经济
        3.2.1.2 共享经济
        3.2.1.3 互联网+经济
        3.2.2 文化理念
        3.2.2.1 理性多元化理念
        3.2.2.2 可持续居住理念
        3.2.3 城市现状
        3.2.3.1 高密度城市
        3.2.3.2 高层化住宅
        3.2.4 住宅发展
        3.2.4.1 公众参与性
        3.2.4.2 高技术建造趋向
        3.2.4.3 装配式住宅推广
        3.2.4.4 重拾传统居住智慧
    3.3 实践背景
        3.3.1 住宅开放性设计实践
        3.3.1.1 早期实践
        3.3.1.2 当代发展
        3.3.2 住宅适应性设计实践
        3.3.2.1 套型组合变化模式
        3.3.2.2 套型内部空间变化模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层开放住宅的概念
    4.1 概念研究基础
        4.1.1 传统开放住宅的演变
        4.1.2 传统开放住宅应用体系
        4.1.3 国内传统开放住宅现状
    4.2 概念研究方法
        4.2.1 体系分离方法
        4.2.1.1 分离思想
        4.2.1.2 分离原则
        4.2.1.3 分离方法
        4.2.2 开放性建构方法
        4.2.2.1 住户参与
        4.2.2.2 外围护系统的解放
        4.2.2.3 可变体系工业产品化
    4.3 概念释义
        4.3.1 高层开放住宅概念
        4.3.1.1 高层开放住宅
        4.3.1.2 恒定体系与可变体系
        4.3.1.3 次级地面
        4.3.1.4 套型布局
        4.3.2 高层开放住宅与传统开放住宅差异
        4.3.2.1 与支撑体住宅差异
        4.3.2.2 与日本SI住宅差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层开放住宅的恒定体系设计方法
    5.1 恒定体系设计原则
        5.1.1 安全性
        5.1.2 适应性
        5.1.3 分离化
    5.2 结构系统设计方法
        5.2.1 结构选型
        5.2.2 竖向空间
        5.2.3 结构荷载
    5.3 设备系统设计方法
        5.3.1 分离概念下设备做法
        5.3.2 分离式设备优势
    5.4 垂直交通系统设计方法
        5.4.1 传统住宅垂直交通
        5.4.2 高层开放住宅垂直交通
第六章 高层开放住宅的可变体系设计方法
    6.1 套型布局设计方法
        6.1.1 套型布局设计基础
        6.1.1.1 套型评价因素
        6.1.1.2 常见套型组合方式
        6.1.2 套型布局设计模式
        6.1.2.1 套型布局元素
        6.1.2.2 套型布局设计
        6.1.3 套型布局控制指标
        6.1.3.1 邻里平台设计指标
        6.1.3.2 类合院的控制指标
    6.2 套型内部空间设计方法
        6.2.1 套型空间设计原则
        6.2.1.1 灵活性
        6.2.1.2 参与性
        6.2.1.3 集成化
        6.2.1.4 地域适应性
        6.2.2 套型空间设计工具
        6.2.2.1 外围护系统自由化
        6.2.2.2 辅助设计智能化
        6.2.3 套型空间设计基础
        6.2.3.1 户内设备
        6.2.3.2 住户参与方式
        6.2.3.3 工业化产品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层开放住宅的应用机制与意义
    7.1 平台搭建
        7.1.1 住宅产业化技术平台的完善
        7.1.1.1 标准化
        7.1.1.2 模数协调
        7.1.1.3 开放性
        7.1.2 可变体系工业产品平台的构建
        7.1.2.1 工业化产品电子商务
        7.1.2.2 空间体验定制服务系统
        7.1.3 法规政策平台的建立
    7.2 设计指引
        7.2.1 外观协调指引
        7.2.1.1 立面效果
        7.2.1.2 类合院平面调控
        7.2.2 规范制定指引
        7.2.2.1 开放住宅与现有规范的冲突
        7.2.2.2 开放住宅规范的制定
    7.3 经济可行性分析
        7.3.1 LCC理论下的住宅经济寿命分析
        7.3.2 LCC理论下开放住宅经济寿命
    7.4 意义
        7.4.1 创建开放的居住模式
        7.4.2 重新定义住宅体系
        7.4.3 住宅标准化与多样化统一
        7.4.4 将传统居住理念融于现代住宅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5)城市街区型住区开放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住区开放的需求
        1.1.2 单一的居住小区模式缺乏适应性
        1.1.3 城市街区型住区的兴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居住小区
        1.3.2 封闭式小区
        1.3.3 街区
        1.3.4 街区型住区
        1.3.5 开放性设计
    1.4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人文主义理论思潮中的街区回归
        1.4.2 新城市主义理论中的街区思想
        1.4.3 鲍赞巴克的“开放街区”理念
        1.4.4 国外街区相关理论总结及启示
    1.5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5.1 街区型住区的学术研究
        1.5.2 街区型住区的实践探索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2 城市街区型住区模式的产生及发展
    2.1 我国街区型住区模式的产生
        2.1.1 城市街区型住区的产生背景
        2.1.2 城市街区型住区的基本特征
        2.1.3 街区型住区与传统居住街坊的区别
        2.1.4 城市街区型住区的建设现状
    2.2 街区型住区与封闭式小区的比较辨析
        2.2.1 封闭式居住小区的产生原因
        2.2.2 封闭式居住小区的弊病
        2.2.3 封闭与开放的居住意愿调研
        2.2.4 街区型住区与封闭式小区的比较
    2.3 建设开放的街区型住区的意义
        2.3.1 城市角度——住区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3.2 居住者角度——多样性的居住环境
        2.3.3 开发者角度——灵活可变的开发方式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街区型住区的案例分析及开放性手法总结
    3.1 国外街区型住区模式的实践探索与发展启示
        3.1.1 美国——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
        3.1.2 日本——新城建设中的街区营建
        3.1.3 新加坡——组屋模式的演变
        3.1.4 国外街区型住区发展模式的启示
    3.2 国内城市街区型住区的案例分析
        3.2.1 新城建设的开放型街区——成都壹街区
        3.2.2 中心城区的开放型街区——建外SOHO
        3.2.3 功能导向的开放型街区——创智天地创智坊
        3.2.4 景观导向的开放型街区——武汉天地御江苑
    3.3 街区型住区的开放性设计要点
        3.3.1 交通层面——网络通达的道路系统
        3.3.2 景观层面——互动共享的开敞空间
        3.3.3 功能层面——多元混合的建筑布局
        3.3.4 居住层面——尺度宜人的街区单元
    3.4 本章小结
4 街区型住区的开放性设计策略
    4.1 营造开放的街区型住区的基本原则
        4.1.1 区位适应性原则
        4.1.2 适度开放的原则
        4.1.3 系统综合的原则
    4.2 街区型住区道路系统的可达性设计
        4.2.1 与城市道路有机融合的路网结构
        4.2.2 道路系统的分级设置与开放层次
        4.2.3 生活街道的营造手段与慢行设计
    4.3 街区型住区景观空间的互动性设计
        4.3.1 景观空间的层级划分与层级开放
        4.3.2 景观空间的分散性及多样性设计
        4.3.3 景观空间的可见性及可游性设计
    4.4 街区型住区服务设施的共享性设计
        4.4.1 从城市角度进行资源共享配置
        4.4.2 商业服务设施的分级设置与空间布局
        4.4.3 功能混合对共享设计的重要作用
    4.5 与开放型街区相应的基本街区单元设计
        4.5.1 基本街区单元的涵义
        4.5.2 基本街区单元的适宜规模
        4.5.3 基本街区单元的建筑形态
        4.5.4 基本街区单元的多样性设计
        4.5.5 基本街区单元的封闭管理模式
    4.6 开放的街区型住区的基本模型
    4.7 本章小结
5 开放的街区型住区建设展望
    5.1 街区型住区的建设阻力
        5.1.1 传统住区封闭思想及居民安全心理
        5.1.2 当前开发模式对住区开放的限制
        5.1.3 相关设计规范的制约
    5.2 宏观层面的对策研究
        5.2.1 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5.2.2 多种开发建设模式的探索
        5.2.3 公众参与管理制度的建立
        5.2.4 规划设计的变革
    5.3 城市街区型住区的前景展望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居住小区及其封闭性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B 壹街区城市设计主要内容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RFID手机一卡通技术在新疆某高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
    1.2 国内外手机一卡通发展状况
    1.3 新疆高校一卡通建设现状
    1.4 本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及理论
    2.1 RFID射频技术
    2.2 手机一卡通技术
    2.3 J2EE技术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分析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运营商的需求分析
        3.1.2 高校的需求分析
        3.1.3 用户的需求分析
    3.2 系统可行性分析
        3.2.1 技术可行性分析
        3.2.2 政策可行性分析
        3.2.3 投资收益分析
    3.3 系统的性能要求分析
        3.3.1 安全性
        3.3.2 稳定性
        3.3.3 扩展性
        3.3.4 易维护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建设规划
    4.1 系统建设规划概述
    4.2 建设规划
        4.2.1 商务模式规划
        4.2.2 系统建设规划
        4.2.3 业务功能规划
        4.2.4 工程建设规划
        4.2.5 业务推广规划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设计
    5.1 系统模块设计
    5.2 网络架构设计
    5.3 软件架构设计
    5.4 数据库设计
        5.4.1 企业信息表设计
        5.4.2 操作员表设计
        5.4.3 客户信息表设计
        5.4.4 设备类型表设计
        5.4.5 出纳管理表设计
        5.4.6 监控管理表设计
        5.4.7 卡交易统计表设计
        5.4.8 补贴记录表设计
    5.5 备份容灾方案设计
    5.6 系统开放性设计
    5.7 接口方案设计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实现
    6.1 平台管理
        6.1.1 卡务管理
        6.1.2 终端管理
        6.1.3 账务管理
        6.1.4 统计分析
        6.1.5 系统管理
        6.1.6 监控管理
        6.1.7 密钥管理
        6.1.8 门户管理
    6.2 应用管理
        6.2.1 综合消费模块
        6.2.2 门禁管理模块
        6.2.3 综合查询管理模块
        6.2.4 考勤管理模块
        6.2.5 会议签到管理
        6.2.6 浴室水控消费
        6.2.7 圈存管理模块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系统实施
    7.1 项目实施规划
    7.2 业务信息确认
    7.3 服务中心建设
    7.4 实际应用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资源共享视角下的住区开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资源共享
        1.2.2 开放性
        1.2.3 资源共享与开放性的关系
    1.3 课题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2 资源共享视角下住区规划与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2.1 住区规划相关理论
        2.1.1 城市规划经典理论
        2.1.2 住区发展经典理论
    2.2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2.3 从资源共享角度对相关理论的梳理
        2.3.1 对经典城市规划理论的借鉴
        2.3.2 对住区相关理论的梳理
    2.4 我国住区发展各阶段的开放性分析
        2.4.1 认识初期——建国初到 50 年代中后期
        2.4.2 停滞期——50 年代末至 70 年代中期
        2.4.3 启蒙期——7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末期
        2.4.4 快速发展期——90 年代中后期至今
        2.4.5 对各个时期的总结——住区从封闭走向开放
    2.5 本章小结
3 住区资源共享的理论解析、实践意义及影响因素
    3.1 住区资源共享和开放的必要性的理论解析
        3.1.1 城市土地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对住区资源的共享提出要求
        3.1.2 传统居住特征和居住文化对住区开放提出要求
        3.1.3 人的心理需求特征对住区开放提出要求
    3.2 住区资源共享的实践意义
        3.2.1 完善城市整体道路系统
        3.2.2 支持市场化的商业设施配置
        3.2.3 提供惠及更多市民的教育设施
        3.2.4 打造城市与住区双赢的景观生态系统
    3.3 住区资源共享的影响因素
        3.3.1 设计者以及设计思想
        3.3.2 居民意愿
        3.3.3 安全问题
        3.3.4 物业管理
    3.4 本章小结
4 开放性住区实践案例的分析与研究
    4.1 “大开放,小封闭”的居住模式
        4.1.1 “大开放,小封闭”结构
        4.1.2 封闭单元规模研究
        4.1.3 封闭单元空间组织模式
    4.2 与城市共享的道路规划设计
        4.2.1 武汉城市花园——住区内主要道路与城市路网融合
        4.2.2 天津万科张贵庄——打造“生活性支路”
    4.3 与城市共享的商业设施配置
        4.3.1 无锡万科魅力之城——多层次的开放的商业设施系统
        4.3.2 成都金色家园——小规模住区与城市共享的商业设施
    4.4 与城市共享的绿化景观和开放空间
        4.4.1 中山城市风景花园——结合“生活性支路”共享的绿化景观
        4.4.2 深圳金地香蜜山住区——小规模住区开放空间与城市共享
    4.5 本章小结
5 住区的开放性现状调查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5.1 调研对象的确定
    5.2 单位型住区——西安铁路局社区
        5.2.1 建设背景
        5.2.2 住区概况
        5.2.3 道路系统分析
        5.2.4 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分析
        5.2.5 绿化景观与开放空间分析
        5.2.6 西安铁路局社区居住空间结构变化
        5.2.7 对居民意愿的调查
        5.2.8 小结
    5.3 商品住宅型住区的多元化开放
        5.3.1 明德门小区——被动开放
        5.3.2 紫薇花园——绿化景观的开放
        5.3.3 枫林绿洲——广场的开放
        5.3.4 白桦林居——广场及设施的开放
        5.3.5 融侨馨苑——街道的开放
        5.3.6 紫薇田园都市——城市边缘区住区完全开放
        5.3.7 金泰假日花城——“大开放、小封闭”模式的开放
        5.3.8 紫薇尚层——住区环境完全对外开放
    5.4 西安住区开放性实践总结
        5.4.1 当前西安开放性住区发展现状
        5.4.2 住区资源共享模式与开放性的相互关系分析
        5.4.3 道路系统的资源共享
        5.4.4 教育设施与商业设施的资源共享
        5.4.5 绿化景观的资源共享
    5.5 本章小结
6 住区开放性策略研究
    6.1 城市建设特点对住区开放性的影响
        6.1.1 新区建设与旧城更新为建设开放性住区提供可能性
        6.1.2 住宅建设快速进行对住区开放性发展的必要性
    6.2 住区的开放性策略研究
        6.2.1 上位规划对住区开放性的支持
        6.2.2 通过制定条文规范指导住区的开放性实践
        6.2.3 住区整体结构的开放性策略
        6.2.4 道路系统的开放性策略
        6.2.5 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的开放性策略
        6.2.6 绿化景观和开放空间的开放性策略
        6.2.7 各系统之间的相互配合策略
    6.3 本章小结
7 开放性住区设计实践——西安市秦川福利区
    7.1 基本概况
        7.1.1 区位
        7.1.2 历史沿革
        7.1.3 研究范围
    7.2 基于资源共享的片区整体空间开放性设计实践
        7.2.1 现状分析
        7.2.2 相关上位规划
        7.2.3 片区整体功能布局调整
        7.2.4 道路系统设计策略
        7.2.5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策略
        7.2.6 绿化景观和开放空间设计策略
    7.3 重点街区开放性设计实践——三十街坊
        7.3.1 现状分析
        7.3.2 开放式街区空间布局
        7.3.3 与城市路网便捷联系的道路系统
        7.3.4 面向城市开放的公共服务设施系统
        7.3.5 与城市共享的绿化景观系统和开放空间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调查问卷

(8)基于专业背景的“DSP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具体实施步骤
    1.1 降低入门难度、提高学习开发效率
    1.2 强化课程联系、实现教学有效衔接
    1.3 精选教学案例、巩固专业背景知识
    1.4 结合科研项目、丰富实践教学环节
    1.5 参与创新训练、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2 总结

(9)基于RS-485总线的分散控制系统开放性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RS-485 I/O模块的连接及基本通讯规则
    2.1 RS-485 I/O模块在分散控制系统中的连接
    2.2 Modbus RTU协议的通讯规则
3 组态开放性
4 通讯开放性
    4.1 请求与应答包的构成
    4.2 串口通讯流程
    4.3 防止串口阻塞在软件上的实现
5 结语

(10)基于语音编码的旋转机械振动数据压缩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和符号说明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装甲车辆载荷谱测试与发动机鉴定试验的现实需求
        1.1.2 黑匣子技术发展的突破口
        1.1.3 问题提出与论文选题
    1.2 旋转机械振动数据压缩技术发展现状
    1.3 语音编码在旋转机械振动数据压缩中应用的工程启示和研究价值
        1.3.1 工程应用启示
        1.3.2 研究价值和意义
    1.4 语音编码技术综述
        1.4.1 波形编码
        1.4.2 参数编码
        1.4.3 感知编码
        1.4.4 变换编码
    1.5 基于语音编码的旋转机械振动数据压缩关键技术分析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广义归一化振动信号模型与压缩算法综合评价方法
    2.1 旋转机械振动信号建模分析
        2.1.1 服务于振动数据压缩的信号建模需求分析
        2.1.2 旋转机械典型振动信号及其建模
    2.2 广义归一化旋转机械振动信号模型建立
    2.3 旋转机械振动数据压缩算法综合评价方法
        2.3.1 主客观数字评价指标
        2.3.2 多目标优化综合评价准则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语音编码在旋转机械振动数据压缩中的应用研究
    3.1 语音编码在旋转机械振动数据压缩中的适用性研究
    3.2 经典语音编码算法及其适用性分析
        3.2.1 ADPCM 波形编码算法
        3.2.2 G.729A 参数编码算法
        3.2.3 MP3 感知编码算法
        3.2.4 EZW 变换编码算法
    3.3 基于语音编码的旋转机械振动数据压缩仿真试验研究
        3.3.1 ADPCM 算法仿真试验
        3.3.2 G.729A 算法仿真试验
        3.3.3 MP3 算法仿真试验
        3.3.4 EZW 算法仿真试验
        3.3.5 经典语音编码算法仿真试验对比分析
    3.4 基于数据稀化和语音编码的振动数据联合压缩算法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旋转机械综合振动测试与实时压缩系统研究
    4.1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和研发思路
        4.1.1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4.1.2 高性价比系统研发思路
    4.2 Ⅰ 型系统研制
        4.2.1 系统总体设计
        4.2.2 零槽通信控制与海量数据存储模块研制
        4.2.3 多通道高速连续采集与同步传输模块研制
        4.2.4 数据采集高性能模拟前端的经典实现
        4.2.5 智能计数和整周期同步采样控制模块研制
        4.2.6 命令控制与数据传输通信链路设计
        4.2.7 系统软件设计
    4.3 Ⅱ 型系统研制
        4.3.1 系统总体设计
        4.3.2 零槽通信控制与海量数据存储模块研制
        4.3.3 基于多DSP 并行处理SLC 的MC3 一体化总线设计
        4.3.4 高速采集与实时处理模块研制
        4.3.5 高精度采集与实时处理模块研制
        4.3.6 新型智能计数与整周期同步采样控制模块研制
        4.3.7 系统软件设计
    4.4 Ⅲ 型系统研制
        4.4.1 系统总体设计
        4.4.2 零槽通信控制模块研制
        4.4.3 新型高速连续采集与实时处理模块研制
        4.4.4 系统通信控制与数据传输链路设计
    4.5 基于LXI 技术的Ⅳ 型系统设计
        4.5.1 基于LXI 技术的Ⅳ 型系统总体设计
        4.5.2 LXI 采集处理设备设计
        4.5.3 基于POE 技术的LAN 端口与自封装电源的一体化设计
        4.5.4 LXI 同步触发实现
        4.5.5 海量数据高速存储系统的开放性设计
        4.5.6 可扩展数字处理终端的开放性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旋转机械振动数据压缩实验研究
    5.1 旋转机械振动数据压缩实验设计
        5.1.1 实验系统设计
        5.1.2 整周期同步采样实现方法
        5.1.3 实验条件设置与数据获取
    5.2 旋转机械振动数据压缩实验研究
        5.2.1 ADPCM 算法实验
        5.2.2 G.729A 算法实验
        5.2.3 MP3 算法实验
        5.2.4 EZW 算法实验
        5.2.5 经典语音编码算法对比实验
        5.2.6 基于数据稀化和语音编码的联合压缩算法实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表
作者在学期间发表及撰写的学术论文
作者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四、基于DSP系统的开放性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带通采样的信号采样与重构方法研究[D]. 姚冲.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2]街区制理念下的开放社区设计策略研究[D]. 姚佳丰. 河北工程大学, 2018(01)
  • [3]基于体系分离的高层开放住宅设计方法研究[D]. 杨晓琳.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4]基于DSP的数字化继电保护测试仪的研制[J]. 孙辉.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5(08)
  • [5]城市街区型住区开放性设计研究[D]. 商宇航.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 [6]RFID手机一卡通技术在新疆某高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木合塔尔·艾沙. 厦门大学, 2013(05)
  • [7]基于资源共享视角下的住区开放性研究[D]. 张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5)
  • [8]基于专业背景的“DSP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研究[J]. 冯友宏,曹喜珠,丁绪星,谢小娟,杨凌云. 山西电子技术, 2013(01)
  • [9]基于RS-485总线的分散控制系统开放性设计[J]. 赵斌,杜石雷,孙海蓉,高明. 自动化博览, 2012(03)
  • [10]基于语音编码的旋转机械振动数据压缩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D]. 杜金榜.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7)

标签:;  ;  ;  ;  

基于DSP系统的开放式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