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CAAD教学实践探索

建筑学CAAD教学实践探索

一、建筑学CAAD教学实践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罗瑜斌,班琼[1](2022)在《“解析-重构-创造”的建筑设计教学探讨》文中指出以建筑学低年级的小型建筑设计训练——"流水"别墅设计为例,尝试在建筑学设计入门的教学中结合创造性思维的特点,通过"解析-重构-创造"的教学模式,即解读经典-改变条件-重新设计,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造思维。通过图解分析和灵活运用大师的设计手法,引导学生建立尊重环境的设计价值观,通过结合业主需求的别墅空间的重构,让学生领会设计为人服务的本质。

崔玲玲,谷文静[2](2021)在《高校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与启示》文中研究说明课程思政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方式,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探索,本文对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对建筑学思政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优化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舒敏洁,汪洋,鲁旭荣,付蓉[3](2021)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文中指出通过对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及实践现状的探索,以凯里学院为例,梳理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措施,明确提出了课程模块构建思路、培养路径及教学手段的优化方法、评价机制的健全途径,为构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且地域特色鲜明的课程教学体系及内容提供参考。

刘长春,徐星[4](2021)在《建筑学专硕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学专硕已经逐步成为建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方式,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其更注重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建筑学专硕的师资应具有"双师型"特征,其培养模式多元,设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产教融合的建筑学专硕培养模式之一。苏州柯利达装饰研究生工作站通过多种途径,对进站研究生进行一体化设计、BIM应用、装配式建筑、装配化装修等专业知识与能力教育,并通过安排研究生参与竞赛、公益项目等,多渠道进行德育教育,达到了较好的培养效果。

张潇,林祖锐,仲昭通,王蒙,黄晓寻,宋晗[5](2021)在《知行耦合:以建筑类学生传统村落研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城市调研类的课程是建筑学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课程通过学生深入社会调研实践,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差别较大。此外,伴随乡村振兴战略崛起,乡村急需建筑学专业培养了解乡村、具有乡村认同感的学生。因此,本文以"两岸大学生闽南聚落文化与传统建筑调查夏令营"为契机,以建筑类学生研学的教学过程为例,对研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供同类设计教学参考。

贾文亮,郭丽娟,郭效宏[6](2021)在《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建筑学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国内建筑院校的教学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而教学方法并没有随之而变。对国内建筑学专业教学现状中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架式教学方法,达到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式学习的问题。

魏娜[7](2021)在《高等建筑教育方法论重构建筑学新体系——基于宾夕法尼亚大学“高等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文中提出本文通过笔者在2020年秋季学期执教宾夕法尼亚大学"高等建筑设计"课程过程中得到的启发与遇到的问题,提出当代的高等建筑教育应转向为设计研究的平台,聚集并孕育能够面对建筑学发展需求的人才,关注建立有实践意义的设计方法论,让理论、设计方法论、和实践成为一个相互迭代的整体才能真正推动建筑学的发展,从而重构一个积极并充满活力的建筑学新体系。

罗斌[8](2021)在《环境设计专业数字化设计教学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索建立环境设计专业数字化设计教学体系。在对国内环境设计专业数字化设计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在教学环节中的不足,探讨了环境设计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环境设计专业数字化设计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法。建立环境设计专业数字化设计教学体系的框架。该方法可以为国内环境设计专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

林康强[9](2020)在《面向数字建筑的结构形态协同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结构形态设计越趋复杂化,建筑师无论是用力学原理进行优化形态还是运用力学知识塑造造型设计,都常会陷入建筑与结构两个层面的沟通和合作问题。把这些问题放在设计层面上分析,会回归到问题的核心:形式与力学的关系能否找到合适平衡点。一方面是数字技术带来的形式自由与结构理性的矛盾,另一方面是数字设计一体化与传统建筑结构学科分离的矛盾,这两个矛盾加剧了“形”与“力”的矛盾。面对矛盾,本文站在系统科学的角度并且回归数字建筑设计的方法和思维,揭示“形”与“力”特征规律并建构起“形”与“力”数字化协同关系,这是当前数字建筑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将国际上对数字化建筑与结构设计整合的理论进行运用、吸收和再创造,并且结合国内数字化建筑的发展及相关理论研究,运用参数化设计等主要研究方法,建构起面向数字建筑的结构形态协同设计理论,从而指导数字建筑中结构形态设计和实践。本研究围绕数字建筑设计范畴,站在建筑师视角对进行“形”与“力”的剖析,从结构形态学出发分别对“形”与“力”进行了新的认识,并且归纳总结出“形”与“力”的复杂化、生态化、数字化特点。在此基础上发现“形”与“力”的缺失问题和协同的现实意义,提出面向数字建筑的结构形态协同设计理论。本研究从协同的理论基础、协同的根本、协同的实质、协同的理想目标、技术路径、实现途径、内容框架等方面进行认识论层面的理论建构,并提出参数化的结构形态协同设计新方法。文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课题的提出:数字建筑背景下结构形态设计存在着形式自由与结构理性的矛盾以及设计一体化与建筑结构学科分离的矛盾,同时面临着发展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出研究主题和对象,并且介绍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创新点以及研究框架。第二部分是数字建筑中结构形态“形”与“力”剖析:从结构形态学出发,深入剖析“形”与“力”的内涵和拓展数字建筑层面的意义,指出影响数字建筑中结构形态设计的重要因素——设计秩序的复杂性演变、结构理念的生态性溯源、数字手段的创新性变革,析出“形”与“力”的复杂化、生态化、数字化特点和两者的联系性,为下一部分的理论建构提供依据和指导。第三部分是理论的建构: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发现“形”与“力”协同的缺失问题以及协调的现实意义,结合相关理论基础提出“面向数字建筑的结构形态协同设计理念”,并从协同理念的理想目标(高效性、适应性、动态性的统一)和内涵进行全面的理念诠释,包括协同的基础(客观物理世界的结构合理性)、协同的实质(形式与力学性能的物质规则统一)、协同技术路线(“形”与“力”的关联分析——“形”与“力”的数字建构——“形”与“力”的数字调度)、实现途径(基于结构原型的结构形态生成、基于结构仿生的结构形态生成、基于拓扑优化的结构形态生成)、设计框架。该部分将理论的分析视角转向指导应用实践的理论建构。第四部分主要是方法应用部分:在第四、五、六章,分别从基于结构原型的结构形态生成、基于结构仿生的结构形态生成、基于拓扑优化的结构形态生成三个方面,以“形”与“力”的关联分析——“形”与“力”的数字建构——“形”与“力”的数字调度作为技术路径,研究并提出较为具体的“形”与“力”协同设计方法,该部分也成为了本文的重要内容。最后在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概括,总结了研究成果并指出研究的不足,同时也对未来建筑中结构形态的“形”与“力”协同设计进行了展望。

项星玮[10](2018)在《以建立教学体系为导向的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研究》文中提出虚拟现实、数控加工、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进入建筑设计课堂,它们对建筑教学所带来的改变,凸显了在建筑教学中建立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必要性。而各行各业在应用新技术过程中所出现的变化,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立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紧迫性。基于上述情况,论文以建立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为导向,通过梳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发展脉络,分析国内高校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开展现状,尝试构建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研究目的、研究现状等内容,这为后续的论述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首先,该部分论述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发展历程,并分别揭示了历史根源、发展历程与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关联点”;其次,该部分分析了国内高校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模型,并探讨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论文对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展开了分层研究,并从类型与时间两个维度对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开展方式进行分析,从理论层面探讨建立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可能性,从而最终实现了对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构建。构建出的教学体系具有包括类型和时间两个维度、知识点的演进关系、“导学体系”在内的多种特征。第三部分是对论文研究成果的总结、反思与展望,既提出了在建筑学教学中开展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若干建议,也分析了本研究的不足以及值得继续深化的内容。本研究力求在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教学内容设置、知识点设置、教学目标设置、课程学时设置等方面为国内高校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开展提供参照。在国内建筑行业面临转型以及各种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本研究具有促使建筑教学契合于社会新的生产需求、新的生产模式的积极意义。其创新点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系统探讨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发展历程;分析、总结了国内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教学现状;提出了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构建方式。

二、建筑学CAAD教学实践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筑学CAAD教学实践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解析-重构-创造”的建筑设计教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建筑学对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3 以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3.1“流水”别墅设计的解析-重构-创造教学过程
    3.2“流水”别墅设计教学结果
        3.2.1解析(解读经典)
        3.2.2重构(条件改变)
        1)朝向·通风。
        2)厅堂·庭院。
        3)架空·连廊。
        4)坡顶·色彩。
        3.2.3创造(设计)
4 结语

(2)高校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筑学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2 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3 课程思政教学改进途径
    3.1 要树立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理念
    3.2 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3.3 注重学生自身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

(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及实践现状
3 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及措施
    3.1 梳理课程模块体系
    3.2 形成连“点”成“线”的建筑设计思维培养路径
    3.3 运用“大定小变”的微差式教学手段
    3.4 地域民族建筑文化“点”式渗入
    3.5 构建全过程、多维度的学习成效评价机制
4 结语

(4)建筑学专硕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建筑学专硕发展背景及现状
    1.1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概述
    1.2 我国建筑学专硕的培养概况
2 建筑学专硕的培养模式
    2.1 产教融合的建筑学专硕培养模式
    2.2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与建筑学专硕培养
        2.2.1 研究生工作站的概念
        2.2.2 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企业研究生工作站
        2.2.3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研究生培养方式
3 产教融合的苏州柯利达装饰研究生工作站
    3.1 申请设站的条件与基础
        3.1.1 苏州柯利达装饰的研究条件
        3.1.2 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基础
    3.2 进站研究生的培养情况
        3.2.1 一体化设计能力的培养
        3.2.2 BIM应用能力的培养
        3.2.3 装配式建筑与装配化装修专业知识的学习
        3.2.4 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共同提高

(5)知行耦合:以建筑类学生传统村落研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背景
    1.1 选题背景
2 研学课程设计的问题分析
    2.1 课程设计缺乏教育性
    2.2 学生主体性不明确
3. 研学课程设计及对策
    3.1 制定完整的研学设计框架
    3.2 以学生参与为主体
4 课程实践
    4.1 阶段一——先导学习阶段
    4.2 阶段二——实地考察阶段
    4.3 阶段三——拓展延伸阶段
        4.3.1 策划定位
        4.3.2 建筑选址
        4.3.3 建筑设计
5 学生感悟
6 教学总结

(6)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建筑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建筑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模式的合理性
    1.2 建筑艺术知识教学的不确定
2 支架式教学理论
3 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建筑学教学中的应用
    3.1 传统建筑设计课的教学组织
    3.2 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建筑设计课的教学组织改革
        3.2.1 确定及解读设计任务书
        1)搭脚手架。
        2)进入情境。
        3)独立探索。
        4)协作学习。
        5)效果评价。
        3.2.2 建筑设计方案教学
        1)搭脚手架。
        2)进入情境。
        3)独立探索。
        4)协作学习。
        5)效果评价。
        3.2.3 建筑设计教学评价
        1)搭脚手架。
        2)进入情境。
        3)独立探索。
        4)协作学习。
        5)效果评价。
4 “支架式教学”在建筑学教学中的应用总结
    4.1 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贯穿全过程的支架式教学体系
    4.2 以教学评价为中心,建立注重过程评价的支架式教学体系

(7)高等建筑教育方法论重构建筑学新体系——基于宾夕法尼亚大学“高等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等建筑设计”AAD课程介绍
二、AAD课程背后的哲学思想与建筑理论语境
    1. 德勒兹系主张:物与外部现实的联系
    2. 新海德格尔系主张:物件导向本体论
    3. 建筑学现状:理论与实践的断层
    4.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实践意义的设计方法论
三、高等建筑设计教学对方法论的探索
    1. 起步:从复杂几何学到信息的复杂性
    2. 原型:从“形”到“形的逻辑”
    3. 工具:从数字化建模到数字化制造
    4. 整合:从“形象”到“意象”
    5. 局限:以“形”为核心的西方建筑学传统
    6. 突破:以“情”为核心的设计方法论
图片来源

(8)环境设计专业数字化设计教学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国内环境设计专业数字化设计教学的现状
二、存在的不足
    (一)数字化设计教学方式单一化
    (二)对数字技术的理解存在误区
    (三)缺少与学科内部及外部的联系
三、环境设计专业数字化设计的发展方向
    (一)从表达工具到设计方法
    (二)从自上而下到生成设计思维
    (三)从数字化表达到数字化建构
四、环境设计专业数字化设计教学体系构建
    (一)渐进式的教学体系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三)数字化设计教学知识点与现有设计课程的融合
    (四)优秀师资的培养
总结

(9)面向数字建筑的结构形态协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数字建筑的设计困境
        1.1.2 数字化时代下结构形态设计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1.2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 课题的提出
        1.2.2 相关概念诠释
        1.2.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数字建筑相关研究
        1.4.2 结构形态相关研究
        1.4.3 协同学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数字建筑中结构形态的“形”与“力”剖析
    2.1 结构形态学中“形”与“力”的认识
        2.1.1 结构形态学的“形”与“力”关系
        2.1.2 “形”的认识
        2.1.3 “力”的认识
    2.2 影响数字建筑的结构形态设计的重要因素
        2.2.1 设计秩序的复杂性演变
        2.2.2 结构理念的生态性溯源
        2.2.3 数字手段的创新性变革
    2.3 “形”与“力”的特点剖析
        2.3.1 复杂化
        2.3.2 生态化
        2.3.3 数字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数字建筑的结构形态协同设计理论建构
    3.1 协同理论提出
        3.1.1 “形”与“力”协同的缺失
        3.1.2 “形”与“力”协同的现实意义
        3.1.3 数字建筑的参数化设计语境
    3.2 协同的理论基础
        3.2.1 复杂系统——整体性视角下的整合
        3.2.2 协同学——协同效应的涌现
        3.2.3 复杂性科学——设计的复杂性思维
        3.2.4 结构形态学——建筑与结构结合的基本立场
        3.2.5 建筑美学——理性认知的感性评价
        3.2.6 参数化设计——数字协同的技术手段
    3.3 协同的根本——客观物理世界的结构合理性
    3.4 协同的实质——形式与力学性能的数学规则统一
    3.5 协同的理想目标
        3.5.1 高效性
        3.5.2 适应性
        3.5.3 动态性
    3.6 协同的技术路径
        3.6.1 “形”与“力”的关联分析
        3.6.2 “形”与“力”的数字建构
        3.6.3 “形”与“力”的数字调度
    3.7 协同的实现途径
        3.7.1 基于结构原型的结构形态生成
        3.7.2 基于结构仿生的结构形态生成
        3.7.3 基于拓扑优化的结构形态生成
    3.8 协同的内容框架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结构原型的结构形态生成
    4.1 基于结构原型的“形”与“力”的关联分析
        4.1.1 参数化的结构原型
        4.1.2 力学机制分析:应力分布与力流方向
    4.2 基于结构原型的“形”与“力”的数字建构
        4.2.1 回应应力分布
        4.2.2 回应力流方向
    4.3 基于结构原型的“形”与“力”的数字调度
        4.3.1 结构敏感参数
        4.3.2 模式调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结构仿生的结构形态生成
    5.1 基于结构仿生的“形”与“力”的关联分析
        5.1.1 自然的涌现现象
        5.1.2 结构形态的层次性逻辑
        5.1.3 层次中的仿生建构
    5.2 基于结构仿生的“形”与“力”的数字建构
        5.2.1 构建几何性图解的仿生思维
        5.2.2 构建几何镶嵌的参数化关联系统
        5.2.3 构建仿生的镶嵌结构网格
    5.3 基于结构仿生的“形”与“力”的数字调度
        5.3.1 涌现中对构成单元的调度
        5.3.2 涌现中对仿生尺度的调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拓扑优化的结构形态生成
    6.1 基于拓扑优化的“形”与“力”的关联分析
        6.1.1 拓扑优化生形的数学模型
        6.1.2 拓扑优化生形方法及流程
        6.1.3 基于拓扑优化的结构形态的多样性探讨
    6.2 基于拓扑优化的“形”与“力”的数字建构
        6.2.1 面状结构形态的数字建构
        6.2.2 体状结构形态的数字建构
    6.3 基于拓扑优化的“形”与“力”的数字调度
        6.3.1 留“空”的调度
        6.3.2 以球壳结构形态创作为例的调度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以建立教学体系为导向的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1.2.1 研究对象
        1.2.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1.1 研究路线之一
        1.3.1.2 研究路线之二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相关研究成果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1.5.1 研究框架
        1.5.2 创新点
第2章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发展历程
    2.1 从哥特建筑到结构理性
        2.1.1 哥特建筑与手工艺人行会
        2.1.2 19世纪的结构理性主义
        2.1.3 结构理性与新时代的技术观
    2.2 从文艺复兴到美院“图”学
        2.2.1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绘图
        2.2.2 巴黎美术学院体系的形成
        2.2.3 巴黎美术学院的建筑“图”学
    2.3 从“图”学到形式图解
        2.3.1 瓦堡学院的抽象图解
        2.3.2 形式图解的产生与发展
    2.4 包豪斯中的“数字式”教学
        2.4.1 摄影与建筑设计教学
        2.4.2 电影与建筑设计教学
    2.5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出现、兴起与演变
        2.5.1 CAAD的发展及其教学应用
        2.5.2 哥伦比亚大学的“无纸化”教学
        2.5.3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二元区分
        2.5.4 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转向
    2.6 历史根源、发展历程分别与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关联点”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3.1 国内高校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现状综述
    3.2 国内高校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3.2.1 教学内容分析
        3.2.2 课程设置分析
        3.2.3 课程学时分析
    3.3 国内高校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模型、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
        3.3.1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模型与特征
        3.3.2 教字化建筑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特性与分层
    4.1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基本特性
        4.1.1 表现性
        4.1.2 工程性
        4.1.3 程序性
        4.1.4 数据性
        4.1.5 “亲笔式”特性
    4.2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不同层面及其属性
        4.2.1 表达层面及其属性
        4.2.2 实施层面及其属性
        4.2.3 建构和性能层面及其属性
    4.3 不同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开展方式
    5.1 类型维度下的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5.1.1 表达层面的教学内容与相关知识点
        5.1.2 实施层面的教学内容与相关知识点
        5.1.3 建构和性能层面的教学内容与相关知识点
        5.1.4 表达层面的教学目标
        5.1.5 实施层面的教学目标
        5.1.6 建构和性能层面的教学目标
    5.2 时间维度下的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5.2.1 低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点与教学目标
        5.2.2 中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点与教学目标
        5.2.3 高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点与教学目标
    5.3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中相关知识的嵌入
        5.3.1 数学知识的教学
        5.3.2 计算机语言知识的教学
        5.3.3 数字化建筑设计理论知识的教学
    5.4 关于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媒介
        5.4.1 多样化的媒介
        5.4.2 专业化的媒介
        5.4.3 产业化的媒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构建
    6.1 建立教学体系理论上的可能性
        6.1.1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开展时期探讨
        6.1.2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中的知识点及其与评估标准的联系
        6.1.3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侧重点与教学梯度
    6.2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的知识点
        6.2.1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知识点的演进
        6.2.2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知识点与现有建筑课程的融合
        6.2.3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知识点向建筑教学的转化
    6.3 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构建方式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总结
    7.2 问题与不足
    7.3 愿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国内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现状调研详情
附录二: 国内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现状分析表
附录三: 中央美术学院的“建筑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附录四: 建筑学中的“新数学”知识
作者简历

四、建筑学CAAD教学实践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解析-重构-创造”的建筑设计教学探讨[J]. 罗瑜斌,班琼. 山西建筑, 2022(04)
  • [2]高校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与启示[J]. 崔玲玲,谷文静. 建筑, 2021(22)
  • [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J]. 舒敏洁,汪洋,鲁旭荣,付蓉. 绿色科技, 2021(21)
  • [4]建筑学专硕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刘长春,徐星. 建筑, 2021(21)
  • [5]知行耦合:以建筑类学生传统村落研学为例[J]. 张潇,林祖锐,仲昭通,王蒙,黄晓寻,宋晗. 中外建筑, 2021(10)
  • [6]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建筑学教学中的应用[J]. 贾文亮,郭丽娟,郭效宏. 山西建筑, 2021(21)
  • [7]高等建筑教育方法论重构建筑学新体系——基于宾夕法尼亚大学“高等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J]. 魏娜. 建筑师, 2021(05)
  • [8]环境设计专业数字化设计教学体系研究[J]. 罗斌. 设计, 2021(19)
  • [9]面向数字建筑的结构形态协同设计研究[D]. 林康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10]以建立教学体系为导向的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研究[D]. 项星玮. 浙江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建筑学CAAD教学实践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