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成为天然气大国

我国将成为天然气大国

一、我国将成为天然气大国(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戴金星,倪云燕,董大忠,秦胜飞,朱光有,黄士鹏,于聪,龚德瑜,洪峰,张延玲,严增民,刘全有,吴小奇,冯子齐[2](2021)在《“十四五”是中国天然气工业大发展期——对中国“十四五”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一些建议》文中指出世界10个产气大国中仅有美国、俄罗斯和伊朗年产量达2 500×108m3或更多,预计2025年中国年产气量将达到2 500×108m3。中国天然气工业大发展有3个依据:①天然气资源丰富而探明率低,仅为8.6%,具有更快发展的资源优势;②过去35年,天然气产量持续增长,具有更快发展的增长优势;③2006年以来,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逐年上扬,具有更快发展的储量优势。近10年的天然气年产量增长率、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和天然气储采比都支持中国2025年年产气量达2 500×108m3。最后提出中国"十四五"加快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建议:①开辟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二叠系页岩气勘探开发新领域;②攻克3个(北天山山前坳陷、柴北坳陷和西湖凹陷)隐伏煤系潜在大气区;③加速已探明的陵水17-2气田等探明地质储量1 000×108m3以上的7个大气田的开发;④增加气井和超深层探井的钻探。

梁懿贞[3](2020)在《“冰上丝绸之路”框架下的中俄能源合作分析》文中指出2018年1月中国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代表中俄合作共建“冰上丝绸之路”项目正式地进入了务实发展的阶段,并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重要内容。“冰上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东亚与欧洲之间最短的航道,除了航道的开发,“冰上丝绸之路”项目的内容还包括对北极的开发,中俄在此框架下开展能源领域的合作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中俄双方的不懈努力下,目前在北极地区已有不少中俄共同参与的能源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果,如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第三条生产线都已经在2018年底正式投产。如果中俄在“冰上丝绸之路”框架下进行的合作能够顺利推进,共建“冰上丝绸之路”项目将成为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有效对接的重要范例。本文认为有必要系统性地分析中俄在“冰上丝绸之路”框架下开展能源合作的优、劣势以及机会与威胁,从而更好的制定相应的有效策略,把握主动权,推动双方的合作高效顺利进行。本文的前半部分主要梳理了“冰上丝绸之路”和中俄能源合作相关的概念和基础理论,包括根据时间先后详细梳理“冰上丝绸之路”项目的提出和发展及其特征;新地缘政治理论与传统地缘政治的关系及其具体的定义;SWOT分析理论的分析结构,包括基本定义及内容、本论文适用的分析模型和分析内容。还包括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领域合作发展的悠久历程以及在新的“冰上丝绸之路”项目下两国能源合作的新发展。本论文的后半部分根据SWOT分析理论构建基本分析框架,首先从中俄两国内部环境角度分析中俄在“冰上丝绸之路”框架下开展能源合作的优势与劣势,主要包括:中俄能源需求与供应的互补性为能源合作带来的可能性,两国21世纪全面战略伙伴协作关系下互助互信、互惠互利的政治、经济关系,油气资源开发科研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三方面的优势;北极地区落后的基础设施及科学技术水平不足限制合作的深入开展、“中国威胁论”与中俄间的利益博弈导致的俄罗斯对中国参与北极资源开发的猜疑和警惕。其次从外部环境分析中俄在“冰上丝绸之路”框架下开展的能源合作的机会与威胁,主要包括:地理位置优势与全球变暖为中俄在北极开展能源合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性和可能性、外部竞争压力的加大推动中俄两国加强在北极地区的合作,严峻脆弱的北极生态和恶劣的自然条件带来的挑战,美俄大国间的战略争夺给北极地区安全环境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以及中国作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国的身份参与北极事务受限。在全面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得出中俄“冰上丝绸之路”框架下开展能源合作处于利弊共存、忧喜参半的形势,因此应该采取扭转型策略或多元型策略,利用优势和机会,弥补劣势并避免威胁,逐步向增长型策略过渡。针对存在的劣势和威胁,本文在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和俄罗斯两国领导人考虑到国家长远利益开展的又一合作成果。“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的冰上丝绸之路不仅将成为扩大世界海上贸易的绝佳选择,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也将为俄罗斯在北极地区以及远东地区的发展提供动力,同时更好地满足中国的能源需求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而且对整个北极地区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响,如何更好推动双方合作的平稳高效进行值得深入分析。

刘力华[4](2019)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以产业合作为中心》文中提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是基于地理概念的北极、北极圈和北冰洋以及与相关国家的合作。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逐渐消融,使北极航线的通航成为可能,并使“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具有现实可行性。“冰上丝绸之路”依托北极航线东北航道,并经过俄罗斯北部沿海支点港口,通过西北欧向南到达欧洲,是亚欧间最便捷的海运通道。论文以要素禀赋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地缘经济理论、海权理论等相关理论作为重要支撑,在“冰上丝绸之路”框架下重点分析了航道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北极能源合作、围绕“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相关金融合作以及预期效应、存在的问题和对应策略。开展“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航道及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取决于多方面条件,其中,东北航道出现的无冰期时间窗口以及沿途海峡自然状况是航线规划的依据,统一港口互联互通标准、合作便利化标准以及资源秉赋标准是确定支点港口的前提。要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开发软硬件基础设施,加强港口及港口城市功能的综合规划,全面提升东北航道适航条件和商业价值。其次,要加强能源产业合作,能源产业合作是“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尤其是同俄罗斯开展的北极油气开发合作,应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加快推动。为了加快能源产业合作,应以各类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为契入点,开展能源平台型项目合作;以合作项目实施为着力点,加强跨国能源合作的制度建设。再次,要加强金融合作。深化沿线跨国金融合作,是“冰上丝绸之路”航道及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产业合作的重要保障。金融合作的内容,既包括商业银行、多边机构的信贷合作,也包括资本市场的债权、股权等多元化跨境投融资合作。为了更好的开展金融合作,沿线国家须在跨境支付结算清算、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跨国金融监管等领域加强合作。“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之于我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首先,沿线国家海量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有利于转移国内过剩产能,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提供更为广阔的展业空间。其次,中俄油气资源开发合作,将利于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缓解能源结构性矛盾,保障能源安全,并带动能源技术装备产业结构升级。再次,与沿线国家的项目合作,将为我国金融贸易发展提供广阔蓝海。通过推动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发展,能够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境。首先,极寒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项目推进难度较大,尤其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采、存储等技术支持有待进一步创新。其次,航道建设以及能源产业合作资金需求大,需要更大力度的金融合作支持。再次,北极资源的开发要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制度性合作机制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基于这些外部条件,“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需要全面、系统、务实的规划,这也是论文研究的应有之义。

申达宏[5](2019)在《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世界格局不断变幻,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朗。亚太地区凭借飞快的发展速度和雄厚的经济实力逐渐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东北亚地区则是亚太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俄罗斯所面临的地缘现实和自身利益需求决定了俄罗斯要采取相应的东北亚政策。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是其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必须予以重视并加以研究。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是在中、美、日等世界大国在东北亚地区战略利益和地缘政治诉求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俄罗斯立足本国国情实际,既注重现实利益,又考虑长远发展,制定的涵盖政治、经济、安全等多方面内容在内的全方位策略。在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策略方面,俄罗斯的政策主要强调自己是该地区的重要成员之一,并能为地区事务发挥作用,防止被排斥在地区事务之外。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策略方面,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核心是凭借其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某些经济优势,参与东北亚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带动其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策略方面,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发展双边关系,保证俄罗斯东部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同时积极参与该地区的各种安全对话与合作,保证东北亚局势的稳定,保证俄罗斯不被排斥在地区安全事务之外。虽然普京在其三个任期内对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进行过微调,但是对东北亚国家外交政策的总体思想没有变,那就是在依托欧亚地缘优势,在实用灵活的平衡外交基础上,通过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到东北亚国家事务中,最终达到重振俄罗斯大国地位的目的。梅德韦杰夫在总统任期内基本上秉持延续了普京的东北亚政策思想。近二十年的实践证明,普京的东北亚政策颇有成效,主要表现在:俄罗斯与中国建立起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使中俄的合作关系愈加稳固;俄罗斯与日本构筑了建设性伙伴关系,这必将推动两国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对朝韩双方奉行平衡外交,加强了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的发言权;与蒙古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确保了俄罗斯南部的安全与稳定。虽然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实施,但随着俄罗斯国内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外交战略的适当调整,制约因素会逐渐好转,俄罗斯与东北亚各国的互利合作会不断加强。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尤其是东北亚政策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影响。西伯利亚和远东是俄罗斯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主要地区,在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推动下,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将使我国获得战略拓展新空间、能源进口新基地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力。

马心明[6](2019)在《9·11事件以来的伊朗与巴基斯坦关系研究 ——从地缘政治视角的探析》文中研究表明伊朗和巴基斯坦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沿线的关键国家,两国关系的发展影响到经济走廊建设的质量。本论文主要从地缘政治的视角来分析影响伊朗与巴基斯坦关系(以下简称为伊-巴关系)的因素,特别是9 ·11事件以后伊-巴关系的发展。首先,在第一部分对伊-巴关系进行了历史的回顾,在分别对伊-巴两国的地缘环境及两国的地缘联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地区国家和国际大国对伊-巴关系的影响,以及伊-巴关系发展的趋势和对中国影响。研究该时期伊-巴关系的发展特点后,我们可以发现伊-巴关系以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9 ·11事件为转折点,经历了密切、冷淡、对抗和合作等四个阶段。两国总体上保持合作友好的态势,两国关系受到地区国家阿富汗、沙特和印度的影响,在国际上主要受到中国和美国的影响。伊-巴关系的地区国家因素中,影响最深的是阿富汗。从地缘上来看,阿富汗国土深嵌入伊-巴两国。阿富汗在民族、宗教和文化上与伊朗和巴基斯坦有着密切联系,阿富汗局势的发展影响着伊朗和巴基斯坦国内的稳定。沙特和巴基斯坦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但冷战结束以来沙特与伊朗长期争夺在中东的主导权,表现为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阵营的明争暗斗,使得巴基斯坦面临选边站的艰难困境。另一方面,巴基斯坦在南亚地区一直与印度对抗,印度为了从外围突破,积极发展与伊朗和阿富汗的关系。伊朗为了制约巴基斯坦和沙特的关系,也有意进一步发展和印度的关系,由此形成了伊-巴关系中的许多微妙“博弈”或“制衡”战略。伊-巴关系的大国因素中,美国影响历史久远,近年来中国才对伊-巴关系产生影响,而且在未来中国的影响还会进一步扩大。美国对伊-巴关系的影响主要以伊朗伊斯兰革命为分水岭,之前美国是促进伊-巴关系发展的因素,之后则是阻碍伊-巴关系发展的因素。中国通过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倡议,把伊-巴两国都积极纳入框架之中,一直在促进两国在地区发展和稳定方面达成共识,通过中巴经济走廊的实施,中国已成为促进伊-巴关系积极发展的重要因素。未来的伊-巴关系会继续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一个良好互动的伊-巴关系将促进两国经济发展和稳定,也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而长远稳定的伊-巴关系,则需要在地区层面达成普遍的共识与合作。

向洁[7](2018)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金融国际化已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压力加大。在此背景下,中俄两国领导人先后于2013年9月和2015年1月提出/成立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组织,并于2015年5月8日签署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对接合作共识由此达成,其亦开创了欧亚区域多边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目前双方对接合作正处在稳步推进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模式选择、机制构建与平台运用等制度性深层对接方面仍缺乏实质性安排,阻力因素依然较多。此时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问题,探寻各国发展新思路,谋求多方合作新途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也可为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双方对接合作规划的制定以及具体务实行动的选择提供决策参考价值。本研究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国际贸易、区域一体化、区域合作等相关理论为指导,以“阐释对接必然性与现实基础——总结对接成效与问题——识别对接机遇与挑战——剖析对接基本架构——优选对接模式——构建对接机制——探寻对接路径”为基本逻辑框架,结合文献分析与归纳演绎、历史与逻辑、统计与比较、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等分析方法,旨在探寻双方对接合作的模式、机制及路径。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相关结论如下:1.从客观必然性与现实基础两方面阐释了双方对接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必要性主要源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欧亚经济联盟发展、区域一体化潮流以及区域各国国内自我发展等方面的客观需要,可行性则是基于双方地缘毗邻、政治互信、贸易互补、发展理念相近、民意支持等优势基础的存在。2.从“五通”视角梳理了双方对接合作的早期收获,并指出了相关问题。目前双方对接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机制特性差异、深度对接能力和意愿有限、合作依赖关系非对称、技术服务标准迥异、务实合作经验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双方对接合作的深度化发展。同时,双方还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内外部环境。3.从发展战略对接与务实领域合作的宏、中微两个层面剖析了双方对接合作的基本架构,指出:发展战略方面,丝绸之路经济带要重点推进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通道项目、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这两大跨国跨区域性战略对接。务实领域方面,要以设施对接为优先,贸易对接为首要,能源对接为基本,产能对接为重点,金融对接为突破,农业对接为补充。在贸易对接问题研究上引入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测算了中国同欧亚经济联盟各国的贸易效率,揭示出双边贸易效率水平中等,贸易潜力较大,有必要创新合作模式(如建立自贸区)进一步拓展,同时指出上合组织在其中发挥正向作用,可作为双方对接平台。4.从不同主体和具体功能两方视角分别探寻了双方对接合作的模式与机制。模式方面:从主体角度对比分析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整体的“CN+1”(N≥5)、与联盟各国的“C1+1”、以上合组织为平台的“C2+SCO”以及借力小多边机制的“C2+MN”(N≥1)4种模式优难点,并指出具体推进中应综合使用,同步开展;从功能角度提出了自由贸易区、跨国经济走廊、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人文交流基地5种具体推进模式。其中,自贸区,尤以中国—欧亚经济联盟自贸区模式为关键。对此,文章利用WITS-SMART模型,模拟分析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间不同阶段关税减让对双方贸易、福利效应及关税收入等方面的影响,论证出该FTA建设在经济效应上可行的结论。机制方面:从主体角度提出了以多边领导人高位协商为主的“CN+1”(N≥5),以双边政府首脑、总理+部长、地方政府、高级别工作组等为主的“C1+1”以及以企业对接、银行对接与融资对接为主的“E+F”3种对接机制;从功能角度提出了智库对话、政府磋商、跨国管理、监督反馈、法律协调、信息交流等6种具体推进机制。5.从主体推力、实体抓手、制度保障和推进原则四方面确立了双方对接合作的具体路径。即以政、企、智、媒、民五方主体为推力,以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贸易便利化、产能合作与园区建设等为抓手,以规则构建、自贸区建设、人文互动为关键,以次区域、多边单项对接为先行,多措并举,同步推进。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从不同主体和具体功能两个维度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模式与机制给予了分别设计。二是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系统性分析论证了上合组织作为双方对接合作平台的可行性及其具体功能作用。三是在WITS-SMART模型框架下,基于HS6分位贸易数据模拟分析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间不同阶段性(短期和长期)关税减让对双方经济效应的影响。

黄晓勇[8](2017)在《推进天然气人民币战略的路径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剖析了形成天然气人民币的市场动力和政治逻辑,认为其主要的市场动力在于"天然气市场的供需不平衡+比较优势集聚",而其主要的政治逻辑在于天然气作为"气体能源时代"的主导所具有的"金融属性+权力属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天然气人民币战略推进的可行性、推进过程中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求推进天然气人民币战略的有效途径。

卢松浩[9](2016)在《中国碳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气候变化关系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当今全球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而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国际社会关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呼声日渐高涨。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国家。由此,中国政府也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的各种减排舆论压力。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政府向世界做出公开承诺:中国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将比2005年下降40-45%,203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将比2005年下降60-65%。对还处于发展中阶段的中国来说,未来要完成这些目标,将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本文的研究就基于全球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大背景,并结合中国政府承诺的2020年和2030年碳强度下降目标,运用因素分解方法、计量检验方法、情景预测方法以及脱钩分析方法,对中国的碳强度和碳排放等问题展开系统性深入研究。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基于Kaya恒等式的恒等变换,把中国的碳强度恒等分解为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等影响因素。然后,采用IPCC的计算方法和发改委的计算口径估算了中国1980-2014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了碳强度。估算结果显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总体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尤其是2002年以后,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增加。中国的碳强度总体呈现下降态势,但在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呈现反弹。本文给出的解释是,中国2002年开始的重工业化加速发展,是导致中国2002年以后的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增加,以及2003年、2004年和2005年碳强度反弹的主要原因。其次,运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等方法,对中国碳强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在长期,煤炭消费比重、能源强度以及第二产业比重都与碳强度正相关,能源强度对碳强度变化的影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次之,煤炭消费比重的影响最小;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短期内,煤炭消费比重和能源强度与碳强度正相关,第二产业比重与碳强度负相关。能源强度对碳强度变化的影响最大,煤炭消费比重次之,第二产业比重的影响最小。短期内,中国碳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在偏离长期均衡时,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回到均衡状态。第三,本文采用情景分析方法对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进行了情景设定,预测了中国不同情景下的碳强度。并以中国2020年和2030年碳强度下降目标为基准,对不同情景下的中国碳强度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增长情景下,中国只能实现2020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40%的初级目标,完不成更高的45%目标,也完不成2030年的碳强度下降目标;节能情景下,中国能实现2020的碳强度下降目标,但2030年的碳强度只能实现比2005年下降60%的目标,完不成下降65%的更高目标;只有低碳情景下,中国才能完全实现2020年和2030年设定的所有碳强度下降目标。在情景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不同情景下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低碳情景模式的碳排放脱钩程度最高,节能情景次之,经济增长情景最低。第四,本文在借鉴欧盟、美国和日本低碳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基础上,从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和调整产业结构等八个方面,提出了降低中国碳强度及碳排放的政策建议。最后,本文总结了全文的研究结论,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和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刘涛[10](2015)在《21世纪初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论文从地缘政治视角,运用国际战略理论和实证主义方法,深入、系统地研究了21世纪初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论述了俄罗斯与亚太地区国家的能源合作,以及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前景。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是世界能源生产大国和世界能源出口大国。进入21世纪,俄罗斯开始更加重视开拓亚太地区能源市场,发展与亚太地区国家的能源合作。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目标是,开拓亚太地区能源市场,推动建立亚太地区能源安全体系,确立俄罗斯亚太地区能源大国地位。为此,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能源政策和措施,加强亚太地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建设远东地区石油、天然气运输管道;吸引亚太地区国家向俄罗斯能源领域投资,深化能源领域全面合作关系;建立各种能源对话与合作机制,保证能源合作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俄罗斯建立了与亚太地区国家全面的能源合作关系,特别是中俄两国成为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俄罗斯的亚太能源战略取得了积极成果,俄罗斯向亚太地区国家大规模出口石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等能源资源,投资建设核电站,吸引亚太地区国家投资参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油气资源开发,建立了密切的能源合作关系。俄罗斯的亚太能源战略也面临西方制裁、国际油价下跌、能源格局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俄罗斯将通过结构改革和技术创新克服负面影响,不断扩大和深化与亚太地区国家的能源合作。这将为加深中俄全面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创造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我国将成为天然气大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将成为天然气大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十四五”是中国天然气工业大发展期——对中国“十四五”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一些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天然气工业大发展的关键依据及重要条件
    1.1 中国天然气资源丰富而探明率低,具备更快发展天然气的资源优势
    1.2 中国天然气产量持续增长,具备更快发展天然气的增长优势
    1.3 中国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逐年上扬,具备更快发展天然气的储量优势
    1.4 预测2025年中国年产气量达2 500×108m3级
        1.4.1 近10年天然气产量增长率表明中国具备上产2 500×108m3级趋势
        1.4.2 中国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具备上产2 500×108m3级条件
        1.4.3 天然气储采比支持中国上产2 500×108m3级
    1.5“十四五”中国将成为热值当量天然气超过石油的产气大国
2 天然气勘探开发建议
    2.1 开辟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二叠系煤系泥页岩气藏勘探新领域
    2.2 攻克3个隐伏煤系广布的潜在大气区
        2.2.1 攻克北天山山前坳陷隐伏中-下侏罗统煤系潜在大气区
        2.2.2 攻克柴北坳陷隐伏中-下侏罗统煤系潜在大气区
        2.2.3 攻克西湖凹陷隐伏古近系—新近系煤系潜在大气区
    2.3 加速陵水17-2气田等探明地质储量1 000×1 08m3 以上的7个大气田的开发,增加年产气1 00×1 08m3
    2.4 增加气井和超深层气探井的钻探
3 结论

(3)“冰上丝绸之路”框架下的中俄能源合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不足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2.1 “冰上丝绸之路”倡议
        2.1.1 “冰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和发展
        2.1.2 “冰上丝绸之路”倡议
        2.1.3 “冰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动因
    2.2 新地缘政治理论
        2.2.1 传统地缘政治理论
        2.2.2 新地缘政治理论——地缘经济学
    2.3 SWOT分析框架
第三章 “冰上丝绸之路”---中俄能源合作的新渠道
    3.1 中俄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3.2 “冰上丝绸之路”框架下的中俄能源合作状况
第四章 “冰上丝绸之路”框架下中俄能源合作的内部环境分析
    4.1 “冰上丝绸之路”框架下中俄能源合作的内部优势
        4.1.1 中俄能源供需互补性强
        4.1.2 良好的中俄政治、经济关系基础
        4.1.3 能源开发技术水平不断发展
    4.2 “冰上丝绸之路”框架下中俄能源合作的内部劣势
        4.2.1 “中国威胁论”与中俄利益博弈
        4.2.2 基础设施条件和技术水平尚有不足
第五章 “冰上丝绸之路”框架下中俄能源合作的外部环境分析
    5.1 “冰上丝绸之路”框架下中俄能源合作的外部机会
        5.1.1 气候变暖和地理优势
        5.1.2 外部竞争压力加大的推动
    5.2 “冰上丝绸之路”框架下中俄能源合作的外部威胁
        5.2.1 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限制
        5.2.2 北极地区安全环境的不确定
        5.2.3 中国作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国参加北极事务受限
第六章 关于加强“冰上丝绸之路”框架下中俄能源合作策略的思考
    6.1 策略选择
    6.2 应对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4)“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以产业合作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背景
        1.1.2 国际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冰上丝绸之路”范畴研究
        1.3.2 北极航线相关研究
        1.3.3 支点港口选择及建设研究
        1.3.4 北极能源开发及其影响相关研究
        1.3.5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的问题研究
        1.3.6 文献综述评价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定性分析法
        1.4.3 案例分析法
        1.4.4 统计分析法
    1.5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一般分析及相关理论
    2.1 一般分析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范畴
        2.1.3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功能
    2.2 相关理论
        2.2.1 要素禀赋理论
        2.2.2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2.3 地缘经济理论
        2.2.4 海权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条件和动因
    3.1 建设“冰上丝绸之路”的条件
        3.1.1 自然条件:北极航线出现无冰窗口期
        3.1.2 技术条件:技术进步加速航道商用化
        3.1.3 通航条件:主要国家成功在北极通航
    3.2 建设“冰上丝绸之路”的动因
        3.2.1 降低海运成本
        3.2.2 油气资源禀赋互补
        3.2.3 风险成本因素减少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冰上丝绸之路”航道及支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4.1 东北航道适航线路
        4.1.1 途经海峡船舶适航情况
        4.1.2 适航线路选择的依据
        4.1.3 适航线路选择
    4.2 航道附属基础设施建设
        4.2.1 航道数据库建设
        4.2.2 东北航道信息化建设
        4.2.3 极地船舶装备建设
    4.3 支点港口选择及基础设施建设
        4.3.1 支点港口选择标准
        4.3.2 支点港口的选取
        4.3.3 支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冰上丝绸之路”能源产业合作
    5.1 能源产业项目型合作
        5.1.1 中俄亚马尔LNG天然气项目分析
        5.1.2 中俄油气资源项目型合作
        5.1.3 新能源领域项目型合作
    5.2 能源产业平台型合作
        5.2.1 特色能源产业园区
        5.2.2 油气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5.2.3 北极能源物流园区
    5.3 能源产业制度型合作
        5.3.1 中俄国家间能源制度合作
        5.3.2 中俄能源议价定价制度合作
        5.3.3 中俄原油期货交易制度合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冰上丝绸之路”金融合作
    6.1 银行信贷及资本市场合作
        6.1.1 商业银行信贷合作
        6.1.2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合作
        6.1.3 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联动合作
        6.1.4 商业银行与非银机构合作
    6.2 多边金融机构融资合作
        6.2.1 开发性金融机构融资合作
        6.2.2 开发性金融机构多边金融合作
        6.2.3 多边金融机构全球融资合作
    6.3 金融基础设施合作
        6.3.1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建设合作
        6.3.2 金融监管系统合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预期效应分析
    7.1 能源合作对能源结构改善效应
        7.1.1 将优化中国能源进口结构
        7.1.2 降低能源安全结构性矛盾
        7.1.3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7.1.4 有助于能源技术装备产业结构升级
    7.2 加速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效应
        7.2.1 可为过剩产能提供国际市场
        7.2.2 将促进关联产业发展
        7.2.3 拓展企业“走出去”的外部空间
    7.3 对中俄经贸关系积极效应
        7.3.1 投资规模增加和领域扩大
        7.3.2 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平
        7.3.3 促进中俄开启自贸协定谈判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8.1 面临的问题
        8.1.1 基础设施融资和建设问题
        8.1.2 油气开发技术、环保和划界问题
        8.1.3 合作机制不健全问题
    8.2 对策建议
        8.2.1 多维度提升航运能力
        8.2.2 创新国际能源合作机制
        8.2.3 提升金融综合服务能力
    8.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前言
    一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四 研究思路与结构设计
第一章 俄罗斯东北亚外交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一节 地缘政治因素
        一 欧洲—大西洋主义
        二 现代斯拉夫主义
        三 新欧亚主义
    第二节 历史文化因素
        一 俄罗斯文化特征
        二 历史文化传统作用下的东北亚政治格局的变化
    第三节 面临的国内外不利现实因素
        一 外部影响因素
        二 内部影响因素
第二章 21世纪以来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出台的背景
        一 国际背景
        二 国内背景
    第二节 回眸20世纪下半叶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
        一 二战后苏联东北亚政策简要回顾
        二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简要回顾
    第三节 21世纪以来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核心内容
        一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要点
        二 俄罗斯落实东北亚政策的策略和措施
    第四节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特点
        一 谋略性
        二 务实性
        三 可行性
        四 机制性
        五 持续性
第三章 21世纪以来俄罗斯的东北亚国别政策
    第一节 俄罗斯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与经济、安全合作
        一 俄罗斯对中国的外交政策
        二 俄罗斯与中国的经济合作
        三 俄罗斯与中国的生态环境安全领域合作
    第二节 俄罗斯对日本的政策
        一 俄罗斯与日本的政治、外交纪实
        二 俄罗斯与日本的经济交往
        三 俄罗斯与日本的领土博弈
    第三节 俄罗斯对朝鲜半岛国家的外交政策与经济、军事安全合作
        一 俄罗斯对朝鲜半岛国家的外交政策
        二 俄罗斯与朝鲜半岛国家间的经济合作
        三 俄罗斯与朝鲜半岛国家间的军事安全合作
    第四节 俄罗斯对蒙古国的外交政策与经济、军事安全合作
        一 俄罗斯对蒙古国的外交政策
        二 俄罗斯与蒙古国的经济合作
        三 俄罗斯与蒙古国的军事安全合作
第四章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走势
    第一节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走向
        一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关系的发展面临新挑战
        二 俄罗斯在亚太地区面临的挑战
        三 俄罗斯在中东地区面临的严峻挑战
        四 俄罗斯与美欧关系仍很棘手
    第二节 俄罗斯国内的整体发展布局
        一 政治上稳形势、推改革
        二 经济上推创新、促增长
    第三节 东北亚地区的形势发展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6)9·11事件以来的伊朗与巴基斯坦关系研究 ——从地缘政治视角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伊一巴关系回顾及两国的地缘政治环境
    第一节 伊一巴关系回顾
        一、二十世纪的伊-巴关系
        二、二十一世纪以来的伊-巴关系
    第二节 伊-巴两国地缘政治环境分析
        一、伊朗的地缘政治环境
        二、巴基斯坦的地缘政治环境
        三、伊-巴两国的地缘政治联系
第二章 伊—巴关系中的地区国家因素
    第一节 伊-巴关系中重要的阿富汗因素
        一、伊-巴在9·11事件之前在阿富汗的竞争
        二、伊-巴在9·11事件之后在阿富汗的合作
    第二节 伊-巴关系中的沙特阿拉伯因素
        一、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竞争的关系
        二、巴基斯坦和沙特阿拉伯的密切关系
        三、巴基斯坦谨慎面对伊沙关系竞争
    第三节 伊-巴关系中的印度因素
        一、对抗的印巴关系
        二、基于现实利益的伊印关系
        三、伊-巴-印三国关系的互动
第三章 伊—巴关系中的大国因素
    第一节 伊-巴关系中历史悠久的美国因素
        一、即时性的美巴关系
        二、对抗的美伊关系
        三、美国对伊-巴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 伊-巴关系中的中国因素
        一、久经考验的中巴关系
        二、中伊关系的升级发展
        三、伊-巴关系中的中国因素
第四章 伊—巴关系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第一节 伊-巴关系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伊-巴关系对地区格局的影响
    第三节 伊-巴关系对中国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阐述与概念界定
    第一节 理论基础阐述
        一、国际贸易理论
        二、区域一体化理论
        三、区域合作理论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特点
        二、欧亚经济联盟的内涵、特点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概念界定
第三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客观必然性与现实基础
    第一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客观必然性
        一、“一带”共建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一盟”摆脱内部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
        三、区域一体化潮流推动的客观使然
        四、中俄等国实现自我发展的现实路径
    第二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现实基础
        一、对接合作前提:覆盖区域重叠交叉,地缘基础明显
        二、对接合作保障:双/多边机制丰富,政治互信良好
        三、对接合作关键:贸易联系紧密,互补优势显着
        四、对接合作动能:发展理念相近,战略规划高度契合
        五、对接合作基石:人文基础坚实,主流社会亦普遍支持
第四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现状、问题、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现状
        一、政策沟通已达初步共识
        二、设施联通成效显着
        三、贸易畅通稳步发展
        四、资金融通进展明显
        五、民心相通日益深化
        六、其他领域务实合作势头强劲
    第二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问题
        一、机制特性差异问题
        二、深度对接能力与意愿问题
        三、经济对接前景问题
        四、技术服务标准迥异问题
        五、务实合作经验不足问题
    第三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机遇
        一、中国加快“一带”沿线地区自贸区建设的战略机遇
        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定期举办的平台机遇
        三、受西方经济集团挑战下俄罗斯“向东看”的发展机遇
        四、俄罗斯“大欧亚伙伴关系”推进下的区域合作机遇
    第四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挑战
        一、“一盟”内部发展挑战
        二、“一盟”成员国对“一带”认知挑战
        三、“一带一盟”区域内部安全挑战
        四、来自西方世界外部挑战
        五、多边贸易保护主义挑战
第五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基本架构
    第一节 “一带”与“一盟”各国发展战略对接
        一、与俄罗斯跨欧亚大通道及远东开发战略相对接
        二、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相对接
        三、与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稳定发展战略相对接
        四、与白俄罗斯2030年前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国家战略相对接
        五、与亚美尼亚2014~2025发展战略相对接
    第二节 “一带”与“一盟”各国务实合作领域对接
        一、以设施对接为优先工程,构筑交通物流网
        二、以贸易对接为首要标志,扩大经贸联系
        三、以能源对接为基本内容,稳定供求关系
        四、以产能对接为重点方向,提升产业价值链
        五、以金融对接为关键突破,搭建跨国服务体系
        六、以农业对接为重要补充,强化物质基础
第六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模式选择与机制构建
    第一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主体模式探讨
        一、与“一盟”整体的“CN+1”(N≥5)对接模式
        二、与“一盟”各国的“C1+1”对接模式
        三、以上合组织为平台的“C2+SCO”对接模式
        四、借力小多边机制的“C2+MN”(N≥1)对接模式
    第二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具体模式选择
        一、自由贸易区模式,深化贸易联系
        二、跨国经济走廊建模式,完善交通体系
        三、跨境经济合作区模式,丰富投资方式
        四、境外经贸合作区模式,创新企业合作
        五、人文交流基地模式,构筑人文平台
    第三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主体机制探讨
        一、与“一盟”整体的“CN+1”(N≥5)的对接机制
        二、与“一盟”各国政府的“C1+1”对接机制
        三、各国企业与金融机构的“E+F”对接机制
    第四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具体机制构建
        一、多元化智库对话机制,凝聚各方智慧
        二、常态化政府磋商机制,引导高位决策
        三、长效化跨国管理机制,协调各国利益
        四、动态化监督反馈机制,防范各类风险
        五、多边化法律协调机制,强化制度优势
        六、通畅化信息交流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第七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以多方主体为推力,增进各方对接共识
        一、坚持政府高位引导,对接规划编制先行
        二、强化企业、社会共同参与,促进市场联动与融合发展
        三、联合各方智库学界研究探讨,适时启动数据库建设
        四、加强媒体互动交流,推进各方认知与理解
        五、深化民间人文合作,培育国家价值共识
    第二节 以实体项目为抓手,深化务实领域合作
        一、着力加快跨境基础设施建设
        二、有效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发展
        三、继续深化产能合作与园区建设
        四、积极打造多元融资平台
        五、进一步优化项目参与方式
    第三节 以规则对接与自贸区建设为关键,强化制度保障功能
        一、加快标准体系的互认与构建,力促规则对接
        二、坚持自贸区建设长期目标,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
        三、适时推动人员往来便利化制度发展
    第四节 以次区域合作为突破口,逐层拓展,逐步推广
        一、率先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
        二、以毗邻周边对接为着力点,逐层拓展
        三、以多边单项合作为示范蓝本,逐步推广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8)推进天然气人民币战略的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石油美元崛起的经验及天然气人民币的概念界定和现实依据
     (一) 石油美元崛起的经验
     (二) 天然气人民币的概念界定和现实依据
        1. 天然气市场供需不平衡, 加大了中国的比较优势
        2. 天然气的金融属性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3. 天然气人民币具有强大的“权力”属性
三、推进天然气人民币战略的可行性
     (一) 未来天然气贸易稳定增长, 可成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载体
     (二) LNG的发展使天然气贸易更趋便利化, 逐步具备全球贸易的条件
     (三) 中国的经济和区位条件优越, 具备设立区域或全球性天然气交易中心的条件
四、推进天然气人民币战略的具体措施
     (一) 建立东北亚地区乃至全球性天然气现货与期货交易中心
     (二) 推动东北亚地区和俄罗斯天然气管道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
     (三) 稳步推进国内天然气行业改革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五、推进天然气人民币战略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 推进天然气人民币战略面临的挑战
        1. 国内层面
        2. 国际层面
     (二) 推进天然气人民币战略面临的机遇
六、结语

(9)中国碳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
        2.1.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
        2.1.2 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研究
    2.2 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2.2.1 碳排放及碳强度影响因素研究的分析方法
        2.2.2 碳排放及碳强度的行业、区域以及国际比较研究
    2.3 碳排放及碳强度的预测研究
        2.3.1 情景预测分析
        2.3.2 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
        2.3.3 其他方法
    2.4 碳交易及相关政策研究
    2.5 碳减排成本路径研究
    2.6 国际低碳发展借鉴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碳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统计研究
    3.1 中国碳强度影响因素的Kaya分解
    3.2 中国碳排放及碳强度的统计研究
        3.2.1 中国碳排放的估算方法
        3.2.2 中国碳排放和碳强度的现状
        3.2.3 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国际比较
    3.3 中国产业结构的统计研究
        3.3.1 产业结构概念及范围界定
        3.3.2 中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
    3.4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统计研究
        3.4.1 中国能源消费的历史与现状
        3.4.2 能源消费的国际比较
    3.5 中国能源强度的因素分解
        3.5.1 LMDI分解方法
        3.5.2 中国能源强度的国家层面分解
        3.5.3 中国能源强度的六大产业部门层面分解
        3.5.4 中国工业部门能源强度分解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碳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计量检验
    4.1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4.2 碳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长期均衡分析
        4.2.1 时间序列ADF平稳性检验
        4.2.2 时间序列johansen协整检验
        4.2.3 协整结果分析
    4.3 向量自回归模型构建
        4.3.1 向量自回归模型定义
        4.3.2 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
        4.3.3 向量自回归模型平稳性检验
    4.4 碳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短期关系
        4.4.1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定义
        4.4.2 误差修正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4.5 碳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动态关系
        4.5.1 脉冲响应分析
        4.5.2 方差分解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实现碳强度下降目标的情景研究
    5.1 引言
    5.2 中国碳强度下降目标的情景分析
        5.2.1 情景分析法
        5.2.2 情景描述
        5.2.3 指标选取及模型构建
        5.2.4 指标变化率设定
        5.2.5 情景预测结果分析
    5.3 中国不同情景下的碳排放脱钩分析
        5.3.1 脱钩指标构建
        5.3.2 数据说明
        5.3.3 中国1980-2010 年碳排放脱钩分析
        5.3.4 中国不同情景下的碳排放脱钩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降低碳强度的政策建议
    6.1 国际经验借鉴
        6.1.1 欧盟经验
        6.1.2 美国经验
        6.1.3 日本经验
    6.2 中国降低碳强度的对策
        6.2.1 节约能源
        6.2.2 优化能源结构
        6.2.3 调整产业结构
        6.2.4 加快节能和低碳技术研发
        6.2.5 增加森林及生态系统碳汇
        6.2.6 积极推动低碳试点示范工程的发展
        6.2.7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完善相关政策
        6.2.8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10)21世纪初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论文结构与主要观点
    四、 论文研究方法
    五、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俄罗斯的国际能源地位与能源发展战略
    一、 国际能源格局与能源形势
        (一) 国际能源结构的新变化
        (二) 世界能源消费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
        (三) 世界能源相互依赖日益加深
    二、 俄罗斯的国际能源大国地位
        (一) 能源资源大国
        (二) 能源生产大国
        (三) 能源出口大国
    三、 俄罗斯能源发展战略
        (一) 俄罗斯能源发展的战略规划
        (二) 俄罗斯国内能源发展目标
        (三) 俄罗斯国际能源发展目标
第二章 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的影响因素
    一、 俄罗斯地缘政治经济因素
        (一) 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的地缘特征
        (二) 俄罗斯能源资源分布的区域特点
        (三) 俄罗斯与亚太邻国资源的互补性
    二、 俄罗斯远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一) 东西部经济平衡发展
        (二) 远东地区社会经济安全
        (三) 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 俄罗斯亚太地区能源安全
        (一) 俄罗斯能源出口市场安全
        (二) 俄罗斯能源价格安全
        (三) 俄罗斯能源运输通道安全
第三章 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构想
    一、 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发展演变
        (一) 独立初期俄罗斯亚太能源发展战略
        (二) 21 世纪前 10 年俄罗斯亚太能源发展战略
        (三) 新时期俄罗斯亚太能源发展战略
    二、 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目标
        (一) 确立亚太地区能源大国地位
        (二) 带动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 建设面向亚太地区能源化工基地建设
    三、 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的政策措施
        (一) 建设亚太能源运输系统
        (二) 开拓亚太地区能源市场
        (三) 建立亚太地区能源合作机制
第四章 俄罗斯与亚太地区能源合作
    一、 俄罗斯与中国的能源合作
        (一) 俄罗斯与中国在油气领域的合作
        (二) 俄罗斯与中国在核能领域的合作
        (三) 俄罗斯与中国在电力领域的合作
    二、 俄罗斯与日本、韩国和朝鲜的能源合作
        (一) 俄罗斯与日本的能源合作
        (二) 俄罗斯与韩国的能源合作
        (三) 俄罗斯与朝鲜的能源合作
    三、 俄罗斯与印度的能源合作
        (一) 俄罗斯与印度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
        (二) 俄罗斯与印度核能领域合作
    四、 俄罗斯与东南亚国家的能源合作
        (一) 俄罗斯对东盟的能源合作政策
        (二) 俄罗斯与越南的能源合作
        (三) 俄罗斯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能源合作
第五章 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评价及发展前景
    一、 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实施效果评价
        (一) 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的国际效应
        (二) 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的经济效应
        (三) 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的社会效应
    二、 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的问题与前景
        (一) 西方制裁带来的挑战
        (二) 世界能源新态势
        (三) 俄罗斯能源合作潜力
    三、 对中俄能源合作的战略思考
        (一) 积极发展中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
        (二) 共同应对中俄能源合作中的问题
        (三) 推动建立中俄能源合作协调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四、我国将成为天然气大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十四五”是中国天然气工业大发展期——对中国“十四五”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一些建议[J]. 戴金星,倪云燕,董大忠,秦胜飞,朱光有,黄士鹏,于聪,龚德瑜,洪峰,张延玲,严增民,刘全有,吴小奇,冯子齐.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1(01)
  • [3]“冰上丝绸之路”框架下的中俄能源合作分析[D]. 梁懿贞. 山东大学, 2020(02)
  • [4]“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以产业合作为中心[D]. 刘力华. 吉林大学, 2019(02)
  • [5]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D]. 申达宏.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1)
  • [6]9·11事件以来的伊朗与巴基斯坦关系研究 ——从地缘政治视角的探析[D]. 马心明. 云南大学, 2019(03)
  • [7]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研究[D]. 向洁. 新疆大学, 2018(12)
  • [8]推进天然气人民币战略的路径探析[J]. 黄晓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7(01)
  • [9]中国碳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卢松浩.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10]21世纪初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研究[D]. 刘涛. 吉林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我国将成为天然气大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