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地幔坳陷区斑岩铜矿综合信息三维找矿模型

宾川地幔坳陷区斑岩铜矿综合信息三维找矿模型

一、宾川幔坳区斑岩铜矿综合信息三维找矿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邱磊[1](2020)在《四川盐源桃子乡新生代富碱斑岩成因及深部过程》文中研究说明铜资源是我国紧缺的战略资源,富碱斑岩型铜矿是我国最重要的铜矿类型之一,因此对于富碱斑岩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在前人资料研究基础上,开展了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室内鉴定等,挑选了桃子乡地区不同位置典型斑岩样品,进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及Hf同位素分析等研究等工作,系统的分析和探讨了岩浆源区物质来源、成因,简要分析了所经历的深部过程及与成矿关系,得出主要认识如下:桃子乡地区富碱斑岩可分为钙碱性系列和碱性系列两类岩石,过铝质-准铝质,两者岩石化学成分特征总体相似,具有富硅、富碱、以钾玄岩系列为主的特征。系统测定了桃子乡地区富碱斑岩的锆石U-Pb年龄:钙碱性系列岩石年龄(32.13Ma33.38 Ma)略早于碱性系列的年龄(29.89 Ma32.44 Ma),岩浆侵入时间短(<4Ma);比三江富碱斑岩带成岩年龄高峰略显年轻,但是仍在其峰值范围内,表明桃子乡富碱斑岩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上三江富碱斑岩带侵入先中间,之后拓展至边缘。桃子乡地区富碱斑岩钙碱性系列岩石和碱性系列岩石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总体特征相似,均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型,无或弱负铕异常,表明岩浆起源于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微量元素具有LILE(Pb、Ba、Sr)富集、HFSE(Nb、Ta、Ti)强烈亏损特征;碱性系列岩石Hf同位素?Hf(t)值为-3.080.92(平均值=-1.06),结合研究区内有云煌岩脉产出,表明有地幔物质输入;Hf同位素模式TDM2年龄范围1030.56-1271.68 Ma(平均年龄=1152.71 Ma)。桃子乡地区富碱斑岩的钙碱性系列岩石和碱性系列岩石的岩浆源区>50km,源岩至少达到榴辉岩相,才导致熔出具有埃达克质特征的岩浆。深部过程可以大致概括为: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后岩石圈加厚青藏高原东部向南东“逃逸”,造山带垮塌、地幔物质上涌熔融加厚下地壳,伴随三江地区大型右行走滑、拉分盆地形成的局部减压背景,导致富碱斑岩快速侵入和斑岩铜矿成矿系统形成。

王辉[2](2019)在《物化探综合方法在北疆包古图地区矿产勘探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质体对每种勘探方法的响应是不一样的,所以单靠某一种方法在矿产勘查工作中并不能取得显着的效果,尤其是在一些地质条件相对复杂的地区,往往很难达到勘查目的。运用多种物化探方法进行综合勘查,充分发挥各种勘探方法的优势,得出的结论准确度更高,与地下情况的吻合度更好,从而能更有效率地解决地质勘查问题。北疆西淮包古图地区处于准噶尔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北准噶尔孤盆带,是我国重要的铜、金矿产地。此次工作的任务是开展1:5万高精度重磁、激电面积性测量,通过与区内已有典型铜(金)矿床异常特征进行类比分析,归纳总结矿床综合异常特征,并结合地质、地化资料,筛选异常特征明显区域,划分成矿远景区。采用CSAMT等综合物化探方法对远景区进行剖面精测与查证,从而对研究区内铜、金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作出初步评价。论文收集了前人物化探成果资料,研究了研究区地层、构造以及地球物理特征,对研究区内地层及岩矿石进行了物性参数的统计。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重力法、磁法和激化极化法三种扫面测量综合物探方法。重点介绍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的方法原理、数据处理与解释过程,详细论述了重磁、激电以及CSAMT野外工作方法技术。取得面积性勘探的成果有:区域重力异常的五大区带特征及局部重力异常21处;划分局部磁异常12处;划分激电异常片区12处;推断区内断裂构造共40条;大致查明了研究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等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划分了五个成矿远景区。为了对成矿远景区异常进行查证、验证,选取了研究区内已探明的包古图斑岩型铜矿床,设计了九条重、磁、电、化综合物化探精测剖面。物化探综合勘查成果表明,研究区已探明的典型包古图斑岩型铜矿具有明显的重、磁、电、化组合异常特征,由此提出了区内铜、金等多金属矿的找矿标志。依据找矿标志,在邻侧CSAMT剖面上圈定了母岩为花岗闪长岩体的铜、金、铅、锌等多金属矿体,钻探初步揭露见矿。通过本次工作,为后续在西淮包古图地区开展相关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余海军[3](2018)在《格咱斑岩带复合成矿系统及找矿方向》文中认为格咱斑岩带是三江特提斯多阶段演化的产物,纵跨中咱地块、格咱岛弧(义敦岛弧南延部分)、甘孜-理塘结合带和扬子陆块西缘四个构造单元。该区经历了古特提斯、中特提斯和新特提斯完整演化,构造-岩浆事件复杂,成矿作用具有多期、多阶段、多类型、多矿种等多样性和复杂性,给该带成岩成矿作用研究和找矿勘查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以往学者对该带的单个矿床或者矿床中的矿物学、岩石学或者包裹体等开展了非常详细的研究工作,尽管如此,整个带的复合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方面探究比较少,本内容的研究有助于本区找矿勘查工作的部署。本次对格咱斑岩带红山-红牛大型铜钼多金属矿床、休瓦促大型钼钨矿床、铜厂沟超大型钼矿床、东炉房钼铜多金属矿点、普朗超大型铜矿床和松诺铜矿点6个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岩石矿物学、年代学、同位素示踪、流体包裹体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研究。确定红山-红牛Cu-Mo多金属矿床和休瓦促Mo多金属矿床中的Cu和Mo成矿时间相差1.3亿多年,属不同构造-岩浆事件产物,在同一个矿床内叠加复合,形成典型穿时性复合成因矿床。厘定格咱斑岩带存在至少两套斑岩成矿系统,即燕山期Mo多金属成矿系统叠加于印支期斑岩Cu多金属成矿系统之上,形成典型复合成矿系统。揭示其具有“五不同一继承”的复合成矿机制特征,即两套成矿系统成矿时代不同、成矿岩浆性质和源区不同、成矿物源不同、成矿流体不同、成矿动力学背景不同、成矿构造具有继承性。印支期Cu多金属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210Ma-220Ma之间,而燕山期Mo多金属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75Ma-85Ma之间。成矿岩体全岩Sr-Nd-Pb、锆石Hf-O和硫化物S-Pb等同位素和Re含量研究显示,印支期斑岩体起源于壳幔相互作用的富集地幔,有少量陆壳物质混染,典型的洋壳俯冲作用形成的陆缘弧I型花岗岩。而燕山期岩体形成于陆内后碰撞伸展构造转换环境下并起源于中-基性加厚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高分异I型花岗质岩浆,且具壳源埃达克质岩石特征。印支期Cu多金属成矿物质来源于陆缘弧I型花岗质岩浆,而燕山期Mo多金属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后碰撞I型花岗质岩浆。印支晚期岩浆活动发育中高温、高盐度NaCl-H2O体系成矿热液,而燕山晚期岩浆活动早阶段发育中高温、高盐度NaCl-CO2-H2O体系成矿热液,晚阶段演变为中低温、低盐度NaCl-H2O体系成矿热液。印支期构造-岩浆-成矿系统发生于甘孜-理塘洋壳向西俯冲消减阶段,伴随Cu多金属成矿作用。而燕山期构造-岩浆-成矿系统发生于陆内后碰撞伸展阶段,由压性转变为相对张性环境,在这一应力场转变的过程中强烈的板内伸展-断裂作用导致了燕山期Mo多金属成矿作用,属陆内构造转换成矿。印支期和燕山期两期构造-岩浆-成矿系统代表了在同一个地区增生造山和碰撞造山两大构造事件叠加复合成矿的印迹。燕山期酸性岩浆沿早期形成的深大断裂或印支期俯冲作用等形成的构造薄弱地带侵入,叠加在印支期斑岩体之上,后期次级断裂活动再次活化富集Cu、Mo等成矿元素,形成富集厚大的矿体,成矿构造具有继承性。在典型矿床和复合成矿系统机制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总结探讨了该带Cu、Mo多金属成矿规律,综合物、化、遥、重砂等多元信息提取致矿异常,确定成矿要素,建立了格咱斑岩带找矿模型;提出了松诺和东炉房矿点分别是印支期斑岩型Cu矿和燕山期斑岩型Mo矿最具潜力的找矿远景区。并且,本研究相关的格咱斑岩带复合成矿系统和成矿规律研究成果和新认识已指导东炉房矿点找矿勘查工作取得了重大新进展。

黄玉蓬[4](2017)在《滇西北甭哥碱性杂岩体成岩机制研究与成矿潜力分析》文中提出滇西北香格里拉甭哥地区发育一套以正长岩、正长岩斑岩及煌斑岩为组合的碱性杂岩体,并产有金矿。野外岩石学特征显示,该岩体由数十个小岩株或岩枝集群式出露,不同类型岩石相互呈无序、混杂产出,岩相分带性不明显。此外还见有角砾状脉体、隐爆角砾岩脉、钾长石伟晶岩脉、石英脉及蚀变二长岩包块等特殊岩类,它们是深源流体强烈活动的产物。甭哥碱性杂岩体正长岩及正长斑岩主要矿物组合为钾长石+石英+角闪石+黑云母±辉石(斑晶为正长石),煌斑岩主要矿物组合为钾长石+辉石+黑云母+角闪石(斑晶为辉石及黑云母),除蚀变二长岩包块见少量斜长石外,其余岩石类型均不含斜长石,而钾长石伟晶岩脉则由巨晶钾长石+石英(充填状)+黄铁矿+方铅矿等组成,完全不含暗色矿物。岩体中矿物自形程度中-高,可见熔蚀、反应边及交代蚕蚀结构。此外在正长斑岩中还见有角闪石岩、煌斑岩及黑云变粒岩包体,反映了幔源岩浆和壳源岩浆的混合作用。对杂岩体和包体中黑云母、长石、辉石及角闪石的矿物化学研究也显示,岩浆具有壳幔混合的特征。岩石地球化学方面,甭哥碱性杂岩体以富碱高钾为特征,K2O/Na2O变化范围非常大,从0.38159.67,平均25.06,属钾玄岩和超钾质岩系列;正长岩及正长斑岩SiO2变化范围较大,从50.65%68.38%,而煌斑岩SiO2含量在53.94%58.20%,明显偏高,且岩石中K2O/Na2O值并不随SiO2及MgO的含量变化而变化,表明成岩过程存在富钾富硅源区部分熔融的熔体/流体的混入。另外,甭哥碱性杂岩体除钾长石伟晶岩脉及个别矿化强烈的样品外,REE总量较高,在150×10-6250×10-6之间,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REE/HREE及(La/Yb)N分别为8.230.4和4.4640.89),Eu异常变化较大,负Eu异常到Eu异常不明显到强烈的正Eu异常均有出现(δEu=0.531.92),大部分受蚀变及矿化作用影响的样品均表现出明显的正Eu异常(δEu=1.11.92)及正Ce异常(δCe=1.21.6),而相对新鲜的样品则表现出中等至弱的负Eu和Ce异常(δEu=0.530.9,δCe=0.850.9),表明甭哥碱性杂岩体既有继承上地幔源区Ce异常的特征,又有低氧逸度下流体长期而缓慢的交代岩石致使其出现显着的正Eu异常。岩石还富集LILE,亏损HFSE,显着亏损Ni、Cr等相容元素,具有Rb、Ba、Th正异常,Nb、Ta、Sr、Ti的负异常,而Zr、Hf则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负异常与正异常。对甭哥碱性杂岩体地球化学特征深入分析研究表明,该岩体与义敦岛弧带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体以及滇西新生代富碱侵入岩具有相似相近的源区及成因动力学机制。因此其并非由单一岩浆源区结晶分离而来,而是既有角闪石相加厚下地壳源区部分熔融的熔体,也有含金云母尖晶石相富集地幔源区部分熔融的熔体,还有俯冲洋壳部分熔融及俯冲流体交代的富集地幔楔部分熔融的混合熔体,多种熔体在不同阶段分别演化,出现了橄榄石+角闪石+单斜辉石+石榴石的结晶分异趋势,晚阶段熔体不断作用于早阶段熔体产物,并最终相互叠加、混杂同步上升侵位成岩。在此过程中,还伴随有一定程度的地幔流体交代及壳幔混染等作用。其中,钾长石伟晶岩脉代表了流体作用最晚期阶段富挥发分富集作用的结果,蚀变二长岩包块则代表了早阶段岩浆体在流体强烈交代改造后的残留。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甭哥碱性杂岩体具有从晚三叠渐新世的年龄信息(220200Ma,192Ma,16787Ma,89Ma,35Ma,28.2Ma)。这些年龄数据虽然是采用不同测试方法获得,但实际上反映了甭哥岩体多期多阶段演化的复合杂岩体的特点。结合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区域上具有类似特征侵入岩体的时空分布情况来看,可以认为,甭哥碱性杂岩体实际上是一个由晚三叠印支期开始,至新生代喜山期结束的叠加复合富碱侵入体。因此,该岩体主要成岩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初始岩浆期(220200Ma):由甘孜理塘俯冲洋片部分熔融以及交代富集地幔部分熔融的混合熔体在深部形成初始岩浆体;(2)逐步叠加期(20065Ma):主要为加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在上升过程中遇到早期定位的初始岩体,并与之发生叠加混染及混合等,同时携带其继续上升侵位;(3)富碱岩浆与流体作用期(4030Ma):受印度-欧亚板块强烈碰撞的影响,由古俯冲交代富集地幔源区部分熔融的富碱岩浆和流体在走滑拉张背景下快速上升,在甭哥地区遇到印支燕山期的叠加混合岩体,进而与之发生流体交代和物质交换等过程,同时受到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熔体的混入并伴随地幔流体交代的壳幔混染等作用,最终形成现今出露地表的碱性杂岩体,其中,正长岩体可能更多地代表了初始岩浆期的产物。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甭哥碱性杂岩体中与金成矿有关的石英脉中存在NaCl-H2O和NaCl-H2O-CO2两类体系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为124.1284.5℃和197.6296.9℃,盐度则分别为0.18%10.98%和1.43%7.97%,总体属于低盐度低温流体,但包裹体盐度及温度变化范围较大,表明有不同来源的流体加入及混合,且H2O(V)+H2O(L)气液两相包裹体、CO2(V)+H2O(L)气液两相包裹体和CO2(V)+CO2(L)+H2O(L)气液液三相包裹体共生,代表了流体不混溶体系,表明甭哥金成矿作用很可能与流体不混溶有关。综合研究认为,甭哥金矿成矿与正长岩关系不甚明显,其赋矿部位均为张性构造破碎带,成矿作用主要受制于该区多阶段岩浆与含矿地幔流体的相互作用及与之相伴的壳幔混染作用。与岩浆作用相伴的含矿地幔流体实际上是一种透岩浆流体,以不混溶独立相形式赋存于富碱岩浆且与其同步运移,并以交代作用方式参与岩浆结晶成岩过程,必然引发一定程度壳源物质混染的同时,促进岩体深部或其相邻部位的矿质富集;结合区域上典型的与富碱侵入岩有关的金矿床特征,可以预测甭哥金矿富矿体可能定位于深部碱性杂岩体内外不同岩石类型接触部位尤其是作为物理化学边界层碎屑岩及碳酸盐岩的层间滑脱带等。

周洁[5](2017)在《云南省永胜分水岭—大理笔架山铜多金属矿床成矿岩体特征及构造背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区位于三江地区富碱侵入岩带上,铜矿体主要产于斑岩体及其外围接触带,矿化与斑岩体密切相关。本文以笔架山、小龙潭、分水岭三个典型斑岩型Cu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锆石LA-MC-ICP-MS U-Pb同位素年代学方法探讨了研究区典型斑岩型Cu多金属矿床的成岩、成矿时代;运用岩石学、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成矿斑岩体的岩浆成因类型;运用Lu-Hf同位素方法,探讨了研究区成矿斑岩体的岩浆来源;以电子探针分析结果为基础,运用角闪石—斜长石地质温压计推算了研究区成矿斑岩体的岩浆侵位深度,并探讨了成矿岩体的剥蚀程度;最终,综合野外观测及实验数据分析,讨论了矿床的成因、成矿地质体特征、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构建了成矿地质模型,以期为滇西地区斑岩型铜矿找矿工作提供一定理论指导。对研究区三个典型矿区主要侵入岩开展了全岩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获得含矿二长斑岩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笔架山35.6±0.2Ma,小龙潭36.0±0.2Ma,分水岭36.0±0.2Ma,表明研究区斑岩体为始新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体Si O2含量变化较大,高钾、富碱,属钙碱性—碱性(少量过碱性)、准铝质—过铝质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La、Nd)、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Sr、P、Ti),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虽被划入富碱侵入岩及A型花岗岩斑岩矿床,但具C型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斑岩体锆石εHf(t)值变化较大,显示研究区始新世斑岩体来源于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有幔源物质的加入。应用电子探针分析和角闪石—斜长石温压计获得滇西典型铜多金属矿区出露于地表的斑岩体结晶温压分别为:笔架山833.99℃,284.18 MPa;小龙潭804.72℃,163.88MPa;分水岭748.67℃,116.70MPa;进而得出研究区斑岩体侵位深度变化较大,笔架山岩体平均为10.53km,小龙潭6.07km,分水岭4.33km,显示从南西到北东侵位越来越浅的趋势。成矿模式总结为“斑岩侵位,次级构造,热流循环,接触交代,表生富集,再生成矿”。结合区域演化特征,认为研究区斑岩体形成于造山期后的拉张环境,陆陆碰撞挤压后应力松驰,岩浆沿断裂及次级断裂上侵,进而形成铜多金属矿床。

蒋琼玉[6](2017)在《西南三江成矿带中南段斑岩型铜矿多尺度遥感找矿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南“三江”,因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而得名,西南三江地区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欧亚版块与印度板块交接部位,是东特提斯的主要组成部分,因其复合造山作用突出,该地区成矿复杂、多样。区内具有运动强烈的多期次构造活动,岩浆岩活动及变质作用,成矿作用显着,具有非常优越的成矿环境,是我国极其重要的铜、铅锌、金、银等多金属富集区,全球较为罕见的多金属成矿域,一直是我国进行找矿工作的热门地区之一。本文在收集研究区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总结与分析。由于研究区范围较大,为了更好的利用遥感技术认识研究区成矿规律与能够更准确的进行研究区成矿预测工作,本文将研究区分为三个尺度进行研究(典型矿床尺度、矿集区尺度、成矿带尺度)。选取区内中部香格里拉矿集区,作为矿集区代表,选取香格里拉矿集区内规模最大的普朗斑岩型铜矿典型矿床,作为典型矿床代表。按照普朗典型矿床、香格里拉矿集区、西南三江成矿带中南段的顺序,首先对矿集区内典型矿床地质特征进行充分的认识,并进行分析,建立典型矿床遥感找矿模型,进而总结矿集区的成矿特征与成矿规律,建立矿集区遥感找矿模型,最后在此基础上,将矿集区的成矿特征与成矿规律放大到成矿带宏观背景上,直接确定成矿带找矿标志,建立成矿带遥感找矿模型,并圈定找矿远景区。对此,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1)对研究区内各尺度对应区域进行多源数据资料(地质资料与遥感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在普朗典型矿床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对对区内围岩地层、构造、蚀变分带及遥感异常情况验证开展了详细的研究工作。充分了解了其地质背景和成矿模式后,总结并利用ASTER结合World view遥感影像提取普朗典型斑岩型铜矿床的找矿标志,随后在ArcGIS平台建立的300m×300m标准网格地质统计单元中,进行定量化分析,得到了普朗典型矿床6个有利控矿变量:线性构造异常,线环交点异常,地质复杂度异常,有利成矿岩体复杂度,有利成矿隐伏岩体复杂度,遥感蚀变异常,其中岩体复杂度与矿体的相关性最大,其次为遥感蚀变异常、线性构造异常,地质复杂度、线环交点密度,和隐伏岩体复杂度,说明该区岩体与线性构造对该区矿体具有很好的指示性作用,据此建立了普朗典型矿床遥感找矿模型。(2)在对普朗典型矿床成矿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并镶嵌多景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所提取找矿标志,随后在ArcGIS平台建立的2km×2km标准网格地质统计单元中,进行定量化分析,得到香格里拉矿集区5个有利控矿变量:遥感构造异常、线环交点异常、有利成矿地层、有利成矿岩体和遥感蚀变异常。将区内已知铜矿点根据其规模大小,做相应缓冲区后分析其与控矿变量的相关性:线环交点密度中高值区,线性构造异常中高值区,有利成矿岩体,有利成矿地层和遥感蚀变异常高值区的相关系数依次减小,据此建立矿集区遥感找矿模型,为西南三江成矿带中南段斑岩型铜矿的成矿规律做好基础准备工作。(3)在总结矿集区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将矿集区的成矿特征与成矿规律放大到成矿带宏观背景上,直接确定成矿带找矿标志。镶嵌多景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所提取找矿标志,并在ArcGIS平台建立的10km×10km标准网格地质统计单元中进行量化,得到成矿带4个有利控矿变量:线性构造异常、有利成矿地层、有利成矿岩体和遥感蚀变异常。将区内已知铜矿床根据其规模大小,做相应缓冲区后分析与控矿变量的相关性:有利成矿地层变量相关性系数最大,其次为线性构造异常变量,岩体有利度变量、遥感蚀变异常变量,据此建立西南三江成矿带中南段遥感找矿模型,综合叠加分析后圈定成矿带找矿远景区。

杨剑[7](2016)在《滇西北衙金多金属矿床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矿产资源勘探和开采的力度不断增强,易识别矿、地表矿、浅层矿的日益减少,矿产勘查工作正向着寻找难识别矿、隐伏矿、深层矿的方向转变,同时我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在地质找矿工作部署中充分发挥成矿理论和勘查模型的指导作用;以地形复杂地区勘探和深部探测的找矿方法为重点,引进国外先进勘查技术方法、自主研发、应用示范,提高矿产资源勘查的整体水平”。基于成矿理论指导和地球物理找矿实践积累所建立的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模式可以有效地克服地质观察的不统一性和物化探的多解性,容易形成多方法、多参数、多尺度综合勘探的技术优势。滇西北衙金矿区紧邻扬子地台西缘丽江台缘褶皱地区,位于由北西-南东向分布的藏东-滇西碱性斑岩多金属成矿带的中南部,基于其自身的地质特性及地壳发展进程,优越的成矿条件、丰富的矿产资源、多样的成矿作用、复杂的矿床类型,是寻找众多贵重、紧缺或稀有矿产资源极具潜力的地区,该地区为稀缺、珍贵资源最易产生的地方,目前矿区探获金资源量300吨,铁2500万吨,是云南省储量最大的金矿。但是该区地质构造复杂,工作程度又偏低,交通条件困难,人文干扰大,年度有效工作时间短等现状。因此,选择北衙矿区典型矿床,从成矿预测角度,综合分析矿床的成矿模式、成矿规律、找矿标志,建立一种适合北衙矿区及外围的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模式,为滇西北衙金多金属矿的快速、经济、有效找矿评价提供科学的勘探方法和勘探模式,理论上完善了该地区的找矿方法技术体系,实践上为矿区及外围找矿提供了方向,为西南地区矿产勘查快速突破提供技术支撑及勘探示范,满足国家的战略要求及地方的找矿评价需求。本文主要是针对北衙地区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系统搜集以往地质、地球物理勘探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模式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以期获得比较全面、系统性的认识。1、分析和研究北衙矿区成矿模式和成矿规律,通过成矿、控矿要素分析,探讨该地区找矿标志,为地球物理勘探提供有效的明确的探测目标和相应的地质依据。2、根据北衙矿区金多金属矿床在成矿与控矿方面的基本规律和特征,通过物性参数统计结合已知矿区地质情况,对构造、矿体地球物理模型进行正演数值模拟,并对模拟结果作相应的综合分析研究,物性正演模拟是矿床成矿模式到地球物理勘探模式的桥梁,正演模拟结果可预知所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否有效,通过正演模拟结果结合相关物性差异开展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原理与勘探手段研究,涵盖了直接针对矿体的激电、磁法勘探以及通过平面重力资料、csamt寻找构造、岩体等间接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建立了成矿模式——物性正演模拟——地球物理勘探模式的研究体系。通过物性参数统计结合已知矿区地质情况,对构造、矿体地球物理模型进行了正演数值模拟,并对模拟结果作了相应的综合分析研究。正演模拟结果表明,利用电阻率参数开展大地电磁测深寻找构造及深部地层展布;重力异常在排除地形影响以外可揭示斑岩体在地表的投影位置;极化率及磁化率参数的激发极化法和磁法勘探可直接针对矿体开展找矿预测。从北衙地区成矿类型和特点出发,研究富碱斑岩体对成矿的作用和规律,根据富碱斑岩体的低密度特性,开展重力三维反演探测机理研究,通过地表地质模型及物性特征,结合三维密度结构,分析富碱斑岩体在深部的延展特征;通过线性信号增强与提取平面重力异常,结合区域磁源边界信息探讨区域性构造对该地区的成矿作用与影响。通过理论模拟及已知区试验结果表明,重力三维密度差非线性反演结合线性信号增强与提取能够获取较为准确的线性构造并且能够有效探测富碱斑岩体在深部的三维延展情况,这种间接提供找矿信息的地球物理勘探模式在北衙地区找矿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根据地面高精度磁测方法原理,以及北衙矿区金铁伴生的成矿特性,提出采用地面高精度磁测面积性测量,直接寻找与金矿密切相关的磁铁矿体产生的高磁异常,根据对照已知矿段矿体规模及边界,提出经验模态多尺度分解方法,利用该方法进行磁异常处理,其保持了小波多分辨率特性,同时又克服了选择小波基函数困难,能够实现信号多尺度分解,提高了异常筛选的分辨率,增强了异常边界识别度。设计电性模型,以数值模拟为基础,开展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正、反演对比试验研究,优选适合北衙地区的大地电磁测深方法,分析数据分析与解释的一般规律。根据影响北衙地区成矿相关的区域断裂构造和局部导矿构造,提出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进行成矿有利地段勘探,以传统的occam反演确定大致地电断面,利用smoothnessconstrainedleast-squares反演来突出高阻体以及高低阻地层分界面,这种优化反演方法从电性角度构建了更加切合北衙地区实际的地电模型。针对北衙矿区硫化物矿床激发极化特性,根据实际地质结构构建了假想的激发极化法电流激发深部矿体模型,通过不同供电电压下二次场电压及测量值稳定性试验优化激发极化法工作参数,优选大功率直流激电方法,提出了在平面重磁资料圈定靶区内开展面积性激电勘探,圈定平面激电异常分布,以激电异常的最高值为基点进行激电测深,对测深断面上激电异常的延展情况进行研究,进而确定极化体纵向延展特征,并与平面异常对比,修正平面异常位置,形成“有效高极化平面异常”,进而对深部矿化同平面异常两者间的关联进行推理,为成矿聚集地区的获得奠定基础。3、在已知矿区及外围远景区实施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模式试验,对勘探技术及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归纳。选择北衙矿区典型红泥塘已知矿段,进行区域地质背景研究以路线地质资料为约束条件,以重力三维反演推断隐伏岩体深部延展特征,根据CSAMT反演电阻率结构模型,圈定了红泥塘岩体、大沙地隐伏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建立地层解译模型;结合磁性信息约束,确定具有寻找矽卡岩型铁矿床潜力的接触带;根据极化率结构模型,建立矿体解译模型。利用多元信息约束构建了矽卡岩型铁金矿深部勘探的地球物理勘探模式及方法技术组合。综合利用北衙地区1:50000区域重磁化探资料,圈定找矿远景区;在远景区运用上述勘探方法(重力、磁法、激电、CSAMT、钻探),借助不同地球物理特性及各类参数约束综合解释方式实现隐伏矿藏的勘探及定位,验证和完善北衙地区深部找矿地球物理勘探模式。4、最后,通过已知区及远景区试验效果,总结并提出北衙地区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模式:地球物理工作在区域性地质背景分析的过程中获得相关地质资料,基于岩矿的物性特征,匹配相应的地球物理方法。围绕面积性重力测量,在区域重力异常的基础上对区块进行整体性划分,借助线性信号分析方法处理局部异常,获取线性构造,以三维密度反演推断岩体的展布初步划分成矿有利区;利用地面高精度磁测局部异常,寻找与金矿密切相关的磁铁矿引起的“干净”完整的高磁异常;用CSAMT剖面测量验证和控制深部导矿构造、岩性突变界面等成矿有利地段;在成矿有利富集区段采用大功率直流激电法,利用极化率面积测量方式对极化率异常区域进行明确,并以极化率测深进行辅助,对平面异常进行修正,获得极化体纵向延展特征;基于四种方法存在的异常结合处确定不同级次的找矿空间;基于地球物理多元信息实现多方法、多参数、多尺度、多角度综合探测;最后利用钻探来验证地球物理勘探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刀艳[8](2016)在《云南祥云宝兴厂Cu、Mo矿区喜马拉雅期岩浆演化及成因》文中研究说明宝兴厂铜钼多金属矿床是金沙江-红河新生代斑岩成矿带中的重要矿区之一,矿区喜马拉雅期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发育不同类型富碱斑岩。本文对宝兴厂矿区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及岩浆岩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成岩年代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用宏观地质体穿切关系与微观精确定年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新厘定研究区岩浆侵位序列为正长斑岩(Ⅰ阶段)→斑状花岗岩+煌斑岩(Ⅱ阶段)→花岗斑岩+煌斑岩(Ⅲ阶段)→碱长花岗斑岩(Ⅳ阶段),证实矿区喜马拉雅斑岩体是同期多阶段岩浆脉动式活动的产物。其中,第Ⅱ阶段和第Ⅲ阶段为岩浆主要侵位期,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基性岩浆活动。(2)对已有可靠成岩年龄数据及本次新获得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数据的统计分析,确认矿区喜马拉雅期岩体形成年龄于38-33Ma之间,处在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带的岩浆活动高峰期(45~30 Ma)范围内,但略滞后于其北段岩浆活动高峰期。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事件时空分布分析显示,沿金沙江-红河断裂带从北段的玉龙→中段北衙、宝兴厂→南段铜厂等,岩浆活动年龄和成矿年龄逐渐变新,反映青藏高原深部物质流动有向高原东南部迁移的趋势。(3)矿区喜马拉雅期花岗质岩浆活动由早阶段至晚阶段具有由中酸性→酸性,并向碱度增强和逐渐富钾方向演化的特点。其中,由早阶段岩体至晚阶段岩体,Si02含量具有逐渐增高的趋势,A1203、CaO、Fe203、MgO和P205的含量有逐渐变低的趋势,分异指数(DI)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固结指数(SI)有逐步降低的趋势。暗色包体和煌斑岩的Si02含量在42.53%-54.98%之间,Si02、MgO、K20和全碱(K2O+Na2O)含量由早阶段煌斑岩+暗色包体→晚阶段煌斑岩依次升高,而A1203含量则依次降低。固结指数由暗色包体→早阶段煌斑岩→晚阶段煌斑岩逐渐增高,分异指数则相反且集中在40~50之间,暗示本区铁镁质岩浆岩结晶分异作用不强。其中,暗色包体和早阶段煌斑岩特征值相似或相近,揭示它们之间密切的演化关系。(4)不同阶段花岗质岩体、暗色包体和煌斑岩具相似的微量稀土元素特征:V、Co、Cu和Zn等过渡族元素轻微富集,Cr和Ni相对亏损,过渡族元素蛛网图均呈大致相同的“W”型,明显富集Rb、Ba、U、Th、Sr和L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以及Nb、Ta(或“TNT”)异常亏损的特点。总体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存在微弱δEu负异常的特点,其中花岗质岩体和晚阶段煌斑岩∑REE较低,暗色包体和早阶段煌斑岩∑REE较高。(5)煌斑岩、暗色包体及花岗质岩体具有相近的Sr、Nd、Hf同位素的组成:总体具有高Sr、低Nd的特征,但暗色包体和煌斑岩εNd(t)高于寄主花岗质岩体,显示幔源组分较高,具有向Ⅱ型富集地幔端元演化的趋势;寄主花岗质岩体的εHf(t)全部为正值,暗色包体和煌斑岩的εHf(t)均为负值,岩体高Hf和低Nd的特征,指示难熔的古老岩石圈地幔与俯冲的地壳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矿区岩体Pb同位素组成具造山带铅特点,成因与壳-幔混合的岩浆作用有关;花岗质岩体的锆石的结晶标型揭示岩体在低温、偏碱环境下形成,且为以壳源为主的壳-幔混合成因,具有富水、富碱的特征,是利于成矿的岩浆系统;锆石总稀土含量很高,具有LREE强烈亏损、HREE富集的左倾配分型式,明显的正Ce异常,中等到弱的负Eu异常;锆石Hf同位素具有非常好的相似性,εHf(t)值散布于正值和负值(大部分为正值)之间,指示它们经历了比较显着的壳幔岩浆混合过程。因此,源区有显着的相关性又有区别,源区均具有俯冲板片流体交代富集地幔的特点,其中铁镁质岩浆主要起源于大陆岩石圈地幔,而花岗质岩浆源区主要起源于壳幔混合区。(6)宝兴厂矿区富碱侵入体形成于后碰撞的板内环境,构造-岩浆活动经历了以挤压向伸展转换过渡为主的减压升温过程,非常有利于发生基性到中酸性的岩浆演化以及大规模的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矿区复式岩体经历源区部分熔融、壳幔混合以及结晶分异作用:花岗质侵入体和晚阶段煌斑岩为富集地幔源区相对高部分熔融(分别为15%和10%)的结果,暗色包体和早阶段煌斑岩为富集地幔源区低部分熔融(-3%)的产物;花岗质岩体地壳混染程度相对较高,煌斑岩混染程度相对较低;从花岗质侵入体→暗色包体→早阶段煌斑岩→晚阶段煌斑岩结晶分异程度依次升高;壳幔混合比例在0.44~0.60之间,主要集中在0.5附近。(7)矿区经历了地壳缩短加厚、软流圈上涌底侵、部分熔融和混合作用→热流升高、地壳减薄、壳幔混合的深部动力学作用过程,岩浆活动过程中产生流动分异和差异性上升,并沿红河断裂与程海断裂交汇处的局部引张区发生脉动式侵位,构成一个完整的构造-岩浆演化过程。据此,本文建立了陆内走滑动力学环境下岩浆脉动式侵位模型。模型指出:第1阶段岩浆岩的源区深度较大,源区的部分熔融程度较高,酸性组分和结晶分异程度较低,形成正长斑岩墙:第Ⅱ-Ⅲ阶段的岩浆的源区深度变浅,源区的部分熔融程度较低但规模大,有大量下地壳花岗质组分参与,酸性组分和结晶分异程度较高,依次形成与成矿有关的斑状花岗岩主岩体和含古老地壳基底物质的花岗斑岩岩枝(脉);第Ⅳ阶段岩浆的源区深度与第Ⅱ-Ⅲ阶段相似,但源区的部分熔融程度最低,岩浆熔融规模小,分异程度高,仅形成岩墙状-脉状碱长花岗斑岩。岩浆主侵位阶段,还伴随有源区深度更大的小规模铁镁质岩浆侵入,形成矿区两阶段煌斑岩脉。

刘明[9](2014)在《云南马厂箐铜钼金多金属矿床的岩浆成矿系统》文中认为马厂箐铜钼金矿床被认为是金沙江-哀牢山构造带上与喜山期富碱斑岩有关的典型矿床之一。该矿床一般被归属为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宝兴厂岩体被认为是致矿斑岩。但是,大量的证据与这种认识相悖,表明马厂箐矿床的成因具有重新认识的必要性。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均表明,宝兴厂岩体与区内其它出露面积较大的岩体(如拴马槽岩体)均为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基质为显晶质,因而不是斑岩,更不是致矿侵入体。野外观察和勘探剖面证实了这种认识,因为宝兴厂岩体为无根板状侵入体,其矿化作用仅限于岩体下部,且矿化类型为沿裂隙充填的脉状矿化,暗示宝兴厂岩体不是致矿侵入体。相反,被屏蔽在宝兴厂岩体之下的小斑岩体往往含矿性较好,多为浸染状、稠密浸染状矿化,明显展现出致矿侵入体的特征。据此,本文将宝兴厂等岩体看作是马厂箐岩基的剥蚀残留,而该区的含矿斑岩才是致矿侵入体。锆石U-Pb LA-ICP-MS测年表明,宝兴厂岩体和拴马槽岩体的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时间分别为37.37±0.18 Ma和37.57±0.42 Ma;而被屏蔽在岩基之下的石英正长岩、石英正长斑岩、花岗斑岩的形成时间分别为34.71 ±0.14 Ma、35.34±0.55Ma、34.58±0.16Ma,说明区内存在两期岩浆侵入活动。斑岩类岩体形成时间比马厂箐岩基晚2 Ma。众所周知,花岗质岩基的侵位深度一般为10-12km,而斑岩型矿床的形成深度一般小于3km。由此可以推断,在此2 Ma时间段内,马厂箐地区发生了快速隆升与剥蚀。依据角闪石全铝压力计估算结果,马厂箐岩基形成深度约为,平均为11km;斑岩体固结深度约为近地表,证实了关于该区曾经发生了快速隆升与剥蚀的推测,剥蚀速率约为3.55mmm/yr。马厂箐岩浆成矿系统时空结构研究表明,该地区的岩浆-成矿作用强烈受控于金沙江-哀牢山带的构造演化,斑状花岗岩的产出暗示金沙江-哀牢山带的地壳深处曾经存在深部岩浆房,37-35 Ma造山带岩石圈拆沉作用,使得高温幔源岩浆的注入,伴随着大量的含矿流体,导致了冻结岩浆房的活化,触发了本区的成矿作用。

周道卿[10](2013)在《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带深部构造—岩浆体系与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江造山系是全球最为复杂的造山带之一,经历了晚古生代-中生代特提斯构造演化和新生代大陆碰撞复合造山过程,发生了“多幕式”巨量金属的聚积和大规模成矿作用,成为世界级多金属成矿省。论文通过对三江地区深部构造格架、岩浆活动、复合造山深部过程研究,构建了深部构造-岩浆体系及其控矿模式,开展了区域立体信息成矿预测与评价,开拓了区域勘查找矿工作新思路。基于重磁震等地球物理资料的深度开发,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构建三江地区壳内构造格架与岩浆体系。重磁资料定量反演首次发现义敦“超长磁性岛弧体”、腾冲“超大磁性块”和临沧-孟连-景洪“复杂碰撞磁性带”等;居里面深度反演在三江中北段发现大型“双隆起带”,居里面隆起区与矿集区对应较好;地球物理资料岩性构造填图,新圈定一批区域深大断裂带和隐伏岩浆岩体,为基础地质研究和找矿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信息。深入分析了莫霍面变化特征所反映的地质内涵,探讨了莫霍面形态特征与深部构造和区域成矿作用的成因联系,系统展示出三江地区深部构造与大型矿集区的空间联系;地震层析成像显示印-亚大陆岩石圈大规模俯冲至三江造山系下部,引起大规模的拆沉作用;大地电磁资料显示深部存在的大规模的低阻物质流以及地震层析成像揭示的深部低速体,成为区域壳幔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直接证据。区域深大断裂系统是首要的控矿要素,大型矿床区域上严格受深大断裂控制,而深大断裂的浅部次级断裂则直接决定着矿床的空间分布,深大断裂体系的导-配-控矿作用明显,同时深部构造运动(即俯冲、拆沉、走滑等)成为成矿作用和区域构造演化的最根本的动力来源;根据三江地区复杂的构造演化动力学过程,初步建立深部构造-岩浆体系的控矿模式及区域成矿动力学模型。基于建立的深部构造-岩浆体系,综合浅部区域地质、矿产、物探、化探资料,运用模糊证据权法在全区首次开展立体成矿预测,圈定了多个成矿远景区。通过综合物探、化探、地质、矿产等资料,以三江地区深部构造系统、深部岩浆体系作为重要控矿因素,采用多信息源、多证据层联合预测方法,真正实现了区域深部地质信息在区域成矿预测中的应用,提高了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二、宾川幔坳区斑岩铜矿综合信息三维找矿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宾川幔坳区斑岩铜矿综合信息三维找矿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盐源桃子乡新生代富碱斑岩成因及深部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碰撞造山带斑岩铜矿和富碱斑岩带
        1.2.2 研究区地质工作现状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1.6 取得成果和认识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地层
    2.3 岩浆岩
    2.4 构造
    2.5 矿产
3 研究区地质特征
    3.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3.2 研究区地质特征
    3.3 岩石学与岩相学特征
        3.3.1 岩石宏观特征
        3.3.2 微观特征
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1 测试方法
        4.1.1 主量元素
        4.1.2 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
    4.2 主量元素
    4.3 稀土元素
    4.4 微量元素
5 锆石U-Pb年代学、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地球化学
    5.1 锆石U-Pb年龄
        5.1.1 样品筛选
        5.1.2 测试方法
        5.1.3 年龄分析结果
    5.2 锆石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
    5.3 锆石Hf同位素地球化学
6 富碱斑岩成因及深部过程
    6.1 富碱斑岩侵位时代
    6.2 富碱斑岩成因
    6.3 深部过程
        6.3.1 构造环境判别
        6.3.2 深部过程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表

(2)物化探综合方法在北疆包古图地区矿产勘探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CSAMT方法
        1.2.2 综合物化探方法
    1.3 包古图一带物化探研究历史及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2 区域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
    2.1 地质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地层
    2.2 地球物理特征
        2.2.1 地层物性特征
        2.2.2 岩(矿)石物性特征
3.方法原理与工作技术
    3.1 重磁测量
        3.1.1 重力测量
        3.1.2 高精度磁测
    3.2 激发极化法
        3.2.1 方法原理
        3.2.2 工作技术
    3.3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
        3.3.1 方法原理
        3.3.2 工作技术
4.重磁及激电扫面资料处理与解释
    4.1 重磁数据处理与解释
        4.1.1 重力数据处理
        4.1.2 重力异常解释
        4.1.3 磁测数据处理
        4.1.4 磁异常解释
        4.1.5 重磁综合解释推断侵入岩体特征
    4.2 激电资料处理和解释
        4.2.1 资料处理
        4.2.2 异常解释
    4.3 组合特征
5.成矿远景区与异常组合特征
    5.1 成矿远景区划分
    5.2 A1-2 区组合异常特征及CSAMT探测
    5.3 CSAMT资料处理与解释
        5.3.1 数据处理
        5.3.2 资料解释
    5.4 A1-2 区物化探成果综合解释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3)格咱斑岩带复合成矿系统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
        1.2.1 复合成矿系统研究现状
        1.2.2 斑岩型铜钼矿床研究现状
        1.2.3 格咱斑岩带斑岩铜钼多金属矿床研究进展
        1.2.4 拟解决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完成主要工作量
    1.5 样品制备和分析方法
    1.6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演化
        2.1.1 构造格架
        2.1.2 构造演化
    2.2 成矿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2.4 区域矿产分布
第三章 典型矿床
    3.1 红山-红牛大型铜钼多金属复合成因矿床
        3.1.1 矿床地质特征
        3.1.2 样品采集
        3.1.3 成岩成矿年代学
        3.1.4 岩石化学
        3.1.5 同位素
        3.1.6 小结
    3.2 休瓦促大型钼钨多金属复合成因矿床
        3.2.1 矿床地质特征
        3.2.2 样品采集
        3.2.3 成岩成矿年代学
        3.2.4 岩石化学
        3.2.5 同位素
        3.2.6 流体包裹体
        3.2.7 小结
    3.3 铜厂沟超大型钼多金属矿床
        3.3.1 矿床地质特征
        3.3.2 样品采集
        3.3.3 成岩成矿年代学
        3.3.4 岩石化学
        3.3.5 同位素
        3.3.6 流体包裹体
        3.3.7 小结
    3.4 东炉房钼铜多金属矿点
        3.4.1 矿床地质特征
        3.4.2 样品采集
        3.4.3 成岩成矿年代学
        3.4.4 岩石化学
        3.4.5 同位素
        3.4.6 小结
    3.5 普朗超大型铜多金属矿床
        3.5.1 矿床地质特征
        3.5.2 样品采集
        3.5.3 成岩成矿年代学
        3.5.4 岩石化学
        3.5.5 小结
    3.6 松诺铜矿点
        3.6.1 矿床地质特征
        3.6.2 样品采集
        3.6.3 成岩成矿年代学
        3.6.4 岩石化学
        3.6.5 同位素
        3.6.6 小结
第四章 复合成矿系统
    4.1 印支期斑岩CU多金属成矿系统
        4.1.1 成矿时限
        4.1.2 成矿岩浆性质及源区
        4.1.3 成矿物质来源
        4.1.4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4.1.5 构造-岩浆-流体-成矿
    4.2 燕山期斑岩MO多金属成矿系统
        4.2.1 成矿时限
        4.2.2 成矿岩浆性质及源区
        4.2.3 成矿物质来源
        4.2.4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4.2.5 构造-岩浆-流体-成矿
    4.3 复合成矿系统模型
        4.3.1 复合成矿机制
        4.3.2 复合成矿模式
第五章 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5.1 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5.1.1 时间分布规律
        5.1.2 空间分布规律
        5.1.3 矿床共生组合
    5.2 矿化信息研究
        5.2.1 矿化地质信息研究
        5.2.2 物探异常信息研究
        5.2.3 化探异常信息研究
        5.2.4 遥感地质信息研究
        5.2.5 重砂异常信息研究
    5.3 找矿模型建立
    5.4 找矿方向及工作建议
        5.4.1 找矿方向
        5.4.2 找矿勘查工作建议
第六章 主要认识及存在问题
    6.1 主要认识
    6.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4)滇西北甭哥碱性杂岩体成岩机制研究与成矿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富碱火成岩的相关研究现状
        1.2.2 滇西富碱火成岩研究现状
        1.2.3 流体与成矿作用关系研究现状
        1.2.4 埃达克岩及其与成矿作用关系研究现状
        1.2.5 甭哥岩体成岩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和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1.3.3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1.3.4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地质背景概况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及演化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主要构造单元及演化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地层概况
        2.2.2 构造特征
        2.2.3 岩浆岩概况
        2.2.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2.5 深部构造与地表构造的关系
    2.3 区域地质演化与成矿作用概述
第3章 岩体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
    3.1 岩体地质特征
        3.1.1 岩石组合特征
        3.1.2 围岩特征
        3.1.3 岩体矿化特征
    3.2 主岩及包体岩相学特征
        3.2.1 寄主岩岩相学特征
        3.2.2 脉体显微特征
        3.2.3 包体岩石岩相学特征
    3.3 岩体矿物学特征
        3.3.1 黑云母
        3.3.2 长石
        3.3.3 角闪石
        3.3.4 辉石
    3.4 寄主岩与包体关系及其成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岩体地球化学示踪研究
    4.1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4.1.1 常量元素特征
        4.1.2 稀土元素特征
        4.1.3 微量元素特征
    4.2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3 围岩与石英脉地球化学特征
    4.4 岩体成矿特征分析
    4.5 年代学结果讨论及对成岩时代的限定
第5章 流体包裹体研究
    5.1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
    5.2 流体包裹体显微特征及分类
    5.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5.4 流体包裹体地质压力计
    5.5 流体不混溶与金矿化关系
第6章 岩体成岩成矿机制探讨
    6.1 岩浆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6.1.1 岩体成岩构造背景分析
        6.1.2 成岩过程地球动力学机制分析
        6.1.3 深部地质过程对甭哥岩体的影响
    6.2 多阶段成岩作用模型
    6.3 成矿潜力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云南省永胜分水岭—大理笔架山铜多金属矿床成矿岩体特征及构造背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1.2 地理概况
        1.2.1 位置与交通
        1.2.2 自然地理与经济状况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技术路线
    1.5 完成实物工作量
    1.6 主要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及构造演化
    2.1 地层
    2.2 构造
    2.3 岩浆岩
    2.4 变质岩
    2.5 区域构造演化
3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笔架山矿区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区岩浆岩
        3.1.4 围岩蚀变
        3.1.5 矿体特征
        3.1.6 矿石质量
        3.1.7 岩性构造剖面分析
    3.2 小龙潭矿区
        3.2.1 矿区地层
        3.2.2 矿区构造
        3.2.3 矿区岩浆岩
        3.2.4 围岩蚀变
        3.2.5 矿体特征
        3.2.6 矿石质量
        3.2.7 岩性构造剖面分析
    3.3 分水岭矿区
        3.3.1 矿区地层
        3.3.2 矿区构造
        3.3.3 矿区岩浆岩
        3.3.4 矿区变质岩
        3.3.5 围岩蚀变
        3.3.6 矿体特征
        3.3.7 矿石质量
        3.3.8 岩性构造剖面分析
4 成岩、成矿年龄及岩浆成因探讨
    4.1 成岩、成矿年龄
        4.1.1 U-Pb测年样品及测试方法
        4.1.2 U-Pb测年结果
        4.1.3 成岩、成矿年龄讨论
    4.2 岩浆成因类型
        4.2.1 全岩地球化学样品及测试方法
        4.2.2 样品岩相学特征
        4.2.3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4.2.4 岩浆成因类型讨论
5 岩浆源区及岩体侵位深度探讨
    5.1 岩浆源区
        5.1.1 Lu-Hf同位素样品及测试方法
        5.1.2 锆石Hf同位素特征分析
        5.1.3 岩浆源区及其指示意义讨论
    5.2 岩浆侵入方式
    5.3 岩浆侵位深度
        5.3.1 电子探针样品及测试方法
        5.3.2 电子探针测试结果
        5.3.3 地质温压计
        5.3.4 侵位深度及隆升速率探讨
        5.3.5 滇西高原新生代地壳差异性隆升机制
    5.4 矿床剥蚀程度
        5.4.1 蚀变—矿化分带判别
        5.4.2 岩体、岩脉发育状况及岩石特征等综合判别
        5.4.3 裂变径迹证据
        5.4.4 剥蚀程度探讨
6 成矿模型的建立及成矿构造背景探讨
    6.1 矿床类型及成因
    6.2 成矿地质体特征
        6.2.1 成矿地质体的厘定
        6.2.2 成矿地质体的基本特征
    6.3 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
        6.3.1 成矿构造系统
        6.3.2 成矿结构面特征
    6.4 成矿作用特征标志
        6.4.1 矿体及矿石特征
        6.4.2 矿化期及矿化阶段
        6.4.3 矿化及蚀变分带特征
        6.4.4 成矿深度与剥蚀程度
    6.5 成矿模式及找矿模型的建立
        6.5.1 控矿因素
        6.5.2 成矿模型的建立
    6.6 成矿构造背景探讨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西南三江成矿带中南段斑岩型铜矿多尺度遥感找矿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1.4.1 遥感找矿模型构建基本原则
        1.4.2 基本方法
第2章 西南三江成矿带中南段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1 构造
        2.2.2 地层
        2.2.3 岩浆岩
        2.2.4 成矿特征
第3章 普朗典型矿床遥感找矿模型
    3.1 基本概况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1.4 围岩蚀变
    3.2 地质异常提取及分析
        3.2.1 线环构造解译
        3.2.2 遥感解译构造野外验证
        3.2.3 线性构造定量分析
        3.2.4 岩体
        3.2.5 隐伏岩体
        3.2.6 地质复杂度
    3.3 基于ASTER数据的遥感蚀变提取与分析
        3.3.1 遥感蚀变提取
        3.3.2 遥感蚀变野外验证
        3.3.3 遥感蚀变定量分析
    3.4 遥感找矿模型的建立
第4章 香格里拉矿集区遥感找矿模型
    4.1 基本概况
    4.2 地质概况
        4.2.1 地层
        4.2.2 构造
        4.2.3 岩浆岩
    4.3 地质异常信息提取与成矿分析
        4.3.1 遥感解译线环构造
        4.3.2 成矿地层和岩体
    4.4 基于Landsat 8 OLI遥感异常信息提取与成矿分析
    4.5 遥感找矿模型的建立
        4.5.1 构造异常变量
        4.5.2 遥感蚀变异常变量
        4.5.3 岩体、地层变量
        4.5.4 综合分析
第5章 西南三江成矿带中南段遥感找矿模型
    5.1 地质异常信息提取与分析
        5.1.1 遥感解译线性构造
        5.1.2 地层
        5.1.3 岩体
    5.2 遥感蚀变异常提取与分析
        5.2.1 遥感羟基异常
        5.2.2 遥感铁染异常
    5.3 成矿带遥感找矿模型的建立与成矿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滇西北衙金多金属矿床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找矿模型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深部找矿地球物理勘探研究现状
    1.4 北衙矿区勘探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主要研究路线
    1.7 创新性研究成果
第2章 北衙金多金属矿成矿模式及成矿规律
    2.1 矿床地质特征
    2.2 矿床成因与找矿标志
        2.2.1 成矿机制及成矿模式
        2.2.2 成、控矿要素分析
    2.3 物性基础及物性模型
        2.3.1 岩(矿)石物性特征
        2.3.2 构造空间电阻率模型
        2.3.3 矿体、岩体地球物理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衙金多金属矿重磁勘探技术机理
    3.1 北衙金多金属矿重力勘探技术机理
        3.1.1 重力勘探理论基础及工作方法
        3.1.2 北衙矿区重力勘探应用效果
    3.2 北衙金多金属矿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机理
        3.2.1 磁法勘探理论基础及技术方法
        3.2.2 地面高精度磁测应用效果
    3.3 北衙金多金属矿重磁勘探方法及勘探模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衙金多金属矿综合电法探测机理
    4.1 激发极化法探测技术机理
        4.1.1 激发极化法理论基础
        4.1.2 北衙矿区激电方法应用及评价
    4.2 大地电磁测深探测机理
        4.2.1 大地电磁法基本理论及工作方法
        4.2.2 北衙矿区AMT与CSAMT方法技术研究
    4.3 北衙金多金属矿电法勘探方法及勘探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模式试验
    5.1 已知隐伏矽卡岩型铁金矿床勘探方法试验
    5.2 成矿远景区勘探模式试验
        5.2.1 全区隐伏岩体预测
        5.2.2 区域断裂构造识别
        5.2.3 远景区勘探方法验证效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北衙地区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云南祥云宝兴厂Cu、Mo矿区喜马拉雅期岩浆演化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浆演化研究的历程
        1.2.2 主要新进展
        1.2.3 岩浆多阶段演化模式研究
        1.2.4 方法和手段
    1.3 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岩浆演化研究现状
    1.4 宝兴厂矿区喜马拉雅期岩浆演化研究现状
        1.4.1 花岗质岩浆岩研究现状
        1.4.2 铁镁质岩浆岩研究现状
    1.5 存在的问题
    1.6 论文的创新性
    1.7 研究内容及方法
        1.7.1 本文研究内容
        1.7.2 测试方法
        1.7.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7.5 研究工作概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区域性深大断裂
        2.1.3 金沙江—红河喜马拉雅期斑岩带
        2.1.4 遥感线环构造特征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2.1 重力异常
        2.2.2 区域航磁异常
        2.2.3 壳幔结构
    2.3 矿区地层岩性
    2.4 矿区构造
        2.4.1 褶皱
        2.4.2 断裂
    2.5 岩浆岩类型及其分布
        2.5.1 花岗质岩浆岩
        2.5.2 铁镁质岩浆岩
    2.6 主要矿床类型及地质特征
第三章 喜马拉雅期富碱侵入体岩石学特征及岩浆演化序列
    3.1 矿区岩浆岩类型及其特征
        3.1.1 花岗质岩浆岩
        3.1.2 铁镁质岩浆岩
    3.2 岩体侵位序列的宏观地质证据
    3.3 岩体年代学研究
        3.3.1 正长斑岩年龄
        3.3.2 斑状花岗岩年龄
        3.3.3 花岗斑岩年龄
        3.3.4 碱长花岗斑岩年龄
        3.3.5 煌斑岩及暗色包体年龄
    3.4 矿区喜马拉雅期岩浆演化及与红河断裂带岩浆作用关系
第四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演化
    4.1 花岗质岩石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演化
    4.2 花岗质岩石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1 微量元素组成
        4.2.2 稀土元素组成
    4.3 煌斑岩及暗色包体地球化学特征
        4.3.1 主量元素
        4.3.2 稀土元素特征
        4.3.3 微量元素特征
    4.4 全岩Sr-Nd-Hf-Pb同位素及变化
        4.4.1 全岩Sr-Nd-Hf同位素
        4.4.2 Pb同位素组成
    4.5 锆石群型特征
        4.5.1 锆石基本形态
        4.5.2 锆石标型特征
        4.5.3 锆石标型演化势
        4.5.4 锆石标型地质意义
    4.6 锆石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特征
        4.6.1 锆石微量元素组成
        4.6.2 锆石Hf同位素组成
        4.6.3 锆石Hf同位素的地质意义
第五章 成岩构造环境、岩石成因及岩浆源区
    5.1 成岩构造环境
        5.1.1 花岗质岩体构造环境
        5.1.2 煌斑岩和暗色包体的构造环境判别
    5.2 花岗质岩体和铁镁质岩体的成因
        5.2.1 花岗质侵入体的成因
        5.2.2 铁镁质暗色包体的成因信息
    5.3 煌斑岩成因机制
    5.4 岩浆源区特征
    5.5 岩浆演化
        5.5.1 部分熔融
        5.5.2 结晶分异
        5.5.3 壳幔混合作用
第六章 富碱侵入体侵位机制及成因模型
    6.1 岩浆起源深度
    6.2 富碱岩浆形成机制与地幔流体的关系
    6.3 岩浆侵位的深部动力学机制及模型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的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9)云南马厂箐铜钼金多金属矿床的岩浆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思路
        1.2.3 技术路线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完成工作量
        1.3.3 取得的认识
第二章 研究现状
    2.1 岩浆活动与内生金属成矿作用
    2.2 构造运动与内生金属成矿作用
    2.3 金沙江-哀牢山带新生代成矿作用
    2.4 金沙江-哀牢山带新生代矿床的时空分布
第三章 火成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1 成岩物质来源
    3.2 成岩年龄问题
    3.3 火成岩成矿专属性问题
    3.4 地球动力学问题
第四章 区域地质和矿区地质
    4.1 区域地质
        4.1.1 地层
        4.1.2 构造
        4.1.3 岩浆岩
    4.2 矿区地质
        4.2.1 矿床地质特征
        4.2.2 岩浆物理过程与岩石结构
        4.2.3 马厂箐矿田的侵入岩结构分类
第五章 马厂箐矿田侵入体的年代学
    5.1 正长(斑)岩、石英(碱长)正长(斑)岩成岩年龄
    5.2 花岗斑岩成岩年龄
    5.3 花岗岩或斑状花岗岩成岩年龄
    5.4 铜钼矿成矿年龄
    5.5 金矿成矿年龄
    5.6 成岩成矿年龄讨论
第六章 成岩成矿的温压条件估算
    6.1 压力计经验公式
    6.2 角闪石全铝压力计适用条件
    6.3 矿物学特征
    6.4 平衡温压计算
第七章 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7.1 致矿侵入体的识别
    7.2 成矿金属的来源
    7.3 暗色微粒包体与寄主岩浆的化学关系
    7.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八章 马厂箐矿田的岩浆成矿系统
    8.1 马厂箐矿田的岩浆成矿系统
    8.2 哀牢山新生代造山作用与马厂篝地区地壳的快速隆升
    8.3 哀牢山-金沙江带造山作用的远程效应
        8.3.1 地球动力学系统
        8.3.2 岩浆活动与成矿
        8.3.3 深部约束机制
第九章 讨论与结论
    9.1 岩浆成矿系统的复杂性
    9.2 哀牢山-金沙江带的岩浆成矿系统
    9.3 哀牢山-金沙江带的迅速崛起
    9.4 哀牢山-金沙江带造山作用的远程效应
    9.5 哀牢山-金沙江带的深部过程
致谢
参考文献

(10)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带深部构造—岩浆体系与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壳内构造-岩浆体系
        1.3.2 上地幔对复合造山作用的响应
        1.3.3 深部构造-岩浆体系与成矿作用
        1.3.4 区域成矿立体预测与评价
    1.4 主要实物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1.5.1 构建了壳内构造格架与岩浆体系
        1.5.2 厘清了上地幔对复合造山作用的响应过程
        1.5.3 建立了深部构造-岩浆体系控矿模式
        1.5.4 首次开展了立体成矿预测与评价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1.1 主要地块
        2.1.2 缝合带和弧链
    2.2 地球物理场特征
        2.2.1 重力场特征
        2.2.2 磁场特征
    2.3 地球化学特征
        2.3.1 铜元素
        2.3.2 金元素
        2.3.3 铅锌元素
    2.4 区域成矿特征
        2.4.1 矿产分布
        2.4.2 成矿演化
3 壳内构造-岩浆体系
    3.1 地壳结构特征
    3.2 壳内大型线性构造带特征
        3.2.1 区域深大断裂构造带
        3.2.2 深大断裂与浅部构造的关系
    3.3 壳内岩浆侵入体空间分布
        3.3.1 磁性体的顶界计算
        3.3.2 磁性体的底界分布特征
    3.4 壳内岩性构造填图
        3.4.1 隐伏断裂带
        3.4.2 深部地质体
4 上地幔对复合造山作用的响应
    4.1 莫霍面变化特征
        4.1.1 幔隆带与幔坳带
        4.1.2 莫霍面与壳内各圈层对应关系
    4.2 复合造山中的俯冲-拆沉作用过程
        4.2.1 岩石圈俯冲作用
        4.2.2 岩石圈拆沉作用
    4.3 复合造山过程中的壳幔相互作用
        4.3.1 深部物质流
        4.3.2 深部地震低速异常
5 深部构造岩浆体系与成矿作用
    5.1 成矿系统基本特征
        5.1.1 增生造山成矿系统与碰撞造山成矿系统
        5.1.2 构造转换成矿作用
        5.1.3 复合叠加成矿作用
    5.2 成矿作用与深部构造-岩浆体系的时空关系
        5.2.1 复合造山过程对成矿作用的约束
        5.2.2 深部构造-岩浆体系与矿床分布
    5.3 深部构造-岩浆体系控矿模式
        5.3.1 深部构造对成矿作用控制
        5.3.2 深部岩浆活动与成矿
        5.3.3 区域成矿作用动力学模型
6 区域成矿立体预测与评价
    6.1 模糊证据权预测模型
        6.1.1 先验概率
        6.1.2 证据权重
        6.1.3 后验概率
        6.1.4 模糊证据权
    6.2 预测数据库建立
        6.2.1 成矿异常信息分类提取
        6.2.2 证据图层制作
    6.3 模型应用预测
        6.3.1 权值计算与成图
        6.3.2 远景区块划分与分级
7 结论
    7.1 主要认识与成果
    7.2 存在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宾川幔坳区斑岩铜矿综合信息三维找矿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盐源桃子乡新生代富碱斑岩成因及深部过程[D]. 邱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2]物化探综合方法在北疆包古图地区矿产勘探中的应用与研究[D]. 王辉.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3]格咱斑岩带复合成矿系统及找矿方向[D]. 余海军.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6)
  • [4]滇西北甭哥碱性杂岩体成岩机制研究与成矿潜力分析[D]. 黄玉蓬.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1)
  • [5]云南省永胜分水岭—大理笔架山铜多金属矿床成矿岩体特征及构造背景研究[D]. 周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 [6]西南三江成矿带中南段斑岩型铜矿多尺度遥感找矿模型研究[D]. 蒋琼玉.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2)
  • [7]滇西北衙金多金属矿床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模式研究[D]. 杨剑.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1)
  • [8]云南祥云宝兴厂Cu、Mo矿区喜马拉雅期岩浆演化及成因[D]. 刀艳.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1)
  • [9]云南马厂箐铜钼金多金属矿床的岩浆成矿系统[D]. 刘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7)
  • [10]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带深部构造—岩浆体系与成矿作用研究[D]. 周道卿.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6)

标签:;  ;  

宾川地幔坳陷区斑岩铜矿综合信息三维找矿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