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仪表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智能仪表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一、智能化仪表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宗德媛,朱炯,李兵[1](2021)在《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工学是学生理解、掌握及应用电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课。在电工学教学中,将EWB虚拟仿真技术、传统实验技术及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仿真计算、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掌握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EWB仿真软件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子技术理论,同时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打好基础。

杨婷[2](2021)在《电力公司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西昌市工业、产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为了城市电网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西昌电力公司在辖区内设立变电运行管理值班室以及调度部门。但是,当前多数变电站依然处于现场值守、电话处理的现状,极大地制约了西昌市的电力网络发展。为了能够提升管理效能,必须在进行电力系统建设的同时建立相关配套的信息管理系统。结合此项需求,项目组拟开发一项以视频监控为主体,辅以电量监控的综合集成性系统。本文围绕这一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首先,进行电力公司视频监控系统需求分析:电力公司视频监控系统是实现无人值班变电站的重要基础性系统,结合国内外视频监控技术的研究现状与电力公司的实际情况,本文对电力视频监控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作出了详尽的分析和明确的阐述,为后续监控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随后,开展电力公司视频监控系统设计:针对电力公司视频监控系统的需求,对电力公司视频监控系统进行了架构设计;为了保证系统能够更加稳定的运行,对系统的构建设计了一系列准则,确保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提供稳定、可持续性的服务,为后续电力公司视频系统的功能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其次,对电力公司视频监控功能进行详细设计:针对用户的不同应用需求,基于电力公司视频监控系统的系统架构与设计准则的约束,对电力公司视频监控系统进行了功能设计,分模块的功能设计以满足用户的不同应用场景,为后续电力公司视频系统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最后,完成电力公司视频监控系统项目实现与相关测试:根据系统需求与设计方案,基于SOA服务架构,采用J2EE+AJAX+FLEX的分布式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以及XML语言对需交换的数据进行编码实现。对系统提出的运行远程监控、事故录像存储查阅、远程视频指挥、视频点位GIS展现以及远程电量监控等具体功能进行编码实现与系统测试,以验证本文系统的可靠性与实用性。

戴喆[3](2020)在《基于机器视觉的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参数提取及交通信号控制》文中提出中心城市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交通的管理和控制逐渐成为了制约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人们对交通出行方式和交通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和交通运行状况,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城市公共区域监控范围的扩大、监控需求的细化、以及监控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平台的有效运营提供了可靠保障。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系统是提高交通通行效率的核心,而合理的交叉口信号控制设计是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改善路网交通状况的重要手段,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对城市交通控制问题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针对当前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的核心需求,本文重点研究基于机器视觉的交通参数提取及其在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中的作用及应用价值,在为城市道路交通控制提供可靠数据来源的同时,为道路交叉口交通控制的智能化发展及高效运营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实现这一目标,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点:1.针对交通参数的获取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视频分析的道路交叉口交通参数提取方法,该方法包括三个方面:(a)制作了一个交通目标检测数据集(Vehicle Detection Dateset,VDD),用来配合车辆目标的检测任务,制作了一个车辆计数数据集(Vehicle Counting Dateset,VCD),用来进行交通参数获取方法的评价;(b)提出了一种多目标跟踪算法;(c)设计了一种区域编码算法用于轨迹处理和交通参数的计算。通过基于VDD和VCD开展实验及结果分析,验证了所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针对交通目标的运动信息提取及描述问题,基于相机标定模型,充分考虑道路交叉口交通监控场景的特点提出了两种相机标定算法:(a)对于使用固定相机进行长期监控的场景,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网格的离线标定算法;(b)对于监控视角要求变化的交通场景,提出了一种基于车辆三维模型的在线自动标定算法。以相机标定结果为基础,针对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对交通参数的需求,获取基于目标运动信息的准确交通参数,并针对几种交通监控场景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3.针对实现基于机器视觉的道路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目标,完成了三个方面的工作:(a)提出了一种基于参数优化的道路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方法,形成了基础控制方案;(b)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自适应信号控制算法,在基础控制方案的前提下,实现基于交通流变化的绿灯时间调整自适应控制过程;(c)基于基础控制方案与自适应信号控制过程,完成了基于机器视觉的道路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仿真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论文提出的基于视频分析的道路交叉口交通参数提取方法能够适应于复杂的交通场景,并能较为准确的提取出重要的交通参数信息,其中交通流和交通组成信息的精度可以达到90%以上。提出的道路交叉口场景下的相机标定算法及交通目标的运动信息提取方法中,两种相机标定算法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下配合使用,对于图像场景的距离估算精度(91%)能够较好地满足实际交通需求,能够实现在道路交叉口场景下准确描述交通目标运动信息的目标。提出的基于机器视觉的交通信号控制策略能够克服由于交通流波动对交通信号控制带来的干扰和影响,使车辆平均延误和停车次数显着降低,在非饱和交通流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接近于理想条件下的交通控制性能,在饱和交通流的情况下的交通控制性能也明显优于固定周期的信号控制策略。

屈小月[4](2020)在《基于驾驶员行为习惯的汽车方向盘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汽车及其相关产品的设计一直是设计界的产品设计师广泛关注的对象,因为汽车独特技术美感以及结构和造型的美感,对汽车及相关产品结构和美学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汽车经历了百年的发展,造型和技术也逐渐成熟,如今汽车因为操作普及率高,价格易于接受,是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之一。汽车方向盘作为与驾驶员接触最多的汽车部件,自然是更需要与驾驶员产生交互,对汽车方向盘进行设计和研究对汽车设计的发展也非常必要。另一方面,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使用产品的需求也开始变多,对产品的安全性也更加的重视,尤其是交通出行方面,人们更加重视安全的出行。在本文中,将探讨产品与用户行为的关系,对用户行为的研究从而引申到驾驶员行为习惯的分析,重点分析和解决驾驶员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不安全的驾驶行为产生原因,通过方向盘作为媒介对驾驶员不良习惯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引导,以此使手动驾驶环境更加的安全,同时能够更好的结合智能交通的时代背景。在汽车方向盘的设计研究中,本文将结合现有背景和驾驶员的行为习惯进行方向盘的造型创新设计。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汽车方向盘的发展、造型人机设计规范研究分析,分析方向盘的造型演变因素和原因。分析典型汽车厂家方向盘的特点和家族特征,结合智能交通的时代背景,找到汽车方向盘设计在技术和理论上的支持。二是行为的理论研究与分析,查找有关用户行为分析的文献资料;发放调研问卷,收集并整理得到的驾驶员行为习惯数据,重点分析分析驾驶员具有隐患的行为习惯,最终整理为较为完整驾驶员需求。三是在设计环节,结合现有科学技术,将上述研究获得的驾驶员行为习惯分析数据和需求提出具体的某一类型实际车型的方向盘进行设计实践,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结合智能交通背景尝试将智能监测技术与汽车方向盘结合,提出设计方案,并对设计进行结构和相关用户的评估验证,旨在使驾驶员更加便利的出行和安全的驾驶以及探索出方向盘更具未来感的造型。

刘奕[5](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徐杰[6](2020)在《复杂约束下的钢铁企业设备检修排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典型的流程型工业,钢铁工业正在逐步向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高端化转型。设备是钢铁企业的第一生产要素。设备的健康状态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检修是维持设备运行状态的重要途经。我国钢铁企业目前普遍采用的设备检修模式为点检定修制。为了协调企业内部大量的设备检修需求与有限的检修资源,需要合理安排各设备的检修任务,保障企业所有设备检修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钢铁企业生产流程与检修工作的复杂性,设备检修计划的编制需要考虑多项复杂约束,增大了检修排程的难度。此外,钢铁企业生产环境的多变性使得检修计划需要进行动态调整。传统的人工检修排程方式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与盲目性,在当前这种大规模、具有复杂约束且需要动态调整的排程工作中操作困难、调整繁琐,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实际的排程需求。因此,实现钢铁企业设备检修排程的智能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的研究来源于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宝钢公司的设备检修排程管理优化需求,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备检修排程模型建立本文在调研钢铁企业设备检修排程现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钢铁企业设备检修排程问题具有的大规模、约束复杂与动态性三大特点,梳理设备检修排程问题中涉及的各项约束,给出设备检修排程的优化目标,最终建立设备检修排程问题的数学模型。(2)设备检修优化排程方法研究针对当前企业设备检修排程工作中的不足,本文提出一种两阶段的设备检修优化排程方法。第一阶段采用基于复合规则的预排程算法实现预排程检修计划的编制,以便快速获得一个满足任务间约束关系且人力资源需求较为均衡的检修计划。第二阶段针对检修计划中存在的人力资源需求分布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一种带变异偏好的改进遗传算法实现检修计划的优化,并在其中应用一种两段式编码方式以处理检修任务间的复杂约束关系。(3)动态环境下的设备检修计划调整方法研究考虑到生产环境的复杂性及动态性,针对检修计划实施中可能遇到的动态事件,本文提出一种周期式与事件驱动式结合的混合再排程策略,并引入人机交互策略以提升再排程的灵活性。针对动态事件触发的检修计划调整需求,设计开发带变异偏好及全局存档策略的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用于实现检修计划的动态调整优化。(4)设备检修排程原型系统开发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当前设备管理系统的建设现状与实际检修排程需求,开发交互性能良好的设备检修智慧排程原型系统,为企业日常的设备检修排程工作提供有效的工具与平台。

汪松松[7](2019)在《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及互联互通互操作研究》文中提出离散异构制造装备信息量大,信息结构复杂,语义信息模型异构,大部分离散制造装备信息处理资源有限,互联互通互操作结构异构,导致了离散制造装备互联互通互操作能力有限。本文针对信息处理能力受限下的离散异构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能力低的问题,研究了离散制造装备信息建模理论和语义互操作量化理论下的信息模型构建与互操作方法,提出了面向服务的语义互操作实现技术,构建了无中心服务节点的语义互联互通互操作网络结构,并在信息处理资源受限下的针织装备上验证了语义信息模型及互联互通互操作技术的可行性。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信息建模理论,提出了离散制造装备信息建模方法。针对工业互联网中离散制造装备异构、本身信息量大、关系复杂的特性,以及互联互通互操作需要对等连接、互操作又需要自适应的语义理解的问题,提出了离散制造装备信息交互维度结构,设计了提取离散制造装备信息因子方法,通过信息节点关系度计算,构建了离散制造装备网状信息模型结构,并通过模型降维,形成了可实现语义表述、互操作的树状模型。建立了基于信息交互维度结构的组件属性集层次关系架构的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并对属性元素进行了优化,提出了结合OPC统一架构(OPC UA)技术实现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的方法。(2)研究了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能力量化理论,提出了一种面向服务的互操作语义技术。针对大量的离散制造装备信息处理资源受限、开发OPC UA服务器具有一定困难的情况,设计了语义互操作层次结构。基于离散制造装备信息交互维度结构,通过信息模型的交互实现语义的互操作,建立了数据语义与业务功能表的映射,实现了数据的语义编解码,把层次化的信息模型与互操作业务功能集成在一起,实现了在底层信息处理资源受限下离散制造装备间指令级的互操作语义系统。通过语义和业务功能系统交互,并实现了离散制造装备间语义信息模型的互操作和文件的便捷交互,弥补了OPC UA在底层设备间的文件交互的不足。(3)建立了离散制造装备互联互通互操作层次结构,设计了无中心服务节点的语义互操作服务网。研究了离散制造装备泛在连接,并基于设备标识与网关技术,建立了基于上层管理的OT+IT、“互联网+”和基于5G的层状网络结构,结合物联网与工业网络协议,建立了离散制造数字化车间数据互操作结构与云服务系统,并进一步建立了离散制造车间统一架构。(4)建立了信息处理资源受限的针织装备的信息模型与互联互通互操作结构,设计了针织装备信息模型与互联互通互操作标准条款,并设计了举证、平台和现场验证方法。采用信息模型、OPC UA、互联互通互操作等验证平台,设计网络配置、OPC UA验证、互操作语义等验证场景,通过举证验证、平台验证和现场验证的方法对标准条款依次验证,证明了本文构建的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与互联互通互操作技术应用于针织装备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本文的创新性工作在于:提出了离散制造语义信息交互维度结构和语义信息建模方法;提出了面向服务的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技术,实现了离散制造装备信息的指令级语义互操作与文件交互;建立了离散制造装备互联互通互操作结构和基于无中心服务节点的离散制造车间统一架构;通过采用构建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与互联互通互操作技术标准化条款的方式,提高了信息处理资源受限的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能力。

郑佳琪[8](2019)在《基于智能化汽车内饰系统的用户行为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与生产模式的快速进步与发展,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迎来了另一个春天,这种改变使得汽车所承载的意义和功能不断拓展延伸,汽车智能化、电子化等特征正逐渐成为现代汽车的基本要素。同时智能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汽车内饰系统环境进入了新的阶段,驾驶者与汽车之间的交互关系也发生着改变,从而汽车内饰本身的含义也与往不同了。通常来讲,驾驶者与汽车之间的交互关系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周边信息接收反应,意指通过视觉获取的关于汽车本身及其周围环境的各种信息;二是通过驾驶者对车辆系统的控制实现实施的各种控制行为,因此针对用户驾驶行为的研究与探讨是提升汽车内饰系统中人机交互关系的必经之路。本课题从用户的乘车行为需求与认知需求为出发点,分别利用文献收集法、问卷调查与访谈法、数据分析法、用户角色构建法、行为模型分析法等,通过整合对新兴技术在汽车内饰中的应用与发展现状,包括但不限于控制技术与显示技术等方面内容概述,利用用户认知行为学理论与用户行为模型分析方法,创建基于智能化汽车内饰系统中的用户行为模型研究方法。首先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智能系统和网络技术在交通工具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为契机,坚持用户为中心的原则,探究近年来汽车内饰系统中的智能应用设备在驾驶过程中对用户行为认知的改变及影响;其次通过对智能化内饰系统与驾驶行为关系分析提出假设问题,认为在智能化内饰系统日渐成熟的今天,驾驶用户的需求也随着中控区域的智能化革新有了新的变化,基于传统的汽车内饰系统驾驶行为模型的参考依据较少的涉及到对驾驶者的决策影响与执行影响的分析,具体体现在在驾驶行为的描述和解释驾驶需求的模型大多是静态的,在驾驶决策与行为需求分析的过程中,很少关注到驾驶者从需求意图到操控执行这个阶段的影响与重要性,并且基于智能化汽车用户的需求意图没有全面的参考模型,因此笔者认为传统的驾驶行为模型已经不够满足现有的发展趋势与设计要求,需要重新拟建基于智能化汽车内饰系统的驾驶行为的模型分析方法。最后建立以卢比孔模型为参考依据的驾驶行为模型分析方法,即“DHR-卢比孔”模型分析方法,意指通过用户行为模型分析方法分解驾驶行为需求与驾驶行为意图,依据用户行为学理论对未来智能化内饰系统与人机交互关系进行探讨,建立和和优化驾驶者在驾驶智能化汽车时的交互行为理论分析模型。

李旭梅[9](2019)在《基于BIM的桥梁安全评估管理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公路桥梁数量不断增加,并且越来越多大跨度,复杂性的桥梁出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对于桥梁的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紧跟而来的是越来越困难的桥梁管理工作,凸显出来的一些不足之处在桥梁管理工作之中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桥梁安全性等各方面性。我国桥梁的管理目前仍然停留在经验管理和人工层面上,因此在桥梁安全评估中专家的经验和知识的作用就变得尤为重要。而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出现为提高桥梁安全评估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和思路,应用前景十分良好。所以,利用BIM技术构建桥梁安全评估管理系统,有利于提高管理的有效性。本文探讨了基于BIM的桥梁安全评估管理,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BIM技术在桥梁安全评估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1)了解BIM技术的发展与应用、BIM基本概念和特点、相关的技术软件和应用领域,探究BIM技术在国内外桥梁中的应用,综合分析桥梁安全评估管理中BIM技术应用的重要作用。(2)通过对桥梁病害的类型和成因出发,分析例举常规的桥梁安全检测方法和评估的方法,并以荷载试验为应用实例,在桥梁安全评估管理中存在的信息不直观、整体性差、表现力弱以及时间跨度大等安全评估管理问题的存在,使用IFC标准的进行数据的交换,共享桥梁健康安全的信息数据,思考在桥梁安全评估管理中应用BIM技术建立管理系统。(3)提出了基于BIM的桥梁安全评估管理系统的框架模型,细化精分到基于BIM的桥梁安全评估的可视化操作平台以及一些其他的平台应用。结合BIM技术可视化的优点直观立体的展示桥梁的病害信息。系统中对于数据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扩展单层的B/S体系结构为多层B/S体系结构,多层次分析桥梁安全评估管理系统中的数据,为评估管理决策提供了更加合理的技术应用。(4)以南昌市某大桥为实际工程背景,在大桥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阶段利用BIM技术进行安全评估管理,在大桥的安全评估中以裂缝病害为例提出桥梁结构病害BIM建模方法,对混凝土裂缝病害的特征利用IFC标准进行描述,可视化展示混凝土裂缝病害。通过此项具体项目的BIM实用研究,展现出未来BIM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巨大应用价值,为以后在桥梁安全评估管理广泛使用BIM技术,创造一个更好的系统平台。BIM是技术手段,同时也是管理手段。由于桥梁工程自身所有的复杂性,对于桥梁的安全评估的有效管理是需要使用管理系统做好信息数据的整合,检测信息的评估,监测信息的收集,将BIM应用于这一安全评估管理中,构建基于BIM的桥梁安全评估管理系统,有利于安全评估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宣旭[10](2019)在《沈阳市交通拥堵治理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城市交通是城市运行的基础。随着经济发展,人口与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土地资源有限,导致交通供给满足不了持续增加的交通需求,交通拥堵问题愈来愈严重,已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难点其中之一。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将不可避免地阻碍或推迟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东北地区最大的重工业城市、东三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沈阳市也是最严重的灾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加快,城市的人口基数急剧增加,使得私家车的数量也急剧上升,给路面交通带来了拥堵和不便。但是沈阳的公共交通却低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迟缓,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也偏低,交通拥堵日益突出,与之相关的问题也由之显现出来。本文首先从城市交通和交通拥堵的基本理论概念出发,阐述交通拥堵的属性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危害。然后,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参考城市规划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分析了交通拥堵问题,分析了沈阳市交通拥堵现状及已采取的措施,从车辆、道路、驾驶员、公民素质及其治理方法等方面对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此外,还比较和参考了国内外发达的一线城市在治理交通拥堵控制方面采取的先进经验。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来解决沈阳市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包括完善路面建设,优化公交线路网,发展智能交通,大力进行舆论宣传,提高公众素质等。本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综合整治和解决方案,提出的建议和对策是创新、合理和可执行的,希望本文能够为解决这一问题和类似问题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文献支持。

二、智能化仪表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智能化仪表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计算
2 EWB仿真计算
3 实验验证
4 理论、实验、仿真对比分析

(2)电力公司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视频监控简介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视频监控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视频监控系统开发的相关知识
    2.1 引言
    2.2 开发语言
    2.3 数据交换和配置
    2.4 开发工具
    2.5 服务器
    2.6 数据库
    2.7 SDK包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视频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3.1 引言
    3.2 视频监控系统整体需求
    3.3 功能需求
        3.3.1 视频监控功能
        3.3.2 地理信息功能
        3.3.3 电量集抄管理功能
        3.3.4 决策分析功能
        3.3.5 报警联动功能
    3.4 非功能性需求
    3.5 视频监控系统方案选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视频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4.1 引言
    4.2 系统功能设计
    4.3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4 系统设计原则
    4.5 系统数据库设计
        4.5.1 数据库需求分析
        4.5.2 数据库建设原则
        4.5.3 概念结构设计
        4.5.4 数据库命名规则
        4.5.5 数据库对象详细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视频监控系统详细设计
    5.1 视频监控模块详细设计
        5.1.1 本地/远程实时监控
        5.1.2 本地/远程实时回放
        5.1.3 仪表状态监控
    5.2 地理信息模块详细设计
        5.2.1 模块设计涉及技术
        5.2.2 GIS专题图
        5.2.3 地图查询功能
        5.2.4 地图计算功能
        5.2.5 地图基本功能
    5.3 电量集抄模块详细设计
        5.3.1 档案管理功能
        5.3.2 集抄管理功能
        5.3.3 报表管理功能
        5.3.4 统计查询功能
    5.4 决策分析模块详细设计
        5.4.1 同比
        5.4.2 环比
        5.4.3 多站多参
    5.5 报警联动模块详细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视频监控系统实现
    6.1 视频监控功能模块的实现
    6.2 地理信息功能模块的实现
        6.2.1 功能实现涉及技术
        6.2.2 模块运行界面展示
    6.3 电量集抄功能模块的实现
        6.3.1 档案管理功能
        6.3.2 集抄管理功能
        6.3.3 模块运行界面展示
    6.4 决策分析功能模块的实现
        6.4.1 功能实现涉及内容
        6.4.2 模块运行界面展示
    6.5 报警联动功能模块的实现
        6.5.1 功能实现涉及内容
        6.5.2 模块运行界面展示
    6.6 连接数据库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视频监控系统系统测试
    7.1 测试术语与缩写词
    7.2 测试环境
    7.3 测试内容
        7.3.1 功能正确性测试
        7.3.2 性能测试
    7.4 测试结论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工作总结
    8.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机器视觉的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参数提取及交通信号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交通信号控制的研究现状
    1.3 交通参数提取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交通目标运动信息获取的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1.5.1 基于多目标跟踪算法和区域编码的交通参数提取方法
        1.5.2 基于相机标定算法的交通目标运动信息获取方法
        1.5.3 基于机器视觉的道路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方法
    1.6 论文的安排与结构
第二章 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及其关键技术
    2.1 单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组成
    2.2 交通信号控制方案及参数设计
    2.3 交通信号控制算法
    2.4 交通信号控制评价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视频分析的道路交叉口交通参数提取
    3.1 引言
    3.2 检测及评价数据集
        3.2.1 车辆计数数据集
        3.2.2 车辆检测数据集
    3.3 基于视频的交通参数提取总体框架
        3.3.1 车辆目标检测方法及模型构建
        3.3.2 目标跟踪算法分析
    3.4 交通场景下的多目标跟踪算法
        3.4.1 模板匹配算法
        3.4.2 高置信度跟踪器的选择
        3.4.3 轨迹跟踪算法
        3.4.4 轨迹的更新与删除
        3.4.5 多目标跟踪算法
    3.5 轨迹处理和信息提取算法
        3.5.1 车辆的类别判定
        3.5.2 区域编码算法
        3.5.3 交通参数信息提取
    3.6 实验结果与分析
        3.6.1 目标检测算法及数据集测试实验
        3.6.2 交通流信息统计实验
        3.6.3 交通组成信息统计实验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道路交叉口场景下的相机标定及目标运动信息提取
    4.1 引言
    4.2 交通场景下的相机成像与模型构建
    4.3 相机标定算法模型
        4.3.1 基于标志物的建模方法
        4.3.2 基于消失点的建模方法
        4.3.3 不同交通场景下的相机标定问题分析
    4.4 基于虚拟网格的离线标定算法
        4.4.1 相机内外参数获取分析
        4.4.2 算法流程
    4.5 基于车辆模型的自动标定算法
        4.5.1 沿着道路方向消失点的获取
        4.5.2 垂直道路方向消失点的获取
        4.5.3 算法流程
    4.6 道路交叉口场景交通目标的运动信息提取
    4.7 实验结果与分析
        4.7.1 基于虚拟网格方法的实验
        4.7.2 基于车辆模型方法的实验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机器视觉的道路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
    5.1 引言
    5.2 基于视频的自适应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5.3 基于参数优化的道路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法
        5.3.1 基于参数优化的当量交通量计算方法
        5.3.2 信号控制周期和绿信比计算
        5.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基于模糊逻辑的自适应信号控制算法
        5.4.1 模糊逻辑理论
        5.4.2 基于模糊逻辑的控制过程
        5.4.3 基于模糊逻辑的自适应交通信号控制算法
        5.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驾驶员行为习惯的汽车方向盘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智能交通时代背景
        1.1.2 汽车发展市场背景
        1.1.3 问题现状
    1.2 现研究概况
        1.2.1 智能交通研究概况
        1.2.2 汽车方向盘理论研究概况
        1.2.3 驾驶员行为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5.1 论文框架
        1.5.2 研究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汽车方向盘设计及安全性分析研究
    2.1 方向盘概述
    2.2 汽车方向盘造型分析
        2.2.1 方向盘形态演变
        2.2.2 常规方向盘造型和安全性分析
        2.2.3 方向盘颜色安全性分析
        2.2.4 方向盘材料安全性分析
    2.3 汽车方向盘功能分析
        2.3.1 多功能按键
        2.3.2 转向功能和安全防护功能
    2.4 汽车方向盘人机工程学
    2.5 汽车方向盘产品调研
        2.5.1 调研目的与方法
        2.5.2 典型汽车品牌的方向盘分析
        2.5.3 分析调研总结
    2.6 智能时代汽车方向盘演变趋势和设计的因素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驾驶员行为习惯分析及需求研究
    3.1 用户行为分析理论
    3.2 驾驶员行为习惯分析方法下的汽车相关产品设计
    3.3 驾驶员行为习惯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3.3.1 驾驶员行为习惯特点
        3.3.2 驾驶员行为习惯影响因素
        3.3.3 交通事故与驾驶员行为影响因子
    3.4 驾驶员安全驾驶调研
        3.4.1 调研准备
        3.4.2 调研过程
        3.4.3 调研结果
    3.5 驾驶员行为访谈调研
        3.5.1 访谈方式及准备
        3.5.2 访谈过程
        3.5.3 访谈结果分析
    3.6 用户产品需求问卷调研
        3.6.1 调研准备
        3.6.2 问卷调研数据分析
    3.7 驾驶员需求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设计实践
    4.1 产品设计定位
        4.1.1 产品定位
        4.1.2 驾驶员需求定位
    4.2 设计要素
        4.2.1 关键词输入
        4.2.2 安全要素
    4.3 前期方案
        4.3.1 前期方案探索
        4.3.2 产品方案筛选
    4.4 设计方案展示
        4.4.1 产品方案确定
        4.4.2 操作交互展示
        4.4.3 安全驾驶功能展示
    4.5 设计评估
        4.5.1 满意度评估
        4.5.2 安全驾驶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创新点总结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6)复杂约束下的钢铁企业设备检修排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设备检修管理是钢铁企业生产运行的重要保障
        1.1.2 设备检修管理的智能化发展趋势
    1.2 宝钢设备检修管理现状
        1.2.1 设备管理模式
        1.2.2 设备检修业务流程
        1.2.3 当前设备检修排程方法的不足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检修计划优化问题研究现状
        1.3.2 检修计划动态调整研究现状
        1.3.3 钢铁企业设备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钢铁企业设备检修排程模型研究
    2.1 引言
    2.2 设备检修排程相关概念
    2.3 设备检修排程问题特性分析
    2.4 设备检修排程问题数学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钢铁企业设备检修优化排程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设备检修优化排程方法总体框架
    3.3 设备检修预排程方法
        3.3.1 检修任务自动生成
        3.3.2 检修任务间约束关系判断
        3.3.3 检修任务时序调度
        3.3.4 检修人力资源指派
    3.4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设备检修计划优化算法
        3.4.1 遗传算法介绍
        3.4.2 设备检修排程约束处理方法
        3.4.3 改进遗传算法参数设置
    3.5 实例验证
        3.5.1 检修数据实例介绍
        3.5.2 设备检修预排程算法实例验证
        3.5.3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设备检修计划优化算法实例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铁企业设备检修计划动态调整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动态环境下的设备检修排程策略
        4.2.1 设备检修再排程策略介绍
        4.2.2 周期式再排程策略
        4.2.3 结合人机交互的事件驱动式再排程策略
    4.3 基于改进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的设备检修计划动态调整算法
        4.3.1 设备检修计划动态调整优化模型
        4.3.2 多目标优化问题
        4.3.3 NSGA II算法简介
        4.3.4 基于改进NSGA II算法的设备检修计划调整优化算法
    4.4 实例验证
        4.4.1 检修数据实例介绍
        4.4.2 设备检修计划调整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钢铁企业设备检修智慧排程系统开发
    5.1 系统概述
    5.2 原型系统实现技术
    5.3 需求分析
    5.4 系统设计
        5.4.1 总体架构
        5.4.2 功能设计
        5.4.3 流程设计
        5.4.4 数据仓库设计
    5.5 钢铁企业设备检修智慧排程系统原型系统界面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7)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及互联互通互操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离散制造装备实现语义互操作的需求
        1.1.2 智能制造亟需制订互联互通互操作标准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理论与建模技术
        1.2.2 语义互操作理论与技术
        1.2.3 离散制造装备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平台技术
        1.2.4 互联互通互操作标准制订与验证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基于语义的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
    2.1 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信息建模
        2.1.1 离散制造领域本体元建模
        2.1.2 离散制造装备信息交互维度结构
        2.1.3 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信息模型完备性
        2.1.4 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信息模型的构建过程
    2.2 基于属性语义的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
        2.2.1 离散制造装备信息基础模型
        2.2.2 面向离散异构装备模型的共性特征
        2.2.3 考虑频度与优先级语义特性的属性
        2.2.4 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描述
    2.3 基于属性语义的模型实例化方法
        2.3.1 离散制造装备信息空间结构
        2.3.2 信息模型实现工具比较
        2.3.3 融合OPCUA技术的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开发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服务的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
    3.1 面向服务的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
        3.1.1 面向服务的语义信息模型互操作
        3.1.2 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能力测度
        3.1.3 面向服务的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映射结构
    3.2 面向服务的互操作语义系统结构
        3.2.1 模型与协议一体化的映射技术
        3.2.2 离散制造装备互操作报文结构
        3.2.3 离散制造装备互操作数据类型
    3.3 基于信息交互维度结构的互操作语义映射
        3.3.1 树状架构语义集
        3.3.2 离散制造装备服务元语指令集系统
        3.3.3 双响应机制的信息交互模式设计
    3.4 离散制造装备文件互操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离散制造装备互联互通互操作平台
    4.1 离散制造装备互联互通互操作平台架构
    4.2 无中心服务节点的语义互操作服务网
    4.3 离散制造装备泛在连接
        4.3.1 离散制造装备标识与接口
        4.3.2 离散制造装备通信设计
    4.4 基于上层管理的层状网络结构
        4.4.1 OT+IT网络结构
        4.4.2 “互联网+”离散制造装备网络
        4.4.3 基于5G的离散制造装备网络
    4.5 数据交互协议
        4.5.1 数据交互技术分析
        4.5.2 离散制造装备基础通信协议
    4.6 离散制造数字化车间服务体系
        4.6.1 离散制造数字化车间数据交互结构
        4.6.2 无中心服务节点的离散制造车间统一架构
        4.6.3 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云平台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针织装备信息模型及互联互通互操作标准验证
    5.1 针织装备信息模型及互联互通互操作
        5.1.1 针织装备信息模型的构建
        5.1.2 针织装备的语义互操作服务
        5.1.3 针织装备的互联互通互操作网络结构
        5.1.4 信息模型及互联互通互操作标准化条款设计
    5.2 针织装备标准化条款的试验验证方法
        5.2.1 验证流程
        5.2.2 举证验证
        5.2.3 平台验证
        5.2.4 现场验证
    5.3 语义信息模型验证
        5.3.1 语义信息模型验证设计
        5.3.2 语义信息模型验证结论分析
    5.4 语义互操作规范验证
        5.4.1 语义互操作验证设计
        5.4.2 语义互操作验证结论分析
    5.5 针织装备信息模型及互联互通互操作验证结论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智能化汽车内饰系统的用户行为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理论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范畴说明
        1.1.3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与综述
    1.2 课题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论文拟解决问题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框架阐述
2.课题理论基础与研究概述
    2.1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与认知行为学理论概述
        2.1.1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
        2.1.2 以用户为中心的认知行为学理论基础
        2.1.3 以用户为中心的认知行为学研究方法
        2.1.4 以用户为中心的认知行为学研究步骤
    2.2 用户模型与用户行为模型理论研究
        2.2.1 用户模型分析方法
        2.2.2 用户行为模型的概念与创建意义
        2.2.3 用户行为模型分析过程
        2.2.4 用户行为模型分类归纳
        2.2.5 用户行为与用户需求的关系
    2.3 汽车内饰系统与驾驶者认知行为关联性
        2.3.1 驾驶时的知觉信息处理
        2.3.2 驾驶时的思维与理解能力
        2.3.3 驾驶时出错的操作特性
        2.3.4 驾驶时的情感因素影响
    2.4 本章小结
3.基于智能化汽车内饰系统的驾驶行为与设计变革影响分析
    3.1 基于智能化汽车内饰系统的中控平台变革的设计分析
        3.1.1 智能化汽车内饰中控平台的多角度融合
        3.1.2 智能化汽车内饰中控平台的人机交互方式
        3.1.3 智能化汽车内饰中控平台的发展趋势
    3.2 基于智能化车载信息界面的人机交互关系构建
        3.2.1 智能化车载信息界面的多维度交互
        3.2.2 智能化车载信息界面中的人机交互关系
        3.2.3 智能化车载信息界面中的信息传达描述
    3.3 智能化汽车内饰系统与驾驶行为关系分析
        3.3.1 智能化汽车内饰系统中的驾驶情景分析
        3.3.2 智能化汽车内饰系统中驾驶行为需求分析
        3.3.3 智能化内饰系统中的影响驾驶行为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智能化汽车驾驶用户行为实证调研
    4.1 调研方法与前期准备
        4.1.1 调研目的
        4.1.2 调研方法
        4.1.3 调研目标选定
    4.2 问卷调查与分析
        4.2.1 调研问卷内容设计
        4.2.2 调研数据采集与统计
        4.2.3 调研结果综述
    4.3 目标用户分析
        4.3.1 驾驶用户特征描述
        4.3.2 驾驶用户分组
    4.4 目标用户访谈与行为观察
        4.4.1 访谈方式构建
        4.4.2 访谈提纲编写
        4.4.3 访谈对象筛选
        4.4.4 访谈内容与观察记录
        4.4.5 访谈结果综述
    4.5 实验性驾驶行为测试
        4.5.1 驾驶者行为层次分析
        4.5.2 驾驶者行为绩效分析
    4.6 本章小结
5.基于“DHR-卢比孔”用户行为模型分析方法创建
    5.1 用户行为模型创建的理论依据
        5.1.1 卢比孔模型分析方法的应用
        5.1.2 卢比孔模型的可参考内容
    5.2 基于“DHR-卢比孔”用户行为模型分析方法的创建原则与分析流程
        5.2.1 基于“DHR-卢比孔”用户模型分析方法原则
        5.2.2 基于“DHR-卢比孔”用户行为模型分析方法的分析流程
    5.3 基于“DHR-卢比孔”用户行为模型需求归纳与行为框架概述
        5.3.1 基于“DHR-卢比孔”用户行为模型的驾驶行为需求分类
        5.3.2 基于“DHR-卢比孔”用户行为模型的驾驶需求层次划分
        5.3.3 基于“DHR-卢比孔”用户行为模型的驾驶行为层级划分
        5.3.4 基于“DHR-卢比孔”用户行为模型的驾驶行为框架描述
    5.4 本章小结
6.基于“DHR-卢比孔”驾驶行为模型分析方法设计实践
    6.1 基于“DHR-卢比孔”模型方法的设计前期准备
        6.1.1 研究计划
        6.1.2 设计对象选定
    6.2 基于“DHR-卢比孔”模型方法的设计分析与构想
        6.2.1 基于智能化内饰系统的用户模型构建
        6.2.2 基于智能化内饰系统中的行为需求整合
        6.2.3 基于智能化内饰系统的驾驶情景意识分析
    6.3 基于“DHR-卢比孔”模型方法的设计表达
        6.3.1 基于车载信息主界面的交互逻辑框架拟画
        6.3.2 基于车载信息系统主界面的原型绘制
    6.4 本章小结
7.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限制与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关于智能化车载信息系统的用户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 B 典型用户深入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附录
致谢

(9)基于BIM的桥梁安全评估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BIM的理念与应用
    2.1 BIM的基本理念
        2.1.1 BIM的定义
        2.1.2 BIM的起源
        2.1.3 BIM技术的特点
        2.1.4 BIM技术的优势
    2.2 BIM的软件应用
        2.2.1 BIM核心建模软件
        2.2.2 BIM软件的输出格式
        2.2.3 桥梁BIM建模软件
    2.3 本章小结
3 桥梁安全评估管理与信息的BIM表达
    3.1 桥梁安全管理要求
        3.1.1 组织方面
        3.1.2 养护方面
        3.1.3 应急方面
        3.1.4 安全方面
    3.2 传统桥梁安全评估管理中的不足
    3.3 管理信息的BIM表达
        3.3.1 信息交换的作用
        3.3.2 信息交换的预定义
        3.3.3 信息的描述语言
        3.3.4 病害信息在BIM中的表现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BIM的桥梁安全评估管理平台构建
    4.1 桥梁信息管理平台
        4.1.1 管理平台项目模块
        4.1.2 管理平台的规划
        4.1.3 管理平台的功能框架
    4.2 桥梁安全评估系统
        4.2.1 安全评估系统的架构
        4.2.2 可视化平台的构建
        4.2.3 BIM云平台的支撑
    4.3 桥梁安全数据管理
        4.3.1 数据的采集
        4.3.2 数据的传输
        4.3.3 数据的处理
    4.4 本章小结
5 工程应用实例分析
    5.1 项目背景
    5.2 设计阶段的安全评估管理
        5.2.1 方案比选
        5.2.2 辅助计算
        5.2.3 碰撞检验
        5.2.4 构造设计
        5.2.5 成品出图
    5.3 施工阶段的安全评估管理
        5.3.1 临时结构计算
        5.3.2 施工过程的模拟
    5.4 运营阶段的安全评估管理
        5.4.1 安全管理系统
        5.4.2 资产设备管理
        5.4.3 系统平台管理
        5.4.4 应急管理
        5.4.5 长期安全管理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沈阳市交通拥堵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综述分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城市交通
        2.1.2 城市交通拥堵
        2.1.3 城市交通拥堵治理
    2.2 理论基础
        2.2.1 城市规划理论
        2.2.2 公共服务理论
        2.2.3 公共治理理论
3 沈阳市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现状分析
    3.1 所采取的举措与取得的成效
        3.1.1 所采取的举措
        3.1.2 取得的成效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道路基础设施不到位
        3.2.2 缺乏绩效考核治理交通拥堵
        3.2.3 城市公共交通缺乏智能化与创新
        3.2.4 交通治理中民众主动性不够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城市规划不科学与交通设施建设滞后
        3.3.2 公共治理手段单一
        3.3.3 公共交通的智能化技术不足
        3.3.4 需要加强市民对文明交通出行的意识
4 国外与国内其它地区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治理交通拥堵问题的经典举措
        4.1.1 美国纽约: 健全的道路基础设施
        4.1.2 日本东京: 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
        4.1.3 德国柏林: 规范的城市交通法规
    4.2 国内其他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举措
        4.2.1 北京: 牌照控制与车号限行
        4.2.2 广州: 完善的公共交通线路网
        4.2.3 哈尔滨: 科学规划形成城市有序交通体系
    4.3 经验借鉴
        4.3.1 科学规划城市交通布局
        4.3.2 推进基础交通设施供给
        4.3.3 智能化公共交通管理
        4.3.4 强化交通规则意识文明出行
5 加强沈阳市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对策建议
    5.1 提升政府对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5.1.1 科学有效的规划城市道路交通布局
        5.1.2 加强城市公路基础建设
        5.1.3 加强城市道路工程质量监管
    5.2 实行绩效考核治理城市交通拥堵
        5.2.1 治理成效以季度考核为导向进行
        5.2.2 年度考核为交通秩序的总体评价
        5.2.3 建立分级考核促进层级绩效机制
    5.3 大力发展沈阳市城市公共交通
        5.3.1 建立完善便捷的公共交通线路网
        5.3.2 加快创新智能化公共交通体系
        5.3.3 坚持实施公交优先原则
    5.4 提高公民参与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主动性
        5.4.1 引导公民对交通违规行为进行检举
        5.4.2 构建公民对交通拥堵的反馈渠道
        5.4.3 宣传绿色出行对公民的健康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智能化仪表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J]. 宗德媛,朱炯,李兵. 电子世界, 2021(22)
  • [2]电力公司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杨婷.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机器视觉的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参数提取及交通信号控制[D]. 戴喆. 长安大学, 2020(06)
  • [4]基于驾驶员行为习惯的汽车方向盘设计研究[D]. 屈小月.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6]复杂约束下的钢铁企业设备检修排程方法研究[D]. 徐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7]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及互联互通互操作研究[D]. 汪松松.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6)
  • [8]基于智能化汽车内饰系统的用户行为模型研究[D]. 郑佳琪.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9]基于BIM的桥梁安全评估管理系统研究[D]. 李旭梅. 重庆大学, 2019(01)
  • [10]沈阳市交通拥堵治理对策研究[D]. 宣旭.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智能仪表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