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重点,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

抓住重点,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

一、抓重点 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盛艳[1](2021)在《PPP模式下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特色小镇作为推进城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促进经济社会转型、经济结构的调整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特色小镇项目一般投资量较大,建设周期冗长,单凭政府一己之力很难解决小镇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及运营管理能力偏低的问题。因而,在特色小镇的建管运营中引入PPP模式,既可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又可以利用社会资本丰富的管理经验助力小镇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看,PPP模式已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特色小镇项目,以解决项目资金短缺问题并提高其公共服务效率,对促进现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特色小镇的新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公共产品理论、增长极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产业聚集理论为依据,采取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归纳法、演绎法、定性定量分析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PPP模式下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及对策进行研究:首先建立了PPP模式下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思维,再运用AHP-GRA方法构建PPP模式下特色小镇发展要素优化分析模型,并以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现状为对象,做出要素优化分析,在影响其健康发展的共性要素中找到优化空间更大的要素,集成PPP模式下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后以我国西北地区“T”苹果小镇为例,通过该评价模型确定了需要重点优化的指标,针对性提出了涵盖战略产业体系、小镇规划体系、市场化建管运营体系的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从而解决该苹果小镇发展动力机制问题、功能和形态建设问题、运营和效能问题。最后,提出了涵盖坚持“典型引路,规范纠偏”发展机制、建立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部门多重职能、发挥专业机构作用、培养专业监管人才的PPP模式下特色小镇的发展对策。本文提出的PPP模式下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及对策可以较好的把握特色小镇发展优化空间,有助于明确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助力实现特色小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暴占杰[2](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而这其中,中国共产党对西藏贫困问题的治理实践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原因在于,西藏地处青藏高原,集我国边疆地区、边缘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落后地区于一体,加之和平解放前长期遭受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蹂躏,导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就贫困状况而言,西藏贫困人口多且分布广泛,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而且还存在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2011年,西藏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此外,作为国家战略安全屏障,西藏存在境内分裂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相勾结,威胁国家统一与安全的稳定问题。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将西藏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来把舵定向,谋篇布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体现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解决西藏的贫困问题能够为推进西藏持续稳定和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上述因素,西藏在党和国家扶贫工作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西藏的扶贫工作既在国家总的扶贫战略框架内开展,又有党中央、国务院超常规的特殊扶持政策的推动。长期以来,学术界偏重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下对西藏反贫困实践进行实证研究,而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纵向宏观考察我们党在西藏扶贫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较为薄弱。2019年,西藏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2021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不管是从学术视角来看,还是从时间节点来讲,研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对西藏乃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足发展意义深远。有鉴于此,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基于西藏深度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探讨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为主线,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等方法。依托包括党和国家以及西藏地方历史文献、着作、期刊、报纸等各类文献资料,并参考相关会议纪要、政策文件、统计年鉴、地方志等材料,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逻辑,进而总结经验,为今后更好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和推动西藏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启示,提出了建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六章对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展开研究。第一章是绪论。回顾了关于西藏贫困问题与扶贫工作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主题。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能从中把握学术界研究进展,找准研究角度,借鉴前人研究经验,趋避其研究不足之处。这样既可以做到查漏补缺,又可以避免重复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述评,确立了从中国共产党治理西藏贫困问题实践角度着手研究。第二章是关于西藏贫困问题的相关概述。对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念、贫困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从西藏区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地理、社会、宗教、民族等特点探讨西藏面临的贫困问题。纵向梳理西藏不同阶段的贫困特征,同时横向对比西藏贫困问题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差异。这既可以有效衔接下文中国共产党西藏贫困治理所做的有针对性工作,也凸显了西藏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同时还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何采取超常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开展西藏的扶贫工作。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理论上系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反贫困思想,借鉴中国传统反贫困思想和国外有益的反贫困理论,能够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贫困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看,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西藏扶持、支援和建设为此后的扶贫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该部分主要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以中央和西藏地方扶贫政策和取得的成效为标准,将西藏扶贫工作细化为三个阶段,包括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扶贫攻坚阶段、扶贫开发深化阶段,分别论述中央政府以及西藏地方党委、政府都出台了哪些政策,如何具体开展工作,有什么特点,取得了哪些成效。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这一章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具体阐述中央关于西藏的脱贫攻坚政策与西藏精准脱贫具体实践。本章与上一章节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这两章将中国共产党关于西藏扶贫工作的演进脉络,历史经验清晰地呈现出来,为总结经验和启示提供研究基础。具体来说,这一章主要探究中国共产党为推进新时代西藏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的战略规划,构建的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以及施策路径,并总结了脱贫攻坚阶段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取得的工作成效。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本章在梳理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反贫困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解决西藏贫困问题的经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的与时俱进,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在汲取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该展望未来,明确今后推动西藏的扶贫工作和发展应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通过扶贫工作历史性地消除西藏绝对贫困问题,对西藏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创造了中国减贫治理的“西藏样本”,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光辉典范。探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路径,总结经验和启示,以期对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有所裨益。

邵光平,胡丽娜,战彪,范甲旭,项洪敏[3](2021)在《基于品质提升的威海精致小城镇建设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威海把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威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使精致城市建设成为新时代威海发展的内涵特征。基于品质提升的威海精致小城镇建设实践,是在精致城市理念下的进一步实践,也是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探索。本文通过对威海市开展精致小城镇建设的实地调研,在深入解读精致小城镇建设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威海精致小城镇建设的实际经验,探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围绕品质提升的小城镇建设策略及方法路径,为新时期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提供思路。

姜长云[4](2020)在《我国农业农村服务业发展及其政策精神和主要问题》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回顾与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服务业发展的过程,概括了当前我国农业农村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政策精神,即高度重视农业农村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地位,着力推进其高质量发展;促进新型服务主体成长和传统服务主体转型升级,完善农业农村服务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坚持分类支持、精准施策,强化农业农村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导向;聚焦农业农村服务业"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并突出发展经营性服务;培育农业农村服务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数字农业数字乡村等载体和平台建设;创新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持方式,实施发展农业农村服务业的重大工程和项目。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现行农业农村服务业发展政策的主要问题,将其归结为五个方面,即政策统筹和综合协调不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仍需加强;政策创新局部滞后,亟待增强针对性、适应性和可落地性;关注当前服务供给偏多,关注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少;政策执行标准偏松且存在局部异化现象,聚焦政策目标并强化公平竞争不足;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仍待加强,创新绩效评价机制日趋紧迫。

黄鑫权[5](2020)在《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视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振兴问题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事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全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为此,党中央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全面系统解决关乎国计民生的“三农”问题。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既是一项开启乡村现代化新征程的创世之举,也是百年乡村建设运动中最为伟大的社会实践,对“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的根本性问题作出了时代回答。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既是一项重要的实践课题,也是当前学界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本文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探究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尝试对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所关涉的主要理论问题作出考察、分析和探索,力争为新时代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借鉴与参考。全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本部分主要介绍本课题的问题缘起、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与评析并阐述从中获得的研究启示,就核心概念、可能的创新点、研究的重难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进行论述。第二部分是第一章,即研究乡村振兴问题的理论切入点。本部分主要对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谱系进行梳理,重点发掘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重要内涵,其重要内涵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村发展的本质是变革乡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二是乡村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实现乡村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三是乡村发展的过程既是一个内生动力与外源动力共同发力的过程,也是城乡由对立走向融合的过程;四是乡村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三部分是第二章,即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基础。本部分主要阐述乡村振兴问题作为一个历史性课题的发展脉络以及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乡村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来的不同景象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在具体历史时段的生动体现。实现乡村的现代化既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近代以来,推动中国乡村实现现代化作为民族救亡图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许多仁人志士奋力追求的目标。新中国建立后,实现乡村现代化问题成为了亟需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历经70余年发展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具备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基础,而推进乡村在新时代实现全面振兴则具有了现实可能性。第四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包含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主要从中观层面论述乡村振兴进程中传统性与现代性、内生动力与外源动力、城市与乡村、乡村振兴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其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在继承既有的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基础上实现乡村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性和现代性两种性质始终处于矛盾运动状态,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两种张力,这种张力可以看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传统和现代两个维度上的不同体现,既表现为现代对传统的批判继承,又表现为现代从传统中生发、传统映射出现代的不足,还表现为现代以渐进方式将传统融入现代。其二,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内生动力和外源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培育内生动力,也需要输入外源动力。这两种动力是推动乡村社会快速发展进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源泉,二者共处于同一个矛盾体中,既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通过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外源动力与内生动力共同发力的体制机制,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并使其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合力。其三,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一个重塑城乡关系的历史过程。推动乡村振兴为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重塑新型城乡关系则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城乡关系从城乡对立走向城乡融合发展,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进程中重塑城乡关系的必然选择,采取有效举措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则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其四,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直接目标是促进农村全面进步、农业全面升级和农民全面发展。在这一进程中,要始终坚持好人的全面发展原则,既要将这一原则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也要把这一原则作为评价新时代乡村振兴实际效果的根本尺度。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视角上的创新。本课题以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为视域研究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为理解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提供了全新视角。二是研究内容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其一,阐清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基础;其二,系统阐发乡村振兴进程中必须处理好传统性与现代性、内生动力与外源动力、城市与乡村三大关系;其三,深入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农民的全面发展,探究人的全面发展的渐进提升对乡村振兴的反作用。

闫青婷[6](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改革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文中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这个决定在描述中国当时的农村现状时,用了三个“很”字,“农村生产力水平很低”、“农民生活很苦”、“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很薄弱”,这种状况在今天来看已经得到了莫大改善,但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村民生改善面临的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基于外部环境的新变化、“三农”问题表现出来的新特征,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新政策新战略。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推进新型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全党全国人民面临的历史使命的当今,回顾中国农村改革的发展历程,把握农业农村改革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有助于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误的教训,进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从1978年至今,中国农村改革40余年,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统筹谋划,在以“民生诉求为依据”、“以问题为导向”的政策调整中,中国农业农村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济体制改革到逐步向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改革。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面对农村复杂的形势,加快解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改革政策上及时做出了调整与完善。文章通过查找、梳理、总结、分析中共中央重要文献尤其是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中国共产党农村改革重点的政策调整与完善为主线,总结出农村改革政策调整完善的方向与着力点。本文主体有四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和阐述农村改革政策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实践基础包含经验基础与现实基础。中国农村改革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为依据,以中国国情与农村现状为改革的实践基础,为中国农村改革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提供借鉴。第二部分为中共十八大以前中国农村改革政策演化的回望,主要涉及1978年至2012年这一段时期内农村改革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变化,分为四个阶段:1978年-1983年,以实行责任制为着力点增强农民自主权;1984年-1991年,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重点,开拓农村市场;1992年-2002年,以发展乡镇企业为重点,建设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2012年,以强化公共服务为重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0多年的改革,成就有目共睹,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提高,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二是思想观念的改变,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显着成就。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城乡二元结构依旧是制约农村农业发展、农民生活全面改善的主要屏障。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国家实施的政策保障与实践探寻,是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的外部条件,如何发挥内因的根本性作用,使农业农村改革有质的转变,我们仍需要进一步探寻解决方案。第三部分研究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改革政策的调整与完善,统筹全国各地农村的基本现状,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这一辩证思想,从激活农村内生发展动力这一根源出发,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包含以激活农村内生发展动力为着力点的主要内容、原因、实现条件及实施路径。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是土地问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我国农村的基础性制度,而保障农民的利益与权益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三权分置”,充分挖掘土地使用效益,这也是激活与促进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坚持了这一条,就是坚持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能够从深层激活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也就能够在不断深化改革中始终保持农村乃至整个社会大局稳定。第四部分是对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改革的经验总结和对“三农”政策演进趋势的分析,突出强调新时代中国农村改革政策要围绕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进行调整和完善。

朱涵文[7](2020)在《顺应理论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英译实践报告 ——以《2018年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对外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中国的对外传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此对外宣传中国声音、中国主张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课题。而在对外宣传过程中,中国特色词汇是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的关键问题之一。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经常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生动的反应当前国家和地区发展现状与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杭州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发展的重要窗口,因此笔者选取《2018年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作为翻译实践报告材料格外具有意义。本次翻译实践报告是对《2018年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国特色词汇英译实践的总结。该《报告》是介绍杭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较为系统而全面的材料,共计1.8万字,且目前无官方译文,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1.2017年工作回顾;2.2018年当前形势分析及工作重点。本次翻译实践报告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翻译项目简介,主要介绍了翻译材料的背景、内容及意义;第二章为翻译过程描述,主要描述了译前准备工作、译中问题解决及译后修改事项三个方面;第三章为理论基础概述,主要概述了顺应理论的三个特点和四个维度;第四章为翻译案例分析,主要从顺应理论的四个维度出发,对《报告》中含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用语的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策略进行分析;第五章为实践报告总结。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笔者在顺应理论的指导下,发现在翻译最具动态特点的政治类中国特色词汇时,要坚持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采取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使译文表达准确;在翻译词义经常随语境变化而变化的经济类中国特色词汇时,要坚持以还原原语信息为原则,采取直译或解释性的方法翻译;在翻译词义通常在译入语文化里找不到相同表达的文化类中国特色词汇时,要采用注释、解释等方法,使译文达到跨文化交际功能;而在翻译通常能形象生动的翻译民生问题的民生类中国特色词汇时,要采取音译加注或意译的翻译方法,使译文在语言结构各个层面上顺应译入语的特点。

孙竹雪[8](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农”政策历史演变和新发展研究 ——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为中心研究对象》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我们党注重通过惠农政策来带动农村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大国的历史现状,农业“左倾”错误的惨痛教训以及农村成为改革开放突破口的现实,都进一步促进新时期“三农”政策的出台、发展和演变。“三农”政策正确与否,事关“三农”问题能否有效解决,事关我们党执政基础的稳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党中央针对不同时期的“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三农”政策,借助政策来引导农村发展,以期破解发展难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农”政策集中体现在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中。自1978年,党中央在两大时间阶段共出台21个涉农中央一号文件。中央一号文件成为党中央关注“三农”发展的专有代名词,其中包含着系统的“三农”政策。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三农”政策始终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持续增收和实现乡村振兴三个中心任务展开。中国共产党坚持问题导向,根据不同时期内“三农”主要矛盾,出台不同政策。在不同历史阶段,面对不同的“三农”重难点问题,政策的着力点也发展转变。总的来说,“三农”政策的发展演变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一致。政策演变立足现实矛盾,具有明显的问题意识和导向;政策与时俱进,坚持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政策服务于我国整体发展目标,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在“三农”政策带动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农民实现持续增收,农村逐步走向振兴。现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引下,党中央对“三农”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三农”问题复杂,农村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三农”政策在制定和实施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政策制定如何更加贴近现实问题、解决突出矛盾;政策执行、落实成效如何保障;政策发展如何逐步走向法治化等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改革开放40多年,探索党的“三农”政策的演变,总结政策发展规律,吸取政策实施的经验教训,对于不断完善“三农”政策发展新路径,保证“三农”政策发挥实效、利国利民意义重大。在新时代,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通过“三农”政策来强基础、补短板,促进好政策落地生花,确保更好、更快地实现乡村振兴。

徐立毅[9](2018)在《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2月4日在杭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文中研究指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7年工作回顾2017年是新一届市政府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市"十三五"规划重要一年。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按照"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李万岳[10](2014)在《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12月23日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文中研究指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2013年工作回顾过去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全县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市县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紧扣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强县目标,大力实施"1342"发展战略,牢牢把握稳中

二、抓重点 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抓重点 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PPP模式下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研究现状评述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创新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特色小镇
        2.1.2 PPP模式
        2.1.3 新型城镇化
        2.1.4 系统思维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产业聚集理论
        2.2.4 增长极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及问题
    3.1 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现状
    3.2 我国特色小镇发展存在问题
        3.2.1 理论不具系统性,发展缺乏标准指引
        3.2.2 马太效应明显,发展极不均衡
        3.2.3 产业定位不清,运营动力不足
        3.2.4 功能联动性差,发展难见成效
        3.2.5 刻意打造人造景区,大拆大建破坏风貌
        3.2.6 融资渠道不健全,各方优势不得彰显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PP模式下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研究
    4.1 发展系统思维
    4.2 特色小镇健康发展要素分析
    4.3 要素优化空间分析
        4.3.1 基于AHP-GRA的特色小镇发展要素优化分析模型构建
        4.3.2 基于AHP-GRA的我国特色小镇发展要素优化分析
    4.4 PPP模式下特色小镇的发展系统方案
        4.4.1 战略产业体系构建
        4.4.2 小镇规划体系构建
        4.4.3 市场化建管运营体系构建
        4.4.4 “X”特色发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苹果小镇实例分析
    5.1 小镇概况
    5.2 优化分析模型应用
        5.2.1 模型应用
        5.2.2 数据综合分析
    5.3 PPP模式下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应用
        5.3.1 战略产业体系构建
        5.3.2 小镇规划体系构建
        5.3.3 市场化建管运营体系构建
    5.4 优化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PP模式下特色小镇的发展对策
    6.1 坚持“典型引路,规范纠偏”发展机制
    6.2 建立完善法律法规
    6.3 明确政府部门多重职能
    6.4 发挥专业机构作用
    6.5 培养专业监管人才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专家咨询调查打分表
附录二 专家咨询调查打分表
附录三 专家咨询调查打分表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述
    2.1 贫困理论基本释义
        2.1.1 贫困的定义
        2.1.2 贫困的标准
        2.1.3 贫困的分类
        2.1.4 扶贫的内涵
    2.2 西藏贫困问题的基本状况
        2.2.1 贫困人口较多且分布广
        2.2.2 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
        2.2.3 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
    2.3 西藏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
        2.3.1 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
        2.3.2 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
        2.3.3 落后的基础服务设施
        2.3.4 突出的健康风险问题
        2.3.5 严重的精神文化贫困
    2.4 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2.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2.4.2 筑牢党在西藏执政根基的需要
        2.4.3 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第3章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3.1 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反贫困理论
        3.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扶贫工作的论述
        3.1.3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反贫困的思想
        3.1.4 西方学者关于反贫困的理论探索
    3.2 实践基础
        3.2.1 1949-1958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3.2.2 1959-1977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第4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
    4.1 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1978-1993)
        4.1.1 出台西藏农牧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4.1.2 改革制约农牧区发展的经济体制
        4.1.3 初步开启西藏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4.1.4 体制改革阶段西藏扶贫成效总结
    4.2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4.2.1 西藏扶贫攻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4.2.2 新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与落实
        4.2.3 扶贫攻坚阶段西藏脱贫工作成效
    4.3 扶贫深化阶段(2001-2011)
        4.3.1 探索适宜西藏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4.3.2 明确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
        4.3.3 夯实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4.3.4 扶贫开发政策落地与基本成效总结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发展的战略抉择
        5.1.1 规划新时代富民兴藏路线
        5.1.2 加快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
    5.2 构建西藏精准扶贫的实施机制
        5.2.1 西藏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
        5.2.2 西藏精准扶贫的政策机制
        5.2.3 西藏精准扶贫的责任机制
        5.2.4 西藏精准扶贫的投入机制
        5.2.5 西藏精准扶贫的退出机制
        5.2.6 西藏精准扶贫的监督考核机制
    5.3 明确西藏精准扶贫的施策路径
        5.3.1 特色产业开发:撬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杠杆
        5.3.2 易地扶贫搬迁:打破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
        5.3.3 生态保护扶贫:破解“富饶的贫困”陷阱
        5.3.4 大力发展教育:阻断西藏贫困的代际传递
        5.3.5 社会保障兜底:兜住西藏脱贫攻坚的底线
    5.4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工作成效
        5.4.1 第六次座谈会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5.4.2 “三不愁三有三保障”脱贫目标基本实现
        5.4.3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创新与发展
第6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6.1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历史经验
        6.1.1 始终坚持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
        6.1.2 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6.1.3 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持续革新
        6.1.4 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
    6.2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对西藏未来减贫与发展的启示
        6.2.1 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6.2.2 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
        6.2.3 在脱贫攻坚基础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6.2.4 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3)基于品质提升的威海精致小城镇建设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品质提升的精致建设内涵
2 精致小城镇建设整体思路
3 威海精致小城镇建设实践
    3.1 坚持规划引领,优化顶层设计
    3.2 塑强优势产业,提高宜居宜业之本
    3.3 完善设施配套,补齐民生基础短板
        3.3.1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3.3.2 加快服务配套建设,提升小城镇综合服务水平
    3.4 优化景观环境,营造品质特色空间
        3.4.1 加强城镇风貌管理,开展村庄精品设计
        3.4.2 细致入微设计,营造高品质空间环境
    3.5 强化生态保护,构建精致城镇生态底色
    3.6 坚持长效治理,完善精致城镇建设机制
4 精致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4)我国农业农村服务业发展及其政策精神和主要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农业农村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过程:回顾与评价
二、当前我国农业农村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政策精神
    (一)高度重视农业农村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地位,着力推进其高质量发展
    (二)促进新型服务主体成长和传统服务主体转型升级,完善农业农村服务业利益联结机制
    (三)坚持分类支持、精准施策,强化农业农村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导向
    (四)聚焦农业农村服务业“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并突出发展经营性服务
    (五)培育农业农村服务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数字农业、数字乡村等载体和平台建设
    (六)创新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持方式,实施发展农业农村服务业重大工程和项目
三、现行农业农村服务业发展政策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统筹和综合协调不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仍需加强
        1.农村服务业政策密度小而分散,对农业农村服务业的政策统筹和整合不够。
        2.从战略和现实的结合上统筹考虑农业农村服务业发展和布局优化。
    (二)政策创新局部滞后,亟待增强针对性、适应性和可落地性
    (三)关注当前服务供给偏多,关注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少
    (四)政策执行标准偏松且存在局部异化现象,聚焦政策目标并强化公平竞争不足
    (五)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仍待加强,创新绩效评价机制日趋紧迫

(5)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视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选题依据
        (一)理论依据
        (二)实践依据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价值
    四、研究综述
        (一)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五、问题评析与研究启示
        (一)研究问题评析
        (二)问题研究启示
    六、核心概念
        (一)农村与乡村的辨析
        (二)乡村与城市的关系
        (三)核心话语转变的内涵
    七、创新之处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八、研究的重点难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的重点难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一章 作为研究视域的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谱系
        一、马克思恩格斯乡村发展思想的确立
        二、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苏俄化”改造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历史性贡献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重要内涵
        一、乡村发展的本质:变革乡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二、乡村发展的基本趋势:实现乡村社会的现代转型
        三、乡村发展的动力机制:内生动力与外源动力的共同发力
        四、城乡关系的新趋向:城乡发展由对立走向融合
        五、乡村发展的根本目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 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基础
    第一节 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
        一、实现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性课题
        二、新中国成立后乡村发展的新突破和新变化
        三、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四、实现乡村振兴成为历史“遗留”问题
    第二节 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振兴乡村提出新要求
        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对振兴乡村提出新任务
        三、从“三步走”到“两步走”对振兴乡村作出新部署
第三章 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第一节 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一、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性
        二、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性
        三、乡村现代化进程总趋势:由传统性主导向现代性主导转变
    第二节 乡村振兴的基本理路: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现代型乡村
        一、乡村振兴道路的实质是“三农”的现代化之路
        二、消除阻滞乡村振兴进程的传统性因素
        三、合理利用现代文明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四、乡村全面振兴是乡村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完成
    第三节 乡村振兴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统一
        一、继承乡村传统人文精神与形塑乡村现代人文精神的统一
        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与建设乡村现代文化体系的统一
        三、利用乡村独特的传统文化资源禀赋建设现代美丽乡村
第四章 乡村振兴的外源动力与内生动力
    第一节 推进乡村振兴的外源动力
        一、经验借鉴:推进乡村振兴的他山之石
        二、政策倾斜: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力量
        三、资本下乡: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
        四、科技参与: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杠杆
        五、人才引进:推进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第二节 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一、培育主体: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源泉
        二、发掘资源:发挥参与乡村振兴的本土优势
        三、乡村治理:培育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重要手段
        四、深化改革:培育乡村内生动力的关键举措
    第三节 乡村振兴需要外源动力与内生动力共同发力
        一、实现乡村振兴外源动力和内生动力的辩证统一
        二、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外源动力与内生动力共同发力的体制机制
第五章 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城乡关系
    第一节 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任务
        一、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的历史脉络
        二、新时代是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的“历史关口”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提供历史契机
    第二节 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
        一、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增强城市对乡村的反哺能力和辐射作用
        二、重塑新型城乡关系事关乡村振兴事业全局
        三、构建城乡发展命运共同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目标
    第三节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进程中重塑城乡关系的必然选择
        一、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
        三、推进城乡产业经济的融合发展
        四、推动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优化配置
        五、统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实现均衡配置
第六章 乡村振兴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
        一、实现人的解放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目标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价值旨归
        三、推进乡村振兴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和动力
    第二节 逐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前提
        二、逐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乡村实现全面振兴提供持续动力
    第三节 乡村振兴进程中必须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原则
        一、把人的全面发展原则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
        二、乡村振兴实际效果的评价应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改革政策的调整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2.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三)论文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重点难点
        2.创新点
一、中国农村改革政策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
    (一)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理论
        2.中国共产党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
    (二)经验基础
        1.中国以农立国的历史传统经验
        2.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经验
        3.国外农业、农村发展的有益经验
    (三)现实基础
        1.农村改革的社会基础
        2.农村改革的制度基础
        3.农村改革的经济基础
二、十八大以前中国农村改革政策的回望
    (一)以实行责任制为着力点,增强农民自主权(1978-1984)
        1.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2.提高粮食与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3.废除人民公社体制,确认包产到户的合法性
        4.稳定责任制,发展商品生产
    (二)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重点,开拓农村市场(1985-1991)
        1.取消统购统销制度
        2.发展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
        3.深化农产品价格和流通体制改革
    (三)以发展乡镇企业为重点,建设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2002)
        1.完善乡镇企业经营体制,颁布乡镇企业法
        2.拓宽生产广度与深度,建设小城镇
        3.实行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
    (四)以强化公共服务为重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3-2012)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加强村庄规划与人居环境治理
        3.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4.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三、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改革政策的调整与完善
    (一)激活农村内生发展动力为着力点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2.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3.创新和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4.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二)以激活农村内生发展动力为改革着力点的原因
        1.以地谋发展的模式阻碍农村经济转型
        2.土地资源浪费,无人种田问题凸显
        3.土地产权关系不稳定,影响农民长线投资
        4.粮食安全问题突出,影响国家长治久安
    (三)激活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现实条件
        1.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政策长久不变
        2.完善农村金融体制
        3.保障农民财产的集体资产清资核资
        4.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与划定生态红线
    (四)以激活农村内生发展动力为改革着力点的政策实施
        1.完善“三权分置”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
        2.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相衔接
        3.强化乡村科技创新与人才振兴
        4.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四、中国农村改革政策的演化趋势与经验总结
    (一)农村改革政策的调整变化趋势
        1.以民生诉求为依据
        2.以问题为导向
    (二)农村改革政策调整变化的经验总结
        1.坚持政策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2.以发展农业生产力为着力点
        3.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7)顺应理论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英译实践报告 ——以《2018年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翻译项目简介
    1.1 翻译项目背景介绍
    1.2 翻译项目内容介绍
    1.3 翻译项目意义介绍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文本分析
        2.1.2 平行文本的搜集与整理
        2.1.3 制定翻译计划
    2.2 译中步骤
    2.3 译后审校
第3章 理论基础概述
    3.1 顺应理论的发展概述
    3.2 顺应理论的三个特征及四个维度
    3.3 顺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第4章 翻译案例分析
    4.1 《2018年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特色词汇的分类
    4.2 《2018年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策略
        4.2.1 语境关系顺应与经济类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
        4.2.2 语言结构顺应与民生类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
        4.2.3 动态顺应与政治类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
        4.2.4 翻译过程中的意识突显与文化类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
第5章 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书目(非直接用)
附录二: 《中国译协对外传播委员会中译英研讨会系列讨论词汇选登》
附录三: 中国特色词汇表
附录四: 翻译实践原文
附录五: 翻译实践译文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农”政策历史演变和新发展研究 ——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为中心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制定“三农”政策的社会历史原因
    一、传统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
        (一) 农业处于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二) 我国农民人口数量多比重高
        (三) 我国农业仍为传统农业模式
    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农业“左倾”错误的教训
        (一) 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的基本概况
        (二) 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带来的后果
        (三) “左”倾错误对“三农”政策实施的教训
    三、农村改革成为改革开放的突破口
        (一) 农村改革成为改革开放突破口的概况
        (二) 农村改革成为改革开放突破口的原因
        (三) 农村改革对“三农”政策发展的启示
第二章 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党的“三农”政策的演变
    一、1978—1991年:实现农民自主经营权阶段
        (一) 有关农业政策的演变
        (二) 有关农民政策的演变
        (三) 有关农村政策的演变
    二、1992—2002年: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阶段
        (一) 有关农业政策的演变
        (二) 有关农民政策的演变
        (三) 有关农村政策的演变
    三、2003—2017年:解决城乡发展失衡,实现城乡 一体化化阶段
        (一) 有关农业政策的演变
        (二) 有关农民政策的演变
        (三) 有关农村政策的转变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政策的新发展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政策的新部署
        (一) 产业振兴——物质基础
        (二) 人才振兴——智力支持
        (三) 文化振兴——精神支撑
        (四) 生态振兴——发展底线
        (五) 组织振兴——制度保障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政策创新的表现
        (一) 新的政策重点: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 新的政策导向: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三) 新的政策布局:内容全面目标长远
        (四) 新的政策要求:农村全面提档升级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政策实施成效
        (一) 扶贫攻坚取得突破性成就
        (二) 农村基层政治取得突出成就
        (三) 农村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
第四章 中央一号文件中党的“三农”政策的评析
    一、中央一号文件中“三农”政策演变特点
        (一) “三农”政策演变具有明显的问题意识和导向
        (二) “三农”政策演变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三) “三农”政策演变始终坚持较强的服务性
    二、“三农”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不足
        (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不足
        (二) 农民自身政策参入度不高
        (三) 政策落实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三、关于“三农”政策发展演变的启示
        (一) 政策制定要着眼“三农”突出矛盾
        (二) 政策内容要尊重农民合法权益
        (三) 政策执行要提高基层组织工作能力
        (四) 政策落实要加强监督机制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2月4日在杭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7年工作回顾
    (一) 抓改革、增活力, 优化发展环境。
    (二) 强创新、添后劲, 转换发展动能。
    (三) 重谋划、促建设, 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四) 攻难点、优环境, 改善城乡面貌。
    (五) 保民生、提品质, 加强公共服务。
二、当前形势和2018年重点工作
    (一) 聚焦“最多跑一次”改革突破口, 着力提高改革开放水平。
    (二) 聚焦创新驱动和结构优化, 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 聚焦实施拥江发展战略, 着力提升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水平。
    (四) 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着力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五) 聚焦打好三大攻坚战, 着力跨越发展稳定重要关口。
    (六) 聚焦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着力提升民生保障质量。
        2. 完成农村住房改造1.2万户、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1150户、农村C级危房治理3000户。
        9. 全市新增城镇就业21万人, 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10万人, 接收高校应届毕业生7万人。
        1 0. 全市持证残疾人免费乘坐市内地铁、公共汽电车和水上公交巴士。

(10)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12月23日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论文提纲范文)

2013年工作回顾
2014年主要工作
政府自身建设

四、抓重点 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PPP模式下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及对策研究[D]. 盛艳.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D]. 暴占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品质提升的威海精致小城镇建设实践[J]. 邵光平,胡丽娜,战彪,范甲旭,项洪敏. 建设科技, 2021(07)
  • [4]我国农业农村服务业发展及其政策精神和主要问题[J]. 姜长云. 经济研究参考, 2020(15)
  • [5]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视域[D]. 黄鑫权.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改革政策的调整与完善[D]. 闫青婷.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顺应理论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英译实践报告 ——以《2018年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为例[D]. 朱涵文.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8]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农”政策历史演变和新发展研究 ——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为中心研究对象[D]. 孙竹雪.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9]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2月4日在杭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J]. 徐立毅. 杭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8(S1)
  • [10]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12月23日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J]. 李万岳. 发展, 2014(06)

标签:;  ;  ;  ;  ;  

抓住重点,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