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太原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的思考

对太原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的思考

一、对太原市流动人口管理诸问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祁慧[1](2021)在《太原市新市民语言状况调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社会语言学变异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太原市116名新市民的语言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利用Spss17.0软件包和Excel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并从“性别”“文化程度”“年龄”“来太原时间”“居住情况”“居住习惯”“身份认同”“对自身普通话的期望程度”等八个变量入手,对太原市新市民的语言使用、语言水平、语言态度、语言需求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绪论部分首先对本文的调查对象即新市民作了界定;其次对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问卷设计、问卷发放、样本构成等情况进行了逐一介绍和分析。第一章对新市民的语言使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在不同场合下,新市民的普通话、方言、外语的使用频率,即太原市新市民普遍为持有普通话和方言两种语言变体的双语人,外语使用情况较少;新市民的语言使用在“文化程度”“居住习惯”等变量上共时差异表现明显。第二章对新市民的语言水平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新市民运用普通话、家乡话、太原话的能力和掌握外语的水平,即普通话水平标准程度一般,家乡话水平较之在家乡时有所下降,外语水平普遍较低;新市民的语言水平在“文化程度”“年龄”“身份认同”等变量上差异明显。第三章对新市民的语言态度进行了研究。从“新市民对语言的主观评价”“新市民对自身语言的期望程度”和“新市民对子女语言的期望程度”三个方面着手,对基本情况进行了探讨,即新市民对普通话的功能评价最高,对家乡话的地位评价较低,对外语的使用价值评价最高,并且对子女的普通话水平和外语水平期望程度都较高。此外,新市民的语言态度在“年龄”“来太原时间”“身份认同”等变量上表现出的共时差异明显。第四章对新市民的语言需求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新市民对自身、对子女的普通话、外语、新词新语学习需求,即对于普通话和外语学习的意愿,对新词新语的知晓程度、感兴趣程度等,并对他们的共时差异进行了分析。新市民对于子女普通话和外语的学习态度非常明确,绝大多数新市民都希望子女学习普通话和外语,对子女外语的学习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并且新市民的语言需求在“文化程度”“年龄”“来太原时间”等变量上差异明显。第五章为本文的结论与思考。首先归纳了太原市新市民语言状况的基本情况,提出新市民对家乡方言保护意识较低、外语水平较低的结论。其次分析了新市民在外语和新词新语等方面多样化的语言需求。接下来,将新市民语言状况的所有共时差异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描述。最后,分别从政府部门、社会机构、社区基层、新市民主体四个层面提出了思考,在加强普通话推广的同时,应加大对方言的保护力度,并通过公益宣讲会、方言学习班、企业培训、社区活动等形式,提高新市民的语言水平,满足新市民的语言需求。

李小莹[2](2020)在《城市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太原市为例》文中提出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叠加在一起,养老问题异常严峻。面对如此严峻的老龄化趋势,我国在现阶段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体系,但实际情况是,城市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逐步显现。由于之前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很少将老年人的养老意愿考虑其中,所以使得能够提供的养老服务供给与老年人所需的养老服务不匹配。基于这种情况,本论文将着重对山西省太原市城市老年人的社会化养老意愿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当前,国内外学者主要对各种养老模式的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别进行探讨,对各养老模式的研究较为成熟。但是,关于老年人的社会化养老意愿研究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聚焦于城市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对论文进行理论分析,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当今社会城市居民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多种养老意愿和社会化养老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以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社会支持理论、需求层次理论以及行为决策理论为基础,对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二、论文对影响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意愿的相关变量进行科学选取,对研究问卷进行了设计,检验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描述了数据样本特征,并阐述了太原市社会化养老服务现状与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意愿,对老年人的社会化养老意愿影响因素进行了单因素交叉分析后,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针对老年人的基本特征因素、家庭特征因素、心理认知因素等客观变量与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意愿之间进行回归分析。三、综合得出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收入、退休前的职业、子女数量、养老政策了解程度对老年人选择社会化养老有显着影响的结论。论文认为,在制定城市养老政策的同时,需要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加以解决,充分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让老年人享有美满幸福的晚年。并基于太原市社会化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从鼓励多元主体投入、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加大舆论宣传、多方面共同促进社会化养老来优化太原市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以谋求太原市城市居民养老生活的合理规划和长期发展。

张博文[3](2020)在《基于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的中国城市空间治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恩格斯把城市看作资本剥削与积累的地理空间,并围绕城市空间问题进行了大量批判性研究。随着20世纪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资本积累的动态变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统治不仅在空间上实现了普遍化,而且使得空间本身成为资本剥削与积累的方式之一,资本主义国家城市矛盾也不断激增。在这一环境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发现城市在资本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跨学科、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在早期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中,主要代表人有列斐伏尔、大卫·哈维、爱德华·W·苏贾等人。他们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入手,将城市空间纳入资本剥削与积累中,从“空间生产”、“集体消费”、“资本积累”、“空间正义”等方面探寻城市阶级斗争和社会运动的根源,力图通过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空间问题与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阐释与调节城市发展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根本矛盾。在面对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当前中国城市空间的建设、政策规划、城市伦理等方面存在着“城市空间缺失化”、“城市空间边缘化”、“城市空间二元化”、“城市空间商品化”等问题。以太原市城市空间为例,分析太原市城市空间演进历程,重点分析太原市城市空间演进趋势与特征。最后通过前文所述学理以及案例分析,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构建新时代中国城市空间治理体系。全文通过马克思主义及其相关学者理论与中国城市发展实际境况相结合,分析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相关学者理论,立足中国城市空间治理分析相关问题,并结合太原市城市发展历程,分析城市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为中国城市建设提供前瞻性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因此,借鉴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中对城市问题的研究,以及国外先进都市圈的建设经验,能够为中国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的案例分析,助推中国城市建设营造更合理、更温暖的城市空间伦理和城市设计,并为世界城市空间的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王旭[4](2019)在《太原市主城区新就业大学生租房支付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房价和租金价格的日益高涨,太原市许多新就业大学生的住房支付能力减弱。在保障性住房的范围中,由于公共租赁住房供给数量有限、轮候配租机制的要求,短期内不能解决多数新就业大学生的住房需求,这一群体只能选择在市场上租赁商品房来解决其住房问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研究影响新就业大学生租房支付能力的因素,以及不同收入状况下新就业大学生在太原市主城区匹配何种户型面积的住房,以期提高新就业大学生的租房支付能力,为企业针对新就业大学生建设的租赁住房户型面积提供依据,为政府发展租赁市场提供政策的建议。首先本文对太原市住房市场现状进行了介绍,结合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发现新就业大学生在租赁市场上出现的问题:公共租赁住房的供给少;在租赁市场上新就业大学生的租住条件较差;大部分新就业大学生选择合租的方式导致人均的租住面积较小;太原市主城区的租金价格水平对新就业大学生来说有一定负担。然后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影响新就业大学生租房支付能力的七个因素,运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回归的实证分析,探究出新就业大学生租房支付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月收入、户口情况、学历情况。接着用剩余收入法对太原市主城区的租房支付能力进行测算,旨在提高新就业大学生租房支付能力。最后根据以上的研究,分别从公共租赁住房和租赁商品房的角度对政府、房地产企业提出住房保障的对策:完善阶梯化租房补贴制度;大力发展长租公寓行业;建立多主体供应住房体系;加大对租赁市场的立法保障;放宽公共租赁住房的户籍限制;树立合理住房消费的观念。

王腾超[5](2019)在《小组工作介入提升流动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 ——以太原市X社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流动儿童群体的日益扩大,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成为社会工作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流动儿童跟随父母进入城市,面临着教育模式转变、离开原生文化和社会环境的一些问题。这使流动儿童在人际交往上更容易产生问题,人际交往能力不足会对儿童的社会化产生不良的影响。提升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促进流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的全面发展。本课题以太原市X社区为例,结合以前的研究成果,采用小组工作的方法,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流动儿童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流动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分析,在社区和小学招募组员,结合流动儿童的不同阶段的各个特点和人际交往的需求,就提升流动儿童的人际沟通能力、提升自信能力、相互协作能力等进行策划和设计小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利用专业的社工方法和技巧,对每次活动进行总结,提升小组活动的质量,寻找提升流动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途径。通过研究发现小组工作对提升流动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有一定作用,经过活动实施后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为建立人际关系成长小组和帮助流动儿童预防以及解决人际交往障碍问题提供了可行性的建议,但在小组工作后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巩固练习不断强化,防止组员人际交往能力的退化。

马思萌[6](2018)在《太原市流动儿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研究 ——基于公众满意度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公布数据,2016年太原市流动儿童入学人数占到太原市小学入学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流动儿童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受教育群体,对城市的教育能力、教育资源承载量提出巨大的挑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其政策目标是保障全体公民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基本公共教育领域已被学术界广泛研究,但现有的研究视角多从政府如何有效供给角度出发,服务接受者的满意度和需求研究相对较少。流动儿童是社会弱势群体,研究其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需求和满意度,提高流动儿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将有利于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论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研究太原市流动儿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满意度水平,探讨公共教育服务供给能否满足流动儿童的基本教育需求。目的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性、普惠性,促进山西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调查结果显示,太原市流动儿童对于学前教育服务和义务教育服务的总体满意度相对较高,说明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初步满足了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但也存在问题和不足。论文从入学阶段、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效三方面分析流动儿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满意度较低的领域,分别是入学门槛高,入学难;师资、补助与平等性问题凸显;教学成效不佳,升学难。通过对问题进行剖析以及对流动人口访谈,论文得出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太原市教育资源承载力不足;规范化管理存在漏洞;学校家庭双方职责缺位。结合太原市流动儿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原因分析,论文从两方面论述提升太原市流动儿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对策。对于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保障范围之内的薄弱环节,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质量。对于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保障范围之外的领域,结合流动人口公共教育需求和太原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适当拓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覆盖范围。

常亚伟[7](2016)在《太原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研究 ——以回族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区域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产生的特殊群体。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与推进,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与中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少数民族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纷纷流入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规模日益扩大。这也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现象。习近平主席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开始冲破地域上的界限,城乡之间、各民族之间、城市与少数民族聚居区之间的交流日益多元化并日益频繁。因此,政府在城市管理方面必须将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严格实施国家各项政策,切实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各项合法权益,使城市中的少数民族人口得到公平对待,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笔者对山西省太原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适应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的省会,是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依靠特有的资源优势,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因此,吸引了大批来自省内其他地区、周边省市的流动人口。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日益增大,少数民族人口也越来越多的流入太原市内。由于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不同程度的影响,人口规模日益壮大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适应问题不断显现,并由此引发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为回族是太原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人数最多的民族,因此将回族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主要对象。本选题从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对太原市内的回族主要聚居区域人口的不同方面的适应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以“多元一体”理论、“文化适应”理论和“推拉理论”为理论基础,总结出城市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适应状况背后所存在的不同方面的问题。为促进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本文寻求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顺利适应城市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对策,即从制度改革、民族政策的制定、加强政府服务职能等方面为国家民族工作提出建议,进而为实现少数民族适应城市生活理清思路与方向。

马贝贝[8](2016)在《太原市“城中村”改造模式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城中村”起源于我国城乡差距巨大的二元社会制度背景下,是城市化高速推进的过程中伴随产生的一种畸形现象。太原市“城中村”数量多、分布广,所呈现出的负面问题不仅阻碍了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城中村”改造紧迫而必要,成为我国城市化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第一章阐释了“城中村”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外地区并没有出现类似我国的“城中村”现象,主要研究集中在对贫民窟、都市村庄、城市边缘区等方面,国内主要集中在对棚户区和“城中村”的类型特征及形成机制的研究上;第二章提出了“城中村”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主要理论有郊区城市化、城乡连续论、核心边缘理论、城市经营理论、博弈论等,并从形成机制、人口构成、社会特征、景观特征等方面分析了贫民窟、棚户区和“城中村”的区别;第三章结合太原市的“城中村”情况进行现状分析,主要包括形成与演变、数量与分布特征以及对太原市发展的影响等。第四章则通过分析太原市“城中村”改造历程和难点、结合国内外地区改造经验,并个例剖析后北屯村的具体实践,希望为“城中村”改造提供参考和借鉴。第五章从政策、村民、规划等角度提出了相关改造对策。本研究主要结论:“城中村”改造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改造过程中应该对村内土地、人口建筑等实际情况做出合理预算,制定含有区域产业发展思路的规划方案和拆迁补偿方案,吸引开发商的村落要选择实力雄厚的房产开发企业启动回迁安置房建设。但由于太原市各“城中村”形成的历史背景不同,人口和土地利用情况也不同,因此在真正实施改造时要结合实际因村制宜,在安置和补偿等一些环节进行变通,实行“一村一案”

张艺馨[9](2016)在《个体工商户参加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以太原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经济结构转型的新时期,个体工商户作为就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为大量人民的就业提供了机会,降低了社会上多数人的就业困难问题,并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尽快完善个体工商户的养老保险政策,对于建立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十三五的社会保障目标规划,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论文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和风险理论,以太原市的个体工商户为分析对象,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他们基本情况,行业特点,影响他们参加养老保险的因素,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进行研究。通过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究个体工商户参加养老保险的问题和成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对策建议。目前太原市的现状是个体工商户有强烈的参保意愿,而且收入越低的人群参保需求越大,可低收入人群受制于经济水平,难以参保。年轻人短视参保率低,老年人需求旺盛但缴费时间短。大多数个体工商户对政策知之甚少,而已经领取待遇的人群入不敷出。这其中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养老保险对个体工商户覆盖面小,仍有很多游离于制度之外。其次,个体工商户参保的逆选择问题突出,中老年人需要制度保障却没有多长时间可以缴费,年轻人有时间缴纳却由于短视没有参保意识。再次,养老保险激励作用不明显,由于没有主体企业,个体工商户比企业职工缴费多,但领取的待遇相差无几。最后,由于政策宣传力度弱导致个体工商户的政策认知度低。对于以上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对策。首先是通过政府行为扩大覆盖面,调整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来降低制度门槛,还可以联动工商部门做到注册时就登记强制参保。其次是建立激励机制,做到多缴多得并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养老计划,最后是建立配套措施,完善统计工作的同时加强对收缴和计发环节的监管。

赵捷[10](2015)在《中部地区省会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与用地布局互动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转变对我国省会城市的建设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我国中部地区省会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大幅增长,人口流动和土地利用加速变化,人口高密集聚,土地利用低效,城市空间失衡,规划编制滞后,实施不力,导致人口空间分布和用地规划布局时空错位,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城市后续发展建设较为不利。为了合理应对上述问题,本文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模型分析三个层面着重展开对中部地区六大省会城市1990年后人口空间分布和用地布局互动关系特征的研究,通过分析中部地区人口和用地变化最为剧烈的省会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和用地布局演变,总结两者互动关系的特征和规律。理论研究中,本文对人口空间分布、用地布局、人口空间分布与用地布局互动研究的国内外基础理论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梳理,对社会学、人口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中涉及到这些概念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模型运用,以及演变特征和形成机制展开综述,明确目前已有的理论研究现状,方法模型基础和演变规律雏形,从而总结人口空间分布与用地布局的互动关系研究领域的不足和未来发展方向。实证研究中,本文以中部地区六大省会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GIS/SPSS等技术方法,从宏中微观三个层次,建立“人地一张图”,通过分析街道级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人口增长率得到人口空间分布的微观尺度变化,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形态演变,用地规模增长,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得到城市发展方向和建设重心,分阶段分层次,定性定量的对武汉市、长沙市、郑州市、合肥市、南昌市和太原市的人口空间分布和用地布局演变状况展开分析,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和影响相结合,提炼影响人口空间分布与用地布局的主要因素,六省会城市间人口空间分布和用地布局的共性、特性和问题,为后文两者互动关系的研究打下基础。模型分析中,本文主要针对人口空间分布和用地布局的叠合关系展开定性定量分析,运用异速生长模型,不均衡度,皮尔逊相关分析,对应分析和GIS叠加分析,将两者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对应,指出两者协同-错位发展的区域,探索错位发展原因,总结省会城市不同阶段人口空间分布和用地布局演变特征及规律。

二、对太原市流动人口管理诸问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太原市流动人口管理诸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太原市新市民语言状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太原市新市民语言使用分析
    第一节 太原市新市民语言使用整体情况分析
        一、太原市新市民普通话和方言使用分析
        二、太原市新市民外语使用分析
    第二节 太原市新市民语言使用差异分析
        一、语言使用在常见社会变量上的分析
        二、语言使用在时间变量上的分析
        三、语言使用在环境变量上的分析
        四、语言使用在心理变量上的分析
第二章 太原市新市民语言水平分析
    第一节 太原市新市民语言水平整体情况分析
        一、太原市新市民普通话水平分析
        二、太原市新市民方言水平分析
        三、太原市新市民外语水平分析
    第二节 太原市新市民语言水平差异分析
        一、语言水平在常见社会变量上的分析
        二、语言水平在时间变量上的分析
        三、语言水平在环境变量上的分析
        四、语言水平在心理变量上的分析
第三章 太原市新市民语言态度分析
    第一节 太原市新市民语言态度整体情况分析
        一、太原市新市民对普通话的态度分析
        二、太原市新市民对方言的态度分析
        三、太原市新市民对外语的态度分析
    第二节 太原市新市民语言态度差异分析
        一、语言态度在常见社会变量上的分析
        二、语言态度在时间变量上的分析
        三、语言态度在环境变量上的分析
        四、语言态度在心理变量上的分析
第四章 太原市新市民语言需求分析
    第一节 太原市新市民语言需求整体情况分析
        一、太原市新市民普通话需求分析
        二、太原市新市民外语需求分析
        三、太原市新市民新词新语需求分析
    第二节 太原市新市民语言需求差异分析
        一、语言需求在常见社会变量上的分析
        二、语言需求在时间变量上的分析
        三、语言需求在环境变量上的分析
第五章 关于太原市新市民语言状况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第一节 关于太原市新市民语言状况研究的结论
        一、太原市新市民普通话与方言使用差异明显
        二、太原市新市民外语水平普遍较低
        三、太原市新市民语言需求呈多样化趋势
        四、“年龄”“文化程度”变量对新市民语言状况影响较大
    第二节 关于太原市新市民语言状况研究的思考
        一、政府加强对语言的宣传和保护力度
        二、社会教育机构设立专门的语言培训机构
        三、社区基层开展语言文艺活动
        四、新市民积极提高自身语言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城市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太原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与现状研究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重难点及解决方案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解决方案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阐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人口老龄化
        2.1.2 养老意愿
        2.1.3 社会化养老
    2.2 相关基础理论介绍
        2.2.1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2.2.2 社会支持理论
        2.2.3 需求层次理论
        2.2.4 行为决策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太原市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意愿特征及现状分析
    3.1 太原市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状况
        3.1.1 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增长较快
        3.1.2 经济发展速度低于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
    3.2 养老模式及老年人选择意愿的发展现状
        3.2.1 家庭养老的功能性弱化
        3.2.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较为完善
        3.2.3 机构养老发展缓慢
        3.2.4 其他养老模式的不断兴起
    3.3 养老模式选择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3.3.1 个人状况
        3.3.2 家庭状况
        3.3.3 社会经济状况
        3.3.4 健康状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原市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意愿调查及分析
    4.1 调查数据来源
        4.1.1 调查对象
        4.1.2 调查方法与工具
        4.1.3 调查范围
    4.2 调查数据收集与检验
        4.2.1 数据收集
        4.2.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4.3 太原市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意愿统计分析
        4.3.1 样本概况分析
        4.3.2 太原市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意愿的基本情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太原市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5.1 变量定义与模型选择
        5.1.1 变量的选取
        5.1.2 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
    5.2 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意愿单因素交叉分析
        5.2.1 基本特征变量与社会化养老意愿
        5.2.2 家庭特征与社会化养老意愿
        5.2.3 心理认知与社会化养老意愿
    5.3 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5.3.1 基本特征因素
        5.3.2 家庭特征因素
        5.3.3 心理认知因素
    5.4 太原市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意愿的主要结论分析
        5.4.1 社会化养老的认识和意愿有待提升
        5.4.2 经济文化水平影响社会化养老服务的认识和意愿
        5.4.3 社区居家养老较机构养老更受欢迎
        5.4.4 社区养老服务供需不均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老年人社会化养老建议及完善途径
    6.1 多方面引导老年人树立正确养老观念
        6.1.1 完善保障体系
        6.1.2 规范人才管理
        6.1.3 加强宣传教育
    6.2 切实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6.2.1 提高收入水平
        6.2.2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6.3 巩固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6.3.1 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6.3.2 丰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的内涵
        6.3.3 扩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覆盖面
    6.4 多种养老方式协同发展
        6.4.1 发展可适性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6.4.2 按需求改革发展养老机构
        6.4.3 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共同发展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太原市老年社会化养老意愿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的中国城市空间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的学术梳理及研究动态
        1.2.2 国内相关研究的学术梳理及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的学理基础
    2.1 马克思、恩格斯对城市空间问题的论述
        2.1.1 马克思对城市空间问题的论述
        2.1.2 恩格斯对城市空间问题的论述
    2.2 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代表观点
        2.2.1 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生产
        2.2.2 大卫·哈维:马克思主义的重构
        2.2.3 爱德华·W·苏贾的空间正义
        2.2.4 杰弗里·K·H·陈:“人类世”城市伦理
    2.3 小结
第3章 当代中国城市空间治理问题分析
    3.1 城市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
        3.1.1 历史因素
        3.1.2 地理因素
    3.2 多维度城市空间治理问题
        3.2.1 城市空间二元化
        3.2.2 城市空间边缘化
        3.2.3 城市空间缺失化
        3.2.4 城市空间商品化
    3.3 小结
第4章 城市空间的案例分析:以太原市为例
    4.1 太原市城市空间的演进历程
        4.1.1 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时期
        4.1.2 改革开放后的城市空间发展时期
    4.2 当前太原市城市空间演进的趋势与特征
        4.2.1 “郊区城市化”特征明显
        4.2.2 城市老龄化现象加剧
        4.2.3 城市社会阶层差异显着
        4.2.4 城市空间逐渐趋向隔离
    4.3 小结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城市空间治理体系的构建
    5.1 构建公平的城市空间分配机制
        5.1.1 保障平衡协调的城市空间权益
        5.1.2 探求公平有效的空间利益实施路径
    5.2 完善城市公共用地与资源共享的交互关系
        5.2.1 聚焦以城市公共用地为中心的伦理体系
        5.2.2 完善城市公共用地与共享伦理的内在机制
    5.3 探索现代新型城市的中国范本
        5.3.1 建设中国城市建设的标杆与典范
        5.3.2 打造独具中国风范的现代新型城市范本
    5.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太原市主城区新就业大学生租房支付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文献现状
        1.2.2 国外文献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新就业大学生
        2.1.2 住房供应体系
        2.1.3 住房支付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需求层次理论
        2.2.2 社会保障理论
        2.2.3 住房梯度消费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太原市新就业大学生住房现状及问题
    3.1 太原市住房市场现状
    3.2 太原市住房供应现状
    3.3 数据选取与来源
    3.4 太原市新就业大学生住房现状及问题
    3.5 小结
第4章 影响新就业大学生租房支付能力的因素分析
    4.1 变量说明及相关分析
        4.1.1 影响因素的选取
        4.1.2 变量赋值及结果预测
        4.1.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4.2 多元回归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太原市主城区新就业大学生租房支付能力测算
    5.1 剩余收入法
    5.2 测算指标选取
    5.3 太原市六城区租房支付能力测算结果
    5.4 小结
第6章 提高新就业大学生租房支付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6.1 完善阶梯化租房补贴制度
    6.2 大力发展长租公寓行业
    6.3 建立多主体供应住房体系
    6.4 加大对租赁市场的立法保障
    6.5 放宽公共租赁住房的户籍限制
    6.6 树立合理住房消费的观念
    6.7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5)小组工作介入提升流动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 ——以太原市X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依据
        一、理论依据
        二、现实依据
    第五节 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二章 X社区流动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现状分析
    第一节 研究对象人际交往能力的现状
        一、调查社区概况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三、调查对象的人际交往现状
    第二节 研究对象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分析
        一、主观认知存在问题
        二、互联网和社会因素的不利影响
第三章 小组工作介入过程
    第一节 小组工作准备阶段
        一、需求评估
        二、目标确定
        三、组员招募
        四、组员介绍
        五、服务计划
        六、预计问题及应对方法
    第二节 小组工作实施阶段
        一、第一次小组工作:认识你很高兴
        二、第二次小组工作:原来我很优秀
        三、第三次小组工作:学习交往技巧
        四、第四次小组工作:学会相互合作
        五、第五次小组工作:一起拥抱未来
    第三节 小组工作评估阶段
        一、组员变化评估
        二、结果评估
        三、社会工作者自我评估
第四章 小组工作介入提升流动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小组工作介入的反思
        一、通过互动性提升组员能力
        二、小组效果需要不断强化
        三、开展活动时注意组员需求
    第三节 小组工作介入的多方面建议
        一、家庭给予组员支持
        二、学校做好预防工作
        三、社会加大关注力度
        四、增加社工专业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人际交往能力自测量表

(6)太原市流动儿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研究 ——基于公众满意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1.4.1 主要工作
        1.4.2 创新点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太原市流动儿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太原市流动儿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概念界定
        2.1.1 流动儿童
        2.1.2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2.1.3 公众满意度
    2.2 太原市流动儿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理论阐释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太原市流动儿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政策现状
    3.1 太原市流动儿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政策现状
        3.1.1 初步建立了流动儿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政策体系
        3.1.2 出台了详细的流动儿童入学条件规定
    3.2 太原市基本公共教育机构
        3.2.1 幼儿园基本情况
        3.2.2 小学基本情况
        3.2.3 初中基本情况
    3.3 太原市流动儿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公众评价
        3.3.1 太原市流动儿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公众满意调查设计
        3.3.2 太原市流动儿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公众满意调查结果
    3.4 小结
第4章 太原市流动儿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存在的问题
    4.1 入学门槛高,入学难现象仍然存在
        4.1.1 入学资格不符
        4.1.2 入学所需证明资料繁琐
        4.1.3 学位满额
    4.2 教学过程中师资、补助与平等性满意度低问题凸显
        4.2.1 教师数量不足且稳定性较差
        4.2.2 流动儿童处于补助政策“真空地带”
        4.2.3 教育过程中歧视或变相歧视流动儿童
    4.3 教学成效不佳,升学难
        4.3.1 学前教育阶段教学成效不佳
        4.3.2 义务教育阶段升学难
    4.4 小结
第5章 太原市流动儿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
    5.1 太原市教育资源承载力不足
        5.1.1 户籍制度造成流动儿童入园资格不符
        5.1.2 申请入学证明资料难开据
        5.1.3 招生预案不完备,教学资源不足
    5.2 规范化管理存在漏洞
        5.2.1 教师规范化管理不足
        5.2.2 流动儿童教育经费短缺
        5.2.3 户籍制度是流动儿童受歧视的根源
    5.3 家庭学校双方职责缺位
        5.3.1 流动儿童学校教育存在差距
        5.3.2 流动人口对子女家庭教育能力有限
    5.4 小结
第6章 提升太原市流动儿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对策
    6.1 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质量
        6.1.1 增加优质学位,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
        6.1.2 缩小差距,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6.1.3 完善教师工资待遇和教师补充机制
        6.1.4 增强流动儿童教育经费保障
    6.2 拓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范围
        6.2.1 将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6.2.2 适当满足流动儿童群体个性化需求
    6.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7)太原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研究 ——以回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1.3.1 相关理论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概况
    2.1 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概况
        2.1.1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含义
        2.1.2 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概况及特点
    2.2 太原市回族流动人口概况
        2.2.1 太原市历史上的回族流动人口概况
        2.2.2 太原市回族流动人口现状
        2.2.3 太原市回族流动人口的流动动机
第三章 太原市回族流动人口适应状况研究
    3.1 太原市回族流动人口的经济适应
        3.1.1 就业状况
        3.1.2 收入状况
        3.1.3 居住状况
        3.1.4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经济适应问题
    3.2 太原市回族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
        3.2.1 社区参与
        3.2.2 社会交往
        3.2.3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问题
    3.3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心理适应
        3.3.1 区位认同
        3.3.2 身份认同
        3.3.3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心理适应问题
第四章 太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的思考
    4.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城乡二元体制
    4.2 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4.3 积极推进建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参与机制
    4.4 更新工作理念,树立服务优先意识
    4.5 促进城市中各民族相互交流,加强对彼此的了解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太原市“城中村”改造模式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框架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城中村”的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第一节 “城中村”的相关概念与界定
        一、贫民窟
        二、棚户区
        三、“城中村”
    第二节 “城中村”的相关理论
        一、郊区城市化
        二、城乡连续论
        三、核心——边缘理论
        四、博弈论
第三章 太原市“城中村”的演变及现状分析
    第一节 太原市“城中村”的形成与演变
    第二节 太原市“城中村”的现状特点
        一、“城中村”的数量与分布
        二、“城中村”的类型及特征
    第三节 “城中村”现象对太原市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太原市“城中村”的改造模式
    第一节 太原市“城中村”的改造情况
        一、“城中村”的改造历程
        二、“城中村”改造的难点分析
    第二节 国内外类似地区改造经验的分析与借鉴
        一、国外类似地区的改造经验
        二、国内“城中村”改造典型经验
    第三节 太原市“城中村”改造模式的选择
        一、现有“城中村”改造的主要模式分析
        二、不同类型“城中村”改造模式的选择
        三、典型村庄改造分析
第五章 太原市“城中村”的改造对策
    第一节 政策配套
        一、明确土地权属,制定合理的拆迁补偿方案
        二、构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节 将村民纳入教育培训计划,使他们真正适应城市生活的要求
    第三节 科学合理规划,逐步推进“城中村”改造进程
    第四节 维护政府、村民、开发商等多方利益,实现“共赢模式”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个体工商户参加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以太原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1.2.1 对个体工商户出现原因的论述
        1.2.2 影响个体工商户参加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2.3 关于个体工商户参保的完善政策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主要工作与创新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养老保险的基本理论及政策
    2.1 相关概念
        2.1.1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概念
        2.1.2 个体工商户的概念
        2.1.3 个体工商户的特点
    2.2 个体工商户参加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分析
        2.2.1 风险理论
        2.2.2 生命周期假说理论
    2.3 个体工商户养老保险政策梳理
        2.3.1 文件梳理
        2.3.2 政策内容
第三章 太原市个体工商户养老保险现状
    3.1 本次调查的调查方案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的范围和对象
        3.1.3 调查的时间
        3.1.4 调查的方法
        3.1.5 样本容量配置
        3.1.6 调查的内容
        3.1.7 样本的人口学特征
    3.2 太原市个体工商户参保现状
        3.2.1 参加养老保险个体工商户情况
        3.2.2 参保缴费率情况
        3.2.3 待遇领取
第四章 太原市个体工商户参加养老保险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4.1 个体工商户参加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4.1.1 养老保险覆盖面小
        4.1.2 个体工商户逆选择问题突出
        4.1.3 参保激励作用不明显
        4.1.4 政策认知度低
    4.2 个体工商户参保原因分析
        4.2.1 家庭经济收入方面
        4.2.2 个人方面
        4.2.3 政策方面
        4.2.4 对政策的了解情况
        4.2.5 对政策的满意情况
    4.3 影响个体工商户参保因素的定量分析
        4.3.1 建立模型目的
        4.3.2 模型建立
        4.3.3 模型建立
        4.3.4 模型分析
        4.3.5 结论说明
第五章 提高个体工商户养老保险参保率的对策
    5.1 通过政府行为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
        5.1.1 降低制度门槛
        5.1.2 强制参保与政府行动并用
    5.2 建立激励机制
        5.2.1 养老金与缴费总额挂钩的给付模式
        5.2.2 根据参保者的经济水平采取不同措施
    5.3 通过配套措施加大实施力度
        5.3.1 完善法律规定,加强宣传力度
        5.3.2 完善养老保险统计工作,加强制度建设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10)中部地区省会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与用地布局互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部崛起战略下的我国中部地区人口与用地状况
        1.1.2 大城市人口规模及结构与城市功能
        1.1.3 转型期城市规划编制管理过程中的人地关系
        1.1.4 人地统计数据与规划编制管理的科学性
        1.1.5 城市规划领域人地关系研究有待完善
    1.2 问题的提出
    1.3 论文选题及数据来源
    1.4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研究范围界定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创新之处
        1.7.1 理论创新
        1.7.2 方法突破
        1.7.3 技术创新
2. 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2.1 国内外人口空间分布研究
        2.1.1 国内外人口空间分布的演变规律和理论动态
        2.1.2 国内外人口空间分布的量化及技术应用
        2.1.3 国内外人口空间分布的动力机制研究
        2.1.4 国内外人口空间分布现状及趋势
    2.2 国内外用地布局研究
        2.2.1 国内外用地布局理论及模式演变
        2.2.2 国内外用地布局的量化模型和技术应用
        2.2.3 国内外用地布局影响因子研究
    2.3 国内外人口空间分布与用地布局关联研究
        2.3.1 国外人口空间分布与用地布局关联研究
        2.3.2 国内人口空间分布与用地布局关联研究
    2.4 国内外省会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和用地规划布局研究综述
3. 中部六省概况
    3.1 中部六省概况
        3.1.1 中部六省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演变
        3.1.2 中部六省城镇化水平分布状况
    3.2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行政区划
        3.2.1 中部六省行政区划现状
        3.2.2 中部六省各省会城市行政区划调整
    3.3 中部六省各省会城市城镇化水平
        3.3.1 中部六省城镇化水平概述
        3.3.2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城镇化水平小结
4.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特征
    4.1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市区级人口空间分布类型及特征
        4.1.1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市区级人口规模演变
        4.1.2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市区级人口密度演变
        4.1.3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市区级人口演变特征
    4.2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区级人口空间分布类型及特征
        4.2.1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区级人口规模演变
        4.2.2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区级人口密度分布特征
        4.2.3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区级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4.3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街道级人口空间分布类型及特征
        4.3.1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心城区街道级人口规模及密度演变
        4.3.2 中部六省大城街道级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用地演变特征
    5.1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建成区演变
        5.1.1 湖北省武汉市
        5.1.2 湖南省长沙市
        5.1.3 河南省郑州市
        5.1.4 安徽省合肥市
        5.1.5 江西省南昌市
        5.1.6 山西省太原市
    5.2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用地演变特征
        5.2.1 建设用地扩展阶段
        5.2.2 建设用地扩展形态
        5.2.3 建设用地扩展主要用地类型
    5.3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用地结构演变
        5.3.1 湖北省武汉市
        5.3.2 湖南省长沙市
        5.3.3 河南省郑州市
        5.3.4 安徽省合肥市
        5.3.5 江西省南昌市
        5.3.6 山西省太原市
    5.4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特征
        5.4.1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特征
        5.4.2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居住用地演变特征
        5.4.3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工业用地演变特征
        5.4.4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演变特征
    5.5 本章小结
6.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用地规划演变与人口空间分布互动影响研究
    6.1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总体规划发展历程
        6.1.1 湖北省武汉市
        6.1.2 湖南省长沙市
        6.1.3 河南省郑州市
        6.1.4 安徽省合肥市
        6.1.5 江西省南昌市
        6.1.6 山西省太原市
    6.2 人口空间分布和用地布局与城市总体规划演变关系
        6.2.1 历次中部六省省会城市总体规划演变与实施特点
        6.2.2 历次中部六省省会城市总体规划对人口空间分布与用地布局关系的影响
        6.2.3 基于人口空间分布与用地布局的省会城市总体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6.3 本章小结
7.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与用地布局互动关系特征
    7.1 宏观层面人口规模与建设用地规模互动关系特征
        7.1.1 异速生长模型拟合方法
        7.1.2 异速生长模型拟合结果和分析
        7.1.3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异速增长模型比对
    7.2 中观层面人口规模与用地结构互动关系特征
        7.2.1 人口规模与用地类型影响因子模型构建方法
        7.2.2 人口规模与用地类型影响因子模型分析结果
        7.2.3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各类用地对人口规模增长影响分析
    7.3 微观层面人口空间分布与用地布局互动关系特征
        7.3.1 人口空间分布与用地布局叠加分析
        7.3.2 人口空间分布与用地布局不均衡指数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与用地布局对比分析
    8.1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对比分析
        8.1.1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共性与差异
        8.1.2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人口密度共性与差异
    8.2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用地布局对比分析
        8.2.1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建设用地演变共性与差异
        8.2.2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共性与差异
        8.2.3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居住用地演变共性与差异
        8.2.4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工业用地演变共性与差异
        8.2.5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演变共性与差异
    8.3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用地规划演变对人口空间分布及用地布局影响对比分析
    8.4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与用地布局互动对比分析
9. 研究结论与不足
    9.1 主要研究结论
        9.1.1 理论研究结论
        9.1.2 实证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9.2.1 研究不足
        9.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2000中部地区省会城市街道人口数据一览表
    附录二 : 2010中部地区省会城市街道人口数据一览表
    附录三:2000-2010中部地区省会城市街道人口增长情况一览表
    附录四:1949-2010中部地区省会城市总体规划演变情况一览表

四、对太原市流动人口管理诸问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太原市新市民语言状况调查研究[D]. 祁慧.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2]城市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太原市为例[D]. 李小莹.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3]基于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的中国城市空间治理问题研究[D]. 张博文.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5)
  • [4]太原市主城区新就业大学生租房支付能力研究[D]. 王旭. 山西财经大学, 2019(11)
  • [5]小组工作介入提升流动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 ——以太原市X社区为例[D]. 王腾超.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4)
  • [6]太原市流动儿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研究 ——基于公众满意度的视角[D]. 马思萌. 山西财经大学, 2018(01)
  • [7]太原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研究 ——以回族为例[D]. 常亚伟. 延边大学, 2016(12)
  • [8]太原市“城中村”改造模式及对策研究[D]. 马贝贝.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9]个体工商户参加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以太原市为例[D]. 张艺馨. 山西财经大学, 2016(02)
  • [10]中部地区省会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与用地布局互动特征研究[D]. 赵捷. 武汉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对太原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