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寻甸县咸丰盆地晚第三纪煤与硅藻土成藏分布的控制因素

云南寻甸县咸丰盆地晚第三纪煤与硅藻土成藏分布的控制因素

一、云南省寻甸县先锋盆地晚第三纪煤及硅藻土聚积分布的控制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唐茂云,刘静,李翠平,王伟,张金玉,许强[1](2021)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新生代盆地古高度重建研究与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掌握青藏高原的高程演化历史对检验高原边界的变形机制和理解深部地球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囊谦盆地、贡觉盆地、芒康盆地、黎明-剑川-兰坪盆地、洱源盆地、怒河盆地和岔科-小龙潭盆地等不同区域的典型新生代盆地的古高度重建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以及部分重新计算后,恢复了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隆升过程的时空分布历史,讨论了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期间的主要隆升阶段与幅度。综合分析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北段—中段地区存在始新世—渐新世准高原,而南段地区的地势相对较低。中新世期间,南段地区呈现出差异化的隆升趋势。在此基础上,文中进一步定量化约束了高原东南缘新生代的隆升过程,为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地貌演化的动力学机制探讨提供制约。

刘建华[2](2019)在《代理堡箐排土场边坡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露天煤矿的开采会在周边形成台阶状边坡,边坡稳定是保证露天安全高效生产的关键,在大气降水、地下水、膨胀性土膨胀变形及岩土自身蠕动变形特性等外部因素综合作用下,导致采场与排土场边坡变形破坏日益严重,一旦发生滑坡,将造成人员生命和设备的损失,同时也会危机周边村庄和环境。本文以代理堡箐排土场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调研和对以往地质资料、岩土体力学试验资料进行收集及分析基础上,运用FLAC3d软件对边坡变形破坏模式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结合极限平衡理论对排土场边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稳定性计算与评价。具体结论如下:1)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查,总结分析了先锋露天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地层特征和地质构造特征等,为进行代理堡箐排土场边坡的稳定分析提供基础资料。2)开展了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试验,得到了土体的基本物理力学参数,主应力差值和孔隙水压力随围压的增大逐渐增大;原状土和重塑土轴向应力随轴向应变的增加先增大后近似保持不变,在相同轴向应变条件下,原状土轴向应力远大于重塑土。得到了砂岩、风化砂岩和风化板岩的基本物理力学参数。3)边坡失稳的因素主要包括土体抗剪强度、水压力、边坡作用力发生变化、井工开采影响、边坡岩土体的性质及地质构造、边坡的坡形与坡度,以及地下水在边坡中渗流所引起的渗流力等;边坡变形破坏的微观地质力学模型主要有以下五种:滑移(蠕滑)-拉裂型、滑移-压致拉裂型、滑移-弯曲型、弯曲-拉裂型以及塑流-拉裂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排土场破坏模式受原地形影响较大,P1、P2剖面呈沿基底冲积层的顺层剪切破坏模式,P3剖面呈圆弧型滑动破坏模式。4)基于极限平衡理论,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表明:自然状态下,代理堡箐排土场边坡完全符合边坡稳定系数的要求;在强降雨的影响下,降低排土场边坡的整体抗滑能力;饱和状态下,部分边坡不符合边坡稳定系数的要求。5)饱和状态下,P1剖面局部2位置、P2剖面局部4位置以及P2剖面边坡整体稳定性系数均小于1.2,不符合边坡稳定系数的要求。其原因主要是饱和状态下局部边坡的抗滑稳定能力降低和单台阶坡面角过大。6)本文针对露天煤矿在雨季出现的局部、短时强降雨,排弃物及原地层在雨水冲刷作用下形成了冲沟,导致边坡稳定系数减小的问题,给出了合理有效的控制措施和灾害预警设备,为类似边坡灾害防治提出了科学合理的依据。

王浩波[3](2016)在《云南寻甸南峰中新世木化石及其古环境》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发现于滇中寻甸县南峰煤矿的木化石进行了研究,鉴定出6个木化石种群:南峰铁杉Tsuga nanfengensis、单行松Pinus uniseriata、南峰松Pinus nanfengensis、松属未定种Pinus sp.、寻甸冷杉Abies xundianensis和李属未定种Prunus sp.,根据所发现的木化石对化石产地的古环境进行了讨论。主要结果如下:南峰铁杉Tsuga nanfengensis:生长轮明显,早材至晚材渐变。管胞径壁、弦壁具缘纹孔单列,棒状加厚明显。射线常单列。树脂道未见。交叉场纹孔云杉型及柏木型。单行松Pinus uniseriata:生长轮明显,早材至晚材渐变。管胞径壁、弦壁具缘纹孔主为单列。轴向薄壁组织无。具单列射线和纺锤状射线。射线管胞常在射线边缘1列,横壁光滑。兼具轴向和径向树脂道,泌脂细胞壁薄。交叉场纹孔式杉木型,偶见柏木型。南峰松Pinus nanfengensis:生长轮明显,早材至晚材渐变。管胞径壁、弦壁具缘纹孔主为单列。轴向薄壁组织无。具单列射线和纺锤状射线。射线管胞常在射线边缘2列,横壁光滑或具微小锯齿。兼具轴向和径向树脂道,泌脂细胞壁薄。交叉场纹孔式松木型和杉木型。松属未定种Pinus sp.:生长轮明显,早材至晚材渐变。管胞径壁、弦壁具缘纹孔主为单列。轴向薄壁组织无。具单列射线和纺锤状射线。射线管胞常在射线边缘1-2列,横壁光滑,少数具纹孔。兼具轴向和径向树脂道,泌脂细胞壁薄。交叉场纹孔式窗格状。寻甸冷杉Abies xundianensis:生长轮明显,早材至晚材渐变。管胞径壁、弦壁具缘纹孔单列。轴向薄壁组织无。射线常单列;无射线管胞。交叉场纹孔式杉木型。树脂道未见。李属未定种Prunus sp.:生长轮略明显,半环孔材至散孔材。导管主为单管孔;多为径列;弦径30-80μm;螺纹加厚明显;单穿孔;管间纹孔式互列。轴向薄壁组织量少。木纤维细胞壁上有简单纹孔和具缘纹孔。具单列射线和多列射线。射线-导管间纹孔式类似管间纹孔式。前人的研究表明,先锋盆地和云南其它一些地区在晚中新世时期的气候比现在更为温暖、湿润,季风强度(特别是冬季风)弱于现代。本论文就当地的木化石对其古环境进行了讨论:1)温度变化,特别是气温年较差增大可能是导致铁杉属植物在滇中分布区收缩的重要原因。2)单行松Pinus uniseriata和南峰松P.nanfengensis两种松属植物可能对环境变化采取了2种不同的应对方式,形成现代的地理分布格局。前者可能通过对自身结构和生理机制的调节,较好地适应了环境变化;后者则通过趋避的方式,逃避逐步变干、变冷的区域,向适宜自己生长的地区分布。3)从木化石的种类组成可以推断,化石点在晚中新世时期是一种已有较大海拔差异的山地环境,冷杉等木化石是从海拔较高的地方被搬运至低地后沉积下来。

张强,邵震杰[4](1997)在《走滑环境中陆相盆地充填层序特征以云南先锋盆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走滑陆相盆地在构造背景、沉积范围、物源供应方式、基底地形特征、沉积物特点和沉积层序特征方面均与大陆边缘海相盆地有重要区别,通常具有多物源、多沉积体系、相带窄、相变快的特点。本文在对云南先锋盆地充填序列、沉积格架、构造格架和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基础上,讨论了在走滑构造背景下陆相盆地的一系列特征以及走滑型陆相盆地的层序地层特点

王振荣[5](1982)在《云南省寻甸县先锋盆地晚第三纪煤及硅藻土聚积分布的控制因素》文中提出云南275个晚第三纪含煤盆地,经地质勘探,发现有一些盆地中煤与硅藻土伴生,具有较高的工业价值,先锋盆地即为典型实例。

二、云南省寻甸县先锋盆地晚第三纪煤及硅藻土聚积分布的控制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省寻甸县先锋盆地晚第三纪煤及硅藻土聚积分布的控制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新生代盆地古高度重建研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貌特征
2 当前主要应用的古高度计
    2.1 稳定同位素古高度计
    2.2 古生物化石
3 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盆地的古高度特征
    3.1 青藏高原东南缘北段
        3.1.1 囊谦盆地
        3.1.2 贡觉盆地
        3.1.3 芒康盆地
    3.2 青藏高原东南缘中段
        3.2.1 黎明—兰坪—剑川盆地
        3.2.2 洱源盆地
        3.2.3 盐源盆地
    3.3 青藏高原东南缘南段
        3.3.1 怒河盆地
        3.3.2 临沧盆地
        3.3.3 岔科-小龙潭盆地
4 讨论
    4.1 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的隆升过程
    4.2 青藏高原东南缘隆升过程的动力学机制问题
    4.3 河流侵蚀对地表抬升的滞后响应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与认识
    5.2 展望

(2)代理堡箐排土场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工程概况
    2.1 矿区概况
    2.2 工程地质概况
    2.3 水文地质概况
    2.4 工程地质补充勘查
    2.5 重点研究区域确定
    2.6 本章小结
3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分析与选取
    3.1 概述
    3.2 岩土物理力学试验
    3.3 岩土物理力学强度指标推荐值
    3.4 本章小结
4 边坡失稳影响因素及破坏模式分析
    4.1 边坡失稳影响因素分析
    4.2 边坡宏观破坏模式分析
    4.3 边坡变形破坏微观地质力学模式
    4.4 FLAC3D技术
    4.5 数值模拟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边坡稳定性分析
    5.1 概述
    5.2 极限平衡分析理论
    5.3 边坡安全储备系数的确定
    5.4 升段后排土场边坡稳定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云南寻甸南峰中新世木化石及其古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新生代木化石研究历史
    2.1 木化石系统学及木材性状演化的研究
    2.2 木材特征与气候关系的研究
    2.3 生长轮的研究
    2.4 古植物化学研究
3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区地质概况
    3.2 研究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化石切片制作
        3.3.2 现代木材样品切片制作
        3.3.3 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分析(GC-MS)实验方法
    3.4 木化石的鉴定、描述和命名
        3.4.1 鉴定和描述
        3.4.2 命名
4 南峰木化石的系统学研究
    4.1 南峰铁杉Tsuga nanfengensis
        4.1.1 铁杉属化石研究概述
        4.1.2 化石的系统位置
        4.1.3 描述
        4.1.4 与现生植物的比较
        4.1.5 与其它木化石的比较
    4.2 单行松(新种)Pinus uniseriata
        4.2.1 松属化石研究概述
        4.2.2 化石的系统位置
        4.2.3 描述
        4.2.4 与现生植物的比较
        4.2.5 与木化石的比较
    4.3 南峰松(新种)Pinus nanfengensis
        4.3.1 化石的系统位置
        4.3.2 描述
        4.3.3 与现生植物的比较
        4.3.4 与其它木化石的比较
        4.3.5 Pinus uniseriata和P.nanfengensis的生物地理学意义
    4.4 松属未定种Pinus sp.
        4.4.1 化石的系统位置
        4.4.2 描述
        4.4.3 与现生植物的比较
        4.4.4 与其它木化石的比较
    4.5 寻甸冷杉(新种)Abies xundianensis
        4.5.1 冷杉属化石研究概述
        4.5.2 化石的系统位置
        4.5.3 描述
        4.5.4 与现生植物的比较
        4.5.5 与其它木化石的比较
        4.5.6 寻甸冷杉Abies xundianensis的埋藏学指示意义
    4.6 李属未定种Prunus sp.
        4.6.1 李属化石研究概述
        4.6.2 化石的系统位置
        4.6.3 描述
        4.6.4 与现生植物的比较
5 南峰木化石的古环境意义
    5.1 南峰铁杉的古环境意义
    5.2 松属木化石的古环境意义
    5.3 南峰煤矿的古植被
6 古植物化学研究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走滑环境中陆相盆地充填层序特征以云南先锋盆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陆相盆地的一般特征
    1.1 陆相盆地及其层序特征
    1.2 陆相盆地地层层序的控制因素
    1.3 陆相盆地的层序界面类型
2 先锋盆地走滑环境下陆相盆地特点
    2.1走滑盆地的一般特征
    2.2 先锋盆地概况
3 先锋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
    3.1 先锋盆地层序界面类型
        1) 古构造运动界面TCS:
        2) 构造应力场转换面TTS
        3) 大面积超覆界面FDS
        4)煤层界面CBS:
    3.2 先锋盆地层序划分
4 先锋盆地沉积层序特征
    4.1 构造格架控制下层序沉积结构的不对称性
    4.2 盆缘断裂系控制下的沉积中心迁移
    4.3 沉积层厚度盆地深度
    4.4 体系域侧向叠置
    4.5 沉积物纵向充填
    4.6 沉积物成熟度
5 层序形成的控制因素
    5.1 走滑运动对层序形成的影响
    5.2 反转构造对层序的影响
6 结 论

四、云南省寻甸县先锋盆地晚第三纪煤及硅藻土聚积分布的控制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新生代盆地古高度重建研究与进展[J]. 唐茂云,刘静,李翠平,王伟,张金玉,许强. 地震地质, 2021(03)
  • [2]代理堡箐排土场边坡稳定性研究[D]. 刘建华.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3]云南寻甸南峰中新世木化石及其古环境[D]. 王浩波. 云南大学, 2016(01)
  • [4]走滑环境中陆相盆地充填层序特征以云南先锋盆地为例[J]. 张强,邵震杰. 沉积学报, 1997(04)
  • [5]云南省寻甸县先锋盆地晚第三纪煤及硅藻土聚积分布的控制因素[J]. 王振荣. 地质科技情报, 1982(S1)

标签:;  ;  ;  ;  ;  

云南寻甸县咸丰盆地晚第三纪煤与硅藻土成藏分布的控制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