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市场:距离就是美

政府与市场:距离就是美

一、政府和市场:距离即美(论文文献综述)

欧建平,金娟,刘春,廖燕飞,宁宁[1](2018)在《2017年度中国舞蹈发展研究报告》文中指出2017年是中国舞蹈稳中求变、持续发展的一年,宝刀不老、大师西去、深扎硕果、异军突起、舞蹈外交、科技助力、创作高产、品类迥异、教育活跃、非遗聚力、研究出版,双重给力的长篇成绩单无疑令人欢欣鼓舞,但既无"高原"又无"高峰"的尴尬却又使人猛醒!问题的关键依然在于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主题"和现代经济学"变奏"的"路径依赖理论",深谙"经济强势国家必定为经济弱势国家制定价值观和审美观"与"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竞争"的硬道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得到联合国鼎力支持和沿线国家积极参与的历史机遇,发现并培养一批有天分、肯用功的创作和研究精英,并用恰当的鼓励机制,确保他们能够持之以恒、潜心钻研,继续探索题材与体裁中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小我与大我完美融合的经典命题,最终推出一批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世之作。

袁利平,杨洋[2](2017)在《现代欧洲大学自治及其限度》文中研究指明大学自治是大学诞生以来大学治理的首要问题。欧洲大学的自治传统在其发展过程中因不断受到来自世俗王权或政府力量的挑战与干涉而几经变革。20世纪末期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以及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的理想图景又使社会各界疾呼大学回归自治。现代欧洲大学自治主要体现在组织、财政、人事以及学术四个维度。然而,现代欧洲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的工具价值、权利规约、资源依赖、公众服务等方面又规制着其自治的限度。

孟欣欣[3](2011)在《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文中认为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以身体叙事作为主要表达方式。受大众文化的影响,现代体育体现出很鲜明的视觉特征。本文以在现代体育领域中由审美泛化所引起的视觉化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观察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探讨了受大众文化、消费主义和大众传媒影响下的现代体育走上视觉化道路后发生的新的美学流变和美学特征。视觉化生存成为现代体育走上审美泛化道路之后所遵循的最重要的美学原则。大众文化、消费主义与大众传媒,是现代体育走上视觉审美化道路的三个必要条件。随着身体的价值在以视觉化为主要审美原则的当代社会得到了相当的重视,审美重心逐渐向以身体为代表的视觉符号下移。受此影响,社会大众对现代体育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身体运动所带来的感性欲望的追求与满足上,而对精神的烛照与意义的思考则退居次要地位。现代体育对感性愉悦的追求体现出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和尊重,从身体主体和观者角度两方面被赋予了新的审美功能和价值。“视觉化”形成了现代体育新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审美价值的多元化格局、大众选择的多样性满足、崇高隐退的世俗化意义以及身体维度的消费性追求几个方面。在当今社会,消费主义主导了体育发展的价值取向,这种受制于市场逻辑的审美泛化理念会消解体育固有的精神烛照功能,而大众媒体则为这种理念提供了技术平台,在追求视觉感官愉悦以求得市场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现代体育的娱乐化倾向在取悦大众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低俗化、媚俗化以及美化暴力的倾向,大众文化在过度商业化、标准化以及意识形态控制方面的功能在体育领域中初现端倪。人们对体育的关注已经逸出体育范畴本身,体育的发展同时也受到了比以往更多的外力因素的影响,现代体育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化,随着社会风气的日益开放,体育价值取向开始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各种冲突与矛盾也在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之中凸显出来,必须需要通过批判的力量来进行反思。现代体育应该是既注重日常的感性体验又不放弃价值理性维度的追求,既渴望审美愉悦的身体解放又不舍弃神性维度的精神提升。必须通过恢复对崇高与永恒的敬畏、扞卫精神与理想的至上、重新定位现代体育的价值坐标等来构建体育的当代价值。

马汉[4](2010)在《“世界名牌”背后的思索》文中研究说明格力"世界名牌"风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议,但是热议之后我们是否思索了这种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敬东,刘峰吉[5](2005)在《从城市的发展变迁看政府职能的转变》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体制转型和政治体制改革阶段,中国城市政府的职能调整、目标设定、政策选择将决定城市的未来。中国城市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是:强化规划职能,确定城市发展战略和目标,协调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强化建设和完善公共物品的职能,为强化城市聚集功能和辐射功能奠定基础。

张银妮[6](2004)在《城市经营内容体系及模式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城市经营实践上的不断发展与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对城市经营实践进行学术探讨和理论归纳,完善城市经营理论体系,为城市经营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分析城市经营的内涵入手,构建了城市经营内容体系,结合我国城市经营实践归纳总结现阶段我国城市经营主要模式,全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城市经营概述 从现有研究观点出发,深刻剖析了城市经营的内涵,阐述了城市竞争力、城市治理和城市经营的关系,并进一步提出了城市经营的五条原则。 第二部分:城市经营的理论基础 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策划学的角度分析了有关城市经营的理论基础:城市地租理论、城市竞争理论、企业经营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策划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部分:城市经营内容体系构建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城市经营的内容还将不断丰富扩大。该部分通过对目前城市经营内容进行系统分析,从经济和社会两个领域,包含有形生产要素、无形生产要素、城市品牌、社会文明、政治文明五个子系统,由此构建了城市经营内容体系。 第四部分:城市经营主要模式研究 通过对城市经营实践活动分析,本文首次系统归纳总结了目前我国城市经营的几种主要模式:环境先导模式、企业品牌模式、中国“硅谷”模式、新区先导模式和新工业园模式。分别从模式内涵、适用条件和经营主要内容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每一种模式进行了典型案例分析。

张世军[7](2004)在《中部地区城市化现状研究 ——以河南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现代化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入世”标志着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城市以其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优势而自然成为这一潮流中的主角。同时,中国面临着特殊的国情。“三农”问题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化发展这个“木桶”上最短的“木板”。“三农”问题解决的关键是解决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农民的就业问题,城市化是解决该问题的理性选择。为此,有人形象地把城市化誉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城市化拥有了无可质疑的正当性,从而也成为关乎中国现代化命运的主题。城市化在我国的东部沿海一带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的城市带。但广大中西部地区却严重落后于上述地区。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制约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新世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把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中部是我国人口集中的地区,也是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区,实现从农业到工商业的转化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城市化对于中部地区来说,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大课题。城市化研究虽然成果丰富,但绝大多数论着是就全国而论,个案研究比较欠缺。显然,没有大量的个案分析作为基础,对中国城市化研究是不够全面和深入的。鉴于上述情况,笔者在充满现实关怀的陈勤博士的影响下,选取了“中部地区的城市化现状”作为自己的硕士论文的选题 。本文力图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摆脱“道路”、“模式”的束缚,尝试用新的视角——以“城市自治”来检视中部地区的城市化现状。为了避免缺乏针对性,泛泛而谈,笔者选取了自己的家乡河南省作为个案。本文除引言和结语之外,共分三大部分。在引言中,笔者对课题的理论与现实背景,研究现状做出了简要的叙述和总结,提出了本文的选题角度。同时,对本文的几个重要概念加以界定。通过对“城市”的变迁进行简单回顾,指出“城市自治”是现代城市的一个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化”的概念进行重新解读。并把“城市自治”作为本文的视角,来检视河南及中部其他地区的城市化现状。第一部分,笔者主要从城市设置及基础设施、城市经济发展情况、城市社会的整合情况几个方面对河南城市化的现状加以描述。在第二部分里,笔者从“城市自治”的视角对上述现状加以分析。指出:河南城市化问题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深层次的原因:城市化“主体的缺位”;市场发展受限;社会发展缺少整合机制。其根本原因就是:行政主导力量超强独大,行政力量不受监督和约束。政府的决策对城市的市场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整个城市发展的前景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河南的城市化要想有质的提高和改善,就必须改变治理模式,由原来的城市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上、决策对上级负责转变到权力来源于民众、决策对民众负责。同时,与中部其他省份的现状进行对比,意在说明河南城市化的现状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第三部分对传统的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思路进行反思。本文认为:在造成问题的体制内寻找<WP=5>解决问题的途径,陷入低效或者无效的困境是必然的。我们的思路必须放在突破原有的那种政府主导的、带有明显计划体制特征的城市治理模式。中部地区城市化的关键之一是走城市自治的道路。城市自治只是国家之下的一个共同体自治而已。自治城市与其说是一种组织形式,不如说是一种意识,即增强市民自我管理、参与城市公共事务、影响决策的意识。在中国,城市自治不仅有着国际经验和历史经验,也有着坚实的法理基础。城市自治对于城市化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将城市的管理和司法机构置于市民的公开监督之下,防止政府的腐败和滥用职权。第二,自治制度可更多地从本地情况出发,按市民的愿望和需要来发展城市,避免主观臆断和脱离实际的决策出现。第三,自治制度有利于发挥市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以产权多元化和经济运行的市场化为特征的经济体制改革直接促进了一个具有相对自主性社会的形成。城市自治将随着市民社会的崛起而兴起,同时城市自治的推行也为市民社会的完善提供更大的空间。从村民自治和社区居民自治的推行的状况来看,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城市自治终将成为中国城市治理模式的选择。最后,笔者对推行城市自治给出了几点建议:实现城市自治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公民素质,培育公民意识,构建中国的公民社会;同时积极进行市制改革。本文结语部分对本文的重要观点进行总结,展望了城市自治下的中部地区城市化前景。在城市自治精神的推动下,我们的政府才能更快地转变职能,真正实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其实,推进城市化是对“三个代表”的最好实践:城市代表着先进生产力,代表着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自治的城市充分地体现了“三个代表”的要求。如同村民自治一样,城市自治也是原有权力转移方式的变革,它无疑要经历许多冲突。但当人们逐渐接受这种新的政治生活方式并习以为常之后,民主自身的逻辑会使城市自治出现一些异样的东西。这些注定要考验主管部门的“办法”,上级的“指导”以及对政治的理解和对民主的真诚。我们对这种变迁,有足够的?

敬东[8](2004)在《城市公共物品建设中的投融资体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公共物品是城市经济中具有基本承载作用的产业群体,但其建设一直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在投资主体由单一政府转变为市场多元化的过程中,建设过程一直存在多种障碍。文章在简要回顾公共物品建设的投融资制度演进后,从机制、法制的角度探讨了投融资的体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慕羽[9](2003)在《解读美国音乐剧的特点》文中指出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魅力、且生命力很强的剧种。甚至还有业内专家认为,音乐剧是当代世界舞台剧中最成功的剧种。音乐剧相比于其它剧场艺术,如歌剧、话剧、舞剧等更容易使观众有亲切感,最直接的原因在于,音乐剧是一种大众娱乐型艺术,尤其是都市人的娱乐。纵看百老汇音乐剧的发展衍变,虽然经过了几个阶段,但其中总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可以说是音乐剧的一些主要特点,即:娱乐化、喜剧化、大众化、商业化等。

周言[10](2003)在《“看得见的手”要谨慎出手》文中提出

二、政府和市场:距离即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政府和市场:距离即美(论文提纲范文)

(2)现代欧洲大学自治及其限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欧洲大学自治之崛起
    (一) 大学自治与宗教势力的斗争
    (二) 大学自治与政府控制的博弈
    (三) 大学自治与多方力量的制衡
二、现代欧洲大学自治之表征
    (一) 组织自治
    (二) 财政自治
    (三) 人事自治
    (四) 学术自治
三、现代欧洲大学自治之限度
    (一) 大学自治中的工具价值
    (二) 大学自治中的权责统一
    (三) 大学自治中的经济收益
    (四) 大学自治中的社会服务

(3)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大众文化勃兴中的视觉转向
        1.1.2 消费主义时代的市场逻辑介入
        1.1.3 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1.2 研究意义
        1.2.1 正确认识现代体育的文化属性
        1.2.2 重新定位现代体育的审美功能
        1.2.3 重新构建现代体育的审美功能
2 文献综述
    2.1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
    2.2 美国学者关于大众文化的辩论
    2.3 伯明翰学派的当代文化研究
    2.4 国内大众文化研究
    2.5 体育学界的大众文化研究
3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资料法
        3.1.2 逻辑分析法
        3.1.3 观察法
    3.2 研究对象
4 分析与讨论
    4.1 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4.1.1 本雅明、鲍德立亚等人的"图像时代"表述
        4.1.2 巴赫金的"狂欢诗学"
        4.1.3 后现代"身体美学"的审美立场
        4.1.4 费瑟斯通等人的"消费主义"研究
    4.2 相关概念的界定
        4.2.1 现代体育及其相关概念的选取和界定
        4.2.2 大众文化及其相关概念
        4.2.3 视觉化及其相关概念
    4.3 现代体育的视觉表征
        4.3.1 体育视觉化时代的到来
        4.3.2 身体符号的视觉隐喻
        4.3.3 体育图景的观者意义
    4.4 现代体育美学流变的影响因素
        4.4.1 大众文化对现代体育的审美调适
        4.4.2 消费主义对现代体育的情境设置
        4.4.3 大众传媒对现代体育的重新塑造
    4.5 体育审美泛化的当代意义
        4.5.1 审美价值的多元化格局
        4.5.2 大众选择的多样性满足
        4.5.3 崇高隐退的世俗化意义
        4.5.4 身体维度的消费性追求
    4.6 体育视觉转向中的价值批判
        4.6.1 市场操控的自由假象——资本拜物批判
        4.6.2 理想飘摇的身体展演——消费伦理批判
        4.6.3 消费社会的媚俗取向——暴力美学批判
        4.6.4 功利主义的人文危机——工具理性批判
        4.6.5 体育世界的权力帝国——话语霸权批判
        4.6.6 国家主义的政治体育——权力美学批判
    4.7 现代体育审美的意义思考
        4.7.1 恢复对崇高与永恒的敬畏
        4.7.2 扞卫精神与理想的至上
        4.7.3 重建现代体育的价值坐标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改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从城市的发展变迁看政府职能的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政府的形成及职能
2 城市发展和城市开发
    2.1 城市发展
    2.2 城市开发
    2.3 城市发展和城市开发的关系
3 城市建设与公共物品
    3.1 城市建设
    3.2 公共物品
4 案例分析
    4.1 中国第一例“民营城市”——四川邛崃
        4.1.1“C-BOT”模式
        4.1.2 邛崃市选择“C-BOT”模式的背景
        4.1.3“C-BOT”模式的问题
    4.2 中国第一个消失的地级市—东川
        4.2.1 东川市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分析
        4.2.2 政府的决策与职能分析
    4.3 对两个城市发展的思考
        (1) 企业与城市。
        (2) 政府与城市。
        (3) 企业与政府。
        (4) 城市规划与规划师。
5 城市政府职能的转变
    5.1 美国城市政府职能的转变
    5.2 中国城市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
        (1) 规划职能。
        (2) 建设和完善公共物品的职能。
6 结语
    (1) 警惕城市“所有者缺位”。
    (2) 最好的政策与最好的官员。
    (3) 《侏罗纪公园》的启示。

(6)城市经营内容体系及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城市经营概述
    1.1 城市经营的内涵
        1.1.1 对城市经营的不同理解
        1.1.2 本文对城市经营内涵的理解
        1.1.3 城市竞争、城市治理和城市经营的关系
    1.2 城市经营的原则
        1.2.1 市场化原则
        1.2.2 规范化原则
        1.2.3 公众参与原则
        1.2.4 以人为本原则
        1.2.5 坚持科学发展观原则
2 城市经营的理论基础
    2.1 城市地租理论
    2.2 企业经营管理理论
    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2.4 策划学理论
    2.5 城市竞争理论
    2.6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城市经营内容体系
    3.1 城市经营内容体系构建立的意义
    3.2 城市经营内容体系的构建
    3.3 经济领域
        3.3.1 有形生产要素
        3.3.2 无形生产要素
    3.4 社会领域
        3.4.1 塑造城市品牌
        3.4.2 社会文明
        3.4.3 政治文明
4 城市经营主要模式研究
    4.1 环境先导模式
        4.1.1 环境先导模式的含义
        4.1.2 适用环境先导模式的基本条件
        4.1.3 环境先导模式经营的主要内容
        4.1.4 典型案例:大连--“环境革命”
    4.2 企业品牌模式
        4.2.1 企业品牌模式的含义
        4.2.2 适用企业品牌模式的基本条件
        4.2.3 企业品牌模式经营的主要内容
        4.2.4 典型案例:青岛--“名牌战略”
    4.3 中国“硅谷”模式
        4.3.1 中国“硅谷”模式的含义
        4.3.2 适用中国“硅谷”模式的基本条件
        4.3.3 中国“硅谷”模式经营的主要内容
        4.3.4 典型案例:北京中关村--中国“硅谷”
    4.4 新区先导模式
        4.4.1 新区先导模式的含义
        4.4.2 适用新区先导模式的基本条件
        4.4.3 新区先导模式经营的主要内容
        4.4.4 典型案例:上海浦东--长江“龙头”
    4.5 新工业园模式
        4.5.1 新工业园模式的含义
        4.5.2 适用新工业园模式的基本条件
        4.5.3 新工业园模式经营的主要内容
        4.5.4 典型案例:东莞--世界新工业园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已发表论文目录
后记

(7)中部地区城市化现状研究 ——以河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 言
一、 河南省城市化现状
    (一) 河南省行政区划情况
    (二) 河南省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 、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2 、与东部发达省市及周边省份比较
    (三) 市场环境
        1 、政策环境
        2 、制度环境
        3 、金融环境
        4 、市场秩序
    (四) 流动人口的现状
二、 中部地区城市化的现状分析--对河南个案的分析与比较研究
    (一) 行政力量不受制约--城市化的致命伤
        1 、“官位设市”
        2 、“市管县”及其弊端
        3 、基础设施落后,政府难脱其责
    (二) 政府与市场:“有形的手”抓住了“无形的手”
    (三) 城市社会的融合呼唤契约精神
    (四) 并不孤独的河南--对河南个案的比较研究
        1 、安徽城市化的现状
        2 、湖北城市化的现状
三、 城市自治--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一) 流行观点的反思
        1 、政府城市化立场
        2 、常见的一些解决城市化问题的观点
        3 、上述对策的反思
    (二) 城市自治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1 、城市自治的本质内容
        2 、提出城市自治的理由
        3 、城市自治对于城市化的作用
        4 、城市自治--过高的期望?
    (三) 推行城市自治的一点建议
        1 、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市民素质
        2 、改革市制
        3 、积极建构市民社会
结 语
注 释
参考文献
后 记

(8)城市公共物品建设中的投融资体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公共物品建设
2 城市公共物品建设中的投融资制度演进
    2.1 传统体制——“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2.2 创新机制
        2.2.1 创新思路一——政府的选择
        2.2.2 创新思路二——市场的选择
3 城市公共物品建设中的投融资发展方向
    3.1 法律的约束
    3.2 法律的变通
    3.3 案例研究
        3.3.1 案例一:上海九事公司
        3.3.2 案例二:松江新城建设中的公共物品“打包贷款”
    3.4 法律变通以后的问题
    3.5 创新之后的思考
        3.5.1 政策性银行资金成本偏高
        3.5.2 资金来源的结构不平衡
        3.5.3 资金运用任务艰巨
    3.6 发展的方向
4 公共物品建设中的政府、市场和市民
    4.1 公共物品建设中的政府角色
    4.2 公共物品建设中的市民角色

(9)解读美国音乐剧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娱乐化——解读都市观众的心理
二、喜剧化——美国式的幽默和美国人文精神
    1、表现社会的独到手段——音乐喜剧
    2、百老汇的喜剧“母题”
    3、音乐喜剧的悲剧和喜剧因素
三、大众化——音乐剧的源动力
四、商业化——赚钱的高雅
    1、制作人制
    2、演职员聘任制
    3、明星制
    4、版税制

四、政府和市场:距离即美(论文参考文献)

  • [1]2017年度中国舞蹈发展研究报告[A]. 欧建平,金娟,刘春,廖燕飞,宁宁. 2017年度中国艺术发展研究报告, 2018
  • [2]现代欧洲大学自治及其限度[J]. 袁利平,杨洋. 大学教育科学, 2017(05)
  • [3]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 孟欣欣. 北京体育大学, 2011(09)
  • [4]“世界名牌”背后的思索[J]. 马汉. 卓越理财, 2010(06)
  • [5]从城市的发展变迁看政府职能的转变[J]. 敬东,刘峰吉. 规划师, 2005(05)
  • [6]城市经营内容体系及模式研究[D]. 张银妮. 山东师范大学, 2004(01)
  • [7]中部地区城市化现状研究 ——以河南为例[D]. 张世军. 广西师范大学, 2004(01)
  • [8]城市公共物品建设中的投融资体制[J]. 敬东. 现代城市研究, 2004(02)
  • [9]解读美国音乐剧的特点[J]. 慕羽.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3(03)
  • [10]“看得见的手”要谨慎出手[J]. 周言. 中国供销合作经济, 2003(05)

标签:;  ;  ;  ;  ;  

政府与市场:距离就是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