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根本选择——以西夏农业结构调整模式为视角

特色农业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根本选择——以西夏农业结构调整模式为视角

一、特色农业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根本选择——透视西峡农业结构调整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郭鹏鹏[1](2021)在《中国农业转型的动力机制研究 ——基于陇中李村农业结构变迁的田野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孟德拉斯曾直言,在任何时候,农业问题始终都是一个无法消除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因此,农业成为政策对象被顶层设计者关注是国家实现公共治理的目标之一。而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地方政府农业治理领域中的行政任务,被认为是农政转型研究中最重要的主题。本文以拓展的个案研究方法为工具,以农业结构政策演变为主线,主要回答“中国农业结构转型的过程与动力机制”问题。在深度的田野调研中,作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以农业结构调整政策为切入点,研究地方政府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治理行为;二是,以家户为视角,研究农民基于家户利益考量,在农业转型实践中的行动逻辑。在结构安排上,基于研究主题的需要,作者主要从四个层面展开论文的叙事:一是,首先以全国农业的宏观数据梳理了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和变迁的历史进程,其次选取陇中A区作为田野调研点,系统介绍了中观层面的农业结构变迁背景,最后以李村为案例点深入地考察了推动当地农业结构转型的动力机制(第四章);二是,论文以粮食作物马铃薯为例,探讨了地方政府在农业治理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总结出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政策动力(第五章);三是,以经济作物芹菜为例,揭示了小农户在推动农业结构转型中的阶层动力(第六章);四是,从具有公共价值的“多功能性农业”出发,对发展工业化资本主义农业进行了反思(第七章)。应该说,这对于农政研究中的转型过程、动力机制和地方性知识的理解都是有意义的。在深入的田野研究基础上,作者得出如下结论:(1)基于田野点的地方性经验证据发现,当地的农业结构已然发生了转型,即资本进入农业,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关系,实现了农业的资本化转型。(2)基于田野点的实证研究,证实了农业政治经济学关于国家农业政策在驱动农业结构转型中的作用。在李村,基于项目制的规模化农业,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农业结构转型现象。这种追求规模化、统一化的农业,是受政策驱动在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下形成的。(3)田野点的实证研究也揭示了更加彻底的农业结构转型。受家庭资源库的约束,农户在实现家庭积累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生计策略存在明显的差异,成为推动农业资本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这种由小农户驱动的作物繁荣为我们深入认识农业的资本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微观视角。(4)论文进一步得出农业结构转型所表现出的两种进路:一种是以规模化、统一化为特征,通过政策工具的干预而完成的简单的农业转型;另一种是以资本化为本质特征,同时兼具规模化与专业化,由小农户因经济分化而推动的农业转型。本文将农业结构变迁的外在动力总结为政策动力,将农业结构变迁的内在动力总结为阶层动力。农业结构的变迁是受政策与农户双重动力驱动的结果。作者认为,在农业现代化的转型过程中,政府作为重要的参与主体,对农业的扶持和引导不可或缺,但是其干预不宜过多越界。农户作为农业实践活动的真正承担者,要发挥其能动性,不断培养调整农业行为的能力,以便应对市场和自然风险,成为繁荣乡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农业资本化转型造成的后果是多面向的。乐观地讲,农业作为一切生产活动的基础,发展现代化农业不仅对于农业产量的持续增长,对于消解全球饥荒,对于提升农村社区及农民群体的福利,以及在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均功不可没。但同时又面临诸多问题:首先,于农业生产本身而言,从本质上来讲农业是多种生命形式互动的过程,而单一作物的规模种植将逐渐丧失“传统农业”所蕴含的多功能性,使得农业变得不可持续。一个纵容浪费和污染从而破坏地力的农业体系,不可遏制地损耗着全球的环境公地;其次,土地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之一,在没有国家福利规划的情况下,对于农民家庭来说,即使是很小的一块土地,也是至关重要的安全网;第三,对于农民而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商品化程度加剧,各类经营主体和资本进入农业,使得小农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竞争压力;最后,传统村庄被认为是由共同体成员居住的家园村落,是一种具有特殊文化价值、互惠原则、个人关系的的固定场域。农业、农地和农民作为一个互动共生的体系,都依托村庄这样一个地理空间而发生各种关系。然而,在过去几十年,世界范围内的农村地区已经被市场化进程和实质性的商品化所改变。

闫帅垒[2](2020)在《小微企业农产品电商品牌化营销策略研究 ——以YN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居民消费水平日益增长,人民对于食品安全和饮食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强,食品行业乃至整个农业产业都面临着重大变革。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一直在积极推进“农产品上行”,希望借此来实现农民增收,最终实现党和国家全部脱贫、全面小康的庄重承诺。通过近几年的广泛实践和观察研究,行业内普遍认为:农产品电商要摆脱过去的那种粗放式经营方法,提升产品价值,及时顺应市场里消费升级的趋势,所以对于从事农产品电商的企业来说品牌化是必经之路,从具体实施路径上来讲,就是要实行农产品电商的品牌化营销。小微企业是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和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发挥小微企业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品牌化中的作用,实现更好的品牌化营销便成为了本文的研究目标。本文对小微企业YN公司农产品电商进行了“解剖麻雀”式的研究,通过对YN公司农产品电商品牌化营销现状的说明,并对现状进行了SWOT分析。对于以YN公司为例的小微企业品牌化营销问题,在论文中从4PS的视角予以深入研究探讨分析,并结合当下政府部门的农业特产发展政策,针对性的提出了树立品牌意识、强化品牌管理、丰富品牌内涵、讲好品牌故事、具化品牌形象、拓展品牌营销渠道等在内的全方位全链条的品牌化营销策略组合,提升香菇产品电商品牌化营销综合能力,帮助YN公司在下一步的电商品牌化营销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并以期获得更为深入的研究成果,提出品牌化营销困难解决方案及建议,帮助更多的小微企业农产品电商在品牌化营销道路上少走弯路,多得成效。

管欣[3](2020)在《广陵区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全面实现小康的收官之年,要继续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三农”投入力度,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农业是国民经济、国家自立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财政资金的支持是“三农”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四个优先”,要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让财政资金、信贷资金优先向农业农村倾斜。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研究财政支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近年来,广陵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预算编列中持续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扩大农业建设的规模,引导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优先向农业农村倾斜,取得了显着成效。但也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一是在财政投入方面,投入的资金总量不足,相对规模较小;二是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不合理;三是财政支农政策效益偏低;四是财政支农政策“碎片化”现象严重。针对广陵区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存在的问题,运用公共财政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结合广陵区支农政策优秀案例经验,提出广陵区财政支农对策建议:一要建立健全财政支农投入的优先保障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种子基金”的积极作用;二要发挥支农资金“调结构”导向作用,通过优化结构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的“短板”;三是重视财政杠杆作用,增强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四要加强涉农资金制度管理,有效整合各类资金渠道,克服“碎片化”现象。

安晓宁[4](2020)在《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文中指出自2012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2018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7.21千克,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粮食主产区功不可没。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主要通过增加粮食产量、增强产粮能力来确保粮食安全,忽视了粮食主产区的产值能力及其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综合竞争力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作用。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越来越高,但是农业经济效益较低,经济水平相对于非主产区越来越落后,产粮大县常常是财政穷县。在粮食主产区农民增产不增收、农产品供需矛盾、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尤为突出。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农业现代化二者协调发展,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在本质上是内在统一、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农业现代化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基础保障,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助推剂,能有效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协调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在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满足消费者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省地处我国中原地区,是传统农业大省,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河南省农业发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以河南省作为典型省份,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进行研究;首先对粮食主产区整体与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现状进行研究;其次,将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融合作为评价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子系统,选取农业生产现代化、农业产出现代化、农村社会经济现代化与农业生态现代化作为评价农业现代化的子系统,在此基础上,以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方法,对粮食主产区整体及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再次,运用协调度模型,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进行测度与评价,总结粮食主产区与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点,探究粮食主产区与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粮食主产区整体层面和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

董章艳[5](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增收效应研究 ——以南阳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中心构成的“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三农”问题的解决在于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乡村产业、生态、人口、制度等方面不协调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针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置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首位。然而,产业兴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在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科技创新等因素的作用下,农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结构不平衡的现象,需要不断进行优化调整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现代化。本文以南阳市的农业产业结构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探究该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的增收效应。全文由七部分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的梳理与述评,同时说明了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是相关概念和理论。本章首先阐释了乡村振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的内涵;然后介绍可持续发展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理论,为本文写作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是南阳市农业发展的现状。本章首先概述南阳市农业产业发展的要素状况;接着分析南阳市农业的发展现状;最后,对于南阳市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进行梳理。第四章是南阳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作用分析。本章先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分述南阳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乡村振兴的推进,再剖析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南阳市的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的良好环境。第五章是南阳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收效应的实证分析。该章主要通过构建时间序列模型,运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脉冲响应、方差分解等工具,分析检验南阳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增加的作用力度。第六章是南阳市提高农业增收的政策建议。主要根据前一章实证分析的结论,提出南阳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第七章是总结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张敏[6](2020)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发展机制与路径分析》文中指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发展,有助于调整水源区产业结构,加速产业升级,促进水源区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和概括了国内外关于产业耦合的研究现状,界定了产业耦合发展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从水源区农业与旅游业产业关联性入手,对农旅产业耦合发展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水源区农业和旅游业两大产业发展的现状。首先介绍水源区的基本情况,包括水源区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态环境变化过程等;然后利用第一产业增加值,旅游人数,旅游收入等指标分析水源区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总结两大产业发展模式,发展的优势和弊端,为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系统的研究奠定基础。(2)研究水源区农业与旅游业耦合机理。主要使用系统分析以及逻辑演绎的方法,探索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系统形成的前提条件和影响因素,找出系统之间耦合的要素,剖析农旅产业耦合系统的结构以及所发挥出来的功能,进一步分析耦合系统的内容,运用系统的思想对农旅产业耦合系统的机理进行推理研究。(3)探索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系统运行机制。把农旅产业耦合系统的运行过程分为萌芽、成长、发展初期以及发展中后期四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耦合程度由无耦合发展为高级耦合。接着运用演化博弈的方法讨论了耦合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影响博弈主体策略选择及影响耦合系统运行机制的主要因素。并从产业要素的互动机制、匹配机制等多个方面对耦合系统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4)总结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发展的路径。通过对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发展机理的演绎推理,本文从国家与地方政府、行业、经营主体三个层面对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发展的路径进行优化。

李萌[7](2019)在《农业转型背景下的贵州山地小城镇规划策略研究 ——以安顺市江龙镇为例》文中提出我国当前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59.58%,但是在我国西南地区仍有一大批以农业为主的小城镇,发展进程缓慢,产业结构单一,远没有融入我国城市发展的时代大背景里。农业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农业效益的重要途径。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业三产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了主要趋势。村镇作为农业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在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出现了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其中,在我国山地小城镇地区,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因素的限制,产业发展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表现的更为突出。仅考虑对小城镇的物质空间规划,虽然可以改变其落后的环境面貌,但无法对其长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小城镇规划需要产业先行。考虑产业的转型,必将涉及空间上的变化。只有先为山地小城镇寻找到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作为指导,才能进行科学的空间建设,从而为小城镇提供发展的持续动力。因此,小城镇的合理规划建设,需要结合产业方向进行调整,进而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基础。本文以农业转型为背景,探讨了关于山地小城镇的规划策略,通过对贵州山地小城镇在产业、空间、设施、生态、风貌建设的现状分析,总结出当前在农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建设问题。并从农业转型的方向引导、空间结构和布局优化、配套设施建设、生态引导、风貌重塑等方面,探讨山地小城镇环境下,空间、设施、生态、风貌与农业转型相结合的发展策略。重点研究的是贵州山地小城镇建设与产业转型如何能实现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并立足于贵州小城镇的发展需求,构建了评价体系,从而科学的指导小城镇的建设。最后以安顺市江龙镇的规划建设的实践为例,论证了规划策略的可行性。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贵州的大多数小城镇建设和转型发展提供建议。

刘思言[8](2019)在《河北省香菇产业品牌建设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相应政策的扶持,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产量连年增长,有些农产品甚至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影响了其产业发展的竞争力,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发现消费者对于高质量、绿色的农产品需求加大,因此一方面为规避产业发展可能面临的风险,另一方面为了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性问题,品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依托资源禀赋优势,发展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成为了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生产、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塑造农产品形象、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全面调研河北省香菇产业发展以及香菇产业品牌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对河北省香菇的主产区平泉、遵化、阜平的品牌建设进行分析,揭示了河北省香菇品牌建设存在产品同质性强、品牌差异化定位难;品牌建设及发展缺乏科学规划;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品牌意识薄弱;品牌的建设与发展壮大缺乏管理人才;宣传方式单一力度不到位等问题。随后,根据走访调研的结果以及大量的文献阅读,通过频度分析法筛选出河北省香菇产业品牌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同时邀请到53位专家对影响因素进行评分,其中专家包括品牌专家、食用菌体系专家、相关领域教授,针对其评分结果使用DEMATEL方法,运用MATLAB7.0软件对影响因素评分指标进行运算,根据运算结果对影响因素重要程度进行排名,甄别运算结果大于9.5的品牌关键影响因素。最后,通过借鉴庆元香菇、西峡香菇的建设经验,分析河北省香菇品牌发展现状,设计出适合河北省香菇产业品牌建设和发展的思路及“母子品牌”建设模式、“三一”品牌发展模式。最后根据关键性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建设思路中需要注重之处,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文对河北省香菇产业品牌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关键因素,提出品牌建设及发展的方案。从政府角度出发,对河北省香菇产业品牌建设和推广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从行业组织角度出发,对于品牌打造提出了创新型模式,以及管理体系;从企业及专业合作社角度出发,对于品牌营销管理以及品牌宣传提出了一定的建议;促进河北省香菇品牌高质量建设,全面健康良好发展。

韩欣宇[9](2018)在《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住区发展与空间重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正经历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阶段,城乡社会经济面临剧烈的发展转型。特别是在城乡统筹背景下,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乡村在城乡关系重塑中要素单向性外流,导致地域要素组织与功能结构演进出现诸多变动。乡村住区的发展与空间重构既是客观现实又是未来趋势,迫切需要开展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增强本土理论的知识贡献和规划技术的实施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论文研究了城乡关系变迁与乡村住区发展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和阶段特征,借助理论透视厘清城乡关系驱动下乡村住区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城乡要素重组对地域空间结构与功能演进的作用机理。进而重点研究城乡统筹阶段,乡村住区要素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功能结构调整的影响,提出解决现阶段乡村住区发展困境的整体思路。其次,根据城乡关系重塑与乡村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论文建构了城乡统筹阶段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理论框架,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明确空间重构的理论取向,研究空间重构的概念内涵和运行机制,以及组织实施的内容、要素和层次。第三,结合空间重构的组织框架,论文建构了乡村住区综合评价方法,基于乡村住区发展的复杂性和重构的差异性归纳住区空间重构的类型及特征,进而研究乡村住区空间重构模式,从建设过程、动力机制和影响意义等方面总结创新发展经验,最后提出城乡统筹阶段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实现路径和支撑策略。论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城乡关系重塑是一种影响乡村发展的最具渗透力的驱动因素,主要通过影响要素组织方式和功能结构调整推动住区空间重构;2)城乡统筹阶段,城乡要素流动和配置的方式显着变化,导致乡村住区出现人口流失加剧、土地利用低效、发展资本不足和地域特色丧失等问题,应通过重塑乡村的地位与价值、优化地域资源利用方式和推进地方性空间生产等思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与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的转变;3)乡村住区空间重构是乡村发展的正向演进过程,应利用人为的空间干预与调控手段,优化系统的要素配置、空间演进和功能拓展,从而实现乡村自主发展能力和城乡协同发展水平的提升;4)在乡镇地域尺度下应用乡村住区综合评价方法,基于发展度和重构度识别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类型,发现不同类型住区呈圈层布局结构且重构需求差异显着;5)新时期乡村住区应采取“内外联动”的重构路径,通过提升存量供给水平、优化城乡产业分工和加强公众参与程度等方法,发挥空间规划的引导作用;采取加速资源整合、壮大集体经济和鼓励村社自治等手段,提升乡村自主发展能力。

杨卫书[10](2018)在《“失序”的村寨与“富饶”的贫困研究 ——以湘西土家族W寨的个案为例》文中指出社会“失序”与经济贫困关系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是社会秩序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映射与极端表现形式。本研究是基于人类学视角下的村寨“失序”与“富饶”的贫困研究。论文以文化持有者为陈述主体,在描述系列社区“失序”事件的基础上,揭示“失序”事件背后文化成因,呈现社区“失序”与“富饶”贫困的特殊历史形成过程,探究社区“失序”与“富饶”贫困内在关联机制。本研究以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W村寨为田野点,以土家族为研究对象,围绕着社区系列“失序”描述而展开,呈现当代土家村寨文化冲突与调适,揭示土家族村寨特殊历史建构过程与生计变迁。通过村寨特殊历史过程与生计变迁的描述,反思强制性社会制度变迁及“二元”经济发展理念与实践,给文化生态共同体带来的冲击,及其对村寨社区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从当下社区“失序”事件入手,揭示现代“二元”经济结构与全球化市场化背景下,社区内乡民生计变迁及其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冲突与调适。研究通过用水风波、路桥阻工事件、油茶林砍伐与营建风波、山羊养殖业的兴衰、集体茶山的兴衰等共时态“失序”事件的描述,呈现社区内外各类利益主体长期动态博弈过程,揭示个体理性往往导致集体非理性的结果,并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加以阐释。研究通过历时态社区历史建构过程,呈现社区“失序”与“富饶”贫困的动态形成过程,揭示社区“失序”与“富饶”贫困内在关联机制。在全球化市场化背景下,民族地区社区发展者参与到当下“二元”经济体系结构与发展实践中,应重视民族文化对经济发展与社区秩序的影响,重新审视经济制度与行为和社会网络之间的关系,慎重对待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与经济“脱嵌”于社会关系网络的经济学研究传统,重新回归到经济行为嵌入地方社会关系网络的真实实践中,重视文化生态共同体内部互动制衡关系,重构文化潜网的内在联结机制,增加社区内外关联性度与社区社会资本,促进社会资本、生态资本、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实现秩序化社区形成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摆脱村寨“失序”与“富饶”贫困的乱象。

二、特色农业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根本选择——透视西峡农业结构调整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色农业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根本选择——透视西峡农业结构调整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农业转型的动力机制研究 ——基于陇中李村农业结构变迁的田野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农业转型研究
        1.3.2 中国的农业转型研究
        1.3.3 农业转型的驱动力研究
        1.3.4 中国农业转型的动力研究
        1.3.5 农作物种植结构变迁的研究
        1.3.6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
        1.4.1 核心概念界定
        1.4.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2.2 研究思路
        2.2.1 数据获取
        2.2.2 数据分析
    2.3 “地方政府与农户”动态分析框架构建
        2.3.1 农业结构专业化转型的外部动力:农业政策
        2.3.2 农作结构专业化转型的内生动力:阶层分化
        2.3.3 农业结构专业化转型的内外动力及运作机制
第三章 田野点概况
    3.1 A区概况
    3.2 A区农业生态与作物种植概况
        3.2.1 A区农业生态环境
        3.2.2 A区传统农作物种植
        3.2.3 A区旱作农业耕作制度
    3.3 研究的村庄
    3.4 村庄家庭的生计策略与经济分化
    3.5 样本农户的聚类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业结构及经营主体的变迁与地方经验
    4.1 中国的食物安全与农业结构
    4.2 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演化路径及阶段特征
        4.2.1 以粮为纲阶段(1978~1984)
        4.2.2 农业单一结构调整阶段(1985~1999)
        4.2.3 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阶段(2000~2014)
        4.2.4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阶段(2015~至今)
    4.3 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意图
        4.3.1 对粮食的关注贯穿于整个农业结构调整的变迁
        4.3.2 增加农民收入始终是政策关注的焦点
        4.3.3 居民膳食结构的改善得到回应
        4.3.4 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得到强调
    4.4 中国农业经营主体变迁的政策意图及其演变路径
        4.4.1 中央一号文件的地位及作用
        4.4.2 文本分析方法
        4.4.3 农业经营主体的变迁过程
        4.4.4 研究发现
        4.4.5 农业经营主体关注点变迁的政策意图
    4.5 田野点农业结构变迁
        4.5.1 田野点农业结构的演变过程
        4.5.2 三种不同的农业模式
    4.6 小结
第五章 农业结构转型的外部动力:农业政策
    5.1 农业政策影响农业结构演变的实现机制
        5.1.1 农业政策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5.1.2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经营主体
    5.2 案例介绍
        5.2.1 农业产业化背景描述
        5.2.2 李村马铃薯“千亩”示范基地项目
    5.3 成为一种治理现象的李村马铃薯产业
        5.3.1 地方政府行为面临的结构约束
        5.3.2 镇政府在马铃薯产业中的行政协调
        5.3.3 村干部在马铃薯产业中的嵌入式表达
    5.4 农户参与马铃薯示范项目的行动逻辑
        5.4.1 家户制传统与生计策略选择
        5.4.2 农户的理性顺从
    5.5 小结
第六章 农业结构转型的内生动力:阶层分化
    6.1 农业资本化转型的国际经验
    6.2 农业资本化转型的地方经验:李村的芹菜种植
    6.3 农业资本化转型的阶层动力
    6.4 农业资本化转型的实现机制
        6.4.1 作物繁荣的参与主体:芹菜种植农户
        6.4.2 对土地的控制:土地流转
        6.4.3 对劳动过程的控制:工资支付方式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经验语境下农业结构转型的动力机制
    7.2 主要结论
    7.3 讨论
        7.3.1 农业的多功能性与公共价值
        7.3.2 农地的商品化与安全网功能
        7.3.3 小农的前景与农业现代化
        7.3.4 村庄的活力与乡村振兴
    7.4 小结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小微企业农产品电商品牌化营销策略研究 ——以YN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产品电商
        2.1.2 小微企业
        2.1.3 农产品品牌化
        2.1.4 营销策略
    2.2 理论基础
        2.2.1 4Ps营销理论
        2.2.2 SWOT分析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YN公司农产品电商品牌化营销现状
    3.1 小微企业YN公司简介
    3.2 产品现状
    3.3 价格现状
    3.4 渠道现状
        3.4.1 与本行业及餐饮协会合作
        3.4.2 积极实施跨境电子商务
    3.5 促销现状
        3.5.1 传统的SEO、SEM营销方面
        3.5.2 依托小程序进行的So Lo Mo模式营销
        3.5.3 新媒体应用
    3.6 竞争对手现状
        3.6.1 主要竞争对手现状
        3.6.2 次要竞争对手现状
4 YN公司农产品电商品牌化营销SWOT分析
    4.1 优势
        4.1.1 营销品类调整迅速
        4.1.2 营销方式灵活
        4.1.3 人力资源优势降低管理成本
        4.1.4 地区优势
    4.2 劣势
        4.2.1 员工流失率高
        4.2.2 企业电商运营和网络技术能力较弱
        4.2.3 议价能力弱及供应链安全问题
        4.2.4 政策红利获得能力和融资能力较弱
    4.3 机会
        4.3.1 市场空间巨大
        4.3.2 政策支持
        4.3.3 相关产业的完善与发展
        4.3.4 行业尚未完全垄断
    4.4 威胁
        4.4.1 农产品电商行业整体难题尚存待解
        4.4.2 地域公共品牌管理滞后且品牌资源集中
5 YN公司农产品电商品牌化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5.1 产品同质化严重
        5.1.1 产品定位不明确
        5.1.2 产品包装尚待优化
        5.1.3 产品供产链风险较大
        5.1.4 品牌影响力弱
    5.2 产品价格竞争力弱
        5.2.1 产品成本控制能力弱
        5.2.2 议价能力弱
    5.3 渠道单一竞争力弱
        5.3.1 亟待开拓国际市场
        5.3.2 销售主要集中在线上
    5.4 网络营销效果不佳
6 YN公司农产品电商品牌化营销4PS策略
    6.1 产品策略
        6.1.1 把好质量关保障“品牌塑造”
        6.1.2 实施产品细分及包装个性化提升产品形象
        6.1.3 顾客满意提升公司品牌的信任和依赖
        6.1.4 提升公司品牌的“社会形象”
    6.2 价格策略
        6.2.1 丰富产品价格组合及产品层次
        6.2.2 提升价格竞争力
        6.2.3 提高产品性价比
    6.3 分销策略
        6.3.1 加强渠道拓展
        6.3.2 进驻电商产业园及培养品牌代理
        6.3.3 建设粉丝福利群并实施会员制营销
        6.3.4 寻求与当地旅游业协同发展
        6.3.5 积极探索CSA社区支持农业
    6.4 促销策略
        6.4.1 积极实施促销折扣政策
        6.4.2 积极参与各类展会
        6.4.3 提升网络营销能力
        6.4.4 开展网络直播及视频营销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标准
致谢

(3)广陵区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及不足之处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财政支农
        2.1.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财政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第3章 广陵区财政支农的现实透视
    3.1 广陵区财政支农基本情况
        3.1.1 广陵区经济和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3.1.2 广陵区财政支农支出规模
        3.1.3 广陵区财政支农支出结构
    3.2 广陵区财政支农的主要做法
        3.2.1 广陵区财政支农的政策内容
        3.2.2 广陵区财政支农的政策成效
    3.3 广陵区乡镇财政支农典型案例
        3.3.1 广陵区乡镇财政支农的典型案例1: 沙头镇现代农业园模式
        3.3.2 广陵区乡镇财政支农的典型案例2: 头桥镇医械小镇模式
第4章 广陵区财政支农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问题
        4.1.1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
        4.1.2 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不合理
        4.1.3 财政支农经济效益偏低
        4.1.4 财政支农项目“碎片化”现象严重
    4.2 原因分析
        4.2.1 支农资金预算的“软约束”
        4.2.2 支农资金分配的随意性
        4.2.3 农村普惠金融体系不完整
        4.2.4 财政支农资金的“多头管理”
第5章 广陵区财政支农的完善对策
    5.1 建立健全财政支农投入的优先保障机制
        5.1.1 持续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
        5.1.2 优先保证财政支农资金的较髙增速
        5.1.3 扩大财政支农资金相对规模
        5.1.4 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种子基金”的作用
    5.2 发挥支农资金“调结构”导向作用
        5.2.1 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阶段任务动态调整支出结构
        5.2.2 财政支持农业保险体系建设
    5.3 增强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5.3.1 重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
        5.3.2 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
    5.4 建立健全涉农资金整体性治理制度体系
        5.4.1 加大支农资金项目整合力度
        5.4.2 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和绩效评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拟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相关理论
        2.1.2 农业现代化相关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农业产业结构
        2.2.2 农业现代化
    2.3 概念界定
        2.3.1 粮食主产区
        2.3.2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2.3.3 农业现代化
第三章 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3.1 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3.1.1 农业投入
        3.1.2 农业产出
        3.1.3 农业产业结构
        3.1.4 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3.2 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3.2.1 农业自然资源状况
        3.2.2 农业总体发展概况
        3.2.3 农业产业结构
        3.2.4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2.5 农业产值结构
    3.3 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现代化现状存在问题
        3.3.1 农业大而不强
        3.3.2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
        3.3.3 区域优势发挥不充分
第四章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
    4.1 指标的设计原则
    4.2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与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2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 模型、方法
        4.3.1 数据来源及说明
        4.3.2 数据标准化处理——极值法
        4.3.3 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
        4.3.4 评价模型——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
    4.4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评价
        4.4.1 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综合评价
        4.4.2 河南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程度评价
    4.5 农业现代化发展评价
        4.5.1 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评价
        4.5.2 河南省农业现代化评价
    4.6 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薄弱点
第五章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评价
    5.1 协调度模型选择
    5.2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度评价
        5.2.1 协调度评价
        5.2.2 综合发展度评价
        5.2.3 协调发展度评价
    5.3 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点
        5.3.1 时间特点
        5.3.2 空间特点
    5.4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5.4.1 粮食种植区域比较优势不突出
        5.4.2 畜牧业发展不足
        5.4.3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调增不足
        5.4.4 不合理的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5.4.5 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
        6.2.3 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作者简历

(5)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增收效应研究 ——以南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关于乡村振兴
    2.2 关于农业产业结构
    2.3 关于农民收入
    2.4 相关理论
第3章 南阳市农业及其产业结构现状
    3.1 南阳市农业生产的要素分析
    3.2 南阳市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
    3.3 南阳市农业在一、二、三产业中的地位
第4章 南阳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作用分析
    4.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辅相成
    4.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了乡村振兴
    4.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提供良好环境
第5章 南阳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收效应的实证分析
    5.1 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5.2 实证分析
    5.3 实证结果
第6章 南阳市提高农业增收效应的政策建议
    6.1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
    6.2 科学利用资源优势,协同发展牧业渔业
    6.3 发展多模式的生态农业,助力农业增收
    6.4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6.5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扶持农业提质增效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6)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发展机制与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耦合
        2.1.2 产业耦合
        2.1.3 产业耦合与产业融合、产业联合的联系与区别
    2.2 基本理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业与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基本情况介绍
        3.1.1 水源区地理位置介绍
        3.1.2 水源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3.1.3 水源区生态环境变化过程分析
    3.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业发展现状
        3.2.1 水源区农业发展总体规模
        3.2.2 水源区农业发展主导模式
        3.2.3 水源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分析
    3.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3.3.1 水源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模
        3.3.2 水源区旅游业发展主导模式
        3.3.3 水源区旅游业发展的利弊分析
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业与旅游业耦合机理研究
    4.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系统形成的前提条件分析
        4.1.1 农旅产业关联性分析
        4.1.2 农旅产业耦合的必要性分析
        4.1.3 农旅产业耦合的可行性分析
    4.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系统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宏观层面因素
        4.2.2 中观层面因素
        4.2.3 微观层面因素
    4.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系统结构剖析与功能诠释
        4.3.1 耦合系统结构的构成分析
        4.3.2 耦合结构的功能诠释
    4.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内容分析
        4.4.1 耦合动力来源分析
        4.4.2 耦合系统的牵动作用
        4.4.3 耦合系统的促进作用
        4.4.4 耦合内容分析
5.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系统运行机制
    5.1 水源区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耦合系统运行过程分析
    5.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系统稳定性分析
        5.2.1 演化博弈方法的特征与适用性
        5.2.2 模型假设
        5.2.3 演化博弈分析
        5.2.4 演进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5.2.5 结论与政策含义
    5.3 水源区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耦合系统运行机制的构成
6.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发展路径分析
    6.1 国家与地方政府层面
        6.1.1 强化政府引导,促进农旅耦合
        6.1.2 重视人才培养,推动农旅耦合
    6.2 行业层面
        6.2.1 优化农业结构,推动产业内部耦合
        6.2.2 实现乡村旅游的升级发展
        6.2.3 扩展功能,推动农旅协同
    6.3 经营主体层面
        6.3.1 形成相互信任的合作氛围
        6.3.2 特色化产品开发
        6.3.3 品牌发展
        6.3.4 培育龙头企业
7.结论与不足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7)农业转型背景下的贵州山地小城镇规划策略研究 ——以安顺市江龙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小城镇建设助推“三农”发展
        1.1.2 农业转型为山地小城镇发展带来新机遇
        1.1.3 山地小城镇建设发展困境
    1.2 研究内容
        1.2.1 基本概念阐述
        1.2.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
    2.1 山地小城镇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
        2.1.1 山地建筑与城市设计相关理论
        2.1.2 山地区域城乡统筹发展研究
    2.2 农业转型发展的相关研究
        2.2.1 农业发展理论研究
        2.2.2 山地农业发展模式
    2.3 小城镇建设与实践
        2.3.1 国外小城镇建设
        2.3.2 国内小城镇建设
3 贵州山地小城镇农业转型与建设现状分析
    3.1 贵州山地小城镇发展背景研究
        3.1.1 山地小城镇的形成
        3.1.2 农业影响下的山地小城镇发展历程
    3.2 贵州山地小城镇建设现状
        3.2.1 空间发展现状
        3.2.2 设施建设现状
        3.2.3 生态发展现状
        3.2.4 风貌建设现状
    3.3 贵州山地小城镇产业发展研究
        3.3.1 产业发展现状
        3.3.2 农业转型发展的基础
        3.3.3 山地农业转型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3.3.4 农业转型发展的方向
    3.4 农业转型背景下山地小城镇发展面临的问题
        3.4.1 产业定位不足,经济发展粗放
        3.4.2 空间布局混乱,使用效率低下
        3.4.3 配套设施薄弱,转型发展受限
        3.4.4 规模建设过度,生态环境恶化
        3.4.5 传统风貌受损,缺乏地域特色
4 农业转型背景下的贵州山地小城镇规划策略
    4.1 产业定位
        4.1.1 延续第一产,提高农业效率
        4.1.2 延伸二三产,丰富产业类型
    4.2 空间优化
        4.2.1 宏观—控制城镇规模
        4.2.2 中观—功能布局优化
        4.2.3 微观—重塑公共空间
    4.3 设施完善
        4.3.1 基础设施建设
        4.3.2 公共服务设施
    4.4 生态引导
        4.4.1 安全稳定的生态格局
        4.4.2 生态技术引导与应用
    4.5 风貌建设
        4.5.1 山水空间格局构建
        4.5.2 重构地域文化体系
5 农业转型背景下的贵州小城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 评价体系构建的目的
    5.2 评价指标的建立
    5.3 评价指标体系赋权与分析
6 规划策略在安顺市江龙镇的实践与应用
    6.1 江龙镇发展概况
        6.1.1 概述
        6.1.2 资源概况
        6.1.3 产业发展
        6.1.4 城镇建设
    6.2 规划目标及现状评价
        6.2.1 规划目标
        6.2.2 现状评价
    6.3 具体规划策略
        6.3.1 升级产业结构
        6.3.2 优化空间布局
        6.3.3 保护生态格局
        6.3.4 完善基础设施
        6.3.5 风貌协调控制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河北省香菇产业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文献统计分析
        1.3.2 关于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
        1.3.3 关于农产品品牌影响因素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香菇产业
        1.5.2 品牌
        1.5.3 农产品品牌
    1.6 相关理论基础
        1.6.1 原产地效应理论
        1.6.2 产业集群理论
        1.6.3 品牌识别理论
    1.7 创新点
2 河北省香菇产业品牌发展现状与问题
    2.1 河北省香菇产业发展现状
        2.1.1 河北省香菇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2.1.2 河北省香菇生产区域分布日益优化
        2.1.3 河北省香菇竞争力差异明显
    2.2 香菇品牌建设现状
        2.2.1 香菇品牌整体建设情况
        2.2.2 香菇品牌主产区建设情况
    2.3 河北省香菇产业品牌存在的问题
        2.3.1 产品同质性强,品牌差异化定位难
        2.3.2 品牌建设及发展缺乏科学规划
        2.3.3 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品牌意识薄弱
        2.3.4 品牌的建设与发展壮大缺乏管理人才
        2.3.5 宣传方式单一且力度不到位
    2.4 本章小结
3 河北省香菇品牌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3.1 品牌建设影响因素选取
        3.1.1 文献频度分析法
        3.1.2 主产区访谈法
        3.1.3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3.2 品牌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3.2.1 产品自身因素
        3.2.2 行业组织因素
        3.2.3 经营主体因素
        3.2.4 外部因素
    3.3 本章小结
4 河北省香菇品牌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DEMATEL方法
    4.2 DEMATEL模型构建
    4.3 模型运行与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河北省香菇品牌建设模式设计及发展思路
    5.1 国内知名香菇品牌建设模式及经验借鉴
        5.1.1 庆元香菇品牌建设模式及经验借鉴
        5.1.2 西峡香菇品牌建设模式及经验借鉴
        5.1.3 小结
    5.2 河北省香菇品牌建设模式设计
        5.2.1 “母子品牌”建设模式
        5.2.2 “三一”品牌发展模式
    5.3 本章小结
6 河北省香菇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建设
    6.2 政府要对品牌进行顶层设计
    6.3 提高产品品质,建立品牌特色
    6.4 提高河北省香菇产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品牌意识
    6.5 加强职业农民培养及管理人才培训
    6.6 提高河北省香菇产业品牌宣传力度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作者简介
致谢

(9)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住区发展与空间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系统发展转型的时代背景
        1.1.2 乡村发展与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议题
        1.1.3 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借助空间规划落实国家乡村发展相关政策
        1.2.2 理论意义:城乡规划学科理论建设与完善的重要补充
    1.3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
        1.3.1 基本概念
        1.3.2 研究范畴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与典型实践
    2.1 国内相关研究与典型实践
        2.1.1 针对乡村住区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
        2.1.2 新时期国内乡村住区建设典型实践
        2.1.3 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评述
    2.2 国外相关研究与典型实践
        2.2.1 针对乡村住区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
        2.2.2 发达国家乡村住区建设的实践经验
        2.2.3 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评述
    2.3 本章小节
第3章 城乡关系变迁下乡村住区发展演变及规律
    3.1 自然均衡阶段(1949 年以前):住区建设的历史基点
        3.1.1 早期均衡城乡关系
        3.1.2 住区系统基本形成
        3.1.3 住区单元稳步生长
        3.1.4 住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3.2 二元隔离阶段(1949~1978 年):国家总体性支配住区发展
        3.2.1 二元结构下乡村封闭的发展环境
        3.2.2 社会经济功能变迁分化住区格局
        3.2.3 住区单元建设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3.3 城乡联系恢复(1978~2002 年):工业化与城镇化共同影响
        3.3.1 城乡关系调整改变乡村发展环境
        3.3.2 居住改善的需求推进住区建设
        3.3.3 乡村工业化延续分散格局
        3.3.4 乡村城镇化促进均衡集中
        3.3.5 园区建设与土地供应紧张
        3.3.6 村镇规划的介入与引导
    3.4 城乡关系变迁下乡村住区的演变规律与机制
        3.4.1 城乡相互作用决定住区发展趋向
        3.4.2 要素重组驱动地域空间功能变迁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城乡统筹阶段乡村住区发展的问题与调整
    4.1 城乡关系进入反哺与统筹阶段
        4.1.1 加强要素供给,改善发展条件
        4.1.2 推进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4.1.3 创新经营体制,破除制度壁垒
    4.2 城乡统筹阶段乡村住区发展的限制因素
        4.2.1 乡村劳动力流动加剧
        4.2.2 农业基础地位降低
        4.2.3 自主发展资本不足
        4.2.4 自然生态本底恶化
    4.3 城乡统筹阶段乡村住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4.3.1 高流动性社会冲击生活基础
        4.3.2 土地利用方式限制生产发展
        4.3.3 外部冲击促成地域生境变迁
    4.4 城乡统筹阶段乡村住区发展的调整思路
        4.4.1 重塑乡村的地位与价值
        4.4.2 优化地域资源配置水平
        4.4.3 强化“地方性空间”生产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城乡统筹阶段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理论的提出
    5.1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理论取向
        5.1.1 国外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相关理论
        5.1.2 国内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指导思想
    5.2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概念内涵
        5.2.1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概念
        5.2.2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特征
    5.3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运行机制
        5.3.1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理论模型
        5.3.2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目标规则
        5.3.3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作用机制
    5.4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组织实施
        5.4.1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层次
        5.4.2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内容
        5.4.3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要素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类型划分方法及特征识别
    6.1 基于“发展—重构”的乡村住区综合评价方法建构
        6.1.1 评价分析流程与方法选择
        6.1.2 研究对象及相关资料来源
        6.1.3 乡村住区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及评测
        6.1.4 乡村住区重构水平评价方法及评测
        6.1.5 乡村住区“发展—重构”综合评价结果
    6.2 基于“发展—重构”的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特征分析
        6.2.1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分布特征
        6.2.2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类型的识别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创新模式与实现路径
    7.1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创新模式
        7.1.1 基于生活空间优化城乡聚居格局
        7.1.2 基于生产空间激发产业经济活力
        7.1.3 基于生态空间盘活山水田园资源
    7.2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实现路径
        7.2.1 外部拉力:空间规划的引导路径
        7.2.2 内部推力:自主发展的实施路径
    7.3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支撑策略
        7.3.1 人:解除福利捆绑,培育职业农民
        7.3.2 村: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7.3.3 产:挖掘存量土地的综合效益
        7.3.4 景:人文自然开发与保护并举
    7.4 本章小节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失序”的村寨与“富饶”的贫困研究 ——以湘西土家族W寨的个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的述评与意义
    第三节 文化的属性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核心问题与研究内容
    第五节 主要观点与创新
第二章 田野点介绍
    第一节 田野调查过程
    第二节 田野点概况
    第三节 文化与生态
    第四节 国家级贫困县下的贫困村
第三章 村寨纠纷:社区失序之一
    第一节 村寨内用水风波
    第二节 村际用水风波
    第三节 路桥阻工事件
第四章 村寨产业兴衰:社区失序之二
    第一节 油茶林砍伐与营建风波
    第二节 山羊养殖业的兴衰
    第三节 集体茶山的兴衰
第五章 W村失序的历史过程
    第一节 传统生计与村社共同体
    第二节 改土归流与弱质社区共同体的形成
    第三节 刚性秩序与村寨失序
第六章 失序事件的影响分析与经济损失评估
    第一节 村寨失序事件的影响分析
    第二节 村寨失序事件的经济损失评估
    第三节 理论假设回应与总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田野调查资料

四、特色农业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根本选择——透视西峡农业结构调整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农业转型的动力机制研究 ——基于陇中李村农业结构变迁的田野考察[D]. 郭鹏鹏. 兰州大学, 2021(12)
  • [2]小微企业农产品电商品牌化营销策略研究 ——以YN公司为例[D]. 闫帅垒. 河南大学, 2020(02)
  • [3]广陵区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管欣. 扬州大学, 2020(05)
  • [4]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D]. 安晓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5]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增收效应研究 ——以南阳市为例[D]. 董章艳. 长江大学, 2020(02)
  • [6]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旅产业耦合发展机制与路径分析[D]. 张敏. 中原工学院, 2020(01)
  • [7]农业转型背景下的贵州山地小城镇规划策略研究 ——以安顺市江龙镇为例[D]. 李萌.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8]河北省香菇产业品牌建设研究[D]. 刘思言.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9]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住区发展与空间重构研究[D]. 韩欣宇. 天津大学, 2018
  • [10]“失序”的村寨与“富饶”的贫困研究 ——以湘西土家族W寨的个案为例[D]. 杨卫书. 吉首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特色农业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根本选择——以西夏农业结构调整模式为视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