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陶瓷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透明陶瓷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一、透明陶瓷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苗立锋[1](2021)在《原位莫来石晶须增强高透硬质瓷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硬质瓷以其质地坚硬、良好的透光性、优异的抗热震性能、釉面硬度高耐划伤等优良性能而备受青睐,但其机械强度较低。通过引入刚玉提高了硬质瓷的机械强度,获得了高铝强化瓷,但其透光度却大大降低。为了解决传统硬质瓷“高强”和“高透”不可兼得的矛盾问题,本文突破传统的K2O-Al2O3-SiO2三元配方体系,引入CaO和MgO取代K2O做助熔剂,创新性地采用R2O-RO-Al2O3-SiO2四元配方体系制备出只含莫来石唯一晶相的莫来石质硬质瓷。首先,本文研究了KAS系统中组成和烧成温度对瓷胎中晶相组成的影响规律;探究了助熔剂CaO、MgO对莫来石质硬质瓷瓷胎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阐明了该体系中团簇状和须状两种形态莫来石晶体的形成机理,并解析了莫来石晶须尖端的形成机理;初步实现了该系统中原位莫来石晶体的调控。然后,采用熔剂预烧的方法解决了该系统难以致密化烧结的难题,并通过引入La2O3和BaO等高折射率氧化物对其透光性进行优化,制备出同时具备高强、高透和高白的莫来石质硬质瓷。最后,制备出与该硬质瓷坯体相适应的高温透明釉,获得综合性能优异的新型高档日用瓷。实验结果表明:(1)在KAS三元系统中,R2O含量越多,同时SiO2含量越少,且提高烧成温度均有利于消除瓷胎中的残余石英。当烧成温度为1410℃~1430℃时,R2O含量高于3.5 wt%,同时SiO2含量低于62 wt%的试样中均无残余石英。引入CaO、MgO取代K2O做助熔剂能够消除瓷胎中的刚玉晶相,并能促进二次须状莫来石晶体的形成,但会形成数量较多且尺寸较大的闭口气孔,导致其很难烧结致密。CaO/MgO质量比为1.20,于1410℃保温1 h烧成试样中莫来石晶体含量为51.9%,抗弯强度为107.3 MPa,透光度为12.6%(厚度1 mm),吸水率为0.20%,真气孔率为15.45%。(2)该系统中的莫来石晶体有团簇状和须状两种形态,莫来石团簇是在γ-Al2O3颗粒基础上原位形成的。随着煅烧温度的提高,氧化铝颗粒逐渐变疏松,1300℃时氧化铝颗粒与SiO2反应原位形成莫来石团簇,1410℃时莫来石团簇外围沿一维方向生长,形成刺猬状。须状莫来石晶体为单晶结构,其生长机理符合轴向螺位错生长机制,晶须生长方向为[001]方向。莫来石晶须大部分在降温过程中形成,其产率最大温度区间为1200℃~1300℃。经1410℃急冷热处理试样中莫来石晶须端部为平头形状,当急冷温度低于1300℃时,晶须端部变为“尖头”外形。通过降温至1250℃保温可以使莫来石晶须发生二次生长,但不能提高莫来石晶须含量。通过1410℃高温保温能够提高莫来石晶须含量,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抗弯强度逐渐增大,当1410℃保温3 h时,抗弯强度最大,为125.3 MPa。(3)与纯Al2O3粉相比,硬质瓷中的氧化铝颗粒表面吸附了K2O、CaO、MgO和SiO2,它们抑制了γ-Al2O3的相转变,使硬质瓷中的γ-Al2O3转变为α-Al2O3的相转变温度显着提高,从1200℃提高至1300℃,进而提高了Al2O3转变为莫来石的反应活性。随着氧化铝预磨时间的增加,团簇状莫来石晶体逐渐变为尺寸细小的莫来石晶须,但试样的体积密度降低,吸水率增大,抗弯强度降低。(4)改变成型方式、保温时间和升温速率均不能有效促进该系统致密化烧结,所制备试样的真气孔率均大于15%。试样抗弯强度和气孔分形维数吻合度很高,即气孔分形维数越小,其外形越规则,试样强度越高。熔剂预烧可以使试样中的气孔含量显着下降,气孔尺寸明显减小,抗弯强度显着提高。这是因为熔剂经高于1300℃预烧后,系统产生液相的温度从1122℃降低至868℃,硬质瓷在较低温度下即可实现液相烧结。当熔剂预烧温度为1500℃时,得到高致密的莫来石质硬质瓷,与未预烧熔剂试样相比,抗弯强度从107.3 MPa提高至156.4 MPa,真气孔率由15.45%降低至4.57%,气孔平均尺寸由38.1μm减小到14.4μm。(5)当La2O3和BaO含量分别为0.57 wt%和1.33 wt%时,莫来石质硬质瓷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抗弯强度为182.9 MPa,透光度为13.9%(1 mm厚),白度为88.6%,热膨胀系数为4.65×10-6/℃(600℃),真气孔率为2.78%,体积密度为2.554 g/cm3。与高铝强化瓷相比,莫来石质硬质瓷的透光度大大提高,约为高铝强化瓷的2.5倍,且抗弯强度提高了16.4%,成功解决了传统硬质瓷“高强”和“高透”不可兼得的矛盾问题,并且该瓷胎具有较低的热膨胀系数,有利于提高其热稳定性。(6)在CaO-MgO-Al2O3-SiO2系统釉料中引入少量K2O,能大幅降低方石英含量,从而显着降低釉的热膨胀系数。当K2O含量由0.29 wt%增大至0.81 wt%,热膨胀系数由6.29×10-6/℃降低至3.10×10-6/℃(200℃)。随着石英预磨时间的延长,釉面光泽度明显提高,且釉面粗糙度逐渐降低。当预磨时间为6 h时,光泽度达103%,未预磨石英的釉面平均粗糙度是预磨6 h时的1.95倍。石英预磨对釉面硬度影响不大,石英预磨6 h时,釉面硬度最大为6.85 GPa。该硬质瓷坯体施高温透明釉后,试样抗弯强度由182.9 MPa提高至196.2 MPa。这是因为坯、釉热膨胀系数分别为4.65×10-6/℃和3.28×10-6/℃(600℃),两者匹配使釉层受压应力,而且坯釉间形成相互穿插的楔型结构,坯釉结合良好。

张卓[2](2021)在《PMN-PT基透明陶瓷的制备与光致伸缩效应研究》文中认为铌镁酸铅-钛酸铅Pb(Mg1/3Nb2/3)O3-PbTiO3(PMN-PT)作为典型的弛豫铁电体,具备众多优良的物理性能。因此,其在众多领域都拥有着宽广且诱人的潜在应用。PMN-PT陶瓷是典型的ABO3型钙钛矿相结构,A位的Pb离子与稀土元素离子半径相似,因此可以掺入稀土元素对PMN-PT陶瓷改性。具有光致伸缩效应的铁电陶瓷,在光的驱动下可以直接将光能转化为机械能,可以有效地促进系统的集成化和微型化,同时可以避免电磁干扰的影响,因此在微光传感和微光驱动方面有重大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以制备具有优良电学性能的高透明PMN-PT基铁电陶瓷为目的,通过对其制备工艺的优化和稀土元素的掺杂来改善陶瓷的性能,并对其光致伸缩效应进行探索性研究。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的研究内容:本文利用固相反应法合成PMN-PT基陶瓷粉体,采用氧气氛烧结工艺制备PMN-PT基透明陶瓷。测试陶瓷样品的XRD来分析相结构,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陶瓷样品都是纯钙钛矿相结构,并且没有焦绿石相等其它杂相生成;借助SEM对陶瓷样品的微观形貌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利用氧气氛烧结工艺对于提高陶瓷的致密度是有效的。制备了La掺杂的PMN-PT陶瓷,并研究了陶瓷样品的电学性能和光学性能。陶瓷样品的透明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近红外处的最大透过率超过了 61%。随着掺杂量的逐渐增加,陶瓷样品的电滞回线逐渐细化成一条直线;同时其居里温度不断向低温偏移,最终远低于零摄氏度。制备了Sm掺杂的PMN-PT陶瓷,并研究了陶瓷样品的电学性能和光学性能。陶瓷样品的透明度有了明显的改善,近红外处的最大透过率接近于57%。陶瓷样品除了铁电性能相对较弱外,介电性能和压电性能都比较好。其相对介电常数的最大值是25000,压电常数d33的最大值是~620pC/N。制备了La/Sm双掺杂的PMN-PZ-PT陶瓷,并研究了陶瓷样品的电学性能和光学性能。陶瓷样品的透明度有了明显的改善,近红外处的最大透过率接近于55%。将Zr元素引入到处于准同型相界的PMN-PT中,旨在得到兼具高电学性能与高透明的PMN-PZ-PT陶瓷。结果表明对于陶瓷各项性能的改善并不是很突出,反而对其介电性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后,测试了陶瓷样品的拉曼光谱,分析研究发现部分陶瓷样品的拉曼光谱中出现了红移现象,说明这些陶瓷样品具有光致伸缩效应。其中,La/Sm掺杂的PMN-PT陶瓷样品的最大红移量是7.1cm-1,La/Sm双掺杂的PMN-PZ-PT陶瓷样品的最大红移量是5.3cm-1。

王萌[3](2021)在《稀土掺杂AlON荧光粉的发光性能与结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技水平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各个生活领域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照明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绿色、节能成为新的需求趋势,而LED因为其在发光效率、能耗以及环保节能方面的优势特点成为照明和显示领域研究的焦点。由于氮化物和氧氮化物基荧光粉有着优异的光学性能、低的导热性和膨胀性,近年来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在这其中氮氧化铝因其优异的发光性能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AlON是一种稳定的单相固溶体,有着很好的光学透明性以及热稳定性,这使其成为荧光粉基质材料的不错选择。近年来,人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合成了许多掺杂类型的AlON基荧光粉,并且详细地研究了其发光性能等许多方面的特性,表现为蓝色到绿色的发光。然而目前关于所掺杂的稀土离子(Eu2+,Ce3+,等)在晶格中所占据的位置还没有相关深入的研究,从而影响到更好的对其发光机理的理解和更深的探索。本篇论文以掺杂稀土元素Eu掺杂的AlON基荧光粉为主要研究对象,本次研究中主要对其样品的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并针对该Eu2+掺杂的AlON基荧光粉样品的微观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实验中荧光粉样品制备方法采用常规的高温固相法,用Al2O3,AlN,Mg O和Eu2O3等化学品合成Eu-Mg共掺杂的AlON荧光粉(后文均以AlON:Eu2+指代)。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制备所得的Eu掺杂AlON荧光粉进行光谱分析,在325 nm的近紫外光激发下,AlON:Eu2+荧光粉样品的发射谱是在以波长479 nm为中心的位置表现出一个宽带发射,这是AlON:Eu2+荧光粉中AlON晶格中Eu2+离子4f6 5d-4f7跃迁导致。(2)通过设置不同的Eu浓度梯度讨论Eu的掺杂浓度对AlON:Eu2+荧光粉光学性能的影响。(3)通过设置不同温度梯度讨论实验制备温度对AlON:Eu2+荧光粉的影响。(4)通过对AlON:Eu2+荧光粉的X射线衍射图谱精修、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与EDS-Mapping表征等来对AlON:Eu2+荧光粉的结构进行表征分析,研究Eu在AlON:Eu2+荧光粉基质晶格中所处的点位情况。(5)通过对AlON:Eu2+荧光粉样品的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分析得出AlON:Eu2+中的Eu离子主要以Eu2+形式存在。并且本论文还将AlON:Eu2+荧光粉与Eu Mg Al10O17荧光粉的光致发光光谱和Eu离子在二者中所处的配位环境进行分析比对来研究说明该荧光粉样品中Eu所处的层状结构与常见层状结构Eu Mg Al10O17的相似性。本论文对AlON:Eu2+荧光粉的光学性质、温度和掺杂浓度的影响和其微观结构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索研究,证明了Eu2+的掺杂并未改变AlON:Eu2+荧光粉基质晶格的尖晶石结构,而是以类似于Eu Mg Al10O17的层状结构嵌入在其中,这对于日后AlON基荧光粉所掺杂稀土离子位置结构的研究和光学性质的研究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黄灿[4](2021)在《镧掺杂锆钛酸铅体系介电材料的电光效应机制和储能性能调控》文中指出随着现代光通信领域的迅速发展,对光通信技术和器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甚至提出了未来光通信实行全光系统的愿景。光交换器件是全光系统中最关键的器件,依赖高速电子组件作交换或路由等处理的机械式光开关器件端口少、响应速度慢、集成度低,传统的电光材料,如铌酸锂,电光系数小、半波电压高,无法满足未来全光通信的应用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研究以掺镧锆钛酸铅(PLZT)电介质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控成分和制备工艺研制出具有优良电光效应的PLZT薄膜电介质材料,并阐明了其产生电光效应的机制。PLZT电介质材料除了具有大的二次电光系数、光学性能优良外,还具有优异的介电性能。PLZT陶瓷粒子通过与聚偏氟乙烯(PVDF)复合,可得到柔性好、储能密度大的电介质材料,满足电子元器件轻量化、微型化的需求。本研究合成了零维(0D)、一维(1D)和二维(2D)的PLZT填料,采用流延法制备了不同维度PLZT填料的PLZT/PVDF复合薄膜,系统研究了其介电性和储能性能。并通过理论模型,解释了不同维度的PLZT填料对复合薄膜介电性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PLZT(9/65/35)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波烧结实现了PLZT陶瓷的低温快速烧结,降低了烧结温度200°C,将保温时间从3 h降低到20 min。微波烧结制备的PLZT陶瓷更加致密、均匀,晶粒尺寸细小,晶界明显,孔隙率较小。为解决Zr4+和Ti4+的扩散能力较低,且难以在分子水平上均匀混合的问题,通过采取部分共沉淀法制备PLZT粉体,改善了PLZT原料粉体的烧结活性。制备的PLZT(9/65/35)陶瓷相对密度达到96.5%,相对介电常数εr为3895,介电损耗tanδ为0.029,透明度高,其透光率为53.8%。(2)为进一步提高PLZT透光性,采用等离子体退火方法制备出了表面平整、光滑、均匀、无裂纹的PLZT薄膜,其最高透光率为89.2%。通过La掺杂量的变化,探究了La掺杂引入的缺陷对PLZT(x/65/35)薄膜性能的影响机制。当La含量为9%时,PLZT(9/65/35)薄膜的电滞回线表现出二次型特征,具有纤细的电滞回线和较低的剩余极化强度(18.2μC/cm2)。薄膜的光学性能好,吸收系数接近于0,禁带宽度大(~3.6 e V)。设计了PLZT薄膜光波导,光波导的插入损耗小于5 d B。(3)为提高PLZT薄膜的光学性能和二次电光性能,采用改进的溶胶-凝胶法,通过多层旋涂和层层等离子退火工艺在ITO/Si O2导电玻璃基底上制备了高质量、性能优异的PLZT(x/65/35)薄膜。该工艺消除了层间热应力,减少了每层薄膜之间的缺陷。薄膜的结构特征显示了(110)择优取向,最高透光率为93.8%,表面粗糙度约为1 nm。对二次电光效应测试系统进行了改进,简化了光路结构,得到了薄膜的二次电光系数,通过该系统获得制备的PLZT电光薄膜的最大二次电光系数为3.54×10-15 m2/V2。基于优异的二次电光效应制备出PLZT电光调制器,该调制器的插入损耗小,3 d B带宽约为65 GHz,其半波电压VπL为7.4 V·cm,有望应用于未来全光通讯系统中,实现电压快速切换光信号或进行光信号的调制。利用压电响应力显微镜(PFM)技术,研究了内部铁电畴随着外加电场转向变化的过程,结果表明:在电场作用下,90°畴的运动和转向影响了PLZT薄膜的压电响应并决定其二次电光系数的大小,材料内部90°畴区域越多,压电和电光效应越强。(4)采用溶液流延法制备了不同体积分数PLZT填料的PLZT/PVDF复合薄膜,陶瓷填料粒子PLZT的加入有效地提高了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使介电常数从纯PVDF膜的8.0增大到12.03,得到了能量密度为7.18 J/cm3的PLZT/PVDF复合薄膜。制备了不同维度的PLZT填料,通过表面改性的方式改善了陶瓷填料粒子与高分子的相容性,得到了不同填料维度的PLZT/PVDF复合膜。通过改进拓展Maxwell-Garnet理论模型,推导得到不同维度填料复合材料的介电模型,并根据该模型计算了不同维度PLZT填料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其结果与实际吻合较好。随着填料维度的增加,复合薄膜表现出更加优异的介电和储能性能,其中2D的PLZT填料制备的PLZT/PVDF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最大,为19.76,储能密度也最大,达到13.86 J/cm3。

宋哲琦[5](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表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冯亚刚[6](2020)在《稀土离子掺杂((Y,Lu,Gd)3(Al,Sc)5O12激光陶瓷的组分设计与性能调控》文中认为激光二极管(LD)泵浦的固体激光器是最常见的激光器,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军事、科研等领域。由基质材料和激活离子组成的固体激光增益介质是固体激光器的核心组成部分。稀土离子掺杂的钇铝石榴石(RE:YAG)陶瓷作为综合性能优异的激光材料,已经被广泛的研究并应用。目前,固体激光器的发展趋势为高功率激光的输出、新的激光波段的需求和时间更快的脉冲激光的产生等;另外,对激光增益介质而言,激活离子高浓度的掺杂也非常必要。而稀土离子掺杂的纯YAG基质透明陶瓷由于固有的物理化学性能的限制,无法很好的满足这些新的需求。稀土离子掺杂的多组分石榴石基(RE:(Y,Lu,Gd)3(Al,Sc)5O12)激光陶瓷在保留了RE:YAG激光陶瓷一些优异的性能同时,可以通过基质设计改性实现性能的提升。一方面,部分离子的取代可以实现局域晶体场的起伏,增加激活离子的发射峰半高宽,进而更有利于锁模脉冲激光生成以及改变激光的波长等激光特性;另一方面,取代离子还对材料热导率以及激活离子掺杂浓度有较大的影响。通过选择合适的离子进行格位取代,可以制备出满足以上激光器发展需求的RE:(Y,Lu,Gd)3(Al,Sc)5O12透明陶瓷。基于以上的背景,本论文主要关注于RE:(Y,Lu,Gd)3(Al,Sc)5O12激光陶瓷的组分设计、可控制备与性能调控。以高纯商业氧化物粉体为原料,采用固相反应和真空烧结技术或反应烧结结合热等静压烧结(HIP)技术制备RE:(Y,Lu,Gd)3(Al,Sc)5O12透明陶瓷,系统地研究激活离子浓度、取代离子的种类、含量等对陶瓷微观结构、光谱以及激光特性的影响。探索通过多组分设计来实现性能调控的可行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固相反应烧结(1820 oC×30h)结合HIP后处理(1750 oC×3h,200 MPa)的方法制备了不同掺杂浓度的Yb:Y3Sc Al4O12透明陶瓷。其中10at.%Yb:Y3Sc Al4O12透明陶瓷具有最高的光学质量,厚度为3.2 mm的样品在1100nm处的直线透过率为80.9%。Sc3+的引入能够有效地提升Yb3+吸收和发射峰的半高宽。利用929.4 nm LD泵浦,10at.%Yb:Y3Sc Al4O12透明陶瓷实现了最大功率为11.28 W的准连续激光输出。(2)通过固相反应烧结技术(1820 oC×30h)制备了在1100 nm处直线透过率大于80.0%的10at.%Yb:Y3ScxAl5-xO12透明陶瓷。随着Sc3+含量的增加,10at.%Yb:Y3ScxAl5-xO12透明陶瓷在1030 nm处发射峰的半高宽也在相应的增大。其中,10at.%Yb:Y3Sc1.5Al3.5O12透明陶瓷在1030 nm处的发射峰半高宽为14.53 nm,约为10at.%Yb:YAG透明陶瓷主发射峰半高宽的1.4倍。使用10at.%Yb:Y3Sc0.5Al4.5O12透明陶瓷得到了最大输出功率为11.89 W的准连续激光输出,为Yb:YSAG透明陶瓷得到的最大激光输出功率。10at.%Yb:Y3Sc1.5Al3.5O12陶瓷激光在准连续运转模式下的可调谐范围比10at.%Yb:YAG陶瓷激光有明显增宽,达到了86.2 nm。这是Yb:YSAG透明陶瓷报道的最大激光可调谐范围。(3)通过固相反应烧结技术(1800 oC×30h)制备了在2000 nm处直线透过率为79.3%的4at.%Tm:Y3Sc Al4O12透明陶瓷。Sc3+的引入导致了4at.%Tm:Y3Sc Al4O12透明陶瓷在1500-2000 nm处的一些吸收和发射峰消失并出现了双峰结构变为单峰结构的现象。使用790 nm的LD泵浦,首次实现了4at.%Tm:Y3Sc Al4O12透明陶瓷的准连续激光输出,最大输出功率为0.54 W,对应的斜率效率为4.8%。(4)通过固相反应烧结技术(1850 oC×30h)制备了不同掺杂浓度的Yb:Lu1.5Y1.5Al5O12和不同Lu3+含量的15at.%Yb:LuxY3-xAl5O12透明陶瓷,所有厚度为1.6 mm的陶瓷样品在1100 nm处的直线透过率均大于82.0%(接近理论值)。Yb3+掺杂浓度主要对Yb:Lu1.5Y1.5Al5O12陶瓷的微结构产生影响,对其光学透过率、吸收和发射截面等光学性能的影响较小。随着Lu3+含量的增加,15at.%Yb:LuxY3-xAl5O12透明陶瓷在938 nm附近的主吸收峰的半高宽逐渐增加,在1030 nm处发射峰的半高宽呈现下降趋势。(5)采用固相反应烧结(1800 oC×20h)结合HIP后处理(1700 oC×3h,176 MPa)的方法制备了在1100 nm处直线透过率大于83.5%(厚度2.5 mm)的10at.%Yb:GdxY3-xAl5O12透明陶瓷,其850-1050 nm波段Yb3+的吸收光谱与10at.%Yb:YAG透明陶瓷相似。不同Gd3+含量的10at.%Yb:GdxY3-xAl5O12透明陶瓷的发射光谱也基本相同。Gd3+的引入对Yb3+的吸收、发射峰的位置和半高宽的影响很小。

孙亚兵[7](2020)在《KNN基透明铁电陶瓷稀土掺杂调控及其光电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多功能器件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多功能材料的研究与探索也更加强烈。铌酸钾钠(KNN)基无铅铁电陶瓷不仅仅具有良好的压电、铁电等电学性能,且固溶四方相结构的ABO3型组元后,可制备出具有一定光学通透性的陶瓷在未来的新型无铅铁电材料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Sr(Yb0.5Nb0.5)O3与KNN固溶,获得具有透光性的铁电陶瓷,并且通过Ho、Er等稀土元素掺杂使陶瓷拥有上转换发光性能,最终得到具有铁电、透明和发光特性的多功能陶瓷。另外,对具有高透光率及储能密度的0.94K0.5Na0.5Nb O3-0.06Sr(Zn1/3Nb2/3)O3陶瓷进行了稀土Er元素掺杂,使其获得上转换发光特性。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研究了(1-x)K0.5Na0.5Nb O3-x Sr(Yb0.5Nb0.5)O3((1-x)KNN-x SYb N)陶瓷结构、透光性、电学和储能性能的影响。XRD和拉曼谱显示,陶瓷为伪立方相结构,在x=0.175时,陶瓷的近红外光透过率达到20.9%,光学带隙Eg为2.86 e V。Sr(Yb0.5Nb0.5)O3引入后,陶瓷的晶粒是细小且致密的小立方体,过量掺杂(x≥0.20)则会降低陶瓷的致密性并且使陶瓷表面融化。陶瓷表现为弛豫铁电体,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当x=0.175时,陶瓷的综合储能性能达到最佳,此时陶瓷的储能密度Wrec和储能效率η分别为0.21J/cm3和78.2%。(2)研究了稀土Ho对0.825KNN-0.175SYb N陶瓷结构、发光特性和电学性能的影响。在稀土Ho引入后,XRD表明陶瓷的相由伪立方相向正交相-四方相的多晶相转变。此时陶瓷的透光率下降,陶瓷表面生长出大晶粒并且其密度也随之降低。陶瓷仍然表现为弛豫铁电体,当Ho含量x=0.20时,陶瓷的最大储能密度达到最大值0.26J/cm3,储能效率也达到了87.1%。在980 nm激光的激发下陶瓷拥有上转换发光特性,其发射波长在550 nm和670 nm处,并且在Ho含量x=0.1时陶瓷的发光性能达到最优。随着稀土Ho掺杂含量的继续增加,由于过多的稀土Ho在陶瓷内部发生交叉弛豫,引起浓度依赖性猝灭,导致发光强度降低。当x=0.1时陶瓷在40 k V/cm电场极化半小时会增加陶瓷内部的氧空位,使陶瓷晶胞收缩,陶瓷晶体结构的对称性降低,稀土Ho离子能级的辐射跃迁的可能性增强,同时也使得陶瓷的Eg值减小,增强陶瓷的发光强度。(3)研究了稀土Er对0.825KNN-0.175SYb N陶瓷结构、发光特性和电学性能的影响。XRD结果表明,Er掺杂含量低时,陶瓷为伪立方相结构,当掺杂浓度高于1.0%时陶瓷向正交相-四方相的多晶相转变,并且陶瓷表面也随之生长出许多大晶粒。当Er掺杂含量x=0.25时,陶瓷的Wrec达到最大值0.31 J/cm3,其η达到最大值94.6%,同时拥有0.031%的最大电致应变值。介电温谱表明,稀土Er对陶瓷的居里峰没有明显影响,适量的稀土Er对材料的最大介电常数有着明显的优化效果,当x=1.00时,最大介电常数达到了1871。稀土Er的引入使得陶瓷具备上转换发光特性,发射光的波长主要在550 nm和650 nm附近,陶瓷的发光强度随Er掺杂含量的增加先增加,在x=0.75时其发光强度达到最大,随后由于过量的稀土掺杂引起陶瓷内部稀土Er3+离子能级的交叉弛豫,使得陶瓷发光性能降低。(4)研究了稀土Er掺杂对具有高透过率和高储能性能的0.94K0.5Na0.5Nb O3-0.06Sr(Zn1/3Nb2/3)O3铁电陶瓷结构、储能、发光特性等的影响。XRD谱表明,陶瓷仍然为伪立方相结构,稀土Er的引入并没有改变陶瓷相结构;陶瓷表面长出大晶粒,其光学通透性明显降低。陶瓷拥有良好的储能效率,在x=1.0时其储能效率高达80.3%,并且在x=2.0时获得了最大的Wrec其值为0.36 J/cm3。同时该陶瓷还具有一定的电致应变性能,当x=2.0时,其应变值为0.033%。介电温谱分析表明,该陶瓷为弛豫铁电体,并且稀土Er引入后,陶瓷的居里温度不会发生明显改变。稀土Er的引入使得陶瓷具有上转换发光性能,在掺杂含量较低时(x=0.25),能级跃迁以宽带隙跃迁为主,此时发光强度主要以2H11/2→4I15/2、4S3/2→4I15/2能级间的跃迁为主,随着稀土Er3+离子掺杂含量的增加,发光强度也随之增加,当x≥0.50时,陶瓷主要是进行能隙较大的4F9/2→4I15/2能量跃迁,当x=1.00时,发光强度达到最大,继续增加稀土Er的含量,发生浓度依赖性猝灭使发光强度降低。

刘阳[8](2020)在《稀土离子掺杂CaF2透明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发展不同波长激光是现代激光技术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不同波长的激光面向着不同的应用领域,如可见光激光因优异的显色能力被应用在显示、光刻等领域;1μm激光能实现高功率、大能量激光输出,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加工、激光武器等领域;1.5μm激光处于人眼安全波段,常应用于激光通讯领域;2μm激光对人体组织有很强的切割能力,是优良的医疗手术激光光源。氟化钙(CaF2)材料具有宽的透光范围,低的声子能量,以及低的折射率等优异的性能,而三价稀土离子(RE3+)掺杂CaF2中丰富的对称性格位结构赋予了RE:CaF2非常宽的吸收和发射带,这使得RE:CaF2材料适合应用在不同波段可调谐激光领域。目前关于RE:CaF2研究主要集中在单晶方面,RE:CaF2单晶存在激光损伤阈值较低、不能实现RE3+离子高浓度均匀掺杂等问题。而RE:CaF2透明陶瓷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些问题。本论文以CaF2陶瓷为基质,Nd3+、Yb3+、Er3+、Ho3+和Tm3+等稀土离子作为掺杂离子,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1at.%Nd:CaF2、1at.%Er:CaF2、2at.%Ho:CaF2、4at.%Tm:CaF2纳米粉体及不同Yb3+掺杂浓度CaF2纳米粉体。并开展了应用于1μm、1.5μm和2μm波段激光的RE:CaF2透明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1)采用共沉淀法制备1at.%Nd:CaF2、1at.%Er:CaF2、2at.%Ho:CaF2和4at.%Tm:CaF2和不同浓度Yb3+掺杂CaF2纳米粉体,研究了不同稀土离子种类和Yb3+的掺杂浓度对粉体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1at.%Nd:CaF2、1at.%Er:CaF2、2at.%Ho:CaF2和4at.%Tm:CaF2纳米粉体的平均颗粒尺寸分别为57 nm、60 nm、54 nm和44 nm。随着Yb3+浓度增加,Yb:CaF2纳米粉体的平均颗粒尺寸逐渐减小。所有RE:CaF2粉体均为纯相。(2)通过空气预烧结合热等静压烧结(HIP)制备了1at.%Nd:CaF2、1at.%Er:CaF2、2at.%Ho:CaF2、4at.%Tm:CaF2透明陶瓷,分别研究了预烧温度对HIP前后不同稀土离子掺杂CaF2陶瓷致密度、显微结构以及光学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空气预烧温度为625oC时,HIP后处理得到的1at.%Nd:CaF2、1at.%Er:CaF2和4at.%Tm:CaF2透明陶瓷均具有最优的光学质量。其中1at.%Nd:CaF2透明陶瓷在1200 nm处直线透过率为85.0%;1at.%Er:CaF2透明陶瓷在1300 nm处直线透过率为90.2%,接近理论透过率;4at.%Tm:CaF2透明陶瓷在1400 nm处的直线透过率为88.0%。当预烧温度为600oC时,2at.%Ho:CaF2透明陶瓷的光学质量最佳,在1300 nm处的直线透过率为92.6%,非常接近理论透过率。(3)分别对1at.%Nd:CaF2、1at.%Er:CaF2和4at.%Tm:CaF2透明陶瓷进行了吸收系数以及吸收截面的计算。1at.%Nd:CaF2透明陶瓷在792 nm处具有最大的吸收截面为0.74×10-20cm2,1at.%Er:CaF2透明陶瓷在1530 nm处的吸收截面为0.37×10-2020 cm2,4at.%Tm:CaF2透明陶瓷在676 nm处具有最大的吸收截面为0.43×10-2020 cm2。同时系统研究了2at.%Ho:CaF2透明陶瓷的光谱性能,该陶瓷在1943nm处的吸收截面为0.25×10-2020 cm2,在2031 nm处的发射截面为0.39×10-20cm2。

刘洋[9](2020)在《大尺寸Al2O3/YAG:Ce3+共晶陶瓷的水平定向凝固法生长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航空技术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具有高效率、高推重比和高可靠性的航空涡扇发动机。提高推重比的关键就在于提高涡扇发动机的涡轮前进口温度,但愈加苛刻的服役环境(高温、高负荷等)对该发动机用结构材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Al2O3/YAG共晶陶瓷具有较高的熔点、较好的抗氧化性、热稳定性及较高的高温力学性能,使用该共晶陶瓷加工的发动机涡轮叶片具有相对较低的质量并可在高温氧化环境中长期工作。因此,Al2O3/YAG共晶陶瓷作为应用在高推重比发动机中的最具潜力的结构材料之一,得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重视。另外,添加少量Ce O2不仅可以调控Al2O3/YAG共晶陶瓷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而且得到的该Al2O3/YAG:Ce3+共晶陶瓷具有特征激发和发射光谱,还可以被用作新型固体荧光材料应用于白光LED领域。但当前已报道的制备方法获得的共晶陶瓷尺寸较小且利用率较低,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针对该技术瓶颈,本文将大尺寸单晶生长使用的水平定向凝固法(HDS法)引入到了大尺寸Al2O3/YAG:Ce3+共晶陶瓷的制备中。通过水平定向凝固过程中温场的优化设计与控制,成功制备出百毫米级板状Al2O3/YAG:Ce3+共晶陶瓷,系统研究了Ce掺杂对该大尺寸共晶陶瓷的微观结构、热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及该共晶陶瓷封装的白光LED的光电特性,为该材料的多领域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首次通过水平定向凝固法成功制备出170 mm×90 mm×20 mm和170mm×160 mm×25 mm的掺杂量(摩尔比)Ce/Y=0%,0.25%,0.50%,1.00%的大尺寸板状Al2O3/YAG:Ce3+共晶陶瓷。借助X射线显微CT等直观观察到掺杂量为Ce/Y=0.50%以下的Al2O3/YAG:Ce3+共晶陶瓷呈现出微米级两相三维互穿网络状结构的微观形貌。由于Ce的掺杂使共晶陶瓷生长时出现局部过冷,所以共晶陶瓷在垂直于拉晶方向(⊥Z)出现网络状粗化微观结构,在平行于拉晶方向(⊥X)出现斜条状粗化微观结构,且随Ce掺杂浓度增加,粗化微观结构尺寸越来越大。当掺杂量Ce/Y=1.00%时,共晶陶瓷内部还会出现由Ce O2和Al2O3结合形成的“Ce富集相”。通过分析拉曼光谱峰位偏移得到,随Ce掺杂量增加,Al2O3/YAG:Ce3+共晶陶瓷中Al2O3相的残余压应力逐渐增加。通过对Al2O3/YAG:Ce3+共晶陶瓷的力学性能研究可知,与掺杂量Ce/Y=0%的Al2O3/YAG:Ce3+共晶陶瓷相比,虽然掺杂量Ce/Y=0.25%的该共晶陶瓷弯曲强度降低了约5.8%,但该样品的压缩强度(1946±88.0 MPa)增加了约51.7%。掺杂量Ce/Y=0.25%的该共晶陶瓷的弯曲强度略有降低的原因是Ce掺杂引起的粗化微观结构增加了微孔和微裂纹的形成概率;而该共晶陶瓷的压缩强度明显增加的原因是该样品内部存在适当三维交叉分布的粗化与细化微观结构。此外不同测试温度下的Al2O3/YAG:Ce3+共晶陶瓷的弯曲及压缩强度值变化量极小,表明该共晶陶瓷具有较为稳定的高温力学性能。另外,不同Ce掺杂量的Al2O3/YAG:Ce3+共晶陶瓷的维氏硬度(16.50~17.50 GPa)、杨氏模量(340.00~350.00 GPa)和断裂韧性(2.80~3.10MPa·m0.5)仅随Ce掺杂量的增加呈略有降低的趋势,但与报道的其他方法制备的Al2O3/YAG共晶陶瓷的相关性能相当。通过对Al2O3/YAG:Ce3+共晶陶瓷热学的研究可知,不同Ce掺杂量的Al2O3/YAG:Ce3+共晶陶瓷样品的平均热膨胀系数(473-1273 K)、高温辐射特性及热稳定性未发生过明显变化。通过测试得到Al2O3/YAG:Ce3+共晶陶瓷具有中心在340 nm和460 nm的激发峰和中心在535 nm的发射峰。通过研究具有不同透明度Al2O3/YAG:Ce3+共晶陶瓷封装的大功率白光LED的性能发现,细抛共晶片-WLED的光通量和光效优于粗抛共晶片-WLED及传统白光LED,并阐明了共晶陶瓷的界面散射可提高其封装的白光LED光效的机理。另外,本文还通过设计和制备气孔率可控(残余气孔作为第二相增加对蓝光的转化)的透明YAG:Ce3+陶瓷并封装成白光LED(光效高达104.6 lm/W),不仅验证了在共晶陶瓷光学性质研究中总结的界面散射效应可提高其封装的白光LED光效的机理的正确性,而且为白光LED领域提供了一种更高效更经济的新型固体荧光材料。

徐佩[10](2020)在《现代风格家具中原竹材料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现今社会,由于对家具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和木材资源的日益短缺之间的矛盾,导致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不断加强与深化,用绿色环保可循环的竹材对家具进行设计与制作将成为今后家具行业的发展趋势之一。同时,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大爆炸让人们的眼界不断拓宽,欣赏水平也不断地提高,新旧事物更新换代的速度之快让以往的家具设计慢慢跟不上人们追求美的脚步,并且国内原竹家具的市场销售量也呈显下降趋势。本文研究目的是在于通过竹材材质的外观特征、物理属性及加工工艺等的研究与分析,单单只让原竹作为一种材料要素,找到原竹家具造型的切入点,再在此基础上探讨原竹家具的现代化设计思路与手法,进而去论证其所形成的创新意义与美学价值,最后总结原竹家具现代化设计的一般设计方法与设计思路用来指导我的设计实践,为现代风格原竹家具的设计寻找新的出路。本文通过对以原竹为主力材料的现代风格家具的设计进行应用研究,为原竹家具的设计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方向,并且对现代风格家具中原竹材料的设计手法进行归纳,运用一定的方法去探索原竹家具的现代化设计的美学价值与参考意义,整个研究的不同阶段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归纳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类比分析法、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方法。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对原竹在设计中可以展现出的肌理、质感进行研究以论证原竹具有的肌理、质感表现力,并且原竹具有良好的韧性,使得其产品可以从加工工艺和结构工艺两个方面入手对其进行处理,展示了原竹作为一种材料可处理的多样性;(2)原竹在设计中具有的构成形态进行了探讨,论证了原竹材料具有气象万千的构成形态表现力;(3)基于原竹材料的材性及构成形态的表现力,分别探讨了可以在材料组合设计手法的基础上使原竹材料材性的优点可以得以凸显,而其局限性可以得到补充,充分发掘各材料的特性,使得多种材料的美感可以互相烘托、互相映衬,组合成具有现代风格的原竹家具;(4)结合其典型的家具设计作品对其材料组合做具体解读,从而得出现代风格家具种材料组合的方法,归纳为三个大块:材料组合中材质的对比、材料组合产生出的新材料和材料组合的几何形态构成,为现代风格家具中原竹材料的应用设计提供借鉴和宝贵的思路,整理归纳出一套现代风格家具设计的美学方法。

二、透明陶瓷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透明陶瓷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原位莫来石晶须增强高透硬质瓷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日用瓷的研究现状
        1.1.1 骨质瓷
        1.1.2 滑石瓷
        1.1.3 高石英瓷
        1.1.4 硬质瓷
        1.1.5 其它日用陶瓷
    1.2 日用瓷的性能概述
        1.2.1 机械强度
        1.2.2 透光性
        1.2.3 白度
        1.2.4 热稳定性
        1.2.5 表面硬度
        1.2.6 表面光泽度
    1.3 日用瓷透明釉的研究现状
    1.4 莫来石晶须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1.4.1 莫来石晶须的制备方法
        1.4.2 莫来石晶须在陶瓷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1.5 分形理论在陶瓷材料中的应用简介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6.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6.3 本课题研究目标
        1.6.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实验原料、设备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测试方法
        2.2.1 基础性能测试与表征
        2.2.2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XRD)
        2.2.3 差热分析(DTA-TG)
        2.2.4 透射电镜(TEM)和能谱(EDS)分析
        2.2.5 扫描电镜(SEM)和能谱(EDS)分析
        2.2.6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2.2.7 颗粒粒度分析
        2.2.8 高温显微镜测试
        2.2.9 原子力显微镜测试(AFM)
第3章 助熔剂对莫来石晶须增强硬质瓷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坯体基础配方组成设计
        3.2.2 助熔剂对硬质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2.3 样品制备
        3.2.4 工艺路线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坯体基础配方的确定
        3.3.2 MgO对硬质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3.3 CaO对硬质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3.4 MgO、CaO复合对硬质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硬质瓷中莫来石晶体的形成机理及调控研究
    4.1 引言
    4.2 团簇状莫来石晶体的形成机理
        4.2.1 不同煅烧温度下试样的物相组成分析
        4.2.2 不同煅烧温度下试样的显微结构分析
        4.2.3 γ-Al_2O_3的莫来石化机理
    4.3 须状莫来石晶体的形成机理
        4.3.1 急冷热处理对须状莫来石晶体的影响
        4.3.2 莫来石晶须的生长机理
    4.4 莫来石晶体的调控
        4.4.1 团簇状莫来石晶体的调控
        4.4.2 莫来石晶须的调控
        4.4.2.1 降温保温时间的影响
        4.4.2.2 高温保温时间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强高透莫来石质硬质瓷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不同成型方式样品的制备
        5.2.2 不同烧成制度样品的制备
        5.2.3 熔剂预烧热处理样品的制备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致密化烧结研究
        5.3.1.1 成型方式的影响
        5.3.1.2 烧成制度的影响
        5.3.1.3 熔剂原料预烧热处理的影响
        5.3.1.4 致密化机制分析
        5.3.2 莫来石质硬质瓷的优化
        5.3.3 高强度硬质瓷透光性优化研究
        5.3.3.1 不同氧化物对熔剂折射率的影响研究
        5.3.3.2 La_2O_3、BaO对硬质瓷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莫来石质硬质瓷高温透明釉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
        6.2.1 基础釉料组成的理论分析
        6.2.2 基础釉料组成设计
        6.2.3 样品制备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1 CMAS系统釉料的制备
        6.3.2 K_2O对 CMAS系统釉料热膨胀系数的影响
        6.3.3 釉料配方的优化
        6.3.4 石英细度对釉料性能的影响
        6.3.5 坯釉适应性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2)PMN-PT基透明陶瓷的制备与光致伸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铁电材料简介
    1.2 弛豫铁电体PMN-PT
        1.2.1 PMN-PT透明陶瓷的性能及应用
        1.2.2 PMN-PT透明陶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影响PMN-PT陶瓷透过率的因素
    1.3 光致伸缩效应简介
        1.3.1 铁电陶瓷的光致伸缩效应
        1.3.2 铁电陶瓷光致伸缩效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陶瓷的制备工艺与测试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2 PMN-PT陶瓷的制备工艺
        2.2.1 粉体合成工艺
        2.2.2 成型工艺
        2.2.3 烧结工艺
    2.3 PMN-PT陶瓷的性能测试方法
        2.3.1 物相与微观形貌分析
        2.3.2 电学性能测试
        2.3.3 光学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3 PMN-PT透明陶瓷的性能研究
    3.1 La/Sm掺杂PMN-PT透明陶瓷的物相与微观形貌
        3.1.1 La/Sm掺杂PMN-PT陶瓷XRD分析
        3.1.2 La/Sm掺杂PMN-PT陶瓷SEM分析
    3.2 La/Sm掺杂PMN-PT透明陶瓷的电学性能
        3.2.1 La/Sm掺杂PMN-PT透明陶瓷的压电性能
        3.2.2 La/Sm掺杂PMN-PT透明陶瓷的介电性能
        3.2.3 La/Sm掺杂PMN-PT透明陶瓷的铁电性能
    3.3 La/Sm掺杂PMN-PT透明陶瓷的光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PMN-PZ-PT透明陶瓷的性能研究
    4.1 La/Sm双掺杂PMN-PZ-PT透明陶瓷的物相与微观形貌
        4.1.1 La/Sm双掺杂PMN-PZ-PT陶瓷XRD分析
        4.1.2 La/Sm双掺杂PMN-PZ-PT陶瓷SEM分析
    4.2 La/Sm双掺杂PMN-PZ-PT透明陶瓷的电学性能
        4.2.1 La/Sm双掺杂PMN-PZ-PT透明陶瓷的压电性能
        4.2.2 La/Sm双掺杂PMN-PZ-PT透明陶瓷的介电性能
        4.2.3 La/Sm双掺杂PMN-PZ-PT透明陶瓷的铁电性能
    4.3 La/Sm双掺杂PMN-PZ-PT透明陶瓷的光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铁电陶瓷光致伸缩效应的研究
    5.1 La/Sm掺杂PMN-PT陶瓷的拉曼光谱
    5.2 La/Sm双掺杂PMN-PZ-PT陶瓷的拉曼光谱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3)稀土掺杂AlON荧光粉的发光性能与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光和发光现象
    1.3 固体发光材料发光理论与基础
    1.4 荧光粉材料介绍
        1.4.1 氮氧化物荧光粉
        1.4.2 铝酸盐荧光粉
        1.4.3 硅酸盐荧光粉
    1.5 AlON基荧光粉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6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7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准备工作
    2.1 AlON的结构与性质
    2.2 AlON基荧光粉的结构和性质
    2.3 前期实验设计与准备
        2.3.1 试剂
        2.3.2 制备仪器
        2.3.3 表征仪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lON:Eu~(2+)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的表征
    3.1 AlON:Eu~(2+)荧光粉样品制备
    3.2 实验现象以及分析
        3.2.1 XRD物相分析
        3.2.2 EDS-Mapping元素分析
    3.3 常温下的PL光谱及光学性质分析
    3.4 Eu掺杂浓度对AlON:Eu~(2+)荧光粉的影响
    3.5 温度掺杂浓度对AlON:Eu~(2+)荧光粉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lON:Eu~(2+)荧光粉的结构研究
    4.1 前言
    4.2 X射线衍射图谱精修分析
    4.3 AlON:Eu~(2+)的HRTEM表征
    4.4 实验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lON:Eu~(2+)与EuMgAl_(10)O_(17)的对比分析
    5.1 前言
    5.2 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表征分析
    5.3 AlON:Eu~(2+)与EuMgAl_(10)O_(17)的PL光谱表征对比
    5.4 AlON:Eu~(2+)与EuMgAl_(10)O_(17)的EXAFS表征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镧掺杂锆钛酸铅体系介电材料的电光效应机制和储能性能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介质物理学基础
        1.2.1 介质的电极化响应
        1.2.2 自发极化、畴结构和缺陷
        1.2.3 电介质材料的基本性质
        1.2.4 电介质非线性光学理论
        1.2.5 电介质储能机理研究
    1.3 集成光学研究
        1.3.1 光调制材料
        1.3.2 铌酸锂
        1.3.3 光开关
    1.4 锆钛酸铅镧材料概述
        1.4.1 PLZT结构
        1.4.2 PLZT性质与应用
        1.4.3 PLZT研究现状
    1.5 当前集成光学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二章 主要材料及表征手段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试剂和耗材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材料主要表征方法
        2.2.1 X-射线衍射分析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3 介电性能测试
        2.2.4 铁电性能测试
        2.2.5 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光谱测试
第三章 PLZT透明陶瓷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PLZT陶瓷的制备与测试方法
        3.2.1 PLZT透明陶瓷的制备
        3.2.2 透明陶瓷的性能表征方法
    3.3 PLZT陶瓷的性能研究
        3.3.1 不同烧结方式下PLZT陶瓷的晶体结构
        3.3.2 烧结方式对PLZT陶瓷晶粒形貌与密度的影响
        3.3.3 烧结方式对PLZT陶瓷电学性能的影响
        3.3.4 烧结方式对PLZT陶瓷透明度的影响
        3.3.5 不同制粉方式所得粉体的晶体结构
        3.3.6 制粉方式对PLZT陶瓷形貌和密度的影响
        3.3.7 制粉方式对PLZT陶瓷电学性质的影响
        3.3.8 制粉方式对PLZT陶瓷透光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等离子退火制备PLZT薄膜及其光学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PLZT薄膜的制备与测试方法
        4.2.1 PLZT薄膜的制备
        4.2.2 PLZT光学薄膜性能表征方法
    4.3 PLZT薄膜性能研究
        4.3.1 退火方式对PLZT薄膜结构影响
        4.3.2 退火方式对PLZT薄膜形貌的影响
        4.3.3 退火方式对PLZT铁电性能的影响
        4.3.4 退火方式对薄膜透光性的影响
        4.3.5 不同镧含量的PLZT薄膜的结构
        4.3.6 镧含量对PLZT薄膜铁电性能的影响
        4.3.7 镧含量对PLZT薄膜的光学性质影响
        4.3.8 PLZT光波导制备与插入损耗
        4.3.9 透光性的影响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光薄膜和光调制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PLZT电光薄膜的制备与测试方法
        5.2.1 PLZT电光薄膜的制备
        5.2.2 电光薄膜表征方法
    5.3 PLZT电光薄膜的性能研究
        5.3.1 PLZT电光薄膜的制备
        5.3.2 镧含量对PLZT电光薄膜结构的影响
        5.3.3 镧含量对PLZT薄膜光学性质的影响
        5.3.4 镧含量对PLZT电光薄膜电学性质的影响
        5.3.5 二次电光系数测量系统改进
        5.3.6 PLZT电光调制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3.7 电光效应响应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LZT/PVDF复合薄膜的制备与储能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PLZT/PVDF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测试方法
        6.2.1 PLZT/PVDF复合材料的制备
        6.2.2 PLZT/PVDF复合材料的表征方法
    6.3 PLZT/PVDF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6.3.1 表面改性机理与击穿场强模拟计算原理
        6.3.2 填料体积分数对复合薄膜XRD的影响
        6.3.3 填料体积分数对复合薄膜电学性质的影响
        6.3.4 不同维度PLZT填料的制备
        6.3.5 填料维度对复合薄膜电学性能的影响
        6.3.6 PLZT纳米填料/聚合物的介电理论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6)稀土离子掺杂((Y,Lu,Gd)3(Al,Sc)5O12激光陶瓷的组分设计与性能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固体激光器的组成及发展
    1.2 稀土离子掺杂YAG激光增益介质
        1.2.1 稀土激活离子
        1.2.2 YAG基质的物化特性
    1.3 稀土离子掺杂多组分石榴石基激光陶瓷的设计原理及研究现状
        1.3.1 稀土离子掺杂多组分石榴石基透明陶瓷的设计原理
        1.3.2 稀土离子掺杂多组分石榴石基激光陶瓷的研究现状
    1.4 稀土离子掺杂多组分石榴石基激光陶瓷的制备技术
        1.4.1 反应烧结法
        1.4.2 非反应烧结法
    1.5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原料、设备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化学试剂
    2.2 实验设备
    2.3 测试表征方法
        2.3.1 密度测试
        2.3.2 场发射扫描电镜
        2.3.3 X射线衍射
        2.3.4 热重-差热分析
        2.3.5 BET比表面积
        2.3.6 直线透过率
        2.3.7 吸收光谱
        2.3.8 Yb~(~(3+))掺杂陶瓷样品荧光光谱及上能级寿命
        2.3.9 Tm~(3+)掺杂陶瓷样品荧光光谱及上能级寿命
第3章 稀土离子掺杂Y_3Sc_xAl_(5-x)O_(12)透明陶瓷的制备及光谱调控
    3.1 引言
    3.2 实验过程
    3.3 商业原料粉体的性能表征及Yb:YSAG陶瓷的烧结致密化行为
    3.4 Yb:Y_3ScAl_4O_(12) 透明陶瓷掺杂浓度的优化
        3.4.1 不同掺杂浓度Yb:Y_3ScAl_4O_(12) 透明陶瓷的微观结构与相组成
        3.4.2 不同掺杂浓度Yb:Y_3ScAl_4O_(12) 透明陶瓷的光学特性
        3.4.3 10at.%Yb:Y_3ScAl_4O_(12) 透明陶瓷的激光特性
    3.5 Sc~(3+)含量对10at.%Yb:Y_3Sc_x Al_(5-x) O_(12) 透明陶瓷的影响
        3.5.1 Sc~(3+)含量对10at.%Yb:Y_3Sc_x Al_(5-x) O_(12) 陶瓷相组成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3.5.2 Sc~(3+)含量对10at.%Yb:Y_3Sc_x Al_(5-x) O_(12) 透明陶瓷光学特性的影响
        3.5.3 10at.%Yb:Y_3Sc_x Al_(5-x) O_(12) 透明陶瓷的激光特性
    3.6 Sc~(3+)的引入对4at.%Tm:Y_3ScAl_4O_(12) 透明陶瓷的影响
        3.6.1 4at.%Tm:Y_3ScAl_4O_(12) 陶瓷的烧结致密化行为及相组成
        3.6.2 4at.%Tm:Y_3ScAl_4O_(12) 透明陶瓷的光学特性
        3.6.3 4at.%Tm:Y_3ScAl_4O_(12) 透明陶瓷的激光特性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Yb:Lu_xY_(3-x)Al_5O_(12)透明陶瓷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过程
    4.3 不同掺杂浓度Yb:Lu_(1.5)Y_(1.5)Al_5O_(12) 透明陶瓷的性能表征
        4.3.1 不同浓度掺杂Yb:Lu_(1.5)Y_(1.5)Al_5O_(12) 陶瓷的微观结构及相组成
        4.3.2 不同掺杂浓度Yb:Lu_(1.5)Y_(1.5)Al_5O_(12) 透明陶瓷的光学特性
    4.4 不同Lu~(3+)含量15at.%Yb:Lu_xY_(3-x) Al_5O_(12) 透明陶瓷的性能表征
        4.4.1 不同Lu~(3+)含量15at.%Yb:Lu_xY_(3-x) Al_5O_(12) 陶瓷的微观结构及相组成
        4.4.2 不同Lu~(3+)含量15at.%Yb:Lu_xY_(3-x) Al_5O_(12) 透明陶瓷的光学特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Yb:Gd_xY_(3-x)Al_5O_(12)透明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过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真空烧结条件对10at.%Yb:Gd_xY_(3-x) Al_5O_(12) 透明陶瓷光学质量的影响
        5.3.2 Gd~(3+)含量对10at.%Yb:Gd_xY_(3-x) Al_5O_(12) 陶瓷微观结构及相组成的影响
        5.3.3 Gd~(3+)含量对10at.%Yb:Gd_xY_(3-x) Al_5O_(12) 透明陶瓷光谱特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KNN基透明铁电陶瓷稀土掺杂调控及其光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KNN基陶瓷的基本特性
        1.2.1 KNN陶瓷的结构
        1.2.2 铁电特性
        1.2.3 储能性能
        1.2.4 电致应变
        1.2.5 介电温谱
    1.3 KNN基透明陶瓷的研究现状
    1.4 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
    1.5 本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陶瓷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2.1 引言
    2.2 陶瓷样品的制备
        2.2.1 样品的原料和仪器
        2.2.2 样品制备工艺流程及样品处理
    2.3 KNN基陶瓷样品的结构和性能测试
        2.3.1 KNN基陶瓷的结构和形貌分析
        2.3.2 KNN基陶瓷的性能表征及分析
第三章 Sr(Yb_(0.5)Nb_(0.5))O_3对K_(0.5)Na_(0.5)NbO_3陶瓷的结构、透光率和电学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1-x)K_(0.5)Na_(0.5)NbO_3-xSr(Yb_(0.5)Nb_(0.5))O_3陶瓷的晶体结构
    3.3 (1-x)K_(0.5)Na_(0.5)NbO_3-xSr(Yb_(0.5)Nb_(0.5))O_3陶瓷的拉曼
    3.4 (1-x)K_(0.5)Na_(0.5)NbO_3-xSr(Yb_(0.5)Nb_(0.5))O_3陶瓷的透光率和光学带隙
    3.5 (1-x)K_(0.5)Na_(0.5)NbO_3-xSr(Yb_(0.5)Nb_(0.5))O_3陶瓷的微观结构
    3.6 (1-x)K_(0.5)Na_(0.5)NbO_3-xSr(Yb_(0.5)Nb_(0.5))O_3陶瓷的铁电性能
    3.7 (1-x)K_(0.5)Na_(0.5)NbO_3-xSr(Yb_(0.5)Nb_(0.5))O_3陶瓷的介电性能
    3.8 0.825K_(0.5)Na_(0.)5NbO_3-0.175Sr(Yb_(0.5)Nb_(0.5))O_3陶瓷的阻抗
    小结
第四章 稀土Ho对O.825K_(0.5)Na_(0.5)NbO_3-0.175Sr(Yb_(0.5)Nb_(0.5))O_3陶瓷结构及电光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0.825K_(0.5)Na_(0.5)NbO_3-0.175Sr(Yb_(0.5)Nb_(0.5))O_3-x% Ho陶瓷晶体结构
    4.3 0.825K_(0.5)Na_(0.5)NbO_3-0.175Sr(Yb_(0.5)Nb_(0.5))O_3-x% Ho陶瓷表面形貌
    4.4 0.825K_(0.5)Na_(0.5)NbO_3-0.175Sr(Yb_(0.5)Nb_(0.5))O_3-x% Ho陶瓷铁电及储能性能
    4.5 0.825K_(0.5)Na_(0.5)NbO_3-0.175Sr(Yb_(0.5)Nb_(0.5))O_3-x% Ho陶瓷的介电性能
    4.6 0.825K_(0.5)Na_(0.5)NbO_3-0.175Sr(Yb_(0.5)Nb_(0.5))O_3-x% Ho陶瓷上转换发光性能
    4.7 极化对0.825K_(0.5)Na_(0.5)NbO_3-0.175Sr(Yb_(0.5)Nb_(0.5))O_3-0.1% Ho陶瓷晶体结构和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稀土Er对0.825K_(0.5)Na_(0.5)NbO_3-0.175Sr(Yb_(0.5)Nb_(0.5))O_3陶瓷结构及电光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0.825K_(0.5)Na_(0.5)NbO_3-0.175Sr(Yb_(0.5)Nb_(0.5))O_3-x% Er陶瓷的晶体结构
    5.3 0.825K_(0.5)Na_(0.5)NbO_3-0.175Sr(Yb_(0.5)Nb_(0.5))O_3-x% Er陶瓷的表面形貌和EDS能谱
    5.4 0.825K_(0.5)Na_(0.5)NbO_3-0.175Sr(Yb_(0.5)Nb_(0.5))O_3-x% Er陶瓷铁电性能
    5.5 0.825K_(0.5)Na_(0.5)NbO_3-0.175Sr(Yb_(0.5)Nb_(0.5))O_3-x% Er陶瓷介电性能
    5.6 0.825K_(0.5)Na_(0.5)NbO_3-0.175Sr(Yb_(0.5)Nb_(0.5))O_3-x% Er陶瓷上转换发光性能
    小结
第六章 稀土Er对0.94K_(0.5)Na_(0.5)NbO_3-0.06Sr(Zn_(1/)3Nb_(2/)3)O_3陶瓷的结构及电光性能的影响
    6.1 引言
    6.2 0.94K_(0.5)Na_(0.5)NbO_3-0.06Sr(Zn_(1/3)Nb_(2/3))O_3-x%Er陶瓷的结构
    6.3 0.94K_(0.5)Na_(0.5)NbO_3-0.06Sr(Zn_(1/3)Nb_(2/3))O_3-x%Er陶瓷的表面形貌
    6.4 0.94K_(0.5)Na_(0.5)NbO_3-0.06Sr(Zn_(1/3)Nb_(2/3))O_3-x%Er陶瓷的铁电性能
    6.5 0.94K_(0.5)Na_(0.5)NbO_3-0.06Sr(Zn_(1/3)Nb_(2/3))O_3-x%Er陶瓷的应变
    6.6 0.94K_(0.5)Na_(0.5)NbO_3-0.06Sr(Zn_(1/3)Nb_(2/3))O_3-x%Er陶瓷的介电性能
    6.7 0.94K_(0.5)Na_(0.5)NbO_3-0.06Sr(Zn_(1/3)Nb_(2/3))O_3-x%Er陶瓷的上转换发光性能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8)稀土离子掺杂CaF2透明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CaF_2 激光材料的研究概况
        1.2.1 激光增益介质材料的性能要求
        1.2.2 CaF_2单晶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1.2.3 CaF_2透明陶瓷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1.2.4 应用于不同波段的稀土离子掺杂CaF_2 透明陶瓷分类
        1.2.5 CaF_2 透明陶瓷的制备方法
    1.3 稀土离子掺杂CaF_2 材料的基本性能
        1.3.1 CaF_2 基质的晶格结构
        1.3.2 CaF_2 基质的物理化学性质
        1.3.3 激活离子的简介
    1.4 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4.1 论文的选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设备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化学试剂
    2.2 实验设备
    2.3 测试表征方法
        2.3.1 BET比表面积
        2.3.2 X射线衍射
        2.3.3 场发射扫描电镜
        2.3.4 金属离子溶液浓度标定
        2.3.5 密度测试
        2.3.6 直线透过率和吸收光谱测试
第三章 稀土离子掺杂CaF_2 纳米粉体的合成
    3.1 引言
    3.2 实验流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稀土离子掺杂CaF_2 纳米粉体的性能表征
        3.3.2 掺杂浓度对Yb:CaF_2 纳米粉体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μm及1.5μm激光用RE:CaF_2透明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流程
    4.3 Nd:CaF_2 透明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3.1 烧结温度对Nd:CaF_2 预烧陶瓷相对密度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4.3.2 HIP处理后的Nd:CaF_2 陶瓷的光学质量及显微结构
        4.3.3 Nd:CaF_2 透明陶瓷的吸收光谱
    4.4 Er:CaF_2 透明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4.1 烧结温度对Er:CaF_2 预烧陶瓷相对密度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4.4.2 HIP处理后Er:CaF_2 陶瓷的光学质量及显微结构
        4.4.3 Er:CaF_2 透明陶瓷的吸收光谱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μm激光用RE:CaF_2透明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流程
    5.3 Ho:CaF_2 透明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3.1 烧结温度对Ho:CaF_2 预烧陶瓷致密度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5.3.2 HIP处理后Ho:CaF_2 陶瓷的光学质量及显微结构
        5.3.3 Ho:CaF_2 透明陶瓷的光谱特性
    5.4 Tm:CaF_2 透明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4.1 烧结温度对Tm:CaF_2 预烧陶瓷致密度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5.4.2 HIP处理后Tm:CaF_2 陶瓷光学质量及显微结构
        5.4.3 Tm:CaF_2 透明陶瓷的吸收光谱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9)大尺寸Al2O3/YAG:Ce3+共晶陶瓷的水平定向凝固法生长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氧化铝基共晶陶瓷的分类、微观结构及生长方法
        1.2.1 氧化铝基共晶陶瓷的分类
        1.2.2 共晶陶瓷的微观结构
        1.2.3 共晶陶瓷的生长方法
    1.3 Al_2O_3/YAG:Ce~(3+)共晶陶瓷各组成相及元素的基本性质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微观形貌与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4.2 光学性能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共晶陶瓷凝固原理及研究方法
    2.1 二元共晶陶瓷凝固原理
    2.2 水平定向凝固法生长共晶陶瓷的原理、装置及原料
        2.2.1 共晶陶瓷的生长原理及过程
        2.2.2 共晶陶瓷生长设备—IKAK-2型晶体生长炉
        2.2.3 坩埚的选择
        2.2.4 实验原材料
    2.3 测试表征方法
        2.3.1 测试样品的加工制备
        2.3.2 组织结构表征
        2.3.3 力学与热学性能表征
        2.3.4 光学性能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Al_2O_3/YAG:Ce~(3+)共晶陶瓷制备及组织结构研究
    3.1 水平定向凝固法制备Al_2O_3/YAG:Ce~(3+)共晶陶瓷
        3.1.1 预烧料的制备
        3.1.2 Al_2O_3/YAG:Ce~(3+)共晶陶瓷的制备
    3.2 Al_2O_3/YAG:Ce~(3+)共晶陶瓷的晶体结构
        3.2.1 Al_2O_3/YAG:Ce~(3+)共晶陶瓷的XRD分析
        3.2.2 Al_2O_3/YAG:Ce~(3+)共晶陶瓷的XPS分析
    3.3 Al_2O_3/YAG:Ce~(3+)共晶陶瓷的微观形貌
        3.3.1 Al_2O_3/YAG:Ce~(3+)共晶陶瓷的二维微观形貌
        3.3.2 Al_2O_3/YAG:Ce~(3+)共晶陶瓷的三维微观形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Al_2O_3/YAG:Ce~(3+)共晶陶瓷热学及力学性能研究
    4.1 Al_2O_3/YAG:Ce~(3+)共晶陶瓷的基本热学和力学参数
        4.1.1 热膨胀系数和Al_2O_3相残余应力
        4.1.2 维氏硬度、杨氏模量和断裂韧性
        4.1.3 高温辐射谱和高温稳定性
    4.2 Al_2O_3/YAG:Ce~(3+)共晶陶瓷不同温度下弯曲及压缩强度研究
        4.2.1 弯曲强度测试分析
        4.2.2 压缩强度测试分析
    4.3 烧结共晶陶瓷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
        4.3.1 烧结共晶陶瓷的制备
        4.3.2 烧结共晶陶瓷的弯曲和压缩强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Al_2O_3/YAG:Ce~(3+)共晶陶瓷光学性能研究及应用
    5.1 Al_2O_3/YAG:Ce~(3+)共晶陶瓷的光谱学性质
    5.2 Al_2O_3/YAG:Ce~(3+)共晶陶瓷在白光LED中的应用
        5.2.1 Al_2O_3/YAG:Ce~(3+)共晶陶瓷的封装
        5.2.2 Al_2O_3/YAG:Ce~(3+)共晶陶瓷片透过率对白光LED性能的影响
    5.3 界面散射可提高白光LED光效的验证
        5.3.1 均匀Ce:Y_2O_3亚微米球型粉体的合成
        5.3.2 透明YAG:Ce~(3+)陶瓷的制备
        5.3.3 透明YAG:Ce~(3+)陶瓷封装的白光LED的性能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现代风格家具中原竹材料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竹制家具研究现状及分析
        1.2.2 原竹制品研究现状及分析
        1.2.3 材料选择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研究目的以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第二章 原竹材性研究
    2.1 原竹的外观表现特征
        2.1.1 原竹的色彩及其表现
        2.1.2 原竹的肌理、质感及其表现
    2.2 原竹的物理特性
    2.3 原竹的处理工艺
        2.3.1 原竹的加工工艺
        2.3.2 原竹的结构工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原竹在设计中的使用形态及构成表现
    3.1 原竹的使用形态
    3.2 原竹作为“直线”的表现及其构成
        3.2.1 原竹直线元素的表现
        3.2.2 原竹直线元素的构成
    3.3 原竹作为“曲线”的表现及其构成
        3.3.1 原竹曲线元素的表现
        3.3.2 原竹曲线元素的构成
    3.4 原竹曲直结合的表现及其构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风格家具设计中的原竹材料的应用
    4.1 现代风格家具中原竹材料应用现状
    4.2 现代风格家具中原竹材料应用优化
        4.2.1 材料组合对原竹家具色彩及纹理表现的优化
        4.2.2 材料组合对原竹家具结构表现的优化
        4.2.3 材料组合对原竹形态表现的优化
        4.2.4 材料组合对原竹家具功能表现的优化
        4.2.5 材料组合对原竹缺陷的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风格家具中材料组合研究
    5.1 现代风格家具的材料组合
        5.1.1 材料组合中材质的对比
        5.1.2 材料组合产生出的新材料
        5.1.3 材料组合的几何形态构成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代风格家具中原竹材料的实践应用
    6.1 设计实践案例一:“绿野仙踪”氛围灯具设计
        6.1.1 创意来源
        6.1.2 概念设计
        6.1.3 效果图展示及设计说明
    6.2 设计实践案例二:“竹·迷藏”系列家具设计
        6.2.1 创意来源
        6.2.2 概念设计
        6.2.3 效果图展示及设计说明
    6.3 设计实践案例三:“追竹时间”挂钟设计
        6.3.1 创意来源
        6.3.2 概念设计
        6.3.3 效果图展示及设计说明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专利成果
致谢

四、透明陶瓷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原位莫来石晶须增强高透硬质瓷及机理研究[D]. 苗立锋.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11)
  • [2]PMN-PT基透明陶瓷的制备与光致伸缩效应研究[D]. 张卓.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3]稀土掺杂AlON荧光粉的发光性能与结构研究[D]. 王萌.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镧掺杂锆钛酸铅体系介电材料的电光效应机制和储能性能调控[D]. 黄灿.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5]《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6]稀土离子掺杂((Y,Lu,Gd)3(Al,Sc)5O12激光陶瓷的组分设计与性能调控[D]. 冯亚刚.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2020(03)
  • [7]KNN基透明铁电陶瓷稀土掺杂调控及其光电性能研究[D]. 孙亚兵.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8]稀土离子掺杂CaF2透明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刘阳. 江苏大学, 2020(02)
  • [9]大尺寸Al2O3/YAG:Ce3+共晶陶瓷的水平定向凝固法生长与性能研究[D]. 刘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10]现代风格家具中原竹材料的应用研究[D]. 徐佩.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透明陶瓷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