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食(包括饥饿)和充足再投喂对鲮鱼形态特征的影响

限食(包括饥饿)和充足再投喂对鲮鱼形态特征的影响

一、限食(含饥饿)和再充分投喂对鲮鱼形态性状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曹阳[1](2014)在《养殖密度和限食投饲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是我国重要的冷水性经济鱼类。高密度、高温、水质恶化等都是鲟鱼养殖中常见的环境胁迫因子。为缓解环境胁迫对俄罗斯鲟生长的影响,本文探讨了不同养殖密度对其生长、生理生化的影响,进而确定适宜的放养密度,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周期性“饥饿-投喂”、饲料蛋白水平和投饲量限制后再补偿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和摄食的影响,旨在为促进工厂化养殖技术的完善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养殖密度对俄罗斯鲟幼鱼的生长、生理和免疫指标的影响以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幼鱼(4.4±0.5g)为研究对象,试验设计了低(0.8kg/m3)、中(1.6kg/m3)和高(3.2kg/m3)三个不同密度,统一投喂商品饲料,探讨了养殖密度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生理和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经过56天的饲养,不同密度对幼鱼的成活率未造成显着的影响(P>0.05);从摄食角度来看,中密度组的摄食量最高,低密度组的最低,高密度居中,且三个密度组之间有显着的差异(P<0.05);相应地,中密度组的增重率最高,显着高于高密度组(P<0.05),但中、高密度组与低密度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高密度组的饲料系数最高,显着高于中、低密度组(P<0.05),而各密度组蛋白质效率的变化趋势恰与之相反;从血液和免疫指标来看,高密度组的血清皮质醇含量和血红蛋白水平显着高于中、低两组(P<0.05),溶菌酶活力显着低于中、低密度组(P<0.05),且中、低密度组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养殖试验结束后,从各个处理组随机抽取10尾鱼进行急性氨氮胁迫试验,胁迫后96h死亡率的统计结果显示,高密度组个体的死亡率显着高于中密度组(P<0.05),而低密度组与前两者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养殖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俄罗斯鲟幼鱼的生长。本试验结果初步表明,体质量为4-5g的俄罗斯鲟幼鱼适宜养殖密度在1.6kg/m3左右为宜。2、周期性“饥饿-投喂”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和重要消化酶活力的影响本试验探讨了48天的周期性“饥饿-投喂”对俄罗斯鲟幼鱼(初均重30.33±5.2g)的生长和重要消化酶活力的影响。试验设计饥饿2天后补偿投喂10天(2+10)、饥饿4天后补偿投喂8天(4+8)和饥饿6天后补偿投喂6天(6+6)的方式,分别循环进行投饲4轮,对照组(C)为持续饱食投喂组,每处理设置三个平行。结果表明,2+10组的末均重、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肥满度、摄食率和体成分均达到对照组水平(P>0.05),肝脏及肠淀粉酶和脂肪酶、肝脏胰蛋白酶以及胃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4+8组的末均重、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摄食率和体成分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肝脏淀粉酶和胃蛋白酶活力低于对照组(P<0.05),肠淀粉酶和脂肪酶、肝脏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6+6组的末均重、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体粗脂肪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但摄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淀粉酶和胃蛋白酶低于对照组(P<0.05),肠淀粉酶、肝脏和肠脂肪酶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肝脏和肠胰蛋白酶活力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周期性“饥饿-投喂”处理不会影响俄罗斯鲟的存活率,循环饥饿2天后再补偿投饲10天的处理能够保证幼鱼的正常生长和饲料转化效率,但若停食时间超过4天,幼鱼则不能获得完全的补偿生长。提示生产中遭遇水温过高或水质欠佳时,可以采取一定时间的饥饿来缓解环境对幼鱼的胁迫,而后恢复合理的投喂来保持鲟鱼的正常生长。3、饲料蛋白水平和投饲量限制后再补偿投喂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和饲料效率的影响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蛋白水平以及投饲量限制后再补偿投喂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和饲料效率的影响,试验共进行8周,设计了7种投喂方式:对照组C8指连续8周饱食投饲40%蛋白含量饲料;35%P3+C5组、30%P3+C5组和25%P3+C5组分别是前3周分别饱食投喂35%、30%和25%蛋白含量的饲料,后5周与对照组处理相同;75%F3+C5组、50%F3+C5组和25%F3+C5组前3周按75%、50%和25%饱食的投饲率投饲40%蛋白含量饲料,后5周与对照组处理相同。幼鱼初均重为1.36±0.25g,每处理设置三个平行。结果显示,在3周的限制阶段中,俄罗斯鲟幼鱼的特定生长率随饲料蛋白含量或投饲率的下降而呈下降趋势,体粗脂肪含量随饲料蛋白含量的增高或投饲率的降低而降低。肠胰蛋白酶活力随饲料蛋白含量的降低先下降,而后恢复上升,但肠的脂肪酶活力则呈逐步升高的趋势;随投饲率的降低,肠淀粉酶活力呈显着升高趋势,各处理组肠脂肪酶活力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5%蛋白限制组蛋白酶活力最高,且显着高于75%蛋白限制组和50%蛋白限制组(P<0.05)。经过5周的补偿投喂,各个蛋白质限制处理组的摄食率和肥满度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35%蛋白限制组的末均重、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体成分和肠脂肪酶活力达到了对照组的水平(P>0.05),蛋白质效率和肠胰蛋白酶活力高于对照组(P<0.05),实现了完全的补偿生长效果;30%蛋白限制组和25%蛋白限制组末均重低于对照组(P<0.05),但30%蛋白限制组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蛋白质利用率、体成分和肠脂肪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淀粉酶活力低于对照组(P>0.05),但胰蛋白酶活力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可知30%蛋白限制组获得部分补偿生长的效果;25%蛋白限制组末均重和特定生长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即25%蛋白限制组未能获得完全的补偿生长;各限食处理组的摄食率、蛋白质效率、肠胰蛋白酶活力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75%投饲率组和50%投饲率组的末均重和体成分均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饲料转化率与50%投饲率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显着低于75%投饲率组(P<0.05),75%和50%投饲率组脂肪酶活力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75%和50%投饲率组获得了完全的补偿生长;由于25%投饲率组的末均重和特定生长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因而25%投饲率组未能获得补偿生长。综上所述,采用35%蛋白限制、75%投饲率和50%投饲率限制处理后再补偿投喂的俄罗斯鲟幼鱼均获得了完全的补偿生长,且未影响幼鱼的体组生化成分含量。

王川[2](2014)在《延迟首次投喂对胭脂鱼仔鱼生长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我国特有名贵鱼类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仔鱼为研究对象,在室内19±0.5℃水温条件下,进行了两个实验。实验一:仔鱼饥饿实验,考察饥饿对胭脂鱼仔鱼的存活率、摄食、形态结构和行为习性的影响;实验二:延迟首次投喂实验,设置延迟0(对照组)、1、3、5、7、9和11d投喂组,分别记作D0、D1、D3、D5、D7、D9和D11;在延迟处理结束时以及饥饿后摄食(19日龄和29日龄)对胭脂鱼仔鱼的生长能力、消化酶活性、含脂量、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等指标进行检测。通过以上实验,考察胭脂鱼仔鱼的耐饥饿能力,探讨胭脂鱼仔鱼在面临饥饿胁迫时的能量分配机制和生理生态适应策略,为其自然资源的保护、苗种培育、规模化养殖和增殖放流等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基础数据。实验结果如下:(1)胭脂鱼仔鱼在出膜后7d开口摄食,14d时卵黄物质耗尽,混合营养期约为7d;其初次摄食率从25日龄后急剧下降,27日龄时降至43.33%(P<0.05),因此胭脂鱼仔鱼的不可逆期(PNR)发生在27日龄时。胭脂鱼饥饿仔鱼的死亡率在7-21日龄较低,22日龄时急剧上升(P<0.05),26日龄后累计死亡率达60.89%,29日龄时死亡率为100%。因此,胭脂鱼仔鱼具有摄食能力的时间约为19d,不可逆转期约为3d。(2)饥饿对胭脂鱼仔鱼的形态和行为特征有着明显的影响。15日龄时,部分饥饿仔鱼出现头下尾上、身体失衡的悬浮现象;18日龄时,饥饿仔鱼反应迟钝,悬浮现象更为明显,约1/3个体平躺于水族箱底。随饥饿时间的延长,鱼体更为消瘦,胸部和腹部凹入,使肩带外突形成胸角。仔鱼在PNR前后,平躺沉底现象更为普遍,身体消瘦,头大,背鳍和臀鳍均未分化,鳔变小且未分室,肠管变细变直,心博缓慢,胸角特征进一步明显。(3)延迟首次投喂对胭脂鱼仔鱼的生长影响较大。胭脂鱼仔鱼随着延迟时间的增加,湿重、干重都不断下降,含水率显着上升(P<0.05),全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实验结束时(29日龄),D1和D3组仔鱼的全长、湿重和干重均与DO组无显着性差异,表现为完全补偿生长:而D5、D7、D9和D11组仔鱼均显着低于DO组水平(P<0.05),表现为部分补偿生长效应。(4)延迟首次投喂对胭脂鱼仔鱼消化酶活性有着显着的影响。在饥饿1-7d的过程中,胭脂鱼仔鱼的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显着下降(P<0.05),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D9和D11组仔鱼的胰蛋白酶活性显着上升至DO组水平,脂肪酶活性则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恢复摄食后19日龄时,胰蛋白酶活性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但淀粉酶活性与其相反,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9日龄时,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均呈显着上升趋势(P<0.05)。(5)随延迟首次投喂时间的增加,胭脂鱼仔鱼鱼体的脂肪含量呈显着下降趋势(P<0.05)。在实验结束时(29日龄),各处理组仔鱼的脂肪含量均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表现出完全补偿效应。(6)随延迟首次投喂时间的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ΣMUFA)和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Σn-6PUFA)持续下降: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ΣUFA)则从DO到D3显着上升后维持稳定;而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Σn-3PUFA)与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Σn-6PUFA)的比值(n-3/n-6)呈显着上升趋势(P<0.05)。将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DHA)和花生四烯酸(C20:4n-6,ARA)与仔鱼体重和含水率做线性相关分析显示,DHA和ARA百分含量与仔鱼体重呈极显着的负相关,与含水率呈显着正相关(P<0.05)。胭脂鱼仔鱼在获得食物后,恢复1期(19日龄时),D7、D9和D11组中的DH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ARA均未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在实验结束时(29日龄时),除经历较长饥饿时间的D9和D11组仔鱼中个别脂肪酸与对照组(DO)存在差异外,其余脂肪酸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7)延迟首次投喂对胭脂鱼仔鱼氨基酸组成和含量有着明显的影响(P<0.05)。在延迟1-11d内,随延迟时间的增加,胭脂鱼仔鱼的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组氨酸显着下降(P<0.05);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显着上升(P<0.05);而甘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必需氨基酸总含量(∑EAA)从D1至D7显着上升后,急剧下降并维持稳定(P<0.05)。在获得食物后,恢复1期(19日龄时),必需氨基酸中的缬氨酸、蛋氨酸、赖氨酸和组氨酸随延迟时间的增加显着下降(P<0.05);非必需氨基酸中的天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和脯氨酸也呈下降趋势(P<0.05);而必需氨基酸总含量与非必需氨酸总含量的比值(ΣEAA/ΣEAA)却无显着变化。在实验结束时,恢复2期(29日龄时),必需氨基酸中的苏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和组氨酸均明显下降,非必需氨基酸中的天冬氨酸、丝氨酸、丙氨酸显着下降,而脯氨酸的含量显着升高(P<0.05)。主要研究结论:(1)胭脂鱼饥饿仔鱼的不可逆期(PNR)发生在27日龄时,具有摄食能力的时间约为19d,不可逆转期约为3d。(2)饥饿对胭脂鱼仔鱼的生长和发育起明显的延迟作用,相较于正常摄食仔鱼,饥饿仔鱼的生长和发育缓慢且出现胸角特征。(3)胭脂鱼仔鱼在饥饿胁迫下时,可能主要通过调节自身各种酶活性,使代谢发生适应性改变,以加强对氨基酸和脂肪酸的代谢利用,满足生命活动基本的能量需求。(4)胭脂鱼饥饿仔鱼在获得食物后,具有补偿生长效应。从摄食强度、消化酶活性以及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含量可以看出,其完全补偿生长或部分补偿生长,主要是通过提高摄食强度、调高消化酶活性以快速获得急需的氨基酸和脂肪酸来构建机体,然氨基酸的恢复比脂肪酸更慢。

苏慧[3](2012)在《饥饿胁迫对卵形鲳鲹幼鱼生理生化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实验在水温(25±0.5)℃、盐度(20±1)环境条件下,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ovatus)幼鱼进行了不同饥饿处理,研究了饥饿胁迫对卵形鲳鲹幼鱼生理生化和组织学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饥饿过程中卵形鲳鲹幼鱼存活、消化酶活力、抗氧化能力、Na<sup>+/K<sup>+-ATP酶活力、生化组成和消化系统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实验第0、3、6、9、12天分别取样,进行消化系统组织样品固定和消化酶活力的测定;实验第7天对照组和饥饿组同时取样,测定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实验第8天对照组和饥饿组同时取样,测定Na<sup>+/K<sup>+-ATP酶活力和生化组成。实验结果如下:1.饥饿胁迫对卵形鲳鲹幼鱼存活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研究了饥饿对卵形鲳鲹消化器官中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力的影响。对卵形鲳鲹幼鱼进行短期饥饿处理(0、3、6、9、12天)后,分别测定卵形鲳鲹幼鱼的比内脏重与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3种消化酶的活力。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卵形鲳鲹幼鱼的比内脏重不断下降,饥饿第06天下降速度最快(P﹤0.01),6天后下降不显着(P﹥0.05);蛋白酶活力饥饿第06天不断上升,第9天下降,第12天又显着升高(P﹤0.01),并且饥饿后的蛋白酶活力始终高于对照组(P﹤0.01);淀粉酶活力不断下降,并在第3天下降最显着(P﹤0.01);脂肪酶活力在饥饿前9天总体上下降,第12天活力明显上升并高于对照组(P﹤0.01)。饥饿第8天开始出现死亡,至第12天幼鱼的存活率为64.67%,表明第8天是卵形鲳鲹幼鱼饥饿致死的临界期。2.饥饿胁迫对卵形鲳鲹幼鱼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卵形鲳鲹幼鱼经短期饥饿处理后,测定其鳃、肝脏和肌肉三种组织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显示:对照组幼鱼不同组织中的T-AOC、SOD活力和MDA含量各不相同,T-AOC由强至弱依次为肝脏>肌肉>鳃丝,而SOD活力和MDA含量由强至弱则依次为鳃丝>肌肉>肝脏。饥饿7天后,卵形鲳鲹幼鱼鳃丝和肌肉的T-AOC升高,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肝脏的T-AOC下降,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鳃丝、肝脏和肌肉三种组织的SOD活力均升高,鳃丝和肌肉的SOD活力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肝脏的SOD活力略有升高,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鳃丝/肝脏和肌肉的MDA含量饥饿后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鳃丝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肝脏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肌肉MDA含量变化不显着(P>0.05)。3.饥饿胁迫对卵形鲳鲹幼鱼Na+/K+-ATP酶活力和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卵形鲳鲹幼鱼经短期饥饿处理后,测定其鳃、肝脏和肌肉三种组织中的Na+/K+-ATP酶活力和鱼体生化组成。结果显示:对照组卵形鲳鲹幼鱼不同组织中的Na+/K+-ATP酶活力各不相同,由强至弱依次为鳃丝>肝脏>肌肉;饥饿8天后,卵形鲳鲹幼鱼鳃丝的Na+/K+-ATP酶活力显着升高(P<0.01),肝脏的Na+/K+-ATP酶活力显着下降(P<0.01),肌肉组织的Na+/K+-ATP酶活力也有所升高,但是差异不显着(P>0.05)。饥饿后鱼体水分含量上升,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和能值则下降,而且相对损失率是粗脂肪>粗蛋白,结果表明卵形鲳鲹幼鱼在饥饿早期主要消耗脂肪向机体提供能量,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蛋白质将被消耗。4.饥饿胁迫对卵形鲳鲹幼鱼消化器官组织结构的影响应用组织学方法观察和分析了饥饿胁迫对卵形鲳鲹幼鱼消化器官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饥饿时间不同,各组织受损害程度也不同。饥饿3天食道组织结构无明显变化,饥饿3天和6天食道组织结构损伤程度较其他消化道部位轻,饥饿12天食道出现粘膜层上皮大部分脱落,很多部位断裂,上皮细胞排列不规则,细胞界限模糊等现象;胃、幽门盲囊和肠道的组织结构受饥饿的影响相似,饥饿3天的卵形鲳鲹幼鱼消化系统组织结构与对照组基本相同,饥饿6天、9天可观察到组织结构变化较明显,粘膜层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隙大,粘膜上皮层有少部分脱落;饥饿12天组织结构受损伤较严重,上皮有大量部位出现脱落、断裂等现象。肝胰脏受饥饿的影响最严重,饥饿第3天即可观察到明显变化,饥饿过程中肝细胞、腺泡细胞逐渐萎缩,肝细胞排列不规则,细胞界限逐渐模糊。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消化道管腔直径、管壁厚度、上皮层高度、皱襞高度和宽度、杯状细胞大小不断减小,但各部位组织的减小程度不同。

刘群[4](2011)在《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幼鱼补偿生长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了17.5±0.5℃条件下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幼鱼(平均初始体重7.99±0.1g)饥饿及恢复投喂不同时间的补偿生长状况。通过研究饥饿和恢复投喂对其生长指标、鱼体组分、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探讨了许氏平鲉幼鱼在饥饿胁迫下的适应性对策及其补偿机制。结果如下:饥饿后许氏平鲉幼鱼的体重、体长、肝体指数、肥满度和特定生长率均下降,恢复投喂后直到实验结束,各饥饿组体重、体长等指标均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恢复投喂过程中各饥饿处理组的特殊生长率均超过了对照组;摄食率变化不大,食物转化率的变化比较明显。饥饿后许氏平鲉幼鱼的鱼体粗脂肪、粗蛋白、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下降,而水分和灰分含量则相对上升;恢复投喂后各饥饿组的体组分均恢复到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水平。肝脏是许氏平鲉幼鱼的主要贮能器官,在饥饿时首先动用的是糖原,然后是脂肪。从肝糖原和肌糖原变化的情况来看,在饥饿的过程中首先动用肝糖原,然后再大量动用肌糖原;贮存能源物质时优先积累肝糖原,后积累肌糖原。饥饿后许氏平鲉幼鱼消化道内蛋白酶、类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下降,且都在饥饿初期下降较快,后期下降变缓。恢复投喂后各饥饿组消化酶活性均上升,至实验结束均达到对照组水平。从上面结论可知,许氏平鲉幼鱼的补偿生长是补偿生长或超补偿生长。从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的变化可以看出,其部分(有限)补偿生长主要是食物转化率提高所致。建议在许氏平鲉人工养殖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喂食不足,科学地利用补偿生长生理现象,对许氏平鲉的养殖有着重要的意义。

王晴晴[5](2011)在《金鱼(Carassius auratus)的补偿生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了18摄氏度±2摄氏度条件下金鱼(平均初始体重36.78±3.08克)饥饿(分别饥饿7天、14天、21天)及恢复投喂不同时间的补偿生长状况。通过研究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其形态性状指标、体组分和糖原、消化酶活性及组织学的影响,探讨了金鱼在饥饿胁迫下的适应性对策及其补偿机制。结果如下:饥饿后金鱼的体重、体长、肝体指数、肥满度和特定生长率均下降,其中体重和特定生长率对饥饿的反应很敏感,体长、肝体指数和肥满度对饥饿的反应不是很敏感;恢复投喂后各饥饿组的形态性状指标均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恢复生长时期各饥饿组的生长速度均超过了对照组,摄食率变化不大,食物转化率的变化比较明显。饥饿胁迫使得各饥饿组的肝糖原、肌糖原含量和粗脂肪含量显着下降,水分含量上升,粗蛋白含量和灰分基本无变化。恢复投喂后各饥饿组生化指标除了粗脂肪外均恢复到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水平。金鱼在饥饿时,首先动用的是体内贮存的糖原,然后才是脂肪,最后可能会动用蛋白质。饥饿状态下脂类被用作能源物质,缺失部分被水分所取代。在恢复投喂时,各营养成分恢复的顺序是体内贮存的糖原,然后才是脂肪。饥饿胁迫使蛋白质含量,蛋白酶活性,类胰蛋白酶活性,脂肪酶活性有降低趋势,恢复投喂后,均有升高趋势,至实验结束,除肠蛋白酶活性一直高于同期对照组外,饥饿组活性基本等同于同期对照组。饥饿胁迫使淀粉酶活性有升高趋势,恢复投喂后至实验结束淀粉酶活均高于同期对照组。金鱼不同消化酶在消化道中的活性分布规律是:肠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活性高于肝胰脏,肝胰脏淀粉酶活性高于肠;肠脂肪酶活性基本等同于肝胰脏。饥饿7天的金鱼肝胰脏和肠道组织学特征基本与对照组相同;而饥饿14天、21天的实验鱼组织变化较明显:肝细胞体积缩小,排列不规则,出现细胞间隙,细胞界限不清,核由细胞一侧变移至细胞中央。肠绒毛和上皮细胞的高度下降,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不整齐。恢复投喂后各主要结构均有所恢复,有些恢复到饥饿前水平,但大部分未能达到。金鱼在饥饿和恢复投喂的过程中,体长、肝体指数和肥满度对饥饿的反应不是很敏感,体重和特定生长率对饥饿的反应较为敏感。从体重和特定生长率指标的变化可以看出金鱼的补偿生长方式为完全补偿生长,从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的变化可以看出,其完全补偿生长主要是食物转化率提高所致。建议在金鱼的人工养殖过程中可以适当和适量的减少喂食,科学地利用补偿生长生理现象,对金鱼的养殖有着重要的意义。

何金星[6](2010)在《饥饿复投喂下克氏原螯虾的补偿生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为材料,分别研究了营养性饥饿限制和完全性饥饿限制下螯虾生长,生理指标的变化;长周期饥饿复投喂和不同周期性饥饿复投喂下螯虾的补偿生长变化与机理。实验共分如下三个阶段:1.分别以动物蛋白:淀粉:纤维素为1:1:0、1:0:1、0:1:1、1:1:1的四种混合饲料喂养克氏原螯虾44d,并于10个时间点测定螯虾三种肠胃消化酶、S0D、糖原,结果显示:(1)饲料营养组分对螯虾肠胃相应消化酶有良好的诱导作用:动物蛋白和纤维素均在0,33,50%三梯度上引起相应消化酶的适应性上升,而淀粉仅在0,33%两梯度上引起淀粉酶上升,说明螯虾对淀粉消化能力有限,此外各营养组分对非对应消化酶也有影响作用;(2)较高的动物蛋白和纤维素均有益于SOD提高,而高淀粉则会显着降低螯虾SOD值;(3)肝糖原在高蛋白情况下能不受饲料中碳水化合物下降的影响,肌糖原则表观上和饲料中糖含量保持一致。(4)各生化指标均在实验开始后的一定天数波动后保持稳定。表明:克氏原螯虾对饲料组分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但就螯虾生理状态而言,动物蛋白和纤维素的营养意义大于淀粉。2.以持续投喂96天雄性克氏原螯虾为对照组(C),对饥饿1,2,4,8,12,16,24,32d(S1-S32)雄性克氏原螯虾复投喂至96d,于实验中不同时间点检测螯虾体重变化,特殊增长率(SGR),肝体比(HSI), SOD,肠胃蛋白酶及恢复喂食期间的食物转化率(FCE),摄食率(FR),实验结束时统计死亡个数。实验表明:(1)饥饿4d内S0D显着上升高于对照水平,饥饿时间进一步增加则显着下降至低于对照组水平,其他指标则均随饥饿时间的延长,显着下降,饥饿至16d后均逐渐保持平稳;(2)在经历不同饥饿时间后,螯虾体重与对照组的差异逐渐增大,各实验组复投喂时快速生长能力也各不相同,这直接影响各组补偿生长程度;实验结束时,螯虾饥饿1-4d(S1,S2,S4)出现了完全补偿生长,饥饿8-12d(S8,S12)出现了超额补偿生长,其中S8平均体重高于S12,饥饿16d-24d(S16,S24)出现了部分补偿生长,饥饿32d(S32)出现了不补偿生长;(3)图形拟合显示:螯虾食物转化率,摄食率均与特殊生长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表明:螯虾的补偿生长是通过提高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共同作用造成;(4)恢复喂食时S1-S24的蛋白酶均显着上升,其中S1-S16组均可上升至高于对照水平,96d时均与对照无差异,S24,S32组96d时仍显着低于对照,S32仅比饥饿结束时上升31.62%;HSI和蛋白酶活力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线性关系,恢复喂食后,螯虾的HSI开始上升,实验结束时,S1-12组均与对照无显着差异,S16和S24则略低于对照组,S32组则仅比恢复喂食开始前上升了8.62%,这表明:复投喂中蛋白酶活性的上升和复投喂初期较低的代谢水平导致了螯虾食物转化率的提高;而在快速增长后期,较高的代谢水平则促进了已积累的能量快速利用。(5)复投喂期间,S1-S16组SOD在一段时间后均能恢复至对照组水平,S24,S 32组则一直显着低于对照水平,实验结束时,S1-S4组螯虾死亡率与对照无显着差异,其余实验组随饥饿时间的增加,死亡率显着上升,最终死亡率和SOD的累计变化是一致的。3.以持续投喂(SR00)为对照组,周期性饥饿天数1、2、4、6、8、12、18d后等同时间复投喂(SR11-SR1818)为实验组,饲养克氏原螯虾72d。于不同时间点测量得螯虾单体重量(W),计算其特殊生长率,该结果表明:实验结束时,饥饿周期1d的螯虾出现完全补偿生长,2-6d螯虾出现超额补偿生长,8-18d螯虾出现部分补偿生长;且同组螯虾在不同时间点均表现出相同的补偿生长程度。于72d测量得螯虾的SOD (S),存活率,肝糖原(G1),肌糖原(Gm),肠胃淀粉(Es),肠胃蛋白酶(Ep),含肉率(R),肝体比(H)等生理指标,结果显示:螯虾SOD随饥饿周期时间增加显着性下降,存活率在SR66-SR1818组间无显着差异,饥饿周期0-4d内,螯虾SOD和存活率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但饥饿周期时间进一步增加后,均显着低于对照。糖原,肝体比,肠胃道消化酶的变化与螯虾体重改变有较明显的一致性,含肉率则变化较小。说明消化酶及糖原积累均对螯虾补偿生长有直接影响。建立W, S, G1, Gm, Es, Ep, H与t的拟合方程,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当t为3-4d时螯虾补偿生长状况最佳,适于在生产养殖中应用,而当t≥15d时,螯虾可能出现一系列不可逆转的损伤。综上所述:营养限制性饥饿和完全限制性饥饿均会显着影响螯虾的生长生理指标。但对克氏原螯虾不同生理指标的影响则并不一致。长周期和多重周期下补偿生长则显示了相同的机理。

齐国山[7](2009)在《饥饿对星突江鲽幼鱼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 Pallas)是一种广盐、冷温性的珍稀大型鲽科鱼类,目前其养殖范围涉及11省、市,商品鱼已上市销售,价格稳定在60元/公斤,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但是,星突江鲽的形态学、解剖学、营养生理学等方面基础研究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本文首先对星突江鲽鱼(全长2-43cm,体质量0.0002-2.49kg)形态学、解剖学及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饥饿对星突江鲽幼鱼一些稳定指标的影响,确立一定饥饿时间,再通过改变饥饿时间固定再投喂时间,最终确立全长2.7-3.3cm,体质量0.28-0.32g的幼鱼最佳饥饿再投喂模式,从而为生产上合理投喂提供依据。实验结果如下:1.对养殖的星突江鲽鱼外部形态、可量可比性状、可数性状和内部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外部形态的明显特征在于:背鳍、臀鳍、尾鳍有黑色和黄色相间的条纹;多角星状鳞片,有刺状突起。(2)全长/体长变动范围最小,雌雄间差异也最小,其线性相关性最好。(3)星突江鲽腹鳍鳍条与幽门盲囊数最稳定。(4)牙尖锐,圆锥形;胃大,呈“I”型,肠粗短;1-2枚幽门盲囊。通过比较发现:星突江鲽的外部形态、可量可比性状和内部结构特征均与石鲽相近。2.星突江鲽鱼肌肉中的营养成分组成与含量的研究发现:星突江鲽肌肉中水分和粗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和灰分含量高;氨基酸种类和含量丰富,必需氨基酸品质优良,且符合理想蛋白源标准;脂肪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丰富,特别是含丰富的EPA和DHA。另外,含有丰富的锰、铁、铜、镁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尤其是锰和铁含量高。3.研究饥饿对星突江鲽幼鱼行为学、形态学、生物化学、组织学的影响。行为学研究结果:50%和100%死亡率分别出现在饥饿23d和30d;形态学研究发现:内脏重与肝肠重、体高分别早于、显着于消化道长度、全长受到饥饿影响;生化结果:饥饿过程中以粗蛋白和脂肪作为能源物质;组织学观察:除管腔变窄外,食道没有明显变化,饥饿使胃肠部皱褶逐渐减少,饥饿10d肠微绒开始脱落,饥饿25d时胃粘膜各层厚度、肠微绒毛及细胞高度均有减少,饥饿30d胃肠部褶皱明显减少且胃肠壁出现断裂,少数存在的褶皱崩散现象,饥饿过程,肝组织逐渐萎缩、崩散疏松,细胞缩小且细胞间隙变大,饥饿10d开始,细胞索紊乱,细胞间隙明显增大,后期脂滴减少。4.研究了饥饿与再投喂对星突江鲽幼鱼生态学、组织学、消化酶学、生物化学的影响。生态学研究:S15R15 (饥饿15d再投喂15d)组的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饲料系数均显着低于其它组(P<0.05),而S10R15组的摄食量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组织学观察:各模式再投喂后与饥饿时相比胃部皱褶逐渐增多,胃粘膜各层厚度及细胞高度均有增加,其中S15R15组最为明显,S15R15组再投喂后与饥饿时相比前肠部皱褶增多,是唯一可恢复至正常水平的组。各模式再投喂后与饥饿时相比肝组织逐渐变得致密而有序、细胞增大且细胞间隙变小,脂滴增加,其中S15R15恢复最为明显;消化酶活性的研究:再投喂对三种酶活性的影响以S15R15组恢复最佳;生物化学研究:饥饿再投喂后,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能值均升高,且S15R15组升高最显着(P<0.05),而水分和灰分含量下降,S15R15组下降最显着(P<0.05)。综合上述研究,针对全长2.7-3.3cm,体质量0.28-0.32g的星突江鲽幼鱼,饥饿15d再投喂15d(S15R15)组在生态学、组织学、消化酶学、生物化学上的影响均优于其它组,为最佳模式。

郑陶生[8](2007)在《墨鲮、湘华鲮、华鲮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鲮鱼在我国水产养殖中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鲮鱼养殖生产中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耐寒优良品种的选育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湘华鲮和华鲮分别是我省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特有品种,具有肉质细美、耐低温能力强等优良特性,已形成一定的繁殖与养殖规模,但对其遗传基础的研究尚属空白。本试验对湘华鲮、墨鲮和华鲮进行RAPD分析,以便为保护这三种重要的经济鱼类的种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为更好地利用野鲮亚科鱼类资源的优良性状进行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本试验运用RAPD技术分析了三种鲮鱼群体的基因组DNA的多态性。40个引物中有12个在三个群体间产生多态性,这12条引物在湘华鲮中扩增出了56条带,其中22条为多态性(占39.29%);墨鲮64条带,32条为多态性(占50.0%);华鲮58条带,27条为多态性(占46.55%)。每个引物产生的条带数在2.10之间,扩增片段大小在80bp-1500bp之间,根据RAPD扩增产物对三种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表明:1.湘华鲮、墨鲮和华鲮群体内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8777、0.8828、0.9091。可见3种鲮鱼群体内的遗传分化程度不高。2.群体间,湘华鲮与墨鲮的遗传相似性指数为0.4424,其遗传距离为0.5576;湘华鲮与华鲮的遗传相似性指数为0.6363,其遗传距离为0.3637;墨鲮与华鲮的遗传相似性指数为0.3970,其遗传距离为0.6030。表明湘华鲮与华鲮的亲缘关系最近,湘华鲮与墨鲮的亲缘关系次之,墨鲮与华鲮的亲缘关系最远。

尹秀芬[9](2005)在《饥饿和再投喂对花尾胡椒鲷生化和形态性状指标的影响》文中提出在水温22.0℃-26.5℃条件下对花尾胡椒鲷幼鱼(初始体重338.1±36.2g)进行饥饿28d再投喂28d的恢复生长实验,比较饥饿和再投喂7d、14d、28d时,鱼体的形态性状指标及白肌、肝脏和血浆主要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现: 饥饿状态下,花尾胡椒鲷的形态性状指标除全长在饥饿期间没有产生显着差异外,比肝重(饥饿后7d)、特定生长率(SGR)、体重和丰满度(饥饿后14d)、体长(饥饿后28d)与饱食组产生了显着差异,其中比肝重、SGR和体重又分别在饥饿7d、14d和28d后产生了极显着差异。恢复投喂28d后,各形态性状指标除体重至实验结束还与饱食组有显着差异外,其它形态性状指标逐渐恢复至无显着差异的水平,但没有赶上饱食组。 饥饿状态下,肝脏的糖原和粗脂肪与白肌的糖原、粗脂肪含量分别在饥饿7d、14d后显着降低,而白肌粗蛋白含量则是在饥饿28d后显着降低;肝脏和肌肉水份、肝脏粗蛋白含量分别在饥饿14d、28d后显着升高。在饥饿过程中,花尾胡椒鲷主要消耗糖原和脂肪作为身体能量的来源,其贮能物质动用的先后顺序是先糖原,后脂肪最后才是蛋白;组织器官动用的顺序是先肌肉后肝脏。再投喂后,肝脏糖原、脂肪、粗蛋白和肌肉糖原在恢复投喂7d、肌肉脂肪、粗蛋白和肝脏水份含量在恢复投喂14d、肌肉水份含量在恢复投喂28d后基本恢复到饱食组水平。 饥饿状态下,花尾胡椒鲷血液生化指标血糖、血脂和血浆蛋白含量分别在饥饿7d、14d、28d后极显着地低于饱食组水平。再投喂后,血糖、血脂和血浆蛋白含量分别在28d、28d和14d恢复到与饱食组无显着差异,但又略低的水平。 以上结果说明花尾胡椒鲷的恢复生长属于部分(有限)补偿生长,因此,我们建议在花尾胡椒鲷养殖中应尽量避免饥饿或食物不足。

邵青,杨阳,王志铮,罗海忠,袁久尧[10](2004)在《水产养殖动物补偿生长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水产养殖动物补偿生长的初步研究进展,包括水产养殖动物补偿生长的理论假说、类型、影响因素、实验方法和生理机制。初步探讨了补偿生长的研究价值及应用情况,提出了当前补偿生长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二、限食(含饥饿)和再充分投喂对鲮鱼形态性状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限食(含饥饿)和再充分投喂对鲮鱼形态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养殖密度和限食投饲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养殖密度对鱼类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限制投饲对鱼类生长和部分消化酶活力影响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本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养殖密度对俄罗斯鲟幼鱼的生长、生理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及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周期性“饥饿-投喂”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和重要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及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饲料蛋白水平和投饲量限制再补偿投喂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和饲料效率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及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延迟首次投喂对胭脂鱼仔鱼生长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饥饿对鱼类生理生态的影响
        1.1.1 饥饿对鱼类存活率的影响
        1.1.2 饥饿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1.1.3 饥饿对鱼类摄食的影响
        1.1.4 饥饿对鱼类形态的影响
        1.1.5 饥饿对鱼类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1.1.6 饥饿对鱼类糖类代谢的影响
        1.1.7 饥饿对鱼类脂类及脂肪酸的影响
        1.1.8 饥饿对鱼类蛋白质及氨基酸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延迟首次投喂对胭脂鱼仔鱼生长、摄食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1 材料方法
        2.1.1 实验材料来源与饲养
        2.1.2 实验设计与指标分析
        2.1.3 计算与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摄食能力和死亡率
        2.2.2 饥饿仔鱼行为及胸角特征
        2.2.3 延迟首次投喂对胭脂鱼仔鱼生长能力的影响
        2.2.4 延迟首次投喂对胭脂鱼仔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3 讨论
        2.3.1 饥饿对胭脂鱼仔鱼摄食和死亡率的影响
        2.3.2 饥饿对胭脂鱼仔鱼行为和形态特征的影响
        2.3.3 延迟首次投喂对胭脂鱼仔鱼生长能力的影响
        2.3.4 延迟首次投喂对胭脂鱼仔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第3章 延迟首次投喂对胭脂鱼仔鱼脂肪含量、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影响
    3.1 材料方法
        3.1.1 实验材料来源和饲养
        3.1.2 实验设计
        3.1.3 样品分析方法
        3.1.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延迟首次投喂对胭脂鱼仔鱼脂肪含量的影响
        3.2.2 延迟首次投喂对胭脂鱼仔鱼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3.2.3 恢复阶段胭脂鱼仔鱼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变化
        3.2.4 延迟首次投喂对胭脂鱼仔鱼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3.2.5 恢复阶段胭脂鱼仔鱼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变化
    3.3 讨论
        3.3.1 延迟首次投喂对胭脂鱼仔鱼脂类含量的影响
        3.3.2 延迟首次投喂对胭脂鱼仔鱼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3.3.3 恢复阶段胭脂鱼仔鱼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变化
        3.3.4 延迟首次投喂对胭脂鱼仔鱼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3.3.5 恢复阶段胭脂鱼仔鱼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变化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项目

(3)饥饿胁迫对卵形鲳鲹幼鱼生理生化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饥饿对鱼类影响的研究进展
        1.1.1 饥饿对鱼类形态、行为和生长的影响
        1.1.2 饥饿对鱼类代谢水平的影响
        1.1.3 饥饿对鱼类消化系统组织结构的影响
        1.1.4 饥饿对鱼类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1.1.5 饥饿对鱼类生物化学特性的影响
        1.1.5.1 饥饿对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
        1.1.5.2 饥饿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1.1.6 饥饿对鱼类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1.2 卵形鲳鲹概况
        1.2.1 卵形鲳鲹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布
        1.2.2 卵形鲳鲹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饥饿胁迫对卵形鲳鲹幼鱼存活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与驯养
        2.1.2 实验设计
        2.1.3 样品的制备
        2.1.4 酶活力的测定
        2.1.4.1 蛋白酶
        2.1.4.2 淀粉酶
        2.1.4.3 脂肪酶
        2.1.5 总蛋白浓度
        2.1.6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饥饿对卵形鲳鲹幼鱼形态、器官、行为、存活和比内脏重的影响
        2.2.2 饥饿对卵形鲳鲹幼鱼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2.2.3 饥饿对卵形鲳鲹幼鱼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2.2.4 饥饿对卵形鲳鲹幼鱼脂肪酶活力的影响
    2.3 讨论
        2.3.1 饥饿对卵形鲳鲹幼鱼形态、器官、行为、存活和比内脏重的影响
        2.3.2 饥饿对卵形鲳鲹幼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第三章 饥饿对卵形鲳鲹幼鱼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驯养
        3.1.2 实验设计
        3.1.3 样品的制备
        3.1.4 测定方法
        3.1.4.1 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测定方法、单位定义和计算公式
        3.1.4.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方法、单位定义和计算公式
        3.1.4.3 丙二醛(MDA)的测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3.1.4.4 蛋白浓度的测定和计算公式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饥饿对卵形鲳鲹幼鱼鳃丝、肝脏和肌肉中 T-AOC 的影响
        3.2.2 饥饿对卵形鲳鲹幼鱼鳃丝、肝脏和肌肉中 SOD 活力的影响
        3.2.3 饥饿对卵形鲳鲹幼鱼鳃丝、肝脏和肌肉中 MDA 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3.3.1 饥饿对水产动物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3.2 饥饿对卵形鲳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第四章 饥饿对卵形鲳鲹幼鱼不同组织 Na~+/K~+-ATP 酶活性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与驯养
        4.1.2 实验设计
        4.1.3 Na~+/K~+-ATP 酶活力的测定
        4.1.3.1 酶液的制备
        4.1.3.2 Na~+/K~+-ATP 酶活力的测定
        4.1.4 总蛋白浓度
        4.1.5 生化组成测定
        4.1.6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饥饿对卵形鲳鲹幼鱼鳃丝、肝脏和肌肉中 Na~+/K~+-ATP 酶活力的影响
        4.2.2 饥饿对卵形鲳鲹幼鱼生化组成和能值的影响
    4.3 讨论
        4.3.1 饥饿对卵形鲳鲹幼鱼各器官组织 Na~+/K~+-ATP 酶活力的影响
        4.3.2 饥饿对卵形鲳鲹幼鱼生化组成和能值的影响
第五章 饥饿胁迫对卵形鲳鲹幼鱼消化器官组织学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与驯养
        5.1.2 实验设计
        5.1.3 实验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
        5.2.1 饥饿胁迫对卵形鲳鲹幼鱼食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5.2.2 饥饿胁迫对卵形鲳鲹幼鱼胃组织结构的影响
        5.2.3 饥饿胁迫对卵形鲳鲹幼鱼幽门盲囊组织结构的影响
        5.2.4 饥饿胁迫对卵形鲳鲹幼鱼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5.2.5 饥饿胁迫对卵形鲳鲹幼鱼肝胰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5.3 讨论
        5.3.1 消化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5.3.2 饥饿胁迫对卵形鲳鲹幼鱼消化器官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幼鱼补偿生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许氏平鲉的繁殖及人工养殖
        1.1.1 背景
        1.1.2 许氏平鲉亲鱼的培育
        1.1.3 许氏平鲉人工育苗技术
        1.1.4 许氏平鲉亲鱼培育以及人工育苗过程的管理
    1.2 鱼类补偿生长的研究
        1.2.1 鱼类补偿生长的定义
        1.2.2 鱼类补偿生长的研究现状
        1.2.3 研究鱼类补偿生长的意义
        1.2.4 水生生物补偿生长几种类型
        1.2.5 水生生物补偿生长生理机制
2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许氏平鲉幼鱼生长指标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鱼的来源及处理
        2.1.2 样品的采集
        2.1.3 许氏平鲉幼鱼生长指标的计算公式
        2.1.4 数据的统计和处理
    2.2 结果
        2.2.1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许氏平鲉幼鱼体重的影响
        2.2.2 饥饿和恢复投喂对许氏平鲉幼鱼体长的影响
        2.2.3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许氏平鲉幼鱼肝体指数、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的影响
        2.2.4 许氏平鲉幼鱼在饥饿胁迫后恢复投喂过程中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的变化
    2.3 讨论
        2.3.1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许氏平鲉幼鱼体长、体重和肥满度的影响
        2.3.2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许氏平鲉幼鱼肝体指数和特定生长率的影响
        2.3.3 许氏平鲉补偿生长的类型和机制
    2.4 总结
3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许氏平鲉幼鱼体组分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许氏平鲉幼鱼的来源及处理
        3.1.2 样品的采集和测定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许氏平鲉幼鱼体组分的影响
        3.2.2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许氏平鲉幼鱼肝脏和肌肉糖原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3.4 总结
4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许氏平鲉幼鱼消化酶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鱼的来源及处理
        4.1.2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4.1.3 数据分析
    4.2 结论
        4.2.1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许氏平鲉幼鱼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4.2.2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许氏平鲉幼鱼类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4.2.3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许氏平鲉幼鱼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4.2.4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许氏平鲉幼鱼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
        4.3.1 鱼类消化酶的分布及特性
        4.3.2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许氏平鲉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4.3.3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许氏平鲉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4.4 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金鱼(Carassius auratus)的补偿生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鱼类补偿生长的定义
    2 鱼类补偿生长的研究现状和主要内容
        2.1 国内外补偿生长的研究现状
        2.2 鱼体形态性状指标
        2.3 特定生长率
        2.4 生化指标
        2.5 血液指标
        2.6 消化器官组织结构
        2.7 消化酶活性
        2.8 饥饿对鱼类摄食行为的影响
        2.9 对激素的影响
    3 鱼类补偿生长的类型
    4 影响鱼类补偿生长的因素
        4.1 限食程度
        4.2 恢复生长时间
        4.3 饵料控制
        4.4 性成熟程度
        4.5 非生物环境影响
    5 鱼类补偿生长的生理机制
        5.1 提高食物转化率
        5.2 提高摄食水平
        5.3 提高食物转化率同时提高摄食水平
    6 鱼类补偿生长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7 鱼类补偿生长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8 本文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金鱼形态性状指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鱼管理和分组
        1.2 样品采集
        1.3 各种指标计算公式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金鱼体重的影响
        2.2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金鱼体长和肥满度的影响
        2.3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金鱼肝体指数和特定生长率的影响
        2.4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金鱼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的影响
    3 分析与讨论
        3.1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金鱼幼鱼体重、体长和肥满度的影响
        3.2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金鱼幼鱼肝体指数和特定生长率的影响
        3.3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金鱼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的影响
        3.4 金鱼补偿生长的类型和机制
    4 总结
第三章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金鱼糖原和体组分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鱼管理和分组
        1.2 样品采集和测定分析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金鱼肌糖原和肝糖原含量的影响
        2.2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金鱼体组分的影响
    3 分析与讨论
        3.1 饥饿胁迫对金鱼糖原和体组分的影响
        3.2 恢复投喂对金鱼糖原和体组分的影响
    4 总结
第四章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金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鱼管理和分组
        1.2 样品采集和分析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金鱼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2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金鱼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2.3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金鱼类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2.4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金鱼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2.5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金鱼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3 分析与讨论
        3.1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金鱼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2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金鱼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3.3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金鱼类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3.4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金鱼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3.5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金鱼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4 总结
第五章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金鱼组织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鱼管理和分组
        1.2 样品采集和分析
    2 结果
        2.1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肝胰脏组织的影响
        2.2 饥饿胁迫和恢复投喂对肠组织的影响
    3 分析与讨论
    4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6)饥饿复投喂下克氏原螯虾的补偿生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克氏原螯虾概况和研究综述
        1.1 克氏原螯虾概况
        1.2 克氏原螯虾的习性
        1.3 螯虾水产养殖应用研究
        1.4 克氏原螯虾行为学研究
        1.5 克氏原螯虾的生物入侵
    2 水生动物补偿生长综述
        2.1 水产动物的补偿生长现象
        2.2 补偿生长的不同程度
        2.3 影响补偿生长的因素
        2.4 补偿生长的引发机制
        2.5 补偿生长对死亡率的影响
        2.6 补偿生长在商业水产养殖的应用
    3. 饥饿复投喂对水生动物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综述
        3.1 补偿生长对甲壳类动物消化酶的影响
        3.2 饥饿对水生动物SOD的影响
        3.3 饥饿复投喂对水生动物肝体比的影响
        3.4 饥饿复投喂对水生动物肝糖原,肌糖原的影响
    4 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4.1 课题意义
        4.2 课题路线
        4.3 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章:单组分缺失饲料对克氏原螯虾消化酶、SOD和糖原三类生化指标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螯虾来源与驯养
        1.2 实验分组和饲养
        1.3 指标测定及处理
    2 试验结果和分析
        2.1 不同饲料对螯虾肠胃消化酶影响
        2.2 不同饲料对螯虾SOD的影响
        2.3 不同饲料对螯虾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影响
    3 讨论
        3.1 克氏原螯虾消化酶的食性诱导
        3.2 饵料组分缺失对螯虾SOD的影响
        3.3 单组分缺失饵料对螯虾糖原的影响
        3.4 螯虾消化酶变化与时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三章:长周期饥饿补偿对克氏原螯虾生长生理指标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螯虾来源与驯养
        1.2 实验设计
        1.3 数据分析和计算
    2 实验结果
        2.1 体重变化和特殊生长率变化
        2.2 特殊生长率和摄食率,食物转化率的关系
        2.3 蛋白酶和肝体比变化
        2.4 SOD变化和死亡个数
    3 讨论
        3.1 饥饿对螯虾的影响
        3.2 饥饿时间对螯虾的补偿生长的影响和原因
        3.3 螯虾补偿生长的机理
        3.4 补偿生长中螯虾的免疫指标和存活能力
    参考文献
第四章:多重周期饥饿后克氏原螯虾的补偿生长及生理指标变化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螯虾来源与训养
        1.2 实验分组和饲养
        1.3 指标测定与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不同时间点各组克氏原螯虾体重及特殊生长率变化
        2.2 多重饥饿复投喂对克氏原螯虾SOD及存活率影响
        2.3 多重饥饿复投喂对克氏原螯虾肠胃道消化酶影响
        2.4 多重饥饿后补偿生长对克氏原螯虾肝体比,含肉率及糖原的影响
    3 讨论
        3.1 克氏原螯虾多重饥饿的补偿生长
        3.2 饥饿复投喂对克氏原螯虾5OD和存活率的影响
        3.3 体重变化与生理变化的关系
        3.4 多重周期饥饿最佳间隔时间探求
    参考文献
第五章:总结和展望
    1 总结
        1.1 营养限制性饥饿和完全限制性饥饿对于克氏原螯虾影响相同和差异
        1.2 单周期补偿补偿生长和多重周期补偿生长的相同和差异
    2 创新点
    3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发表文章和完成项目
致谢

(7)饥饿对星突江鲽幼鱼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饥饿对幼鱼的影响
        1.1.1 饥饿对幼鱼形态和行为学的影响
        1.1.2 饥饿对幼鱼实验生态学的影响
        1.1.3 饥饿对幼鱼组织与细胞化学的影响
        1.1.4 饥饿对幼鱼生物化学的影响
        1.1.5 饥饿对幼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1.1.6 饥饿对幼鱼免疫化学的影响
        1.1.7 饥饿对幼鱼酶活性的影响
        1.1.8 饥饿对幼鱼代谢生理学的影响
    1.2 星突江鲽概况
        1.2.1 星突江鲽的分布与习性
        1.2.2 星突江鲽的养殖与研究现状及本研究意义
2 星突江鲽的形态特征及内部结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来源
        2.2.2 材料规格与数量
        2.2.3 实验工具
        2.2.4 实验前准备
        2.2.5 实验方法与步骤
        2.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外部特征
        2.3.2 内部结构
    2.4 讨论
        2.4.1 星突江鲽与几种比目鱼在外部形态上的比较
        2.4.2 星突江鲽与几种比目鱼在可量可比性状上的比较
        2.4.3 星突江鲽与几种比目鱼在可数性状上的比较
        2.4.4 星突江鲽与几种比目鱼内脏消化系统的比较
3 星突江鲽肌肉的营养成分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一般营养成分
        3.3.2 氨基酸组成与含量
        3.3.3 脂肪酸组成与含量
        3.3.4 微量及常量元素(表3.5)
4 饥饿对星突江鲽幼鱼影响的初步研究
    4.1 饥饿对星突江鲽幼鱼行为的影响
        4.1.1 前言
        4.1.2 材料与方法
        4.1.3 结果
        4.1.4 讨论
    4.2 饥饿对星突江鲽幼鱼形态性状的影响
        4.2.1 前言
        4.2.2 材料与方法
        4.2.3 结果
        4.2.4 讨论
    4.3 饥饿对星突江鲽幼鱼生化成分的影响
        4.3.1 前言
        4.3.2 材料与方法
        4.3.3 结果
        4.3.4 讨论
    4.4 饥饿对星突江鲽幼鱼消化系统影响的组织学观察
        4.4.1 前言
        4.4.2 材料与方法
        4.4.3 结果
        4.4.4 讨论
5 饥饿与再投喂对星突江鲽幼鱼的影响
    5.1 饥饿与再投喂对星突江鲽幼鱼生态学性状的影响
        5.1.1 前言
        5.1.2 材料与方法
        5.1.3 结果
        5.1.4 讨论
    5.2 饥饿与再投喂对星突江鲽幼鱼消化系统影响的组织学观察
        5.2.1 前言
        5.2.2 材料与方法
        5.2.3 结果
        5.2.4 讨论
    5.3 饥饿和再投喂对星突江鲽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5.3.1 前言
        5.3.2 材料与方法
        5.3.3 结果
        5.3.4 讨论
    5.4 饥饿与再投喂对星突江鲽幼鱼生化成分的影响
        5.4.1 前言
        5.4.2 材料与方法
        5.4.3 结果
        5.4.4 讨论
    5.5 方差分析与结论
6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所受奖励
参与课题
科研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墨鲮、湘华鲮、华鲮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野鲮亚科鱼类的研究现状
    1.2 湘华鲮、华鲮和墨鲮的形态特征和分布
        1.2.1 湘华鲮
        1.2.2 华鲮
        1.2.3 墨鲮
    1.3 RAPD技术及其在水产动物研究中的应用
        1.3.1 RAPD技术的基本原理
        1.3.2 RAPD技术的优缺点及对策
        1.3.3 RAPD技术在水产动物研究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主要仪器和实验试剂
        2.2.1 主要仪器设备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2.3.2 RAPD-PCR反应体系与条件的优化
        2.3.3 RAPD-PCR扩增及产物检测
        2.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DNA的检测结果
    3.2 RAPD-PCR反应体系与条件优化实验结果
    3.3 RAPD扩增结果
    3.4 三种鲮鱼群体的遗传相似性指数与遗传距离
    3.5 引物扩增多态位点比例及群体平均杂合度
    3.6 UPGMA分析结果
    3.7 RAPD标记的特异标记片段
4 讨论
    4.1 三种鲮鱼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2 RAPD特异标记的筛选
5 结论
    5.1 所选的随机引物基本能满足三种鲮鱼RAPD遗传分析
    5.2 RAPD技术分析结果与形态学相吻合
    5.3 RAPD遗传标记可作为鉴定野鲮亚科鱼类的分子分类依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饥饿和再投喂对花尾胡椒鲷生化和形态性状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目录
第1章 前言
    1.1 补偿性生长
    1.2 鱼类的补偿性生长
    1.3 鱼类补偿生长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的发展趋势
        1.3.1 补偿生长的研究意义
        1.3.2 补偿生长研究发展的趋势
    1.4 鱼类补偿生长研究历史及现状
    1.5 补偿生长研究方法及现象分类
        1.5.1 补偿生长研究方法
        1.5.2 补偿生长现象分类
    1.6 补偿生长效应对鱼类生长性能及机体组成的影响
        1.6.1 饥饿及补偿生长效应对鱼类生长性能的影响
        1.6.2 饥饿及补偿生长期间生长率的变化特点
        1.6.3 饥饿及补偿生长效应对鱼类机体组成的影响
    1.7 影响鱼类补偿生长的因素
        1.7.1 环境影响
        1.7.2 非生物环境影响
    1.8 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
        1.8.1 研究对象
        1.8.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用鱼及驯化
    2.2 样品制备
        2.2.1 血浆制备
        2.2.2 白肌和肝脏样品制备
    2.3 样品测量及测定
        2.3.1 形态性状指标
        2.3.2 肝脏和白肌生化成份测定
        2.3.3 血浆生化成分的测定
    2.4 其他参数计算公式
    2.5 数据处理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饥饿和再投喂对白肌和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3.1.1 饥饿和再投喂对白肌和肝脏糖原含量的影响
        3.1.2 饥饿和再投喂对白肌和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
        3.1.3 饥饿和再投喂对白肌和肝脏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3.1.4 饥饿和再投喂对白肌和肝脏水份含量的影响
    3.2 饥饿和再投喂对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3.2.1 饥饿和再投喂对血糖含量的影响
        3.2.2 饥饿和再投喂对血脂含量的影响
        3.2.3 饥饿和再投喂对血浆蛋白含量的影响
    3.3 饥饿和再投喂对形态性状指标的影响
        3.3.1 体长、全长、体重和丰满度
        3.3.2 比肝重和特定生长率—SGR
第4章 讨论
    4.1 饥饿和再投喂对生化指标的影响
        4.1.1 饥饿和再投喂对白肌和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4.1.2 饥饿和再投喂对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4.2 饥饿和再投喂对形态性状指标的影响
        4.2.1 体长、体重、全长和丰满度
        4.2.2 比肝重和特定生长率—SGR
    4.3 花尾胡椒鲷的补偿生长
    4.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四、限食(含饥饿)和再充分投喂对鲮鱼形态性状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养殖密度和限食投饲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D]. 曹阳.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0)
  • [2]延迟首次投喂对胭脂鱼仔鱼生长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王川. 西南大学, 2014(10)
  • [3]饥饿胁迫对卵形鲳鲹幼鱼生理生化影响的初步研究[D]. 苏慧. 上海海洋大学, 2012(03)
  • [4]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幼鱼补偿生长的研究[D]. 刘群.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4)
  • [5]金鱼(Carassius auratus)的补偿生长研究[D]. 王晴晴.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4)
  • [6]饥饿复投喂下克氏原螯虾的补偿生长研究[D]. 何金星. 南京大学, 2010(02)
  • [7]饥饿对星突江鲽幼鱼影响的初步研究[D]. 齐国山.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 [8]墨鲮、湘华鲮、华鲮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D]. 郑陶生.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7)
  • [9]饥饿和再投喂对花尾胡椒鲷生化和形态性状指标的影响[D]. 尹秀芬. 汕头大学, 2005(08)
  • [10]水产养殖动物补偿生长的研究进展[J]. 邵青,杨阳,王志铮,罗海忠,袁久尧.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标签:;  ;  ;  ;  

限食(包括饥饿)和充足再投喂对鲮鱼形态特征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