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油矿超额完成生产任务

延长油矿超额完成生产任务

一、延长油矿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论文文献综述)

陈宇轩[1](2021)在《延长油矿接受苏联专家援助的历史考察(1951-1960)》文中指出自1951年苏联专家首次来到延长油矿到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全部在华专家,九年间相继有八批苏联专家来到延长油矿指导工作,从钻井、地质、完井、试油、采油、增产措施、劳动组织等7个方面提出516条建议,其中多数建议对延长油矿乃至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延长油矿作为中国陆上最早开发的油田,见证了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德国人、日本人、美国人都曾先后来到延长开采石油,但均无功而返,甚至抛出中国贫油的言论。新中国成立之后苏联应中国政府邀请派出大量专家援华,作为“工业血液”的石油勘探开发成为援助的重要领域。由于前期缺乏有效的政策宣传加上延长油矿以往对外国人固有的认识,初期来矿的苏联专家受到油矿职工的怀疑与冷遇,其所提出的观点也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在1953年初中央开展大范围的中苏友好宣传后,全国掀起了向苏联学习的热潮,延长油矿及时做出改变,开始认真总结贯彻专家建议并逐步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按照专家指导的科学方法开展地质勘探、试油、采油等工作。1953年11月,以特拉菲穆克院士为组长的苏联6人专家工作组来矿进行地质调查,做出延长油矿属于裂缝性油藏的结论,并提出找油苗、看节理、选构造的三条布井原则,事实上这个结论表明了延长油矿不具有大规模开发的价值。受此结论影响,1954年初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收缩延长油矿勘探范围,大量人员外调,支援玉门油田和新疆油田建设。但延长油矿剩余职工并没有放弃,在总结之前较好经验基础上,开始了积极探索自主创新,先后采用顿钻钻井、定额管理、分类采油、修废用旧等方法,取得了1953年之后连续增产的喜人成绩。延长油矿职工没有一味盲信专家,在苏联普遍实施井下爆炸增产法的情况下,大力试验油层压裂增产法并取得成功,使延长成为中国水力压裂的发源地,这一技术目前仍是油气行业普遍使用的增产措施。在地质理论方面,延长油矿大胆突破固有认识,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验证了岩性油藏地质理论,开启了从构造性油藏到裂缝性油藏再到岩性油藏的认识转变,实现了延长油矿从没有规模开发价值到年产千万吨大油田,成为中国西部首家世界500强企业的转变,为陕北老区经济发展和中国能源安全作出重要贡献。总体而言,苏联专家对延长油矿的援助是新中国实现工业化进程中一次成功的引进、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对中国石油工作者得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当时国际领域较为先进的石油勘探工作方法,对中国石油工业特别是延长油矿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考察延长油矿这段历史,其中坚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但不盲从盲信,而是立足实际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创新发展之路,这对于今天进一步增强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相当具有价值和意义的。

王虎[2](2019)在《苏联专家援甘研究(1950—1960年)》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伊始,中苏缔结同盟条约。为恢复和发展经济,中国政府请求苏联派遣专家来华,苏联开始大规模派遣顾问和专家来到中国参与援助工作。大多数苏联专家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为中国经济建设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除过在中央各部门工作的专家外,其余专家均分布在各省,据估计,十年间,有500多名苏联专家来到甘肃工作,正是在他们的援助下,甘肃在上世纪50年代全面开启了工业现代化建设和其他方面的建设。苏联专家来到甘肃参与援助,有其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建国初,甘肃正处于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急需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在中央经济发展规划和国防战略考量下,借助苏联专家援华的历史机遇,甘肃的重工业、交通、城市规划、国防军工、工程建设、农业、水利、高等教育等方面在苏联专家的援助下全面发展,为甘肃“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打下坚实基础。作为受援方的甘肃,政府部门和聘请单位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苏联专家的各项规定,并为专家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专家与中方工作人员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苏联专家在甘工作期间与中方人员发生过矛盾,但大多数专家在工作中都表现出了国际主义和敬业精神,真心实意的做好本职工作,为五十年代甘肃经济的全面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赵沛[3](2019)在《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甘宁边区史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以往的陕甘宁边区史研究,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等方面,而陕甘宁边区经济史的研究则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对陕甘宁边区经济政策及其成效的研究,更是一个前人不太深入的领域。本文以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政策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实行的经济政策进行分析。即对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实行的各项经济政策,从政策出台的背景、政策的顶层设计与适时调整、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基层实践与经验、政策取得的经济效益以及对今天发展经济启迪的角度,进行比较全面的考查和分析。这样做,是采用了与以往陕甘宁边区史研究中重“史”轻“论”或“以史带论”不同的视域,突出对陕甘宁边区经济政策的经济学分析,以体现陕甘宁边区史研究方法中的“史论并重”。从以上的视域出发,在研究过程中,历史史实和历史过程只是分析的必要前提和资料准备。本文所做的工作是:侧重于对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经济政策提出和实施过程,以及取得的经济效果进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认知。譬如,对于大生产运动,提出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战争条件下,所领导的一次成功的举国体制优势的初次展示”的观点;对于“减租减息”政策,提出它是“一项灵活的土地革命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通过调节租佃双方的投入产出比,以达到调解双方利益分配和政治认知的目的,具有时代适应性的特点”的观点;对于“开荒垦殖”,从比较成本、人力要素和制度约束的角度,分析了边区前期无人开荒的原因和开展“开荒垦殖”的举措,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从成本差异、技术水平的角度,阐释了边区优先发展手工业的理性政策选择;从“政企分开”的角度,审视公营工业管理以及对私营工业采取“有条件的鼓励和扶持”政策的成效;从边区与敌占区和国统区的比较优势,论述了边区选择“利用公营商业和私营商业”出口土产的商业贸易发展道路的必要性;从货币流通规律和法币的稀缺性论述了加强边币管理政策的必要性等。最后,依照经济学方法,对边区的经济増长速度进行了测算,得出:边区“农业年均增速为59.98%,工业年均增速118.44%,全面抗战时期边区经济平均增速为71.67%”的数据,说明“仅仅八年的时间,边区从一个极端贫困的地区发展为一个粮食基本自给,工业体系初具,军民生活明显改善的示范区,与这样的增速是匹配”的结论。全面抗战的八年,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领导陕甘宁边区军民坚持经济建设,成为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成功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边区的经济建设留给今天的启示是,任何时候要秉持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伟大理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等等。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留下的精神财富,将与澎湃的历史潮流一道永远前行。这些仅仅是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研究陕甘宁边区经济政策的一些粗浅的体会,今后还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更加精细和精准的经济学分析。

徐小云[4](2018)在《毛泽东与延长石油》文中认为1907年8月,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延一井"钻成出油。同年9月,延长炼油房建成投产,这也是中国陆上第一座炼油厂。"延一井"的出油,结束了中国陆上不产石油的历史,奠定了延长在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的地位,中国石油工业从延长发端,开始了艰难曲折的近代化历程。稍后,富平人张午忠、绥德人张允耀由日本留学回国后,购买钻机,在西

王旭辰[5](2017)在《新疆石油工业研究(1949—1966)》文中认为新疆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新疆的石油资源对国家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建国以后,国家大力支持新疆石油工业的发展,新疆的石油工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1949—1966年期间,新疆的石油工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由原先的仅有新疆独山子一处油田,发展到南北疆都发现了新的油田,并对这些油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开发。更重要的是,新疆的石油产量不仅满足了新疆的社会需求,而且还将部分油品运往内地,支援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民国时期的新疆石油开发的主要发展历程和取得成绩,并分析民国时期新疆石油工业未能取得较大成绩的原因;第二部分叙述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时期的新疆石油工业建立的国内外背景以及取得的成绩和不足;第三部分叙述1955—1960年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和南疆地区油田的初步开发;第四部分叙述60年代新疆油田全面调整的原因、措施和意义;第五部分阐述1949-1966年新疆石油工业的主要成就及不足之处;最后是结语部分,总结建国后新疆石油工业发展的原因、过程、意义,为以后新疆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呼东方[6](2015)在《陈振夏 中共石油战线首任厂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埋头苦干",这几个字,是毛泽东亲自题给陈振夏的。作为中共石油战线上的第一位厂长,他凭着一股韧劲和钻劲,逐渐由外行向内行转变,带领延长石油厂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正如毛泽东对他所说的那样:你是边区埋头苦干的典范,延安之所以能大放光明,离不开你的贡献。延安时期,延长石油厂产生了中共边区石油战线首任厂长。他就是陈振夏。在陕甘宁边区被封锁的日子里,延

于万夫[7](2012)在《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文中指出陕北黄土地上繁衍生息过我们的中华先祖,也是世界上"知道石油、利用石油"最早的地方。堪称中华之最的陆上第一口油井诞生于此。走进黄土地,总有一种归属感。在不久前的一次采访活动中,笔者发现,中国大陆的第一口油井不仅在陕北,而且中国共产党人办的第一家石油企业也在陕北。

忽培元[8](2012)在《长河——马文瑞与新中国建设》文中研究说明序曲踏遍青山,两位开国老部长国庆观礼重逢,天安门上欣然回望旭日初升……1995年10月1日,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六周年纪念日。这天晚上,首都北京华灯齐放,人们沉浸在喜庆的节日气氛中。天安门广场张灯结彩。八点多钟,江泽民、李鹏等中国第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同首都各届代表和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的数以万计的人民群众观赏节日焰火。在这举国同庆,万众同乐,令人欢欣鼓舞的时刻,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焰火的新中国

何华[9](2012)在《石化魂——兰州石化人对中国工业的贡献》文中研究说明看中国地图时,你会发现祖国大陆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有一条黄色的河流穿城而过,那就是甘肃的省会城市,人称"黄河之都"的兰州。兰州,孙中山先生曾誉其为中国的"陆都",是西北军事重镇、丝绸之路要塞、唐蕃古道枢

侯迎春[10](2011)在《延长超低渗油田开发项目产能建设投资效果评价》文中认为随着国内石油供求矛盾的日益突出,各大石油公司都不断探索新油田的开发。为推进延长石油集团所在的陕北油田持续快速上产,实现延长石油集团油气开采可持续发展,开发所在区域板块内的低渗透油气藏或超低渗透油气藏成为其重要项目。为了以较低的开采成本,有效的利用周边已有的采油设施、构建超低渗透油气藏分布区域产能设施,就要对已有的产能建设方案的投资效果进行评价,以实现对产能建设项目投资的优化。本文以延长石油集团的超低渗开发项目为研究对象,研究基于延长超低渗油田产能建设工程的现状分析,以构建科学的超低渗油田整体评价模型和建立技术先进的油田开发总体经济评价系统为目标,综合运用石油地质、油田开发、经济学、数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决策科学、信息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相关知识,探讨其集油气勘探、开发、地面工程建设三方面经济评价工作为一体的项目产能建设投资效果的评价方法、评价体系构建、已建项目的投资效果和在建项目的投资效果预测等问题。在分析延长Y采油厂的产能建设项目的基本成果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Y采油厂产能建设的主要做法,并选择了合理的超低渗开发项目投资效果评价方法,为Y采油厂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投资效果评价体系,并运用此评价体系对超低渗开发项目投资效果进行了详细的评价。本文从产能建设项目的投资结果入手,来研究延长油田超低渗开发项目产能建设投资效果评价问题。为超低渗油田产能建设方案的经济评价提供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指导。以便指导今后的投资方向,调整投资结构,继续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延长油矿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延长油矿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论文提纲范文)

(1)延长油矿接受苏联专家援助的历史考察(1951-196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之处
一、前奏与缩影:苏联对中国石油工业的影响
    (一)中苏石油公司的建立是苏联后期开展石油领域援助的前奏
    (二)对延长油矿的援助是苏联全面援助中国石油事业的缩影
二、初识与疑惑:延长油矿职工与苏联专家的意见和分歧
    (一)延长油矿对外国专家的认识
    (二)延长油矿对苏联专家来矿的疑惑
三、接受与学习:延长油矿全面向苏联专家学习
    (一)中央层面号召全面向苏联学习
    (二)苏联专家历次来矿介绍
    (三)苏联专家对延长油矿的建议内容
    (四)延长油矿对苏联专家建议的执行情况
    (五)延长油矿执行苏联专家建议的发展过程
    (六)延长油矿对苏联专家建议的体会
四、总结与提高:延长油矿认识差距追赶超越
    (一)延长油矿在执行专家建议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二)延长油矿执行苏联专家建议取得的成绩
五、继承与发展:延长油矿加强自主创新突破理论认识
    (一)延长油矿首创油层压裂法
    (二)延长油矿在实践突破地质理论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2)苏联专家援甘研究(1950—1960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重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苏联专家援助甘肃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援华历史过程
    第二节 中央的战略考量
    第三节 甘肃建设的优势和困境
第二章 苏联专家在甘肃的基本状况
    第一节 苏联专家来甘人数与工作方式
    第二节 苏联专家的实际待遇、生活条件和家属安排
    第三节 与苏联专家的友谊、矛盾及工作环境变化
第三章 苏联专家援助的主要领域
    第一节 苏联专家参与建设的重工业企业
    第二节 苏联专家参与建设的铁路和航空
    第三节 苏联专家参与兰州的城市规划
第四章 苏联专家撤离甘肃
    第一节 苏联撤走专家的原因
    第二节 苏联专家撤离甘肃的过程和影响
    第三节 对苏联专家援甘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和研究对象
        1.1.1 选题意义
        1.1.2 研究对象
    1.2 研究现状和研究目的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目的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全面抗战时期
        1.3.2 陕甘宁边区
        1.3.3 经济政策
        1.3.4 关于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期
    1.4 研究难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难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2 本文的不足与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二章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状况与发展经济的总方针
    2.1 陕北的经济概况
    2.2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前的经济状况
        2.2.1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前的经济状况
        2.2.2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的经济困难
    2.3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发展经济的总方针
        2.3.1 总方针的提出
        2.3.2 总方针提出的必然性
    2.4 小结: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发展经济总方针的确立意义
第三章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土地政策
    3.1 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土改
    3.2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的土地政策
    3.3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土地所有权的基本情况
        3.3.1 地主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并存
        3.3.2 土地所有权的确立
    3.4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减租减息政策的实践
        3.4.1 减租减息政策的贯彻执行
        3.4.2 减租减息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3.4.3 减租减息政策的性质和特点
    3.5 小结:全面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的成效与历史意义
第四章 全面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的农业政策
    4.1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粮食供应与管理政策
        4.1.1 粮食供应
        4.1.2 粮食管理
    4.2 全面抗战时期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与实践过程
        4.2.1 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原因
        4.2.2 大生产运动的实践过程
    4.3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成效及其经济学分析
        4.3.1 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和成效
        4.3.2 大生产运动效能的经济学分析
        4.3.3 大生产运动的历史特殊性及其经济学分析
    4.4 全面抗战时期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展开及其实践过程
        4.4.1 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开展的原因及其经济学分析
        4.4.2 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实践及其经济学分析
        4.4.3 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成效及其经济学分析
    4.5 小结: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发展的成就与历史意义
第五章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工业政策
    5.1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之前的工业概况
        5.1.1 工业的基本情况
        5.1.2 发展工业的条件
    5.2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工业建设与工业政策
        5.2.1 发展工业任务的提出
        5.2.2 工业政策及其经济学分析
    5.3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工业发展的成就及其经济学分析
        5.3.1 公营工业的发展及其经济学分析
        5.3.2 私营工业的发展及其经济学分析
        5.3.3 手工业和合作社的发展及其经济学分析
    5.4 小结: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工业建设的历史意义
第六章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商业贸易政策
    6.1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之前的商业状况
    6.2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商业贸易政策及其实践
        6.2.1 商业贸易政策的基本方针
        6.2.2 商业贸易政策的发展阶段
    6.3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商业贸易发展的成效及其经济学分析
        6.3.1 边区内部市场的发展及经济学分析
        6.3.2 对外贸易的发展及其经济学分析
    6.4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其经济学分析
    6.5 小结: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商业贸易发展的历史意义
第七章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金融政策
    7.1 陕甘宁边区成立前的金融状况
        7.1.1 边区成立前的金融机构
        7.1.2 边区成立前的货币流通情况
        7.1.3 西北分行的其他业务
    7.2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银行体系的建立与金融管理政策
        7.2.1 银行体系的建立及其业务
        7.2.2 货币的发行与管理
    7.3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通货膨胀及其对策
        7.3.1 通货膨胀及其经济学分析
        7.3.2 通货膨胀的应对及其经济学分析
    7.4 小结: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金融建设的历史意义
第八章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政策
    8.1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政策演进
    8.2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收入政策
        8.2.1 经常性财政收入政策
        8.2.2 非经常性财政收入政策
    8.3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支出政策
        8.3.1 财政支出方针
        8.3.2 经常性财政支出
        8.3.3 非经常性财政支出
        8.3.4 财政供给制度
    8.4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与节约运动
        8.4.1 精兵简政运动的开展
        8.4.2 节约运动的开展
        8.4.3 精兵简政与节约运动的经济学分析
    8.5 小结: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政策的成效与历史意义
第九章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总结
    9.1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政策的总结
        9.1.1 经济政策综述
        9.1.2 经济政策体系
    9.2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速度核算尝试
    9.3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政策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与伟大实践
    9.4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政策的当代启示
        9.4.1 坚持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9.4.2 体现了共产党不忘初心的伟大理想
        9.4.3 体现了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9.4.4 体现了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9.4.5 认识了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
    9.5 小结: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政策的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4)毛泽东与延长石油(论文提纲范文)

★回到人民怀抱的老矿起死回生
★题词“埋头苦干”丰富延安精神
★支援解放战争夺取全国革命胜利
★调兵遣将会战陕北

(5)新疆石油工业研究(1949—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晚清民国时期的新疆石油工业
二、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时期的新疆石油工业 (1950-1954)
    (一)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成立的国内外背景
        1、中苏石油公司成立的国内因素
        2、中苏石油公司成立的国际背景
    (二)中苏石油公司的成立
        1、《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协定》的谈判与签订
        2、中苏两国合办公司引起的风波
    (三)中苏石油公司时期的主要活动
        1、独山子油矿恢复生产的措施
        2、中苏石油公司时期的生产情况
        3、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的结束
        4、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的历史贡献
        5、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时期存在的不足
三、新疆石油管理局时期的新疆石油工业(1955-1960)
    (一)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
        1、围绕要不要开发克拉玛依油田的争论
        2、克拉玛依油田的诞生
    (二)克拉玛依油田的初步开发(1956—1958)
        1、克拉玛依油田的原油初步开采
        2、克拉玛依油田的原油加工
    (三)大跃进时期的克拉玛依油田(1958—1960)
        1、大跃进时期的克拉玛依油田生产情况
        2、“大跃进”后克拉玛依油田生产面临的问题
    (四)南疆地区的依奇克里克油田的开发
四、60 年代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克拉玛依油田
    (一)60 年代油田调整的原因
        1、勘探过程中取得的地质资料数量少、准确度低
        2、在油田生产中采用放大油嘴的方法
        3、严重的生产事故增多,对油田的破坏很大
    (二)60 年代油田调整的措施
    (三)油田调整的历史意义
五、新疆石油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及不足之处(1949—1966)
    (一)石油工业的主要成就
        1、油品开发支援国家建设
        2.石油人才的培养
        3、石油勘探理论的创新
    (二)石油工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7)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论文提纲范文)

石油圣地
功臣油田
世纪老矿
点评
    百年油企 星火燎原

(10)延长超低渗油田开发项目产能建设投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问题和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拟实现的创新点
第二章 延长油田超低渗开发项目产能建设的现状分析
    2.1 延长油田概况
        2.1.1 延长油田基本情况
        2.1.2 延长油田的发展历程
        2.1.3 延长油田的管理体制与组织结构
    2.2 延长油田超低渗开发项目产能建设的现状
        2.2.1 现行的超低渗开发项目产能建设管理控制流程
        2.2.2 延长油田产能建设项目管理的特点
    2.3 延长油田超低渗开发项目产能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油田产能建设项目投资效果评价的基本理论
    3.1 投资效果评价的基本理论
        3.1.1 投资效果评价的概念
        3.1.2 投资效果评价的意义及作用
        3.1.3 投资效果评价的程序和步骤
    3.2 超低渗油田及其产能建设项目管理的特征分析
        3.2.1 超低渗透油田的特征分析
        3.2.2 超低渗透油田产能建设项目管理的特点
    3.3 超低渗开发产能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
第四章 产能建设项目投资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构建
    4.1 超低渗油田产能建设项目投资效果评价的指标选择
        4.1.1 评价指标选择时应遵循的原则
        4.1.2 超低渗油田产能建设项目投资效果的评价指标
    4.2 超低渗开发项目产能建设投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2.2 指标体系的架构目标
        4.2.3 指标体系的架构
    4.3 超低渗开发项目产能建设投资效果评价模型的构建
        4.3.1 投资效果评价模型的国内外研究梳理
        4.3.2 常用分析模型---不确定性分析模型
        4.3.3 本文构建的项目产能建设投资效果评价模型
第五章 延长超低渗开发项目投资效果评价的案例研究
    5.1 延长Y采油厂超低渗油田的产能投资项目实例
        5.1.1 Y采油厂超低渗产能建设项目概况
        5.1.2 Y采油厂的产能建设项目的基本成果数据收集
    5.2 Y采油厂超低渗开发项目投资效果评价方法的选择
        5.2.1 投资效果评价的基础方法分析
        5.2.2 Y采油厂投资效果评价方法选择的原则
        5.2.3 Y采油厂投资效果评价方法的选择目标
    5.3 Y采油厂超低渗开发项目投资效果的评价结果
        5.3.1 Y采油厂产能建设项目投资物态效果
        5.3.2 Y采油厂产能建设投资项目的财务效果
        5.3.3 Y采油厂产能建设投资项目的经济效果
第六章 结论
    6.1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6.2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论文研究期间发表的文章
详细摘要

四、延长油矿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论文参考文献)

  • [1]延长油矿接受苏联专家援助的历史考察(1951-1960)[D]. 陈宇轩. 延安大学, 2021(10)
  • [2]苏联专家援甘研究(1950—1960年)[D]. 王虎.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 [3]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政策研究[D]. 赵沛. 西北大学, 2019(01)
  • [4]毛泽东与延长石油[J]. 徐小云. 湘潮, 2018(12)
  • [5]新疆石油工业研究(1949—1966)[D]. 王旭辰. 新疆大学, 2017(01)
  • [6]陈振夏 中共石油战线首任厂长[J]. 呼东方. 新西部, 2015(11)
  • [7]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J]. 于万夫. 中国石油石化, 2012(17)
  • [8]长河——马文瑞与新中国建设[J]. 忽培元. 中国作家, 2012(16)
  • [9]石化魂——兰州石化人对中国工业的贡献[J]. 何华. 中国作家, 2012(10)
  • [10]延长超低渗油田开发项目产能建设投资效果评价[D]. 侯迎春. 西安石油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延长油矿超额完成生产任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