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胀硝酸铵绝热分解的加速量热研究

膨胀硝酸铵绝热分解的加速量热研究

一、膨化硝酸铵绝热分解的加速量热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悦征[1](2021)在《太安生产废药的分离表征及安全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对太安(季戊四醇四硝酸酯)生产过程产生的副产物(生产中不能达到军用标准的炸药)的处理方法是焚烧法。焚烧法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还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因此研究太安生产废药的组成、性能及资源化处理技术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意义。本论文首先结合太安生产流程分析其副产物的形成机理;接着用柱色谱对副产物进行组分分离,用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液质联用、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对组分进行结构表征;然后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绝热加速量热仪研究该副产物及其中主要成分的热分解性能,采用重锤式撞击感度测试仪和摆锤式摩擦感度测试仪,测定该副产物及其中主要成分的机械感度。结果表明:太安生产废药的主要成分为太安和二太安(二季戊四醇六硝酸酯),二太安主要由原料中的二季戊四醇硝化而得,太安、二太安的含量分别接近80%、20%;太安生产废药在升温速率为5K/min、10K/min、15K/min、20K/min下的分解峰温分别为472.13K、480.37K、485.50K、490.12K,与太安相差均不超过3K;太安生产废药的热爆炸临界温度和自加速热分解温度分别为471.17K和458.18K,与太安相差均不超过2K;太安生产废药的机械感度与太安相当;从安全性能方面考虑,该副产物可以像太安一样用于制备民爆器具。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太安生产废药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田曜恺[2](2018)在《工业炸药自持燃烧压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工业炸药的自持燃烧压力(MBP),通过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自主设计了 MBP试验系统,完成了试验系统的校准,并利用该试验系统对国内常见工业炸药的MBP开展了系统的研究。首先,对MBP试验系统进行设计与研究,确定MBP试验系统由压力控制系统、压力采集系统和电点火系统构成,同时确定了试验条件与操作步骤。通过对试验系统进行校准,确定该试验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其次,分别对乳胶基质、煤矿许用乳化炸药和粉状乳化炸药的MBP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乳胶基质的水含量为15%时,其MBP值为4.88MPa;当配方中水含量不小于16%时,测得乳胶基质的MBP值均大于5.57MPa。当煤矿许用乳化炸药配方中的水含量分别为8.0%、9.0%、10%、11%时,在空气气氛中测得它们MBP的平均值分别为0.85MPa、1.06MPa、1.32MPa、1.78MPa。由此得出:随着水含量的增加,乳化炸药的MBP相应变大,即水含量对乳化炸药的MBP有显着影响。在煤矿许用乳化炸药的MBP试验中发现,炸药配方中消焰剂的种类与含量对MBP值无显着影响,而在氮气气氛中测得的MBP值大于在空气气氛中。当试验气氛改为氮气时,得到两种水含量为9.0%的煤矿许用乳化炸药的MBP值分别为1.80MPa、1.76MPa,比在空气气氛中分别高0.74MPa、0.79MPa。另外,试验测得粉状乳化炸药的MBP值为0.58MPa,它的MBP值比其他乳化炸药低的主要原因是其配方中的水含量低,水含量为3.0%。最后,对膨化硝铵炸药、改性铵油炸药和水胶炸药进行MBP试验,结果表明:膨化硝铵炸药和改性铵油炸药的MBP值分别为0.45MPa、0.20MPa,它们的MBP值与配方中硝酸铵结构、可燃剂种类和改性剂的加入有一定关系;水胶炸药的MBP值为0.28MPa,其MBP值与炸药体系中的铝粉和甲胺硝酸盐有关。

吴秋洁[3](2017)在《乳胶基质的安全性及影响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针对乳胶基质安全性研究领域较少关注的大药量样品热分解特性、车载基质运输过程危险性和化学敏化剂使用安全性等几个问题,开展相关试验研究。针对大药量乳胶基质热分解特性研究较少的问题,采用不同试验药量的仪器和试验方法研究不同药量的乳胶基质的热分解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量较小的非绝热状态下的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试验中硝酸铵样品的初始分解温度小于乳胶基质样品的初始分解温度,在试验量稍大一些的绝热状态的和加速量热法(Accelerating Rate Calorimeter,ARC)试验中,前者大于后者,两种测试方法的差异主要由测试机理的差异、试验样品量偏小以及硝酸铵热分解特性等因素引起。而在试验量更大的改进的通风管试验(Modified Vented Pipe Tests,MVPT)中,硝酸铵和乳胶基质样品的初始热分解温度更低。比较DSC、ARC试验与MVPT试验结果,可见大药量的样品在受热时更容易发生热分解,样品的试验药量与热分解之间存在明显的尺度效应,并且在大规模的储运条件下,硝酸铵比乳胶基质更不易散热,升温更为迅速。针对车载乳胶基质运输过程中环境因素影响安全性的问题,采用高低温试验和振动试验方法模拟环境刺激进行加速老化处理,测定乳胶基质老化后硝酸铵析出量、电导率和粘度等理化性质。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刺激对试验乳胶基质样品稳定性的影响较为明显,振动刺激对试验乳胶基质样品稳定性的影响较小,而温度和振动刺激叠加老化作用对乳胶基质样品稳定性的影响最为显着。采用DSC热分析、大药量慢速升温试验和简化通风管试验对经历温度冲击的车载乳胶基质进行热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乳胶基质样品的热稳定性随着温度冲击的时间和试验药量的增加而降低。采用ANE(Ammonium Nitrate Emulsion)隔板实验和克南实验对经历温度冲击的车载乳胶基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乳胶基质样品对冲击波的感度随加速老化周期的增加而增高,在相对封闭条件下加热的响应特性随加速老化周期的增加而增高。针对乳胶基质的化学敏化剂使用安全性问题,采用DSC、ARC、大药量慢速升温试验和杜瓦瓶恒温试验方法研究了乳胶基质中混入结晶亚硝酸钠的热稳定性。非绝热状态下的DSC试验和绝热状态的ARC试验结果均表明,结晶亚硝酸钠能明显加速硝酸铵和乳胶基质的热分解,降低了样品混合体系的热稳定性。基于以上测试结果的动力学分析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大药量慢速升温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混入结晶亚硝酸钠的增加,样品混合体系起始反应温度降低,使体系升温加剧,体系最高反应温度升高,反应时间提前。杜瓦瓶恒温试验结果表明,硝酸铵-结晶亚硝酸钠(2.5%添加量)样品混合体系在不大于40℃时热稳定性良好,而达到45℃及以上时热稳定性即会变差,而乳胶基质-结晶亚硝酸钠(2.5%添加量)样品混合体系不大于100 ℃时热稳定性仍然良好。而硝酸铵在环境温度为40℃,亚硝酸钠添加比例不大于2.50%时,或环境温度为45 ℃,添加比例不大于0.25%时,体系热稳定性较好。而乳胶基质在环境温度为高达100℃时,亚硝酸钠添加比例不大于2.50%时,体系热稳定性仍较好。

徐二永[4](2017)在《H发泡剂的工艺热危险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H发泡剂是重要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塑料和橡胶产品。但其生产工艺属于亚硝化工艺,是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对H发泡剂的工艺热危险性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本论文着眼于降低H发泡剂的工艺过程风险,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采用ARC、DSC、C80微量热仪、RC1e反应量热仪、高效液相色谱等设备对有关物质和工艺过程进行热安全性能研究,得到如下重要结论:1.H发泡剂生产有关物质危险性分析结果显示,亚硝酸钠和乌洛托品比较稳定,而H发泡剂在200℃左右发生分解。根据热稳定性参数的测定结果,从单方面因素进行风险评估,H发泡剂的危险等级为三级,潜在较高的燃爆危险性;利用风险矩阵法评估H发泡剂的物质危险性为二级,属于有条件可接受风险,危险性较高。H发泡剂分解反应起始温度与自加速分解温度随含水率增加而不断下降,含水率6%时,反应放热开始温度下降至84.3℃,自加速分解温度只有43℃左右,热危险性逐渐增大。2.H发泡剂合成反应过程危险性分析结果表明,初始状态下的反应母液危险性比较小,不会出现分解现象;在合成反应过程中,反应温度对工艺热危险性和反应产率的影响比较大,在020℃区间随着反应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反应放热量逐渐增大,热危险性逐渐增加,同时,温度超过15℃时因产物分解会导致产率明显下降;反应结束后的混合溶液由于含有水分,H发泡剂的分解温度大幅降低至6080℃之间,危险性比较高。加料速率对反应过程危险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热累积,可通过延长加料时间来降低热累积量。当反应温度≥10℃,加料速率≤10 min时,工艺危险度为五级,需重新设计工艺;当温度≤5℃且加料速率≥15 min时,工艺危险度为2级,属低级危险性。3.H发泡剂分解的热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活化能随转化率(?)不同而发生改变。在?<0.15时,分解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随着反应进行而迅速增加;当分解反应进行到0.15<?<1时,分解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随着反应进行而迅速降低。H发泡剂一旦发生分解反应,很难被终止,分解反应的危险性极高。其完全绝热(phi=1)时的绝热温升高达900.5℃,但一般散热良好环境下(phi=10)的绝热温升可下降至87.3℃。包装会影响到散热,市场所售H发泡剂包装产品自加速分解温度(SADT)为128℃,温度超过128℃时H发泡剂将会迅速发生分解反应,很难被控制。4.综合考虑工艺条件对危险度、产率、反应过程中混合物料的热稳定性影响,实验条件下的安全工艺条件建议为:反应釜温度选择在-5℃5℃之间,甚至更低;同时,适当延长加料时间至15min以上,降低热累积量。H发泡剂在包装、储存、运输过程中要避免潮湿,且堆放要确保良好的通风散热。以上研究成果对于H发泡剂生产工艺改进及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张巍青,徐二永,李翠清,李建刚,陈思凝,王如君[5](2017)在《AKTS模拟分析硝酸铵的热稳定性》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了硝酸铵(AN)的热危险性,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AN进行扫描测试,获得了AN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分解规律。运用热动力学分析软件AKTS计算得到AN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采用风险矩阵法评估了AN热分解的危险性。结果表明:AN起始分解温度为228250℃,放热量为2 3402 650 J/g,分解反应活化能为100175 k J/mol,模拟并计算了AN在绝热条件下反应体系达到最大反应速率所需要的时间为24 h的温度TD24=137.2℃。利用风险矩阵法评估了AN的危险等级为Ⅱ级。针对此危险等级,提出了降低AN储存风险的措施。

何志伟,刘祖亮[6](2016)在《2,4,6-三氨基-3,5-二硝基吡啶-1-氧化物与氟橡胶造型粉的绝热分解》文中指出为研究高能钝感材料2,4,6-三氨基-3,5-二硝基吡啶-1-氧化物(TANPyO)与氟橡胶造型粉的热分解特性和热稳定性,利用绝热加速量热仪(ARC)测试其在绝热条件下的热分解过程,获得了热分解的升温速率、温度和压力等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以及升温速率、压力随温度的变化等曲线。结果表明:绝热分解开始之前有一个缓慢的吸热升温过程,绝热分解过程有三个放热反应,其中第一次分解放热反应升温速率升降幅度较大为主要的热分解阶段。根据ARC升温速率方程和Arrhenius公式以及绝热分解的测试数据计算出表观活化能、指前因子和反应热等参数分别为396.47 k J·mol-1、2.366×1032min-1和1075.04J·g-1。造型粉初始分解温度高达260.7℃,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姚淼[7](2015)在《金属氢化物对典型单质炸药安全性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属氢化物在含能材料中的应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与之相应的,含有金属氢化物的含能材料的安全性也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本文选取MgH2和Mg(BH4)2两种具有潜力的金属氢化物,分别将其加入三硝基甲苯(TNT),环三亚甲基三硝胺(RDX)以及硝酸铵(AN)三种常见的单质炸药组分中,对混合物的安定性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理论预测方面,首先通过一种数学模型方法计算了MgH2和Mg(BH4)2加入TNT、RDX以及AN中形成的新型混合炸药的最大理论爆热,并获得理论最佳配比。结果表明,MgH2和Mg(BH4)2加入三种常用含能材料后爆热大幅提高;所有混合物中,理论爆热最大的是Mg(BH4)2和RDX的混合物,在Mg(BH4)2含量为26.7%时,爆热可以达到9409.1 kJ·kg-1。这符合利用金属氢化物提高含能材料能量的预期,但同时意味着新形成的混合物具有更高的潜在危险。虽然MgH2以及Mg(BH4)2在理论上可以增加TNT、RDX以及AN的爆热值,但是同样计算方法下,含Al粉的RDX炸药仍然具有更高的爆热。除了爆热的预测,利用量子化学中的密度泛函理论,模拟了TNT、RDX、AN在MgH2(110)表面的吸附分解过程,进而从微观上预测了炸药分子与MgH2(110)表面的相互作用。模拟结果表明,TNT在MgH2表面没有发生分解,RDX分解产生一个O自由基,AN分解形成NH3、NO、OH以及O自由基。在吸附过程中,MgH2(110)表面是一个电子的提供体,有大量电子向炸药分子转移。尤其是在RDX和AN体系中,MgH2表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有大量游离氢的产生。因此预测炸药分子可能会诱使H原子的释放,不利于MgH2的储存。在实验测试方面,对含有两种金属氢化物的炸药混合物的撞击感度、摩擦感度进行了研究,发现MgH2对TNT、RDX和AN的撞击和摩擦感度都有显着的影响,加入MgH2的RDX危险等级升高。即使是本身机械感度较好的TNT与AN,加入MgH2后,其撞击和摩擦感度也都大幅增加。因此认为加入MgH2后形成的混合炸药远远不能满足安全操作的要求。RDX中加入Mg(BH4)2的机械感度同样非常高,但Mg(BH4)2对AN和TNT机械感度的影响远小于MgH2。MgH2具有游离氢的晶体结构被认为是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游离氢在由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作用下会形成更多细小的气泡,从而更容易形成热点。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绝热加速量热仪(ARC)以及真空安定性测试(VST)是三种具有不同样品规模、不同测试原理的热分析手段,本文采用这三种研究方法,对含有金属氢化物的混合炸药分别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两种金属氢化物都使得TNT的分解速率降低,这是因为游离H抑制了甲基(-CH3)的氧化,但是通过放热量(Q)、最大反应速率到达时间为24h时的起始温度(TD24)、表观活化能(E)等参数的比较,得到危险性的排序为TNT/MgH2>TNT/Mg(BH4)2>TNT;(2)MgH2的加入有加速RDX第二段分解的趋势,Mg(BH4)2没有该效应;MgH2和Mg(BH4)2的加入均能降低RDX发生分解的难度,MgH2对此的作用更加明显;而一旦发生事故,含有Mg(BH4)2的RDX混合物具有更大的危险程度;(3)MgH2的添加使AN出现两段放热,认为MgH2与AN直接发生了固相反应,危险性大幅增加,Mg(BH4)2加入AN后混合物的TD24提高了70℃左右,反应热也发生了降低,认为Mg(BH4)2对AN的热安全性没有负面作用。

李敏[8](2015)在《结晶状亚硝酸钠对乳化炸药热稳定性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为研究结晶状亚硝酸钠对硝酸铵、乳胶基质及乳化炸药的热稳定性影响,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加速量热仪(ARC)、改进的通风管试验(MVPT)对硝酸铵、乳胶基质及乳化炸药的热分解过程进行研究,并参照联合国《硝酸铵乳胶、悬浮剂或凝胶的热稳定试验》对三种样品与结晶状亚硝酸钠混合体系的热稳定性分别进行测试。硝酸铵、乳胶基质及乳化炸药在小当量的DSC和ARC试验中初始热分解温度分别为:203.67℃、243.13℃、224.02℃和245.62℃、245.56℃、215.58℃;在大当量的MVPT试验中,硝酸铵、乳胶基质及乳化炸药发生显着热分解的温度为150℃、173℃、160℃。由此可见,试验样品量对样品热分解特性有显着影响,表现为样品试验当量越大,样品的热分解初始温度越低。硝酸铵、乳胶基质及乳化炸药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与10g结晶状亚硝酸钠混合体系热稳定试验结果表明,当硝酸铵和乳化炸药的温度分别达到45℃和50℃,硝酸铵和乳化炸药与10g结晶状亚硝酸钠会发生显着的放热效应,乳胶基质在100℃内与10g结晶亚硝酸钠未发生剧烈的放热效应,表明随着样品体系中的水含量增加,与结晶状亚硝酸钠发生剧烈反应的临界温度升高。硝酸铵、乳胶基质及乳化炸药在临界温度条件下,结晶状亚硝酸钠临界添加量分别为1g、10g、2g,结果表明随着样品体系水含量增加,临界温度下亚硝酸钠的临界添加量增大。

何伯应[9](2014)在《连续膨化炸药生产线安全性分析》文中提出本文针对连续膨化硝铵炸药生产线在线生产安全性,从生产线的厂房布置、设备、工艺、人员、原材料等基本危险因素阐述,结合硝酸铵、膨化硝酸铵、膨化炸药的热安全性分析和生产线膨化工序、混药工序、装药工序工艺设备、远程程序化监控的安全论述,论证连续化膨化硝铵炸药生产线安全生产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保利民爆济南公司的连续膨化硝铵炸药生产线,从厂房的布置、设备、工艺的选择、远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提高了膨化生产线的本质安全性,通过对生产线危险因素分析,可以有效地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炸药的安全文明生产是可行的,同时给对膨化硝铵炸药生产线安全生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何志伟,颜事龙,刘祖亮[10](2014)在《加速量热仪研究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啶-1-氧化物的绝热分解》文中研究指明为考察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啶-1-氧化物(ANPyO)的热稳定性,用绝热加速量热仪测定了ANPyO的绝热分解过程,获得了分解的温度、压力、升温速率等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以及温升速率、分解压力随温度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绝热分解过程有两个放热反应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为主要的热分解阶段,温升速率有显着的变化。计算得表观活化能为293.61 kJ·mol-1、指前因子为1.515×1023min-1,反应热为940.92 J·g-1。ANPyO初始分解温度高达290.8℃,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二、膨化硝酸铵绝热分解的加速量热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膨化硝酸铵绝热分解的加速量热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太安生产废药的分离表征及安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含能副产物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处理技术
        1.2.2 国外处理技术
    1.3 副产物分离表征技术
    1.4 研究内容
2 太安生产废药的分析
    2.1 太安生产废药的产生
        2.1.1 太安生产的工艺原理
        2.1.2 太安生产废药的来源
    2.2 太安生产废药的表征
        2.2.1 太安的紫外吸收波长测定
        2.2.2 太安生产废药的薄层色谱表征
        2.2.3 太安生产废药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2.2.4 太安生产废药质谱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太安生产废药的分离及主要组分表征
    3.1 仪器与药品
    3.2 副产物分离
        3.2.1 溶剂分离
        3.2.2 柱层析法分离
    3.3 晶体分析
    3.4 副产物主要组分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太安生产废药的安全性能研究
    4.1 热分解性能研究
        4.1.1 差示扫描量热法
        4.1.2 绝热加速量热法
        4.1.3 热分解特性参数的校正
        4.1.4 动力学参数计算
        4.1.5 机理函数的计算
        4.1.6 计算最大速率时间
        4.1.7 不归还温度与自加速热分解温度
    4.2 机械感度测定
        4.2.1 撞击感度测定
        4.2.2 摩擦感度测定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工业炸药自持燃烧压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常用工业炸药介绍
        1.2.1 乳化炸药简介
        1.2.2 膨化硝铵炸药简介
        1.2.3 改性铵油炸药简介
        1.2.4 水胶炸药简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硝酸铵的热分解机理
        1.3.2 乳胶基质燃烧机理研究
        1.3.3 乳化炸药局部引燃试验研究
        1.3.4 含水炸药MBP的试验研究
    1.4 本论文的工作
2 MBP试验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2.1 MBP测试原理与试验系统设计
        2.1.1 MBP测试原理
        2.1.2 压力控制系统的设计
        2.1.3 压力采集系统的设计
        2.1.4 点火系统的设计
    2.2 MBP试验操作步骤
    2.3 试验系统的校准
        2.3.1 压力测量值校准
        2.3.2 系统稳定性检测
    2.4 本章小结
3 乳化炸药MBP试验研究
    3.1 乳胶基质MBP试验研究
        3.1.1 试验方案
        3.1.2 试验样品
        3.1.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2 煤矿许用乳化炸药MBP试验研究
        3.2.1 试验方案
        3.2.2 试验样品
        3.2.3 空气气氛中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3.2.4 氮气气氛中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3.2.5 水含量对煤矿许用乳化炸药MBP的影响
        3.2.6 消焰剂对煤矿许用乳化炸药MBP的影响
    3.3 粉状乳化炸药MBP试验研究
        3.3.1 试验方案
        3.3.2 试验样品
        3.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其他种类工业炸药MBP试验研究
    4.1 膨化硝铵炸药MBP试验研究
        4.1.1 试验方案
        4.1.2 试验样品
        4.1.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2 改性铵油炸药MBP试验研究
        4.2.1 试验方案
        4.2.2 试验样品
        4.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 水胶炸药MBP试验研究
        4.3.1 试验方案
        4.3.2 试验样品
        4.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乳胶基质的安全性及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乳化炸药的发展
        1.1.2 现场混装乳化炸药的发展
        1.1.3 典型乳化炸药事故
    1.2 乳胶基质的安全性研究现状
        1.2.1 乳胶基质的热分解特性研究
        1.2.2 乳胶基质的爆炸特性研究
        1.2.3 化学敏化剂对乳胶基质安全性的影响研究
    1.3 联合国危险品分类试验方法的应用研究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乳胶基质的热分解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差示扫描量热法试验(DSC)
        2.2.1 试验样品与仪器
        2.2.2 DSC试验结果与分析
    2.3 加速量热法试验(ARC)
        2.3.1 试验样品与仪器
        2.3.2 ARC试验结果与分析
    2.4 改进的通风管试验(MVPT)
        2.4.1 试验原理与设备
        2.4.2 试验样品
        2.4.3 MVPT试验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环境刺激对车载乳胶基质的安全性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加速老化试验
        3.2.1 试验样品
        3.2.2 高低温循环试验
        3.2.3 振动试验
        3.2.4 温度和振动叠加作用试验
        3.2.5 试验表观结构与结果分析
    3.3 理化性质表征试验
        3.3.1 试验样品
        3.3.2 水溶法(硝酸铵析出量)
        3.3.3 电导法
        3.3.4 粘度法
        3.3.5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DSC分析试验
        3.4.1 试验仪器与测试条件
        3.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大药量慢速升温试验
        3.5.1 试验装置
        3.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6 简化通风管试验
        3.6.1 试验装置
        3.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7 ANE隔板试验
        3.7.1 试验装置与试验步骤
        3.7.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8 克南试验
        3.8.1 试验装置与试验步骤
        3.8.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9 本章小结
4 亚硝酸钠对乳胶基质安全性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样品
    4.3 DSC分析试验
        4.3.1 试验仪器与测试条件
        4.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ARC分析试验
        4.4.1 试验仪器与测试条件
        4.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大药量慢速升温试验
        4.5.1 试验装置
        4.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6 杜瓦瓶恒温试验
        4.6.1 试验装置
        4.6.2 试验方案
        4.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7 反应动力学分析
        4.7.1 基于DSC测试结果的动力学分析
        4.7.2 基于ARC测试结果的动力学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5.2 本文的主要特色与创新性
    5.3 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H发泡剂的工艺热危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附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化工工艺安全研究进展
        1.2.2 热危险性研究进展
        1.2.3 H发泡剂生产工艺及热危险性研究
    1.3 本文的工作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热危险性评估方法及主要实验设备
    2.1 热失控危险性评估方法
        2.1.1 物质危险性评估方法
        2.1.2 反应过程危险性评估方法
    2.2 热动力学分析方法
        2.2.1 多重扫描速率的不定温法
        2.2.2 积分法
        2.2.3 微分法
    2.3 热分析主要设备
        2.3.1 反应量热仪RC1e
        2.3.2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及数据分析方法
        2.3.3 绝热加速量热仪ARC
        2.3.4 C80微量热仪
        2.3.5 动力学分析软件AKTS
第三章 物质热稳定性分析
    3.1 物质危险性理论评估
    3.2 物质危险性的实验分析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设备及方法
        3.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 含水率对H发泡剂热稳定性的影响
        3.3.1 实验条件
        3.3.2 ARC实验原理及数据处理方法
        3.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发泡剂反应过程危险性分析
    4.1 实验方法
        4.1.1 工艺条件对反应过程危险性以及产率影响的实验方法
        4.1.2 反应过程中混合物料热稳定性分析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实验获得的数据类型
        4.2.2 工艺条件对反应过程危险性以及产率的影响
        4.2.3 反应过程中样混合物料的热稳定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艺危险性评估
    5.1 工艺危险性评估参数的获取方法
        5.1.1 目标反应温度
        5.1.2 技术最高温度
        5.1.3 失控体系能达到的最高温度
        5.1.4 失控体系最大反应速率到达时间TMRad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1 H发泡剂工艺危险度分级
        5.2.2 安全工艺条件指导性意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H发泡剂的热动力学研究
    6.1 热动力学研究方法
    6.2 热力学模型
        6.2.1 概况
        6.2.2 热力学模型
        6.2.3 多层中的温度分布图
    6.3 H发泡剂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6.3.1 H发泡剂的分解动力学
        6.3.2 等温模式下的反应进程
        6.3.3 H发泡剂分解最大反应速率到达的时间
        6.3.4 H发泡剂包装产品热分解的SADT模拟计算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实验结论
    7.2 建议措施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5)AKTS模拟分析硝酸铵的热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试验条件及分析方法
    1.1 试剂及仪器
    1.2 试验方法
    1.3 AKTS软件分析
    1.4 风险矩阵法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热稳定性分析
    2.2 热危险性分析
        2.2.1 动力学分析
        2.2.2 热危险性预测
        2.2.3 热危险性评估
3 结论

(7)金属氢化物对典型单质炸药安全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金属氢化物的起源
        1.1.2 金属氢化物与含能材料的关系
        1.1.3 混合炸药安全性研究的重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金属储氢材料研究进展
        1.2.2 储氢材料在含能材料中的应用
        1.2.3 燃爆物质危险性分析的现状
        1.2.4 量子化学在含能混合材料中的应用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含金属氢化物炸药的配方设计研究
    2.1 配方设计方法
    2.2 数学模型的建立
        2.2.1 目标函数的选定
        2.2.2 约束条件
        2.2.3 模型的确定和求解
    2.3 爆热绝热法测量值
        2.3.1 实验装置及原理
        2.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密度泛函理论研究炸药分子在MgH_2表面的吸附分解
    3.1 引言
    3.2 计算过程
    3.3 结果和讨论
        3.3.1 吸附前后模型
        3.3.2 几何结构和电荷
        3.3.3 吸附能和态密度
    3.4 本章小结
4 含MgH_2和Mg(BH_4)_2炸药的机械感度研究
    4.1 实验装置及方法
        4.1.1 撞击感度
        4.1.2 摩擦感度
    4.2 实验样品
        4.2.1 XRD表征
        4.2.2 SEM表征
    4.3 机械感度结果
    4.4 结果分析
        4.4.1 起爆机理和感度影响因素
        4.4.2 金属氢化物对炸药机械感度的影响分析
    4.5 雷管感度
    4.6 本章小结
5 MgH_2和Mg(BH_4)_2对TNT热安定性影响的研究
    5.1 实验方法
        5.1.1 差示扫描量热法
        5.1.2 绝热加速量热法
        5.1.3 真空安定性测试
        5.1.4 样品制备
    5.2 实验结果
        5.2.1 基于动态DSC的MgH_2和Mg(BH_4)_2的释氢过程
        5.2.2 基于动态DSC的TNT及其混合物的热分解
        5.2.3 绝热条件下TNT及其混合物的热分解
        5.2.4 金属氢化物对TNT的热分解机理的影响
        5.2.5 真空安定性
    5.3 本章小结
6 MgH_2和Mg(BH_4)_2对RDX热安定性影响研究
    6.1 实验结果
        6.1.1 基于动态DSC的RDX及其混合物的热分解
        6.1.2 绝热条件下RDX及其混合物的热分解
        6.1.3 金属氢化物对RDX的热分解机理的影响
        6.1.4 真空安定性
    6.2 本章小结
7 MgH_2和Mg(BH_4)_2对AN热安定性影响的研究
    7.1 AN的相变和热分解
        7.1.1 AN的相转变
        7.1.2 AN的热分解
    7.2 金属氢化物对AN热分解的影响
        7.2.1 基于动态DSC的AN及其混合物的热分解
        7.2.2 绝热条件下AN及其混合物的热分解特性
        7.2.3 金属氢化物对AN热分解机理的影响
    7.3 真空安定性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论文的创新点
    8.3 本文的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结晶状亚硝酸钠对乳化炸药热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1.2.2 乳化炸药的热分解特性研究现状
    1.3 工业炸药的安全性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硝酸铵、乳胶基质及乳化炸药的热分解特性
    2.1 硝酸铵、乳胶基质及乳化炸药的DSC试验
        2.1.1 试验测试原理
        2.1.2 试验仪器与条件
        2.1.3 试验样品
        2.1.4 DSC试验数据
        2.1.5 DSC试验结果分析
    2.2 硝酸铵、乳胶基质及乳化炸药的ARC试验
        2.2.1 仪器结构及测试原理
        2.2.2 试验测试条件
        2.2.3 ARC试验数据
        2.2.4 ARC试验结果分析
    2.3 改进的通风管试验
        2.3.1 试验装置
        2.3.2 试验样品
        2.3.3 试验条件及过程
        2.3.4 MVPT试验结果
        2.3.5 MVPT试验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温度对硝酸铵、乳胶基质及乳化炸药与亚硝酸钠混合体系热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3.1 试验部分
        3.1.1 试验样品
        3.1.2 试验仪器与条件
        3.1.3 试验数据
        3.1.4 试验结果分析
    3.2 本章小结
4 添加量对硝酸铵、乳胶基质及乳化炸药与亚硝酸钠混合体系热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4.1 工业生产过程中亚硝酸钠添加量的理论估算
    4.2 试验部分
        4.2.1 试验样品与仪器
        4.2.2 试验结果
        4.2.3 试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连续膨化炸药生产线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ontents
1 绪论
    1.1 工业炸药概况
    1.2 膨化炸药的简述
    1.3 保利济南公司膨化硝铵炸药生产线的简述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2 从原材料的性能特征分析生产工艺的安全性
    2.1 硝酸铵
        2.1.1 硝酸铵的多晶现象
        2.1.2 吸湿性
        2.1.3 结块性
        2.1.4 硝酸铵的化学性质
    2.2 木粉
    2.3 油相材料
        2.3.1 沥青
        2.3.2 石蜡
        2.3.3 柴油
3 膨化硝酸铵及其炸药的热力学稳定性的研究
    3.1 硝酸铵绝热分解的研究
        3.1.1 硝酸铵的绝热分解
        3.1.2 膨化硝酸铵的加速量热法研究
        3.1.3 安全性评价
    3.2 膨化硝铵炸药的绝热分解的研究
        3.2.1 岩石膨化硝炸药的绝热分解过程
        3.2.2 岩石膨化硝铵炸药绝热分解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分析和讨论
4 膨化岩石炸药的连续化生产工艺
    4.1 膨化硝铵炸药连续化生产工艺流程
    4.2 膨化硝酸铵的生产工序
        4.2.1 膨化硝酸铵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参数
        4.2.2 从膨化硝酸铵的工艺流程上的安全性分析
    4.3 混合工序
        4.3.1 混药工序的工艺流程及参数
        4.3.2 混药工序的安全性分析
    4.4 装药工序
        4.4.1 装药工序的工艺流程
        4.4.2 装药过程的安全性分析
5 膨化硝铵炸药生产线电子监控系统
    5.1 电子监控系统的概述
        5.1.1 自控系统的工作原理
        5.1.2 音视频监控系统
    5.2 电源紧急停止系统
    5.3 自动控制与安全连锁
    5.4 膨化生产线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
        5.4.1 火灾、爆炸危险因素的分析
        5.4.2 物质的危险性
        5.4.3 膨化硝铵炸药生产过程危险性分析
        5.4.4 雷电、静电危险性分析
        5.4.5 膨化生产线其他伤害及分析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加速量热仪研究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啶-1-氧化物的绝热分解(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样品
    2.2 仪器与测试条件
3 结果与讨论
    3.1 绝热分解过程
    3.2 测试数据的校正
    3.3 动力学参数和热力学参数计算
4 结论

四、膨化硝酸铵绝热分解的加速量热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太安生产废药的分离表征及安全性能研究[D]. 悦征. 中北大学, 2021(09)
  • [2]工业炸药自持燃烧压力研究[D]. 田曜恺.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1)
  • [3]乳胶基质的安全性及影响机理研究[D]. 吴秋洁.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4]H发泡剂的工艺热危险性研究[D]. 徐二永.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17(04)
  • [5]AKTS模拟分析硝酸铵的热稳定性[J]. 张巍青,徐二永,李翠清,李建刚,陈思凝,王如君. 爆破器材, 2017(04)
  • [6]2,4,6-三氨基-3,5-二硝基吡啶-1-氧化物与氟橡胶造型粉的绝热分解[A]. 何志伟,刘祖亮. 中部四省化学化工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摘要集, 2016
  • [7]金属氢化物对典型单质炸药安全性影响的研究[D]. 姚淼. 南京理工大学, 2015(06)
  • [8]结晶状亚硝酸钠对乳化炸药热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 李敏. 南京理工大学, 2015(01)
  • [9]连续膨化炸药生产线安全性分析[D]. 何伯应. 安徽理工大学, 2014(02)
  • [10]加速量热仪研究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啶-1-氧化物的绝热分解[J]. 何志伟,颜事龙,刘祖亮. 含能材料, 2014(01)

标签:;  ;  ;  ;  ;  

膨胀硝酸铵绝热分解的加速量热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