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调查报告撰写中的一些技术问题

审计调查报告撰写中的一些技术问题

一、撰写审计调查报告的若干技法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浩[1](2014)在《传承与突破: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近30年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学术论着数量增长很快,研究水平有所提高,应用创新等增多,但从总体上看,图书馆学研究质量的提高与论着数量的快速增长并不同步。面对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图书馆学研究质量的提高和学术创新更为迫切和必要。为了解决图书馆学学术创新,尤其是重大创新较少的问题,必须夯实学科基础,明晰学术规范。然而,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研究和践行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原因何在?应采取哪些对策?这些问题还没有被系统研究过。有鉴于此,本文特对这些问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学术规范是学术共同体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参与制定的有关各方共同遵守的有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各种准则和要求,是整个学术共同体在长期学术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和概括。学术规范是与学术研究活动相伴而生、相随而行的,图书馆学在其长期的发展中存在着自身的学术规范,它是图书馆学学术秩序得以健康维持的基本法则。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作为图书馆学界的基本理念和共同认同,蕴涵于图书馆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是图书馆学研究的基石。目前学界对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研究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分别从不同的研究视角论证图书馆学学术规范。总体而言,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研究内容大体包括学术道德层面、学术运作层面、学术法规层面,体现在科研的价值取向、内容和技术标准、法律界限等焦点问题上,涵盖学术研究活动的各主要环节,包括研究基本规范、研究程序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成果撰写规范、引文规范、署名规范、学术评价规范与学术批评规范等内容。本文的研究按照逻辑次序展开,通过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调查法等来研究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相关命题,主要立足解决以下关键难点问题:着重在理论上探讨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的基本概念、核心要素和相关命题,论述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理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来综合分析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理论框架。在实践上为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言。从总体上依次论述了本文研究的问题、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指出当前研究的空白和薄弱之处,同时提出了本文采用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本章主要分析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的基本概念,并阐述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涉及到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图书馆学学术创新和学术规范的关系。第三章,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现状问卷与访谈调查分析。本章结合前面的理论论述内容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开展了实地调查和专家访谈,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图书馆学期刊论文撰写规范文本调查分析。本章抽样调查了国内外部分图书馆学学术期刊登载的研究型论文的撰写规范情况,主要查看论文的文摘、关键词、文献综述的撰写和文后参考文献的着录是否规范,并对国内外期刊论文的规范情况做了对比分析。第五章,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成就、失范表现及其原因分析。本章在上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所取得的进展、失范的主要表现形式,并深入分析了其原因。第六章,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内容阐释。本章重点阐述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研究规范、研究程序规范、写作规范、引文规范、成果发表规范、学术批评规范、学术评价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等。第七章,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实施对策与建议。本章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建设的原则,总结出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实现的具体途径和具体对策,以期为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践行和学术创新提供借鉴。第八章,结论和展望。本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得出主要研究结论,归纳了本文的主要学术创新之处,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内容。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研究有助于营造公平合理的学术环境、提升研究水平和效率、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建设、培养学术新人的规范意识、扩大国际学术同行交流。图书馆学学术规范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有机体,涉及到研究主体的基本价值观、研究形式的技术规范、研究内容的实质规范,具体说来,包括了学科基本概念和术语规范、学术原理命题规范、学科方法规范、职业伦理规范等。本文的研究是对这些规范内容的提炼总结,通过分析这些规范的理论研究视域和建设策略,来达到对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深入认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深远地影响着学术交流、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学术交流应当言之有物,论证有据,令学术同行共享各自的研究经验,启迪新的学术思想火花,所有这些均取决于遵守学术规范的程度。学术积累对一门学科的健康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学术规范要求这种学术积累必须来自于各种大大小小的创新,避免无意义的重复研究。学术规范并不是限制学术研究中的创新,恰好相反,而是合理调整学术创新的途径,明确研究中的创新宗旨,促进真正的学术创新。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只是一个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图书馆学研究的创新,规范与创新,两者相得益彰。提倡学术规范,并不是扼杀创新,而是为创新树立一个公认的行为准则,避免创新走弯路。进行创新的同时,也是对现有学术规范的一种检验,如果实践证明现有的学术规范会阻碍创新,那么就应当修正那些不合理的学术规范。总之,学术规范和创新两者不可偏废,两者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推动着彼此的良性发展。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发展过程呈现出问题——创新——确立规范——新问题——再创新——再规范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此循环反复,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相关研究才能从低级走向高级,逐步完善。调查发现,目前相当多的研究人员对图书馆学的研究步骤、写作要领、引文选择、学术批评和评价规范、学术道德、学术法规等认知有限,有的甚至一无所知,迫切需要高度重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知识的研究与传播。国外有关学术规范和学科方法论的研究水平高于国内,尤其是在各种规范文本的研制与编写方面,也有必要广泛涉猎和借鉴国外有关成果,以期不断改进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本研究发现,图书馆学学术规范至少包括8大规范。这些规范既有与其他学科共有的通用性规范,亦有其个性化规范。不论是通用还是个性规范都对图书馆学的学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图书馆学学术共同体必须从外部与内部两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研究与传播,加强对研究人员,尤其是青年学者、研究生等的学术训练和研究伦理教育,回归学术研究的本质,不搞无意义的重复研究和平庸研究,更不能搞虚假研究,确实促进图书馆学知识增量,不断提高图书馆学学科成熟度。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较系统地研究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规范与创新的关系;较完整地提出了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基本内容;较详细地摸清了图书馆学研究遵守学术规范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确立与完善,学术创新的实现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将不可避免的受到其所处外界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反映出一定地域、时间和空间里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对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多样性的研究,有助于学术的发展与繁荣,从而有助于在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的认知上更加接近其真理。

曹勇[2](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荣山庆二(Sakayama Keiji)[3](2013)在《日本文物建筑保护及维修方法研究 ——并浅述中国保护现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论述日本文物建筑的保护修复,并切入中国的古建筑修复制度与方法,作概说及论述。日本于19世纪中期开始颁布文化保存相关法律:明治四年(1871)《古器旧物保存方》、明治十三年(1880)年《古社寺保存金》、明治三十年(1897)《古社寺保存法》制定法律,昭和四年(1929)《国宝保存法》、昭和二十五年(1950)发布了完整的《文化财保护法》;而中国则从清末开始重视文物建筑的保护,民国19年(1930年)发布了《古物保护法》,50年后,于1982年颁布了《文物保护法》。论文以日本的维修准则的变化谈起,涉及技术概况、修复资财以及自古以来的工匠传承、现代的训练方式、发展到保存活用、历史的环境保存方法等内容,进而得出结论。作者在日本从事文物建筑维修工作,并且编写了数册修复报告书,了解日本方面的体制与维修操作方法,并据此论述日本的文物建筑修复方法。除了维修实例、制度上的论述外,材料的确保,维修事业人才培养也是重要的环节,也作详细的说明。文物建筑在修复环节上,设计监理是最重要的。另外维修调查的方法及调查细部的论述,古材的判断方法与榫口接榫式样,古式建筑原样的分析方法也在论文中说明。保护事业亦然不能忽略保护原则,日本与中国同样追求复古与“修旧如旧”的原则。本论文在历史建筑修复保护的论述上以日本为主,中国为辅,特别在后章具体例举说明日本的史迹整备方法,各具备代表性大型修复现场作概述。其中涵盖了数栋亲自修复文物建筑的详细现状变更的资料,作为中国方面提供参考的思路。

夏睿[4](2011)在《现代商务文书写作规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写作在日常商务活动中扮演着决策、提示、规划等重要角色。如何使商务文书的写作更加规范,是本文拟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参考已存文献及专家学者的观点,进行一场对商务文书体系内部的宏观梳理、反思和总结。伴随2003年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撤销,国家商务部的成立,商务文书写作的研究从空白开始渐进的丰富起来。商务文书的撰写、传递与生效和现代经济管理是同步的,两者结合为一体。现代经济管理的一系列本质特性必然要求商务文书写作同时也遵循这样或那样的原则。本文重点从选材的角度、构思布局、语言、写作技法的选用上探究如何规范商务文书的写作,致力于从写作原理和写作思维学的角度上,深入分析选材、谋篇、布局运用在商务文书写作中的规范程式。而这种程式,伴随着网联时代、无国界时代的到来也会逐渐变化、更加规范。建立在管理活动基础上的商务文书写作,日益多元化发展,此情况下,更新商务文书相关概念,规范完善写作体系,寻求有效提高商务写作能力的途径,越来越成为现代商务管理活动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温玉清[5](2006)在《二十世纪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历史、观念与方法 ——中国建筑史学史初探(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学术历程进行较为全面的回顾和综述,以中国建筑史学研究所涉及的诸多问题为纲,叙述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发展变迁的整体系统,探寻中国建筑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具有深厚学术内涵的学科体系其内在基本规律,反思其成败得失,力求对未来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深入与拓展提供方法论意义上的参照。作为学术史研究,本文以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发展之时代顺序为叙述理路,结合大量第一手档案史料之整理,基本厘清、还原了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各相关学术机构、研究者及其研究情况的历史面貌,并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建筑史学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蒋立五[6](2001)在《撰写审计调查报告的若干技法问题》文中指出

粟琪[7](2020)在《女频小说的女性意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女频小说的兴起是一种有热度的文艺、文化现象。在社会学下观照,它体现出了明显的性别分野;在文学下观照,有不同于精英文学的频文学特点。网络小说阅读受众性别分化特征明显既有创作者性别之故,又与阅读平台有意识地塑造、筛选、固化栏目类型,将读者性别社群化有关。随着阅读流行风潮的变化,其吸引受众的内容和形式也随之变化。自诞生之初,女频小说就以切近时代热点的女性意识,成功在社交话语空间呈高讨论度之势。同时其自身意识表达的进步与否也成为了学术界探讨的话题。通过分析女频小说典型的叙事空间和人物形象,剖析女性意识在这些权力空间和镜像中的映射,挖掘潜藏在叙事空间之下女性对社会关系中权力分配的认知维度。作为21世纪中国大陆现象级的文艺创作活动,女频小说内部出现了相当数量、有探讨价值的小说文本,即典型作品。这种典型既体现为女性的生存空间在当下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之下的物理生存空间的典型性,又表征为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精神意识的变迁,同时还随着权力话语的演变而呈现出不同的生存意识。在此种背景下来探讨典型女频小说的多样女性意识构建,既是符合文化发展潮流又是契合女频小说创作实绩的选择。本文尝试挑选女频小说中的典型文本,围绕不同类型的女频小说所流露的不同女性意识进行分类和研究。从女性视角出发考察,女频小说文本在留存女性精神成长印记、实践当代女性婚恋理想、揭示当下时代文化症候的特定历史时期书写的意义和价值。论文绪论部分界定了女频小说和女性意识的定义和特点,介绍女频小说创作的分类以及涉及女性意识的主题在网络小说文本中呈现的主题研究现状,梳理女性意识与女频小说代表作品的关系。说明女频小说代表作品的选取依据,其中着重阐释依据之一的大“IP”和女频小说典型性的关联,罗列出本文研究涉及到的典型女频小说,明确研究对象、研究起点、研究方法,为后续研究打下良好基础。正文总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宏观上梳理女频小说的起点、热点和争议点。关注与网络文学相关的文艺政策和媒介环境,以及女频小说的发表平台、传播渠道、类型设置和写手、读者群体特点。从女频小说的兴起过程去整体把握女频小说创作和传播中的女性意识。女频小说所涉及的主题内容相当广泛,其本身在言情外壳之下包裹着更多有待探索与讨论的当代女性意识话题。第二章就女频小说里叙事空间的表现形态和其中内蕴的女性权力意识进行分类描述。主要按典型物理和精神空间、人物形象、男女关系设置进行讨论,以校园、职场、宫廷、天庭、奢侈消费等空间进行观照。其中,这几种典型空间的选取与此前经典现当代小说文本对其反映的差异性,也是论文关注点之一。接着分析空间里被看的男性他者形象塑造背后潜藏的女性的婚恋意识。从女性典型形象的选择看女性的镜像意识和自我认知。从男女关系模式设置上来分析典型女频小说主动表现何种女性意识选择上的价值取向和言说立场,即一方面注重对当代女性现实生存境遇进行观照,另一方面又着力开拓女性精神依存的新方式。第三章分析女频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叙事呈现方式。在第一、二章对女频小说的兴起和叙事空间与权力分配分析总结的基础上,这一部分主要是从女性叙事策略的方向去探讨。女频小说里的女性意识建构主要通过三种渠道加以考察。一是从女频小说的叙事视角出发,分析其选取的不同叙事视角侧重对女性意识进行哪些不同的建构;二是从类型化叙事的角度出发,探寻其与女性意识建构的联系与意义;三是结合互文文学理论,考察其在传统文学意义上、网络文化和个人经历上的语言风格上的互文效果。具体体现为在既有文学传统和常识影响下典型女频小说里女性故事空间和人生经历的建构。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典型女频小说所包蕴的女性意识建构的不同方式,完成了多元和差异化的文本风格塑造,产生了独特的文化意义。第四章则是在前三章的基础上对女频小说里关于女性精神成长印记和当代文化症候表达的意义和启示的阐释。作为一种现象级的文学类型,女频小说一方面在对女性意识的表现中确认了自身在当下城市中的社会定位,有利于反应女性聚焦的热点话题和女性文化潮流。另一方面,这不仅是女性个人心智的成长,其背后也映射着一段时期社会文化的变迁。同时可以看到,在女频小说发展的二十余年里,虽然出现了许多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但也涌现出了一部分具有代表意义的女频小说。其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有关两性伦理道德建设的探索,充满理想主义和勇气,纠正了女频小说发展之初写作内容上的一些极端倾向,从而促进了女频小说的良性发展。结语部分,总结了女频小说里女性意识的建构对于反映当代女性生存境遇,提供生存经验共享与精神成长反思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并进一步总结其在人文关怀、文艺传统传承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刘鑫博[8](2019)在《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下船舶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以《联合舰队维修手册》第五册(第6-11章)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今,我国海军事业发展迅速,学习借鉴美国海军舰队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对我国在舰队维修保养方面有着较为重要的参考作用。鉴于英汉科技文本中存在大量专业术语与中长句,且大多属于信息型文本,翻译时应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遵循“真实性第一”原则,选取恰当的翻译方法,以使译文通俗易懂。基于此,本文以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对船舶英语汉译策略进行研究。研究从判断原文的文本类型出发,在词汇与句子层面进行实例分析,总结出在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词汇层面(缩略词明示、修饰语前置与转换、将名词性短语译为动词性短语)及句子层面(语态变换、句群重组、逻辑显化)的主要翻译策略,以期为科技文本的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王枫[9](2019)在《文化语义学视域下的琴棋书画类熟语研究》文中提出熟语是一种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属性,其中又以熟语语义的文化特征最为明显,体现在熟语语义生成的理据、文化机制和熟语语义内涵中凝结的民族文化信息。从文化语义学的视角进行熟语研究,是分析和阐释熟语与文化关系的关键所在。被称之为“文人四艺”的琴棋书画,其物态形式及行为范式由汉民族后天创造发明、约定俗成,是汉民族经验智慧的成果,也是汉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类型。从这一具体文化类型的属性特征来看,琴棋书画文化首先包括与琴棋书画活动相关的各类物态产品,如琴棋笔墨纸砚丹青等;还包括与琴棋书画活动相关的各类精神产品系统,如听觉符号系统(琴乐)、规则符号系统(棋法)和视觉符号系统(书画作品),如记录和阐释琴棋书画文化内容的各种文献典籍文本系统,特别是包括附加了琴棋书画文化价值的语言符号系统。琴棋书画艺术历史演变的长期性、文化事项主体阶层的特殊性、文化内涵的丰富性、文化价值的独立性,均在汉语系统特别是琴棋书画类熟语系统中有着充分的体现。琴棋书画类熟语一方面以自然语言符号的身份完成琴棋书画文化的积累、记忆和创新,另一方面以极具文化价值的特殊语言符号的身份参与了琴棋书画文化价值、思维模式,乃至汉民族文化价值、思维模式的建构。琴棋书画类熟语也成为汉民族琴棋书画文化解码的重要路径。本文以文化语义学为研究视角,选择与琴棋书画四艺相关的熟语(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各类辞书语典、古代文献典籍及现代汉语文献中该类熟语的存在方式和语义表达,揭示琴棋书画类熟语的文化背景,阐释琴棋书画类熟语的文化语义,提炼琴棋书画类熟语在知识文明、价值观念、认知思维模式三个不同文化层次的文化价值,呈现琴棋书画类熟语的文化语义面貌,同时对该类熟语的变异和传承进行讨论和总结。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绪论。明确论文琴棋书类画熟语研究的选题,阐述文化语义学和熟语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其研究现状,分析琴棋书画类熟语的文化语义学价值,说明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一章琴棋书画类熟语的产生基础和类型。琴棋书画类熟语的产生基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的古琴、围棋、书法、绘画艺术文明,四艺的演进历史及其发展维度催生并逐渐丰富了琴棋书画类熟语的具体表达,成为琴棋书画类熟语产生的社会基础。汉民族雅文化为特征的价值导向和审美心理是琴棋书画类熟语语义表达的心理基础,取象比类的认知方式是琴棋书画类熟语生成的思维基础和模式。第二章琴棋书画类熟语的知识文明。挖掘琴棋书画类熟语体现和反映的与琴、棋、书、画相关的知识文明,包括琴棋书画的形制特征、表现方式、具体内容、相关技法与规则、相关历史人物与事件等。第三章琴棋书画类熟语的价值观念。论证琴棋书画类熟语呈现了中国文人以“雅”为趣的诗意人生,建构了以“雅”为正的人格修行;呈现了艺术领域勤奋与创新的品格追求,建构了艺术领域之外汉民族勤劳积极的价值观念;呈现了通往艺境的物我合一精神状态,建构了大道至简、系统平衡的审美标准。第四章琴棋书画的隐喻、转喻认知。通过梳理琴棋书画类熟语中隐喻的基本面貌和层次范畴,揭示琴棋书画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文化衍生,以及熟语隐喻的述谓特征。通过梳理琴棋书画概念的转喻命名,说明汉语转喻指称中的取象涵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以琴棋书画类熟语为例讨论熟语的语义加工与理解。第五章琴棋书画类熟语的变异与传承。琴棋书画类熟语在逐渐凝固化的历时传承与共时传播过程中形成大量变体,论文对其变体类型、原因、变体间关系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琴棋书画类熟语以文化性符号的身份实现了语言和文化的稳固传承,这是熟语的特殊形式和琴棋书画强文化性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结语。对论文的核心观点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了论文研究中未能避免的偏颇之处和今后可以继续深入的方向。

高沂琛[10](2019)在《日本历史街区活化中的社区参与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当前应对历史街区的“失活”现象还是主要以政府主导的方式为主,社区参与不足;且出于抢救性保护的要求和政绩需要,通常项目周期较短,项目间连续性差。而诸多研究表明,社区参与对历史街区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活化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且随着居民意识和需求层次的提升,社区参与和多主体协作的导入和深化,必将是历史街区活化的发展方向。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取与我国文化背景及历史空间要素接近,且相关理念模式发展较成熟的日本进行研究,并探讨对我国的启示。围绕日本历史街区活化中的社区参与模式“如何考量、如何构成、如何形成、如何借鉴”这四个关键问题,通过对社区参与理论和国外社区参与历史街区活化实践的梳理,构建了“两个分析维度,两类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两个分析维度”——“过程维度”和“行为维度”,用于说明日本历史街区中的社区参与模式的构成。通过理论梳理,本文界定“过程维度”包括单个项目和整体过程两个层级,以及启动期和提升期两个阶段;“行为维度”包含活化主体、活化内容、活化方式三个要素。本文利用该分析框架,结合笔者日本交流期间实际参加和调研的三个实证案例,对日本历史街区中的社区参与模式进行分层级、分阶段的系统分析:以福井县旧三国町发展愿景规划提案分析活化启动期的社区参与,以千叶县做原地区高中生参与企划分析活化提升期的社区参与,以东京都谷中地区活化协作体制分析整体过程中的社区参与。“两类影响要素”——“发展状况要素”和“制度规范要素”,用于分析日本历史街区中社区参与模式的形成机理。本文分别通过对日本城乡发展历程、社区组织基础的分析,阐明“发展状况要素”对历史街区活化中社区参与的影响;通过对行政体制、相关法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援的梳理,解释“制度规范要素”对历史街区活化中社区参与的影响。最后,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各个活化阶段以及制度层面的启示和借鉴,以期为我国具有本土特色的历史街区活化中社区参与理念和模式的构建,及相关制度体制的完善提供参考。

二、撰写审计调查报告的若干技法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撰写审计调查报告的若干技法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传承与突破: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问题、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问题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分析
    2.2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界定
    2.3 图书馆学学术创新的界定
    2.4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的关系
    2.5 主要理论概述
第三章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现状问卷与访谈调查分析
    3.1 问卷调查
        3.1.1 调查过程
        3.1.2 调查分析
    3.2 专家访谈
        3.2.1 访谈过程
        3.2.2 访谈分析
第四章 图书馆学期刊论文撰写规范文本调查分析
    4.1 调查过程
    4.2 调查分析
第五章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成就、失范表现及原因分析
    5.1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建设的成就
    5.2 图书馆学学术失范表现
    5.3 图书馆学学术失范原因分析
        5.3.1 外部原因
        5.3.2 内部原因
第六章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内容阐释
    6.1 图书馆学基本规范
    6.2 图书馆学研究程序规范
    6.3 图书馆学写作规范
    6.4 图书馆学引文规范
    6.5 图书馆学成果发表规范
    6.6 图书馆学学术批评规范
    6.7 图书馆学学术评价规范
    6.8 图书馆学研究方法规范
第七章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实施对策与建议
    7.1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的保障原则
    7.2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建设的主要途径
        7.2.1 培养学术道德修养
        7.2.2 改革学术管理体制
        7.2.3 借助社会公众力量
    7.3 图书馆学学术创新的主要途径
        7.3.1 塑造合理的创新思维
        7.3.2 提炼科学的创新技法
        7.3.3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7.3.4 培养合格的创新人才
        7.3.5 把握社会的确切需求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文创新之处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调查问卷
附录二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2)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日本文物建筑保护及维修方法研究 ——并浅述中国保护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文物建筑的保护
        1.1.2 论文研究的范围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构成
    1.4 重要定义阐释
        1.4.1 中国“文物”的演变
        1.4.2 日本“文化财”的产生
        1.4.3 文化财的语义
    1.5 中国的文物建筑保护历史
        1.5.1 文物建筑保护的萌芽
        1.5.2 中国早期文物建筑保护修复史料汇编整理
        1.5.3 近代以后的文物建筑保护
        1.5.4 文化遗产
    1.6 日本的文物建筑保护历史
        1.6.1 近代以前的文化财保存
        1.6.2 文物保存意识的萌芽
        1.6.3 奈良时代开始重视文物保护
        1.6.4 平安时代初期的继承
        1.6.5 中世、近世维修修复的开端
        1.6.6 明治维新(1866年)前半期的文化财保存
    1.7 中日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组织和国家预算
        1.7.1 文物保护法律的历史
        1.7.2 中日文物建筑保护的重要法律
        1.7.3 中日文物建筑保护组织机构
        1.7.4 中日文物保护预算
        1.7.5 中日文物数量比较
    1.8 日本《文化财保护法》中的保护修复
        1.8.1 概要
        1.8.2 民家(民居)的保存和修理
        1.8.3 近代社寺建筑的保存和修理
        1.8.4 近代建筑等的保存
        1.8.5 近代建筑等的修理和整备利用
        1.8.6 登记有形文化财的保存和利用
    1.9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物建筑保护维修实施Ⅰ:调查准备
    2.1 调查概要
        2.1.1 调查
        2.1.2 指定
    2.2 调查技法的历史过程
        2.2.1 实证调查
        2.2.2 复原调查与科学的调查
    2.3 调查的方法
        2.3.1 遗构调查
        2.3.2 文献及资料调查
    2.4 现场调查
        2.4.1 调查计划的制定
        2.4.2 布局
        2.4.3 规模和构造形式
        2.4.4 各部分的作法
        2.4.5 实测
        2.4.6 后世的改造、维修和复原
        2.4.7 照片拍摄和篆本、拓本、摺本
    2.5 细部手法和时代判定
        2.5.1 柱间的尺寸和结构
        2.5.2 中国历代古尺分析
    2.6 现状变更-申报和援助
        2.6.1 现状变更的概念
        2.6.2 与重要文化财相关的援助措施
    2.7 设计、监理与发包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文物建筑保护维修实施Ⅱ:修理技法
    3.1 保护维修概要
        3.1.1 维修的分类
        3.1.2 修理规划
        3.1.3 修理内容
    3.2 中日文物建筑保护维修技术
        3.2.1 日本的保护修理技术
        3.2.2 中国的保护维修技术
    3.3 工程样式的解释
        3.3.1 临时设施(脚手架)
        3.3.2 基础维修
        3.3.3 落架调查
    3.4 保护维修工程
        3.4.1 木作工程
        3.4.2 屋顶工程
        3.4.3 其他工程
        3.4.4 国宝、重要文化财建造物保存维修补助项目概要
        3.4.5 保存维修补助项目的流程
        3.4.6 保存维修补助项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文物建筑保护维修实施Ⅲ:材料与技术
    4.1 维修用材料
        4.1.1 概论
        4.1.2 木材
        4.1.3 屋顶材
        4.1.4 壁材
        4.1.5 石材
        4.1.6 涂装、上色及其他
        4.1.7 工具
    4.2 保护维修技术
        4.2.1 概述
        4.2.2 木工技术
        4.2.3 墙壁工程
        4.2.4 石工技术
        4.2.5 日本涂装、彩色及其他技术
        4.2.6 技术保存
        4.2.7 “茅葺”
    4.3 现存的植物性材质屋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文物建筑保护实施Ⅳ:抗震与防灾
    5.1 抗震加固概述
    5.2 木构建筑的抗震加固
    5.3 砖瓦建筑的抗震加固
    5.4 地基的加固
        5.4.1 中国的防灾设施
        5.4.2 日本的防灾设施
第6章 文物建筑保护实施Ⅴ:建筑的活用
    6.1 文物建筑活用的概念
    6.2 古社寺的活用
    6.3 民家建筑的活用
    6.4 近代建筑的活用
第7章 维修技术人员的培养
    7.1 进行保存修理的技术人员
    7.2 保存修理技术者的培养
    7.3 主任技术者的认定
    7.4 选定保存技术的保存
    7.5 修理材料的确保
第8章 修复实例
    8.1 遗址保护整备
        8.1.1 平城宫遗址整备
    8.2 社寺的保护修复
        8.2.1 饭高寺讲堂修复
        8.2.2 本国寺本堂
        8.2.3 那古寺观音堂保存修理
    8.3 佛塔建筑保护维修
        8.3.1 身延山久远寺五重塔复原
    8.4 近代建筑保护维修
        8.4.1 东京车站丸之内站舍的维修复原
    8.5 本章小结
结论
    一.正确理解和实施文物建筑的修缮原则
    二. 培育训练设计监理人材及文物建筑施工技艺职能制度
    三.作好文物建筑调査工作与制定正确的修缮方针
    四.解决材料和技术问题是修缮文物建筑的基本
    五.文物建筑修缮制度检讨
    六、 自然灾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中日古建筑术语对照图表

(4)现代商务文书写作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商务文书的概念的辨析与商务文书的研究现状
    1.2 商务文书特点的再认识
    1.3 商务文书种类划分再认识
第二章 从选材的角度探析规范商务文书写作
    2.1 如何科学的采集原始材料及材料的搜集调查方法
    2.2 商务文员主观选材的出发点与抽丝剥茧的选材程序
    2.3 商务文书写作材料的类型及特性
第三章 从使用语言的角度规范商务文书写作
    3.1 商务文书语言特点的再认识
    3.2 商务文书对使用语言的基本要求与规范
    3.3 商务文书语言表述三级范式的推广探究
    3.4 商务文书中数字与图标的合理运用
第四章 灵活运用写作技法有助于规范商务文书
    4.1 传统写作技法的举要与规范商务文书的契合
    4.2 现AI写作作技法的使用影响电子商务文书范式发展
结论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5)二十世纪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历史、观念与方法 ——中国建筑史学史初探(上)(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建筑史学史?”
    二、中国建筑史学核心价值的阐释
    三、中国建筑史学史的历史分期
    四、已有相关研究回顾
    五、主要研究内容、范围及方法概略
    六、创新之处及未尽事宜
上篇
    第一章 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先导
        一、中国建筑史学研究溯源
        二、20 世纪初叶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先导概略
        1 、先导之一:东方学(Orientalism)与欧洲对中国建筑的研究
        2、先导之二:20 世纪上半叶日本对中国城市与建筑的研究
        3、先导之三: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勃兴
        三、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营造学社: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滥觞
        一、文献传统:《营造法式》的发现和校勘
        二、匠作传统:中国古代工程籍本的搜集整理
        三、清代“样式雷”图档的整理研究
        四、中国古代建筑调查与测绘
        五、困境与坚守
        六、式微
        1、《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文物目录》及《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
        2、梁思成着《中国建筑史》及《图像中国建筑史》
        七、本章小结:中国营造学社学术贡献概述
    第三章 1950 年代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综述:以研究机构及其学术活动为中心
        一、1950 年代中国建筑史学研究概略
        1、建筑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情况
        2、高等院校中国古建筑测绘及其研究情况
        3、文物保护及考古研究机构的研究情况
        二、“中国建筑研究室”:新中国建筑史学研究机构之肇端
        三、清华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合办“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室”
        四、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分水岭:“1958 年全国建筑理论及历史学术讨论会”
        五、本章小结
下篇
    第四章 1960 年代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综述——以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为中心
        一、核心机构:建研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1958~1964)
        1、创办背景
        2、研究情况述略
        3、《建筑理论及历史科学研究中进行调查考察工作的体会》简述
        4、曲终人散
        5、恢复及延续
        二、“建筑三史”:中国建筑史学史的历史坐标
        1、“建筑三史”
        2、《中国古代建筑史》之最初稿本
        3、《中国建筑简史》编写过程概略
        4、“建筑三史”之意义
        三、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始末
        1、《中国古代建筑史》之第五稿
        2、《中国古代建筑史》之第六稿
        3、《中国古代建筑史》之第七稿
        4、《中国古代建筑史》之第八稿
        5、《中国古代建筑史》之最终付梓
        6、1964 年8 月15 日《中国古代建筑史纲要》鉴定会议记录
        四、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其他重要学术成果撷要(1959~1966)
        1、梁思成主持《营造法式》研究及《营造法式注释》(卷上)
        2、刘敦桢主持苏州古典园林研究
        3、陈明达、莫宗江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着述举要(1959~1966)
        4、天津大学建筑系清代皇家园林测绘及研究
        5、《文物》创刊初期中国建筑史学研究论文简析
        6、清华大学建筑系主编《建筑史论文集》(1964)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代中国建筑史学研究述评——以1980 年代以来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为中心
        一、1980 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复兴与转型
        二、当代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学术组织概要
        三、文化遗产概念引入与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拓展
        四、1980 年代以来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重要学术成果述略
        1、《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2、《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及《营造法式》研究的深入
        3、《华夏意匠》
        4、东方建筑研究与中国传统民居研究
        5、《中国建筑艺术史》
        6、五卷集《中国古代建筑史》
        7、当代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学术期刊概况
        五、近二十年来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及着述分类概览
        1、中国古代建筑通史研究及着述
        2、中国古代城市史研究
        3、中国古代建筑营造及修缮技术研究
        4、中国传统建筑理论及建筑文化研究
        5、中国古代建筑专题研究及着述
        (1)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研究
        (2)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研究
        (3) 中国古代礼制及祠祀建筑研究
        (4) 中国古塔研究
        (5) 中国古代石窟寺研究
        (6) 中国古代陵寝研究
        (7) 中国传统民居研究
        (8) 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
        (9) 中国古代桥梁研究
        (10)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研究
        六、1980 年代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概述
        七、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古建筑修缮保护工程史略——从1935年“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谈起
        一、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与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时期(1935~1948)
        二、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时期(1949~1955)
        三、古代建筑修整所与文物博物馆研究所时期(1956~1965)
        四、“文化大革命”前期的全面停滞(1966~1973)
        五、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时期(1974~1990)
        六、中国文物研究所时期(1990~至今)
        七、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本文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后记
附录部分
    附录一:《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总目录
    附录二:中国营造学社编辑出版图书目录
    附录三:《文物》创刊初期中国建筑史学研究论文简目(1951-1965)
    附录四:建研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室)所出版的着作目录简录(1959-2002)
    附录五:建研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室(室)所发表论文简表(1959-2002
    附录六: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及建筑史学分会简表
    附录七:中国古建筑修缮保护工程大事纪略(1935-2005)
    附录八:中国文物研究所历年古建筑保护工程项目简表(1949-2005)
    附录九:《营造法式》研究文献(中文)(1919-2002)
    附录十:近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国建筑史学研究项目统计简表(2000-2006)
    附录十一:刘敦桢对《中国建筑简史》第一册的若干意见
    附录十二:1961 年建筑史编写工作情况报告
    附录十三:1961 年5 月10 日《中国建筑简史》编写会议记录
    附录十四:1961 年5 月12 日《中国古代建筑史》(苏联稿和教材稿)讨论会议纪要
    附录十五:1961 年5 月13 日《建筑历史讨论简报
    附录十六:1961 年5 月19 日《编史结束座谈会发言记录》(摘要)
    附录十七:1961 年5 月12 日《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史编写情况简报》(第一号)
    附录十八:1961 年5 月14 日《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史编写情况简报》(第二号)
    附录十九:1961 年5 月16 日《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史编写情况简报》(第三号)
    附录二十:1961 年5 月18 日《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史编写情况简报》(第四号)
    附录二十一:1961 年5 月23 日《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史编写情况简报》(第五号)
    附录二十二:1961 年6 月15 日《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史编写情况简报》(第六号)
    附录二十三:刘敦桢先生在修订《中国古代建筑史纲要》期间信函(共三十九封)
    附录二十四:《卢绳先生学术传略》

(7)女频小说的女性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女频小说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概念梳理
第一章 女频小说的兴起
    第一节 女频小说的起点、热点和争议点
        一、互联网上的女频小说的创作起点
        二、言情、历史、魔幻与现实的热点融合
        三、女性意识的进步还是倒退之争
    第二节 女频小说的代表写手及作品
        一、女频小说代表写手及特点
        二、女频小说的分类及代表作品
    第三节 互联网视域下女频小说的传播
        一、小说网站的栏目设置
        二、小说在多媒介渠道下的多次传播
第二章 女频小说的叙事空间和权力分配
    第一节 女频小说叙事空间背后的社会关系等级空间
        一、现实的物理生存空间
        二、想象中的精神依存空间
    第二节 谁是他者——男色想象与自我投射
        一、他:被看的男性形象
        二、女性的自我镜像
    第三节 女频小说里的男女关系设置
        一、男女相处模式
        二、同性相处模式
第三章 女频小说的叙事特点
    第一节 叙事视角
        一、叙述代言人
        二、叙述切入点
    第二节 情节模式化
        一、穿越时空表现现代女性的独特性
        二、言情为主线融合多种亚文化
    第三节 女频小说的叙事风格
        一、互文
        二、自我絮语
第四章 女频小说里的女性意识的时代意义
    第一节 女频小说女性意识的特点
        一、女频小说女性意识的锐利性
        二、女频小说女性意识的流动性
    第二节 女性精神成长的印记记录
        一、女性视角下生命体验的抒发
        二、达成了女性梦想和现实的和解
        三、结成女性阅读趣缘群体
    第三节 揭示当下时代文化症候
        一、用女性视角扫视历史空白挖掘女性的历史感知
        二、反映消费主义文化下的女性网络文化的生成机制
        三、塑造当代女性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期刊论文
    三、学位论文
    四、新媒体资源
附录 A 典型女频小说作品一览(2004-2019)
致谢

(8)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下船舶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以《联合舰队维修手册》第五册(第6-11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翻译任务描述
    2.1 翻译任务背景介绍
    2.2 翻译任务文本分析
    2.3 翻译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2.3.1 翻译工具的选择
        2.3.2 参考文献的准备与参阅
    2.4 翻译计划
3. 翻译理论描述
    3.1 三大文本类型
        3.1.1 表达型文本
        3.1.2 信息型文本
        3.1.3 呼唤型文本
    3.2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
4. 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案例分析
    4.1 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词汇翻译
        4.1.1 缩略词明示
        4.1.2 修饰语前置与转换
        4.1.3 将名词性短语译为动词性短语
    4.2 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句子翻译
        4.2.1 语态变换
        4.2.2 句群重组
        4.2.3 逻辑显化
5.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9)文化语义学视域下的琴棋书画类熟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第二节 琴棋书画类熟语的文化语义学价值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语料选取
第一章 琴棋书画类熟语的产生基础与类型
    第一节 琴棋书画类熟语产生的社会基础
    第二节 琴棋书画类熟语产生的心理文化基础
    第三节 琴棋书画类熟语的类型
第二章 琴棋书画类熟语的知识文明
    第一节 琴类熟语的知识文明
    第二节 棋类熟语的知识文明
    第三节 书法熟语的知识文明
    第四节 绘画熟语的知识文明
第三章 琴棋书画类熟语的价值观念
    第一节 寄情于物的精神修行
    第二节 勤勉积极的品格追求
    第三节 主客交互的哲学之思
第四章 琴棋书画类熟语的隐喻、转喻认知
    第一节 琴棋书画概念的隐喻映射
    第二节 琴棋书画概念的转喻命名
    第三节 琴棋书画类熟语的语义加工
第五章 琴棋书画类熟语的变异与传承
    第一节 琴棋书画类熟语的变异
    第二节 琴棋书画类熟语的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日本历史街区活化中的社区参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历史街区的“失活”现象
        1.1.2 我国应对“失活”现象的一般途径及其问题
        1.1.3 历史街区活化中社区参与的必要性
        1.1.4 我国社区参与深入的难点
        1.1.5 日本历史街区活化与社区的关联性及研究日本的意义
    1.2 相关概念解析
        1.2.1 历史街区
        1.2.2 活化
        1.2.3 社区及社区参与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相关研究小结与启示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如何考量”——构建历史街区活化中社区参与的分析框架
        1.4.2 “如何构成”——总结日本历史街区活化中社区参与的模式和经验
        1.4.3 “如何形成”——分析日本历史街区活化中社区参与模式的形成机理
        1.4.4 “如何借鉴”——提出对我国社区参与历史街区活化的借鉴和启示
    1.5 研究范围、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范围及案例来源
        1.5.2 研究方法
        1.5.3 章节安排与研究框架
2 历史街区活化中的社区参与分析框架构建
    2.1 社区参与分析方法的既往研究及启示
        2.1.1 社区参与的多维分析方法
        2.1.2 对本研究分析框架构建的启示
    2.2 理论基础:社区参与理论
        2.2.1 社区参与的概念内涵
        2.2.2 过程维度
        2.2.3 行为维度
    2.3 实践基础:国外社区参与历史街活化的发展历程
        2.3.1 民间参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基础
        2.3.2 阶段一:历史文化保护市民运动(二战后~1970年代前期)
        2.3.3 阶段二:基于历史文化资源活用的经济复兴(1970年代~1990年代前期)
        2.3.4 阶段三:社区本位的综合环境营造(1990年代后期~)
        2.3.5 发展趋势
        2.3.6 历史街区活化中社区参与的影响要素分析
    2.4 分析框架构建
    2.5 本章小结
3 活化启动期的参与——以旧三国町发展愿景规划提案为例
    3.1 案例背景:福井县旧三国町简介
        3.1.1 区位及概况
        3.1.2 街区空间格局及其形成过程
        3.1.3 历史建筑
        3.1.4 传统民俗文化——三国祭
    3.2 活化启动期的特征与参与目标
        3.2.1 活化启动期的特征及主要问题
        3.2.2 活化启动期社区参与的目标
    3.3 社区参与的过程维度分析
        3.3.1 调查阶段——专家主导的街区全面调查与解读
        3.3.2 方案阶段——基于问题意识共有的目标愿景设定
        3.3.3 实践阶段——专家持续参与的试点实践和协作体制的初建
    3.4 社区参与的行为维度分析
        3.4.1 参与动员者——当地居民组织和政府的参与行为
        3.4.2 动员协助者——专家团队的参与行为
        3.4.3 被动员者——其他利益相关群体的参与行为
    3.5 活化结果
    3.6 小结与启示
        3.6.1 本章小结
        3.6.2 对我国的启示
4 活化提升期的参与——以佐原地区高中生参与企划为例
    4.1 案例背景:千叶县佐原地区简介
        4.1.1 区位及概况
        4.1.2 佐原的空间格局与文化遗产
        4.1.3 迄今为止的活化活动
    4.2 活化提升期的特征与参与目标
        4.2.1 活化提升期的特征及主要问题
        4.2.2 活化提升期社区参与的主要目标
    4.3 社区参与的过程维度分析
        4.3.1 调查与准备阶段——潜在后继人的选择与参与可能性的判断
        4.3.2 活动方案阶段——活动方案及活动据点设立
        4.3.3 活动实践阶段——以高中生为主体的多种活动的尝试
    4.4 社区参与的行为维度分析
        4.4.1 高中生的参与行为及内部协助体系
        4.4.2 高中生活化参与的外部协助体系
    4.5 活化结果及后续行动
        4.5.1 活化结果
        4.5.2 后续行动及计划
    4.6 小结与启示
        4.6.1 本章小结
        4.6.2 对我国的启示
5 整体过程中的参与——以谷中地区活化协作体制形成为例
    5.1 案例背景:东京都台东区谷中地区简介
        5.1.1 区位及概况
        5.1.2 发展历史
        5.1.3 空间布局及文化资源
        5.1.4 街区活化相关组织
    5.2 活化整体过程中社区参与的目的——过程的连续性
        5.2.1 对城市可持续性的探讨
        5.2.2 街区活化的精神内核——“社区的意图”
    5.3 社区参与的过程维度分析
        5.3.1 启蒙期(1980年代):当地有识之士引领的街区文化和空间的认知
        5.3.2 摸索期(1989~1998):专家支援体制的初步建立
        5.3.3 转折期(1998~2000):多主体协作体制的建立
        5.3.4 提升期(2000~):体制的完善
    5.4 社区参与的行为维度分析
        5.4.1 活化实践组织及其演变
        5.4.2 活化支援组织
    5.5 活化成果及近期变化
        5.5.1 街区活化的成果
        5.5.2 近期活动和变化
    5.6 小结与启示
        5.6.1 本章小结
        5.6.2 对我国的启示
6 日本历史街区活化中社区参与模式的形成机理分析
    6.1 日本城乡发展历程及其对社区参与历史街区活化的影响
        6.1.1 人口的大都市圈聚集——两类市民主体的历史环境保护方式的形成(1960年代~1970年代前期)
        6.1.2 劳动力的短期回流——内生型活化模式的推广(1970年代后期~1980年代前期)
        6.1.3 东京圈的人口再集中——政府的活化参与支援(1980年代~1990年代初期)
        6.1.4 地方城市中心区的衰退——街区活化向生活领域扩张(1990年代~2000年代前期)
        6.1.5 人口减少时代——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地方性活化实践(2000年代后期~)
        6.1.6 日本城乡发展对社区参与历史街区活化的影响总结
    6.2 社区组织基础
        6.2.1 社区自治组织
        6.2.2 民间非营利组织
    6.3 日本行政体制:地方自治与地方分权——公众参与的体制基础
    6.4 历史街区活化相关法律制度及对社区参与的保障
        6.4.1 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6.4.2 文化财保护制度
        6.4.3 风貌控制相关法规
        6.4.4 历史街区营造制度——历史街区营造的地域性保障
    6.5 支援政策
        6.5.1 税收优待
        6.5.2 财政补助
        6.5.3 其他支援政策
    6.6 小结与启示
        6.6.1 本章小结
        6.6.2 对我国的启示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和启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规划工作坊、规划细胞和世界咖啡馆的比较
    2. 三国发展愿景规划的情景及空间战略
    3. 日本非营利组织的分类及设立条件
    4. 《城市规划法》中地域地区的分类
    5. 文化财保护的具体规制手段
    6. 针对财产所有者的税收优待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撰写审计调查报告的若干技法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传承与突破:图书馆学学术规范与创新研究[D]. 王浩. 南京大学, 2014(05)
  • [2]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日本文物建筑保护及维修方法研究 ——并浅述中国保护现状[D]. 荣山庆二(Sakayama Keiji). 清华大学, 2013(01)
  • [4]现代商务文书写作规范研究[D]. 夏睿. 长春理工大学, 2011(04)
  • [5]二十世纪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历史、观念与方法 ——中国建筑史学史初探(上)[D]. 温玉清. 天津大学, 2006(06)
  • [6]撰写审计调查报告的若干技法问题[J]. 蒋立五. 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 2001(12)
  • [7]女频小说的女性意识研究[D]. 粟琪.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8]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下船舶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以《联合舰队维修手册》第五册(第6-11章)为例[D]. 刘鑫博.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
  • [9]文化语义学视域下的琴棋书画类熟语研究[D]. 王枫.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10]日本历史街区活化中的社区参与模式研究[D]. 高沂琛. 浙江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审计调查报告撰写中的一些技术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