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本具有独特主题的新书

5本具有独特主题的新书

一、5种选题独到的新书(论文文献综述)

韦龙[1](202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我国图书零售市场研究 ——以新冠肺炎抗疫图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张楠[2](2021)在《微信读书APP用户使用动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移动阅读逐渐成为当今社会普遍的阅读选择,受众也因移动阅读的普及改变以往传统阅读的阅读方式,在移动阅读终端上进行阅读。移动阅读市场发展日益壮大,随之阅读理念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由腾讯集团出品的微信读书APP于2015年打着“社交+阅读”的旗号推出社交型阅读,所标榜的独特阅读理念——“让阅读不再孤独”,正是这种新型的社交模式,深受广大读者朋友的追捧。当然,在线为用户营造轻松舒适的阅读氛围、不断挖掘并提供用户需要的阅读资源、建立极佳的阅读体验感以及为用户推荐合适的书籍。本研究选取微信读书这一读书类移动阅读APP,研究对象是微信读书的用户,从使用情况,用户的基本特点等方面对微信读书用户使用动机进行探究。通过探究,来明确微信读书用户的使用动机、人口统计学变量是否会对微信读书用户使用动机产生影响、影响微信读书用户使用行为的主要动机有哪些、影响微信读书用户好友数量的主要动机又有哪些。本研究采用动机理论、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方式来探究以下这三个方面:分别是用户的使用动机、人口统计学变量下的用户使用动机差异以及用户使用动机和使用行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共由六大部分组成,绪论包括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点。第一章文献梳理阅读动机、网络环境下用户的媒介使用动机等。第二章是研究设计与方法。首先提出关于微信读书用户使用动机的问题和假设,接着对研究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进行操作化定义和测量,最后阐释问卷的设计、发放和回收。第三章是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19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因子、相关性以及回归的分析方法对用户的使用动机、人口统计学变量下的用户使用动机差异以及用户使用动机和使用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第四章是研究结论与讨论。说明并总结上述通过问卷分析得出的数据结论,并对数据结论进行进一步的讨论,进而得出本论文的最终研究结果。结合本论文的最终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研究启示。最后,指出此次研究不完善的地方并对以后的研究提出展望。

曲璐[3](2020)在《《医学入门》在日韩越三国的传播与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医学入门》是一部由明代着名医家李梃整理编撰的医学全书,初刊于明万历三年(1575),正文共计7卷,另有首卷1卷。此书宗于医学经典,集各类实用性医籍精华为一体,以七言歌赋形式为主体,易诵易记,通俗晓畅,由基础论述渐入各科辨治,分内、外两集分别载述运气、经络、本草、脏腑等基础理论及内、外、妇、儿、杂病的临证诊治。《医学入门》成书不久即流传至中国周边国家,对日本、韩国和越南的传统医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学术界既往对《医学入门》的研究多集中于对中日朝越医学交流史实的概括性探讨,或针对某些具体问题的分析,尚无人对《医学入门》在日本、韩国与越南传播及影响进行系统的论述;对《医学入门》的成书及着者李梃的生平研究等,亦有某些未尽之处。日本、韩国和越南保存有《医学入门》的许多版本;三国还有很多医学着作,大量参考或引用了《医学入门》的内容。那么,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医学交流的过程中,《医学入门》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发挥了哪些作用呢?本研究以李梃《医学入门》为中心,分别从日韩越三国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医籍加以比较、分析。通过收集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的相关文史典籍与医学资料,运用版本学、史学、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挖掘、整理、分析相关文献中的有用信息。希望能够完善李梃及《医学入门》的背景论述,展开《医学入门》外传日本、韩国、越南的系统研究,梳理此书对中国周边三国传统医学发展的影响,并为当今的中医药对外传播提供一定参考。本次的研究主要开展了3个方面的工作:首先,通过收集史志典籍对李梃及《医学入门》的载述,补充或完善现有研究中尚且存疑及未尽之处。其次,通过分析中日韩越四国的《医学入门》藏本信息,比较、总结《医学入门》主要版本的特点,进而结合《医学入门》的外传史实,梳理此书在日韩越三国的流传情况。以上两方面内容主要体现在正文的第1、2章。最后,通过分析与《医学入门》关联的日本名医着作、韩国与越南传统医学的奠基性着作,以及部分影响较大、传播较广、价值较高、具有特色的医籍,分析并阐述日韩越三国在学习、研究、发挥、应用《医学入门》时的共性特征及各自的特色,阐述此书对日韩越三国传统医学的影响。这些内容主要在论文的第3、4、5章讨论。最终得出研究结论:《医学入门》体系完备、内容全面、形式活泼、易学易懂、便捷实用、切于临床。此书自身拥有的诸多优势及鲜明特色,是其被中日韩越四个国家医者广泛接受的主要原因。《医学入门》曾在中日韩越四国都备受欢迎,是当时的重要畅销医书之一,流传颇广,影响较大。《医学入门》在历史上屡经翻刻,在中日韩越四个国家,都有明清时期的多种版本流传;在日韩越各国,亦长期存在翻刻本;中日韩之间书籍交流频繁,三国至今都保存有彼此镌刻的《医学入门》版本,日韩越现藏《医学入门》的版本40余种。商贸往来、书籍交流、名家研学、临证实践、医学教育、王室推崇等,有效推动了《医学入门》在中国周边国家的传播。《医学入门》在日韩越均受到名医名家的推崇。三国医家在编撰医籍时,都不约而同地广泛引用、大量参考并摘录化裁《医学入门》中的精华内容,使此书中承载的医学理论、诊疗技术和实践经验成为三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指导各国的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通过着名医家对《医学入门》的深入研学,继而引入着作、教化门徒,《医学入门》对日韩越三国在医学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对韩国、越南传统医学体系的建立多有裨益。日韩越三国对《医学入门》的学习各有特色:日本将其视为权威、全面的医学百科全书;李氏朝鲜指定此书为医学教育的重要教科书;李氏朝鲜和越南尤其重视书中有关医学实践的部分;日韩越三国医家在学习、研究《医学入门》的基础上,均体现出各自将其本土化的特点。日韩越对《医学入门》接纳、吸收也具有一些共性。这些共性主要表现在对研习内容的选择性和实际应用的灵活性上,三国的医家都围绕自身需求从同不侧面对《医学入门》加以完善。此外,在《医学入门》的学习、研究和实践者中,均不乏习儒之人,他们将医学与儒学有机结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医学入门》是中日韩越四国携手发展传统医学的重要纽带之一,也是中国与日韩越三国医药、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和成功典范,能为当代中日韩越四国的医学交流提供思考与借鉴。总之,希望能够借助本次研究,展现明代医籍《医学入门》在医药文献、版本流传、医学教育、中医药普及与传播等方面的价值,以期为当代中医药与文化交流提供一些历史镜鉴。

赵雨薇[4](2020)在《清代山东医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家是数千年来中医药学传承和发展的主要载体。在古代社会,医家担负着守护广大人民健康的重任,受到了老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却未能得到历朝历代官方层面的足够重视,正史对医家的记载并不丰富。清代是中医药学发展的成熟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山东历来是我国的重要地区之一,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名医众多,对该区域医家群体开展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可以明晰其医家群体的全貌,进而明确该区域医疗历史卫生发展脉络,同时为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研究以及医史文献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本文通过开展对清代山东医家这一群体的系统研究,从清代山东社会情况和当时的中医发展背景出发,统计从事医学活动的具体人数,并分析清代山东医家地域分布特征和原因、着书情况以及他们的医事活动。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论文绪论部分,首先点明了选题缘由和意义,对清代山东医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进行界定,并对文中有争议的地名和人名进行考定,最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论文正文共分为四部分,内容概括如下:第一部分为清代山东医家人数统计。首先介绍了清代山东省的建制沿革,其次对清代山东医家群体的统计依据进行了界定,就所使用的研究成果和文献史料进行说明,按照本文确定的标准对清代山东医家的籍贯分布进行了统计,得出清代山东医家共计1121人。第二部分为清代山东医家地域分布。首先结合统计学相关知识,运用计量史学方法,对清代山东医家的籍贯分布区域以表格的形式进行了分类统计和归纳;其次按照清代山东省府州、州县以及地理亚区的分布归纳医家地理分布特性;最后总结出清代山东医家地理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表现为集中分布于鲁北平原,并向山东半岛延伸等特点,其地理分布的空间格局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受到了大运河山东段对其沿线的影响以及逐渐演进的海洋经济对山东半岛的影响等因素的作用,总体上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第三部分为清代山东医家着书情况。首先对567种清代山东医家着作进行了整理,包括现存医籍114种,亡佚医籍453种;其次,根据科目归属,将清代山东医籍共分为11类,包括医经类16种、基础理论类27种、伤寒金匮类40种、温病瘟疫类24种、诊法类26种、本草类19种、方书类73种、临证各科类281种、养生类8种、医案医话类28种和综合类25种,结果发现各类医籍分布比例较为不均衡。最后对现存医籍分别进行了简要考证。第四部分为清代山东医家医事活动。首先通过对清代山东医家医事活动的整理和分析,将其业医背景概括为7类:弃儒从医、世代行医、久病成医、立志学医、家贫习医、拜师达医、旁涉医术;其次,在对其日常行医过程的考察中,发现清代山东医家有着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着述颇丰等共同特征,还有一些诸如爱好广泛、精研方术、善于宣传等其他个体特征;并从理论、临床、技术和文化等四个方面总结清代山东医家的学术特色。最后,在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展望和不足。

张欢[5](2020)在《两汉汉语标记型条件语义范畴研究》文中提出两汉汉语标记型条件语义范畴指:在两汉汉语中,逻辑上满足充分条件,语义上表达条件语义关系,形式上采用条件标记的句子的集合。本文选取西汉《史记》《淮南子》《盐铁论》《新序》《新书》等5部文献;东汉《论衡》《东观汉记》《风俗通义》《潜夫论》《金匮要略》等5部文献,并参考乐府民歌及出土文献语料,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条件标记进行穷尽式计量研究,旨在探讨各类条件语义范畴的形式特征及在两汉时期的演变历程。在研究方法上,将传统的三个平面理论与语法化、词汇化、认知语言学及构式等新理论相结合,力图勾勒出两汉标记型条件语义范畴的全面貌。该范畴依据不同的句法位置,可划分为两个类别:偏句标记和主句标记。条件句的假设性来源于条件偏句,因此,重点探讨偏句标记构成的条件语义范畴。偏句标记包括单音节否定词来源标记、单音节指称性助词来源标记、单音节动词及副词和连词语义来源标记、多音节复合词标记。主句标记则主要关注其句法特征及作用。各类标记形式具有一些逻辑、句法、语义及语用上的共性特征,这是条件句成立的基础。在逻辑层面上,均表示充分条件,且十分依赖充分条件的逻辑关系。在句法层面上,从句法组成角度看,标记形式对条件句语义的形成并不起决定性作用;从句法位置角度看,两汉汉语条件偏句和主句之间的位置不能调换;从句法表现角度看,条件语义范畴在时态、语气、情态及体特征上均呈现出一些特征,如缺乏时体标记,而借用曲折形式表达条件语义等。在语义层面上,偏句语义具有假设性、指称性、话题性、时间性及系统性等;主句具有主观性等。在语用层面上,条件语义范畴常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单音节否定词标记之所以可用于条件语义范畴的表达,是因为否定词标记与条件语义范畴具有密切的关系,如二者都是有标记的形式等。而否定词标记条件语义范畴也有自身句法、语义特征,如该范畴中的动词指向极性语义等;否定词条件标记“微”“不”“弗”“未”“非”“无”“否”也各具特色,如标记“微”用于违实假设等。通过对否定词标记条件语义范畴的研究,可以发现条件范畴和否定范畴在形式和语义关系上具有诸多相通之处。单音节指称性助词标记可用于条件语义范畴,而此前学界并未将其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指称性标记与条件标记具有密切关系,如指称性标记与条件标记交叠,且指称性标记条件语义范畴具有一定特色,如条件偏句具有指称性,用于可能假设等。指称性助词标记“夫”“其”“彼”“之”“而”“者”“所”在条件语义范畴中也呈现出一些特征,如标记“者”只能位于小句末,位置固定,且经历了由代词向语气词发展的过程;标记“之”的指称性较弱,常与其他条件标记结合;标记“其”用于指称主语的性质和状态等。单音节动词、副词、连词语义来源标记型条件语义范畴在两汉标记型条件语义范畴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动词语义来源类标记共13个,依据句法位置,可分为:句首、谓语前类“若”“如”“犹”“即”“有”“或”;句首类“使”“令”“假”“设”“试”“及”“就”,其中“若”“如”“犹”来源于动词比况义,“有”“或”来源于动词存在义,“使”“令”“设”“试”来源于动词致使义,“假”来源于动词虚假义,“即”“及”来源于动词时间义。以上标记均是在条件义语境影响下,从上一层级的动词语义经过重新分析,语法化为条件标记的。副词语义来源类条件标记共17个,可分为语气副词类和时间副词类,其中语气副词类“诚”“果”“苟”“信”“必”“当”“允”,原是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当其从强调其后动词变为修饰整句时,就从语气副词语法化为了条件标记,这是由语气副词的句法特点及语境决定的。时间副词类按照时间语义分为4类:过去时间副词,如“傥(倘)”“尚”“尝”“向”;现在时间副词,“适”“正”“常”;将来时间副词,如“将”“欲”;其他时间副词“时”——时间与条件具有密切的关系,时间词常常转化为条件语义关系。连词语义来源类条件标记共5个,形式较少,西汉、东汉使用频率相当。这是因为“第”“则”“且”“乃”是用法多样的虚词,用于条件句是一种借用标记,不具有稳定性。但是“虽”用于条件句的频率较高,因为“虽”语义单一,是条件句的专用标记。多音节标记型条件语义范畴较为丰富,包括“倘类”“向类”“设类”“如类”“若类”“使类”“假类”“苟类”“其他类”“三音节”等10个小类别。其中,绝大多数标记来源于句法结构联合关系的词汇化,仅有“自非”“不则”“一旦”“不然”“不者”来源于跨层结构的词汇化。在句法层面上,该类标记一般位于句首位置,且并不是任意组合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语义层面上,几个音节在表达条件语义上都起作用,并不是其中一个起条件标记作用,另一个作为附着成分。同时,双音节条件标记大多用于违实假设。两汉汉语偏句标记与主句标记共现的频率较低,约为25.39%,主句标记对条件句条件语义的形成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主句标记有“则”“必”“固”“而”“故”“即”“尚”“亦”“犹”“乃”“斯”“既”“是则”等,在条件句中起到“凸显条件语义”“归纳结果”“增强因果联系”的作用。通过对西汉条件标记和东汉条件标记对比研究,可以发现否定词条件标记使用数量相当,而指称性条件标记使用数量西汉多于东汉,单音节动词、副词、连词语义来源条件标记、多音节复合词条件标记使用数量均是东汉高于西汉。上古汉语条件句以意合形式为主,到了中古汉语时期,有标记的形式逐渐增多,并逐渐取代了意合表达形式,这也间接证明了西汉更靠近上古,而东汉更靠近中古。除此之外,两汉条件标记研究成果将此前5种来源类型增至9种,分别是:1.比况义2.致使义3.语气副词4.否定词标记5.指称性标记6.存在义7.连词义8.时间词9.虚假义。丰富了条件标记的来源形式,厘清了部分条件标记的发展脉络。综上,两汉汉语标记型条件语义范畴植根两汉汉语,将标记形式聚合成一类进行研究,有利于发现条件句的共性及个案标记的特征,有利于发现汉语史过渡时期语言的发展变化,更有利于发现条件范畴与其他范畴之间的关系,对于汉语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何朝辉[6](2020)在《五四时期美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文中研究表明新文化运动掀起了国内第二次西方文学传播高潮,美国文学在期间得到了大量介绍。五四时期,中国传入了372种美国文学,涉及了140余位传播对象、150余位传播主体和80余种传播媒介。传播对象方面,五四时期主要介绍了非侦探名家短篇作品、美国诗歌和美国侦探小说。其中,相当一部分的非名家短篇作品也译介了进来,这些作家大多都只得到了1次介绍,这与作家的名气小、译者未能形成“通观”以及与译者整体素质有关。传播主体方面,主要包括以鸳鸯蝴蝶派为主体的旧派文人、以文学研究会成员和创造社成员为主体的新知识分子,还有数量众多的身份尚待证实的译者。旧派文人主要介绍美国通俗小说,但也不乏美国名家严肃作品。新知识分子主要介绍美国诗歌和名家严肃短篇作品。身份有待证实的译者中的绝大多数并不专事文学翻译,他们译介文学是出于偶然。传播媒介方面,主要包括旧派通俗刊物、民国崇新刊物、出版发行社以及信息不详或新旧态度不明的刊物。民国旧派刊物以趣味为导向,主要介绍美国通俗小说,译文翻译手法采用意译,翻译语言使用文言或传统白话文。民国崇新刊物主要介绍美国诗歌和名家名作。它们介绍美国文学的功利性目的极强,主要为了启蒙民智以救国存亡。它们登载的译文使用直译与欧化语体,新文人欲用此种手段反抗传统文化,深化文化革新。五四时期,出版发行社以传播美国通俗小说为主,尤其是侦探小说。信息不详或新旧态度不明的刊物数量不多,主要介绍美国名家作品。五四时期,中国新诗的发展主要受到了美国诗歌的推动。美国文学所蕴含的现代启蒙精神直接影响了知识分子,间接影响了市民阶层。同时,美国文学还作为学习材料被教育期刊介绍。但是,五四时期,美国文学传播体系不完善,国内没有对美国文学进行规模介绍的团体和个人;中国对美国文学的学习态度趋于功利,未能产生“活”文学。再者,五四时期,新文人未能找到一条让新文学直接走向大众读者的通道,旧文人也未能避免通俗小说带给大众读者的精神危害。新文人利用西方文化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却未能让西方文化在中国得以真正建立,迫使当代中国面临重建文化自信的严峻挑战。补充完善五四时期美国文学在中国传播的史料整理,对推进美国文学传播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郑姣姣[7](2020)在《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学回忆录”出版概况考察 ——以广东人民出版社“文学回忆录”为例》文中指出在我国的文学与出版历史上,有关“文学回忆录”的写作与出版出现过两次高潮,分别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作家自传的写作与出版高峰,以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作家回忆录的写作、发表与出版浪潮。这两次高潮的掀起与当时我国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文学界与出版界的发展都密切相关:上世纪三十年代,随着传统出版业的转型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促进了人们个性的解放,这两者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促进了现代文学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各出版机构策划出版了大量的作家自传,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经过了十年的灰暗时期后,随着“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复苏,一批老作家开始以书写回忆录的方式“纪念”这种回归;同时,《新文学史料》杂志创刊,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乃至当今都意义重大的杂志之一;当时所创作和出版的一些作家回忆录直到今天还在不停地再版与重印,这些作品已经不止是一部作家回忆录作品,更是一部部文学经典。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学回忆录写作与出版的热度虽不及这两次高潮,但其在文学史与出版史上的意义依旧不容小觑。本文考察了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学回忆录”的出版类型,并以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策划出版的《文学回忆录》系列书籍为研究对象,考察该系列图书的策划、内容、装帧、营销方式以及销售情况;并通过考察来分析我国文化类出版物所面临的市场现状,以及文学回忆录类图书出版的意义与价值。

陈莉[8](2020)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考察中国百余年来的儿童文学发展,1949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70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界一方面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一方面建构和创作本土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儿童文学发展的中国道路。本论文主要采用比较文学“接受——影响”的研究方法,探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实证性地描述这一过程,具体呈现译介的成果及其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构和作品创作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其中值得重视的历史经验。本论文共分七部分:绪论:简要说明选题的理由和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并对五四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史作一简述。第一章:评述“十七年”及“文革十年”时期在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十七年”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及传播的概述。二是以儿童文学评论家兼作家陈伯吹为例,讨论“十七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结合当时的儿童文学作品,具体呈现外来影响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并以这一时期有较大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严文井和孙幼军的创作为例作深入探讨。四是以几部儿童小说为样本,探究揭示“文革十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的基本特征。第二章:评述1976年至1980年期间,“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1976至1980年期间,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二是“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三是以科幻文学作家郑文光、叶永烈为例,讨论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在挣脱历史惯性时发生的变化。第三章:评述改革开放初期(1981-1989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讨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八十年代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概述。二是以鲁兵、胡从经、洪汛涛、王泉根两代学者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周锐、冰波、柯岩和沈石溪等人的作品为例,讨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四章:评述改革开放进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0-1999年)期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情况的概述。二是以汤锐、孙建江、王泉根、方卫平、朱自强、刘绪源、彭懿等七位青年学者为例,讨论1990-1999年期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孙幼军、秦文君、曹文轩、梅子涵、汤素兰、陈丹燕、彭懿和杨红樱两代儿童文学作家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五章:本章以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为研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日本图画书理论家、编辑和出版人松居直先生的图画书理论为例,简要阐述这一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传播过程。二是从学者接受、儿童文学教材中的体现、原创图画书月刊的发展等方面着手,探究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三是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分析中国原创图画书发展的现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结语:在回顾70年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和影响的基础上,分析探究这一译介和影响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提出展望。总之,新中国成立后对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的全方位译介及其影响,导致中国儿童文学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推动了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并由此改变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外在风貌。改革开放后对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为中国儿童文学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借鉴及影响,使得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建构和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在绚烂的世界儿童文学地图中展示出中国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因此,探究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理清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评判中国儿童文学的特征及意义,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进而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臧亚萍[9](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研究 ——以巴蜀书社为中心》文中提出论文运用出版系统论、把关人理论、媒介讯息论等相关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川古籍出版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作了研究。文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概况、组织机构及产品策划进行了考察,总结发展规律与特点,属于当代四川古籍出版专门史研究。论文的研究对象为改革开放后四川古籍出版活动,数据样本范围以巴蜀书社、四川民族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和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5家社为主。文章通过采用参与观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文献计量学多种研究方法,力图剖析三个重要问题:一是该时期四川古籍出版的发展概况问题;二是古籍出版机构自外至内的组织构建问题;三是编印发系统下的古籍出版产品策划问题。并希望通过以上问题的研究,能为繁荣四川古籍出版,提供一些理论、实践意义的参考资料。正文分为三个研究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概况,通过分析5家出版机构的书目数据,归纳古籍出版数量变化、出版内容类别分布规律,并对古籍出版成就、发展成因,以及复苏期、探索期、转型期三个发展阶段特点进行论述,最后概括出四川古籍出版的三个不足:即重复选题、整理方式不平衡、图书宣传渠道利用不足。第二部分研究四川古籍出版组织系统。研究发现,外部组织由U型结构到M型结构进行设置转变,具有组织人员权威、组织结构一体化的显着特点。以巴蜀书社为例的内部组织结构在部门组建上趋于柔性化和灵活性,早期人员构成虽以人才调聘、计划培养为主,但出版队伍始终保持专业性和稳定性。第三部分研究古籍出版产品策划特点,分别从内容、形式、宣传、营销四个子系统要素分析入手。研究发现,由于古籍出版同其他出版类型不同,内容策划上,策划作者多具有权威性高、专业性强的特点,策划选题表现为延续性、地域性、差异性和时代性四个鲜明特征。古籍图书的开本设计强调与内容风格统一,封面设计注重体现艺术审美性和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对装帧设计获奖图书进行个案研究,总结出古籍图书在形式策划上注重设计整体性的特点。宣传、营销策划方面,四川古籍图书宣传方式多样,在传播技术变迁影响下,虽经历传统、网络到媒介融合宣传的三个过渡阶段,但书讯书评、活动推广和媒体宣传仍为现阶段古籍图书的三种主要宣传方式。以巴蜀书社为代表,四川古籍出版产品注重精准营销和海外营销,但在对其进行品牌认知度问卷调查时也发现,巴蜀书社存在品牌认知度不高的问题。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提出四川古籍出版的初步对策,指出论文本身的不足,并对将来的研究提出展望。

郭坤[10](2020)在《专业图书的选题策划探析——以“向外土司学外贸”系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图书出版行业的提质增效对图书选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出版社的编辑要策划优质图书,必须立足自身专业优势,挖掘有价值的选题。文章以中国海关出版社出版的"向外土司学外贸"系列图书的策划为例,探讨如何进行专业图书的策划。

二、5种选题独到的新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种选题独到的新书(论文提纲范文)

(2)微信读书APP用户使用动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
    第一节 阅读动机的相关研究
        一、传统阅读动机的相关研究
        二、移动阅读动机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用户的媒介使用动机的研究
    第三节 移动阅读APP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微信读书APP的相关研究
    第五节 理论基础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模型建构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假设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变量定义与测量
        一、自变量的定义及测量
        二、因变量的定义及测量
        三、控制变量的定义及测量
    第四节 问卷设计
    第五节 数据分析方法
        一、描述性分析
        二、信度分析
        三、因子分析
        四、相关性分析
        五、回归分析
第三章 研究分析与发现
    第一节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一、性别特征
        二、用户构成特征
        三、受教育水平程度
        四、职业构成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自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
        二、因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
        三、控制变量与因变量的交叉分析
    第三节 因子分析
        一、信度分析
        二、因子结果探索
        三、因子提取
        四、因子命名
    第四节 使用动机影响分析
        一、相关分析
        1.使用动机与使用行为的相关分析
        2.使用动机与好友数量的相关分析
        3.控制变量对使用动机的影响
        二、回归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微信读书用户的使用动机
        二、微信读书用户的使用行为
        三、微信读书用户的使用动机和使用行为
    第二节 研究启示
        一、内容建设和推送的改进策略
        二、社交功能的探讨
        三、阅读模式探究
        四、阅读体验感的提升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微信读书APP用户使用动机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 B 用户访谈提纲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3)《医学入门》在日韩越三国的传播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李梴与《医学入门》的文献学研究
    对《医学入门》临床各科的研究
    《医学入门》的人文社会学研究
    《医学入门》的国际影响研究
    明清中外医学交流特点研究
前言
1 李梴与《医学入门》
    1.1 李梴小考
        1.1.1 引序中的李梴
        1.1.2 史志中的李梴
        1.1.3 李梴之名
    1.2 李梴之书
        1.2.1 成书
        1.2.2 卷数
        1.2.3 基础理论
        1.2.4 脉诊
        1.2.5 经络与针灸
        1.2.6 本草
        1.2.7 临证辨治
        1.2.8 习医规格
    1.3 《医学入门》的主要版本
        1.3.1 收藏与刊印情况
        1.3.2 版式特征
        1.3.3 卷末题记
    1.4 小结
2 文史典籍中的《医学入门》
    2.1 中国史籍记载
    2.2 日本史籍记载
    2.3 韩国史籍记载
        2.3.1 官编文献
        2.3.2 非官编文献
    2.4 越南相关记载
    2.5 小结
3 日本医籍与《医学入门》
    3.1 《运气论奥疏钞》
        3.1.1 善用《入门》之简要
        3.1.2 融汇《入门》之精髓
        3.1.3 沿用《入门》之全面
        3.1.4 承袭《入门》之灵便
    3.2 《经穴汇解》
        3.2.1 奉《入门》如圭臬
        3.2.2 考《入门》甚精详
    3.3 《名家灸选三编》
        3.3.1 采灸法以为补充
        3.3.2 取治法不独于灸
    3.4 《针灸说约》
    3.5 《本草汇考》
        3.5.1 以《入门》补充经典
        3.5.2 引《入门》作为论据
    3.6 《本草古义》
    3.7 《神农本经解故》
        3.7.1 精简《入门》为补充
        3.7.2 辨析《入门》以正误
        3.7.3 引证《入门》而博考
        3.7.4 善用《入门》作训释
    3.8 《删补方要》
        3.8.1 采《入门》之歌诀
        3.8.2 仿《入门》以分类
        3.8.3 化《入门》之方药
        3.8.4 以《入门》为补充
        3.8.5 遵《入门》为标准
    3.9 《颐生辑要》
        3.9.1 拆分《入门》为己用
        3.9.2 引用《入门》述养生
    3.10 小结
4 韩国医籍与《医学入门》
    4.1 《东医宝鉴》
        4.1.1 采撷医方重视《入门》
        4.1.2 研究针灸征引《入门》
        4.1.3 按需择录化裁《入门》
        4.1.4 融汇医理遵循《入门》
        4.1.5 注重临床采用《入门》
        4.1.6 总结经验发挥《入门》
    4.2 《穴处治法》
        4.2.1 重新编排《入门》文序
        4.2.2 用心锤炼《入门》精髓
        4.2.3 经穴知识完善《入门》
        4.2.4 选载腧穴变通《入门》
    4.3 《杂病提纲》
        4.3.1 采《入门》大字为论
        4.3.2 仿《入门》有所化裁
        4.3.3 融《入门》加以《宝鉴》
        4.3.4 取《入门》而适本土
    4.4 《证脉方药合编》
        4.4.1 直接引用仿《入门》
        4.4.2 化裁编排采《入门》
    4.5 小结
5 越南医籍与《医学入门》
    5.1 《海上医宗心领》
        5.1.1 用心良苦改编《入门》
        5.1.2 总结经验完善《入门》
        5.1.3 临证诊疗尊崇《入门》
        5.1.4 按需采撷化裁《入门》
        5.1.5 改变体例精简《入门》
    5.2 《脉法秘传》
        5.2.1 有选择地提炼《入门》
        5.2.2 重实轻理改编《入门》
    5.3 《针灸法总要》
        5.3.1 重视《入门》之理法
        5.3.2 精简《入门》之内容
    5.4 《家传医方》
        5.4.1 按需采撷活用《入门》
        5.4.2 注重实用善用《入门》
        5.4.3 灵活辨证发挥《入门》
        5.4.4 适应本土化裁《入门》
    5.5 小结
6 分析与讨论
    6.1 《医学入门》的版本梳理
    6.2 《医学入门》的内容特性分析
        6.2.1 内容全面实用
        6.2.2 编排富有特色
        6.2.3 遵经而不泥古
        6.2.4 医儒相互结合
    6.3 《医学入门》在中日韩越的传播流通
    6.4 日韩越接受《医学入门》的特点比较
    6.5 《医学入门》在日韩越的运用特点和价值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清代山东医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绪论
    1 选题缘由和意义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清代山东医家的界定及范围
        2.2 关于“地名”“人名”的考定
    3 研究方法
    4 创新点
第一部分 清代山东医家人数统计
    1 清代山东省的建制沿革
    2 清代山东医家的统计依据
    3 清代山东医家的人数统计
第二部分 清代山东医家地域分布
    1 清代山东医家地域分布情况
        1.1 济东泰武临道
        1.2 兖沂曹济道
        1.3 登莱青胶道
        1.4 直隶
    2 清代山东医家地域分布特征
        2.1 清代山东各府州医家分布特征
        2.2 清代山东各州县医家地理分布特征
        2.3 清代山东地理亚区医家地理分布特征
    3 清代山东医家分布产生地域差异的原因
        3.1 受到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双重影响
        3.2 大运河山东段对沿线区域的影响
        3.3 海洋经济对山东半岛的影响
第三部分 清代山东医家着书情况
    1 医家着作分析
        1.1 按存佚情况分析
        1.2 按科目归属分析
    2 医家着作整理
        2.1 医经类医籍
        2.2 基础理论类医籍
        2.3 伤寒金匮类医籍
        2.4 温病瘟疫类医籍
        2.5 诊法类医籍
        2.6 本草类医籍
        2.7 方书类医籍
        2.8 临证各科类医籍
        2.9 养生类医籍
        2.10 医案医话类医籍
        2.11 综合类医籍
第四部分 清代山东医家医事活动
    1 医家业医背景
        1.1 弃儒从医
        1.2 世代行医
        1.3 久病成医
        1.4 立志学医
        1.5 家贫习医
        1.6 拜师达医
        1.7 旁涉医术
    2 医家共同特征
        2.1 医德高尚
        2.2 医术精湛
        2.3 着述颇丰
    3 医家其他特征
        3.1 爱好广泛
        3.2 精研方术
        3.3 擅于宣传
    4 医家学术特色
        4.1 理论特色
        4.2 临床特色
        4.3 技术特色
        4.4 文化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清代山东医家名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5)两汉汉语标记型条件语义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
        0.1.1 客观上的重要性
        0.1.2 主观上的重要性
    0.2 研究对象及相关术语界定
        0.2.1 条件句
        0.2.2 条件标记
        0.2.3 语义范畴
    0.3 条件语义范畴研究综述
        0.3.1 条件、假设、让步定义及关系研究概况
        0.3.3 条件标记研究概况
    0.4 语料的选择
        0.4.1 两汉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语料概述
        0.4.2 两汉语料选取原则
        0.4.3 两汉语料选取范围及版本
第一章 两汉汉语标记型条件语义范畴逻辑、句法、语义及语用分析
    1.1 逻辑关系分析
    1.2 句法分析
        1.2.1 句法组成
        1.2.2 句法位置关系
        1.2.3 句法表现
    1.3 语义分析
        1.3.1 偏句语义分析
        1.3.2 主句语义分析
        1.3.3 偏句与主句语义关系分析
    1.4 语用分析
    1.5 小结
第二章 两汉汉语单音节否定词来源标记条件语义范畴研究
    2.1 否定词用于条件语义范畴动因探析
        2.1.1 条件句的语义特征因素
        2.1.2 否定词与条件句相通性因素
        2.1.3 非现实语义特征因素
        2.1.4 意合语法特征因素
    2.2 否定词标记条件语义范畴句法、语义分析
        2.2.1 多省略形式
        2.2.2 有标记的否定
        2.2.3 动词、名词的极性语义
        2.2.4 多受事主语句
    2.3 否定词标记条件语义范畴概貌及分类研究
        2.3.1 接小句、体词性或谓词性成分
        2.3.2 接谓词性成分
        2.3.3 接体词性成分
        2.3.4 单独成句
    2.4 小结
第三章 两汉汉语单音节指称性助词来源标记条件语义范畴研究
    3.1 指称性标记用于条件语义范畴动因探析
        3.1.1 条件句中的指称性因素
        3.1.2 指称性标记和条件句标记重叠因素
        3.1.3 条件语义明晰因素
    3.2 指称性标记条件语义范畴句法、语义分析
        3.2.1 高指称性
        3.2.2 主句的论断性与主观性
        3.2.3 正反系统性语义
        3.2.4 表示可能假设
    3.3 指称性标记条件语义范畴概貌及分类研究
        3.3.1 句首指称性条件标记
        3.3.2 主谓之间指称性标记
        3.3.3 小句末指称性标记
        3.3.4 句首或谓语前指称性标记
    3.4 小结
第四章 两汉汉语单音节动词、副词、连词语义来源标记条件语义范畴研究(上)
    4.1 动词、副词、连词语义来源标记条件语义范畴概貌
        4.1.1 动词、副词、连词语义来源条件标记分类
        4.1.2 动词、副词、连词语义来源条件语义范畴特点分析
    4.2 动词、副词、连词语义来源标记条件语义范畴分类研究
    4.3 动词语义来源类标记条件语义范畴研究
        4.3.1 句首、谓语前类条件标记概貌及研究
        4.3.2 句首、谓语前动词语义来源类条件标记探源
        4.3.3 位于句首类条件标记概貌及研究
        4.3.4 位于句首动词语义来源类条件标记探源
第五章 两汉汉语单音节动词、副词、连词语义来源标记条件语义范畴研究(下)
    5.1 副词语义来源类标记条件语义范畴研究
        5.1.1 副词语义来源类标记条件语义范畴概貌及句法、语义分析
        5.1.2 语气副词语义来源类标记条件语义范畴研究
        5.1.3 语气副词语义特征到条件标记语法化研究
        5.1.4 时间副词语义来源类标记条件语义范畴研究
        5.1.5 时间副词语义特征到条件标记语法化研究
    5.2 连词语义来源类标记条件语义范畴研究
        5.2.1 连词语义来源类标记条件语义范畴概貌
        5.2.2 连词语义来源类条件语义范畴研究
        5.2.3 连词语义来源类条件语义范畴特点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两汉汉语多音节复合词标记条件语义范畴研究
    6.1 多音节复合词标记条件语义范畴发展成因探析
    6.2 多音节复合词标记条件语义范畴句法、语义分析
    6.3 多音节复合词标记条件语义范畴概貌及分类描写
        6.3.1 多音节复合词标记条件语义范畴概貌
        6.3.2 多音节复合词标记型条件标记分类描写
    6.4 小结
第七章 两汉汉语条件语义范畴主句标记研究
    7.1 条件语义范畴主句标记作用
    7.2 条件语义范畴主句标记形式特征
    7.3 条件句主句标记形式分析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及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附表及插图清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6)五四时期美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本选题的创新
第一章 五四时期美国文学与作家在中国的传播状况
    第一节 美国非侦探短篇作品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节 美国诗歌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节 美国侦探小说在中国传播
    第四节 美国文学作家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章 五四时期美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主体
    第一节 旧派文人
        一、非鸳鸯蝴蝶派作家
        二、鸳鸯蝴蝶派作家
        三、旧派文人主要传播美国通俗文学的原因浅析
    第二节 新派文人
        一、文学研究会成员
        二、创造社成员
        三、其他传播者
        四、新派文人传播美国文学的特点与原因浅析
    第三节 身份有待证实的译者及其传播特点
第三章 五四时期美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媒介
    第一节 旧派通俗刊物及其传播特点
        一、旧派通俗刊物
        二、旧派通俗刊物传播美国文学的特点
    第二节 民国崇新刊物及其传播特点
        一、民国崇新刊物
        二、民国崇新刊物传播美国文学的特点
    第三节 出版发行社及其传播特点
    第四节 信息不详或新旧态度保留的刊物及其传播特点
第四章 五四时期美国文学在中国传播的意义与局限
    第一节 五四时期美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意义
        一、中国新诗人对美国文学的接受
        二、美国文学精神对国人的思想启蒙
        三、美国文学成为国人学习的资料来源
    第二节 五四时期美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局限
        一、传播体系不完善
        二、文学功利主义
        三、美国文学精神下传的艰难性与潜在破坏性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作品与着作
    (二)期刊论文
附录
    (一)五四时期美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期刊资料整理)
    (二)五四时期美国文学在中国传播(单行本资料整理)
    (三)《大陆报》登载的欧·亨利未公开发表的部分作品及相关宣传
后记

(7)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学回忆录”出版概况考察 ——以广东人民出版社“文学回忆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2.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学回忆录”出版类型概述
    2.1 自传类“文学回忆录”
        2.1.1 由作者自己写作完成的
        2.1.2 由别人参与写作完成
    2.2 访谈类“文学回忆录”
        2.2.1 访谈录
        2.2.2 发表在各大文学期刊上的访谈类文字
    2.3 回忆他人的“文学回忆录”
        2.3.1 自发性的回忆性“文学回忆录”
        2.3.2 有组织性的回忆性“文学回忆录”
    2.4 “文学回忆录”丛书
3.广东人民出版社“文学回忆录”系列出版概况考察
    3.1 策划出版过程
    3.2 图书内容构成与装帧设计
    3.3 营销方式
    3.4 馆配情况
    3.5 销售情况
4.余论
    4.1 市场以外的文化类出版物现状
        4.1.1 近十年以来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考察
        4.1.2 馆配成为文化类纸质图书的较大市场
        4.1.3 海外市场的输出
    4.2 文学类书籍所面临的市场现状
        4.2.1 数字出版行业对传统出版行业的冲击
        4.2.2 文学类图书市场的复杂性
        4.2.3 读者生活方式与阅读习惯的改变
    4.3 广东人民出版社“文学回忆录”丛书市场化的优势与劣势
        4.3.1 优势
        4.3.2 劣势
    4.4 从广东人民出版社“文学回忆录”丛书出版看文学回忆录类图书出版的价值与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理由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现状回顾
    四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1章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1.1 “十七年”时期译介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
        1.1.1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译介概述
        1.1.2 有影响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
    1.2 “苏式文论”强势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1.2.1 “全盘译介”模式中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1.2.2 陈伯吹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1.3 “十七年”时期“苏式文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1.3.1 受“苏式文论”规约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1.3.2 不敢逾矩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作品
    1.4 “文革”期间处于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
        1.4.1 “文革”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概述
        1.4.2 “文革”期间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第2章 “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2.1 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
        2.1.1 “文革”结束初期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和传播
        2.1.2 走出泥沼时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2.2 “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2.2.1 走出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2.2.2 蒋风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2.3 挣脱历史惯性的一次尝试:中国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发生的变化
        2.3.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2.3.2 郑文光和叶永烈的科学文艺思想及代表作品
第3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Ⅰ
    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其影响
        3.1.1 以开放的姿态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3.1.2 以上笙一郎为代表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理论思想内涵
        3.1.3 这一时期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3.2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在改变中寻求建设之路
        3.2.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3.2.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述评
    3.3 向文学性与儿童性回归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3.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3.3.2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第4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Ⅱ
    4.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
        4.1.1 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走向多元化
        4.1.2 多元、系统地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4.2 多层次、多渠道建设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4.2.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4.2.2 这一时期主要的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内涵
    4.3 百花齐放、和而不同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4.3.1 生机盎然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现状
        4.3.2 异彩纷呈的儿童文学创作
第5章 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
    5.1 外国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和传播:以日本松居直先生为例
        5.1.1 松居直其人和他倡导的图画书理论
        5.1.2 松居直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及传播过程
        5.1.3 松居直推崇的图画书在国内的译介情况简述
    5.2 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5.2.1 关注图画书阅读及图画书创作
        5.2.2 多途并举阐释松居直的图画书理论
    5.3 中国原创图画书扫描: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
        5.3.1 星星点灯: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投身图画书创作
        5.3.2 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的缘起及发展
        5.3.3 图画书中的童年书写:以《团圆》、《荷花镇的早市》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9)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研究 ——以巴蜀书社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概念厘定
        二、研究范围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总结四川古籍出版的地域特色和规律
        二、丰富古籍出版史研究的内容
        三、为传统文化典籍的整理出版提供借鉴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研究成果述略
        二、研究专着
    第四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性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创新性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概况
    第一节 图书出版概况
        一、出版数量变化
        二、出版内容主要类别分布特点
        三、图书获奖情况分析
    第二节 古籍出版成就与发展成因探析
        一、古籍出版成就与特色
        二、发展成因探析
    第三节 古籍出版的阶段性特点
        一、复苏期(1981-1991)
        二、探索期(1992-2002)
        三、转型期(2003年以后)
    第四节 四川古籍出版的不足
        一、存在重复选题现象
        二、整理方式具有不平衡性
        三、图书宣传渠道利用不足
第三章 古籍出版的组织机构
    第一节 四川古籍出版组织机构类型及表现特点
        一、设置类型分析
        二、表现特点分析
    第二节 内部组织结构分析——以巴蜀书社为例
        一、部门设置特点
        二、人员组建方式及构成特点
第四章 古籍出版产品的内容、形式策划
    第一节 内容策划
        一、策划思想的把关分析
        二、策划作者分析
        三、策划整理形式
        四、策划内容的选题特点
    第二节 形式策划
        一、开本设计分析
        二、封面设计分析
        三、个案分析:“中国最美的书”——《藏区民间珍藏藏文典籍丛刊》
第五章 古籍出版产品的宣传、营销策划
    第一节 宣传策划
        一、宣传方式多样
        二、三种主要方式
    第二节 营销策划
        一、营销渠道特点
        二、营销品牌认知度的问卷调查分析——以巴蜀书社为例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巴蜀书社历年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1984-2017)
    附录2 四川大学出版社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1986-2017)
    附录3 四川人民出版社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1981-2017)
    附录4 西南交大出版社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1992-2017)
    附录5 四川民族出版社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汉、彝、藏文)
    附录6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获奖书目、获奖项目
    附录7 巴蜀书社:社长访谈录、小传
    附录8 巴蜀书社品牌认知度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专业图书的选题策划探析——以“向外土司学外贸”系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挖掘专业出版社的优势选题
    1.选题要体现行业发展趋势
    2.选题要体现出版社优势
二、坚持“内容为王+大V作者”,策划高质量选题
    1.挖掘优质选题内容
    2.开发大V作者
三、优化图书要素,全方位开展营销工作
    1.在审校阶段,优化图书要素,满足目标读者需求
    2.在宣传阶段,根据同类书销售情况确定图书营销计计划划

四、5种选题独到的新书(论文参考文献)

  •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我国图书零售市场研究 ——以新冠肺炎抗疫图书为例[D]. 韦龙.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2]微信读书APP用户使用动机研究[D]. 张楠.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医学入门》在日韩越三国的传播与影响研究[D]. 曲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清代山东医家研究[D]. 赵雨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两汉汉语标记型条件语义范畴研究[D]. 张欢. 吉林大学, 2020(08)
  • [6]五四时期美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D]. 何朝辉. 湖南师范大学, 2020(12)
  • [7]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学回忆录”出版概况考察 ——以广东人民出版社“文学回忆录”为例[D]. 郑姣姣.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8]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D]. 陈莉. 新疆大学, 2020(06)
  • [9]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研究 ——以巴蜀书社为中心[D]. 臧亚萍.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10]专业图书的选题策划探析——以“向外土司学外贸”系列为例[J]. 郭坤. 出版广角, 2020(08)

标签:;  ;  ;  ;  ;  

5本具有独特主题的新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