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国有林业和木材加工企业现状分析

黑龙江省国有林业和木材加工企业现状分析

一、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木材加工企业现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马雪松[1](2021)在《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经济波动、气候条件变化、资源消耗危机、新冠疫情持续不断等严峻的形势挑战下,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成为关注性焦点,而林业作为重要的资源供给、生态功能输送与气候环境调节的产业,其可持续的协同发展演化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作为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都比较有优势的东北国有林区,自然义不容辞的承担了新时代所赋予的重任,林业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及发展方向的转型,会给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带来较大程度的发展不协同之状况,资源的衰减会在经济发展、林区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给东北国有林区造成不利的影响。林业产业的运行方式是所有产业中与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最为相似的,可以借鉴成熟的生态学理论、协同演化理论,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发展进行研究,力图使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协同演化逐步缓解资源危机,优化并高效利用可以整合的资源,实现东北国有林区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层面的同步发展,最终满足森林资源可持续运营的发展目标。本研究在集合生态学理论、协同演化理论、林业产业演化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发展的研究思路。首先在理论层面,对研究所需要的理论概念进行梳理,同时,对相关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做了分析,通过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对比,阐述在组成结构、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方面的接近性,并对协同演化模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明确了研究的可行性。其次在分析层面,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在森林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林业产业技术要求、投资、产业政策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面临的压力或动力进行分析,明确了研究的必要性。再次在机制层面,明确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概念,提出了协同演化的四种机制,进而引出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立体式研究模型。第四在协同演化研究层面,基于协同演化的机制和研究模型,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的协同演化、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之间的协同演化、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的协同演化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形成了本研究的主体部分。最后在保障层面,为了能够确保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顺利进行,提出需要在企业个体协同、产业种群协同、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三方面进行保障,综合提升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效率。

王佳[2](2020)在《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全球化进程中“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而林业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林业制度体系是推动我国林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林权制度则是其中的核心。经过多次改革,逐渐清晰、合理的林权制度在明确各林权主体权利边界,释放林业经营潜能,增加林业经营者收入,保持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发挥林业经济、生态、社会综合功能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已经凸显。但改革没有完全释放我国林权制度功能,全面实现改革目标,林权制度仍待完善。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是对改革后林权制度实施过程中基础性作用效果的全面展现,所以林权制度完善需要以绩效评价为依据。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更加有针对性的完善现有林权制度,提升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本研究以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和现状,现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重点研究,以促进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一步提升。在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进行的研究中,明确我国林权制度发展的动因、特征、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林权制度现状进行分析,明确我国现有林权制度目标、主体构成、权责划分及改革前后制度实施效果对比情况。在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部分,首先构建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我国现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情况进行评价,明确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整体情况和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各自情况。以上述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结论为基础,探究形成如上结论的影响因素,并运用层次分析、效用值法、相关性分析、DEA、Malmquist等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我国林权制度改革尚待改进之处,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对策建议。首先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研究。我国林权制度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探索时期、完善时期三个阶段。运用以政府主导林业经营者参与的调整方式,通过森林资源稀缺性及林权制度对外部环境的不断适应、对各林权主体利益不断满足的推动,使林权逐渐清晰,林权主体利益关系日趋协调,林权制度改革绩效逐渐多元化。现阶段我国林权制度目标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绩效提升及国家、集体、林业经营者多方共赢。并通过对林权合理的分配激发各林权主体积极性,通过林权主体对权利的行使与保护促进林权制度实施,从而推动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显现。其次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行评价。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构建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行评价。林权制度改革后,现有林权制度的实施使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得到提升,且集体林权制度优于国有林权制度。但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水平不高仍存在提升空间,且两者在经济、生态、社会三方绩效上呈现差异。林权制度改革带动了林业第一、三产业的发展并对各产业内部结构进行整合使林业产业结构整体得到优化。林业经营者在产业经营中获得收益,收入得到明显提升。上述表现使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经济绩效均明显增长,集体林权制度稍占优,两者差距不大。林权制度改革对森林生态功能发挥的重视使林业经营者造林、护林的意识和行为效果均得以优化,国有林权制度实施更注重森林管护,而集体林权制度则更侧重提高森林数量,所以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生态绩效均呈现波动上涨,且集体林权制度占优。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社会绩效在显着提升后呈现下降趋势,集体林权制度呈整体波动上升趋势,但国有林权制度整体绩效水平稍高于集体林权制度。说明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集体林权制度社会绩效的显现逐步明显,而国有林权制度受改革程度的限制社会良性影响逐渐减弱。基于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结果,对影响绩效的因素进行探究。林权清晰度、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及区域发展环境是影响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及形成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差异的因素。林权清晰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其对增加各林权主体权利实施主动性和优化权利实施效果的影响显着。而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后的林权界定相比较于集体林权制度模糊、局限之处较多,所以其绩效提升幅度较低。林业生产要素投入越充足、合理越有利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林权制度实施过程中资金要素投入对绩效提升的带动明显优于劳动力和技术要素。国有林权制度的技术进步不足和集体林权制度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不同步使两者改革绩效呈现出不同。区域发展环境越完善对林权制度实施的支撑越充分则绩效提升越明显。国有林权制度代表省份的区域经济、政务、法治环境评分均明显低于集体林权制度代表省份,限制了改革后国有林权制度的实施,使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水平低于集体林权制度。根据林权清晰度、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及区域发展环境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形成影响的分析结果,从提高林权清晰度、完善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优化区域发展环境三个角度进行对策设计支持并进行综合运用,从而实现绩效的进一步提升及多方主体共赢。

李昂[3](2020)在《基于资源环境测度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森工城市转型是东北振兴的重要组分,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资源环境作为森工城市发展的引擎和载体,决定了城市产业、生态、社会和空间等要素的配置特征和演进方向,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是森工城市转型成功的关键。在资源型城市中,森工城市的转型步伐仍然相对滞后,尤其是集中分布在东北边缘区位的森工城市群体,普遍存在着转型方向趋同、发展格局失衡、生态修复受阻、产业结构松散和城市引力缺失等问题,极大阻碍了森工城市的可持续转型进程。究其原因,森工城市尚未形成与资源环境耦合的转型策略框架。本文立足于森林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背景与国际经验,以资源环境综合测度为切入点,以空间为语境,挖掘资源环境与森工城市的系统关联,揭示生态过程与转型过程的内在机制,辨识条件差异下的转型模式路径,并提出助力森工城市可持续转型的空间响应策略。全文围绕“理论认知—特征解析—测度综合—模式识别—空间响应”的技术路线展开研究“理论认知”——从资源环境的理论观点、测度方法研究、森工城市转型的理论构成、转型的空间效应等方面,揭示了资源环境与城市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从而构建了资源环境与城市转型的系统关联,并据此提出综合测度的方法体系和技术路线。“特征解析”——通过对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自然与生态环境、人口与城镇化水平、经济与产业发展、区位与交通联系、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梳理概况,结合多样本大数据和空间技术,获得了森工城市转型发展中“形”的特征。通过分析资源环境对空间、城市网络、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约束性特征,而这些特征正是森工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多种矛盾问题的成因。“测度综合”——基于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资源环境属性,构建综合测度模型。模型以资源环境的禀赋差异为基础,对森工城市的模式差异进行测度辨识和聚类分析,并以系统机制为纽带,集成面向转型格局、生态修复、产业结构和人居环境等多种转型系统目标的空间响应测度集合。资源环境综合测度模型包含两个模块,4种模式指针,26种模式辨识指标,4种空间响应方法,56种响应因子,并具有因地制宜的模型系统开放性,从多维度、多尺度对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的转型发展进行量化指引。“模式识别”——以森工城市资源环境丰裕度、资源产业依赖度、城市发展支撑度和区位条件优势度的测度结果为依据,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森工城市群体进行系统分类,并根据分类结果和模式指针的差异性,逆推各类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特征要素,从而提出差异性的转型模式和相应路径,并探讨了基于边界融合、非均思路和重要节点的模式化发展协调性与可变性。“空间响应”——以模式差异为依据,对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的几种基本模式构型进行空间尺度上的测度响应,对于引力核心型城市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控国土空间,对产销基地型城市以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提升组织产业结构和空间转型,对精明收缩式森工城市明确生态安全格局的首要地位,对职能置换模式提出基于空间适宜性的城市系统更迭和空间再生。研究以资源环境和空间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支撑,面向困难时期黑龙省森工城市经济、社会、空间的转型问题,通过对资源环境和城市转型相关要素的综合测度,以资源环境内在作用机制为方法,发现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问题,提出问题导向的模式路径,并依据路径差异提供协调资源环境与城市发展的空间响应策略。希望研究可以在理论层面上,构建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空间框架,在实践层面上,为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科学可行的方法参考。

张滨[4](2020)在《基于森林转型的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经济转型特征演化与效应解析》文中指出森林是维持生态环境健康、支撑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森林资源利用方式的“错误”定位最终会导致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20世纪80年代初期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开始出现林业“两危”问题,森林资源过度消耗所造成的森林资源危机逐渐成为制约林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原因。虽然,一系列森林保护与建设措施缓解了森林资源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森林转型特征,但是,森林的自然属性决定森林资源恢复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彻底解决林业发展问题必须借助管理体制改革、森林转型和林业经济转型,将森林资源定位与经济运行模式置于同一个林业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实现林业生态化转型。考虑到森林自然属性是决定林业经济属性的重要前提,林业经济转型严重依赖于森林转型,因此,基于森林转型过程研究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经济转型问题将有助于实现森林资源利用方式与林业经济运行模式的内在一致性,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本研究在林业政策调整与林区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以森林转型为基础,以林业经济转型为研究主线,重点探讨森林转型与林业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的内在逻辑机理、现实特征、因果关系与潜在转型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森林转型与林业经济转型的概念界定与逻辑机理演绎。首先,对森林转型与林业经济转型的概念进行界定,将森林转型概念展开为森林面积蓄积转型、森林结构转型等内容,林业经济转型则重点探讨林业经济增长、林业产业结构、林业生产效率等方面的转型内容;其次,从自然生长和经营管理等角度对不同形式的森林转型过程进行分解和重构,形成森林转型的逻辑机理框架,从供需调整、要素配置、产业转移、空间效应等角度对不同形式的林业经济转型内容进行经济学分析和推理演绎,形成林业经济转型的逻辑机理框架,为实证分析提供良好的逻辑基础。二是实证分析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转型与林业经济转型的存在性、主要特征、因果关系和趋势规律等。首先,从描述性统计获取直观的森林转型特征,运用曲线回归、马尔科夫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森林面积蓄积的转型上限、林龄结构转移的内在规律以及森林转型所处阶段等隐含特征;其次,将不同形式的森林转型指标作为自变量或环境变量,运用线性回归、变系数面板回归、数据包络分析、门槛效应、中介效应等方法,检验森林转型、要素投入、产业结构等因素对不同林业经济转型内容产生的边际效应、传导路径、影响效果等;再次,运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考察林业产业结构的转移特征,并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林业经济转型过程的空间效应和优势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检验,进一步掌握林业经济转型的内在规律与潜在趋势。三是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经济转型的策略路径探讨。在逻辑机理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林区实际情况和相关林业发展规划,针对林业政策、管理体制、森林转型、基础设施、产业链条、创新驱动、产业布局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从全局策略和个案选择分别探讨推动林业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更好地实现森林资源利用与林业经济发展的高层次转型。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森林转型过程和林业经济转型特征,并且森林转型过程对林业经济转型存在显着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森林结构转型对林业产业结构、林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森林面积和森林结构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此外,林业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显着的门槛效应、中介效应和空间效应,林业经济发展呈现“整体渐进型、局部激进型”的转型特征,林业生态化转型趋势日渐清晰,林业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不断提升,要素配置、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森林转型和林业经济转型已经步入新的历史阶段。然而,现阶段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尚未得到有效恢复,林业生产经营模式也未实现彻底转变,森林资源利用方式和林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低层次阶段,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生产效率以及发展战略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森林资源演化和林业经济发展依旧是一个漫长过程,全面实现森林转型和林业经济转型任重道远。

郭思源[5](2020)在《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增长效率测算与优势产业识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4月1日,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停止标志着重点国有林区从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的发展新阶段。木材采伐已不是林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开发森林的多种功能已成为黑龙江省林区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林下经济作为新制度改革过程中的新举措,其优势随着生态建设的进步、民生改善的需要而不断得以凸显,发展林下经济使得协调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成为可能,林下经济在拉动林区快速发展和带动林区职工增收方面都展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思路,探索接续产业发展路子,探索保护森林资源、解放生态潜力的方式与方法,真正做到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把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为此本文将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撬动解决林区经济转型的研究对象,探索以林地、资源为依托,发展林下经济产业,不仅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发展食用菌、北药、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及采集等产业发展,实现农林牧资源共享、“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的复合经营性产业。实现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养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综合效益得到不断提高。本文首先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林下经济、林下经济产业概念进行诠释和界定,采用描述性统计说明方法对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概括性论述,并归纳总结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测算现行林下经济发展识别林下经济优势发展产业类型,进而促进林区产业转型的研究思想与研究框架。其次,从定性的角度测算出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效率。对林下经济增长效率分析,采用DEA-Malmquist方法对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增长问题进行静态分析,将林下经济投资、林下经济从业人员、林地面积作为投入变量,林下经济总产值作为产出变量,融合中介效应分析法与调节效应分析法,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较快的增长,其中,技术进步是推动林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林下经济投资、林地面积、林下经济从业人员的变化对林下经济总产值增长均存在显着影响。另外,生产效率对要素投入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并且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主要存在于林下经济投资和林下经济从业人员,对林地面积的中介、调节作用相对较小。再次,提出不同林下经济产业对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同的动态性驱动作用。应用VAR模型首先分析了林下经济总产值与林下经济从业人员、林下经济投资、林地面积三者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采用ADF检验法,为了确保建立VAR模型所用数据的质量,需要对变量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以观测各变量数据是否呈现“同阶单整”的特征,避免后续建模过程中出现“伪回归”。继续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Granger Causality)林下经济总产值对林下经济从业人员、林下经济投资、林地面积间的经济变量存在的因果关系,检验林下经济总产值在一定的滞后期下的所有滞后项是否对林下经济从业人员、林下经济投资、林地面积三个变量当期值有显着影响。最后运用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方法,对林下种植业、林下养殖业、北药业、森林食品业、森林旅游与休闲服务业、林下产品加工业6大林下经济产业与林下经济从业人员、林下经济投资、林地面积三个要素之间的动态冲击关系,从而判断不同林下经济产业对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同的动态性驱动作用。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等林业政策的实施,部分林下经济产业对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带动能力。第四,提出林下经济优势产业类型与发展政策建议。对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从林下经济从业人员、林下经济投资、林地面积三个方面对林下经济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与优势识别分析,并分析相关数据,把六个产业分别进行量化,利用灰色GM预测模型分析探讨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的优势产业与未来发展趋势,为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的发展构建明确发展方向。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系统工程,其对林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林区的经济增长、经济转型、林区职工就业都起了较大作用,但是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不断探索总结,希望本文的探索能为引导林下经济产业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建议。

李名扬[6](2020)在《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及后续政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涉及国有林区政企分开的体制改革与森林资源管理行政权力移交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产生深远影响,与此同时天保二期工程即将结束。在此背景下,科学有效的评估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探寻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实施天保工程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与问题,对于完善深化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改革,改进天保工程宏观决策机制,提升下—步天保工程实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深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国有森工企业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黑龙江省40个国有森工企业层面入手,综合考量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生态、经济、社会成效以及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改革可能对天保工程实施产生的影响,评估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分析国有森工企业实施天保工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改革及后续天保工程工作顺利实施的政策建议。本文针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与后续政策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根据研究背景,结合研究对象综述学术界的研究前沿动态,然后对本文相关研究范围进行阐述,梳理行文理论依据,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与后续政策研究奠定可行性基础。其次,从自然资源、经济产业、社会民生三个方面阐述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总体概况;查阅有关资料,从实施历程、投资概况、政策变动、实施成效四个方面阐述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概况;结合实地调研数据从体制改革、权力移交、资金结构、职工收入、政策标准等方面分析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再次,综合多种方法从生态、经济、社会、改革4个层面识别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在遵循全面相关、动态连续等原则基础上,构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赋权,而后对得分结果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综合得分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准则层中社会效果所占权重排名第—,改革效果排名第二;指标层中年末在岗职工人数所占权重排名第—、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排名第二、林业第二产业产值占比排名第三。最后,根据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的相关定性及定量评价结果,结合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实施天保工程遇到的问题,从科学调整后续天保政策,推进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改革,加大天然林保护工作认识与宣传力度等3个层面提出完善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后续天保工程实施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完善天保工程实施效果理论评价,深化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改革及下一步天然林资源修复工作顺利实施提供理论参考与政策建议。

刘清泉[7](2020)在《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面积最大、森林蓄积量最多、国有森工企业最集中的省份,为我国森林资源供给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使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经济陷入危困的境地。随着2014年4月1日起国家开始全面停止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的商业性采伐政策的推行,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主营业务相继萎缩,导致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迫切需要通过转型激发黑龙江国有森工的企业活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018年6月30日成立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江森工集团)标志着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正式打破原有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转型成为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发展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龙江森工集团及下属的林业局子公司如何进行转型发展是一件特别考验政府、企业和职工等经济主体智慧和勇气的事情。因此,选择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影响机理的分析研究对国有林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首先,本研究以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综述作为指导,以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的现状作为研究起点;结合相关文献和实地调研了解全面停伐政策出台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后的现状、企业转型的发展基础及转型的现实原因三个方面入手分析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感知—影响—行为”的计划行为理论研究范式分析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影响要素,构建和提出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其次,运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分析研究方法对实地调研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对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影响机理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进行影响路径分析,提出从直接影响路径、间接影响路径和调节路径三个方面分析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影响路径,为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转型行为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再次,在对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路径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直接影响路径的研究成果中,“转型动因→转型行为”影响显着,是所有直接影响路径系数中最高的,达到0.666。“构建自有品牌方向→转型行为”的路径系数最大,达到了 0.349。“互联网时代组织平台化转型方向→转型行为”与“大数据转型方向→转型行为”的路径系数分别是0.147和0.149,与现实状况也比较符合。说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视自有品牌的构建,与现实情况比较相符。“机会识别能力→转型行为”、“组织学习能力→转型行为”、“企业执行能力→转型行为”和“转型创新能力→转型行为”的直接影响路径中,路径系数分别为0.315、0.296、0.06和0.411。说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转型创新能力的路径系数最大,对企业转型行为的直接影响最大。得出中介效应影响路径的研究成果中,当加入中介变量转型能力后,转型动因对转型行为的影响作用减弱(路径系数由0.67变为0.21),因此转型能力在转型动因与转型行为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其中机会识别能力的中介效应最大为0.219,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正处于市场化转型的起始阶段,非常重视对机会识别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企业和员工迅速融入市场环境中。得出调节效应影响路径的研究成果中,当加入调节变量转型程度后,转型程度在机会识别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与转型行为中存在调节作用,转型程度在企业执行能力和转型创新能力与转型行为中不存在调节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推进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目标及对策建议。基于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的研究结果,从转型动因、转型能力、转型方向和转型程度四个方面提出推进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发展目标。根据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更具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包括:顶层设计推进组织机构平台化转型、加速机制体制改革、合理定位政府与国有森工企业的关系、加强新兴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和推进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为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未来的转型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现实依据。

石昀灵[8](2020)在《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演进趋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丰富,曾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经过几十年的过度开采利用,使林区可采资源枯竭,林区经济陷入困境。尤其在全面停伐政策实施后,林区也在积极寻找适宜本地区发展的替代产业,来促进林区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本文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探究如何加快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进程,实现林区林业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概况,并根据林区的统计数据,对林区林业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SSM-区位熵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主导产业进行选择。结果显示: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经济林产品的种植和采集业以及营造林可以作为林区林业主导产业来优先发展。其次,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林区林业三次产业产值进行预测,得到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将在2019年转变为“三、一、二”模式。再者,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得到全员劳动生产率、森林覆盖率、天然林保护工程林业投资额及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是影响林业产业结构演进最重要的因素。最后,根据前文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提出加快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具体包括:巩固森林资源基础,发展多元林下经济;基于综合比较优势,优先发展主导产业;培养新型林产加工业,向深加工方向转变;提高森林旅游业竞争力,加强森林生态辅助服务;加大林业技术投入,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合理规划林业产业布局,加强林业产业集聚程度。

曹莹[9](2019)在《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接替产业发展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是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和森林工业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实施的森林限额采伐制度、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措施至2014年的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可采伐资源日趋枯竭,直接影响了木材加工制造业等下游产业,加上其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致使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出现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发展受阻。因此,明确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接替产业的内涵,全面综合的了解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接替产业的发展水平及变化特点,明确各林业管理局之间的差异,挖掘制约接替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探寻未来发展方向,对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发展接替产业、实现产业转型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相关研究成果与理论进行梳理,确定研究范围即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及所辖的伊春、牡丹江、松花江与合江四个林业管理局,基于接替产业的概念与林区接替产业相关研究成果等,明确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接替产业的概念与本文的研究对象即养殖业、森林食品、北药开发、工业与旅游服务业,为下文的分析奠定基础。其次,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木材生产产业生命周期识别相结合,明确发展接替产业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利用产值对接替产业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统计描述分析,并通过对发展接替产业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达到基本了解接替产业的发展概况的目的。再次,构建了包括产业规模、产业发展状态、产业联系三个子系统的接替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介绍了本文涉及到的模型,如可变模糊优选模型、熵值法等。运用熵值法赋权的可变模糊优选模型对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及四个林业管理局的五个接替产业及三个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接替产业总体呈波动发展状态,伊春林业管理局的优势接替产业是养殖业、北药开发与工业,牡丹江林业管理局的优势接替产业是森林食品与工业,松花江与合江林业管理局的优势接替产业是旅游服务业。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从外部环境、内部观念和发展策略三个角度分别为促进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接替产业的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希望对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推动接替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依据。

秦会艳[10](2019)在《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保护自然资源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之一,森林资源正以惊人的速度退化,据估计全球20%的森林资源已经退化。由于很多地区的居民和企业都是长期依赖森林资源或以森林资源为生产基础,因此,不断退化的森林不仅是个生态环境问题,其本质上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贫困是我们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很多学者提出要想解决生态问题首先应解决贫困问题。世界粮农组织指出贫困将不断并继续面临新的挑战:不断增加的环境威胁、退化的自然资源甚至气候变化。学者们普遍认为森林生态与贫困倾向于构成复杂的联系,但全面探讨森林生态与贫困的关系却鲜有报道,那么森林生态与贫困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关乎我国东北部生态安全,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的动态演化受哪些因素驱动?当森林生态与贫困存在冲突时,如何协调两者的冲突以实现双方的共赢?这些都是实现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森林生态与贫困的相互作用“结果”出发,运用生物共生理论将森林生态与贫困视为一个系统中不同但相关的“有机体”,根据其相互作用结果,把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划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偏害共生、寄生和竞争关系,并结合案例分析不同共生类型的特点,为全面理解森林生态与贫困共生关系提供一个框架;其次,运用适应性循环理论,结合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的历史发展阶段,剖析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等单一尺度上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演化的过程及国有林区的空间扰沌,针对重组更新阶段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的不确定性,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40个林业局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了反映森林生态与贫困的指标体系,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各林业局的森林生态与贫困状况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构建共生度模型判别现阶段各林业局森林生态与贫困的共生关系;再次,分别从恢复力和利益主体行为选择两方面探讨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的影响因素,恢复力作为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的关键属性,主要选取制度、灾害和气候变化三个影响因素分析其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演变的扰动路径,并着重分析天保工程以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系统恢复力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此外,试图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委托代理分析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的相互作用过程和结果,并探讨不同利益主体在缓解贫困与生态保护中的行为选择机理;最后,针对现阶段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大部分情况下都处于不协调的实际问题,结合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动态演化的外部扰动、天保工程以来黑龙江省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恢复力的变化及影响机制、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行为选择动机分析,从恢复力和利益协调视角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办法和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学共生理论可以全面理解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潜在的可能关系;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的演化与该区历史发展阶段紧密相关,重构更新阶段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总体来看,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共生类型多样化,互利共生、寄生和竞争都有经历,但非互利共生发展模式为主导(占95%),且各林管局辖区内森林生态与贫困的共生关系差异较大;制度、气候及火灾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系统的扰动路径不同;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系统恢复力不断提高,系统总恢复力指数由0.23上升至0.73,影响因子对恢复力的影响以非线性影响为主;协调森林生态与贫困冲突的本质是调节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平衡。

二、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木材加工企业现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木材加工企业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应用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态学的概念界定
        2.1.2 生态系统的概念界定
        2.1.3 协同演化的概念界定
        2.1.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演化相关的其他概念
    2.2 理论应用分析
        2.2.1 生态学理论应用分析
        2.2.2 协同演化理论应用分析
        2.2.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生态性特征分析
        2.2.4 林业生态系统与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内在联系
    2.3 本章小结
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动因分析
    3.1 环境层方面林业资源禀赋的限制
        3.1.1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一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3.1.2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二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3.1.3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三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3.1.4 东北国有林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
    3.2 市场需求方面变化的压力
        3.2.1 市场需求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的影响机制
        3.2.2 主要林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状况
    3.3 自身发展方面林业产业技术升级的趋势要求
    3.4 资本方面林业投资的激发力
        3.4.1 林业投资总量
        3.4.2 林业产业投资结构
    3.5 宏观方面林业产业政策调整的拉力
    3.6 制度方面林业管理体制的活力
    3.7 本章小结
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框架
    4.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概念
    4.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机制
        4.2.1 稳定机制
        4.2.2 动力机制
        4.2.3 竞合机制
        4.2.4 协同机制
    4.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模型
        4.3.1 协同演化理论模型
        4.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研究层次
        4.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研究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协同演化
    5.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
    5.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评价
        5.2.1 生态位“态”、“势”评价研究思路
        5.2.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发展现状
        5.2.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模型构建
        5.2.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评价结果
        5.2.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演化路径选择
    5.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间关系测度及优化
        5.3.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关系测度思路
        5.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重叠度影响因子指标体系构建
        5.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关系测度
        5.3.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间关系优化
    5.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协同演化策略
        5.4.1 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扩展策略
        5.4.2 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分离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之间协同演化
    6.1 东北国有林区各区域内的种群发展分析
        6.1.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分析数据说明
        6.1.2 研究林业产业种群发展的区位熵法
        6.1.3 基于区位熵的林业产业种群发展分析
    6.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演进阶段判别
        6.2.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生命周期划分
        6.2.2 各种群产业生命周期演进阶段判别
    6.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型及模拟仿真
        6.3.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相关性测度
        6.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关系分析
        6.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型
        6.3.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拟仿真
    6.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协同演化策略
    6.5 本章小结
7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
    7.1 研究思路和模型构建
        7.1.1 研究的基本思路
        7.1.2 复合系统协同演化机理分析
        7.1.3 复合系统协同演化评价模型
    7.2 序参量的选择和数据处理
        7.2.1 协同度测算指标体系构建
        7.2.2 数据来源与数据标准化处理
        7.2.3 序参量权重的确定
    7.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复合系统的子系统与序参量有序度的测算与评价
        7.3.1 生态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7.3.2 经济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7.3.3 社会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7.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的测算与评价
    7.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策略
    7.6 本章小结
8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保障措施
    8.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8.1.1 加强林业企业个体的创新力度
        8.1.2 开发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8.1.3 在思想上层面上提升创新意识
        8.1.4 加强对林业辅助产业的开发
        8.1.5 加强林业企业与林业院校的人才合作
    8.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8.2.1 加强对森林景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8.2.2 注重非木材林产品的培育与利用
        8.2.3 引导衰退产业的退出
        8.2.4 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替代产业的发展
        8.2.5 完善林业生态建设专项基金
    8.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8.3.1 强化森林资源培育的力度
        8.3.2 加强对林业培育技术的重视
        8.3.3 优化生态补偿机制
        8.3.4 在林业企业内部完善激励制度
        8.3.5 落实留住人才及人才引进的工作
        8.3.6 加大政府的帮扶力度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内蒙古森工集团林业企业个体重叠度
附录B 龙江森工集团林业企业个体重叠度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权制度
        2.1.2 林权制度
        2.1.3 制度绩效
        2.1.4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
    2.2 理论基础
        2.2.1 制度变迁理论
        2.2.2 产权理论
        2.2.3 规模经济理论
        2.2.4 内生增长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1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
        3.1.1 萌芽时期的林权制度(1949年-1978年)
        3.1.2 探索时期的林权制度(1979年-2000年)
        3.1.3 完善时期的林权制度(2001年-至今)
    3.2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特征及动因分析
        3.2.1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特征
        3.2.2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动因
    3.3 林权制度现状
        3.3.1 林权制度目标
        3.3.2 林权制度设计
        3.3.3 林权制度实施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
    4.1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4.1.2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1.3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2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数据来源
    4.3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过程
        4.3.1 熵权法评价过程
        4.3.2 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过程
    4.4 评价结果分析
        4.4.1 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
        4.4.2 各维度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因素的选取
    5.2 影响因素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2.1 林权清晰度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2.2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2.3 区域发展环境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3 本章小结
6 我国林权清晰度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1 指标选取
    6.2 分析方法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6.3 评价过程
    6.4 结果分析
        6.4.1 林权清晰度对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4.2 林权清晰度对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4.3 林权清晰度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我国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7.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7.2 分析方法选取
        7.2.1 相关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7.2.2 有效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7.3 结果分析
        7.3.1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相关性结果分析
        7.3.2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有效性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我国区域发展环境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1 林权制度省份区域发展环境评价
        8.1.1 评价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8.1.2 分析方法选取
        8.1.3 分析过程
    8.2 结果分析
        8.2.1 区域发展环境对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2.2 区域发展环境对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2.3 区域发展环境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3 本章小结
9 提升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对策建议
    9.1 提高林权清晰度
        9.1.1 消除承包权经营权界定障碍
        9.1.2 优化林权确权赋权环节
        9.1.3 深化采伐许可制度调整
        9.1.4 厘清林权主体关系
    9.2 完善林业生产要素投入
        9.2.1 维持林权制度实施资金供给
        9.2.2 纠正劳动力投入偏差
        9.2.3 持续强化技术投入
    9.3 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9.3.1 保持市场经济运行顺畅
        9.3.2 推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9.3.3 健全法治环境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研究的创新之处
    10.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基于资源环境测度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资源环境与资源环境测度
        1.3.2 资源型城市中的森工城市
        1.3.3 城市转型与资源型城市转型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国内相关研究
        1.4.2 国外相关研究
        1.4.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论文框架
第2章 研究基础
    2.1 资源环境理论及测度研究
        2.1.1 资源环境的理论观点
        2.1.2 资源环境测度研究
        2.1.3 资源环境综合测度的基本框架
    2.2 森工城市转型相关理论及空间研究
        2.2.1 森工城市的特征与组成
        2.2.2 森工城市转型的理论构成
        2.2.3 以转型为目标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2.3 资源环境与森工城市转型的系统关联
        2.3.1 传统森工城市的资源环境负效应
        2.3.2 转型森工城市的资源环境正效应
    2.4 方法体系构建与技术路线选择
        2.4.1 方法体系构建思路
        2.4.2 技术路线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特征
    3.1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基础概况
        3.1.1 研究范围界定
        3.1.2 城市转型发展基础调研
        3.1.3 资源环境总体概况
    3.2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的转型压力
        3.2.1 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
        3.2.2 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的振兴需要
        3.2.3 地方民生的实际诉求
    3.3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的资源环境约束特征
        3.3.1 资源环境对城市空间的塑形
        3.3.2 资源环境对城市网络的疏散
        3.3.3 资源环境对生产方式的固化
        3.3.4 资源环境对社会结构的解离
    3.4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主要矛盾
        3.4.1 禀赋差异与转型方向
        3.4.2 主体功能与既有格局
        3.4.3 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
        3.4.4 生态服务与产业结构
        3.4.5 城市引力与基础设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资源环境测度模型构建
    4.1 测度模型框架设计
        4.1.1 测度模型的设计思路
        4.1.2 测度模型框架
        4.1.3 模型要素选择与指标处理
    4.2 转型模式识别模块的测度方法
        4.2.1 基于产业视角的转型模式的轮廓限定
        4.2.2 模式识别指针的选取
        4.2.3 指标构成与测度方法
    4.3 转型空间响应模块的测度方法
        4.3.1 基于资源环境系统机制的方法集成
        4.3.2 面向转型格局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
        4.3.3 面向产业结构的森林生态服务测度
        4.3.4 面向生态修复的安全格局测度
        4.3.5 面向人居环境的空间适宜性测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模式判定
    5.1 基于指标测度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差异性
        5.1.1 资源环境禀赋层面
        5.1.2 产业结构层面
        5.1.3 经济社会发展层面
        5.1.4 区位条件层面
    5.2 基于模式指针的聚类分析
        5.2.1 模式指针测度结果
        5.2.2 基于指针读数的聚类分析
        5.2.3 聚类特征提取与转型思路
    5.3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发展模式差异与路径特征
        5.3.1 转型模式的生成
        5.3.2 引力核心模式
        5.3.3 产销基地模式
        5.3.4 精明收缩模式
        5.3.5 职能置换模式
    5.4 模式化发展的协调性与可变性
        5.4.1 基于边界融合的模式协调
        5.4.2 基于非均思路的模式异变
        5.4.3 重要转型节点的模式镶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响应模式差异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策略
    6.1 响应引力核心模式的空间调控策略
        6.1.1 资源环境承载力引领核心城市发展
        6.1.2 优化内生空间提升城市引力
        6.1.3 发挥多元化优势协调三产结构
        6.1.4 典型城市铁力的测度方法实践
    6.2 响应产销基地模式的产业布局策略
        6.2.1 生态服务水平主导转型方向
        6.2.2 整合区域资源培育优势产业聚集
        6.2.3 基于生态服务差异的产业空间布局
        6.2.4 典型生产单元朗乡的测度方法实践
    6.3 响应精明收缩模式的生态储备策略
        6.3.1 生态储备空间的精细化管控
        6.3.2 以生态安全格局决策空间发展
        6.3.3 融合景观文脉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6.3.4 典型城市五大连池的测度方法实践
    6.4 响应职能置换模式的空间重构策略
        6.4.1 外向连接寻找新增长点
        6.4.2 内部协作重置产业结构
        6.4.3 产城融合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6.4.4 牡丹江市产业园区的测度方法实践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森林转型的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经济转型特征演化与效应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森林转型研究综述
        1.2.2 林业经济转型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创新
        1.4.2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逻辑机理
    2.1 概念界定
        2.1.1 森林转型
        2.1.2 林业经济转型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森林转型理论
        2.2.2 经济转型理论
        2.2.3 经济增长理论
        2.2.4 产业集群理论
    2.3 逻辑机理框架
        2.3.1 森林转型的内在逻辑机理
        2.3.2 林业经济转型的逻辑机理
        2.3.3 两者之间的主要逻辑关系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对象与现状描述
    3.1 研究对象概况
    3.2 森林资源概况
        3.2.1 面积蓄积概况
        3.2.2 林龄结构概况
        3.2.3 起源结构概况
        3.2.4 林种结构概况
        3.2.5 树种结构概况
        3.2.6 采伐造林概况
    3.3 林业经济概况
        3.3.1 林业产值概况
        3.3.2 产业结构概况
        3.3.3 林业投资概况
        3.3.4 从业人员概况
        3.3.5 优势产业概况
        3.3.6 现有状态认定
    3.4 本章小结
4 森林转型特征与林业经济脱钩-结状态判定
    4.1 森林面积蓄积转型趋势
    4.2 林龄结构转移特征
        4.2.1 Markov转移矩阵方法
        4.2.2 林龄结构转移矩阵结果
        4.2.3 林龄结构预测结果
    4.3 森林转型过程的特征汇总
    4.4 林业经济脱钩-连结状态判定
        4.4.1 弹性系数法
        4.4.2 与森林资源的脱钩-连结判定
        4.4.3 与森林经营的脱钩-连结判定
        4.4.4 与要素投入的脱钩-连结判定
        4.4.5 与产业结构的脱钩-连结判定
        4.4.6 与优势产业的脱钩-连结判定
    4.5 本章小结
5 要素投入与森林转型依赖下的林业经济转型演化特征
    5.1 林业经济结构转型分析
        5.1.1 检验方法
        5.1.2 检验结果
    5.2 林业产业结构转移分析
    5.3 林业经济增长转型分析
        5.3.1 变系数面板回归模型
        5.3.2 时间差异检验结果
        5.3.3 地区差异检验结果
    5.4 林业生产效率转型分析
        5.4.1 生产效率分析方法
        5.4.2 林业生产效率结果
        5.4.3 森林结构转型调整的面板SFA
        5.4.4 DEA-Malmquist指数结果
        5.4.5 林业经济与生产效率的脱钩-连结判定
    5.5 林业经济转型的特征汇总
    5.6 本章小结
6 林业经济转型的门槛效应与中介效应
    6.1 研究方法
        6.1.1 门槛效应
        6.1.2 中介效应
    6.2 林业经济转型的门槛效应分析
        6.2.1 林业经济增长转型的门槛效应
        6.2.2 林业产业结构转型的门槛效应
        6.2.3 林业生产效率转型的门槛效应
    6.3 林业经济转型的中介效应分析
        6.3.1 要素结构的中介效应
        6.3.2 产业结构的中介效应
        6.3.3 生产效率的中介效应
    6.4 本章小结
7 林业经济转型的空间溢出与优势产业集聚分析
    7.1 空间计量方法
    7.2 空间关联效应检验
    7.3 空间溢出效应检验
    7.4 林业经济转型的空间集聚分析
    7.5 林业优势产业的空间集聚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经济转型的策略路径
    8.1 积极应对林业政策调整,充分把握林区改革机遇
    8.2 发挥森林转型利用潜力,推进林业生态转型进程
    8.3 加大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经济转型内生动力
    8.4 深度延伸林业产业链条,加快林业产业转型升级
    8.5 强化林业科技创新驱动,突显生态产业集聚优势
    8.6 全面实施林业精准定位,动态规划林业转型进程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5)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增长效率测算与优势产业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范畴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之处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林下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林下经济
        2.1.2 林下经济特征
        2.1.3 林下经济产业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规模经济理论
        2.2.5 区域经济理论
        2.2.6 土地经济理论
    2.3 林下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2.3.1 林下经济产品供需的经济学分析
        2.3.2 要素供需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2.3.3 投入产出效率的经济学分析
        2.3.4 生产效率的中介调节效应分析
        2.3.5 优势林下经济产业形成的经济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自然发展现状
    3.2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
        3.2.1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总产值
        3.2.2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产值概况
    3.3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的投入情况
        3.3.1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从业人员情况
        3.3.2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投资情况
    3.4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地面积情况
    3.5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5.1 林下经济作为主导优势产业后续发展基础先天不足
        3.5.2 林下经济作为主导产业投入政策、扶持政策、激励政策未全面落实
        3.5.3 林下经济经营主体的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影响投资者信心
        3.5.4 林下经济经营主体资金不足,生产企业经营融资困难制约产业发展
    3.6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增长投入产出效率测算
    4.1 研究方法
    4.2 林下经济生产效率分析
    4.3 林下经济增长的中介效应分析
    4.4 林下经济增长的调节效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
    5.1 变量设置
    5.2 分析方法
        5.2.1 相关分析
        5.2.2 ADF检验
        5.2.3 向量自回归模型
        5.2.4 Granger因果检验
        5.2.5 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5.3 林下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5.3.1 相关分析
        5.3.2 ADF检验
        5.3.3 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5.3.4 林下经济投资对林下经济的动态带动分析
        5.3.5 林地面积对林下经济的动态带动分析
        5.3.6 林下经济从业人员对林下经济的动态带动分析
        5.3.7 要素投入对林下经济的动态带动的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预测与优势产业类型识别
    6.1 灰色预测分析方法与优势产业类型识别依据
        6.1.1 灰色预测分析方法
        6.1.2 优势产业类型识别依据
    6.2 林下种植业发展预测与优势产业类型识别分析
    6.3 林下养殖业发展预测与优势产业类型识别分析
    6.4 北药业发展预测与优势产业类型识别分析
    6.5 森林食品业发展预测与优势产业类型识别分析
    6.6 森林旅游与休闲服务业发展预测与优势产业类型识别分析
    6.7 林下产品加工业发展预测与优势产业类型识别分析
    6.8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7.1 积极引导林区改革进程,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
    7.2 优化林下投入产出关系,发挥林下经济产业规模效率
    7.3 巩固林下种养产业基础,扩大特色林下种养规模
    7.4 突出森林食品独特优势,挖掘林区医药市场潜力
    7.5 加强林区森林生态建设,增加游憩服务内在价值
    7.6 提升林产品深加工能力,打造完善林下经济产业链群
    7.7 培育新型林下经营模式,构建多元林下经济格局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6)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及后续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范围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范围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协调发展理论
        2.2.3 系统方法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总体概况
        3.1.1 自然资源概况
        3.1.2 经济产业概况
        3.1.3 社会民生概况
    3.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现状分析
        3.2.1 实施历程
        3.2.2 天保工程投资分析
        3.2.3 天保工程实施内容与政策分析
        3.2.4 天保工程实施成效分析
    3.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中存在问题
        3.3.1 天保工程投资结构尚待优化
        3.3.2 企业职工收入及人员结构有待调整
        3.3.3 工程政策标准灵活性欠缺
        3.3.4 林区职能移交改革困难重重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4.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识别
        4.1.1 主要影响因素识别方法
        4.1.2 生态效果影响因素识别及指标选取
        4.1.3 经济效果影响因素识别及指标选取
        4.1.4 社会效果影响因素识别及指标选取
        4.1.5 改革效果影响因素识别及指标选取
    4.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与分析
    5.1 数据来源及处理
    5.2 评价方法选取、原理与步骤
    5.3 具体评价过程
    5.4 评价结果与分析
        5.4.1 权重结果排序分析
        5.4.2 历年综合效果得分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完善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后续天保工程实施的政策建议
    6.1 创新天然林资源管理保护政策法规
    6.2 优化天保工程资金支出结构
    6.3 大力推进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改革转型
        6.3.1 明确改革要素流向
        6.3.2 完善国有资源经营管理制度
        6.3.3 结合实际林情合理调整改革政策
    6.4 加大天然林保护工作认识与宣传力度
        6.4.1 加大天然林保护的工作认识
        6.4.2 加大天然林保护的宣传力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企业转型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1.3.2 国内企业转型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1.3.3 国内国有森工企业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2 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与内涵分析
        2.1.1 研究范围界定
        2.1.2 国有森工企业转型概念界定与内涵分析
        2.1.3 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概念界定与内涵分析
    2.2 企业转型行为理论体系
        2.2.1 企业转型理论
        2.2.2 企业行为理论
        2.2.3 计划行为理论
    2.3 制度变迁理论体系
        2.3.1 产权理论
        2.3.2 政府规制理论
        2.3.3 委托代理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的基础及现实原因
        3.1.1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整体概况
        3.1.2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的基础
        3.1.3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的现实原因
    3.2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现状分析
        3.2.1 研究方法
        3.2.2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3.2.3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水平测度分析
        3.2.4 聚类分析
    3.3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体制机制改革不彻底
        3.3.2 政府与企业定位模糊
        3.3.3 市场化组织机构转型举步维艰
        3.3.4 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和基础薄弱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分析及模型构建
    4.1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目标及驱动力分析
        4.1.1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目标解析
        4.1.2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驱动力分析
    4.2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要素分析
        4.2.1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转型动因
        4.2.2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转型能力
        4.2.3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转型程度
        4.2.4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转型方向
    4.3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要素的作用机理
        4.3.1 转型动因对转型行为的直接影响机理
        4.3.2 转型方向对转型行为的直接影响机理
        4.3.3 转型能力对转型行为的直接影响机理
        4.3.4 以转型能力为中介在转型动因与转型行为的影响机理
        4.3.5 以转型程度为调节效应在转型能力与转型行为的影响机理
    4.4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理论模型构建
        4.4.1 理论模型构建
        4.4.2 各变量间的假设关系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模型验证
    5.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数据收集
        5.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5.1.2 问卷预调研
        5.1.3 正式问卷数据的收集
    5.2 结构方程模型简析
        5.2.1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
        5.2.2 结构方程模型中介效应分析
        5.2.3 结构方程模型调节效应分析
    5.3 研究变量的选取与度量
        5.3.1 变量选取与描述
        5.3.2 前因变量的度量
        5.3.3 中介变量的度量
        5.3.4 调节变量的度量
        5.3.5 因变量的度量
    5.4 描述性统计分析
    5.5 信度和效度检验
        5.5.1 信度检验
        5.5.2 效度检验
    5.6 变量相关性分析
    5.7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7.1 测量模型分析
        5.7.2 结构模型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影响路径分析
    6.1 直接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1.1 转型动因对转型行为的直接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1.2 转型方向对转型行为的直接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1.3 转型动因对转型能力的直接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1.4 转型能力对转型行为的直接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2 中介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3 调节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4 路径分析讨论及假设检验结果
        6.4.1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路径分析结果讨论
        6.4.2 假设检验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推进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目标及对策建议
    7.1 推进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发展目标
        7.1.1 转型动因方面
        7.1.2 转型方向方面
        7.1.3 转型能力方面
        7.1.4 转型程度方面
    7.2 提升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对策建议
        7.2.1 顶层设计推进组织机构平台化转型
        7.2.2 加速机制体制改革
        7.2.3 合理定位政府与国有森工企业的关系
        7.2.4 加强新兴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
        7.2.5 推进现代企业文化建设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23个林业局子公司相关指标数据
附录B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研究调查
附录C 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调研数据整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演进趋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林业产业
        2.1.2 林业产业结构
        2.1.3 林业产业结构演进
        2.1.4 主导产业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结构理论
        2.2.2 区域经济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3.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概况
    3.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3.2.1 林业产业规模
        3.2.2 林业产业结构
    3.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三次产业内次级产业发展现状
        3.3.1 林业第一产业内次级产业发展现状
        3.3.2 林业第二产业内次级产业发展现状
        3.3.3 林业第三产业内次级产业发展现状
    3.4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主导产业选择
        3.4.1 基于区位熵模型的林业产业结构定量分析
        3.4.2 基于SSM模型的林业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3.4.3 基于SSM-区位熵林业主导产业的选择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演进趋势预测
    4.1 林业三次产业产值预测
        4.1.1 灰色预测法
        4.1.2 林业三次产业产值预测结果
    4.2 林业产业结构演进阶段划分
    4.3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演进影响因素分析
    5.1 林业产业结构演进影响因素
        5.1.1 需求因素对林业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
        5.1.2 技术创新对林业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
        5.1.3 供给因素对林业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
        5.1.4 政策对林业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
    5.2 林业产业结构演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2.1 研究变量及指标的选取
        5.2.2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5.2.3 计算结果
        5.2.4 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加快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6.1 巩固森林资源基础,发展多元林下经济
    6.2 基于综合比较优势,优先发展主导产业
    6.3 培养新型林产加工业,向深加工方向转变
    6.4 提高森林旅游业竞争力,强化森林生产辅助服务
    6.5 加大林业技术投入,引入专业技术人才
    6.6 合理规划林业产业布局,加强林业产业集聚程度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接替产业发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研究范围
    2.2 接替产业的概念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3.2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4 可变模糊集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接替产业发展概况
    3.1 发展接替产业的必要性分析
    3.2 接替产业发展变化趋势
        3.2.1 养殖业发展变化趋势
        3.2.2 森林食品发展变化趋势
        3.2.3 北药开发展变化趋势
        3.2.4 工业发展变化趋势
        3.2.5 旅游服务业发展变化趋势
    3.3 发展接替产业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3.3.1 发展优势
        3.3.2 发展劣势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接替产业发展综合评价
    4.1 数据来源与说明
    4.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构建原则
        4.2.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3 评价方法
        4.3.1 可变模糊优选模型
        4.3.2 熵值法赋权
    4.4 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4.4.1 指标权重
        4.4.2 接替产业分产业评价结果分析
        4.4.3 四个林业管理局的养殖业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4.4.4 四个林业管理局的森林食品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4.4.5 四个林业管理局的北药开发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4.4.6 四个林业管理局的工业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4.4.7 四个林业管理局的旅游服务业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促进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接替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5.1 为接替产业提供友好的发展环境
    5.2 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发展接替产业的积极性
    5.3 明确优势与劣势,有重点的发展接替产业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国有林区
        2.1.2 森林生态
        2.1.3 林区贫困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共生理论
        2.2.2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共生理论视角的森林生态与贫困相互关系类型
    3.1 森林生态与贫困的关联分析
        3.1.1 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的哲学思考
        3.1.2 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的内涵
        3.1.3 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的特征
    3.2 生物共生理论应用于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的适用性研究
        3.2.1 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适用于共生理论的契合性
        3.2.2 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适用于共生理论的必要性
        3.2.3 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适用于共生理论的充分性
    3.3 森林生态与贫困的概念性共生模式及分析
        3.3.1 互利共生模式分析
        3.3.2 寄生共生模式分析
        3.3.3 竞争共生模式分析
    3.4 森林生态与贫困的种间竞争的Lotka-Volterra模型与发展模式
        3.4.1 互利共生发展模式
        3.4.2 冲突有限发展模式
        3.4.3 螺旋恶性竞争发展模式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现状与问题
    4.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区位概览
    4.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状况
        4.2.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资源总量状况
        4.2.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结构状况
        4.2.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功能状况
    4.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贫困状况
        4.3.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职工工资状况
        4.3.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产业发展状况
        4.3.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相关配套水平状况
    4.4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共生关系存在的的问题
        4.4.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森林资源
        4.4.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管理战略(制度)影响森林生态与贫困共生关系
        4.4.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利益主体的行为映射森林生态与贫困共生关系
    4.5 本章小节
5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的共生关系的动态演化
    5.1 森林生态与贫困适应性循环的属性分析
        5.1.1 森林生态与贫困系统的潜力
        5.1.2 森林生态与贫困系统的连通度
        5.1.3 森林生态与贫困系统的恢复力
    5.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的共生关系的演化过程
        5.2.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国有林场单尺度上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的演化
        5.2.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自然保护区单尺度上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的演化
        5.2.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空间多尺度的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的扰沌
    5.3 现阶段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共生关系的判别
        5.3.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
        5.3.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综合指数测度
        5.3.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共生类型的判别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共生演化的外部扰动及恢复力
    6.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共生演化的扰动因素
        6.1.1 制度扰动—演化的主要因素
        6.1.2 灾害扰动—演化的关键因素
        6.1.3 气候变化扰动—演化的潜在因素
    6.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共生系统恢复力测度
        6.2.1 恢复力测度方法选取
        6.2.2 构建评价共生系统恢复力的指标体系
        6.2.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贫困共生系统的恢复力测度结果
    6.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贫困共生系统恢复力影响机理分析
        6.3.1 贫困子系统脆弱性影响因子对系统恢复力的作用机理
        6.3.2 森林生态子系统脆弱性影响因子对系统恢复力的作用机理
        6.3.3 各子系统应对能力影响因子对系统总恢复力的作用机理
    6.4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的利益相关者行为选择
    7.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的利益相关者及诉求
        7.1.1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识别
        7.1.2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7.1.3 主要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过程及行为结果
    7.2 森工企业生态保护和缓解贫困行为选择分析
        7.2.1 森工企业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缓解贫困)多任务分析
        7.2.2 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政府)与国有森工企业间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
        7.2.3 森工企业生态保护和缓解贫困的行为选择利益分析
    7.3 林业职工生态保护和缓解贫困行为选择分析
        7.3.1 林业职工缓解贫困行为发生道德风险的表现方式
        7.3.2 林业职工生态保护行为选择的逻辑起点
        7.3.3 林业职工不同行为选择的驱动因素
    7.4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实现互利共生的对策
    8.1 从恢复力视角实现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互利共生
        8.1.1 转变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的管理理念
        8.1.2 积极开展外部干扰的适应性管理策略
        8.1.3 提高行为主体应对能力的自我管理策略
    8.2 从利益协调视角实现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互利共生
        8.2.1 纠正森工企业在生态保护与缓解贫困中的利益错位
        8.2.2 协调林业职工在生态保护与缓解贫困中的利益
        8.2.3 深化森林生态提供者与使用者间的利益转移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木材加工企业现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D]. 马雪松.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佳.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3]基于资源环境测度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模式研究[D]. 李昂.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森林转型的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经济转型特征演化与效应解析[D]. 张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5]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增长效率测算与优势产业识别研究[D]. 郭思源.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6]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及后续政策研究[D]. 李名扬.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7]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分析研究[D]. 刘清泉.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8]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演进趋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D]. 石昀灵.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9]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接替产业发展评价研究[D]. 曹莹.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10]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研究[D]. 秦会艳. 东北林业大学, 2019

标签:;  ;  ;  ;  ;  

黑龙江省国有林业和木材加工企业现状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