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沙河口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浅谈沙河口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一、浅谈沙河口区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南鹏飞[1](2021)在《基于WRF的未来(2050s)城市气候预测及适应性规划策略》文中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已是当前最紧迫的环境危机之一,与城市化的叠加则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从而导致极端高温天气的出现,严重影响城市宜居环境和居民的健康与安全。为了更好的缓解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避免高温热浪事件的发生,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城市热岛效应进行研究,并提出适应性的规划策略。本文利用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全球气候模式与中尺度气象模型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进行耦合,针对RCP8.5(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代表性浓度路径)情境下的大连市未来城市气候进行研究,提供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预测数据,以此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城市热岛潜在变化。研究利用WRF进行了两组数值模拟研究,一组为当前气候所对应的初始边界条件,另一组为未来气候对应的初始边界条件。当前气候条件下,利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将大连市现状土地利用数据转换为WRF静态地理场,通过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FNL(Final)气象数据驱动WRF模型,以2005年作为气候现状代表年,8月为典型月进行逐时模拟;采用5个国际气象交换站气象观测数据对WRF模拟结果进行验证,模拟数据与实测数据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值在0.8-0.9之间,结果表明了WRF模型的准确性;未来气候条件下,土地利用数据保持不变,通过RCP8.5代表性浓度路径气象数据驱动WRF模型,以2041-2050年作为未来气候代表年,8月为典型月进行逐时模拟。结果表明,在RCP8.5情境下2050年大连市8月份地面2m平均温度为27.8℃;相较于2005年8月份平均温度将增加3.8℃,2044、2048年8月份地面2m平均温度为29.2℃,相较于2005年8月份平均温度将增加5.2℃。2041-2050年8月份大连市高温热浪天数达81天。将高温热浪日数叠加求平均值得到高温热浪期间平均温度,与大连市土地利用数据相叠加,得到大连市暴露度空间分布图,对大连市未来高温热浪风险进行评估。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核心区、金州城区和营城子区域,中风险区集中在旅顺城区、金州城区、西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区域,低风险区集中在大黑山、西郊山体群、北部山区等。最后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管理层面针对热浪灾害高风险区提出适应性规划策略。城市规划包括城市气候分区、城市“冷岛”保护、构建城市通风廊道、高温避灾场所规划等。城市设计包括街道布局设计,拓宽街道、调整街道朝向利于通风,增加绿化带及隔离带缓解高温现象;控制沿海区域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建筑形态和建筑群布局组合,更大限度发挥城市通风作用;通过调整下垫面材质、增加遮阳设施、降温喷雾设施和立体绿化改善区域热环境,提升局部环境热舒适。城市管理层面通过建立高温热浪预警体系、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公众宣传、健全医疗体系、脆弱人群保障体系来降低高温热浪灾害对城市和居民健康的影响。

姚瑶[2](2021)在《HY体育运营公司商业计划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民健身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已成为我们的根本目标,我国要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计划到2030年要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生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大力发展群众休闲体育健身活动,丰富并完善全民健身体系。体育场馆商业化运营正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细分行业,在国内体育产业迅猛发展的带动下,体育场馆商业化运营也迎来了行业发展的春天。HY体育运营公司是由HY创业团队发起,D市体育中心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以资产作价入股,ZT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资并资源入股的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合作三方正是看到了体育产业大发展的契机,并瞄准了D市良好的群众体育基础和城市体育氛围,决定共同出资并承接管理D市体育中心体育场馆资源,对其进行市场化、商业化的运作,并以此为基础,谋划未来可能外延发展的相关经营业务。本论文主要探索大型体育场馆的商业化运营之路,通过对外部环境和市场行情的分析,确立公司的战略目标和经营方向,并在此基础上规划与之相匹配的组织架构、运营管理计划、营销管理计划等,同时综合运用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营销管理、财务模型等相关理论知识,对公司的未来运营做了细致的财务分析,对公司可能遇到的经营管理上、政策上的风险提出应对措施,为HY体育运营公司对D市体育中心场馆进行商业化运营这个项目进行了全方位的可行性研究分析。通过分析,结果显示该项目收益可观,盈利能力符合预期,值得投资。希望通过此计划书可以获得社会资本的注入,充实资本,加快项目落地。同时也对同类建设标准高、体量大、耗资巨大的大型综合体育场馆商业化运营提供了普遍的借鉴意义,希望能在国内其他城市加以铺开,实现全民健身和场馆合理利用的双赢局面。

刘聪慧[3](2021)在《儿童友好的大连公共文化设施出行环境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联合国提议的“儿童友好城市”和我国许多城市发展儿童友好城市的背景下,人们日益认识到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对儿童成长教育和发展的重要性。构建儿童友好的公共文化设施出行环境,完善儿童教育的城市环境是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交通方式的多元化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造成了超负荷的城市交通,严重拥堵的街道、不完善的交通设施都严重威胁到了儿童进行文化活动时的出行安全。因此本研究旨在寻求适宜儿童出行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出行环境,提出改善公共文化设施出行环境的优化策略。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研究,总结出行到公共文化设施影响儿童出行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大连主城区和旅顺口区为研究范围,以主城区93个,旅顺口区17个公共文化设施和3处案例公共文化设施,以及321个儿童及其陪伴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公共文化设施的空间分布现状、配置现状,可达性、公共交通出行可达性以及设施周边道路交通安全性。可知,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分布不均衡,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范围过大,且公共文化设施出行可达性和安全性较低,导致儿童出行时耗较长,出行距离过远的现象,进而导致私家车使用频率增加,不利于儿童选择绿色出行方式。进而运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得出个体属性特征因素:儿童年龄、陪伴家长身份、出行时耗;建成环境特征因素:人口密度;可达性因素:公交线路网密度、公交站点数、路网密度;安全性因素:过街设施、道路交叉口数量,均对儿童文化活动出行表现出显着性影响。其次是对案例公共文化设施调研,分析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可达性、321个儿童城市文化活动出行行为特征、出行环境满意度。可见,实证案例的公共交通环境呈现公交站点步行连接性弱、步行安全性低、步行距离远的问题;儿童参观公共文化设施的交通方式以私家车、公交车为主;陪伴家长身份对出行方式具有一定影响;满意度评价结果反映出儿童活动设施不丰富、停车空间不足、以及公共交通站点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最后基于研究发现,针对公共文化设施出行环境中的现存问题,从优化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公共交通出行环境、步行环境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促进儿童选择绿色出行方式进行文化活动,同时为构建适宜儿童出行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出行环境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李芳艳[4](2021)在《城市社区公园的空间布局与品质评价研究 ——以大连市沙河口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政府更加注重高品质、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建设;城市规划也从过去的增量规划走向以人为核心的存量规划,提出社区生活圈理念并重新考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城市社区公园作为以政府为供给主体进行投资建设的公益性服务设施,其数量、规模、布局、质量与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之间的匹配关系反映居民获取公共服务设施的能力,其中空间布局与空间品质是社区公园建设的两项重要内容,关系到优良人居环境的营建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现阶段社区公园的规划和建设水平严重滞后,如何系统地建立社区公园评价体系,探讨其空间布局与品质情况,为社区公园的合理分布和高效服务提供技术和理论借鉴,在当前的发展和规划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对相关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梳理,总结社区公园空间布局与品质的评价研究方向和思路。根据大连市建设与发展现状确定研究区域并介绍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城市规划建设情况与公园绿地建设情况,构建沙河口区“5分钟-15分钟”社区生活圈圈层体系,结合人口与用地规模、行政管理边界、道路交通网络等影响要素划定社区生活圈,基于生活圈分析社区公园的空间布局现状,了解其建设的空间品质情况,以此作为社区公园评价研究的背景与基础。其次,分别构建社区公园空间布局与空间品质的评价体系及模型,探讨沙河口区社区公园的建设和服务水平。在空间布局评价中,从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两个维度确定社区公园布局的公平性情况,通过指标统计、缓冲区、网络分析等方法确定人均社区公园面积等4项指标,评价社区公园空间布局的机会公平;将机会公平结果与居民社会经济水平叠加,采用相关分析、莫兰指数、聚类分析等方法评价社区公园空间布局的结果公平;进而解析社区公园空间布局差异的形成机制。在空间品质评价中,根据空间布局评价结果以及社区公园自身条件对调查对象进行筛选,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的方式,从整体设计、审美价值、游憩设施、游憩环境与服务管理5个维度出发,选取15项评价指标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社区公园空间品质评价体系,对影响其评价结果的多维度因素量化评价与分析,结合空间布局探讨沙河口区社区公园的空间品质。最后,针对空间布局与空间品质的评价,确定社区公园优化提升的目标和原则,从落实控制指标、优化用地结构、提高游憩质量、完善管理模式以及关注需求差异等方面提出优化提升建议,试图为政府解决社区公园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问题提供依据。

王彤[5](2021)在《大连市众创空间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众创空间是近些年涌现的新类别服务平台之一,作为创新创业的主要模式和内容,在带动就业、强化创新力、加快经济跃升、促进科技发展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响应国家政策,各地政府都在努力推动大众创新创业落地施行,这一时代浪潮下众创空间也如逢甘霖迅猛发展,在各地区经济发展中已具有一席之地,尤其在科技成果和创意内容转化方面更是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平台效用,大连市也出现同样情况,许多中小企业借助大连市众创空间的东风得以诞生和发展,因此,当前情况下如何推进大连市众创空间发展步伐,让其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对其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和调整等成为大连市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大连市众创空间为研究对象,运用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通过文献分析、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连市众创空间发展现状展开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政府部门如何促进众创空间良性发展的建言建议。首先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大连市众创空间的管理现状,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如服务内容同质化、运营能力不足、创新创业人才缺乏、线上平台搭建滞后。其次,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出其原因在于政策体系不健全、管理培训水平不够高、运营主体定位不准确以及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厚。最后,通过借鉴国内外的先进城市做法,结合大连市实际,提出完善体制机制、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激励创新创业人才和推进线上平台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大连市政府促进全市众创空间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高一冉[6](2021)在《基于POI的城市功能区识别及时空演变分析 ——以大连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随之而来的城市问题日益增多。新时期城市发展需要综合高密度的土地利用,改变单一蔓延的方式,进而转向精准的空间潜力挖掘,盘活转移。这就表明高质量的空间存量挖掘极为重要,其中城市功能区定量识别,城市功能空间分布,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存量空间的主要内容。从这些视角来审视城市当前的状况,即了解城市功能区类型分布、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发展强度,来为城市功能规划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促进城市空间格局的多元化发展是当前的首要目标。在当前互联网数据开放的背景下,对富含语义信息的地理大数据的挖掘技术为城市空间定量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本研究以大连市2012年和2020年POI数据为基础,从城市功能区定量识别及时空演变、城市功能区要素空间特征识别及时空演变、城市功能区要素空间强度和混合度识别及时空演变三个方面来探究8年间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首先,在城市功能区定量识别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空间尺度的问题,以多级格网和街区作为计算的基本单元,采用FD向量、CR向量模型多比例划分判定城市功能区类别,对2012年和2020年大连市城市功能区时空演变进行识别分析。其次,在研究城市各功能区要素空间格局特征过程中从多视角出发,采用核密度分析方法探究2012年和2020年居住、商业、公服、产业、休娱、交运六种功能类型的POI点数据在二维空间上的发展格局特征和边界扩增范围;采用平均中心分析方法探究了六种功能类型的POI点数据在二维空间上的重心分布;采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方法探究了六种功能类型的POI点数据在二维空间上的空间分布形态。最后,在城市功能区强度和混合度识别过程中,以多级格网和街区作为计算的基本单元,采用区位熵指标来分析2012年和2020年各功能区要素类型的地域集中程度,以及空间信息熵模型定量描述2012年和2020年大连市的城市功能混合度,评价其功能发展的完善程度。并根据研究结果分别探测不同影响因素对城市功能混合强度的影响力。2012年到2020年间的大连市城市功能演变的时空变化反映了城市空间格局的分异和自组织等区域特征,以此体现了大连市的城市历史发展情况,揭示了城市功能空间格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希望以此来让城市规划者充分了解大连市的历史发展形态和当下的城市现状,为将来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合理性建议。

柳直[7](2020)在《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文中认为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工作重心由农村走向城市的重要转折期。多年的农村斗争环境使中共的城市经济管理经验近乎空白,因此,中共初入城市,如何做好城市经济建设工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关于中共城市经济建设的研究,建国后的很丰富,解放战争时期的较少,且散见于城市接管研究中的经济管理部分。既无法展现历史的复杂面向,更看不到中共在初次接触城市经济时由稚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旅大作为中共最早接触的工业大城市,是中共进行经济管理的学习场所与试验场,为研究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而,本文以中共旅大经济重建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厘清其经过、述析其得失、总结其经验,借以探究中共最初是如何探索与学习,掌握管理城市经济的能力。旅大作为中共领导下的特殊解放区,既负有改善当地民众生活的责任,还担负着支援前线战争的任务,这一切都离不开旅大生产的发展。然而,中共的经济重建面临着三个挑战。一是中共接手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乱摊子”。二是中共干部长期在农村工作,对管理工业城市非常陌生,缺乏经验。三是旅大正处于苏军军事管制之下,如何与苏军和睦相处,取得苏军的信任,以便顺利开展工作,是旅大中共需要面对的崭新的问题。旅大中共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地着手旅大经济重建工作。解决民众基本生活问题,安定民生是经济建设的第一步,也是一切经济工作的前提。解放之初,社会经济处于停顿和混乱状态,严重威胁着民众的生存。其时旅大有三至五万人经常处于失业与半饥饿状态,居住环境更是破败不堪。为此,旅大中共采取整顿粮市、开荒等方式增加粮食;组织无业贫妇和老弱病残等做鞋、织网以解决其生活出路;发动住宅调整运动使贫苦民众迁入新居。民生问题的解决,维护了社会稳定,使初入旅大的中共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开动机器,开展工业生产既是保证本地民众充分就业的重要手段,亦是支援前线的内在需求。旅大中共与苏军充分沟通协商,从其手中陆续接收了一批日本遗留的大型工厂,先后克服了资金、技术、原料、管理等难题,恢复与发展了民用工业,组织与创办了军事工业。几年间,旅大中共大力发展公营工业,奖励与扶持私营工业,在中苏合营企业中虚心学习技术与管理经验。旅大工业生产逐步恢复,既保障了民众基本需求,大批军工产品又有力地支援了战争。旅大因港兴市,依靠外地粮食、原料的输入及加工品的输出得以发展并带动市内商业繁荣。可以说,对外贸易是旅大的生命线。解放之初,旅大对外受国民党封锁,海、陆交通断绝,市内摊贩充斥街头,奸商横行,市场秩序混乱。为此,旅大中共积极发展公营商业,保护与扶助正当私商,有计划地组织消费合作社以调剂市场,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同时,加强贸易管理,有计划地组织粮食与工业原料的进口及成品的推销。旅大商业步入正轨,保障了民生与生产的发展。作为苏军军管区,旅大的货币发行权掌握在苏军手中。由于红军票流通量过多,导致旅大物价不断上涨。为此,苏军决定实施货币“贴帖”,降低货币流通量以稳定币值。但是,效果并不显着,物价仍在缓慢增长。于是,随着东北全境解放,1948年11月中苏双方商定再次实行货币改革,以彻底解决物价与货币发行权问题。“关东币”的发行提高了币值,降低了物价,改善了民众生活。增强了中共的经济力量,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也表明苏方对旅大的经济控制逐步松动,中共在经济领域的发言权得到提升。城市与乡村互相依赖,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的支持。过去,旅大农民饱受殖民统治者与封建地富的双重剥削,亟需中共实行土地改革,改变生产关系。考虑到旅大多市郊农村的现实情况与苏军军管的特殊性,中共将调整土地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前采取逐步削弱地富势力的方针;建国后,实施土地调剂。旅大土改成功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农副产品、工业原料等,并成为工业品的消费市场,促进了旅大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旅大作为中共最早尝试经济建设的大工业城市,对初来乍到的中共来说,是城市新环境。中共面临着管理大工业的挑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用,也找不到模式可以模仿。旅大中共边摸索边学习,经过四年多的建设,成效显着。经济上,农业生产逐年提高,工业恢复到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规模与水平,商业与贸易日渐繁荣,物价稳步下降,失业现象被彻底消灭,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性质上,基本确立了以公营企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而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也使旅大成为新中国生产型城市的典型。中共在旅大的经济重建表明,在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中,干部要转换思想,与时俱进。既要根据当地的情况与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推行中共的经济政策,将发展工业生产作为经济工作重点。又要积极开展方针政策宣传、妥善照顾各阶层利益以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为经济重建提供保障。

林林[8](2020)在《大连城市色彩意象的构成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城市色彩意象研究是城市风貌与城市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构成了城市特定的形态样式,又营造出特有的城市情感。以往的城市色彩规划侧重于物质形态色彩的规划,缺乏对公众情感的色彩认知,出现主观随意、不符合公共利益的城市色彩决策和管理方式。因此,城市色彩规划如何兼顾科学规划与公众认知,从城市色彩意象的层面建立完整的构成模式体系,产生具有特色的城市风貌,将是当今我国城市建设走向内涵发展和高质量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大连城市为依托,以城市色彩意象的历史演变为基础,研究城市色彩意象的外在物象和内在情感,关注视觉物象和情感境界的表征。研究以调研过程的大量实例结合色彩地理学和色彩心理学等相关理论、比对六个城市不同视角下的色彩意象认知,以及扎根理论的情感意象调查,从大连城市色彩意象的构成模式出发寻求大连城市色彩的构成原则与策略,以及在城市特色形成上的城市规划意义。研究对大连城市色彩的历史分期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大连城市色彩基于地理环境、建筑材料、文化基质、城市属性等所形成的色彩的历史意象要素;对大连城市色彩的构成要素进行实证调研,归纳出由自然环境色彩、人文环境色彩和人工环境色彩所组成的大连城市色彩意象的物象模式要素;从不同视角分析城市色彩意象的认知意象,并通过扎根理论对城市色彩意象的情感意象展开调查研究,生成城市色彩意象的整体意象,建立城市色彩意象的境界模式要素;从要素、结构组织和意义方面共同建立大连城市色彩意象的构成模式系统。研究发现在大连城市色彩意象的构建过程中,在历史模式要素的作用下,物象模式要素和境界模式要素共同构成城市的色彩意象,且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定性定量关系以及彼此影响、共同作用的内在机制。通过将意象理论引入城市色彩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以构成模式的视野来剖析城市色彩意象问题,提出基于视觉思维理论的城市色彩意象,以此实现城市色彩理论的拓展与创新。研究分别从意象中“象”与“意”的角度阐述大连城市色彩意象物象和境界模式要素,首先分析自然环境色彩、人文环境色彩和人工环境色彩的现状样本信息,归纳大连城市色彩意象的特征和演变规律,提炼出物象模式要素;其次从意象的结构层次即认知意象和情感意象共同生成整体意象展开研究,以人在不同视角下的城市色彩认知意象和主观色彩情感意象评价分析,生成大连城市色彩整体意象的境界模式要素。基于以上分析创新性的提出在城市色彩发展和文化演进背景下的大连城市色彩构成模式系统,为大连城市特色风貌的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规划策略。

王向哲[9](2020)在《既有混合居住社区社会融合评价研究 ——以大连市中心城区为例》文中认为我国城镇社区发展,伴随着城市快速更新逐渐向空间异质性和社区包容性发展,大部分城市混合居住初具规模。一方面,城市自发形成的既有混合居住社区蕴藏着居住空间隔离、公共空间失衡、社会排斥等隐性问题;另一方面,规划调控下形成的混合居住社区,现亟需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促进融合效益的评价。混合居住致力于从空间融合向社会融合的目标转变,交往空间作为社区居民文化适应和融合发展的触媒,是混合居住社区评价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并与社区生活圈“从居民需求视角匹配共享化、差异化、精准化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的方向不谋而合。因此以社会融合为目标、以交往空间为立足点、以社区生活圈为依据的既有混合居住社区评价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论文首先对国内外社会融合、混合居住、社区生活圈理论研究进展进行梳理总结,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研究方向。通过大连市中心城区研究片区的划定、阶层划分标准的研究,运用gis软件分析大连市既有混合居住社区现状规模;在此基础上,通过空间范围划定、同质邻里规模、媒介阶层研究和阶层人口比例等适宜混合居住模式的探究,构建理想的既有混合居住社区模型,选取大连市四处典型既有混合居住社区,从布局模式、公共服务设施及交通、住区环境等六方面进行概况对比分析,确定知行生活圈作为本文的实证研究具体案例。其次,笔者以“主观感知评价预判——交往空间测量验证”为研究时序,分别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研究方法和调研安排。进一步以主观感知提取的四个维度15项指标,运用语义差异量表结合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进行预调研,得到融合情况较“一般”的评价;以社区生活圈角度提取的13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四个主成分因子,命名为:公共道路空间、户外活动空间、文体活动设施、便民服务设施;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融合效益测度,得到融合评价结果为“一般”,与预判结果一致,表明了交往空间作为混合居住社区融合效益评价的有效性。进一步对知行生活圈交往空间进行现状评价与问题识别,提出应优先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活动特征与交往需求;在控详规层面对交往空间进行定位、定量;修规层面设计多元复合化的交往空间等融合提升策略。最后,笔者从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两个层面进行总结,为后续既有混合居住社区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杨晓丽[10](2018)在《《公共图书馆法》给公共图书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大连市沙河口区图书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给公共图书馆事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结合大连市沙河口区图书馆的实践,提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对策,即精准推送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免费服务的内涵;优化服务方式;采用新技术推动数字资源;广泛联合,营选多元互动的文化氛围。

二、浅谈沙河口区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沙河口区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WRF的未来(2050s)城市气候预测及适应性规划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气候变化趋势
        1.1.2 城市热岛效应
        1.1.3 大连城市现状及气候特征
        1.1.4 大连未来城市发展与气候变暖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城市发展与城市气候
        1.2.2 城市高温热浪风险
        1.2.3 全球尺度气候模拟
        1.2.4 区域尺度气候模拟
        1.2.5 城市气候风险应对策略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城市气候数值模拟方法
    2.1 模拟资源
    2.2 研究过程
    2.3 模型设置
    2.4 边界条件
        2.4.1 地形和土地利用数据
        2.4.2 气象数据
        2.4.3 物理方案
        2.4.4 城市形态参数和人为热
    2.5 WRF数值模拟结果的验证
        2.5.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5.2 数据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城市气候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1 数值模拟结果处理
    3.2 温度场数值提取分析
        3.2.1 典型月平均温度空间分布特征
        3.2.2 典型月平均温度增长趋势
        3.2.3 典型月平均温度均值与极值分析
    3.3 未来高温热浪风险评估
        3.3.1 高温热浪灾害日数
        3.3.2 暴露度空间分布图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城市热浪风险的规划应对策略
    4.1 城市规划应对热浪风险措施
    4.2 城市设计应对热浪风险措施
        4.2.1 主城区适应性规划设计策略
        4.2.2 重点区域研究范围概况
        4.2.3 街道空间布局
        4.2.4 建筑设计策略
        4.2.5 调整下垫面材质
        4.2.6 城市降温设计
        4.2.7 城市遮阳设计
        4.2.8 立体绿化设计
    4.3 城市管理应对热浪风险措施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片索引
附录B 表格索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HY体育运营公司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及体育产业介绍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商业计划书的文献综述
        1.2.2 关于体育场馆运营的文献综述
        1.2.3 关于投资决策的文献综述
    1.3 国内外体育场馆商业化运营实践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公司概述
    2.1 创业团队与发起背景
        2.1.1 创业团队与发起目的
        2.1.2 项目背景:DL体育场市场化运营
        2.1.3 主要合作方
    2.2 业务规划
        2.2.1 短期业务规划
        2.2.2 长期业务规划
3 外部环境与市场分析
    3.1 PEST分析
        3.1.1 政策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波特五力分析
        3.2.1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3.2.2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3.2.3 现有竞争者的能力
        3.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2.5 顾客的议价能力
    3.3 SWOT分析
        3.3.1 优势因素(strengths)
        3.3.2 劣势因素(weaknesses)
        3.3.3 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
        3.3.4 威胁因素(threats)
4 人力资源规划
    4.1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
        4.1.1 组织架构与岗位设置
        4.1.2 职能分工与团队组建
        4.1.3 人才培养计划
    4.2 管理组织流程
        4.2.1 决策层
        4.2.2 管理层
5 运营模式与盈利规划
    5.1 运营模式
        5.1.1 纯商业项目
        5.1.2 准商业项目
        5.1.3 公益项目
    5.2 盈利方式与利益分配机制
        5.2.1 收入来源与盈利方式设计
        5.2.2 与合作方的利益分配机制
        5.2.3 资源投入与长期建设规划
6 营销计划
    6.1 市场与消费者行为分析
    6.2 目标市场细分
    6.3 营销总体战略
    6.4 细分市场营销策略
        6.4.1 大众体育消费类营销
        6.4.2 竞技体育承办类营销
        6.4.3 商业设施招商类营销
        6.4.4 其他营销策略
7 财务计划
    7.1 投融资计划
        7.1.1 资金来源
        7.1.2 投融资计划
    7.2 财务分析
        7.2.1 经营收入预测
        7.2.2 固定资产预测
        7.2.3 成本费用预测
        7.2.4 盈利能力预测
    7.3 年度财务报表预测
        7.3.1 损益表
        7.3.2 现金流量表
        7.3.3 资产负债表
        7.3.4 财务分析
8 风险分析及应对
    8.1 财务敏感性分析及应对
    8.2 其他风险分析及应对
        8.2.1 政策风险分析及应对
        8.2.2 管理风险分析及应对
        8.2.3 市场风险分析及应对
        8.2.4 经营风险分析及应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市场与消费者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 B 市场与消费者行为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致谢

(3)儿童友好的大连公共文化设施出行环境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时代需求
        1.1.2 儿童安全出行面临严峻问题
        1.1.3 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分布不均衡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
        1.3.3 案例选择
    1.4 研究方法
        1.4.1 收集方法
        1.4.2 分析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儿童友好城市研究综述
        2.1.1 理论发展沿革
        2.1.2 国外研究现状
        2.1.3 国内研究现状
        2.1.4 小结
    2.2 儿童出行友好的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小结
    2.3 公共文化设施规划相关理论研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小结
    2.4 儿童友好的公共文化设施规划理论研究
        2.4.1 国外研究现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2.4.3 小结
    2.5 总结
3 大连市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特征
    3.1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分类与分级
        3.1.1 功能性文化设施
        3.1.2 公益性文化设施
        3.1.3 经营性文化设施
        3.1.4 文化设施的分级
    3.2 空间分布特征
        3.2.1 主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
        3.2.2 旅顺口区公共文化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
        3.2.3 公共文化设施与住区、小学空间分布关系
    3.3 公共文化设施配置现状
        3.3.1 公共文化设施需求情况
        3.3.2 公共文化设施供给情况
        3.3.3 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范围
    3.4 公共文化设施的可达性
        3.4.1 路网密度
        3.4.2 公共文化设施外部住区、小学数量评估
    3.5 公共文化设施公交出行可达性分析
        3.5.1 公共交通出行环境
        3.5.2 公交网络规划与住区的空间布局关系
        3.5.3 公交网络规划与小学的空间布局关系
    3.6 设施周边道路交通安全性
        3.6.1 路网结构分布特征
        3.6.2 交叉口分布特征
    3.7 总结
4 儿童出行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多元逻辑回归模型的建立
        4.1.1 影响因素
        4.1.2 模型原理
    4.2 个体属性特征
        4.2.1 个体属性特征因素设置
        4.2.2 个体属性特征因素对出行方式的影响分析
        4.2.3 小结
    4.3 建成环境特征
        4.3.1 建成环境特征因素设置
        4.3.2 建成环境特征因素对出行方式的影响分析
        4.3.3 小结
    4.4 可达性
        4.4.1 可达性因素设置
        4.4.2 可达性因素对出行方式的影响分析
        4.4.3 小结
    4.5 安全性
        4.5.1 安全性因素设置
        4.5.2 安全性因素对出行方式的影响分析
        4.5.3 小结
5 儿童城市文化活动出行行为特征及环境特征分析
    5.1 案例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概述
        5.1.1 区位与周边用地
        5.1.2 道路交通环境
    5.2 案例一—旅顺博物馆
        5.2.1 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可达性
        5.2.2 儿童城市文化活动出行调查与行为特征
        5.2.3 出行环境满意度
    5.3 案例二—自然博物馆
        5.3.1 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可达性
        5.3.2 儿童城市文化活动出行调查与行为特征
        5.3.3 出行环境满意度
    5.4 案例三—圣亚海洋世界
        5.4.1 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可达性
        5.4.2 儿童城市文化活动出行调查与行为特征
        5.4.3 出行环境满意度
6 儿童友好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出行环境优化策略
    6.1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
        6.1.1 扩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范围,降低儿童出行距离
        6.1.2 结合城市公共交通布局
        6.1.3 加强馆校联合
    6.2 优化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公共交通出行环境
        6.2.1 公共交通出行可达性
        6.2.2 公共交通出行安全性
        6.2.3 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制度体系
    6.3 优化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步行出行环境
        6.3.1 步行环境可达性
        6.3.2 步行环境安全性
        6.3.3 优化适宜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步行空间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问卷
附录 B 大连主城区和旅顺口区110 处公共文化设施(部分列表)
附录 C 大连主城区和旅顺口区2027 个封闭式住区(部分列表)
附录 D 大连主城区和旅顺口区243 所小学(部分列表)
附录 E 个体属性特征参数估算值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城市社区公园的空间布局与品质评价研究 ——以大连市沙河口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1.1.2 优良人居环境营建的迫切性
        1.1.3 各类设施合理配置的必要性
        1.1.4 社区公园规划建设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社区公园
        1.3.2 空间布局
        1.3.3 空间品质
        1.3.4 社区生活圈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公共物品理论
        2.1.2 公平性理论
        2.1.3 环境认知理论
        2.1.4 生活圈理论
    2.2 社区公园建设实践与研究综述
        2.2.1 社区公园分类与建设实践
        2.2.2 国内外社区公园相关研究
        2.2.3 国内外社区公园空间布局相关研究
        2.2.4 国内外社区公园空间品质相关研究
        2.2.5 研究评述
3 沙河口区社区生活圈划定及社区公园现状
    3.1 沙河口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和研究范围
        3.1.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3.1.3 城市规划建设情况
        3.1.4 公园绿地建设情况
    3.2 沙河口区社区生活圈划定
        3.2.1 社区生活圈圈层体系构成
        3.2.2 生活圈划定的影响因素与方法
        3.2.3 5 分钟社区生活圈划定结果
        3.2.4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划定结果
    3.3 沙河口区社区公园现状
        3.3.1 社区公园空间布局现状
        3.3.2 社区公园空间品质现状
    3.4 本章小结
4 沙河口区社区公园空间布局评价
    4.1 评价体系建立
        4.1.1 评价思路
        4.1.2 机会公平评价方法与指标
        4.1.3 结果公平评价方法与指标
    4.2 社区公园空间布局的机会公平评价
        4.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2 机会公平分项指标评价
        4.2.3 15 分钟生活圈层级社区公园机会公平评价
        4.2.4 5 分钟生活圈层级社区公园机会公平评价
    4.3 社区公园空间布局的结果公平评价
        4.3.1 居民社会经济水平测度
        4.3.2 结果公平整体评价
        4.3.3 15 分钟生活圈层级社区公园结果公平评价
        4.3.4 5 分钟生活圈层级社区公园结果公平评价
    4.4 社区公园空间布局差异的形成机制解析
        4.4.1 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作用
        4.4.2 市场配置机制的自我调节
        4.4.3 住区建设特征的直接影响
        4.4.4 社区管理模式的引导作用
    4.5 本章小结
5 沙河口区社区公园空间品质评价
    5.1 评价对象筛选
        5.1.1 筛选条件
        5.1.2 筛选结果
    5.2 评价模型构建
        5.2.1 评价方法及流程
        5.2.2 评价指标选取
        5.2.3 调查数据获取
        5.2.4 指标权重确定
        5.2.5 模糊综合评价
    5.3 社区公园空间品质多维度评价
        5.3.1 整体设计维度
        5.3.2 审美价值维度
        5.3.3 游憩设施维度
        5.3.4 游憩环境维度
        5.3.5 服务管理维度
        5.3.6 小结
    5.4 社区公园空间品质评价结果
        5.4.1 社区公园空间品质总体评价
        5.4.2 社区公园空间品质单体评价
        5.4.3 基于空间布局的社区公园空间品质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城市社区公园优化提升策略
    6.1 优化提升目标
    6.2 优化提升原则
        6.2.1 提高社区公园供给的公平性原则
        6.2.2 优化社区公园布局的高效性原则
        6.2.3 提升社区公园服务的品质化原则
        6.2.4 满足居民基本需求的人性化原则
    6.3 优化提升策略
        6.3.1 落实规划控制指标,提升社区公园供给总量
        6.3.2 优化用地结构布局,确保社区公园步行可达
        6.3.3 提高公园游憩质量,满足城市居民实际诉求
        6.3.4 完善服务管理模式,促进社区公园高效建设
        6.3.5 追求公园配置公平,重视不同群体需求差异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理论研究结论
        7.1.2 实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片、表格目录及来源
附录 B 大连市沙河口区社区公园信息
附录 C 社区公园满意度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大连市众创空间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众创空间
        1.2.2 众创空间的特征
        1.2.3 众创空间与传统孵化器的区别
    1.3 相关理论
        1.3.1 新公共服务理论
        1.3.2 创业生态系统理论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2 大连市众创空间发展状况
    2.1 大连市众创空间现状分析
        2.1.1 分布和级别
        2.1.2 扶持政策
        2.1.3 投资主体与运营主体
        2.1.4 众创空间的服务内容
    2.2 大连市众创空间发展情况调查设计
        2.2.1 访谈调查设计
        2.2.2 问卷调查设计
    2.3 大连市众创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
        2.3.1 服务内容同质化
        2.3.2 运营能力不足
        2.3.3 创新创业人才缺乏
        2.3.4 线上平台搭建滞后
    2.4 大连市众创空间所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2.4.1 政策体系不健全
        2.4.2 管理培训水平不够高
        2.4.3 运营主体发展定位不准确
        2.4.4 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厚
3 国内外众创空间的典型案例
    3.1 国外典型案例
        3.1.1 RocketSpace
        3.1.2 WeWork
    3.2 国内典型案例
        3.2.1 北京创客空间
        3.2.2 腾讯众创空间
    3.3 国内外众创空间管理的成功经验对大连的启示
        3.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3.3.2 优化运营方式
        3.3.3 提高服务能力
        3.3.4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4 大连市众创空间管理发展对策
    4.1 完善体制机制
        4.1.1 确立以科技管理部门为中心组织服务机构
        4.1.2 制定因地制宜的众创空间发展政策
        4.1.3 科学制定众创空间绩效考核办法
        4.1.4 完善创业投资机制
    4.2 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4.2.1 搭建专业化的创客培育平台
        4.2.2 引入高水平的培训模式
        4.2.3 做好创新创业的舆论宣传工作
        4.2.4 促进深化众创空间联盟与合作
    4.3 激励创新创业人才
        4.3.1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4.3.2 要加强人才引进力度
        4.3.3 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制度
    4.4 推进线上平台建设
        4.4.1 加快线上平台的建设
        4.4.2 推动信息的开放和共享
        4.4.3 重视社群的维护和生态的搭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大连市众创空间汇总表
附录 B 访谈提纲
附录 C 大连市众创空间发展情况问卷调查
致谢

(6)基于POI的城市功能区识别及时空演变分析 ——以大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 基于POI的城市功能区与空间格局识别方法
    3.1 城市功能区定量识别方法
    3.2 城市功能空间特征识别方法
        3.2.1 核密度分析方法
        3.2.2 平均中心和标准差椭圆分析方法
    3.3 城市功能空间强度和混合度识别方法
        3.3.1 区位熵指数
        3.3.2 空间维信息熵模型
    3.4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影响因素分析
4 大连市城市功能区识别及时空演变分析
    4.1 城市功能区定量识别及时空演变
        4.1.1 功能区类别定量识别及时空演变
        4.1.2 单一功能区定量识别及时空演变
        4.1.3 混合功能区定量识别及时空演变
    4.2 城市功能区要素空间特征识别及时空演变
        4.2.1 城市各功能区要素空间分布特征识别及时空演变
        4.2.2 城市各功能区要素空间形态特征识别及时空演变
    4.3 城市功能区要素空间强度和混合度识别及时空演变
        4.3.1 城市各功能区要素空间强度识别及时空演变
        4.3.2 城市功能区要素空间混合度识别及时空演变
    4.4 影响因素探测
5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解放初期旅大经济困境
    第一节 中共旅大政权之建立
        一、“旅大”简介
        二、苏军进驻旅大
        三、中共建党建政
    第二节 历史遗产与新生问题
        一、殖民地城市经济遗产
        二、诸多棘手的经济问题
    第三节 重建经济的挑战
        一、苏军接收后的旅大经济
        二、管理城市经验的稚嫩
        三、不得不考虑的苏联因素
第二章 保障民生:解决民众基本生存问题
    第一节 整顿粮市和开荒增产
        一、整顿市场以规范粮市
        二、开垦荒地以增加粮产
    第二节 为贫困民众创造就业机会
        一、订购军鞋——为无业妇女谋生计
        二、生产自救——为失业工人找出路
    第三节 调整住宅为民安居
        一、两级分化的居住场所
        二、调剂优劣住房的努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建工业:民用与军需并重
    第一节 恢复与发展民用工业
        一、工业停废与市场旺需
        二、适时整顿公营和私营工业
        三、民用工业成绩检视
    第二节 发展军工企业满足军需
        一、解放战争提出的新任务
        二、军工企业的贡献与经验
第四章 商业探索:服务生活与生产
    第一节 整顿畸形繁荣的市场
        一、混乱无序的低端商业
        二、多方整顿成效初显
    第二节 创办消费合作社的新举措
        一、创建与整理
        二、成效与不足
    第三节 促外贸服务生活与生产
        一、贸易对旅大的重要性
        二、促进外贸的举措与成效
第五章 货币改革:为经济重建护航
    第一节 第一次币改——货币“贴帖”
        一、解放前后旅大货币金融状况与问题
        二、货币“贴帖”过程
    第二节 第二次币改——关东币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二、币改经过与问题处理
    第三节 货币改革的影响
        一、对旅大经济的作用
        二、经济之外的多重效应
第六章 市郊土改:发展农村与服务城市
    第一节 建国前的温和土改
        一、土改的特殊背景
        二、削弱地富土地和调整雇佣关系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土改深化——土地调剂
        一、进一步土改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二、土地调剂的运作与博弈
    第三节 土地改革成效
        一、旅大农村土改的经济绩效
        二、土改对旅大城市的影响
结语
    一、旅大经济重建成绩
        (一) 经济层面
        (二) 经济之外层面
    二、经济重建的经验
        (一) 稳固政权是前提
        (二) 对苏关系是基础
        (三) 工业建设是重点
        (四) 宣传动员是推力
        (五) 统一战线是法宝
        (六) 干部思想是保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大连城市色彩意象的构成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城市色彩及相关理论研究
        1.2.2 意象相关理论研究
        1.2.3 建筑、城市和景观色彩意象理论研究
        1.2.4 既有研究总结及本文研究观点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城市色彩
        1.3.2 意象
        1.3.3 城市色彩意象
        1.3.4 模式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城市色彩意象构成模式的理论框架
    2.1 城市色彩意象的基础理论
        2.1.1 城市色彩意象的基础理论参照
        2.1.2 城市色彩意象的基础理论应用
    2.2 模式理论
    2.3 城市色彩意象构成模式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大连城市色彩意象的历史沿革
    3.1 大连城市建筑色彩的萌芽期(1898年之前)
        3.1.1 汉建城邑
        3.1.2 石筑山城
        3.1.3 辽南方城
    3.2 大连城市建筑色彩的形成期(1898年至1945年)
        3.2.1 沙俄租借时期(1898年至1904年)
        3.2.2 日本占领时期(1905年至1945年)
    3.3 大连城市建筑色彩的调整期(1945年至1990年)
        3.3.1 新中国建立前后(1945年至1952年)
        3.3.2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年至1957年)
        3.3.3 “大跃进”、“大调整”和“文革”时期(1958年至1977年)
        3.3.4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1990年)
    3.4 大连城市建筑色彩的多元发展期(1990年至今)
    3.5 大连城市建筑色彩的阶段特征与演变规律
    3.6 大连城市建筑色彩意象的历史模式要素
    3.7 本章小结
4 大连城市色彩意象的视觉物象
    4.1 调查样本的选择
        4.1.1 调查样本确立基础
        4.1.2 大连城市基础概况
        4.1.3 色彩调研内容
    4.2 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
        4.2.1 色彩调查方法
        4.2.2 色彩调查技术手段
        4.2.3 色彩信息参数管理
    4.3 色彩要素调查结果与分析
        4.3.1 自然环境色彩要素
        4.3.2 人文环境色彩要素
        4.3.3 人工环境色彩要素
    4.4 大连城市色彩体系的总体色谱
    4.5 大连城市色彩意象的物象模式要素
    4.6 本章小结
5 大连城市色彩意象的情感境界
    5.1 城市色彩的认知意象研究
        5.1.1 调查内容与步骤
        5.1.2 相关理论阐述
    5.2 不同视角下的城市色彩意象
        5.2.1 万能视角下的大连城市色彩
        5.2.2 立面视角下的城市色彩
        5.2.3 街景视角下的城市色彩
        5.2.4 不同视角下城市色彩意象的意境体验
    5.3 城市色彩的情感意象研究
        5.3.1 调查目的
        5.3.2 调查设计
        5.3.3 数据采集
    5.4 城市色彩意象的意境认知模型
        5.4.1 过程分析
        5.4.2 理论检验与模型构建
    5.5 大连城市色彩整体意象的境界模式要素
        5.5.1 城市色彩整体意象的评价主体
        5.5.2 城市色彩整体意象的境界模式要素
        5.5.3 城市色彩整体意象的境界发生机制
    5.6 本章小结
6 大连城市色彩意象的构成模式系统
    6.1 大连城市色彩意象构成的影响要素
        6.1.1 城市的自然环境要素
        6.1.2 城市的时空发展过程
        6.1.3 公众的城市行为活动
        6.1.4 城市功能的演进变化
    6.2 大连城市色彩意象构成的演变要素
        6.2.1 物质空间的更新
        6.2.2 文化内涵的传承
        6.2.3 经济社会的发展
    6.3 大连城市色彩意象构成的观念要素
        6.3.1 视觉感知
        6.3.2 美学符号
        6.3.3 文化经历
        6.3.4 共情体验
        6.3.5 多维融合
    6.4 大连城市色彩意象构成的结构组织
        6.4.1 意象构成的纵轴: 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的延伸
        6.4.2 意象构成的横轴: 外来文化向本体文化的延伸
        6.4.3 意象构成的竖轴: 具象表达向逻辑表达的延伸
    6.5 大连城市色彩意象构成模式的意义
        6.5.1 理论层面
        6.5.2 实践层面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建筑色彩调查数据
附录B 色彩数据分析样本
附录C 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既有混合居住社区社会融合评价研究 ——以大连市中心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从城市化发展走向包容性发展
        1.1.2 从社会排斥走向社会融合
        1.1.3 从居住空间分异走向社区空间融合
        1.1.4 从传统居住区走向社区生活圈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相关概念
        1.4.1 既有社区
        1.4.2 混合居住
        1.4.3 既有混合居住社区
        1.4.4 社会融合
        1.4.5 社区生活圈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章节内容
        1.5.3 论文主要框架
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 国外相关研究总结
        2.1.1 社会融合
        2.1.2 混合居住
        2.1.3 生活圈
        2.1.4 小结
    2.2 国内相关研究趋势
        2.2.1 社会融合
        2.2.2 混合居住
        2.2.3 社区生活圈
        2.2.4 小结
3 大连市中心城区既有混合居住社区研究
    3.1 以大连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的现实基础
        3.1.1 城市空间层面:居住空间分散式布局
        3.1.2 住区建设层面:混合社区已初具规模
        3.1.3 个体特征层面:社会分化现象仍凸显
    3.2 实证研究范围的划定
        3.2.1 空间演变角度
        3.2.2 区划功能角度
        3.2.3 人口规模角度
        3.2.4 住房供给角度
    3.3 既有混合居住社区现状研究
        3.3.1 混合居住社区居民阶层划分依据
        3.3.2 混合居住社区居民阶层划分标准
        3.3.3 高、中、低阶层社会形态分布
        3.3.4 既有混合居住社区布局及规模
    3.4 理想混合居住社区模型构建
        3.4.1 混合居住社区空间范围划定
        3.4.2 混合居住社区同质邻里规模研究
        3.4.3 混合居住社区媒介阶层研究
        3.4.4 混合居住社区阶层人口比例研究
    3.5 典型既有混合居住社区筛选
        3.5.1 典型既有混合居住社区筛选标准
        3.5.2 沙河口区典型既有混合居住社区筛选
        3.5.3 甘井子区典型既有混合居住社区筛选
    3.6 典型既有混合居住社区概况分析
        3.6.1 郭家街生活圈概况
        3.6.2 玉华生活圈概况
        3.6.3 南平生活圈概况
        3.6.4 知行生活圈概况
        3.6.5 实证研究案例提取——典型既有混合居住社区对比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既有混合居住社区社会融合评价体系设计
    4.1 理论基础
        4.1.1 社会融合为社区融合测量提供研究基础
        4.1.2 社区融合测量的多视角分析
        4.1.3 主观感知——社区融合测量空间视角的聚焦
        4.1.4 交往空间——混合居住社区的融合触媒
    4.2 设计思路——预判与实证
        4.2.1 主观感知评价——混合居住社区融合效果的预判
        4.2.2 交往空间测度——混合居住社区融合程度的测量
        4.2.3 混合居住社区评价技术路线
    4.3 主观感知层面的评价设计
        4.3.1 主观感知评价的维度设计
        4.3.2 主观感知评价的指标设计
        4.3.3 主观感知评价的思路
    4.4 交往空间层面的测度设计
        4.4.1 交往空间的指标选取
        4.4.2 交往空间测量的方法
        4.4.3 交往空间测量的思路
    4.5 调查研究设计
        4.5.1 调查研究的研究对象——不同住区居民与低收入群体
        4.5.2 调查研究的两个阶段——预调研与正式调研
        4.5.3 调查研究的问卷设计——问题设计及执行情况
    4.6 本章小结
5 知行生活圈社会融合效应预判
    5.1 知行生活圈现状概况
        5.1.1 知行生活圈基本概况
        5.1.2 知行生活圈商品房概况
        5.1.3 知行生活圈经济适用房概况
        5.1.4 知行生活圈混合居住概况
    5.2 知行生活圈不同阶层群体评价
        5.2.1 不同阶层居民年龄分析
        5.2.2 不同阶层居民文化程度分析
        5.2.3 不同阶层居民收入分析
        5.2.4 不同阶层居民职业分析
        5.2.5 不同阶层居民家庭结构分析
        5.2.6 不同阶层居民对住区环境评价分析
        5.2.7 不同阶层居民对社区总体满意度分析
    5.3 知行生活圈内低收入群体主观感知评价
        5.3.1 知行生活圈低收入群体特征
        5.3.2 低收入群体社会联系维度评价
        5.3.3 低收入群体生活满意维度评价
        5.3.4 低收入群体机会公平维度评价
        5.3.5 低收入群体社区参与维度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知行生活圈社会融合测量与验证
    6.1 交往空间视角下知行生活圈社会融合度测算
        6.1.1 评价方法及流程
        6.1.2 信度及效度检验与分析
        6.1.3 因子分析确定评价维度
        6.1.4 指标权重计算
        6.1.5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6.1.6 融合结果测算
    6.2 知行生活圈两次融合效应对比验证
        6.2.1 主观感知评价下的融合效应分析
        6.2.2 交往空间测度下的融合效果分析
        6.2.3 两次结果对比评价
    6.3 知行生活圈交往空间现状分析
        6.3.1 便民服务设施
        6.3.2 文体活动设施
        6.3.3 户外活动空间
        6.3.4 公共道路空间
    6.4 知行生活圈融合提升策略
        6.4.1 便民服务设施
        6.4.2 文体活动设施
        6.4.3 户外活动空间
        6.4.4 公共道路空间
7 结论
    7.1 理论构建层面
        7.1.1 划分大连市中心城区房价梯度标准
        7.1.2 构建理想混合居住模型
        7.1.3 建立既有混合居住社区交往空间评价体系
        7.1.4 确定既有混合居住社区从交往空间视角测量的四个维度
    7.2 实证研究层面
        7.2.1 大连市既有混合居住社区规模研究
        7.2.2 知行生活圈融合效益评价
        7.2.3 知行生活圈融合提升策略
    7.3 创新点
    7.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预调研)
附录B 调查问卷(正式调研)
附录C 图片来源
附录D 表格来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公共图书馆法》给公共图书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大连市沙河口区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公共图书馆面临的机遇
2 公共图书馆面临的挑战
3 公共图书馆的现实对策
    3.1 精准推送公共文化服务, 提升免费服务的内涵
    3.2 优化服务方式
    3.3 采用新技术推动数字化资源共享
    3.4 广泛联合, 营造多元互动的文化氛围

四、浅谈沙河口区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WRF的未来(2050s)城市气候预测及适应性规划策略[D]. 南鹏飞.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HY体育运营公司商业计划书[D]. 姚瑶.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3]儿童友好的大连公共文化设施出行环境优化策略研究[D]. 刘聪慧.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4]城市社区公园的空间布局与品质评价研究 ——以大连市沙河口区为例[D]. 李芳艳.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大连市众创空间发展对策研究[D]. 王彤.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6]基于POI的城市功能区识别及时空演变分析 ——以大连市为例[D]. 高一冉.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7]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D]. 柳直. 山东大学, 2020(04)
  • [8]大连城市色彩意象的构成模式研究[D]. 林林.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7)
  • [9]既有混合居住社区社会融合评价研究 ——以大连市中心城区为例[D]. 王向哲.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10]《公共图书馆法》给公共图书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大连市沙河口区图书馆为例[J]. 杨晓丽. 图书馆学刊, 2018(02)

标签:;  ;  ;  ;  ;  

浅谈沙河口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