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的通知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的通知

一、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李珍妮[1](2021)在《云南省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云南省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选择这一研究对象,原因有二:一是在2015年,国内融资担保行业迎来巨变,国家第一次明确融资担保的历史定位为服务中小微企业及“三农”的普惠金融、准公共服务产品,这使得此前一度处于低潮的政策性融资担保迅速成为了行业主流,并在扶持中小微及“三农”、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二是云南省作为西南农业大省、贫困大省、沿边大省、民族大省,每一个独特的特征,都决定其健康发展需要各级政府投入更多的引导和培育。在这个过程中,政策性融资担保可以发挥出比其他地区更为重要和独特的作用。因此,对云南省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新公共产品理论的实践,而且可以助力云南省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的健康发展。本论文在完成相关基本概念和理论阐述以及我国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发展历史回顾这些基本工作后,重点梳理了云南省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在过去20年的三次构建,并从运营体系、监管体系建设、主要成效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而系统的分析,基本厘清了整个体系的发展历程。通过分析得出,云南省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还存在一定不足,主要包括行业监管有效性不足,政策性扶持补偿机制没有完全落地,现有政策性融资担保运营平台扩展陷入瓶颈等。据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建议,主要包括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行业监管有效性,完善落实政策性扶持补偿机制以及推进政策性融资担保运营平台的壮大升级等。

杨正宏[2](2021)在《云南普洱市陀螺文化研究》文中提出陀螺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份,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云南普洱又是陀螺文化的起源之一,一直以来受到当地的人们喜爱,并在当地世代相传。它在少数民族地区当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在普洱景谷县有着“陀螺之乡”的美誉之称,并且还被列为了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因此陀螺文化已经成为家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一个纽带,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项运动,成为了当地民俗节庆、饭前饭后娱乐、健身不可缺少的一项运动之一。陀螺文化在普洱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到之后发展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一部份。通过深挖陀螺文化的历史源流和从文化的四个维度: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入四个层面进行分析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价值,与此同时为当地陀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让陀螺文化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更加地完善。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普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陀螺文化进行了研究。其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普洱市陀螺的外观形状、陀螺相关用品,如鞭杆、鞭绳等、陀螺场地如场地的标准、场地的数量等;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从国家和地方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竞赛规则、奖惩制度、传承制度;行为文化主要包括文化的传承方式、活动的开展、文化宣传方式、参与者的消费行为;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宗教信仰、心理素质、审美观念等。经过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普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陀螺文化起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主要分为四种,然后经过自然、人文、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形成的。(2)物质文化层面,由于竞技元素的融入,国家民委对陀螺、相关用品、场地的大小、形状、重量等都有了统一的规定。(3)制度层面,除了在规则上有陀螺自身的竞赛规则外,其它还未形成针对性的政策,如在传承制度上,只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的代表性传承人提出了相应要求,针对陀螺文化的传承要求并未提出。(4)行为文化层面,普洱市陀螺文化传承主体开始出现断层,后备人才在逐渐减少;文化宣传上没有通过现在的信息技术将陀螺文化更好地展示来;政府还应加强资金的支持,进一步完善室内场馆的建设等。(5)精神文化层面,主要想通过陀螺文化对一些事物进行庆祝与祈求,同时也告诉后人勇往直前,常转不倒的精神。

陆洋[3](2021)在《大理市太邑乡“富格贷”合力扶贫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世纪90年代初,享誉全球的孟加拉国“格莱珉”小额信贷扶贫模式被引入我国,但历次复制移植的效果均不理想,直到“富格贷”扶贫项目落地云南大理太邑,“格莱珉”的本土化推广才取得突破性进展。究其原因,“富格贷”之前的移植试点主要由各类社会力量单独承办,未能充分与我国的国情、民情相结合,同时也少有政府、市场等其他治理主体参与其中,往往因资质缺陷、资源短缺或势单力薄难以为继;而“富格贷”扶贫项目则集中了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的治理合力,资质全面、资源丰富且推力强大,故较为成功。因此,本文以“格莱珉”的本土化案例“富格贷”扶贫项目为研究对象,积极探索该项目背后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三方协同治理贫困的合力扶贫模式,分析当中内蕴的机制、优势与不足,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该治理模式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促成更多类似“富格贷”的合力扶贫项目可以顺利诞生并成功推进,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添有益助力。本文的正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富格贷”扶贫项目的整体情况进行了全面复盘,梳理了项目的诞生背景、酝酿筹备和推进过程,综合评估了项目的信贷投放、扶贫成效和舆情反响,还原出研究主体的基本面貌。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富格贷”合力扶贫模式的机制和优势,首先探讨了政府、市场以及社会力量三方治理主体在“富格贷”合力扶贫模式下各自发挥出的作用;而后从职能转移角度和资源转移角度对三方治理主体的具体行为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并运用协同治理理论加以归纳和提炼,最终总结出“富格贷”合力扶贫模式的运作机制;同时,结合项目实际,分析说明“富格贷”合力扶贫模式在拓宽资源获得渠道和优化资源配置、在打破金融排斥和促进普惠金融发展,以及在预防“使命漂移”等三方面的突出优势。第三部分则转换视角,在前文对“富格贷”扶贫项目及其合力扶贫模式的研究基础上,指出“富格贷”合力扶贫模式还存在政府与社会力量协作关系不紧密、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所需创业机会挖掘不深入,以及合力扶贫格局基础不牢固等三点短板不足,并逐一分析了问题成因。第四部分针对第三部分的研究结论,分别提出了强化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作关系、引入专业合作伙伴制造更多创业机会,以及全面优化内外薄弱环节等完善“富格贷”合力治理模式的三项对策;同时提出了审慎评估立项条件、适度拓宽移植思路、灵活制定推进策略以及着力优化风控体系等推广“富格贷”合力治理模式的四点建议。

普洱市人民政府[4](2020)在《普洱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357项涉及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文中研究表明普政发[2020]76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为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482项涉及省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云政发[2020]16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112项涉及州级及以下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云政发[2020]21号),

高宏[5](2020)在《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志广泛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理论和经验,本文以省级旅游志为研究对象,从编纂的角度考察了旅游志编修源流、背景和体例,对旅游志的内容、特点、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旅游志内容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当代旅游的发展变迁。当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代旅游业白手起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挫折但徘徊前行,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国家确定为支柱产业。为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调整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扩大旅游的空间和地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居民收入增加,旅游出行人数和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旅游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资料的收集和汇编,总结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映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各级政府开始编修旅游志。旅游类志书的编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元素就是志书记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类专志开始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志书也愈来愈丰富,出现了包括山志、水志、寺庙志、湖泊志、名胜志等诸多的旅游类志书,民国时期,名胜、古迹被纳入志书定例,逐步奠定了当代旅游志的基础。当代志书编纂过程中,旅游起初是作为部分区域志的篇章之一,随着旅游发展,逐步单独成志,并成为省级志书中一个重要的分志。首轮省级旅游志各地启动时间不一,发展极不平衡,纂修部门多,既有旅游部门,也有外事部门,还有外事部门和旅游部门联动修志。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开始部署,省级旅游志的续修也开始启动,但由于首轮志书进展不一,故仅有7个省份完成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的编纂。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过程中呈现出工作体制的一致性、机构人员的趋同性、工作程序的相似性、志书编纂和旅游业发展不对称等特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根据各省旅游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情况,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定的相关规定,对志书结构进行设计和规划。篇目主要采用篇(编)、章、节三级,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等篇章。两轮志书基本都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设序言、凡例、概述、卷目等,为全书之纲。省级旅游志的文体,在遵循传统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志记述内容的情况,尤其景区景点景色的记述,略微有些创新和变通。两轮志书相比较,体例结构既有继承,也有变革和发展。篇章数量有所损益;篇目分类由“静”到“动”,与时俱进,更加科学;体裁运用更加丰富和合理;文风更加精炼、简洁和实用。省级旅游志主要记述了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线路与规划、旅游类型、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施设、旅游管理等事象。在这些记述的内容中,展现了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变迁:旅游活动类型更加丰富、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后起勃发、消遣性旅游幅度增大、自费旅游和自助旅游增加;旅游的时空极大拓展,客源地和目的地全球化,旅游时间更加灵活;旅游业的属性从外事接待逐步向经营接待型转变,最终形成旅游产业;旅游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机构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旅游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旅游功能也更加多元。省级旅游志在多方面都具有价值,不仅是记录区域旅游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和文化史料的重要来源;在旅游开发中,是旅游宣传的重要工具和信息来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重要参考,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借鉴。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旅游史研究、区域经济史研究意义重大。省级旅游志编纂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编纂组织时,存在组织机构的临设与调整、修志人员的不稳定性、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编纂工作持续周期长等问题;在体例编排方面,篇目分类不够科学、篇目设置存在太“全”和太“简”等现象;在内容记述方面,存在遗漏、失真、地图运用不足、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在理论运用方面,对方志学理论和旅游学理论有待进一步融汇贯通。针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从资料收集、篇目设置、内容建构和理论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着手,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在资料收集方面,加强微观资料、口述史料、网络资料和旧方志资料收集;在篇目的设置时,注意行业分工实际和发展、篇目标题客观简洁、篇目设置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在内容建构上,凸显地域特色、彰显时代变化、突出专业性;在理论方面加强创新,尤其是加强对省级旅游志的续修理论的研究、正确处理旅游志和其他志之间的关系,力争早日构建形成旅游方志学。

王琴[6](2020)在《我国区域跨境电商政策的统计关系与评价》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作为影响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变量,跨境电商政策也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它对于引导和保障跨境电商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和PMC指数模型评价方法对2012-2019年我国26个地区的跨境电商政策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有:(1)运用内容分析法,构建了包含政策工具、政策主体和政策层级的三维分析框架,对区域跨境电商政策进行单维度和二维交叉分析。发现政策工具的内部结构不均衡,具体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信息支持和法规管制的使用较为频繁,而资金投入、税收优惠和需求型政策工具的数目偏少。(2)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提取关键词、中心性分析和绘制网络图,对26个地区的跨境电商政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服务”、“物流”、“模式”和基础设施类关键词的度数中心度较高,“质量”和“备案”的度数中心度较低,说明区域跨境电商政策所研究的热点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别。(3)运用PMC指数模型评价方法,通过筛选政策样本、确定评价指标、计算PMC指数,对26个地区的跨境电商政策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区域跨境电商政策效果总体较好,但针对具体环节的监管政策效果较差,需要针对这些政策进行改进。基于上述结论,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一是针对供给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次数,对其频率进行调整,从而加强政策的实施力度;二是重视需求型政策工具的拉动作用,加大政府采购、外包和海外机构管理的使用力度,以增强政策效果;三是加强商品质量监管,降低安全风险;四是加强跨境电商企业及产品的备案管理,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刘洁[7](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选择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已走过四十余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政府的政策息息相关,政策目标的达成与否又与政府工具的选择密切相关。政府工具理论是以技术理性为指导,倡导转变政府施政形式,促进政府目标有效实现的手段与方法。因此,恰是的政府工具选择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选用冯德尔多兰对政府工具限制性与扩展性的划分方式,结合萨拉蒙将政府工具划分为直接政府、社会规制、经济规制、经费支持、政府支持、政府支持企业以及福利券的划分类别,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下发的政府文件进行文本的定量与定性分析。以期对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的选择运用增添一种新的理解与分析方式。通过对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部门下发的关于民办高等教育治理相关的包括办法、法律、方案、复函、纲要等12种文件类型,总数为70份的相关政府下发文件的整理、梳理与分析,对我国改革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以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为节点,分析前后两个历史阶段我国在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工具选择的特点。发现前一个阶段颁布的政府工具选择总数为288条,包含32份政府文件,占总文件数的45.71%。后一个阶段的政府工具选择总数为346条,包含38份政府文件,占总文件数的54.29%,文件数量相对持平,文件中政府工具的选择运用更加丰富。且前一阶段的治理主要以传统的行政手段为主,限制性政策工具占整个工具选择的94.09%,扩展性政府工具的使用仅占5.91%,且包含最多的为宏观政策的鼓励,缺乏实际操作的政策指导。后一阶段中拓展性政策工具的使用明显增多,其数量为前一阶段的三倍,占总拓展性政策工具(19822019)选择数的75%。从而得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的选择在总体上是由限制性政府工具的使用向扩展性政府工具的使用转变。在对两个时期工具选择的类别分析中,发现后一个时期的工具选择增加了经费支持中的政府拨款、直接贷款、税收;政府支持工具中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与政府购买;政府支持企业工具类型中大力发展了独立学院。除此之外,在对地方政府相关文件的梳理中发现,从下发的文件时间与类型可以看出,中央政府相关文件的下发相对地方文件的下发具有先行性与导向性。同时,我国地方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选择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存在一定的地域特征。此外,部分地区在工具选择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除此之外,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政府工具的属性特征不清晰或残缺,信息服务供给不足等。因此,本研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四点政府建议:不断完善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的属性特征,同时政府工具选择适当的协调地域差异。加强政府工具中信息服务工具的供给,同时依据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特点不断创新政府工具,提供更多、更高效的政府工具选择。

王丽丽[8](2019)在《我国边境旅游政策演进的特征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国家沿边的对外开放合作,边境合作趋势愈加明显。边境旅游作为边境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促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和跨境合作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国家沿边开放、兴边富民行动以及两区(边境旅游试验区、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等一系列政策的强力推动下,边境旅游再次掀起新的热潮,边境旅游政策研究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边境旅游政策的实际作用效果如何?对边境地区来说是否能够借助相关政策优惠实现旅游发展成果共享?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就需要我们在政策研究中投身实践进而指导实践。现有的边境旅游研究已有多角度的解读成果,但从整体政策层面的系统研究较少。通过研究边境旅游政策有助于深入了解和把握边境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重点领域以及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可促进政府进一步明确边境旅游政策指向和发展重点,对边境旅游发展实践具有更好的指导与支持作用。更重要的是,也能够丰富边境旅游政策理论研究内容和方法。因此,本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南陆疆边境跨境旅游发展空间格局、机制及模式研究”(编号:41671147)为支撑,以“边境旅游政策”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围绕“边境旅游政策演变机理和动力机制”的研究定位,按照“外部环境变化—政策演变(国家和省域层面)—政策发展的动力机制”总体研究思路,在构建边境旅游政策三维分析框架基础之上,分别研究了国家层面和云南省域层面的边境旅游政策发展演进,同时借助产业政策、政策工具、倡导联盟框架理论等相关理论,对边境旅游政策的发展路径和动力机制进行解析和建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边境旅游政策的优化方向。主要形成了以下结论:(1)构建了边境旅游政策三维分析框架,从政策演进、政策结构和基本政策工具三个主要维度对边境旅游政策的基本单元要素进行合理解构分析,从而发现边境旅游政策的发展演进规律。(2)应用资料收集和文本内容分析方法,建立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的政策工具指标体系,将政策工具分为供给型、环境型和需求型三大类。供给型政策主要包括对旅游线路/产品、示范工程与项目建设、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人才培养、信息/技术等六个方面的支持政策;环境型政策主要包括对目标规划、规范管理、管理机制/模式、口岸管理、金融支持、税收优惠、土地支持、安全管理等八个方面的支持政策;需求型政策主要包括对出入境便利化、区域合作、市场拓展、准入门槛、消费端补贴等五个方面的支持政策。(3)对国家以及云南省边境旅游政策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分析了国家和云南省两个不同层面的政策变迁。从国家层面来看,其边境旅游政策发展大致经历了地方政策试点引领阶段(1985—1991年)、地方政策试点向全国边境推广应用阶段(1992—1998年)、“粗放式生长”向“精细化发展”转型阶段(1999—2009年)以及转型后的全面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等四个阶段。从省域层面来看,其边境旅游政策发展步调与国家层面基本保持相一致,但时间节点上略微滞后,经历了探索起步阶段(1992—1993年)、快速发展阶段(1994—2004年)、停滞阶段(2005—2010年)以及全面恢复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等四个阶段。(4)总结了边境旅游政策的演变趋势。从国家层面的政策发展方向来看,政策工具呈现出从微观监管向宏观调控发展转变;政府角色从引导推动者向服务者转变;直接性政策较少,间接性政策补充较强;各种制度安排对人才、信息技术等产业要素以及市场需求关注度明显不足。而省域层面政策演进过程与国家层面大体上相类似,但时间上又稍显滞后;2010年之前省域层面的政策发文量较少,2011年以后省域层面的政策发文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云南省边境旅游政策工具的使用结构和比例相对平衡,但依然存在需求型政策工具的拉动力不足。(5)探究了政策演变的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其政策演变的实质是一种从制度的非均衡到制度均衡化的循环过程,也是一种强制性变迁和渐进性变迁。政策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系统内外,具体来说,整个政策变迁的过程发生在政策子系统内部,其变迁的结果和方向受到外部环境压力的影响,政策子系统内包含若干倡导联盟,各联盟凭借其掌握的资源与策略展开博弈互动,并为了达成其政策目标或目的进行政策取向学习,进而作用于政策子系统的发展信念,由内而外促使边境旅游政策发生变迁。(6)探索了边境旅游政策的优化方向:集成利用已有的边境旅游政策,重视制度设计的结构性平衡;重视边境旅游政策协同发展与运作;因时因地制宜使用政策工具;对边境旅游政策进行跟踪监测与效果评估。

周媚[9](2019)在《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工具选择》文中研究指明公民参与国家治理,实现多元治理的一种组织形式为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弥补了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它的存在维护了社会发展秩序,见证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伴随着改革和发展的推入,社会组织已经贯穿在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变成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公共政策,主要用于培育和规范社会组织行为,从各方面推动社会组织的长足发展。政策文本真实反映了政府处理相关事务的行动印记,研究社会组织政策文本有利于厘清政府对社会组织发展的管理思想和动机。在目前的研究中,从政策工具的角度出发,提及社会组织发展的实证研究比较少。基于此,本文以政策工具类型、社会组织发展要素和政策工具使用时间为分析框架,以西南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依照政策工具理论的内容,联合社会组织的内部活动特点和政策工具的使用时间,为政策工具构建三维分析框架,研究政策工具在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组织政策中的应用,以及政策工具组合在社会组织发展中的分布形势。通过内容分析方法,得到的最终结论为:在政策主体方面,民政相关部门发布的政策数量高居榜首,多部门联合发文已经逐步上升为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发展政策体系的发展趋势;政策类型看,工作文件位于首位;在内容分析方面,政策工具维度(X维)分析发现,强制性工具运用过溢,其他工具运用失衡;社会组织发展要素维度(Y维)分析发现:“慈善捐赠”重视不足,政策工具在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发展的重点在“体制建设”和“支持与保障”这两个环节上,社会组织影响力环节薄弱;结合政策工具维度和社会组织发展要素维度来看,工具之间的结合度不够,工具运用有偏向性。在今后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发展的过程中,要改进政策工具结构,扩充自愿性工具和混合型工具的适用边界,多种政策工具配合运用;完善“慈善捐赠”政策,拓宽社会组织筹资渠道,改善社会组织影响力;缩小政策工具差异,在社会组织发展环节中,除了基于特定情况运用单一工具外,应优化政策工具组合。同时要加强西南民族地区政府对国内社会发展形势的政策反应速度,更好地推进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组织的发展。

宋文华[10](2019)在《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研究 ——以云南省M县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化、信息化进程加快、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民族团结已经成为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国家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便是回应这一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加强民族团结最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而,开展示范区建设,需要增强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认同,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多元文化教育作为促进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手段,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云南省M县属云南边境县之一,县域内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各民族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不仅拥有着丰厚的多元文化资源,还是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之一,其成功的经验,创新的做法,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可参考借鉴性。本研究以M县为个案,尝试从多元文化教育的视角出发,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与深度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该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整体状况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在综合分析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政策背景,梳理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建设的经验与成效,讨论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旨在进一步促进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为云南省乃至全国其他类似地区深入开展范区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本研究由以下六章组成: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的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研究设计等内容。第二章是对示范区建设的背景及M县示范区建设的发展历程的梳理。首先,从宏观层面阐述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背景、并对相关政策文本作了解读与分析。其次,从微观层面尝试着厘清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发展阶段和工作重点。第三章阐述了M县以多元文化教育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整体状况,着重探讨多元文化教育在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的价值与作用。第四章凝练了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特色与成效。基于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现状的分析,总结概括了该县示范区建设的特色与成效。第五章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为依据,深入分析了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导致问题的主要原因。第六章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并展望了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发展愿景。

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情况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理论阐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普惠金融
        二、融资担保
        三、政策性融资担保
    第二节 理论工具
        一、新公共产品理论
        二、市场失灵理论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第三章 云南省政府性融资担保发展历程及体系构建分析
    第一节 我国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发展简史
        一、第一阶段:探索的起步
        二、第二阶段:集中监管的起步和乱象的加剧
        三、第三阶段:顶层设计完成后的健康发展
    第二节 云南省政策性融资担保发展历程
        一、云南省政策性融资担保的初次尝试
        二、云南省政策性融资担保被边缘化
        三、云南省政策性融资担保成为行业主流
    第三节 云南省政策性融资担保运营体系分析
        一、省级政策性融资担保平台的成立和运行
        二、省级政策性农业融资担保平台的成立和运行
        三、市县级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成立与运行
    第四节 云南省政策性融资担保监管体系分析
        一、监管法律及制度支持体系的构建
        二、监管组织体系的构建
        三、监管方法的构建
    第五节 云南省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成效
        一、从根本上厘清了云南省政策性融资担保的边界和发展道路
        二、政策性融资担保运营体系初步建立
        三、银担模式得到有效推广,银政担模式开始进入尝试
第四章 云南省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云南省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存在的不足
        一、行业监管有效性尚有不足
        二、政策性扶持补偿机制没有完全落地
        三、现有政策性融资担保运营平台扩展陷入瓶颈
    第二节 云南省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监管部门对行业的重视程度及认识高度不够
        二、地方经济实力薄弱,对银行系统影响力弱
        三、政策性融资担保运营平台无扩张动力
第五章 推进云南省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构建的建议
    第一节 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行业监管有效性
        一、尽快完成政策性融资担保配套政策的制定下发
        二、严格监管购买服务
        三、以大数据推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第二节 完善落实政策性扶持补偿机制
        一、落实财政资金的定期补偿
        二、解决政府和银行两个关键,落实“银政担”
    第三节 加快推进政策性融资担保运营平台壮大升级步伐
        一、推动政策性融资担保平台的继续扩张
        二、推动“科技金融”,让政策性融资担保发挥更大作用
        三、进一步推动两个省级政策性融资平台的升级壮大
        四、不断推出高质量政策性融资担保产品
参考文献
附录A:云南省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一览表
致谢

(2)云南普洱市陀螺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1.1.2 云南省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1.1.3 云南省普洱市具有浓厚的陀螺文化
        1.1.4 云南省普洱市有着独特的经济环境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创新点
    1.3 文献综述
        1.3.1 概念界定
        1.3.2 关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陀螺文化的研究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实地考察法
        2.2.4 专家访谈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普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陀螺文化起源概述
    3.2 普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陀螺文化形成的生态环境
        3.2.1 普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陀螺文化形成的自然环境
        3.2.2 普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陀螺文化形成的人文环境
        3.2.3 普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陀螺文化形成的经济环境
    3.3 普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陀螺的物质文化
        3.3.1 陀螺外观形状
        3.3.2 陀螺相关用品
        3.3.3 陀螺场地
    3.4 普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陀螺的制度文化
        3.4.1 陀螺文化相关政策
        3.4.2 竞赛规则
        3.4.3 奖惩制度
        3.4.4 传承制度
    3.5 普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陀螺的行为文化
        3.5.1 传承方式
        3.5.2 全民健身传承
        3.5.3 宣传方式
        3.5.4 消费行为
    3.6 普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陀螺的精神文化
        3.6.1 宗教信仰
        3.6.2 心理素质
        3.6.3 审美观念
    3.7 普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陀螺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7.1 竞技体育的冲击
        3.7.2 传承主体断层
        3.7.3 缺乏针对性政策
        3.7.4 宣传力度不够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对普洱市陀螺文化传承人访谈提纲
    附录 B 对普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访谈提纲
    附录 C 普洱市参与陀螺运动人群调查问卷
    附录 D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3)大理市太邑乡“富格贷”合力扶贫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内容、思路、方法与重点、难点、创新点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相关理论概述、相关概念界定以及重要政策梳理
第一章 “富格贷”扶贫项目的诞生背景和实施情况
    第一节 “富格贷”扶贫项目的诞生背景
        一、 “富格贷”诞生前“格莱珉”本土化的艰辛历程
        二、大理市太邑乡孕育“富格贷”的有利条件
    第二节 “富格贷”扶贫项目的酝酿筹备
        一、明确共同努力方向和阶段推进预期
        二、发挥各方优势做足前置准备
    第三节 “富格贷”扶贫项目的推进过程
        一、项目具体实施流程
        二、项目重要内控机制
        三、项目相关配套措施
    第四节 “富格贷”扶贫项目的综合评估
        一、项目信贷投放评估
        二、项目扶贫成效评估
        三、项目舆情反响评估
第二章 “富格贷”合力扶贫模式的机制和优势
    第一节 “富格贷”合力扶贫模式下各治理主体的作用发挥
        一、政府治理主体在“富格贷”扶贫项目中发挥的合力作用
        二、市场治理主体在“富格贷”扶贫项目中发挥的合力作用
        三、社会治理主体在“富格贷”扶贫项目中发挥的合力作用
    第二节 “富格贷”合力扶贫模式的运作机制
        一、从职能转移角度分析“富格贷”合力扶贫模式的运作机制
        二、从资源转移角度分析“富格贷”合力扶贫模式的运作机制
        三、用协同治理理论总结“富格贷”合力扶贫模式的运作机制
    第三节 “富格贷”合力扶贫模式的主要优势
        一、资源得到额外补充,配置实现整合优化
        二、打破固有金融排斥,促进普惠金融发展
        三、协作过程取长补短,有效预防“使命漂移”
第三章 “富格贷”合力扶贫模式的不足及成因
    第一节 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作关系不紧密
        一、政府与社会力量协作关系不紧密的具体表现
        二、政府与社会力量协作关系不紧密的问题成因
    第二节 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所需创业机会的挖掘不深入
        一、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所需创业机会挖掘不深入的具体表现
        二、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所需创业机会挖掘不深入的问题成因
    第三节 合力扶贫格局的基础不牢固
        一、合力扶贫格局基础不牢固的具体表现
        二、合力扶贫格局基础不牢固的问题成因
第四章 完善和推广“富格贷”合力治理模式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完善“富格贷”合力治理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作关系
        二、引入专业合作伙伴制造更多创业机会
        三、全面优化内外薄弱环节
    第二节 推广“富格贷”合力治理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审慎评估立项条件
        二、适度拓宽移植思路
        三、灵活制定推进策略
        四、着力优化风控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架构
第一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背景
    第一节 当代旅游业快速发展
    第二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第三节 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增长
    小结
第二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概要
    第一节 旅游志编纂溯源
    第二节 首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三节 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特点
    小结
第三章 省级旅游志体例安排
    第一节 省级旅游志结构设计
    第二节 省级旅游志的体裁
    第三节 省级旅游志的文体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体例比较
    小结
第四章 省级旅游志记述的事象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开发
    第二节 旅游线路与规划
    第三节 旅游类型
    第四节 旅游市场
    第五节 旅游服务设施
    第六节 旅游管理
    小结
第五章 旅游志中旅游业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旅游活动类型的变化
    第二节 旅游时空的拓展
    第三节 旅游业属性的变迁
    第四节 旅游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第五节 旅游设施的发展
    第六节 旅游功能多元化
    小结
第六章 省级旅游志的价值
    第一节 资料价值
    第二节 应用价值
    第三节 研究价值
    小结
第七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组织工作问题
    第二节 体例编排问题
    第三节 内容记述问题
    第四节 理论应用问题
    小结
第八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优化建议
    第一节 资料收集
    第二节 篇目设置
    第三节 内容建构
    第四节 理论创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地方志
    三、资料汇编
    四、着述
    五、期刊论文
    六、硕博论文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6)我国区域跨境电商政策的统计关系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内容及框架
    第四节 研究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一、本文的难点
        二、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有关跨境电商政策的回顾与评述
        一、以试点为主的跨境电商政策初探阶段(2012-2013 年)
        二、以便利化措施为主的跨境电商政策优化阶段(2014-2015 年)
        三、以监管问题为主的跨境电商政策完善阶段(2016年-至今)
    第二节 有关跨境电商政策量化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一、现有跨境电商政策监管问题的研究
        二、跨境电商政策的出台对企业和行业的影响研究
        三、政策效果评估的研究
    第三节 有关政策文本量化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一、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政策量化研究
        二、基于政策关键词视角的政策文本量化研究
        三、基于文本分类视角的政策文本量化研究
第三章 基于工具视角的区域跨境电商政策统计分析
    第一节 基于工具视角的区域跨境电商政策分析框架的构建
        一、政策工具维度的分析
        二、政策层级维度的分析
        三、政策主体维度的分析
    第二节 跨境电商政策文本选择及编码
        一、跨境电商政策文本选择
        二、跨境电商政策文本编码
    第三节 基于工具视角的区域跨境电商政策统计分析
        一、政策工具维度频数统计分析
        二、政策工具与政策层级频数的交叉统计分析
        三、政策工具与政策主体频数的交叉统计分析
        四、政策层级与政策主体频数的交叉统计分析
第四章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区域跨境电商政策热点研究
    第一节 跨境电商政策关键词分类
        一、基础设施建设类关键词
        二、资源支持类关键词
        三、供应链管理类关键词
        四、示范建设类关键词
        五、货物监管类关键词
        六、运营方式类关键词
    第二节 区域跨境电商政策热点研究-基于26个地区的分析
        一、中心性分析指标
        二、主要热点的中心性分析
    第三节 区域跨境电商政策热点研究-基于东、中、西、东北地区的分析
        一、东部地区跨境电商政策热点研究
        二、西部地区跨境电商政策热点研究
        三、中部地区跨境电商政策热点研究
        四、东北地区跨境电商政策热点研究
第五章 基于PMC模型的区域跨境电商政策评价
    第一节 跨境电商政策评价的PMC模型
        一、政策文本的筛选
        二、政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PMC指数的计算及PMC曲面的绘制
    第二节 基于PMC模型的区域跨境电商政策评价
        一、PMC指数变量计算
        二、PMC指数的计算
    第三节 基于PMC模型的跨境电商政策影响因素分析-以重点地区为例
        一、基于PMC模型的跨境电商政策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二、基于PMC模型的跨境电商政策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三、基于PMC模型的跨境电商政策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北省为例
        四、基于PMC模型的跨境电商政策影响因素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五、基于PMC模型的区域跨境电商政策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选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选择的文本分析
    (一)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选择的分析框架
    (二)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选择的政府文件选择
    (三)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文件外部属性分析
    (四)建构分析编码表
    (五)定义分析单元与类目
    (六)信效度评估
    (七)数据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论
    (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选择特点
    (二)我国地方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选择的特点
    (三)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选择的价值取向
三、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选择的优化
    (一)不断完善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的属性特征
    (二)政府工具选择需要协调地域差异
    (三)加强政府工具中信息服务工具的提供
    (四)依据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特点不断创新政府工具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类
    (三)硕博论文类
致谢

(8)我国边境旅游政策演进的特征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边境旅游已经上升为中国开发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边境旅游已成为云南省旅游发展的重要形式
        三、边境旅游发展亟需集成性政策研究提供指导依据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一、旅游政策研究
        二、边境旅游政策研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重点
        二、难点
        三、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边境旅游
        二、旅游政策
        三、边境旅游政策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政策工具理论
        二、倡导联盟框架理论
第三章 边境旅游政策分析框架构建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基于政策工具的边境旅游政策分析框架
        一、分析框架的构建机理
        二、政策文本编码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归纳演绎法
        二、内容分析法
        三、历史逻辑分析法
        四、比较分析法
        五、文献资料分析法
第四章 中国国家边境旅游政策演进特征
    第一节 国家边境旅游政策演进阶段
        一、地方政策试点引领阶段(1985—1991 年)
        二、地方政策试点向全国边境地区推广应用阶段(1992—1998 年)
        三、“粗放式生长”向“精细化发展”转型阶段(1999—2009 年)
        四、转型后的全面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
    第二节 国家边境旅游政策文本结构分析
        一、政策文本的数量发展
        二、政策文本的文种类型
        三、政策文本的发文机构及协同分析
    第三节 基于政策工具维度的国家政策文本内容分析
    第四节 国家边境旅游政策演进的主要特征
        一、政策工具呈现出从微观监管向宏观调控发展转变
        二、政府角色从引导推动者向服务者转变
        三、直接性政策较少,间接性政策较多
        四、各种制度安排对人才、信息技术等产业要素以及市场需求关注度明显不足
第五章 云南省边境旅游政策演进特征
    第一节 云南省边境旅游政策演进
        一、探索起步阶段(1992-1993年)
        二、快速发展阶段(1994-2004年)
        三、停滞阶段(2005—2010 年)
        四、全面恢复发展阶段(2011 年至今)
    第二节 云南省边境旅游政策文本结构分析
        一、政策文本的数量发展
        二、政策文本的文种类型
        三、政策文本的发文机构及协同分析
    第三节 基于政策工具维度的云南省政策文本内容分析
    第四节 云南省边境旅游政策演进的主要特征
        一、省域政策演进略滞后于国家政策
        二、2010 年省域政策呈现爆破式增长
        三、政策工具结构比例相对均衡
第六章 边境旅游政策演变机理及动力机制
    第一节 边境旅游政策的演变机理
        一、边境旅游政策演变的实质
        二、边境旅游政策的演变路径
        三、边境旅游政策演变的行为特征
    第二节 边境旅游政策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环境:影响政策变迁的外部因素
        二、主体:政策子系统内的倡导联盟及其信念系统
        三、路径:政策取向学习为导向的政策变迁
    第三节 边境旅游政策优化的对策建议
        一、集成利用已有的边境旅游政策,重视制度设计的结构性平衡
        二、重视边境旅游政策协同发展与运作
        三、因时因地制宜使用政策工具
        四、对边境旅游政策进行跟踪监测与效果评估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国家边境旅游政策文件
    附录B 云南省边境旅游政策文件
    附录C 边境旅游政策文本编码示例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9)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工具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社会组织的研究
        1.3.2 关于政策工具的研究
        1.3.3 关于社会组织发展政策工具的选择的研究
        1.3.4 已有研究的评价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重点和难点
        1.5.1 重点
        1.5.2 拟解决的难点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辨析
        2.1.1 社会组织
        2.1.2 政策工具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治理与善治理论
        2.2.3 协商民主理论
第3章 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发展政策工具选择的量化分析
    3.1 政策文本的选择
        3.1.1 选取西南民族地区作为研究对象的缘由
        3.1.2 筛选政策样本的具体步骤
    3.2 分析维度的构建
        3.2.1 X维度:社会组织政策工具类型维度
        3.2.2 Y维度:社会组织发展要素维度
        3.2.3 Z维度:政策工具使用的时间序列
    3.3 分析单元的确定与编码
    3.4 信度、效度评估
    3.5 频数统计与量化分析
        3.5.1 总体政策情况分析
        3.5.2 政策工具选择维度分析
        3.5.3 社会组织发展要素维度分析
        3.5.4 政策工具维度与社会组织发展要素维度与政策工具使用时间序列维度结合分析
第4章 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组织政策工具选择的特点
    4.1 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组织政策文本的特点
        4.1.1 政策主体合作密切,工作文件占比大
        4.1.2 政策发布反映国内发展态势,具有一定滞后性
    4.2 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组织政策文本中政策工具选择的特点
        4.2.1 强制性工具运用过溢,其他工具使用率低
        4.2.2 “慈善捐赠”重视不足,社会组织影响力环节薄弱
        4.2.3 工具运用偏差,工具组合有待优化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减少强制性工具的运用频率,增强其他政策工具的运用
        5.2.2 完善关于慈善捐赠的政策,改善社会组织影响力
        5.2.3 缩小政策工具差异,优化政策工具组合
        5.2.4 加强国内社会发展形势的政策反应速度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组织政策文献样本列表
个人简介、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研究 ——以云南省M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需要多元文化教育奠定基础
        三、M县典型案例研究可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与借鉴
        四、参与导师课题的契机与个人研究兴趣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
        二、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第三节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内容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背景与历程: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宏观分析
    第一节 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愿景
        二、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云南桥头堡战略实施的需要
        三、M县多元文化和谐、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诉求
    第二节 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相关政策分析
        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相关政策综述
        二、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政策的要点分析
        三、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政策的特色分析
    第三节 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发展历程
        一、初步探索阶段(2014-2015)
        二、快速推进阶段(2015-2016)
        三、稳定发展阶段(2016 年至今)
第三章 交流与融合:多元文化教育助力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深入开展
    第一节 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服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方向
        一、牢固多元文化包容的理念,增强示范区建设的认知
        二、提升多元文化互动的能力,掌握示范区建设的技能
        三、巩固多元文化融合的成果,培养示范区建设的情感
    第二节 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丰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内涵
        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凝聚力形成民族文化繁荣的示范
        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增进文化理解形成民族关系和谐的示范
        三、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加速人才培养形成民族经济发展的示范
    第三节 多元文化教育的创新,拓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路径
        一、学校的多元文化教育,提升师生素养的关键
        二、家庭的多元文化教育,奠定民族和睦、文化和谐的基础
        三、社区的多元文化教育,提供社会稳定、边疆繁荣的保障
第四章 特色与成效:打造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品牌
    第一节 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特色
        一、文化融合,夯实示范区建设的基础
        二、因地制宜,彰显示范区建设的特色
        三、抓住机遇,搭建示范区建设的平台
    第二节 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成效
        一、营造了多元和谐的民族关系和文化氛围
        二、形成了以多元文化教育促示范区建设的共识
        三、促进了边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建立了一支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民族干部队伍
        五、提升了社会各界对M县示范区建设的认同
第五章 困惑与无奈:制约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存在不足
        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对“多元一体”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不足
        四、示范区建设中多元文化教育的价值未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节 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保障机制不健全导致建设中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外来文化的冲击弱化了示范区建设中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价值观
        三、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带来示范区建设中的多元文化教育价值认识偏差
第六章 和谐与共荣:推动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对策与展望
    第一节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多元一体”中华文化价值观,营造示范区和谐文化氛围
        二、重视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促进示范区各民族的平等与尊重
        三、完善政策与保障机制,提高示范区建设的实效性
    第二节 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未来展望
        一、由“冲突”走向“整合”:明确示范区建设的方向
        二、由“传统”走向“创新”:促进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三、由“形式”走向“实质”:深化示范区建设的内涵
        四、由“理论”走向“生活”:推动示范区建设的常态化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资料收集清单
    附录B:调查问卷(节选)
    附录C:访谈提纲(节选)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研究[D]. 李珍妮.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云南普洱市陀螺文化研究[D]. 杨正宏.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大理市太邑乡“富格贷”合力扶贫模式研究[D]. 陆洋.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普洱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357项涉及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J]. 普洱市人民政府. 普洱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11)
  • [5]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D]. 高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9)
  • [6]我国区域跨境电商政策的统计关系与评价[D]. 王琴.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2)
  •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选择探究[D]. 刘洁. 西南大学, 2019(05)
  • [8]我国边境旅游政策演进的特征与机制研究[D]. 王丽丽.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9]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工具选择[D]. 周媚.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10]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研究 ——以云南省M县为例[D]. 宋文华.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的通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