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的主要文章

2000年的主要文章

一、2000年主要篇目(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娜[1](2021)在《台湾“解严”后的鲁迅传播》文中研究说明1987年台湾宣布“解严”,重启对鲁迅的传播,封杀30多年的鲁迅重新与读者见面。探讨民间力量对台湾“解严”鲁迅的助力、报刊杂志对鲁迅的讨论热潮和读者接受、鲁迅作品和鲁迅研究着作的出版、教材和教学中的鲁迅传播、多元视角下的鲁迅研究,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解严”后鲁迅在台湾传播的情况,对鲁迅传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为台湾的鲁迅传播助力。首先,论述民间力量对台湾“解严”鲁迅的助力。以陈映真为首的台湾左翼知识分子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弘扬鲁迅精神,民众们绕开官方的检查偷偷阅读鲁迅。这两股力量都挑战着国民党当局的统治权威,为台湾“解严”鲁迅蓄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台湾“解严”鲁迅。其次,探讨报刊杂志对鲁迅的讨论热潮和读者接受。报业对鲁迅的宣传到位且及时,能够全方位多角度的介绍鲁迅。台湾读者对鲁迅的接受呈现出粗浅化和功利化的倾向。在网络时代,如何扩大文学作品阅读的生存空间,引导读者回归文学本位阅读鲁迅,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鲁迅作品和鲁迅研究着作的出版。鲁迅作品在台湾的出版由单一走向了全面,日趋成熟且丰富,但鲁迅的研究着作的出版主要依靠外部资源,内部势力孱弱。再次,分析教材和教学中的鲁迅传播。台湾“解严”后对鲁迅的书写不再是以政治为导向,中小学教材和文学史都是从文学审美出发,客观地塑造鲁迅形象。由于台湾地区长期以来重古轻今的文学传统,导致鲁迅教学在高校中被淡化,而钱理群、陈漱渝等专家的赴台上课给广大台湾学子学习鲁迅埋下了希望的种子,引领台湾学生走近鲁迅、学习鲁迅。最后,阐释多元视角下的鲁迅研究。台湾的鲁迅研究呈现出多元视角的特点,主要有以陈芳明为代表的岛内“分离主义”影响下的鲁迅研究和徐秀慧引领的台湾左翼视野中的鲁迅研究,以及李欧梵代表的纯文学立场下的鲁迅研究几个方向。总体来说,在台湾从纯文学立场做鲁迅研究更受欢迎,簇拥者众多,不断开拓鲁迅研究面向。总之,通过对台湾“解严”后的鲁迅传播进行研究,可以探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和国际关系中,鲁迅精神和鲁迅作品在当代台湾地区的价值和意义。通过研究台湾“解严”后的鲁迅传播,起到一叶知秋的效果,对鲁迅的传播有更加深刻地了解。

张蓬[2](2021)在《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国“新文学”与中学“国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清末民国时期新式教育制度、白话文教科书新文学选文、新文学作品教学等方面的分析,发掘新文学在酝酿、发生、发展中与“国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影响。“新文学”借助教育制度奠定了国文教育中的“知识身份”,通过国文教科书编写加速了传播,影响了学生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形成,奠定了其经典地位,同时“新文学”也全面推动了国文教育改革,加快了国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新文学”与中学“国文教育”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主要体现在教育改革、知识生产与传播、文学创作、经典形成等方面。为了清晰地呈现出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从“文学”“教育”的双视角,以国文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尤其是“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的经典形成,旨在通过以上分析促进当下文学教育中对“新文学”作品的正确认识和科学选择,为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等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本文共分五章,尝试从现存国文教育制度文件、发行量大且出版权威的代表性国文教科书等方面入手,进行细致的史料分析,探究中学“国文教育”与“新文学”之间在文学传播、知识生产、经典形成、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互动关系。第一章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制度演变的考察,论证了学制和教育宗旨的变迁为“新文学”进入“国文教育”提供了先决条件,“国语运动”作为“新文学”和“国文”的媒介、桥梁,以“国语统一”为共同目的,实现了“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双潮合一”,确立了“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的“知识身份”地位。第二章以国文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的传播为研究内容,阐述了新思想、新文化和新文学如何通过国文教科书进行传播。其中政府教育部门的权力、教科书编写者的个人兴味制约着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的筛选,也影响了新文学知识的生产。从1920年代“新文学”开始进入国文教科书,到1940年代战争背景下,“国定本”以党化教育的名义对新文学作品的排挤,再到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坚决选用新文学作品以反抗“国定本”的压制,都体现了国文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经典化形成的推动作用。第三章论述了新文学对国文教学改革的促进。从“问题教学法”、“道尔顿制”实验到“精读”“略读”法,新文学选文帮助国文教育加快了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新文学也促进了国文教育的作文教学改革,教科书中的新文学作品成为学生写作训练的范文,不仅促进了学生现代文体意识的形成,也使新文学的知识地位、知识形象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被强化,在这个过程中,新文学也得到了考试制度的官方认可,自身的知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第四章分析了新文学作家的文学创作与国文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新文学作家倡导白话文,自主编写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带去新文化、新思想。从教经历也为作家提供了创作素材,他们将自己的教育理想诉诸作品,同时也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新文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国文教育的改革、发展,加速了国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第五章探讨了国文教育在现代文学作品经典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现代语文教科书中那些不可缺少的现代文学“经典篇目”,其“经久不衰”的原因除了作品本身的经典本质外,在经典形成的过程中,还有教育、政治等其他外部力量的参与,它们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文学作品的“经典化”。对于“新文学”来说,“国文教育”是一个最佳的传播途径。清末以降的学制改革和教育宗旨演变为新文学进入国文教育领域提供了先决条件,国语运动作为新文学和国文教育的桥梁,以“国语统一”为共同目的,实现了新文学与国文教育的全面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新文学也借助国文教育这一途径,推行新文学、新文化、新思想,促进了现代文学审美观念及书写范式的形成。但是受到教育权力机制的约束和教育者个人视野及志趣的影响,国文教育对新文学存在着“限制性”选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新文学作品价值的认识。不过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二者之间的互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新文学促进了国文教学改革,引领了民国教育的新风尚,加速了其现代化进程。在二者互动的过程中,新文学选文培养了学生的现代文体意识,使新文学的知识地位、知识形象在国文教育中被强化,新文学知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经典”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钟景就[3](2020)在《晚清《申报》刊载小说研究(1907-1911)》文中研究指明《申报》在1872年创刊初期曾尝试刊登小说,但不久便停刊了,直到1907年才再次刊登小说。自1907年复刊小说以来,1907年至1911年间《申报》刊载了大量的创作小说和翻译小说。长篇创作小说在主旨上以批判官场、揭露政治黑暗较为多见,在体式上可分为章回体小说和非章回体小说。章回体小说中的《自由女》《绣衣盗》等作品虽用传统的通俗小说体式但有一些新的变化,具有创新性。非章回体小说中的《滑稽生》《缦卿小传》等作品尝试用现代小说模式进行创作,具有现代性意识。短篇创作小说主要以唤醒国民为目的,重视小说对时事的及时反映,同时也描摹社会风俗、民生百态,题材广泛,严肃性与趣味性并存。《申报》上刊载的翻译小说主要译自欧美国家,且多为侦探小说和言情小说,整体特色较为鲜明。翻译小说的作者和译者大多难以确认身份,张春帆是可确认身份的译者中较有名气的一位。张春帆译作的发现有利于加深对张春帆的认识。《申报》短篇翻译小说中不乏意译自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童话故事等世界名着中的篇章。1907年至1911年间《申报》刊载的小说作品,是晚清时期报刊小说的缩影,影响着晚清小说生态,促进了我国近代小说的发展。

王明兴[4](2020)在《中学语文教育与中华传统家训》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古代的家训文化基于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以德育为主,以君子人格为培养目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形式。传统家训与儒学文化相得益彰,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传统德育思想,这种德育思想蕴含于卷帙浩繁的古代家训文章典籍中。家训德育思想既教育先贤时人,也泽润后世当代,在当代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中,有来自传统家训的选篇,也有蕴含着传统家训德育思想的文章。这既有益于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人格培养,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本文对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关传统家训德育的篇目的德育蕴含行分析,论述当代中学语文教育如何吸取传统家训中的德育养分,更为高效地发挥其人文性功能。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说中学德育教育与传统家训。阐述中学德育和传统家训的关系,论述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科学性,并探索德育与中学语文教育的有机融合。第二部分是传统家训德育在中学语文教育的具体体现。分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家训内容,对其中直接和间接有联系的篇目单独进行分析,探寻教材中家训德育思想缺乏全面性、完整性和体系性。第三部分提倡中学语文应有“真”“善”“美”的教育。论述传统家训的德育对当代中学语文教育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提出中学语文教育应注重施行教人求真、向善、崇美的“真”“善”“美”教育。

晏飘[5](2020)在《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的重要题型之一,是考核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并已逐渐引起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的重视。但目前实用类文本阅读无论是从深度、广度来看,研究都还不够。本文以恢复高考以来贵州历年高考阅读试题为例,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命题依据、命题原则、文本材料、试卷题型、考查标准等进行详细的归纳整理并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针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解答和教师教学等问题进行研究,对应提出建议,冀此为一线教师和学生在该类文本的教学和解题方面提供有益参考。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对贵州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进行研究。绪论部分对近年来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同时对研究意义进行陈述、对相关研究概念进行必要的界定。正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梳理贵州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命题依据、命题原则,各个时期以及高考改革的各个阶段,高考语文阅读试题的历史演变过程,总结贵州高考语文卷选用情况。第二章主要从考查的能力层级、选文的来源、文本呈现方式以及试题的题目类型、分值变化等方面对贵州省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根据近几年考试中学生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失分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策略。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对一线教师教学实用类文本提出可行的建议,以提高一线教师在实用类文本体裁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尤进[6](2020)在《清代徽州书院志编纂研究》文中指出书院志记载着一书院之地理面貌、历史沿革、讲学、管理办法、祭祀等与书院相关的内容,具有十分丰富的价值。徽州书院自宋以来大兴,历久而日盛,而书院志作为记载书院历史状况的着作,从书院产生后便开始兴起,明代以后逐渐发展,到清代书院志的编纂更是大盛,徽州地区也是如此。据统计,徽州书院志的数量一直位于安徽书院志的第一位,在编纂质量上也较为突出和有特色。现存的清代徽州书院志仅有《紫阳书院志》《还古书院志》和《东山书院志略》三部,这三部书院志特别是《紫阳书院志》和《还古书院志》的编纂较为完备,在史料留存方面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通过对现存的三部清代徽州书院志进行研究,分析其编纂的缘由、体例、史料来源、学术倾向并总结其价值,可以大体窥得清代徽州书院志编纂的概况。就清代徽州书院志而言,其编纂不仅受到当时大环境的影响,还有一些地区性、个人因素的影响。首先,书院的蓬勃发展是书院志编纂的基础,紫阳书院、还古书院和东山书院都有着悠久历史,影响深远。其次,书院志作为地方志的一种,受到明清政府大力倡导修志的影响,许多官员以及学者参与到了修志的事业中,这是当时修志的大背景。最后具体到徽州的这三部书院志的编纂,主要有编纂者个人的因素,如为了继承遗意、传承道统、表彰善行和保存书院资料等。书院志的编纂亦有一定的体例特征,清代书院志一般以纲目体和平目体居多,体裁则包括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同时,作为记载书院历史的文本,书院志的编纂与书院息息相关。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不少史料,故而书院志在编纂时的史料来源十分丰富,除了正史史书以外,还有地方志、个人的学术史着作、文集、笔记等。可以看出,徽州书院志虽为私人编纂,但无论是在编纂体例上还是选取的史料上都与官方编纂的地方志相似。此外,清初徽州书院志的编纂有着清初理学复兴的背景,再加上编纂者施璜个人的学术倾向,也使得《紫阳书院志》和《还古书院志》的编纂带有明显的“尊朱抑王”的特点,而清中后期唐治编纂的《东山书院志略》就少了些理学的色彩。《紫阳书院志》《还古书院志》和《东山书院志略》是清代徽州具有代表性的书院志,无论是在保存、辑录史料方面还是在徽州区域史研究方面都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本文通过研究这三部清代编纂的徽州书院志,以文献学理论与方法为基本研究手段,以方志学与社会文化史为研究理论与视角,考察清代徽州书院志编纂的概况。

杨蕴[7](2020)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对现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文中认为元代程端礼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详尽的教育教学计划用书。它在朱熹读书法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识字写字教学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元代及后世的语文教育影响广泛而深远。《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被称作“读书工程”,被引为学者读书的准绳,在元明两代产生巨大影响,直至清朝,影响不减。书中“分年与日程”的课程学习设置、分层递进的阅读教学、守正创新的写作教学、随文识字与独立习字的识字写字教学,都对现代语文教育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其书的主要思想内容,得出其与现代语文教育的契合部分、对现代语文的启示和启示下的现代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试图做到全面兼顾而又重点突出的分析。本文对《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的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绪论,论述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简介作者生平、此书的地位影响、此书的局限性等。第二部分,重点突出而详细论述《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所蕴含的语文教育因素,包括课程规划、语文教学内容、语文学习方法的内容三个方面。第三部分,详细论述其书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论述其书在学习方法、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识字写字教学中的突出的一点;它在现代语文教育中仍具有价值性,且与现代语文教育有契合之处,再就此点提出具体的启示建议。第四部分,是基于其书启示下的现代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的设想,望其为现代语文教育增添有益的建议。最后,通过梳理和总结书中优秀传统语文教育方面的内容,结合当今语文教育教学的实际,提出可供当下参考的启示与建议。

刘川湘[8](2020)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对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然而,由于传统文化和教育的薄弱,以及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不断涌入和冲击,许多中国人失去了他们的文化认同。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因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四个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到底就是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文化的判断与选择,需要借助教育这个工具得以实现。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学生认知发展的可塑性极强,在此阶段中重视对其进行文化自信的培养至关重要。而学校是文化传承教育的主要阵地,语文教材作为民族意志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将文化自信渗透到教材中,然后传递给学生是语文教材的义务和责任。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优秀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分为文化自信认知、文化自信态度和文化自信践行。本文试图通过文献研究、对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进行内容分析以及对师生教材使用过程中的调查和访谈来对本研究的三个内容进行探索:(一)初中语文教材文化自信的教育学逻辑在于“课程思政”和“立德树人”;(二)初中语文教材编写已经基本实现文化自信,但是仍旧可以优化改善;(三)在使用初中语文教材进行文化自信培育时还需要深入系统改革。调查发现,在教材的编写方面,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关于文化自信类的选文大大增加,类型也更加丰富,已经基本实现文化自信,但依旧还有优化的空间,如在类型方面可适当增加革命奉献文化和革命创新文化相关选文、增加中华优秀文化选文的系统性等。此外,在使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进行文化自信培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教师观念局限,忽视学生文化感悟;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文化实践不足,学生缺乏文化实践场;教学评价忽略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等。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三点措施。一是紧抓教材文化自信的落实,提升教师教材解读和二次开发能力;二是坚持以生为本,打通文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三是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关注学生文化态度发展。

李瑶[9](2020)在《建国以来初中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选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进入新时代,国家加大力度弘扬中华文化,加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将“弘扬革命文化”列入“传承中国文化”的课程之中。语文本就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任务,这种教育以语文教材为依托,以教材中的具体选文为载体。且当前存在着将革命文化选文过度解读为纯思想教育的现象存在,因此,对初中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选文的研究有着必要意义。本研究立足于课程政治学和朱绍禹语文教材观,对建国以来人教社发行的十一套初中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选文展开研究,提出四个待解决的问题:(一)不同版本教材选编的革命文化选文情况如何?(二)不同版本教材中革命文化选文篇目的共同特点和变动特点怎样?(三)影响革命文化选文的因素有哪些?(四)通过分析,十一套教材中革命文化选文的变迁在编制和使用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针对这四个问题,笔者主要用到文献分析法、量化统计法、文本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结合前人的研究展开此次对革命文化选文的研究。笔者首先通过量化统计法对十一套教材中革命文化选文的总篇目、共有篇目、独有篇目和保留篇目进行统计与分析,以图表形式直观呈现,再从不同要素入手对革命文化选文进行文本分析研究,从选文文体、选文作者和选文内容倾向三个方面比较分析并总结革命文化选文选编的共同特点和变化特点。主要结论有:革命文化选文共同特点是(一)以男性现当代作家为主;(二)以散文为主,兼顾其他文体;(三)以革命时期的男性英雄人物和集体事件凸显革命精神。革命文化选文变动特点主要是(一)革命文化选文篇目遵循“少中求精”,即虽革命文化选文数量呈下降态势,但选编的是具有经典性的作品,“文质兼美”的选文标准;(二)选文文体趋向均衡发展,具体表现在散文变化曲折、诗歌后来居上、小说逐渐消失和实用类文本受到重视四个方面;(三)选文作者表现为“一少二多一增加”,即民主战士减少、现当代作家增多、新闻工作者增多和非专业作者的增加;(四)选文内容更加重视彰显时代特色、宣扬革命精神。之后笔者从政治、社会和语文课程标准三个层面分析了影响革命文化选文变动的因素,并对革命文化选文的编制和使用提出了一些建议。在编制方面可以增加叙述女性革命人物的选文;增加叙述人民群众的选文;增加戏剧文体的选文;调整选文比重;保证选文与时俱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在使用方面建议一线教师做到重视该类选文、调整教学方式以及深挖教学资源。

褚心月[10](2020)在《董含及其《三冈识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冈识略》作为一本清初文人笔记,包罗万象,内容驳杂,自问世以来,该着作及其作者董含便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目前学界对此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掘其历史价值上,而对作者董含的生平、交游及《三冈识略》的文学价值研究还不是很深入。本文先从作家研究的角度出发,对马桥董氏的发展历史、董含的辈分、生平概况、交友状况和择友倾向在前贤的研究基础上做了更加详尽的考证和梳理;再分析《三冈识略》的版本问题、思想内涵和文学意义。版本部分主要针对成书过程、现存各版本间的关系及《莼乡赘笔》是《三冈识略》删改本这三个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思想内涵方面,先总结出《三冈识略》的五种叙事内容,再在此基础上探究董含对时人的评价以及其忧时伤世的家国情怀,概括出董含的立场、主要观点和评判标准。文学意义上,先对《三冈识略》所载诗歌分析,以董含的诗歌分析云间派创作特色,从所载他人诗歌中分析《三冈识略》的文献保存价值。再对所载小说的创作特色进行分析,总结出短小精悍、质朴真实、言必有据的创作特点,并对以志怪写思明的创作手法进行具体分析。最后从《三冈识略》文人笔记方面的文学价值,对后世的影响两个方面来总结其文学意义。

二、2000年主要篇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主要篇目(论文提纲范文)

(1)台湾“解严”后的鲁迅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民间力量对台湾“解严”鲁迅的助力
    第一节 台湾左翼对“战士鲁迅”的弘扬
    第二节 鲁迅作品的阅读暗流
第二章 报刊杂志对鲁迅的讨论热潮和读者接受
    第一节 丰富的新闻消息和专题文章
    第二节 粗浅化和功利化的读者接受
第三章 鲁迅作品和鲁迅研究着作的出版
    第一节 鲁迅作品出版:由名篇到全部
    第二节 鲁迅研究着作出版:依赖外部资源
第四章 教材和教学中的鲁迅传播
    第一节 教材中的鲁迅书写:以审美为导向
    第二节 教学中的鲁迅:重古轻今背景下的淡化
    第三节 大陆专家赴台授课:让青年和鲁迅相遇
第五章 多元视角下的鲁迅研究
    第一节 岛内“分离主义”影响下的鲁迅研究
    第二节 台湾左翼视野中的鲁迅研究
    第三节 纯文学立场下的鲁迅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关于鲁迅作品在台湾阅读情况的调查问卷
    (二)关于台湾中文系学生阅读鲁迅作品情况的调查问卷
    (三)自1990 年台湾地区鲁迅研究硕博论文一览表
    (四)台湾翰林版高中国文教材目录一览表
    (五)台湾康熙版高中国文教材目录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知识身份”的确立
    第一节 晚清至“五四”教育制度变迁中的“文学”演变
        一、晚清学制改革对“文学教育”的奠基
        二、民初教育改革对“文学教育”地位的确定
        三、“五四”时期教育制度改革对“文学教育”的强化
    第二节 新文学与国文教育“联姻”
        一、“言文一致”的必然结果
        二、文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三、“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利益共谋
第二章 新文学以国文教科书为媒介的传播
    第一节 1920 年代国文教科书新文学兴味的体现
        一、《白话文范》的“新思潮”倾向
        二、《初中国语文读本》的新文学经典倾向
        三、《初级国语读本》的“新文学理念”倾向
        四、编者个人因素对新文学选文编排的影响
    第二节 1930 年代国文教科书“文学教育”观的转变
        一、“新思潮”的延续与深化
        二、“文艺性”的强调与凸显
        三、从“文学”到“文章”
    第三节 1940 年代国文教科书中新文学的“遮蔽”与“反抗”
        一、“国定本”对“新文学”的有意遮蔽
        二、《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对“新文学”的坚持
        三、国文教科书新文学选文特征
第三章 新文学对国文教育改革的推动
    第一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阅读教学改革
        一、“人生问题”选文引发“问题教学法”
        二、艺术性选文引发“道尔顿制”教学实验
        三、新文学教育引发“精读”“略读”改革
    第二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国文写作教学改革
        一、语体文作文观的形成
        二、写作教学内容的明确
        三、写作指导方法的转变
    第三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国文考试改革
        一、考核方式的改变
        二、考核内容的改变
第四章 新文学家教育思想、创作与国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第一节 新文学家教育思想对国文教育的影响
        一、周氏兄弟的“儿童本位”思想
        二、叶圣陶与朱自清的国文教育观
    第二节 国文从教经历对新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以学生为假想读者群的“范文式”创作
        二、以抒发个人教育理想为目的的创作
        三、从教经历影响在作家写作风格中的体现
    第三节 新文学中的“教育书写”
        一、以“教育批判”为主题的创作
        二、以“儿童为本”的创作
        三、为教育助力的新文学读物编辑
第五章 国文教育视野下现代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反思
    第一节 新文学作品在国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化”历程
        一、散文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二、小说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三、新诗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四、戏剧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第二节 新文学作品在国文教科书中的“经典”成因
        一、符合选文标准
        二、具有教学价值
        三、文化斗争需要
        四、自我经典化努力
    第三节 国文教育对新文学“经典”产生的影响
        一、节选对原作解读的影响
        二、删改对原作解读的影响
        三、教学阐释对原作的影响
        四、教育及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本文参考的中学国文教科书及新文学选文篇目
后记

(3)晚清《申报》刊载小说研究(1907-191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晚清《申报》刊载小说的总体形态
    第一节 1907年之前《申报》刊载小说的历程
    第二节 1907-1911年《申报》刊载小说的概况
    第三节 晚清《申报》所刊小说体现的小说观念
第二章 晚清《申报》刊载的长篇创作小说
    第一节 长篇创作小说的概貌
    第二节 长篇创作小说中的章回体小说
    第三节 长篇创作小说中的非章回体小说
第三章 晚清《申报》刊载的短篇创作小说
    第一节 短篇创作小说对时事政治的反映
    第二节 短篇创作小说对社会民生的反映
    第三节 短篇创作小说中的滑稽气质
第四章 晚清《申报》刊载的翻译小说
    第一节 晚清《申报》所刊翻译小说的总体情况
    第二节 张春帆及其翻译作品
    第三节 晚清《申报》短篇翻译小说与名作意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申报》(1907-1911)刊载的小说目录
附录二 《申报》(1907-1911)长篇创作章回体小说回目
附录三 《申报》(1907-1911)所刊小说的广告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4)中学语文教育与中华传统家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传统家训与中学语文教育
    一、传统家训与中学德育
        (一)传统家训德育概说
        (二)中学德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学语文与德育教育
        (一)中学语文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二)中学语文渗透德育
        (三)德育渗透中学语文的功用
第二章 传统家训进入中学语文教材
    一、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家训
        (一)古代诗词
        (二)古代散文
        (三)近现代选文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家训
        (一)古代诗词
        (二)古代散文
        (三)近现代选文
    三、教材中传统家训的局限
        (一)教材中德育思想缺乏体系性
        (二)教材中传统家训德育思想不完整
第三章 中学语文和传统家训中的德育与“真”“善”“美”
    一、传统家训古为今用
        (一)传统家训德育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传统家训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融合
    二、传统家训与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
        (一)道德教育
        (二)修身正己教育
        (三)治家孝亲、忠君爱国的家国情怀教育
    三、语文教育中的“真”“善”“美”
        (一)“真”“善”“美”与语文教育的关系
        (二)“真”“善”“美”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概念界定与创新之处
    四、研究目标与方法
第一章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试题命题依据及历史沿革
    第一节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试题的命题依据
    第二节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命题原则
    第三节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卷选用情况
    第四节 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的演变进程
第二章 高考语文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
    第一节 考查能力层级的分析
    第二节 实用类文本阅读内容和命题情况分析
    第三节 贵州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失分原因
    第四节 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规律及趋势
第三章 高考背景下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第一节 联结必修和选修教材的内容
    第二节 分体裁进行阅读教学
    第三节 教师教学准备精细化
    第四节 学生知识储备及解题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清代徽州书院志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四 相关定义阐释及研究对象
    五 创新点及特色
一 清代徽州书院志编纂缘起
    (一)徽州书院的炽盛
    (二)官府及民间的推动
    (三)保存史料的需要
二 清代徽州书院志的体例
    (一)体例结构
    (二)篇目的设置
    (三)运用的体裁
    (四)体例特色
三 清代徽州书院志的史料来源
    (一)官修和私修史书
    (二)地方志
    (三)笔记与文集
    (四)当事人的亲身经历及见闻
    (五)其他史料来源
四 清代徽州书院志编纂的学术倾向
    (一)重程朱理学的学术倾向
    (二)学术倾向产生的原因
五 清代徽州书院志的文献价值
    (一)辑录保存资料的价值
    (二)对徽州区域史研究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对现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文本简介
2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蕴含的现代语文教育因素
    2.1 “分年”与“日程”的课程规划
    2.2 兼容并包的语文教学内容
        2.2.1 分层递进的阅读教学
        2.2.2 守正创新的写作教学
        2.2.3 随文识字与独立习字教学
    2.3 高效灵活的语文学习方法
3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与现代语文教育
    3.1 与现代语文教育的契合之处
        3.1.1 教学内容上的契合之处
        3.1.2 学习方法上的契合之处
    3.2 对现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3.2.1 加强识字与书法教育
        3.2.2 重视朗读、背读和抄读
        3.2.3 先读后写的写作观
        3.2.4 整本书阅读实践
4 基于《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启示下的现代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
    4.1 普通高中学习任务群之《论语》阅读(必修1学分)
    4.2 普通高中学习任务群之实用文阅读与写作(选修1学分)
    4.3 普通高中任务群之中华汉字与书法(选修2学分)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8)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对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新时代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树立文化自信
        (二)语文教材与文化自信的天然契合性
        (三)初中生是文化传承的未来主力军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文化
        (二)文化自信
    四、文献综述
        (一)文化自信相关研究
        (二)初中生文化自信培育相关研究
        (三)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相关研究
        (四)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文化自信研究述评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化自信的教育学逻辑
    一、国家的逻辑:推进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化自信是推进课程思政理念的重要抓手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化自信是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的应有之义
        (三)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化自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四)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化自信是构建“两个体系”和完善“三全育人”的有效切入点
    二、语文课程的逻辑: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践行课标精神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化自信符合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价值取向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化自信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精神
    三、学生的逻辑:培养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一)树立文化自信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培育文化自信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化自信的文本表征
    一、宏观统计分析
        (一)总体分布
        (二)三个维度各自的分布
    二、微观文本解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革命传统文化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文化自信选文的特点与可提升之处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化自信选文特点
        (二)部编版教科书文化自信内容呈现的待改进之处
第四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问题
    一、教材使用过程中初中生文化自信培育现状
        (一)初中生的文化认知还不够深入
        (二)部分初中生文化认同存在偏差
        (三)初中生文化践行意愿强烈,但践行情况欠佳
        (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够重视文化自信培育
    二、使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进行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教材解读不够深入,忽视学生文化感悟
        (二)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
        (三)文化实践活动不足,学生缺乏文化实践场
        (四)教学评价忽略学生文化自信培育
第五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优化建议
    一、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化自信选文的优化建议
        (一)调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文的呈现形式
        (二)适量增加革命奉献文化和革命创新文化选文,凸显革命文化的重要意义
    二、对使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优化建议
        (一)紧抓教材文化自信的落实,提升教师教材解读和“二次开发”能力
        (二)坚持以生为本,打通文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
        (三)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关注学生文化自信态度发展和文化自信践行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建国以来初中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选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国家加大力度弘扬革命文化
        1.1.2 语文课程标准越来越重视革命文化
        1.1.3 革命文化选文的价值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概念界定
        1.4.1 初中语文教材
        1.4.2 革命文化
2 文献综述
    2.1 初中语文教材发展概况
    2.2 研究现状
        2.2.1 有关“初中语文教材选文”的研究
        2.2.2 有关“革命文化”的研究
        2.2.3 有关“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选文”的研究
    2.3 研究现状评析
3 理论基础
    3.1 课程政治学
    3.2 朱绍禹语文教材观
        3.2.1 语文教材编制观
        3.2.2 语文教材价值观
        3.2.3 语文教材使用观
4 研究方法与内容
    4.1 研究方法
        4.1.1 文献分析法
        4.1.2 量化统计法
        4.1.3 文本分析法
        4.1.4 比较分析法
    4.2 研究内容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选文篇目统计与分析
        5.1.1 总体篇目统计与分析
        5.1.2 共有篇目统计与分析
        5.1.3 独有篇目统计与分析
        5.1.4 保留篇目统计与分析
    5.2 选文要素统计与分析
        5.2.1 选文文体统计与分析
        5.2.2 选文作者统计与分析
        5.2.3 选文内容倾向统计与分析
    5.3 革命文化选文变动归因分析
        5.3.1 政治因素
        5.3.2 文化因素
        5.3.3 课程标准对选文的直接影响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革命文化选文共同特点
        6.1.2 革命文化选文变动特点
    6.2 研究建议
        6.2.1 课程标准制定建议
        6.2.2 革命文化选文选编建议
        6.2.3 革命文化选文使用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十一套教材革命文化选文篇目、作者及文体汇总
致谢

(10)董含及其《三冈识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目前有关董含及《三冈识略》的研究现状
    二 本文的研究设想及意义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董含家世、生平、着述及交游
    第一节 明代松江望族——华亭董氏概述
        一 华亭董氏发展史及代表人物
        二 董含直系亲属
    第二节 董含生平事迹考述
        一 体弱多病,发愤读书
        二 奏销案发,削籍还乡
        三 绝意仕途,着书立言
    第三节 董含着述及其交游情况
        一 着述情况
        二 交游情况
第二章 《三冈识略》的成书过程及版本
    第一节 《三冈识略》的成书
    第二节 《三冈识略》的版本梳理
        一 现存版本
        二 版本关系
    第三节 《莼乡赘笔》实乃《三冈识略》删节本
第三章 《三冈识略》的思想内涵
    第一节 《三冈识略》的叙事内容
        一 经世致用,军政要事
        二 朝野逸闻,市井趣事
        三 搜奇志异,狐鬼神怪
        四 地理博物,人文景观
        五 衣食住行,社会风俗
    第二节 《三冈识略》对时人的评述
    第三节 董含的家国情怀
        一 生逢鼎革,忧时伤世
        二 崇尚正统,指摘时弊
第四章 《三冈识略》的文学价值
    第一节 《三冈识略》所载诗歌创作
        一 董含所作诗歌
        二 其他人所作诗歌
    第二节 《三冈识略》所载小说创作特色
        一 志人小说
        二 志怪小说
    第三节 《三冈识略》的文学意义
        一 《三冈识略》作为文人笔记的文学价值
        二 《三冈识略》对后世的影响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董含交游士人表
附录 (二) 《三冈识略》不同版本分卷情况表
致谢

四、2000年主要篇目(论文参考文献)

  • [1]台湾“解严”后的鲁迅传播[D]. 李春娜.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2]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D]. 张蓬.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晚清《申报》刊载小说研究(1907-1911)[D]. 钟景就. 暨南大学, 2020(04)
  • [4]中学语文教育与中华传统家训[D]. 王明兴.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5]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D]. 晏飘.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6]清代徽州书院志编纂研究[D]. 尤进. 安徽大学, 2020(07)
  • [7]《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对现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D]. 杨蕴.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8]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对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研究[D]. 刘川湘. 西南大学, 2020(01)
  • [9]建国以来初中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选文研究[D]. 李瑶.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10]董含及其《三冈识略》研究[D]. 褚心月.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2000年的主要文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