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限流开关TPS2014/2015

新型限流开关TPS2014/2015

一、新型限流开关TPS2014/2015(论文文献综述)

李昊阳[1](2021)在《基于DSP的光伏阵列模拟器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光伏阵列作为光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大功率点追踪、光伏并网逆变器和光伏充电站等光伏系统关键技术研发的基础。实际光伏阵列输出特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实验阶段难以发挥其作用,采用光伏阵列模拟器能缩短光伏发电设备的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提升研发效率。本文首先介绍了光伏产业发展现状,明确了光伏阵列模拟器的研究价值与意义;提出了一种光伏电池输出特性模拟的方法,降低了分段拟合时端点选择的困难;通过对失配情况下旁路二极管与隔离二极管导通状态的分析推导,建立了一种考虑二极管管压降的光伏阵列数学模型,实现全天候模拟;对光伏阵列的典型故障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开路、短路和老化故障下的光伏阵列模型,实现光伏阵列典型故障模拟。其次,对模拟器拓扑结构与控制策略进行设计和优化。针对移相全桥ZVS工作过程进行了分析,推导了超前臂和滞后臂实现ZVS的条件;分析了次级整流管结电容谐振的过程,并采用Tr-Lag型箝位二极管抑制谐振尖峰;为了提升模拟器效率,采用同步整流MOS管代替整流二极管,并对同步整流MOS管三种工作状态的驱动波形与选择条件进行了分析;针对不同模拟对象提出了不同控制模式,对ZVS移相全桥变流器进行小信号建模,采用PI补偿网络进行环路补偿;对ADC采样造成的延迟进行优化,减少了系统控制延迟。最终以TMS320F28335为核心搭建了硬件平台,并利用PSIM实现了CCS工程的代码生成;提出了一种基于电能变换系统测试用隔离测量模块的设计方案,降低了测试成本,提高了测试精度。在此实验平台上进行了模拟均匀光照和失配现象下光伏阵列输出特性的实验,验证了所设计拓扑结构与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吴浩[2](2021)在《转子侧储能的直流型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直流输电与直流微网的迅猛发展,以风力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与直流并网技术研究日益兴起。双馈感应发电机(double-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凭借控制灵活,成本低等显着优点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系统中。转子侧储能方式是电池储能利用转子侧变流器(rotor side inverter,RSC)的直流侧直接接入风力发电系统,可以节省系统成本,实现系统的发电运行与储能的充放电一体化控制,并且不需要能量多次转换就可以直接起到灵活调节发电功率的作用。本文结合定子不控整流的DFIG直流并网拓扑和转子侧储能结构,提出了一种转子侧储能的直流型双馈风力发电系统。DFIG转子侧通过RSC连接电池储能,定子侧通过二极管不控整流桥连接直流电网或直流负载。当转子侧储能的直流型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应用于直流并网运行时,定子频率不受工频限制,可以根据电池的充放电状态灵活调节,从而通过RSC的控制就能兼顾最大风能追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和电池的充放电控制。在定子磁链定向的基础上,阐述了基于定子磁链幅值控制的定子频率控制方法,研究了 MPPT下电池充放电电流与定子频率、转子转速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恒电池电流控制方法,也即在风速变化时可以根据电池充放电需求灵活调节定子频率,控制转差率和转子功率流向及大小,在实现MPPT控制的同时还能实现对转子侧电池的充电或者放电的控制。最后针对电池容量配置比较小,出现的电池充放电电流过大以及磁链变化范围不宜过大的问题,提出了频率变化范围最小的电池电流限流控制方法。在MPPT控制下,风速变化时,定子频率跟随转速线性变化,既保证了电池的充放电电流不越限,也使得定子频率和磁链变化范围最小。针对所提转子侧储能的直流型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的离网独立运行状态,分析了独立运行下RSC不能兼顾MPPT控制和电池的充放电控制的原因,在保证直流负载电压稳定的基础上,可以对转子转速或电池充放电电流进行控制,即转子转速控制方法和电池电流控制方法两种控制方法。转子转速控制方法可以通过转速控制实现MPPT或降功率运行,电池电流控制方法则是可以实现对电池电流的控制,减少储能电池充放电切换。最后本文应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转子侧储能的直流型双馈风力发电系统仿真模型,验证了在直流并网和独立运行时所提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梁相印[3](2021)在《直流充电桩前级VIENNA整流器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性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不断加剧,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共识,新能源电动汽车作为一种绿色出行方式逐步替代燃油汽车。针对现有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充电时间长、效率低的问题,大功率直流充电桩技术应运而生,尤其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直流充电桩的前级整流器存在直流母线电压超调量大、网侧电流谐波含量高等缺点,因此研究一种谐波含量低、功率因数高的大功率充电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根据国网发布的大功率直流充电桩的技术指标,对15kW大功率直流充电桩整流器系统进行了研究与实现。论文以三相三开关VIENNA整流器为研究对象,根据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建立数学模型,通过abc-dq坐标变换简化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电压环和电流环PI控制器。针对电压外环采用PI控制策略时,参数整定较为复杂且负载突变情况下直流母线电压波动大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遗传整定的电压外环模糊免疫PI控制策略。通过遗传算法对模糊免疫控制器参数进行寻优,得到最佳的K和η值代入模糊免疫PI控制器,进而在线调节PI参数,实现在负载突变情况下母线电压输出稳定的目的。同时针对VIENNA整流器中点电位不平衡的固有缺点,引入模糊PI自适应控制策略,在线修正PI参数,调节平衡因子实现输出侧上、下电容均压。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中,搭建了三相三开关VIENNA整流器系统的仿真模型。将PI控制、模糊免疫PI控制和基于遗传整定的模糊免疫PI控制分别应用在电压外环中,仿真结果表明基于遗传整定的模糊免疫控制有效地减少直流母线电压的波动;同时将改进的中点电位平衡控制与PI控制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模糊PI控制能够有效地抑制中点电位偏移。进一步搭建了实验平台,实验数据表明母线电压在负载突变的情况下其波动为3.3%,上、下电容电压偏差在±2.2V以内变化,验证了基于遗传整定的模糊免疫PI控制策略可以提高VIENNA整流器系统的抗干扰性和鲁棒性,且改进的中点控制策略对直流侧中点电位平衡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黄健[4](2020)在《基于电流母线的多路输出LED驱动电源研究》文中认为相较于传统照明光源,可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具有高效、节能、寿命长、色彩丰富、易于调光、安全性高、无污染等突出优势,是一种公认的新型绿色固态照明光源,近年来已经获得了快速发展和巨大的市场应用。LED驱动电源作为LED照明系统的关键环节之一,对其整体性能和可靠性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非常有必要对LED驱动电源持续开展相关研究。功率因数校正、输入输出电气隔离和多路输出电流控制是工频交流输入LED驱动电源最核心的功能需求。本论文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一种直流电流母线型分布式多路输出单元拓扑架构,再结合单级功率因数校正技术,对基于电流母线的AC-DC多路输出LED驱动电源进行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创新成果如下所示:(1)提出了基本非隔离DC/DC变换器和非隔离直流母线型分布式电源系统的拓扑构建理论与方法。从基本非隔离DC/DC变换器拓扑结构功能分解入手,结合基本电路理论,推导出四类基本非隔离DC/DC变换器拓扑,形成了电压型功能单元和电流型功能单元交替级联的拓扑构建方法;基于上述思路,论文进一步研究了基本非隔离直流电压/电流母线型分布式电源系统的拓扑构建理论与方法,为构建出直流电流母线型分布式多路输出单元拓扑架构提供了理论支撑和依据。(2)构建出了一种适用于多路输出LED驱动电源的直流电流母线型分布式多路输出单元拓扑架构。结合多路LED恒流驱动应用背景,论文对其进行了拓扑简化,并以三路输出为例,详细探讨了输出电流的两种控制方法,即输出电流同步控制和独立控制。针对这两种具体的电流控制方式,分别完成了理论分析、参数设计和相关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证明了简化后的直流电流母线型分布式多路输出单元及其输出电流控制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3)推导出了一类基于电流母线的AC-DC分布式多路输出LED驱动电源拓扑。1)论文将Buck-Boost+Flyback单级隔离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与简化后的直流电流母线型分布式多路输出单元相结合,首先得到一种工频交流输入的两级结构AC-DC直流电流母线型多路输出LED驱动电源拓扑。以三路输出电流独立控制为例,完成了理论分析、参数设计和相关实验研究,实现了论文所提直流电流母线型分布式多路输出单元拓扑架构在工频交流输入LED驱动电源中的应用。2)针对Flyback变压器体积大、副边整流二极管电压应力高的问题,论文提出将Flyback变压器副边整流二极管用一个倍压整流单元进行替换,进而得到一种带倍压整流单元的两级结构AC-DC直流电流母线型多路输出LED驱动电源拓扑。通过理论分析、参数设计和相关实验研究,证明了论文所提拓扑结构改进方法的有效性,隔离变压器体积减小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同时副边倍压整流单元中二极管电压应力减小到原来的四分之一。3)针对上述两级结构变换效率偏低、元器件数目多、直流母线电感体积大等问题,论文从功能等效的角度出发,对带倍压整流单元的两级结构LED驱动电源拓扑实现了进一步的简化,得到一种单级串联型多路输出LED驱动电源拓扑。通过理论分析、参数设计和相关实验研究,证明了该单级串联型多路输出LED驱动电源能够稳定工作,论文所提独立闭环控制策略能够保证多路输出电流实现完全独立控制,其具有输入功率因数高、隔离变压器体积小、直流母线电流不需要单独控制等特点,变换效率较两级结构提高了约3%。(4)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单级单相变换器的定量分析与设计方法。论文中推导出的三种基于电流母线的AC-DC分布式多路输出LED驱动电源拓扑既具有内在联系,又具有明显的工作模态差异。论文基于相同的设计思路和流程,完成了它们的电路参数定量设计,实验结果证明了该参数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上述定量设计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单级单相变换器,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朱立群[5](2020)在《开关磁阻电机位置间接检测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开关磁阻电机结构简单稳固,成本较低、易于控制,因而面对高温、高速和粉尘等恶劣工况时具有明显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矿山牵引、纺织机械、航空工业等领域。开关磁阻电机的位置传感器在控制系统中占有重要角色,但其存在会增加系统成本、削弱电机运行稳定性,进而限制了开关磁阻电机的应用场景。采用位置间接检测取代位置传感器可以克服上述缺点,但这种方法在电机的启动和运行阶段控制方式不同,论文针对运行阶段的特点研究位置间接检测、提高检测精度的方法,对开关磁阻电机调速控制系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开关磁阻电机位置间接检测方案,需建立开关磁阻电机的非线性模型,论文采用特殊位置磁链数据分区解析拟合的方式获取电机磁链-位置-电流特性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开关磁阻电机的非线性磁链和转矩模型。开关磁阻电机位置间接检测常用的简化磁链法,存在无法实现多相导通运行、位置不能连续估计的问题,为此论文提出了改进型位置间接检测控制方案:以关断位置处的磁链模型替代传统数据表,通过磁链比较环节得到关断位置信号,进而实现转速和其他位置估计,考虑绕组压降和非线性电感的特点,建立了开通位置优化模型,能够实现不同工况时的效率优化。为改善位置间接检测的精度,针对电流导通时的磁链变化特点,在电流斩波控制的基础上提出了电流滞环-PWM分段控制方案。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MATLAB/Simulink平台对简化磁链法和改进型位置间接检测控制方案进行仿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方案可以准确得到转速和位置,能够实现开通位置优化和多相导通运行,可以提高电机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效率。并以三相12/8型开关磁阻电机为控制对象、TMS320F28335型DSP为主控制核心搭建硬件实验平台,在CCS6.0编译环境下进行控制算法的程序设计与调试。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型位置间接检测控制方案在电机运行阶段,能够很好的得到转速和位置信息,并且电机能够在不同转速和负载工况下稳定运行。

宁光富[6](2020)在《适用于新能源中压直流汇集的零电流开关直流变换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相对于传统的中压交流汇集技术,新能源发电采用中压直流(Medium Voltage Direct Current,MVDC)汇集可避免使用笨重的工频变压器,且无功角、频率稳定和多逆变器并联的高频震荡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以适用于新能源发电MVDC汇集的大功率DC/DC变换器为研究对象,从拓扑结构、控制策略、软开关实现、变压器磁密分析、装置研制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二章至第四章,研究了适用于新能源发电MVDC汇集的大功率DC/DC变换器的拓扑创新、控制策略和零电流开关(Zero-Current-Switching,ZCS)实现。第二章基于元件复用思想,提出了一种支干分流型ZCS全桥变换器,通过复用一个半桥,只需六个开关管(均为IGBT)和两个变压器即可组成主辅两个全桥单元。其中,主干路的主全桥单元以50%固定占空比开环运行,而支路的辅助全桥单元采用简单的斩波控制即能使整个变换器始终工作于电流断续模式(Discontinuous-Conduction-Mode,DCM),从而实现全负载范围内主开关管和所有整流二极管的ZCS开通和关断,从而有效降低开关损耗。此外,提炼了一种实现ZCS的支干分流思想,即利用只传输小部分功率的辅助支路的小电流关断来实现传输大部分功率的主干路所有主开关管的ZCS开通和关断。第二章变换器中电流波形为三角波,电流峰值偏高。为此,第三章将LC串联谐振技术引入支干分流思想中,提出了一种支干分流型谐振ZCS全桥变换器,可有效降低电流峰值以及小电流关断点的电流值,减小开关管电流应力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开关损耗。还详细分析了变压器变比和谐振参数对峰值电流和关断电流的影响,并给出了优化方法。在相同的变换器参数下,第三章变换器的电流峰值至少可以降低19%,而关断电流则降低了50%以上。在此基础上,第四章通过改进辅助支路结构或/和主干路采用传统中性点箝位型三电平电路,成功将辅助支路开关管或/和主干路开关管的电压应力降低至原来的一半,并得到三种低电压应力的支干分流型谐振ZCS DC/DC变换器。第二部分,即第五章,研究了工作于DCM的大功率串联谐振全桥变换器(Series Resonant Converter,SRC)的磁密变化情况。大功率DCM-SRC能够实现所有开关管的ZCS,且自带输出短路保护,所以也适用于新能源发电MVDC汇集场合。为避免大功率DCM-SRC中的高频变压器发生磁芯饱和现象,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磁密分析,发现了传统定脉宽变频调制下的大功率DCM-SRC具有磁密高低不同的两种工作模式,推导了两种工作模式各自的磁密表达式,分析了出现该现象的临界条件从而确定了其根本原因。为避免磁密较高的工作模式,首先从优化参数设计角度提出了大功率高频变压器变比设计规则,并验证了其可行性。再从控制策略角度出发,在保留ZCS等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非对称定脉宽变频调制,除了可彻底避免磁密较高的工作模式,还将开关管的电流峰值降低至少50%。第三部分,即第六章,为充分说明大功率DCM-SRC应用于新能源发电MVDC汇集的可行性,研制了一台±35k V/250k W DCM-SRC装置。该DCM-SRC在变比优化设计规则的基础上采用传统定脉宽变频调制,完成了关键参数的设计和器件选型,设计了大功率IGBT的水冷散热方案。研制过程中,大功率高频变压器因高压爬电而发生故障,为此,优化了高压绕组骨架结构,大幅增加了爬电距离,并成功研制了一台250k W高频变压器。最后,搭建了一台±35k V/250k W DCM-SRC装置,并完成了测试实验,包括大功率IGBT的温升实验和250k W高频变压器的性能测试等。

鲁敏[7](2020)在《控制绕组电流定向的无刷双馈系统独立发电与虚拟同步运行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的可再生资源丰富,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装机容量持续快速增长。无刷双馈电机(Brushless 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or,BDFIG)由于其特殊的物理结构设计省去了电刷和滑环,非常适合在难以维护的恶劣环境下运行;且具有变速恒频运行能力,可作为风力发电机使用。然而无刷双馈电机的双定子结构使系统的数学模型更为复杂,对控制系统设计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无刷双馈电机主要的控制方式是矢量控制,且在独立运行与并网运行时控制策略各不相同。在发电机独立运行时,控制目标是发电机端电压的幅值和频率,并网运行时,控制目标是发电机端送入电网的有功和无功电流。目前控制方案大都针对独立和并网运行分别展开设计,这增加了系统设计难度,导致系统结构复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无刷双馈电机的控制绕组电流定向为基础,对这一定向方式下的模型特性、独立运行时的定向准确性以及并网运行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1)讨论了无刷双馈发电系统在偏远地区风电场的应用潜力,指出无刷双馈发电系统具备独立运行与并网运行能力的必要性;针对目前独立运行设计与并网运行设计相对孤立的问题,提出了先以独立运行模式为基础设计控制系统,再在此基础上拓展并网运行功能的思路,以期降低系统的复杂度;(2)对独立运行的无刷双馈发电系统进行了建模。分析了在功率绕组、控制绕组与转子绕组坐标系建立模型的优缺点,进一步讨论了采用控制绕组电压、磁链及电流三个物理量进行定向时的模型特性。经过分析和比较,本文选择了控制绕组电流定向构建无刷双馈发电控制系统,并对该定向方式下的双环控制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论述;(3)若要改善矢量控制的性能,需保证功率绕组电量坐标变换的准确性,该坐标变换涉及到无刷双馈电机的控制绕组坐标变换初相角和转子初相角,需用码盘测量;也涉及到两个定子的失配角,需要设计者或生产厂家提供。本文利用控制绕组电流定向后控制绕组q轴电流为0的特点,设计了坐标变换的自校正环节,无需码盘与失配角信息即可提高坐标变换的准确性,有效改善了矢量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4)为满足并网运行模式的要求,在控制绕组电流定向的结构下,提出了无刷双馈电机虚拟同步控制策略。该策略通过将控制绕组电流定向下的电机模型等价转化为同步机形式,以便于实现同步机行为的模拟;再依此生成控制绕组电流定向控制系统的参考值,从而在控制绕组电流定向下实现了具有同步机特性的并网运行。

左广宇[8](2020)在《极区独立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球的南极与北极地区被称为“极区”或“极地”,分别位于地球的最南、最北两端。虽然极区相对地理位置偏远、封闭,但是极区会对全球环境的变化产生巨大影响,直接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在极区气候快速变化的趋势下,人类需要提高对极区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与影响的认识,对极区海冰、冰盖、大气、海洋等进行全方位研究。现阶段极区现场观测数据的获取存在极大的挑战,主要依赖于常年考察站有人值守观测以及小型自动设备的无人观测。在南极大陆上的各国考察站,无论是夏季考察站还是具有保障考察队员越冬的常年站,站区的科研设备运行、常规照明、房屋供暖、日常饮用水净化、废物处理等过程,以及后勤保障中飞机、陆基车辆、雪地摩托、工程机械等动力均需大量能源供给。南极大陆地理位置偏远,崩解的冰川、覆盖在南大洋上的海冰以及特殊的极夜现象,导致考察站在南极冬季漫长的几个月中处于孤立的状态,人类无法进入南极。对于小型自动设备的供电主要依靠电池技术,但是极区长期低温的环境对电池性能影响较大,而且考察站与小型自动设备的运行过程均对极区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在极区使用可持续的清洁能源的新需求应运而生。但是面向极区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与装置的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高效可行的极区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与运行策略已成为国家极地考察建设的重大科研课题。本文通过对极区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现阶段研究进展以及发展趋势的深入调研,围绕极区自动设备以及南极中山站站区用电需求,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对中国南极中山站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以及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进行研究,以解决极端环境的能源供应难题,降低人类活动对极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本研究成果对提升人类在南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活动的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进一步研究极区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反馈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本文完成的特色及独创性的工作概括如下:(1)基于极区复杂多变的极端环境特点,针对极端天气下考察站应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可靠性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极端天气的极区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能量匹配方法,为极区考察站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方法考虑低温环境下极昼、极夜现象对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的影响,将极区风机叶片覆冰生长消融模型嵌入能量匹配中,提出了相应的能量匹配算法,结合不同规格的风力发电机与光伏阵列的组合,获得优化配置。引入技术可靠性与经济性两个指标,可以有效评估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组合配置的结果,为极区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提供有效的分析手段与方法。根据技术可靠性指标来看,不同规格的风力发电机与光伏阵列的组合均可达到要求;从经济学指标来看,额定功率较大的风力发电机带来较小的用电成本以及较短的回收周期。(2)我国南极中山站曾建设风-光独立供电测试系统,存在极昼极夜下供电可靠性较低、维护成本高、不能直接用于整个站区供电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基于现阶段中国南极中山站传统能源供电系统,本课题提出了中山站混合能源供电系统的概念,为从传统能源向100%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良好过渡提供了可能。中山站混合能源供电系统供电方面以可再生能源作为主要电能供应方式,柴油发电机辅助;供热方面以电热器作为热能供应主要方式,柴油发电废热利用为辅助,且建筑之间可通过管线共享热能。提出了中山站混合能源供电系统多目标优化调度与建模方法,该多目标调度模型以调度期内电力损失率、能源成本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加权之和最小为目标,在整个调度期内保持目标的一致性,并考虑了覆冰对风力发电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目标优化调度与建模方法经过仿真验证,能够可靠稳定实现中山站现有负荷下全年供电,引入可再生能源可以降低传统发电模式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以电加热为主废热利用为辅的供热模式,对未来中国南极中山站实际调度运行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为极区含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系统的建设提供了一种新思路。(3)针对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中储能电池长期暴露于低温环境导致其放电效率大大降低的问题,本课题基于理论分析与模拟试验研究,研究分析了低温下(-50°C至20°C)储能铅酸蓄电池的特性规律,包括电池容量的温度特性以及电池容量的倍率特性。基于电池容量温度特性的低温试验结果,建立了低温环境下储能电池的开路电压-剩余容量的相关性模型,并将模型扩展至连续温度区间。基于电池容量倍率特性的低温试验结果,提出了低温下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的充电策略,以降低低温环境对于供电系统运行的不利影响。(4)针对极区低温环境对供电系统检测电路与ADC电路性能的潜在影响,对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的风-光混合充电电路进行低温性能的试验研究。基于试验结果,为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设计了一种基于模型预测的低温下电路输出校正算法。该算法可以校正电路的输出,使电路输出量的误差在低温环境下(-50°C至30°C)保持在0.0061A至0.0015A之间,确保了系统的运行效果以及可靠性。光伏阵列以及风力发电机在南极的运行稳定,表明可再生能源在极区小型供电系统中具有应用潜力;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的电池SOC的范围在40%至100%之间,大部分时间处于90%至100%的高容量水平,有助于延长电池寿命并保证高能效。南极试验结果表明了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的适用性,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用性,表明本研究所设计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可以用于支撑自动观测系统的实际需求。

汪伦君[9](2020)在《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车辆的尾气污染问题也备受关注。为减少燃油尾气的排放,保护地球环境,各国都在推广和普及电动汽车。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Series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HEV)作为其中一种动力形式的电动汽车,其优良的动力性能和续航能力受到各大制造商和消费者的喜爱。同时,在车用电机应用领域,开关磁阻电机(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SRM)由于结构简单可靠、低速转矩输出能力优良等优点常被选用于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因此,本文将结合这两者的应用优势,提出了一种适用于SHEV的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并以此为研究对象,对其结构组成、运行状态、工作模式、运行控制以及能量管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首先介绍了课题研究背景,总结了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中各电机的应用优势与不足,阐述了SRM的驱动拓扑和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其次,根据SHEV的动力总成,结合开关磁阻发电机(Switched Reluctance Generator,SRG)、SRM和双向DC/DC变换器,提出了适用于SHEV的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之后,为满足系统控制要求,分别对其中的SRG采用了功率闭环控制策略,对双向DC/DC变换器采用了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策略,对SRM采用了前馈转矩PI控制策略。在此控制基础上,结合SHEV常用的能量管理策略和车辆运行实际工况的功率需求,提出了适用于该系统的能量管理方法,阐述了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功率控制逻辑规则,从而完成了系统的功率匹配和能量平衡。最后,搭建了该系统的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和实验硬件平台,并对SRG、双向DC/DC变换器、SRM以及系统能量管理的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和实验。仿真和实验结果均验证了所提驱动系统的可行性和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该论文有图53幅,表3个,参考文献87篇。

晋海钦[10](2020)在《一种支持快充的充电管理方案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飞速发展,各类便携式电子设备在各行业领域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同时其设备功能也趋于多样化和智能化。锂离子电池其优越的性能决定了其在便携式设备作为储能元件的通用性。随着电子设备性能的增强以及能耗的提升,充电管理系统对充电速度、充电成本、安全性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因此,锂电池充电管理系统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针对目前现有的电池充电管理系统可能存在的充电效率低、充电协议不一致和安全可靠性低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支持快充的充电管理方案。首先为了解决充电效率低的问题,本文通过采用双向拓扑结构并采取预充电和恒流/恒压三段式充电方案,从而提高系统的充电效率;其次为了解决充电协议不一致的问题,本文采用了基于BC1.2协议的快充实现模块,通过对充电端口的识别检测和输入限流,从而实现对多种充电协议的兼容并达到快速充电的效果;最后针对系统安全可靠性低的问题,本文采用了动态电源管理方案,通过ADC实现对系统状态的实时监控,IIC将其信息传输至外部主机进行通信,优化配置系统状态,在保证系统安全的同时提高充电效率。本文采用0.18μm的BCD工艺设计了一种支持快充的充电管理系统。首先对动态电源管理模块进行仿真验证,其结果表明该模块信息采样和数据存储功能正确;接着,对系统整体功能进行仿真验证,其结果表明:当系统处于CHARGE模式下,输入电压为5V,电池电压为3V~4.2V范围内,充电电流最高可达3.6A,开关频率恒定在1.2MHz,系统的转换效率高达96%,输入限压环路正常工作,输入欠压锁存和输入过压保护功能正常。综上所述,本文设计的充电管理系统是在充电电路各功能均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实现快速充电的系统。

二、新型限流开关TPS2014/2015(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限流开关TPS2014/2015(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DSP的光伏阵列模拟器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太阳能资源开发背景及其意义
    1.2 光伏电池与光伏系统
    1.3 光伏阵列模拟器的发展及前景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3.2 光伏阵列模拟器的分类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2.光伏阵列输出特性与数学模型
    2.1 光伏组件输出特性及其数学模型
        2.1.1 光伏组件输出特性
        2.1.2 单二极管模型
        2.1.3 输出特性折线模型
        2.1.4 工程用数学模型
        2.1.5 光照温度特性
    2.2 光伏阵列输出特性及其数学模型
        2.2.1 失配现象与保护二极管
        2.2.2 光伏阵列输出特性
        2.2.3 光伏阵列故障模拟
    2.3 本章小结
3.模拟器主电路分析
    3.1 主电路拓扑结构
    3.2 单相Boost型 APFC
    3.3 ZVS移相全桥
        3.3.1 ZVS实现条件
        3.3.2 次级占空比丢失
        3.3.3 箝位二极管与同步整流
    3.4 本章小结
4.模拟器控制策略
    4.1 单周期控制
    4.2 光伏阵列模拟器控制策略
        4.2.1 模拟器参考输出特性曲线的生成
        4.2.2 光伏阵列模拟器工作点的确定
    4.3 模拟器控制器设计
    4.4 本章小结
5.模拟器实验平台搭建
    5.1 实验平台搭建
    5.2 模拟器硬件电路设计方案
        5.2.1 控制电路与检测电路
        5.2.2 驱动电路与功能电路
    5.3 主电路参数计算
    5.4 本章小结
6.仿真与实验结果
    6.1 仿真分析与代码生成
        6.1.1 仿真分析
        6.1.2 PSIM代码生成
    6.2 实验结果分析
        6.2.1 APFC样机测试
        6.2.2 ZVS移相全桥样机测试
        6.2.3 整体样机测试
    6.3 本章小结
7.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致谢

(2)转子侧储能的直流型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风力发电概述
        1.1.2 储能系统在双馈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2 直流型双馈风力发电系统拓扑结构研究现状
        1.2.1 双变流器控制的DFIG直流并网拓扑
        1.2.2 定子不控整流的DFIG直流并网拓扑
    1.3 转子侧储能的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转子侧储能的直流型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分析
    2.1 转子侧储能的直流型双馈风力发电系统拓扑
    2.2 DFIG数学模型
        2.2.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DFIG数学模型
        2.2.2 两相旋转坐标系下的DFIG数学模型
    2.3 风力机的数学模型
    2.4 转子侧储能的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功率分析
    2.5 储能电池的配置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转子侧储能的双馈风电系统直流并网控制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定子频率控制方法与最大风能追踪控制
        3.2.1 定子频率控制
        3.2.2 最大风能追踪控制
    3.3 恒定频率控制下的系统仿真结果及分析
    3.4 电池电流与定子频率、转子转速之间的关系
    3.5 电池电流控制方法
        3.5.1 电池电流控制原理
        3.5.2 恒电池电流控制仿真结果及分析
    3.6 频率变化范围最小的电池电流限流控制方法
        3.6.1 控制原理
        3.6.2 限流控制仿真结果及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转子侧储能的直流型双馈风电系统独立运行控制方法
    4.1 独立运行的转子侧储能直流型双馈风电系统控制目标
    4.2 转子转速控制原理
    4.3 转子转速控制仿真结果及分析
    4.4 电池电流控制原理
    4.5 电池电流控制仿真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直流充电桩前级VIENNA整流器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直流充电桩充电技术研究现状
    1.3 充电桩前级整流器研究现状
        1.3.1 整流器拓扑结构
        1.3.2 VIENNA整流器控制策略
    1.4 本文来源及内容安排
2 三相VIENNA整流器工作原理与数学模型
    2.1 直流充电桩系统指标
    2.2 拓扑结构分析
    2.3 工作原理分析
    2.4 数学建模
        2.4.1 abc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2.4.2 αβ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2.4.3 dq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VIENNA整流器调制及控制策略研究
    3.1 VIENNA整流器调制策略
        3.1.1 VIENNA整流器调制策略概述
        3.1.2 VIENNA整流器空间电压矢量分布
        3.1.3 两电平SVPWM的调制策略
    3.2 VIENNA整流器双闭环控制器研究
        3.2.1 电流内环PI控制
        3.2.2 电压外环PI控制
        3.2.3 电压外环模糊免疫PI控制
        3.2.4 基于遗传整定的电压外环模糊免疫PI控制
    3.3 中点电位平衡控制研究
        3.3.1 中点电位平衡分析
        3.3.2 中点电位模糊PI控制
    3.4 本章小结
4 三相三开关VIENNA整流器系统仿真分析
    4.1 VIENNA整流器控制系统仿真模型
        4.1.1 电压电流环仿真模块
        4.1.2 中点电位控制仿真模块
        4.1.3 两电平SVPWM调制仿真模块
    4.2 仿真结果分析
        4.2.1 交流侧电流仿真分析
        4.2.2 直流侧母线电压电流仿真分析
        4.2.3 中点电位控制仿真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VIENNA整流器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实现
    5.1 硬件系统设计
        5.1.1 硬件系统总体框架
        5.1.2 主功率电路的器件选型
        5.1.3 辅助电源电路
        5.1.4 交流侧电压检侧调理电路
        5.1.5 交流侧电流检测调理电路
        5.1.6 直流侧电压检测调理电路
        5.1.7 PWM驱动电路设计
    5.2 软件系统设计
        5.2.1 主程序
        5.2.2 中断服务子程序
        5.2.3 运算子程序
    5.3 实验数据分析
        5.3.1 稳态分析
        5.3.2 动态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基于电流母线的多路输出LED驱动电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交流输入的多路输出LED驱动电源研究现状综述
        1.2.1 LED驱动电源功能结构
        1.2.2 LED驱动电源中单级功率因数校正单元的研究现状
        1.2.3 LED驱动电源中多路输出单元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直流电流母线型分布式多路输出单元拓扑构建
    2.1 引言
    2.2 基本非隔离DC/DC变换器拓扑结构功能分解
    2.3 基本非隔离DC/DC变换器拓扑构建方法
    2.4 基本非隔离直流母线型分布式电源系统拓扑构建方法
    2.5 直流电流母线型分布式多路输出单元拓扑架构
    2.6 本章小结
3 直流电流母线型分布式多路输出单元分析与设计
    3.1 引言
    3.2 拓扑简化
    3.3 输出电流控制方法
    3.4 三路输出电流同步控制
        3.4.1 开关模态分析
        3.4.2 参数设计
        3.4.3 实验研究
    3.5 三路输出电流独立控制
        3.5.1 开关模态分析
        3.5.2 参数设计
        3.5.3 实验研究
    3.6 本章小结
4 交流输入的两级结构多路输出LED驱动电源研究
    4.1 引言
    4.2 一种两级结构AC-DC直流电流母线型多路输出LED驱动电源
        4.2.1 拓扑生成
        4.2.2 电流控制方法与开关模态分析
        4.2.3 功率因数校正功能分析
        4.2.4 参数设计
        4.2.5 实验研究
    4.3 一种带倍压整流单元的两级结构AC-DC直流电流母线型多路输出LED驱动电源
        4.3.1 拓扑生成
        4.3.2 电流控制方法与开关模态分析
        4.3.3 功率因数校正功能分析
        4.3.4 参数设计
        4.3.5 实验研究
    4.4 比较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交流输入的单级串联型多路输出LED驱动电源研究
    5.1 引言
    5.2 拓扑简化
    5.3 电流控制方法与开关模态分析
    5.4 功率因数校正功能分析
    5.5 参数设计
    5.6 实验研究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研的科研项目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的主要奖励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5)开关磁阻电机位置间接检测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开关磁阻电机的发展现状
    1.3 转子位置检测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SRM的工作原理及数学模型
    2.1 SRM的工作原理
    2.2 SRM的数学方程
    2.3 SRM的模型分析
        2.3.1 线性模型
        2.3.2 准线性模型
        2.3.3 非线性模型
    2.4 SRM的电磁特性获取
        2.4.1 磁链数据测量方法
        2.4.2 磁链数据处理过程
    2.5 本章小结
3 SRM位置间接检测控制系统的理论研究
    3.1 传统磁链法的基本原理
        3.1.1 磁链电流法
        3.1.2 简化磁链法
    3.2 改进型位置间接检测方法
        3.2.1 关断位置确定及磁链模型
        3.2.2 转速和其他位置估计
        3.2.3 开通位置优化及电感模型
    3.3 基于电流斩波的PWM分段控制
        3.3.1 电流斩波控制及磁链变化分析
        3.3.2 电流滞环-PWM分段控制
    3.4 本章小结
4 SRM位置间接检测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
    4.1 SRM控制系统仿真建模
        4.1.1 电机本体模型
        4.1.2 磁链比较和转速估计模型
        4.1.3 其他位置连续估计模型
        4.1.4 开通位置自调节和换相逻辑模型
        4.1.5 电流滞环-PWM分段控制模型
    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4.2.1 仿真结果
        4.2.2 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开关磁阻电机控制系统实验设计与分析
    5.1 系统总体设计
    5.2 系统硬件设计
        5.2.1 系统电源电路设计
        5.2.2 功率电路设计
        5.2.3 驱动电路设计
        5.2.4 电流采样电路设计
        5.2.5 电压采样电路设计
        5.2.6 旋变解码电路设计
    5.3 系统软件设计
        5.3.1 初始化程序
        5.3.2 系统主程序
        5.3.3 位置间接检测子程序
        5.3.4 转速电流双闭环程序
        5.3.5 电流斩波控制子程序
    5.4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适用于新能源中压直流汇集的零电流开关直流变换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MV DC/DC变换器端口电压和功率区间
        1.2.2 MV DC/DC变换器拓扑
        1.2.3 大功率高频变压器
    1.3 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支干分流型ZCS全桥变换器
    2.1 变换器主电路及其工作原理
    2.2 参数设计
        2.2.1 变比N_1和N_2
        2.2.2 电感L_t
        2.2.3 输出滤波电容C_(o1)和C_(o2)
        2.2.4 辅变压器T_(r2)的漏感
    2.3 支干分流思想
    2.4 N_2对功率损耗的影响
    2.5 实验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支干分流型谐振ZCS全桥变换器
    3.1 变换器主电路及其工作原理
    3.2 参数设计
        3.2.1 变比N_1和N_2
        3.2.2 谐振电容C_r
        3.2.3 谐振电感L_r
        3.2.4 变比N_2和谐振电容C_r的优化设计
    3.3 仿真验证
        3.3.1 变比N_2和谐振电容C_r的影响
        3.3.2 变比N_1的影响
    3.4 实验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电压应力的支干分流型谐振ZCS DC/DC变换器
    4.1 辅助开关管低电压应力的支干分流型谐振ZCS全桥变换器
        4.1.1 变换器主电路及其工作原理
        4.1.2 实验验证
    4.2 支干分流型谐振ZCS三电平变换器
        4.2.1 变换器主电路及其工作原理
        4.2.2 实验验证
    4.3 辅助开关管低电压应力的支干分流型谐振ZCS三电平变换器
        4.3.1 变换器主电路及其工作原理
        4.3.2 实验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适用于MVDC汇集的大功率DCM-SRC
    5.1 定脉宽变频调制
        5.1.1 基本工作原理
        5.1.2 磁密分析
        5.1.3 仿真验证
    5.2 非对称定脉宽变频调制
        5.2.1 基本工作原理
        5.2.2 仿真验证
    5.3 实验验证和对比
        5.3.1 定脉宽变频调制实验
        5.3.2 非对称定脉宽变频调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适用于MVDC汇集的±35k V/250k W变换器研制
    6.1 光伏发电MVDC汇集中的大功率DCM-SRC
    6.2 关键参数设计
        6.2.1 变比n
        6.2.2 额定开关频率f_(sn)和谐振腔参数
        6.2.3 输入电容C_(in)
        6.2.4 输出稳压电容C_(o1)和C_(o2)
    6.3 主开关管IGBT选型及其散热设计
    6.4 大功率高频变压器设计及高压整流桥选型
        6.4.1 原副边绕组匝数N_1和N_2
        6.4.2 磁芯型号
        6.4.3 原副边绕组材料及其布局设计
        6.4.4 高压整流桥
    6.5 ±35k V/250k W变换器测试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
    7.2 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A 稳态轨迹的降阶推导过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控制绕组电流定向的无刷双馈系统独立发电与虚拟同步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变速恒频发电概述
        1.2.1 风力发电系统概述
        1.2.2 变速恒频发电机组概述
    1.3 无刷双馈发电系统控制策略概述
        1.3.1 无刷双馈发电系统独立运行控制策略
        1.3.2 无刷双馈电机并网及虚拟同步控制策略
        1.3.3 无刷双馈电机无速度传感器应用概述
    1.4 全文安排
2 无刷双馈电机数学建模与矢量控制策略分析
    2.1 无刷双馈电机工作原理与三相数学模型
        2.1.1 无刷双馈电机的工作原理
        2.1.2 无刷双馈电机三相数学模型
    2.2 统一DQ坐标系统下的无刷双馈电机数学模型
        2.2.1 任意速统一坐标系数学模型
        2.2.2 统一同步坐标系数学模型
    2.3 无刷双馈电机矢量控制策略分析与比较
        2.3.1 无刷双馈电机独立运行矢量控制策略
        2.3.2 无刷双馈电机并网运行矢量控制策略
        2.3.3 存在问题与解决思路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控制绕组电流定向的无刷双馈电机独立运行研究
    3.1 无刷双馈电机矢量模型
    3.2 无刷双馈电机单环控制结构分析
        3.2.1 控制绕组磁链定向
        3.2.2 控制绕组电压定向
        3.2.3 控制绕组电流定向
    3.3 无刷双馈电机双环控制结构分析
        3.3.1 控制绕组磁链定向
        3.3.2 控制绕组电压定向
        3.3.3 控制绕组电流定向
        3.3.4 双环控制小结
        3.3.5 控制器设计分析
    3.4 控制绕组电流定向的无刷双馈电机控制系统实验验证
        3.4.1 实验台架
        3.4.2 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控制绕组电流定向的坐标变换自校正技术研究
    4.1 坐标变换对功率绕组电压控制的影响分析
    4.2 坐标变换自校正环节设计
        4.2.1 坐标变换初始角Θ_(10)概述
        4.2.2 控制绕组电流q轴分量i_(2q)估计
        4.2.3 自校正调节方向分析
    4.3 自校正环节的稳定性分析
        4.3.1 自校正环节小信号分析
    4.4 带自校正环节的无刷双馈电机独立运行验证
        4.4.1 仿真验证
        4.4.2 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控制绕组电流定向的虚拟同步控制
    5.1 同步电机模型概述
    5.2 无刷双馈电机的等价模型及虚拟同步控制策略
        5.2.1 无刷双馈电机等效模型与类比
        5.2.2 无刷双馈电机虚拟同步控制的实现
        5.2.3 无刷双馈电机虚拟同步控制实验验证
    5.3 虚拟同步控制下电网对称故障电流补偿策略
        5.3.1 电网对称故障概述
        5.3.2 基于虚拟同步控制的无刷双馈电机暂态特性
        5.3.3 无刷双馈电机控制绕组电流补偿控制策略
        5.3.4 仿真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
    6.1 本文的创新点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实验平台结构图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立项与参与的课题

(8)极区独立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极地考察的重要意义
        1.1.2 极地考察的主要模式
    1.2 极地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研究现状
        1.2.1 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
        1.2.2 南极考察站供电系统
        1.2.3 极区装备小型供电系统
        1.2.4 中国南极中山站现阶段供电系统
        1.2.5 极区小型观测系统现阶段供电模式
    1.3 极区环境要素分析
    1.4 极区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技术难点
        1.4.1 极区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优化配置技术
        1.4.2 极区混合能源供电系统调度策略
        1.4.3 适用于极区长期低温环境下的蓄电池储能技术
        1.4.4 电路输出性能低温校正技术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第2章 考虑极端天气的中山站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能量匹配方法研究
    2.1 极区风机叶片覆冰生长与消融模型及参数化方案
        2.1.1 极区风机叶片覆冰生长模型
        2.1.2 极区风机叶片覆冰生长模型参数的确定
        2.1.3 基于再分析数据的液态水含量(LWC)分析
        2.1.4 极区风机叶片覆冰消融模型
    2.2 考虑极端天气的南极中山站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能量匹配
        2.2.1 南极中山站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能量匹配模型目标函数
        2.2.2 南极中山站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能量匹配模型约束条件
    2.3 南极中山站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能量匹配算法
    2.4 结果分析
        2.4.1 光伏阵列及风机的选型
        2.4.2 液态水含量及叶片覆冰分析
        2.4.3 风机输出功率分析
        2.4.4 光伏阵列输出功率分析
        2.4.5 技术可靠性指标
        2.4.6 经济性指标
        2.4.7 匹配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极区混合能源供电系统多目标调度方法研究
    3.1 极区混合能源供电系统多目标调度模型
        3.1.1 目标函数
        3.1.2 约束条件
    3.2 模型参数设置
        3.2.1 中山站场景
        3.2.2 主要技术参数
    3.3 调度结果
        3.3.1 总体调度结果
        3.3.2 典型场景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极区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蓄电池储能技术研究
    4.1 电池储能技术研究
        4.1.1 铅酸蓄电池
        4.1.2 锂离子电池
        4.1.3 钠硫(NaS)电池
        4.1.4 极区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电池的选择
    4.2 储能装置(电池)低温性能研究
        4.2.1 低温实验装置
        4.2.2 低温实验介绍
        4.2.3 13.6V75Ah铅酸电池低温性能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的设计与低温校正技术研究
    5.1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设计
        5.1.1 新型极区观测系统与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
        5.1.2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光伏阵列的选型
        5.1.3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小型风机的选型
    5.2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电路设计
        5.2.1 风-光混合充电电路
        5.2.2 驱动电路
        5.2.3 状态监测电路
        5.2.4 ADC与辅助电路
    5.3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的温度相关性试验研究
        5.3.1 状态监测电路的温度相关性试验研究
        5.3.2 ADC电路的温度相关性试验研究
        5.3.3 极区装备小型供电系统校正算法研究
    5.4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现场试验分析
        5.4.1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的年际运行状况的评估
        5.4.2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与观测系统运行情况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研究现状
    1.3 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SHEV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拓扑结构
    2.1 引言
    2.2 驱动变换器拓扑结构
    2.3 电机运行原理及特性分析
    2.4 工作模式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SHEV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控制策略
    3.1 引言
    3.2 SRG发电控制
    3.3 双向DC/DC变换器控制
    3.4 SRM驱动控制
    3.5 本章小结
4 SHEV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能量管理
    4.1 引言
    4.2 SHEV的能量管理
    4.3 SHEV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能量管理
    4.4 本章小结
5 SHEV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仿真及实验验证
    5.1 引言
    5.2 仿真模型的搭建
    5.3 实验硬件平台
    5.4 仿真及实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一种支持快充的充电管理方案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的研究工作及各章节内容安排
第二章 系统分析与设计
    2.1 系统分析与设计
        2.1.1 系统设计要求及性能指标
        2.1.2 系统整体框图及功能介绍
        2.1.3 系统外围器件的选取
    2.2 系统环路稳定性与补偿分析
        2.2.1 环路稳定性原理
        2.2.2 系统稳定性分析与补偿
        2.2.3 充电环路稳定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BC1.2协议的快充实现模块
    3.1 快充接口电路
    3.2 VBUS与数据连接检测电路
    3.3 充电端口检测识别电路
        3.3.1 充电端口首次检测
        3.3.2 充电端口二次检测
    3.4 输入限流电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AR-ADC的动态电源管理设计
    4.1 动态电源管理设计
        4.1.1 模拟信号的采样原理
        4.1.2 ADC类型的选取和性能参数
        4.1.3 动态电源管理的逻辑电路设计
    4.2 逐次逼近型ADC的电路设计
        4.2.1 DAC结构工作原理分析
        4.2.2 CMOS动态比较器
        4.2.3 逐次逼近控制技术
        4.2.4 SAR-ADC仿真结果分析
    4.3 IIC接口电路设计
        4.3.1 IIC总线协议
        4.3.2 IIC数字接口电路
        4.3.3 IIC寄存器配置
        4.3.4 IIC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功能仿真验证
    5.1 动态电源管理模块仿真验证
    5.2 系统功能仿真验证
        5.2.1 充电模式(Charge)仿真
        5.2.2 输入限压功能
        5.2.3 输入欠压锁存功能
        5.2.4 输入过压保护功能
        5.2.5 开关频率
        5.2.6 效率分析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新型限流开关TPS2014/2015(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DSP的光伏阵列模拟器的研究与实现[D]. 李昊阳. 中原工学院, 2021(08)
  • [2]转子侧储能的直流型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研究[D]. 吴浩.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直流充电桩前级VIENNA整流器的研究与实现[D]. 梁相印.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4]基于电流母线的多路输出LED驱动电源研究[D]. 黄健. 重庆大学, 2020(02)
  • [5]开关磁阻电机位置间接检测控制系统研究[D]. 朱立群.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2)
  • [6]适用于新能源中压直流汇集的零电流开关直流变换器研究[D]. 宁光富. 东南大学, 2020
  • [7]控制绕组电流定向的无刷双馈系统独立发电与虚拟同步运行研究[D]. 鲁敏.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 [8]极区独立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左广宇.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9]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研究[D]. 汪伦君.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10]一种支持快充的充电管理方案的研究与设计[D]. 晋海钦. 长安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新型限流开关TPS2014/2015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