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符映射现象分析

描述符映射现象分析

一、指示语映射现象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马倩[1](2021)在《合作型外交话语的话语空间建构研究 ——以中国“和合”话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政治话语研究包含两个基本主题:一是权力主体间基于权力争夺的冲突和对抗,二是权力主体间基于利益协商的合作性社会实践(Chilton&Schaffner2002)。外交话语是政治话语研究的重要领域,关注作为外交实践工具的话语如何反映并塑造外交意识形态和国际政治现实。国际关系中的外交话语实践根据以上两个主题可大致分为对立型外交话语和合作型外交话语。长期以来政治外交话语的研究主要关注话语的对立性特征,而对合作型外交话语的研究和系统性解读不足。从认知语言学的空间概念化视角来看,合作型外交话语应呈现与对立型外交话语不同的空间表征形式,Chilton(2004)话语空间理论以二元分界的空间概念化仅适用于后者而不能解释前者。本研究从话语空间建构视角以中国“和合”话语为例对合作型外交话语进行解读。鉴于二元分界式空间概念化的局限性,本研究借鉴Chilton(2004)提出的三维度(空间、时间、价值),并基于Kaal(2012,2015,2017)从政党话语的时空指涉范围反观政党世界观的话语空间分析路径,拓展话语空间的内涵和研究框架;通过分析中国“和合”话语的“空间-时间-价值”(STV)表征形式,探究合作型外交话语的话语空间建构模式,以丰富认知视角话语空间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本文主要回答三个研究问题:(1)中国“和合”话语在空间维度、时间维度、价值维度各有哪些话语表征?(2)中国“和合”话语建构了什么样的话语空间?三个维度之间是什么关系?(3)合作型外交话语和对立型外交话语在话语空间表征上有何差异?为回答上述三个研究问题,本文以中国领导人68篇多边外交演讲为语料,遵循“文本特征→概念化表征→话语空间整体表征”的自下而上的分析步骤,以质性分析为主、量化分析为辅的方法进行语料分析。研究发现主要有三点:第一,中国“和合”话语在空间维度以包容性的空间“满格”表征反映全局视角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与和谐共存,在时间维度以延展性的时间“满格”表征反映广阔的历史视野和长远的战略眼光,在价值维度以相应识解策略反映共同价值取向,与时空“满格”相呼应。第二,中国“和合”话语的三维度表征共同形成延展包容的话语空间,以“和合”话语空间模型可视化呈现,三维度之间体现以价值维度为核心的两两交互关系。第三,合作型外交话语和对立型外交话语基于不同的空间概念化呈现不同的话语空间表征,前者在共同价值导向下以整体性、弱界限划分的空间概念化方式建构话语空间,总体上呈现外向扩展的包容性表征;后者在价值对立导向下以内外分界的空间概念化方式建构话语空间,总体上呈现内向压缩的对抗性表征。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理论上对Chilton(2004)的话语空间理论进行改造形成拓展框架以探究合作型外交话语的话语空间建构特征,最终得出“和合”话语空间模型,丰富了话语空间研究的理论外延;实践上将合作型外交话语与对立型外交话语置于平等地位,扩大了话语空间研究范围,克服了前期话语空间研究偏重于关注政治话语对立性特征的局限性。研究结果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学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语言学话语分析理据支撑,并对政治话语分析实践、外交话语翻译实践、中国价值观传播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启示作用。

波丽娜(ANISIMOVA POLINA)[2](2020)在《俄汉成语空间隐喻对比研究》文中指出作为语言世界图景的载体,含有空间词的俄汉成语展示了两种语言的空间概念和空间隐喻映射过程。虽然俄汉空间隐喻都是以特定的空间义项为基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产生俄汉空间隐喻映射的特点。从二语习得的角度来看,只有认真地学习和研究成语所含有的隐喻,才能更好理解成语带有的概念,让成语的运用更加恰当,话语更自然而得体。本文以含有“上下”、“前后”、“左右”、“里外”的俄汉成语为研究对象,自建了含有这些空间词的俄汉成语语料库,以进行细致详尽的对比研究。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俄汉语中的成语界定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出俄汉成语的异同点,确定了本文研究的“成语”界定。同时对俄汉语空间概念的表达方式作了阐述,找出“上下”、“前后”、“左右”、“里外”汉语方位词的俄语对应形式。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几本较有代表性的俄汉成语词典的考察,找出含有空间指示语的236条俄语成语和234条汉语成语,建立了小型语料库,从语法、语义两个角度对其中的空间隐喻进行对比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俄汉成语中“上下”、“前后”、“左右”、“里外”空间词的隐喻范围基本相同,空间词的隐喻义的解读起源于人们与客观世界接触经验。然而,俄汉语中有一部分成语,方位隐喻义的形成跟文化常识有关,其理解和解读需要一定的民族文化知识。从语用角度来看,汉语成语中出现的空间隐喻在言语实践中比较常见,在语言的不同层次上大部分隐喻义都有体现。而俄语成语中空间词的隐喻义更有特殊性,许多空间词只有在成语层次中才可以带有相当的隐喻意义。

张翼,曾绪[3](2020)在《概念整合理论对指示映射现象的阐释》文中研究指明当指示语不以说话者为中心时便发生了指示映射现象。这种语用异常现象将指示中心从说话者身上转移到听话者或旁观者身上。该现象可以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输入空间一与输入空间二涉及发话人所在的现实空间和心理空间,并分别表示不一致的指示中心。两个空间依据空间获得原则进行有选择性的跨域映射反映了指示中心转移的走向,在此基础上,将两空间的共有信息整合到整合空间,产生新的信息,达到交际目的。本研究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指示映射现象的特点和意义建构过程,向对方传达了说话者当时的情感状态以及与听话者心理距离的远近。

杨烈祥[4](2019)在《量词短语的生成类型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依据数量结构是否使用量词,语言可分为量词型语言和非量词型语言两类(Greenberg 1963)。本项研究在生成语法框架内,以合并和最简合并、分布形态学和句法语图等为基本理论背景,以汉语等量词型语言中的量词及数量短语(或称量词短语)等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探讨量词的句法属性,解构数量短语的内部结构,刻画数量结构语图,探讨相关结构的句法生成和语义解读等问题。自马建忠(1898/1998)提出“记数之别称”以来,汉语量词及量词短语一直是汉语研究的重点之一。早期相关研究集中在量词分类,历时演变,语法化,以及量词配搭和语义解读等,取得了诸多成果,加深了量词和数量结构的本质认识,但依然有诸多争议的问题。本项研究在分析现有研究的优势和缺陷的基础上,在新的理论框架下解释部分有争议的问题。量词与名词的可数性或不可数性密不可分。本研究提出量词是数词的句法要求,但数量短语中量词的选择受名词语义影响。名词的可数或不可数性等语法属性不能脱离具体的句法构建过程,先前各种解释模式实际对应于句法构建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依据“一路句法”或“单引擎假设”,本文提出,进入句法运算前,名词等传统意义的实词语类是没有携带任何语法特征的词根。名词在句法构建过程中逐步获得各种语法特征,相应获得数量和定指等不同解读。量词分类一直是各研究争议的重点之一。本研究接受量词分为个体量度和度量词两类的假设(Cheng&Sybesma 1998,1999),并作为本研究的零假设。个体量词已经失去了基本语义而成为独立的功能词,度量词虽然承担了量词的基本功能,但依然保留了部分语义。本研究提出,个体量词才是量词型语言的形态特征,而度量词具有跨语言特征。个体量词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不为名词所指称的实体输入新的信息内容,也不为整个短语结构输入新的语义内容,属于分析判断。度量词反映了事物的偶然属性,其作用是在句法构建过程中创立度量单位,属于综合判断,本质上是假量词或半词项功能词。个体量词和度量词有部分相同的句法形式,但两者并不完全相同,由度量词构成的结构是部分结构或假部分结构。量词型语言中的名词短语是否投射为DP一直是生成语法研究中的重点。本研究认为,量词语言中的数量短语同样投射为DP,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提出,在D和N之间有话题和焦点等结构。除焦点外,话题结构以及高位和低位修饰语都是等都是通过外合并在原位生成,不同句法位置形容词或关系从句对应于不同的句法插槽,具有不同的语义解读,高位和低位修饰语之间也不存在转换关系,从而可以刻画出详细的语图。在分析复杂数量短语结构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附加语不附加”,附加语是在原位生成,有其特定的句法插槽,从而可以更精细地刻画句子的内部结构和细微的语义差异。自Greenberg(1963)以来,研究普遍认为量词和复数标记不兼容,有复数标记的语言就没有量词,有量词的语言则没有复数标记。本研究(第六章)提出,–们不是复数标记,而是集合标记。–们的定指解读源于DP结构的DFin,基于–们的呼语特征,本文提出–们结构包含了saP投射,–们结构的包含和非包含集合解读实际源于saP中不同人称与–们之间的一致关系。这一方案不仅解释了–们的不同解读的来源,而且为研究其它句法结构提供了方法论借鉴。量词重叠一直被认为是汉语中的复数表达机制。量词重叠不太可能是单纯的音系重叠,也不可能是单数或复数表达机制。本项研究提出,量词重叠在句法构建过程中有两种生成机制,分别指向NumP和QuantP的中心语,从而导致多量和量化两种解读,这也可以进一步解释“一”和“都”的分布限制。

彭圆[5](2018)在《教学支架语境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与话语缓和功能研究》文中指出语用移情是话语缓和实现的心理机制之一,其在话语实践中反映为人称指示语的映射现象。本研究基于真实课堂支架对话,以人称代词类型、移情类型与言外行为三者为参数构建分析框架,尝试揭示在师生交际这类合作型人际关系语境中,人称代词的移情用法是如何帮助化解支架活动给人际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实现话语缓和,进而达成交际(支架)目的的。结果发现在课堂支架语境中有两种人称代词具有映射移情用法,即第一人称复数与第二人称复数;其中前者的频数特别高。第一人称复数有三种移情用法,且典型出现在"断言"和"疑问"两种言外行为中。人称代词映射现象的语用移情功能之所以能帮助实现话语缓和的语用目的是由于说话人对自己认知主体性的展现与主动维护。

沈娇[6](2018)在《基于概念合成理论的人称指示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认知语言学认为,指示映射现象尤其是人称指示映射现象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是言语交际中简单但是意义丰富的组成部分。指示映射现象涉及到复杂的心理和认知因素。而概念合成理论和心理空间理论对于意义的建构和理解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帮助解释指示映射现象,将指示映射的构建过程直观化。

刘艳瑛[7](2018)在《俄汉人称指示语语用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指示是日常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它直接反映了语言结构与语境的密切关系,在人类的语言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把表示指示信息、完成指示功能的词语或语言结构称为指示语,人称指示语即交际双方交谈时的相互称呼,它的作用就在于明确言语交际中参与者的角色。根据知网的资料显示,无论是俄语界、英语界还是汉语界,对人称指示语的研究成果丰硕,然而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形式化、语法化的静态研究,侧重分析人称指示语所使用的某个单一语境,对其选择和功能方面还有所欠缺。此外,探讨不同人称指示语的运用策略、分析其选择背后的原因在俄汉对比中并不多见,且以往语料多选自演讲稿和课堂话语,不能全面揭示俄汉人称指示语使用特点和规律。受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不同语言中的人称指示语及其用法不尽相同,俄语因其丰富的形态变化,使人称指示语具有比汉语更多的表达方式和语义内涵,而汉语人称指示语则主要通过词汇替换的方式来实现,这其中俄汉人称指示语背后的使用理据也值得我们探究。本文在借鉴国内外语用学界对人称指示语的权威思想及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对比和实证的分析方法,兼顾俄汉人称指示语静态层面——表达方式对比和动态层面——语用对比,辅之以基于语料库的不同文本中的量化考察,从而揭示俄汉人称指示语在表达和使用方面的共性与差异。

黄雅婷[8](2018)在《俄语空间语义范畴多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空间概念对人类其他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很多抽象概念都是以空间概念为基础,通过隐喻的方式构建起来的。空间是以事物的存在为前提而存在的,没有事物的空间是不存在的。在语言学研究中,空间语义范畴的特征研究对语句的合格性具有重要意义,对语言学理论的构建也具有很好的支撑作用。本文在国内外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空间语义范畴的类别、性质,空间距离的参数类别与参数值,空间距离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空间定位与定位标以及语言表达形式展开定性和定量分析。本文首先根据空间关系的形式结构构拟空间语义关系的不同层次结构,继而对俄语空间参数词展开义素分析,将空间参数词切分为参数类别与参数值,参数类别有“长、宽、高、深”,参数值使参数类别称谓获得绝对性,从而构成俄语这类语义范畴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俄语中还有一类表示空间距离和空间处所的语义范畴,这类语义范畴与参数范畴不同,它们的参数类别和参数值融合为一体,并且表示一种相对的、主观的评价值。例如“远/近”距离,“在远处、在近处”的方位处所都表示主观的评价意义。在语义类别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利用义素分析方法,对“далеко,вдалеке,вдали;близко,поблизости,вблизи”(远/近)等同义关系的空间词汇展开定量分析,区分为有语义标记的“вдали,вдалеке,вблизи”(在远处、在远处、在近处)和无语义标记的“далеко,близко,поблизости”(在远处、在近处、在近处)两种语义范畴,打破了按“远/近”距离的传统分类方法。从交际结构的角度看,我们得出结论,有标记的“вдалеке,вблизи”(在远处、在近处)等只能占据语句左侧的句法位,即只能充当主位成分;无标记的“далеко,поблизости”(在远处、在近处)等只能占据右侧的句法位,充当述位成分。空间距离的确定、空间处所的定位,参照定位标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一般情况下,都是以说话人充当定位标。因此,定位标、说话人和描写客体三者之间构成了复杂的语义句法关系。我们通过大量语言实践证明,对有标记的空间范畴而言,说话人不能充当描写客体角色,而无标记空间范畴则没有这种句法限制。同时,动词的语义属性、填充的空间和非填充的空间、同质的空间和异质的空间对句法的合格性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最后,我们利用认知隐喻的方法,对空间与时间的转换、空间与社会关系的认知、空间参数与参数值的认知、俄汉空间范畴的对称与不对称认知展开了分析。我们认为,民族文化、民族认知对空间语义范畴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句法表达形式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赵品一,吴薇,曹景凯[9](2018)在《礼貌原则视角下指示语映射现象分析》文中认为指示语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自我中心性,但在交际中,指示语的指示中心有时会从说话者"自我"转移到其他受话者身上,这就是指示语的映射现象。本文借助Leech的礼貌原则,阐释了时间指示语和人称指示语映射现象的礼貌语用功能。分析表明,指示语映射现象对礼貌原则的遵守会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促进交际目的的实现。

甘时源[10](2017)在《认知视角下的汉英语篇指示语研究》文中提出言语的指示现象存在于人际交际和话语者自我表达的过程中,指示语的使用让话语更加连贯和更具衔接性。语篇指示现象,是作者和读者在交际语篇中以话语主体为参照点用词或短语对存在于语篇内或语篇外另一个话语对象进行指向,或者用词或短语来表明其所在句子和在同一个语篇之内的其它言语成分之间的语义或语用关系。语篇指示的研究涉及语言的分析和描述、语篇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等领域,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同时,也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因为语篇指示语在指称过程中涉及话语主体的焦点确定及话语者对信息的认知加工方式。语篇指示语的形成路径为:现实世界>现实表征>心理表征>语篇表征,这是一个连续体。因此,在语篇中,话语接收者是否能够正确辨析指称对象、将“现实表征”投射到“语篇表征”成为语篇理解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的研究以语篇指示语为研究对象,运用布勒的“指示场-指示”理论和功能、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建立起语篇指示语的分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完整的汉、英语篇指示语系统,以期对汉、英语篇各类型指示语语义特征、心理距离指示功能、语篇指向功能以及语法化过程的异同进行基于语料库的系统性统计分析。并进一步探讨语篇指示为何可能;指代认知加工怎样实现;汉、英语篇指示语的语法化认知机制是什么等问题。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序言,主要介绍了本选题的缘起、意义和创新之处;界定了研究对象并对研究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同时,阐述了本研究的认知语言学基本观点、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也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为研究现状,就以往对指示语和语篇指示语的研究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查找以往研究的不足,旨在通过评析和前瞻确认本研究的可行性和价值所在。第三章建立指示语和语篇指示语类型的确定标准或依据。从人类认知特征出发,基于布勒“指示场-指示”的指示原点分布图,探讨了指示语的构成和指示成分,旨在对布勒的指示分布坐标进行补充和完善,建立包括“价值/意义”要素在内的语篇表征经语法化后形成的完整语篇指示语分布坐标,并帮助我们初步归纳得到“情景指示>语篇指示>虚化链接指示”的语篇指示语连续统。对指示语和语篇指示语类型的确定标准的论述,也构成本文汉、英语篇指示语分类设置、指示和指向功能阐释、语法化相关问题分析和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统计的基础。第四章在第三章建立的指示语和语篇指示语类型的确定标准的基础之上,首先,讨论汉、英语篇指示语的五种分类设置,即人称性语篇指示语、指示性语篇指示语、空间时向性语篇指示语、情态附加性语篇指示语及连接性语篇指示语,并基于自建的小型语料库对汉、英语篇指示语分类模式进行了跨语言对比统计分析,得出汉、英语篇指示语类型在使用规律上的对比结果,汉语在语篇中表现为倾向于使用隐性语篇标记,英语则更多使用显性的语篇标记,这也印证了汉语为意合语言,英语为形合语言的特质;其次,我们以典型的汉、英语篇指示语为例,从五个层面详细探讨典型汉、英语篇指示语在指示系统中的分布,通过例示分析指出:在实际的语篇中,典型的汉、英语篇指示语“这/那”和“this/that”存在三种指示形态,即“情景指示”、“语篇指示”和“虚化链接指示”,且从情景指示到语篇指示再到虚化连接指示是一个连续统,也是指示语所经历的语法化过程,本文的重点研究是语篇指示语,但不能否认情景指示(空间性特征)和虚化链接指示(性质特征)是指示语研究的来源和语法化后的最终去向,为了指示系统表述的完整性,在这一章中,我们也对情景指示做了简单描述,至于虚化链接指示,会在探讨语篇指示语语法化问题的第六章中做以详述。第五章是对语篇指示语进行深入探讨的部分,我们选择典型的汉、英语篇指示语“这/那”和“this/that”,从语篇心理距离指示和前指、下指的语篇指向两个功能参数出发,结合自建语料库和大型语料库,分析汉、英语篇指示语的普遍特征和差异(其间,渗透了对人称性、指示性、空间时向性和情态附加性汉、英语篇指示语的具体用法分析)。首先,详细探讨了汉、英语篇指示语“这/那”和“this/that”的语篇心理距离指示功能。我们认为,以话语发出的主体为参照,通过主体和所指对象之间的“距离”来对远、近指示语进行选择。这种“距离”无论是空间的还是时间的,其本质都是话主对所指对象的一种心理距离上的认知加工和判断,受到心理因素影响。简言之,情感态度的心理投射就是心理距离指示。语篇心理距离的拉近或推远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伴随性心理距离指示,另一种是凸显性心理距离指示。研究结果显示:语篇指示词的伴随性心理距离指示不可避免,它和凸显性心理距离指示的唯一差别就是程度高低不同;语篇心理距离指示语的使用反映出话语参与者们较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心理状态,受四种因素影响,即注意焦点、社交距离、熟悉程度和情感元素;通过汉英语料对比统计分析可以看到,汉语语言使用者更倾向于使用近指词语(如“这/这些/这边/这里”)来缩小人际距离,然而,英语语言使用者更乐于使用远指指示语(如“that/those/there”)以保护个人私密空间,具有文化内涵。其后,详细探讨了汉、英语篇指示语“这/那”和“this/that”前指和下指的语篇指向功能。基于前指项和先行项之间是否是共指关系,我们可以把前指分成显性前指和隐性前指两种。根据指示现象中前指项所替代的先行词的认知和句法功能,我们将显性前指分成三种类型,即名词性显性前指、谓词性显性前指和小句性显性前指;依据前指项和先行项之间的关系,隐性前指分为三类,即蕴含性隐性前指、联想性隐性前指和概括性隐性前指;与前指功能相较,“这/那”和“this/that”的语篇下指用法虽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们仍然具有语篇指向功能并兼具语篇衔接功能。在语篇(特别是文学语篇)的创作中,使用下指,比直接性的描写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其使用目的是为读者在心理上营造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对比统计分析表明,在语篇前指和下指用法上,汉、英语言间都存在显着差异。第六章探讨汉、英语篇指示语的语法化问题。也就是对语篇指示语经过语法化后形成虚化链接指示用法的讨论(涵盖了对连接性汉、英语篇指示语的具体用法分析)。提出语篇指示语的语法化或虚化标准;详细探讨代名语篇指示词和饰名语篇指示词的语法化。结果表明:“代名语篇指示词”语法化为汉语和英语语篇中的链接词、英语语篇中的定语从句和宾语从句标记;“饰名语篇指示词”能够语法化为汉、英语篇中不定指标记。同时,它还能够实现其他指示语的虚化用法,比如英语中的先行词,汉语中的定冠词、定语从句标记、所属关系词、泛指词和同位共指词;基于“理想化的认知模式(ICM)”,语篇指示语的语法化机制有:意向图式、隐喻和转喻。为语篇指示语语法化研究提供了认知理据。第七章总结了我们对汉、英语篇指示语的研究发现,对研究问题做出了解读,并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我们从认知视角出发对汉、英语篇指示语的研究是基于真实语料数据对布勒“指示场-指示”理论的扩展和完善、对指示分类的补充和分析,以及对指示系统的完整阐释,本研究能够有效发掘汉、英语言差异,以及差异形成的认知基础和理据,有助于更好理解汉、英语篇特征,具有跨文化的借鉴意义,对翻译理论与实践、对外汉语教学、英语教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研究都具有跨学科的借鉴意义。

二、指示语映射现象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指示语映射现象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合作型外交话语的话语空间建构研究 ——以中国“和合”话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重要概念定义
        2.1.1 外交话语:对立型VS.合作型
        2.1.2 话语空间
        2.1.3 中国“和合”话语
    2.2 政治话语研究
        2.2.1 话语与政治
        2.2.2 政治话语研究视角
        2.2.3 认知视角的政治话语研究
    2.3 话语空间研究
        2.3.1 话语空间理论形成、发展及引介
        2.3.2 相关研究
        2.3.3 适用性和局限性
    2.4 合作型外交话语研究
        2.4.1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领域
        2.4.2 语言学领域
    2.5 现有研究局限及本研究创新点
        2.5.1 现有研究的局限
        2.5.2 本研究创新之处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中国传统“和合”哲学思想
        3.1.1 源流与内涵
        3.1.2 对中国外交话语的影响
        3.1.3 对话语空间研究的观照
    3.2 话语空间研究的理论拓展
        3.2.1 话语空间三维度
        3.2.2 话语空间分析路径
        3.2.3 本研究话语空间分析拓展框架
    3.3 认知识解
        3.3.1 认知识解理论概览
        3.3.2 认知识解与话语空间建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语料构成
    4.3 分析步骤
    4.4 分析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间维度表征
    5.1 空间指示
        5.1.1 空间范畴表达
        5.1.2 空间指示的“满格”表征
    5.2 人称指示
        5.2.1 自我中心指称VS.异我中心指称
        5.2.2 指示中心——“我们
        5.2.3 人称指示的空间“满格
    5.3 空间性隐喻
        5.3.1 容器隐喻
        5.3.2 空间隐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时间维度表征
    6.1 时间指示
        6.1.1 时间范畴表达
        6.1.2 时间“满格
    6.2 时间性隐喻
        6.2.1 旅程隐喻
        6.2.2 潮流隐喻
        6.2.3 建筑隐喻
    6.3 情态的时间植入
        6.3.1 “要”的时间植入
        6.3.2 “将”的时间植入
        6.3.3 “应该”的时间植入
        6.3.4 情态时间植入的未来导向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价值维度表征
    7.1 价值性隐喻
        7.1.1 色彩/画卷隐喻
        7.1.2 游戏隐喻
        7.1.3 关系隐喻
    7.2 图式化
        7.2.1 行动链图式
        7.2.2 平衡图式
    7.3 凸显
        7.3.1 句型凸显
        7.3.2 语义凸显
    7.4 转喻
        7.4.1 部分代整体
        7.4.2 整体代部分
        7.4.3 行为代行为体
    7.5 级阶调整
        7.5.1 详略度
        7.5.2 变焦
    7.6 观察点
        7.6.1 引用
        7.6.2 客观化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和合”话语的话语空间
    8.1 “和合”话语空间建构
        8.1.1 空间“满格”:“包容互鉴、和谐共处”
        8.1.2 时间“满格”:“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8.1.3 共同价值表征:“互利共赢”
        8.1.4 “和合”话语空间模型
    8.2 三维度互动关系
        8.2.1 时间-空间
        8.2.2 价值-空间
        8.2.3 价值-时间
    8.3 本章小节
第九章 两类话语空间建构对比讨论
    9.1 两类话语空间对比
        9.1.1 空间维度对比
        9.1.2 时间维度对比
        9.1.3 价值维度对比
        9.1.4 总体差异
    9.2 话语空间建构与国际话语权
        9.2.1 中国当代外交话语变迁:对立型话语空间转向合作型话语空间为主
        9.2.2 西方霸权话语:对立型话语空间作为合法化工具
        9.2.3 话语空间建构——透视话语议程设置
    9.3 本章小节
第十章 结论与启示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启示
    10.3 局限与展望
参引文献
附录

(2)俄汉成语空间隐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研究对象和语料来源
第二章 俄汉成语的界定与特点对比分析
    2.1 俄汉成语的界定
    2.2 俄汉成语语法特点
    2.3 俄汉成语语义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汉空间概念表达方式对比分析
    3.1 俄汉空间指示语的范围
        3.1.1 汉语空间指示语
        3.1.2 俄语空间指示语
        3.1.3 俄汉空间指示语的范围对比分析
    3.2 俄汉空间指示语语义特点
        3.2.1 汉语空间指示语语义特点
        3.2.2 俄语空间指示语语义特点
        3.2.3 俄汉空间指示语语义特点对比分析
    3.3 俄汉空间指示语语法特点
        3.3.1 汉语空间指示语语法特点
        3.3.2 俄语空间指示语语法特点
        3.3.3 俄汉空间指示语语法特点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汉含有“上下”成语的空间隐喻对比分析
    4.1 俄汉成语中“上下”空间隐喻的范围
    4.2 “上下”隐喻“范围”
        4.2.1 汉语成语中“上下”隐喻“范围”
        4.2.2 俄语成语中“上下”隐喻“范围”
        4.2.3 “上下”隐喻“范围”的语法语义特点对比分析
        4.2.3.1 “上下”隐喻“范围”的语法特点
        4.2.3.2 “上下”隐喻“范围”的语义特点
    4.3 “上下”隐喻“社会”
        4.3.1 汉语成语中“上下”隐喻“社会”
        4.3.2 俄语成语中“上下”隐喻“社会”
        4.3.3 “上下”隐喻“社会”的语法语义特点对比分析
        4.3.3.1 “上下”隐喻“社会”的语法特点
        4.3.3.2 “上下”隐喻“社会”的语义特点
    4.4 “上下”隐喻“状态”
        4.4.1 汉语成语中“上下”隐喻“状态”
        4.4.2 俄语成语中“上下”隐喻“状态”
        4.4.3 “上下”隐喻“状态”的语法语义特点对比分析
        4.4.3.1 “上下”隐喻“状态”的语法特点
        4.4.3.2 “上下”隐喻“状态”的语义特点
第五章 俄汉含有“前后”成语的空间隐喻对比分析
    5.1 俄汉成语中“前后”空间隐喻的范围
    5.2 “前后”隐喻“时间”
        5.2.1 汉语成语中“前后”隐喻“时间”
        5.2.2 俄语成语中“前后”隐喻“时间”
        5.2.3 “前后”隐喻“时间”的语法语义特点对比分析
        5.2.3.1 “前后”隐喻“时间”的语法特点
        5.2.3.2 “前后”隐喻“时间”的语义特点
    5.3 “前后”隐喻“次序”
        5.3.1 汉语成语中“前后”隐喻“次序”
        5.3.2 俄语成语中“前后”隐喻“次序”
        5.3.3 “前后”隐喻“次序”的语法语义特点对比分析
        5.3.3.1 “前后”隐喻“次序”的语法特点
        5.3.3.2 “前后”隐喻“次序”的语义特点
    5.4 “前后”隐喻“状态”
        5.4.1 汉语成语中“前后”隐喻“状态”
        5.4.2 俄语成语中“前后”隐喻“状态”
        5.4.3 “前后”隐喻“状态”的语法语义特点对比分析
        5.4.3.1 “前后”隐喻“状态”的语法特点
        5.4.3.2 “前后”隐喻“状态”的语义特点
第六章 俄汉含有“左右”成语的空间隐喻对比分析
    6.1 俄汉成语中“左右”空间隐喻的范围
    6.2 “左右”隐喻“正派/反派”
        6.2.1 汉语成语中“左右”隐喻“正派/反派”
        6.2.2 俄语成语中“左右”隐喻“正派/反派”
        6.2.3 “左右”隐喻“正派/反派”的语法语义特点对比分析
        6.2.3.1 “左右”隐喻“正派/反派”的语法特点
        6.2.3.2 “左右”隐喻“正派/反派”的语义特点
    6.3 “左右”隐喻“积极/消极”
        6.3.1 汉语成语中“左右”隐喻“积极/消极”
        6.3.2 俄语成语中“左右”隐喻“积极/消极”
        6.3.3 “左右”隐喻“积极/消极”的语法语义特点对比分析
        6.3.3.1 “左右”隐喻“积极/消极”的语法特点
        6.3.3.2 “左右”隐喻“积极/消极”的语义特点
第七章 俄汉含有“里外”成语的空间隐喻对比分析
    7.1 俄汉成语中“里外”空间隐喻的范围
    7.2 俄汉成语中的容器隐喻
        7.2.1 汉语成语中的容器隐喻
        7.2.2 俄语成语中的容器隐喻
        7.2.3 俄语成语中的容器隐喻对比分析
        7.2.3.1 容器隐喻的语义特点
        7.2.3.2 容器隐喻的语法特点
    7.3 “里、中、内/外”汉语方位词其他隐喻义
第八章 研究结论
    8.1 认知角度下俄汉空间隐喻的异同
    8.2 “上下”、“前后”、“左右”、“里外”的映射领域与认知特点
    8.3 俄汉成语空间隐喻的通用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含有空间指示语的俄语成语
附录二 含有空间指示语的汉语成语
后记

(3)概念整合理论对指示映射现象的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指示映射
一、概念整合理论
二、指示映射现象的认知理据
结语

(4)量词短语的生成类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理论背景和基本假设
    1.3 主要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全文结构
第二章 量词和数量短语的研究综述
    2.1 引言
    2.2 量词研究
    2.3 数量短语的生成语法研究
        2.3.1 量词统一假设
        2.3.2 量词双分假设
    2.4 小结
第三章 名词的可数性和不可数性
    3.1 引言
    3.2 名词可数和不可数解释模式
        3.2.1 语义语法化模式
        3.2.2 词汇特征双分模式
        3.2.3 普遍句法模式
    3.3 小结
第四章 个体量词和度量词
    4.1 引言
    4.2 个体量词和度量词的哲学思考
        4.2.1 本质属性和偶然属性
        4.2.2 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
    4.3 个体量词和度量词的句法差异
        4.3.1 个体量词和度量词的异质
        4.3.2 个体量词和度量词的句法同质
    4.4 量词的句法和语义要求
        4.4.1 语义要求
        4.4.2 句法要求
    4.5 度量短语
        4.5.1 部分结构和假部分结构
        4.5.2 部分和假部分结构共享句法结构
        4.5.3 部分和假部分结构分享句法结构
        4.5.4 汉语度量结构
    4.6 小结
第五章 数量短语的内部语图结构
    5.1 引言
    5.2 数量短语的语法属性
        5.2.1 普遍DP假说
        5.2.2 量词型语言中的DP
    5.3 数量短语内部句法成分和语图结构
        5.3.1 句法语图
        5.3.2 数量短语内部焦点和话题
    5.4 数量短语内部结构的生成方式
        5.4.1 话题结构的生成研究
        5.4.2 DP内部话题移位生成
        5.4.3 DP内部话题原位生成
    5.5 复杂数量短语
        5.5.1 高位和低位修饰语的差异
        5.5.2 修饰语的附加语生成
        5.5.3 de的轻名词性质和修饰语的生成
        5.5.4 修饰语的原位生成
    5.6 小结
第六章 量词与复数标记
    6.1 引言
    6.2 复数标记和复数解读
    6.3 –们的句法属性
        6.3.1 –们是复数标记或集合标记
        6.3.2 –们是复数标记
        6.3.3 –们是集合标记
    6.4 –们的复杂体和解读
        6.4.1 –们的定指解读
        6.4.2 超越φ特征
    6.5 小结
第七章 量词重叠
    7.1 引言
    7.2 重叠的句法形态发生过程
    7.3 量词重叠的句法分布
        7.3.1 量词重叠的形式
        7.3.2 量词重叠的句法限制
    7.4 量词重叠的形态发生
        7.4.1 量词重叠和音系重叠
        7.4.2 量词重叠和单数
        7.4.3 量词重叠和复数标记
    7.5 量词重叠和句法构建
        7.5.1 量词重叠与话题结构
        7.5.2 量词重叠的多量解读和量化解读
    7.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教学支架语境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与话语缓和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2.2 研究框架
    2.3 语料和研究步骤
3. 结果与讨论
    3.1 支架语境中是否典型存在人称移情指示语?
    3.2 人称移情指示语有哪些典型使用范式
    3.3 通过语用移情达成话语缓和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主体性理论
4. 结论

(6)基于概念合成理论的人称指示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指示语与指示映射
    1.2 心理空间
    1.3 概念合成理论
2. 基于概念合成理论的人称指示映射现象分析
    2.1 第一人称指示映射
    2.2 第二人称指示映射
    2.3 第三人称指示映射
3. 总结

(7)俄汉人称指示语语用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人称指示语国内外研究概述
    第一节 国外人称指示语研究历史及现状
        一、指示语研究
        二、西方人称指示语研究
        三、俄罗斯人称指示语研究
    第二节 国内人称指示语研究历史及现状
        一、俄语界人称指示语研究
        二、英语界人称指示语研究
        三、汉语界人称指示语研究
    第三节 人称指示语相关的理论背景
        一、语言顺应论
        二、礼貌原则
        三、语用移情和离情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汉人称指示语表达方式对比
    第一节 人称指示语的阐释
        一、人称指示语的界定
        二、人称指示语的自我中心性和语境依赖性
        三、人称代词、物主代词、称谓语、称呼语同人称指示语的关系
    第二节 俄汉语第一人称指示语表达方式对比
        一、词汇手段
        二、语法手段
        三、转义用法
        四、共性与差异
    第三节 俄汉语第二人称指示语表达方式对比
        一、词汇手段
        二、语法手段
        三、转义用法
        四、共性与差异
    第四节 俄汉语第三人称指示语表达方式对比
        一、词汇手段
        二、语法手段
        三、转义用法
        四、共性与差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汉人称指示语语用理据分析
    第一节 语料库及频率词典概述
        一、俄汉语语料库
        二、俄汉语频率词典
    第二节 文学作品中人称指示语的词频统计及语用理据分析
        一、俄语人称指示语
        二、汉语人称指示语
        三、共性与差异
    第三节 非文学作品中人称指示语的词频统计及语用理据分析
        一、日常口语
        二、政论文本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俄语空间语义范畴多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二、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六、论文结构
第一章 空间语义范畴研究综述
    第一节 语言学中的空间范畴国外研究现状
        一、西方语言学界研究现状
        二、俄罗斯语言学界研究现状
    第二节 语言学中的空间范畴国内研究现状
        一、国内俄语学界研究现状
        二、国内汉语学界研究现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语空间语义范畴系统构拟
    第一节 空间语义系统分类
    第二节 非完全填充同质空间
        一、非完全填充静态同质空间
        二、非完全填充动态同质空间
    第三节 完全填充同质空间
        一、完全填充静态同质空间
        二、完全填充动态同质空间
    第四节 整体异质空间
        一、整体单定位标异质空间
        二、整体多定位标异质空间
    第五节 部分异质空间
        一、部分水平异质空间
        二、部分垂直异质空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语空间语义范畴参数分析
    第一节 空间形状的认知语义分析
        一、空间形状的表达手段
        二、空间形状的内部参数分析
    第二节 空间度量的认知语义分析
        一、空间度量单位
        二、空间度量参数
    第三节 空间定位的认知语义分析
        一、空间定位的认知
        二、空间定位的类型
    第四节 空间指示的认知语义分析
        一、空间指示概说
        二、空间指示的表达手段
        三、空间指示语的去指示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语空间语义范畴隐喻分析
    第一节 人类对空间的隐喻认知
        一、空间隐喻的基本方法
        二、空间隐喻的认知拓展
    第二节 空间与时间认知隐喻
        一、空间与时间的隐喻转换
        二、时空隐喻的对称与不对称
    第三节 空间与社会关系的认知隐喻
        一、空间与社会关系的隐喻转换
        二、社会关系空间隐喻的对称与不对称
    第四节 空间关系量与值的认知隐喻
        一、数量关系的认知隐喻
        二、值量关系的认知隐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礼貌原则视角下指示语映射现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礼貌原则
三、礼貌原则分析时间指示语的投射现象
    1、编码时间的映射:
    2、现在时的映射
    3、心理时间的映射
四、礼貌原则分析人称指示语的映射现象
    1、第一人称指示语的映射
    2、第二人称指示语的映射
    3、第三人称指示语的映射
五、结论

(10)认知视角下的汉英语篇指示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缘起
    1.2 选题意义和创新之处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
        1.3.1 研究对象
        1.3.1.1“指示语”和“语篇”的界定
        1.3.1.2“语篇指示语”的界定
        1.3.2 研究问题
    1.4 功能、认知语言学基本观点的运用
        1.4.1 理想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
        1.4.2 Bickerton(1990)的认知语言观
        1.4.3 原型范畴理论
        1.4.4 指示语语法化理论
        1.4.5 功能语法的例示理论
    1.5 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1.5.1 语料来源
        1.5.2 研究方法
        1.5.2.1 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方法
        1.5.2.2 描写基础上的解释归纳
        1.5.2.3 共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
    1.6 论文的结构框架
第2章 研究现状:指示语和语篇指示语
    2.1 指示语研究
        2.1.1 外国学者指示语研究的主要成果
        2.1.1.1 传统语言学视角
        2.1.1.2 认知视角
        2.1.2 中国学者的指示语研究现状
        2.1.2.1 指示语基本研究
        2.1.2.2 指示语的对比研究
        2.1.2.3 指示语的语言学理论研究
        2.1.2.4 指示语的认知研究
    2.2 语篇指示语相关研究
    2.3 对现有研究的评析
第3章 指示语和语篇指示语类型的确定标准
    3.1 指示语构成
    3.2 指示成分
    3.3 语篇指示语分类模式
第4章 汉、英语篇指示语的类型
    4.1 汉、英语篇指示语的分类设置
        4.1.1 人称性语篇指示语
        4.1.2 指示性语篇指示语
        4.1.3 空间时向性语篇指示语
        4.1.4 情态附加性语篇指示语
        4.1.5 连接性语篇指示语
    4.2 汉、英语篇指示语类型的对比统计分析
    4.3 典型汉、英语篇指示语的例示化对比分析
        4.3.1“这”、“那”、“this”、“that”的指示研究概观
        4.3.2“这”、“那”、“this”、“that”的指示系统和分类构成
        4.3.3“这”、“那”、“this”、“that”的情景指示
        4.3.3.1 手势性情景指示
        4.3.3.2 非手势性情景指示
    4.4 小结
第5章 汉、英语篇指示语的语篇功能
    5.1 汉、英语篇指示语心理距离指示功能及对比分析
        5.1.1 心理距离指示
        5.1.2 产生心理距离指示现象的四种可能
        5.1.3 语篇指示语的两种心理距离指示现象
        5.1.4 影响语篇指示语心理距离指示的四个因素
        5.1.5 汉、英语篇指示语“这”、“那”和“this”、“that”心理距离指示功能的对比统计分析
    5.2 汉、英语篇指示语的指向功能及对比分析
        5.2.1 汉、英典型语篇指示语的前指
        5.2.1.1“这”、“那”、“this”、“that”显性前指
        5.2.1.1.1 名词性显性前指
        5.2.1.1.2 谓词性显性前指
        5.2.1.1.3 小句性显性前指
        5.2.1.2“这”、“那”、“this”、“that”隐性前指
        5.2.1.2.1 蕴含性隐性前指
        5.2.1.2.2 联想性隐性前指
        5.2.1.2.3 概括性隐性前指
        5.2.2 汉、英典型语篇指示语的下指
        5.2.2.1“这”和“那”的下指
        5.2.2.2“this”和“that”的下指
        5.2.2.2.1“this”的下指
        5.2.2.2.2“that”的下指
        5.2.3 汉、英语篇指示语“这”、“那”和“this”、“that”指向功能的对比统计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汉、英语篇指示语的语法化问题
    6.1 语篇指示语语法化标准
    6.2 代名语篇指示词(Pronominal Deixis)语法化
        6.2.1 英语关系从句标记
        6.2.2 汉、英语篇中的句子连接词
        6.2.3 英语宾语从句标记
        6.2.4 小结
    6.3 饰名语篇指示词(Adnominal Deixis)语法化
        6.3.1 汉、英语篇指示语的不定指用法
        6.3.2 英语中的先行词
        6.3.3 汉语中的定冠词义
        6.3.4 汉语中的定语从句标记
        6.3.5 汉语中的所属关系词
        6.3.6 汉语中的泛指词
        6.3.7 汉语中的同位共指词
        6.3.8 小结
    6.4 汉、英语篇指示语“这”、“那”、“this”、“that”的语法化特征对比统计分析
    6.5 语篇指示语语法化的认知机制
        6.5.1 图式化模式
        6.5.2 隐喻模式
        6.5.3 转喻模式
    6.6 小结
第7章 总结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对研究问题的解读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指示语映射现象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合作型外交话语的话语空间建构研究 ——以中国“和合”话语为例[D]. 马倩.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俄汉成语空间隐喻对比研究[D]. 波丽娜(ANISIMOVA POLINA).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3]概念整合理论对指示映射现象的阐释[J]. 张翼,曾绪.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 [4]量词短语的生成类型学研究[D]. 杨烈祥. 湖南大学, 2019(01)
  • [5]教学支架语境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与话语缓和功能研究[J]. 彭圆.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8(05)
  • [6]基于概念合成理论的人称指示语研究[J]. 沈娇. 文存阅刊, 2018(19)
  • [7]俄汉人称指示语语用对比研究[D]. 刘艳瑛. 黑龙江大学, 2018(12)
  • [8]俄语空间语义范畴多维研究[D]. 黄雅婷. 黑龙江大学, 2018(12)
  • [9]礼貌原则视角下指示语映射现象分析[J]. 赵品一,吴薇,曹景凯. 青年文学家, 2018(06)
  • [10]认知视角下的汉英语篇指示语研究[D]. 甘时源. 吉林大学, 2017(09)

标签:;  ;  ;  ;  ;  

描述符映射现象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