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桶单核细胞闭式扩种技术

塑料桶单核细胞闭式扩种技术

一、单胞藻塑料桶封闭式扩种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魏盟智[1](2020)在《利用基因工程微藻预防石斑鱼神经坏死病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斑鱼是一种富含多种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海水食用鱼,也是我国东南沿海(福建、广东、海南)等地区重要水产养殖鱼类。近年来,在人工养殖石斑鱼过程中深受虹彩病毒病、肠炎、寄生虫病等多种疾病困扰,其中尤以病毒性神经坏死病(viral nervous necrosis,VNN)最为严重,该病在损害养殖户利益的同时也极大阻碍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VNN主要爆发于海水鱼类的育苗期间即幼鱼期和稚鱼期,是由病原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入侵鱼体,导致患病鱼行为异常,运动失衡,厌食绝食,最终死亡的一种大危害性、高发生率的病毒性疾病。距今为止,尚未发现有特效药物、有效疫苗或比较好的防治手段去预防或治疗该病,故到目前为止石斑鱼的养殖工作仍然受到很大的阻碍。因此本研究利用转基因微藻混合海水鱼饲料,投喂石斑鱼使其从幼苗阶段就开始获得持续性抗原免疫,来预防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本研究已从以下方面进行:生物饵料的筛选、纯化、保种、大规模培养;使用电击转化法将pMaa7IR/DGNNVIR表达载体转化入小球藻中,经筛选、DNA鉴定后选出转基因小球藻。先利用转基因小球藻配合海水鱼饲料制作混合饲料投喂石斑鱼,而后进行攻毒实验,并对其预防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平板划线法将小球藻保存于固体TAP培养基,并通过逐级扩大培养法进行扩大培养。使用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养殖小球藻,共获得纯净无污染的小球藻液1500L,将生产得到的小球藻用于石斑鱼混合饲料的制作。2、培养纯净无污染的轮虫作为石斑鱼养殖中的生物饵料,从养殖用水盐度、pH、饵料投喂量方面确定了“S”型褶皱臂尾轮虫养殖条件。经本研究结果显示养殖用水盐度20~30时,轮虫种群密度、日平均增殖率达到最大。盐度10~20时,种群密度随盐度升高而增加,当盐度低于10,随盐度降低轮虫增殖效率逐渐下降,盐度低于5轮虫彻底死亡;当pH在7.5~8.5范围时,种群密度、日平均增殖率达到最大值;在盐度、pH、温度等条件适宜情况下,本实验所设置的各个投喂量梯度中维持轮虫培养液中小球藻密度在5×106个/mL以上获得最大种群密度,故得出结论投喂间隔越短、投喂量越大,轮虫种群增长速率越快,最终可以达到的种群密度也会略有上升。3、使用电击转化法将pMaa7IR/DGNNVIR重组载体转入小球藻中,电击条件为:转化电压800V~1600V,脉冲长度032μs,脉冲间隔200ms,脉冲次数90次,电击2~3次;使用10μg/mL巴龙霉素固体TAP培养基进行筛选,并对已筛选过的小球藻进行DNA鉴定,最终获得8株转基因小球藻,对转基因小球藻进行扩大培养,共获得1500L转基因小球藻液。4、将采收的小球藻藻液离心,刮取藻泥,按藻泥:饲料(1:1)比例制作混合饲料,最终制得950g的混合饲料颗粒。使用混合饲料连续投喂石斑鱼,饲养10天后进行攻毒实验。将已经确定病毒拷贝数的病毒提取液(24copies/μL),使用腹腔注射的方法进行攻毒。攻毒过后从分子水平、细胞学水平、生物学水平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显示在攻毒48h后实验组石斑鱼眼、脑组织内病毒含量相比于对照组石斑鱼分别降低了 51.70%、48.47%、53.02%;攻毒48h后取石斑鱼眼、脑组织,制作组织切片可清晰看到鱼眼视网膜、脑组织开始出现空泡化病理变化;攻毒后第2、4、6、10、14天对各组石斑鱼取样测定石斑鱼体内神经坏死病毒拷贝数,结果表明,实验组石斑鱼体内病毒增长趋势、病毒拷贝数要低于对照组;攻毒14天后统计最终成活率。最终成活率:DGNNVRNAi1混合饲料组相较于对照组提高了 26.0%,DGNNVRNAi2混合饲料组相较于对照组提高了 22.0%,DGNNVRNAi3混合饲料组相较于对照组提高了 26.0%。综上所述,经实验结果分析表明转pMaa7IR/DGNNVIR基因小球藻在预防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方面有一定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在石斑鱼体内增殖。

陈志,陈启春,黄健,陈茂辉,连晨阳,李伟鹏,魏成陈[2](2019)在《福建沿海菲律宾蛤仔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菲律宾蛤仔是沿海主要养殖贝类,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和相关研究,总结一套菲律宾蛤仔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探究育苗过程中的藻类培育、亲贝催产、幼虫培育和附着变态关键技术,3批次育苗共使用亲贝3 500 kg,产卵330亿个,选优D形幼虫200亿只,稚贝100亿粒,后期结合土池培育,极大提高了菲律宾蛤仔苗种生产效率和产量,为菲律宾蛤仔全人工养殖推广和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田璐,李媛媛,陈晓玲,朱文博,李达,孙远远,郭建军[3](2018)在《紫彩血蛤育苗过程中单胞藻培育技术》文中指出单胞藻作为贝类育苗过程中的重要生物饵料,其培育技术是贝类繁育的重要环节。因此为探索研究紫彩血蛤(Nuttallia olivacea)苗种繁育中所需单胞藻培育及投喂技术,结合日照地区水文条件开展紫彩血蛤苗种单胞藻培育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多种藻类分阶段混合投喂有助于紫彩血蛤幼虫发育。总结实验结果得到一套繁育速度快、密度高的单胞藻培育技术,及其适宜紫彩血蛤幼虫发育的投喂方式,以期为紫彩血蛤苗种繁育提供理论支撑。

刘海娟,陈瑞芳,曾梦清,游出超[4](2014)在《单胞藻扩大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对单胞藻的扩大培养技术进行综述,并对贝类育苗生产过程中的单胞藻培养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为大规模单胞藻培养提供参考。

邹丽珍[5](2014)在《贝类育苗中单胞藻饵料的稳定供应》文中提出海洋经济贝类的人工育苗是海洋经济贝类养殖的瓶颈,而贝类人工育苗的关键在于单细胞藻类的培养,如何提供优质稳定的单细胞藻类决定着贝类人工育苗的成败。在西施舌和双线紫蛤人工育苗生产过程中,常因藻类供应不足导致育苗失败。本文拟从单胞

滕瑜,李娟,王志勇,沈建,王彩理[6](2013)在《高效能培养单胞藻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用高效能封闭装置对单胞藻进行半连续培养,提高了单胞藻生产的稳定性,适合大规模生产性培养,可解决四角蛤净化保活期间单胞藻的持续供给问题,为实际生产应用提供可靠的保证。

罗永成[7](2013)在《贝类育苗单胞藻培养技术》文中提出随着贝类人工育苗技术的发展,单胞藻饵料的培育已成为育苗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在贝类人工育苗过程中,需要培养大量的优质单胞藻作为幼体贝的饵料。单胞藻培养的好坏,直接影响育苗的成败。一、一级培养(保种室)1.培养设施为在贝类人工育苗季节保存高纯度的优质藻种,育苗厂应具备专用的保种室,其面积大小依据规模而定。保种室四面用玻璃窗采光,并加装人工光源,以备阴雨天光线不足时使用。若是

李林[8](2013)在《海洋富油微藻固碳培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现今利用海洋微藻生产生物柴油成本高,海洋微藻生产生物柴油的大规模商业化仍然受到制约,因此选育生长速度快,油脂含量高,C02耐受性强,且环境适应性好的富油海洋微藻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富碳培养对海洋富油微藻油脂积累特性的影响三株海洋富油微藻: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CCMM5001)、一种等鞭金藻(Isochrysis sp. CCMM5002)和一种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sp. CCMM7001),研究了它们在通入0.03%(空气)、5%、10%三个浓度CO2培养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同时考察了其总油脂及中性脂的累积情况。结果显示,富碳培养有利于这三株海洋微藻的生长,但最适生长的CO2浓度不同。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CCMM5001)和等鞭金藻(Isochrysis so. CCMM5002)在通入10%CO2时具有最大产率,分别达到182.28±7.07mg·L-1·d-1和164.22±7.10mg·L-1·d-1,而微拟球藻在通入5%时具有最大产率,达到122.25±1.17mg·L-1·d-1,随着CO2浓度的增加,三株海洋微藻的总脂含量和中性脂含量有明显提高。在通入10%CO2条件下,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CCMM5001)、等鞭金藻(Isochrysis sp. CCMM5002)和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sp. CCMM7001)的总脂含量分别达到45.15±4.03%、47.15±1.20%、41.20±1.69%;从中性脂的累积规律来看,三株藻均在平台期的累积达到最大,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三株藻种适合制备生物柴油的C14-C18系脂肪酸相对含量在不同CO2条件下基本保持不变,维持在90%左右。2.利用光生物反应器对富碳培养的研究光生物反应器正交试验表明,等鞭金藻最适的收获时间为培养期的第八天。而根据生物量干重、细胞密度、总脂和总脂产率随四个因子的变化情况可得出,此等鞭金藻的最适生长条件为:f营养盐、108.01μmol·m-2·s-1的光照强度、20℃温度以及10%的CO2浓度。四个因子对等鞭金藻的脂肪酸组成和其组成的相对含量影响都很小,特别是C14-C18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这说明,等鞭金藻生产生物柴油的脂肪酸组含量相对稳定,生物柴油的品质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小。3.富油微藻开放式富碳培养下生长特性及油脂积累特性研究两株海洋微藻开放式培养基本在第10天收获,此时油脂积累达到最大。球等鞭金藻的室外开放式培养营养盐为f、C02浓度为10%,油脂浓度、单位面积生物量产率、单位面积油脂产率、比生长率、微藻的C含量、CO2固定率和CO2利用率都是最优,生长指标分别为:39.95%±0.77%、13.46±0.27g·m-2·d-1、5.38±0.10g·m-2·d-1、0.25d-1·0.00d-1、45.98%±1.75%、113.46±4.58mgCO2·L-1·d-1、5.78%±0.28%。同样,微拟球藻在营养盐为f、CO2浓度为10%油脂浓度、单位面积生物量产率、单位面积油脂产率和比生长率都是最优,其生长指标分别为:37.91%±0.58%、12.21±0.05g·m-2·d-1、4.63±0.07g·m-2·d-1、0.20±0.01d-1,而最大的C含量、CO2固定率和CO2利用率则分别为50.88%±2.01%、126.72±4.18mgCO2·L-1·d-1、6.45%±0.21%。由上述生长条件的优化实验表明三株海洋微藻作为富油高固碳优良藻株,具备用于海洋生物质能耦合CO2减排开发的潜力。

王同辉[9](2011)在《海洋微藻的分离、无菌化和异养培养》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得到无菌藻株并进行异养实验,本实验采用抗生素法对小球藻C95(Chlorella sp.),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和球等鞭金藻8701(Isochrysis galbana)三种微藻进行了无菌化实验。研究选取了卡那霉素(kanamycin)、链霉素(streptomycin)、新霉素(neomycin)、青霉素(penicillin)和庆大霉素(gentamycin)五种抗生素,在终浓度100 mg/L、200 mg/L、400 mg/L时分别对三种藻进行了抗生素敏感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五种抗生素均对小球藻C95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抑制;除链霉素外,其它四种抗生素对三角褐指藻均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球等鞭金藻8701对五种抗生素敏感性变化较大,链霉素在低浓度时有明显促进作用(P<0.01),卡那霉素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其它三种抗生素在高浓度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从小球藻C95、三角褐指藻和球等鞭金藻8701中分别分离出5株、5株和3株细菌菌株,分别标记为A1-A5、B1-B5和C1-C3,并进行了抗生素的抑菌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小球藻中只有新霉素在高浓度时可以很好的抑制A4,但同时新霉素对A1无效,其它四种抗生素均能有效抑制除A4菌株外的其他菌株。三角褐指藻中卡那霉素能有效抑制B4菌株,但对B3无效,新霉素可以有效抑制4株细菌,其它3种抗生素只能有效抑制3株细菌。球等鞭金藻8701中的C3仅在高浓度的新霉素中才能被有效抑制,但新霉素对C1无效,庆大霉素对3株细菌均不能有效抑制,卡那霉素仅抑制C1,链霉素和青霉素可有效抑制C1和C2。结合抑菌效果,针对每株藻设计出两组抗生素组合进行无菌化实验,每组三种抗生素,分三次加入。结果表明该组合可以抑制大部分细菌,但不能完全杀灭。根据此实验结果对下一步实验进行调整。采用重新设计抗生素组合,或在f/2异养培养基上追加相同抗生素组合,或传代追加三次抗生素组合,用这三种方法进一步对藻株进行无菌化培养。结果表明,重新设计的抗生素组合及f/2异养培养基上追加抗生素使小球藻C95达到了无菌化的效果,而追加抗生素组合实验中的细菌未减反增。进一步对无菌化小球藻C95在两种异养培养基上进行了异养驯化。经过20天的驯化,小球藻C95可进行异养培养。且在两种异养培养基中,小球藻C95的生长差别较大,表明培养基是影响异养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同时还分别从青岛和海南两地采集水样并采用平板法进行了微藻的分离,共分离得到24株微藻。采用干重法对其中20株微藻进行了生物量的测定,同时利用ITS序列对其中13株藻的系统发生及分类地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3株藻共聚为三支,分属于栅藻科链带藻属(Desmodesmus)、盘苔藻属(Blidingia)和小球藻属(Chlorella)。实验还利用无菌化实验的结果对其中的4株分离藻进行了无菌化处理,并获得了1株无菌藻株。

王蒙,李纯厚,戴明[10](2009)在《以海洋微藻为原料提取生物燃料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能源短缺已经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各国科学家将目光投向生物燃料。然而由于大量使用玉米、大豆等农产品生产生物乙醇等燃料,导致生物燃料"与人争粮"和"与粮争地"现象严重。文章综述了用于提取生物燃料的海洋微藻藻种的筛选、纯化、大规模培养及采收方法的优缺点以及生物燃料的提取工艺等方面的主要进展,并对该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

二、单胞藻塑料桶封闭式扩种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胞藻塑料桶封闭式扩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基因工程微藻预防石斑鱼神经坏死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研究现状
        1.1.1 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概述
        1.1.2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临床症状
        1.1.3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传播途径
        1.1.4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地理分布
        1.1.5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防控
        1.1.6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检测与诊断技术
    1.2 微藻的应用现状
        1.2.1 微藻概述
        1.2.2 微藻的应用
    1.3 褶皱臂尾轮虫的应用现状
        1.3.1 褶皱臂尾轮虫介绍
        1.3.2 褶皱臂尾轮虫的应用
    1.4 本实验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1.4.1 实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2 实验技术路线
2. 微藻的保种和扩大培养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藻种的保存
        2.2.2 微藻的扩大培养
        2.2.3 两种生物反应器培养藻类对比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3. 轮虫的培养
    3.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3.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测定pH对褶皱臂尾轮虫影响的方法
        3.2.2 测定盐度对褶皱臂尾轮虫影响的方法
        3.2.3 测定投喂间隔对褶皱臂尾轮虫影响的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pH对褶皱臂尾轮虫生长的影响
        3.3.2 盐度对褶皱臂尾轮虫的影响
        3.3.3 投喂间隔对褶皱臂尾轮虫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4. 转化小球藻(HOC5)及鉴定
    4.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pMaa7IR/DGNNVIR表达载体转化小球藻HOC5
        4.2.2 转基因小球藻的鉴定
        4.2.3 转pMaa7IR/DGNNVIR小球藻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电击法转化小球藻HOC5及筛选
        4.3.2 小球藻藻株转化子DNA检测
        4.3.3 转DGNNVRNAi载体小球藻的基因相对表达量
    4.4 讨论
    4.5 小结
5. 转基因小球藻的保种、扩培以及混合饲料的制作
    5.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转基因小球藻的保种
        5.2.2 藻株的扩大培养及收集
        5.2.3 转基因小球藻混合饲料的制作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6. 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诊断
    6.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6.2 实验方法
        6.2.1 发病情况调查
        6.2.2 寄生虫病检查
        6.2.3 细菌、真菌性传染病检查
        6.2.4 病毒性疾病检查
    6.3 结果与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7. 转基因小球藻预防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实验
    7.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7.1.1 实验材料
        7.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7.2 实验方法
        7.2.1 转基因小球藻混合饲料投喂石斑鱼
        7.2.2 神经坏死病毒提取液滴度的测定
        7.2.3 攻毒石斑鱼试验
        7.2.4 转基因小球藻预防VNN效果评价
    7.3 结果与分析
        7.3.1 转基因小球藻投喂石斑鱼
        7.3.2 最佳注射神经坏死病毒提取液滴度的确定
        7.3.3 攻毒石斑鱼结果
        7.3.4 转基因小球藻预防石斑鱼VNN效果评价
    7.4 讨论
    7.5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2)福建沿海菲律宾蛤仔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育苗设施
    1.2 育苗用水
    1.3 藻类培养
    1.4 亲贝使用及检查
    1.5 亲贝暂养促熟
    1.6 亲贝催产
    1.7 孵化选育
    1.8 幼体培育
    1.9 幼体附着
    1.10 稚贝培育
2 结果与分析
    2.1 亲贝使用
    2.2 幼虫培育和附着
    2.3 稚贝培育
3 讨论与结论
    3.1 生物饵料的选择
    3.2 催产和孵化的注意事项
    3.3 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

(3)紫彩血蛤育苗过程中单胞藻培育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单胞藻培育技术
    1.1 培养设施
    1.2 培养用水
    1.3 一级培养 (保种)
    1.4 二级培养
    1.5 三级培养 (生产性培养)
    1.6 营养盐
2 紫彩血蛤幼虫不同发育阶段投喂情况
3 总结

(4)单胞藻扩大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扩大培养方法
    1.1 培养用海水
    1.2 培养设施
    1.3 培养方法
    1.4 培养管理措施
2 敌害生物防治方法
    2.1 培养用车间内的清理消毒
    2.2 培养用水的消毒
    2.3 接种
    2.4 培养管理
3 生产应用情况
4 生产实践总结

(5)贝类育苗中单胞藻饵料的稳定供应(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分析

(6)高效能培养单胞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培养装置及方法
    1.1 单胞藻培养装置
    1.2 培养室
    1.3 供水供气系统
    1.4 余氯的简易检测方法
2 工艺流程
    2.1 藻种培养
    2.2 扩种培养
    2.3 复合薄膜袋培养
        2.3.1 准备工作
        2.3.2 加水和营养盐
        2.3.3 接藻种
        2.3.4 日常管理
        2.3.5 收获和再培养
        2.3.6 薄膜袋的再利用
        2.3.7 注意事项
3 讨论

(8)海洋富油微藻固碳培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海洋微藻固碳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前言
    1.1 海洋微藻
        1.1.1 海洋微藻耐高CO_2的种类和能力
        1.1.2 海洋微藻耐高CO_2的基因基础
    1.2 影响海洋微藻固碳的环境因素
        1.2.1 光照强度对海洋微藻固碳的影响
        1.2.2 温度对海洋微藻固碳的影响
        1.2.3 pH值对海洋微藻固碳的影响
        1.2.4 溶解氧对海洋微藻固碳的影响
        1.2.5 盐度对海洋微藻固碳的影响
        1.2.6 煤炭烟气对海洋微藻的固碳的影响
    1.3 海洋微藻的固碳培养方式
        1.3.1 开放式光生物反应器
        1.3.2 密闭式光生物反应器
        1.3.3 海洋微藻的CO_2减排培养体系研究进展
    1.4 海洋微藻富碳条件下的生理变化
    1.5 展望
第二章 富碳培养对海洋富油微藻油脂积累特性的影响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海洋微藻
        2.1.2 仪器与试剂
        2.1.3 实验
        2.1.3.1 海洋微藻培养
        2.1.3.2 细胞密度和生物量的测定
        2.1.3.3 中性脂的分析
        2.1.3.4 微藻总脂提取和脂肪酸分析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CO_2浓度对三株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
        2.2.2 不同CO_2浓度下海洋富油微藻中性脂累积特性
        2.2.3 CO_2浓度对微藻生长率及油脂产率的影响
        2.2.4 不同富碳培养条件下的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光生物反应器对富碳培养的研究
    前言
    3.1 实验材料
        3.1.1 藻种来源
        3.1.2 试剂及仪器
    3.2 实验
        3.2.1 正交实验设计
        3.2.2 细胞密度、生物量和CO_2固定率的分析
        3.2.3 中性脂的分析
        3.2.4 微藻总脂提取和脂肪酸分析
        3.2.5 极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光生物反应器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3.2 各项生长指标的分析
        3.3.3 极差分析结果
        3.3.3.1 极差分析各项生长指标的规律变化
        3.3.3.2 极差分析光得到的最优结果
        3.3.4 脂肪酸组成的结果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富油微藻开放式富碳培养下生长特性及油脂积累特性研究
    前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藻种来源
        4.1.2 试剂和仪器
    4.2 实验
        4.2.1 海洋微藻培养
        4.2.2 生物量产率、比生长率、油脂含量和油脂产率分析
        4.2.3 脂肪酸分析
        4.2.4 微藻的C含量、CO_2固定效率以及CO_2利用率的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海洋微藻培养地的自然条件变化和藻液物理参数变化
        4.3.2 两种海洋微藻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生长曲线
        4.3.3 两种海洋微藻的中性脂动态积累过程
        4.3.4 两株海洋微藻的收获干重(DW)及油脂含量
        4.3.5 两种海洋微藻的单位面积生物量产率、单位面积油脂产率和比生长率
        4.3.6 两株海洋微藻的C含量、CO_2固定率及利用率
        4.3.7 脂肪酸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海洋微藻的分离、无菌化和异养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微藻概述
    0.2 微藻中的生物活性物质
    0.3 微藻的分离
    0.4 微藻的培养
        0.4.1 微藻的自养培养
        0.4.2 微藻的异养培养研究
    0.5 微藻主要无菌化方法及无菌化研究进展
        0.5.1 物理方法
        0.5.2 化学方法
        0.5.3 抗生素的使用
    0.6 ITS 在微藻鉴定中的应用
    0.7 微藻的工业化生产
    0.8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技术路线
1 三种微藻的无菌化试验
    1.1 实验材料
        1.1.1 藻种来源
        1.1.2 抗生素的选取和来源
        1.1.3 藻种培养
    1.2 实验方法
        1.2.1 抗生素敏感性实验
        1.2.2 抗生素单因素抗菌性检测
        1.2.3 抗生素除菌
        1.2.4 无菌检测
        1.2.5 统计分析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3.1 五种抗生素对三种微藻的生长影响
        1.3.2 抗生素单因素抗菌性检测
        1.3.3 抗生素的组合
        1.3.4 抗生素组合除菌实验结果
        1.3.5 重新设计的除菌组合
        1.3.6 传代追加抗生素实验结果
        1.3.7 异养培养基中追加抗生素组合的结果
    1.4 讨论
        1.4.1 关于除菌用抗生素的选用
        1.4.2 微藻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1.4.3 抗生素的运用
        1.4.4 抗生素的追加
    1.5 小结
2 自然海区微藻的分离与鉴定
    2.1 藻种的分离
        2.1.1 样品的采集
        2.1.2 藻种分离
        2.1.3 藻种纯化
        2.1.4 藻种培养
        2.1.5 藻种保存
        2.1.6 分离微藻的生物量的测定
    2.2 藻种的ITS 序列分析
        2.2.1 实验材料
        2.2.2 DNA 的提取
        2.2.3 DNA 电泳
        2.2.4 5.8S 和ITS 序列的扩增与测序
    2.3 分离藻种的除菌试验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藻种的分离
        2.4.2 藻种的生物量
        2.4.3 分离藻株5.8S 和ITS rDNA 基因分子系统学分析
        2.4.4 几株分离藻种的无菌化试验结果
    2.5 讨论
        2.5.1 天然藻种的分离与鉴定
        2.5.2 抗生素的推广试用
    2.6 小结
3 小球藻 C95 的异养培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来源
        3.1.2 实验设计
        3.1.3 测定方法
    3.2 结果
        3.2.1 异养小球藻与自养小球藻对比
        3.2.2 异养小球藻C95 的生长情况
    3.3 讨论
        3.3.1 小球藻异养的发现与机制
        3.3.2 影响小球藻异养的因素
    3.4 小结
    参考文献
4 生产实践
    4.1 实习目的
    4.2 实习时间
    4.3 实习地点
    4.4 实践内容
        4.4.1 藻种培养
        4.4.2 常见异常情况的分析与处理
        4.4.3 饵料的投喂
    4.5 实践总结
致谢
个人简历

(10)以海洋微藻为原料提取生物燃料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藻种的筛选
2 微藻的大规模培养
3 微藻的采收
    3.1 化学絮凝法
    3.2 离心法
    3.3 气浮法
4 生物燃料的提取
    4.1 物理转化途径
    4.2 生物化学转化途径
    4.3 热化学转化途径
        4.3.1 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
        4.3.2 生物质直接液化技术
        4.3.3 热解
        4.3.4 气化
5 发展与展望

四、单胞藻塑料桶封闭式扩种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基因工程微藻预防石斑鱼神经坏死病研究[D]. 魏盟智.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6)
  • [2]福建沿海菲律宾蛤仔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J]. 陈志,陈启春,黄健,陈茂辉,连晨阳,李伟鹏,魏成陈. 福建农业科技, 2019(07)
  • [3]紫彩血蛤育苗过程中单胞藻培育技术[J]. 田璐,李媛媛,陈晓玲,朱文博,李达,孙远远,郭建军. 河北渔业, 2018(03)
  • [4]单胞藻扩大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J]. 刘海娟,陈瑞芳,曾梦清,游出超. 科技创新导报, 2014(17)
  • [5]贝类育苗中单胞藻饵料的稳定供应[J]. 邹丽珍. 科学养鱼, 2014(03)
  • [6]高效能培养单胞藻方法研究[J]. 滕瑜,李娟,王志勇,沈建,王彩理. 山东农业科学, 2013(07)
  • [7]贝类育苗单胞藻培养技术[J]. 罗永成. 新农业, 2013(11)
  • [8]海洋富油微藻固碳培养技术研究[D]. 李林. 青岛科技大学, 2013(07)
  • [9]海洋微藻的分离、无菌化和异养培养[D]. 王同辉.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6)
  • [10]以海洋微藻为原料提取生物燃料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 王蒙,李纯厚,戴明. 南方水产, 2009(02)

标签:;  ;  ;  ;  ;  

塑料桶单核细胞闭式扩种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