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 WDM 限时 RAM 的新 OPS 节点结构

具有 WDM 限时 RAM 的新 OPS 节点结构

一、A New OPS Node Structure with WDM Time-Limited RAMs(论文文献综述)

程兵[1](2013)在《基于FPGA的光分组交换边缘节点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业务的迅猛发展以及高速数据业务的爆炸式增长,当今信息社会对光网络的传输带宽和交换容量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目前光网络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提高交换节点信息处理速率。光分组交换(OPS,Optical Packet Switching)是一种新型的光交换方式,它是解决交换节点光电转换“电子瓶颈”的根本途径和未来全光网络的关键技术。OPS开发了光纤巨大的带宽资源并且具有直接在光域进行数据交换的能力。OPS网络具有灵活度高、对数据速率和格式透明、易于管理和可重构等特点,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全光网络的理想承载平台。OPS网络节点一般分为核心节点和边缘节点。本论文对OPS网络中的边缘节点进行了研究。本论文的工作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易于实现的汇聚算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三种固定门限值汇聚算法的仿真模型,从IP分组丢失率、延时和吞吐量等三个方面研究了汇聚算法对网络性能的影响,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三种固定门限汇聚算法能有效的提高网络性能,而且同时固定长度和时间门限算法比其他两种固定门限算法具有优越性并了最优算法进行研究。(2)对光分组交换边缘节点的汇聚模块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固定长度和时间门限汇聚算法的汇聚模块的硬件设计方案,并且采用基于FPGA(Field ProgrammableGate Array)硬件实现的方式完成了边缘节点汇聚模块的硬件设计;本论文还对汇聚模块进行了功能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汇聚模块能实现对输入IP分组的汇聚功能。(3)本论文介绍了一种简易的边缘节点以太网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控制器的硬件实现方法,完成了基于Xilinx KC705开发板的以太网MAC层控制器的设计。基于开发平台,我们对设计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设计实现了接入模块的数据帧发送功能,能够满足以太网实际应用的需求。

张海芳[2](2013)在《光突发交换网络中基于突发包分段的冲突解决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通信科技高速发展,新型业务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用户接入和使用,强劲地推动着光网络的传输带宽和交换速率向更高的层次发展。DWDM技术的成熟并商用,为光网络提供了近似无限的带宽资源和传输容量,成为目前=干网络的核心传输技术。为了克服“电子瓶领”等缺点,Chunming Qiao等人提出了光突发交换(OBS)技术。OBS技术具有交换粒度适中、全光透明传输、波长资源预留协议高效、可以有效挖掘波分复用技术的带宽资源等特点,被认为是下一代光网络实现IP-over-WDM的核心交换技术。在OBS网络中,由于采用单向资源预留协议,在重叠的时间内,两个或多个突发数据包要求从相同的端口和数据信道传送时,就会导致突发包的冲突,从而降低网络带宽的利用效率。因此,如何降低突发数据包的丢失概率,既是OBS网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OBS网络是否会走向实用的关键之一。首先,本文研究了OBS网络体系结构以及核心节点、边缘节点的功能,综述了其基本共作原理和三大核心技术,简述了每项技术所采用的核心算法;在此基础上对OBS网络中几种传统冲突解决方法的工作原理、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其次,为了解决单一冲突解决方法在处理突发数据包之间冲突问题时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突发包分段和有限波长转换的冲突解决方法。该算法的采用“先分段后波长转换”的思想,通过在核心节点配置波长转换器,把分割的发生冲突突发包转换到空闲的波长信道上进行传输处理。当冲突发生时,首先对低优先级突发包进行分段处理;不冲突部分直接在事先预留的输出数据信道上处理,冲突部分通过波长转换器转换到空闲的波长信道上。仿真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突发包传输的完整性,有效地提高了OBS网络的传输性能最后,对OBS网络中基于分段和波长转换(BSWC)、分段和光缓存(BSOB)以及分段和偏射路由(BSDFD)冲突解决方法行了数学建模和理论推导,在此基础上对BSWC和BSOB冲突解决方案的综合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显示:当网络负荷较高时,采用BSOB算法对降低突发数据包的丢失概率效果比较明显;当网络负荷较低时,采用BSWC方法对降低突发数据包的丢失概率效果比较明显。

王孝莲[3](2013)在《GMPLS/OBS混合网络QoS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光突发交换技术OBS结合了OCS和OPS两种交换技术的优点,有效缓解了传统光网络中的电子瓶颈问题,是构建下一代光互联网最有前途的光交换方式。将基于GMPLS的控制平面技术引入OBS网络,可以利用GMPLS提供的完善的流量工程,有效的提高OBS网络性能,同时也可以合理分配流量在网络的有效传输,减少网络拥塞引起的丢包率。论文针对基于GMPLS的光突发交换网络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采用理论分析和仿真方法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简述了GMPLS/OBS混合网络采用的模型,边缘节点以及核心节点的结构形式以及协议在混合网络的交互过程,重点研究了流量工程在混合网络的实现机制以及基于突发数据包到达时间的丢弃策略。针对传统的流量工程实现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链路状态广播消息拓展的改进流量工程实现机制,通过提前获取下一节点的资源占用率并通过约束路由算法建立路径,降低因无法获得足够资源而导致的数据丢弃,从而实现资源在各个节点的合理运用,仿真分析表明改进的流量工程实现机制可以明显的改善网络的丢包率。在对OBS网络突发解决机制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突发数据包BDP到达时间的丢弃策略,采用波长调度与丢弃算法相结合的方式,可在BDP与BCP到达时间不一致时解决尾部丢弃机制的虚假竞争问题,及时更新BCP包。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可以有效地降低包损失率,较好地支持了网络的服务质量。

纸少瑜[4](2012)在《光码标签边缘节点及FEC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分组交换是当前分组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了光交换技术和分组交换技术的共同优点,克服了以往电路交换的不足,能够实现信号在光域高速传输,提高了带宽利用率,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而在光网络中引入MPLS技术,通过标签来标识路径,解决了路由瓶颈问题。采用波长作为标签,会造成交换粒度大,在用户接入量增加时会出现标签数量不足,引起丢包的问题,还会影响数据在核心网络的交换速率。因此采用波长标签无法支持多粒度的业务需求,不能对带宽进行有效分配和资源的统计复用。同时OPS也有它的不足:数据在核心节点不能进行并行处理,无法对数据包的重叠提供支持,影响了网络吞吐量。首先,本文在研究分组交换网络和标签交换网络的基础上,结合OCDM技术构建了光码标签交换网边缘节点的结构,并对设计的各个模块的工作原理进行了研究。OCDM技术在分组标签交换中的引入,充分利用了波长的带宽资源,避免了网络中标签不足的问题,简化了核心节点结构。引入光码标签后,标签在核心节点可以进行并行处理,净荷透明地通过,实现了快速光交换。其次,提出了转发等价类(FEC)分组结构的设计方案。分组结构适合变长数据包的传输,在核心节点能够实现对标签信息的并行处理,提高了处理效率。最后,针对开销比对网络传输性能的影响,对FEC结构中的各参量与开销比的关系进行了仿真研究;为适应数据的变长传输,文中采用固定时隙算法对数据包进行封装,并对分组长度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理论推导,对达到率和封装时延与丢包率的关系进行仿真分析。

郑少忠[5](2011)在《10Gbps光分组交换网络的边缘汇聚和组网技术》文中提出经过几十年高速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之一。而互联网的发展也催生了大量的互联网应用,这又促使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然而目前的互联网发展遇到了诸多瓶颈,例如带宽、可扩展性和安全性等。因此,研究和发展下一代互联网成为一种趋势。其中,光分组交换(OpticalPacketSwitching,OPS)网络是实现下一代互联网的可行方案。OPS技术一经提出,便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目前已经逐步走向实用化。论文工作中构建了一个实用的环形OPS网络。该网络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充分发挥了分组交换的灵活性,大大提高了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能避免使用光随机访问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来解决分组交换网络中的竞争冲突。该环形OPS网络的总速率达到10Gb/s,同时兼容吉比特和万兆比特以太网业务。在此过程中,论文深入地研究了10Gbps光分组交换网络的边缘汇聚技术和组网技术。边缘汇聚技术降低了系统对光开关以及其他光器件的速度要求,提高网络的效率。论文研究了适用于突发OPS网络并支持边缘汇聚的网络帧结构,并根据器件物理特性、网络误码率、比特同步和字节同步对帧结构的参数进行研究和优化,最终提出一组优化后的网络帧结构参数值。论文在研究了边缘节点的业务特性后,提出了适用于边缘节点的10Gbps业务接口的软硬件方案,并研究了软硬件实现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具有边缘汇聚功能的10Gbps业务接口。环形OPS网络的组网技术主要包括光标签技术和高速光开关技术。论文深入研究了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SOA)高速光开关的实现,并利用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的光码标签技术实现了网络的光标签处理单元。最终,论文构建了一个总速率为10Gbps,兼容吉比特和万兆比特以太网业务的实用环形OPS网络实验平台,并成功进行了IP业务的传输。

楚翠英[6](2011)在《OBS网络中竞争解决方案的研究》文中认为摘要:光突发交换是目前光网络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它结合了光路交换和光分组交换的优点,克服了它们的部分缺点,是两者之间的一种平衡选择。光突发交换技术能够满足业务的多样性和突发性的要求,是一种比较有前途的光交换技术。目前,光突发交换技术中仍有较多难题有待解决,其中突发数据包之间的竞争问题是其关键技术之一,它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网络性能。本文以光突发交换网络中的竞争解决机制作为研究对象,对各种竞争解决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在已有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LAUC-VF-BS解决方案。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从整体上对光突发交换网络的体系结构、核心节点和边缘节点的结构和功能、光突发交换的工作原理等理论知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详细的分析了边缘节点的汇聚算法、光突发交换网络中的控制协议。其次,对光突发交换网络中核心节点数据信道调度算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重点分析了LAUC、LAUC-VF和ODBR三种算法的性能。同时对光突发交换网络中突发数据包竞争解决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重点分析了光缓存、波长变换、偏射路由、突发包分段等几种竞争解决方案的性能。最后,在突发包分段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竞争解决方案LAUC-VF-BS,该方案是将LAUC-VF和突发包分段两者结合起来,以充分利用突发包之间的间隔。为了证明该方案的可行性,建立了仿真平台,给出了仿真平台中各部分的主要实现过程,并从分组丢失率、链路利用率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显示,利用LAUC-VF-BS可以有效的降低网络的分组丢失率,提高链路利用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网络的性能。

李明浩[7](2010)在《先进调制格式的产生及其全光信号处理》文中研究指明先进调制格式因其在频谱利用率和抗色散或抗非线性上的优异性,成为了未来光通信系统中最有潜力的技术之一,而全光信号处理是未来高速大容量全光交换网络的关键技术。目前,全光信号处理技术还主要针对的是传统的开关键控(OOK)调制格式。本论文围绕新型先进调制格式的产生及其相关的全光信号处理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改进的40G/bs载波抑制频率调制(FSK)信号产生方案,并且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考查了新产生FSK信号的传输性能。详细讨论了平衡探测、鉴频滤波器中心频率与信号中心频率失谐以及滤波器带宽变化对FSK信号质量的影响。而且,为改善生成FSK信号的质量,对产生方案进行了优化。基于延时干涉仪(DI)和光延时线,提出了一个利用归零差分相位调制(RZ-DPSK)信号差分解调产生相位辅助40-Gbs曼彻斯特(Manchester)信号的方案,并实验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由于光谱更窄,新生成的相位辅助Manchester信号比传统单纯强度调制的Manchester(ASK-Manchester)信号具有更好的抗色散能力。(2)基于载波抑制FSK信号,提出了一种适用与光标记交换网络的新型频率调制信号/强度调制(FSK/IM)正交调制格式并利用仿真进行了验证。其中,载荷用40Gb/s FSK信号调制,标记用2.5Gb/sIM信号调制。不仅详细讨论了标记调制深度以及信号传输距离对FSK/IM信号接收性能的影响。而且,还给出了优化标记调制深度取值范围的方法。仿真验证了利用半导体光放大器(SOA)的增益饱和效应实现FSK/IM信号标记更新的过程,考查了标记擦除前FSK/IM信号的传输距离、标记调制深度以及更新时SOA的工作点参数变化时对标记擦除后信号质量的影响。(3)对基于SOA中四波混频(FWM)效应的FSK/IM正交调制信号的波长转换进行了仿真研究。考查了信号与泵浦的频率失谐以及IM调制深度对转换后载荷与标记信号质量的影响。详细分析了泵浦光和信号光之间的功率比变化时对波长转换结果的影响,区分了FWM波长变换对于FSK/IM正交调制格式的透明转换区和不透明转换区。提出了一种基于全光波长转换器的新型多功能分组转发单元,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分析。该单元可以简便地提供对不同类型的数据分别进行透明的波长转换和带标记更新波长转换的功能。(4)提出了一种将40Gb/s FSK信号作为下行信号,2.5G/bs IM信号作为上行信号的高速波分复用式-光无源接入网络(WDM-PON)方案,并对系统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讨论了通带宽度、频率调制到强度调制转换(FSK-to-IM)以及单纤双向系统中寄生反射等问题对信号质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仿真分析了携带2.5Gb/s IM下行广播信号的’WDM-PON。方案中,在下行广播信号被反射式SOA(RSOA)擦除的同时上行信号也被调制到下行载波上。此外,该方案与无线接入系统融合的一种混合应用方案也被提出并验证。(5)基于增益透明SOA(GT-SOA)的交叉相位调制(XPM)效应,提出了一种全光实现10Gb/s反转RZ信号/差分相位调制信号(IRZ/DPSK)正交调制的方案,并对信号的传输性能进行了仿真。讨论了DPSK信号的中心波长,SOA注入功率的变化以及保持光的作用对正交调制后IRZ/DPSK信号质量的影响。此外,以DPSK作为广播信号,同时产生多路IRZ/DPSK信号的WDM-PON方案也被提出并仿真。并依此提出了一种有助于实现接入网中信号透明复用的全光非本地信号接入方案。(6)理论分析了利用SOA的交叉增益压缩(XGC)效应实现信号再生的机理,推导了考虑和不考虑增益压缩时SOA的传递函数,以及SOA输出噪声同相和正交分量的方差。讨论了SOA注入功率、物理参数和输入噪声带宽等对SOA噪声压缩效应的影响。并将利用SOA的XGC效应对40Gb/s PolSK信号2R再生的仿真结果与理论推导的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7)利用SOA的XGC效应,实验研究了10Gb/s PolSK信号,40Gb/s NRZ-DPSK信号以及40-Gb/sNRZ/RZ-FSK信号的2R再生,分析了SOA后级联滤波器、DPSK信号解调以及信号的光信噪比对再生效果的影响。

张瑾[8](2010)在《HCBS混合光交换网络研究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宽带通信网络有了巨大的发展。但企业及个人用户对计算机网络应用的不断增多以及点到点多媒体流和基于IP的实时业务的快速增长使得网络通信量猛增,现有网络已经不堪重负,基于波分复用(WDM)的光网络正在成为主要的下层传送网络。WDM光网络包括基于“电路交换”模式的光电路交换(OCS)网络和基于“分组交换”模式的光突发交换(OBS)网络及光分组交换(OPS)网络。OCS适用于传送持续时间长、延时要求高的业务流,OPS/OBS能较好的支持突发性业务,但OPS还无法大面积商用,OBS则存在丢包率高、延时较大等缺陷。鉴于此,研究人员提出了将多种光交换技术结合的混合光交换网络。第一章主要介绍现有的混合光交换网络,主从型混合光交换网络、平行型混合光交换网络以及集成型混合光交换网络。分别从网络结构、节点功能、转发流程等方面对三者进行分析,并指出了各自的问题。第二章提出了一种新的OCS/OBS混合光交换组网方案——混合光电路突发交换(Hybrid optical Circuit and Burst Switching, HCBS)。该方案首先根据节点对之间的数据业务需求,建立由OCS光路构成的虚拓扑(OCS层)。然后用链路上的剩余的波长资源(信道)构建OBS网络(层)。当网络中出现故障,导致一条或多条OCS光路中断时,可以用已构建的OBS层,将受影响的数据分组组装成突发包发送,尝试恢复数据传送。在网络正常工作时,数据业务均通过OCS层发送。当出现突发业务导致OCS光路过载时,可以通过OBS发送超出OCS层传送容量的部分数据。HCBS由OBS层来提供OCS层光路的保护和应对流量的突发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为了验证HCBS的可行性和性能,在第三章中作者借助网络仿真软件搭建了仿真平台,从丢包率、延时、多失效对抗能力三个方面将HCBS、带保护光路的OCS、单一OBS网络进行了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网络故障场景下,HCBS均能够较好地恢复数据业务的传送;在网络正常工作时,也能较好地应对突发业务。第四章对HCBS做了进一步的优化设计,借助多拓扑路由(MTR)的思想从OBS层快速故障恢复和OBS层流量工程两个方面对HCBS做了改进,对提出的方案进行了仿真验证。第五章介绍了HCBS仿真平台。第六章对全文做了总结。

王波云,管爱红[9](2010)在《OBS网络中冲突解决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在OBS网络中,当两个或多个突发包要求在同一时刻,同一输出端口的同一波长上预留资源时,就会产生突发数据包的资源竞争。如何解决资源竞争问题是OBS技术能否最终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文章首先介绍OBS的基本原理、网络结构、OBS网络的资源预约机制、边缘路由器的封装机制和资源调度机制,接着研究解决OBS网络中突发数据包之间争夺链路资源问题的竞争解决机制,随后详细的给出四种竞争解决方案:光缓存、波长转换、偏射路由和突发分段丢弃,并分析了它们的性能。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提出了各种资源竞争解决方案相结合的联合解决机制的思想。

陈荷荷[10](2010)在《OBS网络中资源竞争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光突发交换(OBS)结合了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带宽利用率高,交换粒度介于两者之间。相比分组交换,OBS提高了交换粒度,比分组交换易于实现,它是一种很有前途的交换技术。虽然目前对它的研究仍以理论研究为主,但是随着其技术的不断完善,很有希望成为下一代全光交换网络的核心技术。OBS的研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尽量避免或减少数据突发的随机冲突从而降低数据丢失率,本文主要从OBS边缘节点的突发包汇聚算法及突发资源竞争策略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组装算法,本文在分析了几种主流汇聚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良的自适应汇聚机制NAAM-CT (Novel Assembly Mechanism based on Control channel availability and Traffic type),以更好的适应网络业务的实时变化。在此算法中,突发包只有在突发控制包(BCP:Burst Control Packet)成功被发送的情况下才能被发送,在网络负载变大时,大大减小了丢包率。并且按实际网络数据流的业务类型和需求,自适应地调整不同的突发门限调整步长,结合网络负载的情况,灵活地进行组装门限的调整,有效地抑制了端到端时延。通过仿真结果证实,新算法能够根据负载的变化自适应地调整突发包组装门限,减少丢包率和网络的端到端时延,从而大大提高了网络的性能。对于突发包竞争资源竞争策略问题上,我们在研究前人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考虑突发包QoS的新算法,新算法的提出能够在保证高优先级突发包顺利通过的同时,兼顾低优先级突发包性能的改善,对于优先级一致的突发包,采用新算法之后,能够使得使得丢包率比较均衡平滑,增加了网络的稳定性,仿真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二、A New OPS Node Structure with WDM Time-Limited RAM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 New OPS Node Structure with WDM Time-Limited RAMs(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FPGA的光分组交换边缘节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光交换技术的发展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光分组交换网络
    2.1 光分组交换网络
    2.2 光分组交换网络的关键技术
    2.3 光分组交换的汇聚算法
    2.4 本章小结
3 OPS 汇聚算法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3.1 汇聚算法的仿真模型
    3.2 汇聚算法对 IP 分组丢失率的影响
    3.3 OPS 汇聚算法对组装延时和系统吞吐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边缘节点汇聚模块的设计方案
    4.1 汇聚模块的基本功能架构
    4.2 汇聚模块中数据帧格式
    4.3 汇聚模块的硬件设计方案
    4.4 本章小结
5 边缘汇聚模块的硬件设计与仿真
    5.1 基于 ISE 的开发流程介绍
    5.2 分类模块的设计与仿真
    5.3 汇聚模块的设计与仿真
    5.4 本章小结
6 边缘节点以太网 MAC 层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6.1 MAC 协议介绍
    6.2 以太网 MAC 核介绍
    6.3 以太网 MAC 层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6.4 以太网 MAC 功能的验证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光突发交换网络中基于突发包分段的冲突解决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
    1.3 OBS网络体系结构
        1.3.1 OBS网络边缘节点结构
        1.3.2 核心节点结构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OBS网络关键技术及冲突解决方法研究
    2.1 OBS基本原理
    2.2 OBS网络关键技术
        2.2.1 边缘汇聚技术
        2.2.2 控制协议
        2.2.3 资源调度机制
    2.3 OBS网络中突发包冲突解决方
        2.3.1 波长转换解决方案
        2.3.2 光缓存解决方案
        2.3.3 偏射路由解决方案
        2.3.4 突发包分段丢弃解决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BS网络中基于“分段”和“波长转换”的冲突解决方法研究
    3.1 突发包分段技术
        3.1.1 头部或尾部分段机制
        3.1.2 任意分段方案
    3.2 带有限波长转换的OBS核心节点结构
        3.2.1 波长转换器
        3.2.2 带有限波长转换的OBS核心节点结构
    3.3 BWCR机制
        3.3.1 模型的建立
        3.3.2 机制的处理过程
    3.4 理论分析
    3.5 仿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突发包分段的联合解决方法对比研究
    4.1 BSOB冲突解决方法
        4.1.1 带光缓存的OBS节点结构
        4.1.2 算法模型的建立
        4.1.3 算法的处理过程
        4.1.4 算法的理论分析
    4.2 基于突发包分段的偏射路由机制
        4.2.1 算法模型的建立
        4.2.2 算法的理论分析
        4.2.3 机制的处理过程
    4.3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GMPLS/OBS混合网络QoS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光交换技术
        1.2.1 光路交换 OCS
        1.2.2 光分组交换 OPS
        1.2.3 光突发交换 OBS
    1.3 GMPLS/OBS 混合网络
    1.4 论文组织安排
第二章 光突发交换技术
    2.1 光突发交换技术 OBS
        2.1.1 光突发交换原理
        2.1.2 光突发交换网络结构
    2.2 OBS 网络关键技术
        2.2.1 数据突发组装策略
        2.2.2 路由选择与波长分配策略
        2.2.3 信令控制协议
    2.3 GMPLS/OBS 控制平面技术
        2.3.1 GMPLS/OBS 混合网络模型
        2.3.2 GMPLS/OBS 混合网络节点结构
        2.3.3 GMPLS/OBS 混合网络协议架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支持流量工程的 GMPLS/OBS 网络研究
    3.1 GMPLS 流量工程
        3.1.1 GMPLS 流量工程机制
        3.1.2 GMPLS 流量工程结构
    3.2 改进的流量工程实现机制
        3.2.1 流量工程设计算法
        3.2.2 基于链路状态广播消息拓展的改进流量工程实现机制
        3.2.3 改进后 LSA 的格式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进的 GMPLS/OBS 网络 QoS 冲突解决策略
    4.1 OBS 网络 QoS 机制
        4.1.1 光缓存方法
        4.1.2 偏射路由方法
        4.1.3 波长转换方法
        4.1.4 突发数据包分段丢弃方法
    4.2 改进的突发数据丢弃策略
        4.2.1 改进的单波长信道丢弃策略
        4.2.2 改进的多波长信道丢弃策略
    4.3 GMPLS/OBS 网络 QoS 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及性能分析
    5.1 仿真工具及仿真环境介绍
        5.1.1 仿真工具介绍
        5.1.2 仿真环境搭建
    5.2 改进的流量工程实现机制仿真结果与分析
    5.3 改进的突发数据丢弃策略性能仿真
        5.3.1 改进的单波长信道丢弃策略性能仿真
        5.3.2 改进的多波长信道丢弃策略性能仿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 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4)光码标签边缘节点及FEC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光码标签交换技术原理
    2.1 MPLS 技术理论
        2.1.1 转发等价类(FEC)
        2.1.2 标记
    2.2 流量工程
        2.2.1 约束路由路分配协议(CR-LDP)
        2.2.2 流量工程的其它基本问题
    2.3 OC-GMPLS 网络的关键技术
        2.3.1 OC-GMPLS 工作原理
        2.3.2 OCDM 技术原理
        2.3.3 光码标记的生成
        2.3.4 光码标记的分发
        2.3.5 光码标记的提取
        2.3.6 光码标记的识别
        2.3.7 光码标记的交换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码标记边缘节点及帧结构结构设计
    3.1 光突发交换边缘节点研究
    3.2 OPS 边缘节点结构研究
        3.2.1 输入队列交换节点开关模型
        3.2.2 输入队列节点结构
        3.2.3 PSPF 调度算法
        3.2.4 短包调度算法
    3.3 光码标签边缘节点结构设计
        3.3.1 边缘节点结构设计
        3.3.2 边缘节点工作原理
        3.3.3 边缘节点数据排队的选择
        3.3.4 本文组装算法的选择
        3.3.5 净荷调度机制的选择
    3.4 转发等价类帧格式设计
        3.4.1 FEC 帧结构的设计
        3.4.2 标记交换路径的建立原理
        3.4.3 FEC 的 QoS 的实现方案
    3.5 竞争解决方案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丢包率及帧开销比性能分析
    4.1 排队建模
    4.2 边缘节点丢包率仿真
    4.3 开销比仿真
        4.3.1 开销比数学模型
        4.3.2 仿真及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10Gbps光分组交换网络的边缘汇聚和组网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下一代互联网和光分组交换网络
    1.1 引言
    1.2 下一代互联网
        1.2.1 互联网面临的挑战
        1.2.2 下一代互联网的方案
    1.3 光分组交换网络
        1.3.1 光标签交换技术的提出
        1.3.2 光分组交换的结构和原理
        1.3.3 光分组交换的优势
        1.3.4 光分组交换的发展现状和挑战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2章 10Gb 光分组交换网络边缘汇聚技术
    2.1 突发网络模式和边缘汇聚
    2.2 10Gb 光分组交换网络的帧结构设计
        2.2.1 突发性对边缘节点帧结构的要求
        2.2.2 业务汇聚对边缘节点帧结构的要求
    2.3 10Gb 光分组交换网络的边缘节点帧结构优化
        2.3.1 帧结构优化模型
        2.3.2 帧结构优化结果
        2.3.3 10Gb 环形 OPS 网络帧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边缘节点 10Gb 业务接口实现
    3.1 10Gb 业务接口
    3.2 10Gb 业务接口的功能描述和硬件方案
        3.2.1 10Gb 业务接口功能描述
        3.2.2 10Gb 业务接口硬件方案
    3.3 10Gb 业务接口的处理单元实现方案
        3.3.1 10Gb 业务接口处理单元系统框图
        3.3.2 FPGA 器件的时钟信号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10Gb 光分组交换网络实验平台及组网技术
    4.1 实验平台介绍与组网技术
    4.2 10Gb 光分组交换网络实验平台
        4.2.1 环形 OPS 网络结构
        4.2.2 环形 OPS 网络工作原理
        4.2.3 环形 OPS 网络硬件架构
    4.3 环形 OPS 网络的组网技术
        4.3.1 光码标签技术
        4.3.2 基于半导体放大器的高速光开关技术
    4.4 实验平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边缘节点 10Gb 接口硬件原理图和版图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OBS网络中竞争解决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结构安排
2 OBS网络结构与关键技术
    2.1 OBS概述
        2.1.1 OBS的特点
        2.1.2 OBS网络结构
        2.1.3 OBS节点结构
    2.2 OBS基本原理
    2.3 OBS关键技术
        2.3.1 OBS汇聚算法
        2.3.2 OBS控制协议
    2.4 本章小结
3 OBS数据信道调度机制及竞争解决机制
    3.1 OBS数据信道调度机制
        3.1.1 LAUC算法
        3.1.2 LAUC-VF算法
        3.1.3 ODBR算法
        3.1.4 调度算法性能比较
    3.2 OBS竞争解决机制
        3.2.1 光缓存
        3.2.2 波长变换
        3.2.3 偏射路由
        3.2.4 突发包分段
        3.2.5 竞争解决机制性能比较
    3.3 本章小结
4 LAUC-VF-BS方案的实现及仿真分析
    4.1 LAUC-VF-BS方案的实现
    4.2 NS2简介
        4.2.1 NS2的特点
        4.2.2 NS2仿真的基本流程
    4.3 仿真平台的设计实现
        4.3.1 节点生成模块
        4.3.2 多波长链路生成模块
        4.3.3 网络拓扑生成模块
        4.3.4 网络负载生成模块
        4.3.5 仿真结果处理模块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先进调制格式的产生及其全光信号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先进调制格式及其全光信号处理的研究意义
    1.2 先进调制格式的概念,分类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全光信号处理中先进调制格式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工作
2 先进调制信号的产生与传输性能研究
    2.1 马赫-曾德调制器(MZM)
    2.2 高速FSK调制信号的产生
    2.3 NRZ-FSK信号的性能仿真
    2.4 基于RZ-DPSK码型转换的新型相位辅助MANCHESTER信号产生
    2.5 本章小结
3 FSK/IM正交调制信号的传输、标记处理和波长转换
    3.1 FSK/IM正交调制信号的传输性能
    3.2 FSK/IM正交调制信号的标记擦除与更新
    3.3 基于SOA简并四波混频效应FSK/IM信号的波长转换
    3.4 本章小结
4 先进调制格式在WDM-PON等接入网中的应用
    4.1 先进调制格式在接入网中的应用
    4.2 基于GT-SOA的IRZ/DPSK全光正交调制新方案
    4.3 本章小结
5 XGC效应中噪声抑制的机理与仿真分析
    5.1 噪声抑制特性的评估方法
    5.2 SOA的输入信号
    5.3 SOA的传输函数
    5.4 SOA的噪声输出
    5.5 SOA输出噪声的方差
    5.6 基于XGC效应的40GB/S POLSK信号再生的数值模拟
    5.7 本章小结
6 先进调制格式基于XGC效应的全光2R再生实验
    6.1 10GB/S POLSK信号的再生
    6.2 40GB/S NRZ-DPSK信号的再生
    6.3 40GB/S NRZ/RZ-FSK信号的再生
    6.4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附录2 缩略语

(8)HCBS混合光交换网络研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混合光交换网络介绍
        1.2.1 主从型混合光网络
        1.2.2 平行型混合光网络
        1.2.3 集成型混合光网络
        1.2.4 现有混合光交换网络总结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HCBS 混合光交换网络
    2.1 设计目标和基本框架
    2.2 HCBS 混合光交换网络
        2.2.1 相关名词介绍
        2.2.2 HCBS 网络结构
        2.2.3 HCBS 数据传输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CBS 网络性能分析
    3.1 仿真参数设置
        3.1.1 网络拓扑及相关参数
        3.1.2 业务流特性
    3.2 HCBS 网络性能分析
        3.2.1 丢包率对比
        3.2.2 延时对比
        3.2.3 多失效对抗能力对比
        3.2.4 HCBS 性能总结
第四章 基于多拓扑路由的HCBS 优化设计
    4.1 研究背景
    4.2 多拓扑路由的提出
    4.3 RRL(Resilient Routing Layer)
    4.4 MRC (Multiple Routing Configuration )
    4.5 RRL 及MRC 方案的失效后流量分布研究
    4.6 现有多拓扑技术总结
    4.7 基于多拓扑路由的HCBS 混合光网络优化设计
        4.7.1 优化设计分析
        4.7.2 基于多拓扑路由的OBS 层故障恢复
        4.7.3 基于多拓扑路由的混合光网络流量工程
    4.8 HCBS 优化设计方案验证
        4.8.1 OBS 层无失效时路由优化
        4.8.2 恢复方案中的后备配置生成
        4.8.3 丢包率对比
        4.8.4 HCBS 流量工程方案验证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平台实现
    5.1 仿真平台实现
        5.1.1 OCS 模块—Edge 节点
        5.1.2 OBS 模块—Core 节点
    5.2 本章总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OBS网络中冲突解决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OBS关键技术
    2.1 OBS基本原理
    2.2 OBS网络结构
    2.3 OBS资源预约机制
    2.4 OBS边缘路由器封装机制
    2.5 OBS资源调度机制
3 OBS网络资源竞争解决方案
    3.1 光缓存 (光纤延迟线FDL)
    3.2 波长转换
    3.3 偏射路由
    3.4 突发分段丢弃技术
4 联合资源竞争解决机制
5 结论

(10)OBS网络中资源竞争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网络技术的引入
    1.2 光交换网络的发展
        1.2.1 OCS发展情况和技术特点
        1.2.2 OPS发展情况和技术特点
        1.2.3 OBS发展情况和技术特点
    1.3 论文结构与安排
第二章 光突发交换网络和关键技术
    2.1 OBS网络中的基本概念
        2.1.1 基本交换单位
        2.1.2 偏置时间
    2.2 边缘路由器
        2.2.1 入口边缘节点
        2.2.2 出口边缘节点
    2.3 核心路由器
    2.4 OBS网络的优点
    2.5 OBS资源预约机制
    2.6 OBS光突发交换网络中的QoS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突发交换网络突发包汇聚的研究
    3.1 OBS边缘汇聚机制概述
    3.2 几种典型的突发包算法
        3.2.1 基于固定汇聚时间
        3.2.2 基于固定汇聚长度
        3.2.3 混合汇聚算法
        3.2.4 自适应汇聚长度算法
        3.2.5 其他自适应汇聚算法
    3.3 新型的自适应算法研究
        3.3.1 算法背景描述
        3.3.2 算法功能模块和数据定义
        3.3.3 算法描述
        3.3.4 仿真设计和分析
        3.3.5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突发包竞争解决机制研究
    4.1 OBS网络数据调度算法研究
        4.1.1 LAUC算法
        4.1.2 LAUC-VF算法
        4.1.3 突发重调度技术
    4.2 OBS网络竞争解决机制
        4.2.1 光缓存
        4.2.2 波长转换
        4.2.3 偏转路由
        4.2.4 突发包分割技术
    4.3 新型突发包竞争解决机制研究
        4.3.1 提出背景
        4.3.2 新算法
        4.3.3 仿真设计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平台介绍
    5.1 NS2仿真平台的介绍
        5.1.1 NS2分裂对象模型
        5.1.2 NS2工作机制
    5.2 OBSNS仿真平台的介绍
        5.2.1 节点模块
        5.2.2 核心模块
        5.2.3 仿真界面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果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四、A New OPS Node Structure with WDM Time-Limited RAMs(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FPGA的光分组交换边缘节点的研究[D]. 程兵.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6)
  • [2]光突发交换网络中基于突发包分段的冲突解决方法研究[D]. 张海芳. 河南工业大学, 2013(05)
  • [3]GMPLS/OBS混合网络QoS机制的研究[D]. 王孝莲. 南京邮电大学, 2013(06)
  • [4]光码标签边缘节点及FEC的研究[D]. 纸少瑜. 燕山大学, 2012(09)
  • [5]10Gbps光分组交换网络的边缘汇聚和组网技术[D]. 郑少忠. 清华大学, 2011(01)
  • [6]OBS网络中竞争解决方案的研究[D]. 楚翠英.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7)
  • [7]先进调制格式的产生及其全光信号处理[D]. 李明浩.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8)
  • [8]HCBS混合光交换网络研究设计[D]. 张瑾.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4)
  • [9]OBS网络中冲突解决方法研究[J]. 王波云,管爱红. 电子质量, 2010(03)
  • [10]OBS网络中资源竞争问题的研究[D]. 陈荷荷.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具有 WDM 限时 RAM 的新 OPS 节点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