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布勒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无锡布勒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无锡布勒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论文文献综述)

陈权权[1](2020)在《黑小麦制粉工艺探究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黑小麦是一种营养价值高且能在较恶劣环境下生长的优质麦。目前,对黑小麦的研究及利用集中在其营养方面,对其加工方面的利用还未全面展开,这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本课题以小麦制粉工艺为参考依据,探索将黑小麦胚乳刮净、磨碎、筛透所需要的研磨与筛理系统,寻求黑小麦的制粉方法和技术参数。对比了两种工艺下的粉及设计工艺下各系统粉之间的品质差异,并探索黑小麦面粉适合制作的成品。结论如下:(1)黑小麦经过四道皮磨可以将胚乳取净,设计工艺时可根据产品要求设置三道或四道皮磨,在第三道和第四道皮磨后使用刷麸机或打麸机辅助设备。前三道皮磨系统的剥刮率(占本道)可设置为30.4%、52.2%、43.4%,在皮磨系统中,大中粗粒物料含量多,小粗粒和粗粉物料含量少。各道皮磨的粒度曲线均呈上凸形,200μm以下及350~450μm的物料含量少,500~600μm的物料含量最多。除54GG/10XX外,在制品各粒度的灰分都有随逐级研磨逐渐升高的趋势。(2)依照黑小麦籽粒特性及含杂情况设计清理工艺。工艺中设置两次润麦。初清工段设置为称重→筛选。毛麦清理工段设置为筛选→去石→磁选→脱皮→筛选。光麦清理工段设置为去石→脱皮→筛选→色选→喷雾着水。(3)日加工100 t黑小麦通粉,工艺设置4道皮磨,5道心磨,1心分粗细,1道渣磨,1道尾磨,2道打麸,出粉率为75%,粗麸占13%,细麸占12%。磨辊单位接触长度为12 mm/(100 kg·24 h),平筛单位筛理面积为0.077 m2/(100 kg·24 h)。(4)两种工艺下的粉在灰分、脂肪含量、面筋指数、糊化温度、衰减值、吸水率和黄蓝值上相近,在水分、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破损淀粉含量、湿面筋含量、戊聚糖含量、白度、亮度、红绿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弱化度和粉质质量指数上有差异。皮磨系统粉在蛋白质含量、破损淀粉含量、湿面筋含量上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在面筋指数、白度、戊聚糖含量上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在水分、灰分、亮度、脂肪含量和淀粉含量上无明显趋势;心磨系统粉在灰分、破损淀粉含量、红绿值和黄蓝值上有随逐级研磨逐渐上升的趋势,在水分、白度、峰值黏度、最低黏度、最终黏度、衰减值和回生值上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在脂肪含量、面筋含量、戊聚糖含量上无明显趋势。(5)两种工艺下的粉制作的馒头比容和宽高比大,通粉制作的馒头粘附性较大,在色泽、内部结构、食味及总评分上不如专用馒头粉,布勒粉制作的馒头在质构特性和感官评价上与专用馒头粉相近。两种工艺下的粉制作的面包比容、色泽、感官评分上不如专用面包粉。

王义[2](2019)在《BUH并购金斧机械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技术腾飞,创新需求日益提高的大环境下,很多企业因自身资源限制,无法快速研发出新产品或新技术,他们一般采用跨国并购的方式,获得专利技术,以此拓展本企业的业务范围。并购专利技术,企业可以自如地应对国际同业竞争者,解决自身发展的速度问题,应对高成本压力,突破发展瓶颈,提高自身竞争力,最终实现协同效应,完成企业跨界发展。并购后整合策略的选择和实施是决定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研究的BUH公司,是一家跨国高新技术企业,在食品加工、压铸领域处于全球市场领先地位。BUH来自于瑞士,是一家家族企业,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本文BUH并购GAX机械属于集团在面条事业部方面的布局。此次并购整合因整合策略实施不当而导致GAX机械的股东完全退出,BUH中国全盘接收企业的结局。由此可见,合理制定和实施跨国并购整合策略从而实现并购后协同效应是众多企业所面临的难题。本文依据研究目的,大量查阅图书和数据资料,融入个人解读,通过定性定量分析、比较分析、文献分析、案例研究,讨论一个非常擅长管理的欧洲公司和一个不懂管理的中国民营企业之间该如何合作,才能让碰撞和摩擦更有意义。从BUH的角度分析了并购动因、并购性质、并购对象的选择,并购对象存在的问题和相应风险,然后对并购整合过程展开了全方位分析,具体从战略、业务流程、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市场营销等五个方面对整合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指出当企业选择了不合适的并购标的之后,如何在整合环节纠正错误,避免更大的损失。本文依据案例故事,结合此次并购整合经历,提出了几点启示:谨慎选择并购标的,和并购标的加强沟通互动,组建专利技术评估团队,完善治理水平,提高并购整合水平,建立有效的防范措施,整合过程中需要灵活调整整合策略,新旧管理人员的替换需要耐心。

刘静[3](2019)在《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人文社会学科“空间转向”的学术背景影响下,以“空间”作为切入点重新思考历史与文化问题,成为介入许多研究问题的重要逻辑起点与研究策略。中国从1880年外国商人在华设立租界并创办工厂开始,近代工业拉开帷幕,此后历经近百年抗争、奋斗,逐渐改变了传统手工业时期的工业空间格局,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近代工业空间格局,同时也改变着国家以及区域的经济、城市等要素的空间结构。然而近代工业空间的现有研究基础却较为薄弱,传统研究多从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的视角观察,对象多集中在对一些行业及典型区域、案例城市或单体建筑的研究,缺乏涉及多种行业的、全国与区域等宏观尺度的关于近代工业空间的整体性认知,且研究方法多囿于传统文献解读,注重历史描述,缺乏新的可以整合多元数据,进行量化与空间分析,并形成可视化研究成果的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运用。面对既有的研究不足,本文尝试引入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针对宏观尺度的中国近代工业空间进行跨学科研究尝试。文中运用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结合近代工业史研究中对近代工业空间的理解与表述诉求,融合大数据思维,以及GIS、地理学、城市规划、历史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关注“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现象,并从这两条线索出发,选取全国至城市尺度的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尝试从多个角度切入,揭示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基本空间特征。在空间问题解读的同时也进行研究方法的探索,包括了总系统框架下空间人文学方法体系的运用,以及针对不同章节中所涉及的全国至城市尺度上不同的工业专题数据具体的采集、管理、分析与可视化方法的探索。首先,第一章介绍研究缘起,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既往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进而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视角、研究资料以及研究展开的整体性框架。其次,第二章至第六章从“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两条线索出发,选取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其中,“中国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是在全国尺度上对近代工业的生产活动空间展开讨论,分三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二章选取近代工业史、资料集等文献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企业点数据集、铁路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值、平均中心、方向分布、全局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展现近代完整时段的工业演化历程与整体分布模式,提取主要的工业集聚区,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第三章深入到工业产业特征层面,结合经济地理学的产业结构分析指数,选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系列工业调查,创建全国尺度的工业产业特征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等方法,解读抗日战争以前中国工业发展的部门结构构成、生产与销售、工人劳动与收支、工会组织等主要产业特征指标的空间分布状况;第四章结合工业区位理论与时空间行为研究理论,利用奏稿集、近代史资料集、企业史等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布局历程中不同阶段代表性人物的工业布局行为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初步展现在西方外来冲击与中国内因共同作用下,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特征。“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城市空间变迁”是在全国尺度近代工业生产活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在区域尺度层级上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且资料相对丰富的工业集聚区作为典型案例,对近代工业发展与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第五章选取传统手工业丰富,近代工业起步较早、较为发达,且工业经济数据相对齐全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地方志、实业志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工业行业分布点数据集、商路线数据集与贸易联系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比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发展历程中工业经济空间态势的演化;第六章选取近代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工业空间结构典型,且城市工业资料较为丰富的旧直隶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人口史、地名志、工业志、规划志及城市历史地图集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城市规模点数据集与市级尺度的工业企业点数据集、工业空间规划面数据集、城市历史地图栅格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叠加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最后,第七章从“全国尺度上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整体分布模式、近代工业的产业特征、近代工业布局的区位选择与区域尺度层级上近代工业发展同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基本特征”和“引入空间人文学方法,构建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形成近代工业化进程的一个数字空间图史,有效支撑了解释观点的形成,对传统文献研究方法进行了补充”两个方面归纳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研究本身的局限性及后续可能的研究方向。

马旋灵[4](2014)在《基于模糊理论的无锡市地方税收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税收风险管理是地方税收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高效便捷地对地方税收风险进行有效地评估和管控是税务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普遍难题。本文以江苏省无锡市的地方税收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税收风险评估模型并提供完整的风险应对流程来达到在保证税收管理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税收管理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本文思路分为三个部分:(1)针对研究对象无锡市地方税收数据进行分析,运用文献分析法与风险分解结构法识别地方税收风险要素并创建风险评估指标;(2)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向量,并进一步构建无锡市地方税收风险评估模型,且从模型理论和实际运用两方面检验了模型的有效性;(3)针对无锡市地方税收风险的模型应用结果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风险应对方法即内部控制和遵从管理,构建了完整的地方税收风险管理系统。本文创新点在于:(1)以无锡市地方税收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用于评价地方税收风险的模糊评估模型,提供了精准有效的风险评估方法;(2)基于模型应用结果,引入内部控制理论构建了地方税收风险内部控制系统;(3)总结了纳税法人、办税自然人、涉税中介的行为遵从规律,构建了地方税收风险遵从管理系统。本研究结果显示:无锡市地方税收的风险要素是收入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计税依据、适用税率和管理行为5方面,可归纳为亏损增资等50个风险指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多种验证方法证实了基于模糊数学的风险评估模型可以有效地评估纳税人在地方税收征管过程中的风险程度。以无锡市为例,整体地税风险程度中等,高风险税种是土地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高风险行业为房地产业、制造业、金融业、建筑业,市区的风险高于郊县。针对模型的应用结果和分析,本文给出了相应的风险应对手段。本文借鉴内部控制理论构建了税收风险内部控制系统,基于税收遵从概念构建了税收风险遵从管理系统,针对各种风险程度的纳税人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国家税务总局2013年12月提出税收现代化建设“科学严密的征管体系”目标,无锡市应结合其地方税收风险特征,通过模型化促进税收风险管理的发展,通过内部控制与行为遵从管理地方税收风险,达到税收管理质效的提升。

朱文辉[5](2009)在《我国粮食及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策略》文中提出粮食及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生活水平。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年生产并消费粮食近5亿吨的农业大国,但粮食及食品加工技术相对滞后。近几年,通过对粮食和食品加工企业的改制,以及大力引进国外先进加工技术和管理经验后,生产工艺水平及加工机械制造水平得到提升。我国粮食及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业要走向世界,还须继续学习国际跨国公司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提高自主创新和开发能力,提高品牌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

周承惠[6](2008)在《走向世界的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文中认为1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的现状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年生产并消费粮食近5亿t的农业大国。粮食的生产和加工业的发展以及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的沉浮体现了国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进程。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都是按照国家

朱强[7](2007)在《京杭大运河江南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景观设计学、遗产保护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对京杭大运河沿线近现代工业发达的江南段运河(江南运河)工业遗产廊道构建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以尝试探讨对区域工业遗产进行系统筛选、认定和保护利用的系统性理论与方法。首先对运河工业景观和运河工业遗产的概念进行界定,认为运河工业景观是由不同历史时期沿运工业及其相关活动影响所形成的文化景观类型之一。运河工业景观应该是与运河线路具有某种联系的相关要素的集合,是具有共同历史主题,见证沿运工业发展历程的有机整体。具体可以从利用运河运输或作为水源(功能相关)、空间位置毗邻运河(空间相关)以及与运河工业史中重要的人或事相关(历史相关)三个方面来理解工业景观要素与运河之间的关系。运河工业遗产是运河工业景观中有价值的部分,同样可以通过上述三种关系进行界定。在对工业遗产保护和遗产廊道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总结之后,提出了运河工业遗产廊道研究的层次和基本框架。具体的讲,工业遗产廊道构建是一个多层次的控制系统,各层次之间应该相互协调和衔接,具体可以分工业遗产区域、城镇、历史工业聚集区、工业企业及相关单位、建构筑物五个层次,按照“主题确定、资源调查与登录、分析与评价、格局构建、实施策略”的基本流程展开研究。在上述概念界定和理论框架基础上,对江南运河工业遗产展开实证研究。首先从江南运河沿线工业发展历史背景的分析表明,运河沿线是除上海这一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之外的又一核心,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源地;运河沿线是中国近代以面粉、棉纺织、缫丝、丝织为核心的民族轻纺工业的发祥地与分布中心,也是江南以及长江下游地区近代民族工业向外扩展的通道。沿运工业在中国工业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各个时期遗留下来的工业遗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对影响沿运工业产生与发展的因素和沿运历史工业景观复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沿运工业景观的起源模式与分布格局,通过对历史工业景观与运河关系的分析,发现江南运河工业景观的形成与发展与运河有着重要关系(主要是功能相关),运河是沿运地区工业景观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从上述三种关系的分析出发制定具体遗产登录标准,对运河工业遗产进行排查登录。分工业企业及相关单位、建构筑物两个层次对运河工业遗产进行类型和构成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运河工业遗产的构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沿运工业遗产保存现状无论从类型、数量还是空间分布上来看,都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进一步通过价值构成分析构建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体系,分别对建构筑物、企业及相关单位、工业聚集区、沿运主要城镇四个不同层次的运河工业遗产价值进行评价分级。在上述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本文最后探讨了运河工业遗产廊道的规划格局,分别从廊道整体保护格局、主要城镇保护格局、历史工业地段保护性开发、重要工业建构筑物的保护与再利用四个层次制定相应的保护与利用策略,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对策。本研究的创新性在于通过对沿运工业发展历史、沿运工业起源模式与分布格局的分析,发现了沿运工业景观的形成与发展与运河有着重要关系,并提出了通过构建工业遗产廊道的途径,实现对江南运河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与利用的设想与策略。相关理论构架和研究方法对于区域工业遗产保护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郭成[8](2006)在《粮油加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历程、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粮油(饲料)各品种的加工机械制造业从20世纪50年代或60、70年代起步,大致都经历了以国家为主导到民营化和外资化的产业变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内粮油加工机械制造业的技术水平逐步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激烈的市场竞争造就了以个别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为细分品种市场龙头企业的行业布局。通过对内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提出了目前振兴粮油加工机械制造业的对策。

师德玲[9](2006)在《压铸市场——中国铸造业最具活力的部分 第五届中国国际压铸会议暨展览会专题报道》文中指出

牟广英,杜润鸿[10](2004)在《为了盛开的业绩——记布勒集团在中国二十年、无锡布勒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成立十周年庆典》文中指出阳春三月 ,春光明媚 ,在这万象更新的时节 ,来自粮油加工行业的 3 0 0余名代表相聚在美丽的太湖之滨———无锡 ,共同庆祝布勒集团在中国的第一个 2 0周年以及其合资企业的第一个 1 0周年。无锡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贡培兴先生、全国政协委员原商业部副部长傅立民先生、江苏省粮食局副局长沈祖方先生、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副会长王瑞元先生、无锡市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叶永福先生、瑞士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Mr EdgarDoerig先生以及中国铸造学会秘书长苏仕方先生到会祝贺。

二、无锡布勒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锡布勒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1)黑小麦制粉工艺探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黑小麦品种
        1.2.2 黑小麦的营养特性
        1.2.3 黑小麦的加工利用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黑小麦清理工艺设计
        1.3.2 黑小麦制粉工艺皮磨系统的探究
        1.3.3 黑小麦制粉工艺设计
        1.3.4 对比分析不同工艺下取得的黑小麦粉的差异性
    1.4 研究目的
2.清理工艺流程分析及设计
    2.1 引言
    2.2 设计依据
        2.2.1 原粮的情况
        2.2.2 生产能力
        2.2.3 入磨净麦的要求
        2.2.4 设备状况
        2.2.5 基本方案制定
    2.3 清理流程主要技术参数计算
        2.3.1 小麦清理流量
        2.3.2 仓容计算
    2.4 设备选型及工艺参数
    2.5 清理工艺分析
        2.5.1 初清工艺
        2.5.2 毛麦清理工艺
        2.5.3 润麦工艺
        2.5.4 光麦清理工艺
    2.6 本章小结
3.黑小麦制粉工艺皮磨系统的探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原粮清理与调质
        3.3.2 试验制粉
        3.3.3 籽粒及在制品指标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黑小麦籽粒理化指标
        3.4.2 不同皮磨系统下剥刮率的调整
        3.4.3 不同皮磨系统下在制品的分布
        3.4.4 皮磨系统粒度曲线分析
        3.4.5 不同皮磨系统下在制品灰分分析
    3.5 本章小结
4.制粉工艺设计及粉路分析
    4.1 引言
    4.2 粉路相关参数的确定
        4.2.1 研磨道数和基本流程的选择
        4.2.2 皮磨系统剥刮率和取粉率的确定
    4.3 编制流量平衡表
        4.3.1 流量平衡表概述
        4.3.2 工艺简图绘制
        4.3.3 试验制粉
    4.4 主要机械设备数量的确定
    4.5 绘制制粉流程图
    4.6 粉路分析
        4.6.1 皮磨系统
        4.6.2 渣磨系统
        4.6.3 心磨和尾磨系统
    4.7 本章小结
5.各系统粉及不同工艺下粉的理化性质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不同粉的制备
        5.3.2 面粉基本指标的测定
        5.3.3 白度和面粉色泽的测定
        5.3.4 戊聚糖含量测定
        5.3.5 糊化特性的测定
        5.3.6 面团流变学特性的测定
        5.3.7 馒头成品的测定
        5.3.8 面包成品的测定
        5.3.9 数据统计与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面粉基本指标的分析
        5.4.2 面粉白度和色泽的分析
        5.4.3 戊聚糖含量分析
        5.4.4 糊化特性分析
        5.4.5 面团的流变特性分析
        5.4.6 成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2)BUH并购金斧机械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技术获取型跨国并购整合及整合程度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BUH并购GAX机械案例介绍
    2.1 BUH及GAX机械公司介绍
        2.1.1 Buh公司介绍
        2.1.2 GAX机械公司介绍
    2.2 Buh并购整合GAX机械全过程
        2.2.1 进退维谷的局面
        2.2.2 冯氏家族股权之争
        2.2.3 业务和品牌之争
        2.2.4 融资分歧
        2.2.5 资产去哪里了
        2.2.6 总经理算什么
    2.3 BUH并购GAX机械后续
        2.3.1 Buh接收GAX机械100%股份
        2.3.2 Buh对员工安置
        2.3.3 Buh公司搬迁
        2.3.4 Buh并购GAX机械前后四年利润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UH并购GAX机械案例分析
    3.1 影响并购决策的因素
    3.2 外部环境分析
        3.2.1 宏观环境分析
        3.2.2 面条机械的行业环境和市场环境分析
        3.2.3 竞争对手分析
        3.2.4 面条机械设计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
        3.2.5 机会和威胁
    3.3 内部环境分析
        3.3.1 企业资源分析
        3.3.2 企业能力分析
        3.3.3 核心竞争力分析
        3.3.4 优势和劣势分析
    3.4 并购决策分析
        3.4.1 选择并购的原因和战略意图
        3.4.2 选择合作经营的原因
        3.4.3 实施有效并购的关键因素
        3.4.4 并购对象的选择及存在的风险
    3.5 并购整合策略分析
        3.5.1 战略整合
        3.5.2 业务流程整合
        3.5.3 人力资源整合
        3.5.4 企业文化整合
        3.5.5 市场营销整合
    3.6 BUH并购GAX机械整合前后4年绩效分析
        3.6.1 盈利能力分析
        3.6.2 偿债能力分析
        3.6.3 运营能力分析
        3.6.4 发展能力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UH并购GAX机械整合案例带来的启示
    4.1 对BUH集团启示
        4.1.1 谨慎选择并购标的
        4.1.2 和并购标的加强沟通互动
        4.1.3 组建专利技术评估团队
        4.1.4 完善治理水平
        4.1.5 提高并购整合管理水平
    4.2 对同类公司启示
        4.2.1 建立有效的防范措施
        4.2.2 整合过程中需灵活调整整合策略
        4.2.3 新旧管理班子的替换需要耐心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中国近代工业史的研究进展
        1.2.2 空间人文学的研究进展
        1.2.3 近代工业空间常规路径下的研究不足以及空间人文学视角与方法的引入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视角与方法解析
        1.5.1 空间人文学的定义
        1.5.2 空间人文学的空间研究范式
    1.6 论文的内容与框架
    1.7 研究资料与方法
        1.7.1 研究资料与数据
        1.7.2 研究方法
    1.8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1840-1949年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2.1 .研究时段的选取
    2.2 研究理论、数据与方法
        2.2.1 地理学第一定律
        2.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3 分析方法
    2.3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2.3.1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分期
        2.3.2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变历程
        2.3.3 中国近代工业的整体地理分布特征与模式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近代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对产品生产、销售、工人劳动、工会等要素的分析
    3.1 研究时段的选取
    3.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
    3.3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
        3.3.1 工业部门结构分析
        3.3.2 工业产品生产与销售概况
        3.3.3 工人劳动与收支概况
        3.3.4 工会组织概况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分析——通过典型人物对近代国家工业布局演变的考察
    4.1 研究理论
        4.1.1 工业区位理论
        4.1.2 时空间行为研究
    4.2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的主要历程与区位决策群体
    4.3 区位决策代表性人物的选取与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3.1 代表性人物的选取
        4.3.2 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4 近代工业布局不同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
        4.4.1 政府为投资主体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李鸿章为例
        4.4.2 民间资本开始介入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张謇为例
        4.4.3 民间资本成为近代工业化重要力量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荣氏兄弟为例
    4.5 小结
第五章 近代工业转型与区域工业经济空间重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5.1 研究区域与研究时段的选取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时段的选取
    5.2 山东工业经济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5.3 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3.1 清时期山东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3.2 民国时期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4 小结
第六章 近代工业发展与区域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旧直隶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6.1 研究区域
    6.2 近代工业发展与旧直隶城市群体空间结构变迁
        6.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2 清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6.2.3 民国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6.2.4 近代工业对直隶城市群体空间格局的影响
    6.3 近代工业发展与城市外部、内部空间结构变迁——天津个案研究
        6.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3.2 天津近代各时期的工业发展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6.3.3 天津近代工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拓展
        6.3.4 天津近代城市规划中的工业空间及其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构建的技术方案
    一、建设目的与意义
    二、参考的标准规范
    三、技术架构
    四、建设方案
        (一)中国近代工业历史地理数据库建设
        (二)中国近代工业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附录B 本文研究成果运用于中国近代工业遗产历史价值分析的初步尝试
    一、全国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工业遗产历史价值的初步分析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的进一步解读
        (一)山东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各时期留存的工业遗产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时间分布分析
        (三)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行业分布与产业链关系分析
        (四)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空间格局分析
        (五)小结
附录C 中国近代重要工业厂、矿名录整理表
附录D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数据
    D-1省级一级工业行业职工人数整理表
    D-2市县级一级行业厂数、资本总数、工人人数、产品总值整理表
    D-3主要城市工会数量及会员人数整理表
附录E 山东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
    E-1方志中出现的部分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E-2《中国实业志·山东省》中出现的主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附录F 天津近代重要工业企业名录整理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发表的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4)基于模糊理论的无锡市地方税收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科学问题和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税收风险
        2.1.2 地方税收风险管理
    2.2 地方税收风险管理的实证研究
    2.3 地方税收风险管理的规范研究
    2.4 文献评述
3 无锡市地方税收风险评估指标
    3.1 无锡市地方税收税源特征
        3.1.1 无锡市地方税收简介
        3.1.2 地方税收税源特征分析方法
        3.1.3 无锡市地方税收税源特征分析
    3.2 地方税收风险要素
        3.2.1 地方税收风险要素识别方法
        3.2.2 地方税收风险因素初步识别
        3.2.3 地方税收风险要素确定
    3.3 地方税收风险评估指标
        3.3.1 收入核算类指标
        3.3.2 成本费用核算类指标
        3.3.3 计税依据类指标
        3.3.4 适用税率类指标
        3.3.5 管理行为类指标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模糊理论的无锡市地方税收风险评估模型
    4.1 地方税收风险评估模型框架
    4.2 地方税收风险评估模型指标权重
        4.2.1 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4.2.2 模糊层次结构创建
        4.2.3 指标权重计算
        4.2.4 指标权重确定
    4.3 地方税收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4.3.1 模糊综合评价法适用性分析
        4.3.2 评价要素集合创建
        4.3.3 指标权重向量创建
        4.3.4 评估评价集合创建
        4.3.5 模糊评估矩阵创建
        4.3.6 模糊复合算子选取
        4.3.7 模糊评价向量创建
        4.3.8 模糊评价结果生成
    4.4 地方税收风险评估模型检验
        4.4.1 样本选取
        4.4.2 模型检验
    4.5 本章小结
5 无锡市地方税收风险评估模型应用研究
    5.1 模型应用结果
    5.2 成因分析
        5.2.1 分税种
        5.2.2 分行业
        5.2.3 分产业
        5.2.4 分地区
    5.3 本章小结
6 地方税收风险管理系统
    6.1 地方税收风险管理系统框架
    6.2 地方税收风险内部控制系统
        6.2.1 构建原理
        6.2.2 目标规划
        6.2.3 功能结构
        6.2.4 作用效果
    6.3 地方税收风险遵从管理系统
        6.3.1 构建原理
        6.3.2 目标规划
        6.3.3 功能结构
        6.3.4 作用效果
    6.4 本章小结
7 政策性建议
    7.1 加强地方税收风险管理
        7.1.1 地方税收风险管理重点
        7.1.2 地方税收风险防范措施
        7.1.3 地方税收税源结构建设
    7.2 加强外部涉税信息管理
        7.2.1 确定涉税信息提供责任
        7.2.2 建立健全信息联动机制
        7.2.3 搭建信息交换共享平台
        7.2.4 拓展涉税信息采集途径
    7.3 加强地方税收体系建设
        7.3.1 提高地方税的立法层次
        7.3.2 兼顾中央地方税权分配
        7.3.3 不断完善地方税制结构
        7.3.4 确定地方税收主体税种
        7.3.5 合理确定地方税收规模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模糊层次模型权重计算基础数据
附录2 2012 年度检验样本的模型输出值
附录3 2012 年度检验样本的条件信息熵
附录4 2012 年度检验样本 ROC 曲线坐标
附录5 2012 年度无锡市各行业各地区模糊评价表
附录6 2012 年度无锡市各地区分行业税收收入
附录7 论文发表

(5)我国粮食及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粮食与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业的现状
    1.1 国内粮食与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
    1.2 国外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业发展趁势
2 国内外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业差距
    2.1 技术装备水平及实力差距
    2.2 品牌意识的差异
    2.3 经营观念方面的差距
3 我国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策略
    3.1 把握发展趋势
    3.2 总结借鉴经验
    3.3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7)京杭大运河江南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进展迅速与基础性研究相对不足
        1.1.2 转型期沿运城市工业用地更新和历史保护矛盾突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大运河相关研究
        1.2.2 工业遗产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及内容
    1.5 创新点
    1.6 江南运河及其沿运区域概况
        1.6.1 江南运河的界定
        1.6.2 自然地理背景
        1.6.3 行政沿革
第二章 工业遗产廊道构建的理论框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工业遗产与工业景观
        2.1.2 运河工业景观与运河工业遗产
    2.2 工业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
        2.2.1 工业遗产的类型
        2.2.2 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与评价原则
        2.2.3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模式
    2.3 遗产廊道保护思想与实践
        2.3.1 遗产区域保护思想
        2.3.2 遗产廊道的概念内涵
        2.3.3 遗产廊道构建的几个关键问题
    2.4 工业遗产廊道构建的基本框架
        2.4.1 工业遗产廊道的概念
        2.4.2 工业遗产廊道保护研究的层次
        2.4.3 工业遗产廊道构建的基本思路
第三章 运河工业遗产历史背景分析
    3.1 中国工业发展与潜在工业遗产分布
        3.1.1 中国近代工业时空分布特征
        3.1.2 中国现代工业时空分布特征
        3.1.3 中国潜在工业遗产分布
    3.2 运河沿线工业发展的历史阶段
        3.2.1 1840 年以前运河沿线传统手工业发展概况
        3.2.2 运河沿线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
    3.3 运河沿线近现代工业的基本特征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运河工业遗产的判别与登录
    4.1 沿运工业景观的形成及其分布
        4.1.1 沿运工业产生的影响因素
        4.1.2 沿运工业景观的形成模式及其演进
        4.1.3 沿运工业景观形成模式特征分析
        4.1.4 沿运历史工业聚集区的划分及其分布
    4.2 历史工业景观与运河的关系分析
        4.2.1 运河沿线工业景观总体布局
        4.2.2 运河工业景观与运河的关系分析
        4.2.3 沿运历史工业聚集区与运河关系的数量分析
    4.3 运河工业遗产的判别与登录
        4.3.1 历史工业相关企业或单位调查标准
        4.3.2 工业建、构筑物登记标准
        4.3.3 沿运工业遗产登录情况
    4.4 小结
第五章 运河工业遗产类型与构成分析
    5.1 沿运工业遗产的类型
        5.1.1 历史工业企业及相关单位
        5.1.2 工业遗产建、构筑物
    5.2 沿运工业遗产构成分析
        5.2.1 分析方法概述
        5.2.2 历史年代构成分析
        5.2.3 行业类型构成分析
        5.2.4 创办类型构成分析
        5.2.5 使用性质构成分析
        5.2.6 风貌特征构成分析
        5.2.7 再利用状况构成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运河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分级
    6.1 沿运工业遗产价值构成与评价方法
        6.1.1 价值构成
        6.1.2 评价方法
    6.2 建构筑物单体评价
        6.2.1 评价因子与权重的设定
        6.2.2 价值评价与遗产点分级
        6.2.3 建构筑物价值分布分析
    6.3 工业相关企业与单位评价
        6.3.1 评价方法
        6.3.2 价值评价与工业企业分级
        6.3.3 企业及单位价值分布分析
    6.4 历史工业聚集区评价
    6.5 沿运城镇工业遗产价值总体评价
    6.6 小结
第七章 运河工业遗产廊道格局构建
    7.1 运河工业遗产廊道保护目标与原则
        7.1.1 保护目标
        7.1.2 基本原则
    7.2 运河工业遗产廊道保护规划范围与层次
    7.3 运河工业遗产廊道整体保护格局
        7.3.1 构建运河绿色廊道
        7.3.2 解说系统的组织
        7.3.3 交通组织
    7.4 沿运工业遗产主要城镇保护格局
        7.4.1 城镇功能定位
        7.4.2 构成要素构建
    7.5 沿运历史工业地段保护性开发策略
        7.5.1 保护层级划分
        7.5.2 改造更新模式
    7.6 重要工业建构筑物的保护与再利用
第八章 实施对策探讨
    8.1 沿运城市工业遗存保护和再利用的回顾与反思
        8.1.1 沿运城市工业遗存保护和再利用的状况
        8.1.2 沿运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主要问题分析
    8.2 运河工业遗产廊道保护实施对策
        8.2.1 编制保护规划体系
        8.2.2 健全专项法律制度
        8.2.3 保障管理政策实施
        8.2.4 推动市场经济运作
        8.2.5 深化公众参与机制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江南运河沿线近代工业相关企业及单位清单
    附录2 江南运河近代工业景观复原图
    附录3 沿运历史工业聚集区清单
    附录4 工业遗产相关历史人物、事件清单
    附录5 运河工业遗产调查表
    附录6 沿运工业建构筑物及企业评价示例
    附录7 沿运历史工业企业清单及评价结果表
    附录8 江南运河工业遗产清单及评价结果
致谢

四、无锡布勒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论文参考文献)

  • [1]黑小麦制粉工艺探究与分析[D]. 陈权权.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2)
  • [2]BUH并购金斧机械案例分析[D]. 王义.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3]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D]. 刘静. 天津大学, 2019(06)
  • [4]基于模糊理论的无锡市地方税收风险管理研究[D]. 马旋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3)
  • [5]我国粮食及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策略[J]. 朱文辉. 湖南农机, 2009(03)
  • [6]走向世界的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J]. 周承惠. 面粉通讯, 2008(01)
  • [7]京杭大运河江南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D]. 朱强. 北京大学, 2007(03)
  • [8]粮油加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历程、问题与对策[J]. 郭成. 粮食加工, 2006(05)
  • [9]压铸市场——中国铸造业最具活力的部分 第五届中国国际压铸会议暨展览会专题报道[J]. 师德玲. 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 2006(04)
  • [10]为了盛开的业绩——记布勒集团在中国二十年、无锡布勒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成立十周年庆典[J]. 牟广英,杜润鸿.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2004(05)

标签:;  ;  ;  ;  ;  

无锡布勒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