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滑膜炎的 CT 征象通常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关

慢性滑膜炎的 CT 征象通常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关

一、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常伴发慢性滑膜炎的CT征象(论文文献综述)

陈星雯[1](2021)在《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对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的改善情况,为临床上治疗髌下脂肪垫损伤提供一种治疗方案。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1月就诊于南平市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门诊和住院的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病例68例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方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4例。治疗组采用密集温针灸+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推拿治疗,均治疗6次为一疗程,每天1次,共治疗2个疗程。在治疗前、治疗后由专门人员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组患者进行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测定膝关节活动度。收集治疗前、治疗2周后患者评分量表和关节活动度的数据,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结束后,2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VAS评分相比较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Lysholm膝关节评分在各方面评分和总分上均高于治疗前,治疗组综合评分相比较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ROM角度值均高于治疗前,治疗组ROM角度值比较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患者共68例,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治愈率为41.18%,好转率为52.94%,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治愈率26.47%,好转率47.06%,总有效率73.52%。两组治疗结束后,总体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和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均有效果,但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效果、治愈率及有效率均明显优于推拿组。2.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改善膝关节活动范围,提高Lysholm膝关节量表评分,降低视觉模拟评分(VAS);在疼痛、功能改善方面,效果较为显着。3.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在改善髌下脂肪垫损伤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有显着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李魁[2](2021)在《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超声影像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分析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gouty arthritis,GA)的高频超声(high frequency ultrasound,HFUS)表现及其相关合并症,并进一步探讨以上超声表现及GA的相关合并症与血尿酸水平、病程的关系及膝关节骨侵蚀与滑膜炎、痛风结节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经临床确诊为膝关节GA患者,包括95例男性,7例女性,合计102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0.86±14.14岁。双膝关节受累27例,单膝关节受累75例,共计129个病变膝关节。通过HFUS检查所有患者膝关节,观察并计算其关节腔积液、滑膜增生、滑膜内的血流信号、“暴雪征”、“双轨征”、痛风结节及骨侵蚀的发生率。采集并计算患者的相关合并症(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代谢异常、脂肪肝、肾结石、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的发生率。应用χ2检验和Spearman相关性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血尿酸水平与滑膜增生、滑膜内血流信号、“双轨征”、痛风结节计数之间有显着相关性(P<0.05),与关节腔积液、“暴雪征”、骨侵蚀计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病程与“双轨征”、痛风结节、骨侵蚀计数之间有显着相关性(P<0.05),与关节腔积液、滑膜增生、滑膜内血流信号、“暴雪征”计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2膝关节GA有骨侵蚀组与无骨侵蚀组痛风结节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57,P<0.01),两组滑膜炎计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P=1.000)3血尿酸水平与膝关节GA合并高血压、脂肪肝、肾结石、颈动脉粥样硬化计数之间有显着相关性(P<0.05),与高脂血症、糖代谢异常计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病程与膝关节GA合并上述合并症计数之间均有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1膝关节GA患者血尿酸水平与滑膜增生、滑膜内血流信号以及“双轨征”的出现显着正相关;痛风病程与“双轨征”、痛风结节、骨侵蚀的出现显着正相关。2膝关节GA的HFUS表现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膝关节痛风结节形成会加重骨侵蚀水平。3本课题组膝关节GA合并高血压、脂肪肝、肾结石、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水平、痛风病程正相关;膝关节GA合并高脂血症、糖代谢异常与痛风病程显着正相关。

贾琼[3](2020)在《TNFTNF-α/TGF/TGF-β1信号轴调控半月板损伤后软骨下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半月板损伤导致的骨关节炎是常见外伤性疾病之一,国内外医学界对其防治是比较困难的。本课题通过动物模型研究半月板损伤后骨关节炎中软骨下骨的组织病理和影像学表现,以及与血清中的TNF-α和TGF-β1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一是探究半月板损伤后骨关节炎中软骨下骨的组织病理学表现TNF-α/TGF-β1信号轴的内在联系,试图用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来解释其发病机制,旨在从中西医结合理论的角度阐释半月板损伤后骨关节炎中软骨下骨的变化机制;二是论述这两种细胞因子组成TNF-α/TGF-β1信号轴在该疾病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反映该疾病组织结构病理学变化的可靠性,为将来临床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和借鉴工具。方法:临床部分:通过收集OA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遗弃的胫骨平台组织,大体观察后,区分硬化与非硬化区,通过Micro-CT检测并比较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目(Tb.N)、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间隔(Tb.Sp),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实验部分:通过建立半月板损伤骨关节炎大鼠模型(MMT),取8周龄健康SD大鼠90只,正常雄性,无关节病变。随机分为三组,手术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各30只。分别于MMT术后第2、4、8和12周进行检测相关指标。研究观察软骨下骨板的形态结构和组织骨密度(TMD),研究MMT术后不同时间与内侧平台骨小梁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和骨小梁数目(Tb.N)关系。采用共聚焦拉曼光谱分析软骨下骨的胶原矿质比(Proline/PO43-),采用原位纳米压痕仪评估软骨下骨内在的弹性模量(Er)和硬度(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TNF-α和TGF-β 1表达水平。结果:临床部分:内外侧平台比较中,两组BV/TV 比较为(t=8.335,P=0.024<0.05);两组 Tb.Th 比较为(t=12.707,P=0.001<0.05),两组 Tb.Sp 比较为(t=21.026,P=0.029<0.05);两组Tb.N 比较为(t=5.293,P=0.02<0.05)均提示有差异。两组相比,TGF-β 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8,P=0.032<0.05);两组相比,TNF-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10,P=0.017<0.05);提示观察组与健康组之间外周血TGF-β 1和TNF-α有差异。实验部分:检测软骨下骨的形态结构和组织骨密度(TMD),内侧平台骨小梁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目(Tb.N),软骨下骨的矿质/胶原比(Proline/PO43-),软骨下骨内在的弹性模量(Er)和硬度(H)等,以及血清中TNF-α和TGF-β 1表达水平。结果显示:①其中与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相比:手术组(MMT组)的第 2 周(F=58.552,P=0.000<0.01)4 周(F=85.669,P=0.000<0.01)、8周(F=14.729,P=0.000<0.01)、12 周(F=95.961,P=0.000<0.01)的骨体积分数(BV/TV)均有显着差异(P<0.01);②手术组(MMT组)在第2周的组织骨密度(TMD)均有差异(F=15.795,P=0.000<0.01),4 周(F=23.626,P=0.000<0.01)、8 周(F=41.197,P=0.000<0.01)、12 周(F=263.033,P=0.000<0.01)的组织骨密度(TMD)均有显着的差异(P<0.01);③手术组(MMT组)的第2周(F=70.122,P=0.000<0.01)、4 周(F=60.799,P=0.000<0.01)、8 周(F=825.365,P=0.000<0.01)、12周(F=1813.386,P=0.000<0.01)的骨小梁间隙(Tb.Sp)均有显着的差异(P<0.01);④手术组(MMT 组)的第 2 周(F=31.299,P=0.000<0.01)、4周(F=46.216,P=0.000<0.01)、8 周(F=76.991,P=0.000<0.01)、12 周(F=2243.23,P=0.000<0.01)的骨小梁厚度(Tb.Th)均有显着差异(P<0.01);⑤手术组(MMT组)的第 2 周(F=29.937,P=0.000<0.01)、4 周(F=43.307,P=0.000<0.01)、8 周(F=70.283,P=0.000<0.01)、12 周(F=104.784,P=0.000<0.01)的骨小梁量(Tb.N)均有显着的差异(P<0.01);⑥手术组(MMT组)的第2周(F=69.158,P=0.000<0.01)、4 周(F=105.204,P=0.000<0.01)、8 周(F=216.123,P=0.000<0.01)、12 周(F=354.133,P=0.000<0.01)的胶原矿化比(Proline/PO43-)均有显着的差异(P<0.01);⑦手术组(MMT组)的第2周的软骨下骨弹性模量(Er)有差异(F=7.948,P=0.003<0.01),4 周(F=33.725,P=0.000<0.01)、8 周(F=5.034,P=0.018<0.05)、12 周(F=19.931,P=0.000<0.01),软骨下骨弹性模量(Er)均有差异(P<0.05);⑧手术组(MMT组)的第2周(F=15.998,P=0.000<0.01)、4 周(F=42.356,P=0.000<0.01)、8 周(F=48.658,P=0.000<0.01)、12 周(F=45.604,P=0.000<0.01)的骨小梁硬度(H)均有显着的差异(P<0.01);⑨手术组(MMT组)的第 2 周(F=22.156,P=0.000<0.01),4 周(F=44.051,P=0.000<0.01)、8周(F=133.707,P=0.000<0.01)、12 周(F=294.919,P=0.000<0.01)的 TNF-α 表达水平均有显着差异(P<0.01);⑩手术组(MMT组)的第2周(F=3.973,P=0.037<0.05),4 周(F=16.642,P=0.000<0.01)、8 周(F=60.168,P=0.000<0.01)、12 周(F=101.456,P=0.000<0.01)的 TGF-β 1 表达水平均有差异(P<0.05)。且测得各项参数中手术组间随时间变化有显着差异(P<0.01),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各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胫骨外侧平台主要处于OA早期,而内侧平台多处于OA中、晚期,因此,采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方法对比分析膝关节OA胫骨内、外侧平台骨软骨结构参数的差异,有助于定量分析OA早期和晚期骨软骨结构改变的程度。建立了大鼠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模型(MMT模型),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分别观察了TNF-α和TGF-β1在不同时间点软骨下骨组织中的表达,发现了 TNF-α/TGF-β1信号轴在半月板损伤后骨关节炎软骨下骨改变病变中的作用机制为双向调节,正负反馈的机制,与中医阴阳平衡的理论不谋而合。研究分析MMT模型致骨关节炎(OA),于伤后不同时间点检测软骨下骨微结构、矿化及力学性质的动态变化,定性、定量观测软骨下骨的组织形态学、分子生物、生物力学变化与TNF-α/TGF-β1信号轴变化的动态关系,总结TNF-α/TGF-β1信号轴可能为治疗半月板损伤后导致骨关节炎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重要指导工具。

荆楠[4](2020)在《抗骨质疏松联合用药对骨质疏松症伴骨性关节炎老年女性骨量分布和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阿仑膦酸钠、骨化三醇联合钙剂对骨质疏松症(OP)伴骨性关节炎(OA)患者骨密度和髋部几何结构的临床效果,并探讨OA对抗骨质疏松联合疗法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9年10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骨质疏松门诊及住院部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144例,根据其诊断分为骨质疏松症伴骨性关节炎组(OP+OA组)73例,骨质疏松症组(OP组)71例。OP+OA组、OP组均给予阿仑膦酸钠、骨化三醇联合钙剂治疗2年。记录治疗前所有受试者年龄、身高、体重等基础资料,询问既往月经史、骨折史、药物史及慢性病史,测量治疗前后所有受试者腰椎(L1~4、腰椎总和)和左侧股骨颈部骨密度;测定治疗前后所有受试者左侧髋部几何结构指标如股骨颈截面面积(CSA)、股骨颈截面转动力矩(CSMI)、股骨颈截面模量(Z)、股骨颈皮质厚度(CT)、股骨颈屈曲应力比(BR);测定治疗前后所有受试者血生化指标如钙(Ca)、磷(P)、25羟基维生素D(25(OH)D)等;记录治疗过程中所有受试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OP+OA组、OP组治疗前后骨密度、髋部几何结构等相关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前,OP+OA组和OP组的一般资料、骨密度、髋部几何结构参数、VAS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OP+OA组的WOMAC评分显着高于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的骨密度、髋部几何结构参数(CSA、CSMI、Z、BR)、VAS评分、WOMAC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OA组和OP组患者的骨密度、髋部几何结构参数、WOMAC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OP+OA组的VAS评分显着高于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2年后,两组患者的骨密度、髋部几何结构参数、VAS评分、WOMAC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OA组骨密度(L1~3、腰椎总和、股骨颈部)、髋部几何结构参数(CSA、CSMI、Z)显着低于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OA组和OP组L4骨密度、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OA组BR、VAS评分、WOMAC评分显着高于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2年后,OP+OA组骨密度、髋部几何结构参数(CSA、CSMI、Z、BR)、VAS评分改善幅度明显低于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OA组WOMAC评分改善幅度明显高于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2年后,两组内腰椎总和骨密度增长率均高于股骨颈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过程中,OP+OA组中6例口服阿仑膦酸钠出现胃部不适、肌肉疼痛、皮疹等症状,2例口服钙剂后出现便秘症状;OP组中4例口服阿仑膦酸钠有胃部不适、肌肉疼痛、皮疹等症状。所有受试者均可忍受,未因不良反应退出实验。结论1阿仑膦酸钠、骨化三醇联合钙剂治疗骨质疏松症伴或不伴骨性关节炎患者能够改善髋部几何结构和关节症状,提高骨密度,且腰椎改善优于股骨颈部。2骨性关节炎对抗骨质疏松治疗存在影响,延缓骨密度和髋部几何结构强度的提升。3抗骨质疏松联合用药治疗骨质疏松症伴骨性关节炎1~2年,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图4幅;表10个;参140篇。

古丽尼尕尔·吾斯曼[5](2020)在《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早期MRI信号异常与软骨形态学缺损的相关性》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研究骨性关节炎软骨早期MRI信号异常与软骨形态学缺损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OA患者KL分级(0-1级)80例MR图像完整、关节镜证实软骨形态缺损为病例组。40例健康人群做为对照组,均无合并其他关节病变,KL分级为0级,性别,年龄BMI与实验组相符。根据有无软骨信号异常级强弱分为无异常,低信号,不均匀信号,高信号,软骨厚度测量部位为(MT/LT,MF/LF),厚度进行前后对比,骨髓水肿分4级,并与软骨形态缺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实验组出现信号异常概率大于对照组,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P<0.01);软骨早期MRI信号异常与软形态缺损显着相关,并缺损主要表现为低信号;信号分布区域与软骨损伤部位一致性检验,(P<0.01)一致性较好。实验组出现骨髓水肿的概率大于对照组,软骨形态缺损与骨髓水肿的关系采用Wilcox秩和检验,(P<0.01),软骨损伤与骨髓水肿及水肿级别有关,骨髓二级水肿比无骨髓水肿者更易导致软骨损伤。软骨厚度前后对比采用K-S检验,(P<0.01),一年前的厚度均大于现在的厚度。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软骨信号与胫骨内外侧髁前后软骨厚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557、r=-0.331,P<0.01)相关程度中等。结论骨性关节炎软骨早期MRI信号异常是关节软骨发生形态学缺陷的先兆征象,并可能成为评估关节软骨退变风险的影像学标志。

李慧[6](2019)在《膝关节软骨超声成像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获得健康志愿者正常膝关节软骨超声图像及异常组志愿者关节面软骨图像,测量膝关节面软骨各部位厚度,统计同侧及双侧膝关节软骨厚度分布特征,探讨膝关节软骨正常超声成像特点,以正常数据及图像作为参照,探讨退行性膝关节炎关节软骨超声表现特点、常见发病部位及较早期的超声改变。比较异常组各参数与正常组差别,相关性分析各参数与两组各部位软骨厚度的相关性关系,探讨膝关节软骨退化及退行性关节炎疾病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方式。比较高频超声与X线平片诊断退行性膝关节炎的效果。为高频超声诊断退行性关节炎及软骨病变提供依据,论证高频超声诊断退行性膝关节炎的临床应用价值,论证高频超声能够成为早期退行性关节炎常规筛查方式,可明显提高退行性膝关节炎的诊断效率,使患者特别是基层医院就诊患者能够及时诊断并获得有效的早期治疗。研究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61名作为正常组,入选标准:双侧膝关节均无明显疼痛史,无明显关节疾病家族史,无代谢性疾病及外伤史,风湿免疫因子检查阴性,体格检查双侧膝关节无明显压痛、无内翻、外翻、肿胀等关节畸形;其中男13名,女48名,年龄8~74(43.56±14.51)岁,身高1.30~1.83(1.62±0.09)m,体重 24~110(65.25±13.79)Kg;选取健康成年猪(年龄6个月以上)新鲜腿骨标本两条,保留完整膝关节结构,应用高频超声测量膝关节股骨内中外侧关节软厚度及胫骨内外侧关节软骨厚度,对测量位置做标记,在标记位置剖开膝关节,应用游标卡尺测量大体标本软骨厚度,将两种测量方式的结果进行对比。选取有关节疼痛症状的患者64名作为异常组,入选标准:无关节疾病家族史,无代谢性疾病及外伤史,无风湿及类风湿疾病史,风湿免疫因子检查阴性,体格检查双侧膝关节均无明显肿胀及变形,其中男8名,女56名,年龄 42~78(59.63±9.24)岁,身高1.50~1.76(1.59±0.07)m,体重 53.5~85(68.78±8.29)Kg。研究对象取坐位或仰卧屈膝位,行高频超声检查,测量双侧股骨外侧、内侧、中间位置软骨厚度及双侧胫骨平台外侧、内侧关节面软骨最大厚度,各部位均采用三次测量取平均值,并横切及纵切尽可能全面扫查,记录软骨图像。另外异常组64名患者双侧膝关节均行X线平片检查。应用SPSS16.0数据分析软件,设α=0.05为检验标准,统计各测量部位软骨厚度平均值,检测各部位软骨厚度差异性,利用相关性分析软骨厚度与年龄、体重、BMI等因素的相关性;应用t检验比较健康组与异常组各参数及测量数据;应用卡方检验统计双侧膝关节各部位病变频数差异性;统计高频超声与X线平片检查异常组患者的阳性率。结果:1.健康志愿者膝关节软骨测值范围及平均厚度:股骨外侧软骨厚度:右侧0.11~0.42cm,平均0.24±0.05cm;左侧0.14~0.41cm,平均 0.23±0.04cm;股骨内侧软骨厚度:右侧0.14~0.44cm,平均0.23±0.05cm;左侧0.14~0.40cm,平均 0.24±0.06cm;股骨中间软骨厚度:右侧0.17~0.37cm,平均0.26±0.05cm;左侧0.16~0.41cm,平均 0.25±0.05cm;胫骨内侧软骨厚度:右侧0.08~0.43cm,平均0.18±0.06cm;左侧0.07~0.45cm,平均 0.19±0.06cm;胫骨外侧软骨厚度:右侧0.11~0.46cm,平均0.19±0.06cm;左侧0.08~0.42cm,平均 0.18±0.06cm。2.异常组膝关节软骨测值范围及平均厚度:股骨外侧软骨厚度:右侧0.16~0.35cm,平均0.26±0.05cm;左侧0.16~0.35cm,平均 0.25±0.05cm;股骨内侧软骨厚度:右侧0.17~0.33cm,平均0.26±0.05cm;左侧0.14~0.35cm,平均 0.24±0.06cm;股骨中间软骨厚度:右侧0.10~0.32cm,平均0.26±0.06cm;左侧0.20~0.38cm,平均 0.29±0.04cm;胫骨内侧软骨厚度:右侧0.07~0.28cm,平均0.18±0.06cm;左侧0.12~0.34cm,平均 0.20±0.07cm;胫骨外侧软骨厚度:右侧0.08~0.28cm,平均0.18±0.05cm;左侧0.12~0.32cm,平均 0.20±0.05cm。3.猪膝关节股骨外侧软骨超声测量结果0.25cm、0.23cm,标本测量结果0.26cm、0.22cm;股骨内侧软骨超声测量结果0.27cm、0.25cm,标本测量结果0.29cm、0.25cm:股骨中间软骨超声测量结果0.20cm、0.18cm,标本测量结果0.21cm、0.19cm;胫骨内侧软骨超声测量结果0.14cm、0.15cm,标本测量结果0.12cm、0.15cm;胫骨外侧软骨超声测量结果0.16cm、0.14cm,标本测量结果0.15cm、0.15cm。4.同侧膝关节各部位软骨厚度比较(1)健康志愿者组同侧膝关节各部位软骨厚度比较:股骨外侧软骨与中间软骨厚度比较:右侧t=-4.274 P=0.000,左侧t=-4.261 P=0.000:股骨内侧软骨与外侧软骨厚度比较:右侧t=-0.965 P=0.341,左侧t=1.095 P=0.281;股骨内侧软骨与中间软骨厚度比较:右侧t=-4.392 P=0.000;左侧t=-3.583 P=0.001;胫骨外侧软骨与内侧软骨厚度比较:右侧t=-0.755 P=0.455;左侧t=1.973 P=0.056;股骨外侧软骨与胫骨外侧软骨厚度比较:右侧t=6.169 P=0.000;左侧t=6.522 P=0.000;股骨内侧软骨与胫骨内侧软骨厚度比较:右侧t=7.523 P=0.000;左侧t=4.386 P=0.000;股骨外侧软骨与胫骨内侧软骨厚度比较:右侧t=5.289 P=0.000;左侧t=4.666 P=0.000;股骨内侧与胫骨外侧软骨厚度比较:右侧:t=8.51 P=0.000;左侧t=6.312 P=0.000;股骨中间软骨厚度与胫骨外侧软骨厚度比较:右侧t=10.194 P=0.000;左侧t=8.458 P=0.000;股骨中间软骨与胫骨内侧软骨厚度比较:右侧t=9.199 P=0.000;左侧t=6.982 P=0.000。(2)异常组同侧膝关节各部位软骨厚度比较:股骨内侧软骨厚度与外侧软骨厚度比较:右侧t=0.864 P=0.401;左侧t=-0.545 P=0.594;股骨外侧软骨与股骨中间软骨厚度比较:右侧t=-0.039 P=0.969;左侧t=-4.523 P=0.000;股骨内侧软骨与股骨中间软骨厚度比较:右侧t=0.525 P=0.607;左侧t=-4.066 P=0.001;胫骨内侧软骨与外侧软骨厚度比较:右侧t=0.042 P=0.967;左侧t=0.432 P=0.672;股骨外侧软骨与胫骨外侧软骨厚度比较:右侧t=4.571 P=0.000;左侧t=4.484 P=0.000;胫骨内侧软骨与股骨内侧软骨厚度比较:右侧t=-5.248 P=0.000;左侧t=-1.809 P=0.091;股骨内侧软骨厚度与胫骨外侧软骨厚度比较:右侧t=5.208 P=0.000;左侧t=3.182 P=0.006;股骨外侧软骨与胫骨内侧软骨厚度:右侧t=4.527 P=0.000;左侧t=2.802 P=0.013;股骨中间软骨与胫骨外侧软骨厚度:右侧t=4.942 P=0.000;左侧t=7.288 P=0.000;股骨中间软骨厚度与胫骨内侧软骨厚度比较:右侧t=5.564 P=0.000;左侧t=4.369 P=0.001。5.双侧膝关节各部位软骨厚度异侧比较t检验结果(1)正常组:右侧股骨外侧与左侧股骨外侧软骨厚度比较t=1.048,P=0.302;右侧股骨中间与左侧股骨中间软骨厚度比较t=2.410,P=0.021;右侧股骨内侧与左侧股骨内侧软骨厚度比较t=0.932,P=0.358;右侧胫骨外侧与左侧胫骨外侧软骨厚度比较t=0.098,P=0.923;右侧胫骨内侧与左侧胫骨内侧软骨厚度比较t=-0.785,P=0.438;双侧膝关节股骨右侧软骨厚度比较t=0.070,P=0.945;双侧膝关节股骨左侧面软骨厚度比较t=2.410,P=0.021;双侧胫骨右侧软骨厚度比较t=-1.330,P=0.192;双侧膝关节胫骨左侧面软骨厚度比较t=0.624,P=0.536。(2)异常组双侧膝关节各部位软骨厚度比较t检验结果:右侧股骨外侧与左侧股骨外侧软骨厚度比较t=0.517,P=0.613;右侧股骨中间与左侧股骨中间软骨厚度比较t=-2.596,P=0.020;右侧股骨内侧与左侧股骨内侧软骨厚度比较t=1.391,P=0.184;右侧胫骨外侧与左侧胫骨外侧软骨厚度比较t=-1.084,P=0.295;右侧胫骨内侧与左侧胫骨内侧软骨厚度比较t=-1.318,P=0.273;双侧膝关节股骨右侧软骨厚度比较t=0.747,P=0.467;双侧膝关节股骨左侧面软骨厚度比较t=1.199,P=0.249;双侧胫骨右侧面软骨厚度比较t=-1.139,P=0.273;双侧膝关节胫骨左侧面软骨厚度比较t=-1.126,P=0.278。6.组间差异t检验结果:正常组与异常组年龄t检验结果:t=-2.497,P=0.016;正常组与异常组组间体重t检验结果:t=-1.440,P=0.156;正常组与异常组组间身高t检验结果:t=0.691,P=0.493;正常组与异常组BMI t检验结果:t=-1.685,P=0.098;正常组与异常组右侧股骨外侧软骨厚度比较t=-1.069,P=0.290;正常组与异常组右侧股骨内侧软骨厚度比较:t=-1.431,P=0.0159;正常组与异常组右侧股骨中间软骨厚度比较t=1.295 P=0.201;正常组与异常组右侧胫骨外侧软骨厚度比较t=-1.220,P=0.228;正常组与异常组右侧胫骨内侧软骨厚度比较t=-0.757,P=0.453;正常组与异常组左侧股骨内侧软骨厚度比较t=-0.285,P=0.777;正常组与异常组左侧股骨中间软骨厚度比较t=-1.998,P=0.047;正常组与异常组两组左侧股骨外侧软骨厚度比较t=-1.579,P=0.121;正常组与异常组两组左侧胫骨外侧软骨厚度比较t=-2.425,P=0.019;正常组与异常组两组左侧胫骨内侧软骨厚度比较t=-1.409,P=0.206。7.两组志愿者各部位软骨厚度与参数相关性分析结果(1)正常组:(a)性别与各部位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性别与股骨外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右侧r=0.031 P=0.856,左侧r=0.214P=0.211;性别与膝关节股骨中间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右侧r=0.194 P=0.258,左侧 r=0.167 P=0.331;性别与膝关节股骨内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右侧r=0.088 P=0.610,左侧 r=-0.102 P=0.554;性别与膝关节胫骨外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右侧r=0.127 P=0.461,左侧 r=0.184 P=0.282;性别与膝关节胫骨内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右侧r=0.320 P=0.057,左侧:r=0.165 P=0.203;(b)年龄与健康志愿者组各部位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年龄与股骨外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右侧r=-0.039 P=0.820,左侧r=0.354 P=0.258;年龄与股骨中间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右侧r=-0.018 P=0.919,左侧r=-0.124 P=0.470;年龄与股骨内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右侧r=-0.111 P=0.519,左侧r=-0.213 P=0.212;年龄与膝关节胫骨外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右侧r=-0.421 P=0.001,左侧 r=-0.359 P=0.005,均有统计学意义;年龄与膝关节胫骨内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右侧r=-0.273 P=0.107,左侧 r=-0.250 P=0.052。(c)体重与健康志愿者组各部位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体重与健康组膝关节股骨外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右侧r=-0.34 P=0.842,左侧 r=-0.005 P=0.979;体重与股骨中间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右侧r=-0.081 P=0.638,左侧r=0.122 P=0.479;体重与股骨内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右侧r=-0.220 P=0.197,左侧r=-0.038 P=0.826;体重与胫骨外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右侧r=-0.078 P=0.650,左侧r=-0.011 P=0.949;体重与胫骨内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右侧r=-0.119 P=0.488,左侧r=-0.057 P=0.742。(d)身高与正常组各部位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身高与正常组膝关节股骨外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右侧r=-0.277 P=0.102,左侧r=-0.117 P=0.370;身高与股骨中间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右侧r=-0.045 P=0.733,左侧r=0.180 P=0.293;身高与股骨内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右侧r=0.196 P=0.252,左侧r=0.167 P=0.331;身高与膝关节胫骨外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右侧r=-0.188 P=0.272,左侧r=0.127 P=0.460;身高与胫骨内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右侧r=-0.065 P=0.708,左侧r=0.227 P=0.182;(e)BMI与正常组各部位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BMI与右侧膝关节股骨外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r=-0.122 P=0.479,左侧结果 r=-0.176 P=0.304;BMI与股骨中间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右侧r=-0.190 P=0.266,左侧r=0.021 P=0.903;BMI与股骨内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右侧r=-0.283 P=0.094,左侧r=-0.063 P=0.716;BMI与正常组胫骨外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右侧r=-0.004 P=0.983,左侧 r=-0.029 P=0.867;BMI与正常组胫骨内侧软骨厚度分析:右侧r=-0.075 P=0.662,左侧r=-0.009 P=0.959。(2)异常组各参数与双侧膝关节各部位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a)异常组性别与各部位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异常组性别与股骨外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右侧r=0.000 P=1.000,左侧 r=0.085 P=0.211;性别与异常组股骨中间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右侧r=0.275 P=0.303,左侧 r=0.128 P=0.636;性别与股骨内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右侧r=0.102 P=0.706,左侧r=-0.045 P=0.554;性别与胫骨外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右侧r=0.217 P=0.419,左侧r=0.203 P=0.450;性别与膝关节胫骨内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右侧r=0.304 P=0.252,左侧 r=0.288 P=0.279;(b)异常组年龄与各部位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年龄与右侧股骨外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r=-0.096 P=0.724,与左侧股骨外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r=-0.138 P=0.612;年龄与右侧股骨中间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r=-0.277 P=0.299,与左侧股骨中间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r=-0.103 P=0.705;年龄与右侧股骨内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r=0.088 P=0.610,与左侧股骨内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r=-0.099 P=0.716;年龄与右侧膝关节胫骨外侧软骨厚度相关性r=-0.050 P=0.854,与左侧胫骨外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r=-0.133 P=0.622;年龄与右侧胫骨内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r=-0.112 P=0.678,与左侧胫骨内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r=0.070 P=0.797。(c)异常组身高与各部位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异常组身高与股骨外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右侧r=0.099 P=0.716,左侧产0.108P=0.691;异常组身高与膝关节股骨中间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右侧r=0.496 P=0.051,左侧 r=0.183 P=0.497;异常组身高与膝关节股骨内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右侧r=0.364 P=0.165,左侧r=-0.110 P=0.684;异常组身高与膝关节胫骨外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右侧r=0.098 P=0.719,左侧 r=-0.249 P=0.352;异常组身高与膝关节胫骨内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右侧r=0.037 P=0.892,左侧 r=-0.096 P=0.723;(d)异常组体重与各部位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异常组体重与股骨外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右侧r=0.428 P=0.098,左侧 r=0.225 P=0.401;异常组体重与股骨中间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右侧r=0.091 P=0.736,左侧 r=0.167 P=0.537;异常组体重与股骨内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右侧r=0.421 P=0.104,左侧 r=0.146 P=0.588;异常组体重与膝关节胫骨外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右侧r=-0.002 P=0.996,左侧 r=-0.073 P=0.789;异常组体重与膝关节胫骨内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右侧r=-0.138 P=0.611,左侧 r=-0.236 P=0.379。(e)异常组BMI与各部位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异常组BMI与股骨外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右侧r=0.362 P=0.168,左侧 r=0.083 P=0.760;异常组BMI与膝关节股骨中间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右侧r=-0.268 P=0.316,左侧 r=-0.026 P=0.923;异常组BMI与膝关节股骨内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右侧r=0.109 P=0.687,左侧 r=0.207 P=0.442;异常组BMI与膝关节胫骨外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右侧r=-0.089 P=0.742,左侧 r=0.077 P=0.777;异常组BMI与膝关节胫骨内侧软骨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右侧r=-0.154 P=0.569,左侧 r=-0.134 P=0.621。8.异常组64例患者均表现为膝关节软骨回声不均,关节腔面或骨皮质面边界不光滑,分界不清晰;其中37例患者膝关节关节软骨表现为软骨厚度分布不均匀,局部见凹陷或凸起,与周围组织分界线模糊;13例发现软骨内强回声点或强回声斑;52例软骨下骨面毛糙不光滑,其中37例软骨下骨面局部增厚回声增强表面粗糙,24例局部骨面见强回声与骨质相连;25例伴骨端强回声,部分伴声影;60例伴双侧滑膜增生;13例伴关节腔积液;3例伴腘窝囊肿;6例软骨下骨见短线样强回声。9.异常组志愿者双侧膝关节发生软骨厚薄不均等较严重超声改变的频数及卡方检验结果:双侧膝关节各部位软骨及软骨下骨发病频数:左股骨内侧病变共60例,左股骨外侧25例,左股骨中间27例,左侧胫骨内侧7例,左胫外侧6例;右侧股骨内侧39例,右侧股骨外侧32例,右侧股中间20例,右侧胫骨内侧18例,右侧胫骨外侧18例。10.高频超声检查异常组患者,相对正常组高频超声软骨及软骨周围组织均有异常表现,其中52例具有较为显着的超声变化,如关节面不光滑、软骨厚薄不均,软骨内异常回声及软骨下骨异常回声;X线平片检查发现33例存在关节面不光滑、关节间隙变窄不对称、骨赘形成等异常表现。双侧膝关节病变发病频数分布卡方检验结果:X2=17.182 P=0.002结论:1.通过对新鲜猪膝关节软骨超声测量和大体标本测量结果对比得出高频超声可以准确的测量关节软骨的厚度,准确反应软骨内部病理生理状况。2.健康志愿者膝关节软骨厚度平均0.18~0.26cm。异常组膝关节软骨厚度平均0.18~0.29cm。健康组膝关节软骨超声表现为带状低至无回声区,边界光滑,回声均匀,分布自然。3.健康志愿者同侧比较:双侧股骨软骨均比胫骨厚,股骨中间软骨均比两侧厚,股骨胫骨内外侧软骨厚度分布规律一致,均无差异;健康志愿者组异侧比较:健康志愿者组右侧股骨中间软骨比左侧厚;右侧股骨左侧面比左侧股骨左侧面软骨厚,余对应部位无明显差异。4.异常组同侧比较:右侧股骨软骨及胫骨软骨厚度分布规律一致,即股骨各部位软骨厚度及胫骨内外侧软骨厚度分别无明显差异,股骨关节面软骨比胫骨厚。异常组左侧股骨中间软骨比内外侧厚,股骨内外侧及胫骨内外侧分别无差异,但与正常组不同的是胫骨内侧软骨厚度与股骨内侧软骨厚度亦无明显差异,股骨软骨厚度亦大于胫骨软骨厚度。异常组异侧比较,异常组左侧膝关节股骨中间软骨比右侧股骨中间软骨厚,余对应位置无明显差异。异常组双侧软骨形态与厚度分布规律与健康志愿者组不同。5.组间比较:软骨厚度:异常组左侧股骨中间、左侧胫骨外侧、右侧股骨内侧软骨比正常组相应位置软骨厚。异常志愿者组较健康志愿者组平均年龄大。6.相关性分析结论:健康志愿者组年龄与双侧胫骨外侧软骨厚度呈负相关,余参数与各部位无明显相关性;性别、年龄、体重、身高、BMI与异常组各部位软骨厚度均无明显相关性;7.退行性膝关节炎高频超声表现:软骨回声不均匀,可见云雾状回声增强区,软骨表面分界线模糊、不光滑,部分可见软骨内点状或斑片状强回声,严重者可见软骨厚度不均,表面出现凸起或凹陷,软骨下骨面不光滑,部分可见局部增厚增强,部分出现短棒状强回声凸向软骨侧,部分骨端可见与骨皮质相连的强回声或见团状强回声后方伴声影,大部分病例可伴有关节囊滑膜增厚,少部分伴关节腔积液,少数病例伴软骨下骨内短线样强回声,多位于增厚毛糙的软骨下骨面之下,即较小的软骨下骨囊肿形成的后方回声增强。8.退行性膝关节炎超声成像表现双侧膝关节发病频数分布不一致,发病最多的部位为左侧膝关节内侧,特别是左侧膝关节股骨内侧。9.与X线平片相比,高频超声阳性率高,尚频超声在诊断较早期退行性关节炎方面相对X线平片具有较明显的优势。意义:获得了正常膝关节软骨超声成像特点及各部位软骨厚度的正常数据及双侧膝关节软骨各部位厚度分布规律及双侧差异。利用猪膝关节标本测量对比,证明超声可以准确测量描述膝关节面软骨情况,为超声诊断膝关节软骨病变提供了正常对比。对比正常组图像总结了异常组超声图像改变特点,总结退行性关节炎软骨超声成像表现主要为软骨表面模糊不光滑;厚度分布不自然,出现局部增厚或变薄;软骨内局部强回声;软骨下骨面不光滑,局部骨面增厚毛糙及骨赘形成等。通过组间差异比较及相关性分析证明了年龄是影响软骨退化和退行性膝关节炎发病的重要因素。得出了退行性膝关节炎发病过程中两侧膝关节超声变化不同,左侧膝关节发病几率较高,特别是左侧膝关节内侧。证明了高频超声可以有效应用于退行性膝关节炎诊断,特别是X线变化不明显的早期退行性膝关节炎诊断。高频超声可发现并清晰显示所见软骨病变,特别是细微的软骨病变及周围组织回声改变,且比X线检查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阳性率,因此在早期OA诊断中,高频超声比X线具有明显的优势。因高频超声检查简便快捷、性价比高、可动态观察、细致显示软组织和软骨结构,可以作为MRI等检查的补充检查手段,因其方便快捷性价比高,还可以作为早期退行性膝关节炎的常规筛查手段,可明显提高临床诊断效率,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有效的影像诊断依据,延缓患者疾病进展,减少致残率。综上所述,高频超声诊断退行性关节炎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MRI等大型仪器不完备的基层医院及专科医院,应用前景将更加广泛。

魏雪[7](2019)在《通过MRI观察KOA患者膝部结筋病灶点下软组织形态学改变》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以MRI为主要研究手段,观察KOA患者膝部结筋病灶点周围软组织形态学改变,进一步深化对结筋病灶点科学机制的研究。材料与方法:膝骨性关节炎患者(KOA)全部病例为2018.32019.3间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医院门诊及住院的患者男女共20名,健康志愿者10名。患者为通过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剔除标准筛选病例,且整体比较,性别、年龄、体重及一般生活情况无显着性差异。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次序进入研究,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均仰卧位平躺,保持环境安静,光线、温度稳定。待呼吸、心情平稳后,依据所规定的检查次序对患肢髌内下次、髌外次、髌下次、委阳次四处进行触诊。而后采用飞利浦公司ESSENZA型1.5T核磁共振仪对两组人员进行膝关节检查,行冠状位、横断位及矢状位扫描,采取T1WⅠ加权处理、T2WⅠ加权处理及质子密度加权处理。将核磁共振仪的扫描层厚设置为4mm,将层距设置为1mm,将FOV设置为18cm×18cm,将激励次数设置为2。在进行检查时,医护人员要嘱患者将患膝保持伸直的状态,健康志愿者保持相同状态。观察指标:(1)观察所选四处结筋病灶点下韧带厚度分别为(髌内下次-髌胫韧带起点处、髌外次-膝横韧带支点处、髌下次-髌韧带起点处、委阳次-腘肌腱起点处),并进行专业的测量记录,与健康志愿者四处同位置韧带厚度进行分析比较;(2)将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的MRI影像图进行软组织对比分析,总结出KOA患者存在的软组织异常改变;(3)对患者髌内下次存在痛性结节或筋性结筋的MRI影像进行分析,对比分析二者韧带厚度有无区别改变,是否存在共性。结果:1.根据实验所得MRI影像图,并经影像资料专家测量后,获得实验所需原始数据。2.数据收集完毕后,经成组t检验,除腘肌腱起点处厚度与健康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外,其他三组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KOA患者在结筋病灶点处的韧带较健康者相比,出现增厚的趋势。3.根据KOA患者与健康者核磁影像图对比分析,一部分KOA患者在滑膜增生、关节腔积液量存在异常,而健康志愿者则不存在积液量的异常改变。在数据整理后,经卡方检验,两处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髌内下次痛性结节和筋性结节在MRI影像中具有一定差异。结论:1、与健康志愿者MRI影像资料相比,KOA患者在髌胫韧带起点处、膝横韧带止点处以及髌韧带起点处这几个常见KOA患者结筋病灶点处的韧带厚度呈显着增厚趋势;2、与健康志愿者MRI影像资料相比,KOA患者多具有滑膜水肿、增生以及关节腔积液量增多的病理改变,说明KOA患者存在广泛软组织的病理性异常改变;3、根据实验组患者MRI影像资料研究得出,所观测的髌胫韧带在20位患者中均呈增厚趋势,但筋性结节患者较痛性结节增厚趋势更显着。4、痛性结节和筋性结节可能是结筋病灶点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带来的不同病理表现

李卫[8](2019)在《中医术语的翻译处理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中医是灿烂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经历几千年试验和探索的智慧结晶。推动中医走向世界,有利于推进中医国际化进程。中医翻译是中医国际化的桥梁,众多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发现,中医术语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中国的哲学、文化思想,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因此中医术语的翻译具有一定难度,导致诸多问题,阻碍了中医的传播和发展。在此背景下,本翻译报告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视角,对《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中出现的一些中医术语如何翻译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较合适的译文并总结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期为今后的中医术语翻译工作提供一些借鉴。本翻译实践报告共五个部分对本次翻译实践展开回顾。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翻译背景和项目意义。第二部分说明了译前准备的任务分配、翻译辅助工具、原文描述,第三部分是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医术语英译研究现状以及翻译适应选择论,接下来是本报告的主体部分,首先简要说明了中医文本的翻译难点和解决方法,之后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分析了如何处理中医术语以及其他翻译问题,第五部分对翻译项目进行了总结以及不足之处。

徐华军[9](2019)在《肌骨超声鉴别诊断类风湿性和痛风性跖趾关节骨质侵蚀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肌骨超声(musculoskeletal ultrasound,MSUS)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与痛风性关节炎(gouty arthritis,GA)所致足部跖趾关节骨质侵蚀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风湿免疫科43例RA和52例GA足部第1到第5跖趾关节(metatarsophalangeal,MTP1-5)骨质侵蚀声像图,观察参数:①直接征象:骨质侵蚀发生的部位、形态、边界、内部血流;②间接征象:滑膜增生、滑膜或关节腔积液内点状高回声、痛风石、双轨征,分析比较两组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差别。结果:直接征象(1)RA 骨侵蚀受累关节分布 MTP1(2/43,4.65%),MTP2(4/43,9.30%),MTP3(2/43,4.65%),MTP4(3/43,7.14%),MTP5(43/43,100%);GA 骨侵蚀受累关节分布 MTP1(52/52,100%),MTP2(2/52,3.85%),MTP3(3/52,5.77%),MTP4(2/52,3.85%),MTP5(2/52,3.85%),两组骨侵蚀受累关节分布差别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RA骨侵蚀边界模糊(40/43,93.0%),外形以圆形为主(39/43,90.7%);而GA骨侵蚀边界清晰(39/52,75%),外形呈椭圆形或圆形(32/52,61.5%vs 20/52,38.5%),两组差别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间接征象:(1)滑膜或关节腔积液内点状高回声(23/52,44.2%),痛风石(33/52,63.5%),双轨征(21/52,40.4%)均出现在GA组,RA组则均无上述征象,两组差别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2)RA组常伴滑膜增生(38/43,88.4%),而GA组滑膜增生(10/52,19.2%)不常见,两组差别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29,P<0.001)。结论:肌骨超声检查根据骨侵蚀出现的部位、形态、边界等直接征象及滑膜或关节腔积液内点状高回声、痛风石、双轨征、滑膜增生等间接征象有助于对RA与GA骨质侵蚀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张奎一[10](2019)在《高频超声对不同时期痛风性关节炎第一跖趾关节病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研究不同时期痛风性关节炎在第一跖趾(MTP1)关节上的超声表现。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痛风性关节炎的超声表现的差异,可以为不同时期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取来我院诊疗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HUA)患者和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共96例,分为无症状HUA组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组细分为首次发作组和复发组。采用西门子S3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713MHz,选择仪器预置肌骨超声(MSU)检查参数,将深度调至图像显示最佳效果。彩色多普勒成像(CDFI)选用低速血流,调大增益,以不产生噪音信号为准。嘱受检者将足部平放于检查床上,用高频超声对所有患者的MTP1关节进行超声检查,分别记录各组患者滑膜厚度、滑膜层血流、关节积液、双轨征、关节内点状强回声、痛风石、骨侵蚀的情况。对无症状HUA组和急性痛风关节炎组进行对比分析,了解痛风早期的超声征象及痛风急性期明显的影像学改变。对急性痛风关节炎首次发作组和复发组进行对比分析,了解随着病程的延长及病情的反复,慢性痛风期较痛风早期在超声表现上的变化。根据Szkudlarek半定量评分,将滑膜增厚、滑膜层的血流、关节积液分为03级。痛风石、骨侵蚀等其他参数,采用定性分级:阴性或阳性。实验结果采用SPSSl9.O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组的滑膜增厚、关节积液、双轨征、关节内点状强回声、痛风石、骨侵蚀较无症状HUA组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组与无症状HUA组的滑膜层内血流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急性痛风初次发作组关节积液的发生率高于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痛风初次发作组的双轨征及痛风石的发生率低于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痛风急性发作组和复发组在滑膜层的血流,点状强回声,骨侵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症状HUA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MTP1关节超声表现存在差异,且在无症状HUA患者已存在双轨征、尿酸盐晶体沉积的超声特异性表现,提示高频超声可以较早发现痛风形成的征象,做到早诊断及早治疗,提高生活质量,此外,高频超声拥有廉价、便捷、无创等优势,为早期痛风的初筛提供了依据;急性痛风初次发作和复发患者的MTP1关节超声表现存在差异,且随着病程的发展,痛风石及双轨征等超声征象的发生率增高,对关节的破坏加重,超声检查可以对病情反复的患者进行病程发展的追踪、动态监测及评价治疗效果。

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常伴发慢性滑膜炎的CT征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常伴发慢性滑膜炎的CT征象(论文提纲范文)

(1)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对象
        2.2 操作方法
        2.3 不良事件的处理方案
        2.4 评价标准
        2.5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 临床资料完成情况
    2 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2.1 2组患者性别比较
        2.2 2组患者年龄比较
        2.3 2组患者病程比较
        2.4 2组患者发病部位比较
    3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5 2组患者治疗前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6 疗效评价
    7 安全性比较
讨论与分析
    1 髌下脂肪垫损伤的中外认识
        1.1 中医对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髌下脂肪垫损伤的认识
    2 髌下脂肪垫损伤的发病机制
        2.1 传统医学对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的病机分析
        2.2 现代医学对髌下脂肪垫损伤的发病机制分析
    3 密集温针灸在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中的理论与应用
        3.1 针刺在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中的应用
        3.2 艾灸在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中的应用
    4 推拿在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中的应用
    5 相关膝关节疾病的鉴别诊断
        5.1 髌骨软化症(CP)
        5.2 半月板损伤
        5.3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
        5.4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5.5 膝关节滑膜炎
        5.6 膝骨性关节炎(KOA)
        总结
    6 疾病诊断与观察指标的选择
        6.1 疾病诊断
        6.2 疼痛量表
        6.3 关节活动度量表
    7 结果分析
        7.1 一般资料分析
        7.2 临床疗效分析
        7.3 2组治疗后VAS评分分析
        7.4 2组治疗后膝关节活动度分析
        7.5 2组治疗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分析
    8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近5年来中医疗法治疗髌下脂肪垫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超声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膝关节GA的高频超声表现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2 超声征象及评判滑膜炎的标准
    2.3 结果
第三章 膝关节GA与其相关合并症的关系分析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第四章 讨论与总结
    4.1 讨论
    4.2 展望
    4.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痛风性关节炎的高频超声应用价值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TNFTNF-α/TGF/TGF-β1信号轴调控半月板损伤后软骨下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祖国医学对半月板损伤和骨关节炎的认识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半月板损伤的认识
        一、病名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三、证候分型
        四、中医治疗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认识
        一、病名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三、证候分型
        四、中医治疗
    第三节 祖国医学对半月板损伤与膝骨关节炎的理论基础
        一、筋骨并重理论
        二、中医“治未病”理念
第二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半月板损伤的研究概况
        一、半月板的研究历史
        二、半月板损伤的流行病学
        三、半月板的解剖结构与功能
        四、半月板损伤的机制
        五、半月板损伤的类型
        六、半月板损伤的诊断
        七、半月板损伤的治疗
    第二节 半月板损伤骨关节炎的研究概况
        一、半月板损伤骨关节炎的现代医学研究介绍
        二、半月板损伤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的研究介绍
    第三节 半月板损伤骨关节炎软骨下骨改变的研究概况
        一、软骨下骨的介绍
        二、半月板损伤骨关节炎软骨下骨改变的研究介绍
    第四节 TNF-α/TGF-β1 信号轴的研究概况
        一、TNF-α的研究进展
        二、TGF-β1 的研究进展
        三、TNF-α/TGF-β1 信号轴的研究介绍
第三章 临床部分
    第一节 人半月板损伤后膝骨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一、Micro-CT检测软骨下骨改变
    第二节 血清中TNF-α/TGF-β1 信号轴的改变
        一、临床资料
第四章 实验材料与动物分组
    第一节 实验内容
    第二节 实验材料
    第三节 实验方法
        一、分组和模型
        二、方法
        三、TNF-α和 TGF-β1 的检测
        四、统计分析
    第四节 实验结果
        一、各组甲苯胺蓝染色比较
        二、各组胫骨近端横断位的Micro-CT成像图比较
        三、软骨下骨微结构参数变化
        四、各组血清中TNF-α表达水平比较
        五、各组血清中TGF-β1 表达水平比较
第五章 讨论
    第一节 MMT大鼠模型构建及结果分析
    第二节 半月板损伤骨关节炎中软骨下骨改变的意义
    第三节 TNF-α/TGF-β1 信号轴在软骨下骨改变中的机制研究
    第四节 中医对TNF-α/TGF-β1 信号轴与半月板损伤后骨关节炎软骨下骨改变的理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抗骨质疏松联合用药对骨质疏松症伴骨性关节炎老年女性骨量分布和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病例来源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数据收集
        1.1.6 分组情况与治疗方案
        1.1.7 治疗周期及随访
        1.1.8 记录不良事件
        1.1.9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1.2.2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参数值比较
        1.2.3 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的参数值比较
        1.2.4 治疗2年后两组患者的参数值比较
        1.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变化情况
        1.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髋部几何结构参数变化情况
        1.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WOMAC评分降低变化比较
        1.2.8 阿仑膦酸钠、骨化三醇联合钙剂疗法的安全性
        1.2.9 病例分析
    1.3 讨论
        1.3.1 抗骨质疏松联合用药对OP伴OA患者骨密度的影响
        1.3.2 OA对骨密度改善的影响
        1.3.3 抗骨质疏松联合用药对OP伴OA患者髋部几何结构的影响
        1.3.4 OA对髋部几何结构参数改善的影响
        1.3.5 抗骨质疏松联合用药对OA的疗效
        1.3.6 抗骨质疏松联合用药不良反应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骨质疏松症和骨关节炎:发病机制和流行病学共性
    2.1 骨质疏松症与骨关节炎相关性
        2.1.1 临床表现
        2.1.2 软骨下骨
        2.1.3 遗传和表观遗传机制
        2.1.4 全身和局部炎症
        2.1.5 BMI
        2.1.6 BMD
        2.1.7 BMD和BMI相互作用
    2.2 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炎流行病学共性
        2.2.1 跌倒及死亡风险
        2.2.2 骨质疏松症并发骨关节炎
    2.3 骨质疏松症和骨关节炎的治疗进展
        2.3.1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进展
        2.3.2 骨关节炎治疗的治疗进展
        2.3.3 骨质疏松症伴骨关节炎的治疗现状
    2.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WOMAC评分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5)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早期MRI信号异常与软骨形态学缺损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检查方法与测量
    3 图像分析
    4 质量控制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6)膝关节软骨超声成像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膝关节解剖及生理
    退行性膝关节炎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
    退行性骨关节炎发病相关因素研究现状
    膝关节辅助检查方法
    高频超声检查膝关节研究背景及优势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部分 高频超声成像与解剖比较
    方法与材料
    结果
    小结
第二部分 正常膝关节软骨超声成像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
第三部分 异常组关节软骨高频超声成像研究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结果
    小结
第四部分 高频超声与X线平片检查异常组效果比较
    资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通过MRI观察KOA患者膝部结筋病灶点下软组织形态学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中医术语的翻译处理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翻译任务概述
    1.1 翻译项目背景
    1.2 翻译项目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2.1 任务分配
    2.2 翻译辅助工具
    2.3 原文描述
        2.3.1 主要内容
        2.3.2 原文分析
第三章 翻译指导理论
    3.1 中医术语英译研究论述
    3.2 翻译适应选择论
        3.2.1 翻译过程
        3.2.2 翻译原则
        3.2.3 翻译方法
    3.3 小结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中医文本的翻译难点与解决方法
    4.2 翻译原则指导下的中医术语分析
    4.3 语言维度适应选择下的中医术语分析
    4.4 交际维度适应选择下的中医术语分析
    4.5 文化维度适应选择下的中医术语分析
    4.6 其他翻译问题和难点
        4.6.1 西医术语的翻译处理
        4.6.2 西医文本中的翻译对等问题
        4.6.3 长句的处理
        4.6.4 重复表达
        4.6.5 时态的选择
    4.7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收获和启示
    5.2 待解决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3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附录4 翻译原文
附录5 翻译译文

(9)肌骨超声鉴别诊断类风湿性和痛风性跖趾关节骨质侵蚀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及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
    2.2 超声检查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附表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高频超声对不同时期痛风性关节炎第一跖趾关节病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仪器及方法
    3.研究参数的分级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临床资料
    2.无症状 HUA 组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组的超声表现及对比分析
    3.痛风急性初次发作组和复发组的超声表现及对比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常伴发慢性滑膜炎的CT征象(论文参考文献)

  • [1]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星雯.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超声影像学研究[D]. 李魁. 大理大学, 2021(09)
  • [3]TNFTNF-α/TGF/TGF-β1信号轴调控半月板损伤后软骨下骨的研究[D]. 贾琼.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抗骨质疏松联合用药对骨质疏松症伴骨性关节炎老年女性骨量分布和结构的影响[D]. 荆楠.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早期MRI信号异常与软骨形态学缺损的相关性[D]. 古丽尼尕尔·吾斯曼.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膝关节软骨超声成像应用价值[D]. 李慧. 山东大学, 2019(02)
  • [7]通过MRI观察KOA患者膝部结筋病灶点下软组织形态学改变[D]. 魏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中医术语的翻译处理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实践报告[D]. 李卫.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肌骨超声鉴别诊断类风湿性和痛风性跖趾关节骨质侵蚀的临床应用[D]. 徐华军. 苏州大学, 2019(04)
  • [10]高频超声对不同时期痛风性关节炎第一跖趾关节病变的研究[D]. 张奎一.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慢性滑膜炎的 CT 征象通常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