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注册会计师职业行为监管的探讨

对注册会计师职业行为监管的探讨

一、对注册会计师职业行为监管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1](2021)在《特殊普通合伙制下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复杂化,特殊普通合伙制下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也面临不少新的问题,例如出现的特殊普通合伙制下注册会计师的法律纠纷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本文主要针对特殊普通合伙制下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发生的法律纠纷,分析特殊普通合伙制下注册会计师合伙人法律责任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孙海月[2](2020)在《“客随师走”式事务所变更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 ——以S公司为例》文中提出多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变更事务所的频率一直居高不下,社会多方人士都对这一问题产生了兴趣并做出了相关工作。在变更事务所行为中有一种上市公司“跟随”注册会计师跳槽而改聘注册会计师新任职的事务所的特殊变更方式。由于“人情世故”在其中担任的角色以及此特殊的变更形式是不易被人察觉的,业界人士对该类变更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此事务所变更产生的动因和后果却不可被人忽视,对广大投资者充分获取上市公司的信息及监管部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都有重要的意义。在理论部分,本文首先总结国内外该领域学者的研究结论,对“客随师走”式事务所变更的概念进行详细阐述,本文将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视为独立的个体,和被审计单位构成三方关系,根据其中哪一方发生变更将事务所变更分为“换所又换师”、“换所不换师”和“换师不换所”三种形式,本文是基于资源控制权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做出了研究。在案例研究部分,本文选取了S公司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通过对S公司的基本情况和事务所变更过程的了解,剖析“客随师走”式事务所变更的真实动因及在审计意见、审计收费、盈余管理等方面产生的经济后果。本文得出结论:(1)“客随师走”式事务所变更的真实动因更倾向于审计意见购买和盈余管理;(2)“客随师走”式事务所变更因为“人情”的存在更便于被审计单位与注册会计师之间合谋;(3)事务所变更后的经济后果能更真实的反映其变更意图。最后,结合本案例研究在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完善事务所信息披露和加速事务所声誉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了建议。

绍兴市人民政府[3](2020)在《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绍兴市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绍政发[2019]23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现将《绍兴市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2019年12月30日为推进我市"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作,根据《浙江省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浙政发[2019]2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汤子阳[4](2020)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对超华科技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证券市场也不断成熟,而很多大型企业审计失败案例频发,部分企业没有按照会计准则相关要求如实的反映企业真实经营情况,会计师事务所也没能发挥有效监督作用,出具了同企业真实财务情况不符的审计意见,发生了银广夏、万福生科等审计失败案例,对整个会计师事务所行业而言都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为了进一步规范资本市场发展秩序,必须深入剖析审计失败案件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原因,并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审计失败风险进行防范。本文开展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对超华科技审计失败案例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帮助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更为全面的考虑审计失败的主要影响因素,还能够深入了解审计过程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吸取审计失败的经验教训,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提供改进建议,进而有效降低审计失败发生的可能性。本文结合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对超华科技审计失败案例的具体情况、原因、后果探讨审计失败的防范措施,从五个方面展开研究。引言部分简单阐述了审计失败的现状背景和研究的意义,并从审计失败定义、审计失败成因和审计失败防范对策三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进而提出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审计失败的定义和主要特征,分析了审计失败的主要成因,并分析了审计失败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本文研究所涉及的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本文研究涉及的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审计冲突理论等主要理论。第三部分以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对超华科技审计失败的案例展开分析,回顾了超华科技审计失败案例。指出超华科技主要的财务舞弊手段包含虚构出货单和过磅单、伪造购销合同、审计访谈中提供不实信息、虚假确认废料收入等方面,阐述了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存在未充分执行询问、调查程序、对风险识别与评估存在偏差、未充分执行内部控制和控制测试程序、未能有效地执行分析复核程序和出具不当的审计报告五个方面的具体表现。第四部分分析了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对超华科技审计失败的主要原因,发现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缺失、注册会计师对异常财务数据未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注册会计师职业能力不够高且未充分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会计师事务所方面存在风险识别能力不足、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审计质量控制不健全等原因。从被审计单位方面来看,包含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财务信息披露不规范、废料销售舞弊手段具有较强隐蔽性、利润低导致其有较强舞弊动机等。从外部审计监管方面分析,存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不到位、违规成本和收益的不对称、行业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等原因。第五部分则针对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对超华科技审计失败的结论进行了总结,得出了一些启示:一是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执业水平是避免审计失败的核心;二是健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避免审计失败的基础;三是优化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和治理结构是避免审计失败的根本;四是加大对审计行业的监管力度是避免审计失败的保障等方面。

高之丹[5](2019)在《审计失败影响因素和控制策略研究 ——基于证监会处罚公告2007-2018》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审计失败频繁发生,严重动摇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信心,对资本市场的有序运行造成了严重威胁。寻找审计失败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控制策略,对于防范审计失败的发生,规范资本市场行为,树立投资者的信心至关重要。鉴于此,本文以2007-2018年证监会在其官方网站公布的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47个处罚公告为主要研究样本,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统计分析,提炼出审计失败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特征进行了进一步分类,归纳出影响审计失败的四个因素,继而在深入分析四个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防范审计失败的控制策略。本文通过对处罚公告的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审计失败存在处罚数量分布呈现波浪形、处罚力度较轻且滞后、触犯审计准则集中、审计失败覆盖会计要素集中、审计类型集中在年审以及审计失败原因集中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本文归纳了审计失败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政府监管、审计准则、审计客户和会计师事务所。政府监管因素包括两个方面:高质量审计需求不足、监管滞后且处罚较轻。审计失败触犯的审计准则主要是函证和审计证据,准则存在模糊性和指导性不强的特点。审计客户舞弊,尤其是管理层舞弊是导致审计失败的主要因素。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方面,前者未尽勤勉尽责和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以及后者的质控失察和指导不足是导致审计失败的原因。为降低审计失败的发生,本文针对审计失败的影响因素提出如下控制策略:政府方面要打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积极推进市场化建设提高高质量审计需求,强化监管并加大处罚力度;审计准则作为审计工作的规范性文件,一方面要降低模糊性,另一方面要采取各种可能的渠道提高指导性;审计客户要完善自己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治理结构;会计师事务所方面要加强培训和质量控制,注册会计师要提高职业谨慎,尤其要认真执行选定的恰当审计程序。

聂新宇[6](2019)在《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对亚太实业审计失败问题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上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很多人将多余储蓄分配到对上市公司的投资上,因此公众也越来越多的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根据财务信息来制定投资决策。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是分离的,因此投资人无法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当中,这使得企业投资人对企业信息状况掌握较少,管理者则掌握较多企业财务情况的信息,这导致了信息不对等,注册会计师这一职业也就应运而生。注册会计师可以帮助企业投资者获得更多企业的财务信息,并对企业的日常运营进行监督。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结果和很多投资者的利益息息相关。但是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可能出于费用、业务水平、时间因素等方面的考虑,并没有严格按照审计要求来进行审计,出现了审计程序没有采取到位的情况,降低了审计服务的质量,使得审计失败这种现象频繁发生。最近我国出现了很多审计失败的案件,社会公众开始怀疑会计信息的质量,信任感不断降低,这不利于审计行业的声誉,对注册会计师的公信力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在审计失败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选取了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对亚太实业年报审计失败这个2017年度开年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希冀通过此次研究避免其他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出现类似审计失败的情况。本文基于审计失败的有关理论,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对审计失败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审计之所以失败的原因以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审计失败的产生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分别是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被审计单位和审计执业环境,而审计失败的影响也将反馈于这三方面。接下来,选取了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亚太实业审计失败的案例进行案例介绍。亚太实业是一个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尚不健全,曾有过被中国证监会的处罚的先例。瑞华会计师事务所是国内排名靠前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其于2013年的事务所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的质量,而近两年,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也频频遭到证监会的处罚。在本案例中,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索赔款、长期股权投资和营业收入存在审计程序不到位等问题。瑞华会计师事务所未能严格遵循审计准则,为亚太实业出具了与事实不符的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未能发现亚太实业财务舞弊的,最终被中国证监会查处,导致了本次审计失败的发生。通过对本次审计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时,可以发现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以及对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特殊性没有保持合理关注,而连续审计也导致事务所审计独立性存疑,事务所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项目审计质量控制。从外部原因分析,亚太实业的财务舞弊行为、内部控制失效和治理结构混乱等问题也给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为创造了一定难度。同时,审计市场的激烈竞争、多头监管的模式、较轻的打击力度和法律的不完善等也促使了审计的失败。在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对案例进行了总结,并得出如下结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未严格遵从审计准则的指引是本次审计失败的直接原因,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缺陷是本次审计失败的间接原因,亚太实业的财务舞弊行为是本次审计失败的根本原因,市场环境混乱和监管缺陷是舞弊审计失败的外在原因。接着,针对案例的结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首先,审计人员必须努力提升自身专业胜任能力。其次,会计师事务所应强化审计业务质量控制和复核。再次,应注重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并发挥内部审计的功能,从而降低财务舞弊的发生率。最后,应该加大对企业舞弊和事务所违规的行政处罚,减少事务所违规情况的出现,完善民事赔偿法律制度,制定审计失败赔偿的相应标准,更好地避免审计失败。

薄萍萍[7](2019)在《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本市场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证券市场制度又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中的关键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资本市场是中国改革的方向,因此完善证券市场治理体制成为发展资本市场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解决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要注重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证券服务机构在证券市场中的制度设计初衷是负责核查、验证、审核公司信息,保证上市公司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勤勉尽责的证券服务机构对于公司价值准确定位、公司风险防控及治理以及证券市场的整体风险把控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但是,实践中由于其约束机制及权责划分的缺陷,导致其作用发挥不甚理想。因此,作为功能发挥的外在保证,对证券服务机构监管则显得尤其重要,如何通过监管外强约束、内生动力是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重要目标。第一章: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理论框架。本章主要是从证券服务机构自身出发进行界定剖析,目的是为提升监管机制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首先从理论上界定证券服务机构的范畴与特征,其所具备的信息传递性、专业性、独立性、可责性以及集群性特征,是界定证券服务机构权责的基础,也是监管的重要标准与目标,对其内在特性的分析是展开证券服务机构权责分析的前提,也是最终监管实现的目标追求。其次,对证券服务机构作用发挥的历史成因进行分析。证券服务机构的产生及发展是各种因素结合的结果,从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特征出发其需要证券服务机构发挥信息的传输作用,而从交易成本降低的角度来看,证券服务机构可充分利用自身能够连接交易各方以及决策制定者的优势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最后从公司监管挑战的角度来看,证券服务机构作为外部监督,是对目前广泛采用的公司内部监督策略的一种创新,通过对监管与被监管这一关系本质的改变,提升公司监督效率。这些都是证券服务机构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样也是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重要依据。反之,证券服务机构的监管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要保证其能够充分发挥传递信息、降低成本以及带动创新的作用。最后对证券服务机构的约束机制进行分析。有效监管的前提是对监管对象自身的约束机制进行全面把握,这是实现监管“有牙齿”的重要方面。证券服务机构的约束机制主要有声誉约束机制、责任约束机制,各项约束机制各自发挥作用的前提与方式各不相同,声誉约束机制主要是在证券服务机构行业内部,是一种具有内生性、自发力量的约束形式。而责任约束机制则是一种通过外在力量实现总体平衡的约束方式。两种不同的约束机制,分别代表市场与国家两种不同的约束力量。第二章:证券服务机构之功能定位及责任厘清。本章主要是对证券服务机构的功能与责任进行界定,分别从宏观的功能定位与微观的义务类型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监管虽是常态化的,但是不同的监管措施采取的标准却不尽相同,具体则要根据证券服务机构的义务履行情况也即“勤勉尽责”义务履行情况进行把握,证券服务机构作为证券市场的第三方执行机制,是交易双方的中介,其所承担的责任与交易双方各自所承担的义务具有一定重叠性,并且在各证券服务机构间亦有重叠,那么证券服务机构作为第三方侵入的程度需要严格考量,需要在内部监督失效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其监督职责。同时从证券服务机构最大效用发挥的角度考虑,职责分担的目标应当是震慑与引导作用兼顾,以此为前提设定不同的监管要求。所以,这就决定证券服务机构的职责性质,从执业角度分析,具有明显的服务性,但是从其策略选择角度来讲,则具有明显的被动性。但是证券服务机构在职责配置方面的存有各种困境,宏观层面是市场与政府之间的职责混淆导致证券服务机构作用发挥过程中对市场与政府力量的控制调节不到位;中观层面是机构之间由于自利本性以及竞争缺乏导致的共谋问题;微观层面则是机构自身职责设定的层层矛盾。实践中对证券服务机构的义务内容主要是勤勉尽责的义务,进行类型化分析,则包括忠实义务、注意义务及谨慎义务。第三章:我国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实证检视与现状反思。本章的思路逻辑遵循从微观现状到宏观设计对当前的监管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分析。首先从目前对证券服务机构的监管处罚案件情况入手,对现行的监管处罚手段进行整体分析。其次对目前有关监管的现状进行反思,主要从立法与执法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最后,由微观的现状分析上升到当前监管失范的原因分析,主要包括法律关系错位、市场化秩序扭曲、自律监管缺失以及责任机制不到位四个方面。法律关系错位从证券服务机构所处法律地位与其所承担的投资者保护义务之间的矛盾境地出发进行分析,而市场化秩序扭曲主要从目前证券服务机构行业市场竞争不充分,导致行业垄断产生,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声誉机制作用的发挥。自律监管缺失主要是针对目前对证券服务机构的监管过于注重行政监管,而缺乏对自律监管的运用现状,而无论是从证券服务机构自身的机构特性还是目前存在的监管问题来看,我国证券服务机构加强自律监管都具有必要性。最后从违法成本的角度考虑,目前的责任约束机制导致违法成本过低,因此很多证券服务机构选择铤而走险。第四章: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理念选择。对于制度建设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制度的建设理念,即一个制度为实现何种目标而建立,为实现该目标的制度应当具有何种功能,以及这些功能通过何种机制来实现。对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理念定位的基础是政府管制与市场约束之间的力量博弈,对证券服务机构的监管理念需要在考察现有监管基础、监管对象特征以及监管目标定位的基础上确定政府与市场的力量界限,同时还要在综合公司能力、融资标准等因素的情况下满足监管适应性的要求。而证券服务机构良好监管的标准则需同时满足前瞻性、灵活性以及强制性的特征,以“成本—收益”为核心进行监管合理局限的划分。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注重市场与政府作用的平衡是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方面,在市场化前提下,政府如何发挥最大效用是监管效果实现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注重政府的角色定位,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市场监管方式的扩大。从目前政府与市场的替代性来看,市场仍不具有取代政府的前提,政府作用发挥更大程度应当定位于市场裁判者地位。而对于市场监管的扩大则主要依赖于自律监管的扩大,通过行业自律增强监管有效性,这是与市场要求相契合的。第五章:我国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机制的完善。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出发,目前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既要注重基础法律关系的处理,同时要注重制度机制的构建,首先针对委托关系错位的问题,要从证券服务机构的职责本意出发,实现证券服务机构委托由私人性向公共性的转变。其次,从现有监管模式类型考虑,行政监管在模式构建上几乎已经穷尽其能,可以考虑扩大发挥自律监管的效用发挥,设立专门的证券服务机构协会作为自律组织,有效避免现行自律监管的缺陷,保障自律监管的效果。最后,责任约束机制应当是监管中最具有惩戒性的部分,但是事实是目前的责任机制根本不具有威慑性,一方面要建立全面的责任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优化现行的过错责任原则,尤其是在交叉引用情况下的责任进行区分,同时要注重免责情形的适用。

卢涛[8](2013)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识别及其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诚信”对于转型经济,特别是转型经济中的资本市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资本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价格发现、资金筹集的场所,其功能的有效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引起的股价波动、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等问题严重损害资本市场功能,打击投资者信心、损害市场效率,甚至会危害国家经济乃至政治安全。因此,系统研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及其监管机制,在宏观上有利于提高资本市场效率,维护投资者利益,在微观上有利于促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和公司的诚信意识。论文第一章为导论。该部分提出本文的研究动机和研究意义,界定相关概念,明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本章阐述了财务报告舞弊的普遍存在及其巨大危害,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对财务报告舞弊进行了准确的概念界定,总结了与财务报告舞弊相关的概念,包括盈余管理、会计错误和会计信息失真等。该章指出本文研究内容:在对财务报告舞弊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对基本理论分析之后,研究了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并对中美财务报告舞弊识别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后,提出了基于我国国情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监管路径。本文使用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文献回顾,具体包括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财务报告舞弊的侦测识别,和财务报告舞弊的监管。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国外特别是美国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系统,形成了财务报告舞弊理论,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办法。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只有20多年的历史,相比美国而言,我国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除此之外,中美两国财务报告舞弊比较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中比较少见,本文在这方面则进行了初步尝试,通过比较研究,试图从美国经验中获取一定参考价值。因此,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本文确定从财务指标角度进行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研究,并基于和美国对比角度提出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监管思路,在研究方法上,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三章,笔者分析了财务报告舞弊的经典理论,包括信息不对称和利益驱动理论、产权理论、博弈论、“有限理性”理论和其他财务报告舞弊理论。信息不对称和利益驱动理论认为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是利益驱动,而信息不对称则是财务报告舞弊的必要条件;产权理论认为上市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导致的“委托一代理”问题是导致上市公司特别是中国国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根本原因;博弈论理论认为财务报告的提供者和需求者存在不完全相同的利益诉求,再加上相关制度的不完善,报告提供者和需求者会就会计信息真实性进行博弈,而信息的真实性将取决于博弈双方最终所达成的均衡;“有限理性”理论从过程理性和结果理性角度来分析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该理论认为现行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这是财务报告舞弊的诱因。此外,本章还从白领犯罪、烂苹果理论和外部性理论角度分析了财务报告舞弊。第四章介绍了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第一节总结了财务报告舞弊七种常见手段,并介绍了各种手段的具体操作方法;第二节介绍了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方法,包括关注审计风险较大的会计账户、从外部观察财务报告舞弊、从报表勾稽关系观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和移动指标波动预警等;第三节介绍了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包括单变量分析、多元判别分析、逻辑回归模型、线性概率模型、专家系统、递归分割算法、神经网络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等,并指出了这些模型的优点和缺点。第五章对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进行基于中美比较的逻辑回归分析。这一部分笔者对上一章提出的各种模型进行了优劣对比,并最终选择了逻辑回归模型作为本文的实证模型。实证研究了与财务报告舞弊有关的因素,试图分析与财务报告舞弊相关的客观指标。通过对中美两国的样本分别进行分析,以期发现两国之间的差异。在变量的选择方面,出于数据可获得性和可度量性考虑,本文实证研究使用了可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直接获取的舞弊动机指标而不是环境控制指标。在研究中,本文将样本分为舞弊公司和非舞弊公司。美国样本59个舞弊公司和51个对比公司的逻辑回归分析表明,操控性应计账目在三年内的波动(财务报告舞弊发生当年以及发生前两年)与财务报告舞弊有正向关系。结果还显示财务报告舞弊与舞弊发生当年及前一年经营状况恶化程度有关系。通过单变量分析与多变量分析,分别生成一个二维模型和一个四维模型,来判别并归类110个公司的样本。实证结果表明,四维模型的表现优于二维模型。对中国样本69个舞弊公司和58个对比样本公司进行同样的逻辑回归,发现应收账款在三年内的波动情况与财务报告舞弊有正向关系,而存货在三年内的变化与总资产收益率ROA和财务报告舞弊有负向关系。通过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分析,分别生成一个二维模型和一个三维模型,来判别127个样本。实证结果表明,三维模型的表现优于二维模型。根据中美差异,我们可以看出美国舞弊公司更倾向于采用虚假销售、提前确认销售或有意扩大赊销范围调整利润总额等方式进行财务报告舞弊。而中国舞弊公司则倾向于通过非营业活动提高净利润的方式进行财务报告舞弊。第六章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产生因素。第一节指出,利益驱动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根本原因,而最主要的利益驱动则来自于上市公司、地方政府和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第二节从我国资本市场的融资制度角度分析了我国企业偏好股权融资。再次,本文比较了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并指出股权融资的低成本性、低风险性和无偿性是我国上市公司偏爱股权融资的重要原因。第三节指出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决定性因素,并指出道德和制度是财务报告舞弊的决定性因素。在分析了道德的内涵和道德对人类观念和行为的影响之后,本文从证券市场的约束机制和监管机制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财务报告舞弊的原因。在分析制度因素之后,本文从道德角度对财务报告舞弊的决定性因素进行了分析:本文阐明了道德的内涵特别是职业道德的内涵,在分析职业道德时,本文重点分析了会计职业道德在财务报告舞弊中的决定作用,并从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引发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第七章探讨财务报告舞弊的监管路径。第一节介绍了基于博弈主体的财务报告舞弊治理模型,广义的财务报告舞弊治理参与方包括监管机构、外部审计者、内部审计者、公司高层管理者、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等。监管机构包括证券监督委员会和会计准则制定者,他们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治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也正是从这一角度来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治理。第二节回顾了“安然事件”之后美国财务报告舞弊监管政策。《2002年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的出台不仅是在新形势下对19世纪30年代大萧条出现之后美国制定的《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补充和修改,而且对会计和审计行业规范、公司治理责任、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析师合规尽责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职责和权力等给予了新的诠释。第三节从股权分置后我国资本市场环境变化和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所存在问题的角度分析了基于中国国情的上市公司监管环境。第四节提出了基于美国经验和我国国情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监管路径。监管层面应该借鉴美国经验,建立健全证券评级制度、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和完善上市公司诚信机制。通过这些措施,以达到对中国资本市场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加强监督管理的目的。本文最后一章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贡献和研究局限性,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王恩山[9](2011)在《我国企业对CPA审计的需求 ——理论归纳、经验证据与制度解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供给方面的推动与需求方面的牵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通过做大做强等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审计市场的供给。但在需求方面,多年来高质量审计需求不足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改善,这无疑不利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进一步高质量地发展。本文将研究视线定位为审计需求,力求准确把握我国审计需求的现状,探究背后的制度成因,为改善我国审计需求现状、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和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本文利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的有关原理为指导,在描述审计需求现状、探究制度成因的过程中,主要取得了以下三点创新:1.构建了更一般化的企业审计需求决定模型。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将企业的审计需求看做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审计需求的有机合成,认为企业的审计需求取决于两个因素:(1)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偏好;(2)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表达能力。其中,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偏好取决于利益相关者自身利益与该审计类型的一致性;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表达能力主要是指其对企业审计需求决策的影响力,这受到制度环境的制约,如股权表决制度、国家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区域市场化程度等。2.提出了通过实际控制人与控股股东股权回避的方式来完善审计委托制度的制度改革设想。现行审计委托制度下,股东大会对审计委托事项进行表决时,所有股东的股权都不回避,结果委托权实质性地落在了同时是大股东的经营者手中,经营者提供会计报表,并请人来审计自己,出现审计悖论。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中流通股股东单独表决的成功实践以及上市公司对实际控制人和控股股东信息披露制度的逐步完善为我国审计委托制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充分条件,于是本文大胆提出了实际控制人与控股股东所持股权在表决审计事项时回避的制度改革建议。同时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了外部股东监督权与经营股东经营权的制衡,建议独立董事选举时,实际控制人和控股股东对应股权也应回避的制度建议。3.发现并分析了证监会的“审计需求表达困境”。我国当前的IPO制度是核准制,证监会对上市申请不但要进行形式审查还要进行实质性审查,面对千差万别数以百计的待上市公司,证监会确需高质量审计的帮助以鉴别申请资料的可信度,证监会因此成为现实中最大的审计服务消费者。自由表达自己的消费偏好是消费者的基本权利,但作为“审计服务消费者”的证监会却没有这一权利,原因就是它同时是审计市场的监管者。作为审计市场的监管者理应遵循公平原则,对待被监管对象一视同仁,证监会若表现出一定的“消费偏好”,将形成权力经商,严重危害审计市场的公平竞争。所以,证监会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对待自己的审计需求偏好,经常是遮遮掩掩、欲言又止,本文将这种现象称为证监会的审计需求表达困境。全文共分七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是“导言”。介绍本文的选题动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路径与结构安排。第2章是“文献综述”。从审计需求理论假说、审计需求现状和影响审计需求的制度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文献回顾,为本文的研究确定理论坐标。第3章是“审计需求的决定:理论归纳”。本章包括历史回顾、概念界定与需求影响因素分析、企业审计需求决定模型、企业利益相关者及其需求偏好、以及我国审计需求制度背景初步分析等共5节,构建了企业审计需求的决定模型,为后文的分析奠定理论基础。本章的主要结论是企业的审计需求取决于各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偏好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表达能力两个方面,而外部股东在各类利益相关者中是最需要高质量审计需求的。第4章是“审计需求的现状:经验证据”。研究我国审计需求的现状,先用历史梳理和文献归纳的方法对我国的审计需求现状给出一个总体判断,然后用实证的方法分角度为这一判断提供经验证据。该章分为四节,主要内容包括:(1)我国审计需求现状的总体特征是高质量审计需求不足,有三种表现:企业的低质量审计审计需求偏好、外部股东对审计质量的理性冷漠、审计需求的行政依赖。(2)利用近三年的年报审计数据研究审计师变更与审计质量的关系,为企业的低质量审计需求偏好提供经验证据。(3)利用2005年1月至2010年4月我国A股IPO数据实证检验审计师声誉对IPO定价的影响,为人们理解投资者对审计质量的冷漠态度提供经验证据。(4)利用政府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战略逐步明确的支持态度,为审计需求的行政依赖提供新证据。第5章是“审计需求现状的成因:微观制度解析”。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公司治理的一个环节,而产权性质、股权结构则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在行政权力对市场利益分配具有重大而直接的影响时,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都会有审计需求上的行政依赖,只是目的不同而已。国企在审计需求上的行政依赖是一种路径依赖的表现,因为政府是其“大老板”,国企官员的升迁决定权在政府手中。而私企在审计需求上的行政依赖主要是功用性的。一股独大仍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重要特征,其他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能力越强,高质量审计需求越大。当前高质量审计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就是其他股东缺乏对第一大股东的制约能力。而更直接的制度原因是现行审计委托制度存在缺陷。谁掌握审计委托权,企业的审计需求就更多地表现出谁的意愿。现行审计委托制度下,股东大会对审计委托事项进行表决时,所有股东的股权都不回避,结果委托权实质性地落在了同时是大股东的经营者手中,出现审计悖论。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中流通股股东单独表决的成功实践以及上市公司对实际控制人和控股股东信息披露制度的逐步完善为我国审计委托制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充分条件,于是本文大胆提出了实际控制人与控股股东所持股权在表决审计事项时回避的制度改革建议。在分析这一制度建议的必要性时,本文将思路稍作扩展,提出“外部股东监督权”的概念,审计委托权只是外部股东监督权的一项内容。为了公司治理的完善,建议在所有外部股东监督权事项表决中都实行实际控制人与控股股东的股权回避。第6章是“审计需求现状的成因:宏观制度解析”。该章探讨宏观制度与审计需求的关系,包括五节:概述、市场化改革进程与审计需求的关系、资本市场行政监管与审计需求的关系、资本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诉讼与审计需求的关系,以及宏观制度改革建议。主要结论有:审计需求与市场化程度显着正相关;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整体表现出“前紧后松”的特点,这是导致投资者对审计质量保持冷漠态度的重要原因;证监会面对审计服务,存在角色冲突,正深陷“审计需求表达困境”,即证监会既是应一视同仁的管理者又是可以偏好明显的审计服务消费者,两者存在明显的冲突。第7是“结语”。归纳全文的主要结论、政策建议和创新点,明确本文研究的局限,并对后续的研究进行展望。

王慧[10](2009)在《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独立审计信用是提高独立审计质量的核心隐性保障要素,并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公平和效率以及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诸如被世人关注的会计造假、金融危机等无一不与独立审计信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从信用管理视角研究独立审计监管问题,构建独立审计信用的监管机制,不仅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下日益激烈的会计审计市场竞争,提升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同时对于拓展审计监管理论创新、寻求独立审计监管创新思路,优化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发展环境,为宏观政策层制定监管政策和相应法规提供理论支持,都将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论文首先阐明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对国外独立审计信用监管问题的研究进展、我国独立审计信用监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动态追踪与分析。研究发现,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的多维系统架构、同步交错协调的运行机理、实施保障与机制效率评价等问题是当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为此,作者设计了由八大部分组成的论文研究框架,并针对不同研究内容选择了规范型、解释型、描述型、统计分析及实证检验等相应的研究方法,认为制度伦理理论、审计功能实现理论与机制设计理论等为本文的研究和拓展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接着,对独立审计信用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包括独立审计信用的科学内涵与外延,独立审计信用生成原理的模型解构、形成中的维护与修复补偿等问题。然后,从我国独立审计监管制度的现实安排、独立审计信用监管自律效应以及现行监管主体的监管效应等层面对我国独立审计当下的监管实效进行了统计分析,所得到四点研究启示为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监管机制实施与效率评价等后续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的理论架构,包括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的目标导向、影响因素识别、理论架构的层级结构与运行机理,迈出了这一论题创新的探索一步。接着,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效率实现问题,着重研究了独立审计信用征信系统有效性,独立审计信用奖惩效应的实现,以及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运行效率实现保障机制构筑。最后,对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评价展开研究,涉及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评价的总体方案、标准、方法及程序。论文的主要创新如下:1、将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的架构设计、要素描述、动力机制、效果评价、效率保障纳入到整体研究框架之中,系统的、多角度的研究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目前尚未见载文及报道。2、采集1992-2007年为样本窗口的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审计意见时间序列数据作为研究参数,揭示了我国独立审计信用监管自律效应;对1999-2008年财政部公布的《会计师信息质量检查公告》、2004-2008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行业执业质量检查工作动态》、1999-2004年审计署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质量的检查结果、1992-2008年中国证监会披露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中有关会计师事务所及涉案注册会计师处罚决定进行了统计,分析了现行监管主体的监管效应,所得到的结论为研究我国独立审计信用的监管实效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既是研究思路也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3、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了独立审计信用奖惩机制效应的实现问题。2003-2005年资本市场数据实证检验所得到的我国市场中独立审计信用惩罚效应结论,为我国审计市场监管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4、以制度伦理理论、审计功能实现理论与机制设计理论等为理论支持,基于独立审计信用形成机理与我国独立审计监管的实际效果,充分考虑机制设计中的影响因素,在目标导向下构建的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以及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运行效率实现保障机制,对我国宏观政策层制定监管政策和相关法规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二、对注册会计师职业行为监管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注册会计师职业行为监管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特殊普通合伙制下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特殊普通合伙制的概念与特征
二、我国特殊普通合伙制下注册会计师的发展现状
    (一)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审计报告虚假陈述。
    (二)对第三人侵权责任划分不明确。
    (三)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障水平较低。
三、特殊普通合伙制下注册会计师产生法律问题的原因
    (一)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力度较薄弱。
    (二)我国立法尚未完善相关规定。
    (三)注册会计师自身道德缺失。
四、解决措施
    (一)建立职业保障机制,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二)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机制。
    (三)政府应加大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力度。
五、结语

(2)“客随师走”式事务所变更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 ——以S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事务所变更动因的研究
        1.3.2 事务所变更后果的研究
        1.3.3 文献综评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客随师走”式事务所变更的理论基础
    2.1 事务所变更的相关概念
        2.1.1 事务所变更的形式
        2.1.2 “客随师走”式事务所变更的定义
    2.2 “客随师走”式事务所变更的相关理论
        2.2.1 人际关系理论
        2.2.2 资源控制理论
        2.2.3 信号传递理论
第3章 S公司“客随师走”式事务所变更案例介绍
    3.1 S公司简介
        3.1.1 S公司基本情况
        3.1.2 S公司股权结构
    3.2 S公司“客随师走”式事务所变更过程介绍
        3.2.1 S公司事务所变更年份及介绍
        3.2.2 S公司事务所变更公告原因
第4章 S公司“客随师走”式事务所变更行为分析
    4.1 S公司“客随师走”式事务所变更的动因
        4.1.1 购买审计意见
        4.1.2 应对财务困境
        4.1.3 盈余管理
    4.2 S公司“客随师走”式事务所变更的经济后果
        4.2.1 审计费用变化
        4.2.2 市场反应分析
        4.2.3 盈余质量分析
        4.2.4 财务稳健性变化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客随师走”式事务所变更行为的研究结论
        5.1.1 变动形式隐藏“客—师”合谋
        5.1.2 公司披露信息回避真实原因
        5.1.3 经济后果验证变更意图
    5.2 “客随师走”式事务所变更行为的治理建议
        5.2.1 完善事务所变更的信息披露制度
        5.2.2 加强对事务所变更的监督
        5.2.3 优化事务所声誉维护机制
致谢
参考文献

(4)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对超华科技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审计失败定义的文献回顾
        1.2.2 关于审计失败成因的文献回顾
        1.2.3 关于审计失败防范的文献回顾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2 审计失败的理论概述
    2.1 审计失败的定义及特征
        2.1.1 审计失败的定义
        2.1.2 审计失败的特征
    2.2 审计失败的主要成因
        2.2.1 注册会计师方面
        2.2.2 会计师事务所方面
        2.2.3 被审计单位方面
        2.2.4 外部监管方面
    2.3 审计失败的影响
        2.3.1 对注册会计师的影响
        2.3.2 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
        2.3.3 对投资者的影响
        2.3.4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2.4 审计失败的理论基础
        2.4.1 委托代理理论
        2.4.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4.3 审计冲突理论
3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对超华科技审计失败的案例介绍
    3.1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与超华科技简介及案例回顾
        3.1.1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3.1.2 广东超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3.1.3 超华科技案例回顾
    3.2 超华科技财务舞弊手段
        3.2.1 虚构出货单和过磅单
        3.2.2 伪造购销合同
        3.2.3 审计访谈中提供不实信息
        3.2.4 虚假确认废料收入
    3.3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的具体表现
        3.3.1 未充分执行询问、调查程序
        3.3.2 对风险识别与评估存在偏差
        3.3.3 未充分执行内部控制和控制测试程序
        3.3.4 未能勤勉尽责
        3.3.5 出具不当的审计报告
    3.4 审计失败的处理结果
        3.4.1 对签字注册会计师给予行政处罚
        3.4.2 对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给予行政处罚
        3.4.3 对超华科技相关责任人给予处罚
4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对超华科技审计失败的原因分析
    4.1 注册会计师方面的原因
        4.1.1 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缺失
        4.1.2 注册会计师对异常财务数据未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
        4.1.3 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4.2 会计师事务所方面的原因
        4.2.1 会计事务所风险识别能力不足
        4.2.2 审计质量控制不健全
    4.3 被审计单位方面的原因
        4.3.1 超华科技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4.3.2 超华科技财务信息披露不完善
        4.3.3 超华科技利润低导致其有较强舞弊动机
    4.4 审计监管方面的原因
        4.4.1 审计行业监管不到位
        4.4.2 行业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5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对超华科技审计失败的结论与启示
    5.1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对超华科技审计失败的结论
        5.1.1 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缺失和自身素质缺陷是审计失败的直接原因
        5.1.2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控制不当是审计失败的间接原因
        5.1.3 超华科技为虚增利润进行财务舞弊是审计失败的内在原因
        5.1.4 审计监管不力是审计失败的外在原因
    5.2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对超华科技审计失败的启示
        5.2.1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执业水平是避免审计失败的核心
        5.2.2 健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避免审计失败的基础
        5.2.3 优化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和治理结构是避免审计失败的根本
        5.2.4 加大对审计行业的监管力度是避免审计失败的保障
参考文献
致谢

(5)审计失败影响因素和控制策略研究 ——基于证监会处罚公告2007-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性及局限性
        1.4.1 研究的创新性
        1.4.2 研究的局限性
第2章 审计失败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
    2.1 审计失败定义及相关概念
        2.1.1 审计失败定义
        2.1.2 审计失败与审计风险、经营失败的关系
    2.2 审计失败的判断标准
    2.3 审计失败的理论基础
        2.3.1 委托代理理论
        2.3.2 “理性经济人”假设
        2.3.3 舞弊三角理论
    2.4 审计失败的主要影响因素
        2.4.1 政府监管因素
        2.4.2 审计准则因素
        2.4.3 审计客户因素
        2.4.4 会计师事务所因素
    2.5 审计失败的影响
        2.5.1 对注册会计师的影响
        2.5.2 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
        2.5.3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第3章 审计失败数据统计与分析—基于证监会处罚公告(2007-2018)
    3.1 数据来源及统计方法说明
        3.1.1 数据来源说明
        3.1.2 数据统计方法说明
    3.2 审计失败呈现的特征
        3.2.1 处罚呈现波浪形——基于处罚频次的统计分析
        3.2.2 处罚力度较轻——基于审计失败处罚的统计分析
        3.2.3 处罚存在滞后性——基于审计失败区间的统计分析
        3.2.4 触犯审计准则集中——基于触犯审计准则的统计分析
        3.2.5 审计失败覆盖会计要素集中且审计类别主要为年报审计
        3.2.6 事务所重复被罚现象严重——基于事务所受罚次数的统计分析
        3.2.7 审计失败原因集中
    3.3 审计失败特征与四个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
第4章 基于审计失败主要影响因素的进一步分析
    4.1 政府监管与审计失败的分析
        4.1.1 高质量审计需求
        4.1.2 监管
    4.2 审计准则与审计失败的分析
        4.2.1 审计准则的概念及作用
        4.2.2 函证和审计证据是最容易被触犯的准则
        4.2.3 函证和审计证据高频触犯的原因
    4.3 审计客户舞弊与审计失败的分析
        4.3.1 客户舞弊的类别及特征
        4.3.2 会计舞弊的手段
        4.3.3 会计舞弊与审计失败的关系
    4.4 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失败的分析
        4.4.1 注册会计师层面
        4.4.2 会计师事务所层面
    4.5 金亚科技审计失败案例分析
        4.5.1 金亚科技介绍及案例回顾
        4.5.2 金亚科技造假回顾
        4.5.3 金亚科技审计失败因素分析
第5章 防范审计失败的控制策略
    5.1 政府监管层面
        5.1.1 推进市场化建设增加高质量审计需求
        5.1.2 加大监管与惩处力度
    5.2 审计准则层面
        5.2.1 降低模糊性
        5.2.2 增强指导性
    5.3 审计客户层面
        5.3.1 完善公司内控制度
        5.3.2 优化治理结构
    5.5 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层面
        5.5.1 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教育
        5.5.2 注册会计师选择并严格执行恰当的审计程序
        5.5.3 注册会计师深入了解业务
        5.5.4 会计师事务所强化质量控制
        5.5.5 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审计方法技能培训且推进审计方法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对亚太实业审计失败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审计失败界定的研究
        1.2.2 关于审计失败原因的研究
        1.2.3 关于防范审计失败的对策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2 审计失败基本理论概述
    2.1 审计失败的定义和特点
        2.1.1 审计失败的定义
        2.1.2 审计失败的特点
    2.2 审计失败的原因分析
        2.2.1 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审计不力
        2.2.2 被审计单位财务舞弊
        2.2.3 审计执业环境不佳
    2.3 审计失败造成的影响
        2.3.1 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
        2.3.2 对被审计单位的影响
        2.3.3 对投资者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2.4 审计失败的理论解释
        2.4.1 委托代理理论
        2.4.2 审计冲突理论
        2.4.3 理性经济人理论
3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对亚太实业审计失败案例回顾
    3.1 上市公司和事务所简介及审计过程
        3.1.1 亚太实业基本情况简介
        3.1.2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3.1.3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过程
    3.2 亚太实业财务舞弊的主要手段
        3.2.1 未按要求追溯质量索赔款
        3.2.2 未合理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3.2.3 未按会计准则确认营业收入
    3.3 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对内部控制的审计程序不到位
        3.3.2 对质量索赔款的审计程序不到位
        3.3.3 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审计程序不到位
        3.3.4 对营业收入的审计程序不到位
    3.4 证监会对审计失败涉事各方的行政处罚情况
        3.4.1 对亚太实业及其高管的处罚
        3.4.2 对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和签字注册会计师的处罚
4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对亚太实业审计失败的原因分析
    4.1 注册会计师和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的原因
        4.1.1 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4.1.2 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行业特殊性未保持合理关注
        4.1.3 连续审计导致事务所独立性缺失
        4.1.4 事务所合并导致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缺陷
    4.2 被审计单位财务舞弊的原因
        4.2.1 避免被证交所ST特别处理
        4.2.2 企业内部控制严重失效
        4.2.3 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4.3 审计执业环境的原因
        4.3.1 注册会计师审计市场竞争激烈
        4.3.2 多头监管的模式弱化了监管效力
        4.3.3 针对舞弊企业和事务所失职的行政处罚力度不足
        4.3.4 针对事务所审计失败的民事赔偿法律制度不健全
5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对亚太实业审计失败案例分析的结论和启示
    5.1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对亚太实业审计失败案例分析的结论
        5.1.1 注册会计师未严格遵循审计准则是审计失败的直接原因
        5.1.2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缺陷是审计失败的间接原因
        5.1.3 亚太实业财务舞弊是审计失败的根本原因
        5.1.4 市场竞争激烈和监管缺陷是审计失败的外在原因
    5.2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对亚太实业审计失败案例分析的启示
        5.2.1 提升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
        5.2.2 强化事务所审计业务质量控制和复核
        5.2.3 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
        5.2.4 加大对企业舞弊和事务所违规的行政及法律惩处
结束语
参考文献

(7)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变迁史
    二、证券服务机构监管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
第一章 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证券服务机构的内涵
        一、证券服务机构的范围界定
        二、证券服务机构的共性分析
    第二节 证券服务机构作用发挥的历史成因
        一、中介制度的兴起
        二、交易成本的降低
        三、公司治理监管挑战的选择
    第三节 证券服务机构约束机制分析
        一、声誉约束机制
        二、责任约束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证券服务机构之功能定位与责任厘清
    第一节 证券服务机构责任的功能定位
        一、证券服务机构的义务前提:内部监督失效
        二、证券服务机构职责分担目标:震慑与引导兼顾
    第二节 证券服务机构的职责特殊性
        一、证券服务机构的职责性质
        二、证券服务机构的职责分配困境
    第三节 证券服务机构的义务内容
        一、证券服务机构的行为标准
        二、证券服务机构义务的类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实证检视与现状反思
    第一节 对我国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实证检视
        一、证券服务机构监管处罚案件数量综述
        二、处罚手段综述
    第二节 我国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现状反思
        一、监管法规立法情况
        二、监管法规的立法缺陷
        三、监管的执法漏洞
    第三节 证券服务机构监管失范原因分析
        一、法律关系错位:投资者保护义务的尴尬处境
        二、市场化秩序扭曲:市场竞争不充分
        三、自律监管缺失:自律的功能弱化
        四、责任机制不到位:违法的成本过低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理念选择
    第一节 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理念定位及要求
        一、证券服务机构理念监管的意义
        二、政府管制与市场约束的博弈:理念定位的基础
        三、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适应性要求
    第二节 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正当标准
        一、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良好标准
        二、证券服务机构监管的合理局限:以成本-收益为视角
        三、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模式的选择
    第三节 市场化前提下政府的最大效用发挥
        一、政府角色的定位——市场的裁判者
        二、市场监管的重要方式——自律监管的扩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机制的完善
    第一节 委托关系的重构:由私人性向公共性的转变
        一、公司委托模式的非适当性
        二、公共介入模式的功能性构建
    第二节 证券服务机构自律治理的扩大: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
        一、自律监管的框架
        二、监管职能的自律性
        三、监管执法的自律性
        四、自律监管的不确定性展望
    第三节 责任约束机制的完善:执法与司法的双重要求
        一、建立全面的责任制度体系
        二、优化现行过错责任原则
        三、关于责任机制的反思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8)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识别及其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财务报告舞弊广泛存在
        1.1.2 财务报告舞弊危害巨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财务报告舞弊
        1.3.2 盈余管理
        1.3.3 会计错误
        1.3.4 会计信息失真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小结
2 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财务报告舞弊成因
        2.1.2 财务报告舞弊识别
        2.1.3 财务报告舞弊监管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财务报告舞弊成因
        2.2.2 财务报告舞弊识别
        2.2.3 财务报告舞弊监管
    2.3 国内外文献简要评述
    2.4 小结
3 财务报告舞弊基本理论分析
    3.1 从信息不对称和利益驱动看财务报告舞弊
    3.2 从产权理论看财务报告舞弊
    3.3 财务报告舞弊的博弈论观点
        3.3.1 会计信息真实性与博弈论
        3.3.2 财务报告舞弊的博弈论分析
    3.4 “有限理性”
        3.4.1 “有限理性”
        3.4.2 “有限理性”对财务报告舞弊的理论分析
    3.5 财务报告舞弊其他理论
        3.5.1 白领犯罪(white-collar crime)理论
        3.5.2 烂苹果理论
        3.5.3 财务报告舞弊的外部性理论
    3.6 小结
4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
    4.1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主要手段
        4.1.1 虚构经济业务或交易事项
        4.1.2 通过虚拟资产,隐藏债务增加所有者权益
        4.1.3 使用关联交易
        4.1.4 运用不恰当的会计政策
        4.1.5 利用时间差异舞弊
        4.1.6 掩盖重大交易事项
        4.1.7 利用非经营性交易舞弊
    4.2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方法
        4.2.1 关注审计风险较大的会计账户
        4.2.2 从外部观察财务报告舞弊
        4.2.3 从报表勾稽关系看舞弊行为
        4.2.4 异常指标波动预警
        4.2.5 关联交易剔除法
    4.3 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模型
        4.3.1 单变量分析法
        4.3.2 多变量分析法
        4.3.3 线性概率模型
        4.3.4 递归分割分析
        4.3.5 专家系统
        4.3.6 神经网络模型
        4.3.7 逻辑回归模型
        4.3.8 其他理论与方法
    4.4 小结
5 财务报告舞弊识别实证分析
    5.1 模型简析与选择
    5.2 变量选择研究
        5.2.1 舞弊动机指标
        5.2.2 控制环境的指标
        5.2.3 确定变量
    5.3 美国样本结果
        5.3.1 样本选择
        5.3.2 数据分析和实证结果
    5.4 中国样本结果
        5.4.1 样本的选择
        5.4.2 描述性统计
        5.4.3 单因素分析
        5.4.4 多变量分析
    5.5 中美比较和结论
        5.5.1 中美数据分析结果归纳分析
        5.5.2 结论及启示
        5.5.3 其他国家财务报告舞弊案例
    5.6 小结
6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分析
    6.1 利益驱动是财务报告舞弊产生的根本原因
        6.1.1 上市公司的利益驱动
        6.1.2 中介机构的利益驱动
        6.1.3 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
    6.2 股权融资偏好是财务报告舞弊产生的催化剂
        6.2.1 我国证券市场特殊融资制度
        6.2.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
    6.3 财务报告舞弊的决定性因素
        6.3.1 制度因素
        6.3.2 道德因素
    6.4 本章小结
7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监管研究
    7.1 基于博弈主体的财务报告舞弊治理模型
        7.1.1 公司治理概念
        7.1.2 公司治理在财务报告舞弊监督防范中的作用
    7.2 “安然事件”之后美国监管政策研究
    7.3 中国上市公司监管环境
        7.3.1 关注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资本市场监管环境变化
        7.3.2 重点关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7.4 我国上市公司监管策略分析
        7.4.1 中美证券监管措施差异比较
        7.4.2 强化信息披露监管
        7.4.3 强化公司内部控制,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7.4.4 完善关联交易监管,防止关联交易非关联化
        7.4.5 借鉴国外经验,细化会计准则并保证其有效实施
        7.4.6 建立健全证券评级制度
    7.5 小结
8 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结论和局限性
    8.1 本文的研究意义
    8.2 主要研究结论及主要贡献
    8.3 本文研究局限性
附录:财务报告舞弊识别中美样本选择
参考文献
后记

(9)我国企业对CPA审计的需求 ——理论归纳、经验证据与制度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动机
    1.2 研究对象
        1.2.1 企业审计需求的决定因素
        1.2.2 企业审计需求的现状
        1.2.3 企业审计需求现状的制度成因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路径与结构安排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审计需求理论假说的研究
        2.1.1 监督假说
        2.1.2 信息假说
        2.1.3 保险假说
        2.1.4 简要评述
    2.2 关于审计需求现状的研究
        2.2.1 审计需求的表现
        2.2.2 审计需求的检验
        2.2.3 简要评述
    2.3 关于审计需求制度环境的研究
        2.3.1 行政管制与审计需求
        2.3.2 国有产权与审计需求
        2.3.3 股权结构与审计需求
        2.3.4 公司治理与审计需求
        2.3.5 简要评述
    本章小结
第3章 审计需求的决定:理论归纳
    3.1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审计需求发展进程
        3.1.1 产权的多元化与审计需求的产生(13世纪至20世纪初)
        3.1.2 股东的大众化与审计需求的发展(20世纪初至20世纪80年代)
        3.1.3 股东的外部化与审计需求的扭曲(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
        3.1.4 股东保护制度的强化与审计需求的规范(21世纪初至今)
        3.1.5 启示:企业的审计需求是企业利益相关者需求博弈的结果
    3.2 审计需求的相关概念界定与影响因素分析
        3.2.1 审计需求的相关概念界定
        3.2.2 审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企业审计需求决定模型
        3.3.1 企业的审计需求
        3.3.2 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偏好
        3.3.3 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表达能力
    3.4 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偏好
        3.4.1 股东、经营股东与外部股东
        3.4.2 证监会
        3.4.3 债权人等其他相关者
        3.4.4 小结:外部股东最需要高质量审计
    3.5 对我国审计需求制度背景的初步分析
        3.5.1 我国经济制度总体特色
        3.5.2 审计需求现状的制度成因分析思路
    本章小结
第4章 审计需求的现状:经验证据
    4.1 我国审计需求现状的形成:历史回顾与总体判断
        4.1.1 我国审计需求的变革与发展
        4.1.2 对我国审计需求现状的总体判断
    4.2 审计师变更与审计质量:企业的低质量审计偏好
        4.2.1 研究假设
        4.2.2 研究设计
        4.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4.2.4 结论
    4.3 审计师声誉与IPO抑价:投资者的理性冷漠
        4.3.1 研究假设
        4.3.2 研究设计
        4.3.3 实证结果及分析
        4.3.4 结论
    4.4 政府支持与大所优势:审计需求的行政依赖
        4.4.1 研究假设
        4.4.2 研究设计
        4.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4.4.4 结论
    本章小结
第5章 审计需求现状的成因:微观制度解析
    5.1 影响审计需求的微观制度概述
    5.2 企业的产权性质与审计需求
        5.2.1 一般分析
        5.2.2 经验证据
        5.2.3 私有产权性质对审计需求的影响
    5.3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审计需求
        5.3.1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现状及对策
        5.3.2 股权结构对审计需求的影响
    5.4 企业的股权表决制度与审计需求
        5.4.1 审计的起源与审计铁三角
        5.4.2 资本多数决原则的滥用与审计悖论
        5.4.3 国外对审计悖论的应对
        5.4.4 我国对审计悖论的应对
    5.5 微观制度改革建议
        5.5.1 通过股权回避完善审计委托制度的必要性
        5.5.2 通过股权回避完善审计委托制度的可行性
        5.5.3 通过股权回避完善审计委托制度的具体设想
    本章小结
第6章 审计需求现状的成因:宏观制度解析
    6.1 影响审计需求的宏观制度概述
    6.2 市场化改革进程与审计需求
        6.2.1 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历程
        6.2.2 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地区差异
        6.2.3 市场化程度影响审计需求的经验证据
    6.3 资本市场行政监管与审计需求
        6.3.1 新股发行(IPO)的监管与审计需求
        6.3.2 上市公司退市制度与审计需求
        6.3.3 上市公司股票流通制度与审计需求
    6.4 资本市场虚假陈述的民事诉讼与审计需求
        6.4.1 现行虚假陈述民事诉讼制度的形成与特点
        6.4.2 虚假陈述民事诉讼制度对审计需求的影响
    6.5 宏观制度改革建议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本文创新点
    7.4 本文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录
    附录1:取得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的会计师事务所名单
    附录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
参考文献
后记

(10)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的研究追踪
        1.2.2 国内的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研究启示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的制度伦理理论
        2.1.1 制度伦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2.1.2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的制度伦理分析
    2.2 独立审计的功能实现理论
        2.2.1 独立审计功能实现的四种观点
        2.2.2 独立审计功能实现四种观点的评价与分析
    2.3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理论
        2.3.1 机制设计理论描述
        2.3.2 机制设计理论在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中的应用
    2.4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理论基础整合框架
第3章 独立审计信用形成机理分析
    3.1 关于独立审计信用的再认识
        3.1.1 独立审计信用的内涵诠释
        3.1.2 独立审计信用的外延界定
    3.2 独立审计信用生成原理的模型解构
        3.2.1 基本模型假定
        3.2.2 增加审计方信用状况条件的扩展模型
        3.2.3 增加信用供需双方数量与博弈次数后的进一步扩展
    3.3 独立审计信用的维护
        3.3.1 独立审计信用维护的过程分析
        3.3.2 独立审计信用维护的充要条件
    3.4 独立审计信用的修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独立审计监管实效的统计分析
    4.1 我国独立审计监管制度的现实安排
        4.1.1 独立审计监管制度的纵向层级
        4.1.2 独立审计监管制度的横向布局
    4.2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自律效应的统计分析
        4.2.1 资料选取与来源
        4.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3 分析结果
    4.3 现行监管主体监管效应的数据“挖掘”
        4.3.1 财政部对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分析
        4.3.2 中注协行业执业质量检查结果统计
        4.3.3 审计署审计业务质量检查结果描述
        4.3.4 中国证监会处罚公告的类别考察
    4.4 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
    5.1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的目标导向
        5.1.1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的指导思想
        5.1.2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
    5.2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的影响因素识别
        5.2.1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影响因素的系统识别
        5.2.2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影响因素的聚类分析
    5.3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的理论架构
        5.3.1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的层级结构
        5.3.2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的运行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效率实现研究
    6.1 独立审计信用征信系统的有效性分析
        6.1.1 独立审计信用征信系统的基本架构
        6.1.2 独立审计信用征信系统的经营组织模式选择
    6.2 独立审计信用奖惩效应实现分析
        6.2.1 独立审计信用奖惩机制的工作内容
        6.2.2 独立审计信用奖惩机制的实现路径
        6.2.3 资本市场对独立审计信用惩罚效应的实证检验
    6.3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运行效率实现保障机制构筑
        6.3.1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运行效率实现保障机制的基本框架
        6.3.2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运行效率实现保障机制的实现途径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评价研究
    7.1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的评价方案
        7.1.1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评价流程
        7.1.2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评价标准
        7.1.3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评价方法
    7.2 独立审计信用的综合评价
        7.2.1 综合评价目标与评价原则
        7.2.2 指标体系确定与评价方法选择
        7.2.3 独立审计信用的多层次灰色模糊评价
    7.3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实施的协同效应分析
        7.3.1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实施中的系统协同过程
        7.3.2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实施的协同功效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未来拓展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四、对注册会计师职业行为监管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特殊普通合伙制下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探讨[J]. 李艳.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1(03)
  • [2]“客随师走”式事务所变更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 ——以S公司为例[D]. 孙海月. 南昌大学, 2020(01)
  • [3]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J]. 绍兴市人民政府. 绍兴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02)
  • [4]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对超华科技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D]. 汤子阳.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5]审计失败影响因素和控制策略研究 ——基于证监会处罚公告2007-2018[D]. 高之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6]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对亚太实业审计失败问题探讨[D]. 聂新宇.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7]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机制研究[D]. 薄萍萍.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8]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识别及其监管研究[D]. 卢涛. 东北财经大学, 2013(07)
  • [9]我国企业对CPA审计的需求 ——理论归纳、经验证据与制度解析[D]. 王恩山.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6)
  • [10]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研究[D]. 王慧. 中南大学, 2009(02)

标签:;  ;  ;  ;  ;  

对注册会计师职业行为监管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