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叶中黄酮清除自由基的动力学

大麦叶中黄酮清除自由基的动力学

一、大麦麦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清除自由基动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国利[1](2021)在《大/小麦不同时期割青麦苗产量与品质特征及应用价值评析》文中研究指明麦苗(若叶、青汁)是世界上单项资源中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均衡的产品之一,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麦苗保健产品的开发,可进一步拓宽大/小麦的加工增值途径,提高小/大麦产业的经济效益。目前有关麦苗生产专用品种筛选的研究国内已有报道,但这些研究多注重于大麦材料,而不同品种小麦嫩叶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较少。为此,本试验调研了市场上主要麦叶产品的质量,分析了各产品的质量参数和稳定性,采用营养素度量法评价不同品牌大麦若叶产品的营养价值;选用5个小麦品种和2个大麦品种,通过大田试验,分析不同品种不同时期割青(冬前一次割青、春季一次割青和冬春二次割青)对小/大麦麦苗产量、营养成分及再生植株农艺性状、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讨小麦苗生产若叶粉的可行性及开发小麦麦苗产品的价值,为小/大麦麦苗(若叶、青汁)产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支撑。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调研分析了国内外市场上主要若叶(青汁)产品的质量参数,表明国内外不同品牌大麦若叶产品的品质波动性很大,从营养价值上看,采用营养素度量法分析表明,随机选取8个品牌产品的NRF7.3值均高于40,产品营养价值较高;从产品质量上看,目前国内市场上的产品质量除能量外其它营养成分变异系数均超过20%,总体表现出均一性差、变异大的特征。国外不同品牌大麦若叶产品品牌间营养成分差异较大的主要有钠、铁、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含量,变异系数分别为68.92%、51.54%、76.53%和45.34%,差异较小的主要有能量、脂肪、膳食纤维、钙、镁、锌的含量,变异系数0.21%~16.30%。从平均值来看,国外品牌的大麦若叶产品质量总体上略好于国内品牌,其能量、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叶酸、钾、锌和维生素E含量的平均值均高于国内产品,但差异达不到显着水平。2、比较国内若叶(青汁)品牌产品能量和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分布表明,66.7%的品牌能量含量≤1300 kJ/100g;80.0%的品牌蛋白质含量>16 g/100g;60.0%的品牌碳水化合物含量≤25 g/100g;86.7%的品牌脂肪含量≤4.7 g/100g;86.7%的品牌钠含量≤500 mg/100g;75.0%的品牌膳食纤维含量>38 g/100g。从箱线图可以看出,19个国内外品牌大麦若叶产品的维生素C、碳水化合物、铁、钠、脂肪和叶酸含量的箱体较长,品牌间波动较大。3、田间试验表明,冬前一次割青和春季第二次割青处理中大麦品种鲜麦苗产量高于小麦品种。两次割青总产量大麦苗鲜重在16870.84~17383.98 kg/hm2,干重在2649.34~2740.46 kg/hm2,2品种间差异不显着;小麦苗鲜重总产量在12972.50~15130.09kg/hm2,干重在2268.12~2744.10kg/hm2,5个品种间差异显着。春季一次割青处理草量大/小麦品种间变化较大,大麦苗鲜重在20000 kg/hm2左右,干重在3281.64~3562.59 kg/hm2,2个品种间差异显着;小麦苗鲜重在16032.59~23913.52 kg/hm2,干重在3095.01~4511.00kg/hm2,各小麦品种间差异较大。从割青时期看,春季一次割青麦苗产量最高,冬前一次割青最低。从品种来看,进行两次割青草量,总体大麦品种优于小麦品种,大麦品种中以扬农啤10号表现较好;小麦品种中以扬麦23表现较好,其次是宁麦13。春季一次割青,以扬辐麦4号产量最高,其次是扬农啤10号。4、不同时期割青的麦苗质量有很大差异,冬前一次割青的麦苗中粗蛋白、游离氨基酸、叶绿素、类胡萝卜素、GABA、类黄酮、钙、钾、镁、磷、硼、铜、铁和锌的含量均较高,麦苗品质较好,春季第二次割青和春季一次割青的麦苗品质差异较小,且与冬前一次割青相比品质明显下降。冬季与春季割青的麦苗中多种营养成分含量,小麦品种都明显高于大麦品种,且小麦苗的类黄酮、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较高,更具有保健价值,即小麦麦苗的营养保健品质总体上要好于大麦麦苗。小麦品种中宁麦13和扬麦23多种营养成分含量较高,质量相对较好。通过不同时期割青麦苗粉与市售产品相关品质指标比较,三个割青处理的麦苗粉与市售若叶产品的品质指标相当。5、割青处理造成大/小麦品种再生植株的开花期和成熟期不同程度的推迟,其中冬前一次割青没有显着变化,冬春二次割青和春季一次割青开花期延迟了8~9d,成熟期推迟了9~11d;割青处理降低了再生植株的株高,穗长、基部茎粗、基部节间长度和穗下节间长,在冬前一次割青中影响较小,冬春二次割青和春季一次割青中影响较大;剑叶宽和剑叶叶面积在大/小麦品种中表现不同,小麦品种中与对照(不割青)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大麦品种中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升高。再生至成熟期各品种地上部各器官干物重和总重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成熟期植株的干物质向穗分配的比例增大,穗干重在地上生物量占比上升。6、冬前一次割青后对再生植株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影响较小,减产0.61%~5.63%(除扬麦25);冬春二次割青和春季一次割青显着降低了再生植株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对产量影响较大,分别减产23.84%~34.75%和30.81%~48.19%。不同时期割青均提高了大/小麦的种植效益,冬前一次割青、冬春二次割青和春季一次割青较不割青净效益分别增加72.67~3013.61元/hm2、1939.72~7774.90元/hm2 和 3161.37~8742.19 元/hm2。7、割青处理增加了再生植株籽粒中蛋白质、淀粉、铁和锌的含量,籽粒的容重、出粉率和沉降值升高,籽粒中锰含量降低;不同时期割青后的再生植株籽粒中蛋白质含量和总淀粉含量表现为春季一次割青处理>冬春二次割青处理>冬前一次割青处理>对照;蛋白质含量的增加主要是增加了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含量;总淀粉含量的增加主要是增加了支链淀粉的含量,均是冬春二次割青和春季一次割青处理增加显着;割青处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面粉的溶剂保持力和糊化特性,升高了面粉稀懈值,降低了最终粘度和反弹值,增加了除水SRC外其它3种溶剂的SRC值。8、综合来看,冬前一次割青的大/小麦麦苗质量较好,春季第二次割青和春季一次割青的麦苗质量差异较小,且与冬前一次割青相比质量明显下降。小麦麦苗的营养保健品质总体上要好于大麦麦苗。综合麦苗品质和经济效益表现,大麦品种中进行冬前一次割青、冬春二次割青和春季一次割青处理均以扬农啤10号表现较好,净效益较不割青分别增加3013.61元/hm2、7774.90元/hm2和8742.19元/hm2;小麦品种中进行冬前一次割青,扬麦23表现较好;进行冬春二次割青,宁麦13表现较好;进行春季一次割青,扬麦25表现较好。生产中以大/小麦稳产增效为目标,可进行冬前一次割青,既有麦苗加工收益,又对产量影响较小,个别品种再生能力较强还有增产效果,整体收益会提升;如果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可进行冬春二次割青或春季一次割青,整体收益较高。

王婷婷[2](2021)在《无花果叶多糖提取纯化及降血糖活性研究》文中提出无花果(Ficus carica L.)是桑科的一种果树,在我国的种植和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花果叶中丰富的天然活性成分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菌和抗肿瘤等活性,然而无花果叶目前未被充分利用——春秋两季采果后,往往将无花果叶作为废物丢弃。为避免这种资源的浪费,合理开发利用无花果叶资源十分必要。本论文主要目的是建立一种高效提取无花果叶中多糖成分的方法,将提取的无花果叶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并对无花果叶多糖(FCPS)的降血糖作用进行初步研究。1.建立了冻融辅助超声-微波协同萃取法(FTSUME)提取FCPS的工艺。通过对液料比、微波功率、提取时间等影响FCPS得率的提取因素进行响应面法优化,经过模型拟合得到了最优提取工艺参数:冻融预处理3次,液料比为28 g/mL,提取时间12 min,微波功率为520 W。在优化的提取工艺条件下,获得的无花果叶粗多糖得率为5.13±0.62%。FTSUME与传统热回流法(HRE)和超声微波协同法(UMSE)相比,FCPS得率分别是这两种方法的1.13倍和1.49倍;与传统热回流相比,提取时间减少了90%。2.对无花果叶粗多糖进行纯化、分子量测定及单糖组成测定。通过Sevag法去除无花果叶粗多糖中的蛋白质,纯化后的多糖纯度由31.16%提升至54.80%,多糖回收率为66.10%。选用AB-8型大孔吸附树脂脱色素,然后采用透析法去除水溶性小分子杂质,其多糖回收率为83.22%,多糖的纯度为73.52%。通过DEAE-52纤维素柱层析、Sephadex G-75柱层析对无花果叶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纯化后FCPS,纯度为90.52%,回收率为88.45%,以原料计,FCPS最终得率为2.49%。测得FCPS分子量为6.59× 105 Da,单糖组成及其百分比为半乳糖(Gal)40.1%、阿拉伯糖(Ara)25.1%、葡萄糖(Glc)11.4%、半乳糖(GalA)1.9%、鼠李糖(Rha)8.2%、木糖(Xyl)3.7%、葡萄糖醛酸(GlcA)5.3%、甘露糖(Man)1.8%、夫糖(Fuc)2.5%。3.对FCPS降血糖活性初步探索,研究了 FCPS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体外活性抑制试验,结果显示当FCPS浓度达到5 mg/mL时,FCPS对两种酶的活性抑制率分别为52.61%和46.48%。初步研究FCPS的体内降血糖作用,结果表明,FCPS可有效控制糖尿病小鼠体重下降水平,其中高剂量组小鼠平均体重与阳性药物对照组相似。FCPS三个剂量组平均空腹血糖浓度水平分别下降了 29.1%、18.6%和14.1%。阳性药物对照组和FCPS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糖耐量水平显着降低。FCPS的体内降血糖实验初步研究表明了 FCPS能有效的降低Ⅱ型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及糖耐量水平,改善小鼠体重下降。本研究实验结果可为无花果叶中多糖资源的开发及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陈素雯[3](2021)在《龙脷叶质量控制及其总黄酮提取纯化和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不同采收期龙脷叶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评价质量差异并通过UPLC-Q-TOF-MS技术鉴定化学成分;并建立龙脷叶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对其总黄酮进行提取纯化,对纯化产物开展化学成分鉴定研究和抗氧化活性研究。实验结果将为龙脷叶质量控制及其黄酮类成分的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通过HPLC法建立不同采收期龙脷叶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开展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的数据挖掘,筛选出不同采收期龙脷叶间的质量标志物;通过UPLC-Q-TOF-MS技术鉴定龙脷叶中的化合物。(2)以芦丁为对照品,总黄酮提取得率为指标,建立龙脷叶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龙脷叶总黄酮的提取条件。通过大孔树脂静态、动态吸附解吸试验比较不同型号的树脂(D101、AB-8、HPD100、HPD600、DM301、NKA9)对龙脷叶总黄酮的纯化效果,筛选树脂型号;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上样液的浓度、p H、体积,乙醇洗脱液的体积分数、洗脱用量等纯化参数;结合吸附动力学模型和吸附等温模型拟合分析大孔树脂吸附机制。采用HPLC法和UPLC-Q-TOF-MS法分析鉴定纯化产物的化学成分。(3)以抗坏血酸(VC)为对照,采用总抗氧化能力、清除DPPH自由基、O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来评价龙脷叶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1)从各个采收期龙脷叶的HPLC指纹图谱中标定出21个共有峰,且相似度均超过0.9,但共有峰相对峰面积的RSD值大多高于20%,说明11批药材的整体质量相对稳定,具有良好的相似度但含量差异明显;龙脷叶化学成分含量在夏秋两季较大,此时采收最佳。HCA将11批龙脷叶分为3大类,PCA提取出4个主成分PC1、PC2、PC3和PC4,累积贡献率达94.446%,OPLS-DA筛选出药材间呈现差异的9个质量标志物。经UPLC-Q-TOF-MS技术共鉴定出47个化学成分。(2)龙脷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如下:加50倍量水,水浴回流提取两次,第一次90 min,第二次60 min,滤过,收集滤液,浓缩至生药浓度1 g/m L备用。龙脷叶总黄酮在AB-8树脂中有较优的纯化效果,总黄酮的吸附动力学行为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相符(R2=0.9988),等温吸附曲线与Freundlich模型相符(R2=0.9839)。最佳纯化工艺参数为:取1.5 BV浓度为0.167 mg/m L、p H=5的上样溶液,以1 m L/min的流速上柱,充分吸附后用4 BV纯净水洗去杂质后,用4 BV 50%乙醇溶液以2 m L/min的流速洗脱;总黄酮保留率为98.42%,纯度为22.17%,较纯化前提高了3.06倍。经UPLC-Q-TOF-MS分析鉴定纯化产物中可能含有槲皮素-3-O-龙胆二糖苷、山柰酚-3-O-α-L-鼠李糖-β-D-葡萄糖-β-D-葡萄糖苷、山奈酚-3-O-龙胆二糖苷等黄酮成分。同时,可能还含有蛋氨酸、(-)-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葡萄糖苷、阿魏酸、二丁基-2,2-二甲基丙二酸酯和4H-1-Benzopyran-4-one等。(3)龙脷叶总黄酮总抗氧化活性及清除DPPH自由基、O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与浓度均呈正相关。相同反应时间下,龙脷叶总黄酮总氧化活性明显强于VC;总黄酮和VC对DPPH·的清除率IC50分别为74μg/m L、85μg/m L,对OH·的清除率IC50分别为376.38μg/m L、262μg/m L,对ABTS+的清除率IC50分别为10.94μg/m L、11.70μg/m L。结论:建立了不同采收期龙脷叶的HPLC指纹图谱,基于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评价不同采收期龙脷叶的质量差异,构建更为完善、有效合理的龙脷叶质量评价方法。建立的龙脷叶总黄酮提取纯化工艺稳定可靠,能有效提高总黄酮纯度,为其成分分析和活性研究奠定基础。龙脷叶总黄酮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且与浓度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具有临床开发意义。

高贤良[4](2020)在《菜用藜麦品种筛选及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现有的藜麦种质资源为基础,通过藜麦幼苗时期株高、产量、营养成分含量以及食用口感综合评价分析并筛选适合菜用的优良藜麦品种,进而探究与之配套的栽培技术。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对Nsl-106398、Ames-13742、HZLM-1、HZLM-2、GT272、QA55、MYSQ-1、GT349、HT1、GT230-5这10个参试藜麦品种进行株高、真叶数、产量、营养物质含量和食用后评价综合分析,结果表明Nsl-106398品种各项指标均较高,是适合菜用的优良品种。Nsl-106398品种的株高、真叶数及产量都高于其他9个参试品种,其株高、真叶数和产量分别达到38.5 cm、10片和12500.41 kg/hm2。营养物质含量方面,Nsl-106398品种的硝酸盐含量最低,为1355.00 mg/kg,其中HZLM-1、HZLM-2、MYSQ-1和GT349这4个品种的硝酸盐含量超标,可以直接排除菜用。Nsl-106398品种的总糖和脂肪含量较高,分别为2.46 g/kg和1.61g/kg。此外,Nsl-106398的粗蛋白和维生素C含量在10个品种中水平较高分别达到104.33 mg/kg和378 mg/kg。食用评价得分Nsl-106398品种是最高,达到9.56。其中将藜麦新品种“Nsl-106398”命名为“冀藜麦1号”,其生长期为35天,株型直立,平均株高38.3 cm,密度16571株/667 m2,叶色深绿,叶片鸭掌型,叶绿波状据齿。2.通过不同播种量、采摘高度对冀藜麦1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藜麦幼苗的采摘高度为35 cm时且最佳播种量为35 kg/hm2,产量达到最高为11110kg/hm2。3.氮肥不同施用量及基追比对冀藜麦1号株高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氮肥的总施肥量控制在施肥25 kg/667 m2且基追比为1:2时,冀藜麦1号的株高和产量最高,分别是45.8 cm和11437 kg/hm2。而且在生产中追肥比基肥更容易增加产量。4.通过不同稀释倍数沼液对冀藜麦1号幼苗灰霉病、霜霉病的防治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3倍稀释沼液处理下,冀藜麦1号幼苗感染灰霉病、霜霉病病菌发病率最低,分别是2.5%和5%。5.不同种类及浓度藜麦种子包衣对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包衣剂为3号,且最佳浓度为1:30时,藜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出苗以及藜麦幼苗生长发育效果最好,发芽率为94.3%、发芽势是53.4%、株高可达16.7 cm、根长达到6.21 cm,整株鲜重为2.12 g。综上,藜麦新品种“Nsl-106398”即“冀藜麦1号”为适合菜用的优良藜麦品种,且当播种量为35 kg/hm2,氮肥施肥量为25 kg/667 m2,基追比为1:2,种子包衣剂3号且浓度为1:30处理,采摘高度为35 cm时产量最高。此外,3倍稀释沼液处理对灰霉病、霜霉病抗病效果最好。

罗丹[5](2020)在《西蒙1号甘薯茎叶多酚降血糖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西蒙1号是一种药理价值极高的甘薯品种,在我国中原地区产量极低,而甘薯茎叶生长茂盛,产量极高。西蒙1号甘薯茎叶的降血糖作用已被证实,且大量研究表明其主要降血糖功效成分为多酚类物质,但具体何种多酚类物质具有降血糖活性尚不明晰,降血糖作用机制也尚未解明。本研究以西蒙1号甘薯茎叶为原料,首先采用微波-超声波辅助乙醇溶剂法和有机溶剂分离萃取法提取并分离纯化其酚酸类和黄酮类物质,并借助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系统分析其组分构成;然后利用体外及动物模型考察甘薯茎叶多酚不同组分的降血糖活性及其作用机制;最后在优化漂烫方式及配方的基础上,研发具有降血糖活性的西蒙1号甘薯茎叶青汁粉产品,以期为西蒙1号甘薯茎叶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甘薯茎叶酚酸类物质由13种单一组分(1-CQA、5-CQA、秦皮甲素、原儿茶醛、3-CQA、4-CQA、咖啡酸、7-羟基香豆素、3,4-CQA、3,5-CQA、4,5-CQA、3,4,5-CQA、咖啡酸乙酯)构成,其中3,5-CQA含量(45.34±0.6%DW)最高;甘薯茎叶黄酮类物质由10种单一组分(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紫云英苷、槲皮素、山奈酚、香叶木素、棕矢车菊素、白杨素、柳穿鱼黄素)构成,其中紫云英苷含量(28.07±0.73%DW)最高。(2)原儿茶醛、咖啡酸乙酯、槲皮素和山奈酚的抗氧化和体外降血糖作用最强;且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FRAP抗氧化能力与其体外降血糖作用呈正相关;此外,甘薯茎叶酚酸类和黄酮类物质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的IC50分别是329.55±1.22和250.00±0.79μg/mL,抑制类型为混合型可逆抑制。(3)口服甘薯茎叶多酚能显着减缓T2DM小鼠体重下降,降低血糖(降64.78%),提高口服葡萄糖耐量;改善血脂异常;促进胰岛素分泌(增100.11%),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肝糖原(增126.78%)和肌糖原(增135.85%)的合成,促进葡萄糖代谢;缓解肝脏炎症,抑制β细胞凋亡和修复胰岛结构;其降血糖作用机制可能是上调了肝脏中PI3K/AKT/GSK-3血和肌肉中PI3K/AKT/GLUT-4的信号通路,增强了糖原合成和葡萄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4)整棵漂烫组的甘薯茎叶多酚和抗氧化活性分别是切分漂烫组的1.69倍和1.91倍,其铜、锰和维生素E含量显着高于切分漂烫组;甘薯茎叶超微粉的重力沉降物比率最低(49%);优化后的最佳配方为:将整棵漂烫、真空冷冻干燥后的甘薯茎叶经超微粉碎,复配2.5%黄原胶、1%乳酸钙、2%抗坏血酸、12%麦芽糊精、20%木糖醇和0.9%苹果香精。综上所述,西蒙1号甘薯茎叶多酚在体内外都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其青汁粉产品在天然降糖药物市场中有很大发展潜力。

张琴萍[6](2020)在《藜麦芽苗菜营养功能品质特性研究》文中指出藜麦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苋科藜属一年生双子叶植物。不仅籽粒营养丰富,藜麦叶和苗同样富含营养和功能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等功效。目前国内外对藜麦苗蔬菜的开发研究较少。不同的采收时期会影响蔬菜的营养功能成分及其营养保健价值,在最佳采收阶段可显着提高绿叶蔬菜的品质,因此,收获时期对于保障蔬菜的品质至关重要。本研究主要对三种不同基因型藜麦品种资源进行温室大棚培养,对在5个不同生长阶段采收的藜麦芽苗进行了营养功能成分的测定和抗氧化活性评价,并通过体外模拟消化研究酚类物质在消化过程中生物可及性和抗氧化活性,以期确定最适宜的采摘时期和藜麦品种资源。其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对不同时期藜麦芽苗营养功能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藜麦芽苗在第33天采收时,其纤维素含量最高,水分含量最低,不适宜食用。藜麦芽苗脂肪含量在第29天最高。云南红藜和蒙藜1号的氨基酸含量在第25天最高,云南白藜则在第29天最高。云南红藜和蒙藜1号糖含量在第29天最高,云南白藜在第17天最高,第25天次之。藜麦芽苗富含维生素,其α-生育酚为主要维生素E。从品种来看,蒙藜1号纤维素和蛋白含量最高,且氨基酸中必需氨基比例最高,而云南红藜维生素E含量最高。(2)对不同时期藜麦芽苗功能因子及抗氧化活性分析结果表明:藜麦芽苗的γ-氨基丁酸、黄酮和多酚含量高于藜麦籽粒,而其皂苷含量显着低于其籽粒(p<0.05)。藜麦芽苗的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为5.73-10.83mg/g和18.48-30.38mg/g,且均在第25天后呈明显下降趋势。藜麦芽苗的主要酚酸类化合物为阿魏酸,异阿魏酸以及异槲皮苷。从品种来看,云南红藜芽苗总多酚和酚酸含量最高。研究表明,藜麦芽苗抗氧化活性在第25天后呈明显下降趋势,且藜麦芽苗的多酚、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存在一定相关性。(3)体外模拟消化实验结果显示:藜麦芽苗中的酚类化合物在消化过程中逐渐释放并可被吸收,但可被吸收的多酚和黄酮含量较低,在7.4%-10.9%和4.2%-12.4%之间。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藜麦芽苗胃消化液的抗氧化活性较口腔消化液明显升高(p<0.05);藜麦芽苗菜消化液的抗氧化活性与多酚和黄酮的释放量之间呈现显着正相关;从品种来看,云南白藜芽苗提取液和消化液抗氧化活性最低。(4)综上,藜麦芽苗菜在第25天至29天采收具有较高的品质,此时藜麦营养和口感较佳。从品种来看,云南红藜纤维素低,维生素E和酚类物质高,适宜开发成芽苗菜,而综合考虑酚类物质体外消化结果,云南白藜不适于进行芽苗菜开发。

张曲[7](2020)在《藜麦中铅和镉的分布及其在加工中的变化》文中指出藜麦富含蛋白质、多酚、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降血糖、减肥等生理活性。市场上主要以藜麦米为原料开发藜麦产品,也有以藜麦全株为对象开发的藜麦苗菜以及藜麦叶为原材料制作的藜麦绿茶等产品。目前,对藜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营养成分与功能活性成分、产品加工工艺等方面,而关于藜麦重金属分布及加工过程中的变化研究少见报道,不利于藜麦及其产品的安全性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通过测定藜麦根、茎、叶、果实以及不同品系藜麦中铅和镉的含量,阐明铅和镉在藜麦中的分布规律;通过在土壤中人工添加铅和镉,阐明其对藜麦营养品质与铅、镉积累的影响;通过研究藜麦不同加工处理过程中铅、镉的变化,并测定市场上藜麦产品的铅、镉含量,最终探讨藜麦及其产品的安全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铅主要分布在藜麦的根中(0.17 mg/kg1.06 mg/kg),而镉则分布在藜麦叶中(0.22 mg/kg0.76 mg/kg);铅、镉在果实中的含量最低,分别为0.10 mg/kg0.29 mg/kg、0.08 mg/kg0.21 mg/kg,是食用安全性相对较高的部位。不同品系藜麦中,18QS-21在现蕾期、灌浆期以及成熟期时,各部位均含有较低水平的铅和镉,含量分别为0.02mg/kg0.18 mg/kg,0.13 mg/kg0.32 mg/kg,是安全性较高的藜麦品系。(2)铅胁迫时(250 mg/kg3000 mg/kg),藜麦全株铅含量随土壤铅浓度增加而增加(7.09 mg/kg63.55 mg/kg),铅在根中的含量显着大于地上部分(P<0.05),为5.66mg/kg60.05 mg/kg,茎、叶、果实中的含量差异较小;铅胁迫不影响藜麦对镉的吸收,全株镉含量为1.10 mg/kg。镉胁迫时(20 mg/kg200 mg/kg),藜麦全株镉含量随土壤镉浓度增加而增加(12.56 mg/kg105.85 mg/kg),镉在根中的含量显着大于地上部分(P<0.05),为5.66 mg/kg41.30 mg/kg,果实中的含量最低,为1.47 mg/kg11.48 mg/kg;藜麦对铅的吸收随土壤镉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全株铅含量由9.12 mg/kg降低至3.17mg/kg。铅、镉处理会对藜麦营养品质产生影响:20 mg/kg的镉处理会显着降低藜麦中蛋白质的含量(P<0.05),而蛋白质含量不受土壤铅浓度的影响;250 mg/kg的铅处理和20 mg/kg的镉处理均会显着降低藜麦总黄酮的含量(P<0.05);藜麦抗氧化能力随土壤铅、镉浓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3)脱壳和蒸煮处理可以显着降低藜麦中的铅含量(P<0.05),但对镉不能起到消减作用,藜麦果实经脱壳处理后,籽粒中的铅含量为52.78μg/kg,显着低于果壳中的铅含量(395.24μg/kg),蒸煮后的果实中铅含量由52.78μg/kg降为26.94μg/kg。过筛可以达到同时降低铅、镉含量的目的,果实过80目筛后,铅含量由119.84μg/kg降为36.12μg/kg,镉含量由67.71μg/kg降为53.39μg/kg,效果显着(P<0.05)。20℃、30℃和40℃浸泡10 h30 h不能消减藜麦中的铅和镉。所测藜麦产品中铅含量为3.02μg/kg110.20μg/kg、镉含量为11.53μg/kg45.14μg/kg,均符合GB 2762-2017(铅≤0.2mg/kg,镉≤0.1 mg/kg)的要求。综上,本研究以藜麦安全优质加工原料的选择与生产为核心工作,通过大田实验和铅、镉胁迫试验,阐明了藜麦中铅、镉的分布情况,明确了果实是藜麦中重金属含量最低的部位,筛选出18QS-21为重金属安全性较高的藜麦品系,并对藜麦品质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铅、镉的的存在会对藜麦品质产生不利影响;同时考察了不同加工方式对藜麦中铅、镉的影响,确定过80目筛能达到同时消减藜麦中铅、镉的目的;最后对藜麦产品的铅、镉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藜麦产品在重金属方面具有良好的食用安全性。研究结果对于藜麦的重金属安全性有提示有意义,为藜麦产品的原料选择和安全加工生产提供了参考。

韦帆[8](2019)在《速冻西兰花热水烫漂工艺的优化》文中认为西兰花营养成分齐全,因富含异硫氰酸酯类中的萝卜硫素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采后西兰花代谢活跃,容易造成营养物质的流失和商品价值降低。目前市场上对于西兰花的保鲜主要侧重于无毒无害的方法,比如低温贮藏、气调贮藏和热处理贮藏等,但贮藏效果均不理想。速冻为西兰花的全年无间断供应提供了可能性。速冻加工工艺中,烫漂是决定产品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烫漂温度和时间的控制是关键。企业调研发现,目前速冻蔬菜尤其是速冻西兰花的烫漂普遍存在烫漂过度的问题,不仅影响到产品的品质更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异硫氰酸酯的降解。因此本试验以新鲜西兰花为原料,探究不同烫漂温度与时间组合对于速冻西兰花品质的影响,优化烫漂参数;以期进一步优化速冻西兰花公司的烫漂方案。研究结果如下:1、选取烫漂温度为85℃、90℃、95℃、100℃,烫漂时间为30s、60s、90s、120s,16个烫漂参数组合对新鲜西兰花进行烫漂处理,对色差、残存POD酶活性、品质、次生代谢产物以及微生物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单因素试验中,初步判定将POD活性保持在较适宜水平时相对应的烫漂温度和烫漂时间;90℃、60s烫漂更有利于西兰花的叶绿素、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和黄酮类化合物的保留;95℃烫漂60s更有利于异硫氰酸酯的保留;90℃、95℃和100℃烫漂下,能基本杀灭西兰花表面微生物。应用响应曲面开展试验,综合分析各项指标,获得修正后的最优烫漂组合为95℃、60s。2、将95℃、60s的烫漂参数应用于速冻西兰花公司的生产,通过测定不同烫漂参数下速冻西兰花残存POD酶活性、品质和次生代谢产物等指标,将原烫漂方案与优化烫漂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得出,95℃、60s烫漂条件可应用于实际生产,且此条件下的速冻西兰花产品品质更优。3、西兰花的花蕾和花茎各项指标相差较大。其中,相同烫漂条件下,对于POD来说,花茎残留的活性要比花蕾中多;对于大部分指标,花蕾的营养元素含量大于花茎中的含量,为了进一步优化西兰花烫漂的方式,参考一些新型的烫漂设备,提出优化的方案。

王丹丹[9](2018)在《藜麦总黄酮提取和抗氧化活性检测条件优化及其茎、叶中的分布》文中指出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属苋科(Amaranthaceae)藜属(Chenopodium L.),是一种假谷物,为一年生自花授粉的双子叶植物,原产于南美洲4000 m以上的安第斯山脉地区,是当地的一种本土作物。其营养价值丰富,除含有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淀粉及人体必需氨基酸等营养元素外,还含有丰富的功能活性成分,如多酚、黄酮、皂苷等,因此被誉为―粮食之母‖。研究藜麦黄酮提取和抗氧化活性检测的条件优化及其在植株茎、叶中的分布,对藜麦健康食品的加工发展及生产均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陇藜1号为材料,采用超声波法,设置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超声功率5个因素条件对藜麦总黄酮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单因素优化试验,并用青藜2号、白色藜麦和Sherry三个品种对其工艺参数进行验证,最后用所筛选出的最佳单因素工艺条件测定藜麦不同时期茎、叶中的总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主要结果如下:1、藜麦总黄酮提取优化单因素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80%,料液比1:50(g/mL),提取时间60 min,提取温度70℃,超声功率320 W。在此条件下,藜麦总黄酮含量为3.83±0.03 mg/g;此外,采用最优工艺参数,青藜2号、白色藜麦和Sherry三个藜麦品种中的总黄酮的最大含量与陇藜1号是一致的,说明本实验优化的提取总黄酮最优单因素工艺参数是可靠的。2、DPPH AEAC优化单因素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70%,料液比1:60(g/mL),提取时间60 min,提取温度60℃,超声功率200 W。在此条件下,DPPH AEAC为169.09±4.5 mg/100g;TAC AEAC最佳单因素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70%,料液比1:60(g/mL),提取时间20 min,提取温度50℃,超声功率240 W,在此条件下,TAC AEAC为557.93±15.82 mg/100g。此外,采用最优工艺参数,青藜2号、白色藜麦和Sherry三个藜麦品种中的DPPH和TAC AEAC的最大值与陇藜1号是一致的,说明本实验优化的DPPH和TAC AEAC最优单因素工艺参数是可靠的。3、从显序到灌浆期采集藜麦茎、叶样品,用最优工艺参数测定藜麦茎、叶的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叶片中的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能力远远高于茎,其中叶片的总黄酮含量为25.86±0.28 mg/g31.89±0.04 mg/g,茎中的总黄酮含量为3.08±0.02 mg/g3.57±0.1 mg/g;叶片中的DPPH AEAC为595.03±8.71 mg/g760.69±3.17 mg/g,茎中的DPPH AEAC为86.33±5.62 mg/g102.84±5.77 mg/g;叶片中的TAC AEAC为778.58 mg/g864.2±5.8 mg/g,茎中的TAC AEAC为284.16±2.51mg/g363.24±6.7 mg/g。这些结果表明藜麦茎、叶中的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能力是显着不同的。

顾东东[10](2016)在《甘薯茎尖色泽、脂溶性提取物抗氧化能力及其与β-胡萝卜素含量的关系》文中认为甘薯茎尖不仅富含丰富的糖类、膳食纤维、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外,还富含类胡萝卜素、维生素、矿物质、花色素苷、黄酮等天然抗氧化活性成分,具有防止衰老、预防癌症、保持心血管健康等多种生理保健功能。目前,甘薯茎尖的鲜销食用、深加工成为甘薯产业发展的热点之一,叶菜型品种是甘薯的重要育种方向之一。植物叶片色泽的形成与其内部色素的含量及其变化有关,如何对不同色泽茎尖天然抗氧化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的测定对甘薯茎尖品种的选育和提高甘薯茎尖的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44个甘薯品种的茎尖色度值、脂溶性提取物的ABTS·清除能力和β﹣胡萝卜素含量进行测定的基础上,分析了色度值、β﹣胡萝卜素含量、ABTS·清除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甘薯叶菜型新品种的选育及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甘薯茎尖上下表面的5个色度指标在品种间表现一定差异,可聚类分为绿色、绿带紫色、黄色、紫色四类,L*、a*、b*、C、h°在四类茎尖中存在显着差异。44个品种茎尖上表面五个色度值指标L*、a*、b*、C、h°数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1.16-57.40、-10.24-0.76、3.47-38.94、4.35-40.29、81.26-116.84。44个品种茎尖下表面的色度值指标L*、a*、b*、C、h°数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4.35-62.57、-8.30-7.62、-0.05-25.43、8.61-26.26、82.57-239.96。聚类分析可将44个品种分为绿色、绿带紫色、紫色、黄色四类,四类色彩品种间5个色度值指标存在显着差异。在上下表面之间,除了h°指标以外,其他同一色度值指标均显着正相关。在绿色类品种间、绿带紫色类品种间,色度指标L均与b*、C成极显着性正相关,而a*与b*、C、h°均成极显着或显着负相关。2、甘薯茎尖β﹣胡萝卜素含量存在显着差异,且与绿色类品种的茎尖上表面的a*值变化有关。25个甘薯品种茎尖β﹣胡萝卜素含量介于0.2653-1.5415 mg?g-1DW,品种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渝苏8号品种β﹣胡萝卜素含量含量最高,达到1.5415 mg?g-1DW,1、4、7、19、41、44号品种是β﹣胡萝卜素含量超过1.0000mg?g-1DW的品种。β﹣胡萝卜素含量平均值在4类色彩茎尖的排序为黄色>紫色>绿带紫>绿色。黄色与绿带紫和绿色品种有极显着差异,黄色和紫色、紫色与绿带紫、绿带紫与绿色品种差异不显着。在绿色类品种中,甘薯茎尖叶片上表面色度值指标a*值与β﹣胡萝卜素含量成显着性正相关。3、甘薯茎尖脂溶性提取物的ABTS·清除率在品种间存在显着差异,且与β﹣胡萝卜素含量显着正相关,β﹣胡萝卜素是绿色类、绿带紫色类茎尖的主要脂溶性抗氧化物质。44个品种茎尖脂溶性提取物各浓度下10min的ABTS·清除率存在极显着性差异,绿色品种中的亚组2品种ABTS·清除率普遍高于其他分组品种。渝苏162在最高浓度下10min的ABTS·清除率最高,达到85.78%。4类色泽品种中ABTS·清除率16.0 mg?mL-1浓度下绿色品种的ABTS·清除率最大,其次是黄色品种,四类色泽的ABTS清除率的平均值没有显着性的差异。0.5、4.0、8.0mg?mL-1浓度下紫色品种的ABTS清除率最大,其次是黄色品种2.0 mg?mL-1浓度下紫色品种的ABTS清除率最大,其次是绿色品种,1.0 mg?mL-1浓度下所有类型品种的ABTS·清除率非常接近。紫色品种的EC50值的平均值最小,为6.63 mg?mL-1,绿带紫品种的EC50值的平均值最大,为8.12 mg?mL-1。绿色类品种的中2.0、4.0、8.0mg?mL-1浓度下β﹣胡萝卜素含量与ABTS?最终清除率成显着性正相关,绿带紫类品种中16.0mg?mL-1浓度下与β﹣胡萝卜素含量与ABTS?最终清除率成显着性正相关。25个品种EC50值与β﹣胡萝卜素含量成显着性负相关,表明在绿色和绿带紫品种中β﹣胡萝卜素是一种主要的脂溶性抗氧化物质。44个品种茎尖0-1min各浓度的反应速率成极显着性差异,1.0、2.0、4.0、8.0、16.0 mg?mL-1浓度下黄色品种的0-1minABTS反应速率最快,0.5 mg?mL-1浓度下紫色品种的0-1minABTS反应速率最快。在绿色类品种间,甘薯茎尖脂溶性提取物的ABTS·清除能力的EC50值与上表面a*成显着性负相关。结论:本文研究表明,甘薯茎尖由于β﹣胡萝卜素含量的不同,其色泽和脂溶性提取物ABTS·清除率在品种间存在显着差异。田间育种过程中,对绿色类品种,可以利用便携式色度计测定的a*值辅助筛选脂溶性高抗氧化活性叶菜型甘薯资源和品种。

二、大麦麦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清除自由基动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麦麦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清除自由基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小麦不同时期割青麦苗产量与品质特征及应用价值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国内外麦苗(若叶)产品起源和发展
    2 麦苗的营养成分及功效
        2.1 蛋白质和氨基酸
        2.2 叶绿素
        2.3 矿物质
        2.4 膳食纤维
        2.5 维生素
        2.6 黄酮类化合物
        2.7 γ-氨基丁酸
        2.8 总酚
        2.9 酶
    3 开发麦苗产品的现实意义
        3.1 人类健康生活的需求
        3.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
        3.3 提升种植经济效益与产业发展的需求
    4 不同时期割青对麦苗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5 大/小麦麦苗割青后对再生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6 大/小麦麦苗割青后对再生植株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7 麦苗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市售大麦若叶(青汁)产品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1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1.3 营养价值评价方法(营养素度量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国内不同品牌若叶产品成分分析与评价
        2.2 国外不同品牌若叶产品成分分析与评价
        2.3 国内外若叶产品成分比较
        2.4 国内外若叶产品营养价值评价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大/小麦不同时期割青麦苗产量与营养成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基本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麦苗鲜重和干重
        1.3.2 麦苗粉营养品质指标
        1.3.3 麦苗粉保健品质指标
        1.3.4 麦苗氧化酶(CAT、POD、SOD)活性
        1.3.5 麦苗粉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时期割青大/小麦品种麦苗产量比较
        2.2 不同时期割青不同大/小麦品种麦苗粉的营养品质分析
        2.2.1 粗蛋白含量
        2.2.2 纤维素含量
        2.2.3 可溶性总糖含量
        2.2.4 维生素C、维生素E含量
        2.2.5 游离氨基酸含量
        2.2.6 矿质元素含量
        2.3 不同时期割青不同大/小麦品种麦苗粉的保健品质分析
        2.3.1 叶绿素含量
        2.3.2 类胡萝卜素含量
        2.3.3 类黄酮含量
        2.3.4 γ-氨基丁酸(GABA)含量
        2.3.5 总酚含量
        2.4 不同时期割青不同大/小麦品种麦苗氧化酶活性分析
        2.5 不同时期割青不同大/小麦品种麦苗粉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2.5.1 总抗氧化能力
        2.5.2 清除羟基自由基(-OH)能力
        2.6 不同时期割青麦苗粉与市售产品相关品质指标比较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时期割青对大/小麦再生植株农艺性状、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植株农艺性状的测量
        1.2.2 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
        1.2.3 产量及产量结构
        1.2.4 籽粒蛋白质和蛋白组分含量
        1.2.5 籽粒容重、硬度和出粉率
        1.2.6 湿面筋和沉降值含量测定
        1.2.7 籽粒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
        1.2.8 籽粒矿物质元素含量
        1.2.9 面粉溶剂保持力
        1.2.10 面粉糊化特性
        1.2.11 经济效益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时期割青对大/小麦再生植株生育期的影响
        2.2 不同时期割青对大/小麦再生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2.3 不同时期割青对大/小麦再生植株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4 不同时期割青对大/小麦再生植株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2.5 不同时期割青对大/小麦再生植株籽粒品质的影响
        2.5.1 对再生植株籽粒蛋白质和蛋白组分含量的影响
        2.5.2 对再生植株籽粒加工品质的影响
        2.5.3 对再生植株籽粒淀粉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
        2.5.4 对再生植株籽粒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2.5.5 对再生植株面粉溶剂保持力的影响
        2.5.6 对再生植株面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2.6 不同时期割青对大/小麦经济效益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 讨论
        1.1 国内外不同品牌大麦若叶(青汁)产品的质量表现
        1.1.1 质量均一性与变异度
        1.1.2 与人体需求的满足度
        1.2 大/小麦品种不同时期割青麦苗产量与质量表现
        1.2.1 不同大麦品种不同时期割青麦苗产量与质量特征
        1.2.2 小麦麦苗利用价值评析
        1.2.3 不同小麦品种不同时期割青麦苗质量与产量表现
        1.3 不同大/小麦品种割青后再生植株籽粒产量和品质特征
        1.4 不同大/小麦品种割青后再生植株农艺性状特征
        1.5 提升大/小麦若叶(麦苗)产品质量与效益的对策建议
        1.5.1 制定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
        1.5.2 构建标准化的生产基地
        1.5.3 集成生产与加工技术规程
        1.5.4 培育健全的营销渠道
        1.5.5 开发更符合人类健康需求的新型产品
    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无花果叶多糖提取纯化及降血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无花果
        1.1.1 无花果简介
        1.1.2 无花果中活性成分
        1.1.3 无花果的应用价值
    1.2 多糖的研究进展
        1.2.1 多糖概述
        1.2.2 多糖的提取方法
        1.2.3 多糖的分离纯化
        1.2.4 多糖研究进展
    1.3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2 FCPS提取纯化工艺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FCPS提取方法
        2.2.1 无花果叶粗多糖提取
        2.2.2 FCPS含量的测定
        2.2.3 FTSUME提取FCPS单因素试验
        2.2.4 响应面法优化FTSUME
        2.2.5 不同提取方法比较
    2.3 无花果叶粗多糖纯化
        2.3.1 蛋白质的去除
        2.3.2 大孔吸附树脂去除色素
        2.3.3 小分子杂质的去除
        2.3.4 DEAE-52柱层析纯化FCPS
        2.3.5 Sephadex G-75柱层析纯化FCPS
        2.3.6 FCPS分子量的测定
        2.3.7 FCPS单糖组成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4.2 单因素实验结果
        2.4.3 响应面法优化FTSUME
        2.4.4 不同提取方法比较
        2.4.5 无花果叶粗多糖的纯化
    2.5 本章小结
3 FCPS降血糖活性初步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FCPS体外降血糖试验
        3.2.2 体内降血糖试验
    3.3 实验结果
        3.3.1 FCPS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3.3.2 FCPS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3.3.3 FCPS对小鼠饮食生活状态影响
        3.3.4 FCPS对小鼠体重变化影响
        3.3.5 FCPS对小鼠空腹血糖影响
        3.3.6 FCPS对小鼠糖耐量影响
        3.3.7 FCPS对小鼠脏器指数影响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龙脷叶质量控制及其总黄酮提取纯化和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龙脷叶简介
        1.1.1 龙脷叶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1.1.2 龙脷叶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1.1.3 龙脷叶止咳平喘的临床应用
    1.2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1.2.1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1.2.2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方法
        1.2.3 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
    1.3 氧化应激与哮喘
    1.4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及其应用
        1.4.1 中药指纹图谱概念及作用
        1.4.2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应用
        1.4.3 中药指纹图谱数据挖掘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评价龙脷叶质量差异
    2.1 仪器与试药
        2.1.1 仪器与设备
        2.1.2 药材与试剂
    2.2 色谱条件优化
        2.2.1 检测波长的选择
        2.2.2 色谱柱的选择
        2.2.3 流动相的选择
        2.2.4 流速考察
    2.3 供试品制备条件的考察
        2.3.1 提取溶剂的考察
        2.3.2 提取方法和提取时间的考察
        2.3.3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确定
    2.4 HPLC色谱条件的建立
        2.4.1 色谱条件
        2.4.2 重复性考察
        2.4.3 仪器精密度考察
        2.4.4 样品稳定性考察
    2.5 龙脷叶指纹图谱的建立与分析
        2.5.1 延长冲洗时间
        2.5.2 参照峰的确定
        2.5.3 指纹图谱采集
        2.5.4 共有峰与非公有峰峰面积的比值
        2.5.5 相似度评价
    2.6 龙脷叶指纹图谱化学模式识别
        2.6.1 聚类分析
        2.6.2 主成分分析
        2.6.3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2.7 基于UPLC-Q-TOF-MS的龙脷叶化学成分分析
        2.7.1 色谱条件
        2.7.2 质谱方法
        2.7.3 数据分析
    2.8 小结
第三章 龙脷叶总黄酮的提取富集工艺研究
    3.1 仪器与试药
        3.1.1 仪器与设备
        3.1.2 药材与试剂
    3.2 龙脷叶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学的建立
        3.2.1 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2.2 检测波长的确定
        3.2.3 线性关系考察
        3.2.4 精密度考察
        3.2.5 重复性考察
        3.2.6 稳定性考察
        3.2.7 加样回收试验
    3.3 龙脷叶总黄酮提取条件考察
        3.3.1 提取方法的考察
        3.3.2 提取温度的考察
        3.3.3 乙醇浓度的考察
        3.3.4 溶剂用量的考察
        3.3.5 提取时间的考察
        3.3.6 提取次数的考察
        3.3.7 改进提取条件
    3.4 龙脷叶总黄酮纯化工艺研究
        3.4.1 大孔树脂的筛选
        3.4.2 大孔树脂的吸附动力学实验
        3.4.3 大孔树脂的吸附等温线实验
        3.4.4 上样溶液pH的考察
        3.4.5 上样溶液浓度的考察
        3.4.6 上样流速的考察
        3.4.7 泄漏曲线的绘制
        3.4.8 水洗脱用量的考察
        3.4.9 洗脱溶剂的考察
        3.4.10 洗脱溶剂用量的考察
        3.4.11 洗脱流速的考察
        3.4.12 验证试验
    3.5 液质联用分析
        3.5.1 色谱条件
        3.5.2 质谱条件
        3.5.3 数据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龙脷叶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4.1 仪器与试药
        4.1.1 仪器与设备
        4.1.2 药材与试剂
    4.2 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4.2.1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4.2.2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4.2.3 磷钼试剂的配制
        4.2.4 方法与结果
    4.3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4.3.1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4.3.2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4.3.3 方法与结果
    4.4 清除O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4.4.1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4.4.2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4.4.3 方法与结果
    4.5 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4.5.1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4.5.2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4.5.3 ABTS反应液的配制
        4.5.4 方法与结果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菜用藜麦品种筛选及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藜麦的生物学性状
        1.2.2 藜麦引种和育种
        1.2.3 藜麦的营养品质
        1.2.4 藜麦的病虫害防治
        1.2.5 藜麦的栽培技术
        1.2.6 藜麦的应用类型
    1.3 研究内容
        1.3.1 试验地概况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菜用藜麦品种筛选研究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藜麦幼苗的株高、真叶数和产量
        2.2.2 藜麦幼苗的营养物质含量水平
        2.2.3 藜麦幼苗的外观和食用评价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菜用藜麦栽培技术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播种量、采摘高度对冀藜麦1号产量的影响
        3.2.2 氮肥不同施用量及基追比对冀藜麦1号产量的影响
        3.2.3 沼液对冀藜麦1号灰霉病和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3.2.4 藜麦种子包衣对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5)西蒙1号甘薯茎叶多酚降血糖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甘薯茎叶多酚
        1.1.1 概述
        1.1.2 甘薯茎叶多酚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1.1.3 甘薯茎叶多酚纯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1.1.4 甘薯茎叶多酚类物质的组分构成
    1.2 西蒙1号甘薯茎叶及其药理价值研究现状
        1.2.1 来源及形态特征
        1.2.2 西蒙1号甘薯茎叶药理价值研究进展
    1.3 甘薯茎叶多酚降血糖活性及机制研究进展
        1.3.1 Ⅱ型糖尿病
        1.3.2 Ⅱ型糖尿病模型
        1.3.3 甘薯茎叶多酚降血糖活性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1.3.4 甘薯茎叶多酚各单一组分降血糖活性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甘薯茎叶多酚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组成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材料和试剂
        2.2.2 主要的仪器和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甘薯茎叶中总多酚含量和总黄酮含量
        2.3.2 甘薯茎叶酚酸组成成分的鉴定
        2.3.3 甘薯茎叶酚酸组成成分的含量
        2.3.4 甘薯茎叶黄酮组成成分的鉴定
        2.3.5 甘薯茎叶黄酮组成成分的含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甘薯茎叶多酚不同组分体外抗氧化活性和降血糖活性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和试剂
        3.2.2 主要的仪器和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甘薯茎叶酚酸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3.3.2 甘薯茎叶黄酮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3.3.3 甘薯茎叶酚酸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3.3.4 甘薯茎叶黄酮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3.3.5 甘薯茎叶酚酸的FRAP抗氧化能力
        3.3.6 甘薯茎叶黄酮的FRAP抗氧化能力
        3.3.7 甘薯茎叶酚酸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
        3.3.8 甘薯茎叶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
        3.3.9 甘薯茎叶酚酸对α-淀粉酶抑制作用
        3.3.10 甘薯茎叶黄酮对α-淀粉酶抑制作用
        3.3.11 甘薯茎叶酚酸和甘薯茎叶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甘薯茎叶多酚对Ⅱ型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活性及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材料和试剂
        4.2.2 主要的仪器和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甘薯茎叶多酚对T2DM小鼠体重的影响
        4.3.2 甘薯茎叶多酚对T2DM小鼠空腹血糖的影响
        4.3.3 甘薯茎叶多酚对T2DM小鼠OGTT的影响
        4.3.4 甘薯茎叶多酚对T2DM小鼠空腹胰岛素的影响
        4.3.5 甘薯茎叶多酚对T2DM小鼠血清脂质的影响
        4.3.6 甘薯茎叶多酚对T2DM小鼠糖原的影响
        4.3.7 肝脏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4.3.8 胰腺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4.3.9 甘薯茎叶多酚对肝脏中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m RNA表达的影响
        4.3.10 甘薯茎叶多酚对肌肉中PI3K/AKT/GLUT-4 信号通路m RNA表达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蒙1号甘薯茎叶青汁粉产品的研发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材料和试剂
        5.2.2 主要的仪器和设备
        5.2.3 试验方法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漂烫方式对甘薯茎叶粉颜色的影响
        5.3.2 不同漂烫方式对甘薯茎叶营养成分的影响
        5.3.3 粒径分布
        5.3.4 悬浮稳定性
        5.3.5 配方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作者简历

(6)藜麦芽苗菜营养功能品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藜麦概述
        1.1.1 藜麦的生物特性
        1.1.2 藜麦籽粒的营养价值及生理活性
        1.1.3 藜麦叶和芽苗的营养价值及生理活性
    1.2 藜麦产业现状
    1.3 藜麦芽苗菜的生产
    1.4 藜麦芽苗相关食品研究
    1.5 体外模拟消化模型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1.7 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
        1.7.1 研究内容
        1.7.2 创新点
2 藜麦芽苗菜生长过程中营养功能成分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和设备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藜麦芽苗菜生长过程中水分含量变化
        2.2.2 藜麦芽苗菜生长过程中灰分含量变化
        2.2.3 藜麦芽苗菜生长过程中脂肪含量变化
        2.2.4 藜麦芽苗菜生长过程中纤维素含量变化
        2.2.5 藜麦芽苗菜生长过程中蛋白质及氨基酸组成分析
        2.2.6 藜麦芽苗菜生长过程中游离糖组成分析
        2.2.7 藜麦芽苗菜生长过程中维生素E含量变化
    2.3 本章小结
3 藜麦芽苗菜生长过程中功能因子和抗氧化活性变化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试剂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γ-氨基丁酸(GABA)的测定
        3.2.2 总黄酮含量测定
        3.2.3 总皂苷含量测定
        3.2.4 总多酚含量的测定
        3.2.5 酚酸单体化合物分析
        3.2.6 抗氧化活性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藜麦芽苗菜生长过程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变化
        3.3.2 藜麦芽苗菜生长过程中总黄酮含量的变化
        3.3.3 藜麦芽苗菜生长过程中总皂苷含量的变化
        3.3.4 藜麦芽苗菜生长过程中总多酚含量的变化
        3.3.5 藜麦芽苗菜生长过程中单体酚类化合物的变化
        3.3.6 藜麦芽苗菜抗氧化活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藜麦芽苗菜体外消化特性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试剂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体外消化实验
        4.2.2 甲醇提取液样品制备
        4.2.3 总多酚含量测定
        4.2.4 总黄酮含量测定
        4.2.5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体外消化对总多酚含量的影响
        4.3.2 体外消化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4.3.3 体外消化过程中抗氧化活性变化
        4.3.4 体外消化过程中酚类物质释放量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7)藜麦中铅和镉的分布及其在加工中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藜麦研究现状
        1.1.1 藜麦的开发和利用
        1.1.2 藜麦的安全性研究
    1.2 耕地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
        1.2.1 重金属污染情况
        1.2.2 重金属污染来源
        1.2.3 铅、镉毒性
    1.3 加工方式对铅、镉的消减
        1.3.1 物理法消减铅、镉
        1.3.2 化学法消减铅、镉
    1.4 论文设计
        1.4.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藜麦中铅和镉的分布
    2.1 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材料与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藜麦样品的采集
        2.2.2 藜麦中铅、镉测定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藜麦不同品系中铅的分布
        2.3.2 藜麦不同部位中铅的分布
        2.3.3 藜麦不同品系中镉的分布
        2.3.4 藜麦不同部位中镉的分布
    2.4 讨论
        2.4.1 藜麦中铅、镉的分布情况
        2.4.2 藜麦中重金属安全性分析
    2.5 小结
3 铅、镉对藜麦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及安全的影响
    3.1 材料与仪器设备
        3.1.1 材料与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铅和镉对藜麦的胁迫处理
        3.2.2 藜麦中铅、镉的测定
        3.2.3 果实中蛋白质的测定
        3.2.4 果实中总黄酮的测定
        3.2.5 果实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3.2.6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铅胁迫下各器官重金属积累情况
        3.3.2 镉胁迫下各器官重金属积累情况
        3.3.3 铅、隔对果实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3.4 铅、镉对果实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3.3.5 铅、镉对果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4 讨论
        3.4.1 铅、镉胁迫下藜麦中重金属的分布
        3.4.2 铅、镉胁迫对果实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的影响
    3.5 小结
4 加工工艺对藜麦中铅、镉的影响
    4.1 材料与仪器设备
        4.1.1 材料与主要试剂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藜麦果实脱壳处理
        4.2.2 藜麦果实过筛处理
        4.2.3 藜麦果实浸泡处理
        4.2.4 藜麦果实蒸煮处理
        4.2.5 果实中铅、镉的测定
        4.2.6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脱壳对铅、镉的影响
        4.3.2 过筛对铅、镉的影响
        4.3.3 浸泡对铅、镉的影响
        4.3.4 蒸煮对铅、镉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5 藜麦产品中铅、镉含量测定
    5.1 材料与仪器设备
        5.1.1 材料与主要试剂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样品的采集
        5.2.2 藜麦产品铅、镉的测定
        5.2.3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8)速冻西兰花热水烫漂工艺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西兰花研究进展
        1.1 西兰花简介
        1.2 西兰花的主要营养品质及功能类物质
    2 西兰花速冻及其关键工艺
        2.1 速冻工艺
        2.2 烫漂工艺
        2.3 烫漂的作用
        2.4 烫漂的方法
    3 立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3.1 立题意义
        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速冻西兰花热水烫漂工艺的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处理
        1.2 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烫漂处理对西兰花品质的影响
        2.2 西兰花烫漂工艺的优化
        2.3 工厂化生产过程中烫漂工艺的优化
        2.4 工厂化生产过程中烫漂方式的优化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与展望
致谢

(9)藜麦总黄酮提取和抗氧化活性检测条件优化及其茎、叶中的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符号与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藜麦概述
        1.1.1 藜麦的分类学地位
        1.1.2 藜麦的分布
        1.1.3 藜麦的营养价值
        1.1.4 藜麦的利用
    1.2 黄酮类化合物
        1.2.1 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功用
        1.2.2 黄酮类化合物在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布
        1.2.3 黄酮类化合物的常用提取方法
    1.3 藜麦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1.4 抗氧化能力评价
        1.4.1 DPPH法
        1.4.2 TAC法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声波提取藜麦总黄酮单因素工艺条件的优化与验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芦丁标准曲线
        2.2.2 方法学考察试验结果
        2.2.3 超声波提取优化藜麦总黄酮的工艺研究结果
        2.2.4 验证试验结果
    2.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超声波提取藜麦总黄酮抗氧化单因素工艺条件的优化与验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标准曲线的制作
        3.2.2 方法学考察试验结果
        3.2.3 超声波对DPPH和TACAEAC的工艺研究结果
        3.2.4 验证试验结果
    3.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藜麦不同时期茎、叶中的总黄酮和抗氧化活性检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藜麦不同时期茎、叶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4.2.2 藜麦不同时期茎、叶中DPPHAEAC的测定
        4.2.3 藜麦不同时期茎、叶中TACAEAC的测定
    4.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甘薯茎尖色泽、脂溶性提取物抗氧化能力及其与β-胡萝卜素含量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自由基与抗氧化物质
        1.1.1 自由基
        1.1.2 抗氧化物质
        1.1.2.1 多酚类
        1.1.2.2 黄酮类
        1.1.2.3 酚酸类
        1.1.2.4 单宁类
        1.1.2.5 类胡萝卜素
        1.1.2.6 生物碱类
        1.1.2.7 维生素类
        1.1.2.8 多肽类
        1.1.2.9 植物多糖类
        1.1.2.10 皂苷类
    1.2 生物抗氧化剂的研究意义及其测定方法
        1.2.1 生物抗氧化剂的研究意义
        1.2.2 抗氧化物质活性的体外研究方法
    1.3 甘薯茎尖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价值和应用
        1.3.1 甘薯茎尖的生物学特性
        1.3.2 甘薯茎尖的营养价值
        1.3.3 茎尖功能成分与保健价值
        1.3.4 甘薯茎尖抗氧化生理保健功能
        1.3.5 甘薯茎尖的的利用现状
    1.4 甘薯茎尖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
    1.5 甘薯茎尖抗氧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绪论
    2.1 本研究目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与仪器试剂
        3.1.1 供试材料
        3.1.2 仪器和试剂
    3.2 方法
        3.2.1 甘薯蔓长及茎尖顶叶、成熟叶的长与宽、色度值的测定的测定
        3.2.2 供试材料样品粉末的制备
        3.2.3 ABTS反应液的制备
        3.2.4 样液的制备
        3.2.5 ABTS清除率的测定
        3.2.6 β﹣胡萝卜素含量的HPLC测定
    3.3 数据处理
        3.3.1 甘薯茎尖叶片的面积的计算
        3.3.2 ABTS清除能力
        3.3.3 EC50值
        3.3.4 ABTS·清除反应速率
        3.3.5 β﹣胡萝卜素含量
        3.3.6 数据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软件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0 甘薯茎尖色度值
        4.0.1 甘薯茎尖叶片色度值的测定结果
        4.0.2 甘薯茎尖叶片色度值的聚类分组及其特征
    4.1 25个品种β﹣胡萝卜素含量HPLC分析结果
    4.2 茎尖β﹣胡萝卜素含量在不同组别间的差异
    4.3 44个甘薯品种茎尖提取物ABTS清除率及其EC50值的差异
        4.3.1 绿色类亚组I品种的ABTS清除能力
        4.3.2 绿色类亚组II品种的ABTS清除能力
        4.3.3 绿带紫色类亚组I品种的ABTS清除能力
        4.3.4 绿带紫色类亚组II品种的ABTS清除能力
        4.3.5 4 类茎尖在6个浓度下 10min的ABTS清除率及其EC50值的平均值、变程及变异系数
        4.3.6 4 类色泽茎尖ABTS清除反应速率及其分析
        4.3.7 4 类茎尖在6个浓度下 0-1min中反应速率的平均值、变程及变异系数
    4.4 茎尖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4.4.1 茎尖叶片叶面积与叶片上下表面5个色度值指标的相关性
        4.4.2 4 类茎尖上下表面5种色度值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4.3 4 类茎尖5种色度值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4.4 蔓长,叶片长宽与5种色度值的相关性
        4.4.5 EC50值与上下表面5种色度值的相关性
        4.4.6 25个品种的β﹣胡萝卜素含量与色度值、EC50值的相关性
        4.4.7 β﹣胡萝卜素含量与ABTS最终清除率的相关性
        4.4.8 ABTS最终清除率与色度值指标的相关性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5.1 甘薯茎尖色彩变化的定量分析
    5.2 甘薯茎尖脂溶性提取物的ABTS清除能力及品种间差异
    5.3 甘薯茎尖的β﹣胡萝卜素含量及其与色度值的相关性和对ABTS清除能力的影响
    5.4 本文研究的育种意义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甘薯茎尖叶片色度值
    6.2 ABTS清除能力与EC50值
    6.3 β﹣胡萝卜素含量及其与色度值的相关性和对ABTS清除能力的影响
    6.4 总体结论
    6.5 展望
参考文献
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和取得科学成果
致谢

四、大麦麦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清除自由基动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小麦不同时期割青麦苗产量与品质特征及应用价值评析[D]. 郑国利. 扬州大学, 2021
  • [2]无花果叶多糖提取纯化及降血糖活性研究[D]. 王婷婷.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3]龙脷叶质量控制及其总黄酮提取纯化和抗氧化活性研究[D]. 陈素雯.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4]菜用藜麦品种筛选及栽培技术研究[D]. 高贤良.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5]西蒙1号甘薯茎叶多酚降血糖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罗丹.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6]藜麦芽苗菜营养功能品质特性研究[D]. 张琴萍. 成都大学, 2020(08)
  • [7]藜麦中铅和镉的分布及其在加工中的变化[D]. 张曲. 成都大学, 2020(08)
  • [8]速冻西兰花热水烫漂工艺的优化[D]. 韦帆.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9]藜麦总黄酮提取和抗氧化活性检测条件优化及其茎、叶中的分布[D]. 王丹丹.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10]甘薯茎尖色泽、脂溶性提取物抗氧化能力及其与β-胡萝卜素含量的关系[D]. 顾东东. 西南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大麦叶中黄酮清除自由基的动力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