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环(浦东段)软土路基处理设计

上海外环(浦东段)软土路基处理设计

一、上海外环线(浦东段)软土路基处理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陈琰娇[1](2016)在《某一级公路软基处理及沉降预测研究》文中指出公路运输是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的运输形式。软土地基作为公路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上修筑的公路路堤容易发生失稳和不均匀沉降,进而导致行车安全甚至交通事故。为克服软土地基不良性质影响,采用适当的地基处理方法,可改善软土地基承载力,使其满足工程设计需要。本文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对软土地基处理及沉降预测进行了细致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基于兰永一级公路(兰州新城至永靖沿黄快速通道)项目,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PLAXIS对采用抛石挤淤法处理的某段地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对比地基处理后的路基沉降和现场实际监测结果,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2、基于现场试验路段,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PLAXIS对未处理和经抛石挤淤处理的软土地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对比研究发现,采用抛石挤淤法处理软土地基,可有效改善软土地基承载力,地基沉降与水平位移均达到规范要求,处理后的地基复合模量增大,整体性增强,孔隙水压力减小,地基固结加快。3、基于有限元软件PLAXIS,对抛石体模量、宽度及厚度进行单参数分析。从路基沉降量方面评价各个参数对地基处理的影响。路基沉降量随抛石体模量、宽度及厚度的增大而减小;路基沉降随回填砂土厚度变化不规律,需考虑实际情况及当地经验选取。4、根据兰永一级公路软土地基换填处理后的沉降实测资料,采用双曲线法、指数曲线法、幂多项式模型及Asaoka法,对地基的沉降量进行预测。将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种方法均可用于实际工程,且Asaoka法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最为接近。最后,针对Asaoka法等时间间隔取值,选取不同时间间隔取值,对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得出比较合理的等时间间隔取值建议值为30d。通过上述研究发现,抛石挤淤法处理软土地基可有效改善地基承载力,且作用机理明确,施工简便、快速、经济节约,值得推广应用。根据沉降预测分析,采用Asaoka法能很好地对地基沉降量进行预测,基于沉降预测结果给出了此方法等时间间隔建议值,为工程设计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仇王维[2](2014)在《吹填场地软土地基变形特性及桩负摩阻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围海造陆过程中,吹填土将经历由液态泥浆向具有一定强度的可塑态土体的复杂转化,伴随吹填土的结构变化,其工程特性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吹填土承压强度很小、受荷时压缩变形大、渗透性差,与其下部的天然土层存在较大的差异。然而,目前对于吹填场地由不同成因所造成的各深度土层的工程特性差异研究却少见于报端。工程实践却表明,经加固的吹填土其下部土层不仅是控制地基承载力的关键,也是固结沉降的主要发生部位。故有必要加强对吹填场地各不同深度土层工程特性差异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吹填场地的次固结变形预测模型,以期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本文针对天津滨海新区中心渔港真空预压已处理吹填场地不同深度土层进行了大批室内次固结试验研究,得到了如下主要结论:提出了吹填土次固结试验操作方法,弥补了土工试验规程相应部分所存在的空白,该方法有望可作为今后相关规范或规程的补充内容。对吹填场地不同成因的各土层进行了大量的室内一维次固结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成因的各土层(吹填土层、含塑料插板的天然土层、塑料插板以下的天然沉积土层)工程特性,并由此得出真空预压的影响深度约为20m。利用单向压缩分级加载试验,经过对试验成果整理分析,结合对吹填场地土次固结特性的研究,并在Mesri和Godlewski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次固结系数的预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得到了次固结变形的预测模型,通过试验值与计算值的对比验证了该模型是适用于天津吹填场地的。利用ABAQUS软件建立桩土接触共同作用模型,分析了中心渔港地区桩侧摩阻力在堆载作用、桩顶荷载、时间效应以及群桩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下,桩侧摩阻力随深度变化的分布规律。

李可[3](2014)在《公路防撞护栏新材料及碰撞仿真》文中认为本文从交通基础设施服务于交通安全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国内外公路护栏的现状,得知新材料公路护栏在我国乃至世界上均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文章分析了各新型材料的的优缺点,特别针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在与其他材料的公路护栏对比中,发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有着其特有的优势。其材料性能优异且特点突出,且工艺发展有一定的规模,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性能十分优异,但其在公路护栏领域的应用仍然具有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其加工难度大,难以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加工;其材料性质能否真正满足公路护撞护栏产品的需要;实车碰撞等传统验证方法有费用高等缺陷。采用计算机仿真模拟的方法能有效地解决其验证的难题,并且可以模拟不同车型,不同冲撞初始条件的碰撞全过程,并能提供实验无法观察到的碰撞过程细节。本文依据《高速公路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等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标准,从实车碰撞的角度出发,制订出碰撞方案。并采用通过UG NX、HyperWorks、 LS-DYNA等软件对车辆护栏模型进行了模拟仿真,得出仿真结果。通过仿真结果分析,得出了单纯的超高分量聚乙烯运用于公路护栏不可行、需要进一步增强物理性能的结论,并且通过进一步研究找出了材料改性的方向,为新材料用于公路防撞护栏产品提供了理论基础。

孙波[4](2013)在《交通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的动力响应和长期沉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移动荷载作用下地基的动力响应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当车辆的运行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地基振动会急剧增大,即发生共振现象,这将对车辆的运行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基于此,本文对饱和地基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探索。此外,在长期交通荷载作用下,软黏土地基会产生较大的累计沉降和沉降差。这将严重影响车辆的正常运营,导致保养和维修费用增加,甚至带来安全事故。如何对交通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的长期沉降进行合理的预测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预测软土地基长期沉降的方法。首先,利用积分变换法研究了饱和半空间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在频域-波数域中分析了饱和土中体波和面波的弥散曲线、饱和土的Rayleigh波方程、多普勒效应和动力响应中波的组成等。将饱和土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同饱和土中的波联系起来。在时域-空间域中分析了地基表面的波动状况和振动状况,并对地基的振动特性进行了研究。针对地基土层的实际分布和地下水对动力响应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上覆弹性层的饱和半空间模型。此模型中地基被分为两层,地下水位线之上的干土层用弹性介质模拟,地下水位线之下的部分被模拟为饱和半空间,上覆弹性层与下部饱和半空间之间的交界面被考虑成完全透水的或完全不透水的两种情况。本文研究了上覆弹性层的饱和半空间模型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并对弹性层厚度以及弹性层和饱和半空间之间的交界面透水性对动力响应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工程实际中,地基表层多少都经过处理,具有一定的透水性能(渗透系数既非无穷小也非无穷大),应该考虑成半透水边界条件。本文研究了半透水边界的饱和半空间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并讨论了边界透水性能对动力响应的影响。此外,本文建立了地下轨道和地基耦合系统的简化模型,研究了耦合系统在埋置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采用传递反射矩阵法(Transmission and Reflection Matrices Method)来考虑弹性地基或饱和地基的成层性。TRM法在处理成层地基的高频、高速等问题上是很有效的。为了比较几种模型的不同,本文分别给出了弹性成层地基、弹性成层地基和梁耦合系统、饱和成层地基、饱和成层地基和梁耦合系统在埋置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积分形式解。当退化为一些简单情况时,本文解与已有的解能很好的吻合,也证明了本文解的正确性。本文还通过数值计算讨论了荷载速度、荷载频率、荷载埋置深度、梁刚度、夹层等因素对地基表面振动的影响。在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软黏土强度和刚度发生衰减,导致土体出现塑性变形。本文基于已有的饱和软土循环三轴试验数据,提出刚度衰减修正公式,建立起刚度衰减系数与循环次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对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二次开发,将刚度衰减模型嵌入到有限元分析程序中去。这样,荷载每循环一次,各土体单元的刚度就按规律衰减一次,从而可以计算出此次循环加载后整个土体的累积塑性变形。最后采用该方法,对交通荷载作用下典型萧山软土地基的累积沉降进行了预测。计算结果发现,交通荷载下地基的长期沉降主要由浅层土的压缩而引起,并且随着深度的增加迅速降低,所以对软土地基浅层土体进行加固处理是很有效的。另外,路面结构层对车轮荷载的扩散作用是很明显的,计算中不能忽略结构层的影响。

陈锋[5](2011)在《戈壁区不良填料路基设计施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的沙漠戈壁总面积达130.8万平方公里,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吉林和黑龙江7个省区均有分布。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在国家中长期路网规划下,广袤的沙漠戈壁地区修建高速铁路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正在建设的兰新第二双线,设计速度高,全长1800多公里,穿越沙漠戈壁地区约900公里,路基约1200公里,环境特殊,干旱多风,降水少而集中,填料普遍以砾石、砂砾和砂为主,缺少黏聚力,级配不良,压实困难,水稳定性差,路基冲刷严重,而目前尚无坡面防护设计的计算方法。戈壁区不良填料的路基设计施工技术是当前大规模高速铁路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论文以兰新第二双线为依托,针对戈壁地区不良填料存在的问题,通过室内试验、现场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等多种方法,开展戈壁区不良填料的基本性质、施工工艺、质量检测、边坡稳定性和坡面防护设计的研究。试验获得了兰新第二双线戈壁土填料的物理力学特性。其普遍具有黏性颗粒含量少,凝聚性差,粒径缺失,级配不良等显着特点;填料内摩擦角在压密前后的变化与颗粒形状有关,角砾料压密后内摩擦角有一定增大,而细圆砾料变化不明显。研究形成了典型戈壁土填料的路基施工工艺和质量检测技术。戈壁土填料施工碾压时,由于缺乏黏聚力,土体间侧向约束不足,在动力作用下易流动,压实困难,适当控制含水率,可以产生一定的表观黏聚力,增强土体间的侧向约束,从而有效提高压实功效。为避免K30和Ev2的测量时土体表面流动的影响,路基压实后应尽快检测。分析提出了戈壁土路基边坡稳定的加固措施。戈壁土路堤边坡采用层间距0.6m、长度3m的土工格栅加强后,边坡坡体的稳定性增强,土工格栅加筋对戈壁土路基边坡稳定具有明显的加强作用。研究揭示了坡面防护的作用机理,坡面防护层为坡面土体提供了有效的法向附加力,增强了坡面土体的稳定性。坡面潜在破坏趋势有鼓胀变形、折线滑动和坡面局部缺失情况下的顺坡滑动,基于防护层与土体的相互作用和极限平衡理论,研究建立了坡面稳定分析模型,提出了坡面设计计算方法。针对兰新第二双线的典型路基坡面防护结构,计算了其在干燥和坡面渗流状态下的顺坡滑动、坡面鼓胀和折线滑动三种模式的安全系数及临界饱和深度,为路基边坡的坡面防护设计提供了依据。

许烨霜[6](2010)在《考虑地下构筑物对地下水渗流阻挡效应的地面沉降性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应用室内试验与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下构筑物对多层含水层的渗流阻挡效应及其对城市地面沉降的影响机理;室内试验还用于验证数值分析中的计算参数。将上述构筑物的挡水作用机理的分析方法与试验确定的参数,用于分析上海市近年来的地面沉降加速现象。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如下:1)上海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沉降加剧现象的主要原因仍然是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作用。通过对上海市地面沉降量、地下水开采量以及地下水位三者实测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目前的沉降量与地下水开采量之间相关性较差;但沉降量与地下水位之间仍具有密切的相关性。2)上海市中心区近年的地面沉降与工程建设密切相关。引起沉降的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因素包括建筑物的附加荷载、工程施工以及地下水位下降。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工程建设中引起地下水位下降的因素——地下构筑物的长期挡水作用对上海市中心区地面沉降的影响。3)应用室内试验确定单层含水层中地下构筑物在含水层中的插入深度与宽度对地下水渗流的阻挡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构筑物下游侧的地下水位变化随构筑物埋深的增加而增大,构筑物最优插入深度比(构筑物对水位下降作用最大的插入深度与所插入土层的厚度之比)约为70%;随着构筑物宽度的增加,下游侧测点水位变化呈增长趋势,上游侧水位变化呈减小趋势。4)应用数值模拟确定多层含水层中地下构筑物对多层含水层地下水的阻挡作用以及含水层之间的越流变化规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下构筑物的存在对地下水位、地下水渗流方向、含水层之间的越流变化以及地面沉降量等有较大的影响;相关因素包括构筑物的埋深范围、挡水宽(长)度、以及构筑物与开采井之间的相对位置等。构筑物插入第II含水层的最优插入深度比约为56%。5)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上海市多层含水层-隔水层交互堆积地层中地下构筑物的存在对上海市特别是中心区的含水层地下水渗流与地面沉降的作用规律。以上海市含水层与隔水层交互堆积的地层为对象,建立三维地下水渗流及一维土体固结相结合的地面沉降计算模型分析构筑物的挡水效应。为了简化问题,计算中考虑了两种极端的情况:①构筑物分布式配置,②构筑物集中式配置;真实情况可能介于两者之间。计算成果如下:①构筑物分布式配置,即材质等效法:将中心城区内含水层内大量的地下构筑物的作用简化为渗透系数和压缩系数降低了的新材料,即等效渗透系数与等效压缩系数。该方法用来模拟大范围地下构筑物对地面沉降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第II含水层中的构筑物对上海中心城区的沉降量影响最大,外环内第II含水层中构筑物含量每增加10%,中心城区年均沉降量大约增长32%;而第I含水层及微承压中的构筑物对沉降的影响程度较小,各含水层构筑物含量每增加10%时,中心城区年均沉降量大约增长3%左右。②构筑物集中式配置,即含水层局部挡水法:将局部含水层单元的材质直接替换为构筑物材质,而其它地方仍使用天然地层的材质,即考虑含水层局部挡水效应。该方法用来考虑局部环形构筑物对中心城区的地面沉降作用效应。计算结果表明,如果集中配置区域内构筑物的含量超出某临界值,其所围区域内将产生构筑物挡水引起的附加沉降。构筑物含量的临界值对微承压含水层为65%,第I含水层为62%,第II含水层为58%。

朱兆芳[7](2008)在《城市互通立交设计技术发展回眸与创新》文中提出该文从立交方案构思、立交交通分析的构思新方法、立交方案比选评价结构模型、立交交通工程的设计、城市立交道路CAD、立交桥头处理、加筋土挡土墙等方面对20世纪城市互通立交设计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进行了回眸;总结了21世纪天津城市快速路互通立交设计在制定国内首部快速路设计标准、结合实际突破规程综合确定立交等级、立交方案选型的新构思、立交交通安全设计及科学研究与立交设计相结合等方面的新提高。

孙剑[8](2007)在《浅析桥头跳车原因及改善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路基沉陷、压缩沉降、路面渗水、施工方法、结构体系以及设计等方面,结合本地区对桥头跳车病害进行了主要原因分析。最后探讨性地提出对桥头跳车的防治和改善措施。

朱兆芳,王玉秀,赵建伟,王晓华,张欣红,曾伟[9](2007)在《天津城市互通立交设计技术发展回眸》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立交方案构思、立交交通分析的构思新方法——交通流量发展趋势图、立交方案比选评价结构模型、立交交通工程的设计、城市立交道路CAD、立交桥头处理、加筋土挡土墙等方面对20世纪城市互通立交设计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进行了回眸。

朱兆芳,王玉秀,赵建伟,王晓华,张欣红,曾伟[10](2007)在《城市互通立交设计技术发展回眸与创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立交方案构思、立交交通分析的构思新方法——交通流量发展趋势图、立交方案比选评价结构模型、立交交通工程的设计、城市立交道路 CAD、立交桥头处理、加筋土挡土墙等方面对二十世纪城市互通立交设计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进行了回眸;总吉了二十一世纪天津城市快速路互通立交设计在制定国内首部快速路设计标准、结合实际突破规程——综合确定立交等级立交方案选型的新勾思——系统统一构思立交方案、注重立交通安全设计、研究与立交设计结合—引进仿真设计等方面的新提高。

二、上海外环线(浦东段)软土路基处理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外环线(浦东段)软土路基处理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某一级公路软基处理及沉降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弱地基处理研究现状
        1.2.2 地基沉降预测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软土地基常用处理方法和地基沉降预测
    2.1 软土地基简介
        2.1.1 软土的基本概念
        2.1.2 软土的工程性质
        2.1.3 软土的成因类型
        2.1.4 软土在我国的分布
    2.2 常用地基处理方法原理及适用范围
    2.3 基于实测数据的地基沉降预测方法
        2.3.1 静态预测法
        2.3.2 动态预测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程概况与现场监测
    3.1 工程概况
        3.1.1 项目简介
        3.1.2 工程地质条件
        3.1.3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3.1.4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2 软弱地基处理方法
        3.2.1 不同工程地质处理
        3.2.2 特殊岩性土处理
        3.2.3 本工程软基处理方法
    3.3 现场监测
        3.3.1 观测设备
        3.3.2 试验数据采集方式
        3.3.3 测点布置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抛石挤淤的数值模拟
    4.1 引言
    4.2 建立有限元模型
        4.2.1 有限元模型尺寸
        4.2.2 有限元模型参数
    4.3 模拟计算及分析
        4.3.1 计算原理
        4.3.2 抛石挤淤效果分析
        4.3.3 抛石挤淤参数变化
    4.4 不同因素对地基处理的影响
        4.4.1 抛石体模量
        4.4.2 抛石体厚度
        4.4.3 抛石体宽度
        4.4.4 回填砂土厚度
    4.5 工程应用
        4.5.1 工程概况
        4.5.2 沉降监测
        4.5.3 路基不同深度沉降对比
        4.5.4 预测数据与实测资料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实测资料的沉降预测方法优选
    5.1 引言
    5.2 模型选择及沉降预测
        5.2.1 模型选择
        5.2.2 工程概况
        5.2.3 沉降现场观测结果分析
        5.2.4 沉降预测结果分析
    5.3 Asaoka方法时间间隔取值分析
    5.4 最终沉降预测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基金及项目

(2)吹填场地软土地基变形特性及桩负摩阻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室内次固结特性试验研究进展
        1.2.2 次固结变形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1.2.3 桩负摩阻力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二章 吹填土次固结试验操作方法
    2.1 概述
    2.2 次固结试验和普通固结试验的区别
    2.3 次固结试验操作方法
    2.4 小结
第三章 考虑吹填场地不同成因土层工程特性研究
    3.1 概述
    3.2 试验方案
    3.3 一维次固结试验结果分析
        3.3.1 吹填土
        3.3.2 含塑料插板的天然土层
        3.3.3 塑料插板以下的天然土层
    3.4 小结
第四章 吹填土场地次固结变形预测模型研究
    4.1 现有计算模型简述
    4.2 次固结变形预测模型的建立
        4.2.1 次固结系数预测模型
        4.2.2 次固结变形预测模型
    4.3 次固结变形的计算
    4.4 小结
第五章 吹填场地桩负摩阻力影响因素研究
    5.1 概述
    5.2 ABAQUS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2.1 基本假定
        5.2.2 几何模型
        5.2.3 物理模型
        5.2.4 模型参数的确定
    5.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5.3.1 地面堆载的影响
        5.3.2 桩顶堆载的影响
        5.3.3 长期时间效应的影响
        5.3.4 群桩影响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下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3)公路防撞护栏新材料及碰撞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公路护栏的现状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2.1 护栏技术标准及理论研究
    2.2 公路护栏结构研究
    2.3 公路护栏新型材料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3.1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应用背景
    3.2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性能特点
    3.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成型工艺
    3.4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应用前景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公路护栏的碰撞仿真
    4.1 仿真分析方法
    4.2 有限元分析软件的选择
    4.3 制订碰撞方案
    4.4 模拟过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材料护栏的改进设想
    5.1 Altair Optistruct结构优化技术
    5.2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改性的方向
    5.3 改性设想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4)交通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的动力响应和长期沉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波在地基中的传播
        1.2.2 移动荷载作用下地基的动力响应
        1.2.3 交通荷载作用下路基的长期沉降
    1.3 以往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饱和土地基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Biot理论的不同表述及其统一性
    2.3 Biot方程的求解
    2.4 边界条件
    2.5 波数-频率域内的分析
        2.5.1 弥散曲线
        2.5.2 多普勒效应
        2.5.3 动力响应中各类波的成分分析
    2.6 时间-空间域内的分析
        2.6.1 波动状况
        2.6.2 地基表面的振动情况
    2.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上覆弹性层的饱和半空间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3.1 引言
    3.2 控制方程
    3.3 边界条件和连续条件
    3.4 方程的解
    3.5 数值计算和讨论
        3.5.1 数值积分方法和验证
        3.5.2 数值结果
        3.5.2.1 边界透水性对动力响应的影响
        3.5.2.2 上覆弹性层厚度对动力响应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半透水边界饱和半空间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4.1 引言
    4.2 半透水边界的表示法
    4.3 控制方程
    4.4 边界条件及解答
    4.5 数值计算及讨论
        4.5.1 数值积分方法和验证
        4.5.2 数值结果讨论
        4.5.2.1 边界透水性的影响
        4.5.2.2 荷载移动速度的影响
        4.5.2.3 渗透性的影响
        4.5.2.4 荷载频率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埋置移动荷载作用下成层地基的动力响应
    5.1 引言
    5.2 弹性成层地基在埋置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不带梁)
        5.2.1 基本方程
        5.2.2 边界条件
        5.2.3 利用TRM法求解方程
        5.2.4 数值计算和分析
        5.2.4.1 数值积分方法
        5.2.4.2 单层地基
        5.2.4.3 成层地基
    5.3 弹性成层地基和梁的耦合系统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5.3.1 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
        5.3.2 方程的求解
        5.3.3 数值计算和分析
    5.4 饱和成层地基在埋置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不带梁)
        5.4.1 基本方程
        5.4.2 边界条件
        5.4.3 利用TRM法求解方程
        5.4.4 数值计算和分析
        5.4.4.1 数值积分方法及验证
        5.4.4.2 单层地基
        5.4.4.3 成层地基
    5.5 饱和成层地基和梁的耦合系统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5.5.1 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
        5.5.2 方程的求解
        5.5.3 数值计算和分析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交通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的长期沉降
    6.1 引言
    6.2 刚度衰减模型
        6.2.1 概述
        6.2.2 土的结构性
        6.2.3 刚度衰减经验模型的建立
    6.3 刚度衰减模型的应用
        6.3.1 概述
        6.3.2 ABAQUS中的USDFLD用户子程序
    6.4 算例分析
        6.4.1 工程概况
        6.4.2 计算过程
        6.4.3 计算结果
    6.5 工程应用中的建议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1.1 饱和土地基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
        7.1.2 上覆弹性层的饱和半空间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7.1.3 半透水边界的饱和半空间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7.1.4 埋置移动荷载作用下成层地基的动力响应
        7.1.5 交通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的长期沉降
    7.2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附录 浙江大学岩土工程学科历届博士学位论文目录
作者简历及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5)戈壁区不良填料路基设计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现状介绍
        1.2.1 填料分组现状
        1.2.2 填料工程性质研究现状
        1.2.3 边坡稳定分析现状
        1.2.4 边坡防护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
2 戈壁土填料的物理力学性质
    2.1 戈壁土的物理性质
    2.2 戈壁土的力学性质
        2.2.1 试验方法
        2.2.2 强度指标
    2.3 含根土的力学性质
    2.4 小结
3 施工工艺及质量检验
    3.1 施工工艺
    3.2 质量检验
    3.3 小结
4 边坡坡体滑动稳定分析
    4.1 稳定计算分析
        4.1.1 边坡坡体稳定分析
        4.1.2 加筋边坡坡体稳定分析
    4.2 小结
5 边坡坡面稳定分析
    5.1 坡面冲刷与变形破坏
        5.1.1 坡面冲刷
        5.1.2 变形破坏
    5.2 坡面稳定计算分析
        5.2.1 坡面顺坡滑动稳定分析
        5.2.2 坡面鼓胀受力分析
        5.2.3 坡面折线滑动稳定分析
    5.3 植被防护坡面稳定分析
    5.4 坡面防护试验与分析
        5.4.1 室内试验
        5.4.2 现场试验
    5.5 小结
6 路基结构形式优化
7 结论与建议
8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6)考虑地下构筑物对地下水渗流阻挡效应的地面沉降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地面沉降的原因
        1.1.2 国内外地面沉降现状
        1.1.3 地面沉降的预测方法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地下水渗流理论与地面沉降的计算
    2.1 引言
    2.2 三维地下水渗流的基本理论
        2.2.1 质量守恒定律
        2.2.2 渗透系数张量
        2.2.3 渗流控制方程
        2.2.4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2.3 地面沉降的计算
        2.3.1 地面沉降机理
        2.3.2 沉降计算理论
        2.3.3 沉降模型的验证
    2.4 参数的确定方法
        2.4.1 渗透系数
        2.4.2 体积压缩系数
    2.5 考虑地下构筑物影响的地下水渗流
        2.5.1 地下构筑物影响地下水渗流的机理
        2.5.2 有效介质理论与材质等效法
    2.6 小结
第3章 上海地面沉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 引言
    3.2 上海地区地质构成特点
        3.2.1 基岩地质
        3.2.2 第四纪地质
        3.2.3 水文地质
    3.3 上海地区地下水开采及地面沉降现象分析
        3.3.1 地下水采灌情况
        3.3.2 地下水位变化
        3.3.3 地面沉降的历史与现状
    3.4 地面沉降与建设工程相关性分析
        3.4.1 上海地区建设工程分布状况
        3.4.2 地面沉降与建设工程相关性分析
    3.5 城市化进程中软土地基沉降的机理分析
        3.5.1 荷载引起的沉降
        3.5.2 工程施工引起的土体固结压缩
        3.5.3 地下水位下降
    3.6 地面沉降量、地下水位及地下水开采量相关性分析
        3.6.1 地下水开采量与地面沉降量的关系
        3.6.2 地下水位与地面沉降量的关系
    3.7 小结
第4章 地下构筑物阻挡地下水渗流的室内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装置
        4.2.1 试验箱
        4.2.2 挡板
        4.2.3 进排水系统
        4.2.4 水位监测系统
    4.2 土体特性
    4.3 试验方案
    4.4 试验结果
    4.5 分析讨论
        4.5.1 插入深度
        4.5.2 挡板宽度
    4.6 小结
第5章 成层地层中地下构筑物阻挡地下水渗流的数值分析
    5.1 引言
    5.2 单层土层中地下构筑物阻挡地下水渗流的分析
        5.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2.2 计算结果与分析讨论
    5.3 多层含水层中地下构筑物阻挡地下水渗流的数值分析
        5.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3.2 计算工况
        5.3.3 计算结果
        5.3.4 分析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城市密集地下构筑物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分析
    6.1 引言
    6.2 地下构筑物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分析——材质等效法
        6.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6.2.2 计算工况
        6.2.3 考虑构筑物前后的计算结果
        6.2.4 考虑地下构筑物的影响因素分析讨论
    6.3 地下构筑物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分析——含水层局部挡水法
        6.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6.3.2 计算工况
        6.3.3 分析讨论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7.1.1 上海市近年地面沉降加速发展的原因
        7.1.2 构筑物对多层含水层地下水系统挡水作用的性状
        7.1.3 考虑含水层构筑物挡水效应的上海市地面沉降性状
    7.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 谢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四、上海外环线(浦东段)软土路基处理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某一级公路软基处理及沉降预测研究[D]. 陈琰娇. 兰州理工大学, 2016(01)
  • [2]吹填场地软土地基变形特性及桩负摩阻力研究[D]. 仇王维. 天津大学, 2014(03)
  • [3]公路防撞护栏新材料及碰撞仿真[D]. 李可. 重庆交通大学, 2014(05)
  • [4]交通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的动力响应和长期沉降研究[D]. 孙波. 浙江大学, 2013(06)
  • [5]戈壁区不良填料路基设计施工技术研究[D]. 陈锋.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1(05)
  • [6]考虑地下构筑物对地下水渗流阻挡效应的地面沉降性状研究[D]. 许烨霜. 上海交通大学, 2010(10)
  • [7]城市互通立交设计技术发展回眸与创新[J]. 朱兆芳.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8(06)
  • [8]浅析桥头跳车原因及改善措施[J]. 孙剑. 中国市政工程, 2007(06)
  • [9]天津城市互通立交设计技术发展回眸[J]. 朱兆芳,王玉秀,赵建伟,王晓华,张欣红,曾伟. 重庆建筑, 2007(07)
  • [10]城市互通立交设计技术发展回眸与创新[A]. 朱兆芳,王玉秀,赵建伟,王晓华,张欣红,曾伟. 第九次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7

标签:;  ;  ;  ;  ;  

上海外环(浦东段)软土路基处理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