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减少剩余渔船的方式促进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英文)

以减少剩余渔船的方式促进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英文)

一、用削减过剩渔船法促进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董文静,王昌森,韩立民[1](2017)在《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政策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历来重视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先后制定了《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渔业法》《渔业船舶登记办法》《渔业捕捞许可证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关于海洋渔业资源养护的政策法规,规定了捕捞许可证管理制度、捕捞限额制度、禁渔区和禁(休)渔期制度等措施,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政策体系逐步形成。

叶晓凌[2](2011)在《中国渔业互助合作保险形成、运行及保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渔业是我国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10%以上,渔业水产品出口额一直位于我国大宗农产品出口前列。渔业也是世界上公认的高风险行业。长期以来,渔业高投入、高风险、低保障的矛盾十分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渔区社会稳定。渔业保险在分散渔业风险、填补渔民损失、保障渔业安全生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渔业保险究竟采用何种经营模式,却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在我国渔业保险发展实践中,商业保险公司多因渔业保险的高赔付率导致经营亏损而选择退出,以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渔业互助合作保险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以来一直持续经营,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为渔民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风险保障服务。但是,有关渔业风险和渔业保险方面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专门性的渔业互助合作保险研究更是少见。由于缺乏对渔业互助合作保险发展的理论基础分析,导致渔业互助合作保险发展实践中存在的需要理论指引的一些问题得不到合理解释,也无法指导渔业互助合作保险未来的发展。因此,系统性地研究渔业风险以及互助合作型的保险机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渔业互助合作保险的形成、运行及保障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第一部分,主要回顾了渔业互助合作保险的研究成果,明确渔业互助合作保险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渔业风险、渔业保险的特性进行界定,分析互助合作保险经营基础及其基本形态,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介绍发达国家(地区)渔业互助合作保险的发展历程,为我国渔业互助合作保险研究提供经验和借鉴。第四部分,分析中国渔业互助合作保险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过程,运用供求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解释其形成动因,并对现实市场进行了实地调查。第五部分,以中国渔业互保协会为分析对象,对其运行状况从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绩效评价,指出缺少财政政策支持和内部治理机制缺失是中国渔业互助合作保险发展运行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障碍。第六部分,针对第五部分揭示的问题深入分析政府介入对渔业互助合作保险发展的正负效应,并通过实证分析予以检验;在此基础上探讨政府介入的合理边界,为渔业互助合作保险发展的保障机制设计及政策建议提供指导依据。第七部分,着重从组织治理、财政支持和外部监管三个方面设计了渔业互助合作保险发展的保障机制,结合渔业互助合作保险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对保费补贴规模和财政负担能力进行测算,为补贴政策实施提供参考依据。第八部分,根据前文分析,对改进和完善中国渔业互助合作保险形成、运行及保障机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1)渔业生产高风险性是渔业保险需求的基本前提,渔民收入来源单一,缺少多样化的风险处置手段使渔民更倾向选择保险方式转移风险;渔业互助合作保险组织在降低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引致的保险交易成本方面比保险公司具有优势。互助合作保险是在商业保险无法提供风险保障的背景之下,渔民互助共济对抗风险的必然选择,也是其形成的动因所在。(2)以中国渔业互保协会为典型代表的互助合作保险组织在为渔民分散风险和提供风险保障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商业渔业保险市场的供给缺失。(3)中国渔业互保协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渔民“互助合作”组织,政府主管部门过度的行政干预使协会运行带有明显的官办色彩,协会运作缺少自主性和独立性,渔民利益被忽视。(4)中国渔业互助合作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介入,政府介入存在正负效应。政府介入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边界。在渔业互助合作保险发展中,一方面,政府应该减少对互保协会内部组织运行的干预,使之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内部治理机制;另一方面,政府应在法律政策方面支持互保协会发展,给予参保渔民保费补贴,提高渔民自愿参保积极性。有鉴于此,应建立相应的组织治理、财政支持和外部监管保障机制,实现渔业互助合作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向清华[3](2011)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远洋渔业生产网络研究》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使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联系空前紧密世界范围内的专业化分工和生产外包现象越来越普遍,以研究跨国生产联系为己任的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因而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全球生产网络已经成为经济地理学创新色彩浓厚、社会影响大的一个学术流派。全球化的外生力量和国家寻求发展的内生性因素,使越来越的国家和地区被纳入全球化生产体系。不少发展中国家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吸引外资,承接了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的合同外包生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因此而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区域比较优势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全球生产网络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经济全球化的组织生产过程,但由于其该结论来源于大量实证研究和经验主义方法,以及研究者重点关注的加工制造业领域,且大多数研究在全球或区域尺度上展开,很少对同一个产业从全球、区域、国家和地方等不同空间尺度上同时考虑,笔者认为前人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本文选取了远洋渔业这一国家战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拟从全球、国家和地方三个不同空间尺度透视,对其生产网络进行了研究,以扩展全球生产网络在研究涵盖范围上的不足,以及不同空间尺度上生产网络核心主体的不同。由于远洋渔业的产业特点,本文以具有全球经济效益以及影响力最大的金枪鱼为例,采用理论文献分析方法、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方法和网络分析方法,以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价值链治理理论为基础,对远洋渔业产业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论文首先分析了远洋渔业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归纳了远洋渔业的关键影响因子及其产业特征,远洋渔业发展受到自然资源、经济实力、先进技术、人力资源、饮食文化和消费偏好等因子的深刻影响。具有产业集中度高、政府高度干预和多层次治理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根据文献资料以及访谈,描述了远洋渔业全球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以及在全球的空间布局状态,为从不同尺度分析远洋渔业全球生产网络判定了基础。论文的重点是从全球、国家和地方尺度上展开对远洋渔业生产网络的构成和治理进行分析,对这三个不同的尺度,分别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定位分析,以中西太平洋、中国、上海来对应上述三个空间尺度,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分别阐述远洋渔业生产网络的构成、治理,以及三个不同空间之间的链接关系。最后,从全球生产网络的角度,提出上海发展远洋渔业的战略选择。经研究发现,远洋渔业生产网络本质上是一个多空间尺度、多行动者参与、多层级的全球生产网络,其形成与发展受时间和空间的深刻影响。由于世界各地源禀赋条件不同,远洋渔业产业发展空间差异显着。处于不同空间尺度的远洋渔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国家和政府是影响远洋渔业全球生产网络空间治理和权力关系的主导因素。国家经济、政治实力和对外影响力决定了该地在不同空间尺度生产网络中的地位,这与其它产业生产网络主要由跨国公司进行治理的状况有显着区别。远洋渔业的发展,直接受制于主权国家对全球远洋渔业资源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在远洋渔业的发展过程中,跨国公司主要发挥辅助作用。金枪鱼全球生产网络的技术分化严重,远洋捕捞环节发生了国际转移,部分发达国家逐渐退出这一传统领域,发展中国家以劳动力成本和地理临近优势承接了产业环节的转移,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进入捕捞环节,扩张了全球生产网络的边界。加工环节的外包比捕捞环节的生产外包更为明显。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将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劳动力需求量大的初加工环节外包给发展中国家,而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控制力强的捕捞环节仍然保持在发达国家,金枪鱼生产工业化分工受技术实力的深刻影响。远洋渔业产业发展受资源、市场和生产能力的综合影响,空间分布“核心-边缘”特征显着。远洋渔业生产网络的空间层次治理特征显着。在全球尺度上,国际公约、渔业协议、法律和管理规范对全球远洋渔业生产网络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区域尺度上,区域渔业管理组织是介于全球和国家之间的通道,对区域、次区域的渔业管理运用国际认可的标准、法律、政策和程序,提供咨询意见并协议实施;在国家尺度上,中央政府直接负责该国的渔业资源管理。不同的治理主体对不同空间尺度的远洋渔业生产网络的影响也不完全相同。同时,不同空间尺度的治理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也较大,这也是远洋渔业生产网络与其它产业生产网络的另一个不同之处。

郭文路,黄硕琳,曹世娟[4](2003)在《用削减过剩渔船法促进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英文)》文中研究表明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致力于削减过剩的捕捞能力以养护和管理渔业资源,这也是国际渔业管理的普遍趋势。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了我国实施渔船削减计划的必要性,即: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已严重衰退,捕捞能力过剩,可作业的海域面积缩小。并就如何实施该计划,提出了以下建议:(1)调整渔业产业结构;(2)严格执行控制捕捞强度的政策;(3)实施渔船报废制度和回购计划。

二、用削减过剩渔船法促进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削减过剩渔船法促进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政策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综述
二、概念界定
三、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政策体系框架
四、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政策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一) 纵向结构上存在的问题。
        1. 海洋渔业资源养护元政策未在《宪法》中体现。
        2. 一些行之有效的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政策层级较低。
    (二) 横向结构上存在的问题。
        1. 投入控制政策存在一定的缺陷。
        2. 产出控制政策存在一定的瑕疵。
        3. 技术管理措施需要补充完善。
        4. 经济调控政策有待扩展。
    (三) 过程结构上存在的问题。
        1. 政策制定过程缺乏公众参与。
        2. 政策执行不到位。
        3. 政策实施过程监控不力。
        4. 政策评价制度缺失。
五、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政策体系的优化
    (一) 总体思路。
    (二) 主要内容。
        1. 纵向体系的优化。
        2. 横向体系的优化。
        3. 过程结构的优化。
        4. 理想体系框架。
六、结语

(2)中国渔业互助合作保险形成、运行及保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渔业互助合作保险基础理论
    2.1 渔业和渔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2.1.1 渔业的内涵与渔业资源特性
        2.1.2 渔业生产基本特征与渔业生产分类
    2.2 渔业风险特性与渔业生产风险管理
        2.2.1 风险与渔业生产风险种类
        2.2.2 渔业生产风险特性与渔业生产风险管理
        2.2.3 渔业保险涵义
    2.3 互助合作保险及其类型
        2.3.1 互助合作思想理论
        2.3.2 互助合作保险与商业保险比较
        2.3.3 互助合作保险的数理基础
        2.3.4 互助合作保险形态及其相互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达国家(地区)渔业互助合作保险的经验与启示
    3.1 日本、韩国的渔业共济保险
        3.1.1 日本渔业共济保险
        3.1.2 韩国的渔业共济保险
    3.2 我国台湾地区渔船合作保险
        3.2.1 台湾渔船合作保险基本概况
        3.2.2 台湾渔船合作保险制度特点
    3.3 经验与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渔业互助合作保险的形成原因与需求调查
    4.1 渔业互助合作保险的形成过程
        4.1.1 保险公司试办渔业保险阶段
        4.1.2 保险公司退出渔业保险阶段
        4.1.3 渔业互助合作保险的形成
    4.2 渔业互助合作保险形成原因的理论解释
        4.2.1 基于保险市场供求理论的解释
        4.2.2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解释
    4.3 渔业互助合作保险市场需求调查
        4.3.1 市场调查基本情况
        4.3.2 市场调查统计分析
        4.3.3 调查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渔业互保合作保险的运行绩效评价
    5.1 运行现状
    5.2 运行绩效评价
        5.2.1 经济绩效评价
        5.2.2 社会绩效评价
    5.3 渔业互助合作保险发展面临的障碍
        5.3.1 行政过度介入致互保协会内部治理存在重大缺陷
        5.3.2 互保协会外部发展缺少有效的政策法律支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渔业互助合作保险运行中的政府介入及其边界
    6.1 政府介入及其效应
        6.1.1 政府介入的理论依据
        6.1.2 政府介入的效应
    6.2 政府介入渔业互助合作保险的现实及其影响分析
        6.2.1 行政干预对渔业互保组织内部治理机制的影响
        6.2.2 政策支持对渔业互助合作保险发展的影响
    6.3 政府介入渔业互助合作保险的合理边界
        6.3.1 政府介入的合理标准
        6.3.2 政府介入的合理边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渔业互助合作保险发展的保障机制构建
    7.1 组织治理保障机制构建
        7.1.1 优化中国渔业互保协会内部治理结构
        7.1.2 建立民主决策机制
        7.1.3 建立经营者激励机制
        7.1.4 建立经营者监督机制
    7.2 财政支持保障机制构建
        7.2.1 补贴原则与框架设计
        7.2.2 补贴规模测算
        7.2.3 财政负担能力测度
    7.3 外部监管保障机制构建
        7.3.1 明晰协会性质实施针对性的社团组织管理
        7.3.2 将渔业互保协会纳入保险业监管范围
        7.3.3 构建渔业互助合作保险综合监管体系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促进中国渔业互助合作保险发展的政策建议
    8.1 完善渔业互助合作保险相关法律法规
    8.2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扩大试点范围,提高保障程度
    8.3 优化渔业互助合作保险运行机制
        8.3.1 理清渔业互保协会与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
        8.3.2 丰富渔业互助合作保险运作模式
        8.3.3 构建渔业巨灾风险分担体系
    8.4 提高渔业风险保障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8.4.1 做好传统互助合作保险服务
        8.4.2 拓宽互助合作保险服务领域
        8.4.3 培养适应渔业互助保险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
结束语
附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不同空间尺度下的远洋渔业生产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录
表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全球化与渔业重构
        1.1.2 渔业经济地位及远洋渔业发展
        1.1.3 尚待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目标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研究目标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3.1 主要内容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全球生产网络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生产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1.1 全球生产网络
        2.1.2 地方生产网络
        2.1.3 全球-地方链结
    2.2 全球生产网络理论源渊
    2.3 全球价值链治理
        2.3.1 治理内涵
        2.3.2 治理目标
        2.3.3 治理主线
        2.3.4 治理手段
第3章 远洋渔业及其产业特征
    3.1 远洋渔业概念与类型
        3.1.1 渔业基本概念
        3.1.2 主要渔业类型
    3.2 金枪鱼渔业
        3.2.1 产业价值主体
        3.2.2 主要市场品种
        3.2.3 主要生产方式
    3.3 关键影响因子
        3.3.1 渔业资源
        3.3.2 经济实力
        3.3.3 技术水平
        3.3.4 人力资源
        3.3.5 饮食文化与消费偏好
    3.4 产业特征
        3.4.1 高风险高收益
        3.4.2 产业高度集中
        3.4.3 政府高度干预
        3.4.4 治理的多层级
第4章 远洋渔业全球价值链及空间布局
    4.1 资源和空间分布差异
        4.1.1 资源集中在太平洋海域
        4.1.2 鲣鱼是资源量最大的种群
        4.1.3 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存在差异
    4.2 远洋捕捞
        4.2.1 捕捞环节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4.2.2 发达国家占据网络核心位置
        4.2.3 亚太地区的空间集聚
    4.3 加工制罐
        4.3.1 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外包
        4.3.2 产业并购与集中
        4.3.3 ACP地区的空间集聚
    4.4 贸易物流
        4.4.1 少数大型跨国贸易商居主导地位
        4.4.2 完备的全球服务网络
        4.4.3 竞争合作关系
    4.5 市场营销
        4.5.1 生鱼片市场
        4.5.2 罐头市场
        4.5.3 市场流通渠道
第5章 全球尺度下远洋渔业生产网络及治理
    5.1 远洋渔业全球生产网络构成
        5.1.1 区域渔业管理组织
        5.1.2 国家政府
        5.1.3 国际行业协会
        5.1.4 国际非政府组织
        5.1.5 跨国公司
    5.2 远洋渔业全球生产网络治理特点
        5.2.1 国家主导
        5.2.2 国际合作
        5.2.3 多种类型
    5.3 远洋渔业全球生产网络治理机制
        5.3.1 多边协调
        5.3.2 多层规制
    5.4 远洋渔业全球生产网络治理手段
        5.4.1 国家权力
        5.4.2 技术权力
        5.4.3 市场权力
第6章 国家尺度下远洋渔业生产网络及治理
    6.1 中国远洋渔业发展概况
        6.1.1 产业特点
        6.1.2 国际地位
        6.1.3 空间分布
    6.2 中国远洋渔业生产网络构成
        6.2.1 中央政府
        6.2.2 远洋渔业协会
        6.2.3 大学和研究机构
        6.2.4 社会团体
        6.2.5 企业
    6.3 中国远洋渔业生产网络治理
        6.3.1 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政策推动
        6.3.2 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
        6.3.3 渔业协会和相关社会团体的组织协调
第7章 地方尺度下远洋渔业生产及治理
    7.1 上海远洋渔业发展概况
        7.1.1 集团公司规模迅速扩大
        7.1.2 金枪鱼渔业竞争力增强
        7.1.3 经济地位不断提升
    7.2 上海远洋渔业生产网络构成
        7.2.1 地方政府
        7.2.2 大学和研究机构
        7.2.3 企业
    7.3 上海远洋渔业生产网络治理
        7.3.1 全球生产网络的垂直控制治理
        7.3.2 地方生产网络的水平合作治理
        7.3.3 多层次治理的链接
    7.4 上海远洋渔业发展战略
        7.4.1 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发展战略环节
        7.4.2 开展技术创新,促进价值链升级
        7.4.3 培育国内市场,创建自主品牌
        7.4.4 网络升级,增强产业全球话语权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远洋渔业全球生产网络的本质
        8.1.2 远洋渔业产业分工与合作受技术水平的深刻影响
        8.1.3 不同空间尺度下,远洋渔业全球生产网络治理要素存在差异
        8.1.4 全球生产网络不同产业环节的核心力量存在差异
        8.1.5 资源禀赋和空间分异直接影响远洋渔业全球生产网络格局
        8.1.6 远洋渔业全球生产网络的空间治理层级特征显着
    8.2 主要创新点
        8.2.1 区分了不同空间尺度下远洋渔业生产网络结构及其治理模式
        8.2.2 明确了不同空间尺度远洋渔业生产网络的核心要素存在差异
        8.2.3 发现了远洋渔业与其它产业全球生产网络行动主体的差异
    8.3 存在不足
博士研究生阶段科研成果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参考文献
致谢

(4)用削减过剩渔船法促进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 General situation of implementing the scheme of reducing the fishing vessels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2 Analysis on the necessity to reduce fishing vessels in China
    2.1 Status of marine fisheries resources
        2.1.1 traditional commercial fish stocks are small-sized and low-aged
        2.1.2 The proportion of traditional main commercial fish species decreased and that of low quality fish species rose upward
        2.1.3 The CPUE of marine fisheries dropped down
    2.2 The excessive fishing capacity
    2.3 The reduction of fishing areas
3 Analysis on the approaches of implementing the scheme of reducing fishing vessels in China
    3.1 Adjusting the structure of fishing industry
    3.2 Adopting the guide-line to restrict fishing capacity strictly
    3.3 Carry out de-commission and buy-back scheme of fishing vessels

四、用削减过剩渔船法促进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政策体系优化研究[J]. 董文静,王昌森,韩立民. 经济研究参考, 2017(70)
  • [2]中国渔业互助合作保险形成、运行及保障机制研究[D]. 叶晓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6)
  • [3]不同空间尺度下的远洋渔业生产网络研究[D]. 向清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4]用削减过剩渔船法促进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英文)[J]. 郭文路,黄硕琳,曹世娟.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3(S1)

标签:;  ;  ;  ;  ;  

以减少剩余渔船的方式促进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