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状况图解说明及交通供需类型分析

城市交通状况图解说明及交通供需类型分析

一、城市交通状态图形化描述与交通供求关系类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邱倩倩[1](2021)在《基于知识图谱的城市交通出行大数据分析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每一个设备、每一辆汽车、每一个人都在创造大量的交通信息,如公共交通出行的刷卡记录、车辆行驶的轨迹数据等,但这些数据之间融合不足、缺乏紧凑有效的组织结构、尚未形成完备的交通知识体系,难以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与开发智能应用。因此需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有效融合多源的交通数据,挖掘数据潜在的价值,为城市中的交通出行者提供便捷的服务以及辅助交通管理者进行管控策略的制定,从而提升城市居民的出行质量。知识图谱以图结构对数据进行存储和表达,数据调取速度更快,可实现秒级响应,并可处理复杂多样的关联关系分析,更有利于知识查询。除此以外,知识图谱还具有学习能力,可通过知识推理挖掘隐含知识。因此本文基于知识图谱对城市交通出行大数据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将其应用到交通出行场景中。本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采用自顶向下的方式构建交通垂直领域知识图谱,完成对交通领域内实体和关系的划分,利用知识图谱的模式层实现知识的复用与共享。并将初步构建的城市交通出行知识图谱的数据层存储在图数据库Neo4j中。本文所构建的知识图谱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出行知识图谱与城市道路出行知识图谱。其次,利用基于知识表示学习的知识推理模型,补全三元组中缺失的头实体或尾实体数据,并挖掘两个交通实体之间潜在的关联关系,以丰富知识图谱中所包含的知识。如本文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通勤人员的起讫点补全、城市道路交通态势与兴趣点之间的关系挖掘。本文通过链接预测任务验证了推理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基于知识图谱实现交通知识的高效检索,开发面向交通出行场景的智能问答系统,其中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对自然语言问句进行语义解析,并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示从图数据库中查询得到的结果。基于知识图谱提供交通出行查询服务,包括基于图算法的最短路径查询和基于出行链相似性的伴随者查询。

王玉胜[2](2020)在《基于大数据的齐鲁交通车主服务流程再造研究》文中认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已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驱动生产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务院“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高速公路行业是大数据发展、开发、利用、推广的重点行业之一,因此充分发掘、利用好高速公路行业大数据以推动行业整体发展,便利高速公路车主成为大势所趋。本文以齐鲁交通车主服务业务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齐鲁交通的业务和车主服务现状进行介绍,通过调查问卷和现有客户反馈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车主服务存在服务流程不规范、信息提醒服务不精准、车主总体满意度不高等问题,通过车主服务流程再造的需求分析确定流程再造的必要性;然后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流程再造模型,依托大数据技术手段对齐鲁交通的车主服务流程进行再造与优化;最后利用基于大数据的流程再造成果设计了大数据智能客户服务平台、大数据辅助决策等系统为车主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为业务部门提供辅助决策,为车主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研究发现,目前齐鲁交通的车主服务还存在流程不规范;信息不同步、不具体;车主智能提醒与诱导服务不准确、不精准等问题。大数据建设和利用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数据建设方面,存在数据量大、数据源杂乱、开放共享程度低、数据质量不高、资源流通不畅、价值难以被有效挖掘利用;二是数据应用方面,存在大数据应用领域少、应用质量不高、总体把控管理力度不够的问题。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依据流程再造的成果深入挖掘车主的基本信息、行驶数据、消费数据、出行偏好、车辆信息等数据,能够有效提高大数据应用质量,延伸大数据应用领域,为广大车主提供更加精准的车主服务,提高车主的满意度。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将大数据与流程再造管理理论相结合,构建了基于大数据的流程再造模型。流程再造有大数据分析的数据支撑作为依据使得流程再造过程更加合理,结果更加准确。二是将流程再造的部分成果固化为大数据信息系统平台反过来再支撑车主服务的流程优化,为持续流程再造提供数据模型的支撑。

敬博[3](2020)在《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演化格局及空间管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复杂巨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相关系统,即人与地在特定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一直以来,中国地理学界在人地系统理论框架之下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人地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向;人地系统间相互作用、能量转换、后效评价及风险评估;人地系统的空间格局和地域分异规律;人地系统的时间演化规律及趋势;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人地系统优化协调管控等方面。山地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4%,提供了陆地70%以上的淡水资源和绝大部分能源、矿产、生态资源,是目前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保存最好的区域,是全球自然保护的核心区和主要资源赋存区域,全球约有一半人口依赖山地提供的资源。山区自古以来就是人类重要的生活栖息地和文明发祥地,为人类的生息、繁衍和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支撑,但由于自身系统不稳定、生态系统十分敏感,因此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干扰,近年来成为在全球环境变化和生态退化过程中响应最为激烈和迅速的地区,山区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受到各国学界和政府的持续关注。在此背景下,作为特殊、复杂且地域分布广泛的一种人地系统类型,山区人地系统演化格局及其空间管控就成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科学理论和实践命题。本研究遵循“研究综述-理论建构-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选取跨省典型山区——秦巴山区作为对象开展研究工作。运用人文-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生态学和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重点从人地系统、空间均衡、空间管控三个方面对山区人地系统的特征、要素、结构、作用机制、状态评价及管控策略等进行分析,并建构理论框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Getis-Ord General G空间探测法、GWR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空间供需匹配模型、空间效益均衡模型等研究方法,对山区人地系统的演化特征和驱动机制、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空间均衡和优化调控等问题开展实证研究;提出适宜于秦巴山区的空间管控模式及管控实践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山区人地系统理论方法探讨。对山区人地系统基本特征、要素、结构、作用机制、演化机理和优化调控等进行理论分析,发现山区人地系统的协调与均衡体现在两个维度,理论维度上应包括“地域空间内的开发需求-环境供给关系匹配”、“区际间的效益均衡和区域综合效益最大化”两个方面,实践维度上提出应在不同区域采用针对性、差异化的空间管控手段,确定不同的发展模式和优化策略,促使人类活动要素在地域空间上有序分布,实现山区人地系统的综合均衡。(2)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演化特征和驱动机制。秦巴山区人地系统的历史演化大致经历了以“共生协调”、“发展退化”、“矛盾突出”为主要特征的三个阶段;21世纪以来,秦巴山区人地系统协调度总体呈下降中略有浮动的发展状态,空间差异表现为中高山区快速下降,低山平原区相对平稳;影响秦巴山区人地系统协调度下降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经济发展状态和资源利用程度,生态环境质量对秦巴山区人地系统协调度提升具有一定作用,但同时需要建立在高质量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之上。(3)秦巴山区人地系统空间格局定量研究。秦巴山区自然环境要素区域差异较大,且随地形变化的特征比较明显;人口、经济发展表现为外围热、内部冷的不均衡空间格局;多个要素、多个尺度的交互研究发现山区人地系统空间格局呈现集聚度低于平原、垂直向分异更为剧烈的显着特征,其与地形具有显着关联性。(4)秦巴山区人地系统空间均衡状态评价。秦巴山区存在供给能力与需求强度的显着空间错位,供给能力中部高而外围低,开发需求则基本与之相反;空间匹配均衡程度总体较低,且分布极不平衡,均衡度总体呈现“中部高、外围低”的格局,均衡与失衡的区县数量比为2:8;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不匹配,全域空间效益分布不够均衡。(5)提出了秦巴山区人地系统空间管控模式与管控实践方案。总体思路是以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演化格局分析和空间均衡状态评价为依据,以优化人地系统空间格局为愿景,瞄准区域内空间供需匹配均衡和区际间综合效益均衡两大核心目标,划分管控单元,管控模式分为生态保障型、经济保障型、效益双增型、效益转移型等四个类型。

宋刚[4](2020)在《基于元模型的铁路线路数据编辑工具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对于新建铁路线和既有线改造,都需要对线路数据进行编制,一般采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表达数据,而采用表格表达数据的方式并不友好,不利于数据审核。当遇到线路改动时还需要对线路数据重新进行编制,增加了重复性工作量。对于科研方面,当研究者需要特定线路数据时,需要从数据表中手动提取相关数据,其提取过程相当繁琐,并且只能采用人工识别的方式检查数据正确性。线路数据以表格的形式进行表达,当站场相对复杂,由于没有建立数据之间的联系,造成编制过程中错误率较高。同时对于数据检查人员也是比较大挑战,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对数据进行检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借鉴特定领域建模思想,使用图形化的模型来表达数据,基于元模型开展线路数据可视化方面的研究。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1)通过对数据编辑需求和标准数据表的分析,提出了线路编辑工具的整体设计流程。对线路元模型进行了设计,构建了元建模语言,分析了基于元模型生成线路数据表的基本流程。(2)研究了模型及数据检验方法。对于模型检验,提出了基于元模型转化检验方法,以语法和语义为基础,通过符号映射将模型信息转换到符号领域,利用符号领域理论知识对模型使用正确性进行了检验。对于数据检验,提出了基于规则库的数据检验方法,利用信号设备的关联关系、隐含规定、布置原则等建立规则库,通过规则库对线路数据进行检查。(3)对编辑工具进行了整体设计,软件设计架构采用了典型的三层架构。结合模型及数据检验理论,完成了编辑工具的检验功能。参照标准数据表格式,实现了工具自动生成Excel格式数据表和将数据表上传到本地或远程数据库的功能,为数据在不同情况下的使用提供了便捷。(4)对工具进行了应用,通过和已有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编辑工具能够自动生成的线路数据表。编辑工具有通用性强、适用性高、可重复使用文件的特点,并且能够对数据进行检验。图55幅,表11个,参考文献59篇。

张徐[5](2020)在《共享单车需求量预测及调度优化算法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共享单车作为第三大公共出行方式,为出行者提供了更多的交通选择。它的出现不仅解决了用户短途出行的痛点,还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城市新发展理念。但是由于共享单车企业的大规模增长,管理经验的缺乏导致共享单车发展面临一系列的难题。为此,本文针对共享单车管理部门设计并实现了一款共享单车智能调度原型系统。借鉴传统公共自行车调度管理的研究理论,以调度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形成需求分析到需求预测,区域划分到区域调度的解决思路。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基于改进随机森林的共享单车需求预测算法(Bike-sharing Demand Forecasting Algorithm Based On Improved Random Forests,IMRF-DF),解决共享单车管理部门对站点车辆投放数量的预测问题。通过分析时间、天气、温度、风速等出行特征对共享单车需求的影响,建立共享单车需求预测模型。在求解模型过程中,引入加权思想,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算法改进特征选择方式,增加特征选择多样性,提高算法预测精度;采用特征区间划分原则,加强特征子集的优良性,避免算法陷入局部最优。在CitiBike数据集上进行实验比较,IMRF-DF算法相较于RF算法在预测精度上提高了约5.13%,证明了该改进算法在共享单车需求预测方面有较大提升。(2)提出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共享单车调度路径优化算法(Bike-sharing Scheduling Path Optimiz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Improved 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lgorithm,IMACO-SP),解决车辆调度路径选择的优化问题。考虑传统人工调度车辆可能会导致的调度路径冲突以及最优调度路径的求解问题,构建以总调度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共享单车调度优化模型。在模型求解过程中,采用K-means+关联属性的区域划分原则,将调度问题由全局最优转化为局部最优。改进ACO算法信息素更新原则,通过引用调度净需求量为信息素参数,避免调度路径之间因信息素挥发过快而陷入局部最优。在CitiBike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IMACO-SP算法相较于ACO算法在解的准确度上有显着的提高,全局最优解优化了约3.69%,全局平均解优化了约4.60%,解的平均偏差降低了约0.9%,最大偏差降低了约0.49%。该改进算法不仅提高算法的求解速率,而且改善了算法的稳健性。(3)设计并实现了共享单车智能调度原型系统。该原型系统基于B/S架构,采用Java为主要开发语言,MySQL为数据库。原型系统能够实现共享单车调度需求预测,调度区域划分以及调度路径生成等功能,并将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

徐剑[6](2020)在《铁路物流基地综合信息系统总体设计及集装箱场站智能化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在我国铁路客货运运输生产中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至上世纪90年代开始,铁路领域相继实施了TMIS车站系统、客票系统、调度系统、货运管理系统、集装箱管理系统、货票系统、电商平台等信息系统,实现了铁路运输生产的信息化。但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一般是业务主管部门牵头,缺乏总体设计,各业务系统自成体系,没有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接口标准、数据标准等,导致存在不同的系统间数据共享困难,数据衔接不畅,而且大部分信息系统都是管理系统,生产作业系统较少。此外,在本论文研究的铁路物流基地领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涉及货运生产作业全过程的信息系统,只有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业务管理系统,在生产作业环节没有实现信息化,更没有实现智能化、自动化。随着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进步,铁路货运智能化、自动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从探讨目前铁路货运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开始,对铁路物流基地全流程的生产作业过程进行分解,提出建设物流基地综合信息系统的概念,最后论文通过信息共享、智能化作业、提升客户服务、全流程管理等多个方面构建了物流基地综合信息系统,并在集装箱场站智能化管理上进行了技术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物流基地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研究。本论文通过分析铁路物流基地信息系统的问题,发现存在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系统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各业务信息共享不畅等问题。(2)物流基地货物运输流程分析。从铁路物流基地货运业务预约、受理、装卸车、出发、达到等业务角度分析了货运业务的作业流程及信息流,并结合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构建物流基地货运业务流程。(3)铁路物流基地综合信息系统总体方案设计。详细描述了建设物流基地综合信息系统需要的各个模块功能和信息流程,提出了建设物流基地综合信息系统的总体方案。(4)集装箱场站智能化管理关键技术研究。详细描述了建设集装箱场站智能化管理涉及的关键技术研究。

沈佳慧[7](2020)在《杭州市住宅地价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住宅用地价格是由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供求关系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指示器。自土地制度改革以来,城市住宅用地价格持续上升,不同城市之间价格水平差异明显,城市内部也会由于区位特征、交通设施、教育配套、环境条件等微观因素,造成地价水平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目前学者多聚焦于城市土地价格影响因素的研究,鲜有对土地价格长时间跨度上的规律性研究,因此本文对城市内部住宅用地价格在空间分布上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这有利于揭示住宅用地价格的形成机理,也对政府调控土地市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检验和指导城市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5-2018年杭州市招拍挂的688个住宅用地交易数据,从楼面地价视角更直观地解读城市住宅用地价格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变化。首先运用HP滤波法科学合理的将土地市场划分为三个阶段,并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对杭州市住宅楼面地价进行无偏估计,建立数字地价模型,分析楼面地价圈层、方向、梯度的发展变化,引发对驱动因素的深层次思考。最后采用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揭示住宅楼面地价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发现:(1)杭州市住宅用地楼面地价呈现出显着的空间集聚状态,且集聚强度逐渐增强,也存在显着的空间差异,呈现出以西湖为中心的圈层结构,具有连续性和方向变异性,城市多中心规划逐渐在楼面地价上体现,由原来的单中心向城市副中心过渡。(2)住宅楼面地价的影响因素存在空间异质性,除了地块自身属性容积率之外,还有区位特征、交通可达性、商业综合体、负面因素被资本化于住宅楼面地价中,CBD对杭州市住宅楼面地价的影响呈“西强东弱”格局,已运行和规划未开通的地铁线路对住宅楼面地价均有正向作用,并且已运行线路影响大于规划未开通线路,商业综合体在配套不完善区域对住宅楼面地价的影响更大,城市中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会对周边住宅楼面地价产生负面影响。(3)值得一提的是在土地出让阶段教育配套、医院、景区公园、文体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价值在住宅楼面地价中体现不明显,可见在土地出让阶段公共品的价值不能得到兑现,政府无法捕获公共服务设施所产生的效益。

刘树鹏[8](2019)在《基于系统动力的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历史遗产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历史保护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虽然城市历史保护已经被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可,但历史保护与发展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在发展中保护需要宏观和系统的判断。历史街区是城市中具有一定规模、保存历史遗存与历史环境、街巷格局基本完整的区域,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证据与线索,更是国家精神与文明的物质载体,凝聚了先辈们的劳动与智慧。当代中国迈向发展新时期,正走在国家繁荣、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传承与发展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责无旁贷的重要使命。地下空间实施是伴随人类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新石器时期的半地下穴居就是对地下空间的浅表层利用,古代的冰窖、窨井、坎井也均是地下空间的实施,在人类没有能力向空中要空间之前,地下就是最易获取和扩展的空间。地下空间是竖向空间的基础,更是对地球表层物质空间的科学管理,更是提升城市荷载能力、弹性发展的战略举措。本研究将以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为研究核心,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相关理论,论述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动力系统理论,对系统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探索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的作用原理;以系统理论下的典型城市与典型历史街区为样本,提炼归纳不同历史街区与地下空间的反馈机制;构建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的系统动力模型,通过系统动力模型的可实施存量模拟,研判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实施影响。丰富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与城市发展的理论,为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实施决策提供依据与支撑。这是历史保护与地下空间理论的应用,将填补系统动力理论在城市空间研究方面的空白。对城市学、规划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融合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阐述研究的缘起、目的和意义;综述国内外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研究动态;概述研究的结构、目标与主要内容;概念界定,提出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采用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系统理论,解读空间实施路径,判断空间实施主体及其行为,判断实施系统。第三章在地下空间实施的系统理论下,解读典型的历史街区,提炼历史街区在空间、功能、经济等方面特征,演绎归纳地下空间实施的反馈机制。第四章使用系统动力模型工具,明确历史街区地下空间量的增长模式,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等方面进行系统动力模型的研判模拟。第五章运行系统动力模型进行模拟,根据结果对历史街区的系统性因素提出实施政策与措施。第六章为总结和展望。

吕奇光[9](2019)在《城市交通能源供应终端系统负效应分析与减负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交通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交通能源的有效供应是城市交通重要保障;位于交通能源供应终端的加油、加气和充电设施(以下简称“供应站”)广泛分布于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中,与城市道路一起构成城市交通能源供应终端系统。由于能源补给需求车辆(以下简称“需求车辆”)时空上的随机性,供应站与需求车辆处于分隔状态,缺少信息沟通,致使需求车辆的时空分布与供应站服务能力错位配置,在特定条件下需求车辆的行为和聚集影响道路交通并形成负效应,甚至引发供应站超长排队及延至交通干道,造成车辆超长等待、诱发干道交通拥堵、增加能耗与碳排放等问题的出现。为提升城市道路交通和交通能源的服务效率,需要对负效应进行针对性分析,并确定负效应与交通流量、需求车辆密度之间的关系,寻求相应的解决措施。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交通管理者的视角出发,聚焦于城市交通能源供应终端系统,结合交通流、交通选择行为等领域现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分析不同环境和条件下需求车辆在道路交通、供应站中的行为特征,构建与研究对象相匹配的分析模型,论证和明确负效应的产生机理,分析负效应的影响因素;以减少负效应、优化需求车辆空间分布为目标,设计优化方法和求解算法,构建相配套的诱导方法,为城市交通管理和交通能源管理提供支持。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元胞自动机技术的单供应站模型实验,量化分析了系统负效应及影响。以城市单个供应站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在供应站服务规则、周边交通流和需求车辆行为特征的分析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开放条件下、双车道的供应站元胞自动机模型,设计单个供应站的负效应评价模型,对不同交通流条件下需求车辆的行进规律、入站特征和供应站的排队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模型实验发现:需求车辆的变道、进出站等行为会干扰正常交通流,进而产生负效应;需求车辆的不断聚集将恶化负效应,降低系统效率,并在负效应边界条件下诱发交通拥堵;负效应评价指标能够刻画不同交通条件下系统负效应的变化和差异,为对比分析和减少负效应提供了基础研究工具。(2)通过需求车辆目标供应站选择行为建模及实验,量化分析了不同信息对需求聚集及整体负效应的影响。在单供应站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范围扩展到多个供应站和城市干线所组成的系统,以多供应站环境下的需求车辆行为特征分析为切入点,实证分析并梳理需求车辆目标供应站选择行为的决策因素,引入犹豫模糊多属性决策理论量化分析需求车辆的选择行为,进而构建干线多供应站系统负效应分析模型,对不同交通条件下的需求车辆选择行为进行实验分析,进一步确定干线多供应站系统负效应诱发交通拥堵的边界条件;基于犹豫模糊多属性决策理论的目标选择模型实现了选择过程的动态分析,以此为基础的仿真实验分析表明:不借助外部信息或协助,需求车辆会在特定供应站形成聚集,从而使需求时空分布与供应服务能力产生错位配置;交通信息对选择行为的影响作用明显,相应信息的介入能够诱导需求车辆实现更合理的供应站选择。(3)通过路网条件下需求车辆选择行为建模及实验,量化分析了不同信息对需求聚集及全局负效应的影响。进一步细化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中需求车辆的行为特征分析,改进基于犹豫模糊多属性决策理论的目标选择模型,完善以系统全局负效应为目标的评价指标,设计和构建城市路网离散仿真系统模型,结合相应实验参数开展城市路网环境下的系统仿真实验。通过实验分析发现:不同交通流条件下,需求车辆的选择行为会在特定供应站形成聚集,并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全局负效应;相应信息的介入会改善供应站排队溢出、需求车辆等待时间,初步确定相应信息的发布和共享,能够诱导需求车辆更加均衡地分布到各个供应站点,从而降低全局负效应及影响。(4)通过双层诱导模型的构建和全局负效应的对比分析,验证了减负优化方法及效果。将需求车辆行驶过程转化为一个包含行驶时间成本和停顿时间成本的最优路径问题,并设计减少全局负效应、优化需求空间分布目标下的需求车辆双层诱导模型。在该模型中,上层为是基于两阶段整数规划的整体决策模型,下层是需求车辆个体基于犹豫模糊决策理论可变权重的目标选择模型,利用所设计的两阶段遗传算法,上层整体决策模型将所得最优供应站传递推荐给下层需求车辆,下层的需求车辆则根据推荐值改变决策权重更新目标供应站,从而通过整体和个体的互动来实现需求车辆的诱导和均衡。城市路网环境下的系统模型实验表明:双层诱导模型能够实现需求车辆的诱导,优化需求车辆在站点空间上的分布,并降低系统全局负效应,提升系统整体的服务效率。(5)通过需求车辆双层诱导系统构架的设计,分析了减负优化可行性。以需求车辆双层诱导模型为基础,设计以减负优化为目标的需求诱导平台,分析和规划了该平台的管理角色、功能构成,并对可能的实施方案和措施进行了分析,为城市交通和交通能源的集成式管理提供了依据和支持。

黄中毓[10](2019)在《招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网上招聘已是求职者的主要求职途径。招聘网站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人才与企业之间匹配的成本。本文设计的招聘系统,分为面向求职者的求职网站、面向HR的企业招聘系统以及面向管理员的后台管理系统。本文从四个方面,重点对求职网站和企业招聘系统进行介绍:(1)分析了招聘系统的需求,包括招聘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在功能性需求中,为了防止求职者信息泄露,本文创新性的设计人才挖掘功能,该功能将简历信息价值化,并要求企业查看求职者的简历时支付一定的费用给求职者,从而引起人们对信息的保护和重视。(2)结合当今大数据、高并发的互联网环境,对招聘系统的架构、功能模块和数据存储进行设计。软件架构模式以三层架构和B/S架构为主。硬件架构则以分布式集群的思想进行设计,以Nginx为集群调度服务器,Redis实现哈希一致性分布式缓存服务,Sql Server作为关系型数据库,MongoDB作为日志存储的数据库。(3)针对招聘数据设计合理的推荐方案。构造适合招聘数据的匹配度计算模型。结合基于内容的推荐、结合用户行为和时间因子,对招聘数据进行推荐,并通过实验验证该方案的推荐效果;(4)对招聘系统的功能进行实现。根据需求分析,对求职者信息管理模块、职位相关功能模块、公司人才挖掘功能、公司充值功能、求职者提现功能等关键功能进行实现,并对其中涉及的分表调度问题、高并发下的事务同步与数据一致性问题以及安全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解决方案的实现。通过测试,该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可以达到招聘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的预期要求。系统的负载能力也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可通过增加服务器主机数量,实现对并发访问负载能力的拓展。

二、城市交通状态图形化描述与交通供求关系类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交通状态图形化描述与交通供求关系类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知识图谱的城市交通出行大数据分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通用及交通领域知识图谱构建
        1.2.2 基于知识推理的知识图谱补全
        1.2.3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能问答系统
        1.2.4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交通出行知识图谱的构建及存储
    2.1 交通出行多源数据的获取及预处理
        2.1.1 城市轨道交通出行数据的获取及预处理
        2.1.2 城市道路交通出行数据的获取及预处理
    2.2 城市交通出行领域本体的构建
        2.2.1 城市交通出行领域本体的组成
        2.2.2 本体构建的流程
        2.2.3 交通领域本体的构建
    2.3 城市交通出行知识图谱的存储
        2.3.1 知识图谱的存储方案
        2.3.2 城市轨道交通出行知识图谱的存储
        2.3.3 城市道路交通出行知识图谱的存储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基于知识推理的城市交通知识图谱关系挖掘
    3.1 基于表示学习的知识推理模型
        3.1.1 推理模型的定义
        3.1.2 构建负样本的方法
        3.1.3 模型的训练过程
    3.2 基于推理模型的交通知识图谱关系挖掘
        3.2.1 数据说明及参数设置
        3.2.2 模型的验证
        3.2.3 城市轨道交通出行知识图谱的推理结果分析
        3.2.4 道路交通出行知识图谱的推理结果分析
    3.3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基于知识图谱的交通知识检索
    4.1 基于知识图谱的交通出行智能问答系统
        4.1.1 问答系统的整体设计及实现流程
        4.1.2 基于BERT-CRF模型的命名实体识别
        4.1.3 基于语义匹配的属性映射
        4.1.4 算法实验与结果分析
        4.1.5 智能问答系统的实现与展示
    4.2 基于知识图谱的交通出行查询服务
        4.2.1 地铁站点间最短路径查询
        4.2.2 基于出行链相似性的伴随者查询
    4.3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大数据的齐鲁交通车主服务流程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论文结构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研究
    2.1 大数据相关理论
        2.1.1 大数据相关概念
        2.1.2 大数据开发技术
        2.1.3 大数据分析技术
    2.2 流程再造理论与研究现状
        2.2.1 流程再造理论
        2.2.2 服务流程再造研究
        2.2.3 高速公路服务流程优化研究
        2.2.4 大数据在服务流程再造中的应用研究
第3章 齐鲁交通车主服务流程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齐鲁交通业务现状分析
    3.2 齐鲁交通大数据应用现状分析
        3.2.1 数据分类现状分析
        3.2.2 数据应用潜力现状分析
    3.3 齐鲁交通车主服务流程与组织架构现状分析
        3.3.1 车主服务基本情况介绍
        3.3.2 车主服务组织架构现状分析
        3.3.3 车主服务核心业务流程现状分析
        3.3.4 车主服务便利性业务流程现状分析
        3.3.5 车主服务支持性业务流程现状分析
        3.3.6 ASME流程表格增值分析法分析现有流程
    3.4 齐鲁交通车主服务流程问题
        3.4.1 业务流程不规范
        3.4.2 业务流程架构混乱
        3.4.3 业务流程信息不同步
        3.4.4 业务流程不全面
        3.4.5 车主总体满意度不高
第4章 齐鲁交通车主服务的流程再造与优化
    4.1 齐鲁交通车主服务流程再造的目标
    4.2 齐鲁交通车主服务流程再造需求分析
        4.2.1 车主用户群分析
        4.2.2 车主服务流程再造需求分析
    4.3 齐鲁交通车主服务大数据需求分析
        4.3.1 齐鲁交通运营建设数据规模分析
        4.3.2 省内高速公路车主场景化数据规模分析
    4.4 齐鲁交通车主服务业务流程再造
        4.4.1 车主服务组织架构优化
        4.4.2 核心车主服务流程再造
        4.4.3 智能路况服务流程再造
        4.4.4 车主汽车服务流程再造
        4.4.5 车主金融服务流程再造
        4.4.6 车主保险服务流程再造
    4.5 ASME流程表格增值分析法分析再造后流程
第5章 齐鲁交通车主服务流程优化的大数据平台设计
    5.1 大数据来源与数据采集
        5.1.1 数据来源
        5.1.2 数据采集
    5.2 车主大数据画像的构建
        5.2.1 新流程车主档案标签信息
        5.2.2 新流程车辆标签信息
        5.2.3 新流程驾驶路径行为标签信息
        5.2.4 新流程消费行为标签信息
        5.2.5 新流程活动习惯标签信息
    5.3 车主服务大数据平台设计
        5.3.1 车主服务的设计与数据建模
        5.3.2 车主服务用户画像设计
        5.3.3 大数据车主服务数据抽取与挖掘
        5.3.4 大数据车主数据分析
    5.4 车主服务流程再造成效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车主服务情况和问卷满意度调查表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演化格局及空间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及思路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与内涵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山地研究进展与现状
        2.2.2 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2.2.3 山区人地系统空间格局研究
        2.2.4 山区人地系统演化研究
        2.2.5 山区人地作用机制研究
        2.2.6 山区人地系统研究方法
    2.3 研究评述
        2.3.1 现状评述
        2.3.2 启示与总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山区人地系统理论
        3.1.1 基本特征
        3.1.2 要素和结构
        3.1.3 状态与作用机制
        3.1.4 演化及影响机理
    3.2 山区人地系统空间均衡理论
        3.2.1 空间均衡基本理论
        3.2.2 空间均衡科学维度
        3.2.3 山区空间均衡模型架构
    3.3 山区人地系统空间管控理论
        3.3.1 山区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原理
        3.3.2 山区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目标
        3.3.3 山区人地系统空间管控路径
第四章 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演化与格局分析
    4.1 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概况
    4.2 人地系统演化阶段
        4.2.1 远古时代至先秦时期
        4.2.2 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
        4.2.3 民国时期至今
    4.3 21世纪以来人地系统演化分析
        4.3.1 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
        4.3.2 演化特征与空间差异
        4.3.3 协调度演化驱动力分析
    4.4 人地系统的水平格局
        4.4.1 自然地理环境格局
        4.4.2 人口与经济格局
    4.5 人地系统的垂直格局
        4.5.1 人地系统垂直分异特征
        4.5.2 人口-经济空间分布与地形相关性
        4.5.3 地形对人口-经济空间的影响机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秦巴山区人地系统空间均衡分析
    5.1 人地关系匹配均衡评价
        5.1.1 研究机理与指标体系
        5.1.2 供给能力与需求强度
        5.1.3 空间匹配均衡度特征
    5.2 人地系统效益均衡评价
        5.2.1 总体效益评价
        5.2.2 空间效益均衡度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秦巴山区人地系统空间管控研究
    6.1 空间管控思路
    6.2 空间管控依据
        6.2.1 人地系统演化规律
        6.2.2 人地系统基本格局
        6.2.3 人地系统空间均衡
    6.3 空间管控模式
        6.3.1 生态保障单元
        6.3.2 经济保障单元
        6.3.3 效益双增单元
        6.3.4 效益转移单元
    6.4 空间管控实践方案
        6.4.1 管控单元
        6.4.2 规划策略
        6.4.3 政策保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元模型的铁路线路数据编辑工具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领域建模理论及研究现状
        1.2.2 元建模技术及研究现状
        1.2.3 线路数据编辑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2 需求分析与元模型设计
    2.1 总体需求分析
    2.2 详细需求分析
        2.2.1 功能需求分析
        2.2.2 非功能需求分析
        2.2.3 设计约束分析
    2.3 元模型的构建方法
    2.4 元模型设计
        2.4.1 信号机模型
        2.4.2 轨道模型
        2.4.3 道岔模型
        2.4.4 应答器模型
        2.4.5 坡度
        2.4.6 限速模型
        2.4.7 标注
    2.5 元建模语言的定义
        2.5.1 抽象语法定义
        2.5.2 具体语法定义
        2.5.3 静态语义定义
        2.5.4 动态语义定义
        2.5.5 元模型管理
    2.6 基于元模型生成数据表
    2.7 本章小结
3 模型及数据检验
    3.1 元模型检验方法
    3.2 基于元模型转化的模型检验
        3.2.1 符号映射
        3.2.2 公理映射
        3.2.3 模型映射
    3.3 数据检验方法
    3.4 基于规则库的数据检验
        3.4.1 建立规则库
        3.4.2 数据映射
        3.4.3 规则映射
    3.5 本章小结
4 线路数据编辑工具设计
    4.1 软件设计架构
    4.2 编辑工具软件实现
        4.2.1 表示层的实现
        4.2.2 业务逻辑层的实现
        4.2.3 数据访问层的实现
    4.3 编辑工具检验功能的实现
        4.3.1 模型检验功能实现
        4.3.2 数据检验功能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数据编辑工具的应用场景
    5.1 数据编辑工具应用场景
        5.1.1 LKJ数据表生成
        5.1.2 列控工程数据表生成
    5.2 应用场景输出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论文成果综述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检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共享单车需求量预测及调度优化算法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与组织结构
        1.3.1 本文主要内容
        1.3.2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技术
    2.1 K-means算法
    2.2 随机森林算法
    2.3 蚁群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享单车需求预测技术研究
    3.1 问题分析
    3.2 共享单车需求特征分析
        3.2.1 时间特征分析
        3.2.2 天气特征分析
        3.2.3 温度特征分析
        3.2.4 风速特征分析
    3.3 基于随机森林的IMRF-DF需求预测算法
        3.3.1 RF算法原理
        3.3.2 Pearson相关系数
        3.3.3 基于随机森林的IMRF-DF算法
    3.4 实验验证与分析
        3.4.1 实验数据集
        3.4.2 评价标准
        3.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享单车调度算法优化研究
    4.1 问题分析
        4.1.1 调度问题描述
        4.1.2 调度主要内容
    4.2 共享单车调度区域划分
        4.2.1 算法思想
        4.2.2 算法描述
    4.3 共享单车调度优化模型
        4.3.1 模型描述
        4.3.2 模型假设
        4.3.3 模型构建
    4.4 基于蚁群算法的IMACO-SP共享单车调度算法
        4.4.1 ACO算法原理
        4.4.2 ACO算法中关键步骤
        4.4.3 基于蚁群算法的IMACO-SP算法
    4.5 实验验证与分析
        4.5.1 实验数据集
        4.5.2 区域划分
        4.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共享单车智能调度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需求分析与功能模块设计
        5.1.1 系统需求分析
        5.1.2 功能模块设计
    5.2 系统架构设计
    5.3 系统核心功能实现
        5.3.1 用户管理
        5.3.2 数据上传
        5.3.3 调度需求预测
        5.3.4 调度路径计划
    5.4 运行界面显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铁路物流基地综合信息系统总体设计及集装箱场站智能化管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铁路货运信息化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目标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论文主要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铁路货运信息系统现状分析
    2.1 铁路货运信息化现状
        2.1.1 TMIS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
        2.1.2 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TDCS)
        2.1.3 车站综合管理信息系统(SMIS)
        2.1.4 FMOS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系统
    2.2 铁路货运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2.2.1 信息系统多,功能重复
        2.2.2 信息系统标准多样,相互独立
        2.2.3 自动化程度不高,数据失真
        2.2.4 系统缺乏统一协调
        2.2.5 铁路集装箱管理存在的问题
    2.3 本章小结
3 车站货物运输流程分析
    3.1 货运业务受理流程分析
        3.1.1 货物发送作业流程
        3.1.2 货物发送作业信息处理流程
    3.2 车站货运技术作业流程分析
        3.2.1 货运作业岗位
        3.2.2 货运作业信息流程
    3.3 车站货运到达流程分析
        3.3.1 车站货物到达流程
        3.3.2 车站货物到达作业信息流程分析
    3.4 货运电子商务流程分析
        3.4.1 网上订单受理流程
        3.4.2 车站订单受理流程
        3.4.3 车站货物到达交付流程
    3.5 集装箱作业流程分析
        3.5.1 到达集装箱作业流程
        3.5.2 发送集装箱作业流程
    3.6 本章小结
4 铁路物流基地综合信息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4.1 铁路物流基地综合信息系统的功能研究
        4.1.1 业务功能研究
        4.1.2 系统需求研究
        4.1.3 数据共享研究
        4.1.4 软件需求研究
        4.1.5 网络需求研究
        4.1.6 物联网技术研究
        4.1.7 安全需求
    4.2 铁路物流基地综合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
        4.2.1 部署架构
        4.2.2 逻辑架构
        4.2.3 技术路线
    4.3 铁路物流基地综合信息系统的应用功能设计
        4.3.1 集装箱业务管理
        4.3.2 智能闸口管理
        4.3.3 数字化箱场管理
        4.3.4 客户预约管理
    4.4 本章小结
5 集装箱场站智能化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5.1 集装箱箱号识别技术应用
    5.2 跨区域联合RTK定位技术应用
    5.3 无线数传自组网技术应用
    5.4 其他技术应用
        5.4.1 GIS地理技术
        5.4.2 图形化处理技术
        5.4.3 多主数据同步技术
        5.4.4 信息采集技术
        5.4.5 低功耗技术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
    6.2 存在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7)杭州市住宅地价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住宅用地价格持续上升,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
        1.1.2 杭州作为典型的成长型城市,具有研究代表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土地价格的相关理论
        2.1.1 地租地价理论
        2.1.2 供求理论
        2.1.3 区位理论
        2.1.4 相关理论评述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土地价格时空演变研究
        2.2.2 土地价格影响因素研究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
    3.1 研究区域
        3.1.1 杭州市概况
        3.1.2 研究区域、时间跨度选择
    3.2 研究数据
        3.2.1 数据收集与整理
        3.2.2 影响因素与数据量化
第四章 杭州市住宅地价时空演变特征
    4.1 时间演变分析
        4.1.1 住宅用地成交概况
        4.1.2 住宅用地市场阶段划分
    4.2 空间演变分析
        4.2.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
        4.2.2 空间自相关分析
        4.2.3 克里金(Kriging)插值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杭州市住宅地价影响因素研究
    5.1 数据预处理
    5.2 影响因素的选取
        5.2.1 相关性分析
        5.2.2 逐步回归分析
    5.3 一般线性回归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一般线性回归结果
    5.4 地理加权回归(GWR)
        5.4.1 方法介绍
        5.4.2 地理加权回归结果
        5.4.3 各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空间数据库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系统动力的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研究动态
        1.2.1 历史街区的研究动态
        1.2.2 地下空间的资源评估
        1.2.3 地下空间的需求预测
        1.2.4 地下空间规划与实施
        1.2.5 地下空间与历史街区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撑
        1.4.1 历史街区与地下空间概念
        1.4.2 系统动力研究的基本观点
        1.4.3 系统动力研究的理论发展
        1.4.4 系统动力理论的应用领域
        1.4.5 系统动力模型的可适用性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的系统动力理论
    2.1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理论
        2.1.1 实施理论的概念与视角
        2.1.2 实施系统的构成与内容
    2.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实施主体
        2.2.1 行政主体与市场主体
        2.2.2 社会实施主体与权利
        2.2.3 实施过程的主体关系
    2.3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途径
        2.3.1 地下空间的实施方案
        2.3.2 空间实施的行政行为
        2.3.3 空间实施的市场行为
    2.4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实施保障
        2.4.1 空间实施的根本法律部门
        2.4.2 空间实施的直接法律部门
        2.4.3 空间实施的间接法律部门
        2.4.4 空间实施的技术标准制度
    2.5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系统性
        2.5.1 系统的自组织特性
        2.5.2 系统的层次与集合
        2.5.3 系统的非定常特征
        2.5.4 系统的非线性特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下空间实施系统理论下的历史街区
    3.1 历史街区与地下空间
        3.1.1 城市规模制约发展
        3.1.2 人均用地规模紧张
    3.2 历史街区的筛查选择
        3.2.1 历史文化名城名录的城市
        3.2.2 城市规模影响发展的城市
        3.2.3 研究典型的历史文化名城
        3.2.4 典型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
    3.3 历史街区的特征聚类与关键问题
        3.3.1 区位特征与年代特征
        3.3.2 保护级别与规模等级
        3.3.3 街区功能与空间形态
        3.3.4 街区的地下空间实施
        3.3.5 历史街区的核心与关键问题
    3.4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反馈机制
        3.4.1 商业与文化功能地下空间
        3.4.2 交通与市政功能地下空间
        3.4.3 安全与其他功能地下空间
        3.4.4 历史街区的地下功能空间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的系统动力模型
    4.1 系统动力模型构建的技术基础
        4.1.1 系统动力模型的基本工具
        4.1.2 系统动力模型的构建原则
        4.1.3 系统动力模型的构建步骤
        4.1.4 系统动力模型的应用软件
    4.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系统层次与因果
        4.2.1 空间实施影响系统层次构建
        4.2.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因果反馈
        4.2.3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生态环境系统的因果反馈
        4.2.4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工程技术系统的因果反馈
        4.2.5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历史保护系统的因果反馈
    4.3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存量流量与数学模型
        4.3.1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系统的存量流量
        4.3.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系统的变量设置
        4.3.3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系统的模型方程
    4.4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模拟的模型检验
        4.4.1 系统动力模型的理论检验
        4.4.2 系统动力模型的趋势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系统模拟与建议
    5.1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的模拟结果
        5.1.1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需求量的波动
        5.1.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贡献人口增长
        5.1.3 历史文化环境优化水平曲折提高
        5.1.4 历史文化地下空间规模形质影响
    5.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系统建议
        5.2.1 历史街区经济社会系统建议
        5.2.2 历史街区生态环境系统建议
        5.2.3 历史街区工程技术系统建议
        5.2.4 历史街区历史保护系统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1.1 研究创新与重点
        6.1.2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系统判断汇总
附录B: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系统动力模型方程式一览表
附录C: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一览表
附录D:典型城市历史街区数据一览表
附录E:全国城市规模收益数据一览表
附录F:十个典型城市空间量估算的部分历史遥感图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城市交通能源供应终端系统负效应分析与减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TESTS议题的源起
        1.2.2 TESTS负效应的表现
        1.2.3 TESTS负效应的量化研究
        1.2.4 现有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TESTS负效应定义及相关方法
    2.1 TESTS负效应的定义
    2.2 TESTS相关分析方法
        2.2.1 交通流及研究模型
        2.2.2 车辆选择行为的分析方法
        2.2.3 TESTS系统的构建方法
        2.2.4 TESTS负效应分析方法设计
    2.3 减少负效应的方式和方法
        2.3.1 减负方式的分类
        2.3.2 减负问题的求解方法
        2.3.3 实时信息技术的应用
        2.3.4 减负优化方法的设计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单供应站系统负效应分析及评价
    3.1 引言
    3.2 问题的提出
    3.3 单供应站系统负效应分析模型
        3.3.1 建模方法及设计思路
        3.3.2 系统特征分析及元胞化设计
        3.3.3 车辆行驶特征及模型运行规则设置
    3.4 单供应站系统负效应评价模型
        3.4.1 负效应评价模型目标分析
        3.4.2 负效应评价模型设计
    3.5 模型实验及分析
        3.5.1 实验参数设计
        3.5.2 基于道路状态的影响分析
        3.5.3 基于平均速度和平均密度的影响分析
        3.5.4 基于交通流量和(ρ,α)相图的影响分析
        3.5.5 供应站的服务效率及影响分析
        3.5.6 单供应站系统负效应评价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城市干线多供应站系统负效应分析及评价
    4.1 引言
    4.2 问题的提出
    4.3 城市干线多供应站系统需求车辆选择行为分析
        4.3.1 选择行为的基础理论
        4.3.2 干线多站点环境下的需求车辆特征分析
        4.3.3 需求车辆目标选择模型的构建
    4.4 城市干线多供应站系统负效应分析模型
        4.4.1 系统的元胞化设计
        4.4.2 负效应分析模型运行规则设置
    4.5 城市干线多供应站系统负效应评价模型
        4.5.1 评价模型的目标分析
        4.5.2 负效应评价模型设计
    4.6 模型实验及分析
        4.6.1 实验参数设计
        4.6.2 犹豫模糊选择行为的对比分析
        4.6.3 干线多站点下的TESTS负效应评价
    4.7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城市路网多供应站系统负效应分析及评价
    5.1 引言
    5.2 问题的提出
    5.3 城市路网多供应站系统需求车辆选择行为分析
        5.3.1 初始目标供应站范围的选择
        5.3.2 路段速度属性的判断
    5.4 城市路网多供应站系统负效应仿真模型
        5.4.1 模型基础设计
        5.4.2 系统要素的构建
        5.4.3 模型规则的设置
    5.5 城市路网多供应站系统负效应评价模型
        5.5.1 评价模型的目标
        5.5.2 负效应评价模型设计
    5.6 模型实验及分析
        5.6.1 实验参数设置
        5.6.2 供应站排队溢出现象分析
        5.6.3 供应站平均等待时间分析
        5.6.4 路网多供应站系统的负效应评价
    5.7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基于双层需求诱导模型的TESTS减负优化研究
    6.1 引言
    6.2 问题及假设
        6.2.1 问题的提出
        6.2.2 问题的假设
    6.3 双层需求诱导模型设计
        6.3.1 模型整体架构设计
        6.3.2 基于整体负效应极小化的上层决策模型
        6.3.3 基于优化个体目标选择的下层需求诱导模型
    6.4 求解算法及实验模型设计
        6.4.1 两阶段遗传算法设计
        6.4.2 实验模型及运行规则设计
    6.5 模型实验及分析
        6.5.1 实验参数设置
        6.5.2 模型及算法的有效性分析
        6.5.3 负效应抑制效果分析
    6.6 基于双层需求诱导系统的TESTS管理应用设计
        6.6.1 系统的功能设计
        6.6.2 系统的构成设计
        6.6.3 实施建议
    6.7 本章小节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10)招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1.3.1 论文研究目标及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知识与技术
    2.1 大型网站技术架构
        2.1.1 大型网站的特点及核心架构要素
        2.1.2 反向代理负载均衡技术Nginx
        2.1.3 一致性哈希算法
        2.1.4 B/S模式
        2.1.5 MVC模式和三层架构
    2.2 基于内容的推荐技术
    2.3 时间因子
    2.4 特征的预处理
        2.4.1 数据清洗
        2.4.2 数据规范化
    2.5 推荐系统评价指标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招聘系统的需求分析
    3.1 招聘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分析
        3.1.1 面向求职者的求职网站需求分析
        3.1.2 面向HR的企业招聘系统需求分析
    3.2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招聘系统的设计
    4.1 招聘系统的架构设计
    4.2 功能结构设计
        4.2.1 求职网站的功能结构设计
        4.2.2 企业招聘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
    4.3 数据库设计
        4.3.1 数据库设计原则
        4.3.2 数据库概念设计
        4.3.3 数据库逻辑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招聘系统的推荐算法研究
    5.1 集成特征匹配度计算模型
        5.1.1 特征选择
        5.1.2 特征匹配度
    5.2 基于用户行为时间因子的匹配度模型构建
    5.3 实验验证
        5.3.1 实验步骤
        5.3.2 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节
第6章 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6.1 系统开发环境
    6.2 系统功能实现
        6.2.1 通用功能的实现
        6.2.2 求职网站的信息管理模块的实现
        6.2.3 职位相关功能模块的实现
        6.2.4 简历投递相关功能的实现
        6.2.5 企业充值功能的实现
        6.2.6 求职者积分提现功能的实现
        6.2.7 企业人才挖掘模块的实现
        6.2.8 推荐功能的实现
        6.2.9 其他功能的界面展示图
    6.3 系统测试
        6.3.1 测试环境
        6.3.2 系统功能测试
        6.3.3 系统性能测试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城市交通状态图形化描述与交通供求关系类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知识图谱的城市交通出行大数据分析及应用[D]. 邱倩倩.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2]基于大数据的齐鲁交通车主服务流程再造研究[D]. 王玉胜. 山东大学, 2020(05)
  • [3]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演化格局及空间管控研究[D]. 敬博. 西北大学, 2020
  • [4]基于元模型的铁路线路数据编辑工具设计与实现[D]. 宋刚.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共享单车需求量预测及调度优化算法的研究与应用[D]. 张徐. 江苏大学, 2020(02)
  • [6]铁路物流基地综合信息系统总体设计及集装箱场站智能化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 徐剑.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7]杭州市住宅地价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沈佳慧.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8]基于系统动力的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研究[D]. 刘树鹏. 天津大学, 2019(01)
  • [9]城市交通能源供应终端系统负效应分析与减负优化研究[D]. 吕奇光.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5)
  • [10]招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黄中毓.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城市交通状况图解说明及交通供需类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