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

包头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

一、包头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撒多文[1](2021)在《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营养品质变化特征与真菌群落结构研究》文中提出苜蓿被誉为“牧草之王”,在畜牧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盐碱地发展苜蓿产业符合国家草牧业发展战略,由于缺乏系统的盐碱地苜蓿加工理论和技术,生产的苜蓿产品难以满足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因此,开展盐碱地苜蓿加工理论研究十分必要。论文以轻度(LS,含盐量1.66‰,碱化度2.60%)、中度(MS,含盐量2.33‰,碱化度3.09%)、重度(HS,含盐量4.33‰,碱化度8.02%)盐碱地和非盐碱地(CK,含盐量0.91‰,碱化度1.74%)种植的“中苜3号”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对盐碱地现蕾期紫花苜蓿茎叶结构、生理特征、营养品质、真菌群落结构的差异性和干燥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影响盐碱地紫花苜蓿营养品质的关键因子,为盐碱地紫花苜蓿加工调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土壤盐碱化可导致紫花苜蓿叶片上表皮蜡质层和茎皮层增厚,不利于苜蓿水分散失。轻度盐碱地能够显着提高紫花苜蓿呼吸速率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P<0.05),中度、重度盐碱地对紫花苜蓿蒸腾速率(Tr)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干燥过程中(0~34h),盐碱地紫花苜蓿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呈下降趋势;32 h蒸腾作用停止,在34 h时气孔关闭;盐碱化程度越高,紫花苜蓿干燥速率、呼吸速率、Tr越低。(2)土壤盐碱化可影响紫花苜蓿生长过程中营养物质的积累,粗蛋白(CP)比对照平均增加了0.40%,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比对照平均降低了0.53%、1.24%,重度盐碱地紫花苜蓿CP含量为20.67%,相对饲用价值(RFV)为146.00,其营养品质高于轻度和中度盐碱地。干燥过程中(0~34h),盐碱化程度、干燥时间及两因素的互作效应对紫花苜蓿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差异极显着(P<0.01),干燥到34 h,轻度盐碱地紫花苜蓿营养品质最高,CP含量为22.00%,RFV为157.67。(3)盐碱地苜蓿真菌群落隶属于3个真菌门345个真菌属,隐球菌属(Cryptococcus)、链格孢属(Alternaria)为优势菌群,链格孢属具有一定的耐盐碱性。干燥过程中(0~34h),盐碱地紫花苜蓿真菌属的丰度值减小,多样性降低;霉变风险由低到高顺序为:中度盐碱地<轻度盐碱地<重度盐碱地。(4)通过综合分析得出,在干燥过程中(0~34 h),盐碱地紫花苜蓿茎叶结构、呼吸作用及真菌群落结构变化对其营养品质影响较大,关键因子为叶片气孔面积、含水量(MC)、气孔导度(Gs),汉纳酵母属(Hannaella)及链格孢属。

左天宇[2](2020)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供需预测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我国的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发展原则,着力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调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质量、效率、动力的“三大变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人才资源的重要性引起社会广泛共识。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工业基地,在本世纪初的前十年,较好的资源禀赋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但也出现环境破坏、发展动力不足、新旧动能转化困难、人才资源匮乏等问题。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还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一定要把握住科技人才资源发展这一关键问题,有重点的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为内蒙古的高质量发展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本文在系统的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后,结合内蒙古区域特点,建立包括经济活力、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六个维度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内蒙古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计算结果显示2009-2018年内蒙古发展质量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发展质量整体不高,其中创新发展维度在内蒙古的发展质量提升中占较大比重。通过测算各个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与科技人才资源的相关度,结合内蒙古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高质量发展对科技人才资源的影响。建立高质量发展对科技人才资源的需求预测模型,通过数据分析将四川省设为高质量发展地区,对内蒙古和四川省高质量发展所需求的科技人才资源数量和结构运用组合预测模型进行测算。结合内蒙古现阶段科技人才资源在总量、学历结构、部门结构、投入和产出的供给现状与高质量发展对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需求进行供需分析,得出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在总量和结构上的供需缺口,找到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在总量和结构中与高质量发展地区存在的差距。体现在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规模较小、科技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和科技人才投入与产出偏低等问题上。为提升内蒙古区域发展质量,要加大科技人才投入、创新科技人才开发的新理念、优化人才结构、改善人才的发展机制以及合理的引导科技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促进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的发展壮大,为内蒙古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刘毅[3](2020)在《内蒙古盟市经济效率测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这些优势逐渐消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从投入产出的角度高质量发展就是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发展。因此我国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提高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内蒙古作为边疆民族地区,曾连续8年创下增速全国第一的奇迹,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究其原因,经济效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以经济效率为研究对象,测度内蒙古12个盟市经济效率的变动情况,分析内蒙古各盟市经济效率的高低及影响经济效率的因素,提出提高经济效率的对策建议,以期能推动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采用目前广泛使用的数据包络分析法来测度内蒙古12个盟市的经济效率。构建以劳动、资本、能源、土地为投入指标,以GDP为产出指标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运用DEA模型对内蒙古12个盟市进行静态经济效率的评价,得到不同年份各盟市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大小。对综合效率较低的盟市要素调整幅度进行计算,以对未来要素投入规模给出参考。其次运用Malmquist指数,计算内蒙古12盟市2009-2017年经济效率的动态变化指数,得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指数,并对其进行分解。本文选取2009/2013/2017三个年份对12个盟市的静态经济效率进行了测度分析。2009年12盟市平均综合效率为0.920,规模效率拉低了综合效率值。有四个盟市达到了DEA相对有效状态。2013年各盟市平均效率值下降为0.899,且只有呼和浩特和鄂尔多斯处于相对有效状态,其他盟市均处于弱DEA有效。2017年12盟市平均综合效率继续下降为0.780,是近几年效率值最低的一年,是规模效率的大幅降低拉低了整体效率值,且有五个盟市的效率值在0.6-0.8之间,处于弱有效状态,阿拉善盟的经济发展相对无效。通过Malmquist指数计算了2009-2017年间动态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并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动和技术变动两个指数。九年间年均全要素生产率增加0.9%,技术效率降低,技术进步率提高。有八个盟市的年均全要素生产率是提高的,其余四个盟市为下降,导致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的降低,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各种投入要素没有实现最大产能,对技术的利用能力并没有提高。综合静态和动态经济效率的测度分析,各盟市应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延长产业链条、通过调整空间结构集中集聚发展;提高资本和能源利用效率,打破行政壁垒提高要素流动;最重要的是走创新发展之路,提高科技贡献水平,提高经济效率,走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郝伟明[4](2020)在《包头市农村发展质量的评价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显着成效、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之后,国家开始对农村发展政策倾斜,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援农村。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方案中就可以看出,国务院组建农业农村部,不再保留农业部。“农村”二字并非简单加入,组建农业农村部是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农业产量逐年提升,而农村地区发展质量的含义不仅于此,更应重视数量和质量同时发展的过程,以及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等多方面的同时发展。由于农村地区之间各种条件相差较大,农村地区发展模式也各不相同,习近平同志关于农业方面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导鼓励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农村部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乡村布局、土地利用、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谋划,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足可以看出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在提高农村发展质量上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村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指标还包括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上所列都是农村发展质量比较重要的方面。文章以包头市9个旗县区为例,以时间为轴进行纵向比较、地区之间进行横向研究,希望对促进农村地区发展质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政府部门针对农业方面作出有效政策提供一定的帮助。文章从当前包头市农村发展状况出发,对农村、发展质量以及农村发展质量的含义进行深刻剖析,从农村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农业生产水平、区域社会发展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四个方面比较系统的构建了农村地区发展质量指标评价体系。选取包头市农业发展10年的指标数据进行纵向分析,得出包头市农村发展质量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又选取包头市9个旗县区的数据进行横向比较,结论为包头市农村地区发展质量存在着区域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整体来看,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地势平整,农牧业资源丰富,拥有大面积的天然草牧场和耕地,以及包头市的固阳县、青山区、昆都仑区、东河区农村发展质量较高,其他旗县区农村发展质量较低。通过对农村发展现状分析,找出影响包头市农村发展质量的因素,为包头市农村地区以及和包头市农村地区类似的农村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张建锋[5](2019)在《环境材料与植物对矿区土壤重金属迁移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成为我国环境治理的重要方面。本文以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矿区土壤-植物系统调查,分析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和形态分布特征,评价了生态风险状况;针对该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采用乡土植物小叶锦鸡儿、紫花苜蓿和黑麦草开展了连续2年盆栽植物修复试验,研究微生物菌肥和富里酸两种环境材料对土壤重金属迁移的影响效果,筛选出环境材料的最佳修复用量参数;通过田间组块试验,研究环境材料联合灌草植物对矿区污染土壤重金属迁移的协同效果。为我国矿区土壤修复理论和实践提供一定参考。(1)白云鄂博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元素为Pb、Cu、Zn、Mn、Ni和As,其中Pb、As超过了国家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未超过风险管制值;作为其它污染物类,Cu、Zn和Ni高于风险筛选值,均存在污染风险。主矿、东矿、尾矿库和排土场均为重度污染区,其中Pb、Zn为重度污染,Cu和Ni中度污染,As为轻微污染,Mn含量较高也可作为主要污染物;Pb、Zn和Mn主要以残渣态和可还原态分布,Cu、Cr、Ni和As形态以残渣态为主。土壤有机质、速效NPK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较低,肥力较贫瘠。(2)矿区植被调查主要记录了 24种适生植物,以菊科为主,占物种总数的45.83%。不同植物地上部对重金属富集能力存在一定差异,蒙古莸、苍耳、沙冬青、芨芨草和草原霞草地上部分别对Pb、Cu、Zn、Mn和Ni富集能力较强,多数适生植物转运能力较强,可作为该矿区对上述5种重金属的适生植物修复材料。(3)通过连续2年盆栽试验探讨了微生物菌肥、富里酸两种环境材料联合植物对两种矿区污染土壤重金属迁移的影响及效果。矿区重金属污染土与植生土按1:1配置下进行植物修复效果较好,修复2年后,1:1配置土中Pb、Cu、Zn、Mn和Ni最快分别由修复前 1054.00、253.70、2440.00、7864.00 和 472.50mg/kg 降至 511.89、128.56、1271.16、5567.12和228.58mg/kg;两种环境材料单一和同时添加下,联合小叶锦鸡儿、紫花苜蓿和黑麦草修复对土壤中5种重金属迁移效果均较好,紫花苜蓿修复 2 年对 Pb、Cu、Zn、Mn 和 Ni 累积量最高分别为 11658.72、3159.77、31142.10、40863.84 和 6500.09μg/pot;单施中,添加(B5)100g/pot 或(B5)200g/m2 的微生物菌肥分别联合3种植物对5种重金属降低效率及萃取量整体较高,F3(150mg/L)的富里酸分别联合3种植物对5种重金属降低效率及萃取量整体较高:整体上混施比单施联合植物效果较好,100g/pot B+100mg/LF(T6)或 200g/m2B+100mg/LF(T6),即BF高浓度+FA中浓度,联合植物对污染土壤重金属迁移的影响效果较好。(4)通过连续2年盆栽试验研究了两种环境材料单施、混施及其与3种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土壤肥力变化特征。两种配置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均随时间延长而提高,矿区重金属污染土与植生土按1:2配置下土壤综合肥力指数略高;混施效果明显,同时添加微生物菌肥和富里酸联合紫花苜蓿对矿区重金属污染土与植生土按土壤质量1:1和1:2配置土壤修复2年后,IFI分别较高为82.87、142.61,土壤肥力均由Ⅳ级变为Ⅱ级,土壤肥力状况良好;土壤pH随时间延长整体上出现降低,有机质、速效NPK随修复时间增加明显提高;混施中T5、T6处理下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增加明显,紫花苜蓿修复下整体提高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较高;修复2年内,添加两种环境材料后,T5和T6处理下整体上明显促进3种植物生长。(5)灌草协同修复模式下田间组块试验效果可知,同时添加(200g/m2 BF+100mg/LFA)(T6)的微生物菌肥和富里酸与灌草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灌草修复2季地上部、总干重明显增加;土壤中5种重金属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Pb、Zn去除效果较好,平均降低率分别为37.32、35.74%;5种重金属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表现为残渣态和可氧化态向可还原态、弱酸提取态转化;修复2季后的灌草体内5种重金属含量明显提高,Pb、Zn和Mn灌草地上部重金属平均含量较高。(200g/m2 BF+100mg/L FA)(T6)处理下每平方米灌草地上部对5种重金属平均总吸收量约为590.09mg/季。

刘宇笛[6](2019)在《内蒙古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但是人们的高需求和有限的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提高资源利用率成为唯一的解决方案,即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因此,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内蒙古是国内粮食产区的重要来源地之一,对于我国粮食安全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国家统计的相关数据显示,该地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位列全国第5,总产量居全国前10位。本文立足于内蒙古农业有关的数据和资料,对该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加以量化和研究,并对其关键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究,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的大致框架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对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介绍了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然后,对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加以解释,并介绍了四种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本文主要运用的就是其中的DEA-Malmquist指数方法。第二部分为第三章和第四章。这一部本首先对内蒙古近年来农业有关的数据和资料加以收集,并针对农林牧渔等方面介绍了该区的农业发展概况。然后,对内蒙古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加以研究,分别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结果进行分析:动态方面,从内蒙古整体、三个区域划分及12盟市三个角度对2001-2017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分析;静态方面,对2017年内蒙古农业投入产出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进行分解分析。最后,基于tobit模型度量了影响内蒙古农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因素所在。同时,指出单个指标对其影响的大小以及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进而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第三部分为第五章,即结论和建议部分。根据前面四个章节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产业结构、农业结构调整系数、人均财政支农支出和城镇化率对农业全要素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产生正向作用。并且这四个变量均对农业纯技术效率的影响最大;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次之;对农业规模效率的影响最小。农业劳动力投入对农业全要素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产生负向作用。并且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最大;对农业纯技术效率的影响次之;对农业规模效率的影响最小。

赵福顺[7](2019)在《推动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未来几年,是中国决战、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实现城乡关系融合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标志着我国城乡之间已进入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但理论和实践表明,当前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和阻碍城乡关系融合发展的因素。因此,中央和内蒙古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财税政策,为更有效地推动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内蒙古乡村振兴的有效实施路径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空间、生态、文化、经济等宏观方面的融合,更是城乡之间市场要素的自由、融合发展。城乡政策实施成效如何,政策应如何加以完善都是应研究的重大问题,我们需要在不断摸索中前进,根据实际情况逐渐优化、完善现行的财税政策。本文在上述研究背景下,立足内蒙古地区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以相关理论为支撑,通过相关数据的整合、分析,发现现行财税政策在推动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方面成效显着,并且文中运用一系列数据、图表从城乡经济发展、城乡社会事业、城乡居民生活、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四个方面对显现的成效进行了分析、阐述。同时,在梳理和总结相关财税政策的基础上,建立了财税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将体系划分为1个目标层、3个中间层和17个决策层;其次,通过因子分析法筛选出每个子系统主要影响因子,并结合熵值法计算出内蒙古12盟市在城乡经济、城乡社会事业、城乡生活三方面及综合的融合指数,进而对城乡融合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内蒙古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东、中、西部区域发展不均衡,农牧民收入有待提高,农牧民医疗卫生、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等问题。这反映出了现行实施的财税政策在扶持区域均衡发展、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政策的契合度和力度等方面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融合发展的进行。因此,根据实证分析和政策梳理所得结果,因势利导,以国外发达国家实施财税政策支持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进经验及启示为基础,从完善区域均衡发展财税政策、加大城乡融合财政扶持力度、提高政策的契合度和力度等方面对现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财税政策进行完善。为构建更加适合内蒙古实际的、更有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江琴[8](2019)在《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改造战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民生国计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7年10月18日召开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再次将“三农”问题提到一个全党、全民关注的高度。作为人口接近14亿的发展中大国,尽管国内生产总值所体现的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依然相当突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全面把握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所体现的区域性、民族性、传统性、封闭性和低效性特征,冷静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在区位、制度、产业、人力资本、资金投入各方面的现实困境,系统研究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改造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路径,对于有效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总量增加与社会文化进步、不断缩小与东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战略意义。本文以传统农业改造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农业发展阶段论、农业资源互补论、农业规模经济理论以及农业产业化理论,以传统农业改造为研究主题,以西部民族八省区为研究目标,客观判断西部民族八省区传统农业发展现状、基本特点,全面剖析西部民族八省区传统农业发展困境,探索构建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改造战略体系,明确提出包括战略框架、制度安排以及战略路径的研究思想,为西部民族地区各个组织与主体进行传统农业改造提出决策咨询和政策指引。本文研究基本结论如下:(一)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发展态势缓慢。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虽整体上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因其农业发展独有的区域性、民族性、传统性、封闭性、低效性,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发展仍呈现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业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现代理念缺乏、农业管理水平滞后的缓慢态势。(二)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发展困境重重。深度分析西部民族八省区传统农业发展现状,发掘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演变基本态势缓慢的背后,存在着区位、制度、产业、人力资本、资金投入等五大制约困境。(三)构建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改造框架。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改造应探索构建以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倡议、脱贫攻坚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以及特色小城镇建设为战略背景,以促成产业兴旺、人才回流、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组织有效为战略目标,以探索特色农业主导、干旱地区节水、龙头企业引领、技术创新支持、人力投资推动的传统农业改造战略模式为战略重点的战略框架。(四)探索民族地区传统农业改造制度安排。结合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发展面临的制度问题,提出以探索土地制度和改革户籍制度为前提、以创新教育培训制度为重点、以强化社会保障制度为支撑的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发展特色制度安排。(五)明确民族地区传统农业改造战略路径。通过深度剖析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发展基本态势和主要困境,从改善西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加大西部民族地区人力投资、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科技进步、培育西部民族地区龙头企业、完善西部民族地区微观组织五个方面展开明确具体战略路径。

张永军[9](2014)在《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改善,贫困人口大幅下降,然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逐渐拉大,已成为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内蒙古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自治区东西部、不同盟市、不同收入群体、不同旗县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逐步拉大趋势,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由1978年的2.3:1扩大到2012年的3.04: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对于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必须加以高度重视。缩小内蒙古城乡间居民收入的差距,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依据相关统计数据,借助于回归分析、线性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即1978-2012年35年间内蒙古范围内城和乡之间居民收入总体变化基本情况、呈现的阶段性特征、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并根据经济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分别研究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所呈现的不同特点,借助于EVIEWS软件模型,通过对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因素,并根据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从转变发展方式、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本文始终以结合内蒙古资源型、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为宗旨,在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些对策建议已被内蒙古居民收入分配意见所采纳,但在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制度安排上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作更深一步的探讨。本文创新之处于横跨35年时间,以发展阶段为横轴,以内蒙古范围内城镇居民和农牧民变动为纵轴,对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分析,能够全景展示内蒙古改革开放以来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变动情况。同时,在比较分析过程中,以内蒙古人均GDP进入1万美元为分界线,与同等人均GDP水平的其它省区,以新的视角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影响内蒙古城和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的深层次原因,并加以佐证。

孙雪鹿[10](2014)在《生态环境约束下包头市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向平稳发展过渡,资源环境和问题也愈加突显。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已经势在必行,协调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之间的关系促进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持续进步的主要问题。而对于资源富集型城市,在整体经济波动状况下经济发展与对应的环境能源问题压力更大。所以,资源型城市如何在环境压力约束下进行产业升级与调整已经成为当下各界越来越关注的课题。包头市“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在环境资源制约下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这对包头市未来发展指引了方向,即要在生态城市建设下进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包头市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在生态环境制约与要求下,对资源型城市包头市主导产业选择及其发展问题进行探究,提出未来产业升级的对策。以包头市的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与集群化发展作为突破点为包头市在环境约束下进行产业升级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为资源富集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借鉴。本文在对生态城市和产业升级相关理论进行评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包头市生态环境和产业结构现状,阐述生态城市建设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因为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用因素分解法阐述两者因果关系,以此证明产业结构是影响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就优化产业结构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论证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其次阐述了主导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对策。全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对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分析陈述;第二部分主要是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分别对生态环境及生态城市、产业升级、主导产业选择及产业集群理论几个方面进行了国内外理论综述;第三部分是对包头市生态环境和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主要方面包括大气、水环境、固体废气物和能源消耗所体现的生态环境状况和三大产业结构及工业内部产业现状;第四部分通过建立三大产业和工业内部能源消耗模型对生态城市建设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第五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通过因子分析法对包头市工业主导产业选择进行了实证研究,其中选取了工业内部19个产业、5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综合评价各个产业,并最终确定了8个主导产业作为包头市以后重点发展方向,分别是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采选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此实证结论与包头市政府的“十二五”规划坚持重点发展的产业吻合度较高;第六部分是在第五部分主导产业选择的前提下,对包头市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的进行了选择研究,主要阐述了包头市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并对包头市产业集群进行了SWOT分析,最后提出对策建议。

二、包头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包头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营养品质变化特征与真菌群落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盐碱地资源概况
    1.3 国内外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1.3.1 国外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1.3.2 国内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1.4 盐碱地苜蓿研究现状
        1.4.1 盐碱地苜蓿茎叶解剖结构研究
        1.4.2 盐碱地苜蓿生理特征研究
        1.4.3 盐碱胁迫对苜蓿营养物质的影响
    1.5 苜蓿干草调制生理特性和营养物质研究
        1.5.1 苜蓿干草调制过程中生理特征研究
        1.5.2 苜蓿干草调制过程中营养物质研究
    1.6 苜蓿附着微生物研究
    1.7 苜蓿大田收获技术研究及干草品质评定标准
        1.7.1 苜蓿大田收获技术
        1.7.2 苜蓿刈后田间干燥技术
        1.7.3 苜蓿干草品质评定标准
    1.8 研究目的和意义
    1.9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9.1 研究内容
        1.9.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气候
        2.1.2 天气情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茎叶结构变化研究
        2.3.2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生理特征动态变化研究
        2.3.3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营养品质动态变化研究
        2.3.4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真菌群落动态变化研究
    2.4 测定方法
        2.4.1 电镜结构样片制作和观测方法
        2.4.2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2.4.3 营养指标测定方法
        2.4.4 真菌多样性测试方法
    2.5 数据处理
        2.5.1 数据整理
        2.5.2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茎叶结构变化
        3.1.1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叶结构的变化
        3.1.2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茎结构的变化
        3.1.3 紫花苜蓿茎叶结构与土壤盐碱化程度的对应关系
    3.2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生理特征动态变化
        3.2.1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含水量的变化
        3.2.2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呼吸速率的变化
        3.2.3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气孔导度的变化
        3.2.4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3.2.5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蒸腾速率的变化
        3.2.6 紫花苜蓿生理特征与土壤盐碱化程度的对应关系
    3.3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营养品质动态变化
        3.3.1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变化及对应关系
        3.3.2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粗纤维含量变化及对应关系
        3.3.3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及对应关系
        3.3.4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脂肪含量变化及对应关系
        3.3.5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粗灰分和矿物质含量变化及对应关系
        3.3.6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相对饲用价值的变化
        3.3.7 盐碱地紫花苜蓿营养指标的整体关联分析
        3.3.8 盐碱地紫花苜蓿营养品质评价
    3.4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真菌群落动态变化
        3.4.1 盐碱地紫花苜蓿真菌Alpha多样性分析
        3.4.2 盐碱地紫花苜蓿真菌群落组成
        3.4.3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真菌群落的变化
        3.4.4 盐碱地紫花苜蓿真菌生态功能群分析
        3.4.5 盐碱地紫花苜蓿真菌霉变风险评价
    3.5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营养品质变化影响因子分析
        3.5.1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茎叶结构变化对主要营养物质的影响
        3.5.2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生理特征变化对主要营养物质的影响
        3.5.3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对主要营养物质的影响
        3.5.4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影响营养品质的因子综合分析
4 讨论
    4.1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茎叶结构变化规律的探讨
    4.2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生理特征变化规律的探讨
        4.2.1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含水量及干燥速率变化
        4.2.2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生理特征变化
    4.3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刈割后干燥过程中营养品质变化规律探讨
        4.3.1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蛋白质变化
        4.3.2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纤维变化
        4.3.3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变化
        4.3.4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粗脂肪和脂肪酸变化
        4.3.5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粗灰分和矿物质变化
        4.3.6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营养品质评价
    4.4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后干燥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探讨
    4.5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影响营养品质关键因子探讨
5 结论
6 创新点
7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供需预测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文献述评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研究方法
        2.研究框架
    (四)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1.可能的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高质量发展
        2.科技人才资源
        3.科技人才资源开发
    (二)理论基础
        1.人力资本理论
        2.人才学理论
三、高质量发展对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需求分析
    (一)高质量发展对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的影响
        1.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内蒙古发展质量综合评价
        3.内蒙古高质量发展与科技人才资源相关性分析
        4.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对科技人才资源影响分析
    (二)科技人才资源需求预测模型的构建
        1.灰色预测模型的构建
        2.回归预测模型的构建
        3.组合预测模型的构建
    (三)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对科技人才资源需求预测
        1.样本的选择和数据收集
        2.高质量发展地区的选择
        3.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科技人才资源预测
        4.基于回归预测模型的科技人才资源预测
        5.基于组合预测模型的科技人才资源预测
四、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供给现状
    (一)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供给现状
        1.科技人才资源政策分析
        2.科技人才资源供给总量分析
        3.科技人才资源部门结构分析
        4.科技人才资源学历结构分析
        5.科技人才资源投入分析
        6.科技人才资源产出分析
    (二)高质量发展对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供需矛盾分析
        1.高质量发展对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总量供求缺口分析
        2.高质量发展对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学历结构供求缺口分析
        3.高质量发展对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部门结构供求缺口分析
五、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供需矛盾及成因分析
    (一)科技人才资源发展主要问题
        1.科技人才资源总量较小,高层次科技人才数量不足
        2.科技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
        3.科技人才资源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匹配
        4.科技人才资源投入不足,产出效率偏低
    (二)科技人才资源发展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1.科技人才资源的投入不足
        2.人才发展观念落后
        3.人才发展环境吸引力低
        4.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
六、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培养对策建议
    (一)创新科技人才资源开发的工作理念
        1.加大科技人才投入,完善科技人才投入机制
        2.创新科技人才资源开发理念
    (二)优化人才结构,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1.创新人才的引进机制
        2.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3.深化产学研机制,提高科技产出
    (三)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
        1.改进科技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
        2.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
        3.建立科技人才储备制度
    (四)引导科技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流动
        1.合理配置科技人才资源
        2.引导科技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攻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3)内蒙古盟市经济效率测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2.国内文献综述
        3.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2.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经济高质量发展
        2.盟市经济效率
        3.技术效率
    (二)相关理论基础
        1.新经济增长理论
        2.创新驱动理论
三、内蒙古各盟市资源与经济发展现状
    (一)内蒙古各盟市资源概况
        1.人力资源
        2.科技资源
    (二)内蒙古各盟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1.经济规模
        2.产业结构
四、内蒙古盟市静态经济效率测度
    (一)研究方法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三)测算结果分析
        1.2009 年内蒙古盟市经济效率分析
        2.2013 年内蒙古盟市经济效率分析
        3.2017 年内蒙古盟市经济效率分析
五、内蒙古盟市经济效率动态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测度结果分析
        1.各盟市年均生产率指数及分解
        2.逐年生产率指数及分解
六、提升内蒙古盟市经济效率的对策建议
    (一)推动产业转型,延长产业链条,培植产业集群
    (二)调整空间结构,集中集聚发展,发挥规模效应
    (三)打破行政壁垒,提高要素流动配置效率
    (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水平
    (五)加强项目策划,提高资金使用水平
    (六)实施创新驱动,提高科技贡献水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包头市农村发展质量的评价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综述小结
    2.4 概念界定
        2.4.1 农村地区的界定
        2.4.2 发展质量的界定
        2.4.3 农村发展质量的界定
3 包头市农村发展现状
    3.1 包头市区域概况
    3.2 包头市农业基本情况介绍
    3.3 2018年包头市农村发展质量与内蒙古其他盟市的比较
    3.4 2009年-2018年包头市农业发展水平
    3.5 2016年包头市9个县旗区的农业发展水平情况
4 农村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农村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4.3 数据选取
    4.4 数据处理及评价方法选择
        4.4.1 数据标准化处理
        4.4.2 评价方法选择
5 包头市农村发展质量情况
    5.1 包头市农村发展质量评价:十年的动态情况
    5.2 包头市9个旗县区农村发展质量评价
6 包头市农村地区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自然禀赋与历史背景
    6.2 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
    6.3 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情况
    6.4 政策的倾斜
7 结论及建议
    7.1 相关结论
    7.2 相关建议
        7.2.1 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完善提高农业生产力
        7.2.2 采取切实可行措施确保公众分享发展成果
        7.2.3 重视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提升农业用地使用效率
        7.2.4 构建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动
        7.2.5 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让农村地区经济结构产生质的变化
    7.3 本文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环境材料与植物对矿区土壤重金属迁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及进展
    1.1 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研究进展
        1.1.1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国内外现状
        1.1.2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主要技术
        1.1.3 植物修复机理
        1.1.4 矿山生态修复土壤改良
        1.1.5 重金属土壤修复技术存在的问题
    1.2 环境修复材料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微生物菌肥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腐殖酸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
        2.1.2 重金属污染土壤适生植物筛选
        2.1.3 环境材料与植物对污染土壤重金属迁移的影响效果
        2.1.4 环境材料与植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改良效果影响
        2.1.5 环境材料与灌草协同对污染土壤重金属迁移效果分析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药品与仪器
    2.3 研究方法
        2.3.1 土壤样品测定方法
        2.3.2 植物样品测定方法
        2.3.3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与标准
        2.3.4 土壤肥力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
        2.3.5 数据处理方法
    2.4 技术路线图
3 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及肥力状况调查与评价
    3.1 采样区概况与样品采集
    3.2 污染特征分析
    3.3 形态分布特征
    3.4 污染评价
        3.4.1 环境质量评价
        3.4.2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3.4.3 形态污染风险评价
    3.5 污染空间分析
        3.5.1 重金属浓度分析
        3.5.2 综合污染指数分析
    3.6 土壤肥力评价
        3.6.1 理化性质分析
        3.6.2 肥力综合评价
    3.7 重金属形态和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
    3.8 小结与讨论
        3.8.1 矿区土壤环境及肥力小结
        3.8.2 矿区土壤环境及肥力讨论
4 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主要适生植物筛选
    4.1 植物调查与样品采集
    4.2 植物种类组成与生物量
    4.3 适生植物根际土壤重金属含量
    4.4 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与累积量
        4.4.1 植物地上与地下部重金属含量
        4.4.2 植物地上部金属总累积量
    4.5 植物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
    4.6 小结与讨论
        4.6.1 矿区选择性富集较高的适生植物筛选小结
        4.6.2 矿区选择性富集较高的适生植物筛选讨论
5 微生物菌肥-植物对污染土壤重金属迁移效果分析
    5.1 试验设计
    5.2 对土壤重金属含量降低的影响
    5.3 对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影响
    5.4 对植物体内重金属吸收和累积量的影响
        5.4.1 植物地上部、根部重金属浓度
        5.4.2 植物地上部重金属累积量
    5.5 植物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
    5.6 小结与讨论
        5.6.1 微生物菌肥-植物对污染土壤重金属迁移效果小结
        5.6.2 微生物菌肥-植物对污染土壤重金属迁移效果讨论
6 富里酸-植物对污染土壤重金属迁移效果分析
    6.1 试验设计
    6.2 对土壤重金属含量降低的影响
    6.3 对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影响
    6.4 对植物体内重金属吸收和累积量的影响
        6.4.1 植物地上部和根部重金属浓度
        6.4.2 植物地上部重金属累积量
    6.5 植物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
    6.6 小结与讨论
        6.6.1 富里酸-植物对污染土壤重金属迁移效果小结
        6.6.2 富里酸-植物对污染土壤重金属迁移效果讨论
7 微生物菌肥-富里酸-植物对污染土壤重金属迁移效果分析
    7.1 试验设计
    7.2 对土壤重金属含量降低的影响
    7.3 对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影响
    7.4 对植物体内重金属吸收和累积量的影响
        7.4.1 植物地上部和根部重金属浓度
        7.4.2 植物地上部重金属累积量
    7.5 植物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
    7.6 环境材料-植物对污染土壤重金属迁移影响效果综合分析
    7.7 小结与讨论
        7.7.1 微生物菌肥-富里酸-植物对污染土壤重金属迁移效果小结
        7.7.2 微生物菌肥-富里酸-植物对污染土壤重金属迁移效果讨论
8 环境材料-植物联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改良效果研究
    8.1 试验设计
    8.2 修复土壤肥力评价
        8.2.1 修复1年土壤肥力评价
        8.2.2 修复2年土壤肥力评价
        8.2.3 土壤肥力指标的动态变化
    8.3 修复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分析
        8.3.1 修复1年土壤微生物数量
        8.3.2 修复2年土壤微生物数量
        8.3.3 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幅变化
    8.4 各修复处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8.4.1 修复1年植物生长状况
        8.4.2 修复2年植物生长状况
    8.5 环境材料改良矿区土壤肥力-植物综合影响分析
    8.6 小结与讨论
        8.6.1 环境材料-植物联合改良效果小结
        8.6.2 环境材料-植物联合改良效果讨论
9 环境材料与灌草协同对矿区污染土壤重金属迁移效果研究
    9.1 试验设计
    9.2 对灌草生物量的影响
    9.3 对土壤重金属降低率的影响
    9.4 对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影响
    9.5 灌草体内重金属含量与总吸收量
    9.6 小结与讨论
        9.6.1 环境材料与灌草协同迁移影响效果小结
        9.6.2 环境材料与灌草协同迁移影响效果讨论
10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植物收获后利用建议
    10.4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内蒙古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经济增长理论
        2.1.2 全要素生产率(TFP)理论
        2.1.3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简介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研究动态
        2.2.2 国内研究动态
第3章 内蒙古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3.1 内蒙古农业发展现状
        3.1.1 农业总产值及其结构变动分析
        3.1.2 农业产品产出变化情况分析
        3.1.3 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变化情况分析
    3.2 方法选择及模型的构建
        3.2.1 模型介绍
        3.2.2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变量说明
    3.3 内蒙古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
        3.3.1 2001-2017 年内蒙古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效率评价
        3.3.2 内蒙古全要素生产率的静态效率评价——以2017 年为例
第4章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tobit模型介绍
    4.2 变量设定与数据来源
    4.3 tobit模型的构建
        4.3.1 tobit模型的设定
        4.3.2 面板数据检验
    4.4 模型的参数估计及结果分析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主要结论
        5.1.2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主要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坚持科技兴农促农
        5.2.2 完善财政支农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5.2.3 培养高质量人才,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
        5.2.4 缩小区域间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距
        5.2.5 引导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5.2.6 加快区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推动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1.1.2 城乡融合发展是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由之路
        1.1.3 财税政策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4 研究技术路线、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本文可能创新点及不足
        1.5.1 本文可能创新点
        1.5.2 本文不足之处
第2章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肇始与界定
        2.1.1 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融合发展
        2.1.2 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
    2.2 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
        2.2.1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
        2.2.2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2.3 城乡融合理论
        2.2.4 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财税政策及其显现的成效
    3.1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财税政策出台的背景
        3.1.1 中央政策出台的背景
        3.1.2 内蒙古政策出台的背景
    3.2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财税政策
        3.2.1 中央出台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财税政策
        3.2.2 内蒙古出台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财税政策
    3.3 财税政策推动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显现的成效
        3.3.1 城乡经济快速发展
        3.3.2 城乡社会事业全面提升
        3.3.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3.3.4 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推动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的财税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4.1 财税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城乡融合度的测定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4.1.3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
        4.1.4 评价方法
    4.2 实证结果分析
        4.2.1 相关数据的收集和预处理
        4.2.2 实证分析过程及结果
        4.2.3 实证结果分析
    4.3 现行推动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财税政策暴露出的问题
        4.3.1 扶持区域均衡发展的财税政策不完善
        4.3.2 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4.3.3 政策的契合度和力度不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财税政策经验借鉴
    5.1 国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财税政策
        5.1.1 美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财税政策
        5.1.2 德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财税政策
        5.1.3 日本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财税政策
        5.1.4 韩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财税政策
    5.2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财税政策的启示
        5.2.1 政策实施要长效化
        5.2.2 支农支牧政策要立法化
        5.2.3 城乡公共产品要实现均等化
        5.2.4 财政资金的扶持要实际化
        5.2.5 政策实施要动态化
        5.2.6 融资渠道要多元化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完善推动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6.1 完善扶持区域均衡发展的财税政策
        6.1.1 完善调节事权与财力的财税政策
        6.1.2 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6.1.3 有效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
    6.2 加大城乡融合财政扶持力度
        6.2.1 增加支农支牧投入力度
        6.2.2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6.2.3 提高城乡“交融”程度
    6.3 提高政策的契合度和力度
        6.3.1 政策定位“准”
        6.3.2 政策设计“精”
        6.3.3 政策执行“严”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改造战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主要创新
        1.3.2 不足之处
    1.4 基本结论与研究展望
        1.4.1 基本结论
        1.4.2 研究展望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西部民族地区
        2.1.2 传统农业
        2.1.3 传统农业改造
    2.2 基础理论
        2.2.1 改造传统农业思想
        2.2.2 农业发展阶段与资源互补论
        2.2.3 托达罗人口流动理论
        2.2.4 农业规模经济理论
        2.2.5 农业产业化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外研究综述
        2.3.2 国内研究综述
    2.4 理论与实践启示
3 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3.1 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发展历史线索
        3.1.1 解放前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
        3.1.2 1949-1978 年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
        3.1.3 1978-2000 年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
        3.1.4 2000-至今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
    3.2 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发展现状
        3.2.1 农业经济贡献
        3.2.2 农业产业结构
        3.2.3 农业生产水平
        3.2.4 农业创新能力
        3.2.5 农业现代理念
        3.2.6 农业管理水平
    3.3 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发展分析
        3.3.1 基础性评价指标选择
        3.3.2 体系构建和权重计算
        3.3.3 农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
        3.3.4 农业发展区域性分析
        3.3.5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3.4 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基本特点
        3.4.1 区域性
        3.4.2 民族性
        3.4.3 传统性
        3.4.4 封闭性
        3.4.5 低效性
4 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改造的主要困境
    4.1 区位困境
        4.1.1 地质地貌
        4.1.2 自然灾害
        4.1.3 区位条件
    4.2 制度困境
        4.2.1 土地制度
        4.2.2 户籍制度
        4.2.3 宗教文化制约
    4.3 产业困境
        4.3.1 农业技术水平低下
        4.3.2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4.3.3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4.4 人力资本困境
        4.4.1 总体发展水平低下
        4.4.2 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4.4.3 人力投资主体单一
    4.5 资金投入困境
        4.5.1 财政支农不足
        4.5.2 金融支撑不力
        4.5.3 社会援助不够
        4.5.4 内生能力缺乏
5 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改造的战略框架
    5.1 战略背景
        5.1.1 西部大开发战略
        5.1.2 “一带一路”倡议
        5.1.3 脱贫攻坚战略
        5.1.4 乡村振兴战略
        5.1.5 特色小城镇建设
    5.2 战略意义
        5.2.1 调整农业结构
        5.2.2 发展现代农业
        5.2.3 建设特色小城镇
        5.2.4 推动乡村振兴
        5.2.5 维护社会稳定
    5.3 战略目标
        5.3.1 产业目标
        5.3.2 人才目标
        5.3.3 文化目标
        5.3.4 生态目标
        5.3.5 组织目标
    5.4 战略模式
        5.4.1 特色农业主导型
        5.4.2 干旱地区节水型
        5.4.3 龙头企业引领型
        5.4.4 技术创新支持型
        5.4.5 人力投资推动型
6 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改造的特色制度安排
    6.1 探索西部民族地区土地制度
        6.1.1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6.1.2 探索土地资源配置制度
        6.1.3 摸索异区土地置换制度
    6.2 改革民族地区农民户籍制度
        6.2.1 探索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
        6.2.2 完善农民工就业保障制度
        6.2.3 促进自由流动与利益分配
    6.3 创新民族地区教育培训制度
        6.3.1 完善学前教育公共体系
        6.3.2 优化实施9+3 教育模式
        6.3.3 科学稳妥推行双语教育
        6.3.4 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力度
    6.4 强化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制度
        6.4.1 完善社会保险救助体系
        6.4.2 推进居民大病保险制度
        6.4.3 实施疾病应急救助制度
7 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改造的战略路径
    7.1 改善西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
        7.1.1 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7.1.2 强化电力基础设施
        7.1.3 加强通讯设施建设
        7.1.4 修复病险水利工程
        7.1.5 引入排污环卫设施
    7.2 加大西部民族地区人力投资
        7.2.1 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7.2.2 设立专项投资基金
        7.2.3 拓宽人力投资渠道
        7.2.4 优化人力投资结构
        7.2.5 提高人力就业保障
    7.3 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科技进步
        7.3.1 提高农技人员素质
        7.3.2 构建信息技术平台
        7.3.3 提高农业机械水平
        7.3.4 引进生物化学技术
        7.3.5 加强科技成果推广
    7.4 培育西部民族地区龙头企业
        7.4.1 科学确定龙头企业
        7.4.2 加大农业政策扶持
        7.4.3 加快产业基地建设
        7.4.4 加强企业招商引资
    7.5 完善西部民族地区微观组织
        7.5.1 创建微观管理组织体系
        7.5.2 推动微观技术组织创新
        7.5.3 促进微观金融组织发展
        7.5.4 扩大农业经纪人规模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框架和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图
        1.3.5 研究范围界定
        1.3.6 研究涉及主要指标和数据来源
    1.4 研究创新和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2 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2.1 1978年以来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回顾
        2.1.1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2.1.2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2.1.3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在全国的位次逐步前移
        2.1.4 城乡居民收入所占全国的比重逐步上升
    2.2 1978年以来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比较分析
        2.2.1 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分析
        2.2.2 全区范围内时间序列数据比较分析
        2.2.3 盟市地区截面数据的比较分析
        2.2.4 内蒙古东部和西部地区间截面数据的比较分析
        2.2.5 旗县地区截面数据的比较分析
        2.2.6 收入来源截面数据的比较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内蒙古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3.1 1978年以来内蒙古经济增长情况
        3.1.1 GDP总体水平不断提高
        3.1.2 人均GDP水平稳步提高
    3.2 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互动分析
        3.2.1 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增长情况
        3.2.2 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增长模型分析
    3.3 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统计分析
        3.3.1 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
        3.3.2 方法选取
        3.3.3 平稳性检验
    3.4 本章小结
4 内蒙古产业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4.1 产业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相互关系
        4.1.1 产业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用机理
        4.1.2 我国产业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相互关系
    4.2 内蒙古产业结构变动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分析
        4.2.1 指标选取
        4.2.2 模型建立
        4.2.3 回归方程
    4.3 本章小结
5 内蒙古财政支出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5.1 财政支出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
        5.1.1 财政支出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用机理
        5.1.2 我国财政支出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
    5.2 内蒙古财政支出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5.2.1 内蒙古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特点
        5.2.2 模型构建
        5.2.3 模型判断
    5.3 本章小结
6 内蒙古投资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6.1 投资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
        6.1.1 投资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用机理
        6.1.2 我国投资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
    6.2 内蒙古投资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6.2.1 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变化情况
        6.2.2 指标选取
        6.2.3 结果检验
    6.3 本章小结
7 内蒙古科技进步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7.1 科技进步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
        7.1.1 科技进步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用机理
        7.1.2 我国科技进步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
    7.2 内蒙古科技进步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系分析
        7.2.1 内蒙古农牧业科技进步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
        7.2.2 指标选取和模型建立
    7.3 本章小结
8 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8.1 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分析
        8.1.1 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
        8.1.2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
    8.2 内蒙古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8.2.1 指标选取
        8.2.2 计算公式及结果
    8.3 本章小结
9 影响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因素的实证分析
    9.1 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因素及相关指标选择及数据分析
        9.1.1 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因素及指标选择
        9.1.2 指标计算和分析
    9.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模型的建立
        9.2.1 模型构建
        9.2.2 数据来源
        9.2.3 模型计算和分析
    9.3 本章小结
10 缩小内蒙古城乡收入差距的路径选择
    10.1 确立合理的投资和消费关系
        10.1.1 妥善处理好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关系
        10.1.2 稳步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10.1.3 加快农牧民消费升级
    10.2 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
        10.2.1 提高农牧民转移性收入
        10.2.2 降低农牧民消费支出
        10.2.3 完善农牧民社会支持体系
    10.3 强化农牧牧区人力资本积累
        10.3.1 加大教育资源向农村牧区倾斜力度
        10.3.2 降低农牧牧区人力迁移成本
        10.3.3 以土地流转释放农牧业劳动力
    10.4 提高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
        10.4.1 提高第一产业农牧民收益水平
        10.4.2 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率
        10.4.3 兼顾草原生产和生态功能
        10.4.4 加快农村牧区人口转移
    10.5 兼顾农牧民利益前提下实施生态工程
        10.5.1 整合生态建设资金
        10.5.2 兼顾生态效益和农牧民收益
        10.5.3 赋予地方生态建设内容调整权利
        10.5.4 赋予农牧民更多发展主动权
11 结论
1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生态环境约束下包头市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案及内容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框架
        1.3.4 研究方法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关于生态环境与生态城市理论研究
        2.1.1 生态环境的思想起源与内涵
        2.1.2 生态城市的思想起源及内涵
    2.2 关于产业升级理论研究
        2.2.1 产业升级理论基础
        2.2.2 产业升级内涵
    2.3 关于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研究
        2.3.1 主导产业理论基础
        2.3.2 主导产业内涵
        2.3.3 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2.3.4 主导产业选择方法
    2.4 关于产业集群理论研究
        2.4.1 产业集群理论基础
        2.4.2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2.5 文献与本文研究的关系
3 包头市生态环境及产业结构现状
    3.1 生态环境现状
        3.1.1 大气环境现状
        3.1.2 水环境现状
        3.1.3 固体废气物现状
        3.1.4 能源利用现状
    3.2 包头市产业结构现状
        3.2.1 包头市三大产业结构演变
        3.2.2 包头市工业结构现状
4 包头市生态城市建设和产业结构的关系分析
    4.1 包头市资源环境与三大产业结构的关系分析
        4.1.1 指标及数据选取
        4.1.2 数据计算及分析
    4.2 包头市资源环境与工业内部产业结构的关系分析
        4.2.1 指标及数据选取
        4.2.2 数据计算及分析
5 生态环境约束下包头市工业内部主导产业选择
    5.1 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5.2 主导产业选择的因子分析方法
    5.3 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
    5.4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5.5 生态环境约束下包头市主导产业选择的因子分析
        5.5.1 指标标准化
        5.5.2 相关检验
        5.5.3 因子旋转
        5.5.4 综合得分
    5.6 生态环境约束下包头市主导产业选择的结果分析
6 包头市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的选择研究
    6.1 主导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6.2 包头市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6.2.1 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
        6.2.2 高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集群
        6.2.3 龙头企业带动型的产业集群
        6.2.4 工业园区为载体型的产业集群
    6.3 包头市产业集群 SWOT 分析
        6.3.1 包头市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分析
        6.3.2 包头市产业集群发展的劣势分析
        6.3.3 包头市产业集群发展的机会分析
        6.3.4 包头市产业集群发展的挑战分析
    6.4 包头市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对策
        6.4.1 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提升产业集群
        6.4.2 改造龙头企业提升产业集群
        6.4.3 优化资源型产业提升产业集群
        6.4.4 政府政策支持提升产业集群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包头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营养品质变化特征与真菌群落结构研究[D]. 撒多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供需预测及对策研究[D]. 左天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内蒙古盟市经济效率测度分析[D]. 刘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包头市农村发展质量的评价与分析[D]. 郝伟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环境材料与植物对矿区土壤重金属迁移的影响研究[D]. 张建锋.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内蒙古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D]. 刘宇笛.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9(02)
  • [7]推动内蒙古城乡融合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 赵福顺.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9(02)
  • [8]西部民族地区传统农业改造战略问题研究[D]. 江琴.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9]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D]. 张永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12)
  • [10]生态环境约束下包头市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研究[D]. 孙雪鹿.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包头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