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年日本的酒精消费量

2000 年日本的酒精消费量

一、2000年日本酒类消费量(论文文献综述)

孙彤彤[1](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郭惠竹[2](2019)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日汉科普翻译实践报告 ——以《啤酒的科学》(12章节选)汉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普书籍作为各国间技术文化交流的传统媒介,在科学普及与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世纪末我国相继出台《关于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与《关于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通知》以来,科普工作受到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的极大重视。在此背景下,国外优秀科普着作的翻译与引进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向前推进。本报告基于日语科普着作《ビールの科学》的汉译实践,通过对科普文本及科普翻译的分析与研究,总结我国目前科普翻译现状,运用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总结出以文本分析理论为基础,以功能加忠诚为翻译原则的翻译策略对科普翻译工作的指导意义。

万芳[3](2017)在《试论中医“治未病”思想对日本酒俗文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一、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治未病"是中医的重要思想。《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若"夫病巳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平时养生比治病重要,得病了之后再治疗无异于口渴了才挖井、打仗了才铸炼兵器,为时已晚。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应四时、天气变化而改变饮食、作息等习惯,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防止疾

琚润涛[4](2017)在《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对虚拟水消耗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是食物生产的关键性要素之一。而生产不同的食物,对水资源的需求是不同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许多变化,这就导致了对水资源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对水资源需求的影响。本文主要从虚拟水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对水资源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14年我国人均食物虚拟水消耗量呈上升趋势,从1981年的384.44m3增加到2014年的489.67 m3,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动物产品的消费量在总的食物消费结构中比重增加。为了进一步的分析我国城乡居民食物虚拟水消费情况,我们分别计算了城乡居民食物虚拟水消耗量。研究结果发现1981-2014年城乡居民食物虚拟水消耗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城市居民人均食物虚拟水消耗量从1981年的387.39m3,增加到2014年的507.18m3,农村居民人均食物虚拟水消耗量从1981年的386.21m3,增加到2014年的451.68m3。城市居民总的食物虚拟水消耗量高于农村居民,主要原因是城市居民以动物产品为主的非粮食性食物消费量的增长幅度大于农村居民。为了更进一步的分析我国城乡居民食物虚拟水消耗的差异,我们计算了1981-2014年城乡居民食物虚拟水消耗多样性指数并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城乡居民虚拟水消耗多样性指数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种类日益丰富,食物消费多样性增加。城市居民虚拟水消耗多样性指数高于农村居民,但从1993年开始两者的差距正逐年减少,2014年城乡居民虚拟水消耗指数差距缩小到0.29。未来随着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不断的改善,在食物虚拟水消耗多样化方面有望接近甚至超越城市居民。基于研究结果,本文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未来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变化,动物产品的消费量不断增加,导致对虚拟水的消费量进一步增加。但由于我国水资源短缺,为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必须通过开源节流的方式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压力。1、通过虚拟水贸易增加耗水性食物的进口,减少耗水性食物的出口,从而增加水资源的供给。2、通过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提高绿水的利用效率、转变农业生产结构等方式,来减少水资源的消耗。3、随着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目前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中,动物产品、植物油等食物的人均消费已经超出中国居民膳食均衡的上限,不利于健康。因此,我们倡导健康的饮食结构,在增加食物消费多样性的同时,减少水资源的消耗。4、可以加强水资源工程建设,来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缓解我国水资源压力。

简朴[5](2017)在《粮食消费结构变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粮食消费结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从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我国的粮食消费也由以谷物口粮为主的消费结构逐步向多元化的消费结构方向变化。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动,对我国的粮食供需平衡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使得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分析和探讨粮食消费结构变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以消费结构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等为基础,采用文献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粮食消费结构变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论文共分八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是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界定了粮食、粮食消费、粮食安全等概念;阐述了消费结构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第三部分是对我国粮食消费结构变动及粮食消费品种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对国外的粮食消费结构现状进行分析,主要以法国、美国、日本和韩国为研究对象。第五部分是我国粮食消费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第六部分主要是粮食消费结构变动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第七部分是着眼于粮食安全提出对策建议。第八部分是结论与讨论。通过研究,形成了如下基本认识:(1)随着经济发展粮食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变化;(2)粮食消费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因素,也有居民生活习惯方面的因素;(3)粮食消费结构变动会对粮食供求平衡造成诸多不确定性,给粮食安全带来挑战;(4)维护粮食安全既要充分重视粮食消费结构变动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供给。

周竹君[6](2015)在《基于城镇化视角的中国粮食消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已经步入工业化大发展、城镇化快速推进、信息化高速迈进和农业现代化快速转型的发展时期,城镇化、产业转型和升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此背景下,粮食消费总量持续增长,增速明显高于前一时期,引发了进出口等一系列变化以及国内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当前的粮食问题,既是城镇化中的粮食问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与粮食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将视角聚焦于粮食消费,从时间上对其区隔,与城镇化进程相对应。试图通过对消费需求的研究,把握当前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我国粮食消费特征,进而为构建行之有效的粮食宏观调控政策提供政策支持。本文归纳总结了当前阶段我国粮食消费的总量及结构特征,采用回归模型对2000-2013年影响粮食消费特征的因素进行解析。从城镇化的视角对国内三大城市圈(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供需格局、粮食消费特征进行分析,试图更准确把握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粮食消费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1987-2012年)和农村居民(1995-2012年)食品消费演变及其消费转折点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日韩两国在不同的城镇化发展阶段中的粮食消费规律进行实证比较,基于消费视角对粮食安全策略调整提供启示。以三大谷物为例,我国粮食消费具有如下特征:总量上,消费需求刚性增长成为常态;用途结构上,食用仍然是粮食消费的主体,饲用消费和加工消费比重逐步提升;品种结构上,品种的消费替代性增强;城乡结构上,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造就了消费的城乡二元特征,城乡居民处于不同的膳食需求阶段,城镇居民处于消费结构稳定期,而农村居民处于主食替代和主副食替代的交叉转变期;区域结构上,受产业和需求影响,不同区域粮食消费结构呈分化态势;贸易结构上,粮食贸易从净出口转向净进口,谷物进出口格局全面逆转。定量研究发现,城镇化是粮食消费总量刚性增长的核心影响因素,居民收入增长是粮食消费结构变化的主因。其中,消费用途结构受产业升级影响显着,消费品种结构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粮食比价关系;国内外价差与结构性需求共同影响消费贸易结构;消费区域结构受产业和价格的综合影响。由于收入增长、产业升级受城镇化同步影响,因而将城镇化视为影响粮食消费增长的核心要素。城市圈研究发现,粮食消费与城镇化水平具有相关性,城镇化在不同时期对粮食总量、结构产生影响。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表明,全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整体上趋于稳定,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仍在变化。测算发现,城镇化引起的迁移效应大于收入效应,粮食消费差异主要由城乡差异而非收入差异造成。日韩的粮食消费变化表明,城镇化快速提高背景下的谷物消费大幅增长意味着饮食结构的升级,必然伴随着谷物的用途结构调整过程。此外,城镇化进程的速度直接影响饮食结构升级的快慢。基于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粮食宏观调控政策应注重消费环节的把控。保障粮食安全需要构建新型产能体系与支持政策体系,强化粮食安全储备与应急体系建设,构建新型国际农业合作体系。立足消费视角的政策建议具体包括:根据口粮消费特征设置粮食安全红线;构建品种结构动态调节机制;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粮食储备组合;支持和大力扶持粮食加工业;构建基于城市圈的粮食安全策略框架。

郭旭[7](2015)在《中国近代酒业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文中认为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表明,中国酿酒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距今约8000年前。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中国先民已经准确了解了酿酒的相关知识及饮酒礼仪。中国古代的酒以谷物酿制为主,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关系密切。酒在中国农业文明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举凡祭祀、丧葬、嫁娶、交际、礼仪、节日,均少不了酒这种道具,饮酒贯穿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始终;另一方面,酿酒业的发展又必须消耗部分粮食,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灾荒和战乱频繁,政府又不得不考虑限制酿酒业的发展以部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饮酒被当作一个普遍接受的行为,而较少将其看作是一个社会问题。酗酒顶多被看成是个人道德修养的缺陷,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也被认为是个人因素造成的。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中国酿酒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饮酒及相关问题开始变得严重。加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酒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方兴未艾。但在现有研究中,无论是酿酒历史还是酒文化,都未将中国酒业和酒文化视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多是静态的、共时性的描述。近代中国经历了社会文化的急遽变迁,在中国历史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近代酒业和酒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洋酒大规模输入,啤酒、葡萄酒等新式酒类的普遍消费,国家酒类管理制度的变迁等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力图真实展现近代酒业发展及其生产、运输、销售、消费情形,总结近代酿酒科技的成就及人们对健康饮酒的科学认识,深入研究近代酒税制度及其变迁,剖析贵州茅台酒在近代的发展,为了解酒业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提供个案。除绪论和结论外,论文主体由七章组成,主要探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近代中国传统酿酒业的发展。这里所说的传统酿酒业,是指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黄酒、白酒酿造业。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传统酿酒业在近代中国形成了典型的地域特征,在北方以高粱酒、烧酒为主,南方以黄酒、米制烧酒为主,西南、西北等地则以杂粮酒为主。从酿制技术上言,也渐趋成熟,无论是黄酒还是白酒的酿造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说已与今日无异。二,洋酒输入与新式酿酒业的发展。在近代中国,随着中外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频繁,加上外国列强在不平等条约中所攫取的权利,洋酒也开始随着其他商品大肆涌入中国。这导致了两方面的后果,第一是直接改变了近代中国的酒类消费结构,丰富了酒类品种;其次是刺激了诸如葡萄酒、啤酒等新式酿酒业在中国的出现,从而改变了近代酿酒产业的结构。三,近代中国酒类生产、运输和消费情形。在近代中国,酒类生产多是作坊式生产组织,但也开始出现公司制的生产组织形式。它们虽然在数量上未占多数,但代表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代酒业资本规模、效益、成本、利润、工人及工资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同时,近代酒类运输、推销、广告、品牌推广和商标保护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酒类消费方面,近代酒类消费场所、消费文化出现了中西合璧、新旧杂糅的特征。四,对酒的科学认识。这主要体现在酿酒科技和健康饮酒两个方面。酿酒科技的发展首先体现在专业研究机构的建立上,研究人才的不断涌现,形成了一个专门从事发酵和酿造研究的群体,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酿酒知识开始向大众传播和普及。在这一时期,国人也开始从近代科学的角度关注和审视酒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人们认识到饮酒会对饮酒者的身体、行为、道德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大力倡导健康饮酒。五,近代酒税制度的变迁。清末财政困窘,支出浩繁,政府在维持旧有税收的同时,力图开辟新的税源,并因应时势而不断变化,酒税从厘捐到烟酒税这样的变化就体现了这一发展历程。1915年,北京国民政府将酒类管理纳入国家政策层面。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律和规章,对酒税制度进行重新设计,意欲将其纳入国家财政收支预算决算系统的正轨。并对原有酒税税率及征收制度加以改革,实行类似于专卖的公卖制度,征收公卖费,新征营业税性质的烟酒牌照税,对酒类生产和流通领域加强管理。1927年,国民党取得全国政权后,对酒税制度又进行了一些改革,相继开征了土酒定额税和国产烟酒类税,并实现关税自主权,加强了对进口酒类税收稽征和管理。在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各地也因灾荒实行过不同程度的禁酒,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六,近代酒业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个案分析。近代是贵州茅台酒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形成了成义、荣和、恒兴三家烧房鼎足生产的态势,时人对茅台酒的发展前景寄予厚望。这一时期,茅台酒酿造原料使用、粮曲比、操作设备,乃至制曲、发酵、酿造、蒸馏、储存等工艺流程,已与今日相差无几,酿造工艺趋于成熟和定型。茅台酒的影响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市场上,品饮者无不对茅台酒表示赞赏之情。同时,茅台酒的发展也受酒税制度、交通、经营方针与策略、原料、包装、价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茅台酒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是透视近代中国酒业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窗口。

李辉尚[8](2015)在《基于营养目标的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研究》文中提出居民的食物与营养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也是衡量国民生活水平和营养健康的重要指标,更是食物生产发展、市场流通、营养改善等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均GDP已超过7000美元,居民食物消费加快转型升级、营养健康状况明显变化,城镇居民尤为突出。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加快推进,我国城镇居民异质化进一步增强,消费的群体大、层次多、变化快和导向强等特点进一步显现,在全国食物与营养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明确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转变的趋势和动因,厘清食物营养发展与理想目标和发达国家发展的差距,以营养目标为导向,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加快促进城镇居民食物消费转型升级和膳食营养改善等政策措施,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消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和营养学等理论方法,在系统分析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变迁特征、消费需求特点的基础上,将收入分层作为近乎理想需求系统(AIDS)的重要变量对食物消费需求进行了动态研究;分析典型发达国家居民食物消费和营养变迁特征,以期为我国居民食物消费转型升级提供借鉴;在比较分析未来一段时期城镇居民食物与营养发展与国家战略目标差距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城镇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的策略和路径选择,以期为食物生产发展、居民食物消费转型和营养改善等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主要结论有: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加快转型升级,居民营养状况不断改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肉类等动物性食物的消费支出和消费量均快速增加,食物消费“西化”趋势明显,但植物性食物仍在城镇居民食物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谷类、蔬菜、水果食用率和食用频率均保持较高水平,但奶类消费仍处于较低水平。在外就餐已经成为城镇居民日常食物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收入水平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但不同收入组间有所差异。居民收入水平、食物价格水平、区域发展水平、食物生产能力、市场发育程度和餐饮业发展水平等是影响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的重要因素。不同收入组间食物消费的支出和价格弹性存在不同程度差异;粮食、油脂类、蛋类和菜类已成为城镇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奶类仍是低收入户的奢侈品。我国城镇居民营养变化明显,膳食质量明显提高、主要营养素来源结构更趋合理,但脂肪供能比过高,谷类食物供能比明显低于合理范围;收入水平和在外就餐等对居民膳食营养有重要影响。美国和日本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稳中有变,在外就餐常态化。当人均GDP处于5000-10000美元期间,美国和日本居民的食物消费支出稳步增长,且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稳步下降;动物食物的消费支出增加,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呈明显增长态势;在外食物消费支出快速增加;蛋白质、脂肪、热量等营养摄入量快速增加。当人均GDP超过15000美元后,美国和日本居民食物消费支出缓慢增长态势,恩格尔系数趋于稳定或稳中略降,食物消费的“班尼特现象”突出;在外饮食消费支出明显增长,常态化现象较为明显;主要营养素摄入量及其来源结构趋于稳定,植物性食物在膳食中作用明显增加。同时,美国居民植物性食物消费增加与动物性食物消费减少的“喇叭口”走势特征明显,日本居民食物消费“西化”趋势明显。食物消费与营养改善的发展和促进保障机制相对完善。城镇居民食物与营养发展与理想目标差距明显,应该加快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主要食物消费支出将继续增长并进一步调整,主要食物消费量将不同程度增长,粮食、奶类消费量将继续增加但仍低于《纲要》和《膳食指南》的目标,肉类消费量继续增长并超过目标消费量。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主要营养素摄入量与营养目标的差距逐步缩小,但脂肪供能比较高等问题突出。针对我国城镇居民食物与营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树立以营养为目标的食物安全新理念、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弘扬传统饮食文化、规范在外就餐、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统计监测制度、创新部际联席工作机制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等八项政策建议和路径选择,以期为促进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加快转型升级、持续改善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提供参考。

赵凤琦[9](2014)在《我国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综述的基础上,本文综合运用多种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实现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论题。全文主要试图回答以下四个问题:(1)分别从企业微观和行业宏观视角分析了我国白酒企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对不利于企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度因素作了分析;(2)深入探讨了促进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国家规制、全国统一而规范的消费市场、技术指标体系、社会化诚信体系等四大制度性因素;(3)归纳整理出国外酒类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对白酒产业发展的启示;(4)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对我国白酒产业健康未来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本研究从宏观与微观运行机制角度研究了我国白酒产业发展的现状。首先,重点从多视角分析了我国白酒产业的现状。分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白酒业发展态势;分别从税收、就业、拉动消费、行业规模、出口、成本、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地域性优势、大型酒企的规模等九个方面,实证了我国白酒业发展的现状。对当前我国白酒产业存在主要问题和背后成因做了具体分析。其次,以茅台、洋河和秦池三个企业为例,从企业的发展历程、发展战略、运营模式和运营机制方面剖析了我国典型企业的运行机制,并从它们个案中归纳出我国白酒企业微观运行中的一些基本经验和教训总结。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发展需要完善的国家规制。结合我国白酒产业规制的现状,归纳出白酒产业规制的特征、地位与作用。从完善产业进入规制、强化价格规制和健全投资规制三个视角,提出完善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国家规制建议。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发展需要建立统一规范的白酒消费市场。我国白酒销售遭遇瓶颈、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和营销秩序混乱无序是困扰我国白酒消费市场发展的三大问题,而问题产生来自企业自身、政府行为和制度环境因素三个方面。促进我国统一规范的白酒消费市场形成的出路则在于:打造优势白酒产业集群、扩大中端市场需求、完善产业组织政策、破除区域市场分割、构建统一白酒销售市场、挖掘白酒消费文化五个方面。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的技术指标体系。我国白酒质量标准创立经历较漫长的过程,白酒国家标准对产业发展进程有着全方位的影响。分别从满足公民健康的卫生标准需求、满足市场需求和加快实现国际化的视角,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白酒国家技术指标体系的思路。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社会化诚信体系。诚信体系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大的前提,诚信是维护整个市场体系正常运转的润滑剂。影响企业诚信因素包括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两个方面。构建产业诚信经营体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既要加强政府诚信建设,也要加强企业诚信建设,还要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监督约束失信行为,形成全社会讲诚信的氛围。归纳整理出国外酒类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对白酒产业发展的启示。集中介绍了国际烈性(烈)酒产业主要品种的特征与主要产地。从烈性(烈)酒产业的分国、分类、品牌发展以及整体市场多视角剖析了国际烈性酒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就国际烈性酒产业在产业集群发展、强化规制的约束、深刻的教训、关注健康与主动推动理性饮酒、保护环境等方面总结了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我国白酒产业在依据资源禀赋集群发展、强化经济性和社会性规制、强化过程性控制和技术标准接轨世界、高度重视产业安全等方面有启发意义。对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首先,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我国白酒产业未来升级的基本目标、定位、布局、功能、路径。然后,分别从国家、地方政府、企业、社会、酒业行业协会、国际化等视角,分层次地给出了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杜锦凡[10](2013)在《民国时期的酒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酒是人类的一项饮食发明,在人类所有的饮食文明形态中,我们几乎都可以见到酒的存在。中国的酿酒同样具有久远的历史。早在五千年以前,华夏先民就以其特有的聪明才智,从谷物的发酵中获得了酒,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畅饮,为之陶醉。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就伴随着人类的繁衍而传递到今天,仍然保持了它特有的活力。酒的出现,首先产生的是社会效益。从经济方面看,承续千年的酿酒产业曾经吸纳了数不清的从业人员,历朝历代的酒税酒课也时时刻刻补充着国计民生,酒的产业运作早已成为国民经济链条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酿酒业所产生的巨额附加值也一直为经济人士所关注。从消费领域看,酒既是一种食品,也属于奢侈品,每当灾荒来临、食物短缺的时候,历代王朝都会限制酿酒,以节约粮食;而当社会繁荣、生活富裕的时候,酒又会成为刺激消费的主导产品,拉动经济的高涨。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酒业始终是调节经济形态和产业结构的常用杠杆。酒的出现,为社会提供了一种人际交往的手段。众人在一起喝酒,共同举杯,彼此相敬,远方有来客,故友再相逢,略备小酌,开怀畅饮,胜过一切表白。酒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食品的范畴,而成为人际关系的纽带和感情交流的媒介。民国时期,酒的种类丰富,不仅保留了清代以来的烧酒、黄酒、果酒等传统酒种,自清末开放通商口岸以来,外国的啤酒、葡萄酒、伏特加等酒类也涌入中国,这些新型的酒种,逐渐被国人所接受,销量逐年上升。特别是在大中城市,曾一度以吃西餐、喝洋酒为时尚,不少政府官员就将宴饮的场所改在西式酒楼。酒类消费量的增大,利润的增多,刺激了不少商人投资开办酒厂,不仅如此,在上海、东三省、山东半岛等外国人居住较多的地区,外资酒厂和中外合资的酒厂也出现了。民国时期的酒业形成了以东部地区(绍兴及其周边地区除外)生产新式酒类为主,中西部地区生产传统酒类为主的工业格局。自清末开始,中国的交通方式有了较大的变化,由传统的马车和内河航运发展成为公路、铁路、海运并存的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民国时期,新型的运输方式——航空运输出现。运输的方便快捷,使酒类的跨区域流通成为可能,酒类的销售市场较之清代有了极大的扩展。就连不易储存的绍兴酒都可以贩运至北京和广东销售,更不用说经过了消毒处理的葡萄酒和啤酒等酒类了。销售市场的扩大又进一步促进了酒类的生产和酒厂的建立。民国建立之前,中国的商人就有比较强的品牌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报纸成为宣传的重要手段,刊登在报纸上的广告屡见不鲜。实业部等部门为了促进商业的发展,连续举办了几届商品博览会,也成为各类酒商进行宣传的重要方式。民国政府在政策上改变了清代后期的重税政策,将酒类改为专卖,专卖又与古代的榷酤有所不同,而且在近代不同时期对酒的税收政策也有很大不同。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酒税制度经过了不断地尝试和调整,某些规定已经是比较合理的。但不论政策怎么变话,政府都力图将酒利为国家所用。纵观民国政府时期的酒政,可以看出酒税称为国家财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国家利用酒税来达到调节酒类生产和消费的目的却并没有达到。文章分四个时期阐述了民国的酒政,试图理清酒政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及变化,及其所起到的作用,使其对现代酒业的发展的起到借鉴作用。酒经过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国饮酒、酒器、酒俗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人类社会发展的上古时期。到了近代,中国的酒器、酒具等,逐渐推陈出新,陶罐、瓷罐等酒器在形状上改变较大、花样繁多,玻璃酒器、锡制酒具的出现适应了新式酒类的需要。酒俗方面,基本上继承了自古以来的风俗,对酒礼酒德的要求也更加细致。我国的酒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系统而完整的体系。

二、2000年日本酒类消费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日本酒类消费量(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日汉科普翻译实践报告 ——以《啤酒的科学》(12章节选)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要旨
第一章 引言
    1.1 绪论
    1.2 翻译背景介绍
        1.2.1 科普文章定义
        1.2.2 科普翻译及相关研究
第二章 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第三章 原文文本分析方法实例研究
    3.1 预期功能分析
    3.2 翻译委托书分析
    3.3 原文文本分析
第四章 功能加忠诚原则下的实例分析
    4.1 词汇短语翻译
        4.1.1 专业术语
        4.1.2 感官词汇
        4.1.3 文化背景词汇
    4.2 句子翻译分析
        4.2.1 标题翻译
        4.2.2 短句翻译
        4.2.3 长句翻译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3)试论中医“治未病”思想对日本酒俗文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 “治未病”思想对传统日本酒的酒俗文化的影响
(二) “治未病”思想对现代日本健康饮酒习惯的影响

(4)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对虚拟水消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运用虚拟水贸易分配水资源成本低
        1.2.2 有助于提高节水意识,倡导膳食均衡
    1.3 国内外虚拟水研究进展
        1.3.1 国外虚拟水研究进展
        1.3.2 国内虚拟水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1.6 本文特色
第二章 虚拟水研究的理论基础及量化方法
    2.1 虚拟水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虚拟水的内涵
        2.1.2 虚拟水的相关概念
        2.1.3 虚拟水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虚拟水的计算方法
        2.2.1 农作物产品分类
        2.2.2 农作物产品虚拟水含量的计算方法
        2.2.3 动物产品虚拟水含量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 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对虚拟水消耗的影响分析
    3.1 数据来源
    3.2 人均食物消费量
    3.3 人均食物虚拟水消耗
    3.4 虚拟水消耗总量分析
第四章 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对虚拟水消耗的影响
    4.1 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消费量
    4.2 城乡居民人均食物虚拟水消耗
    4.3 城乡居民食物虚拟水消费结构多样性分析
第五章 基于虚拟水概念的水资源管理对策
    5.1 有效实施虚拟水战略
    5.2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5.3 倡导健康的饮食结构
    5.4 加强水资源工程的建设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粮食消费结构变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简要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存在的不足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粮食
        2.1.2 粮食消费
        2.1.3 粮食安全
    2.2 理论基础
        2.2.1 消费结构学
        2.2.2 消费者行为理论
        2.2.3 需求层次理论
3 中国粮食消费结构及粮食消费品种结构演变
    3.1 关于粮食不同用途的消费总量的估测
    3.2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粮食消费结构变动
    3.3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粮食消费结构变动
        3.3.1 1979 年到1990年的粮食消费结构变化
        3.3.2 1991 年到2000年的粮食消费结构变化
        3.3.3 2001 年到2009年的粮食消费结构变化
        3.3.4 2010 年到2014年我国粮食消费结构变化
4 国外粮食消费结构的特征
    4.1 法国粮食消费特征
        4.1.1 粮食生产
        4.1.2 粮食消费结构与自给率
    4.2 美国粮食消费结构特征分析
        4.2.1 粮食生产
        4.2.2 粮食消费特征
    4.3 日本消费结构特征分析
        4.3.1 粮食生产
        4.3.2 粮食消费特征
    4.4 韩国粮食消费特征分析
        4.4.1 粮食生产
        4.4.2 粮食消费特征
5 我国粮食消费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5.1 粮食价格对粮食消费结构的影响
        5.1.1 粮食价格变动对口粮消费的影响
        5.1.2 粮食价格变动对其他用途消费的影响
    5.2 畜牧养殖业对粮食消费结构的影响
    5.3 工业化对粮食消费结构的影响
    5.4 城镇化对粮食消费结构的影响
        5.4.1 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差异
        5.4.2 城乡居民人口差异
        5.4.3 城镇化的影响
    5.5 粮食政策的影响
        5.5.1 统购统销
        5.5.2 粮食收购价格保护
        5.5.3 粮食补贴
        5.5.4 产业规划
6 我国粮食消费结构变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6.1 影响粮食供需结构
        6.1.1 对粮食余存量的影响
        6.1.2 对粮食消费需求的影响
        6.1.3 对供需结构的影响
    6.2 影响粮食种植结构和生产布局
        6.2.1 对粮食种植结构的影响
        6.2.2 对粮食生产布局的影响
    6.3 影响粮食价格波动
        6.3.1 国内粮食价格变化
        6.3.2 国外粮食价格变化
7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7.1 积极引导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
    7.2 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7.3 加强粮食在储存和流通过程的监管
    7.4 统筹国内外农业资源,保障粮食供需平衡
        7.4.1 加大耕地的保护力度
        7.4.2 加快建设集约化农业。
        7.4.3 慎重对待国际粮食进口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需要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6)基于城镇化视角的中国粮食消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附表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6 理论基础
    1.7 创新点与不足
    1.8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城镇化与我国粮食供需格局
    2.1 我国城镇化进程及其特征
    2.2 我国粮食供给的基本格局
    2.3 我国粮食消费需求的基本态势
    2.4 粮食供求关系的非常态波动
    2.5 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二重性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粮食消费的总量及结构特征
    3.1 当前粮食消费总量特征
    3.2 粮食消费用途结构特征
    3.3 粮食消费品种结构特征
    3.4 粮食消费区域结构特征
    3.5 粮食消费贸易结构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镇化及相关因素对我国粮食消费需求特征的影响
    4.1 影响粮食消费变化的因素分析
    4.2 粮食消费影响因素的模型测度
    4.3 城镇化对粮食消费的影响方式
    4.4 城乡一体化趋势下的粮食消费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镇化进程下的粮食消费演变轨迹
    5.1 三大城市圈的粮食供求形势与消费需求
    5.2 我国食品消费份额的演进
    5.3 城镇化过程中的收入效应与迁移效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东亚地区城镇化发展与粮食消费比较
    6.1 日本城镇化发展与粮食消费
    6.2 韩国城镇化发展与粮食消费
    6.3 粮食消费变迁的国际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新型城镇化下的粮食安全战略思路
    7.3 相关政策建议
    7.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介

(7)中国近代酒业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意义与论题说明
        1.1.1 选题意义
        1.1.2 论题说明
    1.2 学术史回顾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近代中国传统酿酒业的嬗变
    2.1 传统酿酒业发展概况
        2.1.1 近代酒业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2.1.2 传统酿酒业发展概况
    2.2 各地区酿酒业发展情形
        2.2.1 东北地区
        2.2.2 北方地区
        2.2.3 南方地区
        2.2.4 西南、西北地区
    2.3 传统酒类酿制工艺的发展与成熟
        2.3.1 绍兴酒酿造工艺与鉴别
        2.3.2 高粱酒酿造工艺
        2.3.3 米制烧酒酿造工艺
        2.3.4 市酒酿造工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洋酒输入与新式酿酒业的发展
    3.1 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洋酒输入
        3.1.1 近代早期洋酒在中国的传播
        3.1.2 20 世纪上半叶洋酒输入状况
        3.1.3 上海的洋酒品牌
        3.1.4 洋酒在华市场与价格
    3.2 葡萄栽培与葡萄制酒的历程
        3.2.1 近代中国的葡萄种植
        3.2.2 葡萄酒业发展的思路设计
        3.2.3 葡萄制酒的认识与发展
        3.2.4 近代张裕酿酒公司发展情形
    3.3 啤酒业的产生与发展
        3.3.1 中国啤酒业的早期发展
        3.3.2 国产啤酒之一:双合盛啤酒汽水公司
        3.3.3 国产啤酒之二:烟台醴泉啤酒公司
        3.3.4 近代啤酒酿制工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代酒类的生产、运输与推广
    4.1 近代酒业生产基本情形
        4.1.1 酒业生产组织形式
        4.1.2 酒业生产资本及其构成
        4.1.3 酒业营业成本与利润
        4.1.4 酒业工人与工资
    4.2 酒类运输与推销
        4.2.1 酒类运输及其地域范围
        4.2.2 近代酒类的推销
    4.3 酒类品牌推广与保护措施
        4.3.1 广告:酒类品牌推广新方式
        4.3.2 展览会、招幌与酒类品牌展示
        4.3.3 酒票与商标:酒类防伪与法律保护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近代酒类消费及其变迁
    5.1 近代中国的酒类消费场所
        5.1.1 北京的酒店与“大酒缸”
        5.1.2 上海的酒店与酒馆
        5.1.3 绍兴酒店
        5.1.4 下层民众的街头饮酒场景
    5.2 近代酒类消费文化的变迁
        5.2.1 饮酒场所与环境的变化
        5.2.2 酒的侍应方式发生变化
        5.2.3 饮酒诉求出现新的变化
        5.2.4 饮用酒类品种出现变化
        5.2.5 名酒成为消费时尚
        5.2.6 鸡尾酒开始流行
        5.2.7 啤酒文化的发展
        5.2.8 酒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淡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近代酿酒科技的发展和饮酒危害性的科学认识
    6.1 近代中国酿酒科技的发展
        6.1.1 近代酿酒科技的成就
        6.1.2 中国酿酒研究科学化的先驱:魏喦寿、金培松
        6.1.3 传统酿酒技术的总结与提高:以孙学悟、方心芳为中心
    6.2 饮酒与健康的探索之路:近代对酒的医学认识
        6.2.1 对酒之危害的科学认识
        6.2.2 多举措促进健康饮酒
        6.2.3 关于酒与健康的一些争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近代中国酒税制度的变迁
    7.1 从“厘金”到“烟酒税”:清末酒税制度的初步建构
        7.1.1 清末酒类厘金制度
        7.1.2 从“厘金”到“烟酒税”:清末酒税制度的初步建构
    7.2 北京国民政府的酒税制度设计
        7.2.1 民国初年酒税征收情形
        7.2.2 将酒税列入国家财政预算,改进征收管理
        7.2.3 开征烟酒营业特许牌照税
        7.2.4 建立公卖机构,推行公卖制度
        7.2.5 北京国民政府烟酒税收入状况
        7.2.6 烟酒公卖制度剖析
    7.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酒税制度的变迁
        7.3.1 南京国民政府对酒税管理的整顿
        7.3.2 土酒定额税的开征
        7.3.3 国产烟酒类税沿革
        7.3.4 国产烟酒类税稽征管理
        7.3.5 南京国民政府的烟酒类税收入
    7.4“维民食”与“重国课”:民国禁酒政策演变
        7.4.1“以维民食”:禁酒的初衷
        7.4.2 禁酿与限饮:民国禁酒的主要内容
        7.4.3“以重国课”:财税部门对禁酒的干预
        7.4.4 民国禁酒的贵州案例
        7.4.5“停酿莫如禁饮”:对民国禁酒的考察
    7.5 近代酒税制度构建与酒业发展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酒与近代社会文化变迁:以贵州茅台酒为个案
    8.1 近代茅台酒生产概况
    8.2 茅台酒酿制技术的成熟
    8.3“仿茅酒”新品类的形成
    8.4 茅台酒文化的形成与传播
    8.5 限制茅台酒发展的因素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I:图(表)
附录Ⅱ: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基于营养目标的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消费函数与需求函数理论
        1.2.2 关于食物消费的研究
        1.2.3 关于食物消费与营养的研究
        1.2.4 关于在外食物消费的研究
    1.3 技术路线和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数据来源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开展本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1.6 有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理论与方法概述
    2.1 消费函数理论概述
        2.1.1 经典消费函数理论概述
        2.1.2 消费异质性理论概述
    2.2 需求函数理论与食物消费研究的主要模型
        2.2.1 需求函数理论概述
        2.2.2 食物消费需求研究的主要模型
    2.3 本文食物消费研究模型的确定
    2.4 居民营养变迁理论概述
第三章 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变迁分析
    3.1 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支出变化趋势分析
        3.1.1 食物消费支出水平
        3.1.2 食物消费支出结构
    3.2 城镇居民食物消费量变化情况分析
        3.2.1 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
        3.2.2 植物性食物消费量逐渐减少
    3.3 城镇居民食物消费行为变化特征分析
        3.3.1 食物消费频率分析
        3.3.2 在外饮食消费支出变化趋势分析
        3.3.3 在外饮食支出与收入水平关系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收入分层的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分析
    4.1 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因素
        4.1.1 经济发展水平
        4.1.2 食物供给水平
        4.1.3 其它因素
    4.2 城镇居民食物消费计量模型的构建
    4.3 数据处理和参数估计
    4.4 结果和讨论
        4.4.1 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的支出和价格弹性
        4.4.2 不同收入分组的食物消费支出弹性分析
        4.4.3 不同收入分组的食物消费价格弹性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城镇居民营养变迁特征分析
    5.1 食物摄入量
    5.2 主要营养素摄入量
    5.3 主要营养素来源构成
    5.4 居民膳食营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5.4.1 收入群组对主要营养素来源的影响
        5.4.2 居民收入水平对营养摄入量的影响
        5.4.3 在外就餐是影响城镇居民营养变化的重要因素
    5.5 小结
第六章 典型发达国家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变迁分析
    6.1 美国居民食物消费和营养变迁特征分析
        6.1.1 食物消费支出
        6.1.2 食物消费量
        6.1.3 食物消费行为
        6.1.4 居民营养变迁特征
    6.2 日本居民食物消费和营养变迁特征分析
        6.2.1 食物消费支出
        6.2.2 食物消费量
        6.2.3 食物消费行为
        6.2.4 居民营养变迁特征
    6.3 小结
        6.3.1 食物消费支出比重趋于稳定
        6.3.2 居民膳食中更加重视植物性食物消费
        6.3.3 在外就餐常态化现象日趋明显
        6.3.4 主要营养素摄入量及其来源结构趋于稳定
        6.3.5 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改善保障机制相对完善
第七章 基于营养目标的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路径选择
    7.1 居民营养目标
        7.1.1 关于食物消费量
        7.1.2 关于营养素摄入量
    7.2 城镇居民食物与营养发展情况与理想目标差异分析
        7.2.1 食物消费量
        7.2.2 营养素摄入量
    7.3 基于营养目标的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策略选择
        7.3.1 树立以营养为目标的食物安全新理念,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7.3.2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强城镇居民食物消费能力
        7.3.3 弘扬传统饮食文化,坚持中国特色膳食模式
        7.3.4 引导规范在外就餐,促进居民食物消费行为更加科学合理
        7.3.5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食物消费与营养改善的制度保障 . 1047.3.6 创新统计监测制度,增强食物与营养发展支撑能力
        7.3.6 创新统计监测制度,增强食物与营养发展支撑能力
        7.3.7 强化部际联席工作机制,推进食物与营养战略实施
        7.3.8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居民更加科学理性食物消费
第八章 结论和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我国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我国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安排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第一节 产业经济学理论及其在白酒产业的具体应用
    第二节 规制经济理论及其在白酒产业的具体应用
    第三节 企业诚信理论及其在白酒产业的具体应用
第三章 我国白酒产业的现状
    第一节 白酒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 当前白酒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白酒产业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第四章 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国家规制
    第一节 产业规制的含义、分类及作用
    第二节 白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的国家规制
第五章 我国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形成统一规范的消费市场
    第一节 我国白酒消费市场的现状和趋势
    第二节 我国白酒消费市场发展的困局
    第三节 我国白酒消费市场困局的成因分析
    第四节 加快形成统一规范的白酒消费市场
第六章 我国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国家白酒标准体系
    第一节 白酒质量技术标准创立及其作用
    第二节 白酒质量标准分析
    第三节 完善白酒国家技术指标体系
第七章 我国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社会化诚信体系
    第一节 诚信体系与白酒产业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影响白酒企业诚信因素分析
    第三节 构建产业诚信经营体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第八章 我国白酒产业微观运行机制分析
    第一节 企业的发展战略、运营模式和运营机制
    第二节 一些基本经验和教训总结
第九章 外国酒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国际蒸馏(烈)酒产业的主要品种
    第二节 国际蒸馏(烈)酒产业最新发展趋势
    第三节 成功的经验与教训
    第四节 国外的经验对我国启示
    附录
第十章 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节 我国白酒产业未来升级的基本目标
    第二节 我国白酒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民国时期的酒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民国时期酒的种类及酿造
    (一) 传统酒的主要种类
        1、 烧酒
        2、 黄酒
        3、 果酒
        4、 药酒
        5、 改制酒
        6、 酒精及假酒
    (二) 国外传入的酒的种类
        1、 葡萄酒
        2、 啤酒
        3、 香槟酒
二、 酿酒业
    (一) 清代酿酒业的发展概况
        1.发展的原因
        2.清代初期发展概况
        3.鸦片战争至清末中国酒业的发展状况
    (二) 民国时期的酿酒业
        1、 民国时期酿酒业的总体趋势
        2、 酿酒厂的发展
        3、 全国各地酿酒业的发展
    (三) 酿酒业发展的新特点
        1、 新式酿酒公司的成立
        2、 不少名酒在这一时期形成
        3、 酒精工业的兴起
        4、 酒厂的分工管理
        5、 酿酒工艺和技术的进步和完善
        6、 假酒的取缔
    (四) 酿酒业发展的原因
        1、 政府重视经济的政策
        2、 对酿酒业耗粮问题的重新认识
        3、 政府财政的短缺
三、 酒的传播、运输与销售
    (一) 酒的传播
        1、 酒的传播与促销
        2、 酒的运输
    (二) 酒肆的发展
        1、 大中城市新式、豪华酒店
        2、 大城市平民酒肆——以老北京大酒缸和柜台酒为例
        3、 平民酒馆
        4、 酒吧的兴起
    (三) 酒的销售
        1、 自产自销
        2、 销售商代销
四、 酒的政策(一)
    (一) 清代的酒政概述
        1、 清前期的酒税
        2、 清初酒业的发展与耗粮问题
        3、 禁酒政策的出台
        4、 酒税的加重
    (二) 北京政府时期酒的政策
        1、 北京政府的税收方针
        2、 中央专款的设立
        3、 烟酒税的建立
五、 酒的政策(二)
    (一)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工商税收(1927—1937)
        1、 统一集中的理财方针
        2、 重新划分国家税和地方税
        3、 国家收入与地方收入标准案的重订与实施
        4、 统税的创立
        5、 烟酒税制的改革
        6、 土酒定额税的试办
        7、 印花税的不断完善
        8.国民政府前期的税制结构与收入状况
    (二) 抗日战争时期的酒政
    (三) 抗日战争结束后的酒政
    (四) 税务管理机关的演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2000年日本酒类消费量(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2]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日汉科普翻译实践报告 ——以《啤酒的科学》(12章节选)汉译为例[D]. 郭惠竹. 东华大学, 2019(03)
  • [3]试论中医“治未病”思想对日本酒俗文化的影响[J]. 万芳. 知识文库, 2017(24)
  • [4]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对虚拟水消耗的影响[D]. 琚润涛. 兰州大学, 2017(02)
  • [5]粮食消费结构变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简朴. 广东海洋大学, 2017(02)
  • [6]基于城镇化视角的中国粮食消费研究[D]. 周竹君.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9)
  • [7]中国近代酒业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 郭旭. 江南大学, 2015(11)
  • [8]基于营养目标的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研究[D]. 李辉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12)
  • [9]我国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赵凤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12)
  • [10]民国时期的酒政研究[D]. 杜锦凡.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9)

标签:;  ;  ;  ;  ;  

2000 年日本的酒精消费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