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胃肠病42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胃肠病42例临床分析

一、糖尿病胃肠病42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阮婷婷[1](2020)在《疏郁健脾汤治疗肝郁脾虚型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疏郁健脾汤对肝郁脾虚型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评估其临床价值及安全性,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就诊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肝郁脾虚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88例,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4例,对照组44例。在基础降糖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疏郁健脾汤,对照组选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30天。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胃排空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证候积分等基本资料在治疗前经数据比对分析,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即(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数据具有可比性。2.临床症状方面,经数据统计及检验分析得出,两组患者饮食减少及早饱、脘腹胀满、嗳气反酸、疲乏无力、恶心呕吐、善太息、便秘的症状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对于上述临床症状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排空率比较,经秩和检验P<0.05,提示两组治疗前后具有显着性差异,在改善胃排空率情况方面的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经配对t检验P<0.05,提示两组治疗前后具有显着性差异,在改善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小时血糖(2hPG)情况方面的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患者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通过统计分析可得出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5%,治疗组为93.1%。通过对秩和检验对两组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治疗肝郁脾虚型糖尿病胃轻瘫上,疏郁健脾汤的总体疗效优于枸橼酸莫沙必利片。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期间均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说明两组药物均有较好的安全性。结论:疏郁健脾汤治疗肝郁脾虚型糖尿病胃轻瘫疗效确切,在改善患者饮食减少及早饱、脘腹胀满、嗳气反酸、疲乏无力、恶心呕吐、善太息、便秘等症状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可有效改善患者胃排空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小时血糖(2hPBG)。

肖倩[2](2020)在《健脾软肝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健脾软肝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临床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70例源于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或云南中医药大学校门诊就诊且符合肝郁脾虚型NAFLD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37例治疗组和33例对照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予健脾软肝颗粒口服(1袋/次,200ml温水冲服,3次/日),对照组口服易善复(2粒/次,3次/日),疗程三个月,观察分析两组治疗3个月后临床症状、肝功能、血脂、尿酸等指标的变化以及腹部B超的改善情况。结果:1.两组均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脘胁胀痛,腹胀,食少纳呆,便溏不爽,情绪抑郁或易怒,肠鸣矢气等症状,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达81.08%优于对照组(66.67%),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均能降低患者的ALT、AST、TC、TG水平,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经治疗后两组LDL-C、UA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且两组疗效相当(P>0.05);本次研究中两组HDL-C水平无明显影响,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肝脏影像学疗效方面,治疗组痊愈5例,显效0例,有效4例,无效28例,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0例,有效1例,无效30例,两组之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疗效相当。结论:健脾软肝颗粒能有效改善肝郁脾虚型NAFLD的临床症状,具有保肝降脂,改善尿酸代谢,减轻肝脏脂肪含量作用,显示了中医药在治疗NAFLD的优势特色,值得临床推广。

智沐君[3](2020)在《按部选穴针刺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运动调节效应差异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以糖尿病胃轻瘫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探讨按部选穴针刺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运动的干预效应差异,并从分子生物学、脑功能影像学等角度探讨按部选穴针刺后产生效应差异的物质基础及机制,为按部选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糖尿病胃轻瘫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根据选穴部位不同,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多潘立酮组、中脘组、胃俞组、内关组、足三里组进行实验,从胃运动的角度,采用SPECT/CT记录评价不同腧穴对糖尿病胃轻瘫模型大鼠胃运动的效应差异;从系统形态学、分子生物学、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观察按部选穴针刺对DGP模型大鼠ICCs超微结构、SCF/c-ki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以及对不同脑区葡萄糖代谢的影响。结果:1.血糖及胃排空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组及4个针灸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P<0.001),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胃排空检测中在第30min,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第40 min和第50min,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01),足三里组和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第60min,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01),多潘立酮组、内关组及足三里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2.胃窦部病理形态结果:模型组较正常组而言,胃窦部肌层平滑肌细胞胞浆染色淡,透亮,有空泡样变;胃窦黏膜层和黏膜下层黏膜腺体细胞排列不整齐,细胞间间隙变大,主细胞数量减少,壁细胞胞浆减少,空泡样变,染色淡,可见血管扩张。多潘立酮组及4个针灸组与模型组相比,显示出胃窦部肌层平滑肌细胞排列相对致密;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的黏膜腺体细胞排列相对整齐,主细胞数量相对有所增加,细胞间隙减小,空泡减少,充血减轻。3.胃窦部ICCs超微结构结果:模型组较正常组而言,大鼠胃窦部的ICCs数量较正常组明显减少,且体积有所减少,细胞形态结构不正常。细胞内胞质广泛溶解,出现大量空泡,细胞器减少;线粒体大量减少,出现肿胀甚至空泡化;细胞核内核仁崩解,异染色质边缘化;细胞间连接也有部分破坏。与邻近细胞和周围神经纤维末梢的连接松散,网状结构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多潘立酮组及4个针灸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胃窦部的ICCs数量有所增多。细胞形态部分不正常。细胞内存在自噬小体和次级溶酶体;胞质内线粒体丰富,形态基本正常,但部分出现嵴的排列不正常以及肿胀;细胞核内异染色丰富。与邻近细胞和周围神经纤维末梢的连接仍有不同程度的松散,但较模型组有所改善。总体实验组中多潘立酮组形态稍好,其余四个针灸组大致相同,均较模型组好但依然存在大量不正常。4.SCF/c-kit信号通路:(1)胃窦部SCF免疫组化结果:模型组较正常组表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多潘立酮组、中脘组、胃俞组、内关组、足三里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胃窦部c-kit免疫组化结果:模型组较正常组表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多潘立酮组、足三里组、中脘组、内关组、胃俞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3)RT-PCR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胃窦中SCF、c-kit mRNA含量较正常组均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组及4个针刺组中SCF mRNA含量均有所增高,只有胃俞组、内关组、足三里组较模型组的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01);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组及4个针刺组中c-kit mRNA含量均有所增高,只有多潘立酮组较模型组的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4)ELISA结果:模型组血清SCF含量较正常组有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多潘立酮组和4个针刺组血清SCF含量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变化规律不同,且仅有多潘立酮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模型组血清c-kit含量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1),内关组和胃俞组血清c-kit含量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其余各组血清c-kit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有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5.血清脑肠肽结果:模型组血清CCK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内关组和足三里组血清CCK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P<0.01),其余各组血清CCK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有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模型组血清GAS含量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其余各组血清GAS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有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模型组血清Ghrelin含量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01),其余各组血清Ghrelin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有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模型组血清MTL含量较正常组有所下降,其余各组血清MTL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有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6.PET/CT结果:(1)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正激活脑区主要集中在下丘脑结节区、脑桥基底部、中脑被盖、中隔区、下丘脑视前区、嗅球、纹状体、视上区、视皮层、嗅结节、脑桥被盖、伏隔核、中脑黑质、延髓、乳头区、终纹床核、大脑脚、眶皮质、丘脑中线核群、第三脑室顶盖细带、丘脑内侧核群、被膜、杏仁核体、胼胝体、背侧大脑脚皮质、前连合、海马、红核、梨状皮质、丘脑外侧核群、齿状回、压后皮质、下边缘皮质、嗅束、嗅皮质、前核群、血管、大脑中动脉、丘脑底核。负激活脑区主要集中在听觉皮层、感觉皮层、嗅觉皮层、颞叶联合皮质、小脑后叶、顶叶皮质后区、小脑核、小脑前叶、岛叶皮质。(2)多潘立酮组能够降低模型组葡萄糖代谢升高的脑区为丘脑外侧核群、纹状体、眶皮质、嗅球、嗅结节、被膜、梨状皮质、前核群、终纹床核、前连合;多潘立酮组能够升高模型组葡萄糖代谢降低的脑区为小脑后叶、小脑核、小脑前叶。(3)中脘组能够降低模型组葡萄糖代谢升高的脑区为延髓、胼胝体、脑桥被盖、纹状体、脑桥基底部、中脑被盖、丘脑内侧核群、中隔区、眶皮质、下丘脑结节区、杏仁核体、视上区;中脘组能够升高模型组葡萄糖代谢降低的脑区为嗅觉皮层。(4)胃俞组能够降低模型组葡萄糖代谢升高的脑区为胼胝体、纹状体、眶皮质、第三脑室、海马、齿状回;胃俞组能够升高模型组葡萄糖代谢降低的脑区为嗅觉皮层、颞叶联合皮质、感觉皮层。(5)内关组能够降低模型组葡萄糖代谢升高的脑区为眶皮质、纹状体、胼胝体、第三脑室、海马、中隔区。(6)足三里组能够降低模型组葡萄糖代谢升高的脑区为胼胝体、海马、纹状体、延髓、视觉皮层、第三脑室、齿状回、脑桥被盖、中隔区、丘脑内侧核群、被膜、杏仁核体、下丘脑结节区;足三里组能够升高模型组葡萄糖代谢降低的脑区为嗅觉皮层、小脑前叶、听觉皮层、颞叶联合皮质。结论:1.按部选穴针刺均能调整糖尿病胃轻瘫高血糖状态,有一定的降糖作用,且对胃排空的作用不同,其中远端取穴足三里和内关对胃排空的促进作用明显,局部取穴中脘与胃俞作用不明显。2.按部选穴针刺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窦部病理形态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远端取穴与局部取穴作用差异不明显。3.按部选穴针刺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窦ICCs超微结构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远端取穴与局部取穴作用差异不明显。4.按部选穴针刺能够提高糖尿病胃轻瘫大鼠SCF/c-ki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含量,起到促进胃运动的作用,但远端取穴与局部取穴作用差异不明显。5.按部选穴针刺能够调整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血清脑肠肽含量,就CCK分泌而言,远端取穴足三里和内关对CCK分泌抑制作用更强,局部取穴中脘与胃俞作用不明显;另外远端取穴与局部取穴对Ghrelin分泌也有不同,远端取穴的促进作用更强。6.按部选穴针刺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不同脑区葡萄糖代谢中,可以观察到按部选穴针刺不同穴位在干预脑区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对模型组葡萄糖代谢降低的脑区有升高作用的区域大多集中在额叶皮质区,对模型组葡萄糖代谢升高的脑区有降低作用的主要集中于大脑边缘系统。7.按部选穴针刺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运动存在效应差异,其中远端取穴对胃运动促进作用更明显,产生效应差异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对脑区的不同刺激,通过脑肠轴途径作用到胃肠道,调节各类胃运动相关脑肠肽含量,从而起到对胃运动的不同调节作用。

罗敏[4](2020)在《糖尿病性便秘患者的中医体质与证型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分析糖尿病性便秘患者中医体质、证型与性别、年龄、病程、BMI、Hb A1c、FBG等一般资料的相关性,探究该类患者体质、证型的分布规律,探讨该类人群中医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为中医治疗糖尿病性便秘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3月1日至2019年12月30日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或住院部就医的糖尿病性便秘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基本信息,参照《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诊疗标准(草案)》、《糖尿病中医诊疗标准》、《糖尿病胃肠病中医诊断标准》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等标准,对研究对象行中医体质和证候分型。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分布情况:本课题共纳入样本156例,男女比例1:1.26,平均年龄56.25±10.18岁,平均病程9.21±4.08年,BMI平均值为23.68±3.30kg/,Hb A1c平均值8.22±1.29%,FBG平均值8.58±1.66mmol/L。2、证型分布情况:由多到少依次为气阴两虚证(31.4%)、阴虚热盛证(28.8%)、阴阳两虚证(26.9%)、瘀血阻络证(12.8%)。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程、BMI无相关性(p>0.05)。证型分布与Hb A1c、FBG有相关性(p<0.05)。3、体质分布情况:由多到少依次为气虚质(23.7%)、阳虚质(20.5%)、阴虚质(18.6%)、湿热质(10.9%)、痰湿质(10.3%)、气郁质(7.1%)、血瘀质(5.8%)、平和质(2.6%)、特禀质(0.6%)。体质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程、BMI、Hb A1c无相关性(p>0.05)。体质分布与FBG有相关性(p<0.05)。4、体质与证型对应分析:血瘀质多表现为瘀血阻络证;阳虚质、气虚质多表现为阴阳两虚证;气虚质多表现为气阴两虚证;阴虚质、湿热质、气郁质多表现为阴虚热盛证。5、体质与证型相关性分析:(1)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气郁质与阴虚热盛证有相关性(p<0.05),阴虚质、湿热质、气郁质中阴虚热盛证多见;气虚质、阳虚质中阴虚热盛证少见。(2)阳虚质、湿热质、气郁质与阴阳两虚证有相关性(p<0.05),阳虚质中阴阳两虚证多见;湿热质、气郁质中阴阳两虚证少见。(3)血瘀质与瘀血阻络证有相关性(p<0.05),血瘀质中瘀血阻络证多见。结论:1、糖尿病性便秘证型与性别、年龄、病程、BMI无相关性,与Hb A1c、FBG具有相关性。证型以气阴两虚证最常见,其次为阴虚热盛证、阴阳两虚证、瘀血阻络证。2、糖尿病性便秘体质与性别、年龄、病程、BMI、Hb A1c无相关性,与FBG具有相关性。体质以气虚质最常见,其次为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痰湿质、气郁质、血瘀质。3、糖尿病性便秘中医体质与证型之间具有相关性:阴虚质、湿热质、气郁质多见阴虚内热证,气虚质多见气阴两虚证,阳虚质多见阴阳两虚证,血瘀质多见瘀血阻络证。

纪学敏[5](2019)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美国诊疗现状及岭南火针疗法对其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拟利用公开的NAMCS调查数据库,分析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在美国的疾病情况,了解IBS-D患者在美国的治疗现状及趋势。通过NAMCS调查数据库发现,IBS-D病例在美国普通人群中并不少见,而在治疗方面,中草药、针灸等中医传统疗法较少被美国患者使用。笔者导师林国华教授应用岭南火针疗法治疗临床各种疾病已达数十载,颇具疗效。此疗法用于治疗IBS-D可避免药物的副作用,其临床应用广泛,而IBS-D是其典型的优势病种之一。为提高IBS-D的治愈率,降低其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充实美国对IBS-D的治疗方法,以及推广岭南火针疗法在美国的运用与发展,笔者遂开展以岭南火针疗法治疗IBS-D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利用2006至2014年间,NAMCS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纳入相关病例,从基本人口学特征、基本健康情况、消化道相关合并症、消化道外合并症、就诊基本情况、相关检验及检查情况、非药物疗法、药物疗法、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专科情况、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类型等方面进行研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了解IBS-D在美国的疾病情况,以及该疾病美国的治疗现状及趋势。第二部分:本研究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01月至2019年01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和针推康复中心就诊的病人,严格遵照纳入标准筛选出96例合格受试者,采取随机对照试验的方式,将患者随机分配至A、B、C三组治疗过程中共脱落6例,因疗程不满总疗程的1/2,故予以剔除,且不进入最后的数据统计研究,最后符合标准的A组(岭南火针组)、B组(常规针刺组)和C组(西药组),每组各30例,疗程为4周。采用中医泄泻症候积分量表以及IBS-QOL生存质量评价量表,对三种治疗方案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评价、统计、对比及分析。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比较复发率。本研究以三个研究组做自身及组间治疗前、后以及随访对照。本研究未运用盲法,为开放式研究。取穴:神阙、天枢、上巨虚、大肠俞、阴陵泉、肾俞、命门、关元、脾俞、足三里,神阙穴统一采用回旋灸法。操作:A组(岭南火针疗法组):先以安尔碘将腧穴局部消毒,然后涂抹少量万花油于点刺部位,将针尖及针身烧红透亮,采用迅速高频浅点刺法,浅点刺不留针,深度不超过0.1mm,以100次/分的点刺速度,每穴点刺5次,在火针点刺前后涂抹万花油可缓解患者灼痛感并促进火针伤口愈合,每周治疗2次,共4周。B组(常规针刺组):采取仰卧、俯卧位交替针刺的方法。①采取仰卧位:以快速进针手法针刺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关元、足三里,神阙穴采用回旋灸法,进针完成后,嘱受试者不可轻易自主改变体位,以免发生针刺不良事件。每3~5分钟行针一次,行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②患者后取俯卧位,针刺大肠俞、肾俞、命门、脾俞,进针完毕后,嘱志愿者不可轻易改变体位,以免发生针刺意外。每3~5分钟行针一次,行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前后各针1次为完成1次治疗。每周治疗2次,共4周。C组(西药组):匹维溴铵片(得舒特)(法国,批号:H2011022生产厂家:法国苏威制药)每次50mg,tid,口服,进餐时用水吞服,不可咀嚼或掰碎药片,不要在卧位时或临睡前服用。疗程:3组患者均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患者治疗期间均停用其它疗法,嘱咐患者清淡饮食,忌食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劳累、受凉,情绪放松、心情舒畅。结果:第一部分:1、美国IBS-D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各项基本健康资料与患病的相关性。我们纳入2006-2014年间NAMCS的数据。经分析,美国每年患病例数新增趋势稳定。其中,年龄、性别、人种与支付方式皆为有显着相关性的人口学特征因素(P<0.05),其中女性患病人数比男性更多,且具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IBS-D的分布与地域无显着相关性(P>0.05)。在纳入病例中安排全血分析、乙状结肠-直肠镜检查等两个因素与是否患有IBS-D也存在显着相关,且IBS-D病例中安排乙状结肠-直肠镜检查的例数更多(0R>1且P<0.05)。在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专科情况方面,接诊的健康服务提供者的专科情况与患IBS-D间的相关性显着;在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类型方面,医师接诊与是否为IBS-D病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其中IBS-D病例者中由医师接诊的人数更多(OR>1且P<0.05);而接诊者为医学助手、护师/助产士、注册/执照护士以及其他健康服务提供者则未发现与IBS-D间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2、美国IBS-D患者的合并的疾病或症状与患病的相关性。在IBS-D患者的基本健康情况因素方面,烟草使用情况、BMI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是显着的相关因素,且合并糖尿病的IBS-D病例更少(0R<1且P<0.05);但是否合并高血压、高血脂以及哮喘与IBS-D间均未发现显着相关性(P>0.05)。在消化道相关合并症方面,消化不良、胃轻瘫、腹胀、腹痛、腹泻、便秘以及胃食管反流等症状或疾病都与IBS-D患病存在显着相关性,且上述症状或疾病在IBS-D病例中更为多见(OR>1且P<0.05)。在消化道以外的合并症方面,背痛、抑郁与IBS-D患病之间存在显着相关,而且从病例计数中发现,IBS-D患者合并抑郁的病例较多(OR>1且P<0.05);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疲劳综合症、过敏性鼻炎、骨关节疾病、头痛、多尿/夜尿等则与IBS-D间则未发现显着的相关性(P>0.05)。3、美国IBS-D患者的治疗与患病的相关性。在非药物疗法方面,饮食/营养调节、替代疗法、心理疗法等与IBS-D间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其中IBS-D病例者更多采用饮食/营养调节以及替代疗法作为非药物治疗的手段(OR>1且P<0.05);而运动锻炼和针刺治疗都未发现与IBS-D间存在相关性(P>0.05)。在药物疗法方面,是否使用益生元、止泻药、轻泻药、抗生素、解痉剂、抗抑郁药等与IBS-D患病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IBS-D病例者更多采用益生元、止泻药、轻泻药、解痉剂、抗抑郁药等方案作为药物治疗的手段(OR>1且P<0.05),其中2006-2014年间IBS-D患者的处方用药抗抑郁药物、解痉剂的使用量较其他药物更多。草药产品的使用与IBS-D患病间无显着相关性(P>0.05)。第二部分:1、基线资料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中医泄泻症候积分量表评分以及IBS-QOL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病例资料具有可比性。2、总体疗效:在三组总体临床疗效评价中,三组患者总体疗效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患者总体疗效的组间多重比较中,A组与C组比较,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总体疗效优于C组;A组与B组比较,P=0.033<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总体疗效优于B组;B组与C组比较,P=0.027<0.05,具有统计学差异,B组总体疗效优于C组。表明岭南火针疗法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及西药治疗,且常规针刺法的总体疗效优于西药治疗。3、总证候积分:治疗后对三组症状治疗后症状积分总分间比较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在进一步的三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总分检验后检验的多重比较中,A组积分总分均小于B组(P<0.05),同时小于C组(P<0.001),而B组与C组之间治疗后症状积分总分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岭南火针疗法较常规针刺、西药治疗更能改善总体症状。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自症状积分总分间的比较中,三组患者的各项症状积分总分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着下降(P<0.05),提示岭南火针疗法、常规针刺与西药此三种治疗措施对改善症状均有一定的作用。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总积分差值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进一步的三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总分检验后检验的多重比较中,A组患者治疗前后积分总分下降的幅度较B组(P<0.05)、C组(P<0.001)更为显着,而B组与C组之间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总分的差值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提示岭南火针疗法对比常规针刺、西药在改善症状的作用更为明显。4、各临床症状改善。三组患者治疗后积分比较中,可见治疗后“畏寒肢冷”、“腰膝酸痛”、“食欲不振”、“肠鸣”等四个症状的三组间的积分均存在差异(P<0.001),对上述症状积分分别比较提示:三组间大便泄泻、腹胀腹痛、晨起腹痛症状治疗后积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三种方案对以上症状的疗效无明显差异。对畏寒肢冷、腰膝酸痛症状治疗后积分进行两两组间比较,其中A与B组及A与C组比较均存在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岭南火针疗法治疗方案对畏寒肢冷、腰膝酸痛症状疗效最突出,常规针刺与西药疗效无差异。对食欲不振、肠鸣症状治疗后积分进行两两组间比较,其中A与B组及B与C组比较均存在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岭南火针疗法与常规针刺方法对食欲不振、肠鸣症状疗效无明显差异,但优于西药的疗效。5、患者IBS-QOL生存质量评价。三组患者IBS-QOL生存质量治疗前后各维度得分以及总得分,经统计分析可见,均有显着下降(P<0.05);由此提示岭南火针疗法、常规针刺以及西药三种手段下,均可显着改善IBS-D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后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识、社会功能、性行为、人际关系等4个维度的三组间得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多重比较后提示,岭南火针疗法治疗(A组)在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识、社会功能、性行为、人际关系等维度的得分上均较其他组别(常规针刺以及西药治疗)更具优势,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得分上,三组间的IBS-QOL量表评分总得分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多重比较可见,岭南火针疗法治疗后的总得分较其他治疗手段显着下降(P<0.05)。由此,说明岭南火针疗法在改善IBS-D患者生存质量方面较常规针刺及西药治疗更具有优势。三组患者治疗前后IBS-QOL生存质量得分的下降幅度比较,其中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识、人际关系等4个维度的三组间得分的下降幅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多重比较,岭南火针疗法治疗(A组)在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识、人际关系得分的下降幅度上较其他组别(常规针刺以及西药治疗)更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得分上,三组间的IBS-QOL量表评分总得分的下降幅度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多重比较提示,岭南火针疗法治疗后的总得分下降幅度较其他治疗手段更大;提示岭南火针疗法在改善IBS-D患者生存质量方面较常规针刺及西药治疗手段效果更佳。6、远期疗效:停止治疗1个月后,患者症状的复发率A组(7.14%)VS B组(34.61%)VS C组(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A与B组及A与C组比较,复发率均存在差异(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岭南火针疗法的复发少,远期疗效更稳定持久,常规针刺与西药的远期疗效较差,二者复发率高且相当。这对于提升IBS-D患者的生存质量意义较大。结论:1、在美国,随着其医学模式的发展,对中医药、针灸等疗法十分重视;但在治疗IBS-D方面,中医药、针灸仍不甚普及。2、岭南火针疗法治疗脾肾阳虚证IBS-D具有独特创新意义及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远期疗效持久稳定,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优势明显。3、岭南火针疗法理论指导下对IBS-D的治疗是行之有效的,值得进行更大范围的临床观察,深入机制研究和理论探讨;同时,该疗法在国内外均有较高的普及推广的价值及宣传空间。

刘凯文[6](2019)在《基于高通量测序探讨参苓白术散对脾气亏虚型泄泻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稳定的肠道微生态环境对人体的健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许多疾病的发生都可追溯到肠道菌群的失调,功能性腹泻的发生也与之密切相关。但既往对于功能性腹泻肠道菌群失调的研究多局限于菌群培养的手段,难以获得更为具体的菌群变化。而高通量测序手段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本次研究希望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方式,探究功能性腹泻的发生在不同的生物水平肠道菌群的变化,能明确具体菌群对功能性腹泻的影响,同时探究参苓白术散对于功能性腹泻肠道具体菌群的调节作用。本篇论文主要从两部分来论述对于功能性腹泻的认识及研究。第一部分为中医文献综述、参苓白术散治疗功能性腹泻效果的Meta分析和西医文献综述三部分,其中中西医文献综述主要涉及中医学的病因病机、证候与中医治疗和西医对功能性腹泻的现代临床研究进展,包括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而参苓白术散治疗功能性腹泻效果的Meta分析则通过文献检索、分析,数据整合方式探讨参苓白术散对功能性腹泻的治疗效果;第二部分是从临床试验来探究菌群变化对功能性腹泻的影响以及参苓白术散对肠道菌群的调节。方法:本次研究收集20例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脾胃科门诊就诊的确诊为功能性腹泻、中医辨证属脾气亏虚的患者作为试验组。健康对照组选择该时间段内在外院体检中心经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病史的志愿者共2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试验组随机分为中药组(n=10),空白对照组(n=10)。中药组予参苓白术散治疗,空白对照组予一般非药物治疗。收集试验组治疗前粪便样本与健康对照组粪便样本进行高通量测序,探究具体菌群对功能性腹泻的影响;再收集治疗前后中药组和空白对照组的粪便样本,探究参苓白术散对于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1.试验组患者中,无焦虑或抑郁情绪者为11人,可能焦虑或抑郁者3人,明显焦虑或抑郁者6人;健康对照组中,无焦虑或抑郁情绪者为18人,可能焦虑或抑郁者2人,明显焦虑或抑郁者0人。两组数据经Fisher精确检验,?2=7.992,P=0.014(27)0.05。2.中药治疗后,痊愈0例,占0%,显效4例,占40%,有效4例,占40%,无效2例,占20%,总有效治疗率为80%。对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分析发现,治疗前中医症状总积分最高为28分,最低为7分,平均为15.50?7.678分;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最高为12分,最低为2分,平均为7.00?3.651分。两者经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经配对样本t检验,t=4.283,P=0.002(27)0.01,说明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存在显着差异(P(27)0.01)。且对于腹部胀/痛、便溏不爽、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肠鸣矢气、脘腹痞满、食欲不振、自汗症状有很好的缓解效果(P(27)0.05)。3.对于试验组和健康对照组来说,两组在肠道菌群丰度和数量上无明显的差异,但在菌群组成结构上有所不同。在门水平上,健康对照组与试验组相比,Synergistetes(互养菌门)增多;在纲水平上,Erysipelotrichi(丹毒丝菌纲)、Coriobacteriia(红椿菌纲)、Mollicutes(柔膜菌纲)占比试验组要比健康对照组增加;在目水平上,健康对照组Synergistales(互养菌目)明显多于试验组,而试验组Erysipelotrichales(丹毒丝菌目)明显多于健康对照组;在科水平上,相比于健康对照组,试验组的Veillonellaceae(韦荣球菌科)、Erysipelotrichaceae(丹毒丝菌科)占比增加,而健康对照组则是Synergistaceae(互养菌科)、Dethiosulfovibrionaceae增多;在属水平上,Coprococcus(粪球菌属)、Megasphaera(巨球型菌属)在试验组的占比要高于健康对照组。4.对于中药组和空白对照组治疗前后来说,两组都有Lactobacillaceae(乳杆菌科)的变化,但中药组变化更为明显。结合中药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肠道菌群的结果来看,参苓白术散可能通过调整Lactobacillaceae(乳杆菌科)的数量来改善脾气亏虚型泄泻患者的临床症状。结论:1.功能性腹泻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在情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说明焦虑抑郁情绪与功能性腹泻的发生密切相关。2.对比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变化,说明参苓白术散对于脾气亏虚型泄泻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3.基于高通量测序可以发现,功能性腹泻患者与健康人群虽然在肠道菌群丰度和数量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在菌群的组成结构上仍有不同。不同水平上的差异物种Veillonellaceae、Erysipelotrichaceae、Coprococcus、Megasphaera、Erysipelotrichi、Coriobacteriia、Mollicutes菌群的增多,Synergistetes、synergistaceae、dethiosulfovibrionaceae菌群的减少可能与功能性腹泻的发生相关。4.对比中药组、空白对照组前后菌群变化,说明人体在肠道菌群方面存在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参苓白术散对于肠道菌群具有调节作用。参苓白术散可能通过调节Lactobacillaceae(乳杆菌科)的数量来改善脾气亏虚型泄泻患者的临床症状。

Daniel Eng(伍天宁)[7](2019)在《黄连汤方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强调具体临床指征的方式,利用现有的临床证据来阐述和探讨黄连汤的方证,以便提高医疗效果和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为了保持临床实用性,选用关于黄连汤的临床资料(包括古代医案28例,现代医案100例,导师黄煌教授门诊病历50例以及各种已发表的临床研究15篇)作为研究对象。对来自上述资料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从黄连汤的“适用体质”和“适用病症”两大方面来归纳出黄连汤证的特点。结果:(1)黄连汤适用体质。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适用黄连汤的人群以中年男性为最多。患者体形多消瘦,面色黄暗无华,唇色红或暗,易汗,舌质淡、红或暗,舌苔腻,脉弦、细或弱,腹诊时上腹部硬满,上腹部压痛,脐周有跳动感等。在精神方面,常有烦躁、乏力、失眠等,或有抑郁偏向、酒精成瘾等。在发病趋向方面,其人在饮食不当、饮酒、情绪波动等情况下容易出现各种消化道症状,或有消化系统疾病、心脏病或糖尿病的既往史或家族史。在生活方式方面,常有饮食不节、饮酒过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黄连汤证的出现。总之,其人既有明显的脾胃虚证,又有热或湿热的趋向。(2)黄连汤适用病症。黄连汤的主治症状类型包括腹痛类症状(以上腹痛为多,但也可表现为下腹痛、腹胀等)、呕吐类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泛酸等)、腹泻类症状(大便溏、大便次数多、肠鸣等)、失眠(入睡困难、易醒等)和胸部症状(胸闷、心悸等)。黄连汤证的次要症状类型包括口腔症状(口腔溃疡、舌痛、口苦、口渴等)、身体寒热类症状(怕冷、发热等)、泌尿及生殖系统症状(排尿困难、尿频、阳痿、异常了宫出血等)、体重下降以及头晕类症状(头晕、眩晕等)。黄连汤的主要适用疾病类型是消化道炎症及其相关病症,包括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口腔溃疡、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急性胃肠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其他重要的适用疾病类型包括胆囊炎、心脏病(早搏、冠心病等)、功能性胃肠病及类似疾病、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妊娠恶阻、肾脏病、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结论:本研究首次根据个案报道、病历和临床研究的数据归纳出黄连汤的适用体质和适用病症,以及首次对黄煌教授应用黄连汤的临床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此外,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又讨论黄连汤的《伤寒论》原文的意义、黄连汤证的鉴别、常用加味药及其临床指征和关于应用黄连汤的注意事项。

席颖颖[8](2018)在《运脾缓急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运脾缓急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疗效,在该病的论治心法方面探索一条简单可信赖的途径。方法按1:2完全随机设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随机分组的122例治疗组功能性腹痛患儿应用运脾缓急汤,6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复方胃蛋白酶散(西药)进行治疗,对比疗效。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一个疗程7天,两个疗程之间间隔3天。服药前后,分别记录各组患儿主症腹痛及其他症候的积分。结束治疗后,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积分变化,从而科学判断该汤药的临床价值。结果(1)治疗前,在年龄、性别、证型等方面,两组相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具体来说,对于性别,采用卡方检验,P=0.916(P>0.05);对于证型,采用秩和检验,P=0.900(P>0.05);对于年龄,采用秩和检验,P=0.801(P>0.05)。(2)疗效比较:治疗组122例,脱落5例,共117例,显效79例,有效2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65例,脱落3例,共62例,显效26例,有效18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71.0%。经统计学分析P<0.05,运脾缓急汤组优于对照组。(3)疗效分析方面:运用秩和检验,通过分析病情轻重与年龄对疗效的影响,可以看到该药对各年龄段的各种腹痛患儿的疗效确切。具体而言,就年龄来说,P=0.894>0.05;就病情轻重来说,P=0.064>0.05。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4)后期随访分析:跟踪观察期内,运脾缓急汤的痊愈例数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反复腹痛患儿,运用运脾缓急汤治疗,临床疗效肯定。该汤药与西药复方胃蛋白酶散组比较,疗效更好。比较而言,运脾缓急汤在改善腹部中寒型、脾胃虚寒型、乳食积滞型和肝郁气滞型等四种证型的病候方面更为突出。因此,以运脾法为组方思想而制定的运脾缓急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疗效优于复方胃蛋白酶散组,且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有实践价值。

原晓冬,张凯鑫,杜广中[9](2018)在《针灸治疗糖尿病胃肠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总结针灸治疗糖尿病胃肠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从针灸疗法、选穴研究方面进一步分析指出现阶段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方向。针灸治疗糖尿病胃肠病疗效确切、疗法多样、选穴灵活,但存在评价标准不统一、科研设计欠合理、样本范围及数量偏小、数据处理可信度差等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关于针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较深入,未来应加强针灸治疗食管综合征及糖尿病性腹泻、糖尿病性便秘的临床研究。

李莎[10](2013)在《糖尿病胃肠病中西医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胃肠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病变可发生在从食管至直肠的消化道各个部分,包括食管功能障碍、糖尿病胃轻瘫、糖尿病合并腹泻或大便失禁、糖尿病性便秘等。其确切病机尚不完全清楚,现有研究表明可能与糖尿病神经病变、高血糖及代谢紊乱、血清胃肠激素异常、微血管病变、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临床仅部分患者有症状表现,部分患者功能性改变需相关检查才能发现。糖尿病胃肠病不仅增加患者痛苦,且影响营养物质和降糖药物吸收,加大了血糖的控制难度,加剧其他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因此该病的及早发现和防治,对糖尿病病情的控制,延缓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西医在治疗上,多采取糖尿病基础治疗,在平稳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对症治疗胃肠功能紊乱,如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对症止泻药、润肠通便或泻下药,及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治疗,临床取得一定疗效。中医无糖尿病胃肠病对应病名,根据其典型症状,将糖尿病胃肠病归属于中医“痞满”、“呕吐”、“泄泻”、”便秘”等范畴。认为其病因为素体脾胃肝肾失和,加之饮食不节、七情不畅。中医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手段多样,如中药、针灸、按摩、灌肠、贴敷、穴位注射、埋线等,大量研究证实,中医疗法可弥补西药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及副作用明显,停药复发率高等缺陷,且能改善血糖控制情况,调节代谢紊乱。中医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疗效明确,但同时,须尽快规范病名及诊断标准,统一疗效评价标准,以利于后续临床诊疗和实验研究。应进行大范围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统计发病率,研究当代证型分布,发掘常见证型,进一步阐明病机,总结用药规律,便于临床推广应用。制作符合中医特定证型的动物模型,使基础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且便于向临床转化,利于中医中药在国际上的交流、推广。中医药作为我们民族的伟大宝库和遗产,值得我们更加努力去学习、继承和发扬,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本文共参考相关书籍和中英文文献共163篇,其中包含中医各类研究及经验总结83篇,西医类研究80篇,其内容涉及流行病学、病因病机、西医诊断治疗、中医辨证治法及方药和实验研究等多个方面。本文通过对以上文献进行总结论述,详细回顾了近年来糖尿病胃肠病中西医研究概况,对其相关发病机制研究和中医药治疗近况进行了介绍,同时针对该病研究现状提出了相关问题。

二、糖尿病胃肠病42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胃肠病4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疏郁健脾汤治疗肝郁脾虚型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一般资料分析
    2.疗效分析
    3.安全性分析
讨论
    1.中医对糖尿病胃轻瘫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胃轻瘫的认识
    3.导师对糖尿病胃轻瘫的认识
    4.疏郁健脾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肝郁脾虚型的机理研究
    5.疗效分析
    6.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B
    附表1
    附表2
致谢
个人简介

(2)健脾软肝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病例选择
        3.1 病例纳入标准
        3.2 病例排除标准
        3.3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4.治疗方案
        4.1 一般治疗
        4.2 药物治疗
    5.观测指标
        5.1 一般情况评估
        5.2 疗效评价标准
        5.2.1 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5.2.2 腹部B超疗效评定标准
    6.统计方法
    7.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1.一般资料分析
        1.1 两组性别分析
        1.2 两组年龄分析
    2.健脾软肝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NAFLD疗效分析
        2.1 健脾软肝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NAFLD中医症状疗效分析
        2.2 健脾软肝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NAFLD中医证候总体疗效分析
        2.3 健脾软肝颗粒对肝郁脾虚型NAFLD肝功能变化的影响
        2.4 健脾软肝颗粒对肝郁脾虚型NAFLD血脂变化的影响
        2.5 健脾软肝颗粒对肝郁脾虚型NAFLD尿酸变化的影响
        2.6 健脾软肝颗粒对肝郁脾虚型NAFLD腹部B超改善的影响
    3.健脾软肝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NAFLD安全性分析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3)按部选穴针刺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运动调节效应差异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针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研究概况
    综述二 SCF/c-kit信号通路及ICCs与糖尿病胃轻瘫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实验研究
    第一章 按部选穴针刺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肠动力的影响
    第二章 按部选穴针刺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窦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第三章 按部选穴针刺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窦部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第四章 按部选穴针刺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SCF/c-kit信号通路的影响
    第五章 按部选穴针刺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血清脑肠肽的影响
    第六章 按部选穴针刺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不同脑区内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讨论
    1 中医对糖尿病胃轻瘫病因病机的认识
    2 西医对糖尿病胃轻瘫发病机制的研究
    3 糖尿病胃轻瘫动物模型及判定方法
    4 穴位选择依据
    5 实验指标选择依据及效应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糖尿病性便秘患者的中医体质与证型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RACT
中英文词汇缩略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工具
        2.2 调查方法
        2.3 判定体质及证型
        2.4 调查质量控制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3.2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一般资料相关性分析
        3.3 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与一般资料相关性分析
        3.4 对应性分析
        3.5 相关性分析
    4 讨论部分
        4.1 中医对体质学说的认识
        4.2 中医对糖尿病性便秘的认识
        4.3 糖尿病性便秘一般情况分析
        4.4 糖尿病性便秘的中医证型分布分析
        4.5 糖尿病性便秘的中医体质分布分析
        4.6 糖尿病性便秘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糖尿病性便秘中西医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一:一般信息表
    附表二:中医证候调查表
    附表三: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美国诊疗现状及岭南火针疗法对其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IBS-D的基本认识
        一、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定义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IBS-D的认识
        一、祖国医学对IBS-D的定义与病名源流
        二、祖国医学对泄泻的病因病机分析
        三、辨证分型的演变
    第三节 中西方IBS-D的疗法简述
        一、现代医学治疗IBS-D
        二、中医内治法
        三、中医外治法
第二章 IBS-D于美国的治疗现状及趋势:基于NAMCS公共数据库的分析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
        二、研究设计
    第三节 NAMCS数据库及其研究设计
        三、研究内容
        四、统计学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结果
        一、基本人口学特征
        二、基本健康情况
        三、消化道相关合并症
        四、消化道外合并症
        五、就诊基本情况
        六、相关检验及检查
        七、非药物疗法
        八、药物疗法
        九、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专科情况以及类型
第三章 岭南火针疗法治疗脾肾阳虚型IBS-D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随机分组
        二、对照方法
        三、盲法设计
        四、技术路线图
        五、治疗方案
        六、不良事件观察
        七、统计学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结果
        一、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二、三组患者治疗后积分比较
        三、三组患者治疗后IBS-QOL生存质量比较
        四、三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五、疗效检验的效能分析
        六、年龄、性别与总体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七、三组远期复发率比较
        八、安全性评价
讨论
    第一节 岭南火针疗法的源流、核心思想与作用机制
        一、岭南火针疗法的源流
        二、岭南火针疗法的核心思想
        三、火针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 岭南火针疗法治疗脾肾阳虚型IBS-D临床研究选穴及其依据
        一、立方依据
        二、选穴
    第三节 岭南火针疗法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一、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二、总体疗效分析
        三、患者IBS-QOL生存质量评价
        四、远期复发率分析
        五、研究结果对临床应用岭南火针疗法治疗IBS-D脾肾阳虚证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四节 基于NAMCS公共数据库对美国IBS-D中医诊疗现状的思考
        一、流行病学现状研究结果分析
        二、流行病学现状与临床研究对在美国推广和发展岭南火针疗法治疗IBS-D的指导作用
    第五节 创新点与展望
        一、创新点
        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统计学审核证明

(6)基于高通量测序探讨参苓白术散对脾气亏虚型泄泻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功能性腹泻的中医认识
        1 病因病机
        2 辨证分型
        3 中医证候研究
        4 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苓白术散治疗功能性腹泻效果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功能性腹泻的西医诊疗进展
        1 发病机制
        2 西医对功能性腹泻的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中止与终止试验的标准
        1.6 临床病例调查表的设定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收集
        2.2 治疗药物
        2.3 观察指标
        2.4 检测指标
        2.5 统计资料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临床部分
        3.2 肠道菌群部分
    4 讨论
        4.1 基线部分
        4.2 症状改善分析
        4.3 参苓白术散组方药物分析
        4.4 肠道菌群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黄连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黄连汤的历史源流与研究现状
    1 黄连汤的来源、名称与组成
    2 黄连汤历代论述
        2.1 影响力最大的早期方论
        2.2 寒与热的具体定位
        2.3 中虚之说
        2.4 桂枝在黄连汤中的作用
        2.5 黄连汤证在六经中的定位
    3 黄连汤药理研究进展
        3.1 黄连汤的药理研究
        3.2 黄连汤与其他方比较的药理研究
    4 关于黄连汤的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1.1 以临床资料为对象
        1.2 以适用体质与适用病症为目标
        1.3 从临床数据到方证阐述
    2 黄连汤范围确定
        2.1 黄连汤与进退黄连汤
        2.2 黄连汤原方组成确定
    3 临床资料来源
    4 纳入标准
        4.1 黄连汤医案纳入标准
        4.2 黄连汤临床研究纳入标准
    5 数据整理
    6 数据分析
        6.1 统计软件
        6.2 黄连汤医案数据分析
        6.3 黄连汤临床研究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黄连汤医案分析
        1.1 医案中体质特征分析
        1.2 医案中症状分析
        1.3 医案中疾病分析
        1.4 医案中病因分析
        1.5 医案中病机分析
        1.6 医案中处方分析
        1.7 小结
    2 黄连汤临床研究分析
        2.1 临床研究综合概况
        2.2 临床研究具体综述
        2.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讨论
    1 黄连汤适用体质
        1.1 身体特征
        1.2 心理特征
        1.3 发病趋向与生活方式
        1.4 体质解释
        1.5 典型病例
    2 黄连汤适用病症
        2.1 黄连汤适用症状类型
        2.2 黄连汤适用疾病类型
        2.3 黄连汤适用病症归纳
    3 黄连汤原文解释
        3.1 伤寒
        3.2 胸中有热
        3.3 胃中有邪气
        3.4 腹中痛
        3.5 欲呕吐
        3.6 昼三夜二
    4 黄连汤方证鉴别
        4.1 与半夏泻心汤证的鉴别
        4.2 与小柴胡汤证的鉴别
        4.3 与小建中汤证的鉴别
        4.4 与乌梅丸证的鉴别
    5 黄连汤加减及注意事项
    6 结论
        6.1 黄连汤方证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黄连汤医案数据库内容与术语规范
    附录2 黄连汤类方分析
致谢
作者简介

(8)运脾缓急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材料
    1.临床资料
    2.一般资料
方法
    1.分组方法
    2.治疗、服药方法
    3.疗效判定标准
    4.数据分析
结果
    1.疗效比较
    2.积分分析
    3.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4.随访结果及分析
    5.安全性评价
    6.结果分析
讨论
    1.运脾法
    2.现代医学对小儿功能性腹痛的认识
    3.传统医学对小儿功能性腹痛的认识
    4.运脾缓急汤方药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1
    附表 2
致谢
作者简介

(9)针灸治疗糖尿病胃肠病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灸疗法
    1.1 糖尿病性胃轻瘫
        1.1.1 毫针刺法
        1.1.2 灸法
        1.1.3 电针法
        1.1.4 特殊针具刺法
        1.1.5 穴位注射法
        1.1.6 耳针法
        1.1.7 针灸综合疗法
    1.2 糖尿病性腹泻
    1.3 糖尿病性便秘
2 选穴研究
3 结语

(10)糖尿病胃肠病中西医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糖尿病胃肠病西医研究概况
    1、定义
    2、流行病学
    3、西医病因病机研究
    4、诊断
    5、西医治疗概况
糖尿病胃肠病中医研究概况
    1、古代文献记载
    2、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3、分类分型论治
    4、现代中医诊治经验
    5、专方专药研究
    6、针灸治疗研究
    7、针药结合治疗研究
    8、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9、其他传统疗法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糖尿病胃肠病42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疏郁健脾汤治疗肝郁脾虚型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D]. 阮婷婷.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2]健脾软肝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观察[D]. 肖倩.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按部选穴针刺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运动调节效应差异及相关机制研究[D]. 智沐君.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糖尿病性便秘患者的中医体质与证型相关性研究[D]. 罗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美国诊疗现状及岭南火针疗法对其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D]. 纪学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基于高通量测序探讨参苓白术散对脾气亏虚型泄泻肠道菌群的影响[D]. 刘凯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黄连汤方证研究[D]. Daniel Eng(伍天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运脾缓急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研究[D]. 席颖颖.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针灸治疗糖尿病胃肠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 原晓冬,张凯鑫,杜广中. 针灸临床杂志, 2018(02)
  • [10]糖尿病胃肠病中西医研究概况[D]. 李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糖尿病胃肠病42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