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民营企业发展实证分析

武汉民营企业发展实证分析

一、武汉市私营企业发展的实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闫蓝妮[1](2021)在《东部地区营商环境对民营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收官,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新的经济发展阶段,着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成为重大的时代主题,而创新能力毫无疑问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核心方法,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依据现有研究文献,创新活动主要是在企业内部发生的,测量创新能力的最重要指标是企业的研究与发展,尤其是民营企业。许多研究认为,与物质资本投资不同,创新活动常常是“制度密集型”或“产权密集型”活动,对经济制度有较高的要求。测量经济制度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营商环境,因此,本文试图使用实证方法研究营商环境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由于中国是一个广土众民的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异质性,不同地区可能处于较为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本文主要研究更多处于创新阶段的东部地区。创新活动与一般生产经营活动存在较多不同,新的投入、新的产出和新的组织方式,这意味着企业需要面临新的规制要求、新的政企关系,新的企业间关系,因此对制度环境有更高的敏感性。是否营商环境更优的地区将有着更高的企业研发投入呢?本文首先使用2012年全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合并2012年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数据,其次匹配樊纲2008——2018年的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和2008——2018年国泰安数据库中的民营企业研发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城市层面营商环境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当然这个数据是全国层面的数据,然后我们分离出了东部地区数据,着重分析了东部地区营商环境对民营企业研发投入的作用,考虑到营商环境对于企业研发的影响在时间上的滞后性,本文还使用2012年的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数据匹配2014年的全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进行了稳健性检验。而营商环境又是如何促进或者抑制企业研发投入的?本文使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营商环境通过企业的公关、招待费和缴纳的税费对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影响的机制。本文实证结果表明:企业所在城市营商环境的改善确实促进其增加研发投入,验证了经济制度改善的确可以促进民营企业研发活动进而增加创新活动,通过分离数据我们发现全国层面的这种相关关系显着性主要是东部地区驱动的,营商环境的改善会提升东部地区的民营企业研发投入。中介机制检验表明,营商环境改善是通过减少了企业的公关招待费,提升产权信心等渠道,促进了企业研发的显着提升。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关结论和政策建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完善经济制度建设,改善营商环境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抓手,对于东部地区的研究,未来可能也可以推广到中西部地区。

贾凯旋[2](2020)在《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河北省问卷调查》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城镇化率由1978年末的16.65%增长到2019年末的60.60%,各方面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工群体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要让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不容忽视,而农民工的养老权益保障是重中之重。2017年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的比例首次突破50%,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他们的市民化意愿更强烈,更愿意融入城市,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但是这一群体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状况不容乐观,这将直接损害新生代农民工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养老权益,也将加重我国未来的养老财政负担。此外,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鼓励、支持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依法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受农村户籍的限制。在这种情形下,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问题应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为调查对象,为了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在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个性化特征和特质化需求,选取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工作基本情况、政策认知情况、市民化因素5个维度,共分为12个二级指标,通过样本问卷描述性统计和对样本数据的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月收入水平、劳动合同的签订、更换工作的次数、对政策的了解程度、市民化意愿对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显着影响。为了进一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本文认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能力是促进其参保的根本,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稳定性是促进其参保的保障,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政策认知能力是促进其参保的前提,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是促进其参保的动力。本文希望就进一步提高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养老权益、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方面提供有益参考。

郑若愚[3](2020)在《中部地区N市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改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年多来,我国经济取得辉煌耀眼的成就,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99.0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6.1%,牢牢占据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银行每年发布《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排名第31位,说明我国营商环境有了显着提升和改善。2019年10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将近年来“放管服”改革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上升为法规。地处中部地区的N市不具有地域、人才和资源优势,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民营企业面临许多外部环境问题。因此,优化N市民营企业营商环境对N市企业发展、经济弯道超车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在综述国内外营商环境评价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部地区N市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发现随着N市“放管服”改革的深入,N市民营企业准入门槛和企业成本有所下降,但N市仍存在民营经济活力不足、增长动力机制不强、科研实力较落后等问题,反应出民营企业经济发展受政府营商环境建设的影响。其次,本文通过构建N市民营企业营商环境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从软环境、市场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社会服务环境和商务成本环境具体分析N市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接着,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N市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数据,分析N市民营企业营商环境各维度评价得分,总结出N市民营企业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针对N市民营企业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 4项改善建议:第一,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政府服务水平;第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跨区域民营企业联动;第三,重视科研投入,改善社会服务环境;第四,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商务成本监控机制。

吴巍[4](2020)在《武汉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既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城市发动的一场意义重大的政治运动,也是对经济领域的一次声势浩大的制度变革。作为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旨在对私营工商业的所有制变革,同步展开对“人”的改造,最终达到国家政治、经济与思想的统一,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多见诸于共和国史和经济通史这类大部头的着作中,主要还是立足于宏观角度的研究与论述,鲜有微观的历史考察,以城市视角为个案的研究则更为稀少。本选题以武汉市私营企业改造为研究个案,在宏观层面,探讨武汉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过程;微观层面,着重探讨私营企业制度的改造与人的改造的具体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遭受长期战乱的社会经济呈现出崩溃局面。为了恢复和发展武汉社会经济,中共对武汉市私营企业的改造主要集中于所有制的变革与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改造。在所有制层面,主要从产权、公司治理结构、收益分配的变化来反映。产权变革上,要从清产定股、股权比例的调整来反映;在企业治理结构重构上,既在外部构成了多层级且由高到低的委托代理关系,又于内部达成了公私合营后公私双方合作共事的关系;收益分配再造上,主要对私营企业合营后的工资福利进行调整,从盈余分配到定息的政策变化反映出私营企业收益分配制度的变迁历程。经营管理层面,实现企业内部管理机构的改革即“一长制”的推行;立足于成本效益,对私营企业的产、供、销管理进行调整;同时对原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与监督制度进行改革与重建。作为中共“双重改造”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私营企业及“人”的改造,其政治意义的焦点还在国家、资本家和工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上。通过公私合营,国家以公方代表人的身份进入私营企业中,构建起“公方”“私方”“工人”分层色彩的政治结构。在此结构下,无论是资本家还是工人,都经历了思想上、政治上和行为上的改造,但其结果迥然不同。资本家变成了“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则确立了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

董少明[5](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文中指出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过去国有企业激发活力,实现扭亏为盈和发展壮大,到当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购重组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演进的大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在历史演进的分析中重新认识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和作用,以更好的指导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改革实践。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遵循“理论分析——历史演进——实证研究——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梳理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相关文献、理论,从而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后,着重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发展的起步阶段(1984—1991)、转型阶段(1992-2002)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剖析各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成效;其次,论文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实证检验和绩效评价,总结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成绩,剖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进一步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借鉴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原则、目标和模式,厘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体定位和政府作用,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提升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对策建议,尤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调“法治企业”,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和破产清算体系,以及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和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施菁[6](2020)在《湖北省金融发展水平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湖北省民营经济日新月异,民间投资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截至2020年2月,湖北境内上市公司突破108家,超过一半为民营企业。湖北省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湖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印证了“民企兴则国兴、民企强则国强”的规律。但从整体上看,湖北省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其他城市相比仍然差距较大,存在着融资难、融资贵、发展不充分、缺乏金融支持等问题依旧是制约湖北省民营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因素。本文通过理论结合实证的方法,研究湖北省金融发展水平对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文章第一、二部分首先阐述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发展与民营经济增长的研究综述,以及分析金融发展与民营经济发展相关概念、相关理论背景,进而得出两者之间的传导机制。第三章开始介绍湖北省的民营经济发展现状、民营企业融资现状、以及湖北省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第四章运用实证检验的方法证明了湖北省金融发展水平对于民营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前湖北省的金融支持体系不能很好的满足民营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文章第五部分从间接金融支持、直接金融支持、以及政策性金融支持三个角度出发,提出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些政策建议。

韩东[7](2019)在《农民工就业质量研究 ——基于与城镇职工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农民工在城镇就业的规模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88亿人。规模庞大的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他们主要分布在建筑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行业,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与农民工稳定增长的就业数量相比,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却不容乐观,工资水平低、工作时间长、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小、劳动合同缺失、就业满意度低等问题已成为常态化,这不仅关系到农民工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因此,对农民工就业质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工就业质量的“高”与“低”是相对的,需要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质量进行比较方能得出定论。然而,现有研究多是关注农民工群体本身的就业质量,而对于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质量差异的关注尚显不足。因此,本研究基于比较研究的视角,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质量进行横向比较,探讨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质量是否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考察个体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就业特征和区域特征对农民工和城镇职工就业质量的影响,探讨上述因素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质量的影响是否相似。首先,基于国家统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20082018年期间发布的宏观数据,从宏观层面考察近十年间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变动趋势,发现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某些维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而某些维度尚未得到有效改善。从工资收入来看,农民工工资收入在过去的十年间提升最为明显,但与城镇职工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工作时间来看,农民工超时劳动情况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但劳动时间长、超时劳动仍然是常态。从社会保障来看,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障的人数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农民工仍然游离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从劳动关系来看,农民工劳动合同缺失现象尚未得到有效改善,近年来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甚至有所下降。从就业满意度来看,农民工就业满意度整体较低,但相对高于城镇职工就业满意度。其次,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作条件及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相较于城镇职工,农民工工资收入相对较低,农民工超时劳动现象也相对更为严重,农民工长时间的劳动供给与其较低的工资收入形成鲜明的反差。就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资收入的影响因素而言,个体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就业特征和区域特征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资收入的影响呈现出高度相似性。然而,就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作时间的影响因素而言,个体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就业特征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作时间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工会作为组织型社会资本,仅降低了城镇职工超时劳动的可能性,而未对农民工工作时间带来保障。第三,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参加社会保障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相较于城镇职工,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问题更为突出。个体特征、人力资本、就业特征和区域特征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参加社会保障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健康状况仅对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情况有显着影响,单位性质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参加社会保障情况的影响略有不同。第四,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相较于城镇职工,农民工劳动合同缺失现象更为突出,劳动合同短期化特征也更为明显。个体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就业特征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性别仅对城镇职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有显着影响,单位性质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的影响略有不同。第五,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满意度及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由于参照群体不同,农民工对于就业的预期与其实际的就业状况相对较为匹配,因此农民工就业满意度相对高于城镇职工。个体特征、人力资本、就业特征和区域特征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受教育年限和职业层次仅对城镇职工就业满意度有显着影响,具体表现为受教育程度越高、职业层次越高的城镇职工就业满意度越高;工作时间仅对农民工就业满意度有显着影响,具体表现为超时劳动仅制约了农民工就业满意度的提升;务工地区仅对城镇职工就业满意度有显着影响,具体表现为西部地区的城镇职工就业满意度高于东部地区的城镇职工。最后,基于研究的主要结论,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加强非公单位的工会建设力度、完善建筑业劳务用工模式等对策建议。

靳海婷[8](2019)在《我国暂行法的立法研究》文中认为暂行法是以“暂行”“试行”命名的法律、法规及规章的总称。截止目前,在中国法律法规信息库所统计的51560部法律、法规及规章中,冠以“暂行”“试行”名称的共计5480部,占比近10.63%。在我国的立法研究中,暂行法这一特殊的立法形式一直被研究者忽视,却经常出现在立法实务领域。特别是在社会转型与改革的特定时期或特定领域,暂行法往往是立法者所能采用的缓解立法与变革紧张关系的一种重要立法形式。尽管暂行法常出现在立法实践中,但《立法法》始终未明确规定如何赋予某项立法以“暂行”“试行”的状态。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制定规则虽然对暂行法的名称、时效等事项进行了相关规定,但远不足以为暂行法的立法过程提供系统的规范指引。于是,实践中赋予某项立法以“暂行”或者“试行”的状态往往出于非确定性的理由或者权宜之计的考量。然而,随着人们对于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价值追求不断提高,进而对各种立法行为包括暂行法立法产生了系统性规范和约束的需求。目前,大部分暂行法的实际实施时间很长,并未完全符合立法赋予的“暂行”或者“试行”要求,还会产生一些适用上的困惑。而在我国当下或者将来的社会转型时期,暂行法作为一种应对立法与变革紧张关系的有效形式仍需要得到关注和研究。基于此,对暂行法立法的反思显得尤为必要。第一章主要理清暂行法的基本问题,包括基本概念、存续价值与立法定位,属于展开研究的逻辑起点。学界对于暂行法的概念界定存在“不符合法定构成要素”说、“效力处于不稳定状态”说、折中说、立法功能说的不同认知。虽然各种认知尚存片面性,还不足以清晰地界定暂行法,但是从中可以窥见暂行法某些贯穿始终的核心内涵。暂行法的临时立法、先行立法、准变通立法、试验立法以及转化立法等核心内涵,可以初步勾勒出暂行法的整体概念。同时,依据这些核心内涵能够将暂行法与正式立法、紧急状态立法以及法的修改、法的废止等概念加以区别。区别的存在意味着独特价值的存在。暂行法的价值分别体现在缓和社会变迁与法的稳定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保证立法者有限理性制约下的立法需求实现,采用实践检验的方式弥补立法预判的不足,协调立法争议中各方利益等方面。基于概念区别与价值分析,证实暂行法可以作为独立的立法概念。因而,暂行法需要在我国立法体制中得到相应的立法定位,即暂行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立法形式,弥补正式立法经验不足的辅助立法形式,稳定社会转型与改革秩序的过渡立法形式。第二章主要梳理暂行法的立法发展史,探究的是暂行法的产生与变迁过程,以证明暂行法的存续价值与立法定位。按照立法史阶段的划分,暂行法经历了新中国建立及探索时期的萌芽阶段、文革时期的停滞阶段、改革开放启动及探索时期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构建及完善时期的减缓阶段。在这四个发展阶段中,暂行法分别在立法分布、立法内容、立法程序以及立法构造等方面表现出其演变特点。从暂行法的整体发展历程来归纳,暂行法演进的六个特点分别表现为:暂行法立法具有连续性且始终是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暂行法立法发展与社会转型时期相适应;暂行法立法因时代背景不同呈现不同的内容偏重;暂行法立法分布于各位阶法中且有集中的趋势;暂行法立法程序逐步公开与规范;暂行法的法的构造处于不断进化过程。可见,暂行法始终处于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之中,同时持续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助力。第三章考察暂行法的立法现状与存在问题,属于发现问题与剖析问题的关键步骤,为实现暂行法的系统性规范目标提供基础素材。基于暂行法的立法分布、立法起因、立法权规范、立法主体、立法程序与立法变动等方面的考察,形成暂行法立法现状的初步认识,并总结出暂行法立法现状的特点。暂行法对当前阶段、特定领域与特定地域的立法具有价值,显示暂行法应用存在界限。暂行法主要在立法紧迫、立法者对立法效果把握不够、立法调整对象短暂存在、授权立法等特定情况下采用,呈现出暂行法立法起因多样化且不成体系的特点。各立法规则极少甚至完全未对暂行法立法权与权限范围做出明确规定,导致暂行法立法权与权限的规定不明确、不统一。暂行法的立法主体虽仍以具有立法权为依据,但以地方立法主体与行政立法主体居多。暂行法依据一般立法程序制定,却仍存在法案提出阶段立法创新造成暂行法立法依据的不确定,法案审议阶段赋予法以暂行状态的时机与方式不确定,法案表决阶段以“原则通过”为结果导致暂行法表决意涵的不确定。暂行法立法后实施阶段不受重视,体现为非常态化的立法评估与较低的司法适用率。暂行法时间效力的确定存在随意性,通过是否变动、变动频率、变动周期与变动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来。综合上述暂行法的立法现状,可推测出系统规范暂行法的阻碍在于:暂行法存在立法主体、权力与权限未明确、立法程序缺乏针对性以及有效期条款欠规范等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才能实现暂行法立法系统规范与依法立法的目标。第四章解决的是暂行法立法主体、立法权与权限规定模糊的问题,以保证立法者行使暂行法立法权的规范性与合法性。暂行法的立法主体、立法权与立法权限是暂行法立法体制构建的首要步骤。由于暂行法立法主体与立法权限的规范缺失,而各立法主体却不同程度具有采用暂行法立法形式的客观实践与需求,因而需要根据各立法主体特点分别设置暂行法的立法权。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不宜采用暂行法形式立法;国务院及其部门可有限度地采用暂行法形式立法;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有明确规定的前提下可采用暂行法立法形式立法;地方政府采用暂行法立法形式立法已经具有法律依据。这些暂行法的立法权通过授权立法形式、职权立法形式、授权立法与职权立法混合等形式获得,意味着暂行法立法主体拥有暂行法的创议权能、制定权能、监督权能、解释权能、评估权能、变动权能。依据中央与地方的“分工与合作”的理念,暂行法立法应遵循均衡性、协调性、及时性等原则,因而暂行法立法权限设定在授权立法、先行立法、变通立法、政策性立法、技术标准立法以及法律调整事项具有较强时间限制等立法范围之中。此外,授权立法下的暂行法立法需要遵循不越权原则,职权立法下的暂行法立法需要遵守不抵触原则,以此确保各立法主体制定暂行法权限的合法性,维护法律体系的和谐与统一。第五章解决的是暂行法的立法程序针对性欠缺问题,进一步细化暂行法立法活动的相关程序,提高立法程序的规范与指引功能。暂行法的立法程序乃是暂行法立法规范的有效保障。暂行法立法程序应当在遵循规范立法权正当行使、提供立法的形式合法基础以及弥补有限理性等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加以构造。针对一般立法程序不能为暂行法立法提供规范与指引的部分,制定与细化相应的立法程序。提案前需创制立法依据、审议中需生成暂行理由、表决时不应采用“原则通过”的形式,加入立法监督程序维护法律体系统一,借助立法评估程序做出阶段性立法决策。因此,暂行法的具体程序设计应包括准备程序、制定程序、解释程序、监督程序、评估程序与转化程序。其中,准备程序主要是针对具有时间限制的暂行法立法所应借助的必要性论证程序,针对政策性的暂行法立法应前置政策合法性审查程序,针对授权情况的暂行法立法应补充授权申请程序。制定程序是对一般立法程序的细化,明确法案提出时赋予暂行状态的建议程序、法案审议时立法理由专门审议程序、暂行法法案的特殊表决程序、暂行法法案公布的特别告知程序。解释程序明确了启动主体与解释主体及相关方式与步骤。监督程序依靠批准、备案审查、改变和撤销等方式进行。评估程序从评估启动、评估实施、评估结论产生与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构建。转化程序针对暂行法在期限届满时可能产生的废止、继续暂行或者转化等不同结果,分别与现有立法程序进行衔接。第六章解决的是暂行法有效期条款欠规范问题,进一步科学构造暂行法的有效期条款,以减少规则不稳定所带来的影响。暂行法的有效期条款设置是暂行法最突出的立法标志。有效期条款的设置体现了与变法模式相配合、与立法理念相适应、保障立法质量以及实施立法监督的精神。实践中,暂行法的有效期条款设置不规范导致暂行法循环暂行无法更新的情况广泛存在。对此,可以从立法表达形式、立法模式选择以及时限确定三个方面实现有效期条款的规范设置。有效期条款设置存在特定条款适用、单独适用、一体适用、以一体适用为主单独适用为辅等模式。这四种立法模式各有利弊,但一体适用为主单独适用为辅的复合模式因能够降低立法成本同时为特殊情形适用留有余地而更具有优势,兼顾了立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效期条款的期限确定通常属于立法者的裁量范围,但仍存在影响该期限长短的客观因素,包括社会环境、法律位阶与立法分歧程度等。由于有效期条款的设置造成暂行法规则的不稳定,客观上降低了暂行法的司法适用率,提高了公民信赖保护的难度,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暂行法的司法适用与公民信赖,以促进暂行法实效性的发挥。综上,基于对暂行法基本概念的重塑,立法变迁的梳理,立法现状与问题的剖析,从立法权、立法程序与有效期条款三个方面为暂行法立法提供了一套整体性与系统性的制度构建方案。以期为规范暂行法的立法活动,实现依法立法目标,维护法律体系的和谐与统一提供助益。

姜鑫[9](2019)在《武汉市私营企业社会保险费征缴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国家统筹资金重要来源之一的社会保险费,其征缴的情况直接关系社会劳动者的现实利益。在我国经济向提档升级转变的阶段性过程中,经济逐渐由粗放增速转向平稳提质,转型压力迫使企业普遍要求降费减负。同时老龄化社会的压力下,医疗、养老的支出也在持续增加,社保的缺口也在持续加大。私营企业是我国的经济主体部分,全国私企数量占企业总数近80%,是社保的主要部分。社保对私企而言意味着负担和压力,这使得私企在缴纳社保中存在逃费问题。这里面有社保体制、国家政策、企业道德、个体等多重因素。私企社保是整个社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武汉市私营企业社会保险费的征缴规律,希望能够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和社保费的征收监管体系。武汉市在遵循国家和湖北省的规定前提下出台相关的办法和意见,对全市的社保保险制度进行了规范,费率方面,养老保险27%、医疗保险10%、失业险1%、生育险0.7%、工伤险从0.2%-1.9%。五险缴纳68769户,参保人数279万人。武汉私企社保的征管虽然不断的完善,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在访谈和调研中了解到主要问题有:“部门共治”的社保费管理模式导致管治能力先天不足、逃费稽查困难,惩治力度低、存在“重税轻费”观念,业务能力不足、私营企业社会保险费缴纳意愿不足、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人员核定困难、私营企业利润较低,社保基数增长较快,社保费缴纳压力大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本文提出的建议在于:建立“权责统一”的社保制度,提高统筹级次实行税务部门全责征缴、加强社保费征收的管理措施,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征信平台、增加对社保费征缴工作的考核力度,加强对私营企业社保政策的宣传加强激励,建立社保费征缴激励机制、完善私营企业职工工资制度,加强私营企业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制定合理的社保政策,适当降低私营企业社保费负担。

门世恩[10](2019)在《建国初期武汉纺织工人状况研究(1949-1957)》文中研究表明

二、武汉市私营企业发展的实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汉市私营企业发展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东部地区营商环境对民营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营商环境研究
        1.2.2 研发投入研究
        1.2.3 营商环境对企业研发的影响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营商环境
        2.1.2 研发投入
    2.2 理论基础
        2.2.1 制度经济学理论
        2.2.2 技术创新理论
    2.3 研究假说
第3章 数据与变量
    3.1 数据来源
    3.2 营商环境指标
        3.2.1 基于世界银行数据构建指标
        3.2.2 基于市场化指数数据构建指标
        3.2.3 营商环境的区域差异和发展趋势
    3.3 研发投入
        3.3.1 基于私营企业数据构建指标
        3.3.2 基于国泰安数据构建指标
        3.3.3 研发投入的区域差异和发展趋势
    3.4 控制变量
        3.4.1 基于私营企业数据的企业特征控制变量
        3.4.2 基于私营企业数据库的企业家特征控制变量
        3.4.3 基于国泰安数据库的企业特征控制变量
        3.4.4 行业控制变量
        3.4.5 地区控制变量
第4章 营商环境对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实证分析
    4.1 模型构建
    4.2 基于世界银行数据实证分析
        4.2.1 描述性统计
        4.2.2 基础回归分析
        4.2.3 异质性分析
        4.2.4 稳健性检验
        4.2.5 机制分析
    4.3 基于市场化指数数据实证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基础回归分析
        4.3.3 异质性分析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加强政府廉政程度
        5.2.2 提高政府行政服务效率
        5.2.3 优化企业经营的市场环境
        5.2.4 重视东部地区营商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河北省问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民工
        2.1.2 新生代农民工
        2.1.3 养老保险制度
        2.1.4 城职保
    2.2 理论基础
        2.2.1 生命周期假说理论
        2.2.2 理性选择理论
        2.2.3 公平正义理论
        2.2.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第三章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与参加城职保现状
    3.1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3.1.1 总量持续增长,主体地位显着
        3.1.2 文化水平较高,农业技能缺乏
        3.1.3 职业分布多元,就业动机理性
        3.1.4 城市融入感差,社会保障缺失
    3.2 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城职保现状
        3.2.1 新生代农民工参保率较低
        3.2.2 新生代农民工参保意愿强烈但参保能力不足
        3.2.3 新生代农民工对城职保政策认知不足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城职保影响因素的调查
    4.1 问卷的指标设计与问卷的发放
        4.1.1 问卷的指标设计
        4.1.2 问卷的发放
    4.2 研究变量的选取与研究的基本假设
        4.2.1 研究变量的选取
        4.2.2 研究的基本假设
    4.3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
        4.3.1 个人基本情况描述
        4.3.2 家庭基本情况描述
        4.3.3 工作基本情况描述
        4.3.4 养老认知情况描述
        4.3.5 政策认知情况描述
        4.3.6 市民化因素描述
第五章 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城职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回归模型构建与变量赋值
        5.1.1 模型构建
        5.1.2 变量赋值
    5.2 模型的拟合检验
    5.3 参保行为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与结果分析
        5.3.1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5.3.2 实证结果分析
第六章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城职保的对策
    6.1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能力
        6.1.1 建立职业培训与就业一体化机制
        6.1.2 加大对职业培训的政策扶持力度
        6.1.3 鼓励企业实施岗位技能提升计划
        6.1.4 构建社会多元化职业培训机制
    6.2 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稳定性
        6.2.1 拓宽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渠道
        6.2.2 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开展自主创业
        6.2.3 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合同约束机制
    6.3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政策认知能力
        6.3.1 加强政策宣传的融合性
        6.3.2 确保政策宣传的灵活性
        6.3.3 保持政策宣传的层次性
    6.4 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6.4.1 优先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和老人养老问题
        6.4.2 积极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城镇落户工作
        6.4.3 进一步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感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中部地区N市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营商环境研究现状
        1.3.2 国内营商环境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架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架构
第2章 营商环境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营商环境的定义
    2.2 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第3章 中部地区N市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3.1 中部地区N市发展概况
    3.2 中部地区N市民营企业发展数量现状
        3.2.1 N市民营企业数量稳步增长
        3.2.2 民营企业行业分布相对平均
        3.2.3 N市规上民营企业实力增长
    3.3 中部地区N市民营企业发展质量现状
        3.3.1 市场准入门槛持续降低
        3.3.2 减税降费优惠政策减轻民营企业成本
        3.3.3 民营经济活力不足
        3.3.4 民营企业科技研发实力整体较弱
第4章 中部地区N市民营企业营商环境评价指标设计
    4.1 构建原则
    4.2 中部地区N市民营企业营商环境评价指标构建
    4.3 评价指标权重
第5章 中部地区N市民营企业营商环境实证分析
    5.1 研究的目的和数据说明
        5.1.1 研究的目的
        5.1.2 数据说明
        5.1.3 N市民营企业营商环境调查问卷样本分析
    5.2 软环境分析
        5.2.1 软环境因素评价得分
        5.2.2 软环境因素对比分析
        5.2.3 软环境评价结果
    5.3 市场环境分析
        5.3.1 市场环境因素评价得分
        5.3.2 市场环境因素对比分析
        5.3.3 市场环境评价结果
    5.4 基础设施环境分析
        5.4.1 基础设施环境因素评价得分
        5.4.2 基础设施环境因素对比分析
        5.4.3 基础设施环境评价结果
    5.5 社会服务环境分析
        5.5.1 社会服务环境因素评价得分
        5.5.2 社会服务环境因素对比分析
        5.5.3 社会服务环境评价结果
    5.6 商务成本环境分析
        5.6.1 商务成本环境因素评价得分
        5.6.2 商务成本环境因素对比分析
        5.6.3 商务成本环境评价结果
    5.7 N市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总结分析
第6章 中部地区N市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改善的建议
    6.1 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6.2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跨区域民营企业联动
    6.3 重视科研投入,改善社会服务环境
    6.4 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商务成本监控机制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N市民营企业营商环境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B N市民营企业营商环境调查问卷

(4)武汉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学界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 相关概念和范畴阐释
        1.4.1 私营企业
        1.4.2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第2章 武汉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历程
    2.1 武汉私营企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准备阶段
        2.1.1 调整并恢复武汉私营工商业
        2.1.2 “五反”运动和私营企业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
    2.2 武汉私营企业走向公私合营
        2.2.1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的开展
        2.2.2 有计划有准备地扩展公私合营
        2.2.3 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出现与推进
    2.3 企业与“人”双重改造设想的实践
第3章 过渡时期武汉私营企业所有制变革
    3.1 公私合营后企业的产权变革
        3.1.1 清产定股
        3.1.2 股权结构的调整
    3.2 企业治理结构的重建
        3.2.1 公私合营后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
        3.2.2 公私合营后企业内部公私共事关系
    3.3 公私合营后企业收益分配制度的再造
        3.3.1 工资福利
        3.3.2 盈余分配
        3.3.3 定息政策
第4章 过渡时期武汉私营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改造
    4.1 一长制的推行
    4.2 供产销管理的调整
    4.3 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的重建
第5章 “人”之改造
    5.1 资本家:从“剥削者”到“劳动者”
        5.1.1 思想观念的改造
        5.1.2 工作方式的转变
        5.1.3 家庭生活的改造
    5.2 工人:主人翁地位的确立
        5.2.1 思想上:工人主人翁意识的树立
        5.2.2 法律上:主人翁地位的制度化
        5.2.3 政治上:政治地位的提高
第6章 结束语:武汉私营企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审视
    6.1 武汉私营企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及历史功绩
        6.1.1 武汉私营企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
        6.1.2 武汉私营企业改造的历史功绩
        6.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6.2 武汉私营企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启示
致谢
参考文献

(5)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基本概述
        一、研究范畴界定
        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三、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
    第二节 企业并购重组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资本流动与资本集中理论
        二、现代西方企业重组理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二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起步阶段(1984-1991)
    第一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现实背景——国有企业普遍亏损
        二、理论背景——对“两权分离”的认识突破
    第二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企业兼并的目标转向自觉优化经济结构
        二、交易的自发性与政府干预并存
        三、兼并方式以承担债务式和出资购买式为主
        四、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
    第三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地方探索
        一、成都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二、武汉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三、保定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第三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转型阶段(1992-2002)
    第一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经济制度环境的变迁
        二、企业重组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三、各类市场体系的建立
        四、国企脱困和国企改革任务
    第二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产权市场普遍兴起
        二、企业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
        三、政府积极参与引导
        四、上市公司并购成为热点
        五、部分中国企业开始参与跨国并购
        六、外商并购国有企业成为新景观
    第三节 转型阶段的并购重组成效
        一、国企成功脱困
        二、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利用国内国外资本市场
第四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
    第一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
        二、鼓励混合所有制发展
        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第二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战略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重点
        二、国企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
        三、以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为主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取得的成效
        一、国企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二、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三、国有企业治理规范化
第五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制度演进:绩效、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 国企并购重组取得的辉煌成绩
        一、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二、提高了资产证券化率,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三、盘活了国有资产,提升了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第二节 国企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一、并购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二、并购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
        三、盲目规模扩张与多元化转型并存
        四、标的公司资产质量差导致并购效率低下
        五、并购双方缺乏深层次整合
        六、海外并购重组困难重重
    第三节 国企并购重组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并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三、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四、企业自身条件缺乏
第六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国有企业并购下政府与国企高管的行为动机分析
        二、国企高管行为影响并购绩效的研究假设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择
        二、数据来源
    第三节 数据描述性分析
        一、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二、变量趋势分析
    第四节 计量模型设定
        一、实证基本模型设定
        二、面板数据模型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面板数据模型形式检验
        二、计量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第七章 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二节 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日本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三节 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及教训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教训
第八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目标与模式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时代特征
        一、通过调整结构来优化供给侧的重组方式
        二、在重组中解决亏损企业与多余的产能
        三、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进行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
        一、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国有企业竞争力
        二、在国企并购重组中推进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在国企并购重组中促进产能的优化配置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目标导向
        一、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
        三、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模式
        一、横向重组模式
        二、纵向重组模式
        三、混合重组模式
        四、策略联盟重组模式
第九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主体定位与政府作用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主体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不宜作为国企并购重组的主体
        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凸显优势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第二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
        一、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正面效应
        二、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负面效应
    第三节 政府在国企并购重组中的角色定位
        一、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政策引导者
        二、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宏观调控者
        三、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信息中介者
        四、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服务者
        五、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具体监督者
    第四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制度创新
        一、保持国有资产管理权的独立性
        二、完善法律制度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并购重组环境
        四、制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战略规划和指导政策
第十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指导思想
        一、深化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顶层设计
        二、强化并购重组的理念共识
        三、明确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第二节 强调“法治企业”,突出国企总法律顾问作用
        一、全面打造法治企业
        二、深化国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及破产清算体系
        一、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
        二、构建破产清算体系
    第四节 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
        一、加快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二、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
        三、健全资本市场推动并购重组的作用机制
    第五节 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一、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社会托底作用
        二、加大失业救助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三、完善再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再就业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湖北省金融发展水平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可能的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过程中的难点
第2章 金融发展与民营经济发展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综述
        2.1.2 国内文献综述
        2.1.3 文献评述
    2.2 相关概念解释
        2.2.1 民营经济发展水平
        2.2.2 金融发展水平
    2.3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
        2.3.1 金融中介论
        2.3.2 广义货币金融理论
        2.3.3 金融供需论
        2.3.4 金融结构论
        2.3.5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论
        2.3.6 内生金融增长理论
    2.4 金融发展水平与民营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传导机制
        2.4.1 金融发展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
        2.4.2 民营经济发展对金融市场的反作用
第3章 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其金融支持水平
    3.1 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3.1.1 湖北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变化情况
        3.1.2 湖北省民营企业户数及从业人员
        3.1.3 湖北省民营上市公司数量
        3.1.4 湖北省民营企业500强情况
        3.1.5 湖北省民营企业对地区技术创新的贡献
    3.2 湖北省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3.2.1 外源融资比例低,内源融资占主导
        3.2.2 融资规模小、渠道窄,融资期限短
        3.2.3 缺少抵押物,融资成本高
    3.3 湖北省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3.3.1 湖北省民营经济间接金融支持现状
        3.3.2 湖北省民营经济直接金融支持现状
        3.3.3 湖北省民营经济政策性金融支持现状
第4章 湖北省金融发展水平对民营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指标选取
        4.1.1 金融发展指标
        4.1.2 民营经济指标
    4.2 数据来源
    4.3 平稳性检验
    4.4 协整检验
    4.5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4.6 格兰杰因果检验
    4.7 实证结果分析
第5章 构建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5.1 促进湖北民营经济发展的间接金融支持体系
        5.1.1 大力发展民营银行
        5.1.2 支持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
        5.1.3 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5.2 完善湖北民营经济发展的直接金融支持体系
        5.2.1 鼓励民营企业上市融资
        5.2.2 支持中小企业集合债和集合票据的发行
        5.2.3 发挥供应链金融的作用
        5.2.4 着力减轻民营企业税收负担
    5.3 健全湖北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
        5.3.1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5.3.2 加强融资服务平台建设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农民工就业质量研究 ——基于与城镇职工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就业质量的概念与内涵
        1.2.2 就业质量的评价方法
        1.2.3 农民工就业质量现状
        1.2.4 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因素
        1.2.5 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对策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3.3 数据来源
        1.3.4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研究可能实现的创新之处
        1.4.2 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民工
        2.1.2 就业质量
        2.1.3 农民工就业质量
        2.1.4 城镇职工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口迁移理论
        2.2.2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2.2.3 人力资本理论
        2.2.4 社会资本理论
        2.2.5 社会保障理论
        2.2.6 相对剥夺感理论
第3章 农民工就业质量变动趋势的宏观考察
    3.1 农民工就业特征
        3.1.1 农民工就业数量稳定增长
        3.1.2 农民工就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3.1.3 农民工就业方式以受雇为主
        3.1.4 农民工就业稳定性较低
        3.1.5 农民工维权途径呈现出一定的新特征
        3.1.6 农民工求职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3.2 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变动趋势
        3.2.1 农民工工作条件的变动趋势
        3.2.2 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变动趋势
        3.2.3 农民工劳动关系的变动趋势
        3.2.4 农民工就业满意度的变动趋势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民工工作条件:与城镇职工的比较
    4.1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作条件的比较
        4.1.1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资收入的比较
        4.1.2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作时间的比较
    4.2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资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2.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4.2.2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资收入影响因素的OLS回归结果
        4.2.3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资收入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4.3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超时劳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3.1 农民工超时劳动的群体差异
        4.3.2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超时劳动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3.3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超时劳动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民工社会保障:与城镇职工的比较
    5.1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障状况的比较
    5.2 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的群体差异
        5.2.1 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的个体特征差异
        5.2.2 不同人力资本状况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差异
        5.2.3 不同就业特征的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差异
        5.2.4 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的区域差异
    5.3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5.3.1 变量选择
        5.3.2 实证分析结果
    5.4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民工劳动关系:与城镇职工的比较
    6.1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的比较
    6.2 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的群体差异
        6.2.1 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的个体特征差异
        6.2.2 不同人力资本状况的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
        6.2.3 社会资本与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
        6.2.4 不同就业特征的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
    6.3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劳动合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3.1 变量选择
        6.3.2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劳动合同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6.4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民工就业满意度:与城镇职工的比较
    7.1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满意度的比较
    7.2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7.2.1 模型与变量
        7.2.2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Probit回归分析
    7.3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1.1 农民工就业质量各维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8.1.2 农民工就业质量各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
        8.1.3 农民工劳动合同缺失问题更具一般性
        8.1.4 农民工就业质量呈现出一定的行业分割,其中建筑业农民工就业质量问题最为突出
        8.1.5 人力资本的提升整体上能够促进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升
        8.1.6 社会资本在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方面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
        8.1.7 农民工和城镇职工就业质量存在的共性问题
    8.2 对策建议
        8.2.1 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缩小农民工与城镇职工收入差距
        8.2.2 合法保障农民工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权利
        8.2.3 提高城镇社会保障对农民工的覆盖率,建立与农民工特点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8.2.4 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发挥劳动合同对于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保障效应
        8.2.5 加强农民工人力资本开发,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
        8.2.6 加强非公单位的工会建设力度,对《工会法》进行修订和完善,增强农民工维权能力
        8.2.7 完善建筑业劳务用工模式,提升建筑业农民工就业质量
        8.2.8 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提高农民工就业满意度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我国暂行法的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研究的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一)相关立法原理研究
        (二)相关立法制度研究
        (三)相关立法技术研究
        (四)研究评述
    三、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立法原理研究
        (二)立法制度研究
        (三)立法技术研究
        (四)研究评述
    四、研究方法与论证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论证思路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暂行法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暂行法的概念
        一、现有概念的评析
        二、暂行法概念的核心意涵
        三、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第二节 暂行法的存续价值
        一、缓和社会变迁与法的稳定性之间的紧张关系
        二、保证立法者有限理性制约下的立法需求实现
        三、采用实践检验的方式弥补立法预判的不足
        四、协调立法争议中各方利益的折中方式
    第三节 暂行法的立法定位
        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立法形式
        二、弥补正式立法经验不足的辅助立法形式
        三、稳定社会转型与改革秩序的过渡立法形式
第二章 我国暂行法的立法发展史
    第一节 暂行法的立法发展进程
        一、新中国建立及探索时期(1949-1965):暂行法的萌芽
        二、文革时期(1966-1976):暂行法的停滞
        三、改革开放启动及探索时期(1977-1992):暂行法的激增
        四、改革开放构建及完善时期(1993-至今):暂行法的减缓
    第二节 暂行法立法发展的演变规律
        一、暂行法立法具有连续性且始终是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二、暂行法立法发展与社会转型时期相适应
        三、暂行法立法因时代背景不同呈现不同的内容偏重
        四、暂行法分布于各位阶法中且有集中趋势
        五、暂行法立法程序逐步公开与规范
        六、暂行法的法构造处于不断进化过程
第三章 我国暂行法的立法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暂行法的立法现状考察
        一、暂行法数量、领域及地域的考察
        二、暂行法的立法起因考察
        三、暂行法的立法权考察
        四、暂行法的立法主体考察
        五、暂行法的立法程序考察
        六、暂行法的立法变动考察
    第二节 暂行法立法现状的特点
        一、暂行法在当前阶段、特定领域与特定地域立法中应用
        二、暂行法立法起因多样且主观性较强
        三、暂行法立法权与权限规定不统一
        四、暂行法立法主体多为地方或行政立法主体
        五、暂行法立法中程序不确定及立法后程序不受重视
        六、暂行法的变动存在随意性
    第三节 暂行法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暂行法的立法主体、立法权与权限皆未明确
        二、暂行法的立法程序缺乏针对性
        三、暂行法的有效期条款欠规范
第四章 暂行法的立法主体、权力与权限
    第一节 暂行法的立法主体
        一、各立法主体的暂行法立法需求分析
        二、暂行法的立法主体设定
    第二节 暂行法的立法权
        一、暂行法立法权释义
        二、暂行法立法权的形式
        三、暂行法立法权的权能
    第三节 暂行法的立法权限
        一、暂行法立法权限的设定基础与标准
        二、暂行法的立法权限体系构建
        三、暂行法的立法界限
第五章 暂行法的立法程序
    第一节 暂行法立法程序的特征与价值取向
    第二节 暂行法立法程序的构成要素与原因分析
        一、提案前需创制立法依据
        二、审议中应生成暂行理由
        三、表决时不应采用“原则通过”的形式
        四、应明确立法监督程序
        五、应完善立法解释程序以回应暂行法适用
        六、应借助立法评估以做出阶段性立法决策
    第三节 暂行法立法程序的具体设计
        一、准备程序
        二、制定程序
        三、监督程序
        四、解释程序
        五、评估程序
        六、转化程序
第六章 暂行法有效期条款的立法构造
    第一节 有效期条款设置意义
    第二节 暂行法有效期条款的构造与设计
        一、暂行法有效期立法形式的审视
        二、暂行法有效期条款的立法模式
        三、暂行法有效期条款的期限确定
    第三节 有效期条款所致规则不稳定及解决路径
        一、有效期条款对规则稳定性的影响
        二、规则不稳定所致司法适用率低的解决途径
        三、规则不稳定状态下公民信赖利益的保护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9)武汉市私营企业社会保险费征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2 相关概念界定
3 武汉市私营企业社会保险费征缴现状
    3.1 武汉市社会保险费征缴的基本模式
    3.2 武汉市社会保险费征缴的基本标准
    3.3 武汉市私营企业社会保险费征缴的主要流程
    3.4 武汉市私营企业社会保险费征缴的效果和收入情况
4 武汉市私营企业社会保险费征缴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部门共治”的社保费管理模式导致管治能力先天不足
    4.2 逃费稽查困难,惩治力度低
    4.3 存在“重税轻费”观念,业务能力不足
    4.4 私营企业社会保险费缴纳意愿不足
    4.5 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人员核定困难
    4.6 私营企业利润低,社保费缴纳压力大
5 武汉市完善私营企业社会保险费征缴的对策
    5.1 建设“权责合一”的社保费管理制度,提高社保统筹级次
    5.2 加强社保费征收管理措施,建立更加完善社会征信平台
    5.3 加大社保费征缴工作考核力度,强化私营企业社保政策宣传
    5.4 提高私营企业参保积极性,建立社保费征缴激励机制
    5.5 完善私营企业职工工资制度,加强教育和培训
    5.6 制定合理的社保政策,降低私营企业社保费负担
结束语
注释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武汉市私营企业发展的实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东部地区营商环境对民营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D]. 闫蓝妮. 扬州大学, 2021(09)
  • [2]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河北省问卷调查[D]. 贾凯旋. 河北大学, 2020(08)
  • [3]中部地区N市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改善研究[D]. 郑若愚. 南昌大学, 2020(01)
  • [4]武汉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D]. 吴巍.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5]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D]. 董少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6]湖北省金融发展水平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 施菁.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农民工就业质量研究 ——基于与城镇职工的比较[D]. 韩东. 吉林大学, 2019(02)
  • [8]我国暂行法的立法研究[D]. 靳海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9]武汉市私营企业社会保险费征缴研究[D]. 姜鑫.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8)
  • [10]建国初期武汉纺织工人状况研究(1949-1957)[D]. 门世恩. 华中师范大学, 2019

标签:;  ;  ;  ;  ;  

武汉民营企业发展实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