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房改上市后房屋置换的特点及对策

浅谈房改上市后房屋置换的特点及对策

一、浅谈房改房上市后房屋置换的特点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方伟[1](2019)在《社区视角下的二十世纪现代集合住宅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 ——基于南京市案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中国已进入以存量发展为主的城镇化时代,亟待加强对建成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避免存量更新造成对有历史价值特色的城市空间的破坏。以多维社区视角“地理社区、利益社区及文化社区”,推动遗产保护与发展,已是国际重要趋势。多维社区视角探究了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视野,通过了解多维社区群体及其诉求,分析社区发展的诸多可能性,可探寻适宜的保护与发展目标,并寻求各方资源支持。二十世纪遗产已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中国自2014年评选首批二十世纪遗产。现代集合住宅是二十世纪遗产的重要类型,其有别于其它二十世纪遗产就是具有居住属性。在存量发展的背景下,其保护与发展的条件存在复杂性:1、有历史价值与特色的遗产并未全部被认识;2、社区及其主体处于动态变化之中;3、社会结构和产权权属复杂;4、遗产保护与发展难达共识。理论研究方面,本文系统归纳国内外二十世纪现代集合住宅遗产保护和发展的研究现状、实践经验,借鉴其中多维社区分析视角,丰富遗产保护中社区方向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以及南京市的遗产价值分析的梳理,结合南京工人住房的特点,形成南京市1949-1978年工人住房的遗产价值评估体系。实证研究方面,本文梳理建国以来南京市的历年年鉴、地情志书、历史书籍、规划资料等数据信息,初步获得南京市工人住房的地理分布,并进行实地踏勘,社区访问,对建国初三十年间南京市的既存工人住房详细情况进行甄别、统计,总结各阶段的建设历程、空间分布、建设与演变机制,并且对既存工人住房进行价值特色的初步评估。这一工作弥补了南京市工人住房遗产保护研究的一个缺项。在整体性视角认识工人住房的困境、特征、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工人住房的保护与发展的技术路线。案例研究方面,本文结合南京市芦席营工人村和梅山生活区的实际案例,深入社区调研,分析遗产的社区演变与现状特征,评价遗产的价值特色,总结遗产的发展困境和多元社区主体诉求,提出相应的方案设计和保护发展策略。论文全篇约14万字,图235幅,表62项

王品[2](2018)在《论公房使用权纠纷的处理》文中认为公有住房制度伴随着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特殊国情应运而生。在新的发展时期,由于缺乏上位法的有力支撑,国内理论和实务界对公房使用权性质一直存在着争议,在公房使用权矛盾纠纷处理规范上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各地惯常做法上的差异导致了司法实践中裁判也不统一。公房,即公有房屋,在我国是指国有或集体所有的房屋,按照所有权归属、是否可售、产权比例、房屋性质、投资比例等因素又可将公房细分为不同的类型。公房实际上是一种劳动补偿形式,具有浓烈历史主义色彩。而公房使用权,是基于公房承租而获得的诸如占有、使用、一定程度收益的权利。从权利的属性来说,其与居住权、用益物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权利外观明显不同,表现为一种准用益物权的特征。同时,正是由于社会变迁与管理体制滞后、法律规范缺位以及公房交易需求旺盛等原因,实践中,还存在诸多关于公房使用权的矛盾纠纷,比如上市类、转让类、转租类、置换类等交易类型纠纷,也有继承类、离婚类等家事类型纠纷,还有拆迁类型的纠纷。而针对该三种类型的纠纷,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却时有发生,有的认为自行转让公房使用权的协议无效,有的则认为协议有效,还有的认为经过公房所有权人认可的协议方才有效,对于家事类型的纠纷,有的认为……诚然,公房使用权纠纷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但依然可以通过法律的妥善适用以及制度的完善构建两方面加以解决。在法律的妥善适用问题上,首先,在交易类纠纷的处理上,“房改”交易类区分是否符合当地政策和法律规范是否能够进行房改,做到即使突破性解决要做到有根有据,在符合条件房改的限制性条件需依据合同精神执行;其次,在转让性纠纷中只要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事前同意或事后认可作为确定协议和行为有效性的依据;再者,在转租类纠纷中立足于地方实际,可有条件进行探索但也需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进行调解解决纠纷;在置换类纠纷中,本着尊重客观事实,一是在房管部门鉴证的协议范围内履约,二是私下置换要视房管部门是否追认按照合同法规定处理;最后,在家事类纠纷的处理中主体思想是要保护好家事合法权益为前提,在承继类纠纷处理上需要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在尊重原使用权人意愿前提下,再对承继人即新使用权人的资格进行合理认定以有效解决纠纷;在涉离婚类纠纷的处理中要兼顾事实,尊重当事人意愿以及照顾弱势群体的原则下,以结婚时间、实务分配1998年两个作为节点进行分类处理。在拆迁类纠纷中由于涉及方面众多,家庭内部的纠纷处理以调解为主,以共同居住和户口作为参数,与拆迁部门或管理部门的纠纷以尊重双方利益为前提,在实物或货币安置不同的拆迁方式内进行处理。在制度的完善构建问题上,要立足于国情,着眼于未来的走向,对立法构想与司法理念进行调整,多部门联动发力才可使公房使用权纠纷获得相对公平的处理,但不断完善与改进现有的住房保障体系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李丽剑[3](2017)在《广西石油销售企业闲置土地盘活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以X石油销售企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国有企业的土地闲置是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土地闲置是资源浪费,同时也不利于企业发展。经济快速发展使社会用地需求量逐年增大,从而引发土地升值迅速、土地供求关系紧张。一边是土地竞拍“地王”不断出现,一边是企业土地囤而不用;土地供需、开发与闲置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对石油销售企业而言,地价上涨,获取建设用地成本势必增加,而企业自身闲置土地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已逐渐成为企业发展阻碍,如何充分挖掘现有土地资源、及时有效地盘活这些闲置土地资产并让其产生效益,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以石油企业“降本提效”、减少企业运营成本为出发点,以石油销售企业闲置土地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行业特殊性,对闲置土地概念进行了定义;运用成本收益分析、资源配置等经济学相关理论,首先分析了广西地理位置、经济状况、石油企业土地闲置现状,再从政府干预、市场供求、自然环境因素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企业土地闲置成因,总结了其土地具备三大特性(对行业的依附性、闲置成因的多样性、闲置土地分布的分散性),其次结合石油企业闲置土地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将广西石油销售企业闲置土地划分为油库型闲置、加油站型闲置及其他类型闲置三种类型,并对这三种闲置土地的盘活提出了对策,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油库型闲置土地以“以库换地”为主,加油站型闲置土地以“复营盘活”为主,其他类型以改造再利用为主等结论;最后以X石油销售公司为例,对该公司目前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土地闲置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分析土地闲置的成因及不同类型土地闲置的特点,提出了具体盘活对策,并结合实施结果验证所提出盘活方法的合理性。

张德利[4](2017)在《制度视角:转型期成都市五类居住用地及其空间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城市化和转向市场机制的背景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资本、人员、物流等加速向城市集聚,大陆城市的居住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中心繁荣”和郊区化并存的现象。基于制度视角,以制度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博弈论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等理论为依据,本文以成都市为例,将当前我国大陆混合制度背景下的城市居住用地分为单位房、商品房、保障房、拆迁安置房、自建房用地五大类,在分析其总体格局的基础上,分类探讨不同类型居住用地的格局、演化及其动力机制,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区范围为成都市主城区,即三环路覆盖的城区范围。相关资料和数据源于笔者较长时间的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以及成都市的相关部门、街道居委会提供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街道范围等方面的相关资料。作为中国西部典型的中心放射型平原城市,成都市居住用地分布和扩展呈现出圈层蔓延的变化特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统计分析、核密度模型、重心模型和标准差椭圆等方法,笔者了研究区居住用地的相关数据库,随后分析了不同类型居住用地的空间模式。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共分八章: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在全球化、城市化和转型背景下,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型期基于制度视角的居住用地分类等问题,构建了论文研究框架等。第二部分为我国大陆城市基于混合制度的理论模式的建构,包括基于混合制度设计的五类居住用地的来源、性质、演化模式等内容。第三部分为实证研究,包括第三至第七章,对应我国在住房市场化过程中的制度设计,探讨了成都市五类居住用地的空间格局、演化过程和形成机制。第四部分为论文的结论、创新点、研究不足与展望。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我国大陆住房制度体系的现状,可将住房/居住类型分为单位房改房,(完全市场化的)商品房、拆迁安置房、保障房、自建房等五种类型。每一类都表征了大陆城市在住房市场化过程中所对应的不同的住房制度设计,其空间格局和变迁过程具有明显的制度路径依赖特征。(2)大陆城市的五类居住用地的空间格局和变迁是政府、市场、单位和市民共同博弈和作用的结果。土地的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制、建设用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管理体制以及政府代表国家管理土地的权力,使得政府在土地的管理和出让过程中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这样,我国土地管理形成了一级和二级两个土地市场。其中,土地的“一级市场”的行动者或博弈主体大体为政府和开发企业,而土地的“二级市场”的行动者或博弈主体实际上为政府、开发商/企业、单位和市民四者。由于对权力、资本的拥有程度不同,开发商、政府相对于弱势群体,在土地的“二级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通常具有较高的话语权,两者也结成了“增长联盟”。(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陆城市打破了传统的单位房主导的居住空间格局,单位房、商品房、拆迁安置和保障性住房等居住用地都呈现出快速变化的特征,尤其是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加速了旧城改造和郊区化过程。相对应,居住用地的扩张以占用郊区农田为主,而且工业外迁后的工业用地往往也大部转化为商品性的居住用地。我国城市已形成了商品房、单位房、拆迁安置及保障房镶嵌分布的格局,并影响着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例如,成都市等大陆城市的居住用地变迁具有中心区繁荣和郊区化的双重特征,主要表现为旧城更新和居住郊区化扩张两个方面。在五类居住用地的变迁过程中,单位型的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内,密度分布最大的为城市中心区;商品型的居住用地呈现出明显的郊区化趋势,同时也表现为中心区的繁荣景象;拆迁安置和保障型的居住用地的重心变化和拓展方向以郊区化为主,且距离城市中心区越来越远。(4)单位制是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特有产物。改革开放以来,单位房(单位大院)开始适应市场化改革进程,开启了自身的转型进程。单位房居住用地的区位选择和变化过程是政府、市场及居住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明显的制度依赖特征。当前,单位居住用地依然可分为机关单位居住区、事业单位居住区、企业型单位居住区。1998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停止福利分房,单位制逐渐走向解体,但单位型居住用地依然存在,并在市场化过程中分化出不同的类型,如完全市场化、部分市场化和单位所有等。转型期,单位型居住用地居住主体由单一性逐渐走向杂化,并呈现新单位社区特征。(5)我国大陆城市的商品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大量商品房的建设迅速促进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郊区化进程,推动了城市空间重构。商品房用地的扩张体现了资本和权力在空间生产生产中的结合过程。政府主要以挂牌、招标、拍卖方式出让土地,而开发上通过支付土地出让金获取用地的使用权。随着土地价格的快速上涨,土地成本在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价格及其供给的垄断特征日益显着的背景下,中国的土地市场制度和价格制度共同决定了商品房用地的分布和居住选择。在不同区域,其价格,规模和配套设施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别墅、高档商品房、普通商品房构成了典型的居住分异。(6)拆迁安置型和保障型的居住用地是政府在市场化过程中为拆迁安置和低收入人群建设的住宅区,通常面对的是中低收入和弱势群体。转型期,在典型的“市场机制驱动+政府行为推动”的双重内在机制模式的推动下,我国城市的拆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性质的居住区通常越来越远离中心区或老城区,即此类居住区的郊区化趋势十分明显,这导致了城市弱势群体居住用地的外迁趋势。(7)依然存在的数量极少的自建房属历史遗留性的住房,是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基于土地制度、住房制度下的少数合法住房,一般分布于市中心的边缘地区,居住区面积小,建筑层数低。在市场化过程中,随着居住主体的继承或变化,以及房屋的自然老化,自建房的数量一直在逐渐减少,并可能将彻底消失。

逯松叶[5](2017)在《诉讼离婚案件中房产权属纠纷及分割问题探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开放与发展,人们的思想在逐渐发生改变,相应的价值观、婚姻观等观念思想不断变化,以往“从一而终”传统思维开始被摒弃,我国婚姻家庭的稳定性开始受到影响,“离婚”在我们的生活中已趋于普通化,并有逐年上升之势。基于笔者的职业性,实务中在离婚案件的审理过程中,该类诉讼所涉及的问题除了感情破裂和子女归属问题外,财产分割问题成为离婚诉讼中的主要问题,而在财产中的房产如何分割则成为最为复杂的焦点问题,因此离婚诉讼涉及房产分割问题成为离婚案件中的大难题,如何理清案件当中的法律关系,关乎到案件最终判决的准确性与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合理维护,因此,离婚诉讼中的房产纠纷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从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房产纠纷入手,在现有的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并参考了法院审理婚姻家庭案件观点集成,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结合本地区笔者所承办的案件及其他省市案件的审判,分情况对离婚诉讼中比较常见的几类房产分割纠纷进行分析,以期梳理清楚其中的法律关系。全文包括引言、正文四部分和结语:正文四部分主要通过对父母出资购买的按揭房、房改房、经济适用房及拆迁安置房等四种房产类型在离婚诉讼中的权属认定及分割进行研究,以上在笔者提供的案例中均有体现。全文共列举四类案例,主要形式为提出分歧意见,再找出案件的争议焦点,继而展开对案件相关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浅了的分析,最终找出最终解决方法,全文中笔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与思考。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徐从庆[6](2011)在《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探讨 ——以南京市六合区为例》文中认为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权利之一。在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社会体制下形成的无偿、均分的宅基地使用制度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也越来越不能符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自90年代以来,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隐形市场”呈现出不断扩大且越发活跃之势。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客观上可以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符合还利于民及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要求,但是,这种私下的、自发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国有土地市场、扰乱土地市场秩序、增加土地违法现象。因此,加强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探讨,对如何改革现有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宅基地市场,具有重大的意义。本研究在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历史演进分析评价及其制度变迁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从制度经济学理论视角分析了宅基地流转的合理性、重要性与迫切性,进而从理论上阐述了目前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实践与改革所面临的法律、权利、市场与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约束;以此理论分析为框架对地方实践和六合地区进行案例分析,进而提出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的可能途径与政策建议。从宅基地使用制度变迁的回顾和评价中,可以看出,第一,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存在于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体制下,并且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历史赋予其均分性、福利性及社会保障性,其变迁路径表现为典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第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宅基地的财产属性日益彰显,宅基地制度变革的潜在收益日益增加,原有的制度均衡被打破,宅基地使用制度呈现出诱致性变迁的趋势。在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中,文章着重运用制度的供求分析、制度的成本效益分析来探讨宅基地流转的合理性。研究发现,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提升了村镇集体土地的资产价值,并成为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强大推动力;城乡统筹发展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使得宅基地的保障功能减弱,宅基地制度选择的空间扩大。总之,宅基地制度改革收益远大于成本,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成为正确的路径选择,但全面的改革仍面临诸多约束,因此需要从各地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实践中,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从而探寻出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的可能途径。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并形成嘉兴模式、天津模式和重庆模式,这些地方的宅基地流转使得金融资本顺利进入农村,加快了小城镇建设,并最终保障了农民权益。但实践过程中也碰到法律困境、资金瓶颈以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等。本文以南京市六合区为例,从农村房屋及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现状、实践探索、存在的问题、原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研究发现,虽然六合区郊区的宅基地自发流转存在着无序利用、无序分配、法律冲突、纠纷众多等问题,但六合区“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提供了有效路径。同时,六合区也在积极规范和探索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在上述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完善宅基地使用权的创设方式、解除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限制、完善宅基地流转收益分配机制以及相关的配套措施等方面构建了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唐雪梅[7](2010)在《论转型期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调控》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稳步发展,国民财富不断积累,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步入了快速增长的轨道。2005年我国人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幅为19.7%,2006年为26.5%,2007年增速达到42.8%,财产性收入增速超过同期工资性收入的增速,财产性收入正在成为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当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财产性收入就会逐渐成为居民新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在美国,财产性收入大约占居民个人收入的20%-30%,90%以上的居民持有股票、基金等有价证券。而在我国,尽管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但其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只有2.3%。因此,通过政策调控提高我国广大居民财产性收入是我国未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由此可见,国家鼓励广大居民将私人财富投资于生产流通领域,并按照要素贡献参与收入分配,从而获得财产性收入。在我国,财产性收入不仅表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而且还表现出绝对收入额和增长速度的巨大差异。2007年我国城市居民财产性收入平均为348.5元,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平均为128.2元,城市居民是农村居民的3.1倍;而在城镇居民内部最低收入人群(10%)的财产性收入为53.56元,而最高收入人群(10%)的财产性收入为1911.3元,差距近35.68倍。从增值速度来看,2000年我国最低收入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为52.47元,到2007年增长了约2.08%,而最高收入居民的财产性收入2000年为378.11元,到2007年增长了400%以上。财产性收入对居民收入差距贡献正不断增长。因此,如何通过政策调控促进广大群众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同时不断缩小财产性收入差距,成为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要清楚当前我国财产性收入调控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由于财产及财产性收入具有“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马太效应,容易造成社会阶层流动僵固化,中低收入阶层难以通过收入的增长来获得收入地位的改善,这种收入固化还呈现世代相传的情形,贫穷者将丧失翻身的机会。与此同时,财产性收入属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来源,还会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鉴于财产性收入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应,各国政府都不断致力于对财产性收入的调控,以期缓解各种经济问题和社会矛盾。由于财产性收入是我国转型期居民财产不断增长、积累而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在财产性收入调控方面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当前财产性收入调控存在的问题,不但有利于促进广大群众财产性收入的合理增长,而且也有利于改变不断扩大的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探索当前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调控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这是本文选题的目的所在。围绕着研究主线,本文布局如下:绪论部分是本文的简要概述。在对财产性收入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而提出本文研究的内容、思路、方法,指出可能的创新和存在的不足。第2章为理论基础。本部分梳理了财产性收入分配的理论依据、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机制,指出市场机制作用下的要素收入分配可能导致财产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从而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财产性收入调控的理论模型。第3章为现状研究。本部分分析了我国财产性收入现状,通过对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速度、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财产性收入的地区差异、财产性收入的城乡差异以及城镇和农村内部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财产性收入差异分析,指出目前我国财产性收入的差距明显,财产性收入对收入差距的贡献在增强。第4章和第5章为居民财产积累研究。其中,第4章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角度对居民财产积累能力进行研究;第5章从制度改革角度对居民财产禀赋差异的影响进行研究。第6章为转型期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研究。本部分从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两个角度分析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结构性增长状况,并分析调控过程中存在的政策缺失。第7章为收入再分配对财产性收入的调控效果研究。本部分就税收政策对居民财产性收入调控的效果进行研究,指出目前的分类所得税制以及财产税、遗产税、赠予税制的不完善使税收难以对财产性收入的差距进行合理调节。而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和住房公积金制度也难以成为广大群众的财产性收入来源。第8章为财产性收入调控的政策建议。本部分在剖析国外财产性收入调控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提出我国财产性收入调控的政策建议。结语部分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论文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创新尝试:1、界定了财产性收入的概念。现有的财产性收入范畴往往局限于居民拥有的,能够自由支配的财产带来的财产性收入。实际上,居民还有另外一些归属于其名下,能够带来财产性收入,但是其不能自由支配的财产,例如养老金、住房公积金等。因此本文将财产性收入定义为:财产所有者拥有的非限制性、限制性、完全限制性资产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红利收入和财产增值收益等。这对于正确理解财产性收入的调控范围具有重要意义。2、研究了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机制。从财产性收入的自我强化,融资能力对投资收益的强化,投资路径的自我依赖三个方面研究了居民个人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机制。通过对模仿投资行为的分析,再结合上述三个机制,分析了一个国家居民财产性收入结构转变的过程及其对财产性收入差距的影响。3、提出了财产性收入调控的理论模型。财产性收入是财产的衍生物,由于家庭占有财富的不平等,要素收入分配理论必然导致财产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同时,由于财产性收入增长的自我强化导致居民投资行为的差异,这也会导致居民投资收益率的不同;另外,人们劳动的努力程度、受教育的程度、地点、健康和运气不同,也会产生财产性收入分配不平等。因此,自由放任的财产性收入分配可能带来财产性收入普遍的不平等,为此,有必要对财产性收入进行调控。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个调控财产性收入的理论框架模型,从财产积累过程、财产性收入增长和财产性收入再分配三个方面对财产性收入进行调控,克服了当前对居民财产性收入调控零碎、不成体系且偏重于某一方面探讨的局限。4、系统的研究了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状况,明晰了当前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结构及其差距的成因,指出财产性收入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正在增加,从而提出了我国转型期财产性收入调控的相关建议。财产性收入的调控问题是一个非常有意义且又非常复杂的研究课题。作为经济体制转型国家,长期以来我国对收入分配的调控更重视对劳动收入、转移分配收入,而对居民财产性收入则缺乏相对系统的研究,在调控手段和调控对象上尚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本文的研究是我国收入分配理论和政府宏观调控理论的有益丰富和完善。但是由于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的庞杂性,研究地域的宽泛性,且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第一手资料非常难以获得,因此,论文只是对主要财产性收入来源进行了分析,而没有涉足居民的保险收益、知识产权收入、艺术品投资等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后续研究进一步补足。

黄辉玲[8](2007)在《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理性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面临房价狂涨局面,以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警告,这一轮史无前例的房价飙涨,将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国也不例外,除了房价大幅上涨,土地出让市场、消费市场、税收市场和金融市场等问题不少,而且日益突出,如不及时规范和治理,必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理性与否,对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通过对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分析,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重要意义,并提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有效方法。(2)本文先介绍了房地产市场的含义及特征、理性与理性发展的含义、城市房地产市场理性发展的内涵、模式,又分析了城市房地产市场理性发展理论基础:城市土地区位理论、房地产市场经济理论、城市房地产投入-产出理论、公共管理理论、城市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以后各章的分析提供依据,是本文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3)本文接着对中国住房体制改革前、改革后两个时期的市场进行了回顾,探讨了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成就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体制、发展观、制度缺陷和市场宏观状态是形成房地产市场非理性现状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指出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的特点。(4)国外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管理是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管理的借鉴和启示。本文研究了国外住房供给保障制度、国外房地产金融制度、国外房地产税收制度及其他可借鉴的先进经验,并论述了国外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管理对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启示。(5)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的理性发展评价。先阐述了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理性发展评价的研究意义,然后提出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理性发展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又建立了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并对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理性发展作以评价,总结出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不理性;对哈尔滨市房地产市场作以个案分析,分析得出结论,哈尔滨市房地产市场不理性。这是本文的创新性研究成果。(6)发挥政府在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保障公民的居住权,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保障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要转变政府职能,土地市场是宏观调控的重点,健全税费体系,严肃纳税法律,并要大力开发资源节约型住宅。(7)房地产开发商要调整发展战略。作为城市房地产市场的供给方,开发企业要不断修正价值取向,重新定位,以及进行经营机制、融资机制的创新。(8)金融机构应建立两级市场体系,还款方式多样化,完善个人信息系统及完善住房金融资金的筹集渠道;建立房地产中介服务诚信体系;物业管理公司要规模化经营,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及品牌化经营;媒体与学者要正确引导消费者。(9)城市房地产市场消费者要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借鉴了经济学、社会学、公共管理理论等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方法和制度分析方法,建构了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理性发展的研究框架。

张雅萍[9](2006)在《青岛青房置换公司特许经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住房政策的改革,房地产中介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加入WTO之后,外资房地产中介机构进入我国,带来了特许经营这一运营模式,也改变了我国房地产中介行业的竞争格局。青岛青房置换公司作为一家从事房地产中介服务的企业,如何通过特许经营整合现有资源,实现低成本规模扩张,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是本文探索的问题。 首先,本文介绍了特许经营的概念、理论基础以及国内外特许经营的发展趋势,概括了我国及青岛市房地产中介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其次,在阐述青岛青房置换公司企业的概况,分析企业内部资源条件的基础上,找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提出青岛青房置换公司通过开展特许经营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PEST分析法、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以及确定影响行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研究了青岛青房置换公司开展特许经营的外部环境。又采用内部环境评价(IFE)矩阵、外部环境评价(EFE)矩阵,评估了企业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建立了SWOT分析表,充分明确青岛青房置换公司开展特许经营所拥有的竞争优势。随后,本文在借鉴美国、中国台湾地区房地产中介行业的经验以及青岛青房置换公司与21世纪不动产运营模式的比较分析基础上,充分论证了青岛青房置换公司开展特许经营的依据,并指出其开展特许经营已经具备的条件。最后,本文建立了特许经营的运营体系,并从管理、营销、信息系统三大方面采取具体措施,以确保特许经营的成功实施。

郭汉基[10](2003)在《深圳房地产三级市场现状研究与发展措施思考》文中指出房地产市场通常划分为一、二、三级市场。90年代中期后,我国房地产市场突出的表现是一级市场调控不力,土地出让过多;二级市场消化不良,出现大量空置商品房,市场开始降温;三级市场基本没有发展。三级市场已经成为制约二级市场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扩大房地产市场容量的一种可行的思路是“三、二、一”发展模式,即将三级市场的交易激活、放大,来带动二级市场的销售;然后根据二级市场流量情况,来规范一级市场,控制一级市场土地的批租量、出让量。要做到这点,就要把三级市场的运行与二级市场结合起来,实现房地产二、三级市场联动。 深圳经济特区自建立以来,大胆地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深圳速度”。尤其是房地产业,深圳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三级市场交易量远远高于二级市场交易量。目前,深圳的房地产三级市场交易活跃,表明深圳的房地产市场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在这样的情形下,仔细研究深圳的房地产三级市场,从中总结出有益的经验,无疑对全国的房地产三级市场的启动和发展都有极大的帮助。 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从深圳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深圳房地产三级市场的成长过程和现状研究,结合国内其他几个大城市房地产三级市场发展的实际状况,论证房地产三级市场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分析国内房地产三级市场发展现状和前景,并对深圳和国内的房地产三级市场的发展作出建议。

二、浅谈房改房上市后房屋置换的特点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房改房上市后房屋置换的特点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社区视角下的二十世纪现代集合住宅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 ——基于南京市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代集合住宅作为二十世纪遗产的重要类型受到广泛关注
        1.1.2 二十世纪现代集合住宅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面临多重困境
        1.1.3 社区研究提供了二十世纪现代集合住宅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新视角
    1.2 研究对象
        1.2.1 二十世纪遗产
        1.2.2 二十世纪现代集合住宅遗产
        1.2.3 遗产保护与发展
        1.2.4 遗产社区
    1.3 研究综述
        1.3.1 二十世纪集合住宅遗产研究
        1.3.2 遗产社区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1.3.3 小结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二十世纪现代集合住宅遗产保护历程与实践
    2.1 二十世纪遗产国际交流现状
        2.1.1 二十世纪遗产国际交流组织
        2.1.2 二十世纪遗产国际事件
        2.1.3 二十世纪遗产代表性国际文件
    2.2 国外二十世纪集合住宅遗产保护与发展
        2.2.1 英国
        2.2.2 德国
        2.2.3 小结
    2.3 国内二十世纪现代集合住宅遗产保护与发展
        2.3.1 香港蓝屋建筑群
        2.3.2 台湾眷村—四四南村
        2.3.3 太原矿机宿舍
        2.3.4 铁西工人住房
        2.3.5 小结
第三章 南京1949-1978 年工人住房建设与空间演进
    3.1 调研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3.1.1 研究思路
        3.1.2 数据来源
    3.2 南京市1949-1978 年工人住房建设发展及空间分布
        3.2.1 1949—1957 年三年恢复及一五时期——集中建设、量少规模小
        3.2.2 1958—1965 年大跃进时期及其后期——城郊拓展、量少分散
        3.2.3 1966—1978 年文革时期及其影响后期,城内填补、外围集聚
    3.3 南京市1949-1978 工人住房现状空间特征
        3.3.1 工人住房现状空间分布特征
        3.3.2 工人住房建设管理体制
        3.3.3 工人住房用地功能情况
        3.3.4 工人住房建筑布局特征
    3.4 南京市1949-1978 工人住房建设与演变机制
        3.4.1 南京市1949-1978 年工人住房1949-1978 时期建设机制
        3.4.2 1979年至今演变机制
        3.4.3 未来发展挑战
第四章 南京市1949-1978 工人住房遗产价值初步评估
    4.1 国际上遗产价值评估标准及启示
        4.1.1 世界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标准
        4.1.2 英、美、日三国保护登录制度的认定标准
        4.1.3 国际上20 世纪遗产的认定标准
        4.1.4 国际上20 世纪集合住宅遗产保护的实践案例
        4.1.5 小结
    4.2 国内遗产价值评估标准及启示
        4.2.1 国内法规条例准则对于文物古迹的价值认定
        4.2.2 国内法规条例标准对于历史地段的价值认定
        4.2.3 国内各地区对于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价值认定
        4.2.4 国内法规条例对于文物古迹的价值认定
        4.2.5 20 世纪遗产中集合住宅典型案例的价值认定
        4.2.6 小结
    4.3 南京市相关的遗产价值评估体系及借鉴
        4.3.1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
        4.3.2 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评估体系
        4.3.3 南京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体系
        4.3.4 小结
    4.4 南京市1949-1978 年工人住房遗产价值评估体系
        4.4.1 认定标准判断
        4.4.2 评价准则与目标
        4.4.3 评价指标的确定
        4.4.4 南京市1949-1978 年工人住房遗产价值评价指标表
    4.5 南京市1949-1978 年工人住房遗产价值评价结果
        4.5.1 重要遗产价值的工人住房
        4.5.2 建议保护的内容
第五章 南京梅钢生活区及芦席营工人村实证研究
    5.1 芦席营工人村
        5.1.1 发展演变
        5.1.2 价值特色评价
        5.1.3 发展困境分析
        5.1.4 多元主体意愿与诉求分析
    5.2 梅钢生活区
        5.2.1 发展演变
        5.2.2 价值特色评价
        5.2.3 发展困境分析
        5.2.4 多元主体意愿与诉求分析
    5.3 对比总结
        5.3.1 建设机制的异同
        5.3.2 发展阶段的异同
        5.3.3 社区特征的异同
        5.3.4 价值特色的异同
第六章 二十世纪现代集合住宅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
    6.1 二十世纪现代集合住宅遗产保护与发展技术路线
        6.1.1 国内外相关实践路径
        6.1.2 保护与发展的技术路线研究
    6.2 芦席营82 号工人村保护与发展策略
        6.2.1 基于综合分析的保护发展目标
        6.2.2 项目建议与保护发展策略
    6.3 梅山生活区保护与发展策略
        6.3.1 基于综合分析的保护发展目标
        6.3.2 项目建议与保护发展策略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1
附录2
图片目录
表格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论公房使用权纠纷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公房使用权概述
    第一节 公房概述
    第二节 公房使用权的含义
    第三节 公房使用权和其他相近物权概念比较分析
    第四节 公房使用权法律属性探讨分析
第二章 公房使用权纠纷类型化分析
    第一节 公房使用权交易类纠纷
    第二节 公房使用权家事类纠纷
    第三节 公房使用权拆迁类纠纷
第三章 公房使用权纠纷成因分析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管理方式调整的滞后
    第二节 法律规范的缺位
    第三节 旺盛的交易需求凸显公房使用权现有管理方式的滞后性
第四章 公房使用权纠纷的解决思路
    第一节 公房使用权典型纠纷的处理思路
    第二节 根本的解决之道:构建住房保障新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广西石油销售企业闲置土地盘活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以X石油销售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概况
    1.2 国外研究概述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
    1.5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5.1 目标
        1.5.2 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闲置土地定义
    2.2 按土地归属划分的几类闲置土地
        2.2.1 政府闲置土地
        2.2.2 企业闲置土地
        2.2.3 石油销售企业闲置土地
    2.3 闲置土地分类
        2.3.1 从成因划分
        2.3.2 从程度划分
        2.3.3 从用途划分
    2.4 国有企业闲置土地的基础理论
        2.4.1 政府干预理论
        2.4.2 成本收益分析思想
        2.4.3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2.4.4 市场供求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西石油销售企业存在问题的分析及闲置土地现状分析
    3.1 广西经济发展现状概述
        3.1.1 经济背景
        3.1.2 企业发展情况
    3.2 广西石油销售企业目前发展问题分析
        3.2.1 外部因素
        3.2.2 企业内部因素
    3.3 广西石油销售企业全区闲置土地现状及分析
        3.3.1 全区闲置土地现状
        3.3.2 闲置土地形成原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西石油销售企业闲置土地盘活对策措施
    4.1 各类企业对闲置土地的盘活处理办法
        4.1.1 私有企业(民营企业)盘活处理办法
        4.1.2 外资(或合资)企业盘活处理办法
        4.1.3 国有企业盘活处理办法
    4.2 广西石油销售企业闲置土地的盘活对策研究
        4.2.1 广西石油销售企业闲置土地分类
        4.2.2 各类闲置土地成因分析、特点及盘活对策
    4.3 各类闲置土地盘活方法建议
        4.3.1 油库型,争取置换为主
        4.3.2 加油站型,争取“复营”为主
        4.3.3 其他类型,以“重新利用”为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以X石油销售公司为例
    5.1 企业基本情况
    5.2 闲置土地情况分析
        5.2.1 企业闲置情况介绍
        5.2.2 存在问题
    5.3 闲置土地盘活对策及措施的提出
        5.3.1 以成立盘活小组形式确认盘活组织架构
        5.3.2 利用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
        5.3.3 不同闲置土地类型盘活做法
    5.4 盘活效果分析
        5.4.1 油库闲置土地
        5.4.2 加油站闲置土地
        5.4.3 其他类型闲置土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制度视角:转型期成都市五类居住用地及其空间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科学问题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科学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制度变迁与居住变迁
        1.2.2 居住用地及其分类
        1.2.3 单位制度与单位住区
        1.2.4 市场化居住用地
        1.2.5 居住变迁与弱势群体的居住区位变化
        1.2.6 相关机制的研究
        1.2.7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案例地选择与数据来源
第二章 基于制度变迁的中国城市居住用地理论模式建构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
        2.1.2 新马克思思主义城市理论
        2.1.3 博弈论
        2.1.4 行为主义
        2.1.5 城市空间理论
    2.2 基于制度设计的五类居住用地、空间模式及其形成机制
    2.3 五类住房用地增长的供给差异
        2.3.1 单位房居住用地
        2.3.2 商品房用地
        2.3.3 拆迁安置及保障房用地
        2.3.4 自建房居住用地
    2.4 五类居住用地的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及其空间格局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成都市居住用地总体格局及其变迁
    3.1 分类及其依据:制度视角
    3.2 总体格局
    3.3 变迁过程
        3.3.1 居住用地的来源与变迁
        3.3.2 居住用地的扩张方向
        3.3.3 居住用地变迁的重心曲线和方向
    3.4 市场化水平及其空间分异
        3.4.1 土地市场
        3.4.2 政府主导的非市场类型
        3.4.3 有限市场化类型
        3.4.4 完全市场化类型
        3.4.5 居住用地市场化类型的测度
    3.5 变迁机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成都市单位房的空间模式
    4.1 空间格局
    4.2 演化过程
    4.3 典型案例:政府机关大院变迁
        4.3.1 现状分析
        4.3.2 建设时序及变迁过程
        4.3.3 居住主体的杂化现象
    4.4 遗存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成都市商品房的空间模式
    5.1 空间格局
    5.2 演化过程
    5.3 基于价格的商品房空间分异模式
    5.4 扩张机制
        5.4.1 制度驱动
        5.4.2 市场机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拆迁安置房、保障房的空间模式
    6.1 空间分布及区位特征
    6.2 阶层特征
    6.3 驱动机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成都市自建房的空间分布
    7.1 房屋性质
    7.2 空间分布
    7.3 建设时序及未来趋势
    7.4 消失机制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尝试创新点
    8.3 主要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附件 1.成都市居住区调查内容及记录要求
    附件 2.成都居住区补充调查问卷
    附件 3.成都居住区深度访谈设计

(5)诉讼离婚案件中房产权属纠纷及分割问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我国诉讼离婚房产权属纠纷及分割的特点和问题
    一、当前我国诉讼离婚房产权属纠纷及分割的特点
        (一)诉讼离婚中的房产类型复杂多样
        (二)房产的快速增值对房产分割造成一定影响
        (三)中国独特的婚嫁模式对房产分割带来不利影响
    二、我国诉讼离婚中房产权属纠纷及分割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父母出资购买的按揭房在离婚诉讼中的权属认定及分割
    一、案情介绍
    二、分歧意见与争议焦点
        (一)分歧意见
        (二)争议焦点
    三、案件相关法律问题分析
        (一)父母为子女购置房产的权属认定与分割
        (二)婚前按揭房的权属认定标准
        (三)婚前按揭房增值部分的分割规则
    四、父母所购按揭房产纠纷的解决方案
        (一)夫妻双方提前对房产权属进行约定。
        (二)双方父母做好共同出资买房的证据保留。
        (三)完善法律关于增值部分的规定,使其更具有现实操作性
第三章 房改房在离婚诉讼中的权属认定及分割
    一、案情介绍
    二、分歧意见与争议焦点
        (一)分歧意见
        (二)争议焦点
    三、案件相关法律问题分析
        (一)房改房的概念及特征
        (二)诉讼离婚中房改房产权权属认定
        (三)诉讼离婚中房改房的分割处理原则
        (四)实务中房改房的分割处理及分割方法
    四、诉讼离婚中房改房产权纠纷的解决方案
        (一)提倡房改房分割时适用婚内夫妻财产约定
        (二)夫妻双方应与父母做好财产约定
        (三)完善《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的第二十一条规定
第四章 经济适用房在离婚诉讼中的权属认定及分割
    一、案情介绍
    二、分歧意见与争议焦点
        (一)分歧意见
        (二)争议焦点
    三、案件相关法律问题分析
        (一)经济适用房的概念及性质
        (二)经济适用房的权属认定与分割
    四、经济适用房产权纠纷的解决方案
        (一)应把握经济适用房在分割时的评估时间
        (二)应加快制定经济适用房相关法律
        (三)实务中应采取多元化机制解决经济适用房分割问题
第五章 拆迁安置房在离婚诉讼中权属认定及分割
    一、案情介绍
    二、分歧意见与争议焦点
        (一)分歧意见
        (二)争议焦点
    三、案件相关法律问题分析
        (一)拆迁安置房的概念及特征
        (二)拆迁安置房在离婚诉讼中的权属认定及分割
    四、拆迁安置房产权纠纷的解决方案
        (一)在夫妻财产方面推行婚前财产公证
        (二)拆迁安置房也应以调解为主的原则进行分割
结语
参考文献

(6)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探讨 ——以南京市六合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宅基地使用权的性质及其立法定位
        1.2.2 宅基地使用权的初始取得
        1.2.3 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
        1.2.4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路径
        1.2.5 简短述评
    1.3 研究目标
    1.4 分析框架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宅基地使用制度变迁:回顾与评价
    2.1 宅基地使用权及流转概述
        2.1.1 宅基地使用权的内容
        2.1.2 宅基地使用权的特征
        2.1.3 宅基地使用权的限制
        2.1.4 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
    2.2 宅基地制度的历史演进
        2.2.1 宅基地农民所有阶段(新中国成立到1962年)
        2.2.2 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确立(1962年到90年代末)
        2.2.3 改革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制度的尝试
    2.3 宅基地使用制度变迁的原因分析
        2.3.1 宅基地从农民私人所有到集体所有转变的原因分析
        2.3.2 90年代以前宅基地使用权制度长期延续的一个解释
        2.3.3 近年来宅基地使用权上市流转的推动因素分析
第3章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理论分析与改革约束
    3.1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理论分析:制度经济学视角
        3.1.1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供求分析
        3.1.2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成本收益分析
    3.2 宅基地制度改革面临的约束
        3.2.1 法律约束
        3.2.2 权利约束
        3.2.3 市场约束
        3.2.4 经济发展水平约束
    3.3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理论分析与改革约束分析的启示
第4章 各地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探索及经验借鉴
    4.1 嘉兴模式
    4.2 天津模式
    4.3 重庆模式
    4.4 模式比较及对改革路径设计的启示
第5章 案例分析——以南京市六合区为例
    5.1 六合区农村房屋及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现状
    5.2 南京六合区宅基地流转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5.2.1 南京六合区宅基地流转的供求分析
        5.2.2 南京六合区宅基地流转的成本收益分析
    5.3 六合区促进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探索实践
        5.3.1 确权登记: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前提
        5.3.2 执法监察: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保障
        5.3.3 增减挂钩、万顷良田: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载体
    5.4 六合区宅基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4.1 政府主导下的流转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5.4.2 宅基地与农民住房自发流转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5.5 对制度改革的启示
第6章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6.1 完善宅基地使用权的创设方式
    6.2 解除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限制
    6.3 完善宅基地流转收益分配机制
        6.3.1 农村集体和农民之间的收益分配
        6.3.2 国家的收益
    6.4 完善相关配套法律制度
        6.4.1 完善价格管理制度
        6.4.2 严格控制供给总量
        6.4.3 实施用地项目指标控制
        6.4.4 完善征地制度
    6.5 具体的立法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论转型期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财产性收入的概念界定
        1.2.1 财产和生产性财产
        1.2.2 财产性收入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和主要数据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主要数据来源
    1.6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2.相关理论基础
    2.1 要素收入分配理论
        2.1.1 要素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
        2.1.2 马克思对要素报酬的观点
        2.1.3 生产要素所有权与要素收入分配
    2.2 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机制
        2.2.1 财产性收入的自我强化
        2.2.2 融资能力对投资效益的强化
        2.2.3 投资路径的自我依赖
        2.2.4 模仿投资行为
    2.3 财产性收入调控的理论分析
        2.3.1 财产性收入调控的必要性
        2.3.2 财产性收入调控的理论依据
        2.3.3 财产性收入的调控对象和手段
3.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状况
    3.1 计划经济时期居民财产积累
        3.1.1 城镇居民的财产积累
        3.1.2 农村居民的财产积累
    3.2 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特征
        3.2.1 财产性收入总量快速增长
        3.2.2 居民财产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较低
        3.2.3 财产性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可支配收入
        3.2.4 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多元化
        3.2.5 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扩大
    3.3 不同收入阶层的财产性收入差距
        3.3.1 城镇不同收入阶层的财产性收入差距
        3.3.2 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对可支配收入差距的贡献
        3.3.3 农村不同收入阶层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差距
    3.4 财产性收入的地区差距
        3.4.1 省际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
        3.4.2 省际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
        3.4.3 东中西部财产性收入差距
4.收入初次分配与财产积累
    4.1 转型期收入初次分配制度改革
        4.1.1 双轨制时期的按劳分配制度
        4.1.2 按劳和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4.1.3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
    4.2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
        4.2.1 资本要素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4.2.2 资本份额增加对财产性收入的影响
    4.3 收入初次分配对居民财产积累的影响
        4.3.1 劳动收入的增长
        4.3.2 收入水平制约居民财产积累
        4.3.3 收入差距对居民财产积累的影响
        4.3.4 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财产积累差异
5.转型期改革对财产禀赋的影响——以住房改革为例
    5.1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过程
        5.1.1 试点售房(1979——1985年)
        5.1.2 提租增资(1986——1993年)
        5.1.3 住房全面转型阶段(1994——1998年)
        5.1.4 住房货币化(1998年至今)
    5.2 住房制度改革对居民资产禀赋的影响
        5.2.1 制度改革前的居民住房差异
        5.2.2 住房制度改革与居民住房财产差异
6.转型期财产性收入增长的调控——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为例
    6.1 房地产市场与财产性收入增长
        6.1.1 房地产发展的主要受益群体
        6.1.2 房产类财产性收入差距
        6.1.3 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对财产性收入差距的影响
        6.1.4 房产类财产性收入调控措施的缺失
    6.2 股票市场与财产性收入增长
        6.2.1 我国居民股票投资状况
        6.2.2 影响居民股权投资收益的调控政策
        6.2.3 股市调控政策对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
        6.2.4 股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7.收入再分配对财产性收入的调控
    7.1 税收政策对财产性收入的调控
        7.1.1 个人所得税调控的基本思想
        7.1.2 居民财产性收入纳税的相关规定
        7.1.3 个人所得税对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
    7.2 养老保险制度对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
        7.2.1 养老保险金能为居民带来财产性收入
        7.2.2 现行养老保险金制度
        7.2.3 养老保险制度对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
    7.3 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
        7.3.1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发展沿革及其主要内容
        7.3.2 住房公积金能给居民带来财产性收入
        7.3.3 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
8.国外财产性收入调控经验
    8.1 财产性收入与总收入比例的国际比较
        8.1.1 美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
        8.1.2 法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
        8.1.3 韩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
    8.2 财产性收入再分配的国外调控经验
        8.2.1 美国财产性收入再分配的调控
        8.2.2 法国财产性收入再分配的调控经验
        8.2.3 韩国财产性收入再分配的调控经验
9.财产性收入调控的政策建议
    9.1 我国财产性收入调控体系的构建
        9.1.1 财产性收入调控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9.1.2 财产性收入调控体系的构建
        9.1.3 法律健全是财产性收入调控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
    9.2 财产积累的调控
        9.2.1 提高广大群众的收入水平,增强财产积累能力
        9.2.2 加强对居民财产禀赋的控制,确保财产初始公平
    9.3 财产性收入增长的调控
        9.3.1 创造条件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
        9.3.2 加强市场监管
    9.4 财产性收入再分配的调控
        9.4.1 采用综合所得税制
        9.4.2 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完善财产税
        9.4.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0. 结语
    10.1 本文的主要结论
    10.2 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8)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理性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难点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难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理性发展的理论概述
    2.1 房地产市场的含义及特征
        2.1.1 房地产的含义及特征
        2.1.2 房地产市场的含义及特征
    2.2 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理性发展内涵及模式
        2.2.1 理性与理性发展
        2.2.2 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理性发展的内涵
        2.2.3 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理性发展模式
    2.3 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理性发展理论基础
        2.3.1 城市土地区位理论
        2.3.2 房地产市场经济理论
        2.3.3 公共管理理论
        2.3.4 城市房地产市场投入—产出理论
        2.3.5 城市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发展理论
3 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及特点
    3.1 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沿革
        3.1.1 住房制度改革前(1949~1978)
        3.1.2 住房制度改革后(1979年至今)
    3.2 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成就
    3.3 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中的问题
        3.3.1 开发投资中的问题
        3.3.2 房地产价格增速过快
        3.3.3 房地产市场商业贿赂盛行
        3.3.4 投机炒风盛行
        3.3.5 开发商的违规违法操作
    3.4 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体制因素作用
        3.4.2 错误的发展理念
        3.4.3 制度供给和政策设计的缺陷
        3.4.4 市场宏观状态影响
    3.5 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的特点
        3.5.1 区域性寡头垄断特征
        3.5.2 二手房市场的高价特征
        3.5.3 房地产的虚拟资产特征
4 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4.1 国外住房供给和保障制度
        4.1.1 政府拨款建公房
        4.1.2 政府性补贴和减免税优惠
    4.2 国外房地产金融制度
        4.2.1 证券型房地产金融制度
        4.2.2 基金型房地产金融制度
        4.2.3 储蓄型房地产金融制度
        4.2.4 财政型房地产金融制度
    4.3 国外房地产税收制度
        4.3.1 日本房地产税收制度
        4.3.2 韩国土地税收制度
    4.4 其他可借鉴的作法
        4.4.1 韩国的土地整理
        4.4.2 我国香港地区土地出让年租制
        4.4.3 日本住宅生产工业化
        4.4.4 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经济调控手段
        4.4.5 住房自有率
        4.4.6 强化节能、环保方面的要求
        4.4.7 治理商业贿赂
    4.5 国外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4.5.1 政府必须干预和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
        4.5.2 把经济适用住房政策落到实处
        4.5.3 健全和发展租赁市场和二手房市场
        4.5.4 完善有效的金融政策支持
        4.5.5 设计合理的房地产税制
5 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理性发展评价
    5.1 房地产市场理性发展评价的意义
    5.2 房地产市场理性发展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5.2.1 系统性原则
        5.2.2 功能性原则
        5.2.3 可操作性原则
        5.2.4 综合性原则
        5.2.5 主导性原则
    5.3 单指标评价
        5.3.1 房价收入比
        5.3.2 租售比值
        5.3.3 空置率
        5.3.4 住房消费支出比重
    5.4 综合指标评价
        5.4.1 综合评价程序
        5.4.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5.4.3 综合评价指标权重及目标值确定
        5.4.4 综合评价方法及评价等级的确定
    5.5 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理性发展评价
        5.5.1 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理性发展评价
        5.5.2 个案分析(以哈尔滨市为例)
6 正确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6.1 转换政府职能
        6.1.1 政府职能的准确定位
        6.1.2 着力解决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
        6.1.3 培育结构合理的住房消费梯度市场
        6.1.4 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
    6.2 重点宏观调控土地市场
        6.2.1 科学制定、严格按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
        6.2.2 进一步加强土地的严格管理
        6.2.3 土地供应市场化操作
    6.3 健全税费体系和纳税法律制度
        6.3.1 确立土地年租制度
        6.3.2 合理设置新税制
        6.3.3 清理房地产收费项目
        6.3.4 健全纳税监管和服务机制
    6.4 开发资源节约型建筑
        6.4.1 发挥政府在建筑节能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6.4.2 改良生产方式
        6.4.3 依靠“第五能源”
7 开发企业的发展战略调整
    7.1 开发企业不断修正价值取向
        7.1.1 开发企业树立“四元价值观”的经营理念
        7.1.2 开发商和开发企业要加强伦理道德建设
        7.1.3 开发企业要不断优化管理和服务
    7.2 开发企业对自身定位的重新认识
        7.2.1 避免产品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7.2.2 与消费者共赢
        7.2.3 采取多种手段消化空置房
    7.3 开发企业要不断创新经营和融资机制
        7.3.1 房地产企业创新经营机制
        7.3.2 房地产企业创新融资机制
8 相关部门的理性发展对策
    8.1 金融机构对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理性发展的对策
        8.1.1 构建两级市场体系
        8.1.2 建立完善的个人信息系统
        8.1.3 还款方式多元化
        8.1.4 建立合理的住房金融筹资机制
    8.2 建立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诚信体系
        8.2.1 加强房地产中介市场管理
        8.2.2 加强房地产评估市场的管理
    8.3 物业管理部门在中国房地产业理性发展对策
        8.3.1 实施规模化经营
        8.3.2 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8.3.3 品牌化管理
    8.4 媒体和专家的正确导向
        8.4.1 媒体的正确导向
        8.4.2 专家要端正学风
9 消费者应树立理性消费观
    9.1 消费者理性预期
    9.2 消费者理性消费
    9.3 消费者理性维权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青岛青房置换公司特许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2 特许经营理论
    2.1 特许经营的概念、特征
        2.1.1 特许经营的概念
        2.1.2 特许经营的本质特征
        2.1.3 特许经营的重要内涵
    2.2 特许经营的研究综述
    2.3 特许经营的理论依据
        2.3.1 特许经营的传统理论解释
        2.3.2 特许经营的理论新解
    2.4 特许经营的分类
        2.4.1 按特许的内容划分
        2.4.2 按授予特许权的方式划分
    2.5 特许经营的优劣势分析
        2.5.1 特许经营的优势
        2.5.2 特许经营的劣势
    2.6 特许经营在我国的经营现状
3 房地产中介行业的发展概况
    3.1 房地产中介行业存在的基础
    3.2 我国房地产中介行业现状分析
    3.3 我国房地产中介行业发展趋势
        3.3.1 树立中介企业品牌
        3.3.2 提高人员素质
        3.3.3 创新服务方式
        3.3.4 完善信息系统
        3.3.5 规模化连锁经营
        3.3.6 运用新型业态模式
    3.4 青岛市房地产中介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3.4.1 青岛市二手房市场分析
        3.4.2 青岛市房地产中介行业的现状
        3.4.3 青岛市房地产中介行业的发展趋势
4 青岛青房置换公司开展特许经营问题的提出
    4.1 青岛青房置换公司的发展现状
        4.1.1 青岛青房置换公司的企业概况
        4.1.2 青岛青房置换公司的内部资源条件分析
    4.2 青岛青房置换公司的发展现状评价
    4.3 青岛青房置换公司开展特许经营的迫切性
        4.3.1 借政策调整之机,实现规模扩张
        4.3.2 通过开展特许经营强化竞争,抢占市场份额
        4.3.3 通过开展特许经营,提高对资源的控制能力
        4.3.4 通过开展特许经营,实现盈利增长
5 青岛青房置换公司开展特许经营的环境分析
    5.1 青岛青房置换公司开展特许经营的宏观环境分析
        5.1.1 政治法律环境
        5.1.2 经济环境
        5.1.3 社会文化环境
        5.1.4 技术环境
    5.2 青岛青房置换公司开展特许经营的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5.2.1 青岛青房置换公司开展特许经营的行业关键成功因素调查
        5.2.2 青岛青房置换公司开展特许经营的行业关键成功因素确定
    5.3 青岛青房置换公司开展特许经营的竞争环境分析
        5.3.1 五种竞争力量模型分析
        5.3.2 房地产中介行业环境分析
    5.4 SWOT分析
        5.4.1 优势和劣势分析
        5.4.2 机会和威胁分析
        5.4.3 外部环境的综合评价
        5.4.4 SWOT分析表
6 青岛青房置换公司开展特许经营的依据
    6.1 国内外房地产中介行业的经验借鉴
        6.1.1 美国房地产中介行业特许经营的发展概况
        6.1.2 中国台湾地区房地产中介行业的运营模式研究
    6.2 青岛青房置换公司“直营连锁模式”与21世纪“特许经营模式”比较分析
        6.2.1 服务运营系统比较分析
        6.2.2 服务传递系统比较分析
        6.2.3 服务营销系统比较及评价
        6.2.4 运营模式差异原因分析
    6.3 青岛青房置换公司开展特许经营已具备的条件
7 青岛青房置换公司特许经营体系的构建
    7.1 加盟商加盟过程
        7.1.1 单店加盟条件及加盟商的选择
        7.1.2 加盟流程
        7.1.3 加盟合同的签定
        7.1.4 青岛青房置换公司与加盟商的关系管理
    7.2 加盟店营业规范
        7.2.1 一般政策
        7.2.2 培训课程安排
        7.2.3 加盟店网站的建设
        7.2.4 质量服务系统
        7.2.5 信息报告
        7.2.6 财务管理
        7.2.7 广告和公关
        7.2.8 客户推荐
    7.3 加盟店运营手册
        7.3.1 店铺营运系统
        7.3.2 经纪人管理
        7.3.3 交易运作
        7.3.4 广告与促销
        7.3.5 信息系统
8 青岛青房置换公司开展特许经营的实施措施
    8.1 管理措施
        8.1.1 组织架构变革
        8.1.2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8.1.3 提高培训质量
        8.1.4 企业文化建设
    8.2 营销策略
        8.2.1 品牌发展策略
        8.2.2 营销渠道选择
        8.2.3 价格策略
    8.3 信息系统改进措施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深圳房地产三级市场现状研究与发展措施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我国房地产二、三级市场现状
        1.1.2 房地产二、三级市场的重要性
        1.1.3 发展中的深圳房地产三级市场
    1.2 研究背景
        1.2.1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1.2.2 房地产三级市场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2 发展房地产三级市场的意义和必要性
    2.1 发展繁荣房地产三级市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1.1 房地产二级市场已出现潜在需求巨大与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
        2.1.2 三级市场交易量少对二级市场继续发展的制约
        2.1.3 人才流动和社会结构调整的需要
    2.2 入世对发展房地产租赁市场的影响
        2.2.1 入世会大大增加房地产租赁市场的需求
        2.2.2 入世会给发展房地产租赁市场引入新鲜血液
    2.3 发展繁荣房地产三级市场的积极意义
        2.3.1 三级市场发展会促使大量旧房上市和促使大量购买住房资金流入二级市场
        2.3.2 大力发展房屋租赁市场有利于促进二级市场的发展
        2.3.3 对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影响
3 深圳房地产三级市场现状研究
    3.1 现状
        3.1.1 发展概述
        3.1.2 三级市场存量房市场正走向成熟
        3.1.3 房屋租赁市场发展兴旺
    3.2 深圳市房地产三级市场现状的成因分析
        3.2.1 移民型新城市因素
        3.2.2 二线关因素
        3.2.3 香港因素
        3.2.4 政策因素
        3.2.5 房地产业与金融业良性互动
4 京沪深三地房地产三级市场横向比较
    4.1 上海--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联动发展
        4.1.1 上海房地产三级市场的现状
        4.1.2 2001-2005年上海房地产三级市场的前景
    4.2 北京--三级市场的制约因素
    4.3 深、京、沪三级市场的发展趋势
        4.3.1 深圳:总成交量继续增加
        4.3.2 北京:新政策推动三级市场
        4.3.3 上海:存量房市场供求趋向平衡
5 房地产二、三级市场的联动
    5.1 房地产二、三级市场的关系及相互作用
    5.2 我国房地产二、三级市场的现状分析
        5.2.1 住房制度改革对二、三级市场联动机制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5.2.2 对房地产二、三级市场的定位
    5.3 制约房地产二、三级市场联动的因素
        5.3.1 体制和法规问题
        5.3.2 房改和住宅政策问题
        5.3.3 观念问题
        5.3.4 房地产中介服务问题
    5.4 促进房地产二、三级市场联动的方案
        5.4.1 职工所购公有住房上市出售
        5.4.2 公有住房差价交换
6 发展繁荣房地产三级市场的措施思考
    6.1 制定适应三级市场发展的政策
        6.1.1 对房地产三级市场实行准开准入制度
        6.1.2 政府投入资金,盘活存量,拉动增量消费
        6.1.3 依法明晰产权,切实保障购买住房人权益
        6.1.4 住房分配货币化
    6.2 房地产商的自我调整
        6.2.1 从“重售轻租”向“租售结合”转化,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6.2.2 顺应市场要求,走多品种、多层次经营相结合的道路
    6.3 建立以中介商为主体的房地产市场服务体系
        6.3.1 房地产中介的国际化、专业化、规模化
        6.3.2 发展房地产金融
        6.3.3 培养房地产估价师
    6.4 适应发展房地产三级市场的税收政策改革
        6.4.1 当前经济环境下调整税收政策,增加房地产市场有效需求的可能性
        6.4.2 我国当前税收政策对房地产三级市场繁荣交易的不利影响
        6.4.3 活跃房地产三级市场交易的税收调整对策
    6.5 完善市场交易主体
        6.5.1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对市场主体进行外在约束
        6.5.2 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对市场主体进行内在约束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浅谈房改房上市后房屋置换的特点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社区视角下的二十世纪现代集合住宅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 ——基于南京市案例[D]. 方伟. 东南大学, 2019(05)
  • [2]论公房使用权纠纷的处理[D]. 王品.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2)
  • [3]广西石油销售企业闲置土地盘活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以X石油销售企业为例[D]. 李丽剑. 广西大学, 2017(06)
  • [4]制度视角:转型期成都市五类居住用地及其空间模式研究[D]. 张德利. 兰州大学, 2017(12)
  • [5]诉讼离婚案件中房产权属纠纷及分割问题探究[D]. 逯松叶. 沈阳师范大学, 2017(09)
  • [6]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探讨 ——以南京市六合区为例[D]. 徐从庆.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5)
  • [7]论转型期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调控[D]. 唐雪梅.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7)
  • [8]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理性发展研究[D]. 黄辉玲. 东北农业大学, 2007(02)
  • [9]青岛青房置换公司特许经营研究[D]. 张雅萍. 西安理工大学, 2006(01)
  • [10]深圳房地产三级市场现状研究与发展措施思考[D]. 郭汉基. 重庆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浅谈房改上市后房屋置换的特点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