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部分野生植物油调查开发的意见

关于我国部分野生植物油调查开发的意见

一、我国部分野生植物油料调查及发展工作的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周志华,金效华[1](2021)在《中国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的政策、法律制度分析和建议》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最近40年,中国的植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巨大成就,实施了多项政策和法律,尤其是《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先后颁布,奠定了中国植物保护的法律和政策框架,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网络基本形成。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比,野生植物保护依然存在许多不足。本文系统回顾了中国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的政策和法律制度,从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开发利用活动管理三方面分析了其优缺点并提出建议;重点对修订《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包括修订野生植物和人工培植的定义、优化对开发利用活动的管理程序、加强国际法和国内法的衔接、细化优化罚则等。

鲁兆莉,覃海宁,金效华,张志翔,杨庆文,洪德元,李德铢,李开凡,袁良琛,周志华[2](2021)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调整的必要性、原则和程序》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1999年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下称《名录》(第一批))明确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范围,为依法强化保护、规范无序开发利用、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奠定了基础。20多年来,我国野生植物多样性保护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对《名录》进行调整。2018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启动《名录》调整工作,物种的遴选遵循了5条基本原则和4条补充性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涉及中国珍稀濒危物种,具有重要经济、文化、科研、生态等价值物种的入选以及部分物种的排除。经国务院批准,2021年9月7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发布了调整后的《名录》,包括真菌类、藻类、苔藓、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共计约1,101种(455种和40类)野生植物列入其中。本文简要介绍了《名录》调整的必要性、原则和程序及调整后的情况。

苟廷佳[3](2021)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和“亚洲水塔”,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发源于此,惠泽我国20个省区以及东南亚5个国家,是维系全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的腹地,拥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和战略地位,是国家至关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屏障和生态产品供给地,为维护中国乃至亚洲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三江源也是亚洲、北半球乃至世界气候变化的预警区、敏感区和启动区,对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发挥着指示和前瞻的重要作用。然而,三江源脆弱的生态系统环境导致环境保护和修复成本高;受生态产品外部性影响,三江源地区积极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并提供高质量的生态产品长期被无偿享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未能充分实现;加上三江源因生态环境保护需要而被限制产业的发展,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上述因素导致当前三江源地区三生空间矛盾突出,同时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压力。因此,通过研究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探索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现人地和谐的发展模式,打造三江源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功路径,实现三江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研究围绕“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题”,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分析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现状和困境,全面系统的提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和机制,为缓解生态脆弱区人地矛盾、实现三江源可持续发展、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论文的创新点和主要贡献体现在:(1)系统的构建了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研究框架。研究框架中包括: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系统性框架、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等内容,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并提供指导。(2)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将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三江源生态产品总价值为6568.56亿元/年。同时在绿色GDP指标基础上,提出构建“三江源经济-生态生产总值(SJYGEEP)”指标评价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一步突出三江源的生态地位和生态价值,对于当地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3)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受三江源居民“生态补偿满意度”和“生态旅游业认识”的影响;需求意愿受“淡水资源支付意愿”、“机会成本支付意愿”、“共享牧场支持度”、“对口支援省份是否享受生态产品特别优惠”等因素的影响。(4)从生态产品构成视角出发,全面系统研究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调节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具体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基于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三江源生态产品分类、价值实现现状和面临困境,提出贴合国家现行政策与三江源实际、突出三江源特色的价值实现路径,并结合路径,提出“调查监测-核算评估-经营开发-保护补偿-制度保障-持续推进”的系统性价值实现机制。由于三江源生态环境脆弱性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并存,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与生态产品供给地,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对促进当地生态产业发展和融合、保障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缓解人地矛盾、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汪劲[4](2021)在《论中国环境法典框架体系的构建和创新——以中国民法典框架体系为鉴》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民法典的编纂成功取决于民法完备的民事单行法体系、潘德克顿体系的方法论和民法的私法属性等因素。构建中国环境法典框架体系一方面需要借鉴民法典框架体系创新的理论和结构模式,另一方面还应当考虑构建环境法典框架体系所面临的环境法体系的广义性、环境法法源的广泛性、环境法律关系的多重牵连性和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的复合性等中国环境法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固有问题。编纂中国环境法典应当采用"总则-分则"结构作为法典框架构造的基础,明确将适度法典化、提取公因式和衔接单行法律适用规则作为环境法典框架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方法,将中国环境法典框架体系的构建和创新定位于总则编、污染防治编、自然保护编、绿色低碳发展编和生态环境责任编等五个方面。

曹炜[5](2021)在《野生动物禁食立法的法理省思和立法建议》文中指出基于立法活动的特殊性,野生动物禁食立法应当遵循以下要求:一是尽量使用解释、填补、续造等方法延续旧法的生命,加强与其他立法的衔接;二是选择合适的规制手段和规制环节,以降低法律实施成本;三是将道德判断和法律判断相分离,避免道德判断穿透规范体系;四是兼顾弱势群体利益,减轻立法对相关主体的不利影响。依据上述要求,《野生动物保护法》修改时应当将禁止食用范围限制为所有野外自然生长繁殖的野生动物以及没有合法来源的人工繁育和饲养的野生动物;将规制重心置于捕猎、运输、经营等前端环节,规定国益诉讼条款并且允许合理先占;对以残忍的、令人不适的方式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进行处罚;将已经形成疫病防控体系的陆生野生动物尽快纳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对没有形成疫病防控体系的陆生野生动物停止繁育和养殖,但是要对有证养殖和无证养殖区别对待。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作室[6](2021)在《省人大部分专门委员会及常委会部分工作委员会关于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相关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文中指出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主席团交付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代表提出的议案共25件,其中已提请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的8件,其余17件将提请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根据省人大社会委及常委会监察司法工委、教科文卫工委的议案办理情况报告,现将17件议案办理的有关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杨宽,巩合德[7](2021)在《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路径研究》文中指出云南省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同时也是全世界范围内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大的热点地区之一,基本实现了生物多样性的全方位保护。但也正是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殊,云南省在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依旧面临着许多挑战。本文在分析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过程中尚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下保护路径:农林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野生重要资源开发利用、珍贵木材资源开发利用、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东南亚联盟、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知识调查、开展大型工程项目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与监测,以期为未来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马莉,白冰,祝晓倩,张鹏骞,王文波,冯沛,刘昕林,胡理乐[8](2021)在《北京建立燕山国家公园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燕山山脉是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带,湿润区与干旱区的过渡带,生态区位极为重要。在北京境内,沿燕山山脉分布有10余处自然保护地,经过30多年的持续保护,在保护野生动植物、保存典型地质地貌及其承载的文化景观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建立北京燕山国家公园奠定了坚实的自然基础和管理基础。通过对拟建区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和管理成效进行分析,结合国家公园划建的相关要求,从国家代表性、生态重要性和管理可行性3个方面对建立燕山国家公园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建立燕山国家公园,将有效推动北京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彰显新时代大国生态保护的国际担当;解决不同自然保护地空间上交叉重叠,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强化燕山山脉生态系统性、原真性保护,促进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北京北部生态安全屏障。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9](2021)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海政发[2021]15号各镇政府、街道(地区)办事处,各委、办、局,区属各单位,区内各市属公园、林场: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北京市海淀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特此通知。2021年6月26日北京市海淀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前言森林城市建设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创新,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方向。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2019年,森林城市建设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森林城市建设,要求全市具备条件的区在"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要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为首都更好履行"四个服务"职责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李伟,周宇,徐骁巍,黄保健,熊铁一,刘守承,胡复强,刘定震[10](2021)在《关于建立中国珍稀濒危物种保险机制的思考》文中指出针对我国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我国动植物保护方面以往45年所发表文献的计量学分析,结合现有野生动物保险的实践经验和我国濒危物种保护面临的主要风险,首次提出在我国探索并建立珍稀濒危动物保险机制的观点,并对建立该保险的必要性以及实施和推广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和讨论,提出了建立濒危物种保险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二、我国部分野生植物油料调查及发展工作的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部分野生植物油料调查及发展工作的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的政策、法律制度分析和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政策和法律制度
    1.1就地保护
        1.1.1国内法律制度
        1.1.2国际法律框架
        1.1.3重大工程
        1.1.4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
    1.2迁地保护
    1.3野生植物的开发利用管理制度
        1.3.1名录管理制度
        1.3.2资源调查制度
        1.3.3采集证制度
        1.3.4出售、收购管理制度
        1.3.5进出口管理制度
2现有政策法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名录》修订不及时
    2.2开发利用的管理条款较为粗放
    2.3处罚条款过于简单
    2.4缺少野生植物价值评估客观标准
    2.5缺少配套法规
3保护管理建议
    3.1加强对野生植物的就地保护
    3.2加强对野生植物的迁地保护
    3.3完善法律制度
        3.3.1修订野生植物的定义
        3.3.2定期修订《名录》
        3.3.3加强对原生境的管理
        3.3.4健全利用管理制度
        3.3.5妥善解决国际法与国内法的衔接问题
        3.3.6细化对违法活动的处罚
    3.4强化科学支撑
    3.5鼓励社会参与
    3.6加强宣传教育

(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调整的必要性、原则和程序(论文提纲范文)

1《名录》调整的必要性
2《名录》调整的原则
    2.1 物种列入《名录》的基本原则
    2.2 补充原则
3《名录》调整程序
    3.1 物种遴选
    3.2 征求意见
    3.3 专家论证
    3.4 上报审批
4《名录》介绍
    4.1 物种保护等级的确定
    4.2《名录》类群调整情况
    4.3《名录》类群简介
    4.4《名录》注释
附录Supplementary Material

(3)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文献分析
        2.1.2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国内文献分析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研究述评
    2.4 国内外经验启示
        2.4.1 国际经验和启示
        2.4.2 国内经验和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
    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3.1.1 生态产品形成的基础理论
        3.1.2 生态产品价值形成的理论基础
        3.1.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3.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
        3.2.1 相关概念及辨析
        3.2.2 生态产品价值
        3.2.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3.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3.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梳理
        3.3.2 基于产权-需求矩阵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3.3.3 生态产品分类的价值实现路径
    3.4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框架
        3.4.1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回归模型
        3.4.2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系统性框架
        3.4.3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
    4.1 三江源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自然条件
        4.1.3 社会经济条件
        4.1.4 生态地位
        4.1.5 生态保护
    4.2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4.2.1 三江源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据
        4.2.2 三江源生态资产总值
        4.2.3 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4.2.4 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估算
        4.2.5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分析
    5.1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问卷调查
        5.1.1 调查地区选取及原因
        5.1.2 问卷基本情况
        5.1.3 数据收集和检验
        5.1.4 描述性统计
        5.1.5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5.1.6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分析结果
    5.2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问卷调查
        5.2.1 问卷基本情况
        5.2.2 数据收集和检验
        5.2.3 描述性统计
        5.2.4 空间交叉分析
        5.2.5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5.2.6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分析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6.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分类
        6.1.1 生态农畜产品
        6.1.2 淡水资源产品
        6.1.3 清洁能源电力产品
    6.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6.2.1 畜牧业发展现状
        6.2.2 水资源价格和交易现状
        6.2.3 绿电交易现状
    6.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6.3.1 市场基础不健全
        6.3.2 生态畜牧业发展受限
        6.3.3 社会参与程度有待提升
        6.3.4 科技和人才支撑薄弱
    6.4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6.4.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直接交易路径
        6.4.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产业化路径
        6.4.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产业生态化路径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7.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分类
        7.1.1 三江源固碳释氧产品
        7.1.2 三江源土壤保持产品
        7.1.3 三江源水源涵养产品
        7.1.4 三江源净化产品
        7.1.5 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产品
    7.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7.2.1 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政策现状
        7.2.2 三江源生态补偿现状
        7.2.3 三江源生态补偿成效
        7.2.4 对口支援三江源的成效
    7.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7.3.1 政府主导下三江源生态产品购买力度有待增强
        7.3.2 基础制度和政策工具仍待完善
        7.3.3 市场化交易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7.4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7.4.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市场化路径
        7.4.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横向生态补偿
        7.4.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纵向生态补偿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8.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资源
        8.1.1 三江源旅游资源
        8.1.2 三江源文化资源
    8.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8.2.1 三江源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
        8.2.2 三江源各地区旅游发展现状
    8.3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8.3.1 生态文化产品开发和传播有待提升
        8.3.2 生态文化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8.3.3 生态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
        8.3.4 三江源自然条件制约性明显
        8.3.5 地区发展与保护矛盾依旧突出
    8.4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8.4.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顶层设计
        8.4.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基础建设
        8.4.3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生态产业化
        8.4.4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产业生态化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9.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监测确权交易机制
        9.1.1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信息普查
        9.1.2 推进三江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9.1.3 构建三江源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机制
    9.2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
        9.2.1 推行三江源绿色产品认证标准
        9.2.2 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平衡
        9.2.3 拓宽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9.2.4 促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增值
    9.3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
        9.3.1 完善三江源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9.3.2 建立三江源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9.4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
        9.4.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法律制度保障机制
        9.4.2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考核机制
        9.4.3 建立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机制
        9.4.4 加大三江源绿色金融支持力度
    9.5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
        9.5.1 强化行政职能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5.2 设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
        9.5.3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5.4 健全三江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受益付费制度
    9.6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机制
        9.6.1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体系
        9.6.2 制定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
        9.6.3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应用
    9.7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建议
        9.7.1 持续发挥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和体制改革优势
        9.7.2 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补偿提标扩面
        9.7.3 加快实施三江流域协同保护共建共享机制
        9.7.4 推进对口支援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7.5 打造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9.7.6 加快推动三江源特色生态产业发展
        9.7.7 建立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保障
第十章 结论、贡献与讨论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情况调查
附录二 三江源居民生态产品供给情况调查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5)野生动物禁食立法的法理省思和立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一)《决定》的法律性质
    (二)《决定》中若干规范的理解和适用问题
二、野生动物禁食立法的法理基础
    (一)野生动物禁食立法中立法机关的功能定位
    (二)野生动物禁食立法中的法理问题
        1. 野生动物禁食立法的安定性问题。
        2. 法的效率问题。
        3. 法的价值中立性问题。
        4. 法的公平性问题。
三、野生动物禁食立法的建议
    (一)明确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范围
    (二)提升立法效率
    (三)妥善处理道德判断
    (四)保护养殖户的利益

(7)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
    1.1 农林种质资源保护不成体系
    1.2 野生重要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尚存
    1.3 珍贵木材资源紧张
    1.4 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突出
    1.5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
    1.6 大型工程项目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路径
    2.1 农林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
    2.2 野生重要资源开发利用
    2.3 珍贵木材资源开发利用
    2.4 生物多样性保护东南亚联盟
    2.5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知识调查
    2.6 大型工程项目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与监测

(8)北京建立燕山国家公园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燕山山脉沿线自然保护地现状
    1.1自然保护地概况
    1.2拟建区自然资源保护现状
2燕山山脉建立国家公园的可行性分析
    2.1符合全国生态系统代表性的要求
    2.2符合全国生物物种代表性的要求
    2.3符合全国自然景观独特性的要求
    2.4符合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的要求
    2.5符合国家公园大面积保护的要求
    2.6符合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明晰的要求
    2.7符合国家公园空间用途管制明确的要求
    2.8符合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基础较强的要求
    2.9符合国家公园具备国民素质教育潜力要求
3燕山国家公园建立路径及对当地的影响
    3.1燕山国家公园建立路径
    3.2燕山国家公园设立对当地发展的影响
4燕山山脉建立国家公园效益评价
    4.1有利于确立北京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4.2有利于推动解决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
    4.3有利于整体增强北京北部生态保护强度
5结束语

(9)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项目建设背景及意义
    1.1 海淀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背景
        1.1.1 国家层面
        1.1.2 京津冀区域层面
        1.1.3 北京市层面
        1.1.4 海淀区层面
    1.2 海淀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意义
2. 项目区概况
    2.1 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河流水系
        2.1.5 土壤条件
    2.2 社会经济条件
        2.2.1 历史沿革
        2.2.2 行政区划和人口
        2.2.3 经济发展概况
        2.2.4 交通条件
    2.3 自然资源
        2.3.1 土地资源
        2.3.2 水资源
        2.3.3 湿地资源
        2.3.4 动植物资源
        (1)植物资源
        (2)动物资源
        2.3.5 旅游资源
    2.4 生态环境状况
        2.4.1 空气环境质量
        2.4.2 水环境
        2.4.3 土壤环境
        2.4.4 声环境
        2.4.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2.5 特色文化
        2.5.1 皇家园林文化
        2.5.2 古树名木文化
        2.5.3 大运河文化
        2.5.4 红色文化
        2.5.5 高等教育文化
        2.5.6 中关村科创文化
3. 森林城市建设基础分析
    3.1 森林资源特征分析
        3.1.1 林地资源
        (1)总体情况
        (2)空间分布
        3.1.2 林种结构
        3.1.3 乔木林特征
        (1)林龄组成
        (2)林分起源
        (3)优势树种
        3.1.4 林木蓄积
        3.1.5 森林覆盖率
    3.2 城区绿地特征分析
    3.3 生态科普载体分析
    3.4 资源管护情况分析
        3.4.1 森林防火
        3.4.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3.4.3 林业信息化建设
        3.4.4 公益林管护
        3.4.5 绿地管护
        3.4.6 野生动植物保护
        3.4.7 林业队伍
    3.5 指标达标情况分析
        3.5.1 森林网络
        (1)林木覆盖率
        (2)城区绿化覆盖率
        (3)城区树冠覆盖率
        (4)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5)城区林荫道路率
        (6)城区地面停车场绿化
        (7)乡村绿化
        (8)道路绿化
        (9)水岸绿化
        (10)农田林网
        (11)重要水源地绿化
        (12)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
        3.5.2 森林健康
        (1)树种多样性
        (2)乡土树种使用率
        (3)苗木使用
        (4)生态养护
        (5)森林质量提升
        (6)动物生境营造
        (7)森林灾害防控
        (8)资源保护
        3.5.3 生态福利
        (1)城区公园绿地服务
        (2)生态休闲场所服务
        (3)公园免费开放
        (4)乡村公园
        (5)绿道网络
        (6)生态产业
        3.5.4 生态文化
        (1)生态科普教育
        (2)生态宣传活动
        (3)古树名木
        (4)市树市花
        (5)公众态度
        3.5.5 组织管理
        (1)建设备案
        (2)规划编制
        (3)科技支撑
        (4)示范活动
        (5)档案管理
        3.5.6 总体情况
    3.6 森林城市建设潜力分析
        3.6.1 国土增绿潜力分析
        (1)林业用地
        (2)村庄驻地、四旁用地
        (3)城区绿地
        3.6.2 森林健康提升潜力
        3.6.3 森林服务提升潜力
        3.6.4 森林文化提升潜力
    3.7 优势与问题
        3.7.1 优势
        (1)生态区位重要,规划站位较高
        (2)政府高度重视,政策支持有力
        (3)生态格局完整,建设基础扎实
        (4)群众基础较好,爱绿氛围浓厚
        3.7.2 面临的问题
        (1)城市绿地空间分布与服务功能还需进一步优化提升
        (2)乡村绿化特色和乡愁生态景观还需进一步挖掘强化
        (3)生态场所服务和生态活动传播还需进一步发动扩散
4. 森林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与目标
    4.1 指导思想
    4.2 建设原则
        4.2.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4.2.2 坚持服务首都核心功能
        4.2.3 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绿化
        4.2.4 坚持近自然化理念
        4.2.5 坚持科学节俭绿化
        4.2.6 坚持人文生态融合
        4.2.7 坚持全民共建共享
    4.3 规划愿景
    4.4 规划依据
        4.4.1 法律法规
        4.4.2 标准规范
        4.4.3 国家、地方文件与规划
    4.5 规划范围
    4.6 规划期限
    4.7 规划目标
        4.7.1 总体目标
        4.7.2 阶段目标
        (1)近期目标(2021年—2023年)
        (2)中期目标(2024年—2025年)
        (3)远期目标(2026年—2035年)
        4.7.3 指标目标
5. 森林城市建设总体布局
    5.1 上位规划衔接
        5.1.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1)规划分析
        (2)对本规划的指导
        5.1.2《北京市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
        (1)规划分析
        (2)对本规划的指导
        5.1.3《海淀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
        (1)规划分析
        (2)对本规划的指导
    5.2 总体布局
        (1)一屏四心
        (2)多廊多点
6. 森林网络体系建设
    6.1 城区绿地完善工程
        6.1.1 建设范围、人口数量
        6.1.2 建设目标
        6.1.3 建设内容
        (1)公园绿地建设
        (2)小微绿地建设
        (3)老旧公园升级
        (4)环境友好型社区改造
        (5)森林城市建设示范活动
        (6)森林城市科技主题公园建设
    6.2 两道绿隔扩展工程
        6.2.1 建设现状
        6.2.2 建设目标
        6.2.3 建设内容
        (1)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提质增绿
        (2)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优化扩绿
    6.3 道路景观提升工程
        6.3.1 建设现状
        6.3.2 建设目标
        6.3.3 建设内容
        (1)新建道路高标准绿化
        (2)已建道路绿化景观提升
        (3)林荫停车场建设
    6.4 生态水系打造工程
        6.4.1 建设现状
        6.4.2 建设目标
        6.4.3 建设内容
        (1)“水清岸绿”生态河渠建设
        (2)小月河生态廊道建设
        (3)北部生态湿地群营建
    6.5 绿色村镇建设工程
        6.5.1 建设现状
        6.5.2 建设目标
        6.5.3 建设内容
        (1)休闲场所建设
        (2)村庄绿化提升
        (3)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
    6.6 近自然片林营建工程
        6.6.1 建设现状
        6.6.2 建设目标
        6.6.3 建设内容
    6.7 自然保护地优化工程
        6.7.1 建设现状
        6.7.2 建设内容
    6.8 古树名木保护工程
        6.8.1 保护现状
        6.8.2 建设目标
        6.8.3 建设内容
7. 森林健康体系建设
    7.1 高质量森林经营
        7.1.1 林分抚育提质
        (1)建设现状
        (2)建设目标
        (3)建设内容
        7.1.2 生态公益林管护
        (1)建设现状
        (2)建设内容
    7.2 生境营建
        7.2.1 建设目标
        7.2.2 建设内容
        (1)完善生态廊道
        (2)划建自然保留区
        (3)营造鸟类栖息地
        (4)改善河道水生态系统
        (5)建设城市水鸟保护区域
        (6)海淀区城市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建设
    7.3 绿地养护
        7.3.1 建设目标
        7.3.2 建设内容
        (1)绿地有机覆盖
        (2)城市林木近自然管理
    7.4 森林火灾防控
        7.4.1 建设目标
        7.4.2 建设内容
        (1)完善防火预警预测体系
        (2)提升防火调度水平
        (3)提升扑救火能力
        (4)开展常态化防火宣传
    7.5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7.5.1 建设目标
        7.5.2 建设内容
        (1)完善有害生物监测体系
        (2)提升有害生物防治能力
        (3)做好有害生物防治宣传
    7.6 林业信息化建设
        7.6.1 建设现状
        7.6.2 建设目标
        7.6.3 建设内容
        (1)完善园林绿化资源管理体系
        (2)建设智慧林业信息系统
8. 生态福利体系建设
    8.1 绿道网络建设
        8.1.1 建设现状
        8.1.2 建设目标
        8.1.3 建设内容
        (1)三级绿道体系建设
        (2)绿道服务点建设
        (3)绿道管理养护
    8.2 生态休闲空间发展
        8.2.1 建设现状
        8.2.2 建设目标
        8.2.3 建设内容
        (1)郊野公园休闲空间建设
        (2)清河滨水休闲空间建设
        (3)生态田园休闲空间建设
        (4)森林康养休闲空间建设
    8.3 农林产业发展带建设
        8.3.1 建设现状
        8.3.2 建设目标
        8.3.3 建设内容
9.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9.1 生态文化体验基地建设
        9.1.1 建设目标
        9.1.2 建设内容
        (1)森林文化体验基地
        (2)湿地文化体验基地
        (3)古树文化体验基地
        (4)园林文化体验基地
        (5)义务植树基地
    9.2 全民自然教育网络构建
        9.2.1 建设目标
        9.2.2 建设内容
        (1)成立海淀区自然教育网络
        (2)成立海淀区自然教育中心
        (3)自然教育基地建设
        (4)自然教育驿站建设
    9.3 生态标识系统建设
        9.3.1 建设目标
        9.3.2 建设类别
        9.3.3 建设内容
        (1)海淀区生态标识系统设计
        (2)生态科普标识标牌布设
    9.4 生态文化传播
        9.4.1 建设目标
        9.4.2 建设内容
        (1)制作森林城市建设宣传物料,服务百姓生活
        (2)拍摄图文视频素材全方位展示森林海淀风貌
        (3)开展多种形式的森林城市建设宣传活动
        (4)持续推动森林城市建设惠民活动
1 0. 投资估算及效益评价
    1 0.1 估算依据
    1 0.2 工程总投资
        1 0.2.1 按照建设项目与费用构成分
        1 0.2.2 按照建设期限分
    1 0.3 资金筹措
        1 0.3.1 上级生态建设类项目资金
        1 0.3.2 地方财政投入
        1 0.3.3 社会性投入
    1 0.4 效益评价
        1 0.4.1 生态效益分析
        (1)涵养水源
        (2)保育土壤
        (3)净化大气环境
        (4)调节小气候
        (5)固碳释氧
        (6)保护生物多样性
        1 0.4.2 社会效益分析
        (1)美化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
        (2)传播森林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4)增加就业机会
        1 0.4.3 经济效益分析
        (1)直接经济效益
        (2)间接经济效益
1 1.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 1.1 全面建立林长制
        1 1.1.1 分级设立林长
        1 1.1.2 建立工作机制
    1 1.2 严格考核反馈
    1 1.3 全面统筹,保障资金
    1 1.4 人才强林,科技兴林
        1 1.4.1 加强人才培养
        1 1.4.2 凸显科技创新特色
        1 1.4.3 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
    1 1.5 林政资源管理
        1 1.5.1 制定合理的林木采伐限额
        1 1.5.2 划定林地保护红线,统筹国土空间
        1 1.5.3 建立森林资源档案管理体系
    1 1.6 森林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系统建设

(10)关于建立中国珍稀濒危物种保险机制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珍稀濒危物种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2 生态保护中已建立的保险机制
    2.1 保险的意义
    2.2 生态环境保护中保险业务的应用与发展
        2.2.1 森林保险
        2.2.2 绿色保险或生态保险
        2.2.3 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险
3 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对保险有迫切需求
    3.1 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的风险管理
    3.2 珍稀濒危物种保护面临的主要风险
    3.3 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探索新的保险机制
4 建立珍稀濒危物种保险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4.1 开辟意外伤亡保险险种
    4.2 建立政策性保险机制
    4.3 采用政策性保险运营方式
    4.4 先试点后推广
    4.5 鼓励并吸纳民间力量积极参与
5 需注意的问题
    1) 提高参保意识。
    2) 提升承保能力。
    3) 培养并建设专业评估队伍。

四、我国部分野生植物油料调查及发展工作的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的政策、法律制度分析和建议[J]. 周志华,金效华. 生物多样性, 2021(12)
  • [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调整的必要性、原则和程序[J]. 鲁兆莉,覃海宁,金效华,张志翔,杨庆文,洪德元,李德铢,李开凡,袁良琛,周志华. 生物多样性, 2021(12)
  • [3]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D]. 苟廷佳.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4]论中国环境法典框架体系的构建和创新——以中国民法典框架体系为鉴[J]. 汪劲. 当代法学, 2021(06)
  • [5]野生动物禁食立法的法理省思和立法建议[J]. 曹炜.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6)
  • [6]省人大部分专门委员会及常委会部分工作委员会关于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相关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J].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作室.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021(05)
  • [7]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路径研究[J]. 杨宽,巩合德. 西部林业科学, 2021(05)
  • [8]北京建立燕山国家公园可行性研究[J]. 马莉,白冰,祝晓倩,张鹏骞,王文波,冯沛,刘昕林,胡理乐.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1(04)
  • [9]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的通知[J].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03)
  • [10]关于建立中国珍稀濒危物种保险机制的思考[J]. 李伟,周宇,徐骁巍,黄保健,熊铁一,刘守承,胡复强,刘定震. 林业资源管理, 2021(04)

标签:;  ;  ;  ;  ;  

关于我国部分野生植物油调查开发的意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